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共管理专业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67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专业逐渐成为一个热门专业,其专业人才受到企业的青睐。在一定角度来讲,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是相辅相成的,是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展而来的。其专业内容的设定有其自己的设定目的,对其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要求人才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相互结合,进一步培养管理类高技能人才。
1专业实训体系的基本架构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需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基础,逐渐以培养当前市场的应用型人才为标准,实行针对性,以课程体系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市场型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设施利用效率。构建完善的实训体系建设,更多向社会需要型人才靠拢,大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构建明确的综合实训体系。其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经济时代中,多样化、创新性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对于设定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时,既要考虑具有独立特色又要与市场应用型人才相适应,使在接受企业管理培训时充分发挥自身所学专业的特色。
其次,体现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更多的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设置课程、教学环节,注重帮助学生培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加强与专业知识、能力、方法等有关的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视,注重提高学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行管理定制定量方法的教学内容。
最后,对于教学方式应多层次,具有创新性。实行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可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中较为空泛性理论知识,可以减少在运用到实践活动过程中涉及的难度,可以通过“场景模拟+信息化”二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在现代化技术的辅佐下,提高工作的质量,有效开展企业管理活动。
2实训内容的重要性
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知识理论在实践操作中的更好的加以应用,定期对学生进行实训训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完美灌输,对理论课程的掌握能力。在学习这种类型的专业时,关键在于实训,通过开设实训课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技术型岗位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训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学生能否适应现代化需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工商管理专业设立实训课,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专门技能型人才,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理论规律理解能力,通过实训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实训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以及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力,形成长期稳定的学习习惯。
其次,加深对企业管理的认识。实训课的设置,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中动手操作过程的认识。通过实训课程的讲解,使学生对于技术如何运用实际生活有了整体上的理解,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在通过边学边练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于实际操作的流程、步骤加以熟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理清工作思路,简化实际操作中的繁琐步骤,也能够在正式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再次,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在实训该课程设置中,主要是根据各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的特点,所设计的实训目标和要求,这就使在设定实训课程时,将实训目标和就业目标相结合,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实训要求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从而能够加大训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这种方式的行使,让学生在实训找那个获得更多的职业经验,更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所求职位的职业能力,缩短与工作之间的差距,借助实训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实训内容的设定一直都是工商管理专I类型中重中之重,如果单靠单纯的知识理论,并不能明确解决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关键。在理论知识中加以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技术性策略,学以致用,把课堂知识有效运用到实践中去,才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当真正要具备的。
3工商管理专业实训内容选择的现状
对于在专业实训内容中,普遍存在类似的现状:
首先,内容模式选择较为僵化,形势较为单一。对于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模式较为单一,僵化,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课程讲解,按部就班,模式较为固定,老师讲,学生听,根据老师的任务安排,完成作业。这种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还是以老师授课为主,对于学习的掌握能力,并不能真正发觉其问题本质所在,不能起到指导性作用。学生善于模仿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操作步骤,不善于思考,照葫芦画瓢,如果不能改善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知识能力,不能完全投入到实践生活中去。
其次,实训室建设流于形式。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教学经费,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效果显著的工科类实训室,往往忽略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对其关注度及投资力度明显不够。虽然,在实训室中也具备所谓的硬件设施建设,但是,除了几台必需的电脑和工作桌椅之外,并没有其他设施设备。对于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实训室,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开发,并没有多大益处。
最后,缺乏“双师”型教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目前多数高校都在提倡建立双师型教师,理论实践相结合,但是,对于这种需求,仍然存在缺陷,真正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依然是高校工商专业人才的缺口,在很大程度造成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要求。
4工商管理专业实训内容的改善和提高
建立完善的实训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知识理论信息的接受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真正做到实训内容的全方面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实行有效的实训教学模式。
4.1建立师生之间的双向式的信息交流模式
在实训内容中,可以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之初较为盛行。但是,这种双向式的互动模式,主要是解决对于知识理论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一方,便于在实训中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但有人认为,双向式的互动模式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对于学生受益能力也不尽相同,但不能以此来否定双向式的教育模式,不适用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没有积极意义。
4.2实行团队式教学方式,建立全新的实践教育推广模式
一方面,为了构建学生之间在实训过程中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自由组队,这种方式的涉及一般主要是针对那些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教师单体难以完成的课堂教学,通过团队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每个团队之间的学习气氛,提高积极性,实行资源的优势互补,各自发挥其特长,培养团队之间的团结意识、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另一方面,对于缺乏的“双师型”教师下,可以提供富有实践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实训内容培训的重要的兼职指导教师,使之共同参与到实训过程中,在实训老师、理论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将会更加强烈。而且,学生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顶岗实训合作协议,让学生加入到课题项目研究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及时解决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4.3在条件允许的情形下,提供更多的电教教学和模拟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为辅,二者有效结合,更加广泛方便的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设施设备建设不在只流于形式,而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电教模式中加入模拟教学,建立仿真的条件,通过静态与动态、情景模式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操作方式以及应变能力。实训教学内容通过电教教学和模拟教学,不仅能够提供更加链接的交流平台与学习平台,加强学校软件设施的投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实训教学内容的优势,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在付出较少的投资方式下,获得理想效果,取得较大的教学实践成果。
4.4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了使实训内容的到最大限度发挥,应当建立大规模的实训训练基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基地设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重要的场所。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借助训基地,可以进一步补充课堂教学之外的知识,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于场地宽阔、设备丰富、规模庞大的实训场地,能够帮助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充分理解课堂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一方面,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实验实训场地之上进行改进和完善,更加适应其需求。并且我们要不断的更新和配置新的实训设备,使之以当前的实训教学内容相适应,不断的与时俱进,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程序,遵守严格的管理制度。另外一方面,随着专业的不断扩充,需要添加新的设备以及建立新的实训场地或者实训实验室,形成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适应所学专业的需要。通过对学校内实验、实训室进行重建和再建规划,形成设备配套完善、技术领先和极具专业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起到发挥整体作用的强大优势,完成专业学习所必需的各种技能训练,形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整链条。
简而言之,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专业实训,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这样一来在解决就业前景的情形下,也能提高在选择就业中职业竞争力。虽然本文对于工商管理实训课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概括。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开展实训课程目的是与教育理念相符合,建设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略。该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教学的全新尝试,需要全方位的配合和辅佐,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邸胜男.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训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235-01
1引言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体系跨度大,涉及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及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相关课程知识,而学生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知识难以理解、接受课程的学习内容;由于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造成学生认为知识零散、学习难度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无味,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课程的定位
到2006年底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测评中心对全国26022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52.3%的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应用,但是核心业务应用低于10%,已经应用ERP的企业仅为4.8%。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不仅需要懂技术的IT人员,而且需要管理人员的配合与参与。
具体来说,在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业务及管理人员将在系统调研与业务模型设计、系统实施等过程中与开发人员进行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在系统调研过程中,企业的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准确地向调研人员描述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在业务模型设计中,企业人员应能够准确地描述当前的业务流程细节;能够阅读并准确理解业务流程的相关图表。在系统实施过程中,能够部分地参与软件的功能测试,从业务的角度对软件提出意见;具备全局意识,能够理解并配合企业进行的变革。
此外,企业的信息化是一个长久的进程,任何信息系统都不可能完全地解决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所有现实问题及潜在问题。
根据企业业务及管理人员在系统建设与运作中的使命,我们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后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在系统开发中配合系统分析人员确定系统需求;二是理解并配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及实施中对企业的变革;三是具备信息意识,主动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利用信息服务经济管理工作。
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不是培养能够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的人才,而是培养能够配合信息系统开发人才开发工作的经济管理人才。
3课程内容体系
上述三种能力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的能力,也是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
第一种能力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地向分析人员表述管理人员对新系统的需求,二是对分析人员提交的分析资料(含各种流程图、模型等)进行审查,以判断分析人员提交的逻辑模型是否符合需求。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这个在相关课程中应该重点培养,还必须掌握系统分析的内容,特别是系统分析所使用的各种表达工具――如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等。
