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艺和茶文化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茶艺和茶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茶艺和茶文化

篇1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起源国和传播中心。中国茶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也随之复兴,茶马古道等传统文化的复兴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近年来逐步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民宿也在改进和升级,民宿主们对民宿的设计往往需要一段长时间的酝酿,赋予其能够令人感同身受的文化内涵或者说情怀。然而,环境影响人,学会通过研究顾客对环境的感受能更好地对民宿做出设计。因此,本文将探析环境心理和定向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俗设计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

(一)环境心理和定向

定向是一个人进入到某一个环境时的第一行为需要。定向包含了地点定向问题(如“我在哪里?”)和功能定向问题(如“我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两个问题。当顾客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时,顾客可以利用空间线索和以往的经验获来确定他们在哪里,他们将要去哪里,以及他们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如果陌生环境里不存在空间线索或者无法利用先前的经验,会导致定向力障碍,顾客有可能产生紧张、焦虑和无助等消极情绪。RichardE.Wener认为服务环境中的定向力障碍可以通过合并以下各项的设施设计来减弱:先前经验、设计的易读性和定向帮助。

通过规划设施,特许的服务已经有效的消除了定向力障碍带来的焦虑,,所以,顾客确切的知道该做什么。而在设施设计的帮助下,定向也能使顾客穿越空间进行观察,如银行宾馆布局常采用在入口处设置中厅的形式,使整个空间可以一眼被看到并表达出它的概念,这种布局也易于让顾客通过观察他人的活动以获得行为方面的线索。

(二)茶文化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拥有4000年的发展历史,根据加工手法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白茶、黑茶、清茶和黄茶六大类。我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以茶为载体传播不同相关文化。其既是一种上层文化,又是多民族、多层次的大众文化,是各阶层、各职业以及国家的文化纽带。随着经济的发展,茶叶不仅仅用于冲泡引用,在综合利用茶资源以及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也逐步深入。

(三)民宿及其发展现状

《浙江省民宿管理办法》首次给民宿一个定义:民宿是指经营者利用农村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旅游经营方式,为游客体验乡村生活提供餐饮住宿的接待场所。定义中强调“农村”和“乡村”,也许指出了与主题酒店等其他类型的酒店的不同之处。笔者认为茶文化元素可以与民宿结合,一是因为民宿多在自然环境、生物资源、景观等原生态条件较好的地方,再者民宿更有“情怀”的存在,二是因为茶文化并不是遥远的事物,只是被现代人遗忘了一段时间,茶文化的传承更多地需要依靠茶园、茶山或原汁原味的东西,那么这样一来,“情怀”和原汁原味是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

不可否认,相比传统酒店的标准化服务和装饰,民宿里有情怀的宿主和个性的装饰颇具吸引力。然而,颇具情怀的民宿屡屡亏损甚至倒闭。情怀体现的前提必须是住宿和休息那功能能够得到预约和满足。所以,在目前阶段,相比情怀的温暖,外观和空间的设计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更能影响消费者决策。

二、环境心理和定向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设计的影响分析

定向是人到陌生环境的第一行为需要,因此,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更应该注重设施设计,以下从设计定位、功能空间设计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其影响。

(一)设计定位

正如陆羽所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优秀茶树种多集中于我国的南方,民宿以“茶文化”为主题,应该将市场和资源结合,综合分析民宿的区位因素以及周边环境特征,赋予不同的茶文化内涵。比如安溪因铁观音而闻名,可将主题细分为铁观音文化,融合铁观音的发展历史、茶叶加工、茶的种植采摘和茶艺等方面的特色内容。另外,民宿主应该对某种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懂茶爱茶,才能将茶文化的内涵更好地表现在民宿中。

(二)功能空间

在功能空间上主要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公共空间、观赏空间、餐饮空间和住宿空间。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主题为例,民宿的公共空间相对较小,走廊或阁楼等可以作为铁观音茶文化的展示区域和装饰元素米恶化空间。观赏空间可用于茶艺表演及器乐等演出。餐饮空间可以作为体验茶文化的区域,设置茶艺教学区域,让顾客亲身学习茶艺技术和泡茶方法,还有制茶品茶区域,提供DIY茶点,让歌顾客亲身感受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兰花香”。至于民宿的住宿空间,同样小规模但可以很精致。房间可以很小,10平米左右,但是要有自己独立的门和观景阳台。

三、基于环境心理和定向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设计研究

环境心理和定向是人的第一行为需要,环境心理和定向对以茶文化主题的民宿设计风格影响不大,主要是在细节方面影响较多,在设计时要对目标市场的这个需要进行调研,了解目标市场在环境心理和定向的习惯要求期望,从而对民宿的设计进行调整。在参考其它文献资料以及实際体验后,总结该民宿设计应遵循的设计理念,并且从区位和功能空间两个方面分析环境心理和定向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实际中的应用。

(一)设计理念

1.简约自然:对旅客而言,民宿应该是一个能使旅客放松身心,摆脱城市喧嚣、事业压力和信息繁冗,达到旅游度假的目的的地方。不需要太多传统酒店豪华的装饰,正如茶汤的本质就是水,清澈自然。

2.人性化:比起民宿主的情怀更重要的可能是细节,周到的室内细节更能体现民宿主的用心和民宿的人性化。民宿主会考虑到各种各样的需求,考虑到客人的饮食,在房间的桌子上,民宿主人可以备上一套茶具和茶叶(茶叶根据客人喜好和健康状况赠予),自制的茶点和果脯;考虑到客人需要存储物品,民宿里会有专用的带密码的储物箱,箱子设计感十足,与茶有关,如果客人要也可以作为卖品,出售给客人。

3.本土化:前文中提到民宿的区位选择必须有市场和自然资源,民宿的设施和传播的文化也该符合所在地的特征。假设要在安溪建立一家以“铁观音茶文化”為主题的民宿(据笔者调查,目前为止安溪并没有一家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民宿设计要体现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具体到实践中应该落实到每个特定的区域。比如一个茶叶包,一个门把手、一个指示牌、一个垃圾桶、一副餐具,都可能成为文化的符号。安溪铁观音的品牌是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在用文化符号抽象地描述铁观音时,应该归纳成系统的文化符号,用一套自成体系的文化符号或艺术概念对细节进行包装,会显得相对和谐。

(二)环境心理和定向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1.区位:据研究环境心理学的专家们,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自然人对于周围环境的基本态度共同决定了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休闲作为见证社会变化的一个载体和象征,已经突出成为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形式,因此城市人群会倾向于选择近郊民宿躲避生活压力。这就要求民宿多依托于自然人文价值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尤其是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福建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安徽有黄山毛峰,浙江有西湖龙井,这些优质茶叶品种的产地周围必定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

2.功能空间:赋予茶文化内涵的民宿,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可持续发展。满足游客对于地域传统文化的渴望,又不使当地居民产生排斥,传承民宿地域文化,并对紫色和文化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因为该主题的民宿更多地需要依山傍水,处于乡村之间,所以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最终村庄已经形成的建筑、街道的脉络,在不影响拆迁重建、不毁坏农田和森林的情况下,建设本土化的民宿。总而言之,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建筑外形和空间设计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需求,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篇2

杨占南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了提升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在贵州师范大学开设《中华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帮助学生树立学

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提升了师范类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为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及教学提供支持。

 

关键词:中华茶文化;通识课程;综合素养;提升作用

 

中华茶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茶为载体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巧妙结合,其内涵博大精深[1] 。目前许多大

学开展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教育,通笔者也在师范高校探索《中华茶文化》8 年教学,主要传授茶之“真、善、美”,重点参照要参考《中华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 和《茶文

化》(中国农业出版社)[3] 编写《中华茶文化简明讲义》分发给

选课学生。具体内容为:第一章,中国是茶的故乡;;第二章,茶的鉴赏;第四章,如何喝好茶(健康饮茶);第五章,茶文化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第六章,饮茶艺术;第七章,茶风、茶俗[2] 。通过中华茶文化学习及茶艺修习,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中华茶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

茶的鉴赏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茶之真”的内涵,主要让学生欣赏茶园美丽的风光,认识茶树,并

了解茶树的分类学地位,了解六大茶类的特点及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在六大茶中的归属,并实践真假茶叶的鉴别技巧,普通家庭中茶叶贮藏保鲜方法,同时结合贵州十大名茶及中国十大名茶欣

赏,使学生了解当今茶叶的动态,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实力选购适合自己的茶叶,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健康饮茶也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讲授与互动相结

合,让学生了解茶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其明目、提神、醒脑、益思及抗氧化等保健功能, 茶为健康之饮, 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茶,如神经衰弱、贫血、孕妇及生长旺盛的小孩应减少茶叶饮用量,

严重患者甚至不宜饮茶。在每日茶叶饮用量方面也与学生们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饮茶、科学饮茶的观念。

 

二、《中华茶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范院校的学生承载着知识文化的传承作用,其自身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4] .。 参照黄晓琴等 [5] 的方法, 近年对 2 个班的学生共160 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中华茶文化》课程学习对师

范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的提升作用。授课前大约 71%的学生不知道有《茶经》这本巨著,17%的学生听说过,但不知具体内容,11%的学生知道《茶经》的内容,但没有读过,只有 1%的学生读

