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ThinkingandProspectforHigherEduc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theNe
wCentury
WuFudong,LiuYifan(ShandongUniversityofTCM,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 Basedon10years
investigationon81graduatesstudent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specia
lityof2grades,
thepresentpaperanalyzeschangesofemploymentstatesofthegraduatesinthe
10yearsandexploresproblemsandcurrentsituationsofacupunctureandmoxib
ustioneducationatpresent,
prospects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andindicatesthatitisinexorabletrendof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of
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oreformcoursesoffered,
increasenewspecialities,payattentiontotrainingofknowledge,
capabilityandquality,andtrainhighqualitycomplextalents,etc.
[Keywords] Education,AcupMox;Education,Medical,
Undergraduate
针灸学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保健作出巨大的贡献,也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及人类回归自然观念的转变,针灸医学以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点,正愈来愈受到高度重视,也必将为全人类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进入21世纪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针灸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今就针灸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针灸学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针灸专业人才。高等中医院校则是培养针灸专业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针灸学的高等教育则起始于当时针灸基础比较雄厚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几所中医院校,随后其他兄弟中医院校也相继开设了针灸专业教学。我校于1985年设置针灸专业,1987年建立针灸系,1998年建立针灸推拿学院。此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即为我校第1、2届针灸专业本科毕业生(5年制),采取信函跟踪调查的方式,主要调查他们目前的工作现状,所有被调查对象都给与了具体明确的回复,10年间其从业状况的变化值得认真分析与思考。
1 针灸专业本科生毕业10年跟踪调查
1985、1986年级针灸专业本科毕业生共81人(男51人,女30人),1990、1991年7月毕业于我校。除其中6人从事行政、管理及西医内科专业外,其余75人(92.6%)都被分配在省、市、县级中医院针灸科或西医院理疗科及中医院校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10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目前仍在从事针灸专业的人员有53人(占65.4%),从事其他医疗专业工作的人员有22人(27.2%),其余6人(7.4%)则从事医药、贸易、管理等其他职业。见表1。
从以上调查对比可以看出,10年间从事针灸专业的毕业生由92.6%下降至65.4%,毕业生从事专业的流动方向主要局限于医疗行业,如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西医内科、麻醉科、痔瘘科等。所从业单位的性质也呈多元化,除国有医院外,也有民营、个体性质的医院,就业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从被调查人员的知识层次结构来看,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已有5人研究生毕业(博士、硕士),12人研究生在读,共占总人数的20.9%,另外有6人次(7.4%)出国从事针灸医疗工作。
2 跟踪调查综合分析
由于10年间人员的变化比较大,给调查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研究中务必做到落实至每一个被调查者,以确保获取每个人的可靠信息,采取了信函调查结合电话询问的方式,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真实可靠的。从调查资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10年间两届针灸专业本科生从事针灸专业的比例下降了27.2%。这10年间正是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大学生的毕业分配体系亦由国家统一包分配变为供需双方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学生就业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被调查者10年间专业流动去向分析,除个别人员外,大多数毕业生仍未脱离医疗卫生界,多趋向内科、骨伤科、康复科、男性病、痔瘘科等专病专科,其中不少人还创建了个体医疗机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也是在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专科、专病医院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及竞争力之所在。针灸学虽然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但由于其专病特色不突出,其收费相对固定、低廉,仪器应用、药物使用相对较少,毕业生自身所处的环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少市、县级医院针灸科尚未建立专门的病房,而已设有针灸病房的医院则因效益不佳而撤掉,再就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病人不能系统地按时到医院就诊,对针刺治疗的畏惧心理等诸多因素皆影响了针灸事业的良性发展。
