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问题

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学科问题

篇1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标。教师要抓住新教材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与新课改不相协调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笔者通过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占主角讲授内容多,学生参与讨论内容不多。由于当前的教师受之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一时间很难改变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整个堂课讲下来,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理解或者不理解,明白或者不明白整个历史背景材料是另外的一回事。学生很少能够与教师互动式的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难看到学生发言或者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方法的教授。教师旧的思想意识没有改变,认为历史课堂就是让学生知道历史知识,能够记忆下来,在考试当中知道有这样的一回事就可以了,并没有把初中历史课程当成是一项严肃的思维活动的训练过程,没有认识到历史课堂的教学是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空定位能力。如果这样的思想意识没有在历史教师的教学思维中建立起来,对于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上课觉得没有意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打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方法的知识的传授。

3.教师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历史知识,都是浅显的、基本的、概括性强的历史事件的重新概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的是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认为让学生在知道历史的情况下,记忆历史事件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当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这样教学的过程导致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很难提高,难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教学场地、教学视频材料让学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1.转变以前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新教改的推动作用下,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思想,将历史学科的教学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上来,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科,不是记忆历史事实更不是为了考试的时候能够记住历史现象。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时空定位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变传授知识为传授方法的教学方式。这样做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意愿下进行历史学习。

2.改变以前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秩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成了主要角色,将自己的定位给倒置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将历史事实呈现给大家,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讲解对于历史事实的了解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辅助和纠正错误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秩序足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下,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历史掌握的牢固程度肯定较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

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图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小故事等素材,组织学生对上述历史素材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且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事实,在实践中了解历史的进程。透过历史事件的视频或者电影资料等对学生进行传授历史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式,通过这些实践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有所收获,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时空定位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结合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完善自身的历史修养,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能够生动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欲望和能力,让历史课堂能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气象。

篇2

教师做课堂教学设问的意识和能力是学生质疑、疑意识和能力的导因。因此教师必须提起重视。什么是设问呢?设问是指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设问不是对学生的拷问,而是对学生的引领和影响。设问是教学的生命。

一、当前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一)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学校等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选定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提问题,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没有认识到如何能将方法和知识进行链接的方式。在当前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过程等都应当有所改进。

(二)中学历史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历史学习主要是以历史素材为基点的,而中学的历史教学材料大多是以课本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图片为主,过分政治化、理论化,缺乏生活化、时尚感,从而弱化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历史教材通常会有固定的观点,缺乏对立、辩证的史学思维,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创造思维、问题思维被束缚。另外,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当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进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构建问题平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一切创造始于“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在知识层面上止步,而是应当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实验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问题探讨课堂,让学生以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师生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互动的交流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另外,在课后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材料、图书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让他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帮助学生联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当下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实践上的优化,将简单的理论分析和史实记述等辅以矛盾的说法、各种史学观点、丰富的史料等,达到“无疑处生疑”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其中提到的“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氛围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生质疑能力等方面。

篇3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改革的步伐。本文就针对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来共同探讨搞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方法。

一、 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新兴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会转化为问题呈现到我们面前,运用问题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真正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调动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适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二,问题式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他们能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活跃的思维一般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产生疑问才能有思考的过程和主动探究的欲望。问题式教学法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有效的一个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第三,问题式教学法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要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对于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于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条理清晰的脉络,能够正确地获取历史知识和处理历史材料。

最后,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后,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提出针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

(一)设置适合课堂内容的问题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质疑是学习创造的基础条件。所以,教师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要结合本堂课的主要历史内容来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教学节奏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这些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进行的不同阶段了解不同历史材料的基本概念,从而从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去发现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简单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历史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带着教师的问题去学习,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各国列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复习旧知识的方法来导入新课,设计关于上节课内容的问题: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有关《》的历史知识,大家还记得清政府签订《》之后带来了哪些危害吗?然后由此递进,中日之后,清朝政府向各国列强借了大笔款项,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肯借这么多钱给中国?他们想要通过借钱给中国达到什么目的?通过这些逐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借钱给中国的最终目的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识。教师提出这些问题,继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班内共同交流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的相关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长此坚持下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也会得到提高,历史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涨。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分析,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找教材中的重点,对历史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探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将问题和材料相结合,适当发挥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事件中,进一步完善历史概念,正确把握历史。

