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经济的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经济的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经济的发展

篇1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篇2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 市场 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 人口 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 社会 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

二、乡村 旅游 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 农村 旅游 经济 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 市场 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 农业 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 交通 、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 文化 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 新闻 线索,想办法通过 电视 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篇3

一、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

山西北望长城,东靠太行山,西临黄河与陕西隔河相望,南与河南相接。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品位,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为全国之罕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山西的旅游资源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堪称一座灿烂辉煌的历史博物馆。根据统计资料:“山西已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多达260处,占全国同类遗址总数的50%以上;山西的地面文化约35000多处,居全国之首,而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同期建筑的72%以上,古寺庙的保存量也远远超出了全国的多数省份;山西拥有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达120多处,居全国之首;山西现存的寺观与墓葬壁画达2400多平方米,居全国第一。”

(一)自然资源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黄土高坡,黄土断崖和黄土谷地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也形成了晋南一带纯朴深厚的自然风光,散发着黄土文化的浓郁气息;而东部太行山的悄然屹立与华北平原的一望无际形成鲜明的对比;太行吕梁的峪谷、关隘、古道都处处展示着大自然的雄姿;“巍巍太行山、吕梁山象比翼齐飞的巨龙纵卧南北,气势磅礴;恒山、五台山、芦芽山、武当山、关帝山、乌金山、天龙山、绵山、灵空山、老顶山、历山、五老峰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风景名山,宛若颗颗流光溢彩的宝石镶嵌在三晋大地东西南北中,使山西浑厚的高原又显得秀丽而迷人。”另外还有别具一格的娘子关岩溶水泉瀑布、气壮山河的“龙门三激浪”、清彻如镜的天池、景象壮观的黄色大瀑布等水体旅游资源。

(二)文化资源

山西的文化资源具有特殊的文化品位和独有的文化特色。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既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仅根据目前考古学家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时空就跨越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三个时期迄今十三万年,而且发现的数量也居全国首位。这里有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云岗石窟,有享誉海内外的平遥古城、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寺庙群……数千年文化的积淀使山西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异常浓厚且有着鲜明特色的民俗文化层。还有晋商文化和黄土高坡地区的年节礼仪、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生产贸易等民俗事象,社火百戏、游艺竞技乃至深层次的民俗心理,都展现了风格独具的山西地方特征。同时,山西还是全国的的军事战略要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和山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也孕育了深厚的军事文化。

二、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山西政策的调整和政府的重视,山西的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平稳的发展。但与其他旅游省去相比它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和缓慢。制约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没有自己的特色旅游产业

山西虽然自然资源和人文文化丰富,但对旅游文化的认识不足导致旅游资源开发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小,开发层次比较肤浅、深度不够。没有深入挖掘自己的优势,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主导产品,致使山西旅游接待量难以快速攀升。

(二)宣传力度和对外开放不够

山西虽然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是很多外省的旅游者都对此知之甚少。而所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少借助于全国的大众媒体和网上技术进行宣传来营造山西的文化声势等等。山西位置是处于中部内陆,既不靠边也不临海,对外开放的客观条件不利,同时太原的国际口岸和外资旅游企业少,这些都不利于吸引境外游客。

(三)环境污染是制约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

旅游的目的是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兴趣,使人身心得到放松,它应该是一种享受,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旅游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山西是能源大省,煤炭、焦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些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污染了这里的空气。目前,山西省的环境质量在逐渐下降,空气污浊,河流清澈度降低,这都直接影响了旅游资源的质量同时也导致了很多潜在游客的流失。

(四)配套的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在旅游中,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们不仅要玩,还要吃住,在挖掘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发展相关的产业。山西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历来享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美誉,但是服务档次低。全省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的宾馆,绝大部分景点的宾馆都在二星级以下,不能满足高档次旅游者的需要。同时餐饮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地方特色。在山西很难找到保持了传统风味的特色店,山西面食文化源远流长,声名远扬,但是在山西很难找到真正品尝该面食的地方。另外,山西的道路崎岖不平,道路修整措施做得不好,游客出行不便。

三、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要深入文化挖掘内涵

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避免肤浅的文化。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质量,增强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的竞争力,在保持原来市场的情况下可以扩大新市场,在挖掘深层次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对旅游文化的需求。

(二)加强宣传力度

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和手段大力加强宣传力度,逐步实现旅游市场促销手段的现代化、国际化、网络化。只有做好宣传工作,才能使旅游文化进入游客的眼前,才能向游客推销,才能使游客有来此旅游的想法。在宣传的时候不仅要宣传丰富的旅游资源更要宣传特有的旅游资源,宣传旅游业的特色,树立山西旅游业的品牌形象。

(三)政府要加大旅游业的投入,完善配套措施

旅游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才能激发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建立和鼓励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比如:投资或鼓励投资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面食馆;建立一些高档的宾馆满足高档次消费者的需求:修建一些具有旅游特色的道路,在方便游客出行的同时宣传旅游文化。道路的修建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方便,也会方便当地人们的出行,加速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耀文,郭艳红,《山西旅游经济复苏对策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6卷12期。

