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单位财务管理问题

单位财务管理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单位财务管理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单位财务管理问题

篇1

(一)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意识、理念是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高效开展的基础,但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科学管理意识严重匮乏,这使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面临新困境。此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一些事业单位不注重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制定系统的成本管理制度、资金 审批和系统的财务管理条文,致使管理面临着松散、随意和无目的的现状,系统性和整体性缺乏,管理者管理意识自然不高。二是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专业知识不扎实,加之单位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管理培训,管理者意识和能力都较差。

(二)财务管理预算方面问题突出

事业单位的预算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组织的资金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走向,是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可否认的是,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但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控制与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单位破坏了预算的完整性,大量的财政资金并没有被纳入预算范围,预算内容缺乏完整统一性。二是预算编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预算不能更好地服务于财务管理。一些事业单位“切块”式划拨资金的方式严重影响财政支出效率,因其只重划拨,不重监督与考察,下级究竟将上级所划拨资金用在何处,事业单位一概不知,这种预算拨款方式,将监督束之高阁,更容易造成各单位之间的不公平与不公正。三是预算执行中各种大小问题层出不穷。执行过程中任意扩大收支范围,抛弃审批制度随意执行预算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专款不专用”成为严重问题。

二、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提升管理意识,加大管理执行力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并以此为指导加大其管理执行力是确保财务管理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首先,只有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其管理职能才能正常、高效发挥。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系统培训,很有必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创设优良的培训与学习环境、利用竞争机制激励管理人员等促使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水平。当然,事业单位还可以加大资金投入,聘请海内外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员工的参与与支持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其次,财务管理人员执行力的提高是改善财务管理状况的关键所在。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督与追责力度,确保财务管理执行到位。财政、审计、业务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对事业单位的审计与监督作用,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施行严格监督,财政业务管理部门要对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人员进行适时考核,提高其业务素养,提高其管理执行力。

(二)加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加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是解决预算方面问题的重要举措,科学、精细、可行性高的预算管理是确保会计职能顺利发挥,会计核算精确进行、会计目标顺利实现。财务管理高效践行的基础。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将基本建设支出投放于事业单位财务大帐中核算,这样不仅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完整与统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财务管理,更确保了财务资金的相对安全性。二是千方百计抓好资金支出管理工作。事业单位的支出是开展财务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把握和控制好各种资金消耗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财务管理制度开展收支业务,确保收支科学有秩序,杜绝混乱现象的发生。三是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预算管理时要遵守职业道德,确保预算信息的科学完整性,遵循依法可循、有章可循的原则,真正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

(三)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篇2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基础条件

(一)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

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会计法》革新因素影响,事业单位还需在财务管理机制方面完善、实施,能对《会计法》规则内容深度研究,使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职权划分更明确,依据工作岗位招聘管理人员,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权限必须细化,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保证财务管理机制及各项政策全面落实,显著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成效。再加上岗位分配要求,会计与出纳工作需每日都能进行汇报,目的是规避重复工作、遗漏工作等现象发生。同时,还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需根据工作职能划分找到具体的负责人,就能探究引发问题的具体原因,便于在根源上处理与抑制相同问题再发生,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思路清晰、组织结构完整,符合国家看财务管理要求,促进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二)贯彻落实资产管理制度

考虑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位对事业单位综合效益的影响,从初期预算编制工作开展阶段,就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控制工作。要求财务管理部门能对常规问题影响因素全面掌握,提前编制应对措施,贯彻落实资产管理制度,控制各项工作的资源消耗、投资成本等,保证每项费用使用情况都控制在预算管理的标准范畴内容,确保财务管理工作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此外,还能结合事业单位发展实况,突出资产管理制度的专业性、严谨性等特点,事业单位管理层重视财务工作全程管控,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确保资产管理工作质量,在事业单位创新发展中发挥着促进作用。

(三)内控力度增强

主要目的是能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显著提高,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推行与实施下,能成为财务管理制度中的基础条件,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目标与要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措施,在会计集中核算中注重内部控制力度的增强,从根本上考虑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杜绝腐败、浪费等现象发生,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良好成效。同时,一旦发现资金信息不符问题就要及时调查、分析及解决,相应人员主动承担责任,依据在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管理工作内容及职责,避免对后续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工作重视度待加强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发展阶段重视财务管理,但缺乏实际性,财务管理工作过于表面化与形式化,未达到预期的根本意义与目的,所具备的内控制度待完善,影响工作人员健康思想,会因内控制度不完善而谋取个人利益,也是引发违法乱纪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的经费开支范围、标准并没有明确性地规定,无法对财务管理全面、有效地控制。在支出项目审核阶段严谨性不足,监管制度形式化,引发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导致事业单位产生经济损失。

(二)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

因事业单位对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方式比较传统化,并没有严格依照财政部门规定全面落实“零基预算法”完成财务管理预算编制工作。当前,最受事业单位欢迎的预算方法是“基数预算方法”,只因此方法在预算阶92企业管理环渤海经济瞭望│2022.02段的工作量较小,事业单位及财务部门只考虑到财务预算工作效率,而还是工作质量管控,无法真实地反应出事业单位各阶段的支出项目合理性,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并未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影响性,只是按照事业单位的年度项目进行大体预算,无法保证预算结果准确性,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能无法充分性地发挥[1]。

(三)人员职业素质待提升

无论是事业单位稳定发展,还是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均需专业化的财务工作人员,而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影响着整体效果。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创新发展所遇困扰因素更多,往往会因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财经法规及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全面、掌握不扎实,在财务信息上报时存在违法乱纪情况,影响良好风气。此外,事业单位在日常发展阶段并没有对人员专业能力培训引起重视发,人员传统化的工作理念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易受人为因素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只停留在“实务层”面上,专业化的管理知识与基础理论缺乏研究性,实际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标准。

(四)管理制度滞后

当前,依然有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阶段没有依照相关准则、会计制度等规范性实施,所设置的会计科目与使用的会计科目存在差异性,因核算工作标准缺乏依据性,无法保证原始凭证填制规范性,往往因记账凭证传递不及时,引发费用支持与收入跨期情况,会计信息数据缺乏依据性与可靠性。此外,单纯考虑事业单位自身经济利益,会在各项信息数据上报阶段对经营业绩随意篡改,也就出现了虚假会计信息情况,失去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质性意义[2]。部分事业单位在经营阶段,为了能保证经济项目的业绩达到领导的预期要求,其实质效果与预期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工作人员会从财务报表上修改正确信息数据,包括债权债务金额、经济活动项目中各项费用的支出与收入等,导致事业单位面临着坏账情况,严重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稳定性。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策略

