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11-02

医学生物化学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目前医学生物化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将基本理论教授给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缺乏和教师的互动,只能被动地接受讲课内容,而不会想到如何主动的去思考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再加上这门学科的相关研究进展更新速度快,相关新理论和新技术也日益更新,仅仅依赖于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

为了提高生物化学的学习效果,我国的医学生物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上,仍在不断探索;E-learning网络课程平台辅助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将医学生物化学中抽象、复杂的内容呈现出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节奏快、师生互动少、理论与临床脱节等缺憾,E-learning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传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融入日常教学中[2]。

一、E-learning概述

E-Learning是通过因特网等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是一种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3]。

(一)E-learning的学习模式

E-learning是一个学习管理系统,用来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成情况和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基本的学习模式是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学习任何内容(anything)的个性化的4A学习模式[4]。

(二)E-learning的特点

E-learning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它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

1.灵活自主的学习模式。E-learning教学模式中教与学在时间上是相互独立的、分开的,学习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的时间;实现学生自由、自主、自助式的学习。

2.丰富的教学资源。E-learning网络平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E-learning网络平台的资源往往集一个学系或者单位所有老师的资源和智慧,这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个班的学生只面对一个老师所获得的资源和知识多得多;同时E-learning网络平台也可以整合和共享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优秀的网络课程,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备教学资源,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5]。

3.较低的教育成本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比率较低,各种硬件设施的广泛性建设消耗了大量资金,但是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作用不显著。E-learning网络平台不需要建设大量的教室等硬件设施,相对投入较少,将网络平台建好后,除了后期的更新和维护外,基本上不需要花费额外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同时E-learning网路平台也可以直接共享其他兄弟院校和国外院校的优秀资源,以较少的投入实现与国内外名校的互动互联。

二、E-learning对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E-learning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E-learning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医学生物化学中的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图片、动画或者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克服了传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抽象和枯燥等弊端,使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准确、易于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栏目,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出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疑问,解决上课时遗留下来的问题,及时解决自己的疑惑。这样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E-learning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加深

知识的牢固掌握在于不断地复习和巩固,E-learning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自主选择4A的学习模式,有效提高对遗忘知识点重拾的速度和质量。同时E-learning可以建立探索式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系统、连续、反复回顾所学知识点,不断地巩固、加深,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E-learning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为患者服务,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在E-learning教学中,授课老师可以将理论知识相关的临床疾病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供大家学习和讨论;同时我们也制做了一些相关的视频来解释理论知识和临床的疾病,比如本学系制作的酶原的激活与急性胰腺炎的视频,就把酶活的概念和临床上急性胰腺炎等病症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些资料和视频,学生提升了理论联系实际临床病例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展望

E-learning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利用课程相关的E-learning平台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也为医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和环境,基于E-learning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树立将医学基础知识之间、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涂硕,黄春洪,揭克敏.提高本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1-72.

[2]Ruiz,J.G.,M.J.Mintzer,R.M.Leipzig.The impact of e-learning in medical education[J].Academic Medicine,2006,81(3):207-212.

[3]Cross,J.,An informal history of e-Learning[J].On the Horizon,2004,12(3):103-110.

[4]_忠民,陈楚君.E-Learning定义与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2005,(03):60-64.

[5]刘倩倩.浅析E-Learning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64-65,103.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E-learning in Biochemistry Teaching of Medical Schools

ZHANG Wei,LIN Hai-yan,CHEN Yuan-yuan,YUAN Li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54

Application of Lamination Teaching in Medical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LI Cuiping, ZHANG Wei, ZHAO Chunpeng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 Medical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enlightenme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operative ability and developing the innovative potenti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to connect medical theory with practice. However, traditional medical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teaching has its limits, such as the quickly upd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the obsolete experiment content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s passivel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nnov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participation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To solve above limitations, w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amination teaching" and divide the experimental classes into basic experimen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designed experimen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each student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cluding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knowledge, ability leve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lamination teaching" in teaching reform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is also analyzed.

