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数字资源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育领域,地位也愈来愈突出。在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既给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与支持,也给教与学带来挑战和革命性的意义。实践证明,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课题《数字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
1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课前准备是前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要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教学难度,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获取有关的知识,真正做到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为此,课前选择、准备数字教育资源至关重要,是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前提。
教师课前准备数字教育资源,必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室里多媒体设备情况,为依据进行充分准备。数字教育资源的准备和应用方式:一是直接全部应用。即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教学光盘上的、网上下载的及他人的等数字教育资源,不作大规模调整,直接全部应用于课堂教学;二是优化整合应用。也就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课本资源、数字教育资源和其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再应用于课堂教学;三是自制开发应用。即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计算机和其它媒体设备,自制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如课件、微课等),应用于课堂教学。
如教学《扇形统计图》前,对网上下载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后配上声音,制作成图文并茂,声、色具备的数字教育资源。上课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明确价值是关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必须明确其应用价值,切忌为用资源而用资源。《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因此,作为教师,一是要把握哪些知识的教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会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哪些知识用传统的教学也能达到良好效果;二是要把握哪个环节的教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能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或能起到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等作用。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有关空间位置、方向、几何初步知识及低年级数的认识等知识,一般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会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有关公式推导、数量关系分析等教学,一般应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
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效益是目的
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教育资源所具备的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恰当地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越来越突出。
3.1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教育资源能弥补课本和教师知识的不足,学生能通过一些好的网站获取信息,并在课堂中交流,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也能提高n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前,布置学生课外作业:网上查找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准备在上课时交流。学生通过网上查找,既找到了圆周率的一些知识,也找到了祖冲之的π值和刘徽的割圆术及他们在全世界享有的声誉。通过课堂中的交流,学生在了解有关圆周率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既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2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还原知识生活原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能将数学知识赋予生活的原型。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认识时间》教学,应用课件中的情景图:上学图中钟表上的上学时间、放学图中钟表上放学时间、星期天图中钟面上的起床、吃早餐、出去玩、回家、吃午饭,看电视等的时间。这些时间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能轻松的学到知识,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
3.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快而准确的呈现我们所需的信息或资料,能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方面用课件演示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汽车向前滚动的情景。另一方面用课件设置各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回答。这样,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示”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领悟到车轮造成圆形的原因,正确建立圆的概念,明白“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通过设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圆的知识的认识。
[作者简介]赵方(1977-),女,河南登封人,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50007)汪行舟(1979-),男,江西抚州人,赣南医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77-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高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已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通过几年的建设,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学与教的方式上的变化却不明显。本文通过对河南工程学院专职教师的问卷调查,以期了解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意见和建议,分析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现状和需求,探究高校资源建设、应用和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争取为其他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
调查的基本目的在于获取专职教师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态度及需求。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所用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态度;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情况;教学中使用数字化资源的情况;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态度;目前校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开放题)等。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集中发放,当场收回,所获信息真实可信。
(二)调查对象
根据调查问卷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取了本校院11个学院的专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包括纺织工程系、安全工程系、材料与化学工程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信息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数理科学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经济贸易系、艺术设计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软件学院,共20个系(学院、中心),涉及多个学科不同专业,既有专业课教师,又有公共课教师,具有较好的专业覆盖性和较强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189份,其中有效问卷188份,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对疑似无效问卷进一步筛选,把漏选题目较多的问卷认定为无效问卷,此过程中又滤掉1份,最后确认有效数据为:发放问卷22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85.9%。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8.9%。
(一)教师使用的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通过哪些方式获取需要的教育资源是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目前80.2%教师所用的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其次是电子图书期刊,占56.7%,而在过去作为主要教学资源的传统纸质图书期刊,现在被教师选择的比例只占43.3%,远低于网络,而只有21.9%的教师选择使用光盘。可以看出,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己成为我校教师的主要资源来源。
(二)教师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态度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获取和使用资源,教师对学校资源建设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校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学生的使用。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态度。
1.教师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态度。调查显示(如178页表所示),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丰富程度一般,而对学校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有39.6%的教师认为比较丰富,而有两成多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自己需要的几类资源。上述数据统计说明,我校已有的资源类型和数量还不够丰富,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师需求,今后学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丰富程度上还要有所提高。
2.对目前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满意度。对于学校目前拥有
的教育资源,从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62.6%)的教师基本满意,34.8%的教师不满意,仅有2.1%的教师满意。由此可见,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学校所拥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态度是基本满意,但是还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对学校的教育资源不满意,这表明我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三)教师开发资源的情况
在教育资源建设中,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应该是资源的主要来源,教师开发的资源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查数据显示(见图3),77.0%的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其次是传统纸质讲义和多媒体素材,分别为35.8%和34.8%,选择开发网络课程的只有18.2%,而开发教学录像的老师就更少了,只有10.7%。可见,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主要是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随着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的增多,许多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就需要有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这里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PPT教学演示文稿。
(四)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情况
教师不仅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者,也是主要的应用者,更是学生使用教育资源的主导者。该部分主要通过调查数据了解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倾向。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被抽样调查的教师有将近80%在平时上课时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14.4%的教师偶尔使用,不使用的只有6.4%。调查数据说明,我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
2.网络课程使用情况。“天空教室”平台是河南工程学院购买的管理学校网络课程资源的平台,学校花费大量经费购买,每年还要升级,并指派了专门的部门负责,学校建设的网络课程都在该平台上。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只有2.7%的教师经常使用该平台,17.1%的教师偶尔使用此平台,44.4%的教师从来没有使用过此平台,还有35.8%的教师根本没听说过。可见,使用该平台上资源的教师比较少,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校方和该平台管理者的思考。
3.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情况。图书馆可以说是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文献资源中心,本项调查主要了解教师对图书馆电子资源(主要是指电子资源中的商用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调查发现,选择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的教师达到了94.7%,使用电子书的教师为29.9%,经常浏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为15.5%,56.1%的教师选择使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选择使用外文数据库的为56.1%,选择其他资源的占5.9%。这项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都使用图书馆资源中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其他资源使用率相对比较低。
(五)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情况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是有效的资源?如何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这是资源建设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只有了解教师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1.教学资源类型需求调查。对于教学资源的类型需求,教师需求最多的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达到88.2%,其次是电子教案占69.5%,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基本相当,分别是44.9%和41.2%,教学录像和专题学习网站的需求分别为35.3%、33.7%。从调查数据看,教师需求比较多的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对于其他资源类型需求也比较高,这说明教师需求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2.教师需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倾向调查。对于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多媒体素材和软件资源几种常见类型的教育资源,绝大部分教师均表示有迫切需要或需要。而校内这几种类型的资源,只有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其他几种资源则比较少。关于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否满足需求的调查,接近6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基本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有40.6%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通过对教师的需求调查可以看出,教师需要数字化教育资源,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软件资源等,而这几种类型的资源学校的丰富程度一般,也只能基本上满足教师的需要,有些甚至还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今后学校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时,要丰富教育资源的类型,不仅仅是购买几个数据库的问题,更应该考虑到资源的多样性。
三、总结与建议
(一)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本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首先,大多数教师对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不够满意,他们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尤其是很多教师认为,学校的网络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素材资源、软件资源这几种类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一般,只有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其次,大部分教师平时上课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最多的教学资源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而网络课程等其他几种资源的使用率是非常低的。第三,教师需要多样化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软件资源等,而这几种类型的资源学校的丰富程度一般,也只能基本上满足教师的需要,有些甚至还不能满足需求。第四,绝大部分教师具有资源共享意识,不仅希望能从他人那里获取资源,同时也愿意将自己的资源供他人共享。
(二)建议
