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篇1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固定,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受语文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课堂基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听和记笔记,很少有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作业量大,其中书面作业占较大比重,口头作业很少,因此压缩了学生练习英语的时间,不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2.应试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初中生面临的是中考,它关系学生能否进入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在这种压力下,老师和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因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只是教学生如何做题和解题的思路;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交给学生做题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的方法,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应付自如,因此,教师的责任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加强语言联系在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

在我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各地也有自己的地方方言,方言带有一定的地方色,比较难理解。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正常交流,原因在于我们处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下。因此,想要学好英语,语言环境非常重要。同时,英语是需要说的,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的。朗读和背诵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一定优势:

1.限制因素小,便于完成。

朗读和背诵对环境的要求不高,无论是在家里、学校、公园还是公车上都可以完成,教师只需要布置读背的内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可以。另外,朗读和背诵对时间的要求也不高,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如上学路上,课间或放学路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口语的学习。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只知道英语解题方法是不能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的,在工作中,领导看中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具备良好的口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和学校要重视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2.促进学生英语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语感。

通过朗读和背诵文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如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风俗节日等,让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好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锻炼听说能力。学生经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大量的词汇、词组、短语和固定习惯用语,拓宽视野,培养语感,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三、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语言联系

当前,英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少,人们基本不使用英语,初中英语教学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学生会做题而不会说,因而成为一种“哑巴英语”;这种教学状况无法适应全球化进程,因此,我们不光要学好英语,还要能在日常生活中流利地用英语交流。

1.利用多媒体技术,了解西方文化,矫正英语发音。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英语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原版的英语电影或短片,让学生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发音。教师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影片,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西方人的交流。

大部分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主要是因为发音不标准,因而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不敢开口说,就可以通过看电影、听广播等方式,矫正英语发音。

2.情景教学,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对话、辩论等,锻炼学生的英语对话能力。

教师可以在学校创办英语角,邀请学生参加,组织一些有关于英语演讲的比赛或者是英语短剧的比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创造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促进交流,鼓励学生与外国人对话交流。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方便。现在,我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学生在休息时,主动与外国人交流,可以面对面,也可以通过聊天工具进行聊天,以检验自己英语学习的成果,同时可以教对方学习汉语,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

在与外国人交流的同时,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如果在交流中触犯禁忌,则容易导致关系紧张,甚至破裂。这就要求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多看、多读、多积累,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流。

四、结语

英语不仅是一门课程,还是一门语言。教师要认识到英语学习与汉语学习之间的联系,创造有利的英语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听、说中掌握单词、词组及短语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大胆地与别人交流,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云.初中英语教学法的尝试浅议[J].金色年华下,2011,11.

篇2

0引言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一个独立的学习者(mcdevitt,1997:34)。语言教学也不例外,因为“语言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教学不可能把所有的语言知识,跟语言有关的东西都教给学生。语言能力实际上也是一个人整体能力的体现,所以语言学习是一个典型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束定芳,2004:11)。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具体的英语知识。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地把学习策略列为目标之一。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由于教师的外语教学理论匮乏,不能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并使之内化,在目前高考制度的限制下,很多教师依然“穿新鞋,走老路”。笔者曾任教于某县重点高中,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几年来,虽然每年都有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但大多数都流于形式,教师只学到表面的教学形式的改变,而不能理解背后的理念支撑,因此不能灵活的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策略,大多数教师没有系统的认识,狭隘的理解为记忆知识的方法或做题的技巧。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在高中教师没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的问题,探索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如多做几套模拟试题对高中生更适用。WWW.133229.coM因此,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系统的了解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及其重要性是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前提。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才会在实际教学中尝试改变,逐步渗透;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理念,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运用,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定义及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课标》中把英语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四个部分。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常见的普适性认知策略有归纳\演绎(induction\deduction)、联想(association)、做笔记(note-making)、小结(summarizing)、重组(reformulation)、词义猜测(wordguessing)、真实再现(actualization)和翻译(translation)等。调控策略是指学生计划、实施、评价和调整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策略。有些学者称之为元认知策略,其中包括计划(planning)、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自我评估(self-evaluation)和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等。交际策略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例如合作、求助、寻求机遇、回避、语码转换、解释和非语言交际(借助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提高交际效果)等。资源策略是指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策略,例如能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报纸或电视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教师可根据以上各种策略的特点及所教内容及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以形成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和写等不同方面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对高中生进行显性的系统的学习策略培训的重要性