第二种能力也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要配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业务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远远超过了其他阶段,如果企业人员不能主动配合,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会付出更大的成本甚至失败,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延期或失败必须会使这此企业人员的利益受损;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明确系统实施的意义、步骤与方法,特别是系统切换的方法;二是明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将伴随着组织结构、人员岗位、业务流程等利益格局的调整,管理人员应该顺应这个调整,尽早找准自己的定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观点,理解BPR以及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等内容。
第三种能力很难象前两种能力一样通过一个具体的内容来培养,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安于现状,有创新精神。学生在大一时已经学习过基本的信息技术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与因特网的使用,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对这此内容进行深化重组;增加部分信息技术内容如网络、数据处理等。
根据以上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部分:
(1)信息化、信息系统与管理。这一部分包括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与组织的关系。应该首先让学生树立一个观念: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来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企业制定决策、进行管理控制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工具和支撑。其次是站在组织的角度看待信息系统与组织的关系,这个角度与学生是一致的,这也是培养学生树立信息意识的一种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概论。这一部分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态。重点是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从订货点法到ERP的历程,它很好地展示了信息技术是如何为管理服务的。
(3)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4)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方法。这一部分的重点是系统规划,培养的目标是树立学生的全局意识,理解为什么信息化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5)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这一部分的重点是系统调查的内容与方法,系统逻辑模型的表达方法,学生应该看懂系统的逻辑模型,这是用户与开发人员沟通的桥梁,是这门课程要重点培养的能力。
(6)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这一部分的重点是系统的切换与试运行,通过学生学生应该清楚系统切换的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明白不同切换方法的特点及工作量。以便在企业中能够理解系统切换阶段的工作压力。
(7)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管理。
(8)管理信息系统的生态环境。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在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CRM、SCM、PDM、DRP、EC等各种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9)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4结语
由于各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各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该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并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虽然这门课程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比较难,但只要我们要上课前多思考,让培养的目标更具体,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在讲授方法上多钻研,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些。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10).
[2]徐生菊.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02).
[3]朱恒民,翟丹妮,洪小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4]傅杰勇.经济类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
[5]孙金凤,王文铭,丁浩.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21).
[6]陈忆金,王克强,黄建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概念图框架及内容设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4).
[7]郭伟光,李道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3).
中图分类号:F293.33-4
基金项目:河北工业大学教研立项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李素红(1978-),女,汉族,河南汤阴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杜娟(1992-),女,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李天航(1994-),男,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1引言
房地产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行业。城市化导致了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对房地产的庞大需求。与当前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趋势不适应的一个集中性问题是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整个产业的人才现状难以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希望得到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即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包括具备深厚的专业能力、熟练的业务能力、优秀的协调沟通能力、极强的责任心等。人才因素成为了制约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1]。
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充分重视房地产类人才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培养人的理念、方法和制度上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本论文旨在在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背景下,通过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结合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改善房地产类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强大需求的房地产行业复合型人才。
2国内外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2.1 国外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国外房地产类课程的高等教育产生较早,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且,房地产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政府、高校等极大的重视。对比工程管理与房地产专业,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工程管理专业通常设置在工学院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学系内,也有些学校在工学院中独立设系。而房地产专业通常设在商学院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有时独立设系,有时与金融、保险等为同一个系。总体分析,国外的房地产类专业设置特点[2]体现在:(1)加强通识教育的核心地位。(2)结合经济管理和城市规划的专业课程。(3)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在教学上采用的是案例式、沙龙式课程、工作坊、角色扮演、实地考察、讲座和开展项目等不同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辩论,课外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课程作业,并提供充分的讨论和演讲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培育团队精神。(4)专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密切。比如请房地产管理人员、房地产公司的决策者以及城市规划师等行业人士授课,更好地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
2.2 国内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对国内大学的整体情况进行初步调研之后,我们重点分析了几所知名度较高的大学。调研结果显示,各个学校的专业主干课程中都会包含房地产类课程。如房地产开发类,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开发概论等课程;房地产经济学类以及物业管理类的培养学时相对较多;房地产市场营销类、城市规划类和房地产相关法规、政策类的课程大多属于专业选修课程,课时较少。上述课程基本上涵盖了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房地产集中实践类课程也十分重要,一般是与其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等。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很少,专业核心课程仅有房地产项目策划和房地产经营与开发,且课时较少,因此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房地产类课程,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来满足房地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国内大部分高校房地产类相关课程欠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房地产方向课程设置更不明确[3]。因此,我们结合我校现状以及调研数据资料,对房地产类课程及其内容进行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 房地产类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
在城市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房地产类人才的需求,我们分别针对房地产企业人员和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以发现房地产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设计房地产类教学课程及其教学内容。
3.1 房地产企业调研
为了有效地开展调研工作,我们先对房地产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了访谈,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研问卷,主要围绕房地产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情况,以了解房地产企业对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方面的需求。问卷共调研了20位资深的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调研结果发现,房地产企业认为大学生在从事房地产工作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欠缺,着重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显示,企业管理人员鼓励学生参加房地产类前言讲座,了解房地产业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建议学生多参加房地产类竞赛,如房地产策划大赛、算量大赛、房地产专业知识竞赛等,还建议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如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大部分建议开设建设与房地产法规、房地产策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课程。
3.2 在校学生调研
学生问卷部分主要调研了学生对房地产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程度和对课程内容的需求等,在考虑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完善房地产类课程设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工作很有兴趣,但是比较缺乏信心。学生不太关注房地产的最新发展动态,大部分人只是主要通过网络途径偶尔关注,因此高校可通过开设一些前沿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房地产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目前高校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能满足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希望学校能够增加房地产类核心课程,如房地产营销、房地产策划等。学生非常愿意参加房地产类课程实践活动,例如房地产类竞赛、调研活动,尤其是实习,希望增加此类课程的开设比例。学生主要参加了房地产策划大赛和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希望通过比赛能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总之,在学生看来,将来从事房地产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专业知识不足,因此学校应当设计系统的房地产类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
4.1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设置
结合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内外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对房地产企业人员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调研,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环节设计丰富多样的房地产类课程,主要从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前沿课程(或讲座)、集中实践课、专业竞赛六个方面进行设计,具体设置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4.2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专业基础课
《城市规划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原则和要求,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理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的理论,城市规划的法规制定、城市规划的行业管理,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管理等。
《房地产制度与法规》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法律规范概述、房地产开发用地法律与制度、城乡规划法律与制度、城市房屋拆迁法律与制度、工程建设法律与制度、房地产开发法律与制度、房地产交易法律与制度、房地产登记法律与制度、房地产中介服务法律与制度、物业服务法律与制度等。
2.专业必修课
《房地产项目策划》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全程策划的能力。教学主要内容有:项目的前期定位策划(包括市场调研,项目定位,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等)、项目的推广整合策划(包括项目的VI设计,项目推广期、促销期、强销期、收盘期投放多种媒体的广告方案设计和各种促销活动的策划方案等)、项目的销售招商策划(分阶段销售价格的确定,项目的商业部分还要进行业态定位策划和招商策划)等。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系统地介绍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房地产企业融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房地产建设过程的管理(包括勘察设计、招标、建设等)、房地产项目的营销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目后评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案例等。
