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国防教育的方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1.1对象
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内二科出院的糖尿病病人135例,门诊就诊的糖尿病病人215例,实行电话随访,成功回访319例,回访率达91.1%,其中男性223例,女性127例,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62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6例,初中68例,小学159例,文盲87例。
1.2方法
由糖尿病专科医生利用晚上值班时间,或由糖尿病专科护士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对出院2周及门诊就诊2周的病人进行电话随访, 向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患者出院后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的依从情况、执行糖尿病饮食等生活方式情况、坚持适量运动及足部、眼睛、皮肤等部位的护理情况、有无出现低血糖等不适表现、血糖监测的频率及监测结果,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提出防治措施,并提醒患者按时回院复诊。2周后再次对该病人进行电话随访.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描述及检验。
2结果
在159名出院糖尿病患者中,因患者外出或电话提供错误无法回访的31例外,共回访了145例,回访率达91.2%。在患者出院或门诊就诊后2周首次电话回访中,能正确用药239人,占74.9%;能保持平衡膳食等良好生活规律192人,占60.2%:能正确自我保健和护理175人,占54.8%;空腹血糖达到良好控制195人,占61.1%;餐后两小时血糖达到良好控制168人,占52.7%出现低血糖人23次。在首次回访后2周(出院及门诊就诊后第4周)再次回访,能正确用药296人,占92.8%;能保持平衡膳食等良好生活规律256人,占80.2%;能正确自我保健和护理254人,占79.9%;空腹血糖达到良好控制286人,占89.6%;餐后两小时血糖达到良好控制278人,占87.1%;出现低血糖5人次。结果显示,接受电话回访健康教育的糖尿病患者,在各方面均显著好于未接受电话回访时(见表1)。
* P〈 0.01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多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人致残与致死的原因。[1]现代综合疗法是当今世界治疗糖尿病的准则,其措施包括代谢监测、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2]抓好糖尿病全程健康教育,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是糖尿病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成为糖尿病防治的一项基本内容,并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除做好患者在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外,对患者如何进行持续有效的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从319名出院糖尿病患者的前后的电话回访对比中可以反映出,接受回访健康教育后,患者在正确用药等方面均显示更好的结果,能有效提高和巩固疗效。提示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和达到治疗目的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让患者接受糖尿病知识的教育,注重对患者进行糖尿病饮食指导,培养患者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并在患者住院期间教会患者自我监控血糖的方法,引导病人正视自己的病情,对需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护士还应教会患者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方法,知道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教会病人定期自我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的不同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及时增减饮食、药物和胰岛素的用量,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糖尿病教育和治疗不仅需要医患双方在医院的密切配合,因患者更多的时间是在自己的生活生活环境中活动,这部分时间对患者病情的影响不容忽视。[2]充分有效地做好糖尿病患者出院时相关知识培训和指导,尤其是做好饮食方面的指导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对糖尿病患者的电话回访,也同时让医生护士及早了解对糖尿病患者宣教的薄弱之处,不断完善健康教育内容,从而高质量地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正确提供有关治疗、保健、护理的信息。
总而言之,门诊随访工作是一种经济实用、患者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是一种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开放式健康教育的好方式,是医院实行人性化护理,更优质服务于患者的方式,它使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局限于病人在院期间,将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病人家里,贯穿于就诊患者的跟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对进一步普及健康保健知识、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促进和巩固疗效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助于帮助医生护士更好地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
论文摘 要:从“韩寒现象”发现教育本身存在与当前信息社会不适应的弊端:教育模式过于工业化,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用“完人逻辑”代替“素质教育”。教育要科学发展就应该在“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之间寻找支点、寻找平衡。
韩寒,原为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高一年级的一名学生,嗜好文学创作。韩寒读初中的那年,他的短篇小学《弯弯的月亮》和《书店》就分别刊登在《少年文艺》上了。1999年,在全国中学生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高一学生韩寒的《杯中窥人》荣获一等奖。2000年,他再次参赛,《穿着棉袄洗澡》一文以文笔流畅、思想深刻,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二等奖。同年6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该书刚一发行即销售一空,上市至今据说已突破100万册。小小年纪的韩寒,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的确不简单。但同时糟糕的是,1999年他因考试7门课亮红灯,不得不留级重读高一。2000年期末考试再次7门功课亮红灯,只好办理了休学手续在家休学。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第一本文集《零下一度》出版时,这位春风得意的“偏才少年”又不得不为考试所困——考驾照时交通规则笔试又不及格。
对于“韩寒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两点我们必须注意:
