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取得的成效

经济责任审计取得的成效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责任审计取得的成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责任审计取得的成效

篇1

中山市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中属于中小型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不设县。市级审计机关在职责内负责全市国家审计。2012年全市财政收入223亿元。市级预算部门约200多个单位,五间市属集团公司。单凭市审计局的力量难以完成对众多市属企业、市级预算单位以及镇区经济责任审计。从1998年起率先在全市财政预算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结余资金零余额的财政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中山市审计局逐步探索出符合中山实际情况的审计管理模式:在2008年,中山市政府在广东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中山市年审制的开始。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总结经验,在年审制的规范下,各行政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和镇区行政事业部门,已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内部审计管理和发展的道路。

一、年审制相关政策及其措施

2008年中山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意见》,在此指导下,市审计局针对该文件精神制订了《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目的在于通过常规性审计,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从2008年起,我市实行预算管理的市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市属国有企业的内审部门每年要对本部门、本单位和下属单位逐步开展年度审计,以聘请中介、内审部门参与审计等形式开展年度审计,使年审制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化、常态化发展。

二、中山市年审制开展情况

(1)全市开展年审制现状。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及集团公司几年以来交来市审计局备案年度审计报告统计,各单位通过聘请中介及内部审计等方式开展年度审计,并出具年审报告。2009年至2013年四年开展对上年度单位审计报告数量分别为:137份、89份、140份、151份,稳步增长。对各镇区的年度审计,虽然要求他们参照执行,但近年来,各镇区均比较重视日常审计,将其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内,安排对镇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镇(区)属企业开展年审,扩大了年审制的覆盖面,目前大部分镇区将年审报告交市审计局备份。

(2)近年开展年度审计取得的主要成效。自从市府办出台年审制文件后,大部分单位自觉对本单位上一年度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形成一项制度约束,聘请中介审计费用在日常经费开支中列支,且大部分单位自觉开展审计并提交了审计报告给市审计局备查。市国资系统的市属集团公司还实行聘请中介进行年度审计与国资委统一聘请中介进行公司业绩考核两类审计。通过年审,为财务管理合规合法性、降低公司经营风险等行为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单位内部基础会计核算的规范工作,对企业自身加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控制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年审制有待完善的地方

开展年审制目标在于使审计形成常规性,良好运用审计成果,减少涉及的部门(单位)财政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或专项调查的工作量,提高审计绩效水平。但从目前来看,由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遵循不同准则,三者的着眼点不同,审计报告体现出不同的审计侧重点,由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形成的年审报告与市审计局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异,造成市审计局对年审报告成果运用不足,主要在于年审报告反映的内容过于单薄,体现在:1)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不够充分。2)对财政性专项项目资金使用没有根据重点延伸抽查,欠缺对资金总体使用情况、是否达到年初目标的总体评价。3)对工程项目专业关注较少。4)未形成制度基础审计的转变。5)对政策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评价较少。6)年审报告着眼点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切入点仍存在较大差距。7)整改力度不强。为了进一步发挥年审制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根据目前状况,建议对年审制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改变,对行政事业着力在四大方面进行内外协调管理,发挥年审制的日常规范管理作用。

四、年审制未来发展方向和构想

(1)明确审计目的,委托单位需对中介机构提出明确的审计要求。委托单位在委托年审前,可参照市审计局出台的《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审〔2008〕24号)第五条的要求,对年审内容提出要求,结合部门、单位的实际以及会计期间为一年的局限性,在部门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使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取证和分析的条件下。跳出财务审计的局限性,被审计单位要求从深层次的方面挖掘审计内容,强化对中介机构的委托责任,明确审计目标,量化工作要求,增强操作性。

(2)强化年审制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衔接。年审制是一种常规性审计,除了对被审单位的日常财务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外,还需立足于对单位决策层的经济责任层面实施审计监督,不仅仅局限于年度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对不同类型的单位,先做好审前调查,找准审计重点、侧重点,征询被审单位的审计要求,确定审计范围,尽量细化审计实施方案,增强审计实施的可操作性。将经济责任审计要求重点审计内容如政策执行、预算执行、重点项目建设等内容融入年度审计中,扩宽审计关注面,以经济责任审计的敏感点和关注度开展年度审计,增加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相连衔接。近年,镇区审计参照执行年度审计提高审计标准,已适当围绕经济责任审计要求适度衔接,为日后经济责任审计做好铺垫。

(3)强化国家审计机关对年审报告的抽查审核,加强对审计报告质量监督。市级审计机关将经责审计分类管理办法与被审计单位的年度审计相结合予以抽审,根据所在单位的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财政资金量大小等情况并参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办法确定审计抽查对象,建立对抽查对象的审计质量检查档案。对中介机构实施的年审报告进行质量评分制,进行优劣淘汰机制,提高中介机构注重对审计报告质量的控制。对于已实施年审制的单位,审计机关通过分科室联系部门和镇区的方法,提前介入进行分类指导,让单位确定审计主要内容,做好审计要求。

(4)注重审计效力,发挥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监督相结合。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与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在国家审计规范性要求下,将内部审计自查自纠与外部审计监督相结合,提高审计效力。目前,单位实施年审后,其年度审计报告均需报市审计局备案,市审计局抽查部分报告,一方面要检查各单位审计重点的关注度,同时检查报告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对被审单位年审情况整改落实予以跟踪,对于在年审中出现的问题,如若被审单位在年审后对该问题进行认真落实整改,市审计局则在开展国家审计时该问题不予重复提出,使被审计单位重视年审报告提出的问题并认真纠正。

参考文献:

篇2

记者:南城县审计局被评为“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应该说在参与“打造审计铁军”活动中有一定基础,具体工作中有何特色?

