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业风险的成因

创业风险的成因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创业风险的成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创业风险的成因

篇1

一、创业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创业型中小企业是指处于创业阶段,在面临高风险的同时依靠其本身具有的某种优势如特殊的技术领域优势、资源垄断等可能在将来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具有高成长性、收获高投资回报的创新开拓型企业。

创业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它在经营方面有以下特点:

1.经营决策灵活

创业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员工的人数比较少,组织结构较简单,因此在经营决策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2.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来后,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创业型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比较广,经营的项目也很丰富,一旦当市场经济发生波动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能紧跟时代步伐,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比管理层次多、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型企业更具快速调整优势。

3.存活率较低

首先,创业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很多资金,但是它的筹资比较困难,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其次,很多的创业型中小企业并没有清楚的调查和分析目前市场行情,可能会存在盲目跟风的投资行为。最后,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很激烈,创业型中小企业与“船大好顶浪”的大型企业相比,竞争力比较弱,容易破产倒闭。

二、创业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创业型中小企业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内部自身的人力、科技、资源等因素会导致企业面临一系列的财务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有序发展。创业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获取大量的资金,而融资困难却是目前创业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创业型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在创业阶段还未被市场所熟知,企业的发展前景对外界来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在创业的最初阶段能够获得天使投资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创业型中小企业要想上市发行股票筹资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由于受债券额度小和政策等原因也很难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资金;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迹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会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或以企业的厂房、设备作为抵押物。所以大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采取的融资方式是自筹,通过创业团队成员自身出资,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如果创业型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或者筹资的渠道不恰当,那将会给企业带来资金短缺的财务风险。

2.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不科学

首先,大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经营决策权集中,企业的所有者一般就是企业的决策者。当这些决策者对外进行投资时,由于自身没有财务、金融等投资方面的知识或者主观决策判断失误没有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周密的分析和研究,导致企业的投资失败。

其次,创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相对来说比较紧张,通常可利用的剩余资金不是很多,所以企业的每一次投资对企业以后的生存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有些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通常不做市场调查,或者调查的方法不正确,导致没有获取充分可靠的信息,进而盲目的进行投资,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3.创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回收不及时

在企业的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资金回收。

创业型中小企业处在创业阶段,由于经验较少,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很好的判断,导致存货的积压。而创业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大量举借短期债务的情况,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因此对存货变现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业型中小企业为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常会采取赊销的方式销售商品,以此来招揽顾客,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一些创业型中小企业盲目的为了增加销售、打出自己的品牌而给予顾客过高的信用额度,导致企业日后面临较大的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4.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不合理

在进行收益分配时,一方面如果企业把大量的收益留存在企业内部,用于企业的市场开拓或者日常开支,而不用于向投资者或者企业员工分配,会挫伤投资者或者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创业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向投资者或者员工分配则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创业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1.多样化企业的融资方式

创业型中小企业要科学的对比和分析在不同融资方式以及融资组合下的财务成本和潜在财务风险的大小,并且考虑本企业的特点和现状来采取合适的融资方式。注意保持企业现金流出与流入的匹配、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搭配,正确的使用和控制企业的资金,在创业型企业需要现金的关键时期而能够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的后续发展。

2.科学进行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创业型中小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应该加强可行性研究,要选取适合本企业、且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项目,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投资。在投资后,还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及时掌握投资项目的经营状况、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等,进行定期的分析,以便及时的了解企业可能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

创业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节约营运资金,首先,创业型中小企业应加强对存货的管理,控制存货的规模及周转速度,避免因存货占用大量资金而给企业带来营运资金压力。其次,为了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创业型中小企业应该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并且及时催收款项,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

4.合理分配企业收益

扩大企业的规模,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向投资者或者员工分配收益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经营情况,合理调整两者的关系,确保企业的收益能够合理的分配下去。

参考文献:

[1]蒋璐.创业企业财务风险动态控制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2.

[2]邰敏.创业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6.

篇2

一、概念界定

1.创业界定

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也是解决一国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当把创业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时,其是一个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动态复杂系统。由于创业学是一新兴学科,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学者们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得学者们难以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限制了创业学科的发展。

有些学者从创新角度界定创业,认为创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来产生新的财富创造的能力,任何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创业精神(Peter?Drucker,1985)。创业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开拓创新。创业既可指新组织的创建过程(Gartner,1985),即个人或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的商业活动(朱炎,2000);又可指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NicholasSiropolis,1986),这扩大了“创业”的内涵。因此可将创业分为两个层次:“创建新的企业”和“企业内创业”,前者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创业,而后者则代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次创业”。

从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角度对创业概念进行定义的也比比皆是,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生产要素,并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再以不确定的价格出卖其转换品(产品)的活动(RichardCantillon)。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他们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JeanBaptisteSay)。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既是一条创业路径,又是一种创业方法,通过组合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机会,形成新的组合力量,这对创业十分重要。RobertRonstadt从创造财富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创业学教程》(2004)对创业的定义也反映了这种观点。

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界定创业概念的观点更为常见,HowardStevenson认为创业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可由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和回报政策等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郁义鸿等(2000)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该定义强调了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捕捉和利用能力以及所创造的新事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不仅对创业家而言,也对开发的目标对象而言。创业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创造,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创业构思的孕育者,他们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开创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虽然他们可以借鉴、模仿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但他们必须从头做起,将创业构思转化为实际行为,但这必然存在巨大风险,风险可能来源于技术、资金、管理、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创业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来获取货币报酬和个人满足(AmarBhide,1992)。

2.创业风险界定

对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只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角度来界定,而并没有将其一般的概念提炼出来。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赵光辉主要从创业人才角度界定创业风险,认为创业风险就是指人才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无独有偶,牟永红也从人员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了阐述,认为创业过程是需要不断地吸收风险投资的过程,而风险投资家们在对新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创业的人员,而不是项目本身。人员风险具体表现在人员的能力、人员的流失和人员的道德三个方面。刘骅将创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创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非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即与创业者、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

二、创业风险研究综述

目前,创业理论体系仍然是由国内外学者各自积累的学术碎片所组成,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仍处于“青春期”(Low,2001)。由于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真空地带,创业理论需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创业风险的研究问题。在有关研究中,创业风险的提及率很高,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创业投资公司的创业投资风险的研究层面,站在创业企业角度对创业风险的研究还较少。

在对创业者风险倾向的研究中,Brockhaus(1980)和Bird(1997)认为创业者比一般管理者在决策中接受更高的风险水平,但这并不表示创业者的风险倾向高于一般管理者。此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证实创业者与一般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的差异性,但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所达成的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较一般管理者并无实质性差异(Low,2001),创业者只是中等程度的冒险者(McClelland,1961),[5]只是创业者抱着更为乐观的心态看待创业机会(Palich,1995)。在对创业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中,Gerosa、Nasini(2001)以太空产业为分析对象,对其创业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将创业风险管理视为太空产业管理中的一项新挑战;Barker、Harrell和Todd(2002)提出了基于模拟现金流量分析创业风险的方法,Puing和Zedtwitz提出了孵化器风险管理方法以及Allen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学者从投资者角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创业企业的风险治理理论。

国内学者对创业风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创业风险来源及构成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陈震红和董俊武(2003)认为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的根本来源,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融资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资金缺口、管理缺口等,这些缺口导致了创业风险的产生;李志能、郁义鸿和罗伯特·希斯瑞克(2000)认为创业风险产生的形式依赖于创业的领域,通常的创业风险不外乎由财务风险、精神方面的风险和社会领域的风险等几个方面构成。对创业风险的识别、评估模型和控制进行研究,李洪彦(2007)从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特征出发,对高科技创业风险管理与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防范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管理策略;赵观兵、万武(2006)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评判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进行评估;颜士梅、王重鸣(2007)以混合安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并购式的创业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框架,将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分为基于规范、基于期望和基于契约的三大类控制策略,并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数据和资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不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赵光辉(2005)从人才创业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创业的经营风险、财务与会计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等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一些学者还对创业风险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如付玉秀、张洪石(2003)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创业风险中的创业企业家风险在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包括项目筛选机制、投资工具选择、契约限制与条款约束、动态评估和分阶段投资、控制权激励、风险报酬激励、风险跟踪管理、退出投资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创业企业家风险管理机制;陈晓健(2006)从创业企业成长风险入手,研究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跟踪管理机制,认为创业投资家为了及时识别和控制创业风险,应参与创业公司的管理,并构建风险跟踪管理机制来加强对创业企业的风险监控,在确定风险跟踪管理的方式与参与程度时,创业投资家应考虑创业企业发展阶段、股权比例和投资行业等因素。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学者们存在着不尽统一的定义,但他们均围绕着创建新组织,开创新业务,利用创新思想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发现、捕捉与利用商业机会;价值创造与财富增长;风险承担等视角进行阐述。国内学者对创业概念的界定大多是借鉴和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较集中于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开展,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捕捉和利用机会并获取收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创业者需要创新和承担相应的风险。创业机会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条件。因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资源、拥有多少新技术,如果没有机会,他是不会进行创业的。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也不一定要有新的技术,但它一定要有创业的机会,创业者也是因为看到了创业的商机,捕捉住商机才利用商机进行创业的。关于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展开,且只是将创业概念与风险概念“相加”进行界定,并没有将创业风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专门定义。

在创业风险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但研究角度存在着差异。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创业风险的承担者——创业者出发,研究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寻找创业者愿意冒险创业的原因;在创业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方面,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治理理论的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创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现有的方法对具体的创业风险进行评估以及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他们更多的是处于应用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Drucker,P.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NewYork:HarperRow,1985:16

[2]郁义鸿李志能罗伯特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9

[3]刘骅: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篇3

现代社会挑战与风险共存,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求学、恋爱、求职、创业等方面临诸多挑战,由此而来的风险更加难以预防和控制,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现状,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湖南省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的特点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风险从内涵来看主要包括健康风险、生命风险、学业风险、就业风险、投资创业风险、道德风险、情感风险等。产生上述风险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社会影响的多重性、信息网络的主体失落、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差异等。文章通过对湖南省内的5所高校,近50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整理与分析,对湖南省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整体现状分析:

1.风险意识普遍不强。通过问卷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98%的学生遇到了来自健康、学业、就业、创业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扰,其中,已对学生个人造成明显损害等不良后果的占这些人总数的91%,然而,只有36%的学生表明已经预想过可能的风险,但末采取有效措施(或末及时采取),只有近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采取了充分的措施来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自身可能将要面临的各项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对于已造成的个人损失,有61%的学生认为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原因,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逃避风险责任的普遍心态。

2.风险成因复杂化。风险是一种未知的不良后果的可能,风险一旦末能有效规避,就演变成学生个体或群体受损事件。笔者长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自身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及诸多学生问题的处理,发现以往的学生突发事件成因普遍单一,主要原因为学生性格原因、社会经验不足等。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冲击,特别是网络的虚拟及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带来了交友、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风险,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来越大,各种因素交织,使得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的成因日渐复杂。

3.风险呈现阶段性特点。当代大学生由于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差异,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对大学新环境普遍存在不适应性,在思想取向和价值取向选择方面存在的困惑较多,70%的大一新学生认为对大学期望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有43%的大一新生表示对专业不太感兴趣,有近10%的新生表示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这也使得大一新生的学业中断风险大大增加。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竞争心,学业竞争风险普遍高于高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最多,兼职比例也最高,由此而来的交友风险、购物风险、兼职风险等几率也更高,而毕业班学生更多的承担着择业竞争风险及情感风险等。