《房地产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结合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介绍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主要内容为:房地产市场相关法规、房地产项目招标投标概论(招投标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等);合同管理包括监理合同、房地产项目勘察设计合同、房地产项目施工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合同、保险合同、担保合同、合同管理、合同争议、总分包合同、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
《房地产市场营销》是以营销过程为主线,系统介绍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操作思路、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及实务操作内容,并包含案例分析和对国内外房地产市场营销的新经验、新成果、新理念进行解读。主要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市场营销导论,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房地产市场交易形式、房地产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房地产市场营销战略,房地产产品策略,房地产价格策略,房地产营销渠道策略,房地产促销策略,房地产市场营销管理,房地产销售与管理。
《物业管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物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物业管理的基本环节,物业管理性质与基本理论,业主自治管理,物业服务企业,前期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综合管理服务,物业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的招投标,物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物业管理资金等。
3.专业选修课
《房地产经济学》通过对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透视,阐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介绍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供求管理、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周期、房地产产权与住房制度、房地产税收、房地产宏观调控、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是集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知识于一体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的基本概念以及房地产价格的特征、房地产与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估价原则与估价程序、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房地产估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房地产估价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房地产估价报告等。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系统、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房地产项目风险估计、房地产项目风险评价决策、房地产项目风险回避、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房地产项目风险转移、房地产项目风险自留。
4.前言课程(或讲座)
《房地产政策及最新发展动态讲座》内容可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解析、金融形势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房地产投资战略、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等。通过多内容、多层次的讲座使学生对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有初步的把握和认识,并且逐步渗透给学生分析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方法,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独立认识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及时把握住机遇。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32-001
中医药国际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广大中医药院校需要打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国际型人才。因此,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部分。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作为才能培养出中医药国际化所需要的公管专业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一二。
一、现状思考
目前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缺乏适用中医药院校的公管专业英语教材。目前市面上通用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只有五本,已出版专业英语教材都是针对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内容包括公共经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共管理领域相关知识。对于中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这些专业英语教材由于没有涉及到卫生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管理相关内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教学大纲规定不尽合理。在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设课任务、设课目的及要求没有一般性的统一规定及针对特殊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对教授内容、数量、质量、教授方法也没有明确要求,对设课目的是否达到要求也没有衡量标准。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原《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就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应该掌握中医药词汇和卫生事业管理词汇,也没有明确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何种水平和能力,更没有相应的衡量标准。
第三,教学要求不明确且教学时间不足。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英语课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和听说量,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得到较好的训练。对于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1500个左右公共管理专业词汇外,还要掌握2000-2500个卫生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类的词汇,才能满足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应少于72学时,才能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目的。然而,不少中医药院校给予专业英语的教学时间极其有限,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规定《公管专业英语》只有12周共36节课的教学时间,这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第四,教学方法和内容不当。现有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翻译与理解。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英语教学仍停留在词汇、对课文解释及英译汉这样的浅层次上,教学方法仅停留在黑板、课本、PPT的基本条件下,缺乏音频、视频等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料。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理解与翻译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英语的作用不应仅停留于此。特别是在目前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学生除了能阅读、翻译专业文献外,还应能听懂和表达一些基本的专业内容。
二、改进意见
针对目前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本校教学状况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一,加强专业英语师资培训。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师往往是公管类专业课教师,虽具备深厚的专业课功底和一定的外语水平,但对语言类教学的特点往往把握不够准确;而外语专业教师对中医药知识及公共管理知识又缺乏相应的积淀,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容理解不如专业教师深刻。为此,应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专业教师提供提高业务水平的平台。可以利用集中训练、短期进修等方式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方面的系统训练,比如近期我校为储备双语师资人才对专业教师开展两期PETS5培训,这大大提高专业英语老师的教学水平。
第二,改进专业英语教学手段。专业英语内容大部分和专业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内容用声音、照片、图表、模型等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生动地接受所学内容,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视频和音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身临其境”的专业英语天地,激发学习热情。本人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系讲授公管专业英语时就广泛使用中医药类英语新闻、哈佛健康图书馆以及其他网易公开课内容,并就播放的音频和视频内容设置专题讨论、布置专业写作、模拟场景练习等,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与技巧。
第三,改革专业英语授课形式。在阅读内容方面,根据教材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本人将教材文章分为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几类,以期达到质和量的双重积累。在讲课过程中设立一些必要的专题,如:中医药词汇速记、卫生事业管理类英文论文写作等,同时,加强听说与写作训练,布置学生写课文内容摘要,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作业环节,结合学生兴趣及所学专业,限制时间,布置学生翻译世界银行或世界卫生组织的部分研究报告,这样在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口语、写作、翻译等产出技能。
第四,成立专业英语研讨组织以定期研讨。专业英语课可由校教务部门牵头或委托外语研室或学校较有威望的科技翻译专家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专业英语课教师碰头会,交流经验,解决疑难,交流资料、信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今年新进教师就成立了一个新教师群,新近教师不少担任专业英语教学,大家在群中互通有无,交流经验,有效促进了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1、发展迅速,专业设置过多。自1986年恢复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以来,社会各界认识到公共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纷纷重视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1992年,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不仅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纵向的教育层次,而且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各类成人教育(函授、自考、电大等)共存的横向教育体系。同时,一些专业性院校也设置了公共管理类专业。
2、专业底蕴不足,学科基础薄弱。公共管理学是涵盖管理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传播学、伦理学等的综合性学科。由于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的建立时间较短,导致一些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直接从政治学、法学、哲学、经济管理等学科分化或转变而成,是在其原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上发展的,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底蕴不足,学科基础显得非常薄弱。
3、专业设置不规范。公共管理专业英文名为PublicAdministration,在国内被译为公共行政学、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公共事务管理学等,各个名称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研究理念和侧重点,有的侧重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研究,有的则侧重于政府行政管理研究等。学科界限和学科内容不规范,导致其专业设置不规范。
4、专业课程设置较乱。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依托于一些相近学科如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师资力量,所以目前国内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主要两种取向,即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同时也有一些院校力图根据自己的特点走各不相同的取向道路。
5、专业内容狭窄。按传统学科界定公共管理大多为政府管理活动,以致我国传统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模式仅仅局限于政府管理人员,而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改革理念的提出,政府逐渐将一些原有的社会管理职能转给社会中介和企事业单位,使得这些企事业单位和社团急需大量的公共管理类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却缺乏针对性的培养。
二、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1、准确制定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培养对象
准确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科学定位专业培养对象是规范一个学科建设的关键,涉及到该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的规划,到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条件的建设,再到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正是由于缺乏科学而明确的培养目标而造成的。因此,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改革研究得先从解决专业培养目标问题入手。
制定准确而科学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从遵循该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二是要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准确而科学的培养目标应随着该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应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的用人制度、公务员制度、经济制度等,以及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规律来看,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应是能从事多种实际公共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他们既能胜任中低层次的管理工作,同时又具备胜任高层级管理的潜能;他们不仅能适应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同时还应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里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
总的来说,我们将公共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
2、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关注该学科发展动向。首先应反映出我国政府管理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进展,并运用公共管理知识对我国部门行政和基层行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是关注国外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概括总结。改造公共管理学专业旧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再次要及时删除或合并过时、重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大量增加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这些课程可包括政府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政策分析方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伦理学、人才测评、社会保障等。
