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粮食生产调研

粮食生产调研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粮食生产调研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粮食生产调研

篇1

一、资源概况

____(简称__)位于__自治区东北部,__南麓,旗政府于20__年迁入__镇。全旗土地总面积21152.4平方公里,计划内耕地面积303万亩,待开发整理耕地30万亩。辖22个苏木乡镇办事处,232个村嘎查,5个国营农牧场。全旗总人口 40万,农业人口达32万,农业劳动力14.8万。

__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在4.2℃;≧lo℃有效积温2100—2900℃,无霜期95一1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900小时,年降水350—400mm,多集中在7—8月份,年蒸发量1600mm,干燥度2.30,属典型的半干旱农业区。土壤有黑钙土、暗棕壤、草甸土、栗钙土,大部分耕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梁、荞麦、芸杂豆、甜菜、马铃薯、葵花等作物,20__年粮食总产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实现12.5亿斤。

二、粮食生产现状

__是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旗县。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布局要求,前旗被列为484个区(场)统筹规划项目布局中,是__自治区商品粮基地旗之一,是国家重点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基地之一。近年来,始终坚持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不断加大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生产。

(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呈递升趋势,由1947年的135万亩的最低限增加到20__年的260万亩,增加125万亩。

(二)粮食产量上涨幅度大。粮食产量由1948年的1.16亿斤增加到20__年的12.5亿斤,增加了11.34亿斤,粮食增产潜力较大。

(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促进粮食单产明显增长。__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为主。水稻由50年代的国光品种种植、水淹麦主推技术的应用,亩产200公斤,发展到现在的莎莎泥等优质米品种种植、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应用,亩产400公斤,亩增产幅度达200公斤,实现亩产翻一番;玉米由50年代的黄金顶子、白马牙子品种种植、一埯双株主推技术的应用,亩产60公斤,发展到现在的哲单39、吉单27、兴垦3粮饲兼用品种种植、配方肥主推技术的应用,亩产达370公斤,亩增产辐度达310公斤,增产517%;大豆由50年代的满仓金品种种植、大垄扣主推技术的应用,亩产50公斤发展到现在的合丰50、绶农14品种种植、配方肥及垄三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亩产达150公斤,亩增产辐度达100公斤,增产200%;小麦由50年代甘肃96品种种植、良种推广及大垄技术应用,亩产40公斤,发展到现在的克丰13品种种植、配方肥技术应用,亩产达150公斤,亩增产辐度达110公斤,增产275%。随着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__先后引进、推广了10个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品种,优化了全旗农作物品种、品质,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

(四)农民种粮积极性与日俱增。近年来,党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加大了农业支持力度,良种补贴、农业保险、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种粮积极性,稳定了农作物播种面积,确保全旗粮食生产安全。

(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近年来,__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为手段,以主攻单产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和抗御风险能力;积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耕地质量,使农田得到基本保护;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动科学施肥,实现节本增效;加强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控,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上述措施的应用为前旗粮食增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粮食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田基础设施差。近年来,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总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水利设施建设及维护滞后,资源浪费严重。__属于干旱半干旱农业区,地表水严重贫乏,降雨量少且不均衡,年降水量为380㎜,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春秋两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13%、16%,水资源不足是制约粮食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规划设计不合理,配套不到位,现有水利设施难以发挥作用。__绝大多数粮食作物生产需水的关键时期在4—5月的抓苗期和8—9月的灌浆孕穗期,可春季和秋季降水仅在8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作物需水。三是农田基本建设薄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掠夺性经营,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低。现有水浇地面积约50万亩(水务局提供的数据),仅占全旗总面积的1/5。

(二)农民科学

文化素质低,科技转化能力不足。近年来,__的农牧民培训工作取得了成效,但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农牧民比例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导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能力低。目前,大多数农民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中,思想观念滞后,虽然由过去马犁仗耕作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半机械化耕作,但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种植分散,经营粗放,粮食单产多年来徘徊不前。(三)服务体系不完善,人员素质低。__的几次机构改革,改没了乡级农科站,使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缺了腿。旗级推广部门人员老化,青黄不接,严重缺编;现有人员又常期得不到培训提高,知识老化,知识水平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更谈不上创新。由于农技推广队伍的逐渐削弱,致使农业新的适用增产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缓慢,科技转化率低。

(四)各级政府对农业工作重视不够。农业是__的主导产业,是基础。这些年来,旗乡两级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工作上,农业工作根本没有得到重视,认为种地是农民自己的事,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也只是报告中提及,根本没有具体技术和措施,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四、粮食增产有利因素

目前,__现有耕地面积253万亩(不含国营农牧场),耕地没有增加的潜力,只有增加水浇地面积,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粮食增产7.5亿斤的目标。

(一)前旗有川地约100万亩,截止到20__年已建水浇地约50万亩(水务局提供),仍有50万亩可以开发建设。

(二)通过低水高调等工程措施和旱作节水等农艺措施可改造中低产田坡耕地约100万亩。

(三)完善旗乡村三级服务体系,集成推广一批适用增产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四)落实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五、到2015年实现新增粮食7.5亿斤的途径与对策

(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农业建设项目逐年增加,如何建设好、实施好这些项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整合各涉农项目资金,是实施好项目的关键。由于农、牧、林、水、开发、土地等各口项目都有各自的项目要求,所以整合农口项目资金决不是简单地把农口各项目的资金拿来统一使用,而是整合农口项目。一是旗委政府应组织农业、水务、土地、开发等部门,以“__三业用地区划”“__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对全旗现有耕地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对现已建成的水浇地、未建成的水浇地、能改造的坡耕地摸清底数,进行详细规划、分类,建立资源库,为更加合理地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合理审报项目。所有的涉农项目的审报都要根据项目建设规模、投资多少,由旗委政府统一研究,确定项目区建设的具体乡、村地块,杜绝项目实施部门各自为战,以确保项目不重复建设,资金使用更合理。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利用国家项目资金,来实现前旗百万亩水浇地建设和百万亩坡耕地改造,从根本上夯实农业增产的基础,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国家投入资金的最大效益。

(二)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一要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改善科技推广条件和工作手段,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二是加大农民科技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高产创建园区建设,通过高产创建集成推广一批农业适用增产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通过以上措施,使前旗农业科技覆盖率和贡献率得到明显提高。

(三)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单产

据20__年统计数字,__主要农作物玉米平均单产793斤、大豆180斤、马铃薯20__斤,较过去是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全旗几个主推品种的产量指标相比仍然很低,仍有较大的增产空间:玉米平均单产可增加500斤左右,大豆平均单产可增加170斤左右,马铃薯平均单产可增加20__斤。面对这样的增产潜力,提高单产就成了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耕作方式,切实提高适用增产技术的覆盖率和到位率。在玉米种植上重点推广抗旱座水播种一体机播技术及“一增四改”技术(即:增加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改匀垄种植为大小垄种植);大豆重点推广垄三栽培技术;马铃薯重点推广“两增五推技术”(即:增加密度、增施有机肥、推广脱毒马铃薯、机械化作业、地膜覆盖、设施栽培、施用专用肥)等。20__年,农业局计划在全旗三个积温带的9个乡镇苏木办事处各安排100亩玉米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增加300斤以上,辐射带动1000亩高产创建田;在两个乡安排大豆垄三栽培高产创建20__亩,平均亩产增加150斤以上;落实马铃薯高产栽培200亩,平均亩增产20__斤以上。上述增产栽培技术,到2015年推广面积力争达到180万亩以上。