2.1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相比,他们发展了抽象的、科学的思维能力,主要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他们思维的概括能力增强;能使用假设检验和更加一般的逻辑规则进行思考;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成分增多,思维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明显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创造性迅速发展,这些特点是对高中生进行显性的学习策略培训的重要前提,反过来通过学习策略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认知策略方面,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推理、归纳等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讲授语法时,培养学生归纳或演绎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举一反三;在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加以整理和归纳;利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等等。这一思维过程既包括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也包括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既是理论型的抽象逻辑发展过程,也是辩证思维发展的重要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文章中心意思、各段主旨句、及文章结构及如何捕捉文中的细节信息;如何利用情景及上下文猜测词义等一系列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进而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另外,引导学生借助联想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利用构词法、分类、想象、联想等策略记忆单词;利用头脑风暴预测文章内容,预测可能涉及的词汇,写作时用来搜集信息等;把一个领域的技能转移到另一个领域等类比迁移都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未来人类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重要的人类学习宣言,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被公认为外语教育的理想目标。而在《课标》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大量研究显示,自主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通过学习策略的培养来实现。首先,自主学习能力表现为一个人能够自主的管理自己的学习,这也正是元认知能力(《课标》中调控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系统地训练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等策略,加强学生的策略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认知策略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再次,交际策略中的合作、求助和寻求机遇可以培养学生主动组织有利于学习的学习环境,遇到学习困难主动寻求他人帮助的能力,这也是自主学习者应具备的能力。最后,情感策略的培养可以使一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提高信心,减少焦虑,并通过自我激励等策略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从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不断地反思,也就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显性的系统的学习策略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cdevittb.learnerautonomyandtheneedforlearnertraining[j].languagelearningjournal,1997.9.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在后结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身份”展开研究,巴赫金提出了声音论和多声论,他认为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有“声音”,语言的使用反映了语言者特定的意图、兴趣、价值观,声音也用来指人们的生活经历。多声指的是所有的语言使用都包括了别人的声音。巴赫金(1981:293-294)说:“词语并不是存在于中立的非人参与的语言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所处的具体语境,表达人们的意图。”在此基础上,巴赫金还强调“互文性”,即在与他人的对话过程中,多种意识形态会发生冲突。人们不能直接知道“我是谁”,只有通过环境的声音才认识了自我。在巴赫金理论的影响下,人们从“声音”“互文性”的角度对身份展开了研究。Weedon是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对“身份”问题展开研究的奠基者。她提出“主观性”,即个体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理解(Weedon,1997:32)。她认为“主观性具有不稳定、矛盾、变化的特点,人们在思考和说话时都在话语中不断地构建主观性”。主观性就是人们构建的身份,主观性把身份、话语、意识形态联系在了一起。要对身份作出严格的定义是很难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身份是语篇,是个体的活动话语,身份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所想所感所经历的故事。身份是个体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定位,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不断变化的定位。

根据身份与语言的关系,研究者把身份分为了第一语言身份和第二语言身份。Block(2007:40)认为:“语言身份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交际方式之间存在的一种假定的、标志性的关系。交际方式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还可以是一种社会方言。”语言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以语言技能、语言隶属、语言遗产等三种方式体现出来。语言技能与语言熟练程度相关。语言隶属是指人们对待语言的态度以及情感上对语言的依附程度。语言遗产是指从父母学会的语言。当代社会要求人们掌握三种语言即本民族方言、国家通用语言和世界语言,所以人们拥有多重语言身份。