(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就会进入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小组讨论阶段。小组的划分可以是教师事先就安排好的,也可以是课上临时组合的,小组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竞争中激发出他们的求异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氛围中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45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因此,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正是学生有效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大好时机。现代教学倡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只有有效解决了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没有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避免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学习的过程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无疑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方面存在不足,教师按照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该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进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而且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影响了知识点有效呈现,同时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为了使初中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没有引起重视,同时也没有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无疑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不足

历史虽然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学习难度相对不大的学科,然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引起重视,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使得学生难以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二、应对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文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以解决,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的理解知识点。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通过理解知识点进而深入掌握知识点的好习惯,避免学生在新时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机械的记忆知识点的情况。

(二)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将学生有效纳入教学过程之中,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本人会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进行集体作答,这样就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中来。

篇5

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课堂提问的设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如果精心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课堂提问涉及到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时机、方式途径等,要想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项任务,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通过教师巧妙设置的疑问,使学生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一、要善于挖掘课堂提问的导向功能

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精妙的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价值功能

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功能在于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条件,其要旨在于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的第二个框题《新航路的开辟》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开辟新航路”中的新航路指的是从哪到哪的新航路?既然是“新航路”,那么在此之前一定有旧路线,请大家根据《14 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旧路线的大概情况。(2)既然在欧亚之间存在旧路线,为什么西欧人要另辟新路?(3)新航路不同于旧路线的地方在于它基本上是海路,在此之前欧洲人对于远洋航行是没有多少经验的。这就意味着开辟新航路充满了风险和危机。既然如此,这些航海家为什么还要以身涉险?推动他们做出决定的因素有哪些?(4)哥伦布的航行方向说明了什么?(5)麦哲伦的航行路线是什么?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什么?(6)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正是这一事件使得人们开始真正的了解了什么是世界历史,那么根据我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材料,请大家分析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这节课我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不是我背下来什么,而是我懂得了什么。

三、要准确把握提问的原则及收获最大化

1.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

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2.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

历史学科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问题、汲取历史营养、服务现实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平、淡、浅、直,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辩、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篇6

一重视学生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个性和创造性直接相关,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人行为是由以有意识行为――无意识行为和独立行为――角色行为为纵横坐标构成的“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从第一区域到第四区域分别构成了直觉行为区,习惯行为区,确认行为区和自主行为区。其中,第四区域集中了最多与创造有关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聚焦思维,扩散思维,多维思维活动,是培养创造性的一个核心区域。教育的功能在于按照社会的要求综合平衡地发展各类行为,只有各类行为协调发展,才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然而,当前学校推崇的是确认的,习惯的“角色行为”,而抑制了自主的,直觉的“独立行为”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视对人自身的教育,从而造成重共性轻个体,重服从而轻自主的“行为失调”病症。创造活动最集中的“自主行为”区域为素质教育的盲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学科应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我们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各类行为培养的失调现象,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的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情绪激动,有跃跃欲试的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四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历史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有直接关系。现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的科学性,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加剧了教学的情感性缺失;影响了真、善、美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首先,要重视历史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要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成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论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再次,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最后,还要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好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好历史与社会。

五结合历史与社会人文学科实际,加强兴趣培养

从学生学习的整体看,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按照青少年情感发展的规律,把情感培养与历史与社会人文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这方面,我们的历史老师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的“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最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引发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举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介思,指导方法,以指引等手段,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教师的及时讲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综上所述的粗浅分析,笔者旨在促进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出历史与社会在素质教育中应有作用,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历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92-02