篇2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19、皖麦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篇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政策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四是抗灾能力。包括排灌设施条什、物质装备状况和粮食种子储备情况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部“十五”计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28亿公顷(19.2亿亩)。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考虑,“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公顷(16亿亩)左右。二是粮食单产。可综合反映粮食的产:出水平。*年我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568斤/亩),“十五”时期的亩均单产应高于这个水平。三是抗灾水平。可反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状况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可用受灾面积‘孙览灾而积之差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灾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物质要素投人不断增加。化肥施用总量(按有效成分100%计算)由1*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年的4146万1吨,有效灌溉面积由1*8年的6.74亿亩增加到*年的8.08亿亩。主要粮食品种良种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0—70%。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8年51亿元增加到*年357亿元(同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为2.67%)。由于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由1*8年的6000亿斤增长到1996年的10000亿斤。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年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出现连续下降。*—2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770.7万公顷(11561万亩),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62.6万公顷(939万亩)、469.8万公顷(7047万亩)和238.3万公顷(3575万亩)。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2亿斤,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78.2亿斤、924.2亿斤和1*.8亿斤。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自主调减粮食面积。1996年以来,受粮价持续下跌和农资、机械和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出售粮食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种粮效益明显下降。据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年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1%,亩均税后收益为3.26元(其中水稻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绿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县有关部门测算,20*年度种植水稻亩纯收入约200元,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种植沙梨、蔬菜等经济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及60%左右的纯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二是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食面积333万公顷(4995万亩),占粮食播面减少总数的70%。近两年粮食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主产省份也调减了粮食面积。浙江省德清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年的553,5万亩,调减到20*年的175.5万亩,减幅为68.4%,其中,20*年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18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浙江全省20*年粮食播种面积2812.5万亩,比19*年减少1396.5万亩,减少幅度为33%。今年一些省区开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护价,通过粮食购销公司补贴收购部分粮食,但补贴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给17个粮食主产县按每公斤补贴6分钱汀购3()亿斤优质粮,对其他县区不下达订购补贴任务,这些地区就相应地自主调减丁粮食种植。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减少了耕地和粮食播种。近两年全国因生态建设退耕,调减部分粮食种植面积。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由80年代的7699,5万亩,减少刊现在的6000万亩,其中退耕39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9.5万亩,退耕还湖约79.5万亩)。据估计,全国因退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100万公顷(1500万亩)。这项计划的实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利的。四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低,因灾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年代以来,国家预算内农业资金投入总量有所增加,但投资比重没有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重点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明显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19*—*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8。1亿亩,成灾面积3.9亿亩,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48%,抗灾率仅为52%,与80年代水平相比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如1*8年的水平(57%)。*年因灾损失粮食1300亿斤,比上年增加600亿斤。近几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趋于下降。全国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由多年稳定在1.10—1.13亿公顷(16.5—17亿亩),减少到警戒线1.07亿公顷(16亿亩)以下。20*年为1.06亿公顷(15.9亿亩),2002年预计为1.*亿公顷(15.7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复起来代价很大。例如耕地的减少,*年耕地占用2349万亩(其中建设占用244.5万亩,生态退耕1144.5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867万亩,灾毁耕地93万亩),耕地补充436.5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开发276万亩,废弃地复垦99万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万亩),占补相抵,*年耕地实际减少1912.5万亩。从*年以来的情况看,在粮食生产和流通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润,粮农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得到保护,投入粮食生产的各种要素会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一)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继续增加和粮食转化与深加工的进一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将早刚性增长。近年来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20*年的粮食需求总量为1062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985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69斤;饲料粮需求量4108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及损耗,人均需求量为786斤。

2、2*5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167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503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12斤;饲料粮需求量5545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04斤。

3、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3195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160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260斤;饲料粮需求量7244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54.9%;加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24斤。分品种来看,今后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粮增长。据预测,从目前到2030年,稻谷需求略有上升,小麦需求持续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长。玉米20*年需求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为28.4%;2*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来粮食产需缺口较大

从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看,20*年、2*5年、203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分别为620亿斤、1671亿斤和3195亿斤。按照粮食最低自给率95%计算(粮食净进口控制在总产量的5%以内),为实现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别提高约100亿斤、1100亿斤和2540亿斤,提高幅度分别为1%、11%和25%。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难和压力很大。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19*—1994年5年粮食单产在533斤/亩左右,1995—20*年7年粮食单产在573斤/亩左右,19*—20*年12年单产提高幅度仅7.5%,年递增0.6%。在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产需平衡,粮食单产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三)影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目前国家资源未能有效的补贴到农民,在粮食流通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如无有力的保护措施,不解决粮食的比较效益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资源紧张。我国耕地数量和水资源不足而且不断缩减,是阻碍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1.59亩,为世界人均数3.75亩的42%。即使现有耕地总是稳定,随着人口增加,到2*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将降至1.43亩和1.34亩。农业用水也严重紧缺。现阶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的25%。预计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时,在降水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小,干旱半干旱面积比重大。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水田和水浇地为7.91亿亩,仅占总耕地的39%。全国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四是科技储备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由于体制不顺、科技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经费不足、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各类试验、示范等科研推广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新推广速度较慢,直接制约着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状况加剧,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由于工业和城市“三废”对基本农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全国已有1000万公顷(1.5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灌溉总面积的7.3%,’且呈上升趋势。每年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数千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由于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影响,难以估计。

四、建议立足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要从长远战略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一)依法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部门分割,制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互脱节,造成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耕地和水足粮食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要树立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水资源,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国家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二)实施农业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粮食产品成本高、品质较差,国际竞争力不强,逐步增加的粮食进口势必会冲击国内粮食市场,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因此,我们应在WTO规则框架内,利用政府补贴弥补完全市场调节的缺陷,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粮食作物科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对良种和适用新技术推广的补贴制度,加强技术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特别是国内支持保护的“绿箱”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资力度,加强基本农田没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土地生产力,直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主产区选建500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加强农田灌排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这些基地县,形成年产粮食5000—6000亿斤的生产能力,保证每年提供*—2800亿斤商品粮。

(五)建立国家粮食预警体系,及时调控粮食市场

篇4

一、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典型症结

一是食品企业的小、散、乱造成了食品质量标准的不统一和工艺标准的混乱及生产方式的落后;二是食品生产原料多数来向农村,因而难于控制微生物污染、农药、兽药、饲料、化肥的超标准使用和污染等状况;三是滥用添加剂,甚至使用非食品用的化工原料和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容器、包装材料、工具设备等;四是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尤其是作坊式的小型企业,由于食品生产的必备条件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因而在生产全程的运输、包装、仓储等过程中,对食品造成不同程度的反复污染;五是交叉监管式或分段监管都有可能出现某种真空,从而给假冒伪劣的产品和假冒伪劣的原料辅料、包装物、工具设备等以可乘之机,直接影响到食品质量的安全。

二、实现食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

1、建立企业质量文化,把质量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通过大力开展质量文化建设和全员质量培训,营造全员关注质量、全员参与质量的良好氛围,把质量最终落实到每个员工中去,自觉形成把“要我搞好质量”转变成“我要搞好质量”,真正体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2、严格执行标准,包括质量标准和工艺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既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准绳,又是识别假冒伪劣的“照妖镜”,还是维护企业权益的“护身符”,而工艺标准是生产合格产品的“指南针”,严格按照工艺标准进行生产全程控制,则是生产合格产品的“必由之路”。

3、严格选择原料供应源。食品生产同其它行业相比,更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不论原料供应源是农村还是其它生产企业,都要有符合国家要求的环境条件论证,无公害论证,对化肥、农药、兽药、添加剂、饲料等的使用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还必须有技术和管理方面专业人员,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档案。

4、严格实行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全程控制。有了标准,有了合格的原料,不等于就有了合格的产品,企业还必须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从产品研发、原料精选、生产操作、产品验收、包装运输、终端管理到产品出厂,以及信息反馈都要有严格的质量管理规则。

篇5

督导调研的通知

 

各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局)、局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的通知》(皖安办〔2021〕53号)和《关于近期几起事故的通报》(皖安办明电〔2021〕15号)要求,按照《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防风险、保平安、迎七一”安全风险防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皖粮仓网函〔2021〕42号)部署,我局决定在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明查暗访和督导调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督导调研内容

(一)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是否结合实际制定方案;是否严格落实“三查三单”制度;对重大事故隐患是否跟踪督办。

(二)安全规范储粮情况。企业承储的各类粮食,是否符合储粮技术规范要求;是否存在超限、超高储粮以及虫粮、高水分粮、发热粮等现象。

(三)夏粮收购安防情况。是否完善夏粮收购预案;是否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触电、火灾、车辆伤人、粮堆埋人等事故,确保夏粮收购安全。

(四)清剿火患进展情况。消防设施配备、用火用电、防火隔离、熏蒸药剂是否符合消防技术规范;是否存在消防、疏散通道阻塞等问题。

(五)防汛保粮落实情况。是否修订完善防汛保粮预案;是否开展防汛保粮应急演练;防汛保粮队伍、装备和物资准备以及防汛保粮值班值守等情况。

二、督导调研安排

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防风险、保平安、迎七一”安全风险防范专项行动,采取明查暗访、专项检查、综合督查等形式进行。“七一”前对重点市(县)开展“四不两直”明查暗访,“七一”后按照工作时序进度适时开展督查调研,加大督查治理力度,形成有力震慑,坚决堵塞监管漏洞,推进隐患“清零”,防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为建党百年营造良好氛围。

三、督导调研方式

(一)听汇报。主要听取安全生产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开展情况的汇报。

(二)看资料。主要查阅企业自查资料,包括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安全检查和粮情检查记录、隐患排查台账等。

(三)查现场。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随机抽取被查市,每个市随机抽查1-2个县,每个县抽查1-2个企业。实地查看储粮管理、作业现场管理、设施设备、消防安全、防汛保粮、应急物资配置等情况。