王小平:我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评为“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这是上级审计部门正确领导和本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努力奋斗的结果,是打造审计铁军迈出的第一步,谈不上什么新特色,但确实取得了一些新成绩,具体表现在六个新:一是财政执行审计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取得新硕果;二是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打造新举措;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呈现新亮点;四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五是宣传通联工作形成新氛围;六是打造审计铁军活动探索新思路。

记者: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是一项常项工作,你局取得新硕果,发挥审计铁军作用有什么新方法?

王小平:这项工作确实是一项审计部门年年要搞的工作,如不注意审计创新很容易走过场,这方面我县主要是发挥审计铁军作用,在当好“三士”上作文章。首先发挥参谋作用,当好政府“谋士”。为更好地配合政府搞好每年财政预算,年初我局不断总结多年来深化预算执行的审计经验,向政府提出算好“三帐”的预算思路:一是对预算收入算“大账”,确定预算收入整体情况;二是对预算支出算“细账”,确定本县钢性支出情况;三是对收支平衡算“总账”,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情况。通过摸清家底,深化预算,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发挥职能作用,当好财政“卫士”。着力按照“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综合预算改革思路,将财政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等纳入审计范围,促进建立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着力深化对财政管理情况的审计,关注财政收入、支出和分配以及有预算分配权部门职责履行等情况,揭示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资金安全、政策效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体系、机制、制度和政策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着力强化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决算草案审计,关注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和公开等环节,推动所有政府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促进节约公共资金,增强预算公开透明度。再次发挥免疫作用,当好反腐的“勇士”。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2008年以来,我局共向纪检监察、检察部门移送审计案件线索8起,其中2起由县纪检监察部门处理,6起由法院、检察部门处理、3人被依法撤职,9人分别被公、检、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记者: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能为政府把好资金关口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深受地方领导和社会欢迎,但也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从打造审计铁军角度你局有什么新的举措?

王小平: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是领导关心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打造审计铁军的焦点、防止审计风险的难点。2012年我局共完成政府投资审计项目56个,送审金额6.468亿元,审定金额5.232亿元,在县重点办已审减的情况下,再次核减率为23.6%,为政府节约资金1.236亿元。我局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创新五级审理模式,严把审计程序关。我局统一了项目审核、审计方法,形成了“县重点办审核、审计小组复核、审计组长审理、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县政府主要领导把关”的五级审理机制,实现了“审计项目、审计数量、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结论”审理的全覆盖。二是实现六个转变模式,严把审计方式关。即由业主单位送审向重点办审核送审转变;由事后审计向全程跟踪审计转变;由以工程财务审计为主向工程财务、投资建设程序、制度管理、预决算审计并重转变;由以建设施工单位审计为主,向即对审计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又注意延伸到设计、采购、管理等其他相关单位转变;由真实、合法审计向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兼顾并突出效益审计转变;由查违纪违法问题为主向查违规问题最大限度规范建设项目各参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转变。三是实施“1+2+3”管理机制,严把审计中介关。即做到“一集中”、“二切断”、“三分离”,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抵御审计风险。“一集中”即所有政府投资项目都必须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挂点领导签字送县重点办审核报县政府主要领导审签后再行审计。“二切断”即切断中介审计机构与施工单位的联系,切断再审单位与施工、建设和监理方之间的联系,对参加委托审计的3个中介机构资质、业务规模、商业信誉、违规行为等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数据库;对需要委托中介机构实施审计的政府投资项目,由固投2个组临时抽签,确定委托中介机构;对所有的审计资料全部由县审计局转送委托中介机构,以县审计局出具的审计报告为准。“三分离”即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分配权、中介机构或再审单位使用权和费用结算权分别交由县审计局不同的股组,不同的分管领导负责。审前中介机构与县审计局、业主单位相互沟通,对资料进行认真核对,防止缺项、漏项、加项现象;审中县审计局与业主单位、施工单位根据中介机构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核对后,由县审计局综合三方意见向中介机构核对;审后由中介机构与县审计局、业主单位根据修改意见再次现场核对,然后根据核对意见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由县审计局向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征求意见,再次修改后由县审计局形成正式审计报告分发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减少了审计风险。

记者: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能,“打造审计铁军”南城经济责任审计有什么新亮点?