为了体现现代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我国适时推出了一门新课程――《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主要研究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对现实社会的基本认识;我们传承的文明――对现实社会的追根溯源;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对现实社会主要问题的探索。总的来讲,该学科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的一门初中社会学科。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程定位

《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级7-9年级开设的进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一门综合性文科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尤其是强调对学生历史的、辩证的观察和认识社会能力的培养,同时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门新的课程对现有的一些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如地理、历史、政治、社会学、人文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所以可以看做是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

既然有如此高的学科定位,所以这门课程的讲授对教师的综合知识及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讲授的教师至少要具备地理、历史、政治、社会学、人文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基本理论,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学生听课的过程中也才能融会贯通。

目前,为了体现初中教育的综合性及时代性等特征,各个国家开设的社会历史等课程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的历史、自然、地理等学科了,而是包括了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如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有些国家的社会历史学科甚至包括一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在内,所以正是由于时展的需要,学科发展也相应体现出综合发展和不断融合的趋势。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方面的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填鸭式的灌输和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体制所形成的教育氛围所致。

2.主观因素

(1)教师知识面狭窄

目前初中教师知识面较为狭窄,尤其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严重不足,这主要是受到专业限制。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就是把学生从中学阶段就分成文科生和理科生,大学阶段又分成不同的专业,隔行如隔山,所以教师对跨专业的一些综合知识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往往需要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筋疲力尽。虽然这个属于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是主观因素方面,但是究其根源还是由长期的教育制度造成的。

(2)学生主体性缺失

最近几年在中学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从实践角度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很漫长的改革过程。一般情况下,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掌握有非常丰富的课堂经验,比较注重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善于把握和控制课堂氛围,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自主思维活动也受到或多或少的压抑。

三、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备课充分,规划时间,课后认真反思,总结经验

教师应加强自身知识积累,增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例如《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课,教师应先考虑清楚两个问题。即如何选择地图和怎样使用地图,而地图又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在“地图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前提下,才会遇到怎样在多种多样的地图中选择合适的地图,继而才会有如何使用好这些地图的问题。按照这样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展示一些地图,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地图有不同的用途。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让学生明白地图范围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图》、《中国交通图》、《中国气候分布图》等让学生明白地图内容的多样性。由此导出一个结论就是地图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探究地图的乐趣。

备课时按照这种逻辑预设课堂教学。从起点出发,介绍地图特点,以及地图对人类的贡献,再到如何从这些不同类型的地图中获取我们所要得到的信息。合理分布课堂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已期达到最大的教学成效。课程结束后认真总结,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布置课后作业,对本课所教授的知识加以巩固。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课堂内容。

2.围绕教材体例与知识架构的变化改进课堂教学

改变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合理分布教师教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兼顾学生的群体特点与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具有共性特征。他们渴望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责无旁贷。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就是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探究未知世界。但是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不容忽视。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思考能力。

例如在讲授“秦朝一统”课程时,教师可引发学生对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和秦始皇本人的大讨论。诸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修筑万里长城以抵御外族入侵等,功绩巨大;而焚书坑儒,制定苛法严酷镇压人民等,又犯下累累罪行。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出对秦始皇客观公正看待的观点,对其有功的一面加以肯定,对其残暴的一面进行否定。进而发散式的教会学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逐渐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评判的能力。

4.关注学生不同层次,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的水平及自身接受和理解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来自城市的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享受的教育资源、认知能力及学校条件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会造成学习成绩的差异。一般来讲,城市学生综合能力如探索能力、参与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都会强于农村学生。所以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殊途同归”提高教学质量。

即便是用一个班的学生,除了中学生共同具有的特性之外,每个学生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认知、兴趣以及对学科的心理认同程度等都有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这是一种隐性分层现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一个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照顾其个性心理。因材施教。逐渐拉平这种分层。

5.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后,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了解学生的认识过程。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强化教学效果。《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新设的文科综合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比如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等。尤其是网络在当今时代的异军突起,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资源优势。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在学习《盛世文化》课程时,引入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音像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盛世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结合我国历史上的诸如汉唐盛世文化,说明封建时代盛世文化和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盛世文化的不同特点。