四、督导调研要求

各督查调研组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和疫情防控要求。按照督导调研内容,全面了解安全生产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开展情况。督导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反馈并督促及时整改。

 

 

 

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2021年6月24日

   

   

   

   

   

 

 

 

 

 

 

 

 

 

 

 

 

 

 

篇6

长期以来,确保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任务。《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指出:“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粮食生产。”

实践中,由于种粮的成本收益低下,工商资本在粮食生产环节的投资积极性小。农业部的典型调查显示:“外来业主流转耕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只有7% 以制种等方式与粮食生产相关,其他的无一例外的都是蔬菜、瓜果、药材等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更有甚者打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幌子肆意改变土地用途。”[ZW(]郭晓鸣中国粮食安全的远忧与近虑[J].农村经济,2013(2).[ZW)]即使和粮食生产有关的企业,比重也是越来越小,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农资供给、粮食加工、流通等在粮食生产链中相对高利润的环节。

通过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笔者认为:粮食生产领域并非工商资本主营业务。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但文件并未明确提出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种植。2015年,农业部、中央农办、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总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O管和风险防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各地要强化租赁农地的用途管制,采取坚决措施严禁耕地非农化。”“对撂荒耕地、非粮化等行为,可以停发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对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范实施区违反产业规划的,停止享受相关农业生产扶持政策。”我国《土地管理法》第19条规定:“我国将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可以看出,在对待工商资本非粮化问题上,国家政策导向只是对粮食安全保障核心区进行了特殊强调,不允许工商资本在上述区域内大面积租赁粮田后改变用途。对于非粮食安全保障区,工商资本要能够保证参与农地经营,杜绝非农化。从二者的关系角度看,非农化一定是非粮化,但非粮化不一定是非农化。非农化是非粮化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新时期,为了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粮食生产,首先,严禁工商资本规模化农地流转后非农化行为,明确工商资本在粮食种植上的定位;其次,全面分析典型地区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实践,合理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粮食产业链,充分发挥资本在粮食生产中的生产要素功能。

2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相关文献梳理

目前,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商资本投资种植业的范围界定,粮食是否属于工商资本投资的主营领域;二是工商资本种粮的运作机制,投资粮食生产环节能否盈利,是否能够带来农民增收。综合近几年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相关文献,大多数学者认为:工商资本种植粮食是不现实的,家庭规模经营才是粮食种植的主要方式(贺雪峰,2012;陈靖,2013;涂圣伟,2014;蒋永穆,2014;吕军书、张鹏,2014;刘成玉、熊,2015;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17)。少数学者认为:工商资本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杨立、郝晋珉,2014;张洪源、张利庠,2015;曲峻岭、孔凡丕,2016;穆娜娜、孔祥智,2017)。综上所述,学者们大多从理论视角对粮食种植的特征、成本收益率、资本逐利性等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有必要对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出形势判断。

3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现状调查及形势研判

本部分选取了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几个典型区域,包括了农业部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2013)在湖南省的调研;陈靖(2013)在安徽省的实地调查;笔者(2014)在四川省的调研;贺雪峰(2015)以华中为主区域的全国范围调研。

31现状调查

(1)陈靖在安徽省的实地调查。安徽黄村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整村流转形成大规模经营,外来资本下乡并进入农业产业各个环节。资本主导下农地规模化经营更加注重资本、技术的投入,地租和工资也成为资本有机结构的重要部分。黄村的规模化农地流转后选择了成本―收益更高的行为:一是良种种植。部分工商资本经营的是改良后的小麦种子,收获后作为良种出售而非主粮;二是转向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如蔬菜、苗木等。若资本单纯种粮,除去地租、雇工工资、固定资产等投入外,年亩均收入仅为200~400元;三是转向深加工和销售渠道,拓展产业链获益。一旦进入粮食深加工、流通、销售环节,在转嫁风险的同时提高增值收益。因此大资本更愿意进入农业产业链前、后端,将生产环节直接外包。

(2)农业部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的调研。根据农业部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2013)的调研:“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主要瞄准了附加值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和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规模化、特色性的养殖业。在湖南省衡阳县,前几年搞粮食生产的工商企业有十来家,现在只剩两家,一家是湖南安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富农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目前,两家在全县共流转土地43000多亩。”[ZW(]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迈进农门以后一三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调研报告[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21).[ZW)]而在这仅有的粮食生产的企业中,其重心已经开始向粮食加工、流通以及农资经营等产前产后利润率高的产业链环节转移。

(3)贺雪峰覆盖全国的调查。调研显示:在适宜耕种的地方无土地抛荒,然而资本与农民争田耕种的现象愈演愈烈。目前,工商资本流转土地占全国流转土地的1/10左右。工商资本加速进入与土地要素密切相关的种养环节。结果显示:工商资本规模化农地流转后非粮化比例很高,资本下乡种田很难成功。工商资本种粮,需要支付地租、固定资本、市场价格下的劳动力工资等,难有利润空间。华中某地推动土地流转搞土地产权交易所,但是几乎没有流转土地用于种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扰乱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4)笔者在四川省的实地调查。四川省工商资本在粮食种植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销售为目的的绿色有机粮食种植。由于普通的粮食作物种植几乎没有收益,所以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种植,也是以高附加值的有机绿色粮食为主。比如,四川省航粒香米业有限公司以有机稻米的生产、加工为主,种植有机大米11000亩;二是以有机农产品生产原料为目的的有机粮食种植。西充县金科种养殖有限公司是大型的高科技种养殖企业,主要以牛奶、猪、葵花鸡、莲花茶等为特色。该公司有机大豆、有机玉米等仅是公司产业链的前端,属于原料供给环节;三是在生产耕作期间以粮食套种为辅。比如四川绮香纱丝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丝绸企业。不过在桑树种植以及蚕桑生产期间,该企业兼有2000亩大豆套种。总体来看,四川省工商资本在种粮上积极性较低,种粮也是以高附加值的绿色有机粮食种植为主。

32形势研判

(1)工商资本下乡种粮的成本―效益分析:规模化粮食生产并非有效。规模化农地流转能够培育一批粮食生产主体。城市工商资本机会成本较高,投资于粮食生产仍服从收益分配的微笑曲线。因此直接投资粮食生产是不经济的选择。

规模化种粮效果不佳的原因如下。

一是农地租金高。理性资本下乡,必须形成规模经济,才有可能形成线性利润积累。实践中,工商资本租赁连片耕地种粮,必须以连片耕地中最不愿意土地流转的农户租金为基准,这无形中提高了租金的标准。因此,相比农户间自发土地流转的租金,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租金要更高。据不完全统计,有的地区农地租金高达每亩每年1000元,这使得工商资本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二是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高。资本下乡进行规模经营,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增加。机械化程度提高带来了固定资本投入的增加,雇工投入意味着更高的市场价格下的劳动力成本。在资本主导下的雇工模式中,与家庭经营方式相比,田间管理细碎、无法计量、监督成本高。

粮食种植上,国家对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因此粮食作物一般不存在与市场对接的问题,粮食种植收益稳定。因此,规模化粮食经营也难突破产业分工体系和收益分配格局,只能通过规模化线性累积而获得微薄利润,这是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环节的结构性缺陷。

(2)工商资本种粮的机会成本高。从农产品供给角度看,主要分为种植业与养殖业。种植业中主要包含粮食和经济作物。工商资本种植经济作物,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选择。“从工商资本种粮的机会成本看,种植经济作物,可能收益高,也可能严重亏损。若总体上粮食供给充足,当种植经济作物收益较大而风险较小时,粮田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就是理性选择。”[ZW(]贺雪峰澄清土地流转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几个认识误区[J].探索与争鸣,2014(2).[ZW)]此外,工商资本种粮面临着多重风险。一旦发生旱涝灾害、农资涨价,其盈利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

(3)初现强势资本与弱势农户间新型二元结构。马九杰(2013)指出:“当存在资本、土地、劳动三个要素分配不公平,或在交易、配置过程中不同要素主导权不一样时,拥有资本所有权的主体往往拥有主导权,从而在农业价值分配中对农户不利。”[ZW(]马九杰“资本下乡”需要政策引导与准入监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3).[ZW)]因此,农户的谈判话语权被大大弱化。从长远看,若工商资本大规模进入粮食种植,则会使农民加大资本依赖性,影响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利于农业深层问题解决。

(4)粮食补贴政策的低效化。以承包地面积平均发放补贴的普惠制方式是粮食直补的主要方式,补贴的只是土地承包者而非实际生产者,因此仅能达到惠农民而非强粮食的政策目标。实践中,多地土地撂荒后农民继续享受种粮补贴,政策效能大大弱化。在分级承包的背景下,粮食补贴由农户获得,扶持大户政策被规模化主体获得,真正种粮者没有获得扶持。