[2]余可文,韩小平,《山西省旅游资源的文化评价及开发》,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6卷第9期。

篇4

旅游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伴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步从商业中分化出来,形成了在第三产业中具有综合性带动效应的“龙头”产业。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旅游经济的萌芽阶段。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特别是各种自然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灾害及民族部落之间的械斗,使人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发生经常性的空间迁徙活动。尽管这种为生存而进行的空间迁徙并不是旅游,甚至也不是旅行,但其事实上已蕴含着旅游活动最基本的雏形。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又促进了生产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和商品交换活动范围的拓展,于是围绕以商品生产、商品各种商业活动为中心的旅游活动便产生了。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长河中,旅游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相适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摩西出埃及,耶稣周游列国传教,古希腊的朝拜、祭祀,马可·波罗的出游,阿拉伯民族的经商往来,孔子周游列国,玄奘西域取经,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七下西洋,徐霞客遍游中华大地等等,为旅游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尚低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能促使旅游活动商品化,而仅仅是孕育了旅游经济的萌芽。

(二)旅游经济的形成阶段。旅游经济的形成是旅游活动向商品化发展的过程。从旅游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现代旅游经济的形成主要开端于18世纪的产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形成了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促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迅速发展,从而为现代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条件。

1、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手段,尤其是交通运输工具的改善,不仅使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扩大、市场空间范围扩展,而且汽轮、火车的产生为人们有目的的大规模、远距离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技术条件及交通工具。例如,美国于1807年开辟汽船内河定期客运航班,紧接着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开设了蒸汽客轮经营服务,英国于是1830年在利物浦到曼彻斯特之间开设了火车客运服务,到1890年,已吸引了近20万国内外旅游者。

2、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地提高,随着商品经济繁荣、兴旺,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和改善,这就为现代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需求。于是,伴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工厂化制度的建立,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的组成部分,从而为现代旅游经济的形成提供了需求前提和经济条件。

(三)产业革命为旅游经济的产生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为旅游经济的形成创造大量需求的同时,各种专门从事旅游服务机构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形成。特别是1845年,英国的托马斯·库克成立了第一家包括食、住、行、游等旅游活动在内的旅行社,开创了有组织地提供旅游活动的各种专门,从而促进了旅游商品化进程。之后,诸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各种以经营旅游业务为主的企业纷纷建立,各种旅游住宿、餐饮接待设施不断建设和完善,从而使旅游活动发展成为一种商品化经济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旅游经济正式形成了。

(四)旅游经济发展阶段。现代旅游经济虽然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迈向21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看:1995年全世界的国际旅游人数已到5.67亿人,比1950年增加了21.4倍,年均递增7.3%;国际旅游收入达到3,720亿美元,比1950年增加了142.1倍,年均递增11.9%。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超过了世界经济3.2%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也超过了增长势头最好的工业的5.3%的平均增长速度。

2、从世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旅游业年新增价值已占到世界年新增价值总额的5.9%,提供的税收也占每年世界企业提供税收的5.6%。根据国际旅游与观光理事会的研究报告,在美、英、法、日、德五国旅游业同其他产业新增价值的比较中,五国旅游业新增价值分别是五国农业的5.7倍。这充分表明当代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远高于那些被认为发展势头较好的产业。

3、从世界旅游业吸收就业人员及创汇水平看:全世界每年新增就业人员中每15个人中就有1人进入旅游产业工作。从前述五国就业人数比较看,旅游业吸收就业人数分别是农业的1.7倍,纺织业的3.8倍,汽车业的4.8倍,金属工业的6.2倍。此外,一些发达国家旅游业创汇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已高达2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创汇产业。

4、从世界旅游业的地位看:其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综合带动效应较强的产业,不仅可以直接创汇,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增加更多的间接收入,并带动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旅游经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增值、高就业、高创汇、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因而旅游业在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趆来赿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仅积极推进旅游经济的产业化进程,而且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积极参加扶持和发展。

二、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现代旅游经济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以下几方面显著的特点:

(一)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性。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旅游活动不再是以少数富有者为主的活动,而是一种面向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也具备了外出旅游的时间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从而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大众普及性。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为旅游者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旅游条件和旅游服务,从而促使旅游经济活动又进一步向大众化普及和发展。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性。现代旅游经济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旅游或近距离旅游,而打破了地域、疆域的界限,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通讯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交通运输条件(尤其是民用航空)的极大改善,使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经济支出周游世界各地,获得更多旅游需求的满足。同时,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又增进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为推进全球化的旅游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三)旅游经济活动的规范性。现代旅游经济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有组织的规范化旅游模式。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通常都是由旅行社作为主要的组织者,依托各类旅游企业和旅游风景区,按照预定的旅游线路、活动内容和时间表,提供综合性的旅游服务,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而旅游者只需承担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尽情地享受旅游的愉悦,不用再为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等问题操心。正是由于旅游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发展,才推动了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化和全球化发展,才促使现代旅游业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四)旅游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整个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盛况空前,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并经久不衰。虽然世界旅游业一度从五十年代12.6%的增长率下降到九十年代初的8.1%,但同世界经济及世界工业的增长率比较,始终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同时,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显著的提高;旅游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一种经常性活动。此外,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广泛开展,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以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旅游经济产业化标志

