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

篇1

 

中考现代文阅读“词句理解考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颇受出题者青睐的考查方式。

我们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答出下面两个核心层次的意思:

一、还原表意晦涩的词句的本来意思

有些词句由于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而表意晦涩、模糊,这时,我们就要用直白的语言来还原词句的本来意思。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这一句因为运用了比喻,所以想表达出的道理并不明确,但只要我们想到了“引擎”这个喻体是指能够为车辆、飞机提供动力的重要机械部件,它能推动车辆、飞机运行,我们就能还原出这个句子的本来意思: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答出词句的言外之意

有些词句如果只读本身,往往读不出什么内涵,但我们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读,就会发现词句背后隐含着言外之意。我们在理解这种类型的词句时,一定要答出它的言外之意。例如,《父亲的自行车》一文叙述了父亲用他的破旧自行车载着“我”和弟弟上、下学,直到“我”和弟弟读完了小学、中学,随后,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读大学时,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生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出题者要求考生回答出文段最后一句中“淡淡地”一词的内涵。结合语境,我们可以揣摩出它的言外之意:“淡淡地”一词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孩子深沉而朴素的爱。

我们在推敲词句的言外之意时,要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比如,议论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阐明了道理;说明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说明了事理或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较为复杂的是叙述性的句子和描写性的句子,或者两者兼有的句子,它们背后有时既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个性、感情,同时也阐明了道理,甚至是表现了景物或人的状态等等,比如上文中的“淡淡地”一词的理解就涉及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面对这类较复杂的句子,考生切不可点到即止,应深入思考,全面作答,才能踩准得分点。

另外,词句理解的答题除了要涉及“晦涩语言背后的本来意思”和“言外之意”两个层次的内容外,在答案中还要指明这个词句所使用的手法及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手法”在这里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包括说明文中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同时也包括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议论方式,还包括外貌、动作描写等描写方式,甚至包括长短句结合、正衬、反衬等语文知识点等等,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作者之所以运用此手法而不用彼手法,往往是因为运用的这种手法在表达意思的时候能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风筝中的科学》一文在介绍俄罗斯物理学家制作的用来发电的风筝的大小时这样说“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筝伸展后的大小论文下载。打比方说明的手法起到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效果,风筝的大小借助有着一定表达效果的手法展现在我们读者眼前。文章为了说明牵扯这种风筝的绳索的长度,这样写道:“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牵扯风筝绳索的长度,列数字说明的手法起到了具体、准确的说明的表达效果。

总之,词句的内涵往往是借助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某种手法来表现的,所以我们在理解词句时一定要涉及词句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在作答“词句理解”时,我们的答案应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按答题的先后顺序排列):

1、手法;2、手法的表达效果;3、晦涩语言后的本来意思;4、言外之意。

列成公式:

词句理解的答案=手法+手法的效果+本来意思+言外之意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我们在理解词句时,有时词句没用手法或词句本身表意比较直白,那么我们的答案中就可以不答手法或词句的本来意思。但是,对于以上四个要素,我们答题时,能答出来的都要尽力答出来,否则就会失去得分点。

我们还是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一句为例,结合以上公式,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生动形象地(效果)说明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本来意思),表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言外之意)。这样的回答不是又准确又简洁吗?

相关链接:

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题型在试卷中是以不同的“面孔”出现的,它不可能只是以“请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下列题型是词句理解考点的常见出题形式:

1、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品味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想法。

3、请谈一谈下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它是怎样表达出某种感情(或传达出某种效果)的。

7、说说下面句子是如何运用想象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外婆做针线活的高超技艺的?

8、请对下面句子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品评。

9、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0、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1、请谈一谈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作用。

……

篇2

一、引言

目前,高中语文写作在考试中占很高的分值比例,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自主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既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又对语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陈旧,课堂以教师为主。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多是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课堂上,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的思路进行思维,容易乏味,降低学习效率。

(二)写作生硬不灵活。

目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写作练习时,不是根据教材要求布置,就是按照高考大纲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死板生硬的写作内容缺乏灵活性。由于教师安排给学生的写作内容一方面不涉及学生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和学生的兴趣无关,导致学生写作仅仅是为了写作,没有从内心出发真正享受写作这个过程,致使写作质量不高。

(三)应试教育影响严重。

写作在高中占很大的比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学以高考为目标。在教学上为适应高考的要求,出现一些急于求成的严重现象,即进行写作训练时完全按照高考模式进行,学生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而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经过以高考为前提对写作进行分析后,让若干得分点取代内心情感,学生只是一味地关注得分点,追求高分,忽视自己内心应该表达的情感。

三、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应用

(一)以兴趣带动写作,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高中生好奇、爱思考的特征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相结合,设置一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加入语文写作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产生对写作内容的真实感受,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对教材上以“亲情”为写作话题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一个小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课前向学生提问几个与亲情相关的问题,例如回想下过去你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情景,说说你觉得亲情像什么?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将它们用图像或者一句话描述出来。再次,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自己的图画或语句展示出来。最后,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将想法写下来。这种结合活动进行的教学方式,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语文写作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生高度兴奋的状态,使自己精神高度集,并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

(二)以课外活动带动写作,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语文写作教学应该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写作题材。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教学除了课堂上的外,还可以积极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外,亲近大自然。如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电影院观看电影,观看电影后可选取课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故事里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让学生描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并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课外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丰富写作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加强写作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写作能力能否提高,不仅和知识积累的多少有关,而且和良好的写作习惯相关。加强学生日常写作习惯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对作文的字数、题材、形式不限定。学生可以描述自己的生活日常情况,描述自然景色,还可以自由地想象,谈谈自己的理想等。通过不限定学生写作的内容,学生可以尽情地利用纸和笔将自己想写的内容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让学生乐于写、善于写。

(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学。

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水平不同。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写作教学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他们的差异情况进行具体教学。比如按学生的差异情况将全体学生分组,每组均有高、中、低学生,确保小组间的学生优势互补。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于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此外,各小组作文互换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结语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索出有利于写作教学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具体方法,从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3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毕继万则进一步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需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加以强化。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有基本的文化素质,而且要使他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减少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避免本民族文化中心主义,以积极和宽容的态度沟通并消除误解,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顺利跨越“文化沟”,构建“文化桥梁”。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致使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是缺乏在不同的场合下恰当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识与能力,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英语教师还应采取多种途径,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组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及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慢慢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激发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1.结合教材,从词汇、习俗、语篇等方面着手,进行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各阶段的英语教材都含有许多体现英语国家文化特色的文章,其中涉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及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对比等内容。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5 Module 4中,通过教授新单词“基督教”和“圣诞节”,英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节日和宗教,以及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外研版高中英语中每模块都有Cultural corner,即介绍国外的文化背景与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对此英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知识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要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式英语中叫“football”,而在美式英语中叫“soccer”,美国人口中的“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其实是橄榄球“rugby”。在讲到这些时,老师应当让学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时多用手而不用脚等。又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老师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但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则把二楼叫“first floor”,一楼叫“ground floor”。如此除讲清词语的概念部分外,还向学生介绍了它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及英美词语的差异,使学生掌握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创设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精心设计、创设出的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境,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让学生进行诸如自我介绍、打招呼、道歉、购物、就医、请假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结对练习等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教学活动中来,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造出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熟悉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迅速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了更形象生动地了解、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像影视资料,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中体验到西方文化生活氛围,学到教材上学不到的跨文化交际技巧。