4.投资等新风险的出现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的经济意识和投资意识也逐步增强,大学生创业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获得了许多投资创业信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近8%的学生在网上开设了网店,同时有近30%的大学生表示有开网店的想法,调查表明,有极少数(6人)大学生已经在证券公司开设了账户,进行股票交易,有炒股意向的学生近20%,在已经炒股的学生中,投入费用最高达三万元。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股市一旦出现风险,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后果,并且炒股与大学生日常学习也存在冲突,6名炒股学生均表示炒股影响了自身学习。应该说,目前,湖南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较强,创业虽然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独立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缺乏对市场的全面了解,创业失败后产生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创业者以后的生活工作。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的途径

1.发挥高校辅导员在风险意识教育中的作用。辅导员是高校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是每位大学生大学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导师,作为沟通学院和学生桥梁的辅导员,平时与学生的接触面最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人性特点等,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道路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作用,并将风险意识教育纳入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当中并进行考核,要求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在就业、创业、交友、恋爱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使大学生对自己可能面临的学业风险、情感风险、创业风险、身体伤亡风险等有一定的认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大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综合素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材。

2.构建完善的风险意识教育管理机制。目前,湖南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要学工处及团委,我们调查的高校均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对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困境,提高大学生风险意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部门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多样化的风险因素,这就要求高校设立专业机构,保障经费投入,配备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建立和健全风险咨询服务体系,如设立就业咨询、学习咨询、情感咨询等服务机构,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学生思想动态监控体系,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及处境,对家庭情况特殊、个性偏激或内向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最后,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失败干预体系,对于大学生在经济、情感、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的劝导,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挫折,积极探索减轻风险损害的途径。

3.重视课堂风险意识教育。对风险的预见性及防范能力在一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教学当中,应立足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用身边的实例教育他们,比如,不合理的饮食、缺乏运、睡眠不足,将导致身体“亚健康”的风险;沉迷网络游,将导致学业难以顺利完成的风险;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各种“陷阱”而造成的人身、财产风险等,使他们切实感受到风险无处不在,从而使他们正确地认识风险,形成正确的人生值观和完整的人格素养。

4.拓宽渠道,引导大学生自觉规避风险。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多年的知识积累使他们急于将自身所学付诸实践,有迫切接触社会的愿望,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知识结构不完整,这也使其学习生活面临更多意想不到的风险,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平台对学生进风险意识教育远远不够,高校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网站、社团活动、报纸、宣传橱窗等方式,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有清醒的认识,做到明辨是非,对自身能力、水平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外风险预测、预防活动,使学生能科学看待自身所面临的困境,积极调整心态,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或降低风险损害程度,从而提高大学生预测、预防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传文.论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与能力培养[J].教育观察.2009(8)

篇4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称为创业投资,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风险投资在促进技术创新及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将会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不仅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夯实农业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和维护国民经济的安全。

一、风险投资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作用

(一)风险投资的特点

1、风险投资以权益性投资为主。风险投资主体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主要以权益性投资为主,以债务性投资为辅,债务性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风险和增加对风险企业的约束。

2、风险投资是一种专家投资。风险投资积极地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为风险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等增值的管理服务,帮助风险企业成长。通过这种资金和管理同时投入的方式,风险投资者既可以及时了解产品的研制或者企业的经营情况,为下一步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又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3、风险企业具有很高的成长性。风险投资的最初目的是获得高投资收益,所以风险投资主体会在进行投资前对风险企业进行充分的评估,只有在风险投资主体认为风险企业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情况下,风险投资主体才会对该风险企业进行投资,并且在投资之后对所投资的风险企业进行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以实现风险企业的高速成长。

4、高风险和与高回报并存。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风险来自于多方面,主要有宏观政策环境风险、管理体制与机构风险、从业人员缺乏经验导致投资失败风险等。

5、风险投资主要通过股权退出获得回报。风险投资主要以权益性投资为主,风险投资投入风险企业后,并不追求短期的利润。风险投资机构最终通过出售其在风险企业中的股分的方式实现投资收回,退出方式主要有2种:协助受资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在证券市场上出售其股份;通过协议转让股份,转让对象主要是其他大公司或者风险企业的经营者。

(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特殊性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众多风险决定了其融资的特殊性:融资具有高风险性与低风险承担能力,要求出资方具有较高的风险鉴别能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融资的高风险性与高收益性并存,作为出资方,当然希望自身能够“分享”企业的“高收益”,他们要求获得的收益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融资双方的信息明显不对称,由于某些资产,如农业科技人才、无形资产等的专用性,造成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出资方具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

(三)风险投资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作用

1、风险投资可以解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的早期,很难通过债务性融资的方式实现融资,缺乏发展资金问题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重要制约因素。风险投资主体看中的是企业的成长潜力,而不是企业现有形资产情况。风险投资的进入,可以解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2、风险投资可以分散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运营风险,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的趋利性特点激励着它去发掘有赢利前景的项目,并对优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宣传推广,将更多的投资者吸引到对该企业的投资中,形成多个风险投资主体共同对一个风险企业进行投资的局面。可以分散风险企业创办者的投资风险,还可以降低风险企业发展中的经营管理风险,由此实现投资者收益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风险投资可以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水平。风险投资主体可以为风险企业提供人才、市场、企业战略制订等管理支持。风险投资主体一般拥有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在对风险企业投资后,风险投资主体将会为其提供包括人才招聘、财务咨询、市场推广、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等一系列增值服务,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促进风险企业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风险投资情况分析及国际经验借鉴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情况分析

根据CVSource资料整理的国内已经披露的部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接受风险投资的情况如表1所示。

1、从资料中发现的现阶段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特点:风险企业所在行业多样,含概了农业中除渔业之外的各个方面;农业风险投资主体和风险资本来源多样化,既有国内投资机构,也有国外投资机构,还有个人参与的投资项目;当前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多在风险企业发展的发展期、扩张期、获利期,投资数额一般较大,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的在资料中没有出现;优质风险企业可以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实现上市,当前上市的主要地区在香港,在内地上市的较少。

2、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特点的成因及其反映的问题。农业风险投资在近年才兴起,如何持续地为风险投资提供优质项目源将成为农业风险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难题;风险投资主体和风险资本来源多样化,外资占较大比例;当前风险投资多在风险企业发展的中后期,投资数额较大,这是由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对资金需求很大,规模效益明显;而投资于企业发展早期较少说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早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很高,风险投资不愿意投资于发展早期的企业。

(二)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及国际经验借鉴

1、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源问题。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要得到持续地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项目源提供给风险投资主体比较和选择。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主要由高校和国有科研院所进行,农业科技开发与商业化推广之间缺乏联系渠道,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商业化推广。因此政府可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农业科技开发与商业化推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在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建立方面可以借鉴以色列的“技术孵化器”计划:以色列对高技术企业的培育,实施“技术孵化器”计划,通过为研究开发阶段的项目创造孵化条件,对项目给予间接支持。以色列技术孵化器计划的实施,为风险投资介入早期投资创造了条件,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源,使得以色列高技术产业一起步就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2、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问题。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有政府机构、企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抚恤金等。从目前我国农业风险投资的现实来看,国外资本的投资占了大部分,国内的投资机构由于风险资本来源渠道的狭隘,许多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使用的投资额较少。在风险投资业发达的国家,虽然各个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风险资本来源也不尽相同,但是风险资本大多来源多样化。促进更多的资金特别是促进更多的国内资金进入农业风险投资领域,使农业风险投资来源多样化方面。事业中心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具有司法性质,其目标是帮助小企业获得技术自,将研究开发成果商业化,为市场提供新产品。

3、风险投资人才问题。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是风险投资运作成功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人才极度缺乏,因此一方面要改革人事制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和成功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家进入农业风险投资行业。在风险投资人才的来源上,可以参照美国的风险投资人才来源渠道。美国的风险资本家来源主要有2种类型:第一,由金融机构投资经理转化而来的风险资本家,这类风险资本家由于与金融业关系密切,可以吸引很多资金,有能力帮助企业成功;第二,大学毕业的年轻风险资本家,这类风险资本家通常具有一个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经济管理类高级学位如MBA学位,这类风险资本家在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数量越来越多。

4、风险投资的撤出问题。风险投资从风险企业实现撤出的方式有:公开上市(IPO)、股权转让、风险企业从风险投资主体手中回购本企业股权、风险企业被其他企业并购、风险企业破产清算等。公开上市是公认的风险投资价值实现的最佳途径,但由于农业高新科技风险企业主要是成长中的中小型企业,一般资产偏小,企业经营不稳定,效益不突出,很难满足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无法在主板市场进行上市。建立农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目前要做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证券市场,如降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准入门槛,扩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份额,采取优惠政策刺激上市公司并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完善专门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创业板市场,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和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提供更好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2007(1).

2、孔荣,李艳玲.涉农企业投资风险的计量与分析[J].财经论丛,2006(5).

篇5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8-0040-03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风险管理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不确定性是风险最基本的特点,它代表着事件的未来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本身既可以表明“结果差异”,也可以表明“危险损失”。因此风险管理是基于对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包含了结果差异观和危险损失观两种不同视角。前者侧重价值分析,后者更多地面向管理控制。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COSO框架,就是采用危险损失观的企业风险管理,建立基于内部控制规范的风险管理(控制)框架。但目前中外内部控制规范中,大多围绕业务流程开展风险控制,因而是一种过程性的风险管理思路,是一种行为性的分析框架。作为一个权变的企业系统,风险管理同样与企业的多种结构特性有关。对企业结构特性和业务行为进行双重分析,才能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更有针对性。本文在分析企业风险成因时,划分了企业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等因素,目的在于为企业风险管理与其企业结构特性的相关关系开展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个经验分析框架。

一、产权结构与企业风险

目前的研究多数是将产权结构视为公司治理结构(机制)的组成部分。当存在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时,产权结构可以被理解为治理结构的一个基础性要素。但在我国,与产权结构有关的市场机制和法律机制并不完善,产权结构要素对应着特定的风险成因和作用机制;同时,当产权与人力资源相结合时,在不同的法律和文化环境下,作用机制也并不完全相同,因而由产权结构引至的企业风险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公司治理机制所控制的企业风险。产权结构对企业风险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企业的产权界定和转让特性、产权的多元化程度和收益权结构安排三个主要方面。

(一)产权界定、可转让性和保护程度与企业风险

产权市场的完善程度会影响企业风险的形成,而产权界定、可转让特性和保护程度是产权市场完善程度的几项主要标志。因此产权结构引至的风险取决于产权市场的完善程度。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自然人企业,转让手续较为繁琐,可转让性不强;同时由于缺少充分发达的产权保护和交易市场,加之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广泛存在,由产权结构引至的企业经营行为的风险也大量存在。例如,现实中,在一些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许多中小企业成功开发的新产品在开发后的一个月内就被同行企业连人带技术挖走,技术创新的风险程度比较高。

