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医疗行业现状

健康医疗行业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医疗行业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医疗行业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29-02

在“健康中国”战略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10万亿元市场规模,可以说,整个大健康产业已经处于产业升级的入口[1]。2016年2月,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发挥中医药作用,着力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包括实施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培育健康养老服务业等[2]。因此,本文基于江西省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对如何构建健康江西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一、江西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3]。由于江西省健康产业起步较晚且主要涉及医疗产业,而且其他健康产业规模较小没有相关数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医疗产业。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需求大。2015年全省各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数有1亿多人,比2014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尽管增长速度放缓,但基数仍然较大。其中,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同比增长0.54%,到2015年同比增长3.42%,增速增长了533%,2014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3.73%,2015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18.55%,增速增长397%。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问题较为突出。

2.医药产业发展日益突出。江西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中部六省中一直稳居第二,2014年更是突破1 000亿元大关,到2015年高达1 135亿元,并以11.25%的增长率成为全省千亿产业中增长较快的产业。其中,中药制造业发展最为突出,其次是医疗设备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造业。

3.科研人才支撑逐步加强。2015年江西省的卫生技术人员将近30万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以10%和8%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而平均每千人存在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也从2000年的2.97人增长到目前的4.62人。此外,江西省的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已成为科技部2015年公布的第三批批准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4]。

二、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不到位,产业链条未延伸。健康产业涉及医药制造、健康旅游、保健营养品、医疗服务、养生养老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江西现有涉及健康产业的资源比较分散,行业间联系少,未能形成产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态势。

2.产业布局较分散,产品结构不合理。江西省的健康产业布局与浙江、广州等兄弟省份相比较,较为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相关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中高端产品。

3.统计数据不健全,行业标准不完善。由于健康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使得江西省许多行业如保健产品、医疗器械、健康保险等数据至今仍然是空白。同时,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尚未建立和完善,使得健康产业的产品与服务十分混乱,亟待政府规范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统计体系。

三、政策建议

1.促进医药、健康、食品、旅游融合发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依托我省中医药优势,构建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带动健康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发展保健酒、养生茶,促进特色保健品和绿色食品系列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促进健康与旅游融合,充分利用温泉、中药、森林等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避暑休闲养生养老、温泉养生养老、田园观光养生养老和生态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把江西省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2.运用“互联网+”发展移动医疗,实现健康产业链的升级。“互联网+”为江西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应以“信息技术、网络终端”为手段,以“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为方式,以“提品转向创造价值”为目的,鼓励在线寻医问诊和远程医疗模式,使患者在线完成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流程,减轻我省医疗服务压力,尤其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较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上问诊来解决这部分的需求压力。同时,通过互联网收集健康信息和数据,分析健康市场需求,开发健康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网商打造健康全产业链。

3.强化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机构或园区建设临床研究、中试、委托加工、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健康产业园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对此类服务平台和机构在租金和运营方面给予适当补贴支持。同r,充分发挥高校、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校企合作机会,寻找新的合作模式,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研发制造能力。鼓励健康产业企业、机构参与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或机构在本省组织开展健康产业论坛、展会等行业交流、贸易等活动,营造江西省健康产业集聚氛围,对于具有行业较大影响力并达到较好效果的,经政府认可,并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4.健全统计数据,规范行业标准,推动健康产业有序发展。江西省统计部门要根据统计实际,制定相应统计制度,加强对健康服务业行业分类标准研究,加快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区、各相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每年对全市健康产业进行统计分析,指导我省健康产业发展。此外,应当建立统一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完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医药企业沟通机制,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形成全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以保证健康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最终实现健康产业有序发展[5]。

5.宣传现代健康理念,推动健康小镇的建设。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开展健康栏目,打造宣传阵地,改变大众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这一思维定式,引导居民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使其形成“治未病”这一思维模式。同时,以建设“特色小镇”为契机,因势利导推动健康小镇建设,积极开展年度的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打造健康小镇品牌。严格规范药品、保健食品用品、医疗机构等健康产品方面广告和宣传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为健康小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玉.“大健康”产业将成经济发展新引擎[N].经济参考报,2016-04-19.

[2]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江西日报,2016-02-24.

篇2

报告显示,2012年国际移动互联网使用率达到了8.5%,而我国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更是发展到了8亿之多。移动互联网如此快速的发展促使医疗行业也正式向移动领域进发[2],并借助方便、快捷、丰富的医疗应用在移动互联网中不断扩展运营。

1 移动医疗发展现状

当前移动医疗应用可以分为面向医院医生(B2B)和面向用户与患者(B2C)两种模式。前一种模式通常用于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或者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些医学知识库、医学工具等。后一种模式则用于求医问诊、医联预约、远程会诊、病情咨询和院后随访等。

国外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外移动医疗行业发展比较兴旺,在部分发达国家,远程医疗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并且随着手机移动终端设备的高速智能化发展,远程医疗也正在向移动领域不断渗透[3]。例如,在2009年,美国某科研机构曾研发出一套远程卒中系统(telestroke),能够对急性中风患者进行远程急救和护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患者出现急性神经性脑中风时,可以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接入系统,为诊疗提供必要的病情及影像资料,藉此实现对患者的远程辅助诊疗,为抢救生命赢得更多的宝贵的时间,增加更多的生存机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德国研发了一套远程皮肤病学信息系统,可以为皮肤病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患者在手机上安装相应的应用程序后,可以直接用手机摄像头采集皮肤图像数据[4],然后结合自身的生物反馈信息一同发送给医疗诊断单位,医疗人员则借助计算机终端设备及相应的数据分析平台对患者进行诊断。法国研究人员将一种内嵌式低功耗传感器进行改进,制造出一种微型的可移植医疗设备,利用双向传感起搏器来监测患者的一系列生理指标变化[5],当患者身体出现异常状况时可以及时进行报警。比如能够基于地理位置来查找附近医生并进行预约的ZocDoc;能够借助手环、头贴、手机等设备检测睡眠质量并提供针对性睡眠指导的ZEO等。移动医疗应用的不断普及也带动了医疗商业的发展,使得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不断成熟和健全。

2 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移动医疗应用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豌豆荚、91助手等一些知名的手机应用平台上检索“医疗”这一关键词,能够找到上千个应用,而检索“健康”一词得到的应用数量更是达到几千个之多,这些应用的覆盖范围十分广,包括求医问诊、预约挂号、医学宝典、健康指导、药物手册、移动药店等方面,一些优质应用的下载量已达到百万级别。由此可见,国内移动医疗应用行业正在蓬勃兴起,受到相当数量的群体关注。