第二,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多门学科领域,相当一部分知识具有直接应用性和极强的实践性,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不能突出其学科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管理学科的正常发展。所以,在我们具体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综合了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认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1)研究讨论式教学法,指教师按照教学要求从拟讲内容中抽出若干重点作为讨论题目,并指定相关参考书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最后归纳总结。(2)专题式教学法,指老师将本学科中最基础、最核心或最受关注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以突出重点,将内容讲透。(3)开放式教学,如通过组织学生到政府部门进行调研,了解政府具体运作。(4)案例教学,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或要求学生就某一知识点写出相应的案例。(5)网络教学,指利用信息网络化,通过电子邮件批改作业和问题答疑,开设专业网页和远程教育教室以及公共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等。
第三,突破原有课程设计思路,提倡各院校突出自己的优势课程。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核心课程、重点课程和选修课程。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全国大致一样,但在重点课程和选修课程上可突破原有课程设计思路,在核心课程大致相同的基础上,提倡各院校的课程设计多样化,以突出各自的优势课程和学术空间。国外有一些大学的公共管理学专业侧重于政府部门会计、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而有一些大学的公共管理学专业侧重于某一个专业或行业的公共行政管理,等等。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师资队伍是一个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为推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培养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科研师资队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学科融汇交流不足
公共管理专业试办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主要集中在工学和理学中的建筑工程、工程测绘、经济地理等专业。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138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本科城市规划专业,5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自1998年起,公共管理专业异军突起,城市规划逐渐步入社科领域,目前已经有成百所高校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但公共管理在引入城市规划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既没有重视城市规划在该领域的建设,也没有充分吸取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专业优势做出适宜自己的专业布局。培育出来的公共管理人才缺乏必要的规划技术、规划理念和设计思维,缺乏城市意识,不能按其规律建设管理好城市,对于其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构成了短板。
(二)专业建设重视不够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截止2009年,公共管理相关本科专业已经发展到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海关管理等17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成为高校最为普及的专业,各大院校成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系及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方兴未艾[1]。在研究生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学术型与专业型相结合的形式,开设的研究方向也涉及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科经过3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相对于城市规划教育而言,课程设置的涵盖面却不够广,开设的课程也主要局限在城市管理、土地管理等契合度较高的专业,而在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中非常匮乏,甚至不开,就连MPA的专业学位教学中城市规划内容也少之又少,即使开了也放入选修课中。
(三)课程设置规划滞后
由于普遍对城市规划教育重视不够,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课程设置大都滞后,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局限性大,开设的课程涵盖面不够广,开的课主要是市政学、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等课程;课程设置往往视师资情况而定,有这方面的老师就开,没有就不开,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课程所占比例不当,城市规划的内容大多设为选修课,未列入核心课程。二是专业内容滞后于社会需要。很长一段时期,公共管理专业被看成培养公务员的基地,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课程安排上也是政治大于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新公共管理的要求缺乏敏感性,城市规划作为非“从政”专业,其课程就更难排上,有的学校甚至以为开设了市政学就能取代城市规划的相关课程。与此同时,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非常迅速,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日益增强,这对于非“规划”专业的公共管理而言,更新更慢。三是学科基础不明确。公共管理专业对城市规划的教育是基于管理学科还是工学学科,是重技术还是重人文,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至今,还有相对一部分人坚持城市规划是工学、理学领域的思维定势,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就不可能实现公共管理知识与城市规划知识的联动,构建出相应的结合模块,关于城市规划的课程特色更是模糊不清。四是师资力量短缺。城市规划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规划专业从本科到博士毕业,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3],因此每年培养出的城市规划专业博士数量有限。这种稀缺性,对公共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教师的引进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学校只能从相近的专业选人,造成教师来源背景杂乱。问题的另一个关键还在于,正统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教师往往缺乏公共管理的知识,对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教育缺乏认知,侧重技术分析,不重视人文思考,操刀的教师又缺乏足够的技术功底,教不明白,理论知识更是缺乏。
二、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厘清思想误区
高校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教育,改变在城市规划教育上的认识误区,剔除城市规划只是其他学科任务的偏见,形成公共管理专业重视城市规划教育的共识。公共管理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没有哪一门学科(经济学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像公共管理学一样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结合得如此紧密,没有哪一门学科像公共管理学一样获得了如此快速的成长。……其每一步的前行都记录了这个国家进步的轨迹。”[4]时下,我们正处在城市化、现代化和社会化迅速转变的过程,需要公共管理解决的各种公共问题越来越多,公共管理的职能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公共管理专业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将城市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直接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学科更应重视城市规划的教育。2011年5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17个专业缩减为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海关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8个专业,布局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值得注意的是,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专业继续保留更加凸显了城市规划教育的重要。
(二)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要在城市规划课程体系上进行科学建构,对哪些专业需要开设城市规划课程,哪些课程需要设置成主干课程,哪些需要设置成选修课程,有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计划。与工学、理学的城市规划课程设置相比,公共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除了现有的市政学、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与控制、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等课程之外,公共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课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模块设置:(1)城市经济功能与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范围: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城市产业规划、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商业中心规划等。(2)行政管理与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范围: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实施和监督检查、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行政管理等。(3)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范围: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等。(4)公共管理与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范围:公共管理与城市规划职能定位、公共管理手段与城市规划干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与管理等。具体设置什么样的模块,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运用什么样的教材,依据各自专业设置及办学特色而定。此外,要注意与既有城市规划学科的交融互补,在教材、教法上做好借鉴、引进工作。
(三)拓展专业领域
从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来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采取多种方式、多层次培养城市规划人才,满足数量和质量要求,实现规划人才结构的多元化。笔者认为,对于公共管理专业而言,除了增加相应的课程之外,还可在公共管理一级科目下,试办“城市规划专业”二级学科,形成地理学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公共管理城市规划专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格局,专门化培养城市规划人才。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城市规划人才可以直接充实到公共管理第一线,这会对提升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产生很大的作用。事实证明,城市规划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城市规划教育课程必须由多学科内容组成,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规划有深远的影响,公共管理对城市问题更是有着直接的研究和体会,在公共管理领域开设城市规划专业,有利于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而对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也会有极大的提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城市规划教育的成效如何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支稳定、有水平、结构合理的教研队伍。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加大城市规划教师的引进力度,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对从城市规划专业引进博士的公共管理知识培训,注重学科的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领域内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使他们适合并胜任公共管理领域的城市规划教育。针对公共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可以通过聘请一线专职人员或负责人做兼职教师解决,也可根据需要选送部分教师到政府和实际规划部门挂职锻炼。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增大实验、实地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与理学、工学中的城市规划教育重技术相比,公共管理学科的城市规划教育应该侧重人文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宏观规划视野、民主规划情怀和科学决策能力。
1.“德才兼备”是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总体性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生未来将会就职于在各个公共领域,唯有具备道德责任意识,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费席勒曾说:“谁在道德方面只想关心自己,谁就连自己也关心不了,因为他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关心整个人类。他的德行绝不是什么德行,而是一种甘为奴隶、贪图报酬的利己主义。……每一个熟悉我们的人,则会单纯由于熟悉我们所关心的事情,也与我们共同受到委托,去寻找和创造社会生活。”费席勒指出了关心自己与关心他人的辩证关系,明确了道德的基本内容。这恰与公共管理者的服务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公共管理中“德制”的建设,正是公共服务精神物化的过程。公共管理治理模式要求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在面对新时期各种诱惑时不仅能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任务,更要有道德责任意识,将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实”出发,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2.纵观国内外公共管理硕士生教育,不管何种教育模式,其基础都是深厚的理论知识。
好似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研究是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的基础,没有前者,后者就是无源之水”。实际操作能力固然重要,然而深厚的知识储备却是其薄发之基础。因之,公共管理硕士生在具备其他素质、能力的同时,要拥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只有那些既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人才,即T型(基础理论宽厚、博大精湛)人才,π型(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在两个以上学科中具有精深造诣)人才,才能适应科技的迅猛发展,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教育目标即是未来公共领域的精英,然而,21世纪的公共管理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只有熟悉、掌握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公共经济等关联知识背景的管理者,才能化腐朽以神奇,自如应对。
3.问题的研析能力是对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根本性要求。
公共管理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决策,尤其是公共行政选择、政策有效性判断等,这不仅需要各种分析技能作为基础,还需要复杂的分析工具辅助。同时,拥有分析问题、研习问题的能力能够使他们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复杂环境时仍能够保持清醒、审时度势、选择最为恰当的解决问题路径。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旨在培养公共领域高级应用人才,对学生分析能力亦有要求,即培养他们具有熟练的分析技能。“他们必须是训练有素的分析家。公共政策代表了一系列的选择,它一定要建立在有效的实证、经济、和制度分析的基础之上。同样现存的政策也必须经过评估来决定它们的有效性。这些都要通过对成熟分析工具的熟练运用才能实现。政策分析对于良好的政府治理至关重要。”公共管理硕士即将面对的是一系列错综交叉的事务处理,没有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他们何以承担治理、服务任务,提高管理水平?
