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信息化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引言
这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我们的世界都处于信息的变化中,我们的企业也在不断的变革之中,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实用,中小型企业也发生着重要变化,尤其是会计信息化发生着重要的改变,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越来越将会计信息化的地位重视起来,不断的推动中小企业会计发展。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我们将中小型企业也称作是中小企业,因为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规模以及人数都是和大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规模投入都是不一样的。简单的来说,中小企业在人数,雇佣人数以及经营商都是有小业主直接管辖的,组织结构的层级是比较小的,因此这样的企业很少能够受到外界的影响。有着自己的独特发展轨迹。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早在二零零三年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名为《中小型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文件,很好的规定了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规定和界定。那么什么是中小企业呢?应该说一个企业如果他的工作人员的人数多余三百人小于两千人的话,就可以定义它为中型企业,这样的企业一般来说产品一年的销售量可以达到肆亿元人民币之下叁仟万元人民之上。在这两个标准之下的其余企业就是所谓的小型企业。通过这个标杆的确定,我们国家自从二零零三年起已经将中小型企业的界定表示的非常明晰,为我们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研究指明了方向,方便与我们的研究。
那么中小企业的特性有哪些呢?第一点就是具有灵活性,因为中小企业在规模以及资金投入上都没有大型企业的规模大,所以在这定政策的时候可以轻松的执行,而且从企业的基层到高层的传达时间就比较短,可以迅速的产生实际效用。
二、企业信息化的涵义
一般来说,企业的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现有的信息条件下,把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流程以及部门管理等等环节都打上数字化的烙印,充分的印证了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到来。这来来说,企业的信息化主要是指的生产以及事物处理,资金的供给和指出,客户的沟通,交换以及达成协议等诸多个环节都一定要有数字化的融入。在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之中加大各个环节的网络监管和加工,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有新的信息资源不断的产生,这些网络信息资源是很好的素材,可以为我们的企业的高层以及决策人提供一些清晰简单的图标以及数据分析。这样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计划的开展就会变的更加的简洁,清晰,明朗,系统。可以为企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道路,也可以把握信息化时代的脉搏,将各种综合要素集合在一起。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这样可以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达到不败之地,更加的可以应对外来的危机,根据信息化的智能与便捷提供方便与制胜的可能性。这样可以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发挥企业的最大潜在价值。
三、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化是这些时日来,会计领域的流行词汇。因为它不同于会计电算化,可以说是会计电算化的升级版本。这样看来,会计信息化是一种新型的事物,是这个社会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产物,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具体来说,会计信息化是现代科技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信息技术与会计技术很好的结合以及升华。是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可以为会计管理者甚至企业的管理人,以及决策者提供最佳的会计信息的供给以及获取时下最新鲜信息的主要途径。
从作用上来讲,会计信息化是有利于会计行业的规范与管理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管理者提供更优质的信息和程序的使用。通过深入的专家访谈以及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会计信息化的产生是由于企业在信息化道路上的一道环节。在实现企业腾飞,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这对于整个企业今后的发展和整体实施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历史变革上说,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上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信息化时代的变革。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我们的电子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已经在社会企业发展犯人过程中起到了艰巨性的作用,并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之前的成就的会计电算化到现在的会计信息化,这两个重大的转折都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所产生的。之前的会计电算化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取消了之前陈旧的会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将电脑带入了会计领域,改变了之前的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这也可以说是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举措了,这次变革是将会计工作带到了一个新兴的领域,工作效率以及方式方法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会计工作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正规化。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前进贡献了力量。
但是,会计电算化毕竟只是时代的一个过程,我们在计算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入到了会计信息化时代。该时代带给我们会计工作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样我们就要深入的里了解一下会计信息化的主要作用。会计信息计化出了之前描述的作用,我们还可以找到他的实际性功效,和电子计算机的有机结合给我们的会计记账和实际工作带来了方便,并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发展。进而应对了现代管理者和决策者账务动态会计信息全局的目的。
所以,我们还应该感受得到,会计信息计划的最根本原因是因此,会计信息化本质上是一个现代会计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逐渐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必将给我们的会计专业的学习者以及正在工作的人们带来了全面的认识,和新的挑战。这意味着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必将呈现出来。我们对于会计工作的目标以及对象范围都会有新的界定以及定义。不仅如此,我们的会计信息管理者能会得到增加,一些较为复杂和困难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值得进一步加强。并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改革的需要
我们的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社会发展也是越来越快,我们的会计工作的运行环境也要发生改变,会计信息技术的使用人对于会计信息的更新换代也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在会计界对于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这个时候会计信息化的产生无疑给我们会计工作带来了福音。
这样看来,我们的现代会计理论与现代的告诉信息技术的结合就是必然之势,会计信息化是时代的精华与产物,更加是会计不断发展的必然之路。
2.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工作,企业的进步也要和跨级工作息息相关。在各个企业都在大张旗鼓的开展信息化变革的时候,我们的会计不再是停留在原始的电算化阶段,而是根据信息化企业的新需要转向了会计信息化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信息化就是指的是企业在经营和生产的过程中李永乐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这样就可以达到对企业的生产和学测水平的双向提高,可以使得企业在信息的获取上有着极强的竞争力。给企业的前进增添了有力的砝码。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同时,是将企业的各个业务的平稳发展和运行作为基础工作的。所以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整合、控制、共享和有效利用,这样可以不间断的将企业的效益得到一个完整的提高,这样的话,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同时还是要各个部门的强有力的配合,这样整体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力。但是这个效力是建立在部分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我们的管理者才能要求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强化自己的作战能力,使得自己变化到信息化中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立足于会计工作部门,我们的会计工作者也要积极的实行信息化的改革,将整体的部分做到最佳,这样才可以使得企业的生产、研发、采购、销售及管理等各个部门的平衡性达到最佳,才可以使得会计进入正轨化,才可以使得我们的会计信息化在整个会计行业占有一席之地,才可以使得公司管理的信息化到路不断的拓展以及开发。更确切的说,要是没有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的产生就不会推动跨级信息化的发展,但是如果在一个企业的整体中没有很好的,很完善的实现会计信息化那么就不可能也不能够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四、ERP 概念及相关理论
1. ERP的定义及其内涵
说道会计的信息化就不得不说一下,ERP 概念及相关理论。因为只有深入的懂得和理解了ERP,才能真正的理解我们的会计信息化内涵。ERP一般指的是企业内部资源的计划体系,他具有科学性以及完整性。这个系统的产生来自于美国,是美国GartnerGrouP公司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创造性的建设和提议,没想到在今后的十几年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壮大。ERP的提出是一个壮举,他主要指的是是将将企业计划、管理、销售、财务、采购集于一体,使得企业的明显客户以及潜在客户的需要、诉求和整个企业的活动目标相结合到一起。这样的话可以给企业的资源提供一个位置奋斗的目标。可以完成一个动态的资源供应链过程。
可以说,了解ERP的学者们认为,ERP主要是强调了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是一个致力于企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管理的生产部门。这个系统可以创造性的现实了事前以及始终计划的完成,可以将所有经营步骤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更加的可以认定,ERP是一个调和机器,他极大程度上的使得各个部门以及经营机构可以在部门的不断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达到完整的融合和搭配,这样我们的经营工作就会节约资源,就会使得流程更加的趋于合理化发展方向。也为更好地实现部门的优化重建做好前期奠定工作,这也可以说是每一个现代化企业走向信息化道路的不断自我印证和自我改良的最重要的抓手和着力点。
2. ERP的三大核心思想