如今,国内相对比较出名的移动医疗应用有以下几个类型:①医患交互类,这类应用整合了相应的医疗数据库以及医生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远程医疗咨询或打造私人家庭医生,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有春雨掌上医生、5U家庭医生等。②专业辅助类,这类应用一般基于CDSS系统,内容涵盖了临床评估、医学计算、药物、手术、医学检测等方面,可以帮助专业医生进行医疗信息的查询、决策,提高一线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有全科医生等。③面向患者的用药指导类,可以为普通家庭提供药物信息查询、药物真假鉴定、药店查询等,这一类比较出名的软件有家庭用药助手等。④综合服务类,这类应用一般由医院机构合作开发,能够为用户提供移动导诊、预约挂号、病情查询、健康档案查询等综合医疗服务,并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话费来支付相关费用,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有移动医院、医事通等。

3 未来移动医疗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移动医疗应用的普及得益于移动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然而,移动医疗应用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局限性。①医疗本身属于一种严肃性、复杂性的活动,从事相关业务必须符合政策规定,具备相应资格,这使得目前的一些移动医疗应用面临着违法的风险和指责。②医疗活动需要提供真实、完整、稳定的医疗数据,而移动医疗应用能否满足这一要求还有待考量。③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行业资源的深度合作和大力支撑,需要构建一个各机构相互补充、促进的联合运营体系,而目前这一体系并不完善。④必须探索一套健康、完整的移动医疗商业运营模式,移动医疗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改变用户观念,增强用户付费意识,逐渐打造一条健康、有序、有活力的移动医疗产业链。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移动网络及设备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移动医疗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移动医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研究,努力健全移动医疗行业体系,使移动医疗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汪鹏,吴昊.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4:1.

[2]张冬娟.移动医疗引发英国医疗服务新变革[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12.

篇3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2-0092-03

基于民族医药资源发展健康服务,是以民族医药为资源,以现代化的思维发展其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内容,并以此为突破点,开拓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探索符合地域实情的健康服务业发展途径。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将在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医疗保健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前景,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民族众多,利用我国少数民族特有的医药资源发展健康服务业是便利和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众多挑战,本研究解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策略。

1 发展挑战

1.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国人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健康,社会对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因此近年社会资本对健康服务业的投资快速增长,导致了行业内的竞争日渐加剧。近年来,我国健康服务业在医疗、卫生、保健、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市场容量不断扩大,2013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接近2万亿元。目前我国因为供给和需求能力不足被抑制的服务需求和保健需求总规模达 6400 多亿(其中:医疗服务需求4400 多亿元,保健需求 2000 多亿元)[1]。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潜在的医疗保健需求得到了释放,将大大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一些专家预测,到 2020 年健康产业发展保守估计将近 10 万亿美元的产值[2]。而同时政府积极鼓励民营资本介入医疗市场,健康体检服务逐步全面的开放,面对如此诱惑的消费市场,竞争越发白热化[3]。胡精超等[4]对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研究认为,由于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健康服务机构间形成恶性竞争,普遍利润低,经营困难。聂聆等[5]的研究认为,目前,国外资本正加速进入我国健康服务产业,这一方面将激活市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已经日趋激烈。

1.2 消费者信任匮乏 由于健康服务产业红利的巨大诱惑,大量资本倾注到健康领域,由于行业规范尚不健全,另外也由于部分商家注重短期利益,导致行业内存在夸大产品功效等虚假宣传的现象;另外,许多消费者本身健康知识的匮乏,易被名目繁多的产品宣传误导,导致盲目消费;再者,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健康产品价格虚高的现象。庞军等[6]的研究显示,健康医疗保健品市场及医疗保健行业的运行不规范,商家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过分夸大产品的功效,导致消费者失望而对企业及其健康产品失去信任。朱士俊[2]的研究显示,药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形势也不容忽视,如药品注册中申报资料、临床试验数据造假、随意改变工艺流程、违规使用非法原辅料、简化检验程序等现象比较普遍。王晓迪等[7]的研究显示,由于目前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业标准来规范健康产业中的市场主体,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行业和保健品行业鱼龙混杂,发展无序,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以上这些市场现状,导致消费者对健康产品出现了怀疑的心理,导致市场对行业发展缺乏信任。

1.3 产业发展力量不足 健康服务产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养生、运动康体、健康管理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健康保险等服务。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符合社会的需求,容易为当地民众接受[8]。但是,民族医药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现在对民族传统医药的研究还比较凌乱、分散,挖掘整理力度不足,民族医药思想、医学行为和医药经验仍有待于进行系统整理和准确阐释;加之,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遭受到强大的冲击,人们对民族医药的认知受到影响,民族医药赖以生长的环境遭到破坏,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遭受较大的阻力,从事相关工作和研究的人员缺乏。再者,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产业基础不强,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健康服务产品的数量少、品质不高,民族医药资源在我国健康服务体系中占的比重低,服务领域比较局限。

2 发展策略

2.1 国家引导与监管 健康服务业发展关系着我国产业发展的升级转型,关系着疾病谱变化、老龄化等社问题的处理,国家十分重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对产业的发展起了大力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在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应该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调节手段的发展方式,强化政府在政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多方社会力量促进产业发展。政府应当鼓励民族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及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政府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等方面给予扶持,在资本引入、人才引进方面给予帮助。

2.2 民族医药资源挖掘开发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卫生资源,也是我国健康服务的发展资源。但是目前对民族医药资源开发还基本上是属于发掘整理的范畴,还存在不够深入、不够平衡、不够完整等问题。并且,民族医药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民族医药人才的匮乏,民族医药不能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和保护。如哈尼族医药,由于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的哈尼族医学靠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严重阻碍了哈尼医药的发展和传播,大量的单方、验方散落于民间,加之传承者大多年岁已高,部分医学技术和方法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9]。挖掘整理民族医药保健知识并借鉴到健康服务业发展中来,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可以从新的视角发展健康服务业,增加服务供给,符合群众的需求,增进社会效益。因此,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发展要加强收集民间散落的民族医药思想、技术与方法,整理民族典籍中的相关材料,提炼、总结民族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等方面的规律,提升其学术价值,形成民族医药知识体系。结合人民的健康需求、服务业发展的规律以及民族医药资源的特色与优势,确定待开发的资源。