王小平:经济责任审计是各级审计部门年年都要搞的得工作,“打造审计铁军”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来真的、动硬的、干实的”。我们南城县审计局除抓好县委组织部委托的科级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外,从2008年开始,我局根据县委文件要求和县委组织部的委托,在全省率先对村级换届的150个村委会和21个居委会进行了两次全面审计,并根据县政府批转的审计计划安排每年对16个村委会书记、主任进行任中审计,共查出违纪违规金额2 760万元。审计提出的126条整改意见均被采纳,12个村委会主任由于查出涉嫌经济问题被罢免选举资格,13个村(居)委会主任因绩效审计成绩不突出而落选,2个村书记、3个村主任和4个村会计分别被移交纪检监察等执纪执法部门处理,其中7个村干部被追究刑事责任。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是:念好“三字经”、交好“四本账”。即念好“破”字经,消除二个误区。破除村级审计的盲区,解决“能不能审”和“有没有审头?”两个问题;念好“细”字经,突出六项内容。注重在干部履职的全面性、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债券债务的真实性、财务收支的及时性、专项资金的专用性、财务公开的彻底性审计上下功夫;念好“实”字经,把住三道关口。本着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原则,重点把好数据关、定性关和线索移送关。同时做到:摸清被审计村的资产家底,为村干部的业绩考核提供客观依据,向村民交一个“明白账”;整治村级财务混乱局面,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还村民一个“清楚账”;服务经济发展,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干部财经法纪观念,给村民一个“放心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化解干群矛盾,给村民一个“和谐账”。

记者:抓好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打造审计铁军、提升审计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你局靠什么措施取得新成效?

王小平:抓好审计信息化建设既能减少审计风险,又能提高审计效能,也是科学打造审计铁军的手段。为此我局着重从打好“六张牌”入手,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是打好“组织机构牌”。经县编办研究同意,成立“南城金审信息中心”,为县审计局下属单位,核定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7名,目前已考入局机关人员4名;二是打好“经费投入牌”。投资1 000万元新建金审信息中心,与县政府网站、各有关被审计单位建立联网审计平台,与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四级联网,添置了各种网络设备。三是打好“人才培养牌”。全局12名人员参加了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计算机中级资格考试,派出了2名同志参加了南京审计学院和省审计厅在江西财经大学举办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学习。四是打好“保密管理牌”。按照国家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的要求,实行依法管理、分级负责、重点防控,做到信息系统建设与安全建设同步。五是打好“科研攻关牌”。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数据采集、风险评估、质量控制、组织方式等课题研究;注重将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规范制度,建立符合信息化需要的审计业务指南、审计管理标准和计算机审计制度体系。六是打好“目标考评牌”。在局机关综合目标考评中,突出了信息化建设目标考评,进一步细化了信息化建设各阶段性任务。

记者:南城县审计宣传通联工作一直抓得紧也抓得非常好,为打造审计铁军形成了一个什么新氛围?

篇3

2.监督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地监督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计划的贯彻和实施,为企业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为管理层和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信息,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

3.促进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内部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流程的全面审查,通过对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各项经济指标之间的年度性、季节性差异和其他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评价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的规律,从而为有效地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4.监督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维护企业合法经济权益。确定各个受托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地维护企业的合法经济效益,避免经济损失。

5.监控企业财产安全,促进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内部审计通过对财产物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可以有效发现企业在财产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企业在财产物资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并提出对这些问题和漏洞进行处理的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且合理评价企业的各项资产的投资活动,提供合理的投资建议,在此基础上实现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和传统内部审计的区别

1.审计业务的侧重点不同。传统内部审计往往只是注重对财务的查错防弊,并不注重审计业务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除了注重对财务的查错防弊外,更加注重一个审计项目对企业的增值作用,不仅能够带来传统业务所带来的效果,而且能够为企业增值。

2.审计关注的角度不同,对企业来说,传统内部审计往往只是从怎样减少费用的角度出发,内部审计取得的效果往往是费用的减少;增值型内部审计更加注重风险评估,是典型的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对企业运营过程当中各项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评估并确定出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各项风险,估计出各项风险的重要性水平,为企业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服务。

3.审计效果触及的范围不同。传统内部审计业务涉及的范围和增值型内部审计相比要小的多,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审计所达到的效果上远远大于传统的内部审计,不仅能够为企业的财务查错防弊,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企业日常管理进行全面审计,其所考虑的因素包括企业业务流程、决策等,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相比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的作用更大。

4.审计记录数据的范围不同。与传统内部审计数据库相比,增值型内部审计数据流量大量增加,在内部审计的过程当中记录的不仅仅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和有助于减少费用和负债的相关数据,还包括与企业经营管理当中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所有相关数据。

三、确保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条件

1.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IIA提出的内部审计新定义,用“独立、客观”取代了“独立”,说明不应当把目光仅仅局限在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上,同时应当确保内部审计活动具备客观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独立性的作用是要使客观性最大化。

2.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必须提高内部审计地位,使审计建议和结果能够直接向决策层报告更容易得到落实,审计目标更容易实现。因此,应将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并且在此基础上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业务权限、报告管理,从而为增值型内部审计提供企业制度上的保障。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合理利用外部专家。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是内部审计是否有成效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内部审计部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以及合理的运用外部专家。特别是知识结构,应当配备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才,因为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审计过程,单一的知识结构会导致审计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不能及时查出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对内部审计的质量有着致命性的打击;同时,合理的运用外部审计专家,能够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并且能够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思维和新的力量。