4.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了解和积累英语国家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要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补充外国网站上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地道、鲜活的语言材料感受文化。此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报告、文化知识竞赛等,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可以给学生播放英美电影,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如何与朋友交往,怎样进行娱乐活动,说话表情、手势等;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帮助学生存储相关的文化背景内涵等各个方面知识,最终增加和增强其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总之,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有明确的指示,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应只是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而应加强“文化教学”,通过多种具体可行的方法营造英语学习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7.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4

一、当前高中教育背景分析

当前受高考的压力及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高中语文教育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很少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的现象。

二、联系生活实践,具体方法对策

从以上对教育背景的认识来看,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一定要注重联系生活实践。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联系社会,讲解课文

语文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实践的切入点。在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内蒙访古》一文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当天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告诉学生这一消息。学生对课文产生亲切感,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意识。

再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外。还可以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强,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

2.关注社会,开展语文活动

语文教育的形式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教师可以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让学生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例如,语文课上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教师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再如,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记得,在我开展类似活动的课上,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学生们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加强引导!

3.注重观察社会,写作反映生活

篇5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由此,我认为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包办”、“满堂灌”的陈旧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现代观念。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象教条一样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启发、引导、点拨、示范、督促等方面上,而所有这些都为着一个目标,即使学生懂得学、愿意学、乐于学、善于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应持的态度:“你不会学,我教会你学,你不想学,我让你乐学”。

刘厚明先生说:“写作是一种能力,凡能力都是练习出来的,好比游泳,不跳到水里去练习,就永远不会游”。要提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将写作方法交给学生,学生自己的作文让学生亲自评改。如果我们的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时,只讲给运动员有关技能技巧的理论,在训练中发现有人动作不规范时,教练员就给包办了,这就可想而知,运动员是不会掌握其真正的运动技巧的。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写改分离”的教学法,这与教练员发现运动员动作不规范,就给包办了,又有什么两样呢?因此,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以一个教练员的身份面对学生,学生的作文应写改统一。再说,“写改分离”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若想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应采用“写改统一”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应走出“写改分离”误区

我们中学生语文教学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教是为了不教”,即重在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的“渔”是指方法(捕鱼方法)。同理,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重在向学生传导学习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认识,去探究,这往往比被动的灌输知识容易掌握,更富有创造性。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尽管这种探索所获得的知识暂时比传授来得少,但从现实来看,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有所得,提高了兴趣,学到了方法;从长远来看,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的知识将更多。所以,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来进行机械的分析、讲解,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也不能用过多的篇幅来给学生作评语。而是应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学、去讨论、去发现、去创新、去自评,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篇6

一、案例教学与文学史教学相结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教版选修课程《中国小说欣赏》与高中语文选修Ⅱ“小说与戏剧”相匹配,重点学习欣赏中国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国小说的欣赏艺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实践证明,将文学史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欣赏中国小说,可起到由线串点,由知识形成技巧,进而总结规律升华成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二、专题教学与综合欣赏相结合

《中国小说欣赏》编排的特点是根据选文主题来选材和划分单元的。每个单元是一个独立的主题,也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各专题的教学必须要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掌握欣赏中国小说方法的目标。例如“谈神说鬼”单元,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了解《西游记》和《聊斋志异》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色,人物刻画。

综合欣赏包含背景材料的收集,原始资料的整理,欣赏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欣赏规律的揭示和方法的归纳。综合欣赏给学生提供一个构建知识链条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综合理解,掌握中国小说欣赏的规律与方法。比如欣赏《红高粱》,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评论家的评论观点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指导学生对这些材料加工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阅读理念,分析《红高粱》的象征意义和蕴藏内涵,利用各种欣赏方法分析作品,提出自己的论断。

由专题学习到综合欣赏,使学生对小说欣赏从知识到理论,由零碎肤浅的认识上升到系统、深入的理解。综合欣赏是小说鉴赏活动中提升质量保证效率的最佳环节。

三、选修与必修相结合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写作品。小说篇幅一般比较长,而“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这些都是鉴赏小说时不可缺少的,只要牢牢抓住小说的三要素进行自主鉴赏就能提纲挈领,举重若轻。

《中国小说欣赏》虽是选修课,但选修课和必修课是有联系和衔接的。我们已经学习了必修3中《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必修5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小说,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掌握了小说鉴赏的相关知识及鉴赏的步骤和切入点,总结出了鉴赏小说的步骤:

1、依托文字理清情节线索;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4、研究写作技巧,把握叙事视角。

归纳出了小说鉴赏具体方法:

1、人物鉴赏:颦笑言语见真情(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情节鉴赏:文似看山不喜平(节奏、悬念、巧合、突转)

3、环境鉴赏:一草一木总关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叙事技巧:笔端变幻风云生(视角、详略、顺序)

在必修课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学生完全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修课程自主鉴赏的任务。如教学第二单元《聊斋志异》的《香玉》一课,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鉴赏,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致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开端: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

发展: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

再发展: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

: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

结局: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

再指导学生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加以自己的评价。如香玉的热烈多情,绛雪的善解人意等。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小说中写得好的地方,从人物塑造,语言应用、环境描写、构思手法上加以赏析。

在小说选修课教学中,能联系必修教材,用必修指导选修,不仅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觉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自主欣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新课标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开手脚,大胆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中国小说欣赏》无论是单元说明,还是“赏析”、“思考”、“链接”,都是指向具体作品的解读,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中国小说,是本门课最大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老师大胆放手,并不是说老师可以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学习,也不是指老师毫无目标,胡乱指导,相反老师要事先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理论水平,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和讨论环节,游刃有余的指导学生大胆假设、推理、分析、探究。

如第六单元的《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指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分工讨论,相互交流展示,然后教师再加以点评,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选修教学与高考备考相结合

篇7

1.学习兴趣不浓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普通话不是一门非学不可的学科。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能张口跟身边的人说话交流就可以了,用不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去学习和训练普通话。这种想法影响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阻碍了普通话教学的顺利进行及良好效果的取得。

2.应用的比例不高

据了解,中职学生之间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和交际的少之又少。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推普”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级各类学校都明确提出“在校园内的语言交流过程中都使用普通话”等具体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方言还是学生最主要的交流语言。许多学生认为“周围的人都不说,我一个人说普通话很别扭”。

3.普通话基础差

就我所工作的学校而言,有9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他们从步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普通话口语教育,因此有很多学生根本不会讲普通话。这类学生因为害怕别人笑话、讽刺,常常不肯开口说普通话。

二、提高中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具体方法

1.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想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想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教师的普通话首先就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国家也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师普通话应达到二级甲等及其以上水平,普通话口语教师应达到一级乙等及其以上水平”的要求。但事实上,许多中职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达不到这个标准,甚至有些农村中职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连《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都没能考取。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语言教学极为不利。特别是在新课标后,更是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思想背道而驰。