2.3 构建产业发展的体系 2013年8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明确促发展的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是确保质量,关键是靠改革创新,鼓励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不同的个体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内容不一样,因此健康服务需要有个性化的差异,创新的健康服务内容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的健康服务同质化严重。林世雄[10]的研究认为,行业内的每一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都会被飞快地模仿剽窃,尤其对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抄袭更是举手之劳。这是由于当前创新投入乏力的缘故,产品缺乏核心内涵,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王红漫[11]研究认为,我国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起步晚,发展速度慢,高新技术含量低,尚处于产业化的萌芽阶段,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具有本国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快速推动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民族医药蕴藏着宝贵的健康服务资源,是我国独有的产业优势,挖掘利用到健康服务业发展中来,可以从新的视角发展健康服务业,形成独特的服务内容,增加服务供给,凝炼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以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为突破口,在开展民族医药疾病防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开发形成满足“个性化健康需求”的系统性、连续性、终身性的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2.4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当前健康服务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业混乱,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匮乏。因此产业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行业政策和法规,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推进产业标准的建立,促进服务价格合理调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业内协调规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和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维护行业信誉;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宣传普及民族医药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医疗、养生、保健等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需求有效转化成健康消费。另外,瞿华等[12]的研究认为,我国健康服务业资源分布不平衡,一是城乡分布失衡,医疗与健康服务业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城市,二是区域分布失衡,东部地区健康服务业资源总体上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则优于西部地区,供求矛盾突出。鉴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具有“简、便、廉、验”优势的民族医药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而民族医药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易于为人民接受,同时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基于民族医药的健康服务业发展可以重点针对这些健康服务的薄弱点,这样既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市场,同时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也可在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运行模式,主导购买基本的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为产业发展开拓市场。

2.5 充分调动社会资金 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应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向作出社会贡献的民族医药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撬动社会资本;政府引导、推动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设立民族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进境外直接投资及贷款;引导保险产业资金进入产业,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由产业向保险客户提供健康产品,促进二者互惠共赢;引进国家资本,通过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健康产品的机制,由政府补贴,产业提供基本的健康产品。

参考文献:

[1]任静,张振忠,王云屏,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3,(6):25-28.

[2]朱士俊.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6,2(1):391-394.

[3]王萍,李静.中国健康产业现状简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8):793-794.

[4]胡精超.我国运动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35(4):23-25.

[5]聂聆,李斌.基于钻石模型的广东健康服务业竞争力分析[J].区域经济,2009,(32):81-82.

[6]庞军,王开龙,唐宏亮,等.广西亚健康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2):2170-2172.

[7]王晓迪,郭清.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2,(10):10-13.

[8]张朔玮,陈祖琨,郭太品.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内涵及其前景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8):9-10.

[9]倪亚,付开聪,张绍云.抢救继承哈尼族医药的关键措施及其重大意义[C].第四届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2011:94-96

[10]林世雄.整合Y源一创新模式一推进社区康复工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4):300-302.

篇4

0引言

随着我们人口老龄化这种社会现状的加剧,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当今社会所无法逃避的问题,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中,老年人的医疗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老年人在医疗方面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医疗保险在老年人的经费使用方面也逐渐上升[1]。为了能够更好的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本文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间到本院诊治的所有老年患者当中随机选取其中的180例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和分析对象,对这180例患者就医疗保险与老年人医疗支出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关系及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的探讨。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老年人医疗研究现状。对于老年人医疗情况方面的研究,国外在老年人的医疗经费支出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会比我国多出一部分。据有关人员经过研究发现,如果降低保险人员的医疗经费,被保人的服务需求也会因此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样医疗的支出就会增加。经过对老年人在医疗经费上面的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将医疗保险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实现大范围的覆盖,能够降低医疗经费上面的支出,从而使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态得到显著有效提升。

1.2国内老年人医疗研究现状。国内关于老年人医疗保险方面的研究,体系并不完整、全面。大多群众对相关了解也不全面。对于医疗保险的文件内容集中于保险和居民健康、医疗经费两大方面[2]。随着老年化现象的加剧,关于老年人在医疗保险和身心健康方面的研究亟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的探析。另外,对于我国的医疗保险,可以从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个部分来对现有的医疗保险体系现状进行简要的探究和分析,下面就对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个不同区域的医疗情况来对我国现阶段的老年人医疗状况进行简要阐述。首先,从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现状来看,城镇医疗保险是满足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这种需求需要全体城镇人员一起建立和完善基础的保险体系。并且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也是直线上升的,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医疗保险基本全面覆盖。从城镇医疗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来看,城镇的医疗保险主要是企业与员工共同承担的,至于企业和员工之间如何分配,还需依据后者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在保险费用缴纳中三分之一日常生活,其他的则流入社会基金中统一使用。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因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为主要的聚焦点则是体系的改革问题。随着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但是,因为保险体系对参保人户口有严格的限制,使得这些进城务工的人员无法得到医疗保险都缴纳的情况。除了城镇从业人员之外,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城乡居民参保条件规定:参保人员需自愿参保,这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城乡居民了解保险标准后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参保,这样一来,对于从业人员而言,如果从事高危行业,那么更愿意参加医疗保险,反之,有些发生健康危险较低的人,往往就不参加医疗保险,这样的情况使得我国的财政部门每年都需要对医疗经费进行相对应的补充[3]。其次,从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现状来看,与城镇医疗保险相比,农村医疗保险从2002年开始大力实施农村医疗保险,并且方式完全取决于个人意愿,当然,另一方面在农村居民自愿的基础上,当地的政府部门也积极向农村居民引领参保,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当中,主要方面集中在大病的赔偿方面,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主要经济来源由政府和城乡居民共同承担,参加医疗保险的形式多是家庭参保。在政府的医疗经费补贴当中,受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同的影响,政府进行的医疗经费补贴也各不相同,并且政府在医疗经费的问题方面也正在不断克服和努力解决当中。当然,与此同时,农村医疗保险现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医疗保险的资金筹集当中,效率比较低;二是农民就医过程比较困难;三是农村的医疗设施和资源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老年人医疗服务的需求模型

篇5

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服务行业

今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寄予了更高期待。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及国家工信部等机构,密集出台多部互联网产业的相关文件,推动并规范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健康发展。

近两年“互联网+”就像一股强劲的飓风,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指出,有些是瞬息万变,有些是因势而变,有时以不变应万变,在充满变数的“互联网+”时代,如何把握好变与不变的方向、分寸与节奏,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服务行业,让医疗卫生行业真正飞起来?她希望,全体与会者和所有关注医疗健康信息的组织都能够从技术、经济运行、标准、政策、人才、安全等方面为互联网+医疗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互联网+健康”利于疾病早期预防