4.社会能力,它要求公共管理硕士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运用到社会实践、现实工作中去。
这不仅包括娴熟运用组织、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技巧,还包括有效的人际沟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探索与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社会能力分为两种智力:社会智力(socialintelligence)和实践智力(practicalintelligence)。在他看来,社会智力是处理(人际)的一种能力,实践智力则是(处事)的能力。“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然而,公共部门管理人事繁杂、环境瞬息万变,未来的从业者恰恰需要这种社会能力,合理配备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任何组织都是有多元化的人群所构成的,而人力资源又是最弥足珍贵的。唯有合理的开发、使用人力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让整个组织成为一体。公共管理硕士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研究生,它旨在培育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部门现代化与专业化要求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因此要求公共管理硕士在具备广泛理论知识背景的情况下,能实际胜任公共部门事务处理,真正成为训练有素的公共事务实践者。
由于医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重要性,所以对学科制定和学生培养等问题皆较为严谨,其中公共卫生管理作为新兴学科之一,其课程建设便更加需要符合严谨和创新精神,因此对医学院校中公共管理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便显得很有必要。同时强化公共管理课程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医疗人才。
1公共管理课程建设的意义
教学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各个行业建设的基础,所以公共管理课程建设不仅关乎到医疗工作的创新,而且还能影响到管理事业的发展,因此公共管理课程的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除此之外,为确保教育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管理者应当将各个学科进行明确划分,构建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和标准,对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化培养,在强化其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
2强化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建设的措施
2.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对强化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教学者应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迎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以学生为课程主体和中心,针对学生各项需求开展施教,将学生成长状况设定为考核结果,进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体现出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例如: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学者以自身为课程主体,实施“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使学习内容变得枯燥乏味,同时还使教学质量下降。而转变教学观念后,教学者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程度、接受能力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各项成长与发展,让教学活动更加有育人意义。除此之外,教学者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倾听学生心声,接受学生所提的建议,不断完善教学形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2强化师资团队专业实力
针对强化公共管理课程建设,校管理者应当对师资团队专业实力问题给予一定的重视,并通过强化教学者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建设效果的提升。
2.2.1增强校内师资教育培训效果传统教学专业培训工作过于形式性,所以管理者应当以增强培训效果的方式,实现教学者专业技术水平的强化。在该问题中,管理者可积极邀请该项领域中的专家人士到校为广大教学者进行授课,实现“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工作”。同时,管理者还要不断对传统培训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思考,对其实施针对性处理,确保校内教学者专业技术培训工作的质量有所提高,以此实现强化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的建设。
2.2.2外派进修学习由于公共卫生管理是新兴学科的一种,所以管理者应积极将相关教学者派往专业高端院校中进行进修式学习,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对其实施系统性培养,以提升教学者专业技术水平的方式,实现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建设的强化。
2.2.3制定学习激励制度为有效强化师资团队,校领导应根据当前师资团队专业能力,并结合高校未来发展建设规划,制定出医学院公共管理教师学习激励制度,激发教学者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通过公布奖励内容,提升各教学者对自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性,让各教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行学习的形式,实现医学院公共管理教学的强化。与此同时,针对各教学者自学成果,可通过公共管理师资能力考核机制进行检查,对专业能力有所提升的教学者,按照学习激励制度上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奖励,并对其实施表彰,为广大师生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各个教学者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强化自身技能,而对专业能力没有改善的教学者,需要对其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让其正确认识到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既没有提升能力,也没有悔改之心的教学者,可对其实施调岗处理,让其他教学者以此为戒。以某医学院校的《教师自学激励制度》为例,该制度中不仅对总体学习目标实施规定,而且还对各项奖励给予明确划分,以此体现出该制度所具有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为教学者自行提升专业能力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保障。第一,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学校发展建设着想;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教师施教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增强教师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教师的学习权和发展权,推进知识化进程,为医学院校实现更长远的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第二,为激励教育工作者自主学习积极性,医学院校为教师自学科目经考核合格后均对其实行1000-5000的奖励;对自主学习取得相关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均实行报销70%的学费;通过自主学习对教学改革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将对其进行1000-5000元的奖励。
2.3提升师资人员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学者的工作质量,同时还能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未来成长,所以在思考如何强化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建设时,管理者应当对该问题给予重视,并通过提升师资人员职业素养的方式,实现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建设的强化。
2.3.1内部培训学习相关管理人员可通过开展企业内部职业素养培训教育工作,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党教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为教学者传达正确精神思想的同时,为其树立起良好的事业观和责任观。
2.3.2院校交流学习通过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将教学者派往工作氛围良好的高校中进行交流学习,以此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
2.3.3实施岗位淘汰制实施岗位淘汰制度,将职业素养不高的员工给予调岗处理,为其增加一定的思想压力,让其对职业素养问题起到一定的重视,积极鼓励其自行提升职业素养[1]。除此之外,在制度内容中添加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具有良好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的教学者,可按照制度对其实施相应的资金奖励或表彰奖励,使制度成为促进教学者强化职业素养的有效措施。以某高校的《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和考核办法》为例。该制度中不仅对指导思想给予说明,而且还对考核范围实施明确划分,体现出该制度所具有的合理性和整体性:一是为了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客观地评价教师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整体办学水平,用本办法对教师日常工作表现实施规范;二是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考核范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思想政治表现不合格,每人次扣10分,设基本积分100分,低于30分者,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有违反宪法、法律行为,被司法机关拘留、收审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散布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严重违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者;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在学生中擅自推销各种学习资料或私自收费办班补课者;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不能顾全大局,严重扰乱学校正常工作秩序者。
2.4革新传统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仅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学生朝错误方向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在革新传统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学者应注重学生全方位综合性培养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教育工作的使命和意义,将学生各项成长因素列入其中,使教学评价成为辅助学生或监督学生发展的重要教育措施,进而让教学评价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化[2]。例如:某高校教学评价方式中,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组织能力、探究能力、反思意识、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等因素列入考核范围中,用该项办法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综合性培养。并将传统的百分制转变为A、B、C、D四等级划分制,进而减轻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学者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其次,自我评价后将评价结果实施互换,开展匿名互相评价。最后,教学者对评价结果进行最终确认。使用该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评价环节中,同时还能很好地体现出该评价结果所具有的客观性。
2.5加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都属于管理学学科范围内,具有管理学的共同特征,能够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又存在本质性的区别,了解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有效防治二者管理主体与客体错位问题。