4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思考

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思考。

41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粮食范围界定

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是指产业链相对较长、产业化程度较高,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提升农产品价值链的领域。在粮食范畴内,玉米、大豆等相对于小麦和水稻,产业链相对较长更适合企业规模化、产业化运作,可以进行精细加工和深加工。在种养业中,应结合区位优势以及资源禀赋特征,优先鼓励企业进入玉米、大豆等产业链价值长、附加值高的粮食领域,而非进入小麦、稻米这种价值链短、不适合企业化经营领域。

42家庭规模经营是粮食生产最佳方式

马九杰(2013)指出:“作为农业要素的所有者和配置主体,家庭拥有剩余索取权,将会克服农业企业管理对生产员工的监督困境。”[ZW(]马九杰“资本下乡”需要政策引导与准入监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3).[ZW)]对于不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小麦、水稻等,更适合以家庭农场等家庭经营为主。在农地分级承包的背景下,工商资本等流转大户规模化农地流转后并非自己种植。对于分级承包后,以家庭经营形式种粮面积10~15倍、约100亩的,应给予重点扶持。

43鼓励将种粮低端环节外包,充分发挥工商资本生产要素优势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 因此,应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中的适宜产业化、?模化与集约化的领域:一是良种服务。比如改良后的小麦种子,并非粮食市场中流通的主粮,而是附加值较高的良种;二是粮食全产业链。

粮食价值链可以通过延伸来实现增值:“一是纵向扩展。工商资本一方面要注重粮食全产业链纵向扩展,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二是节点裂变。从粮食产业链加工、销售等中下游环节入手,在每个节点不断裂变出新的横向子环节,使农产品附加值产生倍增效应。”[ZW(]张尊帅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经济探讨,2013(8).[ZW)]因此,应延伸粮食生产产业价值链,让农民平等分享增值收益;三是社会化服务。在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中,鼓励工商企业在粮食生产基地设立如烘干、配送、仓储、物流等生产配套设施,提供全程服务。

44提高粮食补贴瞄准度,注重分级承包后思路转变

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原有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归属由承包农户与流入方协商确定,新增部分应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在农地分级承包的大背景下,应实行“有种有补,无种无补”“谁种粮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在农地种粮的农户享受补贴,而非由土地承包者获得。在补贴标准上,将按主要粮食作物的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

篇7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15-0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嘉兴市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完善考核等措施,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示范区的建设,积极建设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引进粮食生产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拓新模式,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有力保障了全市粮食生产健康、稳定发展,大大增加了粮农收入。从调研情况看,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建设已成为粮食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点。该文对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服务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就促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1 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现状

1.1 组织建设

近年来,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态势良好,主要包括专业合作社和服务公司2种类型。截至2012年底,全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有164家,其中粮食综合类60家、农机专业类43家、植保专业类46家、施肥专业类1家、其他14家。

1.2 资产状况

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注册资金2 996.0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0 850.7万元、流动资产3 772.7万元。其中,拖拉机3 143台、插秧机338台、收割机469台、烘干机65台、担架式机动喷雾器1 502台、营业用房41 748 m2,主要集中在粮食类和农机类专业合作社。

1.3 经营情况

164家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8 884人,服务农户82 000户,服务经营面积5.79万hm2,2010年营业额17 216.62万元,毛利总额1 570.04万元。

2 取得的成效

2.1 服务组织进一步健全

经过多年来的扶持与完善,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服务组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扩大,包含了粮食生产、农机服务、植保防治、配方施肥等专业合作社及机械维修、稻米加工等专业服务公司,涉及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

2.2 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嘉兴市粮食生产服务内容已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服务覆盖,产前服务主要包括市场信息的提供,良种、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统一供应等,产中服务主要包括翻耕、育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烘干等粮食生产环节全程服务,产后服务主要包括帮助农户进行粮食的加工、销售、运输等。通过初级产品深加工,打造自有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生产过程中统一进行科学管理,实行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逐渐得到农民的接受和欢迎。2010年,全市机耕面积3.34万hm2,机插面积9 233.33 hm2,机收面积4.642万hm2,统防统治面积达1.262万hm2。

2.3 服务机制进一步创新

嘉兴市粮食生产服务组织管理制度规范,队伍基本稳定,服务条件不断改善,服务机制不断创新。嘉兴市植保合作社把公益型的病虫测报预警、农资供应连锁经营服务、统防统治服务、植物有害生物清除、病虫灾害保险补偿机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农机合作社除开展机耕机收、土地平整、河道疏浚等社会化服务外,还积极向外拓展,进行跨区机收作业,而且各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服务创造了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亮点。由合作社联合开展全程农民作业服务,做到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机械施肥、统一机耕机收,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集成先进农业技术(包括高产栽培、综合防治、平衡施肥、肥药减量增效技术等),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组织生产,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存在的问题

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随着合作社、服务公司等的发展壮大不断扩大,但在服务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偏小、辐射功能弱

专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经营规模较小,入社社员数量少,带动农户和辐射产业范围相对有限。通过调研,散户生产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和报刊以及乡镇政府、村集体,各占36.5%和55.7%,种植大户生产信息来源于农技部门的仅占51.5%。散户和大户耕地主要是雇人机耕,分别占75.8%和61.9%。水稻收割83.4%的散户和81.8%的大户都是雇人机割;农作物灌溉也多数由村集体统一进行,散户占77.7%,大户占68.1%;而水稻播种、育秧、插秧基本上是由自己解决,其中散户占90%,大户占83.5%。

3.2 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机制欠缺,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组织机构与服务功能还不健全,经营行为不够规范,缺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与动力[1-2]。

3.3 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农户单家独户分散经营方式使农业服务区域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服务优势,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服务组织人员积极性不高,导致服务效率下降。近年来,受化肥、农用机械、农药、柴油、电力价格不稳且涨幅过猛,农产品经济利益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服务实体实际收益率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仍有待改进。

3.4 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人才缺乏,政策扶持不够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农技专才的缺乏成为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的瓶颈。尽管中央和省市对农业生产方面有明确的扶持政策,但是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如对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作业服务补贴等具体细节支持力度不够大。另外对服务组织贷款、用地、保险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

4 对策

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需要[3]。

4.1 加强规划引导,提升服务功能

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根据建设规模合理规划布局,配备多类型、多元化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做到服务面的全覆盖。结合产业特点,突出建设重点,针对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农资供应服务、生产过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加工储存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促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

4.2 加强政策扶持,建设人才队伍

采取“市场主体投入,政府政策扶持”的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扶持重点,细化扶持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补助的作用。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配套用地等方式,积极帮助服务组织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整合,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社会化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加强农业和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4]。

4.3 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服务组织的发展,注重“量质并举”,积极引入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做大规模、做强服务,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适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信息网络化管理,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4.4 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发展空间

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财政、工商、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应加强联系沟通,加强对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形成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的合力推进机制。在项目、资金、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提供更优惠条件,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创造更宽松的发展空间,共同促进粮食生产社会化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廖西元,方福平,王志刚.粮食生产发展核心长效机制及其实现途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7(4):14-18.

篇8

一、引言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粮食生产后备资源有限,粮食生产条件不够优越,经济实力有限,扩大粮食生产能力的边际成本递增迅速,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超前的发展粮食生产代价高昂。

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粮食安全问题又特别突出,解决“吃饭”问题又必须立足于国内,为了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粮食生产必须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实质上是国内需求拉动型,是由人口增长、居民购买力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决定的,粮食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向上的递增趋势。同时,粮食经济运行体制的变更、相关政策的变化、价格的变动等,必然给粮食生产的发展打上相应的“烙印”;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学研究、相关新技术的发明与推广,经常出现阵发性的冲击,这些冲击也必然在粮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即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又作为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粮食生产活动,虽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但灾害性天气的出现仍会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因此,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实际历程充满了波动和曲折。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粮食发展规律,摸清各种原因作用于粮食生产的机理,很有必要分解并识别我国粮食产量的基本变化趋势以及各种相关类型的波动。笔者就影响粮食生产波动的因素进行归纳综述,将其归纳为以粮食政策、粮食价格和自然灾害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存在其它若干辅助次要影响因素。

二、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

粮食生产增长不是一个稳定的变化过程,我们将粮食生产过程中这种年际间起伏变动定义为粮食生产波动。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知道,在不同时期,由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

(一)粮食政策

我国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是国家的政策。可以这样认为,粮食产量是宏观决策实施的具体反映,宏观决策又来自于对粮食形势的基本判断,当宏观管理部门对粮食供给情况判断发生变化时,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出台,并调控粮食生产。因此,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还得从解决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入手。

