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型博客构建研究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知识从混沌无序走向有序化知识流的过程①。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在利用博客进行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开始之初,需要构建高职个人知识管理型博客,构建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型博客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个人知识的分析、将个人知识进行分类、利用博客获取知识、将新获得的知识与原有知识以博客的方式呈现,建立个人知识库、分享知识、交流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高职学生对个人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将博客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与个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态、可持续的,以博客为平台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新方式。构建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型博客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方面:对个人知识分析、将个人知识分类、利用博客获取知识、将新获得的知识与原有知识在博客中呈现、建立个人知识库、分享知识、交流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高职学生对个人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充分使用博客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形成动态、可持续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新方式。
三、基于博客的高职学生个人知识库的框架构建
通过图2-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关键的一步是建立个人知识库,将个人知识分门别类地纳入到个人知识库,这种个人知识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动态、个性化的知识库。基于博客的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平台中的个人知识库是以博客为个人知识库的构建平台,高职学生可随时将个人所学知识、学习中的问题与疑难和心得体会、学习中的灵感等记录到个人知识库中,实时更新和扩充个人知识库,使个人知识库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如图3-1所示:高职学生个人知识库的基本结构框架。通过基本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基于博客的高职学生个人知识库的建立有很多途径,其中包括学科基本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总结、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心得体会、海量的网络资源、问题集、平时随笔以及实验实训中的个人作品展示等等,高职学生科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加以设计。
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对于知识资本的管理已不单单是企业竞争的关键点,其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引起教育学者们的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教师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的要求也呼之欲出。教育Blog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工具,它与教师专业成长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适用于教育的特性和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正是如此,教育Blog进入了教师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一)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把自身的隐性知识通过叙述案例等方式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潜在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优化和发展个人知识结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称之为外化过程,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更容易实现知识的存储、传播、管理等。一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显性化后可以让其他人学习,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其他人的隐性知识,从而丰富和提升自身的隐性知识。
(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逐渐地从外界获取新的教育知识来指导教学,但许多教师发现利用新的教育知识指导教学活动仍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的专业显性知识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并不是处于关键地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学实践时间的增多,教师的隐性知识量也随之增多,由于隐性知识难于运用语言表达且极具个性化,所以造成了隐性知识难以与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如何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性以及优化教师个人隐性知识体系的结构,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点。而在教师积累的隐性知识中,其中有些隐性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有些则会妨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采取有效地手段将具有积极性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面临的问题
教育Blog集文章、记事、交流、个人主页、新闻为一体,在显示个人特色的同时又能与他人进行互动、共享资源,其强大的功能能够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是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教育Blog作用的发挥,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前进步伐。
(1)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随着教育Blog的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使用教育Blog写日志分享教学心得,这种趋势促使一部分教师盲目跟风,也开始撰写博客。一部分教师使用教育Blog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利用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而是随大流。教师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博客,必定无法达到管理个人知识的目的。
(2)教师使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的初期,都热情高涨,积极地在教育Blog中撰写教学经历、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把自己的教育Blog经营得有声有色。但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失去了记录的热情,只有一时兴起才会去写,整个博客空间渐渐疏于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并不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如此,教师的隐性知识隐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教师只对个别的教学经历进行记录、反思,那从中提炼支离破碎的隐性知识则无法真正地为教师所用。