崔丽称,当前我国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双重负担。健康促进应该是应对这些疾病的优先策略,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预防,把少得病、不得病、早发现、早治疗作为我们健康中国建设的首选。可以通过“互联网+”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互联网+”在公共卫生方面有非常好的应用案例,互联网本身将关注的重点和区域用大数据的方式形成公共卫生方面的需求,这些无论从过去做的直报信息到未来医院形成的医疗信息和社会的公共信息,都会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及早防控非常重要。每年将近有80亿诊疗量的医疗数据大背景下,互联网+健康医疗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篇6

1 国内外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1 国内外医疗行业信息系统发展现状、水平

根据目前的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在信息化发展普遍要经历方面,国际上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

1.1.1 HIS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称为HIS系统,是将医院如门急诊的挂号、划价、收费、配药和住院病人的医嘱、配药、记账等相关基础业务串联起来,整个系统以财务收费系统为核心,配套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能够实现将各信息点采集的信息提供给管理人员查询、管理和决策。一般来说,大型医院基本都已经建立了成熟的HIS 系统,并不断进行相关应用扩展;中小型医院也已经开始部署HIS 系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也都意识建立HIS 系统的益处。

1.1.2 CIS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

临床管理信息系统(CIS)是以病人为中心,涉及整合电子病历和身体检查资料等临床功能,为提高诊治的自动化,从而实现医疗文件“无纸化”,并为区域医疗的开展打下基础。现阶段,我国的大中型医院正处于CIS 系统建设的高峰期,各个相关系统的应用正逐渐成熟。

1.1.3 GMIS阶段-局域医疗卫生服务

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则涉及医院之间、中小城市之间或者大城市各城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主要是服务于社会医疗保健资源和服务,例如医疗保险、社区医疗、远程医疗、卫生行政机关、药品供应商、设备供应商、银行等,可以讲各种医疗资源连接起来整合为一个系统,从而实现局域医疗卫生服务。

除上述三个信息化阶段之外,MIS系统,即医院和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基本管理信息系统也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逐渐建立起来。基本管理信息系统(MIS)主要涉及对医院和医疗管理部门的相关基础业务的管理。随着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越来越快,医疗机构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目前,很多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和OA 变成了主要的管理信息系统。

1.2 国内外医疗行业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近几年发展较快,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年花费约为150亿元左右,预计2015将达到290亿元,虽然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正因次,我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概括来说国内医卫信息化发展趋势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2.1 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建设重点集中在信息集成平台

随着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和信息交换、医院内部科室间的信息交换、医院和病人的信息交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整体医院信息化整合与有效利用的需求也成为了每个医院的关注重点。信息集成平台整合往往涉及不同厂商的HIS、LIS、RIS、CIS、ERP等的数据的交互,因此,综合平台需要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流程协同,并同步推进临床信息化建设,并最终能够通过电子病历浏览器和医生门户实现全流程患者信息实时同步浏览。

1.2.2 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将会在移动医疗方面加强

移动医疗最近出现的新的医疗方式,它是结合信息通信技术而生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它从实现模式上更加贴近了用户的试用习惯,也在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方面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移动应用领域的关键应用还只是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与通知、远程的数据采集、远程医疗现场监控、针对医疗工作者的日常交流与培训、传播性疾病的跟踪及诊断与治疗支持上,在其他方面也正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发展。

1.2.3 医疗行业信息化增长最快的领域是电子病历系统

现阶段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工作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并推动以其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现医院病历系统与社区建立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能够进行有效对接。目前,电子病历已经在大型医院深入到了各种应用,而中小医院也纷纷启动了相关建设。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近些年,群众对医疗服务效果普遍不满,医患纠纷也逐渐成为困扰医疗机构的难题,综合医疗水平效率低下、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也突现出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可以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同时急需一套合理、有效的关怀解决方案帮助医院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及时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 主要实现目标为:

(1)建立通畅、易于操作的患者同医院的信息沟通渠道。

(2)切实解决客户投诉,完善医院内部奖惩措施。

(3)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院前、院中、院后信息导航全覆盖。

(4)实现透明信息、透明就诊、透明用药、透明收费。

(5)实现智能体检、智能幼儿疫苗和电话预约挂号。

(6)简化就医流程,完善随访机制:院中探访、出院随访、三级随访。

(7)为就医人员以及住院病人提供优质无线网络服务。

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支撑客户服务工作,可以快速了解广大病院及人民群众对医疗过程中的各方面意见和问题。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依据每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医院在行医过程中的行为做到效的监管。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态度,从而较大程度的缓解了医患矛盾并有效减少了医疗纠纷。

3 研究技术创新点

3.1 开拓思维模式创新,关注医患关系,以病人根本利益出发

市面上主流的医疗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针对于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导医系统、综合服务系统等相关医疗业务的开发,本项目区别于其他医疗行业解决方案,从病人的实际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开拓创新,通过实时关注病人动态来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有助于提升医院服务形象。

3.2 搭建完善的关怀服务平台,整合相关资源

通过对目前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开发适用于不同版本的HIS 系统的统一接口,整合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搭建一套完善的医疗行业关怀服务平台。

3.3 紧抓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打造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

篇7

中图分类号:R-0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8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s a young, highly mobile Internet user groups, innovative, strong ability to accept. Under the trend of mobile Internet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sing mobile medical App software, and forecast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mobile med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medical; App

0 引言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加速了互联网向各行各业渗透,促进产业融合,将互联网的创新技术融合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在线进行健康教育、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查询、疾病风险评估、电子处方及远程治疗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的发展,医疗业正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迈进,互联网对医疗服务行业的重构与推动正加速进行。目前国内医疗App已达2 000多款,如“丁香园用药助手”“春雨掌上医生”“5U家庭医生”“好大夫在线”等,这些医疗App功能范围覆盖了远程诊疗、药品资料电子化、专业咨询等各个医疗健康领域,为患者、医师等寻医问诊、获取医药数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大群体,使用移动医疗App软件的情况却各不相同。本文基于1232份问卷调查,对大学生使用移动医疗App的现状做了分析。

