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篇1

二、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型博客构建研究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知识从混沌无序走向有序化知识流的过程①。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在利用博客进行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开始之初,需要构建高职个人知识管理型博客,构建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型博客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个人知识的分析、将个人知识进行分类、利用博客获取知识、将新获得的知识与原有知识以博客的方式呈现,建立个人知识库、分享知识、交流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高职学生对个人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将博客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与个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态、可持续的,以博客为平台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新方式。构建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型博客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方面:对个人知识分析、将个人知识分类、利用博客获取知识、将新获得的知识与原有知识在博客中呈现、建立个人知识库、分享知识、交流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高职学生对个人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充分使用博客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形成动态、可持续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新方式。

三、基于博客的高职学生个人知识库的框架构建

通过图2-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关键的一步是建立个人知识库,将个人知识分门别类地纳入到个人知识库,这种个人知识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动态、个性化的知识库。基于博客的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平台中的个人知识库是以博客为个人知识库的构建平台,高职学生可随时将个人所学知识、学习中的问题与疑难和心得体会、学习中的灵感等记录到个人知识库中,实时更新和扩充个人知识库,使个人知识库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如图3-1所示:高职学生个人知识库的基本结构框架。通过基本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基于博客的高职学生个人知识库的建立有很多途径,其中包括学科基本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总结、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心得体会、海量的网络资源、问题集、平时随笔以及实验实训中的个人作品展示等等,高职学生科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加以设计。

篇2

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对于知识资本的管理已不单单是企业竞争的关键点,其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引起教育学者们的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教师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的要求也呼之欲出。教育Blog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工具,它与教师专业成长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适用于教育的特性和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正是如此,教育Blog进入了教师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一)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把自身的隐性知识通过叙述案例等方式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潜在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优化和发展个人知识结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称之为外化过程,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更容易实现知识的存储、传播、管理等。一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显性化后可以让其他人学习,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其他人的隐性知识,从而丰富和提升自身的隐性知识。

(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逐渐地从外界获取新的教育知识来指导教学,但许多教师发现利用新的教育知识指导教学活动仍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的专业显性知识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并不是处于关键地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学实践时间的增多,教师的隐性知识量也随之增多,由于隐性知识难于运用语言表达且极具个性化,所以造成了隐性知识难以与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如何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性以及优化教师个人隐性知识体系的结构,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点。而在教师积累的隐性知识中,其中有些隐性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有些则会妨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采取有效地手段将具有积极性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面临的问题

教育Blog集文章、记事、交流、个人主页、新闻为一体,在显示个人特色的同时又能与他人进行互动、共享资源,其强大的功能能够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是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教育Blog作用的发挥,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前进步伐。

(1)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随着教育Blog的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使用教育Blog写日志分享教学心得,这种趋势促使一部分教师盲目跟风,也开始撰写博客。一部分教师使用教育Blog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利用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而是随大流。教师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博客,必定无法达到管理个人知识的目的。

(2)教师使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的初期,都热情高涨,积极地在教育Blog中撰写教学经历、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把自己的教育Blog经营得有声有色。但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失去了记录的热情,只有一时兴起才会去写,整个博客空间渐渐疏于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并不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如此,教师的隐性知识隐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教师只对个别的教学经历进行记录、反思,那从中提炼支离破碎的隐性知识则无法真正地为教师所用。

(3)教师没有对知识的分类进行很好地管理。一部分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写网络日志的时候,所有的日志都放在一起,并没有根据日志的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没有归类的日志不仅不方便自己查阅,也影响阅读者的浏览。教育Blog作为辅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它强大的功能为日志细致地分类。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理,未经整理的信息无助于知识的累积,无法传承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4)教师无法及时地应用教育Blog进行教育叙事,造成一部分了隐性知识的流失。由于大多数教师的时间都已被教学工作占用,他们无法常常利用教育Blog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叙述、反思和总结,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讨论问题。由于隐性知识是不确定的、易变的和可动摇的,所以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则可能造成隐性知识的流失。

(5)教师过于重视个人知识积累的“量”。教育博客有着强大的链接功能,教师可以阅览其他教师的博客内容以及其他资源。教师可能平时只注重其他教师的日志、教学案例等内容的浏览,却没有对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只注重信息的量,而没有真正地吸收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经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不仅是积累知识,而且还应将知识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内容。只有把其他教师的经验教训真正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三、利用教育Blog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时应用对策探讨

教育Blog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Blog,但是一些教师在使用、管理教育Blog时并没有真正达到运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向教师提出以下的建议:

(1)加强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提高其使用的积极性。只有教师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真正地把教育Blog当做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才能发挥教育Blog的作用。教师撰写博文并不单纯是抒发自身的情绪,而是通过展示和分享教育信息,记录个人成长轨迹,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另外,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达到促进专业成长的目的也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隐藏于日常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师的记录和反思显性化并逐渐积累,教师把长期积累的大量的隐性知识加以加工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再将其应用于教学事件,如此循环,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2)教师应重视网络日志以及资源链接的内容分类。笔者在浏览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博客时,发现这些教师都对自己日志进行较为细致地分类,有的分类达20多个,并且按月份归类排列。但一些教师的博客中,日志没有按照内容分类,与优秀博客比较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即使不用将日志细分到20多类那样繁多,但是按照日志的内容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博客中的日志好比图书馆的书籍,只有将书籍按照不同主题内容分类好,才方便自己及他人查找。将日志按照内容分类,实际上是教师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管理,而按照日期分类,则是教师方便了解自身的知识发展历程。

(3)教师应注重日志内容的质量。教育Blog促进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基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后的心得,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教师没必要为了争取日志的数量,而随便敷衍了事,这就失去了教育Blog作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意义。

(4)教师要有节制地阅读他人日志的数量,重视知识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若教师过分追求浏览文章的数量,那只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阅读上,而真正从中获得的知识则少之又少。限制每次的阅读数量,则可以使教师把时间用在分析他人的教学经历,分享他人的教学心得,从而加深对他人日志的理解,吸取经验教训,将他人的隐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5)教师要注重教育Blog内容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结合。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教师的目光只停留在对教学实践反思上是无法真正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它还需要教师将反思中所领悟到的思想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以检验。所以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后,要重视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再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心得,并将其通过撰写教育Blog表达出来,从而充实教育Blog的内容,也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6)教师应积极寻找相关的教育Blog群组。教育Blog聚集众多优秀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专家等,也蕴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教育Blog网中,根据不同的学科、地域、知识模块、时事等组成了不同Blog群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申请加入相关的群组。在群组中,教师可以通过“新帖”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获得更多有针对性的信息、知识,积累更多关于本主题下的专业知识。

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优越性随着教育Blog的广泛应用而日益彰显。教育Blog在使用中面临着硬件技术、教师使用意识、教师运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教师们的实践及网站的技术完善来加以改正。教育Blog在教育中的前景仍十分广阔,它仍在不断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改变着教师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个人知识管理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笔者在研究其间曾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所收录的外文引文数据库——SCI数据库、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数据库、SSCI/A &HCI数据库、Scirus搜索,对主题或标题为“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 得到如下结果:

为了了解国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状况,笔者接着又利用国家图书馆所购买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对“个人知识管理”分别进行“关键字”“提名”“主题”三种类别的搜索,并进行了图表的绘制,由于本文成稿时间是2010年9月,因此图中的2010年指的是2010年8月,论文情况如图1所示:

2.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及派别

国内学者孔德超(2003)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其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思想隐含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出新知识[1]。

而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历来观点并不统一,人们倾向于采用美国的密西根大学Paul A.Dorsey 教授提出的最广泛定义: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2]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个人独特的观点,但不管怎么说,各家学者本质上都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中国个人知识管理著名学者田志刚更直接说它是“基于个人的知识管理”(2003)[3]。

笔者将各家学者的论述加以整理,提炼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分为以下几个流派加以论述。

第一、 策略论:个人知识管理是策略

加州洛杉矶大学安德逊工商管理学院的Jason Frand and Carol Hixon(1999)两位早期的知识管理研究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处理超大量信息的策略,是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并且可以系统的运用到我们个人知识中的一种策略”[4]。不过Frand和Hixon是透过企业组织的知识流程来说明PKM 概念的,当关注一般性的“个人知识管理”时,从组织知识生产流程的观点来解读并不是很适合。

第二、流程论: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

国外学者Grundspenkis(2007)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指个人在他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坚持进行的流程的集合。[5]国内学者断建军(2006)从流程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学习主体运用已有的观念或认知去采编、加工、整理目标认知对象,构建知识库,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6]。 这二位学者都从细微之处着手,看到了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步骤,具有很强操作意义。

第三,技术论:个人知识管理的技术

从理论上来看,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了对个人知识管理技术和技能两个领域的管理。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多的个人知识管理者需借助一些信息时代的工具,尤其是计算机工具协助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国内学者甘永成(2003)与时俱进,从E-learning的角度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足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7]。

第四,技能论: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

美国的密西根大学的Paul A.Dorsey 教授从技巧的角度提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这些技能是在21世纪进行知识工作所必需的。” 他概括和定义了7项核心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表达、信息安全、信息协同。[8]

瑞士Open Connect AG公司的知识管理主管Hyams教授认为 (2000)则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诠释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含义,除了Dorsey (2000)所描述的信息方面的内容外,还增加了时间管理、基础设施、组织性工作等等方面的技能,具体包括:时间控制、工作空间舒适度、快速阅读、备注和研究、备案和文档管理、信息设计(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无用)、有目的的写作、知识/信息处理设施(通常指PC等IT设备)、知识/信息过滤技能。[9]

3.个人知识与相关模型

个人知识的分类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它的范围涉及个人知识管理的不同领域,有独立的个人的,也有与他人、组织等有关的知识。Churchman (1971)给知识的定义中指出: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那么无异于剥夺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知识存在于个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10]。在这定义中他强调了个人对于知识的重要性。

甘永成(2003)在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1996)对知识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知识包括逐步深化的六个层次::(1)Know-what(客观事物的知识); (2)Know-how(技能和能力知识); (3)Know-why(规律和原理知识)和Know-who(社会关系知识);(4)Mentor(交流、传递隐性知识);(5)Publish(以网页、文章等形式传播知识);(6)Innovation(知识创新)[11]。

从认知的角度看,个人知识与知识一样也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ege)。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1995)将组织中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了经典的SECI模型。四个阶段是:(1)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2)外在化(exter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3)组合化(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4)内在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阶段中,前后会经历四种场所,也就是野中郁次郎所说的巴(Ba)[12]。具体的知识转化与场所如图2:

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主要是基于组织与个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个维度。个人知识的形成与升华是与社会过程相关的, 离不开一定的组织环境, 组织知识是个人知识在组织中产生、发展和转化的知识[13]。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又互为补充的关系, 为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内在动力。野中郁次郎提出,新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创造出来的,并由此提出了SECI模型,并用“知识螺旋”一词来形象地描述新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的动态过程。这就说明显隐性知识是相互转化的,并经过人脑的加工而不断发展的。Mohamed Amine Chatti等(2007)结合野中和竹内的SECI模型,在Web 2.0环境下提出了基于学习进程的SECI模型。模型展示了个人在学习进程中的四种知识转换模式:

(1)社会化是一个共享显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丰富的未开发的知识存在于个体如起因于以前的活动的诀窍、专门技术、理解力、经验及技能等,它们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和参与不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团体。

(2)具体化是将隐性知识明确表达为显性知识的过程,通常它是基于隐喻、类比、概念、假定和建模。

(3)组合化使系统化概念变成知识系统而且它结合了不同人的隐性知识。一旦知识获取,它就有可能变为隐性知识。

(4)内在化是将隐性知识具体表达成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个人和集体映射的过程。隐性知识以心智模式或专业技术的形式内在化于个人显性知识库。

他们之间的具体转换形式可以用图3[15]表示:

4.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及系统软件

在Mohamed Amine Chatti等(2007)的基于学习进程的SECI模型中,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于个人显隐性知识的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Bernadette E. Clemente and Victor J. Pollara(2005)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能评估我们所知的,阐明我们需知的,明了我们怎么学习[16]。这就说明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知识需求、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应用等各个阶段,特别是个人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兴起与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对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1从知识的获取、积累和交流共享三个重要方面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工具进行分类。

5.个人知识管理研究评述

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国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2007年以前我国学者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7以后研究形势逐渐平稳,进入稳固的发展期。随着个人知识管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信未来几年关于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将会持续进行。

(2)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文献涉及领域广、应用层次多、综合性十分强;研究层次由单一个人知识管理泛论向以信息时代为主的多种背景延伸

根据笔者的统计,个人知识管理的文献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应用领域看包含图书馆、网络社区、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从使用者看包含大学生、研究生、秘书、计算机程序设计师等;从学科性质看包含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经济文化、教育心理等。可见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应用已经深入社会各行各业,并且指导者这些领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烙上了深刻的时代痕迹。尤其是近年来Web 2.0模式的兴起,博客、社交网站里面的个人知识管理也成为了研究者的新关注点,如《关于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16]《基于SNS与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构架》[17]可以预见下一个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方向将是微博等新兴的互联网事物。

(3)个人知识管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脱节

目前国内外的个人知识管理更多偏向于理论的研究层次,个人成功运用的个人知识管理促进工作和学习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更多是学者们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提出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建议。这也可能是由于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私人的知识管理,因而没有组织知识管理那样有影响力,即使有人使用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知识管理,但也没有形成学术论文得以传播。

(4)个人知识管理缺乏有实际意义的完整模型

可能由于个人知识管理是比较琐碎和个人化的,同时也涉及不同的学科,而且由于每个人进行知识管理的步骤和方法存在差异等,目前,纯粹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完整模型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的阶段,没有学者提出一个真正具有通过意义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5)个人知识管理效果研究处于空白

目前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很多,也引起了研究者一定的关注,但是选用什么样的工具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每种工具一般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也没有学者对工具测量效果进行相关的研究。

(6)国内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自主性不强

虽然目前国内个人知识管理虽然稳步发展,但是鲜有学者提出有影响力的观点,不论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还是从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模型,基本都是引用国外学者的观点,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有很强的依赖性。

(7)个人知识管理缺乏大师级学者和完整系统

从世界范围来看,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美国学者Paul A.Dorsey、Frand、Hixon等人走在了研究的前方,并且其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观点得到普遍的接受。但是却没有一个学者对此有广泛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西方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先驱者都只是提出了些零散的东西,或者是对定义进行说明,或者是描述工具,或者是探讨模型,但没有形成严密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系统。

(8)研究层面较为片面

大多数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只是从具体内容管理层面着手进行分析,往往忽视了个人的人际管理和时间管理层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17-18

[2] Paul A Dorsey.,2005,Overview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3]田志刚,“PKM”入门.[J]软件工程师,2003(6) :46

[4] Jason Frand and Carol Hixon.(1999).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 Who,What,Why,When,Where,How. [DB/OL]trailfire.com/ictdoctor/marks/128437

[5]Grundspenkis,J."Agent based approach for organization and personal knowledge modell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18 (4): 451-457.

[6]断建军.个体知识管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33—36.

[7] 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J]中国电化教育.2003(6):19—24

[8]Paul A.Dorsey, What is PKM? [DB/OL].millikin.edu/webmaster/ seminar/pkm.html 2002.

[9] 储节旺,周绍森,谢阳群,郭春侠. 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0

[10]GUNNAR H.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 – form Corpor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 73 - 90

[11]甘永成,E-learning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中国电化教育 2003第6期, 20-23页

[12] Ikujiro Nonaka, Ryoko Toyama, Noboru Konno.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33 (1) : 5—34.

[13] 蒋亚东.组织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68-270.

[14]Mohamed AC,Ralf Klamma and Matthias Jarke.2007, The Web 2.0 Driven SECI Model Based Learning Process

篇4

1.1对自身知识结构(涉及专业知识结构、大学生生活所需知识等)的了解和管理方面根据受调查者对自身知识结构的了解情况(图1),大部分同学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了解程度不高,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并没有清楚的认知。对个人知识管理了解情况(图2),在受调查同学中有良好的个人知识管理习惯的同学仅占7.98%,由此可见,在受调查同学中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的情况以及对个人知识管理不甚了解。

1.2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录整理方面在本次的调查中从传统纸质文献、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网络上各种信息资源、教师授课、学术报告、讲座等7分方面调查了信息、知识的获取频率(表1)。在这7个方式中从网络等信息资源、平日人际交流中获取的信息最多占了40%以上的比率;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传统纸质文献、教师日常授课相对则频率较低,占20%左右;可见在知识获取途径上分化较大。从记录、整理知识的情况来看(图3和图4),大部分同学记录信息后都不会定时整理,有部分同学甚至从不整理,由此看来,大学生对知识的整理缺乏良好的习惯。

1.3知识的分析筛选方面根据对知识的分析情况的调查显示(图5和图6),受调查同学在对信息进行筛选时60%以上的会结合自身的知识判断信息的真伪,并要求知识的时效性、权威性。超过90%的同学得到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可见在对知识的分析筛选方面同学们都有良好的分析整合习惯。

1.4对知识的运用分享方面在受调查同学中通过QQ、MSN等聊天工具和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知识交流、分享的占65%以上(图7),可见通过网络进行知识交流、分享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而网络也是信息流动量最大的平台。调查情况(图8)显示,在网络中接触的大量信息并转化为知识后运用到实践中的频率却不高,由此可见信息的有效使用率偏低,这也跟同学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能力缺失有关。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的大致结果是:大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架构了解不够,缺乏知识管理;对知识获取与整理缺乏养成良好习惯;对于知识的筛选分析要求低,知识的运用的程度也不高。通过调研,我们也还发现国内一些一本高校,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推广方面也有很大欠缺。在访谈过程中,经过我们的引导讲解,同学们都有对个人知识管理强烈的认知与需求。迫切希望学院有对个人知识管理学习这方面的途径。

2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探讨

大学生如何认知个人知识管理以及对知识管理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应用模式,是我们本文的重点。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我们就上述问题得出我们的一些结论:首先应普及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意识。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对知识管理还是第一次听说,特别是大多数理工科生与多数除管理学科内的文科生。所以如何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普及与推广是我们面临的首要解决问题。普及与推广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报告、网络课堂、建立QQ个人知识管理群等。普及推广过程中,我们应注重相关案例的讲解,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对个人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具大益处。我们还清楚地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在高校普及与推广是否取得成效,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只有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个人知识管理的氛围,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普及与推广才会取得成功。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应用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应用模式应该有别于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的知识管理,就当前高校大学生所处环境与特点我们应该制订出一套符合自身的知识管理策略与模式。我们的认识是: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工具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是对知识进行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含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工具等)实现如何学习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使用知识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在大学学习的四年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何避免知识混乱、知识拓展、信息过量等问题,我们的实践是在充分了解自身的信息需求后,首先应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信息需求涉及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学习目标等诸多方面。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平台,是个人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使知识从无序变得有序,并可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对于刚刚接触个人知识管理的大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创建。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我们首推MicrosoftofficeOneNote2010,OneNote2010虽然只是一种数字笔记本,但它同样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收集功能以及信息存储、共享、协同工作、文件管理等功能。通过OneNote2010,我们可以很容易建立起我们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实现对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共享、链接、协同等,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为实现知识的再利用、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石。对于OneNote2010的运用,我们认为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优势:它属于Microsoftoffice中的一员,而Microsoftoffice早已成为大学生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虽然OneNote2010还没有被列入大纲范围,但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同学们是能够较为容易地掌握OneNote2010的入门功能。为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良好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创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只是实现了知识管理的开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层面,要实现更高、更全面的个人知识管理应用,涉及的方面还有许多。如:知识的搜索方法、知识的评估方法、知识的分类方法、组织知识的方法、知识的表达方法、知识分析方法等诸多应用。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中,我们应依托更多的工具软件进行辅助补充,如:搜索引擎、Wiki、Blog、QQ群、论坛,甚至是一些更专业的个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软件。通过这些工具软件的辅助,我们才能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找到更多适合自身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并从中受益。我们始终认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坚持和意志力以及老师们的悉心引导。只有长期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应用,才能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管理体系,并获得一定的成效。

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高校开展个人知识管理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个人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交叉性,比如很多文科专业的学生还很难区分数据、信息、知识的关系以及对信息系统的实践又欠缺一定的深度;大多数理工科生又对信息管理学知识欠缺一定的认知,比如对知识如何分类、筛选而烦恼。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想也不是难事。比如把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素质选修课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我们始终认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篇5

个人知识管理(PKM)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个人通过对知识获取、共享、转化和创新等过程的管理与优化,及对个人知识体系的修缮与维护,有效地整合与补充个人知识资源,调整和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升个人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并最终提高专业竞争力的过程。教师通过这种“知识资产”的管理,使知识成为个人专业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信息时代职业学校教师的角色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传统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多重角色。职业学校教师有别于高校教师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其教师角色包括指导者、组织者、引领者、管理者、促进者、伙伴、研究者、学习者、反思者等。如此多的角色类型,没有多种知识类型是很难适应新时代、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职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存在多样化、动态化,所以职教学校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职业学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通过调查和分析,绝大多数的职校教师都很关注自己在教学、学习等方面进行适当的知识管理,对于将个人知识管理运用实践的意识很强。但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意识却很弱。目前职业学校教师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一)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和系统的知识管理方式