就过去我国粮食的波动周期看,政策因素对我国粮食波动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孙鹤、施锡铨(2000)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建国初期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穷苦农民耕种,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迅速提高,造成了1949年―1958年的第一次周期变化;第二次周期内(1977年至今),前期的快速上升基本上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建立和推广并配之以粮食收购价格的大幅提高而推动的。范建刚(2006)提出政策不能限于粮食政策或农业政策本身,而必须超出这种限度,通过对城市、农村非农业调控与农业调控的协调来保障农村非农业产业,非粮产业,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的抽取等不超过粮食生产发展所需要的限度,由此防止要素过度减少对粮食生产造成短期不利影响。因此,政策影响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粮食政策之所以能较大幅度的影响粮食波动,其中一个最主要因素就是,国家颁布的这些政策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国内粮食生产主要来源于农民的种植。农民种植粮食的意愿是粮食生产过程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只有让农民积极的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才有了其他影响因素的可能性。

(二)粮食价格

粮食的价格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是紧接粮食政策因素之后影响粮食生产的直接因素,它是关系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切身利益的因素。孙海清和王波(1999年)提出,在现实的经济体制、政策和资源条件下,农户收入已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农户收入和粮食生产之间存在着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冲突束缚,制约了粮食生产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理想的市场状态是供求均衡状态,供求均衡是指供求相等、价格稳定、市场出清的状态。我国有两亿多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生产同种产品的农户数量极多,同种产品在效用上又无较大差别,这使我国粮食供求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这种市场条件下,单个农户供给数量的增减不影响市场总供给,也影响不了市场价格,因此,单个农户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只能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的产量,而不能通过供给的变动去影响市场价格。由于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因此,当年的粮食供求平衡状况首先引起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粮食市场的这种变化又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行为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继而决定来年粮食产量波动。

实质上,对农民而言,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种粮与其它可行经济活动的比较收益。也就是说,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外部冲击变量不仅包括粮食本身价格,而且也包括粮食生产投入品价格,其它相关农产品的价格(种粮的机会成本)。其中,粮食本身价格又分粮食收购价格和粮食市场价格两种。这两种价格经过不同研究者、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有些认为粮食收购价格的影响比较大,如孙娅范、余海鹏(1999)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收购价格与粮食产量存在因果关系,粮食产量却不是粮食收购价格变化的原因;粮食市场零售价格与粮食产量之间则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因果关系。从1981―1996年的数据分析所得的价格弹性也可看出,粮食收购价格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也要远大于粮食市场零售价格的影响。有的研究报告则认为粮食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大,如方福平、王磊、廖西元(2005)采用滤波法分析得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粮食市场价格变化、种水稻的效益比较等因素对稻农的生产经营行为和单产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三)自然灾害

粮食政策导向、粮食价格等因素不是粮食生产波动周期性特点的直接成因,但当这些因素不利于粮食生产时,可引起粮食生产波动,特别是与自然灾害因素交织一起时,可加剧粮食生产波动的程度和影响。因此,粮食产量的波动还会来自于某些难以预料的短期性因素或“冲击”的影响,如自然灾害。粮食生产的自然再生产特点决定了气候变化对其有较强的冲击作用,气候变化可分为正常变化和非正常变化,正常变化即光、温、降雨等气候因子按照标准均值和分布依时间正常波动,由于长期进化过程已使粮食作物适应了这种气候特点,使其正常生长产出。气候异常变化,即气候因子偏离标准均值和分布,对粮食作物生长有利或有害,从而使粮食生产大起大落,所以气候变化特别是异常变化是粮食生产波动主要的外部冲击。气候变化具有随机性变化特点,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短暂型,一般来说,当期气候只对当期粮食生产有影响,而不会延续到下一期,故我国的粮食产量年际的随机波动主要是气候冲击的结果。

从对我国粮食过去生产的波动分析中,已经显示出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尹成杰(2003)认为,从旱灾时间分布规律、洪涝灾害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低温冷害发生的频率看,这些灾害同时或交替性周期活动,往往使粮食生产波动带有一定的周期性。据统计,从粮食减产幅度比较大的年份看,主要因素之一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不仅使当年粮食减产,而且对灾后几年的粮食生产都会造成影响。如果抗灾救灾措施不力,或连续受灾,几年难以恢复,进而形成粮食生产连续几年的波动。某些自然灾害的周期性活动,是粮食生产波动周期性特点的主要因素。

(四)其它因素

农业经济学界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众说纷纭,除了上述的三个,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粮食波动。如:粮食单产、科技和科研的投入、化肥的使用、农业财政支出等。吴玉鸣(1998年)认为耕地的单产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首要因素和最大潜力所在;灌溉是影响我国粮食增产的第二重要因素,但受水资源约束较大;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和稳定耕地(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投入的多少、农业技术人员的多寡和素质的高低也对粮食产出有比较重要的影响;稳定增加农业基建投资是我国粮食产出增长的重要现实和长远措施;农业科研与开发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越来越大;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粮食生产还未摆脱传统阶段,农业规模经济效益非常有限;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对粮食产出的边际贡献在不断递减,但其对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作用非常重要;降低粮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在途损失,节约与增产并重;保持粮食收购价格的长期稳定,对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小结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特征与其所处的粮食政策、粮食价格和自然灾害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其中粮食政策对粮食波动的影响最大。

从世界粮食总生产与总消费市场的分布格局看,美国是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国,中国是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就中、美两国的粮食生产对比可见,中国农用耕地处于负载状态,粮食生产率严重低下,粮食价格在国际粮食竞争中,不具竞争力。美国作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和中国粮食市场主要供给国,在我国以多种粮食协会形式进行第一手调研工作,例如,设在我国上海的美国大豆协会,其根本任务就是长年调研中国大豆生产情况,预测市场价格以及研究大豆价格对饲料、食品等粮食产品相关下游产业的影响。而我国目前对国际市场粮食生产与粮食价格预判研究程度还较薄弱,科研力度还有待提高。我国应该根据国际市场价格来确定我国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我国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理论上会出现我国的粮食需求市场倾向于消费进口的粮食而不消费本国生产的高价粮食的现象,会造成国内粮食量减产和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破产。目前我国暂时依靠关税政策,WTO贸易谈判暂时保护条款,以及农业补贴等政策暂时维持国内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的稳定。我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如果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而且引起世界粮食恐慌。在WTO的世界经贸大前景下,我国粮食市场应遵循国际市场价格,进一步发育和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将粮食的地区间计划调拨逐步改为产、销区通过市场流通来实现各地区的供求平衡;为保证国内粮食生产,增强国内粮食战略储备应变能力,应进一步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实施农业补贴的力度,刺激粮食生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稳定国内粮食市场。

参考文献:

1、孙鹤,施锡铨.制度变迁与粮食生产的长波[J].中国农村观察,2000(1).

2、范建刚.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素的灰色系统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4).

3、孙海清,王波.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经济问题,1999(6).

4、孙娅范,余海鹏.价格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因果关系及影响程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9(2).

5、方福平,王磊,廖西元.中国水稻生产波动及其成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6).

篇9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9-0061-04

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底人口已达13.28亿,粮食消费量巨大,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刚性需求还会继续增长[1]。保证粮食产量的稳步提升,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对世界粮食安全有积极影响。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资源被城市建设占用、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水资源紧张态势日趋严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快速城镇化给粮食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分析快速城镇化对粮食生产所需基本要素的不利影响,探讨未来城镇化以及粮食生产所应注意的问题,为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政策建议。

一、山东省农业和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华北平原上,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降水量适中,河流、湖泊众多,农业水资源较为丰富;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耕地率高,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优势。山东省是我国种植业发源地之一,农业历史悠久,是农业大省,其粮食、棉花、蔬菜、水果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近30年来,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省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根据农业统计资料,2008年山东省利用占全国6.2%的耕地和1.2%的水资源,生产出占全国8.1%的粮食,8%的棉花,11.5%的油料,14.9%的水产品,9.1%的肉类,同时完成全国9.6%的农林牧渔产值①,既保障了全省居民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又支援了全国的农产品市场供应。

山东省是全国粮食特别是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2008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95.6万公顷,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64.6%和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51%,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352.5万公顷,总产量2 034.2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4.93%和18.9%。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省粮食产量稳步攀升,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2 469公斤/公顷提高到2008年的6 125公斤/公顷,总产量从2 288万吨增长到4 260.5万吨,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从7.5%提高到8.1%,仅次于河南省居全国第2位。按照人均年消费粮食量计算,山东省在保障粮食自给的同时每年还为国家提供600余万吨粮食,粮食单产和总产量的持续增长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展望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快城镇化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1990-2008年,山东省城镇人口由2 308万增长到4 480万,城镇化率由27.17%提高至47.75%,高于同期国家平均水平2.05%,年均提高1.07个百分点。1998-2006年,受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政策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山东省的城镇化建设进入快车道,城镇人口由3 093万增加到4 291万,城镇化率由35%提高到46.1%,年均提高1.2%。2006年以后出于对城镇化发展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考虑,城镇化速度有所放缓,2006-2008年城镇人口仅增加189万,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仅为0.74%(见图1),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转向与工业化相协调和全面提高城镇建设质量上来。