通过以上旅游经济的形成过程及发展特点来分析,可以看出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四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旅游经济主业是派生的,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扩大而逐渐从商业中派生出来的;其二,旅游经济产业是相对来说独立的,有相对集中的旅游需求和供给,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市场结构和生产经营体系,具有独立的分工领域;其三,旅游经济产业是以服务为主的,即旅游主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因而旅游经济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其四,旅游经济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主体部门和产业结构体系,具备了成为一个经济产业的基础。根据以上分析,现代旅游经济已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并且正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其具体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消费需求的集中化。根据现代经济理论分析,工业化的推进不仅使物质生产获得很大的发展,而且促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并引起需求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人们从注重物质生活的需求向更注重精神方面满足的转变,旅游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据有关研究表明,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人们即产生旅游需求;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即产生邻国旅游需求;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人们即产生远距离的国际旅游需求。可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休闲、娱乐、观光、浏览、度假等旅游需求日益增长,从而为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

(二)旅游生产供给的专业化。伴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旅游业逐渐从商饮服务业中分化出来,形成以旅游经济活动为中心,把多个企业和行业集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综合的新兴产业。而这些专门经营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尤其是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不仅对旅游主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成为现代旅游经济的三大支柱,标志着现代旅游经济的成熟。

旅行社是指依法成立并具有法人资格,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组织旅游活动,获取经济收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在旅游业内部各行业部门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既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旅游主品的营销者,通过自己的活动把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联结起来,促使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

篇5

    一、旅游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1)旅游经济的内涵。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是指旅游行为主体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旅游活动,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将旅游行为与经济行为进行关联,反映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相关的衣食住行、娱乐消费等方面。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旅游企业经营、旅游市场、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活动的经济子系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首先,旅游经济可以缓解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的就业问题。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在内的各方面,遍及相关的各种行业,也就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可以调整我国整体的经济结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再次,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税收,扩大旅游区当地政府的税源,可以促进旅游区当地的市政、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旅游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后,可以更好地展示地方的人文、社会和投资环境,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旅游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二、我国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1)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旅游经济的竞争其本质就是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竞争。随着国内外旅游竞争的不断加剧,旅游产品的质量决定着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还存在很多服务质量水平低下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型的旅游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对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漠不关心,从而导致我国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旅游欲望的增强使得旅游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特别是法定的节假日,各旅游景点尤其是名胜古迹人满为患,使得旅游企业不注重旅游的服务质量建设,只顾当前的利益;其次,我国旅游经济缺乏专业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缺乏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旅行企业人员学历较低,多为中专或高职毕业生,缺乏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导致旅游经营水平低。此外,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行业,我国旅游的对外服务水平不高,旅游签证手续十分繁琐、导游的外语水平较差、服务质量较低、酒店服务达不到国际标准,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国外游客,也就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无法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些因素均给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缺乏保障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虽然已经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不到位。旅游业中的管理缺乏综合性缺乏服务性,致使我国旅游经济的管理效果较差,并存在管理错位的情况。其次,旅游经济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旅游业还没有真正形成旅游电子商务,导致旅游信息不能及时和有效的。再次,我国旅游的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旅游营销意识的欠缺我国对旅游公共保障投入较小,使得旅游基础公共设施总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最后,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公平,不能在良性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发展旅游经济。

    (3)旅游经济产业缺乏促进机制。虽然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还缺乏相应的促进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市场主体不清晰。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旅游经济产业的产品单一、发展方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其次,旅游区域协调性差,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区域性协调,常出现名人故里争夺的事件强买强卖的现象。最后,我国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机制。当前我国旅游业是受国家保护的,政企不分,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制约了旅游企业的自我发展,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1)提高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就必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我国的旅游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经济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提高我国旅游业服务质量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不断提高导游、讲解员等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提高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道德、专业水平,要不断满足国内外旅游服务的质量需要;其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要重视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大培训投入培养旅游人才,对旅游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科学培训,鼓励旅游科研,并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再次,要不断提高旅游业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水平,要对国内外旅游者的服务做到质价相符,诚信经营,不断提高硬件水平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硬件设施的需要;此外,要建立相关的服务质量监督制度,相关部门要定期游客的满意程度以及投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我国旅游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总体竞争力。