1 大学生使用移动医疗App的现状

1.1 移动医疗App种类及主要功能

移动医疗 App 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来自移动运营商,多有第三方公司开发,客户群非常大,医疗资源丰富,版本更新及时,提供医生咨询、预约挂号、疾病自查等功能,是市场上最为活跃的移动医疗 App。第二类来自医疗机构,医院自己研发推出的医疗软件,主要针对在医院就医的用户,为其提供挂号导诊、取报告单、健康资讯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54.01%的大学生更偏向于使用第三方公司开发的移动医疗产品,如好大夫在线、杏仁医生等(图1)。

移动医疗App可帮助人们通过移动终端寻求医疗资源,了解疾病诊疗程序、用药安全及康复信息,实现对疾病的轻问诊,指导患者就医和护理。调查结果显示,63.67%的大学生通过移动医疗App了解健康科普类知识,其次是饮食调理类知识,42.72%的大学生通过该App了解女性健康类知识,如育婴、大姨妈等,仅有20.46%的大学生会使用医疗App软件来进行身体机能检测,如表1所示。

1.2 移动医疗App普及率低及原因

在对1232名在校大学生调查中显示,仅有49.59%的学生表示有使用过移动医疗App,且66.61%的学生表示自己是偶尔使用互联网或医疗类手机软件。如表2所示,近60%的大学生因为不能肯定移动医疗服务质量和担心个人信息泄露而拒绝使用医疗类手机软件,部分大学生因为医疗类手机软件操作复杂且运用起来不流畅而拒绝使用。当然医疗类手机软件宣传力度不够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其的使用率。

对于使用移动医疗App的大学生来说,54.17%的学生认为,虽然通过移动医疗App进行疾病咨询得到了帮助,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有5.73%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移动医疗App进行疾病咨询,不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惑,如表3所示。

移动医疗App软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使用率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使用过医疗手机软件后,认为医疗类手机软件医药广告太多,信息更新不及时是医疗类,而且在线服务不及时,应答慢,效率低,如表4所示。

大学生虽然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多的群体,但是移动医疗App并不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调查发现,互联网真假难辨,担心遇到骗子和冒牌专家成为阻碍移动医疗App发展的最大原因。当然阻碍移动医疗App和普及的原因还包括网上诊疗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 缺乏人文关怀和安全感、传统的就医习惯很难扭曲和现有技术、法律法规、运营体系均不成熟等等。虽然互联网医疗普及率低,但仍有一些软件脱颖而出。其中以好大夫在线为代表,它具备咨询、预约、电话义诊,可以自由选择医生,特色院后管理,出院后还可以随时与医生交流沟通等功能,被45.94%的大学生所了解。

2 移动医疗App发展前景

“等候三小时看病三分钟”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看病难、看病贵常常困扰患者。患者总愿意相信三甲医院,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造成许多优质医疗资源常被被“小病”占据,基层医疗资源却被闲置。种种的问题都给予互联网医疗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而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和高性能又给移动医疗App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互联网医疗不仅将会颠覆传统医疗模式(图2),更重要的是它将作为传统医疗的强化和补充,让看病不再难。

移动医疗发展得当能极大地释放传统医疗的能力,拓展医疗保健、养生健身等知识。大家都对移动医疗充满各种期待,如方便患者就医,节省诊疗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医生,匹配最近的医院,促进医生病人线上线下的交流,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优化医疗资源,提高医生积极性等等。移动医 疗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政府认证和医院医疗行业认可的医疗软件更加吸引大学生使用。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条件已经成熟,70.78%的大学生均愿意选择到“网上医院”就诊(图3)。

移动医疗使得医疗便捷化,方便患者利用医疗资源,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医生和医院,帮助医生群体进行医疗诊断和医学研究,提高诊疗的效率,真正实现实现了医疗服务的“随手可得”。作为传统医疗行业的良性强化和补充, 移动医疗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徐争荣.“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5):1-5.

篇8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70-03

一、中国健康保险发展特点

从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有关数据来看,中国健康保险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健康险保费年均两位数增长,但2011年增速放缓。从2005—2011年,中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5%,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在2011年,中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780.24亿元,同比增长15.17%,比2010年保费收入增速下降2.8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有所减缓(见图1)。

2.市场集中度较高,呈垄断竞争市场格局。2011年,在总计780.24亿健康险保费收入中,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724.19亿元,占比92.82%;财产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56.05亿元,占比7.18%。在专业健康保险市场上,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16.32亿元,占整个健康险市场份额14.91%,占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份额16.06%。其中,人保健康份额88.59%,昆仑健康份额6%,平安健康份额3.43%,和谐健康份额1.98%。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健康保险市场分额来看,健康险主要集中在人身险公司经营;从专业健康保险市场来看,人保健康一家独大,总体看,市场呈垄断竞争格局。

3.赔付支出增速大于保费增速,但2011年增速加快。从2005—2011年,赔付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2.22%,高于同期保费增速6.02个百分点(见图2)。在2011年,行业全年赔付支出359.67亿元,同比增长46.2%,增速明显加快。

4.与成熟保险市场相比,中国健康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2010年,中国健康险保费收入677.47亿元,占人身险保费的比例为6.37%,人均健康保险费50.56元;2011年,中国健康险保费收入780.24亿元,占人身险保费的比例为7.34%,人均健康保险费57.92元。虽然2011年比2010年,两个数字都有所改善,但与成熟保险市场相比,这两个数字都很滞后。

2010年,中国健康保险赔付支出264亿元,在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19 603亿元)中的占比为1.35%;2011年,中国健康保险赔付支出359.67亿元,在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22 224亿元)中的占比为1.62%。远低于发达国家一般为10%左右的平均水平。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健康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9

(一)内部优势

1.顺应时代需求办学,具有一定的办学经验,开拓了一系列的实习实训基地1994年12月,国务院在镇江市、九江市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拉开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帷幕。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的颁布,标志着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社会迫切需要既懂医学又懂保险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一些医学高职院校先知先觉,先后开设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培养熟悉医疗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保险知识、卫生法律知识以及能灵活应用这些知识,从事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7所高职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分布于山东、广西、云南等地。例如,我校在开展医疗保险实务专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岗位需求的基础上,于2002年开设医疗保险专业,2008年更名为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专业人才培养围绕“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理实一体,加强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加强与省内外同等院校及行业专家的沟通和交流。截止2014年,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已经培养了4届毕业生,开拓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这些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包括三甲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及结算部门,分布于北京、天津等地,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医学院校的校内实训和师资条件,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医学基础创造条件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对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在保险业务实际操作中,保险专业知识约占20%左右,医学专业知识约占80%左右。医学知识的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强,而医学院校在实验实训、师资条件等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医学基础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其他开设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院校所不能企及的。