据调查,半数以上的教师不关注教学和学习方面的知识管理,养成写教学日记或教学反思习惯的教师不到三成。由于缺乏理论层面的认知指导,许多教师虽然有意识管理自己的知识,但是对于管理的方式还是比较模糊。

(二)缺乏对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知识的管理是一种简单的实物资料整合方式,在计算机普及的时代,文件管理工具的使用使教师对知识归类整理更方便。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网络空间的交流共享优势比较了解,但是还是习惯传统的文件管理工具,缺乏对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

(三)缺乏系统化的知识管理平台

校园网的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资源共享、教师交流的系统平台功能还不完善,缺乏完整的教学资源库。通过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平台,教师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

基于以上问题和不足,职业学校教师要想管理好自己的知识是需要策略和方法的。首先教师要不断地去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既要重视对既存的理论性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又要从外界环境中及时摄取准确有效的信息;其次应把所得到的初级信息加以筛选梳理,使之系统化、有序化,可借助一定的知识管理工具来提高效率;最后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建立长期的发展能力,更好的提升个人的竞争力。

二、职业学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途径及方法

在信息时代,作为教师如何对大量的知识信息经行存储、归类、整理、分享就尤为重要。通常情况是利用个人计算机建立知识文件夹,在网络时代,更注重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所以教师需要在web环境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常用的途径和方法有:Blog(博客)、Wiki(百科全书)、RSS(信息聚合)、Mail(邮件)、Google、Moodle平台等。本文主要研究针式PKM软件、BLOG博客、Moodle平台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一)针式PKM软件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针式PKM是一款按“整理中学习,学习中整理,应用中整理”理念设计、功能丰富、专业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通过“生涯规划”和强大的知识分类体系树功能,引导用户从“资料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变;支持200多种格式文件的全文快速搜索,集成Office2003/2007的Word/Excel/PPT等文档,在同一画面显示等等PKM特有的功能。如果仅仅是支持一两种格式的文件,明显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另外,它还支持树状列表,支持标签管理、快速搜索和颜色分类。

(二)BLOG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Blog本质上是个人信息系统,通过Blog还可以实现对个人文档类的知识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个人获取这些资源后,可以在Blog中将这些知识资源按不同的知识特点进行分类安排,从而形成个人知识库。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个人知识库最佳的分类类别应个人经过了不断的实践和反复的纠错而逐步摸索出来。

通过用Blog可进行协作教学设计。通过Blog在教研中的利用,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各自为阵的个人主义的习惯,教师之间、教师与各学科专家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博客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信息,了解自己和其他博主在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与其他同行的差异,从而体会和学习优秀教师的课程教学经验。

Blog工具在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的存储、获取、传播、共享等环节是相互交错的。Blog将成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有利帮手,在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Moodle平台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Moodle平台是适合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非常有效的技术,是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的

首字母的缩写,意思是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动态的学习环境。Moodle平台作为一个开源的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的出现,为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模式。

此外,Moodle平台提供了灵活的活动配置模块――论坛、资源、投票、问卷调查、聊天、Blog、WIKI、专题讨论等,支持多种教学模式,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一个积极协作的在线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同步和异步交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有新知识的收获,其中既有显性知识的增长,也有实践性知识和情感领域的收获,这是教师最重要的知识来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设计的教案、笔记等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Moodle内嵌的Blog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每天教学的点滴感受以及在与其他教师网上交流时擦出的新的思想和灵感的火花。也可以利用Moodle平台中的资源模块以课程内容的形式出现。这样,教师日常积累的显性知识,便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完成知识的转化,不断累积知识。

三、结语

个人知识管理是提高个人知识水平的重要和有效的途径。职业学校教师要重视个人知识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知识管理对工作和研究产生效力。为达到知识的有效管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要选择各种不同的方法,为自己的知识管理服务,从而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提高个人教学水平并促进个人专业成长。同时要加强与师生、朋友、社会的交流,建立并丰富个人知识体系,解决好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7).

[2] 刘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5(Z1).

[3] 刘洋,胡玉婷.中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现状调查[J].软件导刊,2012(07).

篇6

1.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指“个人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创新、交流和分享,从而开拓个人的视野、提高自身的能力,并最终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从定义可以看出:首先,个人知识管理是管理者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其次,个人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再者,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增强个人竞争力;然后,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最后,一个完整的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包含以下环节:个人知识的获取、个人知识的组织与存储、个人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和个人知识的利用与创新。

2.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特殊性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从属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范畴,其特殊之处在于“教师”这一实施管理的特定主体,其担任着知识的传递这一特殊角色,所以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教师所要管理的知识不仅包括教师作为一般意义的“人”所需的生活中的知识,还应该包括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所需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包括教师作为学习者所需要的知识。关于专业知识,在以前的文献中已有较多论述,而其余的两个方面的知识在相关研究中经常被忽略,但笔者认为它们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不可缺少并且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 ,教师是一个社会人,为了个人更好的生活,要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要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其次,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应随着社会和教育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这就要求教师也要充当学习者的角色,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与方法,通过不断学习实现自己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管理意义的特殊性

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不仅对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增强可以使教师将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智慧以最佳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对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Web2.0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分析

Web2.0也称为“读写网络”“参与式网络”或“以人为中心的网络”,是相对Web1.0的互联模式而言的, 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Blogger Don在他的“Web2.0概念诠释”一文中提出的“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省略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Ajax,XML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作为第二代互联网,Web2.0所提倡的先进理念以及各种新的应用方式与平台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使教师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

Web2.0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理念与应用,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浏览信息的html网页模式,用户已经成为信息生产和利用的中心, Blog,Wiki等技术都强调以用户为中心,让用户参与其中,从而使互联网真正成了教师主动参与和积极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其参与知识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RSS,Tag,网摘,Blog,Wiki和SNS等典型应用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了新的平台

(1)RSS等使教师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

RSS(简易聚合)是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通过RSS,教师不仅可以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借助于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软件阅读网站内容,还可以通过有选择的订阅,将不同站点但主题相关的知识聚合在一起,而把与主题无关的知识直接过滤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获取效率。

(2)Tag,Social book-mark等使知识的组织与存储更加高效和系统化

Tag(标签)是“用来描述内容的分类信息的标识,可以由用户自建而不必遵从某一分类体系”。教师可以在组织和存储知识时加上自己个性化的标识说明,从而有利于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快速实现知识的组织与存储。

Social book-mark(网摘或网络化书签)是“一种让用户对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知识,建立相应标签,自行收藏、分类的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网摘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用相应的主题标签标明,然后进行收藏和分类,从而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方便今后的查找和利用。

(3)Blog,Wiki和SNS等为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利用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沟通平台

Blog(博客或网络日志)作为一个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已经开始利用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它为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知识交流、共享的平台。由于“零技术”,教师若想信息只需输入相关的知识内容,非常地快捷方便,并且教师在整理个人知识的同时也在为其他网络访问者提供知识,从而为实现彼此间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

SNS(社会性网络软件)是“一个采用分布式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它依据六度分隔理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可以将人际关系网的资源完全挖掘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这种网络社交平台,建立人际网络,共享一些彼此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人际圈子越广,可以学到的知识也就越多,为实现知识的最大交流与共享打下基础。

“Wiki作为一种由多人参与、强调协作与共享的社会性写作工具与BBS,Blog等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协作性, 任何人都可以对Wiki中的内容进行编辑和管理,并且还可以在社群成员的共同协作下进行新知识的创造”。这些特点不仅为教师最大范围的交流和共享知识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知识利用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教师可以利用Wiki式的工具,通过社会化网络的渠道,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进行知识利用与创新。

三、Web2.0环境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开展与实施

Web2.0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Web2.0环境下,教师开展和实施个人知识管理要遵循一定步骤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Web2.0环境下教师开展和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步骤

Web2.0环境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开展与实施主要是将Web2.0中的新理念、新平台、新应用整合到教师具体的个人知识管理活动中。主要包括以下6个步骤:

(1)明确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个人知识管理

前面已经论述了教师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特殊意义,但是通过平时的接触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听说过个人知识管理,或是对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个人知识管理首先是管理者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所以教师个人管理实施必须是在有意识、有目的的条件下进行。

(2)分析现有知识结构,确定个人知识管理的需求

在论文的前面已经论述了教师作为知识型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应该具有的三方面的知识,即教师作为一般意义的“人”,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者。通过分析现有知识结构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哪些方面比较欠缺,从而确定个人知识管理的需求。

(3)利用RSS订阅、SNS等工具,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明确自己所需的知识后,接着就是使用技术工具进行获取。教师要通过Web2.0环境下的RSS订阅、SNS等渠道尽可能地获取与自身有关的知识。对于RSS的使用,教师并不需要掌握复杂的后台技术,只需要下载和安装一个RSS阅读器,然后从网站提供的RSS类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源添加到自己的RSS阅读器即可。

(4)利用Blog,Tag,Social book-mark等工具构建个人知识库

知识的获取完成后,教师可以借助Blog,Tag,Social book-mark等工具对知识加以有效地组织与存储,将不同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结构化处理,形成自己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体系,构建教师个人知识库。

(5)利用Blog,Wiki和SNS等工具,进行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教师要通过撰写博客、创建网摘、参与维基协作、利用SNS建立人际关系网等过程,与他人分享看法和经验,在相互交流中促进知识的共享、利用与创新。

(6)有效利用Blog和Wiki等工具,实现知识的利用与创新

知识的利用过程也就是知识的实践过程。由“实践出真知”可以看出知识的利用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知识的创新也就是在知识的利用过程中创造新知识。教师可以利用Blog将自己在生活、学习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点滴记录下来,哪怕是一个突然的想法或念头,并结合Wiki中的协同工作,使知识不断拓展和深化,在知识的利用中最大程度地挖掘个人头脑的“闪光点”,促进知识的创新。

2.Web2.0环境下教师实施个人知识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师要明确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彼得・圣吉曾经说过:“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早在1996年就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教师要想真正成为不可替代的特殊群体,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个人的竞争力。

(2)将Web2.0带来的各种应用与平台切实整合到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

以Blog,Wiki,RSS,Social book-mark,Tag和NSN等为代表的Web2.0新应用与平台无论是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还是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无论多么强大的技术最终都是为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服务,所以教师在个人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Web2.0应用优势,将这些先进的应用平台融入其中,选择最适合的而不能只是追求技术的先进,为了技术而技术。

四、结束语

个人知识管理是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教师作为知识型社会中典型的知识工作者把知识管理纳入日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无论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Web2.0环境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有别于传统以及Web1.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之处在于它注入了更多、更新的内容,笔者只是对教师如何更好地将Web2.0提供的新理念、新平台和新技术融合到个人知识的管理中发表了一些看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润彤,曹宗媛,朱小敏.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帆.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06