(一)事业单位对内控工作引起重视,具备完善的内控制度

结合上述内容的探究,能了解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影响性,从事业单位长久发展角度探究,需其自身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重视,在不同发展时期均能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内容,坚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为依据,遵循“从实际出发”原则,详细探究自身发展实况,制定完整的内控制度,并随着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与事业单位发展加大实施力度,既能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重要条件,又控制财务管理工作规范性与标准性[3]。在岗位分配、职责权限划分阶段,每位工作人员均能对各项业务开展引起重视,要有明确的授权与批准,定期、不定期地对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资产清点与盘查。创设独立化的监管部门,准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管,把具体的工作内容与责任细化到个人身上,每位工作人员均有较高的重视度,能依据内控制度各司其职,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避免对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设置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活动,列入到财务管理人才业绩考核内容中,既可以提高管理人员重视度,又能保证每项费用支出的综合效益,成为项目绩效管理的重要依据,选择“逐级管理”的方式,由上级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提出的要求、规则等详细说明,先在项目预算编制阶段就能监测绩效评价指标完成率,强调是的项目综合效益。然后,从项目实施角度出发,对各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对比分析,能在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标准,并影响着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最后,强调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事前、事中、事后重视度,需完善管理流程,编制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事前调查分析进入到事中评价环节中,整理项目进展情况,再到事后评价中对项目支出成果的审查,从而保证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整体性、严谨性,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要求保持一致。

(二)预算编制合理性管控,为经济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因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编制开展,需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调,在此方面就对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协作意识与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分析各部门及工作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性,在预算编制工作开展阶段,对其进行合理化管控,能为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4]。对此,也建议事业单位能在预算编制工作开展前,结合具体内容与各项要求,能组建专业化预算编制工作小组,能对此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要求预算编制工作小组中的每位成员对相关业务内容、流程、要求、内控制度等全面性掌握,可胜任预算编制工作岗位。此外,在预算编制工作开展前能总体化分析,拟定编制工作计划,细化各阶段的预算时间,由领导层对具体要求与制度内容传达,预算编制工作小组积极配合,影响预算编制工作质量。再加上人员自身专业能力的影响,搜集与掌握事业单位多类别信息,保证各项预算项目定额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后续工作开展均需依照所拟定的预算方案规范实施,选择逐级监管方式,确保财务管理整体效果,避免出现超支情况。当然,事后管控也比较重要,选择跟踪调查的方式,对事前论证、事中监督、事后控制,一旦有违法法行为要严惩不贷,追究每位人员的法律责任,引发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重视,从而为各项经济活动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加大会计监管力度,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会计属于一项基本职能,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实施阶段,会计监管全面贯穿,其职能发挥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提升有巨大影响,对此也需在管理工作开展阶段,能借助会计职能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事业单位自身具备健全的监督机制,依据《会计法》对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工作严肃处理,杜绝信息数据随意篡改、记账凭证审核不到位等情况发生,各项工作均能有明确的要求与标准,由专业化工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登记账簿,不为违法乱纪行为提供有利条件,不断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规避与解决常规问题,也可推动事业单位良好发展[5]。同时,在监管阶段也能发现违法行为,能采取法律武器严厉惩罚,必要的责任法律责任。加大奖惩制度实施力度,能对工作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物质与资金奖励,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与参与性,为事业单位稳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在财务管理工作实施阶段对奖惩制度内容适当调整与完善,为每位工作人员均提供工作竞争平台,在日常工作中能争取更多的进修机会与学习条件,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在生活中自主意识与能力较强,关于单位中优秀人员的工作业绩分析,学习他人优势弥补自身不足,通过实践体现出个人作用与价值,也可为事业单位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事业单位管理层发挥引导作用,能从多角度探究财务管理工作成效,不单单是对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还会在会计监管方面提供重视,经监管力度的加氢,以《会计法》为实施依据,分别在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岗位中分配相应的工作人员,各项管理工作制度与职能均细致划分,再加上管理制度的实施,管理层能定期对会计管理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考核,一方面,是能让工作人员详细地汇报自己工作内容与岗位职责,便于管理层对人员后期培训方案制定明确目标;另一方面,关于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交叉内容”,分别从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角度探究,通过各职能人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与方法,判断是否存在混乱管理、违法行为等情况,能在管理上突出严谨性,强化人员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为事业单位稳定发展提供支持条件。

(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事业单位综合实力

财务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依据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国家宏观形势综合探究,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前提,制定完善们的财务管理制度,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开展需求,在管理制度实施阶段详细探究各项工作内容与质量,能在问题发生前合理化解决,避免常规问题持续性发生,有效解决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制度滞后问题[6]。同时,事业单位也会从自身长远化发展角度考虑,财务管理既是其内部重要工作之一,其管理效果会关系着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在此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如:财务管理部门的软件、硬件设施完善、定期开展人才技能培训活动、争取更多的进修机会等,均使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结构更完善。再加上激励机制的实施与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能吸引更多财务管理人才参与,为事业单位提供可选择的条件,并根据人员综合能力分配岗位,组建专业化的财务管理队伍、会计管理队伍、监管队伍等,均能增强事业单位综合实力。事业单位融资发展,需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并在筹资渠道方面良好帮助,保证事业单位综合实力、特点、各类资源等全面性发挥,有效降低政府部门的经济压力,发挥事业单位财务“杠杆”作用,可影响事业单位的综合效益。此外,在投资方面也相对放宽政策与条件,事业单位对自身经济风险的管控,真正权衡风险与收益,真正提升事业单位综合实力。

五、结语

为促进我国现代化社会可持续发展,还需事业单位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与职能,在内部发展阶段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重视,具备完善的内控制度,注重预算编制合理性管控,为经济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加大会计监管力度,提升财务管理质量,具备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事业单位综合实力,通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提升,保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引用

[1]赵松.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营销界,2020,6(52):150-151.

[2]黄柳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20,3(24):59-60.

[3]魏隆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0,68(23):153-154.

[4]林秀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48(12):240-241.

篇3

随着改革理念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内部结构也在日趋完善,在新理论与新技术不断涌入的影响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更新与完善。因此,针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应适时采取合理的解决对策,以便逐步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完善。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部门不仅是事业单位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事业单位工作的有效性,随着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的逐步改革,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并在无形中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其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模式缺乏安全性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主要是负责管理货币资金的工作,因此,要想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使用资金的有效性,应建立安全的财务管理模式,但是,在很多事业单位中,由于财务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这将导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严格,从而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在无形中给事业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例如,有些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没有注重财务管理环节中的安全性,只是照搬企业内部固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而忽视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这样,不仅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性,同时也在无形中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财务管理部门在对资金监督时,也没有严格执行监督的职能,由此可见,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中的安全隐患。因此,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各项工作环节的安全性都在无形中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完成,所以,针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缺乏安全性的现象,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者应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政策。

2、财务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

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结构中,财务管理制度不仅是规范事业单位各工作环节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事业单位工作正常运转的有效途径,但是,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财务管理部门的纪律意识淡薄,对少数支票与发票的管理缺乏高度的重视,这样,不仅削弱了管理制度的机制,同时也不便于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例如,在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且管理制度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没有真正实现管理制度所起到的规范作用,这在无形中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完成。而有些事业单位,即使制定了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和执行,从而也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

3、财务管理系统缺乏控制性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国家投入是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国家只是拨发事业单位资产的决策者,国家对事业单位提供的资产与利益无关,并且是不要求事业单位偿还的,对于国家所投入的资产,是由事业单位自行管理和经营的,国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事业单位在使用资金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从而导致了事业单位中资金使用环节的薄弱。例如,有些事业单位,在接受到国家投入的资金后,并没有从企业内部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私自对国家的投入资金随意使用,这样不仅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浪费,同时也在无形中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并且在有些事业单位内部,根本没有设置控制财务管理的部门,这就降低了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从而也造成了财务管理中错误观念的滋生。由此可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一定的控制性,这在无形中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关于资产的有效利用。