1.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素材库、视频资源库、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教师教学网站群、专业课程资源库等多方面。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硬件、软件、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建设等,所以,学校不仅要重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环境的建设,还要重视软环境建设。除购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外,学校应该制定一些奖励政策,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对于资源的管理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构建标准的管理和共享平台,对学校的教育资源实施统一管理,便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2.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应用研究。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必然要求教学方法和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不应该仅仅把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看做是方便自己教学的手段,应该积极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有效性教学应用研究,研究使用资源的角度、方法和技巧,探究数字化资源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的影响,构建应用资源教学的新兴教学模式。另外,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的教学改革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投入一定经费,支持教师开展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授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3.构建良好的使用环境。资源的使用与共享都需要构建良好的使用环境,首先要解决的是硬件环境的建设,硬件设备的配置不合理会影响资源的使用和共享。尽管学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学生宿舍等已经基本上联入校园网,从这个结果来看,硬件技术已经不再是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但在实际使用时还存在互通的问题,由于学生宿舍接入的不是教育网,学生访问校内教育网的资源就受到限制。另外,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却不能上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使用网络资源,尤其是网络课程的资源根本没有办法给学生演示,导致网络课程资源使用率比较低。因此,学校应该建设良好的资源使用环境,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覆盖,为用户构建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资源共享。
4.制定鼓励资源共享的相关政策。资源的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众人齐心合力贡献资源,资源才能越来越丰富,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鼓励大家实现资源共享。对于教师拥有的资源可以采取适当的付费的方式,鼓励他们把资源拿出来与别人共享,也可以采用资源交换的方式,拿自己的资源与别人资源进行交换。比如,可以根据用户上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一定的资源下载使用权限。而对哪些受科研经费资助产生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要求他们无条件地拿出来实现共享。比如精品课程资源、学校或院系聘请的专家报告或讲座资料等。
除此以外,由于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要集合多学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着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速度快、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广泛等特点,师生对其能否有效利用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所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要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核心,尽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同时,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时,教师需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高校用户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共享日益提高。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要满足于教学应用,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建设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资源类型,为师生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教和学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姜中皎.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
二、苏北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对策
1.加大投入,重视包括软、硬件在内的综合建设。在宏观层面上,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明确分配到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比重,规定其中用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比重;成立负责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职能部门,要有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在硬件建设上采用相关各方分担的方式,中心资源库以及必要的公共设施全部由公共财政买单,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费由县市教育局承担;制定系统的奖励和补助措施,在苏北农村中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通识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2.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在信息社会中,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速,对教师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掌握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新要求,除了要有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2]。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减免与教学关联不大甚至是无关的工作,使教师能拥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学习并掌握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建立奖惩制度,对获取或做出一定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热情。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如远程教育培训、以县为单位的“扇形结构”培训、教师“参与式”培训、学校内部培训等。只有立足实际,结合传统的资源,教师能合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苏北农村中小学校长要增强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意识和应用理念,要改变认识,正确认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作用与地位,认识到校长的关键地位和作用,要自己带头使用ppt、参与网络教学和在线答疑等。要主动谋划、规划好学校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教育资源数字化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形成规范化的制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农村中小学校长,要从总体上思考与制定学校的规划,要结合学校的特点与条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的规划,提出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范畴和建设路径,比如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专兼职人员、管理机制建设、优质资源的具体应用推进等。要明确规划的建设目标和标志性建设成果,要积极倡导教育资源数字化,对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制作个人的教学资料并使之数字化的教师要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参与开发、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教师有一种成就感。要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激励措施吸引校内的各方资源支撑教学资源数字化,推动教师走出个人狭隘的小天地,以一种开放的、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革新的全校大气氛中去。
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教学平台和学习资源平台,张家港全民终身学习网的用户已经达到了26万人,但是跟庞大的注册人数相比,网站平均日访客量只有200人左右,平均访问时间不满半个小时,与网站的建设初衷并不相符.网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源达到了3000多个,涉及社交、生活、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相对于社会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网站的学习资源还是相对有限,学习的方式大多以学生观看视频为主,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与居民的实际需求脱节,不能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2.社区教育网络资源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张家港市社区教育的三级网络已经形成并顺利运行,但是全市数字资源网络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才刚刚开始,2013年南丰镇社区教育资料管理系统投入运行,包括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公众服务平台”和“智惠南丰在线”网站的顺利运行为其他镇(区)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作用.实践证明,依靠一个网站承担全市的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不现实的,必须建立市、镇(区)、社区(村)各级网络资源节点,形成社区教育综合网络资源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体系的实现,仅仅依靠信息技术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政府的统筹规划、管理政策的引导和支持,需要对各镇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需要镇社区的相关信息机构和其他信息机构之间的通力协作.
二、构建张家港市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1.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内涵和理论构架
数字时代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的方式,学习资源的生产、存储和传递的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以传统教育资源难以比拟的优势逐渐成为教育信息资源的主体,将传统的教育资源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在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资源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信息类型丰富、时效性强等特点,更利于信息的保存和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是指将教育信息资源集中存放在存储设备上,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平台用户提供信息的导航与检索、教学资源的参考与获取、在线交流和咨询等服务,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从浩瀚的资源中获取所需资源.与传统的教育资源服务相比,数字化的教育资源服务更加快捷、准确和丰富.
2.张家港市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需求分析
从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用户群体分析,张家港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25万,大致可以分为学生、在职人员、下岗转岗人员和老年人群.学生群体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大致可以分为学龄前、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学生,这类群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建设往往是以学校和社区联合教育为主.目前,张家港部分社区针对小学生开设了免费的课后辅导班,专门聘请优秀的退休教师为小学生辅导课后作业,为部分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学生群体需要学量的文化知识,书籍的阅读量也是非常大的.在职人员和下岗、转岗人员是整个社区的主要人员,其中对下岗、转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是整个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重点.老年人群体更加关注保健、养生和休闲等相关的信息,这类人员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目前,张家港市通过联合办学、开办老年教育网站和空中老年教育课堂等多种模式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就地、就近学习的需求.
3.张家港市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3.1建立分布式网络资源服务体系结构
对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用户群体的分析发现,社区教育对学习资源的需求量巨大,涉及的信息种类繁多,交互学习响应迅速,要实现这些目标,仅依靠某个机构、学校都是无法承担的.因此,建立分布式的资源存储网络服务体系(图1)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改变当前的单点生产集中储存资源的模式,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多节点分布式存储的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不同单位的、不同计算机上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网络开放系统,实现各种教育类型、各种教育形式和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沟通、衔接和共享,建设终身教育资源中心,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各种需求.
3.2整合可利用数字教育资源
张家港广播电视大学网站资源种类繁多,提供了几千门课程的教学资源,涵盖了学历、非学历、职业技能、心理、法律和生活常识等教育内容,适应学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职业培训等多样化的需求;张家港图书馆购买了大量的电子图书与电子刊物,如超星图书、中国知网、方正电子图书,还建立了一批与当地密切相关的专题资料库,如地方文献、名人长廊和古籍保护资料等;各镇也陆续建立了门户网站,提供了大量具有当地特色的数字资源.因此,可将全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作为社区教育网站的补充内容.在整合可利用数字资源时,各单位之间应积极配合、分工明确,形成社会与教育双向互动的运行机制,在横向上相互联合,纵向上交流沟通,促进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4.张家港市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
有效的组合和管理才能发挥资源的全部价值.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的服务体系应该紧紧围绕数字化社区的教育活动,提供包括师资配给、技术支持、资源维护更新、教学设施维护等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始终把社区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保证他们得到便利、有益和舒适的教育资源,实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而促进对教育资源的统一管理,最终实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一个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在充分共享的基础上,还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
4.1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体系
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应当符合当地实际需求,内容涵盖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社会公益、文化生活等方面,实现统一的学习、管理、积分考评,将学员积分与就业、社会福利等各方面挂钩,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构建、定制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体系.
4.2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教育资源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服务方面,要重视资源内容的选择,始终以需求为导向,保证内容的多元性和适用性;要重视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的数字教育资源有机也结合,更好地满足学员的需求;要重视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的建设和推广有利于保护特色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扬.
4.3提供高效的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力
在教育管理方面,要有效地提高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力,大力建设远程接待中心,实现与镇(区)、社区(村)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互通,打造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远程接待中心主要提供在线学习指导、报名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有效促进社区教育服务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可以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需求分析,及时改正.
三、张家港市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展望
2012年张家港市财政对社区教育投入首次突破千万元,继续搭建以市、镇社区教育为主阵地的公民素质教育平台.为我市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实施时,需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多元化的需求与学习资源不匹配的矛盾
张家港市全民终身学习网投入运行后,网站注册人数与网站平均日访客量的数据对比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是学习资源与学员实际需求脱节.在构建教育资源的时候需要分析用户需求,有计划有针对地建设教育学习资源.
2.解决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习惯的矛盾
传统的学习以面授为主,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让社区群众无从适应,社区要及时普及数字化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学习观念和习惯,鼓励支持社区群众参与.
3.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建设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体系,应遵循服务向导、开放、交互等原则,探索数字教育资源分类、存储、维护和更新的技术.
