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精品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DB/OL].
[3]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评价与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5,(3):19-22.
[4]魏锁成.浅谈学分制基础上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管理论文集,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PP:175-181
[5]李静,栾开政,张会杰.精品课程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践行[J].理工高教研究,2008,(1):61-63
[6]魏锁成.学分制条件下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4:27-29
[7]宋烈侠,杨承运.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漫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2):13-15
[8]吴敏.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3):48-51
[9]李一媛,李芳.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需求和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45-49
[10]张玉红,白继海,李建英,石秋香,王丽影,陈爽.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研究[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2,2:40-41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于2015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多。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为了深化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色多样化发展。目前,首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处在中期建设阶段,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名单已经评审公示,这就需要进一步理清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标准与策略,进一步完善管理与指导机制。
二、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分布
1.按课程类别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分为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兴趣特长以及知识拓展四个类别。从表1可见,课程类别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兴趣特长类和知识拓展类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社会实践类和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是实现普职融通与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不足20%。
2.按区域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从表2可见,课程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约75%;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约25%。
3.按城乡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此就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从表3可见,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首批城市高中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90%,第二批立项比例降为81%;农村高中由于硬件不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加上成果意识淡薄,申报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导致立项比例偏低。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普通高中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从表4可见,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比例不足20%。
5.按学科划分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旨在为全市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体系,为此就必须兼顾学科协调发展。从表5可见,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体育与健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化学、物理与生物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这与教师的固有思维息息相关,高考学科教师常常只注重必修内容的教学,不善于去挖掘相关学科的选修教学内容与方式。
(二)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情况
1.多数学校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础较好,课堂教学水平较高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各普通高中学校充分释放师生的课程开发权,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不断加强选修课程评价。从课程师资与水平、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支持与保障等维度出发,确立了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名单,这就确保了精品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前期建设基础。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多数项目组在立项后,进一步梳理了课程纲要与教材讲义,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重视课堂教学研讨和改进。
2.部分区县与学校建立了建设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不少区县积极贯彻执行市教委关于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对于项目建设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场地保障和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教师的自主精神。此外,部分区县还针对市教委政策精神,制定了区县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通过专家引领、学校支持以及经费保障,对区县精品选修课程的规划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统筹培育的作用,实现了学校选修课程的合理规划、区县选修课程的精心培育以及市级选修课程的精品示范,形成了三级联动机制,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
3.多数学校着手系统规划校本选修课程,发挥精品的示范作用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其辐射示范的作用,借鉴精品选修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方式与方法,将其运用到其他选修课程建设与发展中,进而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选修课程体系。比如,重庆八中经过引领探索阶段、成长系统阶段以及成熟深化阶段的发展历程,不断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发展,学校探索必修课的选修模式以及选修课的内容整合,并在每个学科选择3门课程作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范畴,同时以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来探索尝试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在其他选修课程中推广和应用。
三、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申报,课程负责人、学校领导以及区县教委都很重视,对项目申报表认真填写、反复研讨。然而,获准立项后却疏于建设与管理,对精品选修课程的深化研究与建设不够。如有的精品课程团队,立项后没有组织相关的教学研讨,在课程标准研制、教材修订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精品案例搜集等方面没有进展。区县和学校层面的跟踪检查、管理、投资有时不能及时到位。学校普遍缺少“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二)师资团队建设发展不平衡
在调研中发现,师资团队建设主要存在部分课程负责人年龄老化以及主讲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如,部分课程负责人即将退休,课程团队却暂时没有能够承担起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重任的教师,因此积极培养接班人就成为当务之急。老中青相结合、各专业相匹配的师资团队,有利于精品选修课程持续性、综合性发展。部分课程团队主讲教师数量过少、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也不尽合理。
(三)成果物化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成果一般可以分为基本认识类、操作技术类和实践探索类,具体表现为调查报告、实施方案、教材、评价标准以及精品案例等。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教育评价制度、自身生存环境以及教育教学惯习的影响,缺乏成果物化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将教学、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进行积累、传播与共享,这就阻碍了选修课程的深度发展。
四、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定期督导机制
为了加强和完善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管理,确保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市教委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必须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廓清相关机构的职能职责,确定申报与立项、建设与指导、评审与验收、应用与推广的内容与要求。此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启动市场建设阶段、中期建设阶段以及评审验收阶段的定期督查机制,协同教研机构做好督查与指导工作,确保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各级教研机构要深化项目研究,加强项目调研指导
教研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研究、指导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作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研员有必要深入研究选修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指导选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服务建设成果的提炼与总结。为此,教研员有必要加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的调研指导,促使项目学校推出精品成果,并在全市发挥辐射效应与推广作用。
(三)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建设目标,注重总结提炼成果
要实现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明确建设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实施方案。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对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保障以及预期成果做出明确的规划,这能够很好地统筹与引领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2.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团队要从选修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维度着手,提出基于学生学习基本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重要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内容编排时,要主题鲜明、线索明晰、突显课程目标;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符合学习规律;生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作业适当、活动适合;体现个人经验、乡土知识、民族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结合。
4.重视团队培育。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深化与发展,需要教师着力挖掘选修课程的育人价值,着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都离不开课程团队的实践智慧与研究能力。团队培育要评选校内优秀教师,优化团队年龄和学历结构,加强针对性培训,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还可以把培养对象范围扩大到校外,加强学习与培训。
5.深化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真实反映学生参与精品选修课程的态度与成果;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重在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等要素之间的一致性与科学性进行修订与完善。
语文学习基于知识形态又不应囿于知识形态。语文学习过程既探寻客观世界,又满足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精神诉求。
语文生活应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学生在认知复杂多样的世界形态时,不断构建与世界、与自我的关系,以完成对自我的不断更新。
语文学习和生活力求孕育学生的生命品格,渗入理解的人文情怀。理解的情感趋向包括尊严、宽容、悲悯和批判,理解的理性趋向包括自律、公正、平等和协作。
二、高中语文学科选修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围绕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按语文学科的专业分类架构语文课程体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按照新课标的指示与要求,分为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文章写作与修改等五大类。
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专业分类,从大的类别上,可以分为语言文字与文化、交流与表达和认知与鉴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分得更细,如语言文字与文化还可以分设如图1所示的众多选修课程。
同样,认知与鉴赏可分为文学类认知与鉴赏和实用类认知与鉴赏。文学类的认知与鉴赏,两者很难截然分开,但开设的课程可有所偏重。偏重认知的课程可以是对不同文类基本知识和特征的传授,譬如《外国小说欣赏》以小说的基本元素划分八个单元,我们挖掘每个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对阅读外国小说有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以提高其对小说的阅读和审美水平。当然,学生的这种认知必须以自身的阅读、领悟和欣赏为基石才能在理论化的道路上走得踏实。偏重鉴赏的课程可以是在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之后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开拓,譬如《〈古文观止〉选读》重在鉴赏古典散文独到细致、品尝选文语言的精练、领悟选文体现的个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与选择其他相关课程的学生互相配合,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事实上,其中的任一分支,选取其中的一点,都可以开设专题进行教学,例如撷取“中国小说欣赏”中的《红楼梦》开设专题进行“千古传世红楼一梦”的教学。
效实中学的选修课程内容按语言文字与文化、交流与表达、认知与鉴赏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学生生命成长的三角形稳固地基(如图2),并通过阅读与思维、体验与实践两条途径,在语文学科的不同领域作纵深探究,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本真的生命个体。
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开发开设选修课程22门。语言文字与文化类,开设有“美丽的汉语(现代汉语语法)”“文言文语法示例”“训诂学入门”“阿拉宁波人”“我们在这个园子里相遇(百年效实)”“《论语》选读”“儒释道的智慧”;认知与鉴赏类,开设有“钱钟书、张爱玲小说细读”“‘三国’欣赏”“千古传世红楼一梦”“外国小说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议论性散文赏析”“《古文观止》选读(唐宋散文)”“走近唐诗”“宋词选读”“古诗词鉴赏”,另外还开设阅读的专题研究,如“鲁迅作品选读”;交流与表达类,开设有“读写互助式记叙文写作教学”“基于评分规则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口才与演讲”“辩论艺术”等。
(二)围绕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按语文学科的逻辑关系架构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学科课程目标的设置要符合语文学科的专业逻辑。
语文学科课程要让学生走到哪里,这是语文教师在处理必修课程和开发选修课程时要思考的专业性问题。并非只要是语文教师开设的课程都可以归属到语文学科课程体系。语文教师开设一门选修课程,除了要让学生把握原始资料,还需要梳理原始资料形成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让课程回到语文学科的原点,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逻辑关系,其课程的最终走向是阅读与实践。这个实践,包括口头交流的实践和书面交流的实践。
按课程标准要求设置的语文必修课程体系属“高端”设计,不可能提供具体内容。它具有广泛适用性,但缺乏针对性。譬如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缺少结合学生实际学情的序列化训练,对此我们专门开设了与“记叙类文章写作教学”和“议论类文章写作教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如“读写互助式记叙文写作教学”就是高一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序列训练和相关拓展。
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但不管是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的分类,还是不同体裁特征的分类,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一般都以文本的教学为载体,具体建立在阅读与实践的基础上。