(3)教师没有对知识的分类进行很好地管理。一部分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写网络日志的时候,所有的日志都放在一起,并没有根据日志的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没有归类的日志不仅不方便自己查阅,也影响阅读者的浏览。教育Blog作为辅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它强大的功能为日志细致地分类。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理,未经整理的信息无助于知识的累积,无法传承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4)教师无法及时地应用教育Blog进行教育叙事,造成一部分了隐性知识的流失。由于大多数教师的时间都已被教学工作占用,他们无法常常利用教育Blog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叙述、反思和总结,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讨论问题。由于隐性知识是不确定的、易变的和可动摇的,所以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则可能造成隐性知识的流失。
(5)教师过于重视个人知识积累的“量”。教育博客有着强大的链接功能,教师可以阅览其他教师的博客内容以及其他资源。教师可能平时只注重其他教师的日志、教学案例等内容的浏览,却没有对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只注重信息的量,而没有真正地吸收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经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不仅是积累知识,而且还应将知识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内容。只有把其他教师的经验教训真正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三、利用教育Blog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时应用对策探讨
教育Blog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Blog,但是一些教师在使用、管理教育Blog时并没有真正达到运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向教师提出以下的建议:
(1)加强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提高其使用的积极性。只有教师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真正地把教育Blog当做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才能发挥教育Blog的作用。教师撰写博文并不单纯是抒发自身的情绪,而是通过展示和分享教育信息,记录个人成长轨迹,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另外,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达到促进专业成长的目的也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隐藏于日常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师的记录和反思显性化并逐渐积累,教师把长期积累的大量的隐性知识加以加工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再将其应用于教学事件,如此循环,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2)教师应重视网络日志以及资源链接的内容分类。笔者在浏览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博客时,发现这些教师都对自己日志进行较为细致地分类,有的分类达20多个,并且按月份归类排列。但一些教师的博客中,日志没有按照内容分类,与优秀博客比较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即使不用将日志细分到20多类那样繁多,但是按照日志的内容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博客中的日志好比图书馆的书籍,只有将书籍按照不同主题内容分类好,才方便自己及他人查找。将日志按照内容分类,实际上是教师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管理,而按照日期分类,则是教师方便了解自身的知识发展历程。
(3)教师应注重日志内容的质量。教育Blog促进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基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后的心得,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教师没必要为了争取日志的数量,而随便敷衍了事,这就失去了教育Blog作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意义。
(4)教师要有节制地阅读他人日志的数量,重视知识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若教师过分追求浏览文章的数量,那只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阅读上,而真正从中获得的知识则少之又少。限制每次的阅读数量,则可以使教师把时间用在分析他人的教学经历,分享他人的教学心得,从而加深对他人日志的理解,吸取经验教训,将他人的隐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5)教师要注重教育Blog内容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结合。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教师的目光只停留在对教学实践反思上是无法真正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它还需要教师将反思中所领悟到的思想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以检验。所以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后,要重视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再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心得,并将其通过撰写教育Blog表达出来,从而充实教育Blog的内容,也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6)教师应积极寻找相关的教育Blog群组。教育Blog聚集众多优秀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专家等,也蕴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教育Blog网中,根据不同的学科、地域、知识模块、时事等组成了不同Blog群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申请加入相关的群组。在群组中,教师可以通过“新帖”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获得更多有针对性的信息、知识,积累更多关于本主题下的专业知识。
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优越性随着教育Blog的广泛应用而日益彰显。教育Blog在使用中面临着硬件技术、教师使用意识、教师运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教师们的实践及网站的技术完善来加以改正。教育Blog在教育中的前景仍十分广阔,它仍在不断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改变着教师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个人知识管理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笔者在研究其间曾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所收录的外文引文数据库——SCI数据库、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数据库、SSCI/A &HCI数据库、Scirus搜索,对主题或标题为“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 得到如下结果:
为了了解国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状况,笔者接着又利用国家图书馆所购买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对“个人知识管理”分别进行“关键字”“提名”“主题”三种类别的搜索,并进行了图表的绘制,由于本文成稿时间是2010年9月,因此图中的2010年指的是2010年8月,论文情况如图1所示:
2.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及派别