首先,韩寒是成功的,而且这种成功是显而易见的。韩寒的作品很受读者欢迎。其次,韩寒与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存在激烈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冲突,责任不单单在韩寒方面。我们教育本身确实也存在不少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模式过于工业化
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方法,高度的统一导致高度的封闭,学生的个性被禁锢在单一僵化的教育模式中。“多年来,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仅仅是:在54平方米的教室(空间),用若干个45分钟(时间),学习一百多篇课文和高度浓缩了的语文知识(内容)。学生始终跳不出我们为之设计的语文教学的怪圈。我们不仅做了许多徒劳无功的傻事,而且还做了许多妨碍学生个性发展的错事。那么语文教学效率怎么能不低?”(余蕾《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的思考》)
青年学者杨东平从教育体制上分析了“韩寒现象”,认为这是学校教育中“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统一标准与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之间发生的激烈冲突。教育工业化的模式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兴趣。
二、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教育界就曾两次展开过讨论,学校教育中的确存在着将“全面发展”误解为“平均发展”的问题,80年代的讨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非纯粹教育理论,认为“和谐发展”提法更可取,因为“全面发展”是一个极其美好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但由于过于高远而不易操作。可是往往我们的学校强调更多的是“全面发展”,这种过度强调就等于强调了“平均发展”。
三、用“完人逻辑”代替“素质教育”
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评价中“完人逻辑”屡见不鲜,这种“完人逻辑”反映在教育目标上,它习惯于把学生学习的榜样塑造成“超人”“完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把这种美好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虽然心思是好的,可是这恰恰磨灭了学生最宝贵的个性品质。
现代教育越来越凸显“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韩寒现象所暴露出来的矛盾恰恰也是“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矛盾。在提倡教育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在“个性发展”与“自由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
1.摆脱工业化教育模式,重视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更强调“扬长”,强调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更适合培养创造型人才。大规模培养学生的现代学校教育,必需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培养目标、质量标准,这是必须的。然而,学生是活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相同的人,因而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的学校教育无疑应当更为灵活、开放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2.正确把握“全面发展”的含义,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作为国家的教育方针没有错,可是这样一个极其美好的最高理想,由于过于高远而常常走偏为“平均发展”。学校教育中这种“求全责备”“平均主义”的代价,对于优秀人才而言,是会损害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对于众多“偏科”或有特殊才能的人而言,则被阻断了成才之路。今天看来,提倡“个性发展”可能是更为恰当、更有现实针对性的提法。
3.更新观念,以人为本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所以以人为本对教育来说尤为重要。教育是师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事,而学习则主要依赖于学生自己,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尽可能多地把时间让给学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以弹性,有弹性才有自由;给学生以选择,有选择才有特长;给学生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创新。要努力还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彻底摒弃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陈腐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讨论、交流、探究,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思考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因为明天,他们是国家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创新的主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139-03
作为东莞市第二批援川医疗卫生队队员,参与了映秀镇灾后卫生防疫重建工作。继应急状态之后,映秀镇的卫生防疫工作进入常规,但健康教育一直是卫生防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此,结合应急状态和常态时的卫生防疫工作情况,就灾后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方式和效果等作一初步研究和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汶川县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全镇面积115.12平方公里。包括1个居委会、7个自然村,辖区人口(含服务人口)约12 000人。映秀镇是此次地震的震中和重灾区,震后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停水、停电,交通、通讯中断,人员伤亡惨重,震后安置人员5 000多人。
1.2方法
对映秀镇震后紧密依靠本地卫生人员,以各路援川队伍为主要力量的卫生防疫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整理,着重了解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方式和效果。
1.2.1 通过查阅资料和记录日常工作,了解开展灾后健康教育的情况。
1.2.2 通过查阅资料和报表,了解映秀镇震后疾病发生、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状况,主要是2007年与2008年主要传染病发生情况比较,食物中毒发生情况比较。
