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

篇1

一、引言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源于西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深受其影响,但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行政管理制度不可能不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完全移植西方的理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一个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和民族特点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个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与现代行政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把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高效、和谐并具有中国民族性格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代社会中的人,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行政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只能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现代行政管理同样以人为中心,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政府的执政能力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一个全新的阐释。

三、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行政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

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现代行政组织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组织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合”与“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

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是儒家的“人性可塑说”。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后天的塑造与引导,如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这比起单纯被动地适应人性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经营人性”,只有在“人”的意义上,才能够对行政管理的良性、持久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道理很简单:管理,只有基于对中国人内在价值观与幸福感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获成功。

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恰是最有效的控制。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给下属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转贴于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曾这样谈及他在《孙子兵法》中学到的东西:“今天没有一个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它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的重大意义。”历史上积淀下来的诸多文化遗产瑰宝,在形成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模式的战略运筹理论过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方管理惯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组织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文化推崇圆满和谐,认为只有组织内处处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广大和谐的系统。打破这一系统,组织便不得安宁。

现代行政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从“以个性为本”、“以人性为本”到“以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权重日益增加,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对文化的整合与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已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才能趋向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等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宋光华,王文臣.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篇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反腐倡廉,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

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幸福指数却不能与之同时提升的现实,学习继承传统文化日益引起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孔子热”、“老庄热”、“传统养生热”等就是生动的写照。我们应当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教育广大干部,提高他们的廉洁从业水平。

一、企业和社会现实带来的启迪

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国有企业,有着较为完善的廉洁制度、监督机制,这既是企业需要,也是社会责任。但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机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廉洁教育光靠简单说教,治本力度也是不够的。与其在大千世界的理论瀚海中去寻觅廉洁良方,不如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瑰宝中去汲取精华,像中医治本一样直指人的心性,以明心见志,调养心灵。唯有从人的心灵深处着手,塑高尚人格,养浩然正气,才是廉洁文化之根本。扶正固本,治病于未起,防患于未然,才能筑起廉洁的心堤。

二、传统文化是领导干部汲取智慧、提高修养的重要教材

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智慧,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为领导干部做事和决策提供智力上的指引和清醒气息。在中华民族正在构建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价值回归的今天,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学习一点传统文化,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倡导修身。修身是做人的基础。古人早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对于我们今天领导干部修身养德,保一方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很有裨益。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养心,滋补我们的精气神。阅读传统经典,等于与古代先贤在心灵上进行交流和对话,有利于缓解许多现代领导干部疲惫的身心。

传统文化由孝道开始,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领导干部在孝的基础上培养出民本、尚公、仁爱、贵和、诚信的高尚品德,进而以敬业、奉献的实际行动,体现对企业、国家的忠诚。

传统文化可以警醒领导干部要慎独。传统文化讲“吾日三省吾身”,其实就是要做到慎独。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应有的一种境界。领导干部应把慎独作为悬挂在心头的警钟,作为抵御诱惑、阻止因而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

传统文化可以增强领导干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领导干部,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求真务实的作风,再加之良好的内才和谈吐,自然会增强个人魅力,更好地带领和影响更多的人朝既定目标共同奋斗。

学习传统文化,主要是丰富思想,充实底蕴,提高修养,另外,还可丰富领导干部的业余生活,使之能官能民,自得其乐,消除单调和寂寞,“不用开门,明月自然来做客,无须会友,古今多少是同心”。

三、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推进廉洁文化建设,要尊重文化的传承性,选择有效的路径,按照知行统一的目标,不断探索形成自身特色的廉洁文化发展之路。

一是要明辨义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重义轻利”,从政为官崇尚廉洁清正为民。如彪炳史册的羊续“悬鱼”拒贿、子罕“以德为宝”、包拯铁面无私、海瑞刚直不阿等,他们因不受物质利益诱惑、立场坚定而受到万众拥戴。当代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明辨义利,洁身自好,杜绝贪污腐化。

二是要身正德高,常存公仆情怀。孔子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代士大夫的最高政治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启示我们: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身正德高,才能有吸引力和感召力,领导班子才有凝聚力。“德高”才能“望重”,像焦裕禄、孔繁森一心为公、甘做人民公仆的精神,自然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和信任。领导干部要常存公仆情怀,学习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为官一任,造福万民”为己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

篇3

审计廉政文化既具有职业的特殊性,又具有文化的普遍性,这种既特殊又普遍的文化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审计廉政文化是整个审计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审计机关廉政文化教育的不竭资源

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今天我们审计机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同样也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道义力量,整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其深深地融于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廉政思想、历代清官廉吏广被传颂的典型事例、不断提炼、升华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都是我们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三、加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是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当前,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挥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增强廉政文化意识,营造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这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治本之策。因此,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篇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篇5