其实,作为教师,要讲好普通话并不难,其关键在于“学”和“练”。首先要注意向书本学习,要加强进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读一些语音学、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等方面的书籍。其次要注意多听一些省级、国家级播音员的发音,并与自己的发音习惯相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生活中有许多人发音标准,语汇丰富,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了相关知识,找出了自身的不足,就得刻苦练习,多读多说。相信,只要加强学习和练习,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艺术水准,必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必将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得以提高的基础上,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要从基础知识的教学入手。学习普通话,需要达到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的规范。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用扎实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而不能盲目地、单纯地让学生跟着自己读。

普通话教学必须从字的读音抓起,应重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根据各地方言,总结产生误读、异读的声韵母并加以纠正,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的讲解。如平翘舌、前后鼻等。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课堂讲授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多鼓励、帮助、耐心教学生找准每个发音部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用复读机、电脑等工具跟读录音材料,并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进行对比,找出问题,改正错误。

在语音准确的基础之上,普通话教学还应该追求词汇的准确和语法的规范。由于自身学习基础的原因,许多中职学生与人说话时言辞含糊、表意不清、语序混乱,上课回答问题也常常用到自己相对来说更为熟悉的方言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典型方言性质的词汇和语法现象。

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由于地域不同,发音不准的类型也不同。如,有些地区的学生说话时普遍没有翘舌音,经常将“老师”读成“老司”;有些地区的学生分不清鼻音和边音,将“农民”读成“龙民”;还有些地区的学生发不出前鼻音,将“云朵”读成“永朵”……针对这种情况,我按地域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分不清平翘舌音的重点练习平翘舌音,发不出前后鼻音的重点练习前后鼻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朗读入手,加强指导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说、练、讲了普通话,可谓一举多得。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愿意张口朗读,并加以指点,让他们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并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篇8

知识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有气质,同样,知识可以让孩子们变得充满灵性。小学语文的智力开发主要体现为锻炼人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然而,提高小学语文中年级孩子们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口语交际主要是锻炼他们的倾听、观察、思考、分析、应变等多种能力,这方面能力又推动了习作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培养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然而,很多小学教学模式有些拘谨与不开放,只注重读与听,不太注重说与写训练。人与人沟通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必备的一项素质,体现孩子们主动与人沟通的兴趣所在,是实现孩子与社会加强联系的一种手段,准确无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开启他们心智的一把金钥匙。只有先学会“说”,与人交谈时勇敢、真实地吐露心声,让自己的世界与他人的世界相互交融,才会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距离。

怎样讲话?怎样表达自己的感觉与意识?是提高中年级孩子们口语交际能力要思考的问题。随着知识的嵌入式教学,慢慢由教师们加以科学引导,他们通过恰当构思,凸显语言组织能力,从而将会话内容转入书面形式,如同小溪汇入江河里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神奇的写作能力得以应运而生。

二、小学语文加强口语交际能力与习作能力的必要性

口语交际与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形式。通常情况下,孩子对语文这一母语文化的掌握情况,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是中国人最丰富的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标志,继而发展智力,使他们的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另外,小学语文教学还可以充分发挥与凸显人文情怀,诸如理想、信念、价值、个性、品德、情感、意志、情趣等多种要素。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文化内涵,是建立与稳固内心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以诗词歌赋等艺术表现方式诠释人文精神的博大与豪迈。在科学地驾驭其文化属性后的又一科学文化知识,囊括了听、说、读、写等各类表达方式与能力。

三、加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交际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师可以创设交际语言环境,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为基调,进行绘声绘色地表演,让学生引起共鸣,从而愿意张开口,跟着教师的引导,开启自己的有声表达时代,使情景交融,原本书本上的课文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与布置下跃然纸上,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一方面,把最优美的文字带到孩子们的心灵里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慢慢实现德艺双馨,既有思想道德方面的文化建设,又把传统语文课程实践做到家,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语文”的乐趣,加强对语文学科的塑造与培养,流畅优雅的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基本素养,为他们日后的生活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语文课本上的故事内容与体裁,改编各种各样的音乐剧、舞台剧等。

诸如:“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台湾歌曲―《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这些童年趣事常常在我们眼前浮现,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夕阳下的燕子,那些“开心”和“烦恼”……今天,同学们回忆一下童年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的往事,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板书:童年趣事)。情境激趣引发学生期待,为学生搭建很好的交流平台。

(二)先说后写,说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日积月累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经过老师的指导,慢慢培养起来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学会说跟表达,在主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与思想水平,学会理解事物、辨别事物等方法,慢慢学会用书面形式写出自己的认识。增强写作能力,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既有流利舒畅的口语化表达方式,又会含蓄委婉的书面表达方式,让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学科绽放光彩,把冷冰冰的文字变成每一层带着故事与人物情节的鲜活力量感,让文化与思想都插翅飞翔,在教师们的循循善诱下,让孩子们开启充分的想象力空间,活跃思维,逐渐实现文章的再创作。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与组织语言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人与人沟通交往的约一半时间都在听,所以,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可以说,一个人是否会听,将直接影响他(她)的社会交往能力。

篇9

有人担心,在重理轻文十分严重的中学课堂上,进行文学鉴赏教学,是否有点拔苗助长之嫌,其实认真考察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序列,就不难理解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的可能性。

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这样四个层面:(1)认知性阅读;(2)理解性阅读;(3)鉴赏性阅读;(4)研究性阅读。由此构成阅读能力发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个层面,尽管具有质的不同,却又是先后相连,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阅读要以认知性阅读为基础性前提,同时,它又成了鉴赏性阅读的基础。它们之间构成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序列关系。一般地说,认知性阅读大体相当于小学初年级的阅读水平,理解性阅读基本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水平,鉴赏性阅读则大概相当于高中及大学低年级的水准,而研究性阅读由于已经进入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则与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程度相适应。

可见,在高中阶段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高中文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文学阅读训练,它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不是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学点必要的文学知识,也是为了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就整个训练来说,应该把培养鉴赏能力放在首位。

培养鉴赏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广泛阅读和深入钻研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根据各种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具体作家作品的独特风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达,见同见异,身临其境,神会其中。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代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诸体,尤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现以散文为例说说应该在教学中抓住哪些内容和特点来进行鉴赏。

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动下发展的,它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和人民性传统。从鲁迅始,凡进步的散文家,概莫能外。从横向看,它还吸取了世界散文创作营养——主要是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时代精神,特别是通过一批文通古今、学贯中西的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在短时期内便取得了丰厚的实绩,达到了很高成就。