3 中国针灸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中国针灸高等教育历经40余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为我国和世界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以上跟踪调查信息的反馈,我们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及不足。虽然此次调查只是我校针灸专业2个毕业班的情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中医院校针灸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从反馈的信息分析,虽然针灸专业有本学科自身的优势及特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其特点是针灸手法操作的实践性较强,疗效迅捷、肯定,虽然其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等多种疾病,但目前由于中医院科室划分参照西医院设置,针灸治疗疾病种类受到限制,明显萎缩,仅限于中风后遗症、腰腿痛、面瘫等有限的病种,自身特色受到抑制。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再者,就是毕业生反映的中、西医临床知识技能掌握的不够全面、扎实,自身有迫切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专业进修与提高,信息及学术动态掌握不够,外语水平受到限制,不能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从以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可以折射出目前针灸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针灸专业的教学不能适应已变化了的医疗市场要求,课程设置僵化、重复,知识更新不够,学生中医理论不精,西医知识面窄,针灸临床及西医临床技能掌握不够扎实,临床适应期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对外交流能力培养不够等。以上的反映也是目前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不过针灸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更有一定的代表性。
4 新世纪针灸高等教育展望
针灸学不仅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世纪的来临,针灸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NIH)举行了针刺疗法的听证会,会议邀请了23位专家和学者,包括我国的韩济生、曹小定、俞瑾教授,他们所作的专题报告得到了广泛好评。听证会上,专家委员会报告指出,起源于中国的针刺疗法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作用确实,而且副作用极小,可以广泛应用。听证会的成功举行表明我国针灸医学的发展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正式认可,为针灸医学的普及与推广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医针灸进一步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有利的机遇。近年来,由于医学模式由实验医学时代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整体医学时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疾病死亡谱、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范围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的增多等诸多因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的中医针灸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世界针联名誉干事长日本的中岛宏博士也预言在21世纪针灸医学在治疗老年病、疑难病方面将有着光明的前景。
在新世纪针灸医学发展的大好国际环境下,目前国内针灸存在问题只是其发展过程中暂时的低潮。因此,针灸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世纪形势发展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在目前专业调整、合并的情况下,改革课程设置,增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专业如运动医学康复、老年医学保健等。另外,目前国际教・465・ChineseAcupuncture&Moxibustion,Aug.2002,Vol.22No.8
育界树立的全面素质教育观念也应值得中医高等教育工作者借鉴,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才的综合水平,即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高要求[1]。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宽度,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外语教学,扩大对外交流,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注重针灸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把终身教育贯穿于针灸高等教育的始终,为针灸事业的繁荣、发展和进一步走向世界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国际通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R5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147-03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nify Therapeutic Method Synergy Chemotherapy Treating the Colorectal Cancer
RUAN Shanming,SHEN Minhe, LIN Shengyou
(Zhejiang TCM Hospital,Hangzhou 310006,Zhejiang,China)
Abstract:This text expla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the colorectal cancer,TCM rationale of the TCM tonify therapeutic method synergy chemotherapy treating colorectal cancer, the empirical study and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TCM tonify therapeutic method treating the colorectal cancer,these explain the optimistic application of the TCM tonify therapeutic method synergy chemotherapy treating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nify therapeutic method; colorectal cancer