    (2)完善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良好的保障措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可以达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改革当前的旅游管理体制。将目前行业管理改变为综合管理,改变现有的监督管理体制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服务水平。其次,完善旅游公共保障体系。加大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各种配套的基础旅游设施,使游客出行更加快捷和便利,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再次,要健全旅游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并及时修改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的基本秩序,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完善旅游经济促进机制。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必须建立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首先,培育旅游企业并要将其培育成市场主体。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政府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鼓励旅游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调动旅游企业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其次,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行为,规范旅行业,建立旅游经济的正常市场秩序;最后,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要不断加强宏观管理,转换旅游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将旅游企业推入市场,使旅游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不断提高旅游国际竞争力,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内旅游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旅游竞争压力,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只要我国旅游业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 考 文 献

    [1]王颖.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7):152~153

    [2]朱晶佳.中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商贸.2011(12):186~187

篇6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 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 “台商投资洽谈会” “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 

 

   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篇7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73-02

一、前言

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循环型旅游经济是社会当中新兴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它通过资源、环境以及能源等方面的持续利用,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及再利用向平衡趋势发展。目前,循环型经济在我国还处在最初的发展时期,旅游业需要虚心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发展,使旅游产业以循环型经济为基础,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能够保持平衡地发展。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可是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人均占有率较低,有效地开展循环型旅游经济策略,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含义

循环型旅游经济本着清洁生产、再循环和再利用的基本原则。它所包涵的领域非常多,其中涉及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活动过程当中所包涵的各种基本因素,另外还包括旅游景区以工农业为主的各种社会活动情况等,循环型旅游经济是新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其发展需要由新的技术作为动力和支撑,并通过法律的手段给予保障,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我国环境,将污染控制到最低,使资源得到持续的利用。循环型旅游经济属于循环经济的一个分支,所以也要遵循3R的原则,实现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的原则,通过使无害环境的技术和手段,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利用率,使旅游景区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系统得到协调的长足发展,在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下进行资源开发,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使用,做到资源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合理运用,形成旅游建设与文明发展并重的生态旅游产业链。

同时,循环型旅游经济,是与旅游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要想使生态环境实现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有效结合,必须将旅游景区的环境优化以及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相有效结合,将旅游业持续的发展和景区的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就业问题有效融合统一,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要求,响应我国降低生态成本投入,减少资源能源浪费的号召,资源节约的同时使企业经济效果不断提高。

三、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策略、

我国要想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控制好旅游企业的经济收入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开发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之间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循环经济3R再利用、减量化以及再循环的原则基础之上,使旅游环境得到合理地利用而且还要做到不过度地开发,使旅游环境的生态利用率提高,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稳定且和谐的发展,使旅游生态成本有效降低,并提高其长远的经济收益率。

(一)旅游企业要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以及国外大量游客的涌入,使我国的旅游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我国GDP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旅游企业的经济利益被摆在了首位,很少关注旅游企业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及其再利用。

旅游企业在规划时,并未将循环经济考虑进去,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疯狂的开发并滥用旅游资源,使已有的旅游资源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而且很多都是无法再修复的。这些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发展失衡、旅游景区生态灾害不断加重、水体与空气严重污染、森林与草原不断退化等。为了能够将这种旅游企业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计成本的错误开发理念改变,旅游业管理部门要树立新的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对旅游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旅游消费者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改变原有的思路。使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景区时,可以自觉的对景区环境进行保护,另外还要积极的宣传并提倡旅友们即旅游业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引导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公共环境,不乱丢垃圾以及文明观景等行为,避免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旅游企业在设计及制定旅游线路时,要将循环经济的具体要求充分地考虑进来,在确保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线路的同时,使旅友们感受到循环型旅游的重要意义,使旅友的价值观念及审美态度得到提高。

(二)延长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

旅游业的旅游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这是和旅游环境密切相关的。通过旅游景区产品生命周期的情况能够将当地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显示出来。关于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通常包含探索期、发展期、饱和期、停滞期以及衰退期,按照各个旅游景区不同的性质,导致某些旅游景区还有相应的复苏期,通过各种保护手段,有效延长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使景区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利益。

(三)旅游业要积极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完整的产业链

旅游业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积极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实现旅游业区域性的协调发展,确保当地的循环型旅游经济与当地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形成统一,与当地的旅游相关企业共同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模式。旅游企业要按照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内涵、环境特色等因素,积极建设具有当地风土人情、可以将当地特色展现出来的特色旅游。要通过口碑和媒体的宣传,使当地的特色旅游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当地循环型旅游经济得到快速、长远的发展。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完整的产业链必须考虑各方的均衡利益,对于旅游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接下来的后续开发和管理工作当中,尽量将各个单位的利益分割问题处理好,将项目的开发者、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团体的不同要求处理好,做到各个单位不同责任的明确划分,制定并完善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体系,保证各项开发工程可以顺利的开展,确保完整的景区生态环境,在有效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同时,确定旅游景区稳定及长远的经济效益。

(四) 旅游业要积极建构反馈式的循环型经济流程

按照循环型经济3R的原则要求,旅游景点在循环型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从旅游资源到代谢废物到再生资源的利用这样一体化的反馈式循环,使可利用资源实现有效的利用,对于不可利用的废物要集中处理,使景区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反馈式循环型经济流程,形成反馈式合理的循环模式。建立循环型经济流程的过程当中,各个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协助合作,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处理相应事务。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使旅游资源开发的流程得到规范,大力制止破坏景区环境导致污染的行为,并给予相应处罚。建立完整的循环旅游经济发展体系,使旅游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间的矛盾在根据上得到解决。