在学习《屈辱的岁月》、《》等课程时,可给学生播放《北洋水师》等影片片段,并于我国现在的改革开放相对比,让学生感悟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独立国家的重要性。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去一些历史遗址,结合我国遗留下来的丰富的历史资源,实地现场教学,让学生真切的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加深印象。

总之,《历史与社会》这门典型的综合性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以上简述,主要是说明教师通过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不仅充分了解历史,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情感、态度以及思考能力,评判能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使这门学科能最大限度的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8

历史课一般出现在早上第四节和下午二、三节,可以想象学生因学习所谓主科而把疲倦带到历史课堂上的程度。作为历史老师,跟学生问好之后,总希望他们马上集中精力,但因为疲倦的原因,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分散或者假性集中。这时,只要老师一说“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了,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回答几个问题”,学生就会以最快的速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此时学生心中想的是听清楚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忆所学的知识从而进行回答,当然注意力就集中得快了。

二、课前提问能促使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没有课前提问,学生往往学完新课,把作业一做,历史课本往书包里一揣就不闻不问了。这有点像“猴子掰包谷”,前面的知识学了但很快就忘了。猴子掰到最后还得一个包谷,有的学生连最后一个也保证不了,临到测试才从书包里将课本掏出来胡乱翻翻,这样测出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当把课前提问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并持之以恒时,学生就会改掉“猴子掰包谷”的习惯,每天总要花点时间来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以应对下节课老师的提问。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养成复习历史的习惯,测试出来的结果就会有明显提高。

三、课前提问能引领学生从温故走向知新

这里的“温故”指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知新”指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由于一个星期一个班只有两节历史课,这两节课有可能间隔一两天,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如何,老师心中可能没有底。这时进行一下课前提问,就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同时,老师也做到了心中有数,这对老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很有帮助。提问完毕,老师来一个自然的过渡语,学生就会顺理成章地走进新课的学习中,进而知新。

四、课前提问能驱动学生重视课前预习

老师经常在课前提问,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就会不满足于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还会自觉地重视起课前预习来。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把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先解决了,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在历史课本上做好记录,留在课上解决。等到老师来上新课时,听课的重点就放在那些疑难之处,这样就能更好地学好新课了。学好了新课,到下节课老师进行课前提问时,对涉及这节课的内容,就能轻易地回答了。

五、课前提问能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43-01

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爱因斯坦在《物理进化论》一书中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提出问题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中学会解决问题。科学课教学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中学会解决问题。

一、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促使小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如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讲课时,故事引入,巧设悬念或做小实验,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从生活中、书本中、大自然中去发现新问题,从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二、重视在教学引言中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地阅读来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它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体现。

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时,必然会伴随着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由此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问题既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机,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牵引力,因此,在引言中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课的引入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大胆突破课本的限制,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熟悉的事件或故事,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在宽松和谐的科学探究氛围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不仅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还发展了自己的思维。

三、引导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那什么是“动”呢?怎么“动”呢?笔者认为,我们所要强调的“动”一定不是光指那种课堂上满堂喝彩,学生屁股坐不住的“动”。而“动”的实质,应该更强调的是孩子们头脑的“动”,积极地思维,有效地讨论,有意义地交流的“动”,从而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思考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学生生性好强,求知欲强,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而且,学生会因为问题是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起来更有目的性,课堂气氛又非常活跃,自然而然地把教学环节步步深人了下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步步深人,既满足了学生们的心理要求,又顺水推舟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自然流畅,使学生感到这样的探究活动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自己所乐意去尝试的。

有了这些问题,学生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有了指向性,目的就变得明确了,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质疑、思维和通过交流获取科学知识的经验。科学探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四、适时进行科学评价,引导学生乐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就要注意适时激励,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开展提问比赛,看哪个小组或个人提的问题多且质量高。为了激发、鼓励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也可把学生提出问题的心理体验和思考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改革单一的书面考试的评价方法,重视形成性评价,直至把提出问题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中。教师应为每个学生建立提问记录册,由学生记录下每节课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再由小组长和科代表共同负责监督、考核,并根据提问的次数和提问质量进行量化考核,计入该生平时成绩。对于课堂提问次数多、质量高,且表现优秀的同学,还可给予期中、期末考试免考的特别奖励。