语文课程按语文学科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下,同一专业领域内可以分层级进行教学。
同一专业领域的分层级教学可以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如效实中学有理科创新班、外语班和普通班,高一的阅读与写作在这三类班级中可以分层次进行教学。
(三)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来指导语文课程的开发
效实中学课程的顶层设计,以培养目标为主要取向,兼顾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和职业取向。学校课程规划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了“效实中学银杏树课程模型”(见图3)。有鉴于此,语文学科课程的开设,除了按照学科逻辑在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各个领域进行纵深拓展外,还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积淀学生浓厚的家园文化意识。
我们在高一下半学期开设《鲁迅作品选读》。如今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这是值得思考的。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大致有两个理由:一是鲁迅的作品具有里程碑意义,二是鲁迅是我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们可以读韩寒,可以读郭敬明,2012年因为一个人流行《史蒂夫・乔布斯传》,2013年因为一件事流行莫言的作品,这都没有问题。我们要追求新,但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旧。文学史上的鲁迅和现实中的鲁迅地位如此悬殊,我们可以就这一点全维度地思考“鲁迅”,在批判与继承中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我们在高二上半学期重点进行辩论训练。一般先在班内进行一对一辩论,评委由学生推选代表产生;一对一辩论后,班内产生若干好辩手,参加班际辩论;之后结合学生会工作,我们举行高二年级辩论大赛。在此基础上,高二下半学期我们开设“辩论艺术”选修课程。辩论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才,可以提高应变能力,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我们在高一、高二开设“阿拉宁波人”选修课程。宁波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习惯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特点。从宁波老城、宁波老话、宁波老俗切入,我们可以让学生研究宁波地方文化的特质、地方文化的沿袭与革新。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既极大地影响了地域化了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作为一个宁波人,不管他走向哪里、走到哪里,相信这个地方始终是他的精神家园。
在“效实中学银杏树课程模型”中,核心课程的实施基于银杏树下丰厚的土壤,也就是基于效实中学的隐性课程。就语文学科而言,隐性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边缘课程、社团课程和校园文化。学科边缘课程是指相对于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有关人文的选修课程。效实中学目前共有119门选修课程,语文教师开发开设了22门,与其他学科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形成了良性互补。社团活动课程化是学校顶层设计的一大亮点。话剧社、电影社、心理社、文学社、银杏史社等一些老牌社团,指导教师开设的课程都已相当成熟。其中,“话剧欣赏与表演”选修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由话剧社主持的年度大戏更是校园靓丽的风景。校园文化是效实中学百年来积淀下来并且仍在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包括社团文化、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呈现体态。
三、效实中学的语文学科课程体系
效实中学的语文课程规划以校本化的必修课程为核心,以选修课程为突破口,扎根于银杏树下隐性课程的土壤,让每一个学生都舒展地成长,其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四、开发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践反思
(一)开设的选修课程注重现实性,选修课程的特色略微欠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担心课改会影响教学秩序,开设选修课会影响必修课的进程,对学生的高考成绩无多大裨益,因而,会把选修课当作高考科目的附庸,于是在构想选修课程时一心想着高考,甚至把选修课开设成高考复习课。这样必然会影响到课改的真正实施,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开设的选修课程注重实用性,精品课程的意识有待加强
“缺什么补什么”,这是很实际的想法。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开设选修课程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因为初中语文教学弱化语法,高一学生有的还分不清动词名词形容词,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在高一上半学期开设“现代汉语语法”,就学情来说比较适宜,但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说则很难成为精品课程。
(三)开设的选修课程大都是二次开发,缺少自己的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课堂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基本功。课堂管理为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个教师若是不善于进行课堂管理,课堂秩序混乱,那么即便教师有着很高的教学水平,很深的学术造诣,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技能性、最广泛的文化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少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对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并建立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但最终成效并不显著。究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管理这一关键环节,而课堂教学的管理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的保证。所以课堂管理是每个执教者都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总结的重要课题。。
策略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期伊始几乎每个老师都会给学生上一节预备课,千万不要小看这一节课,如果利用得当,本学期的课堂管理就会事半功倍。这节课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规则,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应该做,要做到什么程度等。例如,课前要求学生背诵,在这节课上就要给学生明确本学期背诵的篇目,背诵的进度,提问落实的方法。课前如果要求学生演讲,就要让学生明确演讲的目的、规则、方法、范围等。这样每节课前三两分钟学生或者大声背诵,或者声情并茂地演讲,有利于师生迅速进入紧张有序的教学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出现一些学生由于不知道该干什么而在课前追逐打闹,聊天睡觉,甚至于连上课铃声都听不见,等教师整顿好秩序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分钟的消极局面。教师切不可在教学之初给学生留下松松垮垮的印象,一定要规范好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迅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策略二:适时准确地使用指令语言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度。较之高中以下的学生他们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但我们也不能对他们的自制力盲目乐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这是易行又高效的一种课堂管理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讲到重难点或一部分学生进入疲劳状态时明确指令 “全体都有,请大家把腰板挺直,头抬高,集中精神进入本节课的重难点”,需要记录的重点内容明确指令“请大家把该知识点记录在书本某页某处”等。直接指令的使用要适度管用,否定的指令不宜过多,要努力做到令行禁止。教师也可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式,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境中,自动遵守课堂管理要求。比如:“好,现在同学们都在认真看书,有的同学还动笔圈点,已经进人了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那些本来认真看书的学生更加认真,一些不怎么认真的也自动端正了态度。
策略三:巧妙地使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巧妙使用肢体语言在课堂管理中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学生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课堂中经常会有学生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和同桌偶尔讲几句话,这个时候,教师停下来,望着他们,课堂很快安静下来,这时候讲话的同学也会意识到全班都在等他们,这样不用一句话就能使课堂保持安静。有时语文课堂涉及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如社会热点、时尚、情感等时,学生会特别兴奋,讨论的时间过长声音过大,忘形忘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学生安静让课堂教学继续有序进行。
策略四:机智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还要随时做好准备解决突然发生的状况,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偶发事件的解决方式也许会改变你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和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学目标不恰当,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听课情绪调动不起来,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目标太高、内容高深,老师讲得也艰涩,学生听得也云里雾里,自然是打不起精神;目标太低,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听起来当然是索然寡味,故教师在上课前不能不对学生做认真分析,把教学目标定得恰如其分。一般说来,恰当的教学目标须具有如下特点:1.目标内容是新的,或是学生尚存疑问的。2.内容须是教师能讲透的,学生能听懂的。3.目标内容要联系生活,具有拓展性。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具有随意性和模糊性,那老师在讲课时也只能是凭主观,不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想到哪就讲到哪,没有明确的一个思路,让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抓不住要点、重点,整堂课下来弄不清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这样的课,其效率如何,我们不难想象。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做到明确、具体,不可大而化之。我个人认为,目标教学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方式,这一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师明确目标,围绕“中心”展开教学,同时也能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听课思路。
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能动性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教师不断挖掘并向学生展示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目的和语文学习价值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课文和个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仅仅是高考中的一个科目。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到语文的魅力,给予学生先进文化的浸染,全面建设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让学生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三、构建和谐课堂,追求愉快教学,培育优质课精品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上教师全力服务的对象。总体上看,课堂教学组织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各环节的安排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树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新型师生观,以此来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为学生搭起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创新平台。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位教育学家也说过“一位好的教师应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使所有学生都受益。”所以,从课堂教学“呈现形式”上看,教师要力争做到课堂教学“和谐、愉快、有效”,尤其注意如下几点。
(1)讲授。微笑着走进课堂,因为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导入新课时,我力求有新意,富于变化,勇于创新,抛弃那种死气沉沉的开场白——“今天我们学习什么什么”。要知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积极与学生互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2)“提问”并“倾听”。我注意结合课文创设有效情景和有效提问,让学生积极举手发言,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问题难度适当,不让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难度很大的问题,以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学生的回答认真倾听,以肯定为主,给予评价。
(3)激励。每堂语文课,我都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考试成绩有提高、布置的周记或大作文写得精彩、作业完成很工整认真等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这样学生就得到了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4)课堂板书。教师注意简洁直观,结构完整,富有条理性,尤其是主板书,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清楚地记笔记,既便于学习当堂课的内容,也便于其课后复习。
四、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迁移”,提高课堂效率
(1)浅析远程开放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职责 张稹
教育之论
(2)浅谈“中国红”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邓海贝 韦锦业
(4)幼儿娱教电视节目的娱教策略研究 林秀瑜
(6)农村中学教师对待英语写作态度的调查研究 范秀苗
(7)学生通家书制作系统研发构想 陈具才
(8)论强化北部湾高职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的实用性——北部湾视野下建筑房地产类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二 朱仲纪 唐国卿
(10)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 郝德刚
(11)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探索 黄鸿芳
(12)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叶丽萍
(13)浅谈初中美术对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陈胜
(14)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探索 钱小娟
(15)浅谈职教英语课程改革 朱婧
(16)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邓焱嵩
(17)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胡雪娟
(18)新授课课堂模式 张立秋 吕树君
(19)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 简健
(20)语文新课堂新在哪 王静
(2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周昭健
(22)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李翠平
(22)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刘仲毅
(23)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张建勇
(2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郭建业
(25)体验新型课堂 感受语文之美 吴金玉
(26)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打造社会课精彩课堂 申蓓蓓
(27)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秦理想
(28)建立“能力指向、项目主导、突出育人”的通用技术过程评价 何斌
(29)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与思考 孙逊
(29)浅谈如何把握“课堂生成” 宋金云
(30)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靳西强
(30)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开发体会 丰红平
(31)开发原创题,转变评价观方式 李炎冰
(32)校本作业开发的基本原则及其评估 黄永新
(33)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林钱明
(34)高中英语课堂模式探究——多媒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李艳丽
(35)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熊桂英
(36)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曾淑君
(37)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 殷云霞
(38)浅谈新课程化学课掌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 陈灶阳
(39)在数学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莫春华
(40)厚爱善教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胡海燕
(41)浅谈分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 高会
(42)依托阅读,提高学生英语任务型写作水平 黄?