大肠癌在美国最常见的肿瘤中排在第3位。2008年估计将有148,850例新发大肠癌。同年,估计将有49,960例患者死于大肠癌[1]。2007年第十届全国临床肿瘤大会公布,2006年中国男、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前10位中,大肠癌分布为第5位和第4位。而目前肿瘤人群数量急剧增加,到2020年预计增加55%[2]。目前,中医中药以补充与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形式出现在国际大舞台,据报道,在美国,补充与替代医学已穿插运用于疾病的治疗已达人口的34%~42%,而在肿瘤的治疗运用中,有些报道更是多达83%[3]。故而在大肠癌治疗的某些阶段,适当运用中医中药的调摄,能够提高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1 中医药在治疗大肠癌的现状及展望
祖国医学从先秦时期就开始积累对大肠癌治疗的探究,中医文献中有不少“积聚”、“肠风”、“脏毒”、“瘕”、“肠覃”、“下痢”、“锁肛痔”等类似结大肠癌的记载。中医学认为大肠癌的发病与体质、饮食、情志等关系密切,加之饮食不节,或姿食肥甘厚腻,或正气不足,或忧思抑郁,以致脾虚、气滞、血瘀、痰凝、热毒等证候要素的出现、诸邪久聚,相互交结于肠道而生肿瘤。
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大肠癌的治疗逐渐形成以手术、化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生物治疗和中医中药有机结合的模式,通过长期临床试验和回顾性总结,中医中药在大肠癌的诊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对化疗增敏减毒[4],治疗大肠癌并发症[5-6]、控制症状[7]、延长疾病进展时间、生活质量[8]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化疗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患者常常因有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而导致进一步治疗难以开展,然而辅助治疗阶段在提高总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使得在探索大肠癌的辅助治疗阶段的优化模式的研究方向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和社会价值。对中医大肠癌诊治的研究,目前主要从中医证候着手,从其演变规律中挖掘中医优势干预的阶段并加以优化。
2 中医补益法协同化疗在治疗大肠癌研究的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补益法是介于虚证出现的情况下,大肠癌术后、放化疗期间、大肠癌晚期都会出现虚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目前对于大肠癌的中医病机主要有内虚、热毒、湿聚、气滞血瘀等[9],纵使证候类型众多,然其治法主要扶正祛邪相结合的思维模式,虚证中主要以脾虚或脾肾两虚为主[10]。
中医补益法是中医学的精髓,是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最重要手段,首届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这样评价,“补法是中医对世界人民健康的一大贡献,其他民族在补法的研究都没有中医学这么系统完备”。现代医学的手术、化疗、放疗都是祛邪的手段,中医补益法的协同介入,完善扶正祛邪的这一治则。
3 中医补益法治疗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目前,对于中医补益法协同化疗治疗大肠癌的实验机制研究尚缺乏,中医补益法治疗大肠癌的实验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唐广义等[11]以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由人参、黄芪、沙参、麦冬、白术、茯苓、半枝莲等组成的以补益为主的中药肠积宁主要通过抑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发挥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张丽红等[12]采用血清药理学观察补益法介入的益肠泰(薏苡仁、黄芪、白花蛇舌草、莪术等组成)抑制人大肠癌细胞株增殖的作用,降低Mg-ATP酶、G-6-P酶的活性是益肠泰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的重要抗癌机制之一。王文萍等[13]报道,中药复方肠安泰胶囊荷瘤治疗组与荷瘤对照组相比,不仅能降低Co26Lu小鼠肺转移的数量,而且使肠管淋巴组织的CD+4、CD8+及NK阳性细胞增加,肠管绒毛黏膜固有层的T细胞及NK细胞亦有增高趋势(P
4中医补益法协同化疗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相对于中医补益法协同化疗治疗大肠癌基础研究的匮乏,其众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补益法在协同化疗治疗大肠癌的价值,其地位也会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而得到确立。黄智芬等[15]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2组均采用5-Fu + CF方案化疗,治疗组加用八珍汤加味治疗。结果示两组治疗后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证候疗效总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雒琳等[17]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101例大肠癌根治术及常规化疗放疗后Ⅱ、Ⅲ期患者,进行同期队列对照,其中治疗组53例,应用扶正胶囊及祛邪胶囊治疗,对照组48例,不加特殊干预,只定期随访,观察两组1、2、3年复发转移率及复发转移时间。结果治疗组1、2、3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0、2.7%、14.8% ,对照组为6.2%、24.2%、30.8% ,两组比较2年复发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χ2 = 5.428,P 0.05);治疗组出现复发转移的平均时间为(26.2±4.5)个月,而对照组为(14.2±4.2)个月,差异有显著性( P