在拥有多重语言身份的同时,人们也获得了不同的文化身份,因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表述了语言。Schumann(1978:29)认为“文化适应是学习者从社会心理角度与目标语社团成员相结合。任何一个语言学习者都处在一个与目标语社团成员在社交和心理上感到疏远到与目标与社团成员在社交和心理上感到非常亲近的连续体上”。学习者只有接受了目标语所负载的文化,他才习得了第二语言,同时拥有了新的语言身份和文化身份。关于双重身份的民族认同,主要有两种理论假设——线性两极模型和二维模型(张庆林:2007)。线性两极模型认为,对一种身份认同过强必定会削弱对另一种身份的认同,而二维模型则强调两种身份的认同是互相独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现,语言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新的文化身份,即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移入”现象。“文化移入”是指语言学习者逐渐适应一种目标文化的过程(Merill:1986)。语言的中立性是不存在的,每一个语言学习者都不同程度对与学习的语言相关的文化有认同感。在外语学习中获得新的文化身份可能会对本土文化身份造成影响。高一虹借鉴人本主义思想提出了“生产性双语现象”,即母语和目的语的掌握、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理解都得以增强,学习者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高一虹:2003)。刘永厚等则概括了三种变化,即适应新的文化后,仍有较强的民族身份认同;受到新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冲击后,对新的文化越来越认同,对本民族文化越来越淡薄;还有一种就是逐渐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完全融入到新的文化中(刘永厚:2004)。

在后现代社会,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大,人们的身份也呈现出多样性和流动性。身份是自我定位和他人对自我的定位,这一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思考的内容,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说的每一句话语都在不同的层面构建者我们的身份。身份不仅是一种社会分类,也是集体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健康的个人心理所需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对于自己的定义来构建自己的身份。在身份形成的复杂过程中,语言行为是一种外在的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个人通过遵守语言行为模式使自己成为自己所希望归属的群体中的一员,表现在语言行为上,个人会有目的地实现语码转换、语体的转换甚至语言系统的转换。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在家里他们会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与家人、亲戚朋友和邻居交流,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归属于自己的民族,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多民族的大学里,他们会用普通话与同学们交流,是希望自己在以汉族为主的大环境中,希望自己归属于中国人这一群体。而与英美人士交谈时,他们则会使用学习到的英语,是因为他们希望与目标语社团成员之间没有语言的障碍,从而在语言上获得归属感。

身份研究对于跨越多种语言、多种文化的个体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外语教育无可否认会对中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异域文化时,会逐渐获得一种新的语言文化身份,从而会对原有的民族身份认同产生一些影响,而这个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还需要广大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做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对学生的身份认同变化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变化的作用因素,都要进行全面的思考研究。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育问题研究者也要学会转变思路,从传统的结构模式转变到后现代主义的结构模式,全面系统地观察分析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身份问题。对于跨越多种文化和语言的人来说,他们应该让自己的这种多重身份认同成为优势,而不是形成了认同危机,在全球化语境下,使自己具备三种身份认同能力,即文化认同能力、民族认同能力、全球认同能力,只有这样,语言学习者才能掌控自如地穿梭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当中,从而推进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学进展,2002(1).

[2]Benwell, Elizabeth Stokoe. Discourse and Identit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3]Bakhtin.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4]Weedon C. 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Oxford: Blackwell.1997.

[5]Block, D. Second Language Identity.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2007.

[6]Schumann, J. H.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Gingras(e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rlington, Va: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78.

[7]张庆林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8]Merill.1986.

[9]高一虹.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10]刘永厚.语言、文化以及中国的“英语热”之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本论文为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少数民族跨文化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关系研究成果之一。

篇4

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目的应该是:掌握第二种语言,得到能和国际知识接轨与直接交流的能力,实现文化和知识的比较与研究,构成更为科学的认识基础,形成更强的个人知识价值量,以致创造更多的机会,开发更多的活动空间,形成更多的知识能量,扩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开发更多的物质价值,积累更多的人类财富,构成人类新的认识进步,以强国强民,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简单的说,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我们就得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这样才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要达到跨文化交流目的,我们就得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那么,造成现在这种无法达到英语学习目的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为止专家们的分析结果不外乎: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正确、有力地发挥。 人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人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英语学习效果欠佳的人都是因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吗?笔者认为并非都是如此。我们以报考研究生的考生为例,在每一年的研究生升学考试中,不少考生的专业成绩都考在了90分以上,而英语成绩就是不能通过录取分数线。这样的考生不计其数,而且,这些考生中的很多人哪怕是连续数年参加研究生升学考试,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英语没过关。