山东省的城镇化水平虽然比同期国家平均水平高,但从整体上看,城镇化水平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2008年,山东省城镇化率为47.57%,而工业化水平为51.28%,其比值为0.92,明显低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合理比值区间(1.4~2.5)的下限。因此未来仍需要大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根据山东省规划,到2012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快速城镇化进程必将给山东省的粮食生产带来更多压力和挑战。

三、快速城镇化对山东省粮食生产的挑战

(一)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山东省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2001-2008年,城镇建成区面积从1 707.97平方公里扩大到3 261.03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1.4%。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从1 684.92平方公里增长到3 191.51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1.1%。城镇建设用地的飞速增长导致大量的耕地资源被占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52年山东省耕地面积为918.3万公顷,到2008年减少到751.1万公顷,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从58.8%降到47.8%,人均耕地面积由0.1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是山东省耕地流失最多的一年,年内原有耕地减少面积达32.1万公顷,虽然经过开荒和园地改造等新增加耕地5.6万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面积仍达到了26.5万公顷。耕地的减少导致粮食播种面积不断下降,1952年粮食播种面积为历史最高,达1 170.2万公顷,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695.6万公顷,降幅高达30.6%。

(二)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下降

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每年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据统计,2005-2008年,山东省劳动力转移人数分别为162.2万人、159.2万人和149.9万人。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直接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1980-200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体从业人员比重由78.9%下降到37.4%。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水平,一个农民种植1公顷土地可以获得规模效应,但是2008年山东省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4公顷,相当于农户单体规模经营面积的13.66%。由于目前农业经营方式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粮食生产难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普遍不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不利于粮食产量的稳定和提高。同时,由于制度性原因,外出劳动力闲置的耕地不能有效流转,土地抛荒现象日益严峻,给粮食增产增收带来了隐患。

(三)城镇水资源需求加大,加剧了农业缺水程度

水资源短缺是山东省的基本省情,全省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22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城镇化使原本不足的水资源更加紧缺,由于工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紧张,不得不挤占农业用水,加剧了城乡用水矛盾,农业生产及农民利益受到了很大影响[4]。2001-2008年,农业灌溉用水从167.32亿立方米下降到142.3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比重从66.2%下降到64.7%,生活用水量从23.07亿立方米增加到28.71亿立方米,比重从6%上升到13%。随着城镇面积的不断扩大,地面不透水面积也在增加,减少了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同时,城乡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8年,淄博―潍坊和莘县―夏津的漏斗区面积分别达5 370平方公里和3 958平方公里[5],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加大了农业灌溉的难度。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粮食种植比重下降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种植或养殖那些附加值高、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而不从事粮食作物种植。1978年,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的81.9%来自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11.9%和3.4%,林业产值占1.8%。到2008年,种植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51.6%,畜牧业和水产业分别上升到30.4%和12.2%。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7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为81∶19,2008年降低到65∶35,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的比例不断下降。

四、促进山东省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在城镇化与粮食生产两者的关系中,粮食生产是根本,城镇化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富国强民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才会更加坚固。鉴于快速城镇化给粮食生产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一)合理规划城镇用地,走集约化土地利用道路

政府要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对城镇大规模开发特别是开发区项目严格把关,坚决遵守国家关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国策,杜绝耕地乱占和浪费。一方面要明确公共利益范畴,提高土地特别是优良耕地补偿标准,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将由于制度阻碍而大量撂荒、占用的土地解放出来,盘活土地存量,增加耕地面积;另一方面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战略,进行耕地复垦工作的同时提高复垦耕地质量,降低中低产田比率。走集约化土地利用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倡旧城改造,充分开发城镇的立体空间,增加城镇容积率。

(二)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效率

政府要增加资金投入规模,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扩大专项补贴的水平和范围,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的补贴策略。提高补贴效率,改变当前按耕地面积和人头发放的补贴方式,严格按照粮食播种面积进行补贴。进一步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最低价格收购政策,建立完备的价格预案体系,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引导。逐步建立综合性收入补贴和农产品价格、农资价格的联动机制,真正发挥种粮补贴、农资增支补贴等对于种粮农民收入的保障作用,缩小种粮农民与其他劳动者的收入差异。

(三)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各级政府要重视农业科技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辟融资渠道,形成多来源、建立多形式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保障对农业生产和相关技术研究的投入。同时,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优良品种。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投入,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逐步建立一个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针对不同人群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提高农村居民的基础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工作,在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科技兴农意识,引导农民自愿采纳新技术。另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研发和管理人才,作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后备力量。

(五)建设节水型城市,减少城镇污水排放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在全社会树立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紧迫感。做好城市规划,减少城市不透水面积,充分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实现不同水质不同用途,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加大对城镇节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全面提高污水处理标准,提高城镇的污水处理能力和废水再利用率。加大重点污染监管力度,实施企业废水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鼓励发展节水型高新技术产业。

(六)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

政府要重视并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完善高效的农业水利保护网。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充分利用节水灌溉工程提高用水效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措施,采用有效的科技和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努力构建合理、节水、高产、高效的良性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注释:

①本文引用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历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下同。

②本调研从2010年1月20日开始到2月20日结束,主要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由调研小组向被调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研的地方包含了山东省潍坊市、淄博市、泰安市、临沂市、威海市等在内的12个县市的部分村庄,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3份。

参考文献:

[1]魏方,纪飞峰.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中长期情景预测及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0,(2):137-143.

[2]赵显周.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9):116-121.

[3]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报告[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9.20-24.

[4]钟华平.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J].世界地质,1996,(4):49-5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2009.

Challenges of Rapid Urbanization on Shandong Province's Grain Production

Kang Lei, Wu Peilin

篇10

一、引言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能够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粮食产出能力。在我国,通常以粮食产量的高低来体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弱,因此,通过研究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各投入要素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于实现粮食产量的增加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1个市区在1995~2006年间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的统计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得出各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弹性系数和贡献率,并以此为依据对投入要素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实现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二、数据和变量

本文选取了1995~2006年河北省11个市区的农村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一般来讲,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有两类:第一类是可控要素,如种植面积、农业从业人员、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机械等;第二类是不可控要素,如自然灾害,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等。本文针对河北省粮食生产的相关调研,选取了粮食单产、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成灾比例和政府惠农政策6个解释变量。其中,将政府政策量化,设为虚拟变量D,2004年以前D值为0,2004年以后D值为1。(见表1)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分析方法

本文研究属于投入产出范畴的研究,即投入的生产要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粮食生产过程存在规模效应,本文需要计算各投入要素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因此,C-D生产函数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C-D生产函数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Y=ALαKβ。根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将C-D函数改写为:haY=lnA+αlnL+βInK。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与现实情况更加贴近,本文采用了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一般的面板数据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Y=αit+βitXit+uit(i=1,…,n;t=1,…,T)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将面板数据改写为:

lnY=C+β1ln(BM)it+β2ln(SJ)it+β3ln(HF)it+β4ln(JD)it+β5ln(DC)it+β 6ln(SZ)it+β7D+uit

(二)计量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建模方式,本文使用Eview6.0软件对上述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首先对河北省11个市区1995~2006年期间的统计数据进行F检验,确定为变截距模型;然后通过Hausman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故该文只列出固定效应的估算结果。(如表2)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整体模拟效果比较理想,拟合优度为0.999913,F值为2640746.。但是成灾比例因素的系数为正,显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另一方面,在10%显著水平下,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动力、成灾面积比例3个影响因素的系数均不能通过t检验。故应该对上述模型进行修正,剔除成灾率因素,对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如表3)

从表3的估计结果来看,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单产、政策对提高河北省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解释意义。

