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镇农业发展

乡镇农业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乡镇农业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镇农业发展

篇1

镇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位于绵竹市东南部,距城东新区2.3公里,东与什地接壤,西与东北、孝德毗邻,南至孝德镇。幅员面积20.2平方公里,耕地39821亩,总人口153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8人,农业人口14767人。全镇现辖5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交通便利,三级标准水泥公路(绵齐路、齐孝路)贯穿东南西北,邻近有成青公路和德阿公路,各村村道、机耕道直达农家院户。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人民渠穿境而过,水源充沛,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669万元,财政收入8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466元。

镇内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较完善,村道网络已基本完成,电力、通讯、电视网络覆盖全镇。

二、农业发展现状

依托优越的地理及环境优势,凭借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种养殖业传统,在上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稻谷、蘑菇、蔬菜水果种植及生猪、仔猪繁育的特色农业。

1、种植业

大春水稻15137亩,年产量7463吨;小春小麦6882亩,年产量2615吨;油菜4323亩,年产量705吨,100余亩的蘑菇种植基地、1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200亩的花卉草皮基地。

2、养殖业

我镇生猪养殖现已具一定规模,出栏百头以上的养殖户20余户,全镇生猪年出栏40086头,能繁母猪6364头,年产仔猪9万余头,外销6万余头,成立了“镇仔猪协会”,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规模种养殖的基础上,我镇农业生产形成了五大基地:

(1)仔猪基地年产仔猪9万头,外销6万头;

(2)水稻制种基地1000亩

(3)糯稻基地5500亩

(4)蘑菇种植基地850亩

(5)蔬菜水果基地:双坪村、圣寿村的花卉蔬菜、浦柳村的蔬菜、西瓜。

以农字号企业为主的有6家,其中规模企业4家。四川绵竹市恒丰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赖汤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绵竹市正兴酒业有限公司、四川金鹏食品有限公司(以上4家为规模企业)、绵竹市龙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绵竹市升旺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三、发展计划

我镇将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转化趋势,立足充分发挥我镇农业传统、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特色+规模”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突破土地流转瓶颈,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1、生猪养殖和仔猪外销

进一步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抓好对规模养殖户奖励政策的落实,加大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力度,计划新增年出栏30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15户,全镇年出栏生猪实现50000头。

以镇仔猪外销协会为龙头,抓好我镇仔猪生产。实现存栏能繁母猪8000头,产仔猪12万头,实现外销仔猪8万头,建设生猪(仔猪)市场一处,为生猪、仔猪销售、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2

一、体制制约发展。

村级体制改革后,村民自治制度让村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给予村民自治权利的同时,由于边疆地区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闭塞,瓶颈制约,村民的思想意识相对落后于发达地区,资源开发虽有潜力但成本过大等因素,农村发展靠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有很大难度。一是村民整体素质和能力与农村发展需求不对称。研究发展,组织发展,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村两委待遇过低,无法得到起码生活保障,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加之整体素质偏低,组织领导能力相对较弱;二是村民自治制度造成了上级党委政府在人力配备上的断层。机关优秀干部无法调配到村民委员会任职,导致农村缺乏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政府从指导的角度无形中削弱了组织力度,导致农村领导干部人才困乏。

二、机制制约发展。

从组织结构看,各种组织结构相对健全,尤其是目前全市推行的“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从理论角度相互作用结合缜密,联系实际,结构合理。可在一些激励机制上很多时候出现了政策制定出台与政策兑现落实不相符不严肃的问题。给基层在宣传贯彻中造成了无法兑现落实的被动,因诸多政策在兑现过程中与宣传口径不相符造成了政府失信于人民群众,致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性不断降低,促成工作步步被动。

三、机关干部服务意识不到位制约发展。

机关干部尤其是基层乡镇机关干部,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主要对象是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到农村的中心枢纽,是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小康,实现小康的主要骨干。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就目前情况看,乡镇机关还存在着思想守旧,做事不力,创新不多,素质不高,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的干部群体。谋求发展的问题不从解决干部的思想入手,不从强化服务意识着手,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滞后、农业水利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产出率低,造成发展缓慢;

五、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

由于农民收入只能保障自身基本生活,没有生产要素积累,来自任何方面的风险对他们都是致贫的因素,因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或因市场波动致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没有抗御风险能力导致开发创新思想意识保守,对市场分析缺乏远见,遇有市场才“上马”,产品总在疲软后的现象比较突出,市场波动形成了越怕风险越遇风险的不良循环,造成资金短缺与浪费并存,成本短缺与昂贵并存,导致发展缓慢;

六、长期形成的经济构成模式导致对当前发展新兴产业的期望值不高。

定式的收入模式造就了农民的小富则安思想,对当前发展的新兴产业尤其是长期内才能见效的产业缺乏开发意识和管护意识,只注重短、平、快而不注重长远发展,不能形成以短养长的有效机制,促成在长时间内才能见效的产业发展被动,重建轻管现象比较突出。

七、劳动者素质偏低导致接受科学技术能力不强。

很难形成用科学技术引领发展的良好局面,传统发展方式固定了村民的思维,科技对产业发展贡献率不高,造成发展缓慢;

篇3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大多都是由当地农民自行开发的,并且由于他们在建立之初没有做过多的调查,例如,对相邻地区的建设情况不了解等导致同一地区范围内多数的休闲农业园不管是在风格、品味以及规模上都存在相似的地方,雷同建筑更是多之又多。这就间接的导致了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市郊的房山、密云、延庆等郊区县,这些县都是相互毗邻,并且垂钓园、采摘节随处可见,使得游客的分散度较大,单个休闲园的效益就不太好。

1.2休闲农业区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效益却出现了下降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然的向往,休闲农业建设的数量逐渐增多。人们看到休闲农业带来的利润之后,欠考虑地把休闲农业的数量涨了上去,但是真正能够很好取得效益的案例却还是少数。总结原因,可以发现,休闲农业经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园区区位选择上存在失误,对休闲农业客源、旅游项目以及经营条件等特性考虑不够全面。一般来说,在区位选择上休闲农业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即大中城市郊区、著名旅游景点附近、特色农业基地。在大中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很大的客源市场,而在风景名胜附近能够充分利用风景区的客源,同时一般来说,农业基础较好并且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基地会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就比较大。

1.3细节水平建设得不到位

农民个体以及乡集体出资开发休闲农业园是当今比较普遍的建设模式。资金不足往往是休闲农业建设中面临的一项大问题,所以在休闲农业的细节建设上可能不到位,例如,有些休闲园区的旅游卫生环境比较差,园区中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使得游客的反感度增加。因此,重游率是细节建设不到位带来的恶性影响,直接导致了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1.4休闲农业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受农业发展季节性的影响,休闲农业也体现出季节性的特点。休闲农业的旅游季节比较短,无法与其他名胜古迹一样可以四季经营。打破季节性的影响是当今休闲农业发展多面临的一大问题。

2解决乡镇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有效举措

2.1凸显休闲农业的特色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最忌讳的就是跟风,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都应该重视当地地域特色的彰显以及文化特色的凸显,只有这样休闲农业才会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并使特色农业物产和特色自然、人文景观有效的结合起来,把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民俗技艺在休闲农业的建设中得以延续与传承。

2.2加强政府干预,防止同一地区休闲农业泛滥

在乡镇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在政府的指导下,引导休闲农业有序发展,防止同一地区休闲农业数量过多。这就要求政府在引导当地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鼓励部分人发展休闲农业,并制定出详细的休闲农业建设规划,加大政府对休闲农业资金的投入,发展优质休闲农业。

2.3提高休闲农业区内项目的多样化

设计活泼多样的经营项目以及休闲农业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休闲农业区是如今人们释放压力以及旅游的好地方,多数都是家庭整体前来游玩,所以在休闲农业区内要注重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项目建设,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置身其中都能找到归属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篇4