一、公共管理概念分析
公共管理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也是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公共行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公共管理即公共行政的延伸与转变,二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公共管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平等。公共管理的产生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主要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发展管理等,是现代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公共管理的核心是政府,通过对政策、经济、法律等方法增强政府的管理能力,提高政府的管理成绩和服务品质,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管理具有多元化的主体,能够推进社会公共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调节和控制公共资源来实现公共管理的职责,建立公共管理体制和有效方式是其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1]
二、工商管理概念分析
工商管理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别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企业内部行为。工商管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行政部门。工商管理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通过对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运用,通过现代管理手段实行企业管理和经营战略制定,保证企业的生存和顺利发展。作为管理学方向下的重要分支,稳定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是工商管理的重要目标。工商管理涉及内容较广,专业性较强,对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做好工商管理工作是企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2]
三、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1.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涉及领域不同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涉及的领域有很大不同,首先,公共管理主要对公共领域负责,涉及的内容是公共问题。而工商管理涉及的是私人领域,是以企业为基础,具有竞争性的工商企业。公共领域主要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其中公共问题就是指社会成员在工作中广泛受到公共性影响,且具有不可分性,又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一般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包括环境问题、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公共问题造成的影响较大,不仅仅是影响单一个体,更多是对团队或大多数人的影响。其次,工商管理涉及的私人领域则与公共领域截然相反,工商管理是对盈利性组织的管理,也就是企业管理,其基本性质存在差别。工商管理更注重的是企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优化处理,目的是获得最大效益。
2.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资源配置不同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部门,要想实现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以公共资源控制为基础,其中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政府实现公共管理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能够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享有资源的合法资格进行管理。公共权力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不归私人所有。其功能是实现公共利益,具有权威性强、强直性强,不受任何约束等特征。其次,政府资源。政府资源包括其所掌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重要的是财力的控制。政府财力是公共财产,是政府从事公共事务的基础。最后,自然资源。各种自然资源也属于政府资源,包括国土、矿山等。工商管理的主体是非公共资源,其具有的权力是私权利,也是企业组织的一种力量。企业是一个能够从事商品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组织目标,其私权利包括约束力和产权。企业的私权由私人享有,是一种非公共资源。工商管理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来源与公共管理不同,并非政府扶持,而是由投资汇报所得,因此,工商管理面临市场竞争,更注重企业生存和发展。
3.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目标不同
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主要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本质是公共利益的好坏,其评价标准也以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为指标。公共管理更看重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其目标是最大程度的维护公共利益,然后公平、公正的实现公共利益个体化分配,促进社会福利。工商管理代表的是盈利组织的管理,其目标是追求私人领域的利益最大化,其主体是经纪人,以市场规则为基本准则,被市场规范所操控。工商管理以效率为基础,实现私人利益的扩大化。虽然工商企业也为国家财政作出贡献,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实现自身利益。
4.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运行机制和方式不同
公共管理通过运用公共权力进行公众事务的管理,其运行机制的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其基本依据是法律法规,所以,公共管理是一种法制化的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依法行政,依据法律的权力和条款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划分责任,力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遵循法律法规。第二,法制监督。公共管理的全过程需要在法律法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下进行。工商管理是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虽然市场经济也需要遵循法律要求,但是这种规范只是外在的,市场经济规律还存在隐性约束,维持市场的正常运作。
四、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间联系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区别,又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都以管理学基本理论、方法、知识为基础,通过组织、控制、领导、决策、执行、监督等手段实现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虽然管理对象不同、运行机制不同,但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例如组织问题、监督问题、执行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间的共性问题,是二者最大的共通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范畴内,二者在管理本质、管理领域、资源配置、管理目标和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区别,但是二者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及管理问题方面又存在共通性。掌握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长远发展。
新华社入2003年1月5日电文“房地产业‘三外’现象预警风险”指出,在房地产领域,外行业插手、外来人涉足、外来钱染指的现象很严重,众多业务和房地产毫不相干的上市公司也加人这一潮流。这一状况,不但导致我国房地产业出现泡沫,也会导致金融业的高风险,甚至危及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房地产业的“三外”现象相对应,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也存在把“房地产”分别归属于工程管理、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三专业”的现象,共同的原因是深受计划经济时代的理念约束。加人WTO后,无论是房地产行业,还是房地产业专业教育都必须“现代化”。
一、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墓础
从行业实践看,现代不动产管理是综合性管理活动,专业内容涉及经济、管理、法律、金融、投资及少量的工程知识。这一学科产生的基础和存在的原因,在于这一行业中市场规律和管理规律的特殊性,以及开发过程和交易过程的复杂性、专业性,专业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其中,不动产市场规律的特殊性,表现在没有统一的市场、产品的非标准化(区位特性不同)、交易时产品不可移动交割等方面。房地产行业工作实践中,有估价、经纪、、法律服务、资产管理,也包括征地拆迁、报建、报批、项目筹资、风险管理、投资决策、资本运营、预结算、工程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些工作所需要的大部分都是“法商管理”专业知识。
“法商管理”是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法商管理是以财经、政法类专业知识为主的法商综合应用管理,内容涉及经济、管理、营销、金融、投资、保险、会计、财经、政法等方面。由于其专业细分程度高,学科设置齐全,内容实用性强,能较好适应现代不动产行业发展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和要求。现代不动产行业管理中,还包含少量工程、规划知识。以法商综合管理为基础,经过专业资源整合,可以办起“现代不动产”管理这一新兴专业。美国著名不动产学者查尔斯·H"温茨巴奇等人所编写的《现代不动产》一书,为我们展示了美国现代不动产管理专业内容的全貌,主要内容也是法商管理的综合知识。从国外高等院校不动产教育的先进经验来看,不动产类专业作为一门应用管理专业,综合性强,专业性内容含量高,并非哪类专业基础都能办好。即使是有土木建筑专业的工科院校,也不一定在办房地产类专业方面具有优势,这与一般人头脑中的印象相反。在国际上,法商院校兴办的“不动产管理”专业教育,是最具发展潜力的。
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表明,现代房地产管理教育应以法商管理的综合知识为基础。
二、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的规范和引导
办好不动产专业教育,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和引导我国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搞好学科管理和指导
建议由国家教育部组织,联合国家建设部、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国家司法部门、国家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各大高等院校不动产相关专业的学者,成立“现代不动产管理”学科和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现有的房地产类专业教育。 目前各个高校的房地产专业教育,分属于“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三个不同专业,这是计划经济观念的产物,必须加以规范和统一协调,才能有利于房地产专业教育的发展。
(二)主要由具有法商专业资源的院校来兴办
从专业特点和内容看,兴办现代不动产专业教育,具有法商专业资源的院校更有优势和潜力。以广东商学院为例,房地产专业教育归属于工商管理学院,在房地产营销、投资、资本运营、估价、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师资,已有一定的基础。此外,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的房地产金融、法学院的房地产法也有相应的师资。再加上正在筹建的行政与公共管理专业,若能进行资源整合,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在广东高校群同类教育竞争中有鲜明特点和相对优势。
(三)做好专业发展的规划定位
第一,“房地产经营管理”是个大专业,学历层次以研究生和本科教育为主,还可考虑设置“房地产金融投资”、“房地产法律”等专业方向。若仅以其中的“物业管理”作为专业,则可发展专科教育。因为房地产是应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不是专科两年所能学透的,否则学生毕业后,将难于胜任相关工作。