国内学者孔德超(2003)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其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思想隐含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出新知识[1]。
而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历来观点并不统一,人们倾向于采用美国的密西根大学Paul A.Dorsey 教授提出的最广泛定义: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2]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个人独特的观点,但不管怎么说,各家学者本质上都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中国个人知识管理著名学者田志刚更直接说它是“基于个人的知识管理”(2003)[3]。
笔者将各家学者的论述加以整理,提炼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分为以下几个流派加以论述。
第一、 策略论:个人知识管理是策略
加州洛杉矶大学安德逊工商管理学院的Jason Frand and Carol Hixon(1999)两位早期的知识管理研究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处理超大量信息的策略,是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并且可以系统的运用到我们个人知识中的一种策略”[4]。不过Frand和Hixon是透过企业组织的知识流程来说明PKM 概念的,当关注一般性的“个人知识管理”时,从组织知识生产流程的观点来解读并不是很适合。
第二、流程论: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
国外学者Grundspenkis(2007)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指个人在他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坚持进行的流程的集合。[5]国内学者断建军(2006)从流程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学习主体运用已有的观念或认知去采编、加工、整理目标认知对象,构建知识库,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6]。 这二位学者都从细微之处着手,看到了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步骤,具有很强操作意义。
第三,技术论:个人知识管理的技术
从理论上来看,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了对个人知识管理技术和技能两个领域的管理。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多的个人知识管理者需借助一些信息时代的工具,尤其是计算机工具协助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国内学者甘永成(2003)与时俱进,从E-learning的角度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足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7]。
第四,技能论: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
美国的密西根大学的Paul A.Dorsey 教授从技巧的角度提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这些技能是在21世纪进行知识工作所必需的。” 他概括和定义了7项核心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表达、信息安全、信息协同。[8]
瑞士Open Connect AG公司的知识管理主管Hyams教授认为 (2000)则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诠释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含义,除了Dorsey (2000)所描述的信息方面的内容外,还增加了时间管理、基础设施、组织性工作等等方面的技能,具体包括:时间控制、工作空间舒适度、快速阅读、备注和研究、备案和文档管理、信息设计(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无用)、有目的的写作、知识/信息处理设施(通常指PC等IT设备)、知识/信息过滤技能。[9]
3.个人知识与相关模型
个人知识的分类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它的范围涉及个人知识管理的不同领域,有独立的个人的,也有与他人、组织等有关的知识。Churchman (1971)给知识的定义中指出: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那么无异于剥夺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知识存在于个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10]。在这定义中他强调了个人对于知识的重要性。
甘永成(2003)在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1996)对知识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知识包括逐步深化的六个层次::(1)Know-what(客观事物的知识); (2)Know-how(技能和能力知识); (3)Know-why(规律和原理知识)和Know-who(社会关系知识);(4)Mentor(交流、传递隐性知识);(5)Publish(以网页、文章等形式传播知识);(6)Innovation(知识创新)[11]。
从认知的角度看,个人知识与知识一样也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ege)。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1995)将组织中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了经典的SECI模型。四个阶段是:(1)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2)外在化(exter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3)组合化(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4)内在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阶段中,前后会经历四种场所,也就是野中郁次郎所说的巴(Ba)[12]。具体的知识转化与场所如图2:
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主要是基于组织与个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个维度。个人知识的形成与升华是与社会过程相关的, 离不开一定的组织环境, 组织知识是个人知识在组织中产生、发展和转化的知识[13]。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又互为补充的关系, 为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内在动力。野中郁次郎提出,新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创造出来的,并由此提出了SECI模型,并用“知识螺旋”一词来形象地描述新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的动态过程。这就说明显隐性知识是相互转化的,并经过人脑的加工而不断发展的。Mohamed Amine Chatti等(2007)结合野中和竹内的SECI模型,在Web 2.0环境下提出了基于学习进程的SECI模型。模型展示了个人在学习进程中的四种知识转换模式:
(1)社会化是一个共享显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丰富的未开发的知识存在于个体如起因于以前的活动的诀窍、专门技术、理解力、经验及技能等,它们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和参与不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团体。
(2)具体化是将隐性知识明确表达为显性知识的过程,通常它是基于隐喻、类比、概念、假定和建模。
(3)组合化使系统化概念变成知识系统而且它结合了不同人的隐性知识。一旦知识获取,它就有可能变为隐性知识。
(4)内在化是将隐性知识具体表达成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个人和集体映射的过程。隐性知识以心智模式或专业技术的形式内在化于个人显性知识库。
他们之间的具体转换形式可以用图3[15]表示:
4.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及系统软件