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结构中,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漏洞,因此,要想促进事业单位逐步发展,应适时采取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并制定出适合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以便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结构。其中,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财务会计制度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不断转变,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是由于会计制度只是针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做了少许的补充,并没有根据预算的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因此,要想提高会计预算的合理性,事业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财政预算的相关规定,并加强财政管理的力度,以便促进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例如,在某些医院的财务管理中,要根据医院本身的发展现状,适时建立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且要站在整体的高度上,从多个角度出发,以便减少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着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由此可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不仅是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必由之路。

2、完善财务管理评价制度

在事业单位运用资金的环节中,要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应完善并创新关于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这种制度的提出不仅加强了预算管理环节中的收入和支出,同时也提高了监督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因此,随着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的逐步完善,应适时将预算资金的管理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并且加大对相关项目考核的范围和力度,从而提高财政在使用资金时的效益及管理水平。例如,在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出有利于完善财务管理的评价制度,并及时收集企业员工的反馈意见,针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模式,注重财务管理评价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由此可见,完善财务管理评价制度是保证财政资金正常运行的重要途径。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事业单位应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环节,并不断完善和健全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要想从根本上加强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应灌输财务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并适时提高财务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以及技术水平,以便实现资金预算过程中各项支出的合理分配,并且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可以适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便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有些事业单位的管理内部,为了实现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不仅制定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相符的制度,同时也加强了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性,这在无形中反映了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状况,从而也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环节中,作为财务管理者应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适时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由此可见,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完成的有效手段。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逐步深化与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不但制约了事业单位工作的有效完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资金的效益,因此,事业单位应适时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完善和创新符合时展的财务管理制度,以便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效益化。

参考文献:

[1]朱惠紫.浅议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J].财经界,2010,(12)

篇4

行政单位是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做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是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重要举措。行政单位只有严格履行财务职能,遵循财务管理规律,循序渐进,才能使财务管理变得合理和规范,才能促进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健康高效发展。

一、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现实情况

财务管理是行政单位各项工作的经济命脉,是国家财务之本,只有做好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保证我国行政单位正常运行,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建设长期稳定发展。由于不同行政单位具有差异性,各行政单位管理方式和水平也各不相同。根据实际情况,我国目前行政单位仍然采用收支记账的方法,这样逐层审批在现实中会产生冲突,出现问题,审核方式落后,权限集中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工作人员会产生情绪使得积极性不高,麻痹大意现象严重。

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虽然也在不断提高,改革力度也在不断增强,但财务管理中的不合理,不规范问题依然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行政单位长期稳定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不断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1、财务职能履行不到位

财务职能是指行政单位财务在运行中所固有的功能,财务的职能源于行政单位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筹资、用资、耗资、分配等过程中的管理职能。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中不能合理履行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职能拓展更谈不上。

2、行政单位财务预算中管控机制不健全

行政单位的预算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计划,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由于部分行政单位在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发展目标,使各期编制的财务预算衔接性差,预算指标与行政单位长期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只强调财会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忽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只重视静态管理,忽视动态管理;只重视资金运用管理,忽视资金成本管理;只重制造成本法的运用,忽视成本管理方法的改进;只重视内部因素分析,忽视外部环境研究;

3、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收支问题突出

行政单位财务收支情况是国家规定应当接受监督的,国家赋予一些行政单位收费职能,是为了筹集部分财政资金,平衡社会收益。但现实中,某些单位在利益驱使下,不遵守法律法规,践踏体制,往往出现巧立名目,乱收费、随意收费,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加重了企业和老百姓负担,给党和国家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支出方面出现的不均衡问题很严重。由于资金在短时间内被违规使用,不仅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出现滥用、占用现象也难以控制。一些行政单位为了满足预算,虚构经济业务往来,使用各种手段来逃避国家监管,导致预算部门加大支出力度,使得预算失衡,严重影财务资金的合理使用。

4、行政单位财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错误现象发生,都是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行政单位财务人员知识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仍然不能与经济工作完全相匹配。许多财务管理人员还停留在理论的角度上,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需要专业技能的学习。落后的财务管理方法,会导致财务信息不真实,财务管理人员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还亟待提高。

三、完善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方法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在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财务纪律,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宗旨。财务管理工作要贯彻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在行政单位中制止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增加积累。财务管理人员都要认真执行岗位职责,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如实反映和严格监督各项经济活动。记帐、算帐、报帐必须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帐目清楚、日清月结、近期报帐。财务管理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必须坚持原则,照章办事。对于违反财务制度和纪律的事项,必须拒绝付款、拒绝报销或拒绝执行,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2、加强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

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严格管理,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行政财务管理人员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依法行使财产管理者权利,履行其相应义务。实施对国有资产运作的有效监管,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应当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3、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全面、规范、合理管理行政单位财务

做到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约束,建立车补,电话费,邮资,差旅补助使用管理规范,提高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做到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约束单位人员财务行为,具体要做到细节把控、权限控制、财务审核控制、部门内部控制、收支汇报控制,还要加强审计力度,严格审计流程,堵塞漏网之鱼。

4、提高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要监督财务管理人员严格履行职责,做好财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工作,坚持持证上岗,进行全方位立体管理,财务管理人员调岗换休要登记上报,稳定财务运行程序,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政治意识、风险意识、大局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婧超.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2]梁雪.行政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5.

篇5

一、引言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体制、意识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人员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和监督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常见问题

1、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事业单位常因工作人员编制、素质等因素而产生一系列的预算问题,但单位并未对这些因素引起高度重视,长此以往,单位的预算编制就出现不规范的操作行为,由于疏于审核,一些编制程序逐步简单化,这就导致预算工作难以实施到位。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一是事业单位既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也没有按照“轻重缓急”的支出原则办事,因而,单位的预算编制不符合当前的经济情况。[1]二是单位预算编制会发生“虚报”、“冒报”等问题,导致单位实际的财务账目脱离了预算数目,另外,当年的财务收支以及年度计划情况都偏离了各项相关的收支预估情况,多数项目支出是按照同级部门的标准进行实施。单位的各项经费没有十分可靠的制度依据,相关的预算数据难以保证其准确性,因此,预算工作与实际执行之间就会产生脱节的问题。

2、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够强,使经济管理的工作质量出现下降问题。一些单位的财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学历偏低,其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都不高,在面对较难的财务问题时,财务人员不能很快地给出解决对策,致使财务收支得不到有效控制。在新的时期,会计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但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却相对陈旧,难以跟上单位的发展步伐,当单位引进管理技术或成果时,财务人员缺少相应的操作技能,因此制约了财务工作的发展。

3、预算指标不够合理

财务收支控制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的控制程序不够科学,成本支出的控制意识不高。一些控制程序在做出申请后,相关部门并未参照预算进行严格施行,各项收支的预算指标没有及时传达到各个科室、部门,致使下属部门不了解单位预算的整体规划。另外,事业单位的经济支出未遵照统筹计划进行操作,常会出现支出扩大、标准上升等问题,这样一来,支出资金的数目、用途就要做出更改,导致财务决算超过预算规模。部分单位强调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却忽略了经济成本的有效控制,成本控制做不到位,大量资金外流,单位的财务制度难以落实,最终导致单位的经费开支大大增加。