4.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培训保障体系
在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切实保障社区教育经费,并定期对社区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检查与评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09-05
引言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开放式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 Project,简称OCW),宣布将学校全部课程教学材料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由此拉开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运动的序幕。几年来,在MIT OCW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下,作为提高教育公平和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程度、赋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实现全民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共享知识为宗旨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目前,开放教育资源的种类由最初的开放课件发展到包含开放教育内容、开放协议、开放平台、软件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的参与者和影响面也已经由原来的高等院校推广至基础教育、开放教育乃至企业培训等诸多领域。
目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一方面它可能对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创新以及软件的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对大学的管理理念、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因为高等院校作为教育资源拥有的主体,在这场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在资源建设与遴选模式、版权保护机制、资金支持方面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这七年中,我国已形成了“学校――省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和评审机制:建成39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但是,也由此引发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用方面的诸多问题。如何提高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效率,探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成为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系列文章在遴选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的典型案例的基础上,从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共享和再生的视角,深入分析和研究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系统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以期对我国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大学的知识创造使命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 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本质与分类
1 OER的概念与本质
2002年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举行的“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上,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概念,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那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向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改编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用于教育机构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并在以后几年中,不断对OER概念和内涵进行讨论和修正。2006年,UNESCO在OER论坛的总结报告上将OER定义为:OER是指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素材,人们在教育、学习和研究中可以自由、开放地使用和重用这些素材。休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认为“OER是指在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下,在公共领域存在的、可以允许他人免费应用和修改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包括全部的课程、课程教材、流媒体视频,测试、软件以及支持学习的其他资料和技术。OECD的“教育创新研究中心(CEPd)”研究者将OER界定为“向教师、学生和自学者提供的免费和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可被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Intemet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材料。”
虽然不同组织或学者对OER的理解有一些差异,但是我们能够从以上定义中看到OER的一些本质:第一,OER是面向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的资源,其目的是支持人们学习、教学或研究,促进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第二,OER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数字化资源,互联网为OER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运营环境;第三,OER包含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开放的课程资料、学习内容,还包括支持学习与教学的工具、软件和技术;第四,OER是免费的、开放的资源,是遵循开放许可协议的资源。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OER中的“开放(Open)”并不意味着放弃著作权或免费获取享用,而是指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简称CC协议)的开放,即在特定的条件下将部分权利授予公共领域内的使用者的开放。借鉴软件界的行规,按开放的程度,可以将自由开放分为三个版本:Freedom-1仅是简单的、免费获取信息,即通过网络可看、听、读这些信息;Freedom O是指可以复印和再分发所获取的信息:Freedom 1是指可以对所获取的内容进行修正、组合或编制,即可以派生出新的信息。OER中的“开放”是指向世界免费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只要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可以获取这些资源,并可以对其进行改变或扩展:但在应用或修改这些资源时必须要注明出处、作者,且仅用于教育目的;而且经过扩展和修改的派生资源也要按原始资源开放条款约定向其他人免费开放。
2 OER的分类
尽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缘起于2001年MIT的开放课件运动(OCW),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入,人们对OER内涵的理解已经扩展。除却开放课件外,开放教育资源还包括开放的教科书、流媒体、测试工具、软件,以及其他的一些用于支持获取知识的工具、材料和技术。
当然,关于OER的具体内涵和分类,不同的组织和学者有不同的视角和分类方法。UNESCO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包含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质量保证的资源三部分。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完整课程、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学习支持和评价工具、在线学习社区;支持教师的资源包括为教师提供能够制作、改编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工具及辅助资料、师资培训资料和其他教学工具;质量保证的资源是指确保教育和教育实践质量的资源。OECD的2007年报告中,引用了Margulies OER内容的分类,将OER分为开放内容、工具和执行资源三部分,具体内容分类见图1。
赵国栋等人认为“OER包括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工具、开放课件与相关内容、用于教师提高其E-learning能力的开放资
源、课件资源库和免费的教育类课程”。OER的组织和实施框架可以被划分为“开放的标准与协议”(Open Standard&License)、“开源的工具与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开放的课程管理平台”(Open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开放获取的内容”(Open Access Content)、“开放的共享联盟”(Open sharing Consortium)5个基本组成部分。
本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从OER内容和类型来分,开放教育资源分为“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开放的标准和协议”、以及“开放的工具和平台”三部分内容。其中:
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是指向使用者提供可用于查阅、参考、使用和修改的免费数字化内容,包括全部课程资料、课程模块、课件,课程目标、资源库、教材、视频、资料集和杂志等;这是OER的主体和核心。
开放的标准与协议是指促进资料、设计原则和内容本地化的知识版权保护协议、软件的使用协议、资源的开发与存贮标准等,是OER运动中实现内容性资源共享与互用的技术和法律基础。
开放的工具和平台是指支持开发、传输、存储、应用、共享开放存取教育内容的工具,包括内容检索和组织工具、内容开发工具、内容和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
二 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发展
MIT“开放课件”项目的目的在于将其研究生、本科生的全部课程资料放到互联网上,供全世界的人免费使用。此举得到世界各国大学、国际组织赞同并纷纷效仿,日本、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大学建立开放课程联盟开发自己的开放课件或者翻译、本土化已有的开放课件。这场发自传统大学的开放课件运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如上文所述,不同组织和机构对OER的概念和内涵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的理解的深入,开放共享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公众认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已蔚为潮流。开放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得到世人的关注,在相关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
近年来,OER的概念和实践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首先,资源内容已由原来单纯的开放课件、开放课程内容,发展为包括“开放教学与学习过程、开放教材与课程模块、开放技术标准与版权协议、开放学习社区等”在内的教育内容;其次,由传统大学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现在已扩展至基础教育、开放教育乃至企业培训领域,其知识共享、创新理念与终身教育的实施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教育创新的开展;第三,在OER的建设和运营实践中,既有传统高校、开放大学以及BBC等机构、团体提供内容资料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也有通过组织制度、个体等提供内容的建设资源的模式;第四,OER项目的关注焦点也由关注开放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转向了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和共享的实践模式的探索,乃至对开放世界中教育方式、学习文化的探索。诸如休特基金会资助的、由英国开放大学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共同实施的开放教育资源研究项目OLnet(Open Leaming Network)就是旨在通过搜集相关证据和方法以研究和理解愈加开放的世界中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与OER相关的学习方式,并探究OER的其它影响。
三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设计
1 研究的目标
近十年的发展中,许多国家参与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涌现出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OER项目。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仅仅是理念的更新,其理念的落实与实施涉及到教育体制、经济、法律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国际教育资源运动的焦点已经由早期的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转向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由开放理念的推广转向资源质量、资源有效应用方式方法的探究等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这个视角看,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发展与世界同步。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专栏的开辟,主要是在研究国外开放教育系统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向国内读者介绍在资源建设机制、法律机制、再生与应用共享机制等方面均比较典型的国际开放教育资源案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剖析这些案例的特征,从中挖掘其建设运营机制,剖析这些机制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借鉴意义,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案例的遴选
本研究团队长期关注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开放教育资源中资源的应用共享及资源的自组织和再生问题,并聚焦了一些案例。为了保证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方法遴选了案例:
第一,基于开放教育资源定义、本质,确定了案例的选择框架。即开放教育资源主要包含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开放的工具和平台、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几部分。