Key words Medical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Lamination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疾病发生机制的学科。由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内容繁多、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大,对于临床医学的学生而言,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技术,又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参与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可以说实验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过程,更是一个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的过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对人类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问题,显示出传统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分层教学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些弊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发展倾向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课题,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出发,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1 传统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繁多、内容抽象、概念枯燥,理解和记忆的难度很大,使得不少学生越学越记不住,越学越难理解,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积累,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从而影响在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发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更新迅速,但实验内容陈旧落后,主要为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与临床实践、实际应用明显脱节,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①实验课教学采用教师预先优化实验环节,讲授实验原理、介绍实验试剂、演示重要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依次做实验、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方法,学生仅仅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根本不知其所以然,更不懂得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一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视实践的学科,但由于实验操作中以组为单位,有些学生不亲自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惯,对于临床本科生而言,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可见,传统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其改革是学科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需求。

2 应用分层教学法,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得各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根据分层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水平及个人的发展方向,将实验课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医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重视实践的过程,所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作可为必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并进行实验考核;而设计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程,根据学生自己的科研兴趣及未来发展志向,自愿选择。大体规划如下:

2.1 精选基础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基础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如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玻璃仪器的使用、清洗和干燥、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光谱光度技术、离心技术、物质的分离提纯及含量测定。按照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基础实验: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氨基酸薄层层析、肝脏DNA的提取等。通过基础实验,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水浴锅等常见生化仪器的使用,熟悉了基础实验的操作过程,为开设综合实验、研究型实验奠定了基础。

2.2 开设综合性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科研素质。综合实验侧重以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纯及测定为主,涉及各种实验技术的综合。②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筛选以下实验: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碱性磷酸酶的提取和测定等。通过基础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术。在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再答疑,指导实验的完成。通过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深入认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实验中,由于细胞质、细胞核的水解液中容易吸入少量沉淀,导致比色时吸光度偏大,实验数据有偏差,出现该问题怎样解决呢?首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试管中的反应液是不是有悬浮物,不清澈呢?然后分析问题。根据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原理Lamer-Beer定律A=KCL可知,在实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A与C成正比,那么吸光度(A)偏大是由反应液的浓度(C)增大而引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反应液的浓度增大呢?引导学生思考,是由于吸取水解液时混入少量沉淀而造成的。那如何解决该问题呢?是不是可以采用离心技术,将悬浮物沉淀,再用上清液比色呢?通过离心前后实验结果的比较,学生懂得了实验中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体会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然,也有同学实验数据还没认真分析,就已经把反应液倒掉了,若实验数据有问题,已来不及查找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再重复进行测定部分的实验。通过重复实验,学生了解到保存实验材料的必要性及其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重要性。综合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参与实验的热情提高,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更加透彻,科研素质得到了提升。

2.3 组织“研究性实验”,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实验题目待定或由各学业导师出相关题目,让学生参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倾向选择研究项目,由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学业导师负责做好以下相关工作:(1)帮助学生选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并跟踪指导实验;(2)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保障实验药品、器械的正常供应;(3)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③当然,研究性实验也可以在学业导师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经历了查阅资料、选择材料、确定方案、准备试剂、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过程,教师则全程跟踪指导。研究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过程,体会到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的过程,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独立思考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这对学生日后从医或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出课题申请,获得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还有一些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刊物发表。④可以说研究性实验为那些喜欢做实验、搞科研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总之,应用分层教学法,开设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是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各学校根据情况设定实验内容,本文只提供了一种改革思路,仅供参考。

*通信作者:李翠萍

基金项目:新乡医学院高学历人才资助计划(505026)

篇3

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是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本质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大部分内容较抽象,和临床疾病联系较少。学生学起来觉得很难,不能将其真正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而不是真正的去学习知识,也就失去了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和目的。目前大学的教育模式基本沿袭的是“教师—教材—学生—考试”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可现在这种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师生利用评价活动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或学习活动,因此高效的教学依赖于高质量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也称称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鉴于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其引入了七年制临床医学生的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修正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1 生物化学理论课程考核项目构成

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组成。平时考核由出勤情况、互动问答、随堂测验、课堂提问、阶段性测验、专题讨论、小论文和小组学习等组成。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根据专业班级情况不同,从以上常用考核项目中任选几项或自选其它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的成绩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而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期末进行的笔试属于终结性评价,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

2 形成性评价常用考核项目的实施

2.1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实用的评价手段。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坚持每次课将前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堂提问。保证每个同学本学期都有2-3次的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信息,有效调控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提问要注意设计合适的问题,把握适当的时机。如讲解“物质代谢的调节和联系”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糖饮食会引起肥胖?”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2.2 阶段性小测验

测验的范围可以是一个章节或者一个教学模块,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一个教学模块教学结束后,将需要掌握及熟悉的知识点,并突出重点和难点。以选择题(单选为主,加入少量的多项选择)和填空题的形式,以笔试的方式完成。并批改和记录结果,对测验成绩进行分析,下次课抽出一定时间把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进行点评和指导。通过一定数量的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对掌握所学知识的动态,对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及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及时查漏补缺。