一、“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体系庞大,农业规模面积广,但整体看产业结构却没有及时升级,阻滞了农业结构的发展。而“互联网+”时代的出现,带给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观念,使得农业经济正在积极转型,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电商平台上进行农产品销售,“互联网+”与农业经济结合的模式下,农业经济势必会有新的突破。

二、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一)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

因为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虽然近年来已经在逐渐缩小,但差距仍然很大。这就导致了很多乡镇地区信息不通,跟不上时展的潮流,无法应用新型科学技术,农业技术和时展始终存在着差距。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仍然采用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很少有规模化生产,且农作物品种单一,农业生产发展严重滞后。

(二)缺乏精深的农产品加工

当前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带给农业发展新道路,但对于数量繁杂的农业产品来说,如果不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条件对农业产品进行一个细致的加工、分类,很难以抓获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为农业供应链庞大,农户数量众多,如果某个地区或某个区域的农业产品并不能达到标准化的处理,就很难以让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商家和消费者追求的重心不一样,商家也就是农户应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生产,建立合理的消费标准,将农业产品细分化,这样才能够在搭乘“互联网+”技术的列车上实现大丰收。

(三)专业人才少,当前农民普遍素质偏低

因为农民群体普遍受文化程度低,所以导致其综合素质偏低,在“互联网+”时代下,不仅仅是要对农业精通,还有精通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做贡献。“互联网+”的核心不仅仅是技术,还应该是人才,但当前农业经济效益低,所能给出的薪酬待遇和福利待遇都偏低,在吸引人才方面,农业经济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三、“互联网+”背景下如何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

(一)结合互联网优化生产模式

互联网带给农业生产的并不只是发展平台,还有先进的生产模式与生产方法。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转变,而且网络上信息包罗万象,用户随时可以通过上网来获取知识,为农民的再继续学习提供平台,此举不仅增强了农户的知识储备,而且也为推进“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

(二)联合优秀企业搭建电商平台

只进行产品初加工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进行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品产业链,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飞快发展。农户可以与有能力的农产品企业合作,共同搭建电商平台,上架农产品,不仅省去了农户自己售卖的人力物力,还能实现农产品企业规模化销售,一举两得。同样,搭建电商平台需要农产品保证质,在售卖过程中,可以实现农产品口碑化,做出品牌,吸引更多的客户。农户与农产品企业合作,农户具有专业的知识素养,企业具有高标准化的人才队伍,两方面配合,查缺补漏,取长补短,为农业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篇5

在当前世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人们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我国亟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扩大内需完善经济增长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除了传统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外应通过发展金融和以金融为依托的产品、产业来实现。笔者耗时半年之久,对地处西南地区云南省水泄彝族乡和重庆市李市镇的金融和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西南地区乡镇金融发展的困境及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通过繁荣西南农村金融来促进西南农村经济的腾飞。

一、案例和数据来源说明

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四个省(市)。这四个省(市)地域相邻、气候相近、习俗趋同,广大农村乡镇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水泄彝族乡是云南省内的一个偏远少数民族农业乡,全乡山高坡陡,谷大箐深,交通不便。2008年全乡的总户数为4705户,农业户达4229户,占总户数的90%,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为:1.15:1:0.57。李市镇是重庆市江津区下辖的一个镇,2008年全镇共有34248户人家,其中有23559为农业住户,农业住户占68.5%。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分别是27557、17626、30281万元。李市镇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型农业乡镇,劳务输出率高达73.4%。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电话调查三种方式了解情况和采集数据。问卷题目为《李市镇经济、金融发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访户主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和支出,融资目的和途径、以及融资意愿、融资难易变化情况、金融对日常生活影响的感受等。问卷以户为单位,一户一份,共368份。问卷收发方式为现即发、即填、即收回。问卷涉及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的11个社村中的7个,这七个社村分别为:林家嘴社区一社和二社、两岔村、牌坊村、沙埂村、双河村、孔目村。水泄彝族乡的调研方式主要通过走访和电话调查的方式进行。电话调查对象包括村民和金融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电话调查农户的样本为随机样本,样本总数共31户,随机抽取了咱咧村、啊波村、水泄村、啊林村、瓦厂村五个村寨。

二、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发展现状

对水泄彝族乡和李市镇这两个典型农业乡镇进行调查分析,可得出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1.居民资金来源少,收入低。中国西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村民收入普遍较高,依靠传统农业生活的村民收入普遍较低。如农村居民占全乡人数96%的水泄彝族乡,2008年适宜种植和盛产泡核桃的箐田、马板河、马栗林、旧寨、啊林寨等十多个自然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千多元。可是全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908元,不到盛产泡核桃地区的1/3,低于大理州平均水平1170元,少于云南省平均水平1195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李市镇农村居民同样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该镇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型乡镇,2008年末从业人数44345人,劳动力输出32543人,劳务输出率高达73.4%。全镇外出务工村民人均工资是当地收入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779元。可是,依靠上班和从事商品零售业的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13082元,低于江津区346元、少于重庆市1286元、落后于全国2699元。

2.居民多无融资概念,融资途径以民间为主。调查发现,水泄彝族乡和李市镇村民基本没有融资概念,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对金融也比较陌生,不知融资为何物。在代填《李市镇经济、金融发展调查问卷》时,问到需不需要融资时无人应答,只有把融资转换为借钱、周转资金后访谈才得以顺利进行。该现象在李市镇沙埂村和两岔村尤为明显。问卷中,65.3%的村民融资途径为“亲戚朋友或同村人”。不愿到银行贷款的原因认为手续繁琐占32.8%,利息高占25.9%,限制条件多占24.1%。问卷中80%的人回答民间融资不用支付利息占。居民不愿到金融机构借贷的主要原因是民间融资成本小、利息少。

3.居民投资融资热情高,但融资难。尽管生活在西南边陲的乡村小镇,但许多村民也能紧跟时代的旋律,心中蕴藏着许多创业的火花和拥有较高的投融资热情。问卷中回答“您有了钱最想做什么?”,回答“投资办厂”的占56.5%;回答需要融资的人数占到72.5%。融资目的为做生意的占40.3%、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占19.4%,其他多为建房、孩子上学和看病。虽然许多人需要融资,但普遍都认为融资比较难,调查问卷中回答融资很难的人数占45.3%、一般占39.6%,容易仅为6.6%,还有人回答“根本就贷不到款”。“贷款也是要讲关系的”,在走访中有村民这样告诉笔者。问卷中回答与往年相比融资变难的人数占40.4%,没有变化的占50%,认为变容易的为9.6%。水泄彝族乡的一些青年有建设养殖厂、制砖厂、酿酒厂、食品加工和保鲜厂等很好的创业构想,但苦于资金匮乏和缺少勇气,这些创业的金点子仅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4.融资额度小,金融影响力不大。西南农业乡镇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融资额度普遍偏小。问卷中回答融资额度1000元及以下的占了50%,许多村民回答借钱数额为三五百元甚至几十元,目的仅仅以解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水泄彝族乡村民与李市镇情况相近,融资额度也普遍较小,除了孩子上学、生病、建房、娶亲和创业外一般融资额度都在1000元一下。居民还款时间观念也比较淡薄。在李市镇的村寨走访中有许多人回答还款时间是“有钱就还”。问卷中回答还款期限为一年的占42%、三个月至半年占26%、三个月以内占14%,其他占18%。在问及金融机构对生活影响时,42.2%的人认为没有影响,影响不大的为37.3%,较大的占20.5%。在水泄彝族乡的电话询问中8%的人认为没影响,65%的人认为影响不大,15%的人回答影响较大,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