第二,基于UNESCO的OER wiki、OCW Consortium、TheWilliam andFloraHewlertFoundation、Wlkipedia等资源导向网站,遵循OER内容分类框架,分别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项目作为候选资源。
最后,将这些项目资源分别咨询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专家,让他们从候选项目中选择自己认为影响范围较广或有特色的项目,根据推荐次数的多少,确定了最终的十个OER项目作为研究案例。这十个项目中主要包含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此外还包含了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开放工具和平台。在开放存取内容选择方面,主要是从资源组织机制、资源应用和资源再生视角,对案例进行分类后,选择经典或者公众知晓率比较高的项目。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确定研究案例后,从哪些角度剖析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是本系列文章研究的关键问题。尤其在我们选取的案例中,如MIT OCW、英国开放大学(Ou)的OpenLeam等项目,国内已有众多介绍和报道。如何做到不是简单的重复介绍,而是挖掘出项目新内涵,一直是该研究团队成员讨论和思考的问题。Stacey和Rominger认为一个OER项目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到政策、法律、商务运营、技术、开放的社会文化等属性问题。在借鉴Stacey和Rominger对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属性解读的基础上,研究团队确定了本系列典型项目的研究和分析框架。每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主要分析研究以下内容:
(1)案例简介
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包括项目的目标、面向对象、项目类型、项目的负责机构、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运营方式等基本内容。
(2)项目系统的组织架构、应用与共享机制透视
根据该项目的主要特征,深入剖析其资源的系统组织架构方式,包括资源的类型、资源的创建方式、资源的组织方式、资源的评价方式,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机制,诸如项目资源开发和运行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和版权协议等。在此基础上,
总结该案例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3)分析探讨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借鉴价值
结合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中到中国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讨这些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借鉴意义。
由于本研究专栏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共享和再生机制。研究人员对资源的组织机制、资源应用方式以及资源评价和遴选机制等问题会重点剖析,提炼案例资源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价值。当然,由于本系列文章所遴选的十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分别属于不同的资源类别,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色。所以,在研究系列文章的撰写中,项目的特征和优势是重点内容,每个案例会依据其特殊性将会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
4 研究专栏文章的设计安排
此系列文章共分12篇,首篇为综述性文章,主要介绍此系列研究的目标、意义与价值、研究案例的遴选方式以及文章的写作体例:末篇为总结性文章,是对该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的研究结论以及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和反思;剩余十篇文章的组织主要基于开放教育资源所划分的种类,分为开放存取协议,开放学习工具和平台,开放教育内容等几部分。其中开放教育内容为研究案例的主要部分,包括MIT的OCW、OU的OpenLearn、Rice大学的Connexions、OER Commons、MERLOT等。具体研究案例及其相关简述如表1:
四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阻挡的趋势。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教育世界中,开放共享的理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接受,开放教育资源与开放教育、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发展非常迅速。众所周知,开放教育资源内容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和技术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知识的共享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与日渐开放的文化氛围也会促进开放共享理念的传播与实现。
在国际交流中,我们发现在最近十年间,国际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比较成功或者观念新颖的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为本专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团队认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如下:
1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
(1)研究专栏的理论意义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推动人类教育发展史起到变革性的作用,从而使当代教育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并使知识共享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基于此,开设“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研究专栏,一方面在于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被人创造、知识为人所用、知识随时随处可用”的知识“大同”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开放教育资源这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脉络,揭示开放教育资源在设计、开发、实施、应用、评价等诸多环节的经验与不足,从而把握开放教育中知识生产和分享传播的内在规律。
(2)研究专栏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专栏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典型案例的机制、技术与方法等对于促进我国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结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的相关经验和不足,有助于我们系统了解网络教育资源的系统架构。
探索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创建模式和共享机制,可以提升国内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维护效益,充分发挥各种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
2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价值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点燃了新的思考。如果说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等作为前一轮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教学呈现方式、教学资源获取方式、教育传输方式等变化,在新一轮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新技术,除了将延续深化前面的教育变革,还将给教育带来更为深刻的裂变。在新技术引领下,不断变化和创新的“未来教育”将更令人神往,给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 拨开“云”雾露真面
云计算从广义上讲,就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它由无数台的电脑和服务器连接在一起,构成庞大的远程数据中心,连接成一片电脑云,提供资料存储和应用服务。从狭义上来讲,云计算是指运用现代的网络技术设备即用户只需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完成购买使用IT资源(硬件、平台、软件),就像使用水电一样使用IT资源。用户通过网络获得的各种服务,这种服务只要跟互联网有关都可以称为云服务。
2 “云深知处”,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
2.1 构建人性化的网络教学环境
云计算为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各种可能。因为云计算服务本身的特点方便快捷,学校和教师可以以共享云端硬件设备和内容资源快速地扩展教育服务。从云数据中心获取各类教学资源服务,老师只要做好教学设计,组织好各种教学资源,扮演好设计师和引导者的角色。另外,教师可以将教育资源存储到“云端”供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远程服务移动办公,提高工作效率。
2.2 营造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云计算在网络环境下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所有学生都可以利用某种网络终端设备,依靠云计算技术访问和共享硬件设备、应用程序和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云服务的类型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网络中大量的学习资源成为未来学习者知识积累的首选。学生可以规划自己的个性化网络空间,创建个人的趣味屋和管理个人的网络课程等,轻松自如地创设人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2.3 减轻教育信息化硬软件建设压力
由于网络软硬件设施比较昂贵,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也较繁琐,维护困难。从而使得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巨大。但云计算技术除了降低成本外,还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建设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需求,向云服务商租用网络设备,购买相关的教育资源,创设自己的网络平台,既免去了购买大量的硬件设备,又消除了维护系统的烦恼,节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这符合我国目前教育的经济现状,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多元发展。与此同时,给师生们能够使用到先进的网络设备资源也提供了可能。
2.4 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之前,师生常常从本地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获取教学资源。这样的资源既有限又难找到符合需要的。而云计算高效的融合能力和巨大的储存能力,可以将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和存储,共同放入“云”中,通过云服务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而又因为云计算技术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可以轻松地扩展虚拟环境,提供更大的带宽或计算资源。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齐参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开放与共享。
3 “知云善用”,助推教育信息化建设
3.1 建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云计算”技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现在很多学校将自己的教育资源和各种学习信息储存在“云”中,为用户提供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这种学习平台容纳性好,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查阅。同时,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性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下载学习资料实现自主学习。
3.2 创建云服务教学管理平台
通过“云计算”技术创建的教学管理平台功能较为齐全,这种教学管理平台除了具有传统教育的教学功能外,还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支持在线学习功能,在共建共享的教学管理平台中,可以促进各类院校的师生交流和沟通,实现协同办公。并且,所有的教育信息资源都在同一个“云”当中,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3.3 架构云服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能有效促进沟通交流、缩小差距。目前,各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同时存在市场教育资源过剩和真正符合师生需要的资源少的供需矛盾。而且,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也比较低。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平台,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集中管理和调度,能够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投资。
3.4 扩建云端图书馆
很多学校由于硬软件设备的限制,使得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含量有限,服务效率不高,技术管理人员往往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响应能力,资源的开放性和安全性大伤脑筋。而云计算模式中的巨能服务组、海量资源和虚拟性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各种用户提供获取Y源的服务。
4 “除去云翳”,实现教育云梦想
目前云计算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是双刃剑,云计算模式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数据的安全隐私问题、商业利益的平衡问题、云技术的法规化问题、用户的观念转变、传输的网络带宽问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云技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挑战,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从中找到适合的办法,促进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康,廖汉文,张岩.云计算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04):104-106.