四、结语

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由于当前旅游资源掠夺式的大量开发,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为了确保旅游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长期发展,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同时,应用循环型旅游经济模式对于我国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篇8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1、旅游经济的作用

1.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1.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1.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g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2、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2.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3、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3.1加大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3.2促进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3.3发展特殊群旅游

篇9

本文中我国东、西部划分采用国家三大地带的划分,其中东部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西部省份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文章中选取极差、标准差来反应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的绝对差异,对于比较区域旅游发展差异不可能面面俱到,国际外汇收入作为一个区域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将选取国际外汇收入作为代表性的要素,比较分析东、西部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变化。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0-2010)》提供的我国东、西部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计算我国东、西部两大地带间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R和标准差S,所得结果如表2-1所示。从表2-1中可以看出,东部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普遍高于西部省份,并且历年的极差东部大约是西部的8倍,同样标准差也是东部高于西部,且大概是西部的8倍,这就说明东部省份内部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远大于西部省份。我们141可以看到东西部所有省份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极差高于东部,说明东西部所有省份的差异比东部省份的差异还大,这进一步说明我国东西部的旅游经济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1)我国东西部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来看,2000年的东、西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410949万美元,标准差为98707,2010年东、西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1237662万美元,标准差为288771,极差和标准差十年间扩大了3倍。

(2)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低于东部区域2000年东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400338万美元,标准差为118888,到2010年极差为1206025万美元,标准差为324500,十年间极差和标准差扩大了3倍;2000年西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33630万美元,标准差为10640,到2010年极差为131766万美元,标准差为44488,十年间极差和标准差扩大了4倍。

(二)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变化过程

极值比率(L)是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相对差异的指标,即旅游外汇收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率,L值越大,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情况越严重。变异系数(C•V)即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是衡量相对差异的一种常用指标,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区域间旅游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C•V值越大,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越大。我国东西部两大地带间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比率L和变异系数C•V计算如下(表2-2),其中极差比率取整数,变异系数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1)东、西部区域内旅游极差比率趋于稳定,且东部极差比率略低于西部东部极差比率均值为43,西部极差比率均值为257,东、西部所有省份极差比率均值为2830,东、西部总体相对差异远大于各自内部相对差异。

(2)东、西部总体变异系数和东部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变异系数呈上升趋势东部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1.18下降到2010年的0.91,东、西部总体的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1.64下降到2010年的1.36,西部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92上升到2010年的1.15。

二、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多指标测度分析

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本文选取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旅游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百分比、星级饭店总数、旅行社总数和景区总数9大指标来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将我国东西部省份进行分类并求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以测度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程度。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我国东西部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照上述9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类间距的计算采用组间平均连接法。聚类结果显示,我国东西部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三类,其中广东省为第一类地区,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辽宁在第二类地区,第三类地区包括贵州、河北、四川、云南、福建、重庆、广西、陕西、天津、、海南、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这和传统的东、西部两地区划分有很大区别。为了对各区域的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可以先求出三个主成分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然后再求出东西部各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F)。

其计算公式为:其中,F代表综合得分,ix代表第i个主成分的权重,即第i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与三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之和的比值,iF代表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我们将数据代入公式后得到我国东、西部各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表(表3-3),并按降序排列。

由表3-1和表3-3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第一类的广东地区综合得分远高于我国东西部各地区的平均得分水平,可以归纳为“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发展超前”的一类;第二类的六个地区综合得分略高于各地区的平均得分水平,可以将这一类归纳为“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发展较快”的一类;其余的十五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均低于东西部平均分,归纳为第三类“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发展滞后”。

三、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非均衡协同发展对策分析

区域旅游发展非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深入分析研究区域旅游差异,对于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促进旅游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和区域间的差异,本文给出关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建议,以更好的促进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1)建立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协同发展的旅游区是一个大的旅游系统,要求系统内部中各要素能自由流通,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要树立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思想,建立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管理机构应配合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出台相应的旅游法规,为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活动提供一个行为规范,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的法律环境。同时,东西部都要以各自的区域旅游比较优势为整合的最根本基础,加强旅游互补性强的资源之间的区域合作,重视各旅游区互补性整合的组织实施,建立一个可调控的过程,以免偏离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的整合预期目标。

(2)完善区域竞合机制,构建区域旅游系统网络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关系客观存在,但区域旅游合作进程的加速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旅游地之间的外显竞争。一方面,东西部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化程度,可以定期举办各种经验交流会,探讨和制定适合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西部各省要通过经验交流会多向东部省份借鉴旅游发展经验;也可以建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为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促进旅游合作机制的制度化。