在Mohamed Amine Chatti等(2007)的基于学习进程的SECI模型中,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于个人显隐性知识的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Bernadette E. Clemente and Victor J. Pollara(2005)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能评估我们所知的,阐明我们需知的,明了我们怎么学习[16]。这就说明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知识需求、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应用等各个阶段,特别是个人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兴起与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对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1从知识的获取、积累和交流共享三个重要方面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工具进行分类。
5.个人知识管理研究评述
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国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2007年以前我国学者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7以后研究形势逐渐平稳,进入稳固的发展期。随着个人知识管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信未来几年关于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将会持续进行。
(2)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文献涉及领域广、应用层次多、综合性十分强;研究层次由单一个人知识管理泛论向以信息时代为主的多种背景延伸
根据笔者的统计,个人知识管理的文献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应用领域看包含图书馆、网络社区、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从使用者看包含大学生、研究生、秘书、计算机程序设计师等;从学科性质看包含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经济文化、教育心理等。可见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应用已经深入社会各行各业,并且指导者这些领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烙上了深刻的时代痕迹。尤其是近年来Web 2.0模式的兴起,博客、社交网站里面的个人知识管理也成为了研究者的新关注点,如《关于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16]《基于SNS与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构架》[17]可以预见下一个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方向将是微博等新兴的互联网事物。
(3)个人知识管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脱节
目前国内外的个人知识管理更多偏向于理论的研究层次,个人成功运用的个人知识管理促进工作和学习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更多是学者们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提出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建议。这也可能是由于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私人的知识管理,因而没有组织知识管理那样有影响力,即使有人使用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知识管理,但也没有形成学术论文得以传播。
(4)个人知识管理缺乏有实际意义的完整模型
可能由于个人知识管理是比较琐碎和个人化的,同时也涉及不同的学科,而且由于每个人进行知识管理的步骤和方法存在差异等,目前,纯粹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完整模型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的阶段,没有学者提出一个真正具有通过意义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5)个人知识管理效果研究处于空白
目前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很多,也引起了研究者一定的关注,但是选用什么样的工具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每种工具一般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也没有学者对工具测量效果进行相关的研究。
(6)国内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自主性不强
虽然目前国内个人知识管理虽然稳步发展,但是鲜有学者提出有影响力的观点,不论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还是从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模型,基本都是引用国外学者的观点,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有很强的依赖性。
(7)个人知识管理缺乏大师级学者和完整系统
从世界范围来看,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美国学者Paul A.Dorsey、Frand、Hixon等人走在了研究的前方,并且其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观点得到普遍的接受。但是却没有一个学者对此有广泛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西方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先驱者都只是提出了些零散的东西,或者是对定义进行说明,或者是描述工具,或者是探讨模型,但没有形成严密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系统。
(8)研究层面较为片面
大多数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只是从具体内容管理层面着手进行分析,往往忽视了个人的人际管理和时间管理层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17-18
[2] Paul A Dorsey.,2005,Overview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3]田志刚,“PKM”入门.[J]软件工程师,2003(6) :46
[4] Jason Frand and Carol Hixon.(1999).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 Who,What,Why,When,Where,How. [DB/OL]trailfire.com/ictdoctor/marks/128437
[5]Grundspenkis,J."Agent based approach for organization and personal knowledge modell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18 (4): 451-457.
[6]断建军.个体知识管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33—36.
[7] 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J]中国电化教育.2003(6):19—24
[8]Paul A.Dorsey, What is PKM? [DB/OL].millikin.edu/webmaster/ seminar/pkm.html 2002.
[9] 储节旺,周绍森,谢阳群,郭春侠. 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0
[10]GUNNAR H.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 – form Corpor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 73 - 90
[11]甘永成,E-learning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中国电化教育 2003第6期, 20-23页
[12] Ikujiro Nonaka, Ryoko Toyama, Noboru Konno.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33 (1) : 5—34.
[13] 蒋亚东.组织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68-270.