2.3 专题讨论

教师根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布置一两个专题供学生研究讨论,从学生的研讨情况可以考察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如给学生提出以下讨论题目: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这个论题以整个基因表达过程为解释主线,需要学生综合分析与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研讨情况,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表现自我,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讲解与评价。

2.4 撰写小论文

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的给学生出一些较为感兴趣的论文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内容不限,范围可涉及生物化学所学理论知识的各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可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和归纳总结,同时可以结合自己已学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写出小论文。通过撰写小论文,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增长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完成后教师负责仔细阅读每篇论文并给出“等级+评语”的评价。

2.5 互动问答

在每次课结束前5~10分钟,让同学对本节课内容和已学内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并让其他同学给出答案,对于主动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学老师都予以评价,作为形成性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发挥。

2.6 出勤情况

学生的出勤问题是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出勤率不高,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除了班主任、学生干部的考勤以外,任课老师随机的随堂考勤,也是形成性评价中的一个方面,在评价考核体系占有一定的比例,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7 期末考核

最后的生物化学理论期末成绩认定=平时理论评价成绩(60%)+期末理论闭卷考试成绩(40%),其中理论评价成绩由课堂提问成绩和专题讨论成绩,互动问答成绩,小论文成绩,阶段小测验成绩以及出勤情况构成。

2.8 学生反馈情况

最后,我们对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同学们都认为有很多优点:①由一学期一次的期中期末考试改为多次的形成性评价改革很好,避免了一次考核定“终身”的弊端,减轻了学生期末复习的负担。有利于老师及时检查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掌握情况,促进同学们课后及时复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形成长期记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有助于及时反映老师的教学质量,便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②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状况的一个评价和总结,能够让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遗漏,帮助学生查遗补缺,改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时可以敦促学生的平时学习,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③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同时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小建议:①多种题型考核,多开放性题目,多方向综合考查;加强专业英文考查。②最好每一章节一次测评,更好的敦促学生的学习。③老师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并在形成性评价中体现出来。④增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及小演讲。⑤考试形式多样化,比如采用PPT展示、论文、小组讨论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将形成性评价纳入最终成绩评定中,发现该班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有所改善。虽然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具体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但现在的医学教育模式正在向能力培养方面转变,要求老师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期望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并将其应用于更多的班级,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果。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90-02

当今,英语成了通用的国际科技、经贸交流语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加速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双语人才,必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素质的内涵要素。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其与双语教学的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国际接轨人才的一项重要而有益的举措。然而,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这是一个微观的、看不到的世界,是一个常变常新的动态世界。它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代谢途径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知识更新快,难于记忆与理解。实践早已证明,对具有这样特点的知识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既感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和记忆,最终必将导致学生的厌学。加之用双语模式,困难可想而知。因此改革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是必要且紧迫的。

我校近几年开始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双语教学授课对象的英文水平、知识的难易度等因素,从双语教材使用、教学手段的运用、双语教学授课方法以及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几方面进一步了深入研究与探索,深刻体会到“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中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体现在学生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等等方面。本文将对我们在近两年的实践工作中所获得的心得与体会加以阐述,以期对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可能的借鉴。

一、“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应用

许多研究者认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能够互相影响,学会如何学习,而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就是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目标。我们借鉴了许多欧洲及亚洲国家积极倡导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该方法与传统教学中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这种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和亲自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课前认真备课,根据教学大纲所确定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一个连贯的教学路线。教学中,授课教师先将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知识的内容,理解内容的含义。之后授课教师以探索的语气引导、启发学生,使之感到好奇并继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引伸出新的问题,最终真正形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授课教师除了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扎实的学科功底、较为广博的系列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应变能力。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必将面对学生所提的形形的问题,有些完全是令人惊讶的。教师必须具有以上的能力,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导学生们把讨论控制在教学内容范围内,使学生不偏离学习目标。因此,要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双语教师,就必须迅速提炼自身素质,勇于探索各种教学模式,真正成为能够熟练运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师。

另外为创造活跃的课堂互动气氛,教师在具体教学手段中,可将一名学生的问题交给其他学生回答。笔者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最好不要简单地说对与错,而是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笔者曾经在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的讨论中,两次对一名学生所提的偏离主题且又非常奇异的问题做了否定的评述。结果在后来的教学中发现,该生在所创造的教学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尽管在事后进行了积极的补救,但效果甚微。期末考核中,该生成绩很差,对其卷面分析后发现,连最基本的知识点也未掌握。这是笔者至今深感懊悔的一件事。