可以说,ERP的产生是和这个时代的信息化节奏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信息技术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的ERP也逐渐的发展成为四个清晰的历史脉络,也就是说,ERP 的发展在时间的卷轴上已经经历了4个有效时代。但是,我们现在使用的ERP属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产生的。整个系统的最主要核心九十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全面动态的有效管理与控制。但是站在具体的角度上说,我们的ERP的主要思想就体现在一下几个大方面。
第一,ERP的构建核心指的是对整个的资源供给系统的全面管理思想。可以说,我们现代企业的发展再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影响整个全局的时代了。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更加是一个吮吸万变的时代。每一个部门都要隶属在每一个整体之下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整体也要做好协调工作才能发挥最大的实际效用。另外,每一个企业更加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信息化这三个字已经改变了竞争格局,企业更多的是联合以及共赢。所以站在ERP的角度上每一个企业和其他另外企业的竞争可以看做是一个供应链和另一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问题,那么,我们的企业要是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就要时刻的记住要采用最完美以及最优化的资源整合与配置方案,另外,我们还要做到的就是在ERP的基础上做好协调好利用好其他资源,如与供应商、客户、以及销售网络等等的关系,只有按照这个做法,我们的企业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才可以对整个企业的每一个部分得到有效的管理以及控制。
第二,我们的ERP的核心精神体现出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要做到生产的精益求精,细致要求,这就是说在整个体系中体现出来的每个产业链。在这个基础上要建立起与其他相关企业的共同生产机制,这样,可以形成一共共享机制。接下来ERP体系所代表的是一种具有敏捷性的制造。因为当市场上出现新的合作机会而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又不能满足时,可以迅速形成“虚拟工厂”,这样在集体力量的合作下,应用信息化的神奇力量我们的企业就可以在最节省时间的情况下找到产品以及资源的最好配备和选择,这样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可以实现我们企业的灵活化运转,还可以使得企业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在合作供应中做到有效经营。
最后一点,ERP系统体现出了巨大的科学性,使得我们企业可以很好的做好事前准备以及时候的有效控制。可以给企业带来全面的管理和控制思想。因为在ERP体系中,我们企业可以讲很多生产以及物流,销售以及财务的有效计划科学的整合到一个系统之中,这样就可以事项有效的管理,体现出了整体和部分的有效一致性。可以有利于我们的企业在管理进行中的方便化和有效性。最最重要的是,ERP在企业内部还有这重要的相关事务的会计核算同步记录,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证资金以及物流的相协调,还可以清楚的让管理者知道资金的有效来源,这样对于企业的了解可以更加的深入,可以更方便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完整的管理以及控制。做到了良好的企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分类号]F270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和IT普用化,市场资源组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逐步由单一专业化向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日益复杂的供应链网络正在飞速形成,信息化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是供应链驱动因素之一,是整个供应链的本质内容和管理基础,向供应链的管理者提供赖以决策的事实依据。作为供应链中的重要因素,信息与供应链的集成化程度、基于IT平台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供应链的快速反应等众多的核心竞争因素密切相关,支持和保障供应链的竞争力。本文从信息运作视角出发,结合综述文献,分析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和要素,进而提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概念模型。
2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概念的界定
2.1 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
信息作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具有连接和提升整个供应链效率和效益的功能。供应链中的信息具备事实性、等级性、流动性和共享性等特点。按照性质的不同,企业供应链的信息可以分为决策信息、监控信息、物流信息和交易信息等。供应链通过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整个链条上的高效流动,发挥强大的整体竞争优势。物流和资金流主要是一种单向的实体流程,实体流程的进行,必然产生不断变化的信息。本文的供应链信息是指供应链管理中有关采购、生产、销售等相关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总和。
2.2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是指从信息运作(所谓信息运作,是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取、控制、利用和消除等)的角度出发,为使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无缝地、顺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不确定性,以及消除因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目标不同造成的利益冲突,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而进行的信息活动。规划和实施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必须注重三种供应链信息处理能力:组织内部传递信息的能力、组织之间信息流动的能力以及获得各种知识加工和决策制定的能力。
2.3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与信息共享、信息集成的区别和联系
目前,在供应链信息研究方面使用较多的概念是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和信息集成。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并不等同于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共享并不意味实现信息一体化,信息共享只是实现信息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信息一体化是信息共享的目的;信息一体化不仅强调通过信息共享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协同合作,而且强调共享信息的价值,即这些信息应是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的信息。当今竞争不再是独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信息集成是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信息一体化的各环节借助IT技术进行集成,在供应链信息运作机制、信息技术和信息集成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加速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最终提升供应链整体运作的绩效。可见,信息一体化更全面地表达了研究供应链信息的目的。
3 企业供应链信息――体化的概念模型构建
所谓概念模型,是指将现实活动中的信息抽象出来,通过对真实世界涉及的问题域内的事物进行描述而建立的信息模型,具有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和简单、清晰、易于理解等优点。以下结合供应链涉及到的信息流的分类和抽象,分析其要素和层次,构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概念模型。
3.1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要素分析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要素主要包括信息类型、功能效用、信息技术和激励机制。
3.1.1 信息类型 供应链是动态发展的,其业务流程和内外部环境时时刻刻产生各种各样信息,这些信息的有效采集、分析、处理、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信息类型的划分。各种信息根据其来源和获取途径,可划分为五种类型,见表1。
3.1.2 功能效用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功能效用是指供应链各个节点的企业利用信息获得的效果。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功能效用具有累积性、间接性和时效性等特征:①累积性,供应链信息的数量增加并非简单相加,而是从业者从最初对供应链各环节直观地认识到运用信息手段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实现供应链的信息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少到多,是信息有机累积的结果;②间接性,信息效用的实现,必须以信息促进其他方面价值增加体现出来,如策略信息、隐蔽信息等的功能效用必须借助管理者的决策或知识的转化间接加以反映;③时效性,供应链信息是供应链存在方式和运作状态的反映,客观事物不断变化,与此相对应的供应链信息也不断变化。随着社会进步,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势必要求供应链的信息能够准确地、及时地传达到各个环节,否则功能效用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3.1.3 信息技术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作为有效、迅速处理大量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既是推动供应链管理变革的重要力量,又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提供基础的、统一的、协作的平台,实现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间充分的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信息技术包括核心技术和支持技术,具体包括识别与采集技术(RFID)、传输与跟踪技术(EDI、GPS、GIS)、存储与分析技术(Data Warehouse、Data Mining)、相关辅助技术(EOS、POS)、Intemet/Imranet/Extranet/VPN等。
3.1.4 激励机制 虽然供应链充分的信息传递和共享能缩短订单满足周期,减小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但下游企业的信息在供应链一体化中的价值远大于上游企业的信息,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链绩效的改善更多地体现在上游企业,下游企业收益的增加较小,且共享信息也可能增加各自的经营风险。若缺乏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和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势必影响下游企业主动公开私有信息的积极性。因此,若要有效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常用的方法是契约机制和信任机制。供应链契约机制是利用博弈论、运筹学、最优控制理论等原理和模型,基于供应链成员间的物流、资金流,在一定的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信息结构情况下对各成员企业的决策激励进行均衡,实现各成员企业的个体理性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相一致的一种激励机制。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信任机制是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保障,通过有效机制防止上下游企业的背叛,共同围绕实现双赢或多赢目标,才能使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持续发展,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能力。
3.2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分析