4、内部控制措施不够全面

单位的经济内控机制不完善,管理意识薄弱。部分领导忽视内控制度的建设,程序审批不够严谨,重大决策未经过集体商议便草率做出审批,导致单位决策不符合实际的发展情况。财务人员的岗位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业务交叉现象频繁、兼职人员数量过多、人员权责不够明确等。另外,单位内部的考核制度不完善,经费开支的审批机制不健全。主管财务审批的人员缺少先进管理知识,导致审批手续不规范、原始凭证不齐全的问题出现。[2]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策略

1、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财务管理的机制不完善是导致经济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事业单位要全面统筹各项工作的计划与实施情况,做到“统筹兼顾”、“不断创新”。具体而言,财务制度的建设应从提高人员思想认识抓起,财务部门的预算工作关系到各项工作的经济收支情况,因此,编制预算的设置一定要做出调整,使预算数据符合单位的具体情况。财务预算要坚持“定额办公、标准支出、专项专报”的原则进行严格核算。[3]同时,相关部门要采取相应的行政手段处理财务管理中的各种“疑难杂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新出现的管理问题,使财务管理机制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2、做好财务管理的预算工作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实质性内控工作,要想做好财务工作,财务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使财务预算在严格监管的环境下开展工作。财务监管的严格化改革,主要从授权权限、预算制度、权责分工等方面进行建设,各部门的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进行核算,财务人员之间要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工作关系。同时,财务人员的操作权限、范围应给予相应控制,遇到重大的财务预算时,财务人员要向上级汇报,通过集体商议后再做审批。此外,财务部门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转变“基数理念”,以“零基预算”作为财务预算的主要方法,经过全面预算,充分反映单位的支出、收入情况,使总体收支保持平衡的状态,体现预算机制的科学性与整体性,确保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达到预期效果。[4]

3、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该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观念。单位可通过举办知识培训来增强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完善内部管理的评估体系,使管理层和基层人员都保持较高的思想觉悟,通过学习新知识,更新管理知识,提升财务管理的综合水平。财务部门应采取定期考评的方式,检查工作人员的抗风险及应变能力,使每个财务工作者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及时应对各种财务问题。

4、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

健全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是为了提升单位的财务控制能力。财务部门通过细化职权,将责任落实到每个财务人员的身上,并针对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控制对策,使重要岗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形成一个集控制技术、方法、制度为一体的财务内控体系。具体来说,内控体系应该明确财务岗位中不协调的部分,并按规定对财务岗位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善财务岗位的不协调问题,使财务岗位与权责之间保持平衡。健全单位的内控制度,可以形成制衡性监管体系,行政单位的经济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5]

四、结语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公共性部门,以公益服务为主,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关系到人民的实际利益。为了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必须解决财务管理的各项问题,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财务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财务部门应适时转变管理观念,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知识,使财务管理体制得到最大优化,保证事业单位的各项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 黄俊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4.7(13)96-97.

[2] 吴珍.浅析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4.11(3)162-163.

[3] 蔡红兵,周奎.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分析[J].财经界,2015.10(15)273.

[4] 光建梅.管理控制模式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适用性探析[J].现代商业,2015.15(18)232-233.

篇6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重点把握不到位

财务管理是任何企业都不可残缺的环节,当前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为财务管理人员配置了财务管理设备,如计算机,甚至是财务管理软件,表面上提升了内部财务管理地位。但从实际中可以发现众多单位领导仅仅重视财务管理中的记账与核对,对中间操作环节不甚关心;财务管理的重点放在在怎么预防员工的营私舞弊,私设“小金库”等违法乱纪问题上。虽然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是违纪行为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违法行为依旧不断,导致的原因在于单位领导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点,忽视了管理中环环相扣以及对员工的职业素养培养。

(二)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科学

在出现的众多的事件中大多数都是由于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着财务核算的不规范操作而导致的,这也是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最突出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收入挂往来账,把原本应确认为收入的资金归为“暂存款”或者“其他的应付款”科目中,这就为个人营私舞弊、公款吃喝、提供了可行之径和可乘之机,也是乱用会计科目而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会计核算对账制度不全以及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对财务管理认识不足、记账技术传统落后,造成在填制记账单据时出现混乱进而形成一笔无头帐和烂帐。例如,有些乡镇学校把教师公费聚餐的费用列为办公用品的支出,这种虚假单据就给学校在财务管理上收支缺乏真实性和监管力。

(三)人才引进考评不合理,忽略了背景考察

人才在当今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置疑,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人才成为了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但当前不少事业单位在人才的引进上有着盲目性以及考察不够严格,为事业单位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设立了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才的引进和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也不例外但与一般企业在管理上有着不同。事业单位在人才的引进上基本上是通过国家统招考试,这样的考试虽然能较为全面的考核出其知识丰富度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但是对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责任心的把控上较为落后,基本上很少有所涉及。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中的违法事件中可以发现,高素质人才在面对“糖衣炮弹”时缺乏抵抗力,纷纷导向犯罪的深渊。

(四)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随着我过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越来越多、技能越来高、知识越来越全面,但是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依旧较为落后,尤其是一些乡镇单位仍旧处于传统的手工记账层面上,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另外,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抓小放大,小的支出往往计算的较为精细而在大金额的财务支出上却疏于管理,存在众多管理上的漏洞,为违法行为制造了机会与可能。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在各种问题出现的前提下,事业单位必须对其有效的整治。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管理,给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一)加强组织结构的控制,明确岗位责任制

任何企业或者事业单位都不是一个个零散的个体组成的工作场所而是个体组成的一个合作的团队,只有当参与者在既定的制度下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才能确保企业处于一个稳定发展的环境之中。因而,对于我所在的事业单位来说,首先,应当根据各个部门的性质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支出与报销的明细并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尤其是对于谋取私欲的行为要进行严惩;其次,在部门之内还应建立明确的个人职责,尤其是单位资金的使用上,必须要做到收支记录清晰,有理有据,消除违法行为的滋生的温床。

(二)完善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是执行严格的追究制度

在我国大多数的经济案件中,犯罪这大都是在法律的盲区或边缘区打球。特别是在乡镇政府单位个人权利高度集中,其可以充分的利用职权之便。在监督和追究责任的制度上却跟不上其权力扩大的脚步,使其权力的光芒盖住了监管的亮度。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监察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追究制度是加强乡镇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势在必行之策。

(三)强化对财务工作的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职权

管理学者认为现代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涉及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关系到企业的整个生产和运营,在乡镇管理中其财务管理也同样相当重要,它上承国家权力下对群众利益。在乡镇的各个单位中要加强对主要领导的培训,使其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采用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技术。对财务实行公开,信息通报做到财务信息及时反馈,财务及时核算。同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查处,做到违法必究,处理必严。