(3)优化整体布局,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此,针对东西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差异,必须认真分析各省区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优化东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为实现东西部区域旅游的持续协调发展,在优化省区旅游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还应该协调多方主体,在谋求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区域旅游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关系,增强区域旅游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实现旅游业的永续发展。

篇10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主要将第一、二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第一二产业经济发展速度减慢,或已经进入瓶颈期。所以,推动县域旅游经济的增长,就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区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在使农民提高收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本地容纳和解决劳动力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等问题,致使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造成本地流失一些有效劳动力,这样不利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当今发展县域旅游业,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得到拓展,有效解决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本地村民加入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收入,使人们更加积极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促进县域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县域旅游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相促进、此长彼长。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有无法取代的作用,更大的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青睐于乡村旅游的人们不但追求空气的清新、绿色蔬菜、瓜果飘香、趣味民俗外,还关注安全卫生、舒适便捷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所以要打造突出本地农村地方特色的优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本地乡村旅游品牌,让长期居住在城市的游客回归大自然,就必须以尊重乡村本地特色优势为前提,辅以恰如其分的创意,做到“淳而不土”。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先行规划设计,合理开发旅游产品

要认真规划设计,重视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保护。旅游部门为了指导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制定了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要使乡村旅游良好发展,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是必不可必的。可是在开发过程中不要盲目,严惩为游客提供低级而庸俗服务的经营者,严把旅游产品质量关。要尊重乡村本地特色,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对具有本地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动植物、工艺品服饰、饮食、文艺表演以及耕作方式等,进行深入挖掘并加以保护和开发。尽量做到保护好本地自然资源原来面貌,按照本地传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而且要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或特色服务,以提高本地旅游业的竞争实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有些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本地自然资源对旅游体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一些乡村把本地现有的一些古迹纳入开发的范围,制作出一系列主题旅游。

(二)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乡村旅游要满足游客能看到美景、吃到佳肴,道路要通畅、住宿要方便安全卫生、能购买到地方特产、玩得新鲜刺激等,这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对于这种情况,要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要采取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要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对乡村旅游投资的企业给予提高回报率的优惠政策,为乡村旅游拓宽融资渠道,如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共同开发本地资源,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促进本地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一些具有无限开发潜力的农村地区,政府应适当的给予资金支持。

(三)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

实事求是的讲,本地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本地信息通讯不通畅。要想把农业转变为农旅结合或农商结合,把靠体力劳作转变为靠脑力经营,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使乡村旅游能尽快地健康发展,最快的捷径是培训学习。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培训体系,组织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学习,使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规范服务和营销技能,使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规范化运作水平得到很快的提高,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篇11

    一、旅游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1)旅游经济的内涵。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是指旅游行为主体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旅游活动,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将旅游行为与经济行为进行关联,反映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相关的衣食住行、娱乐消费等方面。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旅游企业经营、旅游市场、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活动的经济子系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首先,旅游经济可以缓解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的就业问题。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在内的各方面,遍及相关的各种行业,也就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可以调整我国整体的经济结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再次,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税收,扩大旅游区当地政府的税源,可以促进旅游区当地的市政、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旅游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后,可以更好地展示地方的人文、社会和投资环境,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旅游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二、我国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1)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旅游经济的竞争其本质就是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竞争。随着国内外旅游竞争的不断加剧,旅游产品的质量决定着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还存在很多服务质量水平低下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型的旅游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对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漠不关心,从而导致我国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旅游欲望的增强使得旅游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特别是法定的节假日,各旅游景点尤其是名胜古迹人满为患,使得旅游企业不注重旅游的服务质量建设,只顾当前的利益;其次,我国旅游经济缺乏专业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缺乏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旅行企业人员学历较低,多为中专或高职毕业生,缺乏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导致旅游经营水平低。此外,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行业,我国旅游的对外服务水平不高,旅游签证手续十分繁琐、导游的外语水平较差、服务质量较低、酒店服务达不到国际标准,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国外游客,也就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无法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些因素均给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2)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缺乏保障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虽然已经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不到位。旅游业中的管理缺乏综合性缺乏服务性,致使我国旅游经济的管理效果较差,并存在管理错位的情况。其次,旅游经济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旅游业还没有真正形成旅游电子商务,导致旅游信息不能及时和有效的。再次,我国旅游的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旅游营销意识的欠缺我国对旅游公共保障投入较小,使得旅游基础公共设施总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最后,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公平,不能在良性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发展旅游经济。(3)旅游经济产业缺乏促进机制。虽然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还缺乏相应的促进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市场主体不清晰。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旅游经济产业的产品单一、发展方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其次,旅游区域协调性差,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区域性协调,常出现名人故里争夺的事件强买强卖的现象。最后,我国旅游业组 织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机制。当前我国旅游业是受国家保护的,政企不分,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制约了旅游企业的自我发展,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1)提高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就必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我国的旅游业必须要充分认识