一、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会计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会计在单位内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的职能定位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经济活动某个单一环节的简单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特殊行业,现今更加注重会计对整个经济活动实施财务控制的综合能力,随之而来的是会计职业的风险和责任加大。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势必直接影响会计职能的发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视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现状,会计人员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关键。

会计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人员以此自我约束,因而导致在处理会计事务的过程中,规章制度常常形同虚设。因此,从我国传统文化视角研究会计人员素质问题,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认识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途径。探究会计人员素质在中国大环境下受古代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做出具有根本性的探讨,追述历史、深究文化是极具意义的研究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一)会计生命力之延续:会计人员的融合力

中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在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影响下,有着自觉的融合性、延续性。随着会计方法的确立和会计法规的制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在工商业会计账房里,已经运用了较为严密的复式计算体系—“龙门账”。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的影响下,中国会计人员在传统文化的不断延续中,善于有机的吸收中国前朝有利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不断融合,不断创新。并且能够有选择的效仿国外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使之逐渐本土化,融入中国会计文化的一部分。

(二)家族本位:会计人际和谐之礼

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每一个人都不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正是由于传统文化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因而总是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忽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也就使得与“权利”相联系的“法制”观念在这样的系统之内没有用武之地。在其影响下,会计人员能够很好的与单位同事、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工商、税务、金融、客户等有关方面人员和部门进行很好的交往,以便能够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是好的工作效率的有利保障。

(三)重人轻物:会计人员之原则丧失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重人文、重人伦的鲜明特点。但是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面,却受到忽视。这一传统文化,使会计人员更注重协调能力,主要利用企业内部亲密、微妙的人际关系来平衡企业人员的工作,避免内耗。然而,过分讲求和谐,追求一致,也形成了我国会计人员在处事过程中长期不要原则,一味讲求人际关系,导致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四)安土乐天:会计人员保守乏新

重实际求稳定的文化观念,使得会计人员重视实际,形成独具一格的“实用经验理性”,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是缺乏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强财务调控能力。而且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形态,也使得会计人员缺乏创新。这样的文化环境,最终使在会计制度的改革及相关规则的改动中,会计人员缺少创新与变革的能力,不利于会计水平的提高。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会计人员素质的耦合

(一)摆脱人际束缚,规范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要想弥补人本文化下会计职业道德的不足,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完善:

1.核算要真实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真实性是对会计质量的最重要的要求。它对于经济主体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实现核算的真实,必须从全面理解真实性原则、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改变会计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健全企业的内控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2.忠诚事业、廉洁奉公观念

会计人员的重要职责是理财。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会计人员每天要同“钱”打交道,因此要有意识地树立和强化忠诚意识、廉洁意识,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个人与单位、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清正廉洁,不为金钱所动。坚持原则,做到不谋私利、一心为公,忠于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忠于法律、严守制度;恪尽职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是考察会计人员是否真正称职的前提,也是对会计人员的根本要求。

3.处事公正

所谓公正,是指会计人员应当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公平正直、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不以牺牲一方的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受益。客观公正应成为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追求的一种执业目标。要平等待人,要把好财务收支关口,公正明确地反映其利益关系,不偏私,不畏强权,敢于同违反国家法律、财经纪律和侵吞国家财产等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

4.增强效益观念

应当把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当作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业准则,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方法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分析,为改善单位的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会计学属于社会科学,其内涵十分丰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会计也面临着许多全新的问题,会计人员更应该努力适应工作的发展,在实践中学习扎实的业务技能,为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5.严守商业秘密

由于会计人员的于会计工作性质,可以了解到本单位的商业机密,保守商业秘密是会计人员的重要品德,除法律规定和单位负责人同意外,绝对不允许向外界透露任何单位商业信息。

(二)摒弃“安土乐天”观念,加强会计人员创新意识

传统文化下会计人员缺少创新与变革的能力,不利于会计水平的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渗透于社会各行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活动,创新是时代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以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创新的素质,不断创新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和方法体系,弥补在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的影响下会计人员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

(三)降低人治,提高会计人员法制观念

传统文化重群体、轻个人的人治环境下,会计文化的法制化是会计进步的要求和标志。在当前,会计领域存在会计管理体制不够、科学会计市场不够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核算的内容急需扩展、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我国的会计环境是法制化的,但是部分法律尚需完善。由于人性化的管理有其独到的优势,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同时,也无法完全摒弃会计文化中的人治。杜绝会计文化中的人治也不现实。

所以,我国的会计人员应在法制性的会计文化与人治性的会计文化的冲突中找到平衡,共同构建会计文化。在尊重国情的同时,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财务公司等,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得它们充分发挥在会计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帮助提高我国会计整体水平。