3.2.1 层次的划分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进行划分:①从信息一体化的范围划分,分为企业内部信息一体化和企业外部信息一体化。企业内部信息一体化,是供应链各个企业的内部部门将准确的信息在准确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信息需求者,以便制定生产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原材料需求计划,缩短订单满足周期及减小停工待料、库存太多等损失;企业外部信息的一体化,是协调上游供应商或下游客户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从整体上优化供应链库存成本、提升响应顾客需求速度。②从信息一体化的广度划分,分为宏观层面信息一体化和微观层面信息一体化。前者是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信息一体化,如图1所示: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互补技能的个体相互作用,形成个体无法达到的共识。此类共识可以是关于过程的,也可以是关于产品创造或事件处理的。协同合作目的是在供应链中生成可见的、易于表达的信息流,以制定精准决策。可见,除订单信息外,需要传递且共享如库存信息、提前期信息和预测信息等更多信息,以便消除隔阂,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谋求共同利益。③知识构建。知识构建是一种对知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结构体系,重点突出人与内容的结合,焦点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关联,而与单个具体应用无关,是通用的、面向基础的、多维的、动态的。同时,知识构建的知识框架嵌入更多的复杂的背景因素,具备人性化、社会化和智能化的特征。知识构建为企业成功获取知识、共享知识、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提供有效途径。一旦达到知识构建层次,供应链中的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可以在市场预测、产品设计、供应链规划、物流作业、营销管理等流程上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和知识共享,提升协同合作水平,帮助发现新创意或快速开发新产品,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3.2.2 层次间的转化路径分析运用二维分析框架,划分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层次间的不同分类组合,分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3所示:
图1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广度:宏观层面信息一体化后者是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各自内部各种活动之间的信息一体化。③从信息一体化的深度划分,如图2所示:
不同层次的供应链信息交换,内容不同,且不可跳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①信息传达。这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交换状态,它是信息的对称化、信息共享或信息的简单学习,目的是使企业根据需求开展基本运营活动。②协同合作。协同是企业在时刻变动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需要,是一个共同创造的过程:两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分类组合包括企业内部信息传达、企业内部协同合作、企业内部知识构建、企业外部信息传达、企业外部协同合作、企业外部知识构建6种。若将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视作一个过程,则6者并非孤立,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实际上,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内部向外部,返回到起点,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调整过程。基于此认识,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层次间转化的路径可以有两条:A-C-D-A和A-B-C-D-A,且每一条路径在返回A点后位于更高的起点。在第一条路径,企业首先与外界进行简单的信息转移,进而从外部对信息进行整合和知识构建;在第二条路径,企业首先在自身内部进行信息的转移与整合,在不能满足自身战略要求的情况下,才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进而推进信息整合和知识构建。显然,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路径增加“企业内部协同合作”和“企业内知识构建”的环节,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更具有战略意义。信息一体化过程中的第一次信息整合,发生在企业内,是发掘企业内在潜能的一次尝试,有利于企业认清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的现状和不足,有利于企业与外界协同过程中针对性地克服不足,打造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应选第二路径为佳。
3.3 概念模型的构建以及要素与层次问的关系
综上所述,将整个供应链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概念模型,如图4所示:
电子商务的问世,就体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全球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而且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体制的变化产生了及其深刻影响,大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成为经济活动的杠杆。
一、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念
1、电子商务内涵:电子商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商务活动,它是将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手段,通过一定的协议联系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进行各种各样商务活动的方式。电子商务一般就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如网上营销、网上客户服务、以及网上做广告、网上调查等。电子商务是Internet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全新发展趋向。Internet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2、企业信息化内涵: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
二、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1.从概念上而言, 企业信息化的范围比电子商务的范围更为广泛,就好比从社会上开始出现“服装”这一名词,随着人们观念以及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休闲服装”、“正装”等等。那么这两者单从概念上也可以这样理解,企业信息化在随着人们观念以及技术等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是将企业的所有行为数字化,是一种过程,更注重的是技术,靠技术去实现数字化;而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技术只能作为它的一个平台,相比技术而言其更注重的是商务活动。
2.从现状上来谈,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是要受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的限制,而是要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限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没有企业基础的信息化建设就不可能有完善的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建设为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的很好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手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才是最终目标。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关系极为密切,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保障。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三、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企业信息化
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组织单元间的传统边界被打破,生产组织形式将重新整合,开始建立一种直接服务顾客的工作组。电子商务模式将会使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式”向双向的“多对多式”转换。
2企业管理网络化。电子商务以数字化的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电子商务对企业营销管理最为显著的影响是销售渠道和促销策略的变革。以往的批零方式将被网络代替,人们直接从网络上采购,传统的人员推销失去大部分市场。管理者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将更加依赖于网上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
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并且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定义及信息化管理具有的优势
1.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ORACLE数据库系统是美国ORACLE甲骨文公司提供的以分布式数据库为核心的一组软件产品,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或B/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ORACLE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ORACLE数据库是一个关系数据库,具有完备的关系;ORACLE数据库还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具有分布式处理问题的功能;另外ORACLE数据库的所有知识都具有互通性,即在一种机型上学习ORACLE知识之后,在其他所有机型中都可以使用该数据库。
信息化主要是指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随时随地可以享用和传递所需要的信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就是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的过程,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对企业现有的设计、管理、生产、制造、经营等数据模块进行整合,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管理决定。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的完全在线管理与经营,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在线获得企业的全部数据信息,这样管理层就能够对企业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 企业信息化管理所具有的优势
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可以实现企业内部更加快速、有效的沟通。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彻底消除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提高员工的合作意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2)信息化管理有助于资源的共享,企业可以把一些重要通知、文件上传到企业的内部网站,员工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工作经验、先进技术,这样其他员工可以在自己的PC机上阅读和学习这些文件,员工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建设性意见;3)节约时间,传统的公文流转方式是手工传递,速度慢,利用企业内部数据库进行公文自动流转,可以保证文件快速、准确地送往收件人处;4)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5)更加便捷,只要拥有PC机和网络(不需要再安装其他程序),即可实现远程办公、移动办公;6)减少办公开支、降低管理成本。减少打印纸张、电话费、传真费用,还可以降低差错率。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2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企业信息化技术,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普及之后,信息化发展更加迅速。进行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数据库技术,众多的IT人才,大量的资金投入等,其中企业数据库设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部分,现在比较成熟的数据库有Oracle、Sybase SQL Server等。现在我国大型企业大多数已经引入信息化技术,并设置有相应的部门负责信息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工作,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等原因信息化程度还很低。