过该书。91%学生不知道六大茶类,问及茶的分类时,学生答的是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商品名,仅有 4 名家里产茶的学生知道茶的分类。对中国茶区分布、中国十大名茶、贵州十大名茶及泡茶水

温的了解更少。授课后,有 85%的学生对《茶经》的内容有所了解,阅读《茶经》的比例升至 5%,87%的学生知道我国的茶叶按传统分类法分为六大茶类,并能准确说出类别。也能区分名优茶

与大宗茶泡茶水温的不同,了解近年我国十大名茶,并知晓十大名茶是通过评选出来的,知晓贵州十大名茶。通过期末考查,学生对茶文化发展历史、茶歌、茶诗、茶词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表1 《中华茶文化》 通识课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百分比 %)

了解茶文化的程度  授课前 

授课后《茶经》  12  85

六大茶类  9  87

茶区分布  4  81

中国十大名茶  3  86

贵州十大名茶  7  91

泡茶水温  8  95

注:调查人数为 160 人

三、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探索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道德

观相结合,有别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以茶礼仪、礼节,组

队进行沏茶技艺演练,增强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且培养实践

与创新能力,尤其在文科生占多数的贵州师范大学起到积极的作

用。表 2 调查结果显示,肯定通过茶文化学习提升道德修养的学

生人数明显增多,逐步肯定茶文化学习有利于自身形成良好的行

为规范,更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有益于身心健康。

表2 《中华茶文化》 通识课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 (百分比 %)

肯定茶文化具有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功能  授课前 授课后

修生养性  24  47

社交礼仪  8  36

行为规范  31  52

团结互助  23  42

奉献精神  18  31

注:调查人数为 160 人

 

结语

师范类高校开展《中华茶文化》教学,以茶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为主要线索,重点体现茶之“真、善、美”。通过对茶及其文

化的学习, 了解中华茶文化的精髓, 体验茶叶的冲泡及饮用技法,通过茶艺、茶礼的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团结互助精神,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片生活的宁静,也有利于和谐校

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2] 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2奥运与茶文化的融合精神

2.1以茶迎宾。茶文化历史悠久,古代帝王都将茶当做国饮,因此茶的普及度极广,它在民众的心目中都已成为最佳饮品。基于此,国人都以茶迎宾待客,从中也体现出了节俭、文雅、深奥及雅俗兼备的特点。古人就对茶有“夜寒客来茶当酒”的说法,用茶来代替酒由此也体现出古人的优雅品行,同时也与当今所提倡的勤俭节约相互照应。然而在当今的奥运匹克精神中也要体现出这种传统文化,用茶宴请世界各国的友人,以体现出我们是礼仪之邦。2.2以茶养生。人们经常有“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浓茶冲倦意,香烟伴失眠”、“好茶一杯,精神百倍”的说法,这些说法都是描述茶具有养生功能的句子。从整个奥运盛会来看,目前人们所具有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所带来的生活压力都将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同时这些不良生活习性也是一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因此,为了全面响应奥林匹克精神,提升国人的身体素质,务必先要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性。对我国的茶文化来讲,它可以让人们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提升人的身体素质,进而让人们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功能,这也符合我们所提出的奥林匹克精神。2.3以茶交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再加上社会人文交流的淡化,人际关系也随之变得紧致。然而人们可以通过茶文化,将三两知己聚集在一起以茶会友,这样好友之间不仅可以叙旧,而且通过相互交流也能增加彼此的友谊。一般来讲,朋友之间的叙旧都会选择一些安静的茶馆,在那里大家相互开着诙谐幽默的玩笑,追溯趣事,这将是生命中的又一乐事。我们认为茶作为一种古老的饮品,一些业界的精英才子也都会融入进来,将茶文化进一步推广,进而普及到民众的生活中去。2.4以茶谋和。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体现在体育精神的层面,经常也被用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理念。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人文奥运,其关键就是要建设起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提倡的人文奥运,不仅是中国对整个世界和平的一个向往,同时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人文奥运将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谋求和平的重要理念,我们要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将人文奥运理念推广到世界。2.5以茶悟道从茶文化中体会人生大道,这也是从茶文化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思想,在整个品茶过程中,喝茶者从自己洗茶、泡茶等流程中体会一些相应的人生哲理,通过学习先进的茶文化,也能从中受到一些正能量的渲染。人们经常在敬茶过程中体现出尊老爱幼等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将响应奥林匹克精神的主要核心。人们参与奥林匹克盛会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一些名利上收获,而是通过一些竞技项目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优秀品德,成为一名新时代之下的有用之才。

3奥运与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的几点建议

3.1建立起茶产业的新理念。从目前茶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现在大家都提倡天下茶叶一家亲的新理念,这也是我国茶产业的新形象。将茶作为一种产业,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途径,特别是在运动会期间,我们要占据有利商机将中国的茶产业推广出去。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阻碍,中国的茶产业要从自己做起不断地创新。在经济新格局之下,茶产业的管理模式要进行调整,从其生产到整个市场营销环节中都要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管理运营体系,进而提升我国茶叶的质量及茶产业的发展水平。3.2注重茶文化的宣传。古人有句名言说的好:“见处贵透彻,行处贵着实。”这句话所讲的就是我们在计划一件事情时,要从其目的出发,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对于奥运会的茶文化来讲,它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从其发展范围来讲,规模有大有小;从其发展形式来看,有多种综合的,也有一些单项形式;从文化体现方式上来讲,有一些传统的形式同时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其文化的作用,有一些实质性的作用,也有一些表演性质的作用。奥运文化不管是选择哪一种表现形式,都是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参赛选手、观众、游客)的,茶产业的营销种类(茶艺展示、茶具、茶叶)都是茶产业的整个运行体系。进行茶文化宣传时,要从健康的角度来体现出茶文化的特色,茶文化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一种绿色有机饮品,它被列为21世纪最为健康的饮品之一。茶的种类有好多种,其中每一种茶叶的功能都有不同,每一种茶叶的冲泡方式也有不同,这是从科学饮茶的角度来看。人们进行一系列的运动或者养生都是为了追求身体的健康。另一种就是茶的文化含义。从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各国文化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这里所指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同时也将其作为世界的文化。目前全球共有50多个国家拥有茶产业,有160多个国家的人有饮茶的习惯。因为茶的存在将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我们经常说文化推广是最简单的,可是文化推广也是最难的,所说的容易就是文化自身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比较简单,而所说的文化难是它具有民族性质的艺术形式。基于此,在奥运盛会期间,我们要大力推广茶文化,进一步让海外所有人重新认识茶文化并且喜欢上这种文化。3.3打造出自己的茶叶品牌。要想中国的茶叶走上国际舞台,那么就需要在茶产业界推举出一个领导者,以此建立起中国的品牌茶叶。不仅要用品牌来立足与市场,同时还需要对茶产业的生产及经营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从往年茶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一般来讲茶产业中品牌都是由人自己打造,其名牌效应也是通过人来建立。因此在整个茶产业中人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拥有一批素质全面的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才会打造出一个集先进产茶技术及先进管理机制为一体的品牌茶叶。其中茶产业中的人才包含了多种职能部门的技术人员,其中有企业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员工。他们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都拥有相应的先进技术,以此让我国的茶产业走向世界,让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推广到全球。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中国茶产业要寻找出一个领导者,从生产到管理上重新定义中国的茶产业,将中国的茶产业打造成为世界著名的茶叶生产公司。除此之外,打造品牌茶叶的基础工作就是减少茶叶的内耗,进而才能让中国的品牌茶叶融入到世界茶产业中。从我国茶产业的国内发展形势来看,一般我国茶产业中有多品牌之争、不同地区茶产业的竞争等。例如我国的茶产业品牌众多,有一些生产茶的商家打造出多个茶叶品牌,但是茶叶品牌种类繁多却没有一个著名品牌。中国茶产业的内部竞争严重阻碍了中国茶产业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换种角度来看,目前国际茶产业的发展形势给中国市场的进入提供了机会。目前国外的茶产业中的品牌也不是很多,我们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效益,那么就需要各级部门通力配合。最后还要实行茶叶的品牌发展策略,我国的一些具有实力的茶叶生产商要和国际一些茶商建立起合作机制。从全球的发展形势来看,目前已经有许多茶叶生产商进入中国,他们以融资、收购、投资等手段和中国茶叶生产商进行合作,随后逐渐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来掌握大部分股权,从而也将自己的品牌引入到了中国,从而进一步占据了中国的市场。3.4不失时机的将茶文化推广和引入到其他各届奥运会大家都知道奥运盛会每四年举行一次,这对于茶产业的推广和发展有着天时地利的机会。2008年的时候,奥运会举办地落户北京,在古老的北京城中举办奥运盛会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借着这次全球盛会,我国的茶产业已经做了很多的推广,许多国家和地区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茶文化。我们要借助于人们对奥运精神及人文奥运理念的认可推广中国茶叶,当每次举行奥运会时,我们都要参与其中并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机会,将中国的茶叶推广到世界。

4结语

将中国的茶叶推广到世界舞台,让中国的茶产业占据全球市场,这需要我们通力合作,打造出中国的品牌茶文化。在向世界推广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就是推广中国的茶产业。当一种文化进入到经济领域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进而会形成社会经济中的新产业。我们要抓住奥运会的契机,将中国的茶叶带到世界,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带出国门进入世界。凭借茶文化中的“廉、美、和、敬”的文化内涵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把中国的品牌茶叶打造成为世界性的知名品牌,让中国的茶文化引领世界。

参考文献

[1]邹硕.申奥片的视觉文化分析研究———日本申办2016和2020年奥运会申奥片的比较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6(2):22-27.