(四)理顺内部财务工作流程,提升工作的执行力

每个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秩序,每个社会组织也同样具备自己的工作流程,而清晰顺畅的工作流程是确保知足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乃至事业单位在工作流程上都存在繁琐,重叠,不够顺畅的特点,这也是导致其在内部财务管理上混乱。因而,对于我国事业单位而言,必须要在明确各个部门职能的基础之上建立明确的工作流程,包括财务的支出、审核、报销等一系列的环节都应在一个科学清晰的链条下进行;其次,工作中要不断的总结和完善流程中的不足以及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做到与时俱进;再次,对于财务管理中各个环节,每一笔支出都用应按照流程严格进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细微处入手。

(五)引用新技术、建立财务管理的“信息观”

篇7

事业单位,从国际的认同到国内认识均定义为:不以生产经营和创利为目的,保障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公益利和服务机构,它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不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政府投资兴办或社会投资创立的单位,它的财务特性是耗费,社会特性是以自己的技术和人力为公众服务。根据事业单位的本质特性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容应该是单一的和可操作的,即应该把属于事业单位主体营运的资金和派生的非主体性收支严格区分,在运作上有侧重、有不同。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普遍性。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无视国家政策法规,受利益驱动指使财会人员做假账、报假报表;还有些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在账务核算中未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账目设置较随意,账务处理不严谨。这些现象的存在都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既不利于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科学管理和决策,也不利于单位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监督、评价。

2.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有的单位长期以来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和盘点,没有按照会计凭证进行登记,或者是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

3.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1)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2)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4.大额使用现金结算和白条子开支情况较为普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执行会计法和财务制度,许多费用支出没有取得合法票据,按财务制度规定要通过转账结算的大额开支也没有通过银行结算而采用大额现金支付,其资金用途也十分糊涂,有的时候一个人经手开支,漏洞很大,有的利用白头单开支套取现金设立小钱柜,白头单和大额现金开支掩盖了许多财务活动的真实情况,由于缺乏监督,也容易滋生腐败。

5.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运行有效的重要保证。但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项资金和往来账项的管理不到位。目前,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把关不严,资金分配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施行。(2)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不恰当。现行单位会计制度与部门预算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的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导致会计科目容易出现混乱性。

6.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2)往来款项的管理。据调查,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50%以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3)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账务结账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一项基础工作。。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各主管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之全面掌握政策法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培训方法要得当,讲求实效与应用。要加快财政、财务、会计信息的传递,使之跟上形势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各单位财务主管领导也应学习、掌握一般的相应的管理知识。

2.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内部会计控制是指运用会计程序、方法对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控制的一种方法。即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实施的一系列内部控制方法。

3.积极推行民主理财。(1)公开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必须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办法、财务收支范围、标准、审批程序等向群众公开。(2)公开财务执行结果。规定必须将单位报告期末综合财务收支及有关经费明细开支情况向全体干部职工公开。(3)接受民主监督。各事业单位要成立民主理财监督小组,负责对本单位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情况进行监督,对重大收支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本单位财务公开的有关内容进行审核、分析、评价,听取群众意见,提出改进措施。

4.加强会计基础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和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一套适合本部门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2)建立会计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事业单位应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会计监督应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5.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1)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2)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6.转变观念,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应当树立起新的现财观念,要有忧患意识,注重资金预算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和资金结算管理,尽可能降低事业支出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形成经济效益最大化理念。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充分、最优化的利用,各项支出要做好立项分析评价,项目的经济评价建立在全面、客观、可比的基础上,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者也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有防范风险的意识和措施,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予以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尽最大努力回避风险,减少损失,增大收益。

篇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的不断加快,事业单位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将走向社会化,事业单位的财政来源将是国家拨款与多种渠道筹款并存的形式,财务管理工作将变得更加复杂化。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的情况逐渐显露出来。因此,事业单位当前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当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建立科学、有效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由于事业单位行政职能的特殊性,使得财务管理不能完全达到市场化,各部门的预算不够规范,经常出现经费相互挤占的现象,对于费用的支出没有详细的计划,财务部门在经费管理方面往往都是在事后进行核算。此外,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对资金进行使用前预测,且在使用过程中也没有进行良好的控制,对于经费收支的考核方面也只是维持表面上的平衡,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益很少进行考核,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2.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事业单位对于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制度不够完善,且相关内容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比较详细的规章制度,但是执行力度不够,大多都偏于形式化,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就会过分强调制度的灵活性,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其应有的刚性。此外,一些事业单位对于会计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常常出现业务交叉,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3.资金控制不到位。近年来,国家鼓励各级事业单位在完成国家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计划和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开展多种渠道创造收益,扩大事业单位的收入渠道。但是,资金充足了,相应的也带来了许多不良之风。例如,一些事业单位不顾实际需要,对于办公设备盲目求大求全,在购买固定资产和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甚至有些项目还没有最终下定论,就匆匆操办,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缺乏对资金的控制。

4.预算执行方面缺乏约束力。为了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走向进行控制和监督,国家要求各事业单位公开单位预算以接受社会的监督。但是,不少事业单位虽然都做了预算,但是对于各种津贴、补贴、奖金、招待费、等并未纳入财务预算中来,社会监督效果不高。有些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对于资金的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事业单位财务支出严重超标,且使得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此外,事业单位对于专项经费的管理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对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界定不清楚,有时会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的经费不足,或者用于维持日常办公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二、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要建立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管理、资金动向、人员配置、经营机制等各个方面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对于综合管理方面,要加强经费的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对于单项管理方面,要加强办公费、邮资费、电话费等相关制度。同时还要制定车辆管理制度和接待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建立严谨的岗位责任制度,要做到职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将授权批准控制与不相容职务分离开来,对于金额较大的资金支出,要进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其次,要对相关费用进行合理的控制,针对一些事业单位招待费、会议费、车辆燃油费和修理费等居高不下的状况,可以制定会议开支标准、差旅费标准、车贴标准、各种大型活动财务支出标准等,对这些费用进行严格的控制。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建立业务流程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收入审核制度、支出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等,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

3.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事业单位必须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要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有计划的组织编制预算,明确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重点,一旦预算确定,不得随意更改,严格执行按规定程序批准下达的各项财务预算。财务部门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每个月、季度都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于专项经费则实行专项审计,避免发生对挤占、挪用,对于不在预算内的费用,坚决不予以执行,对于不在预算内,原则上不予以执行。

三、结束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财务管理显得越发重要。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卫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税,2009年第6 期

[2]李敏.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用事业财会,2009 年第1 期

篇9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17-0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时所耗费的无偿性、单一性的公众资源过程和结果的经济活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三个阶段和内部控制、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等三方面的主要内容。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支出成本最小化,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其工作职责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财务管理方面比较薄弱,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诸多薄弱环节。

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编制的问题。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但目前在这一环节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有些单位认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花钱”的过程,因而在编制预算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编制时间仓促,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难以做到自下而上。

2.制度执行层面的问题。现阶段,制度执行层面的问题主要包括:资金(包括财政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管理不善,资金安全隐患突出;资金使用计划性不强,预算工作不合理;原始票据管理不规范,假票、白条抵库现象严重;财务纪律观念淡薄,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资产管理不科学,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查处 不严等。制度执行层面的问题是人为问题,因此,产生的问题有复杂、繁多和难以控制等特点。