总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通过我们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的确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学生们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展现出极大的学习潜力,而且他们掌握知识点的时间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一点我们在期末的试卷分析中获得了肯定的答案,生物化学补考率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当然,由于受到目前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大胆地实践和探索,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不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通过教学实践,使“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真正在本学科发挥出积极的效应。

二、“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应用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并非是智力因素,而是包括环境和情感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生源的扩大化,高校所招的学生必定存在知识结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另外,笔者所处的高校属中医院校,此类学校尚还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个班级既包括理科学生也包括文科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文科学生一般英语底子较好但化学知识基础较差,相反,理科学生一般英语底子较弱但化学知识基础较好。在实际的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这两类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能力。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正是依据这些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其个性发展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这种模式的理论依据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正是分层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师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等,将学生按各自特点分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的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的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估计,选择自己的层次(A类是学习困难学生,B类是成绩中等学生,C类是优等学生),然后授课教师与该班班主任进行交流,摸底调查,了解每一位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通过课堂提问、观察、课后作业、师生交流等进一步地了解确定学生的层次。在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中,将不同层次的文理科学生搭配分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的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所分的层次是应当是动态变化的,可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通过不同途径鼓励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矫正了学生的自卑和自满心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使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尽管分层教学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在具体的实践运行中仍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也需要授课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研究总结,以期形成更为有效、科学、完整的适合本校相关学科教学特点的经验和策略。

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我们的实践证明,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是显著的。然而,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两种模式会占用很多时间,这将导致学时非常紧张,因此为了节省授课时间,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是很有必要的。用多媒体方式授课还存在一个公认的优势,就是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可突出重点,活跃气氛,如表格、图片、动画,都可以充分展现在课件之中。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如酶的竞争性、非竞争性与反竞争性抑制是生物化学重点及难点之一,我们采用了一个相关的动画片断后,加之应用以上两种教学模式,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我们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在辅助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是非常明显的。

四、结语

双语教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更蕴含着全新的教学理念。然而,它的模式和理念在我国教育界应该说还是一个新生儿。许多方面在细节上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的生物化学本身是非常难学的课程,因此,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是紧迫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又切合实际的双语教学途径,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Wei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8.

[2]李冰.试论计算机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2000,(6):36-38.

[3]赵统臣.分层教学理论的探讨[J].药学教育,2005,(4):35-37.

[4]厉周,方素珍,何井华,等.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教学中英语授课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42-47.

[5]滕晓英.双语教学的探索和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5,(7):31-32.

篇5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物理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物理的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作用,对物理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例如,在讲《力的相互作用》一节,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课程.列举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如用鸡蛋敲桌子鸡蛋壳会破,用力拍手掌手心会疼等.然后用物理科学知识,给予这些现象以合理的解释,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提升.又如学习了热学知识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1)烧水的铝壶壶底有凸凹不平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圈起什么作用?(2)油炸食品时,油锅中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并把热油溅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却没有类似的现象.这是为什么?(3)夏天,自来水管上常有水珠,这是为什么?(4)为什么许多电冰箱的后背都涂成黑色等等.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已有生活的联结点,架设物理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物理信息,引导学生去关注、去体验,真切地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起物理的科学概念,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热情.

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破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初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物理教学中的有些概念、规律性的东西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学中如果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弄清楚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内容、把握知识的内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速度》一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如何比较谁跑得快?”,“如何求出从家到学校的速度”等,让学生找全知识点、交流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对于知识点不明确的章节,可以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发现“疑问”,提出“疑问”,引出探究课题,自主进行探究.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可以依据生活情景提出问题:擦黑板时为什么用力擦擦得干净?为什么冬天下雪天,要在汽车轮子上安防滑链等问题.让学生确定探究课题、科学猜想、实验探究、交流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生活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利用具有“生活味”的物理习题,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很多学生学习都是盲目的,不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实际用处,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曾经有学生疑惑的问老师,学物理有什么用呢?将来走向社会会有人出个物理题目让我解答吗?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与物理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背后其实都隐藏着物理学的知识,通过物理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生存和生活技巧.例如在学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时,设计这样的一道题:“老师星期天在一装饰品店买回一戒指,测得其质量为8.9 g,投入装水的量筒排开水的体积是10 mL.请你来做技术员,根据以上数据和所学的密度知识判断老师买的是不是纯金戒指?”这样的题目与其说是做作业还不如说是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把这样一段生活经历摆出来,就让学生感觉到这不是在做题,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解决一个生活实际问题.有用的问题,有了内在动力,那么学习的心情自然不同了,让他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活跃地投入学习,产生的效果自然就好.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不仅巩固了物理知识,更锻炼了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