(二)产权的多元化与企业风险

产权结构从根本上规定了企业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也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效率与市场竞争能力。一般认为,企业产权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产权主体之间以及同一类型产权内部的相互关系,产权结构是产权在各种出资者之间的分布状态,常用集中度来衡量。但实际上在我国,产权有国有、非国有和混合所有等类别,因此产权结构与企业风险的关系对应着一个股权多元化的现状,除股权集中度外,股权性质也是关键环节,后者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不能适用标准的“同股同权”的治理结构体系。这就是我国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运行过程中常常“不规范”的原因所在。因此与产权结构有关的风险受集中度与产权性质双重因素影响,本质上是一个多元化的风险分析模式。

(三)产权的收益权结构与企业风险

产权结构中的收益权结构规定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对企业收益的分配安排。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投入资本的目的是获取最大化的回报,对经营者来说,收益权的安排会直接影响着经营者对企业管理的投入程度,若收益权结构不能满足经营者的需求,会产生多种经营风险。这是现代产权及公司治理理论对产权收益权结构风险的一种主要观点。但目前我国企业有更广泛意义上的收益权风险,有着更复杂的利益相关者效应,例如股利发放率极低、国有企业资金矛盾、行业性补贴等异于市场逻辑的行为普遍存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特殊地位和关系,导致企业风险管理存在广泛的短视性和寻租性。

二、治理结构与企业风险

治理结构是以实现公司最佳经营业绩为目的,用以支配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整套结构性制度安排,它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界定了权利、利益和风险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运转效率、竞争力强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能够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的是“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三权分立即公司的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通过三大机构的权力制衡保障公司的良好运行。治理结构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的运行特性、激励约束制度和信息技术治理(IT治理)有效性三个方面。

(一)董事会运行特性与企业风险

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核心决策机构,在公司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董事会规模过大,容易滋生,降低决策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加企业风险。另外,过大的董事会规模可能会使得董事会成员产生依赖和侥幸心理,当企业面临风险时,怠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风险,这显然会导致企业风险的上升。另外,制约董事会的独立董事也与企业风险有关。尽管独立董事与企业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企业希望通过独立董事“外部人”的身份缓解企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但独立董事存在容易被控股股东控制而缺乏独立性的问题,或者存在独立董事由于自身知识经验能力等原因可能无法很好地履行其职能的可能性,因此,独立董事并不总能发挥其作用,以降低企业的风险。

(二)激励约束制度与企业风险

企业制定合理的报酬激励制度,能促进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的趋同,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根据理论,高管激励能够降低成本,使得管理层更好地为股东服务。但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离不开其对应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国际领先的华为公司激励性股权广泛分散,但其创业老板则认为,如果公司上市,富翁效应反而会侵蚀管理者的积极性,成为“懒惰的富翁”。这可以说是对激励机制存在风险的一个很好的解释。在企业内部,约束制度在企业中是必不可少的。约束制度是经营者的紧箍咒,可使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风险,但在我国儒家文化占主导的经营环境下,约束机制如果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文化,在制度化与人性化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样,也有可能落入风险管理的陷阱。

(三)IT治理与企业风险

广义的IT治理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治理,也包括对IT本身的实施和应用过程的治理。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企业大多广泛依赖IT技术进行产业链协作、企业集群、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种形式的跨企业边界活动。在分析企业风险的公司治理因素时,不能忽视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个体和组织的运行方式、沟通方式乃至思维和决策模式。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商业信息交换、社交化平台等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运行模式,因此,不重视IT环境下企业治理过程的新特性,将难以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三、组织结构与企业风险

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而确立的一种内部权力、责任、控制和协调关系的系统。组织结构可以平衡企业组织内专业化与整合两个方面的要求,运用集权和分权的手段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组织和控制;能够整合调配公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生产及经营管理职能,使各职能部门能够稳定、高效地进行日常经营并形成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符合企业的战略,适应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并与自身的规模相匹配。因此,组织结构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与企业发展战略的适配性、内部机构设计和权责的分配、科层间的协调沟通效率等三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与企业发展战略的适配性

战略决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工具,不同的战略要求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匹配。例如,企业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当处于发展阶段且外部环境竞争不激烈的条件下,可能就采用简单的结构或形式;有的处于增长阶段的后期,可能运用事业部制结构较为稳妥。可见,发展战略对组织结构在组织形式(采用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及职权的集中度(是集权多还是分权多)的选择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组织结构一旦与企业发展战略发生冲突,就会对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阻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形成特定的战略风险。

(二)机构设计和权责的分配

一个企业如果内部机构设置未能完全符合专业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可能导致机构重叠、部门职能出现交叉或缺失。职能交叉会造成对于一项工作出现重复劳动,浪费企业资源(人力、时间),若结果相左又必将增加管理人员的决策成本,使企业运行效率低下;职能交叉也会破坏企业内部的和谐,甚至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若机构、职能缺失,出现有事无人干的局面,会拖延相关项目的决策、实施时间,使企业存在隐患。机构设置不合理带来的风险,体现为权责分配不合理带来的风险。权责分配时如果不能合理分离不相容职务,则会给舞弊提供机会和滋生的土壤,将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风险;另一方面,如果不相容职务分离设计时未能兼顾权责对等的原则,可能会使得公司职员在进行某项活动之前,过度权衡成功得利和失败责任,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行,产生失败风险。

(三)科层间的协调沟通效率与企业风险

组织机构与上级领导和下属单位的横向及纵向信息沟通不畅通,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进而引发风险。当今时代,时间就是企业的生命线,短短的时间延误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例如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10分钟后,德国国家发展银行仍依照约定向即将被冻结的雷曼兄弟账户转入有去无回的3亿欧元,这3亿欧元的损失正是因为德国国家发展银行内部信息传递不及时而造成的。可见,及时、顺畅的信息沟通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风险分析因素。同样,与企业治理层所讨论的信息技术的影响因素一样,在企业组织层面的协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科层间的协调沟通,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的管理控制模式,并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四、资本结构与企业风险

资本结构是企业的长短期债务与各种权益资本的构成与比例关系。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主要采用“结果差异观”构建风险管理理论,因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最优资本结构模式,因而形成了净收入理论、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和理论等理论分支。资本结构对于企业风险的影响,通过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其他风险层面,表现于资本结构优化状态、资本结构的弹性、现金流量状况三个方面。

(一)资本结构优化状态对风险的影响

适当地利用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但当债务比率过高时,一方面杠杆利益会被债务成本抵消,企业将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中;另一方面会因破产风险的增加而导致企业价值下降。若企业的债务比率过低,将丧失部分杠杆利益,丧失例如节税等机会成本,造成不必要的现金浪费,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因此,企业应确定其最佳的资本结构,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以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股东权益是偿债的最直接保障,所以负债数额要与权益资本的规模相适应。

(二)资本结构弹性对风险的影响

所谓资本结构弹性是指各类融资随着理财业务的变化,能够随时清欠、退还和转换,使资本结构可以实现调整和改变的灵活性。保持一定比例的期限相对灵活的融资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一种在必要时调整融资结构和融资总量,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另外,负债期限结构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不同的债务期限结构,会带来不同的财务影响。一般而言,长期负债所占比例越大,财务风险越小。但是对类似于为企业开发周期较长、需求较大的项目提供资金的长期负债而言,应该使得长期负债筹资的期限与投资回收周期相一致。否则会带来过高的融资成本,也会提高财务风险。

(三)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对风险的影响

企业流量状况不佳是资本结构之于企业风险的直接表现。无论是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债务资本,还是权益资本对应的利润分配,都需要企业的现金流支出。企业资本结构招致的风险取决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资本配置安排,一般说来,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缺乏营运资金的有效管理模式,那么资本结构所体现的财务风险,会引致企业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的产生。

五、小结

企业风险分析要关注将企业结构分析和企业行为分析进行有机结合。本文关注风险管理所对应的企业结构特性,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所确定的基本环境因素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影响治理特性的产权结构特性,并引入了对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与风险关系的分析。这些扩展的企业结构特性与风险关系的分析,能加强对企业风险成因的认识,完善企业风险的系统分析框架,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对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经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淑华.公司产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5(11):136-138.

[2] 陈晓,王琨.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2005(4):77-86.

篇6

然而,现有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更多地局限于传统而单一的贷款,且对科技企业的创业贷款供给规模并不大。我国创业投资增长迅速,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创业投资接受国,但与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仍相距甚远。创业投资的财政引导资金施行顺利,所设计的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和投资保障机制合理,但对民间资金的吸引不够。科技保险在试点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保费收入和风险保额都达到一定规模,但其产品种类较少、辐射面较窄,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产业的高风险要求。资本市场“新三板”试点有一定成效,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有39家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但全国其他区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力度不够,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有限。

因此,构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是解决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匮乏、根本扭转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通过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专门针对科技人才的创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设计适宜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不仅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为金融深化的理论演进和实践运行提供了范本。

二、文献综述: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有文献对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著述较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科技金融理念的阐释,建立信用担保、服务平台;以知识产权等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建立科技银行;金融企业集群化发展;建立创业投资的引导资金;以及农业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

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是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科技企业及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等进行资源整合,初步构建一个集政策、产品、中介、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基于联合信用担保的商业模式(朱瑞博;华斌,2010)。以知识产权为质押载体,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构建市场化的可推广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周丽,2009)。

建立科技银行,是将中小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融合的一种路径,美国硅谷银行是一家为科技、私人权益机构提供从种子期到成熟期各阶段全面金融服务的银行,它在经营战略、盈利模式、风险控制、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关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对如何拓宽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都有借鉴作用(武岩;幕丽杰,2009)。中国首批科技银行于2009年1月10日在成都正式亮相,银监会先后批准成都银行高新支行、中国建行成都高新支行为首批科技银行,并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北京中关村和上海浦东(乐隐,2009)。

以中小企业集群为外在形态的产业集聚也会通过影响金融发展环境和推进金融业集成创新从而优化金融生态,中小企业的集聚生存优化金融环境,当集群达到一定规模,产业内的高生产率与创新能力实现(杨京星;张荣刚,2006)。而金融企业集群是复合型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中间网络组织,它的资产专用性、企业能力、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决定了金融企业集群的效率边界,具有区域金融创新优势、金融风险缓释优势及生产经营效率优势(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2005)。

“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是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初创发展阶段,设立的由政府出资引导民间资金广泛参与的一种融资方式(Chen,2010)。相比于北美和欧洲,中国的初创引导项目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Xu,2009)。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更进一步健全,才能形成健康的风险资本市场(Dauterive and Fork,2004;Pukthuanthong and Walker,2007)。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明显,但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缺乏有利的制度安排(戴志敏,2002;李心愉,1999;李永周,2004);在美国1983-1992年期间,风险投资对产业创新的贡献率达8%(Kortum and Lerner,2001),风险投资的高回报总是与发达的股票市场相伴随,快速的资金周转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和技术创新(Giudice and Roosenboom,2004)。同时也设立了完善的风险退出机制,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主要以IPO和并购为主,而德国以股票回购退出为主(徐加;徐祥柱,2002)。通过信息熵与物元可拓法的风险投资决策模型、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初步筛选风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投资动态利润评价函数进行评估,对后续投资提供决策依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唐明哲,2001;马蒙蒙;蔡晨;王兆祥,2004)。通过期权定价模型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控制风险(Dixit and Pindyck,1995;Ekern,1988;Copeland and Weiner,1990)。