(43)刍议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张岩
(44)乐彼之园,爰有树檀:用智慧去寻找写作乐趣--激活学生写作状态的思考 刘莉
(45)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魏可洪
(46)高中有机化学考查中合情推理的体现和运用 杨志杰
(48)走进新课改,感悟新理念——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董英
(48)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升高职教育的创新性 冯莉莉
(49)转变历史课堂教学观念,开展创新教学 龚惠容
(50)浅析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 刘永红
(50)建设校园语音系统 拓展语文学习情境 张超
(51)打造高效课堂,享受愉快教育--浅谈初中语文愉快教学 刘媛媛
(52)如何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 黄丽华
(53)基于多种资源整合的初中英语教学 冷向芳
(54)有一种爱叫"放手"--浅谈新课程下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放手"艺术 莫冬娟
(55)初中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应用 苏敏
(56)对素数分布趋势的创新发现 李君池
(58)活用动态资源,让美术课充满色彩 王志华
教育之法
(59)《元日》教学设计 沈华明
(60)《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徐满珍
(61)中学历史教学不妨讲点时事 邓学红
(62)一咏三叹 读中见"悟"--对王崧舟美读艺术的若干思考 贺秀丽
(63)三讲"种群"概念 申庆丰
(64)《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李香
(65)角的初步认识 苏桂萍
(66)班内开题报告、结题答辩课的设计与思考 马克书
(67)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刘蓉
(68)精心设计语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季菊艳
(69)浅谈一堂优质音乐课的基本特征 谢永才
(70)挖掘文本,促进习作教学 谢苏环
(71)论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原则和实施策略 黄慧芳
(72)让错误成为走上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吕同
(72)浅析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教学
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锡仓
(73)浅析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几种方法 门晓娜
(74)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 张瑾
(75)借助情感共鸣,承载有效课堂 顾华
(76)历史课堂 乐在其中 沈芳
(77)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张瑜
(78)分类、归类学习《政治生活》 李志明
(79)能力立意提升有效课堂--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余启涛
(80)沟通,让高中体育教学绽放光彩 崔伟嶙
(81)轻松走进游戏生活,快乐学习科学知识 葛艳玲 王伟
(82)历史课堂中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 住斌英
(83)数学教学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 李福平 王波
(83)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 姚勇
(84)浅谈习作教学中的"说"与"写" 韩春燕
(85)初探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策略 顾奕
(86)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许敦辉 李志攀
(86)学生体质健康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赵琼仙
(87)生物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刘晓霞
(88)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探究 陈自胜
(88)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古丽巴哈提·托合特白
(89)浅谈高中音乐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于斌
(89)浅析高中英语短文改错 卢淑艳
(90)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复习新线索探究 李晓华
(91)浅谈初一数学教学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周桂芳
(92)关于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探究与分析 李意海
(94)小结论 大作用 张雪松
(95)浅谈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张海霞
(96)卤素离子的鉴定及生物学效应 王润芳
(97)浅析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魏俊霞
(98)灵活练习,实现高效课堂 李显伦
(99)由一则故事所开展的物理探究课堂 赵静 吴先球
(100)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张廷勇
(101)加强课堂提问艺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李彬彬
(102)浅谈对学生课堂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盛永泽
(103)语文学习中复习方法的应用 刘丽伟
(104)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权金瑞
(104)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杜洋
(105)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吴敏
(106)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朱孝花
(107)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
的导入法 邓赛倩
(108)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种方法 黄蔓
(109)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赵维新
(110)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黄淑红
(110)论述初三数学教学建议 徐伦
(111)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技巧的磨炼之我见 骆玉
(112)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陈芬
(113)高考英语完形填空命题特征及技巧点拨 齐继明
(114)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简析 田莉
(115)初三物理复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理华
(116)观课后的反思 王蓉生
(117)"耐久跑"教学之我见 张拉成
(118)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对策探讨 董艺
(119)浅谈初中学生数学课堂讨论自信心的培养 刘长号
(120)展示交流环节有效性的现状分析与策略 刘飞
(121)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黄井平 叶付勇
(121)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措施 阔尔高·别开
(122)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尤鹏松
(12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杨登雄
(124)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成先艳
(125)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引路人 滕海燕
(126)巧用“错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彭靖东
(127)学生如何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更好地习作 鲍巧萍
(128)试论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的有效指导 钱晓红
(129)学而思培优 李小洪
(130)谈谈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 张世璧
(131)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刘一川
(132)浅析"并轨生" 黄坚钢
(13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赵勇刚
(134)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胥洪树
(135)中小学数学推理教学的衔接 刘金华
(136)用"问题导学模式"上课要注意的问题 薛旭峰 王改梅
(136)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鲁静华
(137)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应对 胡高平
(138)如何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赵精党
科技之光
(139)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赵晓辉
(140)适应变化,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周栋鼎
(141)信息技术高效化课堂教学探索 孙万有
(14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化 丁卫
 
; (142)基于qq群的校本研训 肖慧燕
(143)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艳鹏
(144)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李艳萍
(145)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分析 赵江玲
(146)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培育特色精品课程 蒋俊祁
(147)职业学校技能训练多元化模式探索 荣喜德
(148)浅谈多媒体电教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康蕾
(149)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韦友
(150)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用面积解决问题的探究 陈峰
(151)现代教育技术在《光合作用》一课中的应用 王数传
(152)如何在地理活动课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简强祥
(153)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探究 师小芹
发展之谈
(154)班主任的课间十分钟 罗心泉
(155)从教学实践中探寻新时期下教育的新内涵 杨福华
(156)班主任工作思考 王笑晗 齐佳璐
(156)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樊娴
(157)“暖小窝”在线--利用网络管理班级的几点做法 唐勇
(158)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买合苏旦木·阿巴拜克力
(158)高校外教的聘请与管理 严敏
(159)讲究工作艺术,为小学班级管理开辟新天地 木哈拜提阿依·伊那亚提
(160)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姚长荣
(161)生命教育春风劲,学校盛开德育花 李冬梅
(162)也谈教师应具备的几点素质 谢珍
(163)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坚守” 李俊
(164)浅谈青年化学教师如何上好化学课 吴平平
(165)以生为本,做好班主任工作--浅谈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 杨成寅 张金凤
百家争鸣
(166)论舞蹈与物质载体的延伸 田蕊
(167)艾青的《秋》与海子的《秋》情思分析 孙琼
(168)满族剪纸在小学美术课中的传承 吴尚
(168)杜甫诗作中泪水意象的生成 叶霞
(169)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灵魂 黄文全
(170)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一点思索 鲁云武
(171)试论国际公法对弱者保护制度的完善 唐秋玲
(172)初中英语课堂"沉闷"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倪丛美
(174)当前小学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杨玲娟
(175)课间文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杨桂杰
(176)追求“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教学境界--“激趣·寻疑·解惑”教学侧记
孙春峰
(177)倾听灵魂之歌 何春
(177)行走在"青年教师"的道路上 钟黎莉
(178)缘与圆--记苏州美术教研室沈南强老师 陆永祥
(180)与六年级学生及家长谈课外阅读之"读透" 董苗森
(182)让小班幼儿在尝试中提高自主性 冯艳
(183)手工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思考--感悟我的手工教学活动 黎蜀芳
(184)播种 刘国?