3.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部分单位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形成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上资产存量状况,致使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责任不清。单位之间互相攀比,盲目、重复购置资产。有的未经批准也未办理产权变动手续,就用本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向外出租或兴办经济实体,所得收入不入账或少量入账或设立账外账或用于搞职工福利。

4.体制方面的问题。

(1)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分税制改革的推进,预算外资金从政府财政预算资金中分离出来,不仅冲击国家财政收入,并且在分流收入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分流财政支出,于是出现了原由财政供给的项目照样供养的状况。分配权力下放到各主管部门,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但在这种机制下,一些部门竭力寻找预算外的财源,势必导致分配主体多元化、社会分配不公或“寻租”行为的 产生,诱发腐败。

(2)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剧了部门保护和条条分割,不利于政企分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种机制下,一些部门的工作重点往往是如何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收取,怎样保证这块资金的完整和规模扩大,因此会加大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开放学习的展开。

(3)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非常关键。行政事业单位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其财务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在执行财务管理工作时往往不够科学严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考核无实质内容且缺乏效率。

二 改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强化预算管理,加大管理约束机制。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是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提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前提条件。在预算管理上应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原则,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大力推广零基、绩效编制方法,要进一步细化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必须协调好财务部门内部和财务、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收集好基础数据,核定各项支出定额标准,力争做到自下而上全面编制预算。在预算执行上必须严格按预算批复有计划组织收人、安排支出,逐步杜绝随意变革预算、追加预算的作法。

2.加强财政监督检力度,严肃财经纪律。财政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检和专项检查相结合, 对各种专项资金建立跟踪反馈制度,掌握资金流向。同时,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特别是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对撤销的单位要由主管部门清理登记财产,严防相关人员利用改革之机变卖财产、私分财产、隐藏和转移收入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通过严格落实责任制,对各种财政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严肃处理。建立赏罚机制,堵住各种漏洞,防治腐败。

3.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督促单位领导自觉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各单位要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的适合本单位资产购置、使用、保管、调拨、转让、处置、报废等管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严格设定资产登记管理和考核体系,自觉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建立健全考核指标,明确责任。

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各种借款必须定期清理,及时回收,坚决制止公款私借、暂付款不得长期挂账等情况。严禁利用暂存款隐藏收入,躲避财政监督。要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合理配置资产。利用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制度,从源 头上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入的监控,规范资产处置行为。财务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要分别设专人管理账目、物资,配套完善出入库手续,达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以实现资产管理与会计管理的有机结合。坚持定期 清点盘存,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

4.规范内控措施,实现有效监督。加强货币资金管理,确保现金真实反映银行存款,坚决制止白条抵库。所有收入要足额及时入账核算,严防转移资金,坚决杜绝重复报账,确保支出合理真实。凭证有效,票款印鉴要分别管理。规范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进一步强化内控机制。大力推行中介机构记账制度。加大预算执行力度,严格控制支出标准。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建立符合单位实际的控制措施,从而达到效、低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方维.行政事业管理射十应用探析[J].财会通讯,2006(1)

篇10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

0 引言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单位进行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进行财务管理可以规范单位的经济活动,维持社会的经济秩序。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费用、腐败性案件都在逐年增加,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加了财政成本。因此,加大事业单位的资产、采购、支出、收入、预算等管理力度,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制度,抵制一切违法行为,这是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1.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念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对除了预算和事业费的额外收入进行管理,在其使用、分配等过程中进行监督。

1.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特点由其社会性质决定,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事业单位衡量效益的标准不是利润最大化,它进行财务管理目的是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最大程度上为社会事业服务。事业单位由于政府的扶持,不存在破产及单位转让等情况,没有涉及到企业市场化财务管理中的收益分配及风险收益等经济行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稳定,它的会计要素是净资产,不按照资金比例进行经济利益分配。

2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陈旧的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所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经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但财务管理制度还是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和规章制度不完善的现象,跟不上改革及发展的需要,比如在政府采购方面会出现重复采购的现象,所以完善和加强内控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及资产管理制度,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变革。

2.2薄弱的部门预算约束机制

目前总体上来说,政府预算的约束机制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一些事业单位忽视自己的财务状况面对的困境,不能抵制强大的利益诱惑,追求规模效益,很多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引入企业的经营理念,不计风险,盲目扩大投资,因而可能会导致一些事业单位出现负债,产生赤字预算。还有些事业单位在制定财务决策时,很随意,可能会产生决策失误的现象,从而造成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2.3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主要还是以非盈利性为主,其财务风险具有可变及可预测、客观、不规则等特点,从而导致内部财务控制环境复杂多样。我国现在实行有的《预算法》仅基本规定了事业单位财务的收支管理,没有建立其它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在财务实际支出时缺乏高效的约束和规范管理,因此,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就显得特别重要。

2.4不完善的监督机制

如果事业单位内部具有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可以有效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的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比如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或者是审计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一般由出纳、会计工作人员兼任,财务监督相当薄弱;还有的事业单位设立了独立审计机构,但是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经验,导致设立的审计机构形同虚设,造成财务管理工作的不规范及监督机制缺位。

3 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内容

3.1会计核算基础的变革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涉及到的方面较多,其管理的体系和基础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实行权责发生制,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是为了计算盈亏,而是为了统计业务成果和确定相关的收费标准。所以,在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时,参照企业财务会计体系,将只反映资金结存数量的结余科目替换成反映经营成果的利润科目,将只反映资金来源的基金类科目替换成所有者权益科目。对于由于一些已经改制的事业单位,由于它投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所以为了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要建立新的业绩评价体系,并且该体系以利润指标为主。

3.2财会体系的变革

近年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它的理财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更趋向于企业化发展。在事业单位未进行体制改革之前,它的资金一般都是通过上级政府部门的拨款筹得,政府部门作为资金投入者对投入的资金不要求收益,而资金提供者对所投入的资金并不要求收益权,所以事业单位的财务责任主要是进行会计监督。这种体制导致事业单位对社会效益十分重视,而对经济效益不重视。事业单位在进行体制改革之后,引入市场经济的机制,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有物质保证,广开财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金不能无偿使用,资金投入者对投入资金要求收益,所以事业单位理财活动的重点要进行转移,由原先的单纯的反映、监督转向到资金的筹集及投放决策上。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就要建立新的决策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现金流量指标为主。

事业单位在原来预算制度下,它的收入一般是存放在银行,不进行任何投资,造成资金的闲置。在当今的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加强投资的观念,将剩余的资金进行相应的投资,得到相应的利润,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所以,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的监控制度,完善投资评价体系,提高决策的精准性。在投资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证券投资体系,获得最大的收益。

3.3财务报告体系的变革

事业单位在改革之前实行预算制度下,在该制度下事业单位主要是行政主管部门使用会计报表。报表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是拨款使用的情况,只反映资金是否存在被挪用的情况,没有对财务成果进行评价。在事业单位当今改革的新形势下,它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财务信息要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需要,比如,权益资本投资人要求知道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债权人要求事业单位提供相关信息,以此判定能否按时偿债;政府部门要求提供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状况的信息,以便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事业单位为了减少投资的风险和考核经营业绩,也需要正确反映财务成果。所以,十分有必要对现在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革,比如资产负债表、资金收入支出表、专项资金收入支出表等,财务报告体系披露信息要参照企业单位进行,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红梅.浅析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财务管理改革思路[J].会计师,2014,07:68-69.