2.2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息化管理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一些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激情不高,主动性不强;其次,专业人才和资金不足。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次性投入资金过多,一些企业资金难以周转影响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企业信息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来实现,高技术人才更愿意到IT行业或者大公司任职,这样就给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带来困难,甚至阻碍我国企业进入信息化时代;再次,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国内的信息管理软件市场混乱,国内自主研发的软件不完备,且集成能力较差,这样就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国外的管理软件虽然先进,但是价格昂贵;加之,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许多企业的管理者不能摆脱陈旧的管理模式,仍然把人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而不是更加方便、快速的计算机。
3 数据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3.1 企业数据库设计
当今时代,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传递、保存的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就需要数据库系统。企业的数据库主要是按照数据结构对数据进行保存和管理。一个企业的数据库就是指用户关注的、有相关性的数据库的集合。企业数据库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数据库内模式、概念模式和外模式三种模式进行,主要流程有需求分析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数据库的实施。需求分析是企业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主要是准确了解和分析客户的需求,找寻符合客户企业的数据库设计方案;概念结构设计主要是结合需求分析结果,抽象出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并思考如何实现理想效果;逻辑结构设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得出的抽象的概念变为DBMS(数据库设计的概念结构)支持的数据模型;数据物理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存储记录的格式、存取方法、存储方法;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完之后就可以对设计的数据库进行试运行,试运行成功就可以把数据库正式投入运行了,当然在运行的过程中还需要继续对数据库进行维护。
3.2 Oracle数据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Oracle数据库的功能非常强大,提供丰富的选择环境。Oracle数据库硬件环境独立性好,能够支持各种类型(如大型、中型、小型等)的系统,对硬件要求少;Oracle数据库可以更好地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它遵守企业数据的存取语言、网络安全协议、操作系统等工业标准;Oracle数据库的内存大,数据库集成性好,数据保存更加持久,更容易实现企业内部数据的共享。
Sybase是另一种企业信息数据库。Oracle数据库和Sybase SQL Server比较起来,前者采用并行服务器模式,后者采用的是虚拟服务器模式。查询时Oracle将一个查询分解为多个子查询,然后在不同的CPU上同时执行子查询,大大提高了查询速度,可以说在对称多处理方面Oracle优于Sybase。正常情况下,企业的业务量会不断增加,这就必然导致处理及存储的数据量的增加,需要对数据库系统进行性能优化,除增加服务器数目,Oracle还可以通过在对称CPU系统上进行并行处理来提高单台服务器的性能,而Sybase只能通过增加服务器的数目来提高系统的性能,增加服务器就会增加成本,因此选择Oracle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比Sybase更加合适。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是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的在线管理与经营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办公效率和竞争力。我国部分企业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人力、财力投入不足,阻碍了信息化的步伐。企业数据库设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Oracle数据库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数据库系统之一,可靠性强,稳定性好,数据共享快,软件集成性强,系统性能优化简单,把Oracle数据库应用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IT系统得到有效的应用,并让信息系统绩效最优,最根本的不是取决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而是要向管理要效益。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IT 管控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探索一套操作性强的思想或方法,用来有效地规范、指导和管理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提高信息化实施成功率,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在企业建立和运行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信息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管控,解决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无章可循,无法有效控制的问题。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概念
根据ISO9000对管理系统的定义,可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理解为: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过程为控制对象,以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率为目的,由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驱动的一个标准化的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建立一套指导、控制和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的运作程序,与企业其他标准化管理系统一样,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控制各种过程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
在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划分为4大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测量和改进”。这4个过程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按照顺序形成内循环。每个大过程又包含很多子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由这些过程组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职责”过程规定了企业决策层的活动,其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明确部门职责;主持管理评审;系统的策划等。系统文件主要包括: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文件。系统文件作为企业标准(包含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及管理工作的指导和依据。
“资源管理”过程保障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源,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硬件、软件、数据、信息和政策。
“测量和改进”过程涉及企业系统改进和过程改进两个方面。其中,通过“内审”进行系统的运行控制,评价系统运行的有效性、适宜性和绩效。其中“信息化绩效评价”能促使企业采用正确的方式和合理的依据,主动评价信息化的绩效或重视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帮助企业走出“IT黑洞”,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准备和反应措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为改进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以及信息化建设持续、有效地进行提供保障。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强调按系统思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事务,以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率的目的。为了适应系统化的管理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了戴明模型,即按照PDCA循环思想,通过识别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控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4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4.1 系统策划
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
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
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
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4.2 系统运行
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4.3 系统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4.4 系统改进
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5 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运用过程方法,通过系统文件指导企业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避免出现缺乏监管、控制不力、运营不善等现象,有利于规范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行为,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朱瑜庆,张根保,任显林.标准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8(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也显著提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基于这一背景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在运行管理工作中不断增强自身管理水平,并适当的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了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很多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相应的也遇到了诸多困难。近几年,云计算技术逐步应用于企业实际建设中,引发了企业技术、服务、产业等方面变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造成了深远影响。因此,基于云计算环境,中小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制定的重要决策,就是当前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云计算概念和特征