    到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经济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提高我国旅游业服务质量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不断提高导游、讲解员等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提高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道德、专业水平,要不断满足国内外旅游服务的质量需要;其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要重视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大培训投入培养旅游人才,对旅游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科学培训,鼓励旅游科研,并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再次,要不断提高旅游业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水平,要对国内外旅游者的服务做到质价相符,诚信经营,不断提高硬件水平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硬件设施的需要;此外,要建立相关的服务质量监督制度,相关部门要定期游客的满意程度以及投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我国旅游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总体竞争力。(2)完善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良好的保障措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可以达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改革当前的旅游管理体制。将目前行业管理改变为综合管理,改变现有的监督管理体制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服务水平。其次,完善旅游公共保障体系。加大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各种配套的基础旅游设施,使游客出行更加快捷和便利,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再次,要健全旅游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并及时修改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的基本秩序,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3)完善旅游经济促进机制。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必须建立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首先,培育旅游企业并要将其培育成市场主体。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政府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鼓励旅游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调动旅游企业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其次,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行为,规范旅行业,建立旅游经济的正常市场秩序;最后,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要不断加强宏观管理,转换旅游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将旅游企业推入市场,使旅游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不断提高旅游国际竞争力,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内旅游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旅游竞争压力,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只要我国旅游业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 考 文 献

    [1]王颖.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7):152~153

    [2]朱晶佳.中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商贸.2011(12):186~187

篇12

【关键词】循环经济 桂林 旅游业 发展模式

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包括对景区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破坏、就业环境的恶化等。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呼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目前,循环经济正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

一、理论基础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初步提出,是针对直线单向传统线性经济模式而言的。传统线性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其特点为两头(开采、排放)高、中间(利用)低;循环经济则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特点是两头低、中间高。循环经济就是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从而提出应该循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并融环境保护理念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希望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强烈冲突。循环经济有其可以遵循的“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

减量化原则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换句话说,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能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

2、循环型旅游业

循环型旅游业是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到旅游业中,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旅游产业这个角度来看,循环型旅游业是指根据执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第三产业的特点从旅游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到整个旅游过程,都要考虑消除或使之尽可能地减少旅游企业、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此意义上引入“循环型旅游业”这个概念。

循环型旅游业严格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旅游经济活动,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的,把旅游业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从而使旅游经济系统和谐纳入到旅游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二、循环型旅游业的一般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型旅游业有企业、产业和区域三个不同层面,这些层面是由小到大依次递进的,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平台。

1、企业层面

企业层面发展循环型旅游业,就是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应用到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对旅游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进行综合研究,使旅游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1)旅游景区方面。景区的管理者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景区污染物的排放;应考虑旅游景区的生态承受能力,尽量减少景区的生态成本投入;有针对性地编制旅游解说系统,加强游客对景区旅游资源的认识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引导规范游客和工作人员的行为符合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生态教育使旅游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

(2)旅游饭店方面。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内。除此之外,选址应处于交通便利之处,减少因交通带来的物质与能源消耗;餐饮剩余物用于动物的饲养;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并逐渐开始使用可循环重复使用的日常用品等。

(3)旅行社方面。在产品的设计方面贯彻循环经济原则,重点开发推介生态旅游产品和低能耗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要素的组合中偏向注重循环经济的企业,如绿色饭店餐馆等;在接待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导游员的作用对游客施加影响,方便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

(4)旅游交通方面。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控制噪音从而达到控制污染和治理污染的作用,景区内旅游交通的建设。应尽可能使用太阳能或电能驱动的交通工具,或者以步代车。

企业发展循环型旅游业,其模式如图1所示。

2、产业层面

产业层面发展循环型旅游业,要求旅游的相关利益群体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不同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发展生态性经济。推行生态旅游,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改善利用旅游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要按照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要求,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间的废物交流、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物的排放,形成产业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

旅游业是一种由消费驱动形成的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依托性。它不仅直接需要旅游资源,也需要农业、工业及其他产业的支持,在产业层面循环型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如图2、图3所示。

3、区域层面

区域层面发展循环型旅游业,表现为根据3R原则,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生产、消费和循环体系,在区域范围和第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构建产业生态链,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同时,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把区域的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以预防污染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循环型旅游区域体系较为复杂,涉及区域产业体系、生态体系及基础设施体系,是更高层面的循环经济。

三、个案分析――以恭城红岩为例

1、概况

红岩村位于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县城14公里,总面积8平方公里,村内农户95户,390余人。红岩村山清水秀,果海连绵;历史遗址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民族风情浓郁。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红岩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先后荣获广西“全区生态富民示范村”、广西农业系统“十佳生态富民样板村”荣誉称号,2006年2月又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红岩村正逐步成为广西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新农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科技普及推广的先导、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

2、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

20世纪90年代前,红岩村经济发展非常落后。90年代以来,红岩村村民不断探索发展“养殖――沼气――种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上山垦荒种月柿,屋前屋后建栏养猪,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乡村旅游初见端倪。