从题材看,中国现代散文继承了古代散文注重纪实性的传统,在取材上始终坚持“决不能仰仗虚构”的原则。这种纪实性特点就形成散文内涵的自在之美。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及其姊妹篇《记念刘和珍君》,就具备信史的意义和价值。唯其叙事真实与撰史相同,文章里的血才愈见其殷红,泪才愈觉其炽热,爱与憎、歌与哭也才愈显其强烈深沉。如果我们以面对着历史的严肃心态接受这类作品,那么所得就会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美的享受。即使像《荷塘月色》这样的抒情之作,所抒发的情感也决非无本之华。只要留意一下第三段里看似平和却深含着内心矛盾的那些话语,再联系文末所附“一九二七年七月”(正值“四·一二”大屠杀后不久)那样的时间,以及作家本人曾倾向进步的经历,就不难体会其中的忧愤和苦闷都隐约在描写月色荷塘的有如梦境的字里行间了。以至景的优美是那样朦胧,情的沉痛却那样真灼。而唯其真情根植于现实,这传世的美文才同时不失为特定时代里,一名暂处于彷徨中的正直知识分子的一页心灵史,可见散文内涵的美恰恰在于一种生活的本色,一种历史的质地,一种不容矫饰的朴素。这种史传化的品格经得起人们对它付以极大的信赖,使它能在读者心里引发共鸣,达到一种相当完整与美妙的审美过程。因为读者心里知道,它是真的。

从内容看,具有丰富性。旧时代的散文,内容难脱“纲常伦理”的旧套。而“五四”以来的散文,却从国耻民仇到亲情乡恋,从哲人勇士到工匠农夫,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直到断笺残陶、片风丝雨,举凡人间百态、世事万端,无一不可以信手拈来,形诸笔墨。只要饱含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就无一不可斐然成篇,动人以至传世。这种种的丰富多样,构成了散文在内容上博大精深的容纳力。

从结构看,具有“随意”性。鲁迅就曾感概于中国做文章的有规范,而主张“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鲁迅的散文名作《朝花夕拾》,大多是不台起承转合之说的篇章。唐tāo@①的《琐忆》行文扶疏自若,又笔笔饱含对前驱者的无比敬仰,疏散中见根蒂。宗璞的《西湖漫笔》看似漫不经心,而层层都以草木湖山的“绿”为着眼点,从容里见谨严。这种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看似闲笔交错,仿佛言不及义,但却句句情真意切的结构特色,实际上是一个作家艺术成熟和心态从容的表现,仍然是我们理想中的美文佳作。

从表现看,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其中。茅盾笔谈“风景”,却意在大西北戈壁滩和黄土高原怀抱中的“特别的气氛”,钟情于那比之伟大山川“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的抗日军民,通篇洋溢着热情。吴伯箫写三个猎户,也饱含向往、怀念、敬慕之情,虚实相映,情境并美,这命笔含情、追求意境的艺术特点,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在语言的运用上,散文更以本色为重,具有个性。无论是刘半农主张的“以手写口”、“心手相应”,还是朱自清说的“所谓‘闲话’”,大约都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气质、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的自然表现。即使是叙事之作,其间的人、物、事态和景象,也都是经过作家观察、感受、选择和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现的。那些名篇佳作,往往正是语言最富于艺术个性,最能体现作家无可替代的语言风格的本色之作。

尽管中国现代散文有着非常丰富多样的内容和风格,但只要我们能由表及里地抓住这样的一些基本特点,把握它内在的带规律性的精神实质,我们就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披文入情,左右逢源,从容而自然了。散文如此,小说、诗歌、戏剧又何尝不是?

根据“教无定法”的道理,文学鉴赏教学的具体方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灵活多样的。但文学鉴赏教学既然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它自然也是有一定规律和基本方法原理的,即所谓“教有常法”。辩证地看,前者着眼于教学的艺术性,后者着眼于教学的科学性。要使文学鉴赏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这应该是常识范围的事。

文学鉴赏教学由于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具体作品的独特风格,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不能简单搬用一般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否则难免方枘圆凿,削足适履、事倍而功半。可以尝试的基本方法如下: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或诗文中精彩的段落。

进行诵读教学,首先要抓住“理解”这一中心环节,这是诵读教学的基本前提。其次是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准确、响亮、流利、有语气。第三是注意培养诵读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如采用提纲背诵、限时背诵、接力背诵、抽签背诵、打擂背诵、男女对抗背诵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兴趣和潜力,提高背诵的效率。第四是要适时复习,不断巩固。另外在组织诵读训练中,要注意纠正部分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常见的如“慢声细气读书法”、“高频快速读书法”、“啦啦调”、“胡胡腔”、“小和尚念经法”等等,要求他们切实做到准确、响亮、流利和有语气。

2.研讨法。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包括对教材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和教师讲课提出的某些看法)。如,讲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可让学生展开别里科夫形象讨论:是“卫道士”还是“牺牲品”?(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96.8—9期的《是牺牲品不是“卫道士”》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理论)。

用研讨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一是要抓好认真钻研这一基础环节,必要时可令学生写出书面发言提纲。二是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活而不乱;教师既要点拨引导又要避免喧宾夺主。三是除了一些明显的是非问题需要恰如其分地作出适当结论外,属一般性的认识问题,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该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对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精神,都有莫大的好处。

3.比较法。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多篇作品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识其同、辨其异,从而加深对作品的鉴赏,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

比较法是一种可以广泛运用的训练方法。比较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拿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来比较,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也可以拿不同作家描写同一事物的作品来比较,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和姚鼐的《登泰山记》。同样描写妇女形象,鲁迅笔下的样林嫂,孙犁笔下的水生嫂和高尔基笔下的尼洛夫娜就迥然相异。比较的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可以拿作品的主题作比,如:

小说名主人公主题(人物特征)《呐喊》《明天》单四嫂子做母亲而不得《彷徨》《祝福》祥林嫂做奴隶而不得

《离婚》爱姑做妻子而不得

也可以拿表现手法(语文课上讲怎么写的)作比:同一事物不同立足点特点写法有意境

江:《长江三峡》雄拟声明亮雄壮

潭:《绿》柔比喻浓丽明快水塘:《荷塘月色》情叠字朦胧隐曲

湖:《雨中登泰山》静拟人素淡清新

(虎山水库)

比较可以用研讨的办法进行,也可以用讲义(以上表格的填空)的方式训练,有时也可用作文的方法。

4.提问法。从作品起始到末尾,从主题到表现手法,从对象到过渡衔接,从内容到形式,包括针对作品的精妙之处,疑问之点,异议之论甚至瑕疵败笔,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乃至十几个、几十个问题作为全文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圆满的或者能自圆其说的答案。我教《药》一课,就设计了十大问题,(例如“小说为什么一开场便是夫妇俩没头没脑的对话?”)贯穿整个教时的始终。这是区别于研讨法的,因为它以问题来结构教学。

用提问法结构文学鉴赏教学,一要讲究问题的思考价值,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不能偏离。二要讲究问题的适度,思维的容量大小和难易程度等。此外,还要发挥教师启发点拨引导的作用,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

5.作文法。文学鉴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还要让他们多动笔。结合作品研讨,写一点鉴赏札记或评论,如《“精神胜利法”之我见》、《我与“套中人”对话》、《谈样林嫂的“眼睛”》,也可以结合作文训练,搞一点文学作品的改写、扩写及文学习作,比如:续写《项链》;改写《念奴娇·赤壁怀古》。