这些文献所分析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多具有单一性,与我国现有科技金融需求相适应的综合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还有一定差距,以综合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为框架的金融创新设计具有迫切性。

三、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运行与设计

篇7

一、引言

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业板市场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需要形成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和体系,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我国的资本市场自主板建立到创业板运行以来,已经开始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结构,特别是创业板市场更具有典型性。

2009年10月30日,我国创业板正式运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和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等因素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扭曲了资本市场应有的功能。主板市场的不成熟和外部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创业板的推出经历了数年之久。而创业板自运行至今仍未推出退市机制,运行也存在着种种制约,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增加创业板市场的风险。

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自身的缺陷,因此自创业板市场运行之初,就应当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市场风险状况,综合考虑各种风险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同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创业板市场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寻求完善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的途径,以充分发挥创业板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研究和分析当前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重点研究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构成、传导和防范,并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思路。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理论界对于创业板市场风险构成与传导的研究大多以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为主要目标,同时结合其他国家主要创业板市场进行对比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和防范均具有指导意义。

Yiuman Tse,Erik Devos(2004)通过对纳斯达克与Amex对比研究认为,从Amex转到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整体表现为基差增大、收益增加,机构投资者增多,其风险监控和管理制度也更为严格。Bong-Soo Lee,Oliver Meng Rui,Steven Shuye Wang(2004)对纳斯达克市场与亚洲创业板市场的信息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纳斯达克对亚洲创业板市场具有波动溢出效应和收益滞后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也广泛存在于主板市场对于创业板市场的影响中。J.Cunado,L.A.Gil-Alana,F.Perez de Gracia(2005)对1994年6月至2003年11月纳斯达克市场股票指数的合理性泡沫进行了检验,其结果表明泡沫的存在取决于研究中所取样本的频率,当采用月度数据所得出的结果与采用日均数据和周数据的结果刚好相反。Lee.Joy研究了中国设立创业板的条件和方式,以及设立创业板后对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影响因素。Frederick Tsang则认为中国创业板市场建立将有利于中国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并且有利于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国内学者对于创业板市场的研究则历经了从主板到中小板,从风险到机制的一个研究思路的转变。许长新(2001)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稳定和繁荣,离不开其完善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保障。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建立应侧重于完善退市标准和机制,细化退市程序,增强规则的可操作性,从而为证券市场的良性运作创造条件。

陈尔瑞(2001)认为我国主板市场的退市制度存在弊端,真正实行退市的企业相对较少,证券市场体系不完整,因此应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角度予以完善。

董辅(2002)认为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存在风险,如果开设创业板市场失败,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应采取必要措施防范风险。同时认为创业板的退市机制应当尽早建立,拖延的时间越长,会积累越多的风险,不易于创业板市场的稳定发展。

周乃敏、韦洪兴(2003)对二板市场的概念、发展状况、自身特点、市场效率、制度创新及做市商制度对创业板市场支持度等六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建立适合我国的创业板市场运行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

金栋、凌传荣(2004)从创业板市场监管模式与体系比较了海外三种不同的监管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创业板市场必须采取集中统一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同时要建立完全市场化的多层次监管体系。

项雪平(2005)研究了上市公司退市的相关损失和赔偿问题,通过对世界主要证券市场损害赔偿确定的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提出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损害赔偿责任确定的措施。

蒋大兴(2005)认为我国现行的退市监管无论在监管理念还是在制度构架方面均存在问题,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应该体现公司自治,退市监管权应该保持一定节制,特别是监管权力需要进行重新配置。

三、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

截止到2011年10月28日,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由最初的28家迅速增加到271家,总发行股本达389.69亿股,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到8308.59亿元,平均市盈率达43.13倍。在两年的时间里,创业板市场的整体表现远超预期,实现了创业板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创业板的现状,需要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行业结构及所属行业的企业状况进行分类研究,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main/chinext/scsj/jyjg/,数据截止到2011年10月28日

从表1可以看出,当前创业板271家上市公司中,企业数量和规模占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信息技术行业和社会服务行业,其中制造业企业179家,总市值达到5336.98亿元,占创业板市场总市值的64.23%;信息技术企业52家,总市值达到1340.1亿元,占创业板市场总市值的16.13%;社会服务行业14家,总市值达到682.31亿元,占创业板市场总市值的8.21%。三大行业市值占整个创业板市值的比重达到88.57%,构成了创业板市场的绝对主体,这充分说明了创业板上市企业具有行业集中的特点。

从上市企业的地域上分布来看,创业板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如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企业创业板上市较少。从具体省份来看,广东省以60家居全国首位,北京市以38家居第二位,江苏、浙江两省以26家居第三,上海、山东等省紧随其后,六省市上市企业数量占到创业板企业总数的68.63%,构成了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地区性主体。

由于创业板上市企业所属行业和经营状况的差异,上市企业融资规模差距较为明显。创业板上市企业整体表现出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和高超募资金的特点,使得整个创业板市场处于高风险运行区间。从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增长率来看,创业板企业远低于同期的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欠佳。

四、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构成及成因

创业板市场风险是证券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业板市场特点来看,其风险要大于主板市场,而且难以监管和控制。要明确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问题,需要对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构成进行分析,明确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以真正把握创业板市场的风险。

(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构成

从整体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风险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具体如下图所示。

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划分是根据风险是否可以消除来进行划分的。从图1看出,根据两大风险的分类,宏观经济运行、制度性因素、创业板市场的运行及创业板自身风险等属于经济运行和经济制度本身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是无法通过风险预防和风险分散手段消除的,因此属于系统性风险;而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及市场监管等产生风险,由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可以通过各种措施降低甚至避免风险的产生。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来看,创业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环境决定的。就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而言,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国际影响风险构成了宏观经济风险的主题。制度性风险则主要来自于创业板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其中最重要的风险是退市制度的缺失,这种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增大了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市场运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各种突发性因素对创业板市场的影响,这种风险与主板市场的运行风险基本一致。此外,创业板市场的自身风险,如上市标准低、上市企业结构相对单一、高市盈率导致的风险性问题等也不同程度的加剧了创业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创业板市场的非系统风险主要来自于创业板市场不同的参与主体。由于创业板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目的性不同,其行为的分散性导致了非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等不同的交易和服务主体,其在参与创业板市场交易时由于自身条件和目标的限制,导致大量的交易主体非法操纵市场、违规证券操作、逃避市场监管,形成了创业板市场的交易和监管风险,这些风险大多来自于市场主体的交易性操作,并且与规避制度性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这些非系统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进行分散和规避的。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划分是分析创业板风险结构及成因的基础,通过对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分类研究,进一步明确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及其传导机制,从而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预防和管理提供针对性建议。

(二)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

由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环境的复杂多变,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形成原因也具有多样性。从整体上看,创业板风险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一般而言,创业板市场的系统风险大多是客观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大多属于主观风险,即操作类风险。对于两类风险成因的划分,主要基于风险是内生性还是外生性导致的。

1.主观风险

主观风险,即操作类风险,是由创业板市场主体操作引发的风险。创业板市场主体的主观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上市公司管理层隐瞒企业的财务状况,如出具虚假的财务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不准确及时以及误导投资者投资等;二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利润进行的人为干预,例如虚报或者隐瞒利润以获得高额薪酬等;三是上市公司管理者对企业资本的侵吞和挪用等;四是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操纵市场,抬高或者打压股价的行为;五是证券交易所及证监机构对于上市企业风险监管和控制的缺失,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创业板各个市场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操作,构成了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主观成因。

从根本上说,造成这些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委托-问题,委托问题是由于委托人与人的目标函数不相同,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的缺失,委托人对人难以进行有效的观察监督,因此出现人为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这些现象表现在创业板市场上就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出现各种违法违规活动,而证券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操纵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造成了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主观风险。

2.客观风险

客观风险,即内生类风险,是创业板自身的因素引发的风险。我国创业板客观风险的成因可以从创业板制度、创业板监管、创业板运行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创业板制度的不完善是我国创业板客观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创业板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基础制度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创业板退市制度的缺失。自2009年10月创业板上市运行至今,创业板迟迟未推出退市制度,加大了创业板市场的运行风险。此外,对于上市公司业绩考核评价等制度也不完善。创业板的市场监管问题也是创业板市场客观风险的成因之一,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具有高市盈率、高风险的特点,其风险要远远大于主板市场,而这些企业的财务和监管制度相对不完善,这就加大了监管的难度,造成了创业板市场监管难的状况,增加了创业板市场的隐形风险。创业板市场的运行风险主要是由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变化引起的,由于创业板企业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经济的波动和国家政策变化的敏感性强,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这些企业就会受到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创业板市场的稳定运行,而这种影响一般具有行业性特点。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具有多样化特点,每种风险的形成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研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从风险的产生、传导到作用影响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创业板市场的风险,从而为创业板的风险监管提供思路。

五、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传导分析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形成和传导,可以从风险基础、风险诱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创业板市场本身来说,创业板具有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根据收益风险配比原则,其风险因子相对较高。当创业板市场风险高位运行时,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则风险基础立即会被催化,如果此时创业板市场监管缺失,必然引发创业板市场风险。

从图2可以看出,创业板市场风险构成的基础性因素有经济环境变动因素、资本市场制度因素、市场主体理性因素和市场预期因素四个方面,四大因素涉及了创业板市场运行的宏观经济条件、市场制度规范和监管、市场主体及其对创业板市场发展的预期,这些因素形成了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基本环境,成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载体。

从创业板风险的发生来看,除具备环境条件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风险诱因,即具体的风险事件引发创业板风险,具体的创业板风险诱因包括市场供需异常、资产价格波动异常、资金流动异常、市场违规操作及非抗力因素等。风险诱因的存在使得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即每次创业板风险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风险发生的随机性加大了风险预测和监管的难度。

从创业板风险形成的基础和诱因看,创业板的风险基础是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必要条件,经济环境的变动导致了创业板走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必然引发创业板市场风险。资本市场制度是创业板市场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市场主体的理性因素会导致创业板交易中操作风险的产生,市场对未来的预期会加大风险的波动程度。创业板的风险诱因是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充分条件。创业板市场的供需异常变化与资产价格波动、资金的异常流动密切相关,它们的变化都能引发创业板市场风险。从创业板风险的引发事件来看,市场违规操作是导致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上市公司和券商的违规操作影响更为严重。此外,非抗力因素也是导致创业板市场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创业板本身蕴含的风险因素,一旦具有催化作用的风险事件发生,将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发生和蔓延。由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特点,风险的预测和监管具有很大难度,即使能够监测到风险因素,要在短期内消除潜在风险也具有很大难度。而一旦风险发生,其产生的效应将难以抑制,使得整个创业板市场陷入风险之中。

从风险产生和发展的各环节来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监管环节。创业板市场监管重要性程度最高,其难度也最大。由于引发创业板风险的因素大多是来自市场主体的操作因素,因此,对于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应当主要放在对上市公司和券商的市场行为监管上。风险环境因素是不能避免的,因此应当将减少风险事件作为控制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主要措施。

六、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防范与监管

无论是从其他国家创业板市场风险规律来看,还是结合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特点,必须要加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和防范,才能保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针对当前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特点,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完善创业板市场的基本制度,降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整体风险。