1.2.3 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调查映秀镇群众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与自身进行地震前后对照。对映秀镇八个村(居)委的农居民进行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的调查。每个居(村)委以幸存村民名单为基础,利用随机数字表,对18岁以上者随机抽取30户,每户1名群众,共抽取群众240名,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1],内容包括卫生知识部分和卫生行为部分,均为基础和常见的卫生问题,卫生知识部分共10道题,包括认为自己震前对卫生知识知晓和调查当时对卫生知识知晓两个方面问题,卫生行为部分共10道题,亦包括认为自己震前已形成此卫生行为和震后才形成此卫生行为两个问题,每题10分,均各100分。所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同时,调查内容还包括是否接受过卫生防疫知识健康教育,界定办法[2]为:凡接受过卫生防疫宣传资料,接受过入户宣传、接受过知识讲座均视为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
此外,在被调查者填写调查表的同时,针对调查内容进行访谈,主要是发现是否有为迎合调查目的而故意夸大或缩小事实的现象,发现及时纠正,同时保证问卷的完整性与效度。
2 结果
2.1 灾后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
灾后防大疫一向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自然灾害过后,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人口状况、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的变化,再加上医疗条件恶劣、疾病监测系统的破坏,一些传染性疾病容易传播扩散,食源性疾病容易发生,震后映秀由于遇难者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加上气候温暖潮湿,虫媒种类多、密度高等自然条件,灾后防疫难度更大、任务更重[3-4]。而传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跟个人、家庭和社区卫生习惯和卫生条件有非常直接的
关系,即使存在传染源,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具备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亦可以减少疾病传播和发生。
因此,我们灾后健康教育依托映秀镇卫生院的人、财、物资源,依靠基层卫生防疫人员,主要目的是倡导正确的卫生行为和卫生习惯,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与此同时,也重在对相关卫生人员疾病监测报告和处理的意识教育。
2.2 灾后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自然灾害过后,特别是如8级地震这样大的地质灾害,对社会各个系统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健康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的破坏,健康教育人员的伤残,对道路和环境的毁坏,使健康教育的方式转而比灾害前要“低水平、广覆盖、更直接”[5]。
2.2.1 初期(地震发生2个月内),防疫人员主要依赖面对面交流,口头宣讲的方式;随着条件的改善,交通的恢复,宣传资料、宣传横幅和宣传画也成为主要传播方式,直到秩序基本恢复,比较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才得以恢复。
2.2.2 灾后健康教育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将健康教育与其他各项卫生工作结合在一起。防疫人员就是在下乡检查消杀物品时,在指导消杀时,在检查捐赠食品时,在传染病个案调查时,在进行饮用水监测时,甚至在与乡亲们闲聊时,只要与灾民接触都抓住一切机会开展健康知识宣传。
2.2.3灾后健康教育主要发动群众加强对灾后常见传染病如菌痢、甲肝、感染性腹泻等消化道传染病,肺炎、流感、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乙脑、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虫媒传染病的认识[6],开展群防群控,杜绝疫情隐患和病媒孳生条件。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环境治理、个人防护以及特殊行业人员的防护等[7]。笔者所在第二批援川医疗卫生队在2008年8月12日~11月9日3个月的时间内,共指导培训村、组卫生干部、村级消毒员25场,共306人次,下村进行疾病防治知识宣教980户次,涉及2 152人次,开展食品卫生宣传教育88次,受教育群众2 197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 881张,编辑震后防病顺口溜18条,粘贴横幅52条,张贴宣传画201张。
2.3 灾后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2.3.1 近期效果:是否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以及卫生知识知晓和卫生行为形成情况。调查显示有219人,占91.25%,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地震前后卫生知识知晓与卫生行为形成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3.2 中期效果: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发生情况。
2.3.2.1 传染病发生情况显示,震后传染病发病并无明显增多趋势。见表2。
2.3.2.2 食品中毒发生情况:2007、2008年,映秀镇均未发生过大型食物中毒事件。
3 讨论
3.1 灾后健康教育效果明显
震后,映秀镇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食源性疾病安全事件,没有发生传染性疾病爆发流行,也没有发生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防疫工作获得了各方的充分肯定。除了震后各类医疗防疫人员支援灾区,在消杀、卫生防疫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之外,健康教育的效果是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调查显示,91.25%表示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卫生知识知晓分数从震前平均70.26分上升到震后89.74分;卫生行为形成分数从震前61.86分,上升到震后78.68分。
灾后一段时期健康教育的目的重在促使群众在短期知晓基本卫生知识,形成基本卫生行为。本次映秀镇震后防疫工作,把健康教育、卫生知识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发放和张贴各种宣传资料、横幅、开展讲座、宣传专栏以及入户宣教等形式,提高了居民卫生防疫知识水平。从地震前后卫生知识知晓与卫生行为形成情况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健康教育工作的近期效果;而从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来看,说明映秀镇在可见的公共卫生环境上没有恶化的迹象,截至目前,映秀镇没有发生传染病的流行和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甚至某种程度上比震前更为安全,中期效果也十分明显。
3.2 灾后健康教育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2.1 缺乏系统简明科学指引灾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卫生防疫援助队伍,都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健康教育开展了多轮、多样,也制定了一些宣传纸质媒介和张贴标语、横幅,但仍缺乏针对灾后系统、简明、科学的综合指引,能够既方便卫生人员讲解,也利于群众理解。有关部门,主要是省市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健康教育部门要承担这一责任,制定相应的指引。