[2]李立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艺苑,2014(2):165-165.

篇4

众所周知,不管是冯小刚的电影,还是周星驰的电影,都共同具有一种解构的喜剧风格,都能使观众在看完影片后有一种释放的轻松,破坏与颠覆的兴奋,从而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这几乎是所有观看冯小刚和周星驰电影的观众共同的“期待视野”。

但是,如果认真比较,我们又会发现两者的电影虽有较强的平民化视角,但在塑造人物,制造喜剧效果的方式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通过这种差别我们可以看出香港与大陆两种文化的差异。

同中有异,和而不同

在冯小刚的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总是为“平常而琐碎的世俗生活与理想――比较好一点的物质生活,比较美满的婚姻配偶――而努力、而奋斗、而痛苦、而欣悦。”①举例而言,刘元并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也从未从事过什么值得夸耀的雄伟业绩。所谓的“炸开喜马拉雅山”的设想也不过是出于喜欢恶作剧的本性与自我调侃而已。韩冬也是生活里的小人物,日复一日地为生存在都市里奔波。梁亚洲以写作谋生,费心劳神,工作也颇为辛苦。女主人公们一样是平凡而普通,李清出国打工,谋求好一点的物质生活;宋晓英是护士,一门心思地相夫教子;其他如李小丹是公司的公关,吴倩莲饰演的角色只是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也就是说,冯小刚影片中的人物是脚踏实地地生活在现实中,像普通观众一样更多地为生活中的各种物质性的东西所累。既然冯小刚的电影世界是逼真于沉重而繁琐的现实生活的,它的喜剧效果也就常常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感受。比如梁亚洲在婚内婚外两种感情的极度痛苦与挣扎中发出的感叹:“就是一个仙女,你也要忍着,再说这个世界,哪有小仙女呀……”梁亚洲家里,李小丹和宋晓英两位情敌之间暗中较劲时,梁的小女儿端给李小丹的一杯盐水顷刻间扭转了局势,让李小丹落荒而逃。这种种的矛盾斗争,“身临其境,会产生痛苦、无奈;而置身事外,也许就会发出某些荒唐与滑稽。”②冯小刚的巧妙就在于他总能把尴尬与无奈留给电影中的人物,而将滑稽和幽默带给观众。所有冯小刚电影的喜剧效果就常常有“黑色幽默”的味道。是“沉重之中蕴涵着幽默,严肃之内夹杂着讽刺”。③

与冯小刚的“苦中作乐”不同,周星驰电影的喜剧效果常被一致称为“无厘头”。

“‘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其语言和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④“以《赌圣》系列影片开始,周星驰风格凸显,并得到相当认可,创造了一个与现代道德观念冲突、在普通人眼里是个有文化的小混混的‘周星驰式青年’的形象”。⑤如果说冯小刚笔下的小人物总是生活在平淡而具体的现实中,终日为生存而奔波劳累的话,那么周星驰以自己特有的“无厘头” 风格塑造的“周星驰式青年”则就很不同了。虽然说这些小人物也大部分处于生活的底层,但生活却充满了离奇、荒诞,富有喜剧效果。从《整蛊专家》中靠整人、搞恶作剧赚钱的古晶,到《逃学威龙》中实为飞虎队队员却卧底学校的周星星,再到《审死官》中仅靠两张嘴皮就可以颠倒黑白、扭转乾坤的状师宋世杰、《鹿鼎记》中稀里糊涂混进宫的假太监韦小宝。虽然这些“周星驰式青年”只不过是一些小人物――小县令(候补)、小警察、小状师,即使是身为鹿鼎公“不及阁”大学士的韦小宝,同皇上比起来,其实也不过是个小人物。他们与普通人一样,平凡却不安于现状,好色贪财却又胆小怕事,⑥生活之中可能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小人物,刘元、韩冬、姚远等可能都是那样的。但不同的是,编导们给“周星驰式青年”安排的生存环境却不像刘元、韩冬那样逼似现实生活本身,而是曲折离奇、险象环生,又能处处化险为夷,他们的生存环境带有更多的虚拟性、假定性。玉树临风整蛊专家古晶、飞虎队队员周星星、鹿鼎公“不及阁”大学士的韦小宝等,他们并不像冯小刚影片的人物终日为生存奔波,为生活所累,在生活的矛盾、无奈、尴尬之隙开一两个带“黑色幽默”色彩的玩笑。相反,“周星驰青年”几乎是把生活当做游戏。整蛊专家的职业就是整人、搞笑;周星驰卧底到学校,课堂上与老师展开扔黑板擦大战,仿佛一场精彩的武打场面。更具代表意义的是《百变金刚》和《破坏之王》,剧中使用的道具和出现的人物如“阳婆婆”“西人牙膏”“人头马桶”“加菲猫”,这些可以说是成年人的童话了。生活对于“周星驰式青年”来说更像是游戏和漫画,充满了想象和乐趣。

正是在这种虚拟的游戏化的生存环境中,周星驰电影才能更轻松地搞笑,制造喜剧效果,带给观众轻松、愉快的感觉。

对比可见,冯小刚影片趋于实,而周星驰的影片则趋于虚。

差异的背后:文化土壤的迥异

冯小刚电影和周星驰电影的这种实与虚的差别,其实也正是大陆文化与香港文化差别的一个体现。大陆文化有着几千年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作家反映生活,干预生活。从《诗经》到《乐府》,再到白居易的“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千年来,这几乎成为大陆知识分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大陆知识分子大都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尽管冯小刚的电影也带浓厚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但在骨子里,冯小刚其实还是站在主流意识这个圈内的。“刘元的追求爱情与终成眷属,虽然有小小的骗术和潜藏的心机,但其目的是纯洁的,行为也不曾触犯法律和道德规范。而其本性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风范”,⑦则更体现出主流意识形象的要求。“梁亚洲虽然犹犹豫豫地跨出了不该跨出的那一步,在几年之久的感情激流之中上下沉浮,终于还是选择了回归妻女身边。前半段是‘孰能无过’,而后半段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⑧冯小刚是善于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把他“笔下”的人物放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使观众发出笑声。他这种讽刺和幽默越发展,人文主义的传统就愈见鲜明,电影《手机》同以往的贺岁片一样,保持了葛优这面大旗不倒,片中笑料仍不少,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手机》的笑声不再轻松。冯小刚在把他的主人公放置于尴尬境地的同时,也把许多用手机撒谎的丈夫拉到了尴尬的边缘;《手机》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尤其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锐利的窥视。这次,冯小刚就不仅仅是搔老百姓的痒痒肉了,而是有点揭起大众遮羞面纱的倾向了。这种深刻而犀利的人文批判精神是迥异于周星驰电影所代表的香港无厘头文化的。

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不仅是大陆文化的优点和宝贵资源,同样也是我们电影文化的优点和宝贵资源,从冯小刚的电影中便可以看出,这种人文主义传统保证了我们的喜剧电影在制作笑料的同时不至于滑落到低级庸俗的地步。

但是,一件事物的优点也许同时也是它的缺点。大陆文化人文传统深厚,但过于强调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强调美学作用,会使这种文化负担过重,显得过于成熟而沉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比冯小刚和周星驰的喜剧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全部是反映当代现实生活题材的,表现手法也是现实主义的,老老实实地反映生活、批判生活,在此前提下制造喜剧效果。而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就不同了,创造力极为旺盛,既有时装片,又有古装片;既可以是当代社会的小警察、小店员,甚至是比较荒诞的整蛊专家,又可以是古代的大内密探零零发、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故事或者借鉴国外电影《变相怪杰》《本能》,或者是借鉴民间传说“唐伯虎点秋香”,或者是改编金庸畅销小说《鹿鼎记》,也可以是凭空虚构出来的“大内密探”。香港文化的自由也给了电影创作者极大的自由,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创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冯小刚电影多以京味幽默语言调侃制造笑料不同,周星驰电影制作笑料的手段也十分丰富,比如灵活的镜头切换,代表性的例子可举《唐伯虎点秋香》开头的“烤鸡翅我爱吃歌”,第一个镜头是唐伯虎手持大毛笔一脸严肃地醮墨运笔,观众都以为他是要写字或作画了,才子嘛,做的自然是文人雅事,接下来镜头一晃,原来唐伯虎是在给烤的鸡翅刷酱油。天下第一才子在烤鸡翅吃。一个巧妙的镜头切换,荒诞、滑稽一下子就出来了。在周星驰电影中,这种挑战观众定势思维,与观众展开思维赛跑的“指东打西”的镜头,可谓屡见不鲜。但在冯小刚电影中,如此富有想象力的镜头却很少见。漫画式的思维方式在周星驰电影中也是常见的一种搞笑方式。比如《大话西游》中芝麻开门一段,不论至尊宝跳到那个角度叫“芝麻开门”,盘丝洞洞口的那块大石板都会砸到他,而且被砸倒后居然一点事也没有,这就是直接把漫画思维手法运用在电影中,这种思维方法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是很少见的。夸张手法也是周星驰电影中常见的一种搞笑方法,比如《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中包龙星练骂人本领时,可以练到一张嘴就引起海水咆哮,巨浪冲天,如同投下了许多枚重型炸弹,可谓夸张之极。冯小刚笔下的韩冬、刘元等却从未如此搞笑的。