[2]安婷.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浅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10):67.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数量众多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被陆续创建出来,这些系统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资源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以及资源开发者的不同背景和方向,使得网上充斥着由各种不同开发者制作的不同方向、不同领域、不同格式的各色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被限制在受限的、私有的信息管理系统、流媒体服务器和在线协作工具之中,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性,信息资源无法共享、交换,形成了许多互不联系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仅仅借助传统网络搜索引擎,难以准确的查找信息资源[1],使得用户无法迅速、准确的从网上丰富的资源海洋中查找所需信息。这大大限制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造成了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因此,有必要为这些信息资源提供一种高效的共享及应用模式,以便于用户方便高效的查找、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
为了消除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人们基于元数据开展了诸多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本文第1部分首先分析了这些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然后通过分析教育资源整合的特点,指出其不足之处。第2部分详细描述了模型ERIM。第3部分介绍了ERIM模型在教育门户建设中的应用情况。第4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了ERIM下一步的完善方向。
一、现有模型比较及教育资源整合需求
(一)现有模型比较
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要求首先用元数据来描述信息资源,然后定义信息资源及其元数据的存放策略、同步协议将来自不同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点,进而允许来源各异的信息资源被单点检索、访问。
按照信息资源及其元数据的存放策略、同步协议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下面分别介绍每类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见表1。
模型1:信息资源和元数据都集中
此类模型要求信息资源及其的元数据集中均存储在一点,无需同步协议。其优点是信息资源使用方便高效。缺点有三:一是信息资源集中于一点,各被整合系统需将信息资源和元数据更新到中心点,对中心点要求高(如需拥有大的带宽、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等);二是用此模型实施需要对被整合系统有很强的约束力,唯有如此,方能制定统一整合方案,并得以落实;三是如果被整合系统已建立,往往需要做较大调整,甚至推倒重来,影响较大。综上,该模型适合单信息系统(现有的大多数MIS系统都是这一模型)或整合部门内部的各信息系统,这是因为整合范围小,对中心点要求低;部门内部容易协调;系统调整代价小。
模型2:信息资源和元数据都分散
此模型与上一模型完全相反,它将信息资源及其元数据均分散存储在各被整合系统,要求各被整合系统公布其元数据查询及信息资源获取接口,并将这些接口集中存储在中心点。通过遍历所有元数据查询接口,来检索资源;并通过信息资源获取接口来获得资源。该模型的中心点只是提供了一个入口,元数据及信息资源的查询、获取都是通过访问被整合系统来完成的。相对于上一模型,该模型的优点有三:一是对中心点的要求低;二是对各被整合系统通过接口提供信息资源,系统改造难度低,且无需很强的约束力。该模型的缺点也很显著,主要是信息查询和获取需要遍历各系统的接口,效率低,对用户不友好。综合上述特点,该模型一般用于组织间的资源整合。比较典型的应用是DNS。在DNS中,可将网站本身看作是信息资源,域名看作是元数据。大量网站分布在全球各地,而其域名分布在各DNS服务器中,这些DNS构成一个树形结构。
模型3:信息资源分散、元数据集中
此模型综合了上述两模型,将信息资源分散存储在各被整合系统,而将元数据集中存储在一点。并制定元数据同步协议,即各被整合系统一旦修改了信息资源元数据,则将修改同步到中心点,而信息资源无需同步到中心点。在此模型,对元数据的查询完全在中心点进行,方便高效;而对信息资源的获取,仍需访问其所在的信息系统。这种模型保留了第2种模型对中心点要求低的优点,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第1种模型的用户友好性。美国的GEM[4]正是采用这一模型实现了全国教育资源统一查询与使用。但如果被整合系统数目过于庞大,仅仅同步、存储元数据对中心点的要求仍然较大。综上,该模型适合于数目受限的组织间或组织内各部门间的整合。
一、高职图书馆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设计理念
共知、共建、共管、开放、共享。共知是共享的协作基础,共建是实现共享的重要途径,共管是共享的有效保障,开放是共享发挥效能的必要方式。共享理念是贯穿于共知、共建、共管、开放服务的主线,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图书馆追求社会核心价值的最终目标。
整合职业院校馆藏优质信息资源,提高区域内用户获取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的能力,满足用户多层次、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便于任何学习型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行任何求问,都能够便捷获得区域图书馆拥有的数字化职教资源。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行为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依据各种渠道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用户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的一种服务,应成为网站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1]。
高职图书馆服务平台设计体现风格独特、主题明快、人文底蕴深厚、界面友好、交互智能。
二、高职图书馆资源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型与建设方案
主要立足区域内各职业院校图书馆自行加大本校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职教资源的建设力度,中文MARC机读标准、电子资源组织标准,通过Z39.50协议,在OPAC2.0系统环境下,对现有馆藏中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的各型职教资源、素材,以及专业群参考资源,进行甄选归类,加快各馆职教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职教资源的数据挖掘与共享建设,注重数字化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职教资源的系统化组织,并能友好地归集于区域性职教资源共享平台,使之集群管理。区域性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三、高职图书馆服务平台技术与应用功能
(一) 服务平台技术
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应用的GLIS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为例,馆际业务(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业务、数据共享、馆际互借服务,有效避免单点故障。Web Service是完全基于基于SOAP协议、XML、XSD的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能够兼容多个系统平台,在跨防火墙的通信,集成应用程序等方面有极大好处,是解决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问题的最好方式。
GLIS系统内建支持多馆、多媒体资源管理,易于实现区域图书馆各馆的数字化资源聚合存储和统一检索服务。使区域内有独立服务器的图书馆由原来的文献资料原保存单位,转换为一个为本地区提供知识服务的资源平台。对于资源有限的图书馆(如社区图书室)都可以一个独立图书馆的身份通过互连网委托高校馆或区域成员馆管理。
服务平台,采用B/S结构+J2EE结构[2],支持多种层面的负载均衡和系统级群集方案,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管理系统,打破区域限制和节省资金。使得可以使用互连网的地方都可以开展图书馆业务管理与馆际资源协作共享。有优势的馆可以成立数据资源保障中心。为本区域图书馆提供数据上传、下载服务,达到共建共享,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
全文检索技术,优化了Oracle关系检索、B-tree 索引检索等不足,更好地发挥了模糊搜索,关联搜索等方面的卓越性能。支持UTF-8 ,从根本上解决了多语言文献的原语种著录问题,解决了维、柯、哈文的字体显示与处理。
(二) 服务平台应用功能
在南通纺织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领导关心下,馆际技术合作紧密,南通纺织技术学院图书馆技术部同仁发挥其优势,协助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初步构建了以读者或身份认证数据库、知识数据库、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凸显七个应用功能(教学资源共享功能、科研资源共享功能、在线馆务管理功能、服务评价功能、书评交流功能、咨询功能、移动短信服务功能)的服务平台。
高职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构建区域数字化职教资源数据共享中心,为用户提供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空间,区域内图书馆加强技术协同、服务协同,解决本馆或馆际间数据异构、数据差异问题,并向网络用户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实现按需教育,提高他们对共享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效率、准确率需求。在服务平台的运用中,区域内协作馆加强平台实时交流系统的完善与应用。利用系统交流组件以及广泛应用的QQ、MSN等实时交流软件强化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交流职能发挥,从而促进区域图书馆资源的合理且充分地利用。
四、高职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平台持续改进的问题
当前信息源平台共享建设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和地域共享,基于不同查询需求确立平台系统的技术架构和体系结构,构建平台网络和技术框架,选择查询策略和查询算法。因此,种类繁多的共享平台模型在数据整合、接口对接、策略融合等方面制约了数字化资源构建模式和策略选择。检索和查询渠道形式繁琐,其整体无序化问题日显突出。读者对内容组织程度不高,知识关联程度低的信息资源,不得不使用不同系统的检索方法,在信息空间来回切换,针对性较差;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导致了共享平台的跨库检索和查询系统效率低下,不利于已建成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效能的持久发功。
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能力和研发水平的局限性,是当前影响着在线学习型用户对教育教学课件、视音频资料等资源在线试看试听利用的客观因素。尤其是技术平台建设,对存储技术、整合技术和获取技术的要求最为迫切。技术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各类信息资源存储技术、整合技术和获取技术。平台的存储技术影响着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获取技术,而整合技术和获取技术在相互影响和渗透过程中,同时又促进了存储技术的发展,整合技术是为实现异构资源的整合和深层次资源的组织及开发应运而生的资源组织技术[3]。
区域图书馆馆际间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馆企合作方面,有待积极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在技术平台中,应用数据库技术、网格技术、嵌入式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有效解决服务平台建设与完善中深层次的、突出的问题,诸如:整合已存储的信息资源,将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环境、不同用法的各种异构数据库纳入统一的检索平台,以便于读者高效地存取信息;化解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方面只重视形式和数量,忽视质量和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贡献率,等等问题。
增强服务平台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开放性、可靠性、广泛应用性、创新性研究,是探讨高职图书馆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运行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
[1] 刘春年,黄弋芸.信息生态视域下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多维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 : 24-27.