5.货币化程度高,但金融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关于一国货币化程度指标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麦金农(1973)提出的广义货币量M2与名义GDP之比(M2/GDP)和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率FIR(FinancialInternalRatio)即金融资产与名义GDP之比。M2/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金融深化过程中的经济货币化水平,而FIR反映的是一国金融化过程中的经济金融化水平。本文用M2/GDP来衡量李市镇的货币化程度。考虑到李市镇金融不发达、M0不多,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之和代替M2。从表1中可以看出李市镇金融深化过程中货币化程度并不低,近5年的平均货币化程度在90%以上,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太低,近5年平均比率不到12%,离75%6.小额信贷范围窄,数额小。为了缓解农村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李市镇和水泄彝族乡政府和银行都在联合开展小额信贷业务。该业务以低息、政府贴息的方式给当地创业村民提供资金支持。该政策和业务的初衷非常好,但僧多粥少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李市镇的双河村、牌坊村等五个村寨的访谈以及水泄彝族乡五个村寨的电话访问中,回答知道这项优惠政策的人比较少。在李市镇的15个创业青年采访中,有14个人认为申请该类资金优惠政策十分难而且数额少。一个青年这样说“小额信贷一方面是难贷,另一方面是金额太少,一次性能贷到的最高金额仅为5000元,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三、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发展困境分析

1.农业乡镇经济不发达,资金来源少。一是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村劳动生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规模化程度低,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当前,西南农村许多农业乡镇村民仍沿袭着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这种小农生产模式难以进行机械化、规模化耕作,也难以实现产业化,更不能很好地解放劳动力。二是特色经济少而弱。西南地区农业乡镇经济作物普遍偏少,特色经济不多而且弱小,多以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作物为主。如李市镇多年来一直以水稻、玉米和红苕为主要耕作物。2008年水稻(56.86%)、玉米(19.79%)和红苕(15.18%)三者之和占了该镇粮食总产量的91.83%。三是养殖规模小。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的许多农户都养有猪、牛、羊和鸡、鸭、猫等家畜和家禽,但养殖规模普遍偏小。李市镇上规模的养殖户不到五户,产值最大的裕丰养殖场,年产值不到50万元。水泄彝族乡没有一家年产值达到50万元的养殖专业户。

2.村民文化水平低,融资意识不强。由于农产品附加值低和人多地少等原因导致西南许多农业乡镇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多已外出务工,加之农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这样许多村民尤其是劳务输出率高的留守村民的融资意识和能力就比较差,许多人只有借钱的习俗而无融资的理念。不少村民贷款仅为了生活,而不是创业或投资。水泄彝族乡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要高一些,但是因观念守旧和见识不足、胆识不够等原因使得这些村民对融资的意识也比较模糊。

3.乡镇金融信贷成本高、风险大。表1中平均每年不到12%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说明西南农业乡镇金融机构并不是信贷资金匮乏而是为了防范风险不愿给偿还能力低的村民发放信贷。如李市镇和水泄彝族这样工业不发达的农业乡镇的许多村民只有依靠传统农业进行生产和生活。依靠传统农业生活的村民普遍收入低、偿还能力弱。另外,这些村民除了孩子上学、建房、嫁娶、看病外一般资金需求量都比较小,资金需求呈现沙粒化,从而也给银行的信贷增加不少风险和成本。面对这些偿还能力低的高信贷风险村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自然不愿给予贷款。农业乡镇金融信贷成本高,除了风险防范成本高外,还源于难以改变的空间阻隔产生的空间成本。中国西南地区的许多农业乡镇山多且高、平地少面积小,不少居民零星分居于不同的山中和山脚之间。那些至今仍没有通公路的地方,村民到金融机构贷款,需徒步不少山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核查这些人的经济状况和诚信度也需支出不少体力劳动。空间成本在回收贷款时尤其凸显,金融工作人员到农户家中催款不容易,到了农户家中也难保一定找到主人。这些交通蔽塞的乡镇与交通便捷的城市相比,明显需要支付更多的空间成本。

4.金融网点覆盖面小,金融产品少。正规金融机构覆盖率不高、融资力度和活力不够、金融产品少也是制约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09年,贵州省六盘水市的93个乡镇中无金融服务网点的乡镇达38个,占六盘水市乡镇总数的40.8%。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9万多人的乡镇,融资主要依靠镇里的三家正规金融机构: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产品供给主要是转结业务和以代收费用为主的部分表外业务。水泄彝族乡全乡只有两个金融机构,一个是农村信用社,另外一个是邮政储蓄银行。中国西部农业乡镇除了网点少外、制约乡镇金融发展又一个原因是金融产品少,风险控制方式不够灵活,抵押形式单一。李市镇和水泄彝族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把土地使用权和林权作为质押品的先例。项目担保、联保等方式不仅少而且呆板。

5.金融主体间交流不畅,金融机构服务意识淡薄。首先,由于村民多住在偏远地区、教育程度不高,对金融政策基本不了解,以及因生活习俗差异大等原因增加了借贷双方间的距离,阻隔着双方之间的交往。其次,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风险多采用抵押贷款,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不少手续,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到银行贷款的积极性。最后,金融行业本身是盈利性好收入高的行业,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行业的收入利润更是十分可观,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乡镇金融工作者的逐利动机而减少了服务农民、支援农村、发展农业的意识。

四、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1.创新土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在不改变“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下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是上策。土地流转办法当前主要有股份、租借、转让、转包、承包、倒包、置换等几种形式。在没有外来企业进入时可以鼓励本地企业通过股份制和租借的形式流转土地。以股份制流转土地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农业是个比较好的方式。租借方式一般以实物地租为宜,这样可以很好的均衡转让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尤其能使转让者获得稳定的收益。转让土地使用权还可以采用BOT模式。

2.扩大小信贷范围和增加其额度,成立农业乡镇创业协会。一是扩大小额信贷范围和增加信贷额度。这应增加小额信贷资金的供给量和通过村社干部以及借助农业服务中心加大小额信贷宣传力度而增加需求范围。二是成立农业乡镇创业协会,为创业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和“抱团发展”的平台。农业创业协会会费由当地政府出一部分、会员出一部分和寻找一些赞助费而组成。协会会员应由当地创业人员、企业家、外出务工人员和创业人员、当地名人和当地籍外地名人等组成。

篇6

在当前世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人们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我国亟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扩大内需完善经济增长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除了传统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外应通过发展金融和以金融为依托的产品、产业来实现。笔者耗时半年之久,对地处西南地区云南省水泄彝族乡和重庆市李市镇的金融和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西南地区乡镇金融发展的困境及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通过繁荣西南农村金融来促进西南农村经济的腾飞。

一、案例和数据来源说明

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四个省(市)。这四个省(市)地域相邻、气候相近、习俗趋同,广大农村乡镇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水泄彝族乡是云南省内的一个偏远少数民族农业乡,全乡山高坡陡,谷大箐深,交通不便。2008年全乡的总户数为4705户,农业户达4229户,占总户数的90%,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为:1.15:1:0.57。李市镇是重庆市江津区下辖的一个镇,2008年全镇共有34248户人家,其中有23559为农业住户,农业住户占68.5%。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分别是27557、17626、30281万元。李市镇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型农业乡镇,劳务输出率高达73.4%。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电话调查三种方式了解情况和采集数据。问卷题目为《李市镇经济、金融发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访户主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和支出,融资目的和途径、以及融资意愿、融资难易变化情况、金融对日常生活影响的感受等。问卷以户为单位,一户一份,共368份。问卷收发方式为现即发、即填、即收回。问卷涉及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的11个社村中的7个,这七个社村分别为:林家嘴社区一社和二社、两岔村、牌坊村、沙埂村、双河村、孔目村。水泄彝族乡的调研方式主要通过走访和电话调查的方式进行。电话调查对象包括村民和金融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电话调查农户的样本为随机样本,样本总数共31户,随机抽取了咱咧村、啊波村、水泄村、啊林村、瓦厂村五个村寨。