(一)建立退市机制,完善基本市场制度

创业板市场退市机制的缺乏是造成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重要因素。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是创业板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基础性制度的缺乏导致了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根本性缺陷,这种缺陷增加了创业板市场的基础风险,并扩大了风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从主要发达国家的创业板市场来看,均具有健全的退市标准和相关执行措施,而且其退市机制与上市标准相呼应。这种前后一致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降低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源头上,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进行关联交易或者进行后门上市,从而影响创业板市场的稳定。

(二)简化监管程序,提高风险监管措施的可执行性

尽管《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对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在针对性和操作性上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通过具体的数量化指标,建立相对较完善的可执行的量化标准的监管体系,提高不同风险监管的区分度,提高各项指标的操作性。

简化监管程序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的效率,通过减少监管的环节,使得创业板市场风险在发生之初就能被有效监管和控制,避免由于监管程序的问题导致风险蔓延,尽可能减少创业板市场风险波及的范围,降低市场损失。简化监管程序需要对原有的监管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程序简化、效率提高的目的。

(三)防范操作风险,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属于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操作风险是创业板市场风险最重要的成因,且面临较大的监管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创业板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对上市公司操作风险监管主要集中在对其财务指标、资产负债和持续经营状况的监管,要通过监管及时发现上市公司在经营期间的风险,并责令其限期改正,以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创业板市场的平稳运行。

对于创业板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要特别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及时全面的对上市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和重大事项进行公开,使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上市公司存在的风险,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操作风险,保证创业板市场的稳定。

(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建立风险防范和处理的配套机制

配套机制的建设是保护创业板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机制,也是降低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重要措施,而配套机制正是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和防范的重大障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和大量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导致风险发生后大量的问题难以解决,这就扩大了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影响范围,延长了风险的影响时间。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特别是关于对受到风险波及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例如对投资者的司法救助问题,投资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通过何种程序追究责任,应当追究什么责任,以及相关赔偿的标准等都需要一一明确,而目前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尚不具备这样的配套机制,因此建立风险和处理的配套机制对于降低市场风险,保证创业板市场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要降低我国的创业板市场风险,既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创业板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经验,又要根据我国创业板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既要完善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又要简化监管程序,提高监管效率;既要防范市场主体的操作风险,又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完善风险防范和处理的配套机制建设。因此,我国要加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力度,降低创业板市场整体的风险水平,以促进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元,房坤.当前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机制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2).

[2]许长新.境外上市公司的退市规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1).

[3]陈尔瑞.对建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2).

[4]董辅.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问题[J].改革,2002(1).

[5]周乃敏,韦洪兴.国内外二板市场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3(3).

[6]金栋,凌传荣.创业板市场监管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11).

[7]项雪平.对强制退市公司投资者的损失赔偿问题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3).

[8]蒋大兴.公司退市监管政策的改革[J].法学评论,2005(2).

[9]熊选福.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防范研究[D].中南大学,2002.

[10]曹凤岐.创业板市场:市场风险和公司风险[J].中国中小企业,2009(12).

篇8

经验和统计资料表明,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就业、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具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风险投资业比较发达的美国。风险投资加速了高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促成了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达,并因此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娱乐和社会交往方式。本文拟以美国为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回归等计量方法对美国风险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概况

美国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源于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mericanResearchandDevelopmentCorporation,简称ARD)的成立,标志着风险投资进入组织化和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1958年,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SBIA),授权中小企业管理局制订和实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通过设立政府风险基金,引导和促进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支持企业的早期发展并帮助创建新的企业。在该计划的鼓励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发展迅速。从1959年到1963年的5年时间内,全美就有692家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在中小企业管理局登记注册,资金总规模4.64亿美元,其中公开募集的投资公司47家,募集资金3.5亿美元。

然而,由于存在一些内在不足,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以后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到1977年,全美风险投资总额仅5000万美元。为了挽救毫无生气的风险投资行业,美国国会在1978年至1981年4年间连续通过了6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法案,分别是:1978年的收入法案,将资本增值税从原来的49.5%下降到28%;1979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谨慎人条款,修正了1974年制订的退休收入保障法案中有关投资指南的规定;1980年的《小企业投资促进法》,将风险投资公司重新划归为商业性开发公司;1980年的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安全港条款规定,消除了其接受退休基金作为有限合伙人时所承担的巨大风险;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务法案,进一步将资本增值税从28%降到20%;1981年的《激励股票期权法》,允许股票期权的持有者在行权以后再交税,并降低了税费标准等。正是这一系列法律与政策上的调整为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加之受70年代末风险基金投资于苹果、英特尔和联邦快递等获得了不菲业绩的激励,从80年代初开始,美国风险投资业步入复苏和快速增长时期。

1990和1991年,美国经济全面衰退,社会对风险资本需求明显减弱,大量机构投资者的资产也频频出现质量问题。但随着1992年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并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增长时期,加上1992年以来美国政府对50年代确立的“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效地实现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复兴,经济的持续景气和企业股票上市的热潮再次推动美国风险投资业的持续增长。1992年,美国会通过《小企业股权投资促进法》,除解决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外,还提出了“参与证券计划”,即小企业管理局以政府信用基础,为那些从事股权类投资的小企业投资公司公开发行长期债券提供担保,而且长期债券自然产生的定期利息也由小企业管理局代为支付,从而大大改进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式。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NVCA)的统计结果表明,到2000年,美国风险投资额达到1048.274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创造了430万个就业机会,7360亿美元的国民收入,分别占全美就业机会的3.3%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4%。1999年,美国风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曾经达到165.3%的历史记录。但2001年以后,由于新经济泡沫破灭,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再次进入低谷,2003年后回升迹象向好。

二、美国风险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为了充分说明风险投资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美国为例,选择了美国1990年至2003年14年的风险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来论证分析。我们首先检验两个经济时间序列是否存在伪相关问题,因为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意义上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这对我们的实际研究结果是毫无意义的。本文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来检验X对Y的解释程度(其中Y代表国民生产总值,X代表风险投资)。

表1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F统计P值

Y不是X的格兰杰成因1.326190.38306

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2.067790.24719

注:以上分析用EVIEWS3.1软件计算得出。

可见,对于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只有0.25,表明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小,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X是Y的格兰杰成因。同样对于Y不是X的格兰杰成因的检验概率只有0.38,也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Y也是X的格兰杰成因。通过分析得出,序列X和Y都能提高彼此的被解释程度,风险投资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相互反馈关系,风险投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为风险投资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风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列出其线性模型式表示如下:Y=AX+B,式中:Y——国内生产总值(GDP),X——风险投资额,A、B——待估计的系数。将美国1990年至2003年风险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28个样本在Eviews软件上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运算,估计结论为Y=0.158804X+14.41221,其中R2=0.818469,相关系数r=0.8824,T统计值为62.5209。从估计结论可以看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严格的正相关,两者相关的概率达到0.88。通过回归方程粗略看出风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风险投资每增加1%,国民生产总值增加0.16%,拟合系数R2为0.818469,回归效果较好,T值显著性通过检验。除了定性分析外,西方学者对风险投资的作用也进行了大量定性研究,具体来讲,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风险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研究报告,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保持着一个稳定的增长率。在对美国风险资本经济影响的7次年度调查中发现,创业企业在第一个营业年度平均拥有员工21人,到第八个营业年度平均员工达到184人,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另据一份对500家受风险资本支持的创业企业的调查显示,1991-1995年,这些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财富500强企业每年以4%的速度在减少工作职位。[③]通过调查得知,在就业增长较快的主要行业中,几乎都得到了风险投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当然,不同的行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又会有所不同,计算机软件行业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由风险投资支持的软件企业雇用了88%的软件工作人员。

(二)风险投资拉动销售收入的增长。风险投资支持的各个行业中的企业在拉动企业销售收入增长方面明显优异于缺乏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1975-1995年的20年间,美国最成功的24家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公司的营业额增长了100倍,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曾经得到过风险资本的支持。特别明显的是软件行业,通过对2000-2003年美国软件行业销售的调查,风险资本支持的软件行业产值增长达到31%,而与此相对应的整个软件行业的增长率却只有5%。在某些风险投资特别青睐的高技术行业,风险资本的支持更是明显,而这些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也非常迅速。

(三)风险投资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兴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新技术发展的高创新性、知识密集性、高风险性等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很难像其它一般成熟产业一样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应运而生。风险投资对R&D成果的转化进行投入,提高了成果的转化率。支持创业成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科技成果、创业人才以及资金的混合体中,风险资本投资是关键的一分子,正是这种混合体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仅1987年至1996年,美国风险资本家向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及服务、通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就从21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48亿美元,年均增长7%,信息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2175亿美元增加到4445亿美元,年均增长6.5%。

三、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风险投资目前虽有一个旺盛的发展格局,但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障碍:宏观方面存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制度障碍,具体表现在缺乏有效地推出渠道和退出制度、现行法律和政策不配套所形成的制度缺陷、政府定位不准、参与方式不当等;微观方面缺少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高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和低成功率、缺乏真正的风险投资家、单一的风险投资企业制度等。认识到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大贡献,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势在必行。

(一)营造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制度环境。Bygrave和Timmons(1992)对美国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考察。他们指出,风险投资业的内核由资本、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支撑组织构成。风险投资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府环境、文化环境、智力支持、地区差异等。在营造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中,政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要采取倾斜政策对风险投资业进行扶植,如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优先采购国内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产品、以出口信贷方式积极支持高科技创业企业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等;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有效的退出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大学、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改变凭关系进行投资的行为,由市场来决定投资的去向等。

(二)风险投资的产业化、市场化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紧密联系。风险投资产业化、市场化过程,客观上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风险投资在投资运作上一定要面向市场,按市场需求选择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项目,同时按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建立风险投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等。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紧密联系,可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比如受市场影响,出现热门行业投资过度,而一些有前途的技术得不到足够的资本,风险投资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以通过合理分析受资行业的结构,对受资行业的投资进行平衡。另外,风险投资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紧密结合可以加快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三)构建我国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有效模式。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环境、文化环境、智力支持、资源、市场等因素的正式和非正式约束。根据这些因素,我们从生态学发展的角度来构建一个风险投资发展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金融支持、技术专长、知识等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循环反复。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不仅仅局限在资金的投入上,风险投资家往往还肩负着为风险企业输入管理技能、知识经验、市场资讯资源、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等重任,同时通过高技术产业投资的平台和科研机构、大学保持紧密联系,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本支撑,促进知识、经验、人才等合理流动,及时了解技术、科研成果的最新动态从而进行新一轮的投资。

参考文献:

1.AndrewL.Zacharakis.Thedevelopmentofventurecapital-backedinternetcompanies,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8(2003).