他们因为只是英语分数过不了关,而圆不了读研的梦想,他们当然不会甘心忍受这种悲惨的结局的。所以,他们把一切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研究生英语考试上,不惜重金购买研究生英语考试资料和参加研究生英语考试培训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有些人甚至不去工作,而一心一意躲在家中学习英语,准备来年的研究生英语升学考试,他们这样做应该说明他们是有自信性的,否则,他们不会投入这么大的。然而,结果还是不少人还是没能过英语这道“鬼门关”。

2007年1月21日下午考研全部结束后,在上海师范大学考点,上师大研工部部长陈伟统计了缺考率,英语考试缺考率是17%。这个说明很多考生对英语有恐惧感了,连面对考试的勇气都失去了。

以上的事实可以说明,影响学习英语效果的障碍除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外,还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因素,那就是语言潜能和其它一些相关潜能没有被激发。人的潜能是智慧宝库,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包括体能、智能、处世经验、情绪反应、适应自然的能力,等等。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都存储着各种极大的潜在能量。有一句俗语说“ 急中生智”,就表明了在危急的时候能够发挥潜在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在绝境或遇到危险、没有退路的时侯,往往也会暴发出不同寻常的能力。

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和逻辑学的最新研究证实,人具有巨大的潜能。著名的前苏联学者伊凡・业夫里莫夫指出:“一旦科学的发展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脑的构造和功能,人类将会为储存在脑内的巨大能力所震惊。人类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类能够发挥一半大脑的功能,那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部百科全书,拿到 12个博士学位。”

由此可见,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它犹如一座等待开发的巨大宝库,蕴藏无限,价值无比。

但是目前人类用脑不足百分之一: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约有 120亿到140亿个神经细胞,尽管每小时有数千个神经细胞在衰亡,但还有新的神经细胞在诞生,这是大脑神经系统正常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研究还发现,对常人来说,一生中只有 10%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许多为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伟人也只有20%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而最新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如果从大脑的能力而不是从脑细胞数量的角度来看的话,人一生中对大脑潜能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到 1%!所以,不管是谁,只要他能够挖掘并发挥足够的潜能,他不可能学不好英语。

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智能大得惊人,人在平常只是发挥了极小部分。而任何有成就的人都不是天生的,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开发了人的无穷无尽的智力潜能,谁的智力潜能开发利用得多,他的成就也愈大。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他死后科学界对他的大脑进行了十分认真细致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他的大脑无论是体积,还是其构造或细胞组织,都与其他任何人一样,没有区别,但某一部分神经网络的密度要高于普通人。这就充分说明,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并不在于他的大脑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殊地方,而是在于他通过开发自身的潜能,以超越常人的勤奋加密了神经网络的连接和他执著地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忘我精神。

因此,人体内确实具有比平常未被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才气、更多的能力以及更有效的功能。每个人只要坚信人类的潜能无限,能够抱着积极的心态锲而不舍地去开发,他就一定会有用不完的能量,能力也会变得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有什么样的困难或危机影响你的状态,只要你认为自己能行,你就能够处理和解决这些困难或危机。相反,如果对自己的潜能总是存在持怀疑态度,或抱着消极的心态不去开发自己的潜能,那么,就只有在叹息命运的不公中销铄人生,并且越是消极就会越加走向无能。请记住,世上每个人都是他人不同的个体,在每个人的身上,也都蕴藏着一份可能与他人不同的特殊才能,这份才能正是属于你自己所独有的潜能,它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你去唤醒它,使用它,而任何限制自己发挥潜能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灵本身。所以,在任何时侯,无论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无论自己的年龄有多大,也无论在你面前会出现多大的阻力,只要你相信自己,对你的能力抱有毫不动摇的信念与态度,那么,你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而且会因此而产生有效的行动,直至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明确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通过激发自己独有的潜能,持之以恒努力地学习才能达到自己的英语学习目的,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

参考文献

篇5

1.数学语言及其分类

教学语言是一种人工符号语言,它的符号、规则,都是人工加以规定的,是先有规则,后有语句的。[ ]例如,数理逻辑中的命题演算是一个形式系统,它先规定命题的初始符号和命题符号化的规则,然后引出一系列命题公式和推理规则,进而实现推理和证明过程符号化。数学语言一般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

1.1文字语言。文字语言与自然语言相近,但不是自然语言文字的简单移植或组合,而是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限定而形成的。并且,这些语言具有数学学科特有的确定语义,常用于定义数学概念、术语和陈述数学性质、定理,其特点是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可读性强;缺点是语言冗长繁琐,语言信息不集中,不易表露知识的内在结构,有时不够精确,也不便于形式上的推理。