(一)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对互联网自身所具备的高速信息传输能力的利用,将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逐渐从个人计算机端向互联网服务器集群进行适当的转移。而在这一环节中,互联网的服务器集群具体指互联网上一些大型的数据信息管理中心,其具体涉及数据信息的计算、存储以及宽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这一数据信息中心能够结合不同客户的具体需求对计算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进而提升数据信息处理质量,甚至获得等同于超级计算机的计算功效。具体而言,云计算就是通过对相关虚拟技术的利用构建相应的数据服务中心,进而促使数据信息资源能够实现优化配置,并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完成对信息资源的动态分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硬件资源分享服务的限制,客户可以按照自身需要在虚拟资源层上建立相应的应用,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云计算特点
云计算融合了多种技术,它把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真正实现了对数据和应用的统一调配;用户能够按照自身实际需求,不分时间地点的购买相应服务资源;用户能可以时随地的利用各种类型的客户端对云计算资源进行调用;服务提供商也能够借助监控和报告等方式对服务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收取相应的费用;可以自行检查节点,确定失效节点,借助数据冗余继续工作。
二、云计算的发展与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我国传统中小企业所推行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是按照企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在配置相应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在本地对企业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和数据计算,并且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往往借助企业内部局域网络来实现。云计算主要是服务商按照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数据计算以及信息存储等方面的资源,用户在通过对某种特定终端工具的使用来接入系统,获取服务,至于信息的运行和维护工作都由服务商负责.现阶段,云计算主要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应用服务。由此可见,在当前云计算逐步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要想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就应该高度重视对云服务的利用,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提供相应的保障。现阶段,云计算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IT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在云计算得到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作为云服务的主要使用者,能够在实际应用云服务的过程中借助云服务的优势逐步解决当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基于云计算环境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对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对企业的规模、经营管理策略以及实际发展策略等进行充分分析,进而总结建设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际需求,最终结合需求制定科学的建设目标以及具体执行步骤。
(二)分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项目
依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架构,具体分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应用项目,对不同项目的所属种类加以明确。例如中小企业中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就能够划分到通用事物管理范围内。它可利用云计算的软件服务方式,从而购买成熟的软件,重点对企业中专用核心项目进行开发,为企业核心项目软件开发工作的发展和成功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充分利用云计算服务方式
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可以对云计算方案进行合理选择,充分利用云计算服务方式,进而真正完成对中小企业产品设计、应用软件工作平台的开发,最大限度的缩减此方面费用的开支,切实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企业探索云计算模式,开展电商活动
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云计算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能够提供的技术和服务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探索,进而结合具体情况组织开展电商活动。我国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利用“云计算”的优势,构建“供应链云”系统,为电商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同时,“云计算”的全新“按需分配”服务以及3G全新移动终端服务,为企业移动电商模式提供了资源和技术基础。
(五)做好现有系统与新系统的衔接
企业应将自身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云计算环境相融合,做好现有系统与新系统的衔接工作。
(六)建立健全云计算服务法律法规
云计算的不断发展,随之带来了诸多新的法律问题,这时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完善云计算服务的法律法规,全面监管云计算供应商和运营商的行为,并积极构建相对和谐的云计算信息服务平台,全力支持和鼓励IT厂商或者供应商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离不开云计算的服务支撑,企业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借助云计算优势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够促使自身综合实力得到显著的提升,进而在市场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赢得发展,赢得生存。
参考文献:
[1]刘桦.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2015(23):166-167
[2]王忠华.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优势与应用策略[N].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5):371-373
截止2012年,我国大概有57.7%的企业主要在财务系统、公司网站、企业邮箱、办公自动化等建设的初级阶段实施了信息化,企业管理层在管理观念上对信息化没有全面的认识,他们只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却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企业管理层管理理念的根本变革。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信息收集、储存、提取、转换、整合不合理,导致很多企业走进了误区甚至是信息化建设的失败。
一、商务智能概念及发展
1996年,分析师HowardDresner提出了商务智能并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商务智能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管理理念的结合,以及对企业内外数据的集成、加工,最终提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其面向企业战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广泛服务于管理层和业务层,促进企业信息转变为知识,最终向利润转变的进程,是企业实现更好的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其涉及层面包含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业务整合及技术体系等。商务智能技术为企业提供了迅速收集、分析数据的技术和方法,把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决策的质量。其具有服务企业战略、提升企业绩效、商务智能的层次性、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用户多样性等特点,其核心就是改善企业商务决策水平。2000年,Gartner的一份报告中对工业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五项关键技术中,人工智能和KDD和排名第一。其提出公司未来5年内投资的新技术领域中就包含了商务智能。我国从2004年开始,商务智能的应用市场以超过40%的速度快速增长,从国内来看,商业智能是企业信息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到2012年。我国商务智能市场规模达到51亿元,并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二、商务智能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设立专门的信息主管及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实际需求,增加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和设备。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包含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商务智能被很多企业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网站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之中,那么,它在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第一,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对庞大的信息数据,其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一般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完成。而商务智能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数据仓库、数据联机分析处理及数据挖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快速有效的完成对信息的处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其先进的数据处理系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加快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据调查,国内已经有独立的智能商务研究系统及生产厂商,其产品被很多企业采用而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发展及应用的强劲势头。
第二,及时准确的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数据。商务智能是企业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对信息处理及控制及时的要求不断提高的产物。商务智能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其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完成企业各项相关数据手机,并对有用数据进行严格筛选,将其中有质量的数据提出来并进行转换并存入数据仓库,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将有效的决策呈现在用户面前。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管理系统完成,不仅使企业的信息数据更加的快速真实有效,而且还使企业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第三,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商务智能改变了企业管理层以往在信息不全面不准确时,凭经验给出决策的的局限性,其先进专业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系统,不仅仅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其减少了管理者收集数据、获取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并避免了人为因素给数据带来的各种影响,其通过对企业现状的了解分析,根据市场发展趋势,为企业提品结构调整、分销渠道,企业资源优化提供数据保障,大大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