(四)尚科学,完善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拥有完善的专业技能,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一是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这是会计人员在实际的会计工作时,进行推理、分析以及判断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构成会计专业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多变的经济环境,一个能力丰富的会计人员必须拥有驾驭风险的能力,具有很强的财务调控能力,当风险出现时能够采用积极的方法去识别和应对,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收益。二是有敏税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是保障会计工作顺利完成,并且取得会计业绩的重要因素。敏锐的分析判断可以使会计人员利用表层微不足道的线索获得显著的会计核算成果。

(五)体魄与心理并重,提高会计人员之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体魄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充分施展会计人员驾驭财务风险的能力,为企业能在风险中立于不败之地打好基础。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会计人员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经济活动中,风险无处不在。在巨大的风险面前,会计人员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就难以在重大风险面前起到应有的作用,更不能为企业出谋划策,应对风险。所以,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促使着各行各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正视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下的会计事业和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科,谢瑞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会计文化构建[J].河北技术学院学报,2006(6).

[2]雷虹.财会人员的职业素质及提高途径[J].财会研究,2006(9).

篇6

(一)教育内容有形化。

廉洁文化的教育需要克服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理论灌输。教育者应该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视角去观察社会中的一些美和丑的现象,在教育案例编写的时候,邀请学生一起参与进来。通过图文并茂和多媒体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视角讲典型案例呈献给学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倡导健康、文明和理性的生活方式,引领他们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值得注意的是,廉洁文化不但存在于职场之中,也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对于廉洁文化的内涵应进行广义的界定,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同廉洁文化的内涵进行结合,倡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诚信待人、节约环保、努力致学,利用好国家、社会和家庭赋予他们的学习资源,珍惜良好的学习机会,也是廉洁文化的应有之义。

(二)教育形式有形化。

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应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以将课堂教育、心理疏导和认知体验进行结合,充分调动高职学生投入到廉洁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中来。在进行课堂教育上,一方面鼓励教育工作者利用专业授课的机会,将职业教育的理念同廉洁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引领学生创办一些学生社团,鼓励教育者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廉洁文化的探讨和实践。例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明德学社”,在业余时间聘请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讲授,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将中国传统的廉洁思想和故事,同当下人们的思想状态和社会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关于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新理念。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疏导的同时,亦是进行廉洁文化教育的良好机会。在认知体验方面,教育者应利用一切机会,通关参观、座谈、视频观看和专家讲座的方式,使得学生有机会将自身对于廉洁文化的认知和思考、创造同社会实际进行相结合的机会,加深对于廉洁文化的理解。

(三)资源共享有形化。

网络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青年学生对于网络的认可和使用程度更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在校园网站上设立“廉洁文化教育”的二级专题模块,将相关的廉洁文化教育的资源进行共享和讨论,共享的资源可以有教育者和学生进行及时的上传和更新,并且开辟专门的讨论区,激发学生对于廉洁文化探讨的热情,引发多维视角的观察和评论。当然,学生在进行评论和资源上传时或许有偏离主题或者偏激之处,需要教育者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四)标识有形化。

教育者可以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建立廉洁文化的宣传形象和标识,不断提醒学生廉洁文化和思想的存在。当今世界是一个大众传媒发达的时代,廉洁文化的宣传形象和标识的呈现形式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宜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3D海报、漫画人物故事和雕塑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对学生进行时常提示和教育。此外,高职院校亦可以举办一些以廉洁文化为主题的标识设计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加深学生对廉洁文化的理解。

(五)文化氛围的有形化。

良好的廉洁文化氛围有助于教育的效果,同时教育又有助于廉洁文化氛围的进一步提升和巩固。系统的、有形的廉洁氛围塑造需要从组织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符号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着手。在组织文化上倡导效率和服务精神,在物质文化上提倡低碳环保,杜绝浪费和攀比,在制度文化上以学生为本,在活动文化强调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实践,在符号文化上做到生动有趣,贴合生活,在精神文化上鼓励自由探讨,兼容并包。应该提醒的是,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堪为表率,否则教育者难以取信于学生,教育的效果亦难以形成和巩固。

(六)激励评价的有形化。

廉洁文化的养成不是朝夕之功,缺乏激励和评价的廉洁文化教育必然是难以为继的。为调动高职学生参与廉洁教育的积极性,引领和激励他们自我完善、不断进取,让更多的学生在廉洁教育活动中人格和心理得以完善,创造一些评价和激励机制必不可少。例如可以设立“廉洁奖章”,对于在廉洁文化学习和认知体验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在学生和社团干部中,进行廉洁考核,通过学生评价其服务精神和效率,监督和被监督的同时存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廉洁文化意识。

二、地方高职院校廉洁文化教育有形化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廉洁文化教育的有形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应有之意,高职院校在推进廉洁文化教育有形化的时候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确认高职学生在廉洁文化教育有形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高职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但首先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服务对象和依靠对象,不研究、不服务、不依靠,就不可能让廉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以学生为本的标志是:让高职学生享有愉悦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学会当家作主,让学生能够快乐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保护学生和解放学生。所以,在高职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强加于人,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烦恼,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