4.营销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应该学会营销自己。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正确地制定营销计划,对不同的审计客体有不同的营销目标和营销战略。从而有效地消除企业内部部门对内部审计的抵制,推广内部审计给审计客体带来的改变和好处,促使内部审计更好地开展工作,发挥增值功能。

篇4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内部审计。我们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担负起大型企业集团勇于实践,应对挑战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对这些国际化运作的与实践,提出富有成效的总体见解,以应对这一领域出现的每一个变化。我们近年来致力于这一课题攻关的大量成果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和交流,推进了我们在实务技术上与国外同业合作与竞争的进程……同时,武钢决策层注重内控、致力于控制环境建设的决心和力度,以及内部审计队伍的实力储备使我们有能力完成这一选题和实践。

我们力求通过这一课题的实施,探索建立国际化运作的中国内部审计模式,实行审计业务流程再造,兼容并存国内外各种先进管理理念与,构筑现代内审实用控制技术体系,将审计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效率更大提高,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增值”审计。

一个宗旨

2001年,武钢钢铁(集团)公司在完成了“非钢企业全面推向市场,主体实施债转股”的体制改革后,迅速致力于国企监管机制的建设,以适应加入世界经济发展主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公司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监管力度”的宗旨,总经理刘本仁在机构改革之际做出了“进一步扩大审计队伍,增加审计力量”的批示。公司把内审工作当作在适应组织结构变化和管理任务变化中,实现组织增值、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的一种机制。公司调整了审计委员会,重新认识审计在新形势下的使命,按照国际内部审计理念进行定位。内部审计工作正是在这一环境下得以健康发展,使国家对大型企业建立既充满活力又有约束机制,在赶超世界水平进程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成为企业内在的需要。

两条主线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被视为微观的民主与法制框架,提升资本效率和防范经营风险已成为管理当局、职能部门及企业员工上下关注的焦点。新组建的审计部,集内部审计和向全资子公司派驻监事会两大职能于一体。形成武钢监管的两条主线。其优势体现在审计与监事会之间的监督对象相同、监管目标一致,有利于专业沟通和协调。

监事会的常驻式监管方式体现在全方位,全范围的监督,这种在时间上的经常化、连续化的全过程的监督,将信息不对称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而内部审计的之也优势又使两条主线在实施联合审计时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大建设

为了开拓内审工作新局面,提高审计成果质量,扩大审计效益,我们大力实施“人、法、技”建设。同时,关注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整合,在变化中不断调整定位、分配审计资源,流程再造,推进信息化建设。致力于团队素质建设及与外部专家的战略性合作,行业最好的实践,构筑应对变化的实务技术基础。

1、以人为本,打造学习型群体。

21世纪,随着现代内部审计的全新定位。它将本职业的生存与发展同企业的命运连在了一起。今天的竞争已经变成了学习能力的竞争。培育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员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近年来,我们的职工不间断地接受着当代国际竞争战略、管理理念、现代管理实务技术的学习。包括国际最前沿的学术的探讨及公司产销资讯系统的知识培训。我们领导者在人才战略上,为每一个职工设计发展目标和平台,我们的“善待职工”数据库记录着每一个人成长的历程,在我们这个群体中,它营造着一种鼓励员工互相交流、学习创新、迎接困难的良好环境。我们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立项的《国有企业增值审计》、《与时俱进的监事会运作》、《实现协同效应的“阳光采购”》等15个企业现代化管理成果课题已经进入成果报告阶段,较深层次上的《武钢防范和减少不良资产产生的对策》、《战略重组中如何构建新型运行机制》、《武钢可利用资源调研》等12个调研项目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2002年,我们人人有成果,个个立功受奖,我们围绕管理难点攻关的10项课题获得大面积丰收。理论研讨蔚然成风,来自我们中间的四部专著,95篇论文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成功地将来自实务界的理论推向国内外。职工在赢得企业激励的过程中,回报企业的是团队素质的迅速提高,管理创新迅速见效,企业效益迅速提升。审计部《创学习型群体,促管理创新》经验已由全国总工会向全国推广。武钢审计部在行业中展示出强大的素质实力及阵容。这些都为我们今天探索国际化内部审计模式实践提供了实力的储备。

2.实行业务流程再造

现代内部审计的迅速发展,使其向企业机制运行的所有领域渗透,在企业这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功能综合、信息量大的复杂系统中,内部审计正在逐步演化成一个全面、多元、多层次、多阶段的复杂系统。

我们从完善制度入手,用制度约束人、规范人、促进各项管理的加强和深入。对外:我们全面清理了从计划下达、实施审计、落实审计决定有关制度。对内:建立了包括管理制度系统、职责条例系统、工作流程系统、岗位业务程序系统在内的标准系统;包括文件办理系统、会议反馈系统、联系单制、例会制在内的指令办理系统;包括统计系统、机系统、审计档案系统在内的文档系统;包括善待职工数据库、人员去向牌制、工作日写实、部务公开制、绩效考核制在内的人本管理系统。