(185)浅谈幼儿阅读活动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钱婉婉
(186)浅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陈梅
(187)基于轻负高质初中社会课堂的学生习惯养成研究 刘杰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改革和建设与高职专业课的改革和建设相比相对迟缓,成效也不够显著,甚至许多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没有设置大学语文课,其原因在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要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课程设置需强调“实用”与“够用”,而高职学生都是普高或职高毕业,已经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被认为已经具备了“够用”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再开设大学语文课则是“不够实用”而“挤占”了专业课学时的。这种看似合理的观点,成为高职不设语文课的理论依据,造成语文课程的缺失。很多院校选择只开设《应用写作》《沟通与表达》等等其他与语文相关又看似更为实用的课程,大批语文老师不得不转而去承担一些文科类专业的课程或开辟新的文化类选修课。仅有少部分院校或专业保留了大学语文课,任课教师在新的形势下尝试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总体上亮点少、特色少、成效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改革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改革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文章很多,观点也大致趋同,基本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例如,从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标准方面,认为大学语文要与高职教育接轨、与高中语文衔接、要注重实践教学、为专业服务、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后续发展服务、继续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功能等。但从实践层面看,如何把这些理论观念贯彻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中,还需要具体扎实的建设工作。
(二)伴随课程改革的教材建设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大致雷同,良莠不齐
教材体例上,大都为模块化:或保持传统,以各类文体或文学史为模块;或稍加改革,以人文精神为模块;或从使用功能出发,以“书写篇、听说篇、读写篇”等为模块。在内容上,多以文本阅读加课后思考题为主,辅助阅读和训练的内容相对单薄,形式不够多样、缺乏创新性、训练目标不够实用和清晰;另外,与教材配套的网络资源还很缺乏,由于“生活处处皆语文”,因此,可用做语文课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多,似乎俯拾即是,但恰恰如此,教学资源建设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开发和建设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三)任课教师有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动念,但改革理念和综合素质需要提升
教师是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者,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工作也没有像专业课程改革那样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在压力不足、动力不够的情况下,教师的改革意识和改革实践相对滞后。另外,语文课作为文化基础课,它的基础性、理论性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性也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改革创新的思路,很多老师仅是在理论上和教材建设上有所突破,真正的教学实践还较为传统,“吃老本”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学情分析
准确深入地把握学生的情况,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有实质上的指导意义。我们对当前高职学生语文学习及语文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作出如下学情分析:问卷从学生对语文能力的认知、对自身语文能力的评价、对大学语文课和语文能力的关系认知、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在高职生对语文能力的认知问题上
大多数学生认为从事工作之后最重要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听”和“写”,而且认为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表达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大多数学生会担心走入职场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成为限制或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说明,大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语文能力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听、说、读、写”四大语言应用能力的作用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偏颇,只重视“说”和“写”,对“听”和“读”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二)在对自身语文能力评价中
问卷显示出大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词汇贫乏、句式单一、语句不通,学生大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偏少,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不足,人文知识底蕴不足,文化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文化精神的给养。大多数学生认为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必要对书面和口头表达、文学修养、阅读赏析等语文能力进行培养,提高语文能力的需求和渴望度很高。
(三)在对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关系问题上
大多数学生认为由于课时少,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作用不大。实际上,这只是学生浅层次的认识,语文课作用的发挥并不仅仅在于学时的多少,语文能力的提升仅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很难立竿见影的,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画龙点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为后续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提高人文素养、扩充人文知识、开拓人文视野表示认同,而且认为能够提高审美修养,丰富心灵世界,因此,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能够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让大学语文课真正起到以上作用。
(四)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方面
在教学方式上,大部分学生更喜欢互动型、实践型、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只有少数学生喜欢教师主讲的方式;在教材内容上,学生普遍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也表现出学生们古文功底薄弱,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重于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并且认为开展与大学语文相关内容的讲座对提高语文学习和应用能力很有帮助。这反映了学生们的兴趣点较为广泛,不喜欢古板、单调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容易接受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从学情分析来看,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可以给出以下几点提示:(1)课堂上多采用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要跳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2)依据学生的学情来安排授课内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以“人文精神”为主线,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还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发挥语文提升个人修养、指导现实生活的作用。(3)教学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可采用“一老师一专题”的形式,围绕某一专题深入剖析,指导学生学习,拓展学生是视野。语文教学不只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开办文化、文学讲座,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再建设思路
(一)从“大语文观”出发,搭建模块化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
以大学语文课为核心和顶端,向下延展模块,这些模块既独立又相互补充,共同架构起既可深入又可拓展的学习体系。即:大学语文课下分课堂内、课堂外;课堂内模块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课堂外分为语文活动、文化讲座;必修课分为大学语文课、应用写作课。选修课可以包括文学史、文学鉴赏、写作、口才训练等等,课下语文活动与讲座更可以丰富多彩,灵活运用。把课内与课外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保留大学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课程性质和定位。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如各类文体的写作、诗歌朗诵比赛、辩论会、语言艺术大赛、书法比赛、课本剧等注重强化语文教育的实用功能。把学生的思维视角从文学作品带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洞视社会,明辨是非,选择人生。如图1所示。
(二)以精品课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任务驱动,建设大学语文课教学和学习的资源库
教学资源建设以教材建设为基础,再进一步进行教案、教学任务、语文活动方案、课件、微课、慕课、网络链接平台等的建设。努力形成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多媒体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系列教学资源库。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在线课程资源。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标准,积极开发课程的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资源创造条件。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课程群组等建立
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和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实现课程学习资源上传、信息检索、疑难解答、相互讨论、作业提交网络化、信息化。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执教的能力
教师的能力首先体现在是否能把一堂课教好。教师应将语言形式的教学转化为文化视野教学,将教师传授为主转化为学生开放学习为主;在教学实施中,鼓励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说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以及观摩课、研究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加强课程改革与创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孙艳红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15
全球掀起汉学热,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此而感到自豪。在这样的情形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为什么教
或许在许多教师心中,这根本就不算个问题。许多人都在教语文,却不见得知道为什么教语文;许多人都在干工作,却不一定人人都热爱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探本求源,只有弄清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才能引导好自己的学生百川入海。那么,为什么教语文呢?就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交流的语言,更因为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肩负着一种继承祖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在讲授《孔孟论学习》一课时,我让学生知道“儒家”的“儒”字拆开了就是“人的需要”。想一想,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不都是因为我们需要吗?而孔子只用一个字就概括了出来。讲授古文时,我告诉学生:中者,心也;华者,光明也,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就是用心做事、充满光明和未来的民族!班会课上进行感恩教育,我同样让学生知道教育的“教”就是一个孝敬的“孝”加一个文化的“文”,所以“不孝不教”。而这个孝字又何尝不是用“子”女替换了“老”人下面的那把“匕”首?所以我们的语言字形里藏字音通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好中国文字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只要本着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去教授语文,胸怀和格局不一样,教育结果自然也不一样。否则的话,我们的教师或许终生只能是麻木而忙碌的教师,所教的学生也或许是茫然而疲倦的学生。教师的生命少了张力,教育工作黯然失色;学生的眼里缺了灵气,学习生活得过且过。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责任,不要让自己的价值在心中缺失,要明白一个语文教师心灵的终极需求是什么。
二、如何去教
明确了“为什么教”,我们思考“该怎样教”。语文学科博大精深,语文学习厚积薄发。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及育人功能作为自己的责任,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不能“为了教而去教”。教师备课死,死备课;教书死,死教书,同样也是教死书;学生不关心书本外的东西,是死读书,读死书。这种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教得无激情,学生学得无兴趣,极大地压抑了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才华,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例如,讲《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仅仅局限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无意义的,如果能给学生延续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智慧传递那该多好!语文课堂时间有限,但每节课都该有一个亮点,串起来就是一条线,动起来就是一个面,再加整合就会形成自己的体系。
三、享受自己的课堂
教育界常说的一个词语是“善教乐学”,这个词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善教”,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乐学”。学生“乐学”的前提是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种快乐源于收获的快乐、成长的快乐,继而快乐的成长。那么,教师要“善教”,最起码要先做到“乐教”。我们常常会说“那节课我讲过”“那本书我教过”,可是,讲过不见得就讲好了,教过也不见得就教会了,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的过程中自己有为人师者独有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吗?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把自己的课堂看做艺术的殿堂并努力打造自己的精品课堂,我们带给学生、带给自己的必然是艺术的美感和快乐的享受。反之,当我们把它仅仅当成一项工作、一节课时,我们感受到的或许就成了平庸或者狭隘乃至于与日俱增的疲惫。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语文教师的生活,语文教师的生活是什么?就是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激励自己不断求索,就是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国学精髓丰满自己的人格情操。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承载住自己的课堂了吗?我承载住几十双求知的眼眸了吗?我承载起让传统经典的美、知识的力量、思想的光芒无声改变学生后心中的踏实与舒服了吗?如果我们努力这样去做的话,相信课堂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充实,或许还有不止于享受的另外一些东西。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龙飞九五,血脉中奔腾的是上善若水;厚土高天,甘苦自知的是教师情怀。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血脉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代代传承,在今后的岁月里,每一个中国人都任重而道远!