张福忠等[18]用健脾化生汤(党参30g,黄芪30g,白术20g,云茯苓20g,陈皮10g,姜半夏10g,当归15g,阿胶烊化15g,1剂/天,煎汤300mL,分2次温服。具有健脾益气,补血活血的功效,适用于大肠癌术后患者)配合化疗治疗106例大肠癌患者。结果生存≥3年83例,3年生存率82.2%;生存≥5年59例,5年生存率58.4%,与同期术后单纯化疗64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另外观察47例后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在化疗时联用本方治疗,结果对照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下降,而观察组免疫功能不仅没有降低,且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刘静安等[19]用脾肾方(黄芪、党参、白术、云茯苓、陈皮、女贞子、枸杞子、补骨脂、菟丝子等水煎服,1剂/天,分2次温服)配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96例,单纯化疗组相比,从完成化疗疗程、全身反应、消化道反应、血象变化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该方具有健脾补肾,扶正固本的功效,适用于大肠癌术后患者。
汪英等[20]将69 例大肠癌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温阳益肾汤加减联合FOLFOX4 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独用FOLFOX4 方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力状况、中位生存时间、生存率、毒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治疗后免疫功能改善情况等均优于对照组( P
李毅俊等[21]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老年进展期大肠癌20 例, 有效率达45%, 高于单纯化疗组18例的38.9%。虽统计学无明显差异, 但可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化疗后的副反应, 抑制肿瘤生长, 与化疗有协同或相同作用。统计学显示, 中药联合化疗组的生活质量比单用化疗组有明显提高, 毒副反应也较单用化疗组小, 为老年大肠癌患者有效低毒的治疗方法。
5 结 语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及组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药抗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屡有报道,为中药抗癌提供了科学佐证。但目前对中药抗肿瘤机制的分子水平研究方式比较简单,中药单体的研究较多,这些尚不能体现中药整体观、中医辨证观,及中医复方及治则治法的优势;复方研究药物的活性成分不能明确,效靶部位宽泛,特异性不强,其实验结果鲜有重复。在临床试验中,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对“证-法”的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故今后的中医药研究中,采用先进的研究手段,加强中医补益法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的联系,加强协同化疗体内与体外实验的联系,筛选更为有效的补益类中药及复方制剂。随着中医药抗肿瘤领域研究的广泛应用和深入,中医药补益法协同化疗治疗大肠癌一定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Jemal A, Siegel R, Ward E, et al. Cancer statistics[J]. CA Cancer J Clin,2008,58:71-96.
[2] Warren JL, Mariotto AB, Meekins A,et al. Current and future utilization of services from medical oncologists[J]. J Clin Oncol, 2008,26(19):3242-3247.
[3] Fay J. Hlubocky, Mark J. Ratain, Ming Wen,et 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mong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Enrolled on Phase I Trials:A Study of Prognosis, Quality of Life, and Preferences for Decision Making[J]. J Clin Oncol,2007,25(10):548-554.
[4] 毛喜莲, 黄梅. 健脾益气方药减轻肠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128-129.
[5] 陈黎. 复方扶芳藤合剂抗大肠癌术后化疗白细胞减少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1,24(5):49-50.
[6] 李华山, 李华宏, 唐宗江,等. 肠癌康复汤对大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8):580-582.
[7] 杨静. 健脾导滞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肠癌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8):30-31.
[8] 潘永福, 韩力, 周彩琴. 健脾法对不同病理分期的老年肠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06,12(3):169-171,176.
[9] 赵文硕,张青,王笑民.大肠癌的中医诊疗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103-105.
[10] 刘静,张军,朱琦,等.中医药治疗大肠癌辨证用药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66-1167.
[11] 唐广义,殷东风.肠积宁方促进大肠癌细胞株HT-29凋亡及干预相关基因bcl-2及bax表达的实验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 (4):491-493.
[12] 张丽红,陈晓琳,王旭,等.益肠泰对人大肠癌细胞株CCL229细胞增殖和酶活性的抑制作用[J].解剖科学进展,2007,13 (2):155-157.
[13] 王文萍,姜良铎,王垂杰,等.中药复方肠安泰胶囊对大肠癌肺转移模型小鼠肠黏膜T细胞及NK细胞的诱导[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 (4): 34-36.
[14] 方艺晓,姚良权,聂陆安.中药与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对大肠癌大鼠免疫功能变化的探讨[J]. 江西医药,2006,41(7) :451-453.
[15] 黄智芬,施智严,黎汉忠,等.八珍汤加味配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31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12):1283-1285.
[16] 李华山,李华宏,唐宗江,等. 肠癌康复汤对大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8) :580-582.
[17] 雒琳,杨宇飞,李培红,等. 中药扶正胶囊和祛邪胶囊减少Ⅱ、Ⅲ期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队列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8):677-680.