这一措施使本部的专业管理行为和职工行为都处于精化管理的有序、上进状态,并与企业目标始终一致,确保目标实施的准则和规范。

3.以信息化建设提升审计质量

“谁在信息化道路上取得了领先地位,谁就在市场上占有了相对的优势”。武钢投资两亿元组建的整体产销资讯系统已经投入运行。传统的内部审计获取信息取决于财务系统的已经结束。单独的财务信息系统已经不复存在,它将依赖于按供应链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ERP信息系统的“就源取值”。内部审计从被动地“就地审计”取证成为主动的送达审计。审计作为一支特别的稽核力量,在特别授权下对整个系统进行全覆盖的主动控制。我们一是实现了审计办公自动化的OA系统运行;二是基于武钢ERP信息系统投入运行的现实,实施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抽样、和汇总;三是逐步建立系统、完整、丰富的审计数据库,重点以审计对象和法规检索数据库为主;四是在部内基本实现计算机联网。

四位一体

2001年,伴随着母子公司体制的建立,武钢逐步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国企监管体系。一是加强纪委监察工作的力量;二是提升内部审计层次;三是向全资子公司派驻监事会;四是全范围实行委派制。这四大支柱所辐射的监管范围覆盖了所有国有资产投入的领域。

为了使监管机构精干高效,避免各自为政而造成的监管重叠、错位、脱节及盲区,我们组织了大范围的调研和论证,以取得共识。纪委监察是以执行党的政策、法规及党政干部遵纪守法为主的监督;监事会是代表投资者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财务决策、资金使用、利润分配及子公司负责人经营行为为主的监督;内部审计是围绕企业重点工作及内控制度执行为主的监督;财务部门是以真实的会计核算为主的监督。尤其是我们论证的《监事会、内部审计、会计委派三者之关系》优化了监管资源,为解决控制过渡和控制脱节提出了全套思路。明晰的职责划分促进了武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而配套的人事政策和实务则提升了监管部门的地位:

五项重点

一、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向为公司识别、防范风险服务。

内部审计关注风险,标志着内审工作性质的转折。为了找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2002年,我们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审计风险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公司产、供、销、人、财、物等32类168项问题,调查面覆盖了公司领导、管理者及职工代表各个层面。近千份问卷的统计分析,将企业的风险直指投资领域、采购领域、建设工程领域以及易被忽视的专项费用、福利费用的使用。形成了我们应对风险的审计总体规划,公司每年均以开年的1号文件下发各单位审计计划。为规范审计行为提供了依据。

二、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经济责任审计从事后评价向事中制约延伸。

提升资本效率和防范经营风险已成为管理当局、职能部门及企业员工上下关注的焦点。法人治理结构被视为微观的民主与法制框架,领导者经济责任制度成为这一治理结构的核心。

武钢的内部审计与时俱进适应了这一转折。早在2001年对全公司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率就已经达到100%,监事会对子公司经营者现职评价率亦达到100%.(国家五部委要求离任审计的比例是30%)。我们着力加大对现职领导干部的审计力度,提高了广大领导干部增加全面履行职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自觉性。一大批勇于创新、廉洁勤政、积极清理前任遗留问题、带领职工艰苦创业、实现企业效益持续增长的领导者不断涌现。

三、拓展职业空间的专项审计渗透到深层领域。

我们遇到问题找方法,致力于发挥内部审计“经济良医”和“管理顾问”的服务作用。

“审计公示”是我们探索与被审计对象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性管理、以最简捷的方法收到最大面积成效的一种尝试。这种在被审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及职工代表中公布审计报告的做法,被基层领导誉为“难得的机会、难得的、难得的交流。”

“培训被审计者”使我们相互得到提升,我们在为厂矿长、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中,也给我们自身的管理带来利益,减少了冲突,在共同目标下形成合力。

“审计奖励制度”是我们对被审单位由硬约束转为正面激励的又一创新,也是内部审计在总经理授权下独特具备的职权。我们对工程项目的重大奖励使审计决定产生了亲和力,而我们的非物质性奖励也被基层认可为更深层次上的激励。

“审计服务”使我们经常性考虑降低基层监管成本的问题。我们认真论证公司内部审计、监事会、会计委派三者之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范围,减少了基层接受监管的负担,在实践中,我们与财务的沟通与配合成为双方的共同需要。

四、内部审计在内控框架构建中的联动效应。

流程再造是创新型企业的灵魂。但是,创新又不可避免地会与现行法规制度形成碰撞,与现行的利益格局形成冲突。在这种整合之中,唯有内部审计能够凭借比其他部门聚集信息更多、管理范围更大、更丰富的优势,迅速形成一支创新型、反应快速的学习型团队,对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管理系统发表更具权威性的评价。

我们汇集了来自集团各管理岗位的力量,针对各类主题联手攻关。这种无边界的组织效应和新型的“借脑”运作,产生了很大的合力效应。改变了我们审计力量投入的重点不再是各个管理环节的本身,而是管理的接口部位这一权利与责任的传递点。它带动了相关部门各自敲响警钟,主动承担责任的联手管理。使每一条审计线索的突破,化为一条切断流向不明渠道的财路,每一项审计建议的实施,成为一笔实实在在的管理创效的源泉。