二、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发展现状

对水泄彝族乡和李市镇这两个典型农业乡镇进行调查分析,可得出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1.居民资金来源少,收入低。中国西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村民收入普遍较高,依靠传统农业生活的村民收入普遍较低。如农村居民占全乡人数96%的水泄彝族乡,2008年适宜种植和盛产泡核桃的箐田、马板河、马栗林、旧寨、啊林寨等十多个自然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千多元。可是全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908元,不到盛产泡核桃地区的1/3,低于大理州平均水平1170元,少于云南省平均水平1195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李市镇农村居民同样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该镇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型乡镇,2008年末从业人数44345人,劳动力输出32543人,劳务输出率高达73.4%。全镇外出务工村民人均工资是当地收入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779元。可是,依靠上班和从事商品零售业的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13082元,低于江津区346元、少于重庆市1286元、落后于全国2699元。

2.居民多无融资概念,融资途径以民间为主。调查发现,水泄彝族乡和李市镇村民基本没有融资概念,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对金融也比较陌生,不知融资为何物。在代填《李市镇经济、金融发展调查问卷》时,问到需不需要融资时无人应答,只有把融资转换为借钱、周转资金后访谈才得以顺利进行。该现象在李市镇沙埂村和两岔村尤为明显。问卷中,65.3%的村民融资途径为“亲戚朋友或同村人”。不愿到银行贷款的原因认为手续繁琐占32.8%,利息高占25.9%,限制条件多占24.1%。问卷中80%的人回答民间融资不用支付利息占。居民不愿到金融机构借贷的主要原因是民间融资成本小、利息少。

3.居民投资融资热情高,但融资难。尽管生活在西南边陲的乡村小镇,但许多村民也能紧跟时代的旋律,心中蕴藏着许多创业的火花和拥有较高的投融资热情。问卷中回答“您有了钱最想做什么?”,回答“投资办厂”的占56.5%;回答需要融资的人数占到72.5%。融资目的为做生意的占40.3%、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占19.4%,其他多为建房、孩子上学和看病。虽然许多人需要融资,但普遍都认为融资比较难,调查问卷中回答融资很难的人数占45.3%、一般占39.6%,容易仅为6.6%,还有人回答“根本就贷不到款”。“贷款也是要讲关系的”,在走访中有村民这样告诉笔者。问卷中回答与往年相比融资变难的人数占40.4%,没有变化的占50%,认为变容易的为9.6%。水泄彝族乡的一些青年有建设养殖厂、制砖厂、酿酒厂、食品加工和保鲜厂等很好的创业构想,但苦于资金匮乏和缺少勇气,这些创业的金点子仅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4.融资额度小,金融影响力不大。西南农业乡镇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融资额度普遍偏小。问卷中回答融资额度1000元及以下的占了50%,许多村民回答借钱数额为三五百元甚至几十元,目的仅仅以解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水泄彝族乡村民与李市镇情况相近,融资额度也普遍较小,除了孩子上学、生病、建房、娶亲和创业外一般融资额度都在1000元一下。居民还款时间观念也比较淡薄。在李市镇的村寨走访中有许多人回答还款时间是“有钱就还”。问卷中回答还款期限为一年的占42%、三个月至半年占26%、三个月以内占14%,其他占18%。在问及金融机构对生活影响时,42.2%的人认为没有影响,影响不大的为37.3%,较大的占20.5%。在水泄彝族乡的电话询问中8%的人认为没影响,65%的人认为影响不大,15%的人回答影响较大,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

5.货币化程度高,但金融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关于一国货币化程度指标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麦金农(1973)提出的广义货币量M2与名义GDP之比(M2/GDP)和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率FIR(FinancialInternalRatio)即金融资产与名义GDP之比。M2/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金融深化过程中的经济货币化水平,而FIR反映的是一国金融化过程中的经济金融化水平。本文用M2/GDP来衡量李市镇的货币化程度。考虑到李市镇金融不发达、M0不多,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之和代替M2。从表1中可以看出李市镇金融深化过程中货币化程度并不低,近5年的平均货币化程度在90%以上,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太低,近5年平均比率不到12%,离75%的警戒线还很远,这充分说明西部农业乡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比较低。详见表1。

6.小额信贷范围窄,数额小。为了缓解农村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李市镇和水泄彝族乡政府和银行都在联合开展小额信贷业务。该业务以低息、政府贴息的方式给当地创业村民提供资金支持。该政策和业务的初衷非常好,但僧多粥少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李市镇的双河村、牌坊村等五个村寨的访谈以及水泄彝族乡五个村寨的电话访问中,回答知道这项优惠政策的人比较少。在李市镇的15个创业青年采访中,有14个人认为申请该类资金优惠政策十分难而且数额少。一个青年这样说“小额信贷一方面是难贷,另一方面是金额太少,一次性能贷到的最高金额仅为5000元,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三、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发展困境分析

1.农业乡镇经济不发达,资金来源少。一是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村劳动生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规模化程度低,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当前,西南农村许多农业乡镇村民仍沿袭着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这种小农生产模式难以进行机械化、规模化耕作,也难以实现产业化,更不能很好地解放劳动力。二是特色经济少而弱。西南地区农业乡镇经济作物普遍偏少,特色经济不多而且弱小,多以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作物为主。如李市镇多年来一直以水稻、玉米和红苕为主要耕作物。2008年水稻(56.86%)、玉米(19.79%)和红苕(15.18%)三者之和占了该镇粮食总产量的91.83%。三是养殖规模小。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的许多农户都养有猪、牛、羊和鸡、鸭、猫等家畜和家禽,但养殖规模普遍偏小。李市镇上规模的养殖户不到五户,产值最大的裕丰养殖场,年产值不到50万元。水泄彝族乡没有一家年产值达到50万元的养殖专业户。

2.村民文化水平低,融资意识不强。由于农产品附加值低和人多地少等原因导致西南许多农业乡镇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多已外出务工,加之农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这样许多村民尤其是劳务输出率高的留守村民的融资意识和能力就比较差,许多人只有借钱的习俗而无融资的理念。不少村民贷款仅为了生活,而不是创业或投资。水泄彝族乡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要高一些,但是因观念守旧和见识不足、胆识不够等原因使得这些村民对融资的意识也比较模糊。

3.乡镇金融信贷成本高、风险大。表1中平均每年不到12%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说明西南农业乡镇金融机构并不是信贷资金匮乏而是为了防范风险不愿给偿还能力低的村民发放信贷。如李市镇和水泄彝族这样工业不发达的农业乡镇的许多村民只有依靠传统农业进行生产和生活。依靠传统农业生活的村民普遍收入低、偿还能力弱。另外,这些村民除了孩子上学、建房、嫁娶、看病外一般资金需求量都比较小,资金需求呈现沙粒化,从而也给银行的信贷增加不少风险和成本。面对这些偿还能力低的高信贷风险村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自然不愿给予贷款。农业乡镇金融信贷成本高,除了风险防范成本高外,还源于难以改变的空间阻隔产生的空间成本。中国西南地区的许多农业乡镇山多且高、平地少面积小,不少居民零星分居于不同的山中和山脚之间。那些至今仍没有通公路的地方,村民到金融机构贷款,需徒步不少山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核查这些人的经济状况和诚信度也需支出不少体力劳动。空间成本在回收贷款时尤其凸显,金融工作人员到农户家中催款不容易,到了农户家中也难保一定找到主人。这些交通蔽塞的乡镇与交通便捷的城市相比,明显需要支付更多的空间成本。