[18] 张福忠,于庆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10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7,3(4):253.
地球表面约3/4左右被海洋所覆盖。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地球上的生物资源有80%在海洋中,并且海洋是地球上早期生命的诞生地,环境独特,包括了高压、低营养、低温、无光照以及局部高温、高盐等所谓生命极限的环境,为能在严酷的环境下进化生存,迫使很多海洋生物在生命过程中代谢产生一些结构特殊、生物活性显著的化学物质即次生代谢产物,往往这些是陆地生物所没有的。海洋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取得药品的天然资源库。世界各国纷纷斥巨资对海洋生物的资源、化学、生态学、生物活性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是为了从海洋生物资源中寻找能有效预防、治疗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创新药物。我国在海洋药物的应用上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国内外药理研究结果显示,许多海洋天然产物不仅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而且具有高效的活性和特殊的药理作用机制,是极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生物资源,目前,其主要药理活性侧重于抗菌抗病毒、作用于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癌、镇痛等几个方面,下文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1 抗菌抗病毒类
1955年第一个抗病毒海洋药物阿糖腺苷Ara-A(arabinoside)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人眼疱疹感染。Lee等[1]利用海藻中的褐藻酸钠制备褐藻酸盐,通过试验发现这种盐类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异醌环素B[2]是从海洋小单胞菌属TP-A0468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一类醒环类抗生素。深水外海绵(Epipolasisre-iswigi)中分离得到2种萜类化合物reiswi-ginsA和B,具有高度的抗病毒活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3]。贪婪倔海绵(Dysideaavara)中得到具有抗有丝分裂和抗突变活性的倍半萜Avarol和Avarone,在体外0.1μl/ml浓度时可抑制HIV复制,为一种很有前景的抗艾滋病药物[4] 鲍鱼、牡蛎、硬壳蛤和某些腹足动物提取物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在体内、体外均显示出抗菌和抗病毒活性[5]。
2 作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类
不饱和脂肪酸EPA、DHA有抗衰老、提高大脑记忆、降血浓度、抑制血栓形成和扩张血管作用[6]。临床使用的藻酸双酯纳具有明显抗凝血、抑制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7]。甘糖酯为褐藻酸钠水解、酯化而成的聚甘露糖醛酸丙酯的硫酸钠盐,是低分子多糖类海洋药,有温和的抗凝作用和较好的抗血栓作用,治疗高脂血症。该品为类肝素药;有降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作用。宋红霞等[8]采用甘糖酯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合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0例,完全缓解率90%。一定浓度(0.8 mg/ml)的甘糖酯对后发性白内障有防治作用[9]。甘糖酯治疗脂肪肝收到满意的效果[10]。甘糖酯片治疗冠心病、缓解心绞痛疗效满意,有较强的降血脂效果。长期服用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11]。螺旋藻是降血脂的纯天然海洋药。螺旋藻胶囊与烟酸肌醇酯比较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螺旋藻明显降低TC,TG和高HDL-ch,其作用强于烟酸肌醇酯。螺旋藻还含大量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高达45%,两者是构成细胞膜和线粒体内磷脂的重要成分,可以防止TC和TG在肝脏、血管中堆积,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增强肌体的免疫力[12]。靛红(isatin)为新型天然海洋药,是内源性活性物质。研究表明靛红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13]。吲哚醌(indole-2,3-dione)为一种新型纯天然海洋药物,也是内源性活性物质,是抗点燃单胺氧化酶B神经活性物质,毒性低,在降血脂方面的作用对维持脑血管正常功能、预防老化有一定积极作用,吲哚醌的抗氧化和降血脂作用,是否对人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作用并参与抗衰老、尚待进一步研究[14]。水母毒素有望研制成独特心血管药及神经分子生物学工具药[15]。头足毒素(也称章鱼毒素)可望开发成抗心绞痛药物。海胆毒素和海蛇毒素在心血管、抗血栓药方面效果显著[16]。
3 抗肿瘤、抗癌类