我们在投资环节实施的“信息真实性审计”,增强了大多数投资者对国有资产保全的责任感;在物资采购环节联手实施“四大循环审计”,完善了“阳光采购”的内涵;我们在资产重组、资源利用的管理接口部位联合实施“审计穿行试验技术”,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两年来,我们通过评价内控制度,促进规范管理;评价营销制度,促进开拓市场;评价采购制度,促进增收节支,评价市场风险,促进优化决策,评价部门职责,促进闭环运行。通过对已报告的审计发现进行后续审计,求根溯源逼出部门联手管理,筑起控制利益流失的防线。

五、创新审计的精细化管理

内部审计在管理中与各个环节的专业管理协调日益紧密。审计的工具和技术、管理方法与这些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也日益兼容并存,不少控制难点的突破往往是双方管理技术共同借鉴和弥补的结晶。

近年来,我们逐步建立起自身的方法体系:致力于审计战略,移植来自国际的控制理念及实务技术;在内部审计资源管理中,我们建立了标准系统;在企业横向管理中,我们创建了跨部门的“多元循环法”;评价业务流程的“接口部位突破法”,“比价法”、“民主监督法”、“同级审计制”;同时,“双向承诺制”、“审计备案法”、“穿行试验”、“内部控制矩阵图”、“多维表”等近百种审计的工具和技术都使我们在付出审计措施时旗开得胜。

内部审计的精细化管理,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

六大变化

一、内审出效益有为才有位

两年来,我们全面完成审计任务,注重将审计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增值”审计,由于我们创新思路,率先在行业实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审计运作迅速与国际接轨,使审计工作向纵深进展,审计质量不断提高。由于专业管理中的成就,我们不但荣获了国家、省、市内部审计先进单位称号,而且跨入公司红旗部处室行列。最近,湖北省内审协会已经发出通知,在全省范围内武钢内部审计的经验。

二、内审出成果思路变生路

内审就是投资,是投入少、见效快、回报率高的投资,是“加值”审计。

以氧气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子公司将审计成果化为转换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向管理要利润的巨大回报;以一号高炉大修改造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项目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了“工期、质量、效益”三大目标。我们在内部审计按国际化运作中提出的审计定位、审计战略、审计资源利用、审计循环、工具及技术运用、工作方式、沟通渠道、激励政策、内控环境、团队建设、审计等40个方面的理念及实践,大大提升了武钢内部审计实力,推进了我们在实务技术上与国外同业合作竞争的进程……

三、监管出威力管理得人心

2001年,我们以内控制度评审为重点,在粉末冶金公司实施了该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最为彻底的存货盘点,开创了以穿行试验为手段的内控制度评审先河,为下步对子公司的监管提供了思路;我们在工程市场实施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审出了立项、投资、施工、造价确认全方位的管理思路;我们对离任经营者的后续审计及配合财务对27家经营实体的清理,清出了切实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举措。

我们在公司双文明评比指标确认、子公司承包兑现确认、经营者年薪兑现中的一票否决权,严肃了利益分配的规则,维系了激励政策的公平与效力;我们实施内控制度评审的取证所到之处,得到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对违纪的查处,使职工拍手称快。审计的威慑力是管理得人心的基础所致。

四、内审出凝聚,联手结合力

审计成果质量的提高,推动了管理向深层次的延伸,审计在部门之间架起闭环运行的链条。公司各级领导把审计的监管视为本部门管理创新的一部分,依靠审计比其他部门聚集信息更多、管理范围更大、更丰富、审计意见更具权威性的特点,将其纳入公司财务、工程、合同预算、物资、纪委监察、工会、责任制考核…等各部门日常管理范围内必不可少的成员单位,使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尽快被采纳,成为鞭策人们励精图治的咨询师。

内部审计在基层已经建立起有26个成员单位、89名专兼职审计人员在内的审计网络;八个监事会分布在25个全资子公司并配合督办内审结论的落实、实施子公司在职审计;以审计意见为主实施的联手管理项目日益增多。审计充当了管理人员自我控制的“热心顾问”,做到了彼此目标一致,利益与共,使内部监管工作的开展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部门的期望也鞭策着审计部门自身开拓创新,在这种良性的循环中,最终受益的是管理者自己。

五、内审出真知,创新出动力

适应当代审计对管理技能、内控技能、机信息技能、协调技能等复合技能,及审计领域最前沿、最新的技术手段的要求。我们立足进一步改进审计方法,兼容并存先进的管理手段,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部位,以我们的实践创造先进的实务技术。

“十五”期间,武钢将投入260亿元,在赶超世界水平的进程中继续提速……面对这样一个建设高峰,从2001年起,我们联手工程建设项目各个程序环节的管理部门,开始了全方位的建设项目审计模式探索与实践。工程审计以“参与合作式”的工作方式,与各环节的专业管理密切协调,实现了互动效应。我们在实践中出的近百种卓有成效的实务技术在投资控制中迅速转化为管理成果,创造了立竿见影的效益与经济效益。凝聚我们集体智慧结晶的四十万字专著——《固定资产投资控制与内部审计》,被内部审计协会授予“特别贡献奖”。2003年,我们再次承接了国家级课题《投资审计操作指南》的攻关,它标志着武钢的内部审计在全国同行业拥有了示范发言权。