1.2符号语言。符号语言是在文字语言的基础上限定、精确化而形成的,它的特点是简洁、精确、抽象。正是符号语言的使用,明化了数学问题,简化了数学推理,使数学思维过程出现简约、跳跃,促进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使数学证明、计算、演绎达到形式化、机械化、自动化。但若教学中过于集中使用符号语言,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基本语义。

1.3图表语言。图表语言是指用图形或表格对数学对象和数学关系进行描述,如用二叉树表示前缀码、树T的遍历、命题逻辑中的真值表,它的特点是直观、形象且生动,有助于记忆,有助于思维,有益于问题解决。缺点是有局限性,它受时空的制约,如求120和500的最大公约数,就不好用图解的方法来解答了。

1.4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在数学中不是绝对孤立地使用的,三种语言通常是优势互补和有机结合。文字语言能够明确界定符号语言或图表语言所描述的数学对象的意义与内涵。符号语言从文字语言的字句中解放出来,避免了冗长繁琐的叙述,使思维得以准确清晰地进行,又弥补和超越了图形语言的局限性。图表语言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直观模型,也为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意义和内涵奠定认知基础。能否自如地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进行数学描述,是理解数学的试金石。

2.数学语言对数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2.1数学语言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所谓数学思维是以数学概念为思维细胞,借助于数学语言,通过数学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认识数学对象,揭示数学结构和关系的思维。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 ]数学思维过程也就是对数学符号的操作过程,是主体借助于语言符号而认识和再现客体的过程.在这里,人的思维能力集中地表现为运用语言符号去再现客体、使语言符号的结构成为对象结构的逻辑再现,使数学符一号所表达的完整意义成大数学对象的观念再现。[ ]因此,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前提,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数学语言的培养,就会产生许多产重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减慢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速度,而且使这种过渡不够完全。其原因有三:一是缺乏相互作用的词,这些词是直接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并使之相互关联的先决条件;二是缺乏借助具体经验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的练习或训练;三是不能准确地把握数学问题的内容、结构和实质,推理过程难以进行。

2.2数学语言是数学认识结构的"构件"

首先,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数学符号的学习。事实上,只是由于有了高度概括的数学语言,才使得最复杂、严谨的数学认知活动成为可能。所谓数学认知结构,也就是用内化了的数学语言在头脑中重组数学知识经验的过程。其次,布鲁纳的符号原理表明,如果学生掌握了适合他们智力发展的符号,那么就能在认知上形成早期的结构。"数学中有效的符号体系使原理的扩充和新原理的创造成为可能。"例如,当表示方程的符号形成以后,就能学习解多项式方程的一般方法。数学语言在数学认知活动中起有关键的作用:一方面,它给予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名称,所以,那种将已知概念联合起来并转化为新的抽象概念的认知过程才有可能进行;另一方面,用数学符号表达数学概念,是一个使这种概念更清晰、明确和精细的提炼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把语言表达看作整个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2.3掌握数学语言是数学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奥苏伯尔提出,符号代表的新观念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乃是区分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两条标准。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是指表达的词语虽不同,但却是等值的,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简单地说,数学有意义学习就是学生能够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理解它所代表的实际内容,并能融会贯通。

以上我们谈了数学语言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学阶段就要教给学生以符号化、形式化的数学语言。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还要考虑到可接受性的原则,照顾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此,中学数学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有机的统一体,至于应该如何统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参考文献:

[1]邵光华,刘明海. 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05(02).

[2]张国平. 数学语言与数学语言教学[J]. 池州师专学报,2006(03).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29-01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方式,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对方的心意和喜怒哀乐。但人类无声的肢体语言的运用,往往也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应该身体力行,做学生行为的表率,言传身教,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引学生的目光,会有一定的示范与榜样作用。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的肢体语言,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力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与学生共同努力,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相联,运用肢体语言,使之成为随时使用的教育“共同体”,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一、肢体语言要大方、得体、到位

有些教师忽视肢体语言,有些教师根本没有肢体语言,就是站在讲台上单纯的用嘴讲。教师要通过肢体语言给学生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印象,适当的肢体语言会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在适当的时机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表情要丰富,自然。一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激情澎湃的课堂,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表情来吸引自己的学生,要热情奔放,要豪情万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教师永远在用一双深情的双眼注视着自己,要使自己的学生在教师的脸上看到快乐,看到希望和信心。要让学生沉浸在你的情感中,随你乐而乐随你哭而哭。试想一个表情木然的教师学生怎么能喜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教师赢得不了学生的喜欢,还谈什么成功的教师,成功的课堂?