[14]Mohamed AC,Ralf Klamma and Matthias Jarke.2007, The Web 2.0 Driven SECI Model Based Learning Process
1.1对自身知识结构(涉及专业知识结构、大学生生活所需知识等)的了解和管理方面根据受调查者对自身知识结构的了解情况(图1),大部分同学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了解程度不高,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并没有清楚的认知。对个人知识管理了解情况(图2),在受调查同学中有良好的个人知识管理习惯的同学仅占7.98%,由此可见,在受调查同学中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的情况以及对个人知识管理不甚了解。
1.2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录整理方面在本次的调查中从传统纸质文献、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网络上各种信息资源、教师授课、学术报告、讲座等7分方面调查了信息、知识的获取频率(表1)。在这7个方式中从网络等信息资源、平日人际交流中获取的信息最多占了40%以上的比率;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传统纸质文献、教师日常授课相对则频率较低,占20%左右;可见在知识获取途径上分化较大。从记录、整理知识的情况来看(图3和图4),大部分同学记录信息后都不会定时整理,有部分同学甚至从不整理,由此看来,大学生对知识的整理缺乏良好的习惯。
1.3知识的分析筛选方面根据对知识的分析情况的调查显示(图5和图6),受调查同学在对信息进行筛选时60%以上的会结合自身的知识判断信息的真伪,并要求知识的时效性、权威性。超过90%的同学得到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可见在对知识的分析筛选方面同学们都有良好的分析整合习惯。
1.4对知识的运用分享方面在受调查同学中通过QQ、MSN等聊天工具和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知识交流、分享的占65%以上(图7),可见通过网络进行知识交流、分享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而网络也是信息流动量最大的平台。调查情况(图8)显示,在网络中接触的大量信息并转化为知识后运用到实践中的频率却不高,由此可见信息的有效使用率偏低,这也跟同学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能力缺失有关。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的大致结果是:大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架构了解不够,缺乏知识管理;对知识获取与整理缺乏养成良好习惯;对于知识的筛选分析要求低,知识的运用的程度也不高。通过调研,我们也还发现国内一些一本高校,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推广方面也有很大欠缺。在访谈过程中,经过我们的引导讲解,同学们都有对个人知识管理强烈的认知与需求。迫切希望学院有对个人知识管理学习这方面的途径。
2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探讨
大学生如何认知个人知识管理以及对知识管理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应用模式,是我们本文的重点。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我们就上述问题得出我们的一些结论:首先应普及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意识。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对知识管理还是第一次听说,特别是大多数理工科生与多数除管理学科内的文科生。所以如何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普及与推广是我们面临的首要解决问题。普及与推广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报告、网络课堂、建立QQ个人知识管理群等。普及推广过程中,我们应注重相关案例的讲解,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对个人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具大益处。我们还清楚地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在高校普及与推广是否取得成效,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只有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个人知识管理的氛围,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普及与推广才会取得成功。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应用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应用模式应该有别于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的知识管理,就当前高校大学生所处环境与特点我们应该制订出一套符合自身的知识管理策略与模式。我们的认识是: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工具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是对知识进行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含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工具等)实现如何学习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使用知识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在大学学习的四年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何避免知识混乱、知识拓展、信息过量等问题,我们的实践是在充分了解自身的信息需求后,首先应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信息需求涉及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学习目标等诸多方面。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平台,是个人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使知识从无序变得有序,并可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对于刚刚接触个人知识管理的大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创建。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我们首推MicrosoftofficeOneNote2010,OneNote2010虽然只是一种数字笔记本,但它同样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收集功能以及信息存储、共享、协同工作、文件管理等功能。通过OneNote2010,我们可以很容易建立起我们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实现对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共享、链接、协同等,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为实现知识的再利用、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石。对于OneNote2010的运用,我们认为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优势:它属于Microsoftoffice中的一员,而Microsoftoffice早已成为大学生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虽然OneNote2010还没有被列入大纲范围,但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同学们是能够较为容易地掌握OneNote2010的入门功能。为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良好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创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只是实现了知识管理的开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层面,要实现更高、更全面的个人知识管理应用,涉及的方面还有许多。如:知识的搜索方法、知识的评估方法、知识的分类方法、组织知识的方法、知识的表达方法、知识分析方法等诸多应用。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中,我们应依托更多的工具软件进行辅助补充,如:搜索引擎、Wiki、Blog、QQ群、论坛,甚至是一些更专业的个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软件。通过这些工具软件的辅助,我们才能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找到更多适合自身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并从中受益。我们始终认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坚持和意志力以及老师们的悉心引导。只有长期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应用,才能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管理体系,并获得一定的成效。