4.金融网点覆盖面小,金融产品少。正规金融机构覆盖率不高、融资力度和活力不够、金融产品少也是制约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09年,贵州省六盘水市的93个乡镇中无金融服务网点的乡镇达38个,占六盘水市乡镇总数的40.8%。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9万多人的乡镇,融资主要依靠镇里的三家正规金融机构: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产品供给主要是转结业务和以代收费用为主的部分表外业务。水泄彝族乡全乡只有两个金融机构,一个是农村信用社,另外一个是邮政储蓄银行。中国西部农业乡镇除了网点少外、制约乡镇金融发展又一个原因是金融产品少,风险控制方式不够灵活,抵押形式单一。李市镇和水泄彝族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把土地使用权和林权作为质押品的先例。项目担保、联保等方式不仅少而且呆板。

5.金融主体间交流不畅,金融机构服务意识淡薄。首先,由于村民多住在偏远地区、教育程度不高,对金融政策基本不了解,以及因生活习俗差异大等原因增加了借贷双方间的距离,阻隔着双方之间的交往。其次,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风险多采用抵押贷款,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不少手续,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到银行贷款的积极性。最后,金融行业本身是盈利性好收入高的行业,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行业的收入利润更是十分可观,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乡镇金融工作者的逐利动机而减少了服务农民、支援农村、发展农业的意识。

四、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1.创新土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在不改变“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下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是上策。土地流转办法当前主要有股份、租借、转让、转包、承包、倒包、置换等几种形式。在没有外来企业进入时可以鼓励本地企业通过股份制和租借的形式流转土地。以股份制流转土地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农业是个比较好的方式。租借方式一般以实物地租为宜,这样可以很好的均衡转让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尤其能使转让者获得稳定的收益。转让土地使用权还可以采用BOT模式。

2.扩大小信贷范围和增加其额度,成立农业乡镇创业协会。一是扩大小额信贷范围和增加信贷额度。这应增加小额信贷资金的供给量和通过村社干部以及借助农业服务中心加大小额信贷宣传力度而增加需求范围。二是成立农业乡镇创业协会,为创业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和“抱团发展”的平台。农业创业协会会费由当地政府出一部分、会员出一部分和寻找一些赞助费而组成。协会会员应由当地创业人员、企业家、外出务工人员和创业人员、当地名人和当地籍外地名人等组成。

3.加快村镇银行建设步伐和规范政府监管行为。像贵州省部分没有金融机构网点的农业乡镇,应加快微型银行或村镇银行建设步伐,以消除过多的金融盲点。同时应规范和整合民间融资渠道,把乡镇资金的暗流渠道变为明流通途。对于存在民间融资组织而又是金融机构盲点的地区,可直接把这些组织变为村镇银行或信用社,并提供培训和技术与资金等支持以及进行监督管理。这些村镇银行既可是国家控股也可为私人控股。

4.设立特色农产品和无机农业发展基金。为了更好地促进资金流向西南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可设立特色农产品和无机农业发展基金。特色农产品发展基金专门资助那些在当地开发和生产特、优、新的农产品和种植特色农业的农户、创业者和企业家;以及开展无机农产品认证、品牌塑造和开展公益性和乡镇域的广告宣传等。特色农产品和无机农业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应为财政拨款。每年设一个固定存量,在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前提下,采用发放多少补多少,不发不补的方式。农产品和农业发展基金还可以通过私募集资方式和引进风险资金方式而获得。

5.成立农业乡镇农民工培训基金和农业乡镇金融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当前在国家重视下,西南地区各级政府已投入了不少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但效果仍不明显,究其原因是针对性不强。这种困境可设立农民工培训基金来解决。该基金用途为农民工短期性技能培训。基金的支出以农业乡镇村民在规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获得资格证书或合格证书为凭证,按凭证给予报销所有培训费用。对于农业乡镇金融风险的降低和激励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民的办法之一是设立农业乡镇金融风险补偿基金。这部分基金用于核销那些在一定年限内(如10或15年)一定数额(如1000元以内)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的农户的债务。

参考文献:

篇7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在我国,农业占据着非常大的分量,可以说它是我国的生产力,它可以保证正常的人民生活,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所以怎样加强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以甘肃省定西市中药材产业为突破点对乡镇农业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近年来,由于定西市委、市政府依据全市中药材的道地特征和种植规模优势、品种品质优势、规模仓储优势、加工增值优势,提出将定西打造成“中国药都”,并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力促发展,使中药材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发展阶段。定西中药材的产业发展越来越顺利。

1.1乡镇农业经济环境发展的优化

随着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很多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而这其中的发展也包括两个层面的具体的发展:首先是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水利设施的支持和成立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在农业生产时经常会发生旱情,如果不能及时提供水源会大大降低农业植被的产量,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水利设施的改善能将这个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防止出现旱灾。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必须对乡镇人民使用水资源的安全度进行改进,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个方面就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乡镇群众懂得了如何利用科技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乡镇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对于我们国家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宣传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我们国家也对乡镇农业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严格的整顿,创造了良好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

1.2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对乡镇农业经济具体的发展观念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是农产品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并且精品农作物的生产逐渐将普通农作物的种类进行替代,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农业资源的利用情况有了改进,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1.3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乡镇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渐朝着多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很多乡镇劳动力开始进入乡镇农业企业进行工作,这样就使的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非常好的优化。同时也使得整个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的良好发展,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企业的经济近年来由于国家的支持,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2.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的重视,使得很多地方的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还是对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认识不足,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还有人们的认识程度不够,只是重视自己这个小家庭的经济收入,对于国家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关心甚少。另外,有的乡镇经济文化非常的落后,这样就使得他们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接受理解能力较差,种种原因造成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乡镇农业人员素质问题

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农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通过相应的调查我们发现很多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这就大大影响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3乡镇农业经济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乡镇农业生产的设施不完善也是直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严重的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由于有些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非常的观念落后的地区,所以想要促进当地的乡镇农业的经济发展,首先就是要将当地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观念进行改变,必须认清当地的经济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

3.2提高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想要促进经济发展还应该将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还要在这些农业从业人员中进行着重的培养,培养出一部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术人员,带动整个乡镇的经济发展。

3.3加强乡镇农业基建建设

对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要保证供给,并且要在农产品销售前进行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有独特的特色的成品,从而将农产品具有的经济价值提高,将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进行最大限度的增强。

篇8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乡镇农业经济也逐渐受到公众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农业作为社会和谐和经济建设的基础保障,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满足我国居民的生活需求,还可以带动乡镇地区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针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也呈现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趋势,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已经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推动农业生产趋于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机械化方向发展,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第二,在软件配套设施方面,更多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深入到农业一线生产中,将前沿的农科知识和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第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乡镇农业也不断探索全新的发展思路,农业结构也更加合理,很多乡镇地区结合自身的农业特色,不断发展品牌农业以及农业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几点突出问题

2.1思想观念陈旧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乡镇经济逐渐获得快速发展,但是在某些偏远山区,其观念较为陈旧落后,在农业生产中依然沿用以往方式,对新观念和新思想存在抵触心理,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革新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2.2农民素质不高

农民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人力支撑,但是受到教育资源、传统观念以及地区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整体素质和学历水平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对农业生产新机械、新技术和新观念缺乏了解。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年向城市涌入,农村地区以儿童和老年人为主,生产劳动力存在严重缺乏的情况[2]。

2.3缺乏基础设施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性产业,政府每年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并且在某些偏远山区,依然以手工作业和种植为主,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不高,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不仅对农业发展形成阻碍,同时也延缓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优化策略分析

3.1转变陈旧观念

当前,导致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为观念陈旧落后,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需要发挥引导作用,促使领导干部和基层农民转变陈旧观念。首先,引导基层农民转变以往的生产模式,鼓励探索农副产品深加工,以本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的农产品生产网络,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其次,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于当地优势产业吸引外商投资,通过外资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最后,在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和探索经济增长点,例如发挥本地农业特色产品的优势,加速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乡镇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3]。

3.2提升农民素质

人才是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当地政府需要给予人才建设以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提升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为农业经济发展储备人才。首先,当地政府要注重加大教育投资,教育是实现农民素质提升的根本路径,通过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化,还能够提升当地农民群体的学历水平和文化水平;其次,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将先进的知识、文化和理念带入到基层农村中,当地政府还要积极邀请农业专家、农业教师开展农科讲座,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生产中遇见的各种问题,提升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后,在乡镇中兴建图书馆和阅览室,并且采购以及开放所有图书,为农民朋友开展自主学习提供资源,通过阅读扩宽农民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

3.3建设基础设施

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成为了阻碍以及制约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要提升认识程度,着力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首先,当地政府要给予农业机械推广以高度重视,利用当地的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媒体加强农机宣传,促使广大农民朋友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主动采购以及应用农业机械;其次,建设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例如小型水利工程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4结语

乡镇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乡镇农业经济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还有助于社会稳定,因此,当地政府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为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崔志红.浅谈“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及存在的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9,(20):17.