(二)内部劣势

1.人才培养定位,没能根据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医疗保险实务专业是培养既懂医学知识又懂保险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一点已经成为各相关高校和业界的共识。但是人才培养方向究竟应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还是以商业健康保险为主,亦或二者兼顾?是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是面向多个岗位群还是面向单一岗位或潜在岗位群?通过分析,目前开设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7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既涵盖了商业保险机构又包含了定点医疗和社会保障机构;面向的岗位群包括保险人、保险营销、保险展业、保险承保、医疗保险业务处理及业务管理等。而所面向的职业方向和岗位群,又直接影响了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2013年麦可思对我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学生毕业一年后的追踪调查显示,学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和就业现状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高职医疗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医疗保障机构的难度较大,尤其是正式编制。然而由于人才培养方向的导向,学生对这些机构的的期望值很高。另一方面,学校对学历教育仍然过于倚重,而随着保险企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加剧,行业对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明显提高。因此,如何把握并紧跟健康保险行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职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竞争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影响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医学院校举办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在保险知识方面缺乏基础和积淀。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一些高职医学院校招聘财经或金融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担任人身保险、保险营销学等课程的专业教师,或者从临床医学专业抽调部分优秀教师担任医疗保险概论方面的专业教师。虽然这些教师都是优中选优,但是缺乏保险从业经历,缺乏保险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积淀。因此,很难从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系统讲授课程。部分院校通过与行业领域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的授课任务,但是外聘老师流动性较大,师资队伍不稳定,给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3.学校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少一些高职医学院校对该专业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少,该专业长期处于“弱势”状态,甚至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例如,学校对该专业无论是教学设施的配置、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以及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等都投入较少,甚至基本没有投入,对该专业未来的发展和走向缺乏信心。这些都进一步导致了高职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举步维艰。

(三)外部机遇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迅速发展在2009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11年《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保险业务。鼓励保险企业与各类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打造行业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健康保险列为健康服务业三大内涵之一,并于2014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2020年实现商业健康保险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投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显著提高。”可见,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健康保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这些对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据中国保监会调查显示:保险人才供需比例为1:4。2010年仅中国人寿对本专科学历人才需求总量就达到35万人左右,其中专科20万人。随着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提高,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多。

2.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有明确的定位,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据报道,2013年中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人,在校生973.6万人,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和39.5%,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应紧紧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四)外部威胁

1.生源数量及质量下降随着适龄人口的减少,一些高职院校招生工作陷入困境。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生源逐渐由省内外转向了本地生源,甚至出现停招。在对7所院校的招生计划数统计发现,有3所院校2014年度无招生计划,2所院校招生计划数明显降低。然而伴随着生源锐减的是高校扩招。部分院校只能采取春季招生、自主招生或降低高考录取分数线等方式扩大生源。高职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文化素质降低,势必影响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2.人们对医疗保险实务专业认知度较低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相比于护理、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属于新兴专业,起步较晚。学生和家长对于这个专业的认知度低,直接影响了报考率及报到率,甚至出现学生到校后转专业和退学的现象。

(五)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表格,并采取相应的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其中SO策略指的是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WO策略指的是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策略;ST策略指的是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WT策略指的是克服内部劣势,避免外部威胁。

二、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顺应健康服务业发展,调整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定位

通过调研明确医疗保险实务专业行业需求,进而调整现有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发展现状;对高职高专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开办布点进行分析,归纳专业建设及发展现状,发掘自身优劣势;利用学校就业信息平台,搜集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分析毕业生就业地区及单位性质,并与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在此基础上,调查在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外资医院、TPA(医疗保险第三方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出现的新兴岗位,中、短期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等,为调整专业定位奠定基础。通过深入调研,摸清政策形势和行业动态,明确适合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学生的主要岗位群和次要岗位群,合理、适时适度地调整专业定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能够根据岗位需求科学合理的重构课程体系,序化基本医疗保险及商业健康保险通识核心能力,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二)持续开拓实习实训基地,建立长久合作关系

目前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集中在医院及社会医疗保障机构。因此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生的就业情况反馈,在维护原有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应积极开拓保险企业、外资医院、健康管理公司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并建立长久合作关系。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对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指导学生到不同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获取胜任未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并且端正学习和工作的态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医学院校保险专业师资队伍发展的困境,一方面应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要求,组织校内专业教师到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障机构等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水平,加深对相关行业和岗位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引进或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同时应积极建立健全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既是为外聘教师服务,也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教学岗位中来,维护外聘教师队伍的稳定,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篇10

一、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2010年我国总共有89家保险公司在经营健康保险业务,其中财产保险36家,人寿保险公司49家,还有4家健康保险公司。

从2000年到2010年全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从65.48亿元到677.46亿元,几乎逐年增长。然而,其在人身保险总保费的占比却徘徊不前,甚至自2006年之后还逐年回落。2010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677.46亿,其中寿险公司580.79亿,占85.73%;专业健康险公司96.68亿,仅占14.27%。2009年健康险保费收入573.96亿,占比最大的前5家公司共实现保费400.14亿元,占当年健康保险保费的69.71%。从上可见,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还是处于初级发育的市场,其市场格局是:以寿险公司为主导,专业健康险公司和非寿险公司并存的垄断竞争市场。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增长,健康保险的潜在购买力很强。然而居民的消费需求高涨但却无法获得切实的健康保险保障。保险公司面对巨大的市场,难以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健康保险产品总数达到1564款,其中疾病保险产品占35.7%,医疗保险产品占62.3%,护理保险产品和失能保险产品各占1%。

我国健康保险覆盖面不高,全国享受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农民工、农民等大部分人口都不能享受基本保障。

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中的问题

角色定位不清,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界限不清晰,如何将商业健康保险计划和社会保险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品体系不够丰富,产品同质化严重。全国健康保险主要为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团体医疗补充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保险。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高额医疗费用保险、护理保险、收入损失保险、综合医疗保险以及专项医疗服务险都还是空白。而主要险种之间产品条款、保险责任大都很相似。其次就是有关健康保险的数据累计不足,产品设计的基础数据不足,定价困难,信息不能共享,产品设计存在很大的难度。

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健康保险的经营理念大多仍停留在寿险的层面,作为寿险的附加险捆绑销售。首先公司的营销团队中缺乏医学专业背景的人才,难以给购买健康保险的投保人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法律法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专业的健康保险监管体系尚未建立,整个行业对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思路和盈利模式还缺乏共识。