[2]吴涛.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229.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5日

当前,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加强,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工作方面的问题

1、从票据管理方面来看。事业单位本应由各级财政部门发放的票据,在实际的业务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单位自行印制或购买的现象。另外,事业单位在票据的监督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具体表现在票据的认购、领用以及核销等环节中。

2、缺乏经费开支的标准和范围。当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开支项目并没有明确规定的标准和范围,由此导致在日常开支时无据可依,超发津贴、补贴、业务招待费等现象屡见不鲜。

3、从财务报告及相关分析来看。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只包含财务报表,与其相对应的报表附注以及相关的财务状况说明书等并未明确列明,由此极大地影响到了财务报告所反映内容的完整性。在完成财务报告后,也并没有相关专业人员对此报告进行分析。事实上,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财务分析,才能进一步了解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活动的具体变动情况,以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水平和经营绩效。

(二)法律建设方面的问题

1、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相关财务法规的制定相对落后,使得事业单位相关财务活动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规范和制约。

2、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当前,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表达不够明确,使得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由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因素,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财经法规意识淡薄、凭经验和关系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相关财经法规在财务工作中的作用。

(三)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方案本身的不合理,导致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结果的差距非常大,具体表现在:

1、预算编制的滞后性。同其他企业一样,事业单位的预算年度也为公历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但现实工作中,大多数事业单位要在预算年度的一季度末才能够完成当年的预算并且实施,由此导致在实际执行年度的前几个月没有预算可依,预算的滞后性必然会造成其在年度伊始就脱离了预算的管理,大大削弱了预算的执行力度。

2、随着我国新型财政体制的不断深入,财政部门要求各事业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也必须采用零基预算法。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事业单位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仍采用基数递增方法来编制预算,从而不能科学有效地反映事业单位在财务收支活动中的真实情况。

3、预算监督职能弱化。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预算控制监管不到位现象,导致在实际的预算执行过程中注重自身任务的完成与否,忽视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情况比较严重。

(四)资产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

1、由于各级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尚未建立起相关的资产管理制度来有效的配置现有的存量资产,导致部分事业单位的相关资产长期闲置或利用率低,又或者被其他事业单位重复购置,由此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

2、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很大弊端。首先,从科目设置上来说,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没有设置“累计折旧”科目,账务处理仅仅使用“固定资产”、“固定基金”、“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其次,没有“累计折旧”科目也就无法计提折旧,在实际工作中只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固定资产修建基金,这种处理方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和净资产产生虚增的现象。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

1、从国家整体环境来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各级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的归属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尚未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这些资产处于监管真空的状态,资产流失和闲置现象严重。

2、从法律制度层面来看。由于目前仅有《预算法》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而无其他财务规章制度可循,造成在实际的财务支出工作中有章难循、无章可依的局面,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

3、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来看。当前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经费不足、损耗浪费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再加上财政预算控制,使得事业单位在今后可能面临财政资金运作失控的风险。

(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落后

1、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只注重自身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现象比较普遍,造成预算的监督职能严重弱化,事业单位管理者只是不断地追加预算而忽视对现有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

2、在资产运行管理方面,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建立有效的资产调配使用制度,致使闲置资产利用率低或长期闲置。

3、在政府采购方面。当前,在事业单位的相关政府采购部门与财政预算等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部门不了解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又不能参与预算项目审批,导致事业单位的重复采购现象时有发生。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当前,很多事业单位领导忽视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尤其是在内部控制体制中,内部审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事业单位根本就没有设置内部审计岗位,即便有的单位设置了该岗位,但是缺乏熟悉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这使得内部控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难以形成内部制约和监督。

三、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事业单位本年度的预算外收入可依据自身业务的发展目标来确定,加上运用科学方法测算出预算内收入,即可确定当年的全部收入。

2、事业单位可根据本单位以往年度内部人员经费支出和商品与服务性支出等支出项目,来确定当年度的全部支出。

3、尽可能细化预算项目,减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完善资产运行管理制度。为了解决当前事业单位项目经费购置资产与部门预算管理脱节的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在下达经费前,必须将资产购置事项上报本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除此之外,相关主管部门还应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进行积极引导和监管,对超过本单位购置限额的资产必须报主管部门审核。相关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建立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制度,这样可以有效整合各事业单位的存量资产,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并节约财政资金。

(三)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就是为了及时发现和纠正来自于单位内部各个层面的、可能对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威胁的风险。从事业单位来说,健全内部审计的制度主要包括:

1、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科学严密的分析方法和审计程序,可以有效地解决审计人员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审计结果的可靠性相对较高。

2、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责任问题,并采取措施积极处理,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对规范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实施管理绩效审计。管理绩效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四)完善内部财务制度

1、制定明确的支出标准及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以及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制度是规范事业单位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支付标准要求制定的标准要做到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支付标准的合理性可以参照历年的支出水平以及具体情况来制定,可操作性强则要求相关的支出标准划分不宜过细。而建立一套与支出标准相适应的考核和奖惩制度是确保事业单位完成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2、建立和完善财务审批制度。为了加强事业单位收支的控制和管理,必须设置一套严格的财务审批制度,并且要建立相应的财务公开制度,以提高单位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对于每一项支出,都必须严格执行本单位相关的审批权限和财务制度,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制度不健全

由于白条多,很多费用都没有取得发票;账簿设立简单,登记内容不完整;会计核算逻辑关系混乱;会计凭证、报表、账簿无法一一对应;成本、收入、费用核算不准确;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进行登记;登记会计核算只有流水帐,不符合会计制度等原因,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当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中,以会计核算制度的局限性为主,不能够满足事业单位对于财政拨款的使用;对于报表数据的利用率比较差,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此同时,对于预算的分解计划十分随意,预算的控制与考核的难度比较大。此外,缺乏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绩效的评价基本是形同虚设的。

(二)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问题

第一,挤占和超范围支出的专项资金,比如部分单位占用专项资金用于机关经费的列支和招待费用的支出;超范围支出的专项资金用来发放各类的工作补助、补充经费与汽油费、电话费等的多项支出。第二,专项资金的列支不属于规定范畴的开支项目,在对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发现的使用专项资金的支出用于事业运行经费当中的取暖费与通讯费等多项补贴。究其原因,首先,单位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明知应专款专用却还要挤占、挪用;其次,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没有严格按有关规定审核把关;再次,部门、单位间存在经费“苦乐不均”现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存在收入与经费挂钩的现象,经费运转相对宽松,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就在“专项资金”上打主意;最后,财政预算安排不尽合理,由于财政紧张,在确保人员工资的前提下,部门人均公用经费预算偏低,致使有的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三)财务人员的素质比较低

事业单位的内部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各不相同,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有通过系统的会计基础知识的培训,理财的观念比较落后,知识性不强,核算方法比较落后。与此同时,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的工作比较薄弱,比如:原始凭证的全部内容不齐全、以假当真,收付款凭证的含义不清晰、审核不严格。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引起的:领导对财务工作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领导头脑中存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简单,谁都能够胜任的错误认识,造成在财务人员选用上的随意性强;再加上财务人员业务与学历水平较低,不能胜任会计环境下的财务工作。由于历史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单位的在职财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甚至未系统学习过相关的会计理论,这与当前复杂变化下的会计环境对财务人员的需要很不适应;疏于培训,造成财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工作需要。这些直接导致财务人员在日常会计业务处理上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体制