[3]孙茜.Web2.0的含义、特征与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06,2

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2-0051-06

一、引言

今天。我们已然生活在数字时代。“知识剧增与速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无限来说,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国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现代人更是感慨:我们身处信息的海洋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头脑充斥着各种知识,却缺乏必要的智慧:在数据中丢失信息,在信息中漏失知识。在知识中失落智慧。成为一种尴尬的数字生存窘境。因此,如何有效地获取、评价、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效率,成为数字时代的一项重要能力。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一种对浩瀚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理念与个性化学习的方法,为化解数字时代“信息过载”,整合“信息碎片”的困惑提供了洞见与方法。

二、个人知识管理

(一)个人知识管理(PKM)的要义理解

目前,关于个人知识管理(PKM)的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美国密西根大学的Paul A.Dorsey教授(2000)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这些是21世纪知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这一宽泛的定义描述成为许多定义衍生的发端。

许多学者从逻辑概念或从实际操作层面对个人知识管理进行了演绎,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概念框架,个人组织和整合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个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或知识碎片转化为一种可系统化的应用,实现个人知识增殖的策略”(Frand&Hixon.1999)。它“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甘永成,2003)。主要包括“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最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发创造出新的知识”等三层含义(孔德超。2003),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学习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学习力和竞争力”(田志刚,2004)。

通过对现有个人知识管理文献的分析,以及综合上述各定义,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界定不一。但我们可以聚合其共性方面来理解个人知识管理的要义:(1)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网络的建构;(2)既关注个体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基础,更强调个体外部知识网络的建立与管理,主要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及人际关系的管理等:(3)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的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4)注重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更新和自身知识的增值创新。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自主学习方式,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对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效率,尤其是塑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对于数字时代的学习者来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资源,人脑存储的容量及连接的速度望尘莫及,一不小心我们就迷失于网络中的信息海洋。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或兴趣爱好建构个性化的学习网络,能对海量繁杂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贴上专属“标签”,进行有效管理运用,形成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减轻大脑的认知负荷。

2 获取新知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学习已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个体的内部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分布式的群体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成为与已掌握的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的获得有赖于个人学习网络,尤其是丰富多样的人际网络。个人知识管理正是通过整合所需信息过程中建立或强化人际网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获得新知提供平台。个人知识管理可从三种途径促进学习者获得新知:首先,根据个人学习需要或兴趣爱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获取、评价、分析、比较、归类、加工处理、筛选,将客观信息与个体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同化和顺应,内化为自己的主观知识,促进知识的生成,储存于个人知识库中:其次,个人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流动更新。交流与分享是知识流动的基本条件,在交流与分享中。信息或知识得以流动,多样化的观点得以涌现。个人知识管理通过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交流分享,获取更多来自他人或组织的显性或隐性知识:第三,将自身已有知识和他人或组织的知识通过系统化、组合化、显性化表达来实现知识创新。

3 促进有效的终身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它注重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更新和自身知识的增值创新,使学习者能持续不断地获得新知,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持续一生地进行学习。此外,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活动,需要学习者较高的认知能力,因而,PKM的实施过程,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求解、决策、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交流表达、创新等高阶能力,而这些都是数字时代终身学习者必备的学习能力,能够极大地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

目前,虽然人们对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实际应用或实现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其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理论的支撑、系统方法的指导以及对工具的盲目追求。通过对现有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个人知识管理诠释的正是一种关联主义的学习活动,许多学者提出的知识管理方法都渗透着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关联主义(connectivism)作为一种适应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为我们审视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为理解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三、关联主义: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2004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关联主义”(Connectivism)概念。在他看来,关联主义是一种超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适合

解释和指导数字时代学习现象与学习需求的理论。关联主义认为。学习不再是个体的内部活动,知识也不再以线性的模式获得,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不仅发生在学习者内部,还可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组织、社群或数据库中,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

如果说行为主义的学习隐喻是“强化”,认知主义是“习得”,建构主义是“建构”,那么,关联主义的学习隐喻是“连接”。作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在确切定义和解释人们是如何学习这方面,关联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形成网络(network forming)”。任何理论的验证标准取决于它能把该领域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到什么程度,当学习被看做“一种形成联接(创建网络)的过程”时,以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中关于学习的种种悬而未决的问题便会得到很好的解答。

(一)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

关联主义主要有八条基本原则:(1)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2)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3)学习可存在于人工制品(artifact~)中;(4)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和保持各种连接;(6)能洞察不同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7)知识的现时性(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宗旨:(8)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人们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二)关联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于本文的宗旨,我们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从知识观、学习观、能力观对关联主义作如下阐释:

1 知识观

知识能被描述但不能被定义,它是一种组织,并非是一种结构。传统上,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静态的层级和结构,今天,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动态的网络和生态。(1)知识的类型:西蒙斯将知识的类型分为知道是什么(Knowing 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 to do)、知道成为(Knowing to be)、知道在哪里(Knowing where)和知道怎样转变(Knowing to transform),“知道成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以及“知道怎样转变”将成为数字时代愈来愈重要的知识和能力。(2)知识的分布:关联主义引入网络的概念,认为学习网络由节点(Nodes)和连接(connections)组成,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个体外部世界的各种人工制品(如组织、社群、数据库)中,而这些皆可被视为节点。此外,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现时性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宗旨,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循环流动更新中才能获得精确的、最新的知识,而知识的流动离不开各种工具的支持,因此,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包括: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

2 学习观

关联主义诠释的是一种“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的学习观。关联主义认为,知识以碎片化的方式分布于知识网络或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学习就是把分散的各个节点连接关联起来的过程。面对数字时代信息或知识的过载,我们并不用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学会将认知负荷卸载到网络中,正如卡伦·斯蒂芬森所说“长期以来,经验被认为是知识最好的老师。但我们无法经历所有的事。因此他人的经历,乃至其他人,都将成为知识的代名词,‘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诠释的正是一种通过创建人际网络汇聚群体智慧来获取知识的公理。”

3 能力观

关联主义认为今天有效的学习需要不同的方法和个人能力,面对“知识激增与速衰”提出的挑战,人们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终身学习被认为是应对变化所必需的。在关联主义的视角下,我们需要具备如下终身学习的能力:智商与情商相结合的能力、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关联能力、搜寻能力、分布式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兼容和整合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决策与创新能力。此外,应变能力、问题求解能力、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可持续发展等高阶能力也是关联主义下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

四、映射:关联主义与个人知识管理

综合上述对关联主义的分析,反思个人知识管理的要义与意义,我们发现,无论是关联主义还是个人知识管理都关注个体外部知识的连接与流动,强调个人学习网络的创建、管理与优化,并通过与他人或组织的知识网络进行连接来深化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注重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塑造。因此,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关联主义的关照下。我们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活动,旨在提高个体的知识力与竞争力,塑造终身学习能力。关联主义的五个基本要素“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其学习隐喻“形成或创建网络”为个人知识管理中群体智慧聚合的个人学习网络的建构提供了方法指导,个体通过自身学习需要选择人际、知识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在不断的动态循环中更新完善,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关联主义视域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应是在“学习网络结构中一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构与建立”,强调对人际、知识网络的建构,即创建基于人际、知识节点的各种连接。学习者应该更加注重于培养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对不同领域、观点与概念之间关联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当前知识的掌握。以下,文章将从关联主义的视域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及方法进行阐述。

五、理解:关联主义视域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一)要素

在关联主义看来,学习就是形成或创建网络。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个基本要素组成,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一旦连通,知识流就在各节点之间传递。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一个节点,也会是一个连接。因而,在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亦可以分为: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工具。

1 节点

通常,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资源不外乎五种:人际交往资源、个人通讯资源、个人时间管理、个人网络资源、个人知识库资源。在关联主义的视域下,这五类资源皆可视为节点。根据关联主义的原理,学习和知识不仅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还可储存在人工制品中,因而,我们把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际节点。包括学习同伴、专家学者、学习组织及社群等;另一类是知识节点,包括各种数据库、知识链接、数字图书馆、主题学习网站等等。

2 连接

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知道知识在哪里”并与之快速建立连接的能力将成为数字时代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连接指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联,是个人学习网络建立的关键。连接一旦建立,信息、知识便可在各个节点之间传递流动。关联主义视域下个人知识管理的连接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1)人际节点之间

的连接,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好友之间通过情感建立的联系,学习同伴通过学习任务或共同的学习兴趣建立的联系,与专家学者建立的学导联系等等;(2)人际节点与知识节点的连接,即个体获取外部知识的连接:(3)知识节点之间的连接,指个体头脑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以及个体已有知识与外部新知识之间的连接。

3 网络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和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和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无数的网络中穿行,不断地影响他人和被他人影响,生活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适应、连接新网络或学习的过程。当我们获得新的节点,形成新的连接,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我们就在不断地学习和适应——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动态的交互。

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两类节点通过连接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因此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网络分为:人际网络与个人知识网络。人际网络,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这一公理的诠释:个人知识网络的建立包括两个方面:(1)个体头脑中已有的内部知识网络,存在于个体的心智结构中,可通过各种思维导图工具软件绘制概念地图(脑图),使学习者明确学习需要,以便与外部知识建立快速关联;(2)个体外部知识网络,建立在个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认知加工处理来获取新知识。吸收内化为自身内部知识。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创造出新的知识。

4 知识流

知识流动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并且能提升建立网络所需的能力。网络一旦建立,信息、知识流就可在各个节点间流动。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使知识循环流动,从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创新。因而,知识流亦是个人知识管理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知识是动态的、流动的,拥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只有在不断的流动循环中才能不断淘汰旧的知识,产生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建立个人知识库,存储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网络的建立,使知识在不同的节点之间流动,实现知识的动态循环更新。

此外,知识流的流动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有关,学习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清晰的知识结构,愿意改变固有心智模式,训练思维能力来促进知识的流动。

5 工具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知识激增与速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为我们实施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根据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人际网络与知识网络,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也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一类是社交工具,一类是知识工具,如表1所示。

(二)方法

关联主义的学习隐喻“学习即形成连接、创建网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构视角和方法参照,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相关原理理念映射到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即是通过自身学习需要选择人际、知识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形成人际、知识网络,实现对各种人际或知识节点及连接的管理、在知识的循环流动中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促进学习者各种高阶能力的发展。至此,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步骤分为:选择节点,确定知识需求:建立连接,通过各类工具软件获取知识并与之建立连接;组织连接,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存储,将外部知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维系连接,保持知识流;利用网络,运用知识:最后通过综合各节点处获得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