篇9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需要定期组织相关农业培训,定期为群众发放相关农业技术资料,让群众们时刻对自己的农业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在乡镇要安排具有农业知识基础良好的技术人员长期坐班,设立答疑窗口以及答疑热线,当群众有问题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回复,解答群众的疑难杂症[1],为群众间接的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并制定相关的规划,一切按照规划来严格执行。

1乡镇农业服务的开展

1.1热线电话以及技术人员的安排

需要进行热线电话的安装,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支持,在服务中心专门设立技术疑问解答窗口。及时关注当地的天气情况,天气处于干旱或是洪涝的时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引水渠等安排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乡镇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地段进行引水渠道的挖掘。

1.2播种工作的安排

每到耕种的季节,相关技术人员应该走进农田,与村民们进行技术的互动,用群众们能够浅俗易懂的语言跟群众们进行沟通。按时高效的完成农业播种的工作环节。当进行播种的时候,机械化生产会提升当地村民的工作效率。国家当前也为农民的机械化普及做了很多优惠政策,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更应该为村民们的机械问题多加努力[2],争取能够让村民们实现机械化生产。

1.3农村基础建设

农村当前的基础建设已经逐步完善,乡道以及相关机械化生产的设备,农村活动中心,相关的娱乐设施都在逐渐完善当中。农村的饮水工程目前正处于大力改进阶段,农村的水质本身是非常不错,但由于农村的牲畜以及人员排泄物的处理不当会对农村的水质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优化农村水质目前是一个非常重点的环节。农村当前的灌溉问题处理的非常到位,农田中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井房。喷水装置也基本到位,仍需要大力完善。

2用科学的方法开展乡镇农业服务

2.1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

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可以通过进行科普讲座,在村内进行板报宣传或是发放科普小读物,对于起带头作用的村民,应该基于经济上的奖励等,鼓励大家科学种田,高效种田。并鼓励大家用机械代替传统的手工,提高工作效率。

2.2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

国家近些年来出台了很多惠农的政策,都是为了让农民们更加无忧的耕种,自从前些年农业税减免之后,国家对于农业的政策一直没有停歇。作为乡镇的农业服务人员,首要做的就需要将这些惠农政策宣传到农民的耳朵里[3],让农民明确自己的相关利益,更加科学合理的去进行农业操作。

2.3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国外有很多的农场,规模都很大,操作也很正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潜力与前景。一部热播剧当中,当地村民就运用当地的地理资源进行花卉栽培、果树的栽培以及豆制品的加工。这就很生动也很形象的为大家呈现出一幅农业生产的规范化影像。农业生产走向规范化、模式化会打开农村的经济,并伴随着农副产品的加工以及出口,最终会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造福一方,所以作为乡镇的农业服务而言,进行合理的创新以及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2.4相关工作计划的制定

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设置粮油栽培技术员、植保技术员、土肥技术员、经作技术员、水果技术员、农业信息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保管员岗位。熟悉本乡镇主要农作物栽培品种及其栽培技术,根据不同农事季节,及时提出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意见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3结语

新时期,新动态,作为新时期的农村,作为处于机械化生产的时代,一定要运用机械化进行高效率的生产。并且要发现当地可以进行深加工的潜力作物,进行重点培养。耕种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进行生产加工一条龙的新农村。相关专线的成立,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定期科普的宣传,相信未来的农村将会令大家眼前一亮,为之所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乡镇服务应该紧紧围绕政府的经济建设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以科技创新、机制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以千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为突破口,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各站的内部管理,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为基层群众服务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毛德谦.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创新和实践[J].农技服务,2016,33(10):186.

篇10

近年来,山西省沁水县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有一些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滞后。这些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的缓慢已严重影响到了该县区域平衡的大局,也影响到了该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步伐。为了厘清该县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探讨解决办法,笔者对该县几个纯农业乡镇进行了调研。

一、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近年来,沁水县提出要在全县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各纯农业乡镇也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在具体操作中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只有金田园、烘茧站等档次较低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附加值太低,严重影响农业的比较效益。二是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文化素质较低,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相对较少,大多数农民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在畜牧、蔬菜、蚕桑、林果等方面上规模、提档次,从而使得各纯农业乡镇的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难以发挥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近年来该县连续引进了大象肉鸡、枫彩苗木等龙头企业,但调研中笔者发现只有少数村干部和个别农户带头与龙头企业合作。在合作中还存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合同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双方权责利不够明确,致使农民在创业之初就蒙受不小的经济损失,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村级党员干部素质不尽人意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但现状令人堪忧。一是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偏低,个别党员抱有随大流、糊弄应付的态度,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二是大多数农村党员年龄偏大,党员梯队建设迫在眉睫;三是大多数村干部因工资偏低,社会保障有后顾之忧,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已成为导致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四)农民素质整体水平较低

纯农业乡镇大部分农民科技水平低下,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观念淡薄,种地的不懂集约经营只能粗放经营,打工的只能靠卖苦力挣钱。再加上各纯农业乡镇不重视农民培训,即使有的乡镇对农民进行了培训,也存在投入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等问题,使得农民素质整体水平较低,好不容易引来的项目难以落地,这些已严重影响了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的步伐。

(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

调研中发现,许多村级集体经济状况不容乐观,集体经济基本无收益的村就占到70%,收益较多的村集体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是由于纯农业乡镇多数村领导班子在群众中威信不高,无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缺乏壮大集体经济的胆量和思路,依靠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来发展各纯农业乡镇经济还任重道远。

(六)土地流转难度较大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要使土地实现效益最大化,只有把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种植大户或企业手中,但各纯农业乡镇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受传统“靠土地吃饭”思想的影响,怕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生活没有来源;另一方面,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逐年上升,致使流转难度加大,给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了巨大的障碍。

二、加快沁水县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具体的操作中,各乡镇党委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技术和销售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难。另一方面,应适时出台一些支持性政策,使各纯农业乡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多地得到政策上的保障,从而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

(二)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一要完善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规范合同内容,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趋于稳定;二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监测力度,随时掌握龙头企业与农户开展合作的各方面情况,督促其履行合同,对不合格企业要坚决取缔;三要尝试建立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把龙头企业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产品质量安全和诚信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媒体定期向社会公布,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壮大集体经济,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

一要强化村集体经济管理机制创新,解决好决策、债权、约束、激励等问题,确保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二要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集体荒山、荒土、矿产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各村经济发展规划,引进一个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项目;三要落实好上级政策,加大资金、技术、财政、人才支农力度,积极扶持各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提高党员干部致富引领的本领

党员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雁”,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他们致富引领的本领。一要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本地先进典型,拓宽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思路;二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三要加强考核,向农村党员干部加压,把他们逼向书本、逼向市场、逼向项目,促使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变消极等待为积极投入,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责任。