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高校开展个人知识管理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个人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交叉性,比如很多文科专业的学生还很难区分数据、信息、知识的关系以及对信息系统的实践又欠缺一定的深度;大多数理工科生又对信息管理学知识欠缺一定的认知,比如对知识如何分类、筛选而烦恼。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想也不是难事。比如把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素质选修课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我们始终认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个人知识管理(PKM)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个人通过对知识获取、共享、转化和创新等过程的管理与优化,及对个人知识体系的修缮与维护,有效地整合与补充个人知识资源,调整和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升个人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并最终提高专业竞争力的过程。教师通过这种“知识资产”的管理,使知识成为个人专业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信息时代职业学校教师的角色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传统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多重角色。职业学校教师有别于高校教师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其教师角色包括指导者、组织者、引领者、管理者、促进者、伙伴、研究者、学习者、反思者等。如此多的角色类型,没有多种知识类型是很难适应新时代、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职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存在多样化、动态化,所以职教学校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职业学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通过调查和分析,绝大多数的职校教师都很关注自己在教学、学习等方面进行适当的知识管理,对于将个人知识管理运用实践的意识很强。但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意识却很弱。目前职业学校教师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一)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和系统的知识管理方式
据调查,半数以上的教师不关注教学和学习方面的知识管理,养成写教学日记或教学反思习惯的教师不到三成。由于缺乏理论层面的认知指导,许多教师虽然有意识管理自己的知识,但是对于管理的方式还是比较模糊。
(二)缺乏对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知识的管理是一种简单的实物资料整合方式,在计算机普及的时代,文件管理工具的使用使教师对知识归类整理更方便。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网络空间的交流共享优势比较了解,但是还是习惯传统的文件管理工具,缺乏对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
(三)缺乏系统化的知识管理平台
校园网的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资源共享、教师交流的系统平台功能还不完善,缺乏完整的教学资源库。通过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平台,教师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
基于以上问题和不足,职业学校教师要想管理好自己的知识是需要策略和方法的。首先教师要不断地去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既要重视对既存的理论性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又要从外界环境中及时摄取准确有效的信息;其次应把所得到的初级信息加以筛选梳理,使之系统化、有序化,可借助一定的知识管理工具来提高效率;最后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建立长期的发展能力,更好的提升个人的竞争力。
二、职业学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途径及方法
在信息时代,作为教师如何对大量的知识信息经行存储、归类、整理、分享就尤为重要。通常情况是利用个人计算机建立知识文件夹,在网络时代,更注重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所以教师需要在web环境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常用的途径和方法有:Blog(博客)、Wiki(百科全书)、RSS(信息聚合)、Mail(邮件)、Google、Moodle平台等。本文主要研究针式PKM软件、BLOG博客、Moodle平台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一)针式PKM软件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针式PKM是一款按“整理中学习,学习中整理,应用中整理”理念设计、功能丰富、专业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通过“生涯规划”和强大的知识分类体系树功能,引导用户从“资料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变;支持200多种格式文件的全文快速搜索,集成Office2003/2007的Word/Excel/PPT等文档,在同一画面显示等等PKM特有的功能。如果仅仅是支持一两种格式的文件,明显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另外,它还支持树状列表,支持标签管理、快速搜索和颜色分类。
(二)BLOG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Blog本质上是个人信息系统,通过Blog还可以实现对个人文档类的知识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个人获取这些资源后,可以在Blog中将这些知识资源按不同的知识特点进行分类安排,从而形成个人知识库。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个人知识库最佳的分类类别应个人经过了不断的实践和反复的纠错而逐步摸索出来。
通过用Blog可进行协作教学设计。通过Blog在教研中的利用,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各自为阵的个人主义的习惯,教师之间、教师与各学科专家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博客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信息,了解自己和其他博主在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与其他同行的差异,从而体会和学习优秀教师的课程教学经验。
Blog工具在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的存储、获取、传播、共享等环节是相互交错的。Blog将成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有利帮手,在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Moodle平台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Moodle平台是适合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非常有效的技术,是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的
首字母的缩写,意思是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动态的学习环境。Moodle平台作为一个开源的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的出现,为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模式。
此外,Moodle平台提供了灵活的活动配置模块――论坛、资源、投票、问卷调查、聊天、Blog、WIKI、专题讨论等,支持多种教学模式,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一个积极协作的在线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同步和异步交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有新知识的收获,其中既有显性知识的增长,也有实践性知识和情感领域的收获,这是教师最重要的知识来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设计的教案、笔记等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Moodle内嵌的Blog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每天教学的点滴感受以及在与其他教师网上交流时擦出的新的思想和灵感的火花。也可以利用Moodle平台中的资源模块以课程内容的形式出现。这样,教师日常积累的显性知识,便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完成知识的转化,不断累积知识。
三、结语
个人知识管理是提高个人知识水平的重要和有效的途径。职业学校教师要重视个人知识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知识管理对工作和研究产生效力。为达到知识的有效管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要选择各种不同的方法,为自己的知识管理服务,从而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提高个人教学水平并促进个人专业成长。同时要加强与师生、朋友、社会的交流,建立并丰富个人知识体系,解决好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7).
[2] 刘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5(Z1).
[3] 刘洋,胡玉婷.中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现状调查[J].软件导刊,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