[2] 胡昌平,张耀坤.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及其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0,(6) : 27-3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29-03
“现代教育技术”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公共必修课,主要任务是让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前接受现代化教育技能的训练,掌握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熟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教学与学习环境,能对基于各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进行设计并实施,适应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本需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制订了45课时的教学计划,其中理论教学25课时,实验教学20课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特别注重课程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和建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了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搜索可以得知截至2011年,共计11所高等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本科类3所、国家级网络教育类2所、省市级本科类6所。经过多年建设与改革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解决。
(1)资源共享性不强,大部分没有更新内容。通过浏览“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许多课程部分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内容需账号登录方可使用,大部分课程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就很少对课程网站进行完善和维护,课程内容几乎没有更新,只有一些公告通知或论坛有更新。因此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不断完善和健全课程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完全共享,并能将最新的学科动态、学科资源及时上网,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2)资源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管理,重复性强,适用性不强。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时可采用知识管理系统,对资源建设作统一的、科学的管理。
(3)资源内容的国际化交流有待强化。现有的课程资源网站均提供参考文献、网站链接、扩展读物等资源内容,这此内容多为国内学术成果,而国外学术知识则仅以网站链接为主,缺乏专项的最新学术会议、成果介绍和交流。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结合《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应遵循实用性、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中,应以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师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助于师生开展网络互动教学、生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信息资源建设。
(2)系统性原则。为使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系统整体,在资源建设准备阶段,必须全面考虑资源建设的目的、标准、结构、现实条件等因素,有整体的、系统的资源建设规划与设计。
(3)发展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内容日新月异的课程,因此资源的建设也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资源使用过程不断地补充新内容,与时俱进。
(4)创新性原则。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出更实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块的规划
依据我校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李方、叶谷平著),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设计了八个理论学习模块、九个实践活动模块,如图1所示。在实际授课时,每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调整教学设计内容,设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教学活动流程,也可针对专业特性灵活调整实践活动模块的课时安排。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将教育资源划分为九大类,并通过必须的数据元素(LOM核心集)、扩展的数据元素(分类属性),可选的数据元素三个维度对教育资源加以描述和限定,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的,从而提高教育资源开发的兼容性和共享性。[1]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数字化建设的升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提升,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可分为:教育资源、过程资源、环境资源,如图2所示。
(1)教育资源。是指保障教与学过程顺利开展的资源,此教育资源的含义比《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更广,包括:导学资源、教学资源(技术规范中所界定的资源)、移动资源。
1)导学资源。指顺利开展网络学习必备的引导资源、学习说明举例等。它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增强学习适应性,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资源,促进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此类资源包括视频导学、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课程导航、知识地图等。如视频导学是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特点、内容结构、学习方法,使学习者对课程有总体认识,对课程要求有基本了解,以达到有效学习课程;知识地图则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包括显性的、可编写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并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2]
2)教学资源。《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阐述了教育资源的建设有四个层次的含义: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资源的评价与筛选;工具层次的建设,并界定了九类资源:包括有媒体素材(又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源、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
3)移动资源。此类资源的作用是师生使用移动设备可实现4A的自主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活动。从所采用的媒体形式来分,主要包括文本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等丰富且格式多样的移动学习资源,并配套适合手机浏览的网络平台,登录手机平台即可浏览课程,获取资源,参与讨论等。
(2)过程资源。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作品和成果,这些作品和成果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对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实施提高学习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3]此类资源包括有论文作品、实践成果、学习心得、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学习论坛等。
(3)环境资源。此类资源是指支撑教与学过程的软件环境。主要体现为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系统管理平台、学习工具(如学习计划制定工具、学习笔记工具、学科词典、QQ群组、博客平台、学习论坛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评价阶段、与再创新阶段,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
在准备阶段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可通过学前测评或学习风格测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以生成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或测试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相应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学习支持,并进行学习内容模块分析,整体规划课程学习内容,再经过对教育资源、过程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分析,从而获得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整体设计。在资源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开发工具,进行素材收集,开展资源建设阶段。建设完成后的资源要进行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检验和评价,评价不达标,则返回再修改,评价达标则正式,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进行资源的累积和对资源的整合、加工,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五、结束语
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4]优质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各种学习,从而培养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数字生存”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51-55.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79-03
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因此,必须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其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一、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有利于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如许多出版单位建立了相关教学资源网站,尝试进行在线学习辅导;有关企业、院校开发了大量视频录像、动画、多媒体课件、题库系统、专业仿真训练软件、教育终端设备等公共平台已建立。
但我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统筹规划还没有到位,教学理念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要求不匹配;二是缺乏相关技术标准,相关的国家级信息化工作公共平台没有建立或发挥作用不明显;三是政府引导宣传不够,院校教师对职业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二、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任务与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相关部门应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尽快制定加强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政策与制度,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推行政府购买企业培训教育资源的政策,调动相关单位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投入,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建议以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为行动纲要,研究制定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院校的作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建设规划、列出重点支持项目;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和落
实相关政策,提出本地区建设规划和具体建设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建设任务;行业和企业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引导下,发挥自身优势,杜绝各自为政的现象,积极参与相关方面的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
加强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院校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有关企业与院校共同以信息技术创新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的要求,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制定技术标准,搭建公共平台
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目前,教育部要尽快出台《教育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数字化资源共享管理规定》《校园网建设标准》等法规,保证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出版过程中,能有一个合适的标准,达到一次制作、多元的效果。
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一般性教学资源外,还包括全国性、宏观性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因此,要构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支持的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应用系统平台,如依托有关单位建设行业对话协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和管理系统,面向职业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面向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等。
随着移动设备的日益丰富和完善,以及公共教育资源的兴起和在线学习方式的普及,政府要努力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与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协商协同,在推进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牵头组建国家级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深入开展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等相关活动,建设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应用基地,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开发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会同网络运营公司和设备研发企业打造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特别是国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需要的全民终身学习平台。
(三)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教师培训
建议成立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推广中心。遴选全国中高职示范院校,支持其拓宽网络带宽、改造硬件、充实资源、培训教师,重点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遴选并出版一批具有示范性的课程资源,逐步形成面向社会开放的有特色、广覆盖的优质学习资源。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等方式,引导软硬件厂商加大对教育培训资源及设备开发的力度,普及推广一批特色鲜明、应用价值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组织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和专业实训软件。
积极开展职业院校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改善职业院校教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建成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三、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
(一)明确职责任务,合理分工协作
教育部全面指导各地、行业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力,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院校的作用,构建资源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购买定制等多种方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行业部门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出发,统筹协调、综合规划,有计划、分步骤进行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行业各部门协助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共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机制,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出版单位在有关政府机构的引导支持下,坚持整体规划、抓住关键环节、分步组织实施,在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与开发商积极协调配合,做好条件性资源(媒介、设备、环境)与素材性资源(知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多元整合的信息化处理工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改革创新形成的教学模式要求,与院校共同开发与其教学方式相配套的多媒体资源,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分类指导,强化评估措施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专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以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扩充优质特色职业教育资源为重点,促进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专题研究、规划制定、质量评价等手段,对教育资源进入市场加以评估,加强市场规范和督导,营造有利于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市场环境。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创建评估活动;举办信息化建设总结表彰和成果推广展示活动,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展开。
(三)制定保障机制,组织协同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政策。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打击盗版专项活动,保证教学资源的有序传播,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教育部门要制定具体措施、分步实施,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建设,使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水平、规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组织与合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样化、网络化、开放式的职业教育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龙德毅.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再认识[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6):3-6.
[2]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Z].教职成[2010]13号,2010-11-17.
[3]王军伟.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EB/OL].(2007-12-01)[2012-03-11]..
Think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
ZHANG Meng-wei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25-03
Strategic Thinking of University Digitiz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Wang Cong, Chu Jianjie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e urgent need to adap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s dig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sharing mechanism, so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ccurately grasp the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gitization; resource library
1 我国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发展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1]要求,教育部决定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这也是“十”中多次提到的核心内容,尤其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让广大师生切实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我国高校面临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的需要,教育教学面临资源标准不一、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优质资源搭建的步伐。由此,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涉及多方面[2],对于各个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的获取信息量基本上来自于互联网及其衍生形式。各类专题教育网站及学习资源库的搭建、网络课程的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考评、学习平台的管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国内外远程视频,如会议、答疑、授课等,这些都是辅助教育教学的不同方法,对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无论教育教学资源的种类和范围怎样界定,教育机构和社会系统间的信息沟通、教育学术组织和高校间的信息交流、学校内部学院和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对接,都是高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的内容,其目的都是要达到资源的区域有效共享。