第四,改善关系并创造获利机会,网络经济环境下,商务智能本身在长期信息搜集及处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企业、顾客、供应商及大众的有用信息,增强了整个信息链的一致性,一个参与其中并掌握充分信息的顾客更加有可能购买你的产品和服务,改善了顾客与企业的关系。掌握各种商务信息的企业可以出售这些信息从而获取利润。
第五,有效保证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智能商务对各种有效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体系,其满足了企业信息化对信息的需求,促进了企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要想处于领先地位,软件设施的更新与改善是重中之重,而商务智能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软件问题,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三、智能商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企业要充分认识了解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将商务智能和自身优势相结合。更加有效地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中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各种发展战略。
第二,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体系,企业自身行业和规模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每个企业信息化建设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使商务智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提出更好的战略规划。
四、结语
商务智能作为一个新兴的充满希望的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前景,企业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一切先进的技术力量,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完成自身管理的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关系到企业发展得各个部分,它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依据和可信赖的理论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1.1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
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由制度、方法、信息、资源、活动、职责、组织结构等与企业信息化关系密切的众多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以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律为目的建立的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控制和规范作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是按照标准,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结构,严格按照运作程序来具体实施,促进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
1.2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特点
信息化管理体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力求建立一个全面的管理模式,其内容普遍涵盖了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既包括信息化建设从策划、实施和完成的整个阶段的建设,还包括如制度规范、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等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相关的因素的管理,因此,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特点。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它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标准,严格依据其运行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文件是体现其标准化的形式。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侧重于过程管理的模式,它将与管理体系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系统的管理,严格遵循PDCA循环,强调过程的持续改进。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管理体系被改进的过程中,不断被添加的内容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一个这样开放的管理模式体系。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内容
l、管理职责。主要内容有: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针政策;合理分配各部门的职责;重点关注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宣传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建立起自己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的策划等内容。职责策划管理的重要输出手段是体系文件的制定,它为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提供可借鉴和信赖的依据。2、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人力、资金、工作环境、信息数据和与其有关的一切设备,它是促进资源优化合理利用,确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不能忽视资源管理的重要性。3、信息系统的实施。信息系统地实施过程是以信息系统的实现为重点,最终实现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在其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和软件工程方法。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内容包括业务的监测和优化处理、革新管理模式和知识的管理。4、测量和改进的过程。测量和改进的过程简单的说它的内容就是测量过程和改进过程两个方面,通过内部审核,评价其运行的绩效水平和可靠性,促进企业改革管理方式,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价值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为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②企业信息化是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断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促使各类企业取得了经济上的进步。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是现阶段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层建筑,而电子商务又是企业信息化的推动力。一个企业运行的成功与否,决定性因素是知识成果的转化效率,不能驾驭信息技术的企业将会被竞争者的淘汰。
一、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念
1.1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商品交易为中心的商务行为活动,是在传统商业的基础上进行电子化、信息化的革新。企业通过互联网与客户、经销商及合作伙伴取得联系,并进行商品交易。以实现客户互联网购物、商户间互联网交易、在线支付及各种形式的商务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可以促进商业更好发展。由于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的推动力,在经济生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电子商务的大力推广,不仅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企业问题,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降低企业经济成本,增加商品价值。
1.2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更好地利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息,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外部信息共享,为企业决策系统提供准确企业信息的同时,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与经营管理。
二、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2.1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革新的今天,企业只有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并做好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的工作,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在不断改善信息系统与网络通讯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应用与普及工作,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企业才能成功在电子商务市场中占得一席之位,不断支持企业对外发展。
2.2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推动力。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力,其信息优势为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争得立足之本。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与客户间进行互联网交易的一种方式,电子商务是客户关系与供给内部等管理因素的集合体,是促进企业对外发展的有效推动力[1]。
三、企业信息化适应电子商务的策略
3.1明确企业需求。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企业理应针对电子商务潜力进行探索。在遵循电子商务原则的基础上,将企业信息化系统分层次进行构建:第一层是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设施的构建工作,如电子邮件、在线支付等形式;第二层,企业要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将财务系统与电子应用系统相结合;第三部分就是在互联网的采购、沟通和交易过程中协调三者问题,通过对其他系统设置的兼容商务系统的操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信息化。