管理制度不完善,精算技术、核保技术、核赔技术和风险管控技术严重匮乏,定价基础的“疾病表”都没有。与此同时人才和经验缺乏,特别是精算人员,核保人员和核赔人员。

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医保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比较严重。健康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健康保险的道德风险难于控制,保险公司难以查询到被保险人的病情和用药情况,导致保险公司对于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和医院的过度供给情况实施控制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同时医疗信息不对称导致医疗成本控制的高难度,比如“小病大医”、“医患同谋”这种情况。

三、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有关建议

需要进行医疗保险系统结构的改变。目前保险人只负责报销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而不参与医疗服务过程,这就为道德风险创造了空间。如果保险人直接和医疗服务机构交涉医疗服务费用。被保险人获得医疗服务时不需付费,这就能增加保险人在服务过程中的话语权,可有效的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像“管理式医疗”发展必经之路。

定位准确。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得健康保险既不能采用如美国那样主要用私营健康保险也不能像欧洲国家那样采用完全依赖政府的税收模式来解决。应该是介于德国和美国模式之间的中间模式,既是社会保险很好的补充品,又是部分人不错的替代品。

抓紧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展开和员工福利市场迅速兴起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团体保险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快健康保险独立经营的步伐。还要提高经验积累,建立起政府、公司和高校联合培养精算人才、核保核赔人才的体制。突破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管理技术上的瓶颈,提高健康险经营的专业制度(精算制度、核保制度、核赔制度)。提高包括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养老护理在内的全方面健康保险增值服务。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要提供税收优惠,关键是对被保险人的税收优惠。对于团体健康险种,允许为提供健康保险的公司的健康险保费的税前列支。例如在购买私人健康保险的人群中,65岁以下享受澳大利亚政府30%的费用优惠,65岁以上享受35%优惠,70岁以上享受40%优惠。给予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优惠,完善保险行业的产业链。还要完善健康保险监管体系,包括精算,法律,财务在内的专业健康保险监管体系。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明细化。

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给予健康应有的地位,限定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将社会医疗保险开展的部分业务委托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之间要同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如交强险信息平台模式,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和定点医院联合搭建健康险信息平台,保险公司证件,定期特定业务状况,完善行业数据,为标准表的制定做准备。合理定价,实现产品形态及服务多样化。如德国,基本医疗保险产品的替代产品又有专门的补充产品,期限结构也多样化,保障内容全面(住院和门诊的检查费、诊断费、治疗费、手术费、护理费、康复费、住院津贴,病后疗养、海外治疗和急救、牙科和眼科治疗,健康体检和眼科配镜)。

参考文献:

[1]陈滔,谢洋.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展望[ J].西南金融,2010,(01).

[2]陈滔,谢洋.影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内因及其对策[J].保险研究,2008,(11).

篇11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03-01

目前,全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加入到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争夺,其中我国一些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其低廉的价格占据了全球医疗器械低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获得了相当的收益。中小型医疗设备,医用敷料和耗材成为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增长的主力。

近年来,随着生产、流通等环节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尝试进行自营出口业务,由于减少了流通环节,增强了价格优势。同时作为生产企业,面对停产所产生的压力要远远大于流通企业,所以生产企业开拓市场的动力也要高于流通企业。中国海关统计数字显示:在2008年按出口金额排名的前100名企业中,生产型企业有83家,流通型企业只有17家。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对风险的控制变得更加重要。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出口贸易现状

1.1 外资企业出口占主流

在医疗器械高端市场中,诸如诊疗设备等产品的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三资企业,属于加工贸易,可见这一部分的增长主要体现了国际医药集团加速了在中国的布局,利用我国廉价资源为其创造丰厚的利润,这一部分贸易依旧属于国际医药产业的最底层,并不能说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的加速,尽管中资诊疗设备出口企业出口增长势头明显并且开拓了新兴市场,但研发推广高技术含量的自主品牌医疗器械依然任重而道远。

1.2 出口产品品种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真正能体现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的是那些中小型的民营医疗器械出口企业,他们在医用敷料,一次性医用耗材和保健康复用品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产品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企业出口的产品在功能和可靠性上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但其价格具有绝对优势,极高的性价比使得这一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可动摇,也使得生产这一类产品的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增长。一次性耗材、医用敷料和按摩器具等则是我国出口的优势产品,属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我国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但价格优势较明显,因此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据海关统计,民营企业该类产品出口占比达到4187%,国有企业出口占比13.90%,以国内企业占主导。但我国企业出口有相当部分是贴牌出口,如一次性耗材以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为29.34%,保健康复用品加工贸易比重36.03%。

1.3 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较小

由于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该市场的角逐当中。2009年统计数字显示有19683家医疗器械出口企业,外资企业增长了近1倍,而民营企业增长了近3倍。但由于这些民营企业大多将市场定位在价格低廉、技术简单的低端医疗器械市场中,所以无论是规模还是资金都很难与外资企业匹敌,也缺乏寻求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市场的动力。

2 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贸易面临的风险

2.1 保持价格优势,控制生产成本

鉴于如今医疗费用的逐年攀升,价格优势是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企业赢得市场的最主要方面。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如何避免同行业通品种间的价格战,同时如何在国内大宗商品及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上升的前提下保持企业的利润率已成为众多出口企业的首要问题。

2.2 国际贸易环境以及汇率的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国际原材料价格以及贸易摩擦对出口亦会带来重大影响。如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势必将抑制加工贸易的增长,从而也会对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的医疗器械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2.3 国外政策将加大我国出口难度,降低中小企业产品升级动力

欧盟先后出台了WEEE、RoHS、EUP和REACH指令,这几项指令涉及我国家电、通信、工具、照明、运动、医疗等10大类上百亿美元的输欧商品,是出口欧盟电子产品面临的又一道“绿色壁垒”,成为摆在我国广大中小型企业面前的严峻考验。医疗器械产品属于高技术产品,高端市场具有很高的技术标准和准入机制,而目前我国无论是医疗器械法规还是行业标准都处于探索阶段,对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企业在海外注册起到了不利的影响。3 总结

目前我国中小型医疗器械出口企业才是代表了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行业的生力军,代表了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行业的现状:(1)民营企业占主体,多为加工贸易;(2)品种数量较多,专利数量少,科技水平不高;(3)企业数量多,缺乏核心技术。同时,在医疗器械出口低端市场稳步增长中,我们仍然要注意到在出口贸易中的风险,包括:(1)出口产品缺乏品牌意识,出口产品低价竞争形势严峻。(2)售前及售后服务不到位;(3)人民币升值、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贸易摩擦等因素也将影响医疗器械行业出口发展;(4)国外政策法规以及医疗器械准入机制制约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企业在保持医疗器械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的同时,应该着手建立品牌效应,提高售前售后服务,加大研发力度,定位高附加值产品,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参考文献

[1]何灼华,富强.李杨玲.浅析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J].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7):50-53.