2、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体现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廉洁文化教育有形化建设、实践活动。

3、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学会激励人,对学生在廉洁教育活动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评价,引领他们他们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最终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

(二)实施廉洁文化教育有形化应坚持文化为先

正如瑞士学者荣格所说:“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人格的沉淀。一切文化都沉淀为集体人格。”从文化角度来认识高职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有形化,对于整体提升廉洁教育的实效性和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推进高职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有形化时,既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同时要有效利用现代传媒来传承廉洁文化。要善于汲取各地各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把廉洁文化有机地融入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特色文化、乡土文化之中,让高职学生能时时刻刻呼吸到清廉文化的气息。

篇7

一、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尤儒家的仁、义、礼、信、孝、悌、忠、廉、耻等传统美德,不仅可以促使公民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而且可以帮助公民抵御各种不良社会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还应与时俱进,积极培育新时代全民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今阶段,我国形成了以指导思想为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伟大旗帜,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录和引领能力。思想文化领域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各种思想观念存在诸多差异,各种社会思潮之间也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二、坚持理论武装与实践行动相统一

新加坡引领社会思潮的经验,并对照我国现实情况可以发现,虽说很有特色,但我国也有部分类似的方法和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原因还在于没有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行动有效结合起来。反观新加坡,其不仅注重理论的说教和灌输,也很注重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使得政策和理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例如在引领个人主义思潮时,新加坡就以集体主义为反击板,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且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新加坡的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升旗仪式和唱国歌,并举行升旗宣誓。我国相关的理论和措施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实践不够有效,尤其是理论和实践没能很完美的结合。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的原因、本质、传播的途径等的研究,提出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强的措施引领之。另一方面,要把各项措施落实的实处,并且要一以贯之。

三、坚持教育引导和法律规范相结合

篇8

初中生由于自身成长阶段的原因,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容易被社会上不良的现象所感染,敬廉从洁教育在校园的普及和推广也将成为校园的一抹亮色,让学生单纯的心不至于被世俗所污浊,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今后创建一个公平公正、和谐幸福的社会而努力。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把廉洁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挖掘课内外廉政文化的教育资源,适时有机地渗透廉洁教育的内容,这也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使命。那么如何将廉洁文化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整合课本资料,挖掘廉政的德育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许多优秀的廉洁教育内容,教师可以深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廉政德育点,结合社会实际,将知识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的课文《爱莲说》。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大多数都惊叹莲花出水芙蓉的清丽,而北宋的周敦颐却托物言志,浓墨重彩地描画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重点剖析莲花清、直、香、傲的特点,教会学生体会莲花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天真自然和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以及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的高尚品质,并联系实际的社会生活展开深入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尽管人们可能无力改变周遭的环境,但是可以像莲花一样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盲目跟从。再比如《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千古名句也应该让学生反复吟咏。

语文课文的内容丰富,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道德观念。教师在备课时,应找出德育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准这篇课文最主要的廉洁教育因素,即廉政教育点。找准了廉洁教育点,才能够避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廉政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才能把握时机,目的明确地、扎扎实实地渗透廉洁教育。

二、有目标的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廉政教育的课外拓展阅读

廉政建设进校园,除了发掘教材本身的德育点之外,还应该有目标、有阶段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拓展阅读,为他们打开另一扇窗。

中国从古至今就把“明理、修身、践行”作为目标,“诚信无欺、节以敦品、不逾底线”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之外,还可以结合课外优秀作品,比如由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编写的《朝读经典》,通过学生诵读学习,由浅入深地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度,增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将廉洁之花根植在学生心灵深处。其中,“报国忠”“民为贵”“乐合群”“严律己”都是对廉政文化的多方面渗透。比如东汉杨震的故事,杨震曾举荐过一位叫王密的官员,后来他到东莱去任太守时,途经王密的辖区昌邑县。此时王密已是昌邑令,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举荐他的谢意,趁夜里没有外人,特地带了十斤黄金去送给杨震,却被杨震拒绝。杨震义正言辞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王密听后羞愧地离开。教师此刻可以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只有严于律己,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处事公正,从而赢得大家的信任与尊重。再比如《不负暗室》《查到挂钱》等短小的文言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外延伸的典型范本。

三、开展各种有关廉洁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廉政文化教育最忌讳以说教来代替渗透,如果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必然会割裂文本本身情感性和意境美。道德情感并不是空洞的说教,教师要努力缩短教与学的距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从而巧妙地渗透廉洁教育内容。

比如,利用班会、团会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发育特点,让学生自己编写男生守则和女生守则。学生在进行这些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廉洁意识,这样就为学生的自律、,自爱、自制、自强打下基础。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让学生查找资料,通过演讲、辩论、摘抄、随笔、故事会等形式渗透廉政教育。