关于五十四中学的办学特色,用“行健”一词来概括,是本校的老师们广泛认同的,但是在“行健”概念内涵的阐释上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学校总结办学特色最困难的时候,天津师范大学派出了王光明、孟昭毅、张铁勇、王静、陈光裕、张筱玮、靳莹、仲小敏、张明琪、许静、庞丽娟等十一位专家,这是由三位博士生导师、四位正教授和四位副教授组成的强大的专家团队。在专家的帮助下,很快就明确了“行健”的原意。“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的运行以日月星辰不停顿的运转为最显著特征,其标准就是强健。君子效法天,就要学习上苍的那种永无止境的精神,自己要依靠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来达到持续发展,永不停息。君子效法地,就要学地孕育万物的精神,厚积美德方能担承大任。
在“行健”原意的基础上,一方面继承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开始探索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现代教育理念。将“行健”用“厚德而行,自强而健”进行总括性解释,确定“德、行、自、健”是行健教育的关键。“德”是行健教育的基础,“行”是行健教育的核心,“健”是行健教育的追求,“自”是行健教育的关键。自强而健的行健教育特别注重自主教育、自立教育和自强教育。行健教育就是以主体性教育为基础,倡导自主、自行、自强;以“行”为核心,以“健”为目标,追求身体康健、言行健强、智能健全、心灵健美的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行健教育”的内涵阐释清晰之后,师大的专家们又帮助学校梳理“行健教育”的历史传承。五十四中学在历史上以体育教育见长,健康的体魄,雄健的精神,使学校的文化基因里有着鲜明的行健特征,“健体魄、强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从一个项目到一门学科,从学科精神再到学校文化,五十四中学由足球项目优势到体育学科优势再到学校办学优势,由足球运动到体育精神再到学校文化精神,由足球项目经验到学科教学经验再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学校逐渐形成。师大的专家们在深入研究了五十四中学的历史之后,认为健“体”,是行健的肇始;健“行”,是行健的深化;健“魄”,是行健的灵魂。运动―行动―活动,是五十四中学由学科教学经验到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的脉络与筋骨。由运动到行动再到活动,这是以实践为主线的,以知行合一为理念的教育。这是在尊重校史传统的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评价。
“五行”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办学特色总结、提炼之后如何进一步深化呢?在天津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我们积极探索基于“行健教育”特色的校本教学模式。我们参加了师大教授张筱玮主持的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中学校本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努力使校本研究更具时代性和适切性。
行健教育以“行”为核心,在实践中究竟是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还是知行合一?在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行健教学模式,即知行合一的“五行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导行、自行、同行、伴行、践行”教学实验。“导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将要做什么、怎样去做。“自行”,学生自己去尝试,在亲自做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同行”,在做的过程中要交流经验,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在相互鼓励与启发中一起前行。“伴行”,教师要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引领和指导。“践行”,要学以致用,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淬炼,获得再一次提升。
“五行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之后,学校又经历了许多次课堂教学的实践磨合,使之臻于完善。2014年5月,我校承办了由区教育中心和教育局中学科联合举办的“五行课堂教学模式”研讨展示活动,每个学科推出一节精品课,全校课堂同时开放,活动收到很好效果。2015年5月,作为天津市语文学科基地校进行了全市展示课活动,青年教师李莹讲授“古代文化常识”,王金玉老师讲授《新城道中》,把“五行课堂教学模式”展示给全市的同行们。这是两节高质量的语文课,得到了与会的领导、专家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伊道恩先生说:“以后,这个类型的课,就照这样上。”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教研室副主任赵福楼,语文室主任刘克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课堂生态与教研生态的改善
2013年5月,我校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成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实践基地”。自此,天津师范大学的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九科专家进驻学校,每月定期与教师们一起教研、评课,举办专题讲座,“专家引领”成为常态。各学科组认真积极教研,强化集体备课,至今共推出了研究课近100节,师大学科专家走进课堂,当场进行课堂教学诊断。评课时专家们高屋建瓴,站在学术前沿的高度并结合我校学情,从教学设计着眼,提出中肯的意见。我校的教师们也畅所欲言,思维的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这不仅打开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经过专家点评,教师们豁然开朗,真正做到了中学智慧与高校智慧的融合。
在师大专家的引领下,五十四中学积极实践具有本校特色的“五行课堂教学模式”,并引导教师们进行教案和学案的融合,组织编写了《教学案例集》和《导学案设计集》。
由于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中应用非常广泛,本课题组还特意对小学语文教师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国培项目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成员对现任100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
(1)您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吗?A.不知道B.知道,但没有研读C.知道,并认真研读过有91人选择答案B,只有6人选择答案C。
(2)动词、形容词能够作主语吗?A.不能B.能C.能,但词性变为名词有76人选择答案C,14人选择答案B。
(3)请您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给“我们到张家界游玩,那里瑰丽而神奇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音。在做这个题目时,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均询问了课题组成员《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最后只有16人的答案完全正确。
(1)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关注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字政策,
(2)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经常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及时更新;
(3)题主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能够规范使用拼音规则。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现代汉语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培训,提高语言素养。同时,课题组对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情况的调查,学生反映:一是现代汉语学习内容较为抽象,难懂难学;二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实用性不强;三是现代汉语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二)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现代汉语教材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现代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10所高校均没有专用教材,使用的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
(三)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任课教师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了现代汉语教师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一类是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教师兼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这类教师大多是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但比例不大;二类是非语言学专业教师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比例较大。高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小学教师。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尽管现代汉语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还较为薄弱,其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二、造成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薄弱的原因
(一)高校不够重视现代汉语课程
大多数高校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均把现代汉语课程列入了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进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依然是教育学、教材教法等,课时分配和师资力量优先保证这些核心课程,而现代汉语基本上边缘化了。甚至有管理者认为,现代汉语是我们汉族人的母语,学生能说能写,开不开设关系不很大。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导致现代汉语课程资源配置较弱,如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是2个学分;只要是学中文的老师,都能教现代汉语。学分少,师资力量配置弱,必然会削弱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实际上,现代汉语作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提高语言素养和小学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是拼音、识字、辨析词语、写作等,用到最多的知识依然是现代汉语里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应该拥有扎实的语言学知识,要知道,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先要有一桶水啊,试想想,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自己都不会按笔顺规则书写汉字、弄不懂主谓宾等,怎么能够来教学生写汉字、压缩或扩展句子呢?所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将之纳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并积极做好相关评价工作,致力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二)学生不够重视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中小学一般淡化现代汉语知识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在社会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练习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有关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的规则,提高理性认识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尽管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要求较为明确,但由于现代汉语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多,在教学中不好操作,所以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小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人文性熏陶,基本上淡化语言教学,或者说,需要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语文教师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教用来解决问题的语言文字知识,譬如,“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在数学方面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缺少主语的病句,中小学教师可能联系句子谈一谈主语的特征等内容,但一般不会详细地讲解句法成分系统,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理论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教师觉得教语言知识比较麻烦,中小学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也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也不会很重视,更不会用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来钻研语言理论知识了。这可能导致一种后果,尽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系统学习了语文,但由于没有系统学习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现代汉语基本理论知识比较缺乏,学生一般不能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来分析语言,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新生的问卷调查中,需要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没有一个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来。也就是说,中小学淡化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教学,只是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学生缺乏语言理论的指导,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就大打折扣。进入大学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虽然觉得现代汉语知识很重要,但因为现代汉语是母语,学生能读能写,凭经验和语感能发现和解决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问题,觉得完全能够应付小学语文教学,所以没有必要再深入学习现代汉语理论了,加之现代汉语理论比较抽象、枯燥,学校对现代汉语考核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大。