篇5

高职院校是运用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完成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事业单位,学校资金使用状况对各项人才培养方案能否顺利实施有至关重要影响。因此,根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到2012年要对所有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规定,探讨高职院校开展绩效审计问题,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节约办学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高职院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政策激励下,河南省的高职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共99所,其中,本科院校43所,高职院校56所,在校生共计136.88万人,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61.61万人和75.27万人,本专科之比为4.5∶5.5,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近年来,河南省高职院校为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在争创国家、省级示范性、骨干性高职院校的动力推动下,为改善软硬件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但政府拨付给高职院校的财政资金在用于日常经费开支方面,已是捉襟见肘,所以大量的建设资金往往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市场寻找,高昂的筹资费用,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的财务困难。相对于教育资金紧缺的现实,高职院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办学成本核算模糊、资金浪费严重等问题却突显:对未来人才需求缺乏预测,专业忽上忽下左右摇摆,盲目购置一些价值昂贵的仪器设备却长期闲置;基本建设方案缺少可行性论证,建设资金留有缺口形成“胡子工程”;设备维护修缮工程没有长远规划,损失浪费严重;校办产业运营机制不健全,职责不清,经营管理不善;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综合实训基地等专项建设经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被截留和挪用,建设质量大打折扣等等。据统计,2009年,河南省教育系统对2 416个项目实施了审查,审计资金总额123.5亿元,发现有问题资金5 588万元,促进增收节支4.7亿元。河南高职院校的审计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而针对人、财、物使用管理状况的经济性、效果性及效率性的绩效审计则是微乎其微,这难以适应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根据国家审计署的规划和教育部17号令的要求,为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在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在河南省高职院校推动开展绩效审计已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绩效审计的内涵及特点

高职院校的绩效审计是高职院校内部独立的审计组织和人员,依照经济技术标准和相关法规,对学校各部门及人员履行岗位责任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分析评价其使用学校的人、财、物资源实施的项目及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并出具报告的经济监督活动。绩效审计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审计人员的变动性

绩效审计是对学校人、财、物等资源运用过程及使用成效的一种新型审计,属于管理审计范畴。它要求从事该项审计工作的人员要熟悉高职教育规律,懂得教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设备管理及基本建设管理等。河南省高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尽管发展迅速,但是就其现状而言,各学校主要是重视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和教师的培养,管理人员缺乏特别是高素质、符合绩效审计工作需要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奇缺,难以满足审计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开展绩效审计就必须依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借助大量“外脑”,采用专家咨询或直接参与的方式,组成专兼结合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变动性特征。

(二)审计对象的多元性

绩效审计的内容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它可以是单位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项目审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审计,也可以是基建项目全过程审计及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全面审计。审计对象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特征。这就决定了每个审计项目使用的审计方法、审计依据、审计实施程序、审计取证、审计结论的质量要求和控制以及审计成果的运用等方面不具有可复制性。它要求审计人员要边实践、边总结,逐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审计依据的层次性

绩效审计依据是指用于衡量审计对象绩效水平的尺度和准绳。绩效审计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依赖于诸多因素和条件,这些都需要一个可供依据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既是管理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也是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在审计中对项目或活动的分析与判断既可选择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管理规定等高层次政策性标准,也可选择工程施工、性能参数等技术性标准,以及资金成本等经济性标准。只有将不同层次的审计评价标准合理加以使用,才能对被审事项的经济性、效果性及效率性做出恰当评判。

(四)审计服务的内向性

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内部资源,提高人财物的使用效果,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围绕服务于内部管理开展的审计活动,在对经济性的评价上要侧重于被审活动中资源的取得、使用以及管理是否节约、合理,协助学校决策层改善管理,节约资源,增加学校的资产价值;在效果评价上要通过对被审活动实际取得的成果与预期成果的对比分析,确认目标实现的程度,协助决策层最大限度扩大工作成果;在效率审计上要通过投入与产出比的分析,优化业务流程,协助决策层提高工作质量,实现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的有机统一。

(五)审计环境的复杂性

高职院校的绩效审计是一种内部审计,学校内部控制环境对各项工作的实施、运行及结果均会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各高职院校发展壮大的路径各不相同,人财物等资源的筹措渠道各具特色,学校领导者的管理哲学和工作作风、操守和价值观、能力评定标准、内部组织架构、职责权限的分配以及人力资源政策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审计环境的复杂性,就要求审计人员做出的审计结论一定要符合被审单位特定的生存环境,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他人的审计方法,工作要体现独创性。

三、高职院校绩效审计评价应坚持的原则

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审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绩效审计是当前教育审计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深入研究绩效审计操作办法和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绩效审计评价可以找出学校管理、决策、效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推动高校建立绩效管理机制。绩效审计评价是指运用经济技术方法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既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项目一定运行期间的工作成果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它既是绩效审计的重点,也是绩效审计难点。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在开展绩效审计时应当把握以下评价原则: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对可以定量描述的项目,必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才能使对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程度的定性评价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评价结果才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才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而对只能定性描述的项目,还需要全方位评价其综合效益,提高定性评价的科学性。建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尽可能采用量化指标。