二、以引申意创设探究情境,寻找求新、解疑的切入点

篇7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25-01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继承并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提高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时展下,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汉语言文化学习的热潮给其发展带了机遇,抓紧研究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关内容刻不容缓。本文首先综合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建议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概述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是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幼儿时期就给予他唐诗宋词的熏陶,这实际上就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最初阶段。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实践者,在潜移默化之中都要接受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熏陶。虽然在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被单独列为独立的语文学科,但这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满足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文化层次上的需求,要想进一步挖掘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深刻内容,还需要每一个汉语言文学学习者的共同努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巨大的浪潮。统计研究显示汉语的学习人数一直处于世界的第一位,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校中开设了汉语言文学的科目,这无疑给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有很多内容都已经走向世界,被世人所认知推崇,如中国的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等等。这一方面是中国与世界额度交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也是各国汉语言文学学者的共同努力,这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额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无论是中华文化自身内部的发展要求,还是国际上对汉语言文化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对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繁荣,还是对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来说,学习汉语言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在当前的教育体系当中,可以考虑将我国丰富文学遗产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融入到教材当中,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教材以内的文学内容,还应能够进行拓展和独立的思考,形成丰富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体系,以此来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和内涵继承并发扬。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策略给予以下建议。

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策略建议

1.增强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其性格和观念也都不同,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个性的反应,例如对自己喜欢的部分或自己认为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分享,这当然可以是突发奇想,通过分享增进自己的见解。

2.著作的大量阅读。汉语言文学的作品,很大部分都是源自具有较高文化积累的作家手中,作家将自己的表达融入著作中,这同时对著作的阅读者来说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阅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才能更为深入地了解文学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对阅读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教师要先对其进行筛选,保证作品同学生的文化、年龄相匹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吸收作品中的净化,深刻的额感受到我国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3.语文课本变为读本。对话关系普遍存在于汉语言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例如,学生在与教师、在与课文、在与同学进行对话等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堂中的分享体现出大多数学生共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再进行解答会有很好的针对性,能够把学生的阅读情况真实清晰的反映出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处理。

4.激励学生表达口语。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熟练的运用,所以教师必须要给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机会,只有勤加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例如在早读结束之前开展“我是小记者”的活动,让学生把前一天晚上所了解的新闻进行叙述,不辅助书面上的记录内容,而是把自己了解到的新闻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表述,学生一方面能够对国家大事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的热潮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无论怎样,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需要较大的时间投入,掌握优秀的学习策略是成功学好汉语言文学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汉语言文学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参考。相信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大,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8

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最为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切身实地的看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变化,这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激发出了好奇心,使得学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另外,实验教学所具备的不可替代性和直观性大大降低了以往传统化学教学中抽象单调的教学弊端,使得化学更为具象化,这对学生们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也是起到了很强了作用的。此外,学生们由于亲眼所见了化学实验,这大大加深了学生们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与了解,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时,其自身的动手能力与积极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化学实验教学不达标

在很大一部分的初中化学老师看来,化学实验教学有着很强的实际意义,但往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还是以传统的化学教育为主,即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并对其进行讲解,但这个教学方法的过程,缺乏了学生们的参与性,学生只是作为教育中的客体进行被动学习,这显然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

(二)实验室设备欠缺

化学实验教学所涉及到的东西是很复杂繁琐的,这需要学校与老师都应该提前准备齐全,且化学实验教学后应该整齐复位,但目前为止,有部分学校的实验室设备仍然并不齐全,或者有的只要教师使用的一套化学实验用具,这就导致了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进行化学实验,这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是极其不利的。

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对策研究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巩固学生主体地位