目前,教育不均衡问题仍困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除教学“硬件”的均衡配置,“软件”即优质师资的均衡更为关键。教育信息化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为了搭建数字化校园环境,购置相应软硬件设备,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引进、开发、存储、利用和共享提供服务,对于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说,资源的认知和有效利用成为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关键。
2 优质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资源的管理
目前国内高校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中,教育资源建设者普遍提供资源管理平台和所谓大容量的资源库,作为资源服务内容,往往倾向于本校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虽然一定程度上短时间满足区域范围内资源的需要,但缺少与外部资源的联系、交流和对接,资源建设的认识角度单一,对教育资源的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容易导致各种资源的凌乱和重复建设,不符合信息化长远发展规律,网络共享互联的功能与优势在资源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最终出现资源逐渐匮乏,并且在宏观上难以形成正确的教育引导。
随着教育教学网络化的发展[3],相关资源的产权界定问题越来越敏感,对于网络平台下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没有做出更明确和具体的界定。资源的复制成本极低和传播速度快,在实践上更体现出资源来源的可追溯性,尤其像远程教育这种不可预制的资源形态,更加大了合理使用资源和管理资源的难度。
2.2 资源的需求
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产品的数据的“量”和资源的“质”,一旦安装到高校资源库,必须符合教育教学使用的基本要求,为一线教学、科研、实验提供强有力的数字素材保障。例如,在国内一些区域教育资源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检索和查询的步骤非常多,从登录到认证,再到确认,常出现IP限制,并需要登录不同的系统,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界面视图和讲授逻辑不符合正常的习惯性认知思维,书籍文献在品种和数量上供应不足,各大高校之间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缺少沟通与交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评审不能只注重任务的完成和审核结果的取得,而忽视受教者对全学习过程各环节的需要。
考虑到资源来源的准确与速度,充分发挥商业开发与教育自主完善的各自优势,高校对引进资源进行选择、重组和使用,引导教育资源的建设走产业化的道路,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教育资源运营的规范化和高效性。这种产业化机制可以实现合理的计费制度、公平的淘汰机制,鼓励制作者向高水平接近,并快速向全社会推广。
3 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特点
为整合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教育部每年在部分高校启动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4],初步形成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习型社会的公民素养、传承中国文化遗产的文化战略”为价值目标,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专题建设为核心,服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各高校发展侧重点和文化底蕴的不同影响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影响资源共享和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的可行性。近几年,教育部组织各高校,尤其是具有资源应用特长的高校搭建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库网站,并建立与国外高校部分视频公开课资源的链接等。全球化的共建共享资源使得数字化这一特点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会成为阻碍因素。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半以上的本科教学课程为在线或数字化多媒体形式呈现,英国开放大学通过远程在线教育提供硕士学位。相信目前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是暂时的,也需要全社会的响应和支持。未来我国高校资源必将拥有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5],资源建设计划周密,网络平台功能齐全,文献资料信息量大,数字信息传输快、渗透性强,全面易用的操作系统,以及丰富的在线交互式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任何人随时随地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共建共享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有着深远影响。
4 几点策略分析
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有效模式和体制机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4.1 资源开发、应用和共享并重
发挥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优势,建立系统激励制度、通过协调资源开发的标准、资源应用的环境,形成一定的组织架构,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途径,达到有价值资源的共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地域教育资源各有特色,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同时挖掘数字化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及文化的资源,形成开放统一的平台。
4.2 资源标准以资源需求者为主体
各高校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分工和协作,联合搜集本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精品课程资源,制作相对系统类别的精品课程库,资源库之间尽可能形成互操作、互交换和访问数据,打破地域限制,以满足广大在校学生的不同需求,并适应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以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来提高我国网络教育水平。
4.3 提升高校文献图书的网络化程度
高校图书馆是教育教学资源扩展共享途径的又一强大资源库,各高校可以通过联合编目、统一对接、馆际互借的形式,增加网络图书量。采取优势互补等措施,建立方便查阅、扩展性好、高安全、远程访问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师生能快速有效地检索到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
4.4 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政府、教育机构、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各自的优势,支持跨校对接、多方合作及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选择有代表性的高校带动,统筹兼顾教育发展水平悬殊的学校,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立足于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性应用。参考国外先进的资源内容表现形式,从收集资源转向制作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形式完善资源,提供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应用信息反馈等服务,侧重于数据库管理资源应用环境的建设,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丰富区域性教学和科研的资源总量,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4.5 多元与规范的多媒体资源
教育教学类的资源尤其处于高校环境下,应时刻注意信息的规范性问题,资源必须对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且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将各类媒体形式融入资源的获取途径中,在科学地、清晰地展示资源类别体系结构的同时,也要实时根据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增强资源的展示效果,使资源“引导学习”的角色持续健康的发展。
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评审机制,规范资源的建设管理行为,提高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微观层面上,需要确定资源评审的操作指标,评价指标的制定要突出其教育特性和新课程标准下对资源建设的要求,并要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根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EB/OL].http:///Index.htm.
[2]路秋丽,魏顺平.网络教育资源标准及标准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7):81-87.
[作者简介]卢静(1978-),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江苏盐城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50-02
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整体实力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如何合理建设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调整教育管理者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思路,满足高校自身发展与校际合作发展需要,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资源共享条件不足、信息搜索效率低下、信息孤岛依然存在、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缺乏有效论证与合理规划,资源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多数学校自行研发开发课件等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随意性较强,缺乏宏观层面上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如校本位的狭隘观念、缺乏市场理念等观念弊端,无法对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师资进行非营利性共享,大大限制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互通。因此,建立一个高性能的硬件平台和完备的软件系统,可整合各高校异构的、动态变化的教育资源,建立合适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二、云计算技术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提供指导思想
由于互联网上多台计算机比一台计算机掌握的信息更多,因而可以采用分布式贝叶斯学习算法,在成百上千的客户端机器上实现协同学习过程,收集、分析并共享最新的信息。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的共享和管理模式,正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资源共享、管理和服务的领域中。云技术思想的本质就是要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其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资源池并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其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极其廉价等特点,对于当前分布不均衡、建设经费紧张的高校教育资源来说,无疑提供了最恰当的资源共享、共用、共管的思想依据。
三、基于云思想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1.教育资源标准化共享机制建设。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教育资源的显著特点是来源广泛、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形态各异,如果不遵循特定的资源建设标准规范,这些教育资源将成为一盘散沙,其价值很可能会大打折扣。高校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可以参照国际ISO15836-2003标准,或国内科技部制定的“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的“平台与媒体标准引用规范”与“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标准来制定教育资源标准。为了整合各高校教育资源,使其统一构成资源云的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对所有资源进行标准化管理,如建立资源的元数据标识标准和资源数据接口标准。
第一,建立资源的元数据标识标准。所谓元数据是指关于数据的数据,也就是指信息资源的编目信息,它通过描述资源的属性,使得使用者能够不需要直接浏览教育资源就获得教育资源的主要特征信息。建立对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识标准,可以为教育资源建立极其可读的框架,为检索技术的实现提供数据基础,从而对教育资源进行描述、分类与管理,为使用者在云环境下对教育资源的检索、获取和运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于高校的师资、软硬件资源,可根据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制定管理规范,使资源建设具有可扩充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第二,建立资源的数据接口标准。构建高校教育资源云,首先必须建立资源的数据接口标准,统一资源数据接口,才能够顺利地构建资源体系,消除信息孤岛。对于资源的数据接口标准的建立,可以参照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互操作框架(Interopera? bility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FRM)来制定。IFRM框架是针对不同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问题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制定规范的形式,详细阐释和定义了不同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进行互操作的体系结构规范、接口规范和数据规范。IFRM的制定和实施,构建了不同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进行互操作的框架标准,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提供了保证。
2.教育资源应用共享机制建设。云技术是一个三层结构的多项服务集合,包括底层结构的基础设施服务、中层应用平台服务和顶层软件程序服务。高校教育资源的应用共享,可糅合以上三层服务体系构建如下共享机制:
第一,教育基础设施共享。教育资源中的基础设施如服务器群、存储器等,可向用户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为师生提供现有资源、计算力或空间等。云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最小化终端设备的配置要求,可以做到网络设施和服务设备零投入、客户终端低投入和多样化,不仅提供了更优的服务质量,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
第二,教育平台应用共享。教育平台应用共享主要是指教育资源实际应用的运行环境,相当于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操作系统、定制软件栈和应用程序集。如高校多媒体教室、机房的教学平台资源的获取,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共享。如对各教室计算机安装云端软件并连接到校园中心的云服务器系统;通过云技术的高层控制系统对教育资源教学应用共享;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系统并向师生提供服务。此外,信息化校园管理平台作为管理类的教育资源也可整合到资源应用层平台上,如可向学校提供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机房管理、数字图书馆、一卡通等信息化校园的管理系统应用。
第三,服务共享机制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共享机制主要由基本数据服务、师资共享服务和数据安全服务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数据服务: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可以为用户提供基本的数据服务,如统一认证服务,高校图书联合体服务等。二是师资共享服务:建设高校的教育师资共享机制,可以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推动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同时还可以使高校教师在资源共享的交流中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也为高等教育的优秀课程开发提供了广泛的资源环境。另外,高校之间还可实现管理人员的师资共享,立足区域教育环境,以教育资源的整体平衡来考虑师资配置。三是数据安全服务:资源共享过程中,不免会受到病毒对“云”的攻击,云安全技术则能够截获、记录并反击这些病毒。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必须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安全防卫技术和产品,并从系统层面建立完善的密钥管理、权限管理、安全认证监测服务等多维安全机制,落实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计划,确保资源共享平台的安全平稳运行。
四、教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建设
1.健全资源管理机构。目前,各高校已建立起自身的教育资源库,但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激励措施,使得资源库建设流于形式,局限于校内服务,不能在高校资源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由区域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设高校教育资源库的资源管理机构,由主管部门领导建设,下设各高校分机构,整合高校管理人才,加大管理人才的交流与流动,加强教育资源管理的合作力度,不断拓展教育资源总量,协调资源的应用与服务共享。
2.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是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根本保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就高等教育资源云的建设、资源共享应用等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加强对教育资源开发、共享的一系列流程的监督和共管,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同时还应制定相关的激励和考核管理机制,对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共享成效进行考评,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责、权、利统一起来,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提供者加以奖励,并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和学习,推动教学改革。
3.提供有利的共享环境。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建设应具备有利的支撑环境,包括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环境、技术支撑环境以及资源共享的资金保障环境,从而利于教育资源共享的安全、顺利发展和运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环境建设应从各高校的教学实际出发,加强对资源建设的规划与论证,对各种教学设备、资源云的基础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同时建立多方案的应急维护和管理机制,对资源的共享环境进行主动、超前、快捷、可靠的维护管理。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建设应根据各校实情,探索资源共享方案,指导资源共享的建设;为作为优质教育资源提供者的教师提供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培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流通。资金保障环境建设即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相应机构应预设专项资金,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应用,这是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
4.加强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只有有效地保护教育资源提供者的知识产权,才能够激发教育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因此,首先应加强资源提供者与获取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纳入高校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发、应用、服务的管理工作中,并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另外,还应在高校教育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对教育资源运用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加以技术保护。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现了法律对知识成果的认可和对知识成果所有者的权益保护,它必然鼓舞和激励知识资源创造者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又约束和规范着利用他人智力成果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对知识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五、结语
云计算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是方法论,而不是技术,这就是云计算思想的本质。通过云技术思想建设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必须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数据共享、应用共享和服务共享,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对资源教学进行标准化处理、协调调度和统一管理,从而促进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蒋鸣和.独家报道:《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前瞻[DB/OL].,2012-04-20.