对比可见,香港文化是轻松、自由、年轻而富有创造性的,这种文化背景给港产喜剧电影一个极大的创作空间,香港电影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个空间中得到了自由的发挥。周星驰喜剧电影的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但是,这种文化也有它自身的弱点,轻松和自由走到极致便容易滑向低级庸俗。周星驰风格的喜剧搞笑电影获得成功之后,为追求商业利润,便有大堆的模仿者出现,质量当然参差不齐。像《东成西就》这样集全港最著名的十大明星,内容却空无一物,纯粹搞笑的电影,可以说走到了反面。大陆文化氛围中,深厚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使香港文化的这种现象不易在大陆出现。

在相似的后现代语境中,冯小刚和周星驰的喜剧电影走到了相似的娱乐化道路,以平民化的视角塑造了一系列可笑、可怜、可爱的小人物,在对传统的解构中给大众带来了轻松、愉快。但香港和大陆两种不同的文化体制,使它们或是内涵深厚但手法过于拘谨,或是花样翻新轻松愉快但有流于低俗的危险。

如果香港文化与大陆文化,具体到电影事业的范围内,能够得到很好的交流与合作,也许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增强各自的生命力、创造力。

注释:

①②③④⑦ 吴涤非:《世俗之梦:“反英雄、中庸哲学”与“平民风格”――关于冯小刚的电影创作》,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4期。

篇5

艺术与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但在它们之间又并非是直接作用的关系。艺术家都是不同国界的人,他们有着不同文化与风俗,自然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艺术风格必定会受到来自于文化、社会、成长背景、受到的教育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两者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开放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东方文化

从整体上来看,文化可以分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1)开放的西方文化

从根源和发展的情况来看,西方文化相对外倾化,属于商业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一个是希腊文化,另一个则是希伯来文化。

希腊文化是带有显著外倾化海洋文化特色的。在古希腊,海上贸易相对发展较快,其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的外来文化,人们在接受这些外来文化时也造就了自身文化的开放性。而另一西方文化源头的希伯莱文化,它具有着浓郁的外倾化商业文化特色。西方希伯莱文化源于犹太人,犹太人频繁的大规模民族迁徙与商业活动,将原有的固定生活圈子打破了,将封闭转为开放。这种海上贸易文化与商业经济文化致使西方文化拥有着社会性与开放性。

2)含蓄的东方文化

相对来说东方文化就显得保守的多,它属于农业陆地文化。东方国家主要是靠农业为发展基础的,其经济形式为陆地型经济。农耕的生产比较稳定,这种经济方式拥有着自给自足的特点,也造就了东方人相信自然态度。这使得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不愿去改变、去冒险,人们追求和平,重视先人们的说法与传统,并且对此不会去轻易的逾越。这种相对稳定的农耕陆地型经济造就了东方文化中的自然性与保守性的特点。

2.西方文化讲究个体性而东方文化讲究整体性

1)个体性的西方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比较重视人的外在与实践活动,是强调个体性的文化。西方国家认为个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元素,他们强调每个人的价值体现,崇尚自我的发展与实现。这种个性价值在现代的各个层面中都有体现,西方国家的人们追求多元化,这就促使了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敢于创新与发明。

2)整体性的东方文化

由于东方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而在农业经济中的竞争性也不是不大,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始终是一种相对稳定而又平和的状态,就致使东方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比较平和,他们追求稳定与和谐,讲究秩序,提倡团队的合作精神。久而久之,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就形成了东方文化中整体性、集体性的特征。

3.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东方文化中的感性

1)理性的西方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崇尚理性,并且他们认为理性能够决定一切。这种思想、观念就是理论学说、理性主义。西方国家在科学上同样遵循理性主义,他们注重科学的研究与实验分析,强调数据,重视实效。

2)感性的东方文化

相对来说,东方文化就是感性的文化。对于实验的研究以及数据分析都没有西方国家理性与重视,在处理问题中常常是定性而非定量。比较倾向于从大处着手、论整体而言。东方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东方人往往会通过直观、内省等等这些个人体验来获得对世界的感知,较西方理性文化而言东方文化显得更为感性。

二、艺术根源的不同

所谓艺术,它是一种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东西。再确切一点地说:艺术,首先它应该是对人们思想的反映。其次,它应该是人们根据艺术的性质与特征在自己思想中塑造的一个形象。最后,才会有艺术价值。在不同的国度中,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而艺术的根源,它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历史。

看东、西方文化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文环境,就大体决定着东、西方艺术的发展形势。也就是说,东、西方国家的主流思想将主导着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虽说,现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也变得相对容易了,但是一个地域赋予人们的传统思想在受到多种潮流文化的冲击时,它依然还是会根深蒂固地生长在设计者的思想深处,这是很难得抹灭掉的本性思想。

东、西方艺术体现的差异,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就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东、西方不同地域的人在思维模式上是不相同的。

三、东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与艺术的反映形式有所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是一种概念,它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归根结底,艺术它的载体是人,是人的思想,而思想是无限的、活跃的。艺术它可以以任何一种形式来完成人们思维、思想的变现与传播,这就说明了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之间存在着对艺术理解的差异,同时这个差异是必定的。艺术它本身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不同的是艺术形式,是不同艺术形式下的艺术形象。

东方国家的艺术在理念上更注重从整体上去把握、去透析,其艺术风格大体是把客观的东西溶入设计者主观的感情与思想。或者也可以说,艺术家将自己的感情发泄于客观的事物中,利用艺术手段将其表现出来。

而西方国家的艺术创作理念,他们往往会更主观化,艺术家自身的抒情会变得相对客观化。或者可以这样说,西方国家的艺术家会更直接的去描述事物的本身,对塑造的艺术形象不做过多的修饰与评论。

另外,在东方国家的艺术作品中,有时会很难从外表看出什么东西。东方国家的艺术重视内在美,他们的作品多是以其独特的内蕴美而被大家欣赏。鉴赏东方国家的艺术品,不在于对表面的视觉感官,更重要的是挖掘其更深层次中蕴含的意义,重视内在美。

而西方国家的艺术,往往会做得更大胆,更直观。他们更注重在人们的视觉冲击。他们更强调形式美,西方国家的艺术会更直接的表达美。

四、东西方艺术的差异

看现代艺术作品的风格,不难发现呈现出了多种思想、多利,流派并存的现象。但在总体上,仍可以归结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表现风格。西方的艺术有着多变、充实、大胆、性感、理性等特点;而东方的艺术有着整体感强、含蓄、收敛、神秘、玄妙、有内涵等特点。

1.西方艺术性感而又开放

由于西方文化,西方人在情感方面更习惯于情感外化。这科,情感的表达突出的表现在艺术创作中,使西方的艺术创作显得更为性感化。在西方的艺术观念中,艺术家们更重视个人的主观意念、原欲,追求情感上的直接表达与思想上的解放,这些表现在艺术创作中,使得西方国家艺术的风格大胆而又前卫,他们往往在艺术的取材方面多种多样,追求创新。

2.东方艺术收敛而又含蓄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就促使东方国家的艺术家注重整体表现,他们往往拥有内蕴天成、含蓄自然的风格。东方国家的艺术家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关系的表现。他们在表达主题的手法上也相对含蓄收敛,不张扬、不夸张,所以

东方国家的艺术创作往往没有西方国家艺术创作的夸张外型与艳丽花哨的色彩,相比较而言,东方国家艺术造型会更简洁,色调也相对冷静。

3.西方艺术的多样性

西方的艺术充实、多变,这个特点形成了多种艺术的思想与流派。这都是源于西方文化中求新、求变的精神以及张扬、主观、个性的作风。这种文化赋予的精神与作风体现在西方艺术中,就是艺术家在个人作品风格中的不断探索与大胆创新,这就促成了西方艺术的多样化。

4.东方艺术的整体性

东方的艺术具有较强的整体感,表现为对传统的继承性。虽然说现在西方文化对东方的艺术有一定的影响,不少东方国家的艺术家也受到了社会发展与文化思潮的影响,但是在他们不停向前发展的同时,却还是放不下对于传统性理念的保持思想,并且这一点在东方艺术中还是体现的相当明显。

5.理性的西方艺术

西方艺术中,艺术家们会十分看重几何学中的构图原理。他们会认为只有严格的遵照几何比例,才能表现出内含的秩序。

6.感性的东方艺术

而在东方艺术中,常常会出现古老的吉祥符号、神秘的图腾又或者是具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元素,艺术家们会将它们融入到现代艺术创作中,借以表达某种情感,这也体现了东方艺术的感性与神秘。