篇10

    有人指出,当代世界语文教学的共同趋向之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这 是现代化进程向人们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丰富的现 代科学知识、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优秀公民,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有人担心,在重理轻文十分严重的中学课堂上,进行文学鉴赏教学,是否有点拔苗助长之嫌,其实认真 考察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序列,就不难理解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的可能性。

    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这样四个层面:(1)认知性阅读;(2)理解性阅读;(3)鉴赏 性阅读;(4)研究性阅读。由此构成阅读能力发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个层面,尽管具有质的不同, 却又是先后相连,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阅读要以认知性阅读为基础性前提,同时,它又成了鉴赏性阅读 的基础。它们之间构成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序列关系。一般地说,认知性阅读大体相当于小学初年级的 阅读水平,理解性阅读基本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水平,鉴赏性阅读则大概相当于高中及大学低年 级的水准,而研究性阅读由于已经进入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则与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程度相适应。

    可见,在高中阶段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 能的。

    二

    高中文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文学阅读训练,它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不是系 统地掌握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学点必要的文学知识,也是为了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就整个训练来说, 应该把培养鉴赏能力放在首位。

    培养鉴赏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广泛阅读和深入钻研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根据各种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具体 作家作品的独特风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达,见同见异,身临其境,神会其中。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代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诸体,尤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现以散文为 例说说应该在教学中抓住哪些内容和特点来进行鉴赏。

    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动下发展的,它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和人民性传统。从鲁迅始 ,凡进步的散文家,概莫能外。从横向看,它还吸取了世界散文创作营养——主要是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 时代精神,特别是通过一批文通古今、学贯中西的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在短时期内便取得了丰厚的实绩,达 到了很高成就。

    从题材看,中国现代散文继承了古代散文注重纪实性的传统,在取材上始终坚持“决不能仰仗虚构”的 原则。这种纪实性特点就形成散文内涵的自在之美。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及其姊妹篇《记念刘和珍君》 ,就具备信史的意义和价值。唯其叙事真实与撰史相同,文章里的血才愈见其殷红,泪才愈觉其炽热,爱与 憎、歌与哭也才愈显其强烈深沉。如果我们以面对着历史的严肃心态接受这类作品,那么所得就会超过一般 意义上的美的享受。即使像《荷塘月色》这样的抒情之作,所抒发的情感也决非无本之华。只要留意一下第 三段里看似平和却深含着内心矛盾的那些话语,再联系文末所附“一九二七年七月”(正值“四·一二”大 屠杀后不久)那样的时间,以及作家本人曾倾向进步的经历,就不难体会其中的忧愤和苦闷都隐约在描写月 色荷塘的有如梦境的字里行间了。以至景的优美是那样朦胧,情的沉痛却那样真灼。而唯其真情根植于现实 ,这传世的美文才同时不失为特定时代里,一名暂处于彷徨中的正直知识分子的一页心灵史,可见散文内涵 的美恰恰在于一种生活的本色,一种历史的质地,一种不容矫饰的朴素。这种史传化的品格经得起人们对它 付以极大的信赖,使它能在读者心里引发共鸣,达到一种相当完整与美妙的审美过程。因为读者心里知道, 它是真的。

    从内容看,具有丰富性。旧时代的散文,内容难脱“纲常伦理”的旧套。而“五四”以来的散文,却从 国耻民仇到亲情乡恋,从哲人勇士到工匠农夫,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直到断笺残陶、片风丝雨,举凡人 间百态、世事万端,无一不可以信手拈来,形诸笔墨。只要饱含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就无一不可斐然成篇 ,动人以至传世。这种种的丰富多样,构成了散文在内容上博大精深的容纳力。

    从结构看,具有“随意”性。鲁迅就曾感概于中国做文章的有规范,而主张“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 以随便的”。鲁迅的散文名作《朝花夕拾》,大多是不台起承转合之说的篇章。唐tāo@①的《琐忆》行 文扶疏自若,又笔笔饱含对前驱者的无比敬仰,疏散中见根蒂。宗璞的《西湖漫笔》看似漫不经心,而层层 都以草木湖山的“绿”为着眼点,从容里见谨严。这种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 ,看似闲笔交错,仿佛言不及义,但却句句情真意切的结构特色,实际上是一个作家艺术成熟和心态从容的 表现,仍然是我们理想中的美文佳作。

    从表现看,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其中。茅盾笔谈“风景”,却意在大西北戈壁滩和黄土高原怀抱中的“ 特别的气氛”,钟情于那比之伟大山川“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的抗日军民,通篇洋溢着热情。吴伯箫 写三个猎户,也饱含向往、怀念、敬慕之情,虚实相映,情境并美,这命笔含情、追求意境的艺术特点,也 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在语言的运用上,散文更以本色为重,具有个性。无论是刘半农主张的“以手写口”、“心手相应”, 还是朱自清说的“所谓‘闲话’”,大约都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气质、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的自然表现。 即使是叙事之作,其间的人、物、事态和景象,也都是经过作家观察、感受、选择和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 加以表现的。那些名篇佳作,往往正是语言最富于艺术个性,最能体现作家无可替代的语言风格的本色之作 。

    尽管中国现代散文有着非常丰富多样的内容和风格,但只要我们能由表及里地抓住这样的一些基本特点 ,把握它内在的带规律性的精神实质,我们就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披文入情,左右逢源,从容而自然了。散文 如此,小说、诗歌、戏剧又何尝不是?

    三

    根据“教无定法”的道理,文学鉴赏教学的具体方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灵活多样的。但文学鉴赏教学 既然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它自然也是有一定规律和基本方法原理的,即所谓“教有常法”。辩证地看,前 者着眼于教学的艺术性,后者着眼于教学的科学性。要使文学鉴赏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做到科学性和 艺术性的结合,这应该是常识范围的事。

    文学鉴赏教学由于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具体作品的独特风格,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不能简单搬 用一般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否则难免方枘圆凿,削足适履、事倍而功半。可以尝试的基本方法如下: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 ,直到可以背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或诗文中精彩的段落。

    进行诵读教学,首先要抓住“理解”这一中心环节,这是诵读教学的基本前提。其次是加强朗读训练, 要求准确、响亮、流利、有语气。第三是注意培养诵读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如采用提纲背诵 、限时背诵、接力背诵、抽签背诵、打擂背诵、男女对抗背诵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兴趣和潜力,提高背诵的效 率。第四是要适时复习,不断巩固。另外在组织诵读训练中,要注意纠正部分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常见的 如“慢声细气读书法”、“高频快速读书法”、“啦啦调”、“胡胡腔”、“小和尚念经法”等等,要求他 们切实做到准确、响亮、流利和有语气。

    2.研讨法。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包括对教材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和教师讲课提出的某些看法 )。如,讲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可让学生展开别里科夫形象讨论:是“卫道士”还是“牺牲品”? (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96.8—9期的《是牺牲品不是“卫道士”》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 学参考书》理论)。