会计核算制度要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事业单位无需设置会计与出纳,相关的结算工作由核算中心统一管理,预算的经费来源以财政直拨为主,事业单位预算外的收入要采取就近上交的原则,之后按照规定转账,减少超支现象。集中进行会计核算,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档案集中放在核算中心保管,便于查~与审核工作的进行,同时要注意保密。同时,要严格遵循报账程序,保证领导的签字与印鉴一直,保证真实性。在执行过程中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规范,将其贯彻在整个预算过程中;其次对各项费用的开支及审批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审核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最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单位财务预算的执行,发挥监督机制的功能。

(二)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第一,逐步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预算的单位和财政资金的执行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联系;不断调整并优化专项资金的支出结构,以确保专款专用。第二,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健全并完善财务会计的监督体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而且财政部门也要实行有效的财政监管,及时地掌握并核实预算单位的收入情况,做好相关的记录。第三,随着财务管理科学化程度的提高,部分基层事业单位人员要转变发放个人工资的方式,工资是由当地政府的人事部门按照相关的政策标准和个人信息进行核定,计算机自动生成工资生成明细,再由财政部门进行发放,直接打到个人账户上,无需个人办理相关的手续。

(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建立健全相关的机构。单位应该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并且规定持证上岗,举办相关的教育学习培训,进一步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全面地掌握财经法规与相关的专业知识。各个单位的财务主管要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培训来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识,提高人员的素质,逐步强化经济效益的观念,在资金的运营上重点关注投入产出比,善于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后期教育工作,利用绩效考评的制度,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3

事业单位,从国际的认同到国内认识均定义为:不以生产经营和创利为目的保障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公益利和服务性机构,它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不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政府投资兴办或社会投资创立的单位,它的财务特性是耗费,社会特性是以自己的技术和人力为公众服务。《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颁布实施,随之,分行业的也已建立,自上而下形成了新的财务管理体系,这是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它在旧的制度基础上,更原则、更具体、更规范地体现事业单位发展和服务过程中资金营运现状和信息量的传递,保证社会各项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时所耗费无偿性、单一性公众资源过程和结果的经济管理活动。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3个阶段和内部控制、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等3方面的主要内容。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支出成本最小化,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弱化,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预算收支,忽视预算编制和评价,使现有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花钱”的过程,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采取应付的态度,形成了实际工作中遇事才跑财政的局面,导致预算推行难度大。正是因为忽视预算编制,因而形成了财务决策的随意性,产生了管理上的“松、散、乱”,致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大打折扣。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效益考核基本走了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好多项目资金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二)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专项资金的管理。一是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由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在核拨专项资金前,项目缺乏必要的论证,使资金和应办的项目脱节,从而在各级财政的预算、决算中几乎所有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度”的限定。二是资金分配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情况带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施行,同时也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可乘之机。

2、往来款项的管理。据调查,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50%以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主要表现在:采购财产物资商品的预付货款因不及时清算或贷款担保硬性扣回形成呆坏账;单位购车、买设备或其他物品,汇给商家的钱多,购物金额少,因结算不及时,产生债务纠纷,无法收回形成呆账;个别单位违规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贷款担保,由于借款人不能到期清偿而承担连带责任被银行硬性将款项扣回,单位求偿未果形成呆账,而直接责任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3、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账务结账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一项基础工作。突出表现在:单位财务没有及时清理结算,往来款项往往由于跨年度,导致责任不清,形成呆账坏账。

(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使用效率低下,流失比较严重

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部分单位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每年只管经费收支,不管家底多少。后勤部门只管发放而不清楚资产价值和实物分布情况。使用部门只用不管。因而,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形成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存量状况,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使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致使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责任不清;单位之间互相攀比,盲目、重复购置资产,加之资产的购建、使用、占用、处置权均在单位,要进行跨部门、跨单位配置资产基本没有可能,致使部分资产闲置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单位内部部门之间也难以调配,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国有资产处置随心所欲。有的未经批准也未办理产权变动手续,就用本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向外出租或兴办经济实体,所得收入不入账或少量入账或设立账外账或用于搞职工福利。有的转让、拍卖资产未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擅自定价。有的对于不用或过时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就随意报废,使大量资产流失。

(四)财务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内部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法》和财务管理知识了解不多,依法理财的观念淡漠。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绝大部分财会人员一身多职,疲于应付,加之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缺位,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难以推行,工作停留在帐表处理等日常业务上,工作得过且过,按部就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参谋监督作用发挥很不到位。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够完善,80%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多数是作为一个部门的一部分职能,由一人或多人。部分单位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有的出现了“账外账”“小金库”、“包袱账”等违规违纪行为。

二、原因分析

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特别对《会计法》、《预算法》等财政法规理解不深不透。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把相关控制和监督机制、管理方法等与资金运用过程不能很好地结合。财务预算管理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学习宣传处于被动,因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财会队伍不稳定,参与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员偏少。行政事业单位受现有编制限制,财务工作人员力量单薄,实施内控机制的条件和时机尚不具备。

三、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应从以下方面着力加强和改进

(一)强化预算管理,加大约束力度

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原则,彻底改变“掐头去尾”的预算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大力推广零基、绩效编制方法,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全部收支编入预算。要进一步细化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切实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依法执行部门预算,严格按预算批复有计划组织收入,安排支出,逐步杜绝随意变更预算、追加预算的做法。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大胆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目标――结果比较法、公众评价法等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内部监督和控制

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保证部门、单位内部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促使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反映经济活动内容。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克服重资金使用轻实物管理的倾向,变“资金”观念为“资产”观念。破除重投入、轻分流的思想。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督促单位领导自觉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各单位要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完善适合本单位资产购置、使用、保管、调拨、转让、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逐步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严格设定资产登记管理和考核体系,自觉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建立健全考核指标,明确责任,奖优罚劣,充分调动资产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使用效益;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各种借款必须定期清理,及时回收,坚决制止公款私借,暂付款不得长期挂账。严禁利用暂存款隐藏收入,躲避财政监督;要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合理配置资产。利用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入的监控,规范资产处置行为。财务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要分别设专人管理账目、物资,配套完善出入库手续,达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以实现资产管理与会计管理的有机结合。坚持定期清点盘存,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门槛

没有会计证者不得从事会计工作,对无会计证和新上岗人员,必须参加会计从业资格统一考试,或参加会计证上岗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持证上岗,否则不得上岗,并作为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硬性措施,严格执行。加强对财务人员培训。各级财政部门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组织以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要认真学习《会计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健全内控制度,避免不同职责相容,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日常开支做到三人以上签字,加强和完善“一支笔”监督,采取财务公开、业务公开增加透明度,增强官本位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王庆成,郭复初.财务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赵德武.财务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赵佩荣,姜青梅.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做法[J].中国农业会计,2004(6).

4、周顾宇.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J].财务与会计,2001(6).

5、王文琪,关瑞兰.对事业单位存货对外投资会计核算讨[J].财务与会计,20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