形式上,教师不要板着面孔、高高在上,要紧密联系实际――社会实际、学校实际、家庭实际、学生实际,从小处说起,从自己做起,以亲切、平易的姿态俯视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调查古今中外和身边的廉洁人物,积累正面与反面的材料,引发学生对做人、做事的思考。利用每学期一次的研学旅行活动,教师可以带学生寻访古今中外的名人,并结合当地文化名人效应,如屈原、杨守敬、邰丽华、李广佳等,让学生从身边优秀人物中汲取力量。教还可以发动家长的力量,开展“一封家书”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实现家校互动,提高廉洁教育的质量。

篇9

1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自从进入中国近代史以来,就开始了“西学东渐”,然后开始的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国也随之开始了派遣一批又一批的幼童前去留学,就不断的进行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教育。后面紧跟着的是要求“打倒孔家店”和提倡使用白话文的“德先生、赛先生”的“五四”运动和的,国人就开始渐渐地接触到了英语。掀起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也掀起了国人学习英语的大潮。中国近代史的一百多年和中国近代化的一百多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英语教育从无到有、从抗拒到欣然接受的一百年。我们国人在接受英语教育的过程也就选择接受了西方各国先进的经济、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更是间接或者直接的为我国培养了许多开明的新式人才做出了大量贡献。这一切都得益于西方的主要语言―英语作为一门学科走进国人的课堂是密不可分的。但从1949 年,尤其是从1978 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工业、农业、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奋力拼搏,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道路自信心空前强大,我们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英语作为世界各国进行沟通的主要语言无疑是最便捷的工具,这就引发人们对英语教育的思索: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应如何定位。

2.当前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重视技能,轻视文化

现行英语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能力,方式是分块练习,缺乏整体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英语表达体系的建立。即使经过反复练习建立了英语表达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的缺失,学生会表现出无话可说。从文化和语言的角度来看,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整体与部分,树干与枝叶的辩证关系,文化需要语言来当做它的变现形式,虽然由于人类数亿万年进化的原因,一些人仍然可以顺畅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即使他本身对文化也不太了解,但是就像来自美国的享誉全球的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阐述的那样:“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是人们学习文化的最主要的工具,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的特殊性表现在: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全部的整个文化。”所以这就很明显的提示了我们在当前的英语专业学习中存在严重的重技能,轻文化的问题。

2.2教材相关内容存在不足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传承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语言要有相应的语境,而英语语境的设计多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所以要想学好英语就得了解西方文化、风俗习惯、逻辑思维、表达方式等。在此种英语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英语专业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有较大的西化倾向,从而导致他们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例如,我国英语专业的学生越来热衷于过西方的二月十四的情人节,而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七夕情人节,类似现象越来越严重了,也需要引起警惕。同时,学生进入职场或社会后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交际障碍,不适应本国环境。

2.3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繁荣和传播远远离不开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缺乏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所以他们身上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果当代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承担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那么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势必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也将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缺失也将影响国家形象的树立。

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

传统文化是人类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精神,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价值已得到当今社会的公认。我们应当牢牢记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3.1文明传承,国家永续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经历了几多朝代更迭,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社会主义社会。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是中国的根本,是中国生命力之所在。

3.2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的概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家代表着团结、互助及凝聚力,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家庭、家族的力量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3.3提升全民素质,指导行为准则

《管子・牧民》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以此为准,则全民素质将得到极大提高。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应聘者在世界500 强企业招聘面试时时,如果应聘者在信仰一栏空白不填或填“无”的,将无条件被淘汰。这很好理解,因为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他的,那将是很可怕的。“礼、义、廉、耻”就是中国人几千年传下来的朴素价值观,丢掉它就会走向违法、无信、贪污、。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

3.4点明工作态度

儒家经典《论语》里仁篇有言,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人应该少说多做。这同主席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一致的,告诉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工作,这也是战胜浮躁风气的不二法门。

3.5创新源泉

随着时代巨轮的滚动,科学技术发展呈现迅猛之势,很多领域都遇到了发展瓶颈问题。如何突破瓶颈将科技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在“飞天”梦想实现基础上如何对宇宙空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需要发展哪些技术及如何发展等等,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突破这些难题的钥匙就隐藏在传统文化之中。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用科学来解释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进慧的时代,就像一些科学家所说的那样: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就愈能发现隐藏的其中的巨大能量。所以,以创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4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文明的传承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只有拥有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才足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赢得他人的敬重的民族,就必须要有本民族的文化支撑,那些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的民族往往是那些犹如浮萍般的失去本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而英语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之基,所以它们有融合的必要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改良现行英语教育,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它给英语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立足于本土文化,赋予英语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培养更具“中国味”的英语人才。随着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国人将更具传统文化内涵。同时,用传统文化来规范国人的生活,个人素质将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会呈现廉洁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此外,这对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也是有益的。21 世纪世界各国的交往会更加频繁,国人将更多地走出去,他们所拥有的中国气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外国人。这无疑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间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再则,社会能否持续进步,关键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的基础是本国文化的传承。对中国古老智慧进行深入的探究,会让中国古老智慧在新世纪迸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正如1988 年,全球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感悟:“人类必须要学习和吸收2500年前的孔子的经典智慧,如果人们想要在21世纪更好的生存下去的话。”