    用研讨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一是要抓好认真钻研这一基础环节,必要时可令学生写出书面发言提 纲。二是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活而不乱;教师 既要点拨引导又要避免喧宾夺主。三是除了一些明显的是非问题需要恰如其分地作出适当结论外,属一般性 的认识问题,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该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对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求异思 维,培养创造精神,都有莫大的好处。

    3.比较法。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多篇作品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识其同、辨其异,从而 加深对作品的鉴赏,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 的;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

    比较法是一种可以广泛运用的训练方法。比较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拿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 来比较,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也可以拿不同作家描写同一事物的作品来比较 ,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和姚鼐的《登泰山记》。同样描写妇女形象,鲁迅笔下的样林嫂,孙犁笔下的 水生嫂和高尔基笔下的尼洛夫娜就迥然相异。比较的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可以拿作品的主题作比,如:

    小说名 主人公 主题(人物特征) 《呐喊》 《明天》 单四嫂子 做母亲而不得 《彷徨》 《祝福》 祥林嫂 做奴隶而不得

    《离婚》 爱姑 做妻子而不得

    也可以拿表现手法(语文课上讲怎么写的)作比: 同一事物 不同立足点 特点 写法 有 意境

    江:《长江三峡》 雄 拟声 明亮 雄壮

    潭:《绿》 柔 比喻 浓丽 明快 水 塘:《荷塘月色》 情 叠字 朦胧 隐曲

    湖:《雨中登泰山》 静 拟人 素淡 清新

    (虎山水库)

    比较可以用研讨的办法进行,也可以用讲义(以上表格的填空)的方式训练,有时也可用作文的方法。

    4.提问法。从作品起始到末尾,从主题到表现手法,从对象到过渡衔接,从内容到形式,包括针对作 品的精妙之处,疑问之点,异议之论甚至瑕疵败笔,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乃至十几个、几十个问题作为全文 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圆满的或者能自圆其说的答案。我教《药》一课,就设计了十大问题 ,(例如“小说为什么一开场便是夫妇俩没头没脑的对话?”)贯穿整个教时的始终。这是区别于研讨法的 ,因为它以问题来结构教学。

    用提问法结构文学鉴赏教学,一要讲究问题的思考价值,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不能偏离。二要讲究问题 的适度,思维的容量大小和难易程度等。此外,还要发挥教师启发点拨引导的作用,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

    5.作文法。文学鉴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还要让他们多动笔。结合作品研讨,写一点 鉴赏札记或评论,如《“精神胜利法”之我见》、《我与“套中人”对话》、《谈样林嫂的“眼睛”》,也 可以结合作文训练,搞一点文学作品的改写、扩写及文学习作,比如:续写《项链》;改写《念奴娇·赤壁 怀古》。

篇11

G633.3

笔者发现在2014年北京市颁布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所制定这二十一条建议该中关于“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方面就有四条,足见北京市对语文学科中增加经典阅读量的重视程度。除了北京之外,上海、江苏、福建等省份、直辖市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经典阅读教学,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也设计相关内容。但是也存在相当一部分省市,还未开展经典阅读教学亦或是认为阅读经典会浪费学生备考的时间。

但是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量,大力开展相关阅读活动的前提是语文教师明确知道“经典阅读”是什么,也就是了解经典阅读的内涵实质,进一步地就是明确“经典阅读”对于学生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才能更好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开展经典阅读教学。

一、经典阅读的内涵实质

钱理群先生十分重视经典阅读,他认为经典文本的阅读可以在精神上延长人的寿命,可以使得人能够在广阔的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与古圣先贤一起去追问生命的意义,通过和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可以和写者同喜同悲,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但却通过阅读、想象仿佛都一一历了。这说明经典是人类精神的养料,现代人不想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则需要它的养分。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他的《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中写道“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了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于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最佳状态来临时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仍然是一种丰富的体验。”[ ]通过这段话可知经典文本的魅力就蕴含在它能够带给人以丰富的经验体验上,并且这种魅力只有真正去阅读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那究竟什么是经典?从词源学的角度上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中解释“经”,说“经者织也”,“经”的本义是纺织机等列布设的纵向的绷紧的丝线(以供纬线穿梭交织)。从本义引申了一个是动词,作为“治理”,如“经世致用”、“经邦纬国”;还引申了一个名词,即作为典范的书籍,如古代的四书五经;至于“典”,《说文解字》中“典”[ ]的本义是指重要的书籍,“典者五帝之书也”,两者意思有相近之处却略有不同。现代汉语多使用双音节字词,便将二者“经”和“典”结合到了一起,逐渐形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经典”――权威与典范并存的重要的传世之作。从文化层面看,经典是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的所凝结的文字之和,蕴藏着人类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和智慧。人类的文明依靠的是体外遗传,这种遗传是凭借着文字沉淀在文本之中,才得以跨越时空得以延续,经典则是最为精粹――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来解决自己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是个文化概念而不是地域概念,那么中国人之所以都被称之为中国人,不仅仅是因为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更是因为受着同样的文化的熏陶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类似的思维模式。经典就是这样的一个沟通古今,融汇了本民族的精粹文化在其中的一个桥梁和枢纽。学生凭借阅读经典,便能够知晓我们的祖先从何而来,知道了我们的历史进程,知道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向了现代化的今天,其中的文化基因便能融入我们身体之中,成为我们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只有经历如此过程,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得成为中国人。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加经典阅读量的必要性

教育,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类,并将在未来和人类共存亡。人类的文明对于人类后代是不可通过自然遗传获得,只能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才能习得。基础教育阶段中教师所教授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皆为人类世代的认知总和中的基础和精华。毫无疑问,教师就是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承者,也是人类智慧思想的启迪者。而语文教师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有责任将中华文明传承下去,让学生学习其内容,继承其精髓,内化成为自己的国文母语的素养;有义务使得学生通过国文母语的阅读和运用,能够发展出一种对于母语的敏感,培养起思维能力――实证与推理、想象与联想、辨识与批判、反思与创造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我国经典著作便是语文教师教,学生学的,最佳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教学材料。

在全球化下的今天,中国和国际已然接轨,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愈发得紧密,我国国民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而国外的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我国学生不能将自己的视域局限于国内的文学作品之中,否则只能如“井底之蛙”固步自封,学生的世界观将因此是缺失的。基于此在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的文化经典之外,还需引导学生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阅读和学习其他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

然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下,人们的阅读碎片化和阅读浅显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无法进行深入阅读,继而无法形成深入思考的能力。然而在当今社会,能够迅速获取信息、快速阅读的能力和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的能力却是同样重要的。中国青少年阅读亦受阅读大情况的影响,阅读习惯多以碎片化的电子阅读为主,阅读纸质书籍较少且多以畅销书籍为主,阅读经典书籍就更少。可知现阶段学生的这种阅读状况并不乐观。

当下在中学生中提倡经典阅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涉及到阅读书目选择的和阅读活动开展既要学生自主阅读兴趣、认知程度、以及可以利用的课内外时间,更需要结合书籍的经典程度和意义价值,所以在中学生时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本身就是个难题。但如是一味迁就学生的现有阅读口味,让他们大量去阅读非经典的书籍,甚至是阅读快餐式的书籍,很有可能会腐蚀青少年的心灵、败坏他们的阅读口味。正如钱理群所说的:“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向导――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青年一代,使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健康的健全的人。”[ ]