(五)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是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纯农业乡镇经济的重要基础。一要强化政府指导,强化政府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农民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要加大资金投入,除了加大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外,还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渠道,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民教育培训,改善教学和培训条件;三要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综合利用农业、教育、科技、文化等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开放式、多部门合作的工作协调机制。”四要突出培训重点,大力开展专业农民和创业农民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专业人才培训等,为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六)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要采取优惠政策,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到市场中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使进入市场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得到实惠,把农民吸引进来,促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另一方面,要“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农产品营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向他们倾斜”,促进纯农业乡镇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七)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

鼓励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本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二要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进行大规模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三要建立和培育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中介服务组织,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指导农民工就业,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四要落实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政策,为他们在外地安心务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6

1乡镇农机管理对提升乡镇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乡镇农机管理实质上的含义就是在相关部门(如农业部门等)规章制度的约束下,由乡镇的农机管理机构对农民关于农业机械的购买、使用、维修和后期处理等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此来规范农民的农机操作过程和保障操作的安全性。对农机的管理是农业机械化整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能够较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完成新一批农业机械的换代。首先,农业机械较早就已经进入农村的生产系统,为农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在乡镇系统中,很多村庄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针对农机管理和使用的机构,导致农民在购进农机后,只能靠自身的摸索来研究其性能和使用方法,且在遇到使用问题或者质量问题后,并没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从而对农民使用农机的过程造成影响;其次,在时展的影响下,国家针对新农村发展的政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农业机械的类型、产品、型号等改革换代的速度较快,但是在乡镇中缺乏专门的农机管理机构和部门,关于农机的换代和以旧换新等活动无法在第一时间让农民知晓,从而导致农村的农机更新换代较慢,不但影响农业生产的进度,而且对农民的个人收入也造成了较大影响[1-3]。另一方面,提升乡镇农机管理水平,有利于完善乡镇的农机体系,实现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等活动的一体化设计,提高农机作业的效率,从而增强农业生产总值。在农村大力推行农机和农民购买农机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提升农民的农业收入,以此来推动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尽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2当前乡镇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基层农机监理的过程中,由于传统体系、农民自身观念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农机监理体制不完善。尽管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起对基层农机的监理工作,对机械的使用等过程制定了规章制度来进行制约,并在必要时刻利用法律来进行约束,但是在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农民的农业生产工作越来越依赖于农业机器,导致农机监理部门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而单单依靠这一个部门和单一的管理手段,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农机进行更好的监理,从而出现各种问题。第二,部分部门没有意识到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开展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包括对农机的维修、对农民的服务以及对相关硬件设施的更新等。但是在当前的农机管理过程中,一些部门并没有认识到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对资金进行分配和下放时出现不公平的现象,由于缺乏足够资金的支持,农机管理部门的发展举步维艰,无法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从而影响农业机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使用。

3提升乡镇农机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完善当前乡镇基层的农机管理體制

要想完善当前乡镇的农机管理系统,只强调管理“外壳”和内在的单独作用是不行的,外壳即基层农机管理部门,例如上级部门为了更好地为农民的农机问题进行反馈而在基层创设相应的农机管理部门。如果只重视管理部门的外在作用,而忽略掉其内部的深层含义,对于农村的整体农机发展是不利的;另外,只强调各种规章制度的下达而不为农民提供专门的问题受理机构,也会影响乡镇农机管理体制的健康发展。制度是企业和单位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约束因素,也是制约工作人员行为的主要途径。而基层农机管理机构是容纳农民反馈的农机问题并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主要场所,想要更好地完善基层的农机管理工作,首先就需要上级农机管理部门实现机构的创设和制度的制定两方面的融合,在农村搭建起完善且系统的农机管理机构,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上级部门首先需要对基层当前的农机管理机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基层是否存在相关机构,然后对管理权力进行统一,并依据每个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设置相应的农机管理机构。其次,对于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设置,可以先要求基层自主进行人才的选拔,确定人选后由上级部门进行统一的培训教学,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能符合管理工作的要求。最后,当前农机管理工作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目前现代化网络和技术的优势在线上开设专门的“农机管理网站”,并进行试点操作,将部门管理工作移到线上,使农民能够足不出户地解决自身的问题,从而提高农机管理的工作效率[4-5]。

3.2提高乡镇农机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和技术

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是开展农机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完善乡镇农机管理系统的重要因素,其自身的整体农机管理素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机管理的整体效果。具备优秀农机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能够较好地帮助农民在短时间内处理完相关问题,且能为农民提供相对专业的教导和优秀的服务;另外,良好的内容讲解也能更新农民对于农机管理整体工作的认知,从而提高农民对于农机的使用能力及整体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若工作人员自身缺乏对于农机管理工作的认知,很容易导致在工作和服务过程中出现处理不了问题、无法回答农民的有关提问等现象,既影响农民对管理部门的印象,也会对整体的管理工作产生影响。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杜绝不良选拔现象的出现,为真正的人才提供发挥自身能力的渠道;其次,制定完善的考核和培训制度,选拔工作完成后,上级部门需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考察工作人员在面对管理工作出现的突况时的应变能力,且培训机制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技术和能力,从而推动整体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3.3提高农民对农机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

在传统的农机管理过程中,基层地区并没有一个贴近农民的专门管理部门来为农机提供服务,甚至很多地区并没有设置农机管理机构,将农机的监理工作分配给其他与农机行业靠近的部门,实行“代班”机制。在此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准确的部门和相关明确的规章制度来对农村的农机使用和管理进行制约,从而导致在农机使用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但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劳作,对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進程也产生了阻碍。而缺乏相关的直接部门对农机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宣传,导致大多数的农民对于农机管理工作存在的内容和信息一无所知,甚至在部分基层管理机构建立后,很多农民仍然不了解其存在的意义和具备的功能。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就是各地区政府对农机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宣传不到位,并没有将农民当作农机管理的核心来对待,且缺乏持续、针对性的功能宣传工作,从而使农民无法正常参与到农机管理过程中来。

篇12

1.农业发展结构中,农民素质较低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众多劳动力中,其中只有小学文化以及初中文化和文盲的占据了总人数的85%左右,而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一些老弱妇儒,也就是一些劳动能力和技能较低的劳动力。这样的现实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整体又下了一个档次。这种现象直接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形成制约影响。

2.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当前乡镇农业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包括农村的道路、供水供电、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水平等问题,这些要素已经影响到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的影响,农业生产方式也还停留在粗放式经营方式上,大多的乡镇农村都还在从事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活动,生产的出的产品也是由农民直接出售,农产品的加工项目极少。乡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就决定了农业生产对自然和人力的依赖程度高,无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3.农业经济发展思想落后,与时展脱节

在社会整体发展的推动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大部分的乡镇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乡镇农业发展还是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农民保守的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生产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农民生产的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自主生产的积极性,尤其是贫困地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还有的农民安于现状,只是满足于温饱问题解决。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整体不断优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整体环境的改善对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优化调整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在农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上都有提高。

首先,在硬件方面,以水利建设为例,当前全国许多农村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都在进行并形成了长效化的发展模式,农业水利建设水平提高,给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防涝和抗旱工作都带来了保障。此外,还包括农村的道路交通、通信、村街风貌等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次,在软件方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也波及到了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接受到最新的信息,促使着农业经济发展逐步向现代化、科技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投身基层,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2.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逐渐转变

纵观当前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着转变。

首先,乡镇农业生产产品的转变,正在由普通的品种向着特色产品和精品产品转变。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与当地的优势条件进行结合,促进形成有特色的农业发展结构,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科学化发展,由特色产品和精品产品实现经济的增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竞争水平。

其次,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丰富,很多资源都能够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政策带动下,管理方法的促进下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对农业资源的利用逐渐深化,在各地乡镇实施的农业开发总体战略、果业工程以及山上再造工程等,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使得过去闲置、废弃的资源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再次,乡镇农业经济正在向着农工贸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经营方式的影响下,许多的乡镇地区建立起了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合作社,探索出了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不单是实现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农业经济融入现代市场的重要一步,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和促进农业经济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3.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科学和完善