篇12

黄祖清跟朋友合伙开了个中小型的医疗设备公司。今年是他在这个行业里的第11个年头了。记者采访他时,他刚刚回到公司。“忙死了,今天上午一个标,明天又一个标,只有抽出下午的时间接受采访,不然得等到三天后才有空。”黄祖清擦了一把额头的汗说道。记者跟着他来到了办公室,坐定才两分钟,就有电话打进来,他看了一下来电显示,犹豫了一下,估计是重要客户,对我们说道:“我先接个电话啊。”说着就拿起了手机贴在耳边。一分钟后,采访开始,他是个爽快而健谈的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黄祖清告诉记者:“十几年前的我还是江西省的公务员,这份工作虽然安稳但是工资不理想,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过得实在有些紧巴,所以就出来闯闯了。刚出来嘛,没有资源,只能从销售干起,后来在医疗器械行业做一线销售,没想到这一行一干就是10年。”

“我之前是给人做销售的,现在要创立自己的品牌,要从‘奶妈’变成‘亲妈’。”说完黄祖清忍不住大笑起来。

做商人就要讲信誉

记者在黄祖清的医疗器械公司网站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本公司低调务实,不喜欢喊空口号,优秀员工满三年就可享有公司股份。这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一家刚创业的小公司,内部管理怎会引入股份制这样的先进理念呢?

对于这个问题,黄祖清回答道:“员工跟着你这个老板,你就要对他负责,做商人,不就要讲究信誉嘛。我们公司还给员工安排了住房,虽然只是集体宿舍,但也可以遮风避雨,去外面租房子,最少也要五六百块钱。我们公司有个做销售的姑娘,从公司招第一批员工开始就跟着我们干,三年多了,做的非常出色,我就给了她3.5%的公司股份。还有个做研发的小伙子,虽然才来一年多,但有专长,工作非常敬业,我也给他3%的股份。”

“你对手下的人不好,谁还愿意跟着你,你说是不?”黄祖清摊着双手,认真地解释道。

民族品牌也要站起来

篇13

从行业发展角度思考问题

笔者:张女士您好,非常荣幸能够与您面对面交流。我们都知道您在医疗器械技术研发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您最初是为何选择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呢?

张淑纯:您好。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并走上技术研发的道路并不是偶然,一方面是源于我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另一方面是我对这个行业非常看好。

我认为,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必须将医疗器械领域作为依托,产品越先进,可靠性越高,功能越全面,医疗服务能力就越强。这些年我非常关注行业动向,了解市场对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并将此作为依据确定技术研究方向,争取推出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产品。

当然,由于中国在医疗器械研究方面相对落后,很多理论尚不成熟,经验也不够丰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作为一名技术研发人员,我有责任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生产出最好的医疗器械产品,为医疗事业的进步提供助力。

笔者:您研发的微创手术给药方面的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被广泛应用于微创手术治疗中,对此您怎么看?

张淑纯:经我研发的技术能够获得国家专利,我感到非常高兴。一方面感觉自己多年的付出很值得;另一方面可以体会到中国专利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从业者应该树立信心,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将自身工作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推进行业的持续发展。

笔者:当初是如何想到研究有关微创手术方面的医疗器械设备的?

张淑纯:当然出于对医疗市场需求的考虑。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微创手术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这种手术方式风险低、效果好,对患者身体伤害较小,适用于骨外科、胸外科、胃肠科、肝胆胰腺外科、头颅乳腺外科等医疗领域。

通过对市场的研究以后,我发现微创手术不仅对医生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对相应医疗设备的要求也非常严苛。如果设备不可靠,或者是功能无法满足需求,一些疾病的诊疗就会遇到瓶颈,延误病情,甚至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出于对以上现状的考虑,我开始研究这方面的技术和装置,最终获得了成功。

细节决定的不仅仅是成败

笔者:技术研究的过程中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您都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最终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张淑纯:研究有关微创手术给药方面的装置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参考资料。尽管之前也有一些企业生产过相关产品,但是无论是在可靠性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所以,我们研究了大量国外文献,对现有的技术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研究思路。任何一个细节我都会非常关注,不允许有一点马虎大意。研究完成以后,我和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试验,反复修改细节,最终才将其推广到医疗市场上。

笔者:您刚才强调了关注细节,能具体解析一下吗?

张淑纯: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技术研发工作来说,这是不变的定律。而对于医疗器械的研究,我会说,细节决定的不仅仅是成败,还决定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无论是对我自己还是对团队成员,我一直在强调一定要重视细节,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损失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这是由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每一位技术研发人员必须具有一种责任意识,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负责。设备投入使用以后,我们还会对使用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马上分析原因,为产品的改进以及升级换代做充足的准备。

敢于投入才能有所收获

笔者:您研发的装置获得国家专利以后,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张淑纯:没错,专利产品在市场推广方面的确具有一定的优势。长期以来,受到研发水平的影响,先进的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给人们形成这样一种印象:进口才是最好的。国产医疗器械在市场推广方面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专利技术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种现状。我们研发的有关微创手术给药方面的装置获得专利以后,似乎被贴上了“可靠”的标签,市场认可度明显提升,产品销量急剧上升,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笔者:获得经济效益可以说是市场对您的技术产品认可的最直观的体现。您是如何分配利用这部分收益呢?

张淑纯:企业的收益源于优质的产品,优质的产品则源于技术创新。敢于投入,才能有所收获,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满足于过去的成绩,进行重复性生产,竞争优势就会逐渐减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无论公司发展到什么程度,产品如何受欢迎,我们都不会停止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

笔者:您的专利产品被应用于临床实际中以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对此您有什么感想?

张淑纯:研发、生产高品质医疗器械产品,最终目标就是为医疗领域提供服务。产品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说明其达到了理想的应用效果,对诊断或者治疗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使用者的高度评价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公司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作为技术研发人员和企业的管理者,看到这种局面我感到非常欣慰,希望在我和团队成员的持续努力下,可以实现公司的健康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