五、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时代,教师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不能发现问题就根本谈不上创新,可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

篇10

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式教育法的运用,其问题式教育法指在课堂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教育的中心,从而促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生可以进行主动自我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历史课堂中教师向学生然后在对进行问题分析的时候一定要从多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诱使学生可以自我对问题进行探究.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首先,问题式教学法真正的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问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进行思考,加之教师对教学节奏的适当调节,并把教学气氛不断搞活起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来把教学效果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

其次,问题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并讨论问题。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追求真理的动力。而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为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问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能够对基本的历史事实以及历史现象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把历史发展的一个线索加以理清,进一步具有对历史信息正确获取以及对历史材料正确处理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对各种历史事物的共同属性以及内在规律进行认识,对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以及概括的能力进行培养。当然,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也十分重要,通过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集中和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以及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从静态的历史是空想动态的历史时空转变,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出问题的独到见解。在这里历史的哲学角度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等等。

二、初中历史课堂实施问题教学的策略

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答型问题教学应用最为普遍,因此本文仅对这种教学策略进行论述。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提问策略、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进行论述。

1.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面临要加以解释的现象或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着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对教材中的有关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例如:在教“”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讲述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并且要学生找出发生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产生“为什么会发生”的疑问。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有关北京人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

2.设置问题的策略。问题中既有当前教学的基本内容, 又有与之相关的,值得学生思考的内容,把学习和思考延伸到课外,用课外知识巩固和补充课内知识,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将问题延伸到课外,更能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保证重要的教学目标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提问应该设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篇11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建议

要想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要注意考虑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不是所有的问题设置都能够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提高的作用,因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把握好时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主导的地位,要对课堂的进度有较好的把握,问题适合在什么时候提出,提问的时间应该有多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多少,学生是否能够有较充裕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表述,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点评和解答,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很多的教师在提问后,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会匆匆结束,学生的思维还没被打开就被关闭了,往往导致到学习的最后,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失去了思考的兴致,最终使得问题的提出没有预期的效果,因此恰当的提问时间设置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问题的设置不宜过多,所以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简,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评述和解答,让学生在思考后找到不足,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二)设置问题应该将学生的特点考虑进来

设计问题尽量避免一些无效的问题和效果比较低的问题,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时间应该留给价值大的问题,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问题的设置要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因此,教学的问题设置难度要适当,太难或是太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问题的设置好比一个梯子,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借助这个梯子能够看到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拾级而上,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得到提高。

(三)历史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性

历史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就是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检查,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能够体现他们在课堂教学上的主动性,教师的问题设定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教学的效率。目的越是明确,学生越是能够掌握住重点,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就越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三、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问题设置的意义

高质量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不断在课堂上的设问,解答,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能够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活学活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渐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不仅能够高效地掌握知识结构,还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勇于探索的精神,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1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我们发现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都要求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缺少探究的兴趣;学生自主、内化的时间不充分,盲目要求合作学习;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他们普遍存在“不问”“不敢问”“不主动问”“不多问”“不会问”的五不现象;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未能体现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过,不了了之等等。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是一种学习思想,或说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1)探究学习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2)要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明确了目的,才能给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3)探究学习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4)教师对探究学习的指导要有耐心,但又不能过“勤”,以免干扰学生学习思维,要给学生做、说、写的机会,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质。

二、过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新课程则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都不管”,课堂上一味地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做“甩手掌柜”。很多东西教师都是让学生去自学,让学生给学生讲解。课堂上教师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作用被淡化,使得课堂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对需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而事实上,很多知识只靠学生自学是理解不了的。传统的教师讲授仍然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只要你不是满堂硬灌就可以。