五、东西方艺术的差异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东西方在艺术上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艺术的差异可以等同于文化的差异。没有开放、大胆的文化,就不可能铸造出西方国家大胆、有创造力的艺术;同样,没有东方长期收敛、含蓄的文化熏陶,也不会滋长出含蓄、感性的艺术作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在东方艺术立足于自身本土文化的同时,可以学习借鉴一些西方艺术的思想与理念。但借鉴不是简单地模仿,要首先去了解西方的文化与思想。只有多学习西方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才会有可能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的艺术。

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世界观与价值观上的差异。由此才衍生出了东西方在审美观以及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全球化,面对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在审美观与艺术风格上,如何做到的更多样、更精彩?或许应该是从如何将传统与反传统结合起来,即从传统本质上出发但在艺术的形式中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大胆的突破传统,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将艺术的道路变得更宽,也才能在这条大道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陈学博.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极简主义的共性[J].雕塑.2010

篇6

笔者认为,所谓新闻的创新,不是凭空的想象创造,而是已有形态的组合,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效果,达之于相关人群;差异化越大的组合,新闻的新鲜感和创造性就越强。

文字和图片的组合也许是最早的新闻创新。其后,新闻与文学(报告文学)、新闻与传统说书、新闻与表演演绎、新闻与说唱等不同行业、形式的组合,层出不穷,新的新闻形式不仅令市民们耳目一新,而且很对特定市民群体的胃口,往往能大获成功,增加收听、收视率。因此,探寻新闻与广大市民喜闻乐见形式的组合,是都市新闻不断创新的来源和源泉。

那么,都市新闻的创新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呢?这就来源于我们对市民生活的观察和体悟,找出大众普遍的爱好和娱乐形式,并与新闻形成最佳的结合。如此创新,何愁不快人耳目,引发大众的兴趣和关注?

知道了都市新闻内容的创新方向,那么新的新闻形式应该落实在哪些具体的环节上呢?笔者一言以概之:“吸引人的语言、吸引人的形式、描述吸引人的故事”。

另类语言引人入胜

语言的吸引力在于差异化,就像我们平时说一句最普通的话,也许大家无人关注,置若罔闻。还是这句话,如果你哭着说出来,或大笑着说出来,或者唱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会产生兴趣和关注,这就是差异化语言的吸引力。

都市新闻的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语言上。当市民习惯于常规的新闻播报语言时,如果我们加入幽默调侃的语言,立刻就会产生轻松、娱乐的新闻效果,这也是目前广电都市新闻媒体普遍采用的语言风格。如果,我们更大胆地采用其它语言形式,会产生什么效果?ruapo资讯形式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事实表明,说唱语言在新闻上的运用,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轻松的语言,真正让新闻成了一种娱乐。语言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我们将快板用于资讯播报、相声用于分析解读、还有戏曲等艺术形式的语言,应用于新闻,会是一种什么效果,会对哪些人群产生影响,这还有待于以后的实践探索。

差异化形式完美融合

形式和内容密不可分。如前所述,我们选择了新闻和哪类表现形式的组合,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新闻形式,创新者要做的只是使两者融洽的融合在一起。比如说新闻类型,全国很多媒体都有说案、说新闻等栏目,节目使用传统说书的方式演绎新闻,并设置重重悬念,环环相扣,引导受众欲罢不能。但是,这种说书的形式,只适合深度的、连续的、故事悬念强的新闻,二者才能完美融合,而一般的普通新闻事件则不适合,否则形式大于内容,尾大不掉。再如说唱新闻形式,也只适合娱乐性的、奇特的、浅层次的新闻,如果新闻深度过大,也就互不相容。因此,吸引人的形式,在于新闻内容与差异化形式的完美融合。

万千变化、归于人性化故事

新闻的创新要讲变化,然而在变化中要有不变的东西在里面,否则就脱离了根本,注定要失败。作为都市新闻,可以说所有语言、形式的创新,都为了一个目的,如何讲好一个人性化的故事。

新闻的故事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记者的采写还是媒体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故事化的倾向。作为都市新闻,每一条新闻投射到老百姓个体身上,都有一个故事在里面,或者能引发出一个故事。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就因为里面有曲折、有冲突、有感情、有人性,都市新闻就是用各种形式、人性化展现里面的内容,所谓“世间事态千变万化,唯有真情不变。”

篇7

二、文化差异概述

所谓文化差异,指的是因地区异同,使得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其所在区域的人们需要结合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等进行自我文化的塑造,以满足自身社会生活活动需求,实现最佳的生活状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逐渐达成文化共识,在历史、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产生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内容,逐渐与其它地区的文化区分开来。文化落到语言上,则将其内容和精髓渗透到语言的各个范畴,使得语言的文化性更强,让其具备了文化载体的功能。文化差异的形成,就是不同地区文化的碰撞造成的文化区别。持有两种文化的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因文化表现上的诸多差异,造成交流不畅,无法实现有效交流。文化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哲学思想上,还是思维定式、社会风俗上,尤其直观体现在语言文化现象和言谈内容上。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中德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1.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就中德两国文化上具体差异来看,最为突出的一方面,即两国在哲学思想上的巨大差异。中国作为最具代表的东方国家,历史文化悠久,其哲学思想呈多样化,且具有多种内涵,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中国哲学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思想,但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也极其深远,涉及到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日常行为处事当中。德国作为哲学思想较为发达的国家,诞生过世界闻名的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以及近代的中国最为熟知的哲学家马克思。德国的哲学思想注重思辨,中国哲学思想则更加侧重慎行和中庸,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2]。两国对于对方哲学思想都存在一定的误解,对于对方哲学思想的深层内涵了解不深,多由浅层理解来概括整体内容。

2.思维定式的差异从两国思维定式方面来看,同样具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德国的思维定式主要为哲学性思维,更加注重对事物的思辨性,主张深挖事物的本质,以思想的穿透力抵达最根本的目标。在思维定式的指导下,德国人在行为处事上较为严谨,以规则和事理作为处世态度和办法,更加注重推理和演绎过程。从表面上来看,德国人的处事办法往往被看作不近人情和墨守成规,缺乏人情味。中国思维定式当中,人情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巨大,在行为处事中,往往人情先于法理。将人作为社会管理和运行的主要决定者,且处事办法多以经验和自身的观察、判断作为依据,对于事物推论的结果往往存在相当程度的猜测性质。中德两国思维定式上的巨大差异,成为各自的思维特色。

3.社会风俗的差异从两国社会风俗上的差异来看,最为突出的表现,即家庭成员称呼上的不同。中国重视礼教传统,重视亲属间的亲密关系,因此,在家庭成员的称呼上,具有较为细致的划分。一个家庭当中,父母两方亲属的称呼都有具体的称谓。所有称谓都有明确的对象,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家长和教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礼仪教导,注重长幼尊卑,尊重长辈的地位和身份。对于长辈,不可直呼其名,也不能将自身置于与长辈同等的身份地位。德国则因宗教信条的影响,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在亲属的称谓上没有明确的细分要求,且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地位平等。此外,中德两国在礼节客套上有很大差别,中国更为强调为人处事的热情和礼貌。

4.语言文化形象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能够充分体现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语言文化形象上的巨大差异,可表现在具体的词汇和意象之上。如“龙”这一文化形象,西方国家普遍将其作为邪恶和黑暗的代表,将其作为反面形象。在德国文化中,“Drachen”这一词汇所指的动物即传统文化中邪恶的代表,还将刺龙作为表演形式流传下来。而中国则将龙作为神圣和吉祥的代表,“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均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景[3]。同时,龙在封建社会被作为皇权的象征,以“望子成龙”表达期盼子嗣成才的美好愿望。此外,“杜鹃”一词,在中国代表着忧郁、忠贞,如“子规啼血”即将杜鹃拟人化,赋予其拟人化形象。德国文化体系中杜鹃的文化形象则不固定,既能代表幸福,又能代表冷酷和魔鬼。

5.言谈内容上的差异就言谈内容上的差异而言,德国文化中有着较为明显的禁忌,是在交谈过程中不能贸然触碰的。如交谈双方在谈论天气、兴趣爱好、社会性事件时,往往不会存在禁忌问题,双方能够通过有效沟通实现关系上的亲近。而涉及到隐私和个人问题时,则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情绪。如在交谈当中贸然向对方询问其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时,则会造成对方反感,认为自身隐私受到侵犯,对于对方形成不礼貌的印象。而中国文化体系中,向对方询问隐私问题,代表着自身对于对方的关心和问候,所问问题涉及的隐私性和私密性越强,则代表双方关系越亲密。言谈内容禁忌上的巨大差别,往往造成中德两国人在交谈时出现巨大隔阂。

四、中德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概述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沟通交流过程,需要在互动过程中跨越文化隔阂,实现双方的有效交际。跨文化交际属于一种在社会符号基础上的交换过程,双方需要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对对方文化信息进行转释,以便准确把握对方传达出的意思和内涵。由于人在特定文化环境当中成长,其言行举止乃至思维方式都会深深烙上特定文化的印记,在交际过程中突出表现出来。跨文化交际需要来源于不同文化的人们对自我较为陌生的社会符号意义进行有效认定,需要对于双方文化之间具体差别进行有效把握。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活动将会越来越频繁。为实现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有效交际,就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有效消除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隔阂。