篇9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和动荡,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也更加多样化、更具不确定性。战略风险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进行管理,谁更好的解决了战略风险管理的问题,谁就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国外对于战略风险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发展。到目前为止,对战略风险概念的理解还没有统一的认识。Christopher认为企业战略风险是企业战略层的风险,是整个企业范围的风险,把战略风险管理看作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手段。James MCollins 将战略风险定义为企业在其所属行业中排名降低的程度。国内学术界对战略风险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国外战略风险理论的引入,和对企业具体战略行为风险的研究。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企业战略风险问题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对其形成机理缺乏深入的研究。战略风险的形成机理是进行战略风险识别和进行战略风险管理控制基础和重要前提。本文结合风险的一般特性和企业战略的本质,探讨了战略风险构成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战略风险形成机理。

二、 战略风险的构成因素

战略风险的构成因素作为风险发生的必要条件是风险机理模型中的前提要素,是企业战略风险管理中的基本问题。Baird根据企业内外部系统的层级特征将战略风险划分为两个层次:产业风险、企业风险。Budd提出战略风险产生于创业风险、运作风险、竞争风险。杨华江从公司的环境、资源、能力和战略主题四个方面探讨了集团公司的战略风险的影响因素。本文从战略理论和系统的角度对企业战略风险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战略风险是伴随企业战略的始终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不仅仅是单一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对战略风险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外两方面。对于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风险因素可以概括为战略环境。对于企业内部因素的分析从对战略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决定战略的主要因素和竞争优势的来源。因而可以认为企业的战略资源,竞争能力是企业的重要风险因素。此外,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企业的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战略制定,战略的实施又是与企业的领导者密切相关。所以,战略环境、战略定位、企业的资源和竞争能力、企业领导者构成了企业的战略风险形成因素。五个因素之间以战略定位为核心,关系如图1示。

1. 企业的战略环境。企业战略环境是指对企业战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是适应性因素,环境的变化不仅要求与其相适应,同时也会引起关键资源和竞争能力的变化。企业战略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行业市场环境等。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产生的影响,可能会使企业的战略的发展方向,战略的方针和战略重点的调整。相关的技术环境的发展、变化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绩的实现,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模式和战略的重点。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产业的结构、及竞争结构的发展方向的变化趋势,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的变化,都会对战略的定位,战略的重点、业绩和竞争优势产生影响。此外,竞争对手的战略与战略的调整,也会给企业的战略带来影响。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制约企业的行为,影响到企业的机会和威胁程度。

2. 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的战略资源一般包括管理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资产资源、人力资源等。作为支持战略的要素,企业的战略资源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结合。企业的运行模式、专利知识产权及组织结构等都是企业的有效运行不可缺少的资源。管理资源是指有助于组织实施,调控企业达到其所确定战略目标的管理性资源。管理资源的短缺可能会导致战略执行的不统一,以及信息流动不畅,从而影响企业决策质量能及资源的分配,给战略的实施带来风险。市场资源是保证企业价值链传输实现的最重要资源。市场资源的弱化,会导致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下降,销售业绩降低和市场开发落后,丧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优势,从而形成企业战略风险。技术资源是保持企业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技术资源能否支持企业战略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并建立起竞争的优势,是企业的战略风险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资金、资产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金资源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支持性程度及资金资源的短缺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可能带来的战略风险。

3. 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包括管理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等。企业的战略资源和战略能力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企业的战略资源在一定的机制下会形成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竞争优势。企业的管理控制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就会成为薄弱环节,构成风险。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则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研发的能力若不能超过竞争对手,将会导致产品销售及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丧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源,形成企业的战略风险。

4. 企业领导者。企业的领导者主要是指企业的企业家、最高管理层和核心管理人员。领导者的能力必须与战略相匹配,才能达到战略的既定目标。影响领导者能力的因素包括知识结构、经历、经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事业心、决策风格和风险偏好。领导者的能力表现为把握战略态势,制订正确的公司发展战略,驾驭全局,审时度势,有效的利用和分配资源,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以及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管理战略风险的能力。领导者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知识结构的落后,会影响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发展。领导者的经历经验,学习能力,对环境和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企业运行情况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各个方面发展态势的判断,都会对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领导者的风险偏好会使企业选择不同的战略行为、战略目标及战略期望。企业的收益有所不同,战略风险也会不同。

5. 战略定位。战略定位是产生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战略是经过战略研究形成的企业的使命、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指导思想。支持战略的是企业的特殊资源、核心竞争优势、企业能力和企业各个阶段发展的状况。战略定位的风险就是战略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战略的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情况以及行业的发展规律。

三、 战略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企业战略风险因素如何演变为战略风险的?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造成企业战略风险的因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战略风险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保持良好的运行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一旦系统的运行出现了问题,就会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业绩下降,使系统的目标难以达成。所以战略风险的形成机理就是系统间各因素的不平衡,并最终影响系统目标实现。这种不平衡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是指当其它因素不变,某一战略风险因素发生变化时,引起系统间的不平衡,如环境的改变。环境对企业的战略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往往不受企业的控制,企业与环境不相适应,就会引起战略风险,导致企业经营上的失败,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是指在整个企业系统的运行中各个因素的动态变化所引起的不平衡。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各因素都会发生变化的,它们之间的动态不匹配和不协调会直接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会引起战略风险。这种动态不平衡对战略环境来说是适应性不足,对战略资源和能力表现为支持能力不够,对企业的领导者则为能力的匹配度不够。战略风险的形成机理的系统模型框架如图2示。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当战略风险因素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各因素之间动态匹配性和协调性被打破。而作为一个系统来讲,企业都有自我修复和一定强度的适应能力,企业本身可以调整某些要素的一定程度的变化,避免系统的不平衡的发生。也就是说战略风险的产生是具有一定的条件的。只有当五个风险因素在系统出所体现出来的适应能力,支持能力,及匹配性无法通过企业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达到动态平衡和协调,就会导致战略风险的产生。

四、 结论

本文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的战略环境、企业资源,竞争能力和战略主题定位的变化可能引起的战略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战略风险形成机理模型,指出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动态不平衡和不匹配,是导致战略风险发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Clarke C.Varma S.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The new competitive edge.Long Range Planning,1999,32(4):414-424.

2.Jamesm c,Timotlly W R.Stategic risk:an ordinal approach.Management Science,1992,(12).

3.杨华江.集团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理论探讨.南开管理评论,2002,(2):56-59.

篇10

现代社会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多于机遇,风险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的风险有很多种,包括经济风险、兼职与就业创业风险、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意外伤害风险、健康风险和情感风险。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的认知状况和应对各类可能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的能力。

为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问题做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及其他工作人员依托于校专项基金项目,初步确立以合肥工业大学在读本科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为研究对象,课题旨在研究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现状、呈现的特点及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分析

笔者及项目其他负责人员在参考中外文献及总结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份《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合肥工业大学在读本科生,按每个学院人数的8-15%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发放总份数为5700份,其中有效问卷约5200份,问卷处理方式采用集中发放、随机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本次调查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对各类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和呈现特点;探讨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途径。

1.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意识现状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作为网络生力军的大学生也饱受信息易泄露之苦。缺乏信息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谋利甚至形成灰色利益链、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成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的主因。通过调查表明,学生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证件号码、电话号码都表示不愿轻易透露或填写。对于收到的陌生来电、陌生信息,89.6%的大学生都选择不会理会、直接删除。在是否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方面,38.3%的同学选择了对个人信息进行加密或安装杀毒软件,但也存在14.4%的同学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在判断个人信息收集者可信赖程度方面,40.7%的同学比较依赖于机构或个人名声。在是否透露其他人信息方面,70.9%的同学表示自己从未将社团或班级成员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其他社团、组织或企业,也有9.4%的同学表示曾将其他人的信息透露给校内组织。在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方面,“依靠立法和执法”、“依靠社会环境的净化,通过全民自律”、“依靠提高信息保护技术”是受访者最认可的三种途径。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在学校有助学贷款经历的同学,对个人信息安全特别在意,均表示很担心自己的所有信息在网上可以查到,也表示曾因信息泄露而险些受骗,如有骗子打电话骗取家长信任,要求汇款等。

2.个人财产风险意识现状

在多元化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网上支付这种付款方式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很大,对经济观念比较单薄、阅历少的大学生提出了严峻考验。调查表明:90.4%的大学生有网上支付的经历,支付方式呈现多种方式,其中以网上银行支付为主,约占调查总数的72.3%,只有44.5%的被调查人员表明自己对网上支付可能存在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在防盗安全面,有38.1%的同学表明会经常在休息或者离开时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46.8%的同学会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对自己随身携带的财物格外留心。11.4%的同学表示发生过被盗事件。

3.兼职与就业创业风险意识现状

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及学生本人预期的不完善性,都可能会在兼职、就业创业中遭遇低于预期回报的结果,也可能会面临一些经济损失。调查表明,63.7%的被调查人员有兼职的经历,他们获得兼职和就业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通过学校网站和老师提供的占到66.9%,还有些同学通过一些校外的网站获取兼职,占到13.5%。只有10.2%的同学表示在做兼职前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在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对与用人单位的签约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比较了解的只占到被调查应届生的19.3%。在创业方面,有过创业行动的,只占被调查人员的1.2%,而他们的创业领域多集中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商业经营,如实体店和网店经营,如果遇到资金不足多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占到所有创业人员的72.9%。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学生在兼职中遭遇到乱收费的情况比较普遍,就业中也有同学遇到过违约情况,对用人单位不返退违约金的做法,大部分同学表示如果经济损失不大,也就不予追讨,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的想法,只有部分同学表示将自己的情况反映给了辅导员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的老师。

4.人身安全风险意识现状

所谓高校学生意外伤害安全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校园学习),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校园生活),所受到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行动自由权方面的威胁和风险。通过调查表明,82.1%的同学对宿舍楼和教学楼中的安全出口通道表示“不知道”或者“没遇过什么事,不关心”。在寝室里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方面,69.3%的同学表示,没什么问题,可以使用。87.8%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对陌生人的求助“视而不见”或“视情况而定”。去工厂实习、参观时表示会认真听取相关安全知识的人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1.6%。在学习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逃生知识方面,被调查人的75.4%选择不了解或只是通过一些别人发的宣传资料作一简单的了解。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同学对于可能遇到的意外伤害,如体育活动意外伤害,火灾、地震防范及自救措施不清楚,或只大致浏览过一些别人发放的地震、火灾知识宣传册。

5.健康风险意识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直接关系到其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所谓“健康风险意识”,是指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有清醒的意识。调查表明:57.7%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健康关心的程度不够,其中9.8%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关注自己的健康。70.8%的大学生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运动,14.8%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参加课外体育运动。67.2%的大学生不太关注健康方面的相关书籍,9.5%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关注健康方面的相关书籍。另外,通过调查和访谈也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理论上普遍能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对自己身心状况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对健康风险的防范意识也较差。

6.情感风险意识

作为生理成熟的成年人,大学生的各种情感需要属于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未成型阶段,他们因情感问题而引起的“违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可以说,随着大学生恋人之间性观念、性道德的不断弱化,大学生非婚也就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应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关注大学生情感世界,解答情感困惑,增强大学生的“情感风险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所谓“情感风险意识”,是指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自己在情感上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有清醒的意识。调查表明:17.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期间,恋爱是必修课。68.2%的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太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其中15.4%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完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13.4%的大学生认为爱情并不需要过重以感情为基础,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排遣寂寞。

二、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特点

1.风险意识普遍不强

通过问卷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约87%的学生遇到了来自健康、学业、就业、人身安全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扰,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自身可能将要面临的各项风险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对于已造成的个人损失,有61%的学生认为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逃避风险责任的普遍心态。

2.风险成因复杂化

风险是一种未知的不良后果的可能,风险一旦未能有效规避,就演变成学生个体或群体受损事件。[2]笔者长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自身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及对诸多学生问题的处理,发现以往的学生突发事件成因普遍单一,主要原因为学生性格原因、社会经验不足等。然而,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冲击,特别是网络的虚拟及不确定性,给大学生带来了交友、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风险。同时,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的交织,使得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的成因日渐复杂。