(三)教材编写相对滞后给现代汉语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教材相同。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专业要求上不尽相同。现代汉语课程虽然是两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教学目标、课时分配以及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掌握的要求不一样,如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一般是5-8个学分,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一般是2个学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人才,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等,培养目标、要求决定教学内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不一样。如果两者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相同,就可能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必然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知识传授按照全、满、深、透的标准实施;教学手段通常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授课,那些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很难进入课堂。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年代,思想非常活跃,求新求异思维占主导地位,呆板、枯燥的课堂肯定对他们没有一点吸引力,如果学生事先没有了解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重要性,就不会积极主动地钻研语言学理论知识了。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积极做好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工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
三、解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学好现代汉语,对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理论对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建设
一是高校可将现代汉语课程列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资源配置中向之倾斜。二是适当提高现代汉语在课程体系中学分比例,可提高到3-4个学分,确保现代汉语课程有较为充足的课时。三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增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环节,即组织学生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听课,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运用现代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知识来进行教学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四是鼓励现代汉语教师进行教改教研工作,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组建一支专业、敬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队伍,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水平。所以现代汉语师资队伍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使现代汉语师资队伍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是说任教现代汉语的教师最好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老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是做好现代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汉语教师到小学课堂跟班听课,参加小学语文教改教研活动,参加相关语言培训班的学习等,加强与小学教育教学的对接。再次,鼓励现代汉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例子引进到课堂中来,建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课改研究重点突出。今年高考成绩优异,一本上线3600多人,较去年上升5.9个百分点。重点比率约为15.16%,比上年提升5.3%,名列全省前列。
——中职教研卓有成效。省赛获103块奖牌,国赛获19块奖牌,继续居于全省前列。高职(单考单招)考试,上线2730人,上线率高出比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本科上线275人,比去年增加139.1%,占全省本科人数的27.2%。
——科研指导扎实有力。编写教材30本,专著4本,个人著作7本;省级以上刊物72篇(其中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22篇);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各1项,结题的省级以上课题23项,正在研究的国家级课题1项。
第一部分 2014年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学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紧缩、外包业务受限、迎评任务剧增等困难,但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奋斗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创思路、求发展,全年工作圆满完成。
在“三位一体”培训结构日趋完善、提升空间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深处着力,把培训课程作为发展的重中之策,加大课程开发力度,促进教师教育稳定发展。
1.加强教师培训创新。以“课程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为载体,重点推进“名师工程”,选送和培养26位名师申报省报特级教师,其中17位名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在结业的班级中,以“高端理论研修”为切入点,全力提升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专业素养,293位学科带头人顺利结业。践行“异地蹲点教学”的培训模式,高中9门学科969位教师完成专业发展90学时培训。进一步深化青年教师专业提升的“问题化三阶段式”和新教师的“主题课例式研训”,引领26位高中语文青年教师开展跟踪培训,161位新教师顺利结业。
2.推进干训工作研究。以“构建教育管理个人知识”为目标,依托理论学习、实践蹲点等途径,65位名校长课程领导力显著提升。采用“聚焦问题、现场教学”的培训模式,209位校长圆满完成“教育信息化”、“科研写作”和“教育管理”等主题的“十二五”校长骨干校(园)长培训任务。“三阶段两基地参与式”在新任职资格校长班培训反响良好。依托教育管理研究分会年会,成功举办“中小学校长论坛”,265校长参加,并交流管理经验。
3.加强德育研训建设。认真指导学校开展德育实践研究,推行“隐性知识显性化”研训模式,11所“__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学校”和10个“市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在中小学德育专业化建设上取得明显实效。组织开展“高一起始年段班集体建设策略”和“高中生生命教育”主题教研活动90人。精心策划德育学术研究评比活动,有53篇论文入选全省德育论文评比,13篇获一等奖,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20%。切实加强学校德育骨干教师培训,115位德育骨干教师圆满完成19个专题讲座、3次参与式培训、6次实践蹲点培训任务。启动家庭教育 “送百场,惠万家”农村科学家教巡回辅导服务60人次,有效促进了社会大德育网络体系建设。
4. 继续教育规模稳定。圆满完成教育部下达指标,在校注册学员达到1000多名,其中,新招学员80名,毕业113名。硕士研究生班、全日制大专班的合作办学前期工作准备就绪,进一步强化了稳规模、求发展的学历教育发展思路。迎评、机测等工作基本到位,顺利通过省普测示范中心抽测工作,有效指导全市普通话测试5200人。
面对新旧高考政策实施的严峻形势,我们保持清醒,明确守住稳发展,关注重点领域,集中精力抓考试研究,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以增强基础教育发展的科学性。
1.深化调研工作内涵。以市本级高中为主,落实新课程教学和“高三后阶段复习有效性”教学调研,为全市高三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对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特色办学进一步落实。顺利完成精品课程交流平台建设,以“一校一方案”为根本要求,加快推进选修课程建设,编制出版《生涯发展与管理》等选修课程4册。认真落实《指南》,深入开展基层幼儿园专题调研,进一步强化园本培训工作,启动早教指导中心工作,学龄前儿童教育研究全面到位,幼教教研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以“随班就读”为重点,深入推进特殊教育教研,积极推进普特融合活动,全面启动特殊教育学习教材研制,
文化课教育和康复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得到有效开展。2.加强学科教学指导。重点抓好高三复习的研讨与指导,强化各级各学科地市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有效推进地市联合高考研讨活动。加强学科基地指导,16个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已经转型到学科教学研究和指导上,选修课程开发和学科选修教材编写进展顺利,学科建设样本、校本研修先导、课改实践先行团队等方面示范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正式启动高中各学段的选课走班制度。重视学科课程建设,规范精品选修课程评比,6个项目入围全省微课程开发评比。出台《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建议》,编著15门学科课程整合培训教材135册,校本课程开发取得实效。成功举办第十六届“南湖之春”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活动,深化“基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教育改革”主题,与会人员达到4000人。
3.推进监测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各科期末测试卷、学考评估卷、模拟测试卷和中考测试卷的命题工作,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中考、高考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完善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分析系统,有效跟踪和评析高中教学质量。依托网上阅卷系统,进一步加强高三模拟测试成绩分析,注重大样本采集的有效性,数据分析的时效性明显提高,为调整高三教学策略提供强有力依据。关注新高考改革,高考一本率创历年新高,列全省第4位。继续规范教研系统“三项评比”,有序推进大市“双高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轻负高质”课堂典型发挥实效。努力探索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基于学习与成长力培育的评价”改革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我市教育质量增量评价和绿色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认真研究初中升学综合评价,全面推进中考改革,所命题的4门科目被评为全省中考优秀试卷。初高中空中智慧在线课堂全面启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推进均衡教育奠定了基础。
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发挥优势,重视能力培养,运用竞赛机制,在调整中稳增长,为中职教育长远发展筑基铺路。
1.巩固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以36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为抓手,圆满完成12个专业577名教师90学时专业发展培训和6个项目2356人的职业学校教师指令性培训任务。精心组织31个专业328位教师开展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获得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省级表彰,成绩在全省列第三。取得8个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参赛资格,成绩居于全省前列,有效促进了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专业素养的提升。
2.推进和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大技能大赛项目集训指导力度,省赛共获19金、41银、43铜好成绩,金牌数列全省第二;取得20个国赛项目参赛资格,共获3金、15银、3铜,总成绩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继续重视高职考试指导工作,今年2730人上线,上线率达95.6%,高出全省平均上线率21.4个百分点,上本科线275人,比去年增加160人,占全省本科招生人数的27.2%,比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4人为专业高考状元。重视浙江省第六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工作,我市共获得一等奖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12件,并推进多所学校成为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实验室和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创业实验室。
3.落实和深化职教教研工作。组织6个专家组,对全市16所省等级以上职业学校开展了2013年度“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和“教科研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专项评估,形成10万字的《__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评估报告》,为我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职业学校,在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方面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建立考核量化标准,联合市教育局对首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共15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创新基地进行了年度绩效考核,对新申报的第四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创新基地进行了实地核查和评审,全力推进专业创新基地建设。成功举办全市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专题培训班,为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开好头、起好步。加强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指导,“文明风采”活动有序开展。在2014年度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我市选送的119件作品有84件获奖,其中一等奖9件、二等奖32件、三等奖43件,获奖率70.1%,高出全省平均获奖水平10.1个百分点。
在研教矛盾突出的情况下,竭尽全力,始终把科研兴教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管理,注重转型,强化指导,推动教育科研发展。
1.优化课题管理。已经形成开题“一题一例一策略”、结题“一课一法一报告”的课题管理模式,课题指导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多角度多层次抓实抓好课题评审申报工作,省教科规划课题中立项50个,省厅教研课题立项42个,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270个,市教改专项课题立项59个,年度重点调查研究课题立项56个。有重点有计划改进跟进课题管理指导工作,完成40项教育技术立项课题负责人培训,9场教育教学规划微型课题中期研讨活动,500项课题结题培训。多元化常态化分步分层推广优秀成果,教科研基地示范辐射作用得到发挥,桐乡六中“五点同步”教改成果得到推广,市实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题成果得以转化。