2.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源于文化和交流之间关系的密切。文化作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获取的内容,其对于人的行为举止和言谈思维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文化渗透到语言当中,也会体现在交谈表达的全过程当中。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将给跨文化交际造成巨大障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已经形成文化定式,对于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人们的行为和意想均会存在很大的困难。依照自身文化标准去理解对方文化意涵,必然造成错位和误解,导致沟通不畅,交际失败。为此,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就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并掌握对方的文化意涵,进而将其贯穿到交际过程当中。

3.中德跨文化交际的策略(1)建立跨文化意识基于中德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首先即应当建立跨文化意识。许多中德交际失败的案例,都是源于双方文化认同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理解障碍,进而产生矛盾和误会。建立跨文化意识,即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别,认识到文化对于交际形成的巨大影响。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应基于对不同文化的见识和理解之上。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观看影片、纪录片、相关书籍等资料,对于对方国家的文化进行浏览和观察,并在对方立场上体会文化的深层含义。了解对方国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如社会风俗、哲学、思维方式、言谈内容和语言文化形象上的具体文化展现,形成不同的文化观,有效建立跨文化意识,为实现跨文化交际打下思想基础。(2)掌握两国文化差别其次,应当掌握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别,以更好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涵,实现交际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中德两国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别,体现在社会风俗、哲学思想和语言习惯等方方面面。应当在充分浏览对方国家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对两国文化上的差别进行对比,准确抓住跨文化交际当中的注意事项。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会市场的不断繁荣,了解双方之间文化差别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为了解德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具体差别,可通过相关书籍,系统学习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别。从文化起源产生到发展繁荣,全方位地了解文化上的具体差别,还要理解其文化产生发展到如今状态的主要原因,以便深层次地理解对方的文化。(3)正确运用交际策略为有效跨越中德两国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鸿沟,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在拥有跨文化意识、掌握双方文化具体差别的基础上,正确运用交际策略,确保交际过程的和谐融洽,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首先,应当充分认同两国之间文化上的差异,并了解、接受对方的文化特征。尊重、理解对方的文化,尽量适应对方的文化习俗,以对方的立场去看待交际过程。相互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尊重,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应了解并接受德国直接、率性的表达方式,并规避交谈中对对方隐私问题的询问。适当调整自身的语言习惯,控制谈话内容和范围,确保交际过程中交际策略的有效运用。

篇8

(二)非洲地区非洲地处于热带,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在近年来不断地勘探过程中,印度的石油资源也逐渐地被挖掘出来,成为了未来世界石油开采的集中地之一。非洲距离我国相对较远,并且在历史上由于受到交通的限制,我国与非洲的沟通较少。因此非洲与我国在文化上的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首先,在交流上存在不同。非洲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相对比较缓慢与落后,并且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因此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非洲居民拥有着自己的一套交流方式,例如通过做手势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通过不同手势的应用表达友好或敌意。其次,具有明显的民族情结。非洲人由于肤色特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被其他种族歧视,甚至被当作奴隶,因此非洲人对于“黑鬼”“奴隶”等词十分敏感,是一种共性的民族情结。最后,生活习惯不同。非洲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与中国有着明显的不同,最突出的表现在对妇女的态度上以及饮食方式上,等等。因此在非洲工作或旅行时,有关人员应对非洲的禁忌以及非洲的相关规定要有所认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三)美洲地区美洲地区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比较富庶,一些发达国家皆在美洲。在进行石油开发的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南美地区,该区域拥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美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就是美国,由于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较其他国家更进一步,因此在对美国文化特征进行把握的过程中,应集中关注美国文化中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具体来说,美国文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倡导人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美国对于人权十分重视,并且标榜自己是自由的国度。因此在美国社会中,自由、平等被放在社会生活中的首要位置。(2)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美国的历史与我国比较相对较短,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因此美国没有传统的束缚,其在思想以及文化上更加积极、自由。一些新事物在美国更容易被接受,不会受到传统的冲击,更容易发展下去。(3)英雄主义旺盛。牛仔精神是美国精神的一个缩影。美国文化中一直都有着明显的英雄情结,这从美国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由此可见,美国对于力与美有着深刻的认识,崇尚一种阳性,正义的力量。

二、文化差异和跨文化冲突对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石油合作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石油企业要想正常稳定地运转下去,有效的管理制度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石油企业管理人员对不同国家文化掌握不清,而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例如,在中东地区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及时地将民族信仰以及饮食习惯等问题融入企业的管理中,就很容易引起中东地区工作人员的反感,甚至引起中东地区资源拥有国的排斥。文化冲突的出现将导致石油企业内部矛盾的激化,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对一些工作任务产生反感,难以有效地执行,造成执行力的下降。同时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工作人员无法与当地居民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开采时,工作进度受到影响。并且在进行日常工作时,内部工作人员之间难以形成通力合作的关系,使得石油开采日常工作难以协调,无法统一进行运转。

(二)文化差异对市场经营的影响石油企业在国内进行经营面对的是国内市场,由于文化背景相同,经济环境稳定,因此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阻碍较小。随着石油企业逐渐向外发展,我们发现石油企业在进行国际经营的过程中,由于面临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并且文化背景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使得石油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又由于石油企业对区域间文化差异难以有效把握,因此无法对区域市场发展进行全面了解,造成石油企业在进行决策以及执行等方面出现偏差。

(三)文化差异的潜在影响企业文化是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向心力,让企业员工在工作时,更加具有凝聚力。但是由于石油企业目前逐步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式的企业文化已经难以满足石油企业的发展需要,造成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作用发挥受限,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出现潜在的文化风险。这会对提高石油企业员工工作热情,提升企业团结协作精神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跨文化背景下国际石油合作的策略

(一)把握文化差异,协调文化冲突要想有效地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加强国际间石油合作,有关石油企业应对文化差异要有所重视,并积极从调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对企业的文化差异进行解决。

(二)重塑企业文化,加深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因此有关石油企业应对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分析,并且结合国际化的思想对企业文化进行重塑。首先,要促进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让企业文化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企业文化还要符合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战略,与石油企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要注重加深企业文化的内涵。将包容并蓄的思想融入其中,使得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任何地区适用,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出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最后,要挖掘不同区域间共性的文化特征。虽然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差异,但是由于受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例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善良、正义的热爱等。有关石油企业应对这些共性的文化特征进行挖掘,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提升企业文化的普适效果。

(三)加强文化宣传,提高员工素质员工是石油企业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保障石油企业的顺利发展,在进行石油企业国际经营的过程中,有关石油企业应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养。这种培养与一般的企业培养应存在一定的区别性。

(四)做好风险预警,提前制定策略石油企业在进行运转的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其中文化差异引起的风险就是最主要的一种。因此有关石油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以及国际石油合作的过程中,应提前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设,并且针对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进行把握,制定出有效的应急预警机制。有关石油企业还应提前制定解决策略,减少工作过程中风险的出现,提升石油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篇9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往。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交往是文化的一种属性,是一切时间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而许多学习语言的人往往重视语言方面的能力,认为只要学好语言就能进行很好的交往,而忽视文化差异对交往过程的影响。本文以集体主义文化一个体主义文化维度变量为出发点,从不确定回避程度,内群体的重要性,面子策略,隐私四个层面的对比分析来探讨由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往失误。希望以此来引起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视。

一、集体主义文化一个体主义文化

一般认为个体主义是西方文化的基石,集体主义是东方文化的基石。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崇尚平和、集体主义、权威、等级结构、社会地位以及对上级的服从。强调顺应性、归属性,讲求自律、奉献、忠诚,以群体为取向,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群体有依赖感。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重视人权、尊重个性的实用主义与人道主义。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唯一的、特殊的、与其他个体完全不同,因此个体利益是至高无上的。重视个人成就、个性创造、张扬个性。追求平等、提倡民主、不畏权威与等级差别。

1.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西方成型文化,中国的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而很多西方国家正好相反,一般认为,在集体主义占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平稳,尚统一”的观念根深蒂固;而西方成型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个体主义,“冒险、竞争”精神备受推崇。

案例:

中西方在课堂教学中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受听者,他们所要坐的只能是注意听讲,记笔记不能随便说话。在课堂上中国学生没有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更不用说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否定老师的某种观点或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在讲完某一段落后,也从不向学生们提出听懂了没有?“赞成我的观点么”等问题。

如果学生确实有自己的看法并向老师提出异议,教师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觉得这是对尊严的挑战。如果学生有任何的不同观点或看法,只能在课后向教师提出更不用说在课上讨论了。学生们之所以没向他提问,是采取的强回避策略,竭力降低不稳定感,而西方人十分提倡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反驳他人的观点,乃至权威。西方国家如美、英、加等国的课堂是生动活泼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一员。同中国老师离不开讲台,书桌不同,外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任何地方,有时坐在课堂或讲台上,直面学生。激发学生的讨论及交流的欲望,很愿意接受学生们提出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观点。并相互切磋和交流。

2.内群体的重要性。由于中国古代特有的家族式的社会结构以及中国人长期受儒家群体认同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形成了相对紧密的人际关系结构。美国社会以移民为主要社会结构,其文化核心部分由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构成,因此,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松散。