3.风险呈现阶段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由于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差异,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对大学新环境普遍存在不适应性,同时对社会生活的复杂状况不了解、个人风险防范经验较低,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遭遇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几率较高。二、三年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最多,兼职比例也最大,由此而来的交友风险、购物风险、兼职风险等几率较高,而毕业班学生面临的更多是择业竞争风险及情感风险。

4.与网络、信息有关的风险形式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网络、信息相关的风险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如网上购物带来的财产风险,个人信息泄露。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从网络上获得投资创业信息,开办网店、炒股等。在调查中发现,有十余名同学在网上开设了网店,有炒股意向的学生近10%。由于网络相关法律不健全,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后果,产生的经济风险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和心理负担,过度沉迷网络经营和投资活动也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三、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工作途径

1.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预警教育制度和机制

(1)建立有效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要为学工部。学工部除了负责学生日常的事务管理,还要处理与大学生相关的危机事件。近年来,随着大学生风险的影响因素逐步多样化,很多风险的应对越来越需要专业机构和部门的指导,如心理危机应对、创业风险应对等,这就使得学工部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多样化的风险形式。因此,成立专门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系统规划和设计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成立专家组负责风险防范知识的解答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制定学生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是有效实施学生预警教育的根本保障,高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应包含组织机构、工作职责、预警分析、相关保证措施、预警对策等内容。其中组织机构、工作职责是提前安排突发事件的相关管理人员,并对机构内参与人员所应承担的工作职责进行分工;预警分析是对其他高校所出现的重大事件或本校先前已发生的重大事件要认真分析研究,并根据当前学校相关校情、学情,对一些前期症状进行识别、诊断、评估,同时提前发出相关预报,以降低或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3]相关保证措施是指在预防和处理某类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相关器材、物品或费用。预警对策就是要通过预警分析,对不良趋势采取相应的方法对策,进行矫正、预警和识别。

(3)实施学生重大信息报送制度,组建信息报送网络。

实现大学生预警教育,首先要完成对学生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梳理工作,制定并逐步完善重大信息报送工作制度,组建高效快捷的信息报送制度,这是积极预防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施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基础。学生重大信息报送的范围是指发生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正面、负面的重大事件。对于学生重大事件信息报送可分为自下而上的程序逐级汇报和自上而下的对学生事件处理的情况通报。主要涉及的人员自下而上分别为:第一级为信息员,一般为班级班长、支部书记、寝室长和其他学生群体负责人。第二级为责任人,一般为各系分管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他们是学生重大事件的主要处理者。第三级为决策人员,主要为学工部(处)、保卫处、后勤管理部门等相关学生事件管理部门。第四级为负责人,主要指学校、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对于在学生群体中发生的突发事件,相关人员或部门在接到信息后要根据事件情况及时汇报给上一级人员。而对于情况通报,是指学工部(处)、保卫处、团委、后管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之间建立的有关学生事件发生、发展、处理结果情况的及时通报,形成文字纪要,通报二级学院并汇报给学校分管领导。

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

(1)开设风险教育课程。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相对和平、和谐的环境之中,政府、社会和民众都缺乏相应的风险知识,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关于大学生风险教育的课程,没有形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对象的、完善的风险教育课程体系,没有科学、完整和系统的风险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随着风险的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大了对风险问题研究的力度,研究活动如火如荼,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要广泛收集有关风险教育的资料,一方面编制有关风险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开设适应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风险教育课程,有条不紊地开展课堂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风险知识,形成正确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重视心理健康课、就业规划课中对就业创业知识和个人情感风险等相关知识的教授。

(2)利用多种途径传播大学生风险意识防范知识。

首先,除了开设必要的风险教育课程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提升大学生风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学校要通过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校报、讲座各类学生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风险知识,让学生学习到各种风险知识和风险防范策略;结合学校及学校所在街道、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具有地方特色、可操作的风险防范教育校本材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风险源,学校和社区周边有哪些风险源。

其次,建立有效的防范风险的网络机制。一要通过网络将各种风险及其内容、表现形式、规避方法展现出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二要通过网络将高校规避风险的制度、方法、人员、手段告之于大家,形成网络体系。特别要将应急机制的内容于网络上,以便一旦发生风险,有机构及时处理。三要在风险到来前,及时收有关信息将其登录于网上,以便使学生及早掌握其危害和预防措施,并及时布控,使风险得以化解。

三、强化实践,提高大学生风险应对能力

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风险知识的传授,并不等于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敏锐的风险意识。要增强风险教育的实效性和现实性,就必须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触风险,体会风险,认识风险,感悟风险及化解风险。为此,高校必须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堂教育的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掌握预测和预防风险的方法。结合课堂所学的内容,可以设计调查问卷,深入各高校,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认真的、详细的分析,以便了解他们对风险的认知状况,更好地掌握他们的风险意识状态和应对风险能力的水平,了解他们希望高校开设哪些风险教育课程的愿望等,从而使风险教育更有针对性。其次,模拟一些现实情景,进行防火、防震等仿真场景训练。最大限度地还原某一具体灾难发生的场景,锻炼学生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的心理品质。另外,还要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了解在就业和创业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风险。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严峻的风险困境,可以有效增强风险意识,自觉地反思自身,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加积极地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篇11

1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基本特点

1.1 公司规模与主板市场相比较小

创业板上市公司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无论是营业收入、净利润率还是总资产规模差距甚远,这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快的中小企业,不符合主板上市的条件只能在创业板筹集资金,它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股东的初始投入和向银行贷款。在遇到财务风险时抵抗力较差。

1.2 公司科技含量高

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制造行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以及现代农业等都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行业。由此可见创业板上市公司科技含量较高,研发产品所需资金量较大,而新产品上市后市场接受程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资金周转回笼的财务风险较大。

2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创业板上市公司在长期债务偿付上陷入困境

现金流量是企业偿还债务的重要保证,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但是,目前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随机调查发现,有许多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为负,甚至这种现象占到被调查样本公司总数的43%。这说明,创业板中有较大一部分公司在面临着财务风险,如果不及时控制负现金流量企业很可能面临财务风险的发生。

2.2 创业板上市公司在投资决策上随意性较大

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不像传统企业一样偏好固定资产投资,它们更愿意将大部分资金投放于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上。而在公司募集的资金用途方面,募集的资金要求专款专用,但是一些公司为了满足公司短期偿债的需要,使用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随意改变资金用途。这些都表明企业在投资决策上随意性较大,如果不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很可能由于投资选择失败而给企业带来风险。

2.3 创业板上市公司选择的经销商信用评级低

一方面,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数为高新技术行业,它们对自己的产品期望值较高,因而急于扩大企业规模。另一方面,认为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实力,乐观估计销售和回款,从而降低了对经销商信用的考察力度,过快的确认收入,导致应收账款的回收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可能成为坏账无法收回。这将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的发展。

3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运行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

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运行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

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之中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投资决策依据的信息不全面,并且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周密分析,从而导致项目投资收益率不高,甚至投资失败,使企业的资金流循环受阻,资金周转缓慢停滞,引发企业财务风险。创业板公司为了加速发展壮大,盲目上马缺乏可行性依据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投资项目,无视公司扩张与其资金实力、公司规模等方面的配比性。过度的扩张必将导致上市公司资金需求量增加,一旦投资失败,公司则难以偿还巨额债务而面临财务危机。

分配过度和分配不足是引起收益分配活动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采用高股利政策,使公司内部留存收益降低,降低公司的偿债能力,一旦债务到期很可能因为无法偿还债务造成财务风险。而有些公司为了研发新产品,采用低股利政策留存大量收益,这将会导致投资者失去兴趣,股票下跌,再融资困难,频繁的股价变动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部分经营者的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创业板上市公司同其他主板上市公司一样,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比主板上市公司的风险更大。但是部分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是高科技行业,投资相对于传统产业较小,适应和调整能力强,从而放松了对财务风险的警惕性。

3.3 创业板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抽样调查结果知其内源融资额占平均总融资额不到5%,而外源融资所占比值达到了95%以上,这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外源融资,而自身的盈利能力较差,很少通过自身的盈利来扩大公司规模。虽然降低了企业的债务压力,但是企业将大部分收益用来分配股东股利,自身留存收益较少,降低了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和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3.4 创业板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现象严重

根据近三年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公布的年报数据显示,自2009年9月起,原计划募资总计67.86亿元的28家公司,实际却超额募集,实际募资规模总计达到145.25亿元,是上市公司融资需求计划的2倍多,平均融资规模水平达到5亿多元。28家公司超额募集资金77.90亿元,平均超额募集率高达115%,平均每家公司超募2.78亿元,其中神州泰岳超额募集比例最高,达到264.7%。

4 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4.1 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

4.1.1加强现金流管理

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部分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处于成长期的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加强对现金流管理。在现金的投资使用方面要先进行财务预算,使现金的使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公司还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机制,对现金的收支状况进行预测,掌握公司的营运状况,预测公司的现金流风险,及时进行控制。

4.1.2寻求最优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筹资方式主要有股权筹资和债务筹资。为了能够降低筹资风险,企业要选择风险相对较小,利益相对较大的最优资本结构。如果企业息税前利润率高于预计负债利息率时,增加负债资本。

4.2 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散化

分散化是管理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财务风险的分散化对企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为了帮助企业发展,加强企业风险分散化是十分有利的。投资资产的分散化能够降低由于一个项目的选择失误而导致的投资损失。筹资方式的分散化可以避免由于暂时的经营失败而导致债务缠身,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财务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财务风险分散化可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4.3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由于财务人员是企业成员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人员也是最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为了帮助企业快速高效的发展,加强企业的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需要有固定的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培训基金,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此外,还要让财务人员意识到他们日常的行为活动的不规范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适时地对日常的风险控制管理进行经验总结。

4.4 建立财务风险基金

财务风险基金的建立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安全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提取准备金,一旦损失发生,公司可以从基金中列支,或者进入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由于财务风险的发生对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要采用合理的基金使用制度,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分配基金的使用量,不能随意用基金弥补损失,保证基金的合理使用。

4.5 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

在收益分配之前,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筹资能力等因素,选取合理的股利发放率。一般情况下,在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时,为了给企业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资金,应尽量减少发放现金红利而以股票股利为主,避免企业因资金紧张甚至短缺而发生财务风险;在企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时,由于企业的现金流较为平稳,为了保证企业资本结构和控制权的稳定,可以考虑现金红利为主。

参考文献:

[1]常海英.经济论坛[N],河北省科学院,2011,(8):1-5.

[2]管丽明.我国证券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1,(3):67-89.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76.

[4]张军华.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基于创业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5):175-176.