海绵他汀为美国科学家从东印度洋盛产的一种海绵中已分离出一种名为“海绵他汀”的化合物。动物实验证实,该物质对包括白血病等20多种常见的肿瘤具有抗肿瘤作用[17]。ET-743是从加勒比海被囊类动物Ect-einascidia turbinata中提取的一种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很强抗肿瘤活性的海洋药物。通过与DNA结合后抑制肿瘤DNA转录,同时也能抑制多药耐药基因活性可诱发肿瘤细胞死亡。对肿瘤多药耐药细胞具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并能下调其超表达的P-gp,增加抗癌药物在MDR细胞中的蓄积,增强其他抗癌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18]。Ga-jate等[19]研究发现ET-743能够在高浓度时引起肿瘤细胞死亡,在低浓度时可以影响肿瘤细胞周期。海兔毒素[20]从海洋软体动物Dolabella auricularia中分离出的抗癌活性肽,其抗肿瘤机制为抑制微管聚合而使细胞周期阻滞在间期,用于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膜海鞘素首先由Rinehart等[21]从加勒比海海鞘科被囊动物Trididemnum Soli-dum中分离得到,该类化合物中膜海鞘素B在低浓度即对乳腺癌、卵巢癌、肾癌、白血病、间皮瘤及肉瘤等具有较强抗癌活性[22]。我国从西沙海域棕色扁海绵中提取到新活性化合物Phakellistatin 12[23]确定其化学结构为环七肽,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对人肝癌BEL-742细胞株有极强的作用。海力特是海洋中成药,为从昆布和麒麟菜中提取的多糖类药物,对小鼠S180实体瘤及小鼠肝瘤H22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促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活性,增强肝脏T细胞产生IL-2能力。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因子释放有关[24]。聚古罗糖酯是从海藻中提取分离,并经化学修饰得到的海洋硫酸多糖类化合物。明显抑制S180肉瘤的生长,体外能抑制肿瘤细胞ts-FT210的增殖。它可通过周期性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实现抗肿瘤活性[25]。目前应用最广的抗癌药氟尿嘧啶,是依据从隐南瓜海绵中发现的海绵核苷的结构设想合成的[26]。
4 消炎镇痛类
甲壳胺(chifosan) 以甲壳胺作为主要成分研制的创伤愈合海绵治疗干槽症,疗效显著。创伤愈合海绵与创面接触后,在创面酶的作用下,与其他敷料降解形成纤维蛋白凝胶封住创面。敷料直接刺激创面,促使凝血酶分泌,以凝胶包裹拔牙创的神经末梢,可取得镇痛效果[27]。物芋螺毒素种类多,结构复杂,毒性强,作用快,临床上用作特异诊断试剂,作为镇痛药疗效确切,不成瘾[28~32]。
5 作用于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类
海螵蛸能增加正常和应激大鼠胃组织cAMP的含量[33],说明该药物能有效地减轻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形成和促进溃疡的愈合。海螵蛸还具有止血、涩经止带、制酸吞酸、剑疮等功效[34]。螺旋藻能明显减轻束缚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机制可能是抑制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的pH,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增加其清除[35]。
6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海洋药物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心脑血管、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方面。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我们展示一个巨大海洋药物资源库,在海洋中提取药物的品种之多,涉及的治疗范围之广,甚至比陆地生物所提取的药物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目前对海洋药物的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加上我国的海洋药物的研究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海洋药物的开发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海洋生物学、生态学、化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领域,科研经费的需求亦比陆地资源的研究要大得多。所以在其研究中要做到经费合理利用并有计划的开展研究。随着现代细胞培养、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高通量筛选、海洋化学生态学方法、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技术、药物修饰技术等及在海洋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海洋药物研究将出现更多的创新,开辟新领域。我国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为寻找海洋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海洋药研究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祖国医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海洋药物开发研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海洋中药,比如在中药组方中配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独特的配方,可能会具有独到的治疗效果,由此制备成的新产品将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有望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另外拓宽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途径、对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海洋环保等也将是我们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相信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必将有个辉煌的未来。
参 考 文 献
[1] 陈建国.海洋生物抑菌物质的研究进展.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7 (9): 820-822.