三、经典阅读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篇12

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文目的不够明确 在职业高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堂教学,作文教学都被“边缘化”了。不少学生对写作课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害怕,导致传统的作文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也有不少职业高中学生认为到校读书是来学技术的,毕业出去不一定会凭笔杆子混饭吃,因而学写作文没有必要。

学习基础太差,作文兴趣淡薄 职业高中学生大多是初中时期的“C类苗”、“箩底橙”,初中时期的贪玩者大有人在。他们不仅语文基础和作文能力差,其他学科的基础也十分薄弱,因而认为作文太难太深,不像专业学科那样生动有趣,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认为教师作文课教得不好,所以不想写。总之,对作文没有兴趣。

随意编造,抒发虚假情感 在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的作文中,假话、假故事、假情感颇多。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严重背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情感需要,使作文蒙上了不该有的灰色,泯灭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热情。没有新材料、新内容,就拿一些旧的内容来胡编乱造,。高考阅卷专家也曾指出,经常有考生在记叙文中编造苦难的情节,试图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悲情,更有感染力。他们会毫不忌讳地虚构母亲病亡或描写自己眼睛瞎了,看不到早晨美丽的景色,只能由妈妈描述什么是早晨。此类作文,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去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灵魂,把“求真知,做真人”的品质,无形地排挤到认识圈之外,着实让人心寒。

缺乏积累,格式雷同,模式单一 职业高中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死记硬背,套用模版,内容空洞乏味,泛泛而谈,言之无物,枯燥单调。即便是命题不作任何限制的自由作文,也往往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尤其是应付型学生,写作时不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去立意、确体、选材、布局及行文,而是习惯于摘抄一些“优秀作文”的段落或通过网络来“编辑”作文,喜欢用华丽的辞藻显示自己的功底,喜欢在开头结尾用排比句烘托气氛。即使自己写上几句,也是大话、空话、假话而已。而在议论文的写作上,大部分人不会讲道理,没有思辨能力,常列举一些与观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例。这种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写起文章来,难免出现严重的“雷同”现象。

改革思路与对策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树立作文独立成“科”的意识 一直以来,职业高中的作文教学都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的教学内容及科学的训练方法。作文教学经常处于自流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轻视者,率由旧章,敷衍了事,有些则根本不设作文课;重视者,强调“以多取胜”,盲目加大作业量,结果也是费力不小,功效不大。因此,要进行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

1.重视作文教学,强化作文意识。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语文基础差,写作能力低,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谈何容易。不少教师因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轻视作文课,甚至不上作文课,只是课后布置一些作文。虽然有批改和简单的讲评,但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辅导。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把作文课看成辅助教学,可上可不上的观念。

2.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编制系统的教学内容。多年来,作文教学都在每篇课文或每个单元之后才出现,缺乏系统的教学。因此,我们应编制统一的作文教材,脱离原有的单元式作文训练,变为纯粹的作文课本,从最基本的造句、模仿开始,到审题、立意、结构,再到单元式的各种文体理论知识的讲解。

3.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进行规律性的训练。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有一个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的写作技巧到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绝不能今天写记叙文,明天就写议论文,突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注重兴趣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写作之源,单一的命题作文,造成学生奉命而作,枯燥无味;机械的模仿作文,造成学生照葫芦画瓢,墨守成规;写远离生活的内容,造成学生闭门造车,无病。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出题――写作――讲评”几乎成了固定的模式,每当布置作文时,学生“唉”声一片,满脸愁云,作文似乎成了他们最苦的差事。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唤起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生活,并把作文引向其中,为学生开辟丰富的“作文市场”,创设写作氛围,让学生在“市场”和“氛围”中主动去“经营创收”。例如,学校每学期举行的“十人跳大绳”、“红歌颂祖国”、“班际拔河”等大型比赛活动,以及节假日组织的“走进社区敬老院”、“与残障儿童心连心”等公益活动,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尊老爱幼、关爱弱势群体的热情。只要教师点拨得当,学生就能够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生动的作文来。

2.在阅读中培养写作兴趣。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活动总是有限的,要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并非事事都要亲身经历,而可以通过读书来间接获得。文学、天文、地理、历史典籍、新闻报道、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医药卫生、旅游知识、工业建设、农业生产、美术欣赏、摄影技术、车船兵器、航天科技、经济发展、外交风云等等都可以涉猎。那些精彩片段中的优美词语,描述方法,能在写作中启迪新的思路,点燃新的思想火花。同时,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文中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判断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美文的热情。例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可让学生一边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一边体会作者由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样变化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课后,再让学生自己观察景物并作文,要求情景交融,可借喜景抒乐情,也可借乐景抒哀情。还可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介绍作家成长经历的书籍,如高尔基从童工成为世界文明巨匠,高玉宝从长工房走上文坛成为著名作家等。作家的成长史也许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楔子。

加强指导,培养个性化的写作 作文指导只有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文资源引进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学生的个性写作才能获得自由张扬的空间。

1.开发作文资源,丰富生活体验。学生缺少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个性化生活体验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现实生活;二是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电视作品等精神生活。例如,影视、流行音乐、网络,与其让它们“犹抱琵琶半遮面”,还不如大胆地引入课堂。从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到王岳伦的《功夫熊猫》,从“你妈叫你回家吃饭”到“我爸是李刚”,从超级女声到迈克?杰克逊……这些事例或现象如从学生笔底流淌出来,都能给作文带来青春与时代的气息。

2.引导自由表达,凸显个性写作。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并不一定就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教材的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导而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取材生活化,语言个性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成为放飞个体心灵的需要,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而不是传统式的喋喋不休的程序性的指导,纸上谈兵式地传授作文知识,展示意在启发学生思路而实质是锁定学生思维的“下水文”等等。

3.改革指导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当前学生作文最令人不满和担忧的状况是:似曾相识。从内容看,题材大同小异;从语言看,文字表达方式雷同。其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作文指导过于整齐划一,审题、选材、表达方法等都要一一落实才肯放手让学生写作。之后,教师精批细改并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这种指导其实是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生命的标志。因此,教师应加强个性化的指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上,成为学生写作上的合作伙伴。

注重多元评价,促进主体发展 作文教学要重视用心批改,并进行客观科学的多元化评价,即改变过去唯一的教师评价为多主体评价。尽量见优不见劣,给学生留一份可贵的自尊,留一份真正的轻松。实施评价的具体方法如下:

1.交流式的学生互评:(1)组织学生自主评改习作。这种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能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点评、修改、鉴赏能力。(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习作交流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2.反思式的学生自评。反思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的深化,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在交流展示活动中听了或看了同学、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后,能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式。