篇12

一、人力资源风险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一般我们可以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内容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显得更为重要。另外我们也可从已知风险、可预知风险、不可预知风险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对于已知风险和可预知风险我们要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防范。人力资源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使得管理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些都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人力资源管理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为了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特性及不断发展的潜力,系统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也会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三是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员工的行为具有不可测性,很难准确测度工作人员的行为,加上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就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原因。工作人员靠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源取得收益,从而产生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非协作、非效率的“道德风险”。

二、风险识别

人力资源风险包括员工招聘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任用风险、员工薪酬管理风险和员工离职风险。其中:员工招聘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招聘者的品质和动机、测评工具的有效性等内容。员工培训风险包括培训观念风险、培训技术风险和外在风险等内容。员工任用风险包括以短掩长、重过忽功、事人不宜、轻视价值观等问题。员工薪酬管理风险包括薪酬制度欠妥、薪酬设计欠佳、薪酬激励机制失衡、薪酬结构难整合。

三、风险衡量

人力资本风险具有风险成因多、风险因素复杂、各风险因素间相互关联度大以及风险计量困难等特点,应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本风险。将人力资本风险放入企业的整体风险中去加以考虑,人力资本风险只是企业风险网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其它方面的风险均会对人力风险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仅从经济角度或是价值计量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本风险显然是不充分的。

(一)人力资本净评估风险

1、人力资本风险衡量

我国中小企业应该通过风险识别使自身更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本风险暴露,使其意识到那些乍看起来属于个人或者家庭承担的人身风险,事实上也是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本风险暴露。因为,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一人力资本,其风险将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果。

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架构、员工素质、员工结构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识别,并通过人力资本风险评估表对企业潜在的人力资本风险进行评估,得出风险等级“高、中、低”。这里,评估标准应该根据行业或者地区的实际状况确定,即将潜在人力资本风险引起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对企业收益的不利影响的平均概率作为评级标准。

2、管理团队人力资本风险

(1)团队结构风险。企业管理团队必须在专业领域、技能、经验等方面保持一个合理的平衡关系,并且其结构要与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动态适应。而民营企业家族内部,其人力资源显然无法达到这种要求,难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化要求,使企业经营潜伏巨大风险。

(2)合作与协同风险。许多民营企业一旦取得初步成功,创业成员内部就开始争斗,导致财产、市场、技术、人才分割,最终使企业垮掉。管理团队的合作必须以明确的责、权界定为基础,家族制的主要缺陷是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晰,角色模糊,责任、权力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使得合作协同困难重重。当创业者去世后,家庭成员常会为继承权以及职位安排、报酬分配而产生矛盾,影响企业形象和运行效率。

(3)元老与任用风险。家族企业用人方面偏重“信任、忠诚”,而对契约、能力不够重视,必然会使部分缺乏管理才能的人员担任高级职务,一些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元老”仍高居权位,其管理、决策失误对企业将造成严重损失,并阻碍企业的创新与人才引进。

四、风险评价

建立和完善组织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其主要内容是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采取多种或复合激励等等,关注员工的个性发展与组织发展协调问题,通过两者间的共同发展以期达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契约”及其机制。人才的流动,知识型人才的流动都是必然的,而稳定只是相对的。随着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不断发育,随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资本价值与其接近或接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平台建设与环节应当与社会资源实现一定的信息、内容及资源共享。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应注重利用法律、法规降低其风险程度。目前,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都有共同的体会,企业、组织与员工个体的司法诉讼事例在不断地增加,既有劳动纠纷问题,也有知识产权等其他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给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者带来新的、复杂的课题,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和组织带来额外成本支出。因此,企业人力资源探析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不仅仅是协调与平衡组织与员工双向发展问题,也不仅仅是“心理契约”形成或构建的问题,还应进一步关注和注重如何利用法律法规降低风险的内容管理。

篇13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82-02

从1956年诞生至今,企业孵化器(下称孵化器)运行的实践证明,孵化器在帮助新创企业克服新企业缺陷并提高企业存活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并成为推动区域创新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组织。这也引起了广大学者针对孵化器展开研究并试图揭示:(1)孵化器是什么(What),如:孵化器的概念、类型与功能;(2)孵化器为什么具有孵化功效(Why),如:孵化器的要素与组织构成;(3)孵化器如何完成孵化(How),如:孵化器作用机制与孵化机理;(4)孵化器如何变化(Develop),如孵化器的演进与发展。围绕这四个研究分支展开的研究归根结底是要打开孵化过程“黑箱”。

针对孵化过程“黑箱”展开的不同分支的研究与孵化器实践活动构成了一个循环反馈系统,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活动的同时实践活动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与实证样本,促进了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已有的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已经能够较为清晰完整的支撑整个孵化过程脉络构架,但是在某些研究分支并为就此取得新的突破。基于此,本文提出未来可能实现突破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一、企业孵化衍生与共生

盛世豪和郑燕伟(2003)对新企业生成过程作了广角透视和理性追踪发现:有许多新企业是由现有企业经过复杂的“孵化”过程衍生而来的,新企业与老企业之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孵化生成机缘,并且基于这种孵化生成机缘,新企业与老企业之间往往形成一种密切的衍生关系[1]。不仅如此,入孵企业由于嵌入网络的重合,不同入孵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作用,体现了明显的共生关系。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每家企业资源富余与短缺两种状态始终并存。对于富余资源,企业可让渡资源使用权,提高富余资源的利用率;对短缺资源,可利用外部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发展。所从企业孵化衍生与共生角度分析,成功毕业企业和在孵其他企业将能够为入孵企业的孵化带来巨大的帮助。而针对孵化毕业企业和在孵其他企业与入孵企业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一直没有被学者纳入到孵化器研究的框架体系中。

如何开发成功毕业企业和网络中其他入孵企业的价值,如何利用孵化器中间“桥”功能来协调和引导入孵企业与毕业企业和其他入孵企业间的互动,如何挖掘关系要素和构建活动模型以及互动机制与效果评价的研究都将成为未来孵化器研究一个可以尝试突破的方向。虽然中国企业之间互动的研究从价值链到网络早已成为企业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活动,但是现实中入孵企业与毕业企业以及在孵其他企业间的互动活动很少,供研究的素材和样本比较有限,这给相关研究带来了一定障碍的同时也对理论研究用以指导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孵化网络的优化与治理

孵化网络的构建越完善,入孵企业成长得越好[2]。相应地,入孵企业成长得越好,它们融入网络的倾向越明显[3]。因为孵化网络的存在减少了资源和信息的交换成本,从而降低了入孵企业的交易成本,使它们在共享和联合使用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规模效应”和“联结效应”。网络化作为孵化器发展的必然趋势,已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社会学角度与生态学的角度都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Williamson(1988)从进成本角度对网络发展做出了分析[4]。Freeman(1999)通过研究的网络环境对孵化网络外部作用机理对这一趋势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5]。Hansen(2000)从孵化器网络的时间与成功要素角度进一步揭示了网络作用机理[6]。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孵化器网络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林嵩(2012)、谢洪明和任宗强(2012)从企业网络能力,网络强度和网络协同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角度对孵化网络中企业发展与网络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7~9]。胡海清(2011―1013)在网络交互模式与孵化网络生成与演化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使得孵化网络研究框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10~12]。

针对孵化网络研究的不足,未来学者可以在以下两个层面寻求突破。首先,孵化网络的优化与治理。与传统企业间网络相比,孵化网络结构表现出短期相对稳定以及长期适应性调整的特点,因此需要在企业孵化网络的异质性与动态性及其内在运行机理进行深度解构的基础上对孵化网络运行的整体效率和效果展开研究,从而进一步揭示孵化网络发展模式与规律以及网络优化的路径,并引导孵化网络治理的研究。其次,孵化网络的建立根植于相对宏观的生态环境,Michael(2000)研究结果表明,孵化过程与入孵企业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的分布、孵化器与地方产业集群之间具有显著关系[13]。

三、孵化企业风险管理与失败企业的学习

科技型创业企业同时具有较高的出生率和失败率。国外调查显示:新创企业在创办二年、四年和六年后的失败率分别是34%、50%和60%;创业和高科技两个因素使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创业风险加剧。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14~15]。虽然孵化器可以显著提升创业企业成功率,但是由于环境非线性变化与孵化企业先天性缺陷使得孵化项目本身仍具有很高的风险。虽然企业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针对孵化过程风险管理的研究却很少涉及。王廷浩在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孵化器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运用流程图法将孵化器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和内部风险三个方面,但在操作层面上也仅在技术和投资两维度基础上构建了风险评价模型,所用静态评价指标并不能充分衡量和评价企业孵化动态过程风险程度。这方面研究一直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造成孵化器功能研究仍然徘徊于业务,服务和中介等方面。与此同时,针对孵化失败的企业和项目的研究也没有纳入到孵化器孵化过程研究框架体系中,仅以成功毕业企业作为研究的终结点,造成孵化过程研究完整性的缺失。

风险管理和孵化失败企业研究的不足,为研究者开辟了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研究孵化过程的新视角。首先,在孵化过程风险管理研究方面可以将已有的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孵化过程中,结合孵化过程二元主体的特性对孵化互动过程在风险预警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孵化作用机制的研究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将风险管理纳入到孵化器服务功能研究中,从而为提升孵化质量与完善孵化器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创业失败研究涉及创业理论、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制度理论等多种理论。如何将这些理论引入到孵化失败企业研究体系中将是有待突破的方向,研究失败原因与表现以及针对失败的学习都为孵化过程和再次孵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仅如此,通过对孵化失败企业研究可以找出导致失败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孵企业作用的机理,从而为孵化过程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四、研究方法创新与理论依据的拓展

研究缺陷和新的视角为学者深入研究孵化器指明方向的同时,也对研究方法创新和基础理论拓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其他如生物学,哲学和经济学领域研究理论和方法都可能成为学者研究取得突破的手段。如: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s)引入到孵化器演化与发展研究领域,分析孵化器自适应过程与孵化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的问题;将协同创新理论引入到孵化器网络研究领域,研究孵化网络创新主体间创新与发展的协同效应,同样协同创新理论还可以用于孵化过程衍生与共生中主体间关系与作用的研究;将经济学中的生存模型用于入孵企业纵向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对孵化器衍生与发展以及入孵企业的成长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8-78.

[2] S,parson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Effective Operations of Univesity Business Incub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Korea[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4,42(4):418-426.

[3] Mathew.H.,R.D.Ireland,E.M.Robert.Stimulating Dynamic Value:Social Capital and Business Incubation as a Pathway to Compitive

Success[J].Long Range Planning,2007,40:154-177.

[4] K,D.Williamson.Transaction Cos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Incubator[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88,22(4):120-138.

[5] J,S.Freeman.Overcoming the Hurdles of an Established Business Incubation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9,10(2):35-49.

[6] Hansen,M.T.,H.W.Chesbrough,N.Nohria,D.N.Sull.Practice of Networked Incubator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80(7):154-170.

[7] 林嵩.创业网络的网络能力:概念建构与结构关系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5):38-45.

[8] 谢洪明,陈盈,程聪.网络强度和企业管理创新:社会资本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2,(5):32-39.

[9] 任宗强.基于创新网络协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规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6.

[10] 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企业孵化器组织的网络化机理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0):152-157.

[11] 胡海青,张,张宝建,张道宏.网络交互模式与创业支持类型――基于中国孵化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2):275-283.

[12] 胡海青,张宝建,张道宏.企业孵化网络成因解析:脉络梳理与研究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1):94-103.

[13] Michael,J.,Nowak,C.E.Grantham.The Virtual Incubator:Managing Human Capital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0,

27(2):125-134.

[14] Coster,D.R&C.Butler.Assessment of proposals for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the UK: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pin off companies[J].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