[2] Kosinostatin FT. A quinocycline antibioticwith antitu-mor activity from Mieromanosyora sp. TP-A0468. JAntibiotics,2002,55 (2): 128-133.
[3] 周俊兵. 海洋药物在眼科的应用.河北中医,2004,26(7):543.
[4] 丁安伟.海洋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3):139.
[5] 管华诗,耿美玉,王长云. 21世纪中国的海洋药物.中国海洋药物,2000,19(4):44-47.
[6] 万瑞香,隋忠国,陈德利,等.鱼油多烯脂酸对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海洋药物,2001,20(4):24.
[7] Itoh H,Noda H.Antitumor activity and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of marine algae polysacch-arides, specially fucodian,pnparedfmm Sargagsum thunhergii of phaepphyceae. A nticancer Res,1993,13,2045.
[8] 宋红霞,王福安,于全军.甘糖酯与全反式维甲酸合用防治APL并发DIC疗效观察.中国海洋药物,2000,19(6)∶42-44.
[9] 李树正,曹广华.甘糖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观察.医药导报,2001,20(7)∶434-435.
[10] 李丽莹,金钊,廖景华.苷糖酯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2,2(2):104-105.
[11] 高爱滨,弭庆胜.螺旋藻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3)∶155-156.
[12] 董岩,杨志宏,章政,等.靛红对胆固醇水平的基础研究.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3)∶224-225.
[13] 董岩,章政,刘占涛,等.吲哚醌对实验鼠血胆固醇作用的研究.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3,22(10)∶629.
[15] 张奕强,许实波.水母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概况.中国海洋药物,1999,18(1):43-69.
[16] 傅余强,顾谦群,方玉春,等.海洋生物中蛋白质、肽类毒素的研究新进展.中国海洋药物,2000,19(2):45-50.
[18] 海绵将成为抗癌药物的新来源[EB/OL].省略/wy/zxdt4.htm,2001-12-14.
[19] Kanzaki A, Takebayshi Y, Ren X Qet al. OverComing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P-glycoprotein/MRD1 Overexpressing cell lines by ectein ascidin743. MolCancer Ther,2002,1:1327.
[20] GajateC,AnF,MollinedoF. Differential cytostatic andapoptotic effects of ecteinascidin-743 in cancer cells.JBiol Chem,2002,277(44):41580.
[21] Yovine A,RiofrioM Blay JY,et al.Phase II study of ecteinascidin-743 in advanced pretreated soft tissue sarcoma patients.J CLin Oncol,2004,22:890.
[22] 李青选,王雪雯.膜海鞘素B药理活性及临床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9,16(6):321.
[23] 易杨华,李玲,林厚文,等.国南海总合草苔虫和海绵中新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3):236.
[24] 朱媛媛,李桂玲,王菊英.海力特抗肿瘤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海洋药物,2003,22(5):41.
[25] 苗本春,李静,耿美玉,等.海洋硫酸多糖聚古罗糖酯(912)抗肿瘤作用机理探讨.中国海洋药物,2003,22(3):11.
[26] 姜山,李化苓,邵磊.近几年海洋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中国海洋药物,2001,20(1):42-45.
[27] 唐佩琳,王万春,吴鸿.创伤愈合海绵治疗干槽征30例.口腔材料器械杂志,1994,3(3)133.
[28] Silvestpog, Conticello, Yoavg,et al. Mechanisms for EvolvingHypervariability:The Case of Conopeptide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01,18:120-131.
[29] Espiritu DJ,Watkinsm,Dlamv,et al. Venomous cone snails: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the generation of toxindiversity. Toxicon, 2001,39(12):1 899-1 916.
[30]
Mcintosh ,J M,Olivera BM,Cruz L J. Conus peptides as probes for ion channels. Meth. Enzymol,1999,294:605-624.
[31] Mcintosh JM,Tones RM. Cone venom-from accidental stings to deliberate injection. Toxicon,2001, 39(10): 1447-1451.
[32] Jaink K. An evaluation of intrathecal ziconot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00,9(10):2403-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