在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中即使内群体的名称相同,势力影响范围却不同。比如一名大学教师,在个体主义文化的美国,其职业对个人的影响仅限于在学校或校友会上。而在集体主义的文化的日本或韩国,这种影响会涉及他的全部生活领域。

3.面子策略。来自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文化的人与来自个体主义价值取向文化的人在顾及面子方面所采用的策略和方式以及所涉及的关联是不相同的。非直接表达是表达礼貌的一项重要机制,所有的礼貌都是在顾及面子的情况下而激发出来的。由此可以说,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文化的人比个体主义价值取向文化的人更倾向于间接表达。

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往往会采取不同方式。为了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中国人倾向于做好每件事都避免公开抨击或反对某人。他们很少以“不”来回答问题。根据中国传统的观点,“不”的表达会使他人丢面子,不仅会影响团结,而且还会影响团队的和谐。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则比其他文化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表达的更为尖锐和率直。他们通过直接表达来展现自己自由的思想。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东方人的间接表达让他们难以理解,即使他们的语言很优雅。在英语中有很多句子都表达了这种意思,“不要老在灌木丛旁打闹。”“要切题”等。

4.中西方在隐私方面的差异。隐私是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传统的宗法集体主义造就了中国人对外群体较强的排斥心理;而个体主义的西方人虽强调个体的隐私,但他们对外群体排斥感较弱。西方对隐私权尤其重视,对西方隐私概念的了解就是对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许多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经常报怨中国学生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如他们经常问诸如此类的问题:“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你结婚了么?”“你多大年纪?”中国学生很难把握怎样交流才能被对方所接受。

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的方法

首先,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社会现实中形成的。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整体而言是相关的,每种文化都有糟粕和精髓。所以,我们不能轻视或大力褒扬某种文化。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避免因文化偏见而导致的文化冲撞。

其次,英语教科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各国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内容。教师应该注重教科书为初学者提供的问候语,人物称呼,握手等等的文化注释。

篇10

引言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不仅是相关研究者重点关注的事情,同时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际交际必须要面临的重要问题。跨文化交际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双方的意见,去除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障碍。因此,在新时期下,探究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是一件极其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剂量。

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中的基础性工作。如果各国交际之间缺少了翻译,那么文化交际势必不会成功。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差异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多种差异问题。从历史层面分析,一是各国长久以来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与文化背景,导致各国交际翻译中的差异性;二是跨文化交际翻译差异还能够体现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也会成为翻译中的阻碍因素。例如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着差异;汉语与日语之间存在着差异;英语与日语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语言都融入了各国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的差异势必会造成语言上的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融合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这也使得各国文化呈现出趋于统一的态势,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融合。跨文化交际翻译融合得益于国家之间的交际发展。虽然各个国家都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差异要远远多于文化共同点,但随着国家之间的交际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也出现了彼此融合现象。国际交际势必会设计到各国文化,如果某一国认同了他国的文化背景,即会产生文化融合。例如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发现很多用汉语发音来表达英语的形式,例如“饺子”在交际中会直接说成“jiao zi”,翻译过程中很少用“Dumplings”。当然,去年非常流行的“NO ZUO NO DIE”也是文化融合的产物,成为了非常流行的跨国语言,既有汉语词汇读音,也有英语词汇的含义。“NO ZUO NO DIE”不仅成为了当下的流行词,同时也走出了我国大门,在16年被美国放入到《城市词典》中。

三、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差异与融合和谐统一原则

1.语境原则。是指根据两国语言所处语境不同,在翻译中通过语境构成因素来增删完成交际意义传递。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更需要注重语境原则。例如《红楼梦》中,书中人物都称呼贾政为“老爷”,当贾宝玉也同样喊贾政为“老爷”时,如果用“father”对译显然是不严谨的。小说里所要表达的敬畏之情,而这种敬畏之情就需要应用语境原则。

2.意义原则。翻译工作就是为了让对方了解双方的意思,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必须要贯彻意义原则。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实现对译,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国家的交际背景,双方所表达的意义是否准确。各国语言表达形式是不同的,只追求词汇对等并不意味着意义相同。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各国的语境,灵活运用词汇在表达对方法的含义。

例如“sleep like a pig”,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会翻译成“睡觉像一头猪”,这很显然是一种脏话,但其实际的意义是“睡的像死猪一样”,主要为了表达水面状态。再如“teacher”一词,在汉语中所表达的是“教师”,同样也是对“教师”职业的尊称,但在美国“teacher”只代表“教师”。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意义原则,能够有效降低跨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实现意义上的融合,减少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阻碍。

3.禁忌原则。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其中都存在着不同的禁忌事项。如果在翻译活动中为了表达双方意义,而说出了禁忌词汇,不仅会影响双方意义表达,更会影响双方的情感表达,对两国交际极为不利。例如翻译者想要表达“落后国家”的时候,通常会将其表述为“发展中国家”。英语中 “less developed country”、“developing country” 这些词汇在国际交际中应用非常广泛,由于这些词汇不仅能够表达落后国家的劣势事实,同时也能够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尴尬现象。

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的禁忌原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意义上的融合,即能够避免错误表达两国想要表述的含义,进而实现突破跨文化交H翻译中的差异,进而保障跨文化交际翻译能够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总之,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是永恒不变的矛盾体,想要彻底消除这中矛盾是不现实的。但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一大趋势,以文化融合为基础,再采用一些翻译技巧,会有效的突破文化差异瓶颈,进而实现文化交流。

篇11

1.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张新红《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该大臣发觉这头象非常棘手,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侯着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极大,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本文由收集整理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1.2习俗差异颜色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人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1.3宗教信仰的差异

数字的文化差异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英语three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2.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2.1直译和意译对翻译的影响

直译与意译应注意中西方文化的深层差异。综观翻译历史,翻译理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绝对的声音。特别是西方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大凡翻译形式无怪乎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对直译和意译问题,一些翻译者运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办法,即直译基础上的意译法。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的对等。如“small deposit, big return.”可译成“小额存款,巨额收益”;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即直译),(苏伟《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如,it’s smaller, it’s lighter.”可译成“机器更新,小巧轻便”。(夏普复印机广告),只有在直译的意义不明确,不能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的时候,才可以改变原文的语言形式而采取意译的方法。如,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romans do.应译为“入乡随俗”。但无论哪种方法,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要时刻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并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消失,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例如:sprite饮料,这个单词在英文中为“精灵”,“妖精”之意。在莎翁的一些戏剧中,“精灵”是十分可爱的。西方国家过万圣节,万圣节前夜,孩子们就化装成各种“精灵”、“妖精”,挨家挨户“乞讨”糖果,但在中国人心中却是邪恶的。若直译必然不妥,所以转义为“雪碧”。“雪”清新凉爽,“碧”玲珑剔透,该译名给人玉洁冰清的感受,作为饮料名,可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

2.2软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我们称之为硬文化。精神文化即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人们常说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是指软文化的差异(苏伟《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2006)。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强调整体。比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人是把家族的姓氏排在前面,自己的名字排在后面,强调氏族整体。西方则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家族的姓氏排在后面,强调的是自己。再比如:在时间和地点的排列顺序上,中国人习惯用年、月、日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地址的排列顺序是国、省、(市)县、乡、再到村。强调的是整体。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排列顺序恰好相反,西方人时间的排列常常是日、月、年或月、日、年;地址的排列也常常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强调个体。西方人由于受基督教义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指向是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他们强调自我,信奉个人本位。这种思想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老幼一家人聚餐,各自买单。再比如,父母进孩子的房间首先敲门问道“:may i come in?”,得到孩子的允许后才能进去。孩子到了18岁就远离父母独自闯天下。他们强调的是自由发展,自我奋斗。而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集体主义,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作大海里的一滴水,这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中国有句谚语是“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弯”。强调的是:团结就是力量。翻译为英语应该是“if we are united as one, we will succeed.”这句话就不要直译,因为西方人对筷子没有充分的认识。”。

第二、对人与自然的不同看法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人们常常把大自然人格化。强调“民以食为天”,把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的哲学儒、道、佛学都是讲人生哲学,儒学强调“作为”,道学强调的是“生存”,佛学强调的是“悟觉”,这种哲学思想逐步在人们头脑中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影响更深(任京生《理解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在古代,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在这种思想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便求当圣人;报国无门便求做隐士,吟诗饮酒自得其乐。三国曹操曾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如果翻译为“i can’t forget my sorrow/but how can i relieve my pain?/nothing but the wine.”英文的意境和意思出来了,中文的意境和意思没出来。所以外国人似乎明白,但他们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知道杜康是酒的创始人。所以”wine”这个词最好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代替。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联想到好酒。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状态,人在与自然的争斗中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从而把历史推向前进。西方人重理性、重科学,凭借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称霸天下。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趋势。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西方人更热衷于作律师和医生。

2.3比喻和习惯表达对翻译的影响

比喻及习惯表达都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成份,也是翻译过程中导致理解障碍的原因之一。(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只有深入研究, 对比, 理解两种语言在比喻和习惯表达上差异, 才能摆脱理解障碍造成的困境,真正达到译文“入木三分”。 由于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透视角度, 因而就会产生喻体不同, 比喻相似的现象, 即比喻的差异。请看下列一组词的英汉对比(参照英语奥林匹克小学四年级分册主编包天仁吉林教育出版社)

此外, 两种语言在习惯表达上也有差异, 例句:

例1.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 think again.