5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探究

在明确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如何融合就是一个新的问题。下面从教材和教学方式两个角度来进行路径探究。

5.1教材内容创新

在教材方面改变思维,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优秀中国文化作品为蓝本进行英语教材创作,或直接翻译,或加工后翻译,从内容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5.2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课下发现、课堂讨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形式。首先,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表层现象进行英语表达及意义解释。然后,在课堂上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同学间也可以相互提问、解答,通过质疑与释疑培养思辨思维,提高学习效果、理解深度。最后,要求学生用学到的传统文化来规范自己的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从而通过习惯影响行为,行为的反作用力又促进学生学习,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及英语表达能力。

6结论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民族自信心空前强大之时,相对于美国里根政府时期提出的“美国梦”,我国提出了“中国梦”,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民族复兴之梦。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学热潮,各阶段教育都相应地增加国学内容,从基础性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到更深入一些的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家经典《道德经》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也更侧重国学内容,如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大故宫》,易中天的《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的《王立群读史记》,钱文忠的《三字经》等。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讲坛也更注重深挖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源流,如湖北讲坛的《荆楚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方面,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了众多孔子学院,培养了很多外国学生,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更以孔子这样的代表人物形象为品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化一面。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发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趋势。英语教育是立足于英语人才的培养,而培养英语人才的目的在于让中国人了解世界,也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所以,英语教育理应顺应时代潮流。

总之,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融合的必要性及内在价值。只有通过英语专业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我国英语专业人才能具有良好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才有利于传播和不断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不断推进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熊小红.浅谈英语教学应渗透传统美德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0)

[2] 王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两套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02)

[3] 刘长青,张秀梅.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篇10

关键词:

廉政文化;检验检疫;引领

以“融合、整合、联合”为核心内容的大质检文化是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通过不断沉积、总结、升华的过程形成的共同的精神理念和行为准则,是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凝聚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检验检疫人员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当前全国质检系统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建设大质检文化,不仅要求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发挥创造力,进一步做好人民赋予的检验检疫工作的职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好服务把关工作以外,还应以构建检验检疫队伍的“和谐大家庭关系”为切入点,促进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近年来,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努力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宣教作用,在保证廉政文化建设沿着健康轨道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检验检疫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笔者以为应突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秉承优秀文化,突出理念创新,以先进的理念促廉

先进的廉政理念反映了时展的主流和方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这对于树立反腐倡廉的思想观念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建设检验检疫廉政文化应在结合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廉政理念,以历史为镜,注重古今结合,坚持在传承中进步,在创新中前进。

(一)仰承闽文化,创新主题理念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造就了郑成功、林则徐、严复、詹天佑等一批清官廉吏。依托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检验检疫廉政教育寓于革命传统教育、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之中,深刻挖掘、提炼出具有检验检疫特色的廉政文化主题理念系统:“国检和谐人人有责,和谐国检人人共享”的廉政文化愿景、“爱岗敬业,共建和谐”的廉政精神,“树廉洁之心,行廉洁之事、做廉洁之人”的廉政核心价值观,“敬廉崇俭、反腐治奢”的廉政作风,“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廉政行为准则以及廉政建设原则、廉政标语口号等等,形成检验检疫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撑。

(二)萃取传统文化精华,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对优秀的历史传统廉政文化,检验检疫人应该按照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原则,剔除传统文化中腐朽落后、消极腐败文化的影响,以检验检疫工作为坐标,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用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理解,并赋予其崭新的内涵。如借鉴古代考核官员的六条标准(见《周礼•天官冢宰上》),赋予其更新、更深、更广的时代内涵,将《周礼》中对古代官员的“六廉”考核,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辩,升华为具有检验检疫时代特色的廉政文化“六廉标准”,即“廉善”升华为“善于行事”,达到清廉政优的效果;“廉能”升华为“有为才有位”,只有具有廉洁能干的才能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检验检疫的工作效能;将“廉敬”升华为“忠于职守”,强化行为规范;将“廉政”升华为“办事公正廉洁”,不;“廉法”升华为“知法守法”,加强对执法者的监督管理;将“廉辨”升华为“明辨是非”,刚正不阿。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六廉”将成为检验检疫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导,为最终形成尊廉崇洁的良好工作氛围奠定坚强基石。