1 选择节点:明确需要

没有知识就谈不上知识管理,因而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就是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节点,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差异性与个性化,个体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明确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对节点进行选择和过滤。此外。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习得的知识就是常识。而常识无法提升你的竞争力。因此,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期望并可以在该领域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

在此阶段,个体可以针对自己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知识结构或某一兴趣领域运用MindManager、Mindmapper、Inspiration等思维导图工具绘制概念地图,进行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表征,了解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优势等,明确学习方向,从而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获取什么知识,期望并可以达到何种程度。

2 建立连接:获取知识

确定了自身的学习方向,也就设置了人际、知识节点的“过滤器”,接下来就是与需要的节点建立连接了,连接的建立有助于我们随时了解并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保持自己不落伍。技术的发展,为连接的建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人际网络的建立,我们可以通过人立方关系搜索网站,了解各领域学者专家之间的联系,找到需要的人,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Gtalk、飞信、阿里旺旺等)或者手机、e-mail、微博及博客等与他们建立连接,并可通过微博、博客、开心网、人人网、校内网、QQ空间等社会性网络关注好友、学习同伴或专家学者的动态,此外,还可通过关注的人际节点,找到“朋友的朋友”。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建立的连接越多越好,因为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会交往关系的人数最大值是150人,即150法则。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人际网络的建立,同样也适用于知识网络。一个有效的网络,节点数不宜过多,过多容易产生信息过载,无效信息增多,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从而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浪费学习精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与其他知识节点和人际节点建立连接。

3 组织连接:编码知识

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组织是指按一定目的进行编排、组合,形成有组织的实体,或实体内组成要素间的关系。通过建立连接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而只是凌乱的、无序的知识碎片。知识只有经过个体深层次的理解,思维加工处理,按照各节点性质或作用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储存起来,并能随时为自身所用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

影响组织连接的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

(1)已有的知识结构: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是组织连接的基础。个体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新观念之间建立的有意义的实质性联系,有助于个体消化吸收新的知识,通过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将新知识内化为个体自身的知识。知识半衰期的缩短,更新周期的加快,都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夯实原有的知识基础,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适应外部世

界的变化。以便迅速建立起与新知识、新观念之间的连接。

(2)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是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转的既有认知。心智模式受我们的惯性思维、定势思维以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影响我们理解吸收新知识、新观念以及做出决策判断等。因此,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心智模式的改善有助于个体组织连接,促进个体消化吸收外界的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理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改善心智模式,所谓“理性思维”,通常指深层次理解知识与运用(迁移)知识时的心理活动状态和信息加工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坎贝尔认为,“理性思维”有分析、提问、归类、交流、比较、联系、对照、精细加工、评价、推测、解释、测量、观察、运作、发现范型、预测、排序、总结、综合、确证等20种,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促进个体理性思维的发展。

4 维系连接:交流分享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每个人都是更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者连接,知识流在各节点间的连接中流动,可能在某些节点间增强,也可能在某些节点间衰减或消失。通过各种社会性软件,与学习同伴、专家学者或者组织的交流分享,如通过微博、Blog(博客)发表分享自己的知识、学习体会或经验等,通过QQ、BBS论坛等与学习同伴或组织就某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等,这样不仅可以使自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更加重要地,还可以使隐性知识社会化,获取更多来自他人、组织或社群的隐性知识,如学习方法、经验、各种高阶能力等。

影响保持和维系个人学习网络中各节点间连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任:彼此信任的节点,信息才会在二者之间流动。一个节点信任另一个节点,它才愿意接受来自该节点的信息,并给以积极的反馈:它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其他节点或专业网络。并融入到专业网络中去。

(2)交流与分享: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人便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两种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其他思想。”如果节点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互动,则两者之间的连接将会减弱,甚至消亡,反之,则会增强。因此,积极参与交流、分享知识,才能加强节点之间的连接,保持维系知识流的流动。才能获得并创造更多的知识。

(3)节点价值:关联主义认为,在社会网络中,各种活动中心就是那些建立起良好连接的人,他们能够培养并保持知识流。因此,不断提高自身节点价值,与网络各节点间建立良好牢固连接,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流才会流向你。通过交流分享知识,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才拥有更多的机会,从而也能提升自身节点的价值。

5 利用网络:使用知识

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唯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价值。建立了知识连接并不意味着学习就发生了,保存在各种数据库中的知识只是静态的知识链或知识块,只有将知识表达出来,运用于实际生活或工作中,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与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创建、管理、维系学习网络,使知识流在连接间保持顺畅流动,最终利用网络中的资源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6 综合节点:创新知识

创新知识,是人际网络与个人知识网络建立的最终目的。通过个体知识的动态更新以及个体心智模式的完善来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学习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分析、归纳、总结其他节点的知识,积极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通过系统化、组合化、显性化的表达来分享和使用知识,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新知识。

篇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如何管理知识,如何使知识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大环境下,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信息查阅或知识学习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学习变得简单,只需轻划指尖,无论是别人推送过来,还是自己主动获取,海量信息触手可及。但看的多了,听的多了,能够记在心里里的却少之又少,灵感与感悟转瞬即逝,眨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价值的信息很容易流失。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为6.2亿。手机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大,为25.2%。①其中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移动终端设备的重要使用人群。同时,对大学生来说,他们迫切希望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来建立移动的个人知识库,但往往又不善于系统地进行知识的管理。

1 移动互联网与个人知识管理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即将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②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凸显必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更大的能量。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个人的知识从收集、分类到存储、管理再到利用、创新的一个有序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个人吸收知识并把隐含的知识变成显露的知识,以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互联网及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传播速度很快,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用者可以仅通过点击保存或者分享按钮,就足以完成知识的传播。③在信息海洋中,灵感一闪而过,对有价值知识的有效管理就成为知识的更新和应用的基石。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管理迫切要求移动化。以移动技术、无线技术为支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持设备与后台门户中心进行知识的获取、搜索、联系、组织和创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知识支持。④

2 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注重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渐渐变得越来越受重视,知识工作者层出不穷,合作与竞争的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阻挡,知识的价值及其重要性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在这个注重知识的时代,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

如今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每天接触的知识信息呈指数形式增长,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必须具备从信息的大海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能力。把信息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这一过程就是在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大学生还需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化,紧跟时代的步伐。而要想在实际中应用和创造知识,唯有通过不断学习,加强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因此,不管是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还是信息量剧增的原因,亦或是知识应用与创新的社会需求所致,当代大学生必须对知识进行管理,方能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3 大W生个人知识管理流程的探讨

现如今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借助这些设备,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信息、获取知识、分享内容并能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也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价值不一,真伪难辨,要及时找到所需知识并非易事。鉴于此,笔者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作了探讨,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3.1 分析个人的知识需求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本科学习期间的专业要求和课程设置决定了他们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有的可以在课堂上得到满足,还有一些往往需要借助网络或其他方式来解决。除了专业方面的需求,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阅历、兴趣爱好、原有认知结构等也会影响到他的知识需求。基于此,大学生可以综合这两方面来分析自身的知识需求。同时,为了能够精准地“对症下药”,可以把自身的知识需求按照领域的不同进行分类。分类不仅仅指简单的分为几个大类,而是进行树状的层级分类,达到知识的细化和具体化,这样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即为整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确定个人的知识需求。

3.2 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

确定了个人的知识需求后,接下来就该探讨搜集知识的途径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M-learning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于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网络检索、社交活动、记录备忘、与人沟通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体现为对手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就个人知识管理来说,大学生可以借助智能手机来做以下事情:访问各个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登录高校图书馆网站,下载各类数据库中的文献;安装手机阅读器,学习知识内容;收集各类App上有价值的资源;从社交软件上获取别人所分享的信息等等。现如今,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同时也有不少的伪知识。所以在知识收集时一定要辨别真伪,切不可全盘接收。

3.3 选择个人知识管理软件

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后,就该考虑如何管理这些知识了。在计算机中,我们可以借助Windows系统中自带的树状结构层级文件夹或者某一知识管理软件(如OneNote、PKM2、CyberArticle等)来管理各种格式的文件。同样,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可以进行知识管理的手机App,如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等。这些手机版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存储、管理及分享知识。同时,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其中一款或多款并用的方式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3.4 建立并维护个人知识库

安装了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后,就要开始充实它了,即建立个人知识库。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应该制定一套分类存储,及时更新、修改、删除及与他人分享交流的规则,便于以后快速查找与利用。然后在实践中逐渐扩充与完善,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知识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知识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需要不间断地对个人知识库的内容进行调整,如补充、更换、删除,使之更符合自身的需要。

3.5 应用并创新个人知识

此外,创建个人知识库的目的是在合理运用自身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在与他人进行信息分享交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改善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知识的创新。知识唯有通过实际的检验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不能通过实际检验的知识就相当于没有用的垃圾。对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而言,不仅要知道积累知识的方法,还要把所学到的知识与学习、工作、生活相联系,付诸实践。让学到的知识产生更大的价值,让所学的知识成为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人发展。此外,还需要及时地补充更正原有的知识,从而创造出可以适应新环境的新知识,也就是知识创新。在这个知识就是金钱的时代,知识创新格外吸引世人的关注,创造知识就是创造财富。大学生要在注重积累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同时,能够创造新的知识。

4 结束语

从前面的分析,可得知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不间断的过程,需要随时添加的新的资源、更换甚至删除失去价值的信息。所以说,在个人知识管理系y中,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是相对的,也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借助知识管理系统得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搜索信息或浏览网页时,如果没有及时保存和管理所需信息,之后再寻找的话往往花费很多倍的精力也不一定能找得到。手机上移动的个人知识库因其随身携带性,在信息的保存、灵感的记录方面要比传统的计算机上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更为便捷和及时。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想法多多,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能高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知识创新。此外,大学生利用App软件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地促进个人的成长。

注释

① 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01-22.