这如果直译为:“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 再想一想吧”。 从表面上看十分忠实原文, 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环境下英语习惯表达的特点, 实际上完全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译出来。其正确译法是: 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 那你就错了。

例2.when i say chinese food, i mean chinese food.

这句话照字面直译为: “当我说中国菜时, 我是指中国菜。”这不仅破坏了原句的意思, 也没有将句定的表达法体现出来。 如果译为“我说的是正宗的中国菜”那就好多了。

2.4宗教信仰与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中, 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 认为上帝创造一切, 宗教多有“圣经” , “洗礼” , “修女” , “教堂” , “上帝” 等词汇。而中国人信奉佛教, 道教, 多有“玉帝” , “观音” , “菩萨” , “佛主” , “慈悲为怀”等宗教词汇。在中国文化中, 历史典故丰富多彩, 如“盘古开天” , “牛郎织女” , “项庄舞剑”, “卧薪尝胆”等等。在西方文化中, 许多历史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请看例句:

例3.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 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这句话中的doubting thomas源于圣经故事, thomas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 此人生性多疑。后来,英语中使用doubting thomsa表示多疑之人. 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便可以将

其译为: 你这个人真多疑, 我说什么你都不信。

例4.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 基督教认为, 上帝创造了人, 而人来自尘土. 因此, 英语中creation指 “上帝” 。而clay指 “上帝创造的人” 。理解了creation和 clay这 两个词的宗教涵义后, 就可将原文译为: 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 目睹生命呼吸成长。

篇12

1引言

企业是最大限度获取利益的经济组织,其获利手段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但是往往不能如其所愿仅仅支付“最小的投入”,罗纳德·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由于市场主体规模、资金、营销、信息等因素的限制,其经济活动摆脱不了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约束,因而需要支付一定的交易成本,如企业用于寻找交易伙伴、订立合同、讨价还价等方面的费用。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取代。”企业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要采取措施降低交易成本。为形成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企业需要进行内部或外部的扩张,一体化、多元化等扩张战略常常借助于并购、重组的方式。然而新组成的企业又要抵御组织成本增加的困扰,新增的组织成本和节省的交易成本之间的权衡是需要关注的地方,它很可能直接决定了并购的成败。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是制约新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因而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成为笔者的关注对象。

2关于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研究动态

很多学者之所以以时间为逻辑研究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是因为企业并购往往被看作是一次重大的组织变革,应对变革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而不可揠苗助长。蔡芸、赵建中(2001)认为企业并购的初衷是为了获得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然而协同效应难以发挥的主要原因就是存在文化冲突,而这其中包括民族文化的冲突和企业文化的冲突,因而需要采取措施以解决这一问题,对待文化整合也需要进行事前的考虑和事后的反应,以使两个本来独立的企业产生一种“文化姻缘”。

文化整合需要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国内以关于文化整合策略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大多是对文化整合对策的泛泛而谈,或是直接拿来国外学者的成果。彭浩涛(2005)无论在具体对策上还是整合模式上都有相关建议,如重视、明晰双方文化,促进相互适应以规避文化冲突,将企业并购战略和原有文化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以选择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式。谭颋(2004)从分析把握文化环境、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沟通机制和渠道建设、反馈系统四个方面谈论了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孙永波(2007)在他的研究中借鉴加拿大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的跨文化管理三个战略(凌驾、折中、融合),提出具体的文化整合策略。

关于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中国学者常常引用国外的学术成果,即四种文化整合模式:替代式、融合式、促进式和隔离式,在分析和权衡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特点后才能在这四种模式中进行选择。根据所选择的模式,制定具体的文化整合措施应该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国内的文化整合策略研究虽然涵盖了整合模式及整合措施,但不是忽略了模式与措施之间的衔接,就是没有在模式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对策,这在非个案的研究中表现尤甚。

3企业文化对并购的影响

传统研究把组织文化的功能分为自我内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续五个方面,组织文化之所以能发挥这些功能,在于“心理契约”的作用,“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沙因(E.H.Schein)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正是企业文化赋予了成员这一无形契约,促使员工从企业文化内涵中汲取关于自身需求的信息,并在组织文化的感染下为组织和自己努力工作,以求未来能满足自己的期望。“心理契约”解释了组织文化产生上述五种功能的原因,也告诉我们组织文化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绩效。

篇13

《西游记》虽是志怪类幻想小说,然而以广义科幻的观点看,也是具有中国风格的科幻小说的萌芽。但是几千年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非主流非正统的科幻题材,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尽管在古代神话传说的记载曾出现长娥奔月,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可惜在所谓正统思想的扼杀下并未形成燎原之势。近几年西方推出的 《魔戒》三部曲使科幻小说大行其道,风靡全球。同时,科幻小说作为一种蕴涵丰富的文化载体,与作者所在环境的宗教,民族心理,神话传说等文化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追问世界不同文化的独特品质与其起源。

一、世界起源

(一)魔戒与基督教

托尔金在《魔戒》中描写的中土世界其实质就是基督教世界的翻版,最高神伊鲁维特和基督教的上是创造世界的唯一主神,伊鲁维特创造了类似基督教的大天使的艾努人,以及物质世界以及期间的一切生物。在基督教《圣经・旧约》的《创世纪》里上帝七日创造光体,天地,植物,动物和人类。世界的起源不是自然的演进,而是类似于交响音乐一般气势恢宏的创世工程,只有人类分有了神的智慧,成为天地间万物的主宰。正因为西方神话和宗教中主神以自己的形象造人,自然世界是为人类而设计的。所以西方人普遍不认为自然物业拥有意识,而仅仅是研究的客观对象。尽管充满想象的《魔戒・魔戒再现》[1]第五章《老树迷踪》出现了会说话的树人,他们有“语言”和“思想”,但他们的意识是精灵赋予的。树胡子告诉梅里和皮平:“许多树不过就是树而已。。。但还有许多是半醒着。”“半醒着”意味着始终不是独立的意识。

(二)西游记的世界观

而中国没有完整的进化论,但在世界起源的街市上可以说是贯彻了进化论的思想。《西游记》[3]中十二支生动描绘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世界衍生过程。这种衍生过程与上帝传世截然不同,中国相信人和万物都源自宇宙本身的演化,人不是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的。《西游记》中花草虫鱼兽都具有灵性。连取经队伍也有猴精,猪怪,龙马,而不像《魔戒》仅仅局限于“半醒着的”树。

二、善恶观念

(一)二元对立思维

《魔戒》是一部善与恶二元对立的小说,托尔金小说中的“恶”异常强大,不仅表现为外在类似于撒旦的索伦,而且表现为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欲想。善与恶势均力敌,激烈对抗。魔戒有着可以使拥有者成为世界之王,统辖万灵的巨大魔力,因而诱发人内在的强烈欲望。[5]身负护戒使命的弗罗多也未能例外。当甘道夫向弗罗多要戒指看看,以辨真伪时,“不管是戒指还是弗罗多,在某种意义上都不愿意让甘道夫碰到它。”

索伦代表最邪恶的意志。正如古代波斯的哲人摩尼认为,为了控制世界,善与恶互相斗争着。但因为势均力敌,谁也无法预知哪方面会胜出。

(二)整体性思维

《西游记》则体现东方式的整体性思维模式,魔与道,善与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原本是妖,最后修成正果。小说中神魔更多表现为互相联系,不少妖魔都是神佛的亲属或者门徒。而且恶或者魔从来没有强大到不可战胜,有一魔必有一降服之法。“邪不胜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根本亦是道。

从西方式的“是既是是,非既是非”的观点来看,恶就是恶,善就善,两者之间是截然对立的善和恶之间的抗争是两种强大力量之间的抗衡,或胜或败,不存在其他可能。从中式的观点看,善于恶都是道的具体体现,二者公共存在于一个整体框架内。所以中国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抹杀了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构建了模糊朦胧的,由不稳定关系构成的整体世界。

三、拯救观

西方受《圣经》中原罪观的影响,“救赎”的思想深入人心。在《魔戒》中,而救赎,在基督教中首先包含有“对原罪的洗刷”。因为人都是有罪的,所以必须通过赎罪的方式来达到拯救的目的。那只具有魔力的戒指象征着“原罪”,人类必须摧毁魔戒才能救赎自身和整个人类。

中国古代没有救赎的观念和字眼,“修身养性”“劝化众人”,儒家学说立足于人性本善。在佛教和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历来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名言,对道德拯救人心的力量充满信心。儒家学说强调内在的良知发现,发掘人之初的善端根源。《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样的结局显示了作者吴承恩对到的拯救人性的力量充满信心。

我们可以看出,不通的文化宗教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拯救观,。不论是东方自上而下还是西方自下而上的拯救,这两种方式都塑造了属于自己的不朽人物形象,但却达到了相同的救赎目的。

四、结论

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中西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我们可以看出代表中西文化的魔幻小说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这两部小说在当今时代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学习这两部小说所蕴含的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跨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1] 托尔金.魔戒:魔戒再现、魔戒:双塔奇兵、魔戒:王者无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 吕微.神话河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