21世纪初,红岩村村民开始走上生态旅游的路子,从三位一体发展到“养殖――沼气――种果――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并投资兴建了瑶族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旅游登山道、停车场等旅游设施,建起了50多幢农家别墅,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相互配套的旅游服务。2003年“十一”黄金周正式推出乡村生态旅游。

2006年2月,红岩村通过桂林市、广西区以及国家旅游局的验收,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其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2006年7月广西区旅游发展现场观摩点评会在红岩村召开,各级领导、各行业专家为红岩村的旅游发展献计献策。红岩村的旅游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3、分析

(1)物质利用的再循环。红岩村组织村民上山垦荒种月柿,在房前屋后建栏养猪,家家户户建沼气池。利用人和猪的粪便,以及其它各种农家肥,装入沼气池,经过高温发酵、杀菌,产出沼气、沼气液和沼气渣。其中沼气通过管道可供做饭、炒菜和照明使用,沼气废液和残渣引入农田、果园作基肥,这种肥料不仅减少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增加了土壤的肥力,而且保证了在水果种植过程中不使用一滴农药和化肥,产出的水果多为无公害水果,既变废为宝节约能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这种“养殖――沼气――种果”的三位一体的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物质利用的再循环原则,见图4。

红岩村以沼气为纽带,两头抓养殖业和种果树,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循环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全村月柿面积达780亩,远销全国各地,2005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

(2)生态农业、旅游业相结合的产业组合循环发展模式。恭城红岩村从生态农业、乡村生态旅游等多角度出发,不仅在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形成了物质循环综合利用的模式,而且延伸了生态链、产业链,建立起了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促进的互动模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增收模式,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型旅游业在产业层面的发展模式,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柿子种植产生的优质柿子产品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进行消费,第一是通过环保型简单包装后进行绿色消费,然后将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第二是将柿子作为原料进行加工,制造出的成品(柿饼、柿糕、柿子醋等)通过绿色消费,同时,柿子制醋剩余的废渣可以作为土壤肥料,供给其它养殖或为柿子种植施肥;第三是将柿子种植或柿子制作成品过程作为旅游资源来吸引旅游者,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让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和亲自采摘品尝或进行简单的成品操作来感受旅游的乐趣,让旅游者体会劳作的乐趣,给旅游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旅游活动后的废渣同样可以作为土壤肥料返回到柿子的种植过程中,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

红岩村通过采取“养殖――沼气――种果――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对资源进行多层次利用,以农业促旅游、以旅游兴农业,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统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体现了循环型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为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基金项目,编号:桂科软05112009。)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2] 王利朋、李茂青:浅议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7(2)。

[3] 陶卓民、芮晔:旅游景点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

篇13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 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 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文明建设。

1.4 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 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2.2 整合资源,发挥优势。

有研究表明,旅游动机是一种寻求与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对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者的普遍心理。目前我国农村旅游多数景区景点基本都在开发程度较低、进入条件较差的老少边穷地区,同时农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就是周边城市的居民,因此农村旅游的开发首先要对客源市场进行研究。如果客源主体是当地城市居民,产品的开发要注意主题的创造与创新;如果客源主体是外地游客,产品的开发就要注意本地特色和民俗文化的体现。其次要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挖掘乡村最具有特色的产品,突出农村清新、古朴、绿色、生态的环境氛围,体现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要树立品牌,以尽快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最大限度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2.3 加大宣传,整合营销。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在信息、资金及技术等方面不及城市地区,而且现有的旅游地宣传也存在很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所以加大农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建议:首先要做好西部乡村旅游产品形象设计工作,各级旅游部门要齐心协力,指导和帮助做好农村旅游产品形象设计和包装工作,使农村旅游产品更具独特性和新颖性,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从而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形成强大宣传促销攻势,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渠道加大对农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如开办乡村旅游网站、举办讨论、征文等活动来宣传农村旅游产品,进一步扩大农村旅游产品的影响力,以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4 强化素质,改善环境。

旅游市场学的有关研究也表明,在旅游者的意向中,农村旅游是文化品位极高的一类旅游产品。而经营者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他们就会自觉从农村资源的大处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发掘特色,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中升华品牌。而且由于经营者环境意识的提高会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农村旅游环境,自然,同时也影响其他居民和游客。但现阶段,我国农村旅游经营者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差、不谙市场运作、只注重眼前利益、环境意识弱等方面。因此政府和旅游部门要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请专家定期对经营者进行培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守法规的一代新型农民,拓宽乡村旅游就业渠道,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中来;同时,政府交通部门要将农村旅游景区景点道路建设纳入计划;此外,政府在金融等方面也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带动农民增加旅游开发投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2.5 协调关系,持续发展。

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坚持发展旅游与生态保护间的内在统一规律,先规划、后开发,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要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简单粗暴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总之,农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尽快通过努力,不但使农村旅游成为广大农村的一个经济增长亮点,而且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推动。

参考文献:

[1]苏北春.乡村旅游业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J].乡镇经济,2007,(4):24-26.

[2]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07,(3):28-29.

[3]冯维波.对我国旅游开发规划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