篇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在“学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放开学生的“手和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笔者希望通过大量的课内外的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然而,作为一线教师,笔者看到的、听闻的语文阅读现状让人揪心。初中三年,“死磕”6册教材里的200余篇文章。课外阅读量少,大多泛泛而读。笔者在做全校性“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后,最多的回馈是:喜欢看电视和卡通动漫;对书籍耐不住性子读;没时间读课外书;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关系;理科老师“鄙视”课外阅读,强调做练习,可以更快提高分数;家长眼睛里只有分数……这些现实,令人尴尬。在近几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展示性”拓展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所谓“展示性”,一是注重教师在阅读过程对“听说读写”各方面的“下水展示”的引领作用,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最后以听、说、读、写、表演、竞赛游戏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以教材为基石,拓展阅读眼界”作为原则,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重视拓展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一)家校合璧,筑书香门第。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导师。家校联合,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语文老师及班主任不间断地与家长沟通,尤其要引起家长对语文学习的重视,提高家长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我们可以这样做:让家长参与到阅读中来,为孩子买书、找书、上网查书,自己读书,陪孩子读书,与孩子聊聊书中的故事。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阅读展示课中,每学期安排一次名著阅读展示活动,邀请家长来观看。

(二)师生共读,闻墨韵漫地。

师生之间,只有共同学习,才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怎么读?生生共读一本书:可以个体自由读、朗读、默读、快速读、细嚼慢咽琢磨读,可以集体读、小组讨论读、争论读、分享赏读。师生共谈一本书:生生通过个别读,再小组讨论读,分享阅读感受,写下阅读心得,上台呈现阅读成果。老师也读,参与到学生中去讨论,写下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成果,欢迎百家争鸣。

二、多元展示,拓展眼界

展示活动课每周会安排一节课,设定主题,一周时间学生们自己读书、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准备好展示的节目。

(一)我手写我心。

“我手写我心”拓展活动,关键在于“写”,所谓“诗言志”,笔言情。实现从“阅读”升华到“写作”的目标。笔者在教授七年级学生读安徒生的《丑小鸭》一文时,让学生反复朗读该童话,并分角色演绎人物,揣摩“丑小鸭”心理,分享感受,课后布置了片段作文《我和丑小鸭》(200字左右),看着他们的文字,那份真诚和善良,深深地打动着我。因我能够清楚感受到安徒生这只“丑小鸭”的命运已经跟大多数孩子们的生活遭遇发生了共鸣,他们说要学习丑小鸭,并且相信努力之后会变成白天鹅。阅读教学的高效与否,最好的验证方法:一是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传授的阅读技巧,二是学生是否因文本的解读而对自身生活、社会现象有所感悟。“悟”的最好方式是“表达”出来,而静下心来思考的状态和写作的情景,则是我认为最动人的画面。

(二)话剧大演绎。

学生的话剧表演是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自导自演,实现从文本赏析中得到“体验”的目标。

笔者执教《枣儿》一文的经历,印象深刻。两位学生毛遂自荐说要表演话剧《枣儿》,经过一星期的准备后,课堂上一男生饰演“枣儿”,一女生饰演“爷爷”,学生们静静观看。10分钟后,演出结束,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当我提问学生感受时,一女生竟然啜泣着,说想念自己的爷爷了。然后是三分钟的寂静,没有一点儿声音,我也哽咽了,不说任何话。这个场景,就是教育的最好状态,沉默是因为触动了内心最温柔的地方。正是这一课,给我带来了阅读教学的启示:文本可以演绎,只要是基于文本的拓展活动,都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去“演”,真情演出就是真阅读。

(三)影视剧赏析。

影视剧的欣赏是必要的,就像《课标》中所说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影视剧赏析中得到“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目标。因此,在阅读课中,老师对于影视剧的裁剪要精到而有意义,尤其是名著中历来为人们称赞的经典片段,学生在欣赏后应该讨论评析。笔者让学生欣赏电影《简・爱》中片段“罗彻斯特和简・爱在花园里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让学生对比阅读教材中的这一段原著,谈论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异同点,感受主人公简・爱的自尊自爱个性。《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范进因听闻中举而发疯”的场景描绘是形象生动的,那“喜极而疯”的画面,通过5分钟影片欣赏,更加冲击学生的头脑,不禁感叹:范进真可怜。阅读教学中,教材文本是宗旨,电影手段是辅助,通过电影的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深刻理解了文本和社会生活。

(四)七嘴八舌谈名著

笔者在教室三尺讲台上设立《百家讲坛》:我读书,我说书。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实现从文本中得到“感悟与探究”的目标。笔者在教学《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时,体悟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精神迫害,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儒林外史》,就带领他们进行专题研读《走进<儒林>,谈谈读书人》。分小组讨论研读,全书共56回目,周末作业每人平均读一回目,写下1000字读后感,回校后小组讨论,研读赏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主要事件,并记录下来。最后每组推荐一位学生上台分享演说。“听众们”拿纸笔记录并评价。笔者会在最后做一些知识补充或是点评工作。这就是学生们的“七嘴八舌谈名著”。这个展示活动很有挑战性,也非常有意义,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语的。语文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说的是“真阅读”,是学生真的静下心来去读,去思考,去分享。

(五)玩转语文大天地

语文阅读课程可以拓展为“听说读写演”等综合性活动。笔者坚持“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原则,尽最大努力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味语文中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笔者的引导下,语文课堂会成为“乐园”,师生一起“玩转语文大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主要分为两大类:竞技类和文化沙龙。竞技类,顾名思义,需要通过比赛角逐胜利者,我们会模仿《中华好诗词》。比如“古诗词大闯关”、“诗歌鉴赏比拼”、“阅读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成语接龙大比拼”等。文化沙龙,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起畅谈文人、文学、文化。例如“走进唐诗”、“走进宋词”、“听听元曲”、“说说苏轼”、“走进成长小说系列”等。在游戏中,让学生们互相切磋,共同成长。真正去阅读,去感受,展现出自己的阅读能力、学识、勇气、自信。

三、科学评价,确保实效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学。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同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考查时应采用“分层考核”进行评价。根据各学段的具体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笔者的初中语文“展示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已经有整整一年了,在这期间师生共同经历了酸甜苦辣,也共同成长起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阅读量扩大。师生共同发起了“积微斋”读书活动,天天读书,互相借阅,一学年下来,少则读书两三本(20余万字),多则达到十余本(超过百万字)。第二,阅读方法多样。学生们热衷于写读书笔记,做阅读卡片,做批注,写书评,沉浸在书海中不亦乐乎。第三,阅读兴趣提高。学生乐于参与各类和阅读相关的活动:阅读大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并且都取得好成绩。

当然,笔者的“展示性”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见效慢。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模式的阅读成效并非短时间内显而易见,这种阅读模式是要长年累月坚持下去才能出成绩出分数的,因此需要师生、家长耐着性子等待。第二,难以“皆大欢喜”。“展示性”阅读教学模式实践了一年多,成功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遗憾的是总有十余位同学对文本阅读“无动于衷”,只是被动地接受着,他们并不快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笔者需要思考与改进的。

就像《课标》中一再强调的:阅读是个体的活动,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绝不可替代学生去感受。阅读教学,必须“以生为本”,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郑玉涛.让拓展走在语文的路上[J].教学论文・论文集粹,2006.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