(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绩效审计既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利益诱导法则,通过要素投入与产出对比分析,评价被审项目运营的微观经济收益,又要从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出发,评价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贡献,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相统一原则

绩效审计不能简单用一个“好或坏”、“高或低”、“对与错”来完整地评价一个绩效审计事项。因此,衡量一个审计事项的绩效实现程度的标准往往有一定幅度,是一个区间变量。绩效审计是使用一定可量化的表示程度的各类指标来表达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若干绩效审计事项绩效状况不同程度的综合描述,来全面反映出审计事项的绩效状况。绩效审计可以用不同的绩效档次标准来评价审计事项的绩效程度。经济性侧重于资源要素投入的节约性,效率性侧重于工作质量的时效性,效果性则是项目目标实现的程度及收益,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要做到三者的有机统计,不能自相矛盾。

(四)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必须简明、具体、易懂,便于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易于判断被审计对象绩效的好坏,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相应标准,得出客观、合理、被审计单位认可的审计结论,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五)相关性原则

绩效审计的突出特征是以审计“资源”为目标导向,而不是仅以“资金”为目标导向的审计方式。资源的投入既包括货币资金投入,又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实训场地、耗材等实物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等。绩效审计评价涉及对被审项目资金以外的诸多绩效要素状况发表评价意见并提出优化绩效水平的管理建议,它必然涉及诸多非财务数据的绩效标准内容。审计人员选用的评价标准应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相关,评价结论应与被审事项的资金审计目标、资源利用或被审计项目需求相关。

四、开展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遵守审计准则,规范审计行为

为了使审计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常规化的轨道,河南省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4号令)和《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17号令)等文件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在2010年7月研究制定了《河南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河南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河南省教育系统财务收支审计办法》、《河南省教育系统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实施办法》、《河南省教育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实施办法》、《河南省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审计实施办法》、《河南省教育系统处级以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河南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处理处罚暂行规定》等八项制度,这八项制度的颁布实施,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院校健康有序、高水平地开展绩效审计有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审计人员要认真研读、领会《八项制度》的内容,依据相关准则规范审计行为,不断提高教育审计质量和水平,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二)以顶岗挂职方式组建审计队伍,破解绩效审计人员不足的瓶颈约束

绩效审计就其审计内容而言是一种综合审计,在审计主体的人员构成上应包括:财务管理、工程管理、经济管理、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专家。我国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刚刚成立,人员数量有限,而且审计人员多数出身于财会职业,起点较低,结构单一,专业水平有限,难以满足绩效审计对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不解决人员不足的瓶颈约束,要推进高职院校开展绩效审计就只能沦为空谈。笔者认为只要创新管理模式,这一难题从学校内部是能够顺利解决的。事实上,高职院校在发展过成中构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为实施绩效审计储备了优质的“专家库”,高职院校如果以学校内审机构为主体,以校内“专家库”的双师型教师为依托,让不同专业的教师以顶岗挂职模式参与绩效审计,既可以满足不同审计项目对不同审计人员的能力需求,保证高质量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参与绩效审计活动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种模式。通过完善的内部奖惩机制,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深化校务公开的内涵,实现师资培养与绩效审计“双赢”。

(三)以项目审计为抓手,稳步推进绩效审计

高职院校开展绩效审计是一个崭新的工作内容,它涉及的面比较广,在目前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经验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稳步推进。首先应当通过财务审计,提高经济管理信息的核算质量,为绩效审计提供客观的评价基础。其次,要把师生关注的诸如:新校区基本建设项目、集中性的大型招标采购项目、财政资助的投融资项目、专项资金支持的示范性建设、特色专业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以及综合性实验实训室建设等重点项目作为审查的准切入点,以项目审计为抓手,从项目立项、分步实施到成果验收全过程介入审查活动,以发挥绩效审计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经济监督作用。最后,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成熟的审计技术,总结交流审计工作经验,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方法,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四)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审计评价体系,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审计标准的制度建设一方面为审计人员提供遵循的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考核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更注重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绩效审计项目涉及业务领域众多,专业差异较大,不能指望套用现成的绩效评价标准来实施绩效审计。从国际上来看,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也是通过制定指南的方式,指导开展绩效审计。我国高职院校构成复杂,开展绩效审计必须要立足学校的实际,要从预算审查方面构建经费收支核算评价指标;从招生规模、生均培养费用、师生比、设备利用率等方面构建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从经济社会成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基本建设标准等方面构建学校投资效果评价指标和管理评价指标,逐步建立一套适应学校特点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相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绩效审计将逐渐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通过绩效审计能够客观衡量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学校重大项目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对其资源配置、管理和使用的开展综合分析,对学校各单位的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与监督,促进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以便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高职院校推行绩效审计在客观上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但只要我们认真探索,寻求有力的对策,必将推动绩效审计在我国高校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立平.高校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0(3).

[2] 郭玉红. 绩效审计――高校审计的发展趋势[J]. 经济师,201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