二、创新廉政文化载体,提升感染力

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是大质检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一旦形成,对检验检疫系统来说,具有更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检验检疫廉政文化建设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注重围绕以人为本来做深度挖掘。因此,建设检验检疫廉政文化应面向全社会,扩大群众基础。搞好廉政教育,干部是重点,群众是基础,群众教育跟上去了,腐败的“市场”就会更小,廉政的氛围就会进一步形成。因此,检验检疫廉政文化建设应拓宽新领域:将廉政建设拓展到科室、家庭,将廉政标语张贴上墙,将廉政制度编辑成册,将廉政政策宣传到家,让检验检疫廉政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有形、有情,不断增强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实现廉政文化从文件向文化转变。

(一)通过文艺创作来渗透

以廉政警句、文章、漫画、相声、小品、摄影作品等形式吐露廉洁心声,不仅使廉政文化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且在无形中增强了廉政文化的感召力和冲击力。干部职工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得到了有效发展,让干部职工在品赏“廉政文化大餐”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是具有检验检疫特色的廉政文化标志。同时在检验检疫办公大楼的通道内建设一条文化长廊,将该检验检疫干部职工对工作的愿景、工作展望等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展示,使廉政文化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成为大质检文化建设的基石。

(二)创新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廉政文化特色活动的开展

组织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特色活动组:“理论实践研究组”、“反腐倡廉宣传组”、“强身健体球类组”、“英语口语提高组”、“美化生活摄影组”等,开展八小时之外的廉政文化特色活动,使干部职工在益智、健体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增长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凝聚整体合力,为检验检疫业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搭建舆论平台,使廉政文化从传统向传媒转变

检验检疫廉政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优势,依托门户网站、QQ、微信等传达廉政信息、播放廉政专题片,在节假日来临之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廉政短信和廉政微信作为节日大礼赠送给干部职工,通过温馨提示,让检验检疫干部职工时刻绷紧廉政这根弦。

(四)抓结合,发挥相互促进工作的作用

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时,应把其和检验检疫各项工作相结合,共同实施,一起落实,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廉政文化建设和检验检疫业务工作相结合,赋予廉政文化检验检疫特色;廉政文化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相结合,通过多种媒介载体平台,使廉政文化建设在促进作风建设中得到深化;廉政文化建设与专项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使践行廉政文化成为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行动和习惯。

三、突出制度创新,切实增强廉政文化约束力

制度是反腐倡廉的根本,建设检验检疫廉政文化必须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为此,针对检验检疫工作的特点,要实现廉政文化的规范化、长效化,必须把廉政文化的柔性和规章制度的刚性相结合,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贯穿于检验检疫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进出口企业对检验检疫工作满意度。

(一)健全廉政制度

将廉政文化建设的推进工作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强化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将无重大违纪违法行为、无重大工作质量事故、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作为质量目标。

(二)强化考核激励

将廉政建设、职业道德教育、机关作风建设等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办法中,作为检验检疫干部职工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强化监督机制建设

通过推行临界预警制度、实行跟踪回访制度、召开“贤内助”座谈会及与检察院等单位建立定期或不定期走访联系制度,时刻紧绷“廉政”这个线,防止不作为、乱作为,克服在检验检疫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树立干部职工对不廉洁行为敢于说不的观念,优化检验检疫执法环境。

(四)“四进”活动,全员参与

通过开展“四进”活动即廉政文化进班子、进科室、进岗位、进家庭,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进班子”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建立经常性的廉政理论学习和教育制度,在党员领导干部中逐步形成崇廉、学廉、守廉、倡廉的廉政文化氛围;“进科室”是指把廉政文化建设同科室创先争优、青年文明号建设等相结合,发挥科室的党员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形式广泛的学习宣传和主题活动,使廉政文化在检验检疫行政执法的最基层单位得到贯彻落实;“进岗位”是指根据检验检疫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和风险等级,通过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实施,将“廉洁从政”的思想灌输到每一位干部职工身上,从最小的自我做起,以人为本,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等活动,进行廉政警示教育和预警工作,进一步扩大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进家庭”指把廉政文化建设从单位延伸到每一个干部职工的家庭,开展“家庭助廉”、“贤内助助廉”等活动,通过与局工会、妇委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美德教育、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有效发挥家庭对廉政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廉政文化建设事关检验检疫反腐倡廉大局,事关检验检疫事业的长远发展。为此,要坚持把检验检疫廉政文化建设放到反腐倡廉的总体格局中去谋划,不断挖掘廉政文化资源,创设廉政文化阵地,使其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更为有力的文化支撑。

作者:陈薇 单位: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篇11

传统文化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生态,并且难能可贵地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古往今来,教育都强调“文道结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培养道德品质,中学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则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