3.2创建良好市场环境。政府应根据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依照相应法律法规,为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进行提供相应的市场环境,塑造市场影响力;政府要不断完善网络交易安全系数,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值得信任的交易场所;电子商务体系在我国仍然不够发达,企业间资金流动多采用支票等方式,而这种方式不够方便快捷,因此要尽快完善网上支付体系;还要促进电信行业与电子商务间关系,以改善上网速度与收费,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对现代信息化的接受程度。我国应积极发展工业化与物流整体水平,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脚步[2]。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信息化建设,为员工提供相应岗位的培训,提高员工对自身岗位与职业技术的认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信息化前行脚步。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只有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管理与市场竞争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要结合电子商务特点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投资成本的降低与产业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实现人力资源最优配置,增强生产、供应与销售的共同业务运行能力。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方式正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冲击,而管理信息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目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选择,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覆盖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处理,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数据化。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在提倡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信息化等同于信息技术,有了设备和网络,开发一个系统不等于企业实现了信息化,更不等于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经常会出现信息系统技术建好了,但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没有实现管理与信息的结合,没有多少人使用,对企业效益贡献不显著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其实也是一场革命,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统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生存环境的根本变化,使企业不得不对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石油企业主辅业分以后,企业必须在成本管理、过程控制、技术改造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条可行且必须经过的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财务帐目不实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下级对上级透明化的系统,企业无论在任何地方,哪怕是在国外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和开支,不进入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而一进入系统就被上一级的财务部门所跟踪。分支机构根据程序形成的报表,在总部同步生成。这样,在做帐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不可能做手脚。数据一旦被录入就不得更改,更改便会留下记录。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采购人员甚至不能接触采购票据和资金,而由财务监控和执行。这样使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的变化,都通过财务如实、准确、适实地体现出来,从而提高资金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采购部门的“暗箱操作”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透明、难控制,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尤其是在采购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最终的价格确定掌握在商户和采购员的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一是采购信息在局域网上公开,一目了然;二是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将采购与定价分离,合同草签与审签分离,进货与验收仓储分离。三是设立独立的核价环节。这一切都是依托计算机软件,在不同的部门,防止了“暗箱操作”。
3、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有效解决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国有大型企业,跑冒滴漏问题不少,防不胜防。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全过程的监控系统,对企业所有环节,所有部门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控,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每一项科目的开支和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警示和禁止的信息。有效防止了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传统的人事管理信息数据保存的比较零散,帐目繁多,每提供一个数据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而数据的统计更是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通过建立网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方面而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每一种数据,而且便于大量的统计工作和人力资源规划。
2、以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动其他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过去的人力资源信息处在“离线”状态,各基层单位之间存在信息孤立现象,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条件有限制地公开各个部门所需要的人事信息,方便他们提取数据,这样既简化了工作程序,又加强了人事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联系。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使人事管理工作进一步透明化、公开化、科学化。通过信息权限的设置和分级管理,上级单位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下级单位的人员状况、员工待遇、薪酬、奖金及考核等方面的人事信息,促进人事信息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方便上级部门的宏观调控,并以此来核实财务、生产等部门的财务属实情况,便于上级部门更好的贯彻落实各项政策。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
企业领导可以用收取资料、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节省下来的时间考虑企业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人员现状、构成及人员动态,了解员工的收入水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决策反映,从而真正的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有的理解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计算机代替人;有的只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缺乏系统化和全面性思考而导致了对企业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了信息技术滥用、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员工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信息系统的响应不够积极。比如我们企业最新推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很多相关人员只把它当作网上发工资的一种工具,而不注重对信息资源的维护和完善,更不注重对这个系统中主要功能的探讨和思考,在工作中不主动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这种信息资源的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在企业其他部门同样普遍存在。
(三)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刚刚起步,对于网上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的防止信息资源的丢失,防止信息资源被任意改动,如何通过层层授权,使信息资源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公开性和保密性以及加强网络安全、防止恶意病毒的攻击等方面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滞后,甚至空白,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还不能适应需要。比如说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关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评估体系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四、关于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和倡导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业务流程,投资大,非常复杂,如果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很难得到企业上下的支持与参与,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必须从企业的宗旨、发展目标和竞争态势出发,决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每个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员工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握本系统的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要以全局和系统的眼光审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把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甚至核心能力之一,从而营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计划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协助系统管理层明晰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价值所在,同时为企业有效计划和实施信息系统提供整体纲领和指导。要从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理解和分析企业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企业信息理论构架。
(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该机构由专门的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组成,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问题,并定期收集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生产和管理实践加以改进,使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合理有效,从而不断优化和提高信息系统,使信息化管理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7
1 企业信息化简介