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一系列的对策方法来解决。首先是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主动地积极地接受知识;其次是加强老师的化学专业素养,完善科学教学的教学理念。另外,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此来达到教学的初衷。比如在学习中和反应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结合日常生活,看看哪种现象是中和反应。结合实际生活最为直观的展示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知识。

篇9

一、引言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需要通过结合多种化学实验来讲授相关化学知识。而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又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实验探究中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化学实验作为传递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拓展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便于学生全面理解相关化学知识中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等内涵实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培养中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综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培养高素质的化学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化学实验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探索的动力,是思维拓展的源泉。而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知识的灵魂和基础,它具有千变万化的神秘色彩,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方式。而且,化学学科所涉及的知识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和神秘性,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就更容易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化学实验,并亲身感受一下化学反应现象的神奇,更有利于活跃化学教学缺乏,避免了学习的枯燥性,在新鲜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中学生更容易热衷于化学知识的探索学习。

三、化学实验过程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的窗口,是拓展科学思维的前提,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化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就是锻炼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具体而言,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的重点和目的,而且要注意提醒学生排除一些干扰因素,细致入微地观察实验过程的发展动态,并且要及时做好化学实验记录。通常情况下,在化学实验开展前,化学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相关化学药品的气味、颜色、状态以及实验所用到的化学仪器的形状、连接方法、实验所需的反应条件等等。而在实验过程中,化学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实验反应所产生的吸热、放热、变色、发光、气体的吸收或放出、沉淀的生成等各种现象。例如学生在观察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时候,注意到耀眼的强光时则很容易忽略物质的颜色以及形状的变化,也极易忽略实验所产生的白烟,因此化学老师要加强实验指导,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尤其是一些反应速率很快的化学实验,如在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中,酚酞指示剂发生变色的时间非常短,化学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则需要适当提醒学生捕捉到化学反应中的瞬间突变现象,进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并及时反馈实验问题,进而通过讨论以及探究等形式来进行答疑,这样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敏锐性,提高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四、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到各种形形的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开展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有助于形成化学概念认知,并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当然,在化学试验中,化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可以通过适当地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猜想,敢于突破自身有限化学知识的束缚,进而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究并检验猜想的准确性,最终解决相关问题。这就促进了初中生在化学试验中通过观察、推理、思维拓展以及归纳总结,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架,而且化学试验中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中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进步。

五、化学实验有利于中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述,则很难让初中生理解和接受。然而初中生在化学概念知识的学习方面,感知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以及嗅觉等感官刺激获取对相关化学知识的全面认知。而且在试验中获取的感官认知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涉及到酸的本质特性概念知识,教材中设计了盐酸与锌、铁、铁锈、石蕊试液、氧化铜、氢氧化铜以及硝酸银溶液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盐酸与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指示剂以及某些盐和碱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从而深刻掌握酸的本质特性相关概念。同时在涉及到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相关知识时,也可以通过借助硫粉、铁丝、红磷、木炭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实验,指导学生掌握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而且,在涉及到化学反应概念中的置换反应、分解反应以及复分解反应时,同样可以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促进初中生化学知识的不断深化拓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引导其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索神秘的化学世界,培养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并增强对抽象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适应素质化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巧艳. 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演示实验探讨[J]. 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Z2:68.

[2]力萍. 各种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J]. 新课程学习(下),2012,09:52-53.

[3]井宏彪. 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60-161.

篇10

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它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它以严谨清晰、精练准确而著称,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就此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说话的完整性、准确性、简洁性往往不够.而且习惯于用生活语言来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认为未尝不可,但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不但想说、敢说,而且能说、会说。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一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达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上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语言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到课堂活动中,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我在教学100 以内的减法时,如: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观察小鸡图,再说出图意:原来有4只小鸡,又来了3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通过反复的口头数学语言表达练习,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大体的数量关系:要把原来有4只小鸡,又添上3只.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鸡,要把原来的4只小鸡和又来的3只小鸡合并起来.)通过表述想法,在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数量关系: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要把已知的两部分合并起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4、3、7”各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分析解答方法.学生通过这样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和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把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形成表达流利、准确、科学的习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也有了听别人说的机会.学生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本组的意见,就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学习的效度和密度,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1

前言:一节体育课上的好不好,主要决定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导,而这个引导就是教师的语言。正确运用体育教学语言,不仅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体育教学中语言运用的地位