3.2.2 两级健康教育网络不完善灾后,由于镇、村卫生人员伤亡,健康教育设施的损失,镇村两级健康教育网络几乎中断,卫生防疫人员严重缺乏,要靠公立镇级医院来承担这项工作也十分困难,而且临时组成的机构,缺乏专业人才,也使网络难以维持正常运转。要在各级政府重视下,实施财政专项资助,重建卫生防疫网络,重新健全健康教育网络。
3.2.3卫生防疫体系从应急状态转入常规轨道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业恢复生产,道路交通恢复,卫生防疫工作需要迅速走入常态,健康教育工作也不能仅仅限于灾后防疫,而要进入常态的经常性健康教育工作。在网络健全的同时,要根据季节变化、疾病谱变化和当时的重点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健康教育服务于公共卫生整体工作。
从映秀镇灾后开展健康教育的情况和效果来看,在灾后防疫方面,健康教育起到非常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如果能进一步统一指引,完善网络,成为经常性的工作,将有助于受灾地区的公共卫生远期安全。
志谢:本文得到汶川县疾控中心、映秀镇中心卫生院领导和同志们以及各批援川队友们的支持,得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7004)资助,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朱诗应,阮芳铭,常文军,等.地震前后汶川映秀镇居民卫生防疫意识调查[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729-733.
[2]王晋生,杨峰,潘峰,等.四川省平武县地震灾区居民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884-885.
[3]刘丽,董建英.地震灾害医疗救援中健康教育的实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079-3080.
[4]Linscott AJ. Natural disaster-a microbe's paradise[J].Clin Microb News,2007,29:57-62.
带状疱疹主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导致的病毒性的皮肤病。在临床上,大多是对患者的感觉神经造成侵犯。主要特征为神经痛和群集疱疹现象。这种疾病和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性。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带状疱疹不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还会给患者心理带来很大压力,使得患者极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为了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治疗,取得效果显著,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120例带状疱疹患者,都是我院在2010年5月~2012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患者,对患者进行诊断,确诊患者为带状疱疹。其中男性为76例,女性为44例;患者的年龄在19~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5.1)岁。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这些患者都没有禁忌的药物,对两组患者进行抗病毒、止痛等全身的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在患者皮肤皮损处,采用阿基洛韦软膏外涂以及使用氦-氖激光照射来进行。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护理。
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如告诉患者如何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增加营养,合理搭配饮食等饮食护理知识。利用宣传册、视频、黑板报、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要定期地进行[2]。
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生活、心理、疾病等护理。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倾听患者的诉说,及时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同时要为患者制定可行的治疗方案[3]。给患者关心、鼓励、支持和帮助。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的态度要和善,语气要平缓。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充满信心,积极地配合护士进行治疗。
行为方式指导:对患者的饮食进行适当控制和调配,同时让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和规律生活,能够增加患者的抵抗力,从而有效地控制感染,避免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让患者多吃一些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以及一些刺激小的食物,增加豆制品,鱼、蛋、瘦肉等蛋白质的摄入。可以通过电话、宣传册子等方式给患者讲解饮食的合理选择与营养搭配[4]。
1.3 疗效判断 痊愈标准: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完全消失,能够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显效标准: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基本消失,能够开展一定的功能活动。有效标准: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正常的功能活动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效标准: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善或加重,不能开展任何的功能活动。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并发症
治疗组:抑郁患者1例,占1.7%;对照组:抑郁患者15例,占25.0%;两组患者进行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在对患者经过治疗和精心护理之后。试验组:痊愈患者52例,占86.7%;有效患者为7例,占11.7%;无效患者有1例,占1.6%;总有效率为98.4%。对照组:痊愈患者50例,占83.3%;有效患者为3例,占5.0%;无效患者有5例,占11.7%;总有效率为88.3%。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经过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对皮肤病的认识和预防知识不足。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的约束和控制,进而使得病情出现不稳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患者的心理非常焦虑和恐惧,进行使得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症。
对皮肤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在治疗和控制患者感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作用。通过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使得患者的积极能动性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
参考文献:
[1] 浦建芬.皮肤病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索[J].医院管理论坛,2010,0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