2.加强科研指导。组织开展__市第六轮教育科研基地的中期检查与调研指导工作,以“教育科研创新与管理机制建设”为主题,通过听、查、问、看等形式,听取调研学校教科研工作情况汇报,查阅教科研课题、成果等资料,开展问卷调查,开展教师座谈,听取学校对目前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我市教育科研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调研学校主导性课题、骨干教师课题等进行实地指导,全力打造我市教育科研工作高地和重要科研孵化平台。以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为重点,完成市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市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辅导班2个培训项目,优秀科研力量进一步加强。以农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下乡活动,携手基层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组织开展__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评审工作,共评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7篇、二等
奖23篇、三等奖34篇,有效提升了提教师教育信息化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认真开展“我与课程”科研论文专题评选活动,评出一等奖32篇,二等奖83篇,三等奖169篇。以“我们的评价”为主题,征集教育评选论文322篇,150篇获奖,推进了教育叙事研究。以市属科研管理为重点,成功举办市属学校教科室主任论坛、微型课题中期研讨、科研片组等活动,市属学校教育科研质量有所提升。以“两刊一编”为平台,引领展示全市教育科研发展,为学院科研深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注重心理研究。继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建设,加强全市10所省一级心理辅导站管理,1所成为全省心理特色培育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专业发展,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展示、论文评比、专业知识说课比赛、心理咨询个案的同伴督导、高考备考心理辅导专题教研、高中心理选修课程研发等研训活动,完成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暨C级证书培训6场1600人,C证面试通过率达90%。积极参与组织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社会公益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收到广泛好评。
面对学院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们有序有力,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扎实推进“五型机关”建设,着实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1.加强党建工作。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的“六项禁止”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严格执行“约法三章”,“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细化责任分解,加强正向舆论引导,“清廉务实为民”蔚然成风。认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委班子及成员认真对照277条征集意见建议,深入查摆问题、谈心交心,形成23条班子整改意见和11条班子成员整改意见,目前整改率达到99%,学院党委的凝心聚力作用成效显著。全体党员的实践学习更加深入,重温“六个一”活动,到社区认领“微心愿”43个反馈良好率100%,深入农村学校开展携手行动,让党员更贴近群众,赢得了一线教师的良好评价,有4名党员受到市属“七一”表彰。
2.推进文明创建。组织力量,全院人员共同参与,按照市级文明单位责任分解表落实工作,形成评审材料10卷66册,在市文明办的细心指导下,已被拟定为市级文明单位,公布于__日报。充分发挥工会领导作用,认真落实教代会审议制度,审议修订《学院评聘方案》,科学制定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方案,有效地保障全体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退休教师和老党员管理,落实两项待遇,充分发挥退休人员老有所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积极作用,并依托实验学校,圆满得完成了早教园和空中课堂建设,使学院的退教工作取得创新性发展。有序推进社区结对、综合治理,经常性开展社区联谊共建活动10次,充分发挥学院教育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帮助格林社区在业余党课、科普讲座、文艺表演等方面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了校园绿化保养,树立标识标牌,烘托文明创建氛围,并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定期检查,及时修理,为全市研训工作创设了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3.强化服务管理。起草学院公文规范性文件,收文发文1500件,档案归档1600件120卷,未发生差错问题,为有效推进学院上情下达奠定基础。按照学院发展规划,认真制订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完成岗位聘期考核,进一步规范人事管理,较好地完成2人人动工作。出台学院车辆管理和使用办法,坚持用车预约登记制度,公务用车更加科学,累计出车369次。安排各类培训293班次,用餐14000人次,累计收支突破千万元,总务后勤保障更加到位,浪费现象明显改善。
继续深化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党委班子建设,以党风带院风,进一步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1.落实整改措施,防止“”抬头。对在今年教育活动中查找的问题,按照整改方案,逐步得到落实,并将整改结果进行公示,自觉接受职工和服务单位的监督。
2.加强党建工作。开展有计划的理论学习,认真落实“”制度。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的“六项禁止”精神,细化责任分解,加强正向舆论引导,“清廉务实为民”蔚然成风。建立党员进社区等考核机制,开展携手行动,让党员更贴近群众,更接地气。
3.推进文明创建。加强市级文明单位责任分解落实,有效助推学院各项工作开展。认真落实教代会审议制度,保障全体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社区结对、综合治理有序推进。进一步完善决策制度,加强管理,推进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地运行。建立包括培训、教研、科研等在内的工作考核机制,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三位一体”培训结构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把教师培训课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策,加大课程开发力度,促进教师教育稳定发展。
1.加强教师培训创新。重点推进“名师工程”,以“高端理论研修”为切入点,全力提升市级名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专业素养。继续实行“异地蹲点教学”的培训模式,开展高中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培训。进一步深化青年教师专业提升的“问题化三阶段式”和新教师的“主题课例式研训”,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推进干训工作研究。以“构建教育管理个人知识”为目标,依托理论学习、实践蹲点等途径,提升名校长课程领导力。圆满完成“教育信息化”、“科研写作”和“教育管理”等主题的“十二五”校长骨干校(园)长培训任务。
3.加强德育研训建设。认真指导学校开展德育实践研究,完善11所“__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学校”和10个“市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考核办法。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面对新旧高考政策实施的严峻形势,集中精力抓考试研究,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以增强基础教育发展的科学性。
1.深化调研工作内涵。落实高中新课程教学和选课走班教学调研,为全市高中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加强对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引导学校特色办学。认真落实《3—6岁教育指南》,进一步强化园本培训工作,启动早教指导中心工作,学龄前儿童教育研究全面到位。以“随班就读”为重点,深入推进特殊教育教研,积极推进普特融合活动。积极研究和推进中考改革,改进高中招录办法。
2.加强学科教学指导。强化各学段各学科地市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有效推进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学科基地指导,有效推进选修课程学科建设样本、校本研修先导、课改实践先行团队等方面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举办第十七届“南湖之春”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开设空中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
3.推进监测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各科期末测试卷、学考评估卷、模拟测试卷和中考测试卷的命题工作,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中考、高考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完善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分析系统,有效跟踪和
分析高中教学质量。注重大样本采集的有效性,为调整高中教学策略提供强有力依据。认真贯彻落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区域性学科“统测”工作要求,努力探索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基于学习与成长力培育的评价”改革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发挥优势,重视能力培养,运用竞赛机制,为中职教育长远发展筑基铺路。
1.巩固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以36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为抓手,圆满完成十二五教师90学时专业发展培训任务和专业技能指令性培训任务。
2.推进和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大技能大赛项目集训指导力度,继续办好中职学生技能节。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和学分制管理。加快创业创新基地建设,促进校企的紧密合作。
3.落实和深化阶段性教研工作。以“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教科研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中职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建立考核量化标准,实现中职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再提高。
始终把科研兴教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管理,注重转型,强化指导,推动教育科研发展。
可以这么说,由课件引起的众多讨论,已超越了课件本身,而涉及到了课题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对课件的研究也已经成为课题研究中提纲挈领的关键。对课件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进展。如果我们对课件设计、制作、运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下一步的研究将会顺利得多,但是反过来,它也可能成为影响课题继续深入、推广下去的瓶颈。就目前的情况看,课件已经成为课题研究推而广之的拦路虎,许多对课题的怀疑、观望或者是望而却步大多是由课件直接引起的,即使是勇于尝试、有志与此的一部分人,也由于“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种种艰辛与困惑,而影响了前进的脚步。但与此同时,全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力度,语文教改的强烈呼声,课题研究继续深入的势头,显示了现代教育不断前进的步伐。加强对课件研究的迫切性已不容置疑,正是时候了。
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课题要想有所突破,也许可以先从课件入手,搞清其在课堂上的作用,与学生、教师、教材等教学因素的关系,进而明确课件设计的原则,运用中的定位,然后才可能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有所作为。在对这诸多问题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前,似乎还不宜急于重构新的课堂关系,否则力不从心,漏洞百出不说,更可能使本来探索过程中正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被夸大,影响自己更影响其他后来者的信心,阻碍研究的步伐。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换一个研究的角度,从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后,新的课堂关系中的矛盾焦点——课件入手,提出一些问题,希望能从中理出一些头绪,即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许籍此一斑而窥见全豹,进而解决问题也未为不可。
对现状的反思
纵观语文教学软件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公司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的软件,此类软件基本以课本为蓝本,与电子课本没有本质区别。而且这类软件大都以学生学习课堂所要学的教学内容为主,以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很难说这些软件究竟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多少作用。也有些公司找一些著名的中小学合作,投入很大,希望能够出品面向教师的帮助教师讲课的精品课件,但由于课件的通用性差,软件运行时不容易随时修改或加入自己的想法,因为教无定法多数教师不愿意使用这类软件,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更是如此。(1)
那么另一类由语文教师自己开发的软件又如何呢?费时、耗力且不说,从已开发出的软件质量上看,由于计算机编程人员对学科缺少了解,脚本又不容易说清楚,有些教师虽然有教学经验但不大明白计算机能做什么,所以软件脚本就不会比传统教学有很大突破。即使不存在上述障碍,由于新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教师囿于传统习惯与观念的影响,对课件的认识还不深,因此,课件制作或旧瓶装新酒,仅停留在教案+板书+资料的层次上,缺乏针对性,缺少说服力,课件在质量上也很难有所突破。
由于课件质量差强人意,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协商、合作、讨论也热热闹闹地进行着,但学生和教师都抱怨自己患了“失语症”,被剥夺了话语权利。的确,面对这样一个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的“全能”课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有人戏称:学生在课件中漫游,教师在讲台上手足无措,只有电脑忙忙碌碌,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这样的课堂与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不如传统教学。