我国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正在不断朝着科学化的方向优化,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一发展形势:

第一,非农经济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乡镇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过去传统的单一农本经济结构逐渐被多样化的结构形式取代,尤其是非农经济比重逐渐上升,并成为主导产业。

第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逐渐改善,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促进下,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当前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在各地的乡镇企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服务,也有的劳动力走向大城市,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多样化。

篇13

 

在当前世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人们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我国亟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扩大内需完善经济增长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除了传统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外应通过发展金融和以金融为依托的产品、产业来实现。笔者耗时半年之久,对地处西南地区云南省水泄彝族乡和重庆市李市镇的金融和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西南地区乡镇金融发展的困境及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通过繁荣西南农村金融来促进西南农村经济的腾飞。

一、案例和数据来源说明

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四个省(市)。这四个省(市)地域相邻、气候相近、习俗趋同金融论文,广大农村乡镇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特色农业发达的村寨,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高,没有特色农业而沿袭传统农业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低。中国西南地区的农业乡镇多以丘陵为主,山多平地少、耕地坡度较大而且贫瘠、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云南和贵州两省的农业乡镇存在人多地少劳务输出量小和隐性失业等现象。重庆市和四川省都是中国西部主要劳务输出省份,农村全劳动力多已外出务工,如重庆市江津区的油溪镇、白沙镇和李市镇的劳务输出率都在73%以上。水泄彝族乡是云南省内的一个偏远少数民族农业乡,全乡山高坡陡,谷大箐深,交通不便。2008年全乡的总户数为4705户,农业户达4229户,占总户数的90%。2008年全乡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产出分别为3105.42万元、2711.63万元、1535.56万元,共7352.61万元,一二三产业之比为:1.15:1:0.57小论文。二、三产业收入5801.94万元,一产业是二、三产业之和的1.267倍。李市镇是重庆市江津区下辖的一个镇,2008年全镇共有34248户人家金融论文,其中有23559为农业住户,农业住户占68.5%。第一产业27557万元、第二产业17626万元、第三产业30281万元。[②]李市镇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型农业乡镇,劳务输出率高达73.4%。由以上可看出,水泄彝族乡和李市镇当属中国西南农业乡镇的典型。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电话调查三种方式了解情况和采集数据。问卷题目为《李市镇经济、金融发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访户主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和支出,融资目的和途径、以及融资意愿、融资难易变化情况、金融对日常生活影响的感受等。问卷以户为单位,一户一份,共368份。问卷收发方式为现即发、即填、即收回。问卷涉及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的11个社村中的7个,这七个社村分别为:林家嘴社区一社和二社、两岔村、牌坊村、沙埂村、双河村、孔目村,其中五个村中的被访住户绝大多数不识字,问卷均以问答代填的方式完成。水泄彝族乡的调研方式主要通过走访和电话调查的方式进行。电话调查对象包括村民和金融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电话调查农户的样本为随机样本,样本总数共三十一户,随机抽出了咱咧村、啊波村、水泄村、啊林村、瓦厂村五个村寨。

二、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发展现状

透过水泄彝族乡和李市镇这两个典型农业乡镇金融论文,可总结出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1.居民资金来源少,收入低

中国西南农业乡镇村民普遍资金来源少,收入不高。在中国西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村民收入普遍较高,依靠传统农业生活的村民收入普遍较低。如农村居民占全乡人数96%的水泄彝族乡,2008年适宜种植和盛产泡核桃的箐田、马板河、马栗林、旧寨、啊林寨等十多个自然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多元。可是全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908元,不到盛产泡核桃地区的三分之一,低于大理州平均水平1171元,少于云南省平均水平1202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③]。李市镇农村居民同样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该镇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型乡镇,2008年末从业人数44345人,劳动力输出32543人,劳务输出率高达73.4%。全镇外出务工村民人均工资是当地收入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779元。可是,依靠上班和从事商品零售业的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13082元金融论文,低于江津区346元、少于重庆市1286元、落后于全国2699元。[④]

2.居民多无融资概念,融资途径以民间为主

调查发现,水泄彝族乡和李市镇村民基本没有融资概念,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对金融也比较陌生,不知融资为何物。在代填《李市镇经济、金融发展调查问卷》[⑤]时,问到需不需要融资时无人应答,只有把融资转换为借钱、周转资金后访谈才得以顺利进行。该现象在李市镇沙埂村和两岔村尤为明显。调查发现,村民融资一般通过民间渠道而不是金融机构小论文。问卷中回答融资途径为“亲戚朋友或同村人”的人数占了回答总数的65.3%。不愿到银行贷款的原因认为手续繁琐占32.8%,利息高占25.9%,限制条件多占24.1%。居民不愿到金融机构借贷的主要原因是民间融资成本小、利息少。问卷中认为民间融资不用支付利息占80%。

3.居民投资融资热情高,但融资难

尽管生活在西南边陲的乡村小镇,但许多村民也能紧跟时代的旋律,心中蕴藏着许多创业的火花和拥有较高的投融资热情。问卷中回答“您有了钱最想做什么?”,回答“投资办厂”的占56.5%;回答需要融资的人数占到72.5%。这充分说明西南地区乡镇居民融资需求和投融资热情比较高。融资目的为做生意的占40.3%、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占19.4%,其他多为建房、孩子上学和看病。虽然许多人需要融资金融论文,但普遍都认为融资比较难,调查问卷中回答融资很难的人数占45.3%、一般占39.6%,容易仅为6.6%,还有人回答“根本就贷不到款”。“贷款也是要讲关系的”在走访中有村民这样告诉笔者。问卷中回答与往年相比融资变难的人数占40.4%,没有变化的占50%,认为变容易的为9.6%。水泄彝族乡的一些青年有建设养殖厂、制砖厂、酿酒厂、食品加工和保鲜厂等很好的创业构想,但苦于资金匮乏和缺少勇气,这些创业的金点子仅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4.融资额度小,金融影响力不大

西南农业乡镇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融资额度普遍偏小。问卷中回答融资额度1000元及以下的占了50%,许多村民回答借钱数额为三五百元甚至几十元,目的仅仅以解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水泄彝族乡村民与李市镇情况相近,融资额度也普遍较小,除了孩子上学、生病、建房、娶亲和创业外一般融资额度都在1000元一下。居民还款时间观念也比较淡薄。在李市镇的村寨走访中有许多人回答还款时间是“有钱就还”。问卷中回答还款期限为一年的占42%、三个月至半年占26%、三个月之内占14%。在问及金融结构对生活影响时,42.2%的人认为没有影响,影响不大的为37.3%金融论文,较大的占20.3%。在水泄彝族乡的电话询问中8%的人认为没影响,65%的人认为影响不大,15%的人回答影响较大,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

5.货币化程度高,但金融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

关于一国货币化程度指标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麦金农(1973)提出的广义货币量M2与名义GDP之比(M2/GDP)和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率FIR(Financial Internal Ratio)即金融资产与名义GDP之比。M2/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金融深化过程中的经济货币化水平,而FIR反映的是一国金融化过程中的经济金融化水平。本文用M2/GDP来衡量李市镇的货币化程度。考虑到李市镇金融不发达、M0不多,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之和代替M2[⑥]。从表1中可以看出李市镇金融深化过程中货币化程度并不低,近5年的平均货币化程度在90%以上,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太低,近5年平均比率不到12%,离75%的警戒线还很遥远,这充分说明西部农业乡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比较低小论文。详见表1。

表1 李市镇2003—2008年金融和经济发展指标 单位:万元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42700

44336

51349

55481

70108

75464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41570

46602

54292

57368

58609

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5694

3964

5879

6478

6605

LM2/GDP(%)

 

 

106.60

98.48

108.45

91.07

86.42

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

 

 

13.70

8.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