第二,专业内容规划可包括不动产营销咨询、不动产开发、不动产金融投资、不动产法律服务、不动产估价经纪、不动产公共管理。培养目标面向国土房管、税务等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专业中介机构(律师所、估价所、经纪所、行、咨询公司等)。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整合现有的房地产专业师资,另一方面吸纳相关基础学科的人才。房地产是新兴学科,目前国内房地产类专业方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仅有人民大学、清华等少数几家高校。部分高校若引进房地产类的博士、教授有困难,但是,如果有选择地吸纳房地产相关的基础学科、传统学科的专家、教授,如经济学、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区域经济、民法学等学科的人才,这些领域有很多高层次人才,也有兴趣从事不动产这一专业,吸纳这些方面的人才并不困难。
(三)做好相关学科的分工协调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按照公共管理的这一含义,公共管理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从理论抽象意义上讲,公共利益就是特定范围内所有社会成员利益的共同部分。因此,公共利益不是单个社会成员或者单个组织的特定利益,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公共利益的构成在价值上具有多元综合性,它至少包含着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正等基本价值。这些价值是保证社会成员进行正常有序的共同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
2、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就其组织结构、组织要素、组织运行来说,公共组织具有一般组织共同的特性,但是,公共组织的特殊性,在于其“公共性”,这种公共性的存在是公共组织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标志。
3、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在特定的范围内,公共利益只有一项,因此,在此范围内的公共管理都必须按照该项公共利益的要求进行,这也就决定了公共管理的独占性。在实际的公共服务过程中,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具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对于这些事务和产品的提供也会有不同的部门和组织,但是,公共生活同样表明,对于同一种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必然是由一个组织或者部门承担的,就该项公共服务来说,这些组织或部门仍然具有独占性的意义。
4、公共管理接受公众监督。公共管理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对公共服务承担着法定的公共责任,因此,公共管理的活动必须对公共负责,其管理活动和行为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评价,并且根据公众的监督和评价不断改进管理工作。
(二)企业管理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和服务的经济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管理的一种类型,企业管理有以下特点。
1、企业管理目标相对单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命线在于其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最大和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则是通过企业的盈利来实现和衡量的,企业的其他目标都服务和服从于这一目标。
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市场经济具有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在这一机制作用下,包括企业管理在内的企业各项活动都具有竞争性,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的管理者必然着眼于创造更加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提供适合社会需要的服务,同时,必然不断更新对企业的管理,提高管理的绩效。
3、企业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要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使得企业活动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企业的管理活动必须时时处处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
4、企业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在政府规定的法定范围内,企业的形成和消失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决定的,因此,企业管理的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分离,但企业的管理权仍来源于企业产权的拥有者,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对产权拥有者负责,接受产权拥有者或者由其委托的监督者监督。
二、新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
随着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公共管理就应运而生了。究其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官僚制的缺陷。第一,专业化分工与高度的集权导致低效率,进而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官僚制的建立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了政府对社会的充分管理,并提供了可靠的公共秩序;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官僚制与是相伴而生的,官僚制越是得到充分的发展,的问题就越严重,及时建立起了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扭转恶化的局面。”第二,责任性问题日渐突出。在官僚体制下,政府官员都倾向于歪曲传达给上级的信息,夸大对自己有利的,尽量隐瞒对自己有害的信息。由于民主监督机制的缺失,他们在执行职能过程中,总存在一些自利行为,即努力推行利己的政策和行动,从而导致了责任效率的低下。第三,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帕金森定律就阐述了这一现象。“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主动申请辞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俩个能力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结果官员往往选择第三条路,于是推而广之,就渐渐形成了人事冗杂,效率低下的局面,这种空占职位白吃饭的行径,就加重了财政负担。
(二)信息时代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政府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而官僚制之下,不同层次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界限分明,机械的执行法定流程,而不灵活的从整体出发考虑,从而导致效率滞后。另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冲击了传统的政府办公方式,电子政务这种高效率的信息化办公模式已成为了各国的宠儿。
(三)全球化与政府治理模式改革。“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他将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纪的政治和经济。到那个时候,将不再存在国家的技术和产品,不再由国家的公司和工业。在国家边界以内将剩下的只是构成一个国家的人民。”信息化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使世界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全球化使不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民族国家的及其政府的权力日渐削弱,它要求各国让渡政府管理权限给国际机构并服从国际规则;要求政府调整其职能范围,以适应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要求政府善于适应国际形势,善于改革和创新,建设学习型政府,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要求政府对传统的科层制进行改革。
(四)政府危机与行政改革。在新公共管理兴起之际,西方国家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政府治理危机,包括财政危机、管治危机、信任危机等。1979年英国公民对政府管理的满意度仅为35%,不满意竟达54%。因此,实行行政改革是势在必行了。
三、新公共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新公共管理中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理念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中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新理念,要求企业转变以往单调死板的管理模式,寻求新的适合市场需求的管理理念与机制为企业注入活力。而新公共管理体制恰恰迎合了市场下的企业改革需求。全球化使得各国企业无法避免地参与到国际竞争舞台当中,与诸多外国、跨国公司在同一平台上展开角逐和竞争。显然,企业面临的压力比以往更大,因此,他们就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的需要和客户的要求为导向,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人事管理决策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投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实现服务强有力的竞争的目的。新公共管理引入市场机制的理念,符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进而能够通过对企业管理体制的完善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这符合企业当前和长远利益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变革也对企业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新月异的和技术使得信息无需通过传统介质就可以进行传播和储存,大量的中间管理层次就可以被裁减,企业本身具备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就可以变“扁”变“瘦”,这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组织机构扁平化。新公共管理蕴含的内涵能够为企业实现机构扁平化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用该理论来指导,完成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变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空洞概念,而是切切实实的能够实现的实践活动。
二、价值基础
选定与夯实合理完备的价值基础是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津要所在。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色、专业内涵以及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均取决于价值基础的价值结构的合理规划、价值秩序的有效构建;另一方面,合理的价值基础不仅在理论上为公共管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合法性、正当性理据,也在实践中成为对公共管理实践做出好坏优劣等评判的基本准绳。考虑到“公共行政是政府的艺术与科学跟管理的艺术与科学的联姻。效率与经济主要属于管理理论的范畴,而社会公平属于政府理论的范畴。”同时,随着公共服务理论的发展,民主参与、公民权也日益成为公共管理学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论支柱。因此,公平、民主与效率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价值基础。进而言之,正如学人江畅所言,“由于人的需要(欲望)所指向的无非是目的和手段,同时只有当一个事物作为目的或手段时它才能成为满足人的需要(欲望)的事物,因而目的和手段对于人都是有价值的,而且对于人而言的所有价值都无非是目的(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这两类。”借鉴上述对价值的分类,公平应属公共管理学的目的性价值,而效率则是手段性价值;至于民主,笔者认为兼而有之。首先,公平应当被确立为公共管理学的目的性价值基础。“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平等,强调公共管理者决策和项目执行的责任,强调公共管理的变革,强调对公民需求而非公共组织需求的回应……新公共行政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公平的对待公民。社会公平就包括旨在增强这些少数群体政治权力并改进他们经济福祉的一系列活动。”在《正义论》中,罗尔斯针对正义分配提出了著名的“差别原则”,即:“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诚然,社会公平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不平等都会消失,但是每个人的基本利益都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与保障。