模型中各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之和为:761218+0.255932-0.107528+1.028716=1.938338,大于1。根据C-D生产函数的经济学意义,河北省粮食产量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即若同比例增加各生产要素,粮食产出会出现更高比例的增加。在考察的6个影响因素中,单产的生产弹性系数最大,为1.028716即每增加1%的科技投入,粮食产量则会增加102.8716%。因此,农业科技投入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存在巨大的潜力空间,表明在一定阶段河北省粮食生产缺乏科技投入。粮食播种面积对河北省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位于第2位,生产弹性系数为0.761218,对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制约性,每减少1%的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会减少76.1218%。化肥的生产弹性系数为0.255932,表明化肥仍然是促进河北粮食产量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每增加1%的化肥投入,粮食产量将增加25.5932%。但是,根据对河北省粮食产区的相关调研,部分地区已达到甚至超过最佳经济效益所要求的化肥使用量。在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大部分山区,存在化肥施用量不足、施肥技术落后等情况。因此,河北省在化肥使用上存在区域结构失衡的问题。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生产弹性系数为-0.107528,即每增加1%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产量会减少10.7528%,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一方面,河北省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故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农业机械的使用;另一方面,目前河北省粮食种植以家庭经营为主,农用机械的大量使用势必会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甚至出现利润为负的现象。在下一年的生产安排中,农民则可能会调整种植结构,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但是,机械覆盖率的增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因此,应当加强政府引导,继续推广河北省粮食生产合作社,进而将农用机械内生于农业系统,降低成本。惠农政策影响因素的系数为0.059931,表明白2004年以来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灾率的生产弹性系数虽然不显著,但并不能说明河北省粮食生产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相关数据显示,1995~2006年河北省农业生产平均成灾率为64,56%。鉴于此,河北省应当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篇11

关键词:西南地区 粮食安全 影响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粮食是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根基,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使得维护粮食安全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但由于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段开始,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总量基本平衡、丰年还有结余,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很容易被忽略。但中国是一个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国家,同时作为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研究如何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本国以及国际都有深远意义。此次我们采取两种调研方式:团队、个人。历时一个月。经过统计、整理、分析得到大量有关粮食安全方面的数据信息,从中归纳出了有关威胁粮食安全西南地区存在的各种因素,为解决和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二、 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及生产情况

西南地区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因此不同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种类不同。我们重点调查了四川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四川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薯类、玉米、高粱、大豆等。据相关数据,近几年西南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图2—1为四川省近五年粮食种植面积情况。由图表显示从2009年农业经济恢复增长以后,2010、2011又呈现下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为200万公顷,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30—40%,稻谷总产量1500万吨左右,是四川最高产的作物。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为1800万亩,占20—30%,总产600万吨左右。另一方面,西南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则大幅度上升,据团队小组成员自行调研反馈的信息,四川很多地区都引入了特色农业。

三、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务农劳动力状况及其影响

劳动力作为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本次调研中,我们重点调研了岳池县大石乡游家沟村。全村226户,总人口851人,此次总共调查访问了105人。调研结果显示主要务农劳动力出现有以下情况:一、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游家沟村外出打工人数达4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7.24%,每逢春种秋收季节都会出现严重的“农工荒”。二、农村劳动力劳动能力弱。主要劳动力年龄分布为70—60岁占45.6%,50—40岁占36.2%,40—30岁占16.1%,30—20岁占2.1%。三、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由于不懂科学文化知识,当遇到病虫害或其它自然灾害时,无法及时找到处理措施,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二)自然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影响显著,特别在西南地区。由于西南地区自然灾害抵御系统的不完善,更多的地区甚至没有抗自然灾害系统建设,从而不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供给的安全性。

图3—1为四川省5月部分地区自然灾害情况及影响。据民政部公布中国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1336.1万人次受灾,465人死亡,9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73.8亿元。因此自然灾害不论是旱灾还是洪灾,都对粮食安全构成了直接挑战。

四川省2012年5月自然灾害情况及影响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及其影响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大规模的调研数据显示,西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的建设情况较差。据在大石乡游家沟村的调研分析发现其村基本上没有水利设施,因而在洪涝灾害时期,农民毫无办法,依然“听天由命”。同时当地交通极不方便,全村耕地661亩,公路总长仅为1.76公里。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大量的农作物无法运输出去,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

(四)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政策及其影响

政府在农业上的正确合理的政策引导,对本地的农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四川省遂宁市东新乡水源不足,平地少而山地多,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当地乡政府于1996年向成都龙泉驿引进水蜜桃,大规模种植,因地制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96年以前的年人均收入几百到如今的一万左右,人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很多地区,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入新的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同时在农民遇到一些自然灾害时,政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游家沟村调研时,当地农民给我们估算了他们种地的成本(当地主要种植水稻):首先是机械耕地30元/亩,种子费用为200—300元/亩,化肥费用100—200元/亩,农药费用约为150—250元/亩,收割35元/亩。当地水稻常年亩产量500—600千克,售价1000元左右。在人工劳动力成本不算的情况下每亩收入只有100—200元/亩左右。因此在传统农业中,农民无利润而言。

四、西南地区粮食的交易情况

稳定的粮价将使国内国外的米业市场的正常供应,对维护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走访了当地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和当地地方粮食收购站后了解到,农民有两种处理新粮的方式:一,将粮食储存起来,价高出售。二,直接将新粮出售。在粮食购买方面,城镇人口多愿在超市直接购买,而农民则主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图4—1为四川省2012年上半年主要粮食价格的波动情况,价格有一定的波动幅度,但今年粮食销售价格持续走低。农民对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不满意,抑制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经济作物产量的下降和交易市场的炒作,导致价格偏高,使得人们的购买力相对下降,降低了经济作物的流通性。

五、西南地区国家粮食的储备情况和调控方式

中储粮以“国家队”姿态介入国内粮食市场,作为中央批准立项的市场调控项目,并配备相应的运输配送和批发市场等平台,对维护农民利益,维护市场稳定,服务调控能力有着巨大作用。据岳池县国家粮油储备局负责人介绍,其主要储备粮食为小麦和水稻。同时四川粮食产量较低,粮食储备来源多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和东北三省。该负责人强调国家粮食储备关系国家稳定,因而储备相当严格。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入库储存的粮食有严格的标准,图5—1为其中一个粮仓的储备登记情况。在储存方面要求也很严格,通过电脑掌控粮食的温度、湿度以及病虫霉变等情况。

5—1中央储备粮专卡

六、解决西南地区影响粮食安全的措施和方法

四川近六成的耕地集中在山丘,人均耕地不足0.7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占全国2%的耕地却要养活占全国人民8%的人口。四川耕地承载的压力大,基础设施又比较落后,粮食生产任务特别艰巨。针对此次粮食安全调研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应根据西南地区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引入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作物

当地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深入研究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引入适合其生长的农作物。要学习国家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的生产模式,并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同时加大农业体制的改革,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着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尽快构建比较完善的骨干水源工程体系。根据西南5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尽快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小水库、打井工程的骨干水源工程。同时在山地修建大量的储水池及相关的渠道,预防干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并加强道路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进程。

(三)培养创新人才、引进高科技技术

篇12

一、分析形势,增强信心,坚持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不动摇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物质,发展粮食生产对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稳定物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粮食生产更加重视,多次研究粮食生产,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农村调研粮食生产,市农业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现了遭受严重旱灾情况下,早稻面积仍稳中有增,为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尽管1—5月份降雨量少,全市遭受罕见的旱灾,全市40多万亩早稻等水灌溉,10多万亩中稻等水栽插,但在关键时刻,全市普降大雨,旱情全部解除;“6.15”、“6.16”市区、浮梁、乐平遭受洪涝灾害,受灾面积量大,但由于浸泡时间不长,全市农技人员、农民群众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水稻多数可恢复生产。全市没有受灾的早稻因气温较高,分蘖较多,后期灌浆结实良好,今年比同样受灾的2010年增产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全市农业系统干部、群众要进一步振奋精神,发挥连续作战的作风,坚持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不动摇。

二、切实抓好当前几项工作

(一)及时收获早稻

1、实地测产。当前,全市早稻已陆续开始收割,预计7月18—22日,全市要迎来早稻收割高峰期,各地要组织好早稻测产工作,尤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核心区的各试验示范田块,要认真开展早稻测产工作。

2、适时收获。要组织收割机收割早稻,提高工作效率,做到颗粒归仓。收割完毕后,要进行稻草还田。

(二)抓紧栽插二晚

1、及时整田,普施基肥。推广早稻割后免(少)耕技术,不翻耕,只用扎磙,扎下稻秆与稻蔸,就可栽禾。施用适当氮肥或复合肥作基肥。

2、适时栽插。要栽适龄秧,不栽超龄秧,不同品种类型都要注意安全齐穗期。

3、注意栽插质量。提倡浅栽,不能栽插过深,提倡下午栽禾,缩短返青期。

(三)加强中晚稻田间管理

目前我市中稻普遍处于分蘖期,中稻要适当补施分蘖肥,增施钾肥,防治好病虫害。

篇13

我县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四年的稳定增长,但种粮效益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为了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路子。粮食高产创建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它是集高产优质良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优质高效投入品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活动。通过高产创建,能够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最大限度发挥品种和技术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的生产潜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粮食高产创建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平台,能充分发挥样板方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在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乡镇(街道)和涉农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省农业厅有关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的精神,把高产创建作为确保粮食稳定发展的中心工作,作为科技兴粮的关键举措,作为行政推动的重要抓手,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县粮食生产实际,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普及推广着力提高水稻单产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86号)精神,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集约项目,集成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主攻单产,提高品质,节本增效;通过高产创建,树立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目标任务