篇9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knowledge management; evaluation

1 引 言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水平。21世纪也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提升素质与竞争力、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策略[1,2]。高校体育教师是知识型社会中极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不仅担任着知识的传递、创造与学习,培养适应未来国际竞争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是体育技能的培训、鉴定和发展的重要角色,是要具有高尚品质、渊博知识、全面能力、健康体魄以及爱生重教的创新型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追求个人知识成长,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的需求,胜任体育教学工作[4,5]。同时,“科教兴体”是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和人才强体战略的关键是体育科技、体育教育创新,这是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灵魂,也是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高校体育教师个人必须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和掌握教育与体育的新知识和新变革,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 因此如何认识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体系,并进行评估,进而针对性完善和更新,成为当今高等体育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国内外对教师知识的结构研究较多,针对体育教师主要集中在素质、能力、知识观、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体育教师的培养等角度进行的研究[8-14],而对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及其评估研究的相对较少。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完善,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队伍优化建设,提升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2.1 个人知识管理内涵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我们通常采用Dorsey教授与Frand的论述:“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1)概念层面的定义

个人知识是一种流动的、动态的混合体,随着刺激和学习随时改变更新,其具体组成元素包括经验、价值观、情境信息(Contextual Information)和专业洞察力,它能提供一个参考结构来评估与整合新刺激所产生的信息与经验,形成新的学习,并可以指导决策和行为。将个人知识管理看作逻辑概念层面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引用Frand 和Hixon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它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还提供某种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

Skyrme则对这种战略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包括:①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一个(知识)获取战略;②设定信息的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可以收取;③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手上的信息;④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⑤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工作;⑥生活和其它知识活动;⑦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⑧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

(2)实际操作层面的定义

将个人知识管理看作实际操作层面的技巧和方法,实际上是对知识管理所涉及的过程的概述。这些过程包括创建、分类、索引、检索(搜索)、分发,以及重新使用某项知识的价值评估,这些过程本身也是相互结合的。这些知识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处理日常工作中“知识维度”的一系列连续的动作和操作。通常将这些动作和操作概括为个人知识管理的七种技巧和方法:检索信息的技巧、评估信息的技巧、组织信息的技巧、分析信息的技巧、表达信息的技巧、保证信息安全的技巧和信息协同的技巧等。除此之外,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通常认为是为了增强个人竞争力。这是因为在现在以及将来的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个人知识管理帮助个人对知识进行的高效运作,就意味着个人竞争力的提高[1,2]。

2.2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管理至关重要,其重要意义具体如下:

①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培养良好的知识收集、整理、共享、交流、创新习惯

随着所需管理知识资源内容的增多和类型的复杂性增加,高校体育教师有计划地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系统地收集、加工、整理相关的体育专业知识资源,存储知识,挖掘体育活动和教学中的技术、技巧和能力方面的知识,可以养成收集、分类、整理、加工和应用知识的良好习惯,使个人知识网络更加科学化、条理化和动态更新化。

②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个人工作绩效

充分利用高校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快速搜索相关专家、专业机构、服务机构和相关资讯网站等个人知识网络,“知道谁能做的知识”和“知道哪里有的知识”,让个人思维得到最大的连续性和关联性,有效地提取、组织、整理、挖掘、利用所需专业知识资源,能在较短时间内增进体育教师个人经验和知识的质与量,提高实际教学效能和体育专业理论水平。

③有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和竞争力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创造性、发散性的特点,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体育技术和技能,而且需要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建立体育教师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对个人知识经验进行总结, 并对自己的重要知识行为、活动进行记录总结,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更好地认识、运用事物的规律、原理等知识,帮助个人有效地运用个人拥有的经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地学习、更新,提高个人体育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提升自己个人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④是我国体育创新教学的必然要求

我国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多层次、宽领域、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即人文知识基础、现代科学知识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学能力、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训练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因此,实现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评估,能够帮助高校体育教师提升其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也是我国21世纪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综合素质在体育创新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

2.3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体育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进行的管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必须符合如下:

①科学性原则

体系的确定是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和评估的关键,任何指标体系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在保证指标完备性的同时,要兼顾指标的独立性和其特殊的属性和内容。本课题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指标的确定首先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师要求的特点,依据体育教学活动频度、难度、广度,特别是对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同时体系指标的数据应易于收集,其准确性、可靠性容易保证。

②以人为本,公正合理

由于受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加之教师本身的个人素质有很大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一致性评价。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评价既要考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又要看到体育教师个体知识的进步幅度,评价应能公正合理地体现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体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

③明确性与模糊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馈教师知识结构信息,调控教师个人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符合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了进行综合评价,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指标意义上的定义尽量做到清晰、直观、明确,对个人知识、技能评价应由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过渡,发挥评价的诊断、促进和激励功能。因此,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应合理化、科学化,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评价应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明确性与模糊性结合,调动高校体育教师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知识管理评价对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

④符合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活动是由教学与科研等若干方面的活动和若干活动的环节共同构成的,如:体育教学任务、运动训练任务、组织竞赛任务、运动项目指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自我训练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活动等都有着可以被认识和掌握的环节,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基本领域和基本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从教育的角度探讨知识,改变知识观,充分把握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开放性、前瞻性、发展性,更新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教育观,通过对个人知识体系的本质进行研究,对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和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3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

研究对象:本文以江苏某高校体育部的体育教师和管理学院的管理方向专家,共计42名为问卷调查对象。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8名,讲师20名。

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检索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的资料,认真学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②问卷调查法:运用在查阅多方面资料和对4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基础上,拟定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的初步框架,然后进行特尔斐法调查,确定指标体系与评估数据的最后整理。

研究目的:建立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以期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2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包括: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三个部分。其中,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对个人知识存储量有直接的积极正向作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对个人知识的使用和创新有直接的正向作用;个人知识存量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绩效有直接的正向作用。这个三个部分也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中的知识采集、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更新、知识检索、知识转移、知识分享、知识测评和知识应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如下图:

3.3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

结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和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和相关专家的意见,这里我们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并建立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框架,将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分为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三个部分,以及相应的子变量和测量变量,详细信息如下表所示。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知识进行管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同时来源于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实践,存储在于各种媒介、实物和大脑中。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未经整理的信息无助于知识的累积,终身学习,高效的个人知识存储和积累是高校体育教师是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应对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越来越高的需求,赢得教学创新的关键。

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和运用各种工具学习新的知识,吸收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完善和构建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寻找某些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信息上。高校体育教师作为特殊的知识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知识氛围,实践环境多,创新情境优良,并且应用效果容易鉴别;然而,体育教学工作对知识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呈现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的趋势。高校体育教师大部分时间应该是用在创新工作,而不是应该浪费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和知识寻找上。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完善和构建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三,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别人的思想精华,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应用教学实践,激发创新出新知识。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目的在于提升知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效率和利用价值,用于实践,归纳检验并修正,在实践教学中创新,促进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提高个人以及高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4 360度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估方法

4.1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概述

个人知识可以存在于各种媒介、实物和人的大脑中,一方面,一些可以表示出来成为显性知识,还有一些则是不易表达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个人知识的测试变量各个指标存在着相互关系的隐蔽性、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相关因素的随机性、子指标的分散性等特点;此外,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使得这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评估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如何准确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进行评估,成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60度绩效评价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Edwards & Ewen等学者在对一些企业组织不断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一种从多个角度获取组织成员行为观察资料的方法。在这种评价模式中,评价者不仅仅包括被评价者的上级主管,还包括其他与之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同事、下属、客户等,同时包括被评价者的自评。因此,360度绩效评价模式能够多角度、多来源地对组织及个人的效绩、发展需要等方面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促使被评价人员提高管理技能和工作业绩,改善团队工作,促进企业发展。

本文将360度考核方法运用在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中。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综合运用了心理学、心理统计与评价、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科学理论,多角度、多来源地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体系包含的内容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促使高校体育教师提高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改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是一种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评价信息,从多个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知识考评并提供反馈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基于管理人员、同事、学生、高校各部门以及自身等信息资源的收集来评估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方法。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是将高校内外环境、了解和熟悉被评价对象的人员(如高校行政部门、高校教辅部门、同事、学生和专家等)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等方面提供客观、真实的反馈信息,找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劣势与发展需求的过程。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如图2所示: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如下:

(1)高校体育教师自我评价

让高校体育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科研以及工作期间,根据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并据此设定个人知识管理未来的目标。当高校体育教师对自己的个人知识做评估时,通常会降低自我防卫意识,从而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愿意加强、补充自己尚待开发或不足之处。

(2)同事评价,是指由高校体育教师同事之间互评个人知识管理,来达到评估的目的。同事彼此间工作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所以他们相互间的了解反而会比上级与其他人员更多。此时,他们之间的互评,反而能比较客观;而且,同事之间的互评,可以让彼此知道自己在人际沟通、信息管理、同行交流、社会经历、体育交叉和边缘学科等方面的能力。

(3)学生评价

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并且高校教师教学和创新的主题也是学生,学生在相当程度上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认识。以通过学生对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体育教学知识、体育竞技知识、运动项目规则和裁判方法、优美体形的塑造知识、体育技巧诀窍等等个人知识水平的反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管理、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什么地方需要加强。若自我评价与学生的评价之间有太大的落差,则亦可针对这个落差,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改进个人知识管理,改善体育教学。

(4)上级的评价

高校体育教师的上级主要是系(学院)的行政和教学领导,也就是教研室主任、系正副主任和系党委成员。通过上级的多角度评估,会让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得到更客观的评价。同时身为上级必须熟悉评估方法,并善用其个人知识评估,如多元化思维、穿透性思维、竞技临场指挥能力、运动项目战术等的结果指导部属,发展其潜能。

(5)行政部门、教辅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评价

高校行政部门主要是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工会等各个部门能够对被评价人员的个人知识体系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评价,例如,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项目研究情况、图书借阅数量、CNKI数据库查询次数、学术会议参与情况、体育竞赛成绩、社团活动等等。

(6)专家评价是综合以上评估结果,邀请专家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进行综合评价。专家是知识管理方向的专家和体育专业的教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子变量或者测量变量,如果能够定量处理则定量,如果不能定量则定性处理,有专家设定指标评价权重和隶属度取值原则。最后有专家综合评估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不仅需要完善的评价指标,更需要进行相应业务流程的重组与集成,以及良好的运行模式。所以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创新运用必须以知识管理为指导,以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为目标,以系统工程思想和管理科学为手段,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正确评价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水平。

4.2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优点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通过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进行有效评价,对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错误进行更正,对误差进行修正,对正确的予以保持和发挥,通过评价认识到个人知识的优势和劣势,调整管理,才可以尽快实现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因此,本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具有以下优势:

(1)广泛、全面的信息: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有全方位的信息提供者,涉及高校体育教师生活、工作、教学内外环境的各个因素,涵盖被评价人员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各类特征,能使评价更为全面,评价结果更准确。

(2)多方位、多角度:从任何一个方面去评价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做出的判断都难免片面,运用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则可以减少片面性及误差;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评价者来自不同层面,有高校行政部门、教辅部门、同事、学生、上级和专家等,这样得到的信息更准确,得到的评价信息角度更多,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3)误差小: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评价者不仅来自不同层面,而且每个层面的评价者都有各自视角和方法,且评价数据有专家综合评估,其结果更接近于客观情况,误差小。