公平价值赋予了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强调了公共组织提供的服务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公共管理学研究如何合理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如何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次,民主既是一种手段性价值也是一种目的工具性价值。就前者而言,不论是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目的都在于追求一种公平、正义、自由、幸福的生活。近千年的人类政治实践历史已经揭示了如下政治学公理,即:相对于其他政治范式,民主是实现优良生活的最有效手段。就后者而言,民主本身已然成为一种可欲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民主生活中所充盈的平等的理念、自由的氛围、尊重的品格、人道的魅力甚至参与的乐趣等待,已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个人与民族矢志不渝地将民主作为上下求索的价值目标。在当代共和主义思潮、尤其是公民资格理论的深度影响下,民主即参与、“民主意味着参与”,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思想背景。民主价值、公民参与等依然成为作为公共管理理论重要补充的公共服务理论的观念圭臬。因为公共服务中公民参与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公民的参与来保障公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不论是公民参与还是享受公共服务,都是公民权的重要体现。公共服务是政府运用公共资源,根据社会公共需求,为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公民的参与能迅速高效的反应社会需求,从而为政府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有力参数。最后,作为公共管理学的手段性价值,“效率”是一个颇具歧义的概念。通常而言,效率可分为经济与社会两个层面,经济学效率“强调的是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社会性效率“以社会价值观念为目标,规范的予以衡量的效率”。从行政学本身的应用属性来看,对于效率的一定追求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由于实际操作中对于“效率至上”原则的过分夸大,原本的“工具合理性”变为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公共管理学在合理吸收西方价值工具的同时也要警惕工具的目的化,尽量规避效率原则的弊端。不可以简单的将绩效作为评判组织优劣的标准,还要防止效率异化而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以致出现公共权力的滥用现象。西方传统的科学管理所追求的效率原则是建立在工具理性的操作程序之上的,而当代社会的公共管理学在研究其效率的同时更应关注“人”———效率的创造者;毕竟,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效率,它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中国公共管理学早期深受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原则影响,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并以此指导社会实践。单纯的追求效率让社会陷入两极分化动荡不安,中国饱尝效率至上之苦。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其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认识到行政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亦即,公共管理要为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政府组织有先天的官僚特质,在参与社会利益分配时不仅会降低效率更会损害其公平性,因此公共管理学要做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秩序,满足公共需求。
三、研究对象
众所周知,确定研究对象不仅是划定学科分类的重要依据,也是界定研究任务、创建学科体系的观念前提。就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而言,确立妥当的研究对象是其立身之本与发展之源。人类是在对利益的不断追求中发展进步的,然而人的社会性又决定人类对于利益的追求不能离开社会,也就是说面临着公共利益的分配。公共管理就是要满足社会需求,合理分配公共利益,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公共管理学以公共部门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其核心是政府部门管理。公共利益的现实表现形态是公共资源。政府组织要做的是有效地组织公共资源,使其能够有效增值;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使其能够依据社会需求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政府保障对于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前提。但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对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破坏。对于中国来说,政府以官僚组织的形式运行,在官僚体制中人治现象突出缺乏法制规范。同时,臃肿庞大的官僚机构也容易使得信息在收集、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效率低下。这就容易导致政府对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反映迟缓,也就不可能有效地组织、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权力过分的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权力有限。但我们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21世纪,长长的信息传递链条不仅容易使信息失真,而且往往会错失良机。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现代政府组织的角色是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而不是“掌舵”。因此,行政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力求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减少闲杂事务,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这也要求政府组织在进行政策制定、执行时要鼓励公民参与。民主不仅有利于公民的主人公意识、公民精神的培育,也会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随着公共管理学的推进,公民社会自治网络的形成,公共管理的主体趋向多元化,不仅包涵政府组织也包括为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服务的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管理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一条路径,同时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也是对于政府组织管理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对于维护公民权利有重要意义。俞可平先生认为:由民间组织独自行使或他们与政府一道行使的社会管理过程,便不再是统治,而是治理……治理和善治的本质特征是公民社会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独立管理或与政府的合作管理。当前中国社会非政府组织发展极不健全,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公共公共管理学未来的发展中,应探究如何应健全法规从制度层面保障非政府组织的合理存在,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应有作用。
问题的提出
农业机械化是将现代机械产品运用于农业生产,改进原始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农业生产提出的要求。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都是工具的进步,淘汰落后的工具是农业生产发生质变的关键。传统的农耕工具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所以农业机械化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
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职能部门,对象是公民及社会组织,公共管理就是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协调下展开工作,重要问题集中领导决定。我国各地域情况不尽相同,某些新兴事物的发展离不开职能部门的规划和领导。公共管理视角的显著优势就是注重整体性,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视角限制之下很难看清事物的全局性,忽略公共利益和行业整体发展利益。所以,即便是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现代,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公共管理视角看待问题。当前,相关部门普遍认可现代农业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实现高效的农业机械化,那么如何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管理、避免弯路是应直面解决的重点问题,笔者正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研究。
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并存,农业机械化发展就是这一典型代表。一方面,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这是行业长期正向发展应坚持的原则,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扶持、集中规划作用也不可忽视。当前,农业机械化需要引进大量现代机械,这对于村民个体甚至集体组织而言是笔巨额投资,我国农业经济长期以户为单位,机械化的运用率和投资效益受到质疑,所以某些地区迟迟没有进入农机化进程。这一环节的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为广大农民引入农业机械提供便利条件,可以增加农民的投资信心和成功概率。除了投入阶段之外,在机械的选择与使用上,农民缺乏专业的判断能力,政府应当提供适当的协助。由此可见,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实施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管理机制
在农业机械化管理方面完善相关立法
我国在新兴事物上的立法进程相对缓慢,但是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是确保有关政策得以实施的保障。立足我国国情,农民所占人口仍然庞大,而且分布比较分散,为农业管理方面增加难度。完善立法一方面可以确立农机化法保障的地位及公共管理组织的职责,另一方面还可确立相关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为农业机械化提供法律约束,对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的权力义务予以明确。通过立法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规范化管理,是公共管理视角下应采取的第一步。
完善农机化行业的管理体制
农业机械化需参与者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势之外,还需要公共部门行使相关职能。我国目前政府部门的大方向是精简公务人员、控制财政收支等。在农业机械化上,仅有这些是不能提供全面帮助的。农业机械化管理方面还需要以下措施。
1.农业机械化监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理职能。现行体制之下,农机化监理工作由县级以上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但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分工上应明确区分普通问题和专业问题,监理工作不包括专业性的机械技术检测,执法部门不能胜任技术安全检验工作,技术检测需要专业技术部门判断,以免造成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
2.完善农机部门建设。政治大环境之中将冗余机构裁撤,但是必要情况下,建立新的政府部门与其并不违背,实事求是的处理具体问题才是根本。农机化管理涉及的工作比较广泛,而且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民的收入。在推广阶段还有大量的宣传工作,包括向百姓传达农机化发展新信息、进行农机化必备知识培训等等。所以农机化部门的建设很有必要,一定程度上说,某一地区的农机化进展是否顺利与当地农机部门的工作息息相关。
提供高质量农机服务
农机化虽然是政府扶持项目,其本质上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农民是农业机械服务的消费者,农业生产组织是农机化的销售者,双方都是基于自愿达成的民事法律合同,双方可自愿随时解除合同,农业机械服务是有偿的,提供服务一方不是公益性质,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这其实是利用市场发展规律对农机服务提供保护,扼杀大锅饭之下生存的劣质服务。
促进农机跨地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