企业信息化在国外早已实现,在中国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我国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管理基础差,无法支持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信息化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行业的效率和收益都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特性有累积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复杂性。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变革,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不断积累,然后逐步的加大对信息化的依赖,提升企业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基础属于一种互相反馈、互相交互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增强能够增强管理基础,管理基础的优良同样也可以带动企业的信息化,最终可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提高。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分析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业务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指使用、处理和采集信息的一个过程。业务流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指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企业管理过程就是对企业信息的一个处理过程。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因此企业信息化管理就要做到企业信息的信息化采集、信息化处理等。一旦信息采集出现失误,将为决策者对企业做出的决策产生决定性的错误。总而言之,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的过程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管理基础和管理行为两个层面。管理基础反应的是对管理工具,管理行为反应的是人的作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行为层又可以分为习惯、程序、标准和制度。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层又分为人员素质、标准、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因素集可以分为决策管理层、管理调度层和操作控制层。决策层展示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反映了企业决策层的信息利用率。信息利用其实就是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找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信息,当然在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获取到的最终信息也必定是错误的。加强对信息的利用是为了让决策者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通常来说,经验比较丰富的决策者往往可以更好的利用手中已有的信息。信息利用的情况是对一个决策者能力的体现。管理调度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标准、信息理念和中层素质。操作控制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意识、操作标准和个人素质。
3 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评价
3.1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评价原则
(1)全面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包含所有的领域,只有评价指标完整才能具有代表性。
(2)简介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浅显易懂、语言简练,不能说为了体现全面原则就长篇大论,找不到重心所在。
(3)唯一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唯一性,每个指标都代表的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避免指标具有二重性或者交叉现象。
(4)易度量原则
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选取,应该尽量选择容易度量的,可以度量到准确数据的,避免出现模糊两可的事情。更不能因为人为原因改变度量数据。
(5)针对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如果这个企业是涉及某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它的指标就应该符合该行业特点。
3.2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中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通过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来知道企业在管理基础上的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的发现,进一步找出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可观的找到企业管理基础的不足和问题是企业信息管理基础评价的目标,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进行评价来明确企业将要改进的方向和提出企业改进的策略。要对企业的评价提供按照如上指标原则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定量的评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最后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基础的评价提出企业以后发展的方向。
3.3 模糊聚类评价模型
在上面说的企业管理基础的整体评价模型中是对企业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价,通过整体评价的结果来说明企业以后将要向哪个方向进行改进。但是,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针对的是存在问题的那些部分进行评价,从而来帮助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水平慢慢提高起来。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通过突破原始的分类方法,将好坏因子量化、合并的形式,科学的找出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优点和弱点,然后针对薄弱点制定策略进行改进,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生产力的作用。
4 总结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和评价研究,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有时候不仅仅指的是信息技术,当然信息技术也属于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展开研究,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分析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来让参与企业管理的员工对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祁玉梅.模糊聚类分析在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1.
[2]李钢,齐二石,党占军.基于BPR理论的C1MS企业组织重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0:21-24.
[3]唐志荣,湛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51-54.
[4]韩庆兰,高阳,陈松乔.论与CIMS相适、谈的企业管理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6:61-65.
具有先进适用的技术
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微电子、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等信息技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要注重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又要注重所选技术的适用性。
能多次开发利用的资源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说信息网络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路”,信息处理硬软件设备是企业信息化的“车”,那么,企业的内外信息资源就是“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建立数据库,在数据的采集、提炼、录入、存储、传输、处理、分析、管理、应用及共享乃至二次、三次开发利用上下功夫。企业不仅要注重内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要注重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引起体现其生产关系的企业内部制度的变革,要求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进行机构调整,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先进生产力,所以企业体制改革应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因此,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广泛的社会关联性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企业的内部事务,而且与其所在产业链的企业及全社会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光靠一个企业自己采用信息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使该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与银行、税务、海关等外部环境在信息认证、电子支付与结算、计税缴税、报关通关等各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电子商务。
需要不断深化、创新和完善
企业信息化既要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投资存量的作用,使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又要按照新世纪企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不断追加投入,并持续实施企业业务的流程重组、体制改革与完善。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对新的业务流程和新体制的适应能力,也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阶段性地发展
企业信息化虽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它可以分成若干不同阶段。在由低到高的每一阶段,都会呈现出一次次新的飞跃,这就是企业信息化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从计算机单项应用、局部综合应用、整体综合应用到无纸办公,网上协同设计、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电子商务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分期分阶段实施计划,确立每期每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推进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实现企业信息化,将有助于推进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
第二,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可节能降耗,可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企业可实现扁平化管理,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可以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库存积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产品敏捷和柔性的个性化生产,赢得市场,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美国近10年来的经济繁荣,同其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技术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在过去5年,美国超过3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其他任何行业的拉动作用。
第三,企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吸纳先进的生产技术后,发挥后发优势,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存在几十年的落差,要想在竞争中强盛,必须迅速跨越落差,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出路之一。
第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催化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处理大量信息的手段,就无法组织敏捷制造,就无法进行科学管理。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也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