5 结论和展望

篇10

一、关于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

1.知识管理国外现状分析

在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企业首次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经济在战争中都受到了创伤。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当时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学生成为主要劳动力,这些人不同于以往的工人,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在工作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知识管理”第一次被正式提出。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知识管理理论开始在企业中发展形成。第二,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知识管理第一次被引入教育事业始于英国剑桥大学学者,这名学者发表过两篇文章:《创造知识的学校》和《教师和医师的专业知识之生产、媒传及应用:一项比较分析》,这两篇文章目前被认为是最早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的文章。同时这两篇文章的问世,也带领着当时的教育界学者开始重视教育中的知识管理,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2.知识管理国内现状分析

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逐渐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全世界每天以千万亿字节的速度在增加数据总量,知识的呈现状态也越发丰富,人们将每天直接面对数量庞杂的数据,知识管理对于个人而言变得十分重要。我国国内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晚,目前针对知识管理的论文并不多,主要是从教育、知识获取和知识技术管理这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的,缺少实际的案例,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较少。

二、目前大学生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起关于知识管理的理念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并不会接触到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没有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虽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进行相应的知识管理,但这种知识管理多数毫无章法,作用并不明显,对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帮助甚微。

2.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并没有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总结

在每年的寒暑假利用假期到企业里实习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这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十分有利。而在实习过程中他们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观摩学习获取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实习过程中却少有人会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犯过的错误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在获取技能或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只是机械地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

3.忽略隐性知识的积累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主要是以显性知识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十分注重显性知识的积累存储,却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反思总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大量的隐性知识和少量的显性知识,如果学生可以很好地管理利用这些隐性知识,对于其今后在职业道路上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提高大学生知识管理能力的对策

1.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途径知识交流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知识交流获取平台。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并将知识存储于个人电脑。基于目前科技的智能化,本文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大学生知识交流平台。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主要的知识交流平台,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建立网络图书馆、学习信息共享论坛等,减少大学生用于寻找资料的时间。

2.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科知识系统结构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管理能力,在面对学生时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而是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隐性知识。

3.加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因而加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

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就目前来看,我国针对大学生知识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管理,大学生知识管理与企业员工的知识管理有何异同,大学内进行知识管理主要需要哪几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探索研究。

四、总结

知识管理能力已逐渐成为社会上一项较为重要的能力,但就目前而言,在校大学生并没有具备此项能力,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我们要充分认识目前大学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准切入点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小平.知识管理:原理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11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也更积极地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各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如何培养出多层次、实用型、应用型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经验并对各类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对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提出知识分享是企业员工进行知识管理的核心,以及如何进行知识分享。

2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笔者认为美国的PaulA.Dorsey教授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的描述更为普遍和通用。广义上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很宽泛,包括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本文所研究的企业个人知识也仅指员工在生产实践、科技活动中所积累的有关知识,包括存储在头脑中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技巧等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整理、存储以及共享这些知识,使其成为教师进行自我总结、提升和创新的基础,并通过共享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利用。下面先介绍一下员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1业务知识的整理

一般来说,企业对一个工作任务进行几年的实践后,就会对该种工作的整体脉络、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都已非常清楚,而通常情况下,员工们除了根据需要对任务的计划、使命和安排进行修订和更新以外,每个阶段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实践细节都没有记录下来,这样导致很多实践经验和知识的流失。如果员工能够通过一种方便的途径以日志、笔记、心得体会或其它形式,记录所在每个时间段工作内容的安排、关键点、容易出现的错误、加强更新和补充的知识点以及员工之间的交流经验、工作技巧、学习技巧等,将实践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跟踪和整理,并渗透到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这对于显著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以及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知识的不断积累、整理和深化能使促进员工整个知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系统化,同时,相待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也要求员工必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不断更新工作方法和实践内容。

2.2科技项目经验的积累和传播

企业的基本目标决定了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为了取得技术上的优势主导地位,必需参加大量科技项目研究与开发,以获得企业可秩序发展优势,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对此更加看重。一个完整的科技项目实施过程包括项目申请和需求分析、系统功能分析和详细设计、开发方案选择、编程实现以及最后的软件测试和维护等多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涉及到大量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工具。要保证科技项目最终的实现质量和效果,除了遵循必要的科学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以外,更多地要依赖于研究人员在各个环节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个人经验和技巧。由于这些隐藏在个人头脑中的宝贵知识财富属于个人智慧和脑力劳动的成果,同时也是个人参与社会竞争的有利资本,进行传播、交流和共享。对提高员工以及集体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都非常有利的因素。

2.3个人知识架构的自我更新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扩大使企业知识体系增多、范围增广、变化增快。对员工而言,知识架构越完整,就越能在业务上和专业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虽然难以对个人所涉及领域知识的掌握做到面面俱到,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还是非常必要的。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员工不可能抱着原来的知识就能很好地完成某项工作,也不可能拥有一、两项技术工具就能出色地完成各种工作或者企业的科学研究任务,因此借助一定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不断调整知识架构、更新知识内容是企业员工必须坚持的自我提高过程。

由此可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对员工而言尤为必要和迫切,它对于提升个人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优化知识结构以及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

2.4知识分享是企业员工知识管理的核心

知识分享指知识初始拥有者与其他员工之间交换知识的过程。知识分享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

(1)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知识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知识与别的资产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会因使用而‘折旧’,不会因使用的人多而‘磨损’。相反,知识的价值随着使用人员的增加而增加。在现代企业中获取新知识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分享已有知识的成本相当低。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边际成本越来越低,边际收益却往往越来越高。所以知识分享程度是衡量知识管理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在企业,特别是现代企业,知识分享不充分的知识管理不可能是成功的知识管理。

(2)知识分享是企业产生创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和催化剂。企业知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员工个人拥有的知识,另一个层面是企业作为整体拥有的知识。对企业而言,一方面,为了提高效率而不得不进行社会分工,员工日常工作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一方面,企业研发能力在科技竞争中所需的却是整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只有通过知识分享,个人的知识才能成为企业层面的知识。美国学者圣吉认为,知识是通过员工之间的沟通产生的。那Nahapiet和Ghoshal认为,知识的产生是员工相互交流和组合已有知识的结果。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他自己的局限性。通过相互交流,人们往往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创造出更好的新的知识。中国古代谚语“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才有可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创新知识。

(3)知识分享是企业充分利用知识的前提。企业很多知识只有被相关人员分享后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例如,拥有很多重要发明专利的研究室发明了某种新的方法和新的发明。如果他没有将这一方法或发明介绍推广出去,则该方法或发明就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某些员工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对自己的工作不一定有很大的影响,但别的员工通过知识分享获得这些知识后却能对他们乃至整个企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知识在企业中的作用过程划分为知识产生一一知识分享一一知识利用等阶段。这些阶段有逻辑上先后顺序的关系,但在实践中它们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分享。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对知识分享的重视。

3企业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可循,员工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管理内容和目标来设计管理方式,并选择合适的工具以实现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共享,下面对企业实施个人知识管理可以采用的方法和工具给出几点看法。

3.1知识的收集和整理

对于工作任务和科技项目开发知识,除了指导手册、计划大纲、工作日历等传统资源、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及时记录的工作日记、工作心得以及所开发项目形成的文档和数据以外,员工获得知识的途径也非常多,例如网络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等,通过它们可获得电子期刊、电子书籍、网页资料。知识的获取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相对较为容易,关键是如何管理好这些知识。

首先,员工可以规划个人的知识库。根据知识类别、存储方式来收集和整理各类知识,例如可以按照工作、科研、个人综合知识等大类进行划分,如工作类可以分为计划和实践、参考资料、工作笔记、作业、任务信息等;科技类可分为项目管理、常用工具、参考资料、经验技巧、开发心得等;而个人综合知识可按照工作任务分类来建立自己所感兴趣并从事研究的专业领域知识架构,其中每一项内容又可按资源类型分为文档、数据表格、网页链接和收藏、源代码以及应用软件等子类,并采用统一的命名规则为每一级目录以及所包含的文件命名,以此形成具有分层、分级、便于检索和管理的知识库。

3.2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

其次,便是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尤其适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由于员工需要管理的知识量很大,类型也很多,知识之间往往关联不够、检索困难、而且信息繁冗,因此需要借助方便有效的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文档、数据处理软件层出不穷,为员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多种方法和手段,除了利用传统的MicrosoftOffice系列文档编辑工具,以及Sybase,PowerBuilder,SQLServer:等数据库软件进行电子文档和各类数据的编辑、存储和处理以外,目前也出现了很多专门的知识管理工具,下面结合笔者的个人知识管理实践,针对不同类型知识的管理工具各列举一二。

3.2.1文本文件管理工具。文本文件的管理是员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中文信息处理类的软件非常多,其中之一如Neotoma软件,它支持根据关键字、文件名称等进行海量文本文件内容检索的功能,以树型结构的知识树对资源文件进行分类管理并提供文件全名、关键字、摘要、所有者、收集日期时间、阅读次数等必要的附加属性,它还具有强大的文本编辑器,内置的邮件发送工具以及局域网即时通信工具可直接发送邮件和基于文本的即时交流,另外还有IE中文本自动保存功能等。这类软件能成为员工管理存储于个人电脑中的大量工作相关电子文档的得力助手。

3.2.2项目相关的源代码和资料管理软件。软件项目代码和资料管理是大型工程专业或者高技术企业员工进行知识管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不论是自己所开发项目的软件代码,还是收集并供参考和学习的其它有用软件源代码,都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源代码管理软件对代码进行分类存储并提供快速查阅等功能,能帮助员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举个例子,如Notepad++软件,它提供多种数据库文件的支持,并通过目录树来管理代码文件,可对C/C++、Pascal,Java,,XML,HTML等程序语言进行“语法突出”和多窗口的方式显示,另外还有高效的检索和书签等功能。类似的软件还有Editplus,Ultraedit,CodeHelp,VB代码管理器等很多功能齐全、方便实用的代码管理软件。

3.2.3网络资源管理工具。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教师获取书本以外知识的一个非常广阔的途径,快速高效地搜索、存储和管理包含所需要知识的网页及其内容是知识管理的又一个重要工作,目前便于网上冲浪的高效率协助软件也是种类繁多,Firefox就是其中之一,较传统IE浏览器而言,这个开源浏览器不仅体积小速度快,而且具有如标签式浏览、智能化搜索、加强的隐私及安全性能、实时书签、下载便捷以及为网页开发者所提供的能了解网页运作详情的工具等高级特征,另外,作为Firefox优秀插件工具的ScrapeBook软件,则补充了网上冲浪的记事本功能,可以随时保存任何选中的内容。这类软件的应用能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中获取并管理知识。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几个可用于知识管理的工具实例,类似的还有很多其它优秀的、方便实用的软件,员工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熟悉程度以及需要管理的知识内容和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工具,让知识管理成为一件并不困难和费时费力的事,同时也能提高员工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除此以外,员工还可以发挥自身专业所长,设计并开发出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还可以建立信息数据库或者信息交流的网站来加快相关知识的交流与更新。由此而言,企业员工特别是高技术企业员工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便利性。