由此,有人就提出了以下的质疑:在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尽管主要是由教师讲授,也没有运用任何现代教学媒体,但教师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讲授过程,依然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生动、活泼、主动。那么,现代教育技术是否是语文课堂的必需选择,教学的最优化是否只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实现?培养创新人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否一定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其实,这些问题已无须回答,但这样的质疑值得我们重视,其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首先,从上述疑问中可以看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普及、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显示其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的问题就无法回避。这是课题研究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不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研究就很难再向前推进。虽然“四结合”课题准确地抓住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弊病,并明确地提出了研究目标,但建构主义理论也好,现代教育技术也好,任何一种理论或技术都无法不经实践的检验、辨别与改进,拿来就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曾谈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现代教育技术要想被语文课堂教学所接受,也必须经过这样一个“为我所用”的占有、挑选的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建构主义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但其本身的理论局限、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关系的变化,决定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或教学理论还无法在语文课堂上直接套用,这就使课题研究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造成了课题研究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调整研究的思路,课题必须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依托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明确语文教改目标,有选择地吸收、融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从而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这不仅仅是说法的变化,而是一个思路的变化,立足点的调整。
其次,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如果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作指导,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电灌或人机共灌。”(2)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再强大,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是为语文教改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喧宾夺主,对它过分的依赖,反而会失去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上各自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得好,关键在于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最好是激情)、主动性(知识之内在逻辑的魅力以及知识对学生当前和今后发展之价值的吸引力)。因此,即使此时仍然只是教师的讲授,但此刻的教与学和后者的教与学可以有本质的不同,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教与学的立足点是学还是教。优秀教师是把教师的教融化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教是手段,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这就使得课堂从单纯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上来,这看起来是视线的移动,但却是一个实质性的转变和观念上的飞跃。传统教学之所以备受死板、僵化的指责,也在于课堂对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忽视了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造成了诸多恶果。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成就动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成功动机。(3)由于学生在智力结构和发展水平上是有差异的,其成长环境和各自经历不同,他们在学习上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协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定,不可强求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当人把精力放在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关注一时的成败,他明白,自己每付出一份努力,都是在朝向目标前进一步,因此,即使面对困难,他也不畏惧,也要设法克服,为了实现目标,他敢于尝试错误,敢于探索,所以他的努力、态度是积极的,学习起来是主动的,这时的学习动机是持久的、内在的.同时,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其意义还在于让学生把学习作为其提高人生质量的追求。关注学习过程,就是要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因此,必须把我们的着眼点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这种对学生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视,体现了人本主义全面发展的主张,对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正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前提,而学习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分层教学,恰恰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交互功能,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的创设,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就是强调反复交互。
对课件空间的探索
由此,我们可以尝试给作为交互的焦点——课件的功能和定位作如下描述:课件不应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呈现学习内容的容具,它应该是关注学习过程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可以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的一个动态的,具有强大召唤力、启发性的,可以从中不断衍化、生成新的思维结果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它应该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索,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户,是学生探索学习的抓手,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是尽情创造、实践的自由乐园。这个空间应该有活泼的流动的思维,有鲜明生动的个性,有植根与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性感受,有情感交融、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
这种对空间的呼唤,首先是出于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创造意识的呼唤。对于创新人才的含义,何克抗教授曾经作过精练的概括,创造型人才=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实践能力+有意义的独特产品(观点、作品、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必须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人意识,使学生从教师、教材乃至课件的话语权威中走出来,先要有可想,可说、可做的自由与空间,然后才能有敢想、敢说的主体意识,才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话语,进而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独特的观点、作品、方法。目前,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如果课件中结论性的东西太多,学生就很难超越现有结论有自己的思考。另外,当课件着眼于思维的引导、实践能力的训练,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时,课件的启发、引导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搅动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更活跃的思想,也就可以有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或结果产生。这样动态的、可以不断衍生的特点造就了课件对学生的召唤力,而其召唤性的大小,应该成为衡量课件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对空间的呼唤,更来自于语文学科本身的认识特点。语文课本中的文学内容占70%,语文课的主要活动——阅读、欣赏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真正的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混沌性、模糊性,包含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有的“意义”甚至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无法明晰化的,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文学的魅力恰恰也正在于此: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发现的喜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作,对于启发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想象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正是由于每部作品为所有的读者都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因此,教师、课件对作品过多过细的分析解释无疑是多余的,吃力不讨好,这种过度的关怀反而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的侵犯,它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限制了学生的解读的空间,甚至可以说它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乐趣,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与个性,这不仅不符合阅读的一般规律,更与培养创造精神的基本出发点背道而驰。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群,是需要培养的读者,他们的阅读和审美既要尊重更需要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以及课件的话语权利就在这里体现。
这样的课件相对于那些大而全的课件来说是有缺陷的,在内容上不全面,然而这样的缺陷是必需的,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选择学生最需要而仅凭教师或传统媒体无法达到或更好解决的问题,或创设情境,或学法指导,或学习点拨,或人机交互……只有针对性才有实用性,课件不再是在课堂上到处开花,面面俱到的“全能选手”,而是课堂上的一个或几个兴奋点,兴奋学生的思维,兴奋教师的教学,使平淡处生奇,使无疑处生疑。也只有针对性才有灵活性,课件不再仅仅是课文的阐释,资料的展示,方法的罗列,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跃的,更是有目的的。如此,现代教育技术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
课件本身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而存在,但是我们应该警惕在人文学科中,不能让科学主义的力量将语文的人文精神消解,要充分地利用科学,就要对科学进行合理的限制。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创造性,也有破坏性。这种警惕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对语文教学的各种反思与批判声中,就有“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的呼吁。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失误之一就是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消遁。当然语文教学可以用科学理性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步骤,摆序列,循逻辑等,但科学主义的理性方法永远不可能彻底清晰地解决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不可能根本解开语文教学之谜。(4)过度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核测评的标准化等等,科学理性的剖解越深入,就越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人文学一般并不能单纯地从逻辑概念和逻辑上来解释,而总是更多地与某种‘先于逻辑的东西’相关联”。(5)语文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
只有当科学的理性方法在人文精神的领导下,去创造人化的情感空间,才能使科学为语文所用,现代教育技术才会与语文课堂真正结合。从这个角度看,课件的空间不仅是自由的、流动的,更应该是模糊的,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唯其是动态的、模糊的,才可以不断衍化、生成新的空间,才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神奇力量去构造气韵流转的人文环境,使学生透过科学的眼睛去体验、去感悟,体验生命的情意,感悟生活的多姿……以有限的空间唤起学生无限的求索与创造。
这样的空间需要利用课件来营造,但课件本身无法生成、衍化,只有在课件与教师、学生(主要是学生与课件)之间的不断的交互、对话中,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不断被搅动、被拓展,课堂才能有充满活力的思想涌动。课件的生命力要靠交互来激活。这种交互一方面来自课件的交互功能,另一方面来自课堂的交互设计。前者属于课件的设计问题,后者属于课件的使用问题。
对课件的使用更集中地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师、学生、课件这三者的关系,可以打一个比方来说明,如果说学生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风筝,那借以放飞的长线就是课件,风筝飞得有多远多高,就看教师手中的长线能放多长,又如何控制。“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课件走入课堂后,教师并不是放弃了对课堂的控制,而是利用课件达到了更高明的控制。这种控制以给学生更多自由为目的,更有随机性,更有创造性,也更富挑战性。
参考文献:
(1)唐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软件》
(2)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