[2]何克抗.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DB/OL]./ 20031126/3094951.shtml,2012-04-06.
[3]庄秀丽,傅骞,孙波,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互操作框架的设计研究[J].信息技术教育,2003(4).
[4]严继昌.探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3(10).
区块链是一种新兴的具有特殊数据结构的信息基础设施,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创新带来效率的控制与生产性的增长。区块链技术提供了全新的信任机制,影响社会的各个专业领域。它的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征,给人们带来生动且多样的社会生态以及价值观念的更新。艺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以感性思维来支撑社会公众的想象,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以意识情景来为想象和需求构建起联系的桥梁。从基础层面看,区块链能够延伸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从特征角度看,区块链将为艺术教育带来更完善的生态系统和进一步塑造想象力的空间。
一、区块链应用与艺术教育特征
区块链是一种特殊的数据库结构,是带有时间戳信息的分类账。其本质是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集合的新兴信息技术。区块链技术正为信息化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能够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不断深入。“区块链+教育”已经在资源共享、学历认证、终生学习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应用实践,这些新的应用使得教育体系更加智能化和多元化。分析对比国内外关于“区块链+教育”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将教育领域区块链应用分为三个方向:学习成果的区块式存储(包括学历认证)、教育资源的链上开放共享以及基于区块链学习概念的终生学习体系。例如,麻省理工学院2015年开始针对学历认证开发了一项电子证书的移动应用程序。除了传统的学历认证外,毕业生还可以选择使用移动应用程序Blockcerts获得学历证书[1]。2017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向该校媒体艺术与科学学院以及斯隆商学院的两组学生颁发了由区块链技术担保的学历证书[2]。学历认证不再是相对静态的,区块链能够为学习成果提供长期有效的存储和持续性的认证。这类区块链应用能够大幅度降低存储、管理及认证的执行成本,并且在安全问题上有着显著的提升,无需花费更多的资源去为每一个学生作审核评估[3]。李新等提出需要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开放教育资源新生态[4];刘丰源等研究探讨了基于区块链的教育资源共享框架[5]。这些研究为“区块链+教育”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了理论方向,能够推动教育资源的有效传播和利用。Devine于2015年提出了区块链学习的概念,提倡教育机构或教师可以将教育资源放入区块链,学习者可以将学习成果视作获取区块链内流通的教育资源的货币[6]。Alexander等进一步研究了区块链技术对学习与工作实践的影响,为每一位学习者构建“LearningPassport”,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人们的学习轨迹系统地描述出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7]。以上列举的研究成果以及实践应用,表明了区块链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区块链将教育组织机构、学习者以及教育资源串联起来,构建出相对完整的“区块链+教育”的应用场景,但这并不能完全涵盖和适用所有的专业教育方向。艺术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基础教育。艺术资源中的教育资源也是最为基础且被公众广泛需求的。艺术教育需要在参考已有的“区块链+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来融合区块链技术。特别是相当一部分艺术教育资源的本质就是艺术作品,许多相关研究都本能地趋向于艺术品交易或艺术金融这类已取得了一定发展的领域,从而忽略了其作为教育资源的属性和作用。因此,“区块链+艺术教育”的应用需要在艺术教育资源与艺术品之间找到平衡。“区块链+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需要分析区块链技术如何作用于艺术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其组织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二、区块链+艺术教育引发的技术治理问题
艺术教育对区块链技术的需求是艺术教育资源与区块链相结合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我们能够对区块链技术相关知识了解到什么程度则是首要问题。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金融等领域的应用相对成熟,但是艺术领域自有其独特性。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与研究在方法论上已经不再“单纯”,这反映了艺术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的现状。艺术与多学科的融合使得知识生产所凭借的方法与工具也呈现出与传统的极大差异。我们无法否认区块链技术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艺术教育,而且这样的改变是由外而内发生的,这也提醒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艺术教育与区块链之间的可能性。尽管区块链已经在金融领域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8],但在艺术领域中对区块链的调查、统计或分析更倾向于阐述对这项技术的应用或当前人们对它的态度,“区块链+艺术教育”的技术治理研究则相对匮乏。对于区块链与艺术教育结合的预测,人们大都倾向于两个方向:首先,区块链技术使艺术教育资源的获取更加自由便捷,并能够加速艺术教育资源在社会公众中的传播。两者的结合也为艺术教育及其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其次,人们可能会质疑区块链技术能否为艺术教育领域带来真正信任的管理和流通模式;已有的网络社交媒体和拥有大量艺术资源的组织机构是否会在流通链中逐渐成为新的中心;分散的个人是否只能被迫依赖于具有强大技术支持和组织能力的管理部门所建设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技术治理,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专业性问题。艺术教育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技术治理问题有两个方面比较迫切:首先是要将治理问题与艺术教育的实践相融合,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的教学实践。因为信息技术不是艺术教育注重的领域,但是在信息技术基础建设蓬勃发展的新形式下,必然要求我们面对大量技术性的问题以及快速变化的信息。只有做好技术治理才能对抗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不适性。其次是要将治理问题融入社会实践。区块链是一个潜在的前沿结构,承载着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我们有责任去理解它;区块链也是一项新兴的信息基础建设,意味着在艺术研究与交流中容易忽视它,但忽视并不能让问题消失。忽视它只会让艺术尤其是艺术教育领域在这场技术变革中被排除,而最终被动地承受其影响。技术治理渗透艺术教育应用实践的三个步骤:
(一)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议程设置,以预见性为关键要素,满足社会公众的艺术教育需求。DavidYermack曾就区块链和博物馆机构撰写过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章,图源网络区块链上的生成艺术(图片网络)突出了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技术,它的治理机制对整个系统运作的重要性[9]。这些技术治理机制决定了在区块链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由中心化组织机构决定的还是由无需信任的既定程序来处理的。在初级阶段,尚未稳定的技术治理机制看起来更像是抽象作品,而艺术教育又是为人们所期待的、真实的以及需要普遍参与的领域,因此相关领域的从业者都对区块链应用于艺术教育负有研究的责任,公众对艺术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升也意味着我们对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
(二)基于价值的应用设计和标准化研究,以方向性为关键要素,关注艺术教育资源的价值流通。区块链技术使艺术教育资源在社会传播的场景里显得更数字化、更具备可见性。传统的传播模式中,艺术教育资源面临着以下困境:可见性低、出处不明确、权威性难以保证、价值评估混乱以及缺乏拓宽流通路径的技术手段。无论是实体教育资源还是数字教育资源其评估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因素都将对其价值评估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一些艺术教育资源的价值难以评估也是限制其在社会公众中流通的重要原因之一。艺术教育资源是被公众普遍需要的知识资产,因此,艺术教育资源的增值属性和价值认可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出现一种普遍受信任的价值体系可以评估大多数艺术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艺术教育资源的流通才会真正得到普及,其对知识服务的作用才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