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人们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如果对《洛神赋》毫不知晓,则很难对画中展现的情节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进而体会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无法进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样,如果不了解“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诞生也是不可想象的。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2 传承发展――当今中学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亟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讳言,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剖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3 多措并举――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3.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篇12

要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从影响和谐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评价等层面,扎实有效地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做到廉政文化与和谐社会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频共振,达到异曲同工之效。

第一,价值取向上,要着力解决“三观”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廉政文化建设要求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利益的驱使、权力的失控、地位的诱惑,是影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主要因素。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其根源是价值取向偏离了正确方向。在权利观上表现为私权意识膨胀,地位观上表现为追逐个人名利,利益观上表现为崇拜金钱。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反腐倡廉必须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因此,着力解决“三观”问题,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摆正主与仆的位置,常存公仆情怀。要使领导干部不断强化宗旨意识,视人民为父母,把群众当上帝,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自觉行动,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二是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教育广大干部走出“官本位”误区,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要使领导干部牢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不在迎来送往中乐此不疲,不在灯红酒绿中流连忘返,不在升官发财中煞费苦心,不在文山会海中虚度光阴,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三是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以民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让正确的利益观在人们的思想上扎根,在实践中闪光,在奉献中升华。

篇13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中华传统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它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 经济全球化”下,在包装装潢设计中寻求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元素,将传统性和现代性合理融合,创立自己的品牌,抢占市场份额,已成为当今国内包装装潢设计发展的最优化趋势。所以我们现将就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包装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道家文化、如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 

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图形、文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诗词歌赋等,在所有中华传统元素中,以中国传统图形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元素,以其独特而浓郁的中华特质,已成为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一大重要来源。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图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中多遵循求整、对称均齐。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传统图形的运用已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并将各个层面去粗取精地应用到具体的现代包装设计中,赋予现代包装以从功能到形式的非物质的功能,是我国向现代化包装迈进的必经途径。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文化存在的前提就是其独特的个性,中国包装设计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给文字、图形、色彩、材料赋予传统韵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使中国的包装设计赋有新的文化意义。 

(一)传统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国画、书法、年画、剪纸等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要素,也是是我们设计的源泉,能够帮助设计出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包装。其中书法和国画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书法以形写意,舍形求神,无论在结构、章法、力量,还是在情绪上都与现代包装设计息息相关。由于书法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艺术价值,在包装设计中应用中国书法作元素,能显示中国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貌。另外,文字是作为一种“ 形象” 来出现的, 其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整个包装设计的一部分或是全部,是其它语言形式无法替代的。而设计作品中若借助于书法艺术殊的黑白效果,更能体现其抽象、高雅的效果。因此,对书法这种抽象艺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是民族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现代茶叶包装为例,茶文化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汉文字中的第一个“茶”字出现,就是由书法字体书写,用书法字体作为茶叶包装的视觉元素是恰到好处。茶是最契合自然之物,它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的包装运用这一重要的中国传统元素,使茶的清香和高雅与中国书法的气韵完美的相结合。 

国画缘物寄情,物我两忘,以超然的意象,飞凌万象之上,境界与茶文化所欲传达的超然脱俗的意境正好吻合。古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清高”非国画莫属,因此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以国画作为主体图形的很多。当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的水墨走到一起时,其深刻的意味所表现出的装饰性,体现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 

(二)传统图形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辉煌的民族文化,产生了许多的吉祥图形,如动物纹样中的龙凤、麒麟、狮、虎、龟;植物纹样的梅、竹、菊、牡丹、莲花;人物纹样中的门神、财神;符号纹样中的万字、寿字、双钱、八宝等等,这些吉祥纹样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喜悦。 

中国古代传统图形的造型方法,与现代设计有很多不同,它主要注重的是形的完整性和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也讲究虚实。在用运传统图案进行包装设计时,要结合它外形欣赏价值和内部蕴藏意义进行灵活用运。如蝙蝠与寿桃代表着“福寿呈祥”,牡丹代表“雍荣华贵”,荷花代表“清明廉洁”,明月代表“花好月圆”等,使用这种传统的图案,用其精神属性上的某种特征,来传达商品信息,更能深入人心。 

在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元素进行表现,是体现传统文化的关键之所在。例如龙纹图案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生气昂然的感染力而著称于世,是民族传统的标志和象征。将龙纹作为一种装饰和主题图案设计于包装之中,对于创造这种商品的艺术形象,形成某种意境,表达某种主题,能起很大的推销作用。其中酒包装装潢上龙纹的应用尤为突出。例如,板城烧锅酒的包装设计就很好的表达了该商品的理念,给人们带来追求向上、吉祥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色彩的处理上也是十分强烈大胆的,这在其他国家的包装中是少见的,把红色、黄色、金、银、黑白等很难调和的色彩搭配到一起,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加强了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表达。 

在包装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中国包装设计的民族风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