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语言代表人的思想、品德、性格和风度,是人类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更是仅次于肢体语言艺术的非常重要辅助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教育的重要地位。正确的运用语言,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发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加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完成教学任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体育教学中各类语言的作用

2.1、指令性语言的作用

指令性语言基本上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它具有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焕发精神,指导练习等多种功能。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空间广阔,声音吵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刚健响亮,张弛适宜,力度得当的指令性语言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调动队形和组织教学。

2..2、讲解性语言的作用

讲解性语言在整个体育教学语言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概念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突出教学重难点,精炼动作概念等功能。体育教学项目众多,动作衔接繁杂,有关动作要领的某些术语,学生有时不能真正听懂。教师运用简明准确、通俗形象的讲解性语言,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教育性语言的作用

学生的能力、志趣、性格等方面都有许多差异,针对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充分体现出教育性语言的特色,或循循善诱,或直接了当,或因而不发。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可适当采用限制性和严格要求的语言。反之,则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以便调动他们积极锻炼的主动性。

篇12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主体错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措施欠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阅读鉴赏、探究感悟的过程中,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沟通的关系。

当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回归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高效的阅读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做到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要达到的高度,切实做到重视学生精神、品质、情感的提升。

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维方式。我们首先应该认识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把潜能发挥出来,教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教学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一系列互动的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一些不良现状,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教师不能一味支配学生学习;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学习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指导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能够构建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要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间的合作关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营造学生自觉、学生间以及师生间互动的教学新局面,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意识形态、情感结构、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创新教育的主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比传统阅读方式更加高效的学习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中学生中应养成自觉学习和在阅读过程中研究的习惯。其实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阅读强调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用这种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回归为学习的主体。

改变中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方式是实施新课标、改革语文教学现状的关键步骤。要落实语文新课标中研究阅读教学,让学生运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就能解决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回归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探究性学习在发现式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视团体间的协作。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才能正真做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教科书上的基础性知识,而是从交际工具转变成为人文精神。

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其实是一种发现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并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创设了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本质上说,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它突破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模式,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篇13

1.非语言交际的实际意义

国学研究者杨平曾说:“非语言交际是指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言意义的过程”。

实际上,非语言交际就是指不用语言、不需吐词,只利用语言因素以外的方式手段来进行表达与交流。它不仅是语言交际的辅助工具,还能表达语言所表达不了的特殊情感与思想内涵。一般来说,它由体态语、副体态语以及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所构成。它可以是一个很随意的手势,也可以是外在的发型或服饰。

2.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英语课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非语言交际行为对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校、对学生,甚至对学习的看法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重视非语言交际的运用,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能力、交流与交际能力才会得到更有效率地跨越性提高。库珀也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留意语言交际方面的应用而忽略非语言交际的话,教学目标是很难达到最佳效果的。”同时,也有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利用非语言交际甚至比正规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教学效率会更高。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充分地重视并且巧妙地应用非语言交际。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强大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才能完善语言交际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令初中英语课堂的特色与魅力倍增。另外,它也是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英语课堂距离的紧密贴合器,它不仅体现着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还是其整体行为素质的综合展现。

二、初中英语非语言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1.教师形体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初中英语课堂的授课是以师生集中面对面的形式来进行的。而中国传统的教学形式大多是以“师道尊严”为要义的,因此,绝大多数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恪守师道、不苟言笑,并以此来显示教师权威。在调查瑞金市某中学教师讲课时对非语言交际的应用情况时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面部表情过于刻板、严肃,而只有少部分教师能经常保持微笑,甚至还有的教师讲课从不微笑。课堂上,教师严肃的面部表情的确能够得到学生某种程度上的尊重,但也只是一种带着敬畏的尊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直接面部表情来感受某些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或者表达的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授课时的面部表情应该是恰当的、丰富的。比如,在学生有闪光点出现时,要用惊奇、赞扬、满意的表情来鼓励他于无形之中;如果课堂气氛出现混乱时,要用愤怒或者严肃的表情来及时纠正他们、警醒他们。

2.教师在时间语言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孙孔懿有云:“时间道德就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在时间关系上的行为准则”。这说明了时间是被个人和社会二者同时所属的。而有一项教学过程的研究调查充分的显示了,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对时间道德的认识与修养不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