其实,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精神实质也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过分强调激励性评价,忽视批评教育的正面意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对于激励学生上进、体现自身价值、树立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激励教学原则已成共识,但如果不讲究分寸,过度的庸俗化则成为大忌。在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太好了”“你真棒”“真了不起”“掌声鼓励”这些语言,学生无论怎样回答都嘉奖一番。滥用表扬,不更正学生回答的错误,结果使表扬失去应有的效果,还让学生不知对错,心中一片茫然。适时的激励可以鼓励学生进取,而过多、过滥、过于简单的激励语言则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激励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提倡鼓励并不是放弃批评。事实上,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除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适当鼓励外,更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以便使其在以后学习中不再重复出错。正面批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评价所不能比拟的,只要是实事求是而不是有意夸大、故意拔高,一棍子打死不给出路的批评,是能够被学生接受的,是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

四、过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忽视常规教学手段的优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愈来愈多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中,以现代技术手段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多媒体进入课堂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通过色彩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动画效果、优美的音乐等,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已经在教学中展示出它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

但有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又进入了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误区。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能力,因此,从新课导入到教学流程,从内容板书到材料提供,从提出问题到答案呈现,从知识归纳到教学小结,完全依靠多媒体,整节课无一个字的板书。

课改之“新”的灵魂不在形式、不在技巧花哨,而在内容、在观念更新,许多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不能轻易丢掉。例如,课堂提问、讨论、演讲等等,这些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各种教学手段各有其长处,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不能把运用多媒体看做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手段。

五、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忽视课堂教学的严肃性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很多课堂为了体现学生的“动”,热衷于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探究讨论、互动问答等。

篇13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因而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被采纳。本文有效结合问题导学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设计原则与作用,并对问题导学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合理运用提出几点建议。

一、问题导学式的教学设计原则

问题导学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具体实践,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导”。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复习、思考、实验等学习,并且问题导学教案的设计要做到把知识转化为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要有层次性。

(一)情境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创设出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好奇心,有效激发起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问题的引导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所创设的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启发性原则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采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过程别难理解或者易错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一个个小问题把大问题分解开,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点的掌握,并且通过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目标引导原则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导学式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思维能力,从而轻松解决初中物理课堂中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二、问题导学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问题导学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主动性与独立性。例如,在讲解有关照明电路的演示课件时,老师可以先通过自制的演示板把所需的实验器材在讲台上展示给大家,清晰线路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生,并通过一些实验器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尊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地结合情境化创设问题,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解决的能力。

三、问题导学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具体实践

问题导学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主要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案例,并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积极自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老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经过精心设计,使得问题具有与学生水平相符的难度,从而起到激发学生智力的效果,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学生在享受学习喜悦的同时提高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一)所设问题要紧扣教材

在学习物理这门学科时,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定理 、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进行问题导学式教学时,所设置的问题要紧扣教材,特别是对于有实验类的知识点。

例如,在讲到光的折射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以下实验工具,透明的玻璃杯、筷子、硬币等,根据老师设置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试验来得出相关的结论。老师设置的问题如下:

(1)在透明玻璃杯中倒入水之后,观察倒水之前与之后杯底的不同?

(2)把筷子斜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从侧面观察水面,发现筷子在水中有什么样的变化?

(3)如果把硬币投入到透明的玻璃杯子里,并使硬币不在眼睛的视线范围之内,然后向杯子里慢慢倒水,观察硬币的情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筷子折弯或者硬币升高等现象都充分体现了光在水中发生折射的现象,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问题的设计要联系实际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存在物理现象,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问题导学式教学中,通过把物理知识的探究与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在设计问题时,要通过创造多层面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来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验证,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讲解到有关浮力的相关知识时,利用石头或者木块做物体的浮沉实验,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两公斤的棉花与两公斤的铁块,到底是哪个重量大呢?对于问题的解答,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亲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问题导学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力,还可以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知识。

问题导学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问题导学式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动手实验能力,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