在全县水稻主产区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县计划建设5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乡镇(街道),30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村,400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户。通过三年(20*—2010年)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力争全县水稻单产比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增5%左右,示范乡镇(街道)水稻单产比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增8%左右,力争实现全县单季晚稻亩产超过500公斤、双季稻900公斤。

三、高产创建活动的工作原则

(一)三级联创,以县乡为主

实行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创,以乡镇(街道)为主的原则。县负责制定高产创建活动整体工作方案,制定高产创建考核奖励办法,组建高产创建活动县级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制定操作规程,组织开展高产创建专题培训与指导,组织高产创建检查与测产评比等工作;乡镇(街道)和村两级作为创建示范乡镇(街道)和示范村活动的主体,要全面落实责任农技员制度,根据省、市、县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千亩或百亩示范方,制定具体操作技术规程,成立高产创建活动乡镇(街道)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负责高产创建各项具体工作落实。

(二)突出优势,科学选点

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水稻高产示范乡镇(街道)创建为重点,选择水稻高产示范乡镇(街道)要有区域代表性,以整建制乡镇(街道)为单位,水稻播种面积万亩以上,农田基础条件好,农技推广网络健全,辐射带动能力强,基层领导重视粮食生产。示范区的确定要与全县各级开展的水稻高产示范、万村示范活动相结合,经过专家论证、领导认可,逐级报批。

(三)集约资源,合力推进

要充分发挥县、乡镇(街道)和村三级专业人才资源优势,提高粮食高产创建科技力量;集约项目资源,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病虫综防、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与科技项目紧密结合,同时,争取配套高产创建专项经费,保证示范区建设的物质基础与资金优势,推进高产创建工作;集约各有关部门组织领导力量,县里明确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牵头组织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联合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有关科室、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配合,通力协作,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各项工作。

四、高产创建区的实施内容

重点放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粮食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和降本增效上。

(一)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对标准农田特别是新建标准农田的培肥改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地力。通过扩种绿肥、秸秆还田等,实行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面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做到灌排自如,农用电网配套齐全。

(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根据粮食高产创建总体要求,结合各乡镇(街道)示范区生产、生态特点,确定高产创建主导品种,并结合省级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将高产创建活动与良种推广补贴相结合,确保主导品种在示范区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通过统一供种,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三)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单产和效益。粮食高产创建要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实现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标准化生产。水稻重点推广双机双抛技术、抛秧技术、直播技术、旱育秧技术、强化栽培技术、单季晚稻“五改”技术、稻鸭共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技术。

(四)大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和万村示范,扩大示范辐射作用。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兴粮为支撑,坚持产量与品质并重,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建设。加强对示范方内农户的技术培训,做到每个方都有农技人员蹲点指导,全面实行育秧、机耕、机插、机割、测土配方施肥、水浆管理、配套供应物资等重要农艺措施的统一,努力提高示范方的产量,开展高产竞赛活动。此外,全面开展水稻优质高产万村示范活动,在水稻面积100亩以上的村,选择1个种田水平高、科技接受能力强的农户作为水稻高产示范户,并采用省、市、县推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示范户向周边农户传授技术,扩大示范辐射作用。

(五)加强病虫害防控。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工作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控工作,切实减少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要及时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预报发生趋势,提前制定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控预案;要根据病虫害发生形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组装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开展统防统治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要加强农药市场整治与高毒农药削减,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药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和曝光,全面禁止“两高”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依托,以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为基础,以高产创建产量目标为指标,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为示范区技术指导人员及农民确定施肥数量、选择肥料品种、施肥时期和改进施肥方法等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农民施肥用肥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要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职责,做好对复混肥料、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叶面肥料进行质量监督抽查,对肥料产品的登记证和包装、标识、宣传是否符合要求进行检查,查处违规违法行为。重点加强对配方肥生产企业的监管,推进配方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的建立,推介一批优质肥料,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料。

(七)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积极发展以水稻机耕、机播(插)、机收、秸秆还田、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鼓励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广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扩大水稻机收面积,力争在“十一五”基本普及。积极开展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化肥深施、粮食烘干等示范,尤其要加强农机与农艺部门结合,加快推进水稻机插的应用。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机大户的技能培训,总结和推广农机跨区作业、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一条龙作业等新型农机服务模式,创新和完善农机经营机制,扶持农机作业协会、经纪人等农机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农民和扶持农民购买和共同使用农业机械。

(八)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和粮食生产合作化经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规模效益和经营水平。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使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种粮。鼓励种粮大户拓宽经营范围,向周边农户有偿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鼓励种粮大户创建品牌,开展粮食产后加工、销售,延长产业链,提高经营水平。支持和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发展订单生产,扩大订单数量。大力组建粮食生产合作社、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粮食生产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五、主要工作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项目按照“县、乡镇(街道)共建,分级负责,主抓在乡镇(街道),建设到点”的原则实施。县级农业部门重点负责制订本地区活动建设规划和指导各地组织实施。成立活动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农业、财政、科技、水利、电力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活动规划的制订、资金的落实以及组织实施等;乡镇(街道)成立活动实施小组,由乡镇长(街道办主任)任组长,责任农技员为成员,具体负责活动实施,要求把活动实施实绩列入责任农技员考核内容。

为保证高产创建活动年活动取得成效,县农业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高产创建活动实施小组和专家组,具体工作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牵头,县农业局有关科室参与。

(二)制订方案,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重点是确定农田设施建设计划,粮食面积、产量指标,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计划,示范面积和地点,技术培训计划,粮食生产合作社和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的组建计划等。

(三)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县农业局每年举办一期粮食生产技术培训班,重点培训乡镇(街道)负责粮食生产的技术骨干、重点示范乡镇(街道)的技术人员、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代表。乡镇(街道)也要制定各自的培训计划,对村级农技人员进行一次轮训。每个示范乡镇(街道)每年举办2次以上粮食生产技术培训班,要求培训到村干部、种粮大户、高产示范户等,努力扩大培训面。在生产关键季节,乡镇(街道)农技人员要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都要下村入户到田,切实抓好技术指导工作。

(四)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各乡镇(街道)要增加对活动实施工作的投入,要统筹各项粮食扶持资金,重点向活动实施区倾斜,确保各项建设顺利实施。要建立建设责任制,加强管理。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资金,用于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对水稻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示范方,达到早稻平均亩产475kg以上、单季稻平均亩产625kg以上、连作晚稻平均亩产550kg以上标准的,每个奖励3000元。

(五)切实做好总结交流。县农业局将根据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开展情况,组织开展阶段性的工作检查、现场考察、技术交流、产量验收与总结等工作。全面总结高产创建活动中的成效和经验,特别是对组织方式、技术措施、工作方法等进行认真总结,为今后更大规模实施高产创建活动,推进大面积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经验。各乡镇(街道)也要加强材料收集,建立活动档案,做好工作记录,抓好总结交流。

(六)全面开展宣传表彰。县农业局将在农技110、*电视台“田野风”、《今日*》等媒体,宣传报道各地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工作进展和经验。通过设立专栏、新闻、现场观摩、知识竞赛等形式,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高产创建活动的政策措施、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实施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县将对在高产创建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表彰。并根据各地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实际情况,将工作突出的单位,推荐为省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省优秀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和省水稻高产示范户。

六、工作进度安排

(一)三月份。印发《20*年全县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工作方案》,部署20*年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各项工作;组织召开全县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开展全县春耕生产督查,检查督促高产创建示范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召开全县双机双抛早稻育秧现场会;召开县农业局粮食生产专家指导组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专家分片包干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点技术指导工作方案。

(二)四月份。组织开展早稻生产调研与技术指导,指导示范点高产创建,组织召开全县双机双抛早稻抛秧现场培训会。

(三)五月份。检查早稻插种情况,指导农民早稻高产生产技术。

(四)六月份。组织专家对早稻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开展单季稻生产调研及技术指导,指导示范点高产创建;组织召开双机双抛晚稻育秧现场培训会。

(五)七月份。组织专家对连作晚稻生产调研与技术指导,指导示范点高产创建;对早籼稻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观摩和测产验收;组织专家对单季稻进行苗情考察,提高中期田间管理技术意见,落实高产创建各项技术措施。

(六)八月份。提出晚稻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意见。

(七)九月份。组织各类媒体对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进行全面宣传;组织召开晚稻现场观摩交流会,为下一年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提供依据;组织单季晚稻高产创建活动测产验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