3.3知识分享的实现

员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除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研发能力,更重要的是将由此而获得新的知识、项目研发经验进行共享和创新,实现知识管理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知识分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企业有很大应用价值。知识共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常用的email、Blog、各种信息数据系统等能实现员工之间点对点信息交流的网络工具外,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知识共享平台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中来是一种影响更为广泛、效果更明显的方法,因为知识共享所产生的效果能使每个员工的个人知识成十倍、百倍地增长并相互激励和引发创新思维,同时促使员工队伍在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丰富研、发经验、加强项目合作等方面有整体的提高。

篇12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的提出对于教师再教育的改革有着重大意义。目前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实效性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究其原因,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师培训以培训者为中心,不考虑教师的原有经验和水平,因而难以调动教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教师教育形式很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呼唤以教师为主题的教育形式。个人知识管理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的个人知识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点。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学习等方法都是教师教育的有效形式。但是,笔者认为,对于教师的个人知识进行系统的更新和优化,应是改革教师教育的一条重要思路。理由很简单,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其个人知识的支配,那么优化和丰富教师的个人知识就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教师不断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然而有诸多因素阻碍了教师有效的进行知识管理。

1.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

在我国,教师缺乏知识管理的意识,不善于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有调查表明,仅有16.7%的教师写教后记,83.3%的教师从不或只是偶尔通过这一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研究还发现,75%的教师认为,从教以来,自己在专业知识上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教师往往不清楚自己所缺乏的知识,无法找出需要创造的新知识。

2.因担心失去对个人知识的垄断地位而拒绝知识共享

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专业个人主义。”教师将个人独立获得的经验、专业知识看做是私有财富以及谋生、升迁和参与竞争的资本。在业务和学术上,教师常常坚守自己的独立王国不愿与他人合作。长期的相互隔离限制了教师之间的互动,给教帅之间的合作设置了障碍。即使学校提供了机会,但在知识分享方面,教师仍得保守且不自然。教师常会有如下的疑虑:“假如个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那么我为什幺要与人分享,使自己受到威胁?”“假如我的工作是创造知识,那我为什么要用你的知识取代我的知识?”一方面,教师很担心,一旦将自己的经验公之于众,自己就会失去在该领域的权成性和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学校对知识共享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因此,教师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实践知识与别人分享。

3.对交流与共享知识的需求不够。

长期以来,学校追求的是考试分数、升学率,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主要是教材,教师的工作变成了程序化的操作,创造性劳动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劳动。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发现新知识,而是传承既定的权威性知识,教师缺乏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欲望。

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技能

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相比,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实施的可能性也较高。个人知识管理一般包括管理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三层含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技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探索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基本上,只要是与一般教学或是专业发展相关的资料,都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搜集的范围。例如,教学计划、课程发展、活动设计、班级经营、师生互动、教学评价,以及实录性资料,如相片、录音带、录像带与书面记录等。

2.评价信息。搜集到信息后,要对信息进行评估,过滤掉无用信息。评价时不仅要评估信息的内容质量,而且要确定它与自身知识建设的相关度。

3.组织信息。经过评估得到有效信息后,需要有效的储存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以方便今后的查找和使用。组织信息可以采用大家熟悉的管理系统来实现。

4.分析信息。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信息中分析、归纳、综合出有价值的知识。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转化。

5.展示信息。分析后得到的新知识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传播和共享。可以使用幻灯片、动画片、网页等形式将其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也就是个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

6.信息协作。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共同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同工作。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知识。

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1.建立个人知识库,注意显性知识的整理和组织

教学工作是教师有意识的将零散的和不连贯的显性知识组合成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明示的方法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性的对所学的理论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采用数据库等手段对知识进行清点、评估、规划、整合和创新,以便在使用时及时搜寻、提取想要的知识,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

建立教师个人知识库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1)进行知识的搜集、分类与组织。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检查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薄弱环节.然后多反面的搜集、积累知识。教师在知识积累上可采用数据库、博客、媒体(录像带、幻灯片、录音带)、文件、书籍.、读书笔记等形式,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置知识系统,建立个人知识库。

(2)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通过系统的读书、专题学习、听专家讲座等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

教师要不断进行批判式的思考,把自身的个性化知识和实践性技能深刻的概括出来,并清晰的表达出来,从而使个性化知识的传播成为可能,具体方法是撰写反思性札记和生活史叙述。反思性札记是指教师及时记录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为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留下素材。生活史叙述是教师对自身进行的一种“原认知研究”,是个人回溯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撰写生活史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成长历程进行梳理,发现自己的人格特征、认知特征、知识结构、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成功案例和教学诀窍。通过这种知识管理活动,教师能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脉络,对自己的特点、倾向、优势和需要加强的领域有明确的把握,一方面有助于制定和修正自身的专业发展计划,另一方面,可是内隐知识逐渐显性化,并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3.开展行动研究,将显性知识内化并创造新的知识

教师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必须将群体所共享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知识系统的拓展、延伸和重构。开展行动研究,能是教师省查自己的学习的教育理论与自己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能不断的修正与更新知识,促进知识的活化。

4.将“社会资本”变成“智慧资本”,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知识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和流动,教师要主动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学习他人的隐性知识,共同解决在教学上遇到的难题,增加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的流通性与可接近性,把“社交资本”变成“智慧资本”,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使知识价值最大化。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合作对话中,教师能获得个人反思所得不到的东西。

5.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知识共享的平台。

学校要推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

篇13

一、引言

教师的教案、试卷、听课笔记以及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等的归类存储、更新、修改完善等都属于知识管理的基本范畴。在纸质知识存储时代,知识管理的手段、方法相对单一,知识管理并没有作为一种专门的系统化技能在教育教学上得到重视和应用,知识管理只是以零散的、经验的方式体现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和自我提高上。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记录、存储、分享等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有了质的飞跃,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日益成熟。

在这种前提下,对于以传播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师而言,知识管理显然就成了一项重要的职业技能。

二、知晓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一)知识管理是知识时代的要求

当今时代是知识时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是不能“置身事外”的。即使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更新会滞后,教师也要在知识潮流中,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来丰富和充实自己。

知识时代不仅仅是知识量呈爆炸式增长,而且知识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拥有知识管理的技能无疑是教师不落后于知识时代最起码的要求。

(二)知识管理是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基础

一个教师最具价值的是什么?是这个教师自我建构的成熟的个人知识体系。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联,搭建初步的知识体系,然后不断进行自我的充实、调整和完善,最终使知识体系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质。

具有鲜明特质的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知识管理技能的指导与应用。

(三)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证

依据叶澜教授的观点,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由“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和“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与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的知识结构以及“新的能力”组成。

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最核心的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可以影响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构成,知识结构的变化更能坚定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隐性知识积累的体现。

教师专业化成长更主要地体现在教师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结构的变革上,知识管理成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证。

三、明确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一)教师个人知识范畴和结构的界定

教师需要具备或拥有的知识范畴,在教育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对于有不同追求的教师来说都是不同的。例如: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媒体阶段相对于传统信息媒体阶段而言,教师不仅需要板书板图的知识,还需要有利用电脑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知识。一个关注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师相对于只关注应试成绩的教师而言,不仅需要用以应对考试的各种知识,还要具备应试以外的教育教学知识。

无论从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来看,教师个人知识的范畴都是在不断扩大中的。

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笔者认为实践性知识其实质仍然是条件性知识,将这两者并列可能会导致分类逻辑的混乱,因此将教师的知识结构按照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分为传授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两大类别。

传授性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这个内容不仅包含教师本体性知识,也包含教师非本体性知识以外的文化知识、思维知识等;条件性知识则是帮助教师更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辅知识,包含教师的逻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乃至调研知识、实践知识等。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技能的解读

在笔者看来,应该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以及在教师所在的学科团队中来解读教师的知识管理技能。

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教师需要汲取新的知识,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存储,获得建构自己的多层复合知识结构的知识管理技能。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自己建构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需要知识转化、知识传播等知识管理技能。

在学科团队中,无论是学校的乃至全国的学科团队,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松散的学科团队,教师都需要具有知识分享、知识精制、知识存储的知识管理技能。

无论从什么角度去解读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必须要牢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师个性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及其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四、掌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知识的精制

精制的意思是从一种物质中把不需要的成分除去。在知识的获取中,不少教师习惯复制粘贴,习惯直接保存,很少对下载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精制加工,往往导致知识内容芜杂,不相干的知识或信息所占比例较多。

知识的精制是对知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依据自己的需求对获取知识的一种加工过程。这种加工过程是知识管理必不可少的过程,教师们可以逐步培养精制知识的意识和习惯,逐步通过对复制或下载的知识进行删减、修正来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标准。

(二)知识的存储

在获取并精制知识后,教师一般会在电脑或者网络上存储知识。存储知识也并非是笼统地将一大堆知识粘贴在电脑或网络硬盘里就完事。知识必须通过设定多维属性、建立分级分类目录来归类存放。

知识通常具备多个维度的属性,比如一首诗歌,维度就有作者、写作时期、诗歌形式、主题类别等;比如一道数学题,维度就有相关知识点、解题方法、难度、出处等。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存储平台通常是树形结构体系,这种结构就决定了知识只能按照某一个维度分级分类存放,知识的多维属性无法在这样的结构中体现出来。

教师可以借助对文件设置多个标签,不同的标签设置为不同的维度,然后通过相关的软件来对标签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知识点的多维管理。

(三)知识的转化

知识的转化通常是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按照知识的表述和转移的方式分类,可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学实践来积累经验,这些经验属于教师的隐性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之一,对教师来说,他的隐性知识的丰富程度以及对其利用的情况直接决定了他专业水准的高低。基于其重要性,教师隐性知识成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对象。

由于隐性知识的特征,通常需要经过知识的转化过程,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才能对隐性知识进行知识管理层面上的操作。教师的隐性知识可以借助于专家系统、思维导图等方法显性化。

(四)知识的分享

分享是网络时代的一个重要特性。能与其他教师分享个人知识的教师,其知识体系应该是开放式的,这种利于开放的知识分享体系往往具有很强的知识自组织能力和知识体系活力。

由于各种原因,不少教师不愿意分享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知识体系的自我封闭,缺少了必要的知识碰撞。

对于那些拥有大量隐性知识的资深教师来说,知识分享使他们有机会通过集体对话与反思,不断把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并在自我呈现和他人诘问过程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持续的修正和完善。教师通过知识分享把个人知识融入团队知识,对于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乃至学校知识管理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学校都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断为教师知识共享创造条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