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毕业设计阶段性任务

毕业设计阶段性任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毕业设计阶段性任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毕业设计阶段性任务

篇1

1.1题目类型个性化

首先由导师提出一个相对明确的整体方向,例如提出某一个园林景观学中正在探讨的理论方向或者设计风格趋势,作为引导学生探讨的方向。教师在开始时讲一个在这个方向上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讲座,提供一个需要的知识结构。学生经过自己的研究收集资料,思考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提出选题倾向,与工作室导师讨论,逐步确定自己的选题,使同学之间在相互比较和激发的基础上,基本构成整个工作室教学方向。

1.2题目内容真实化

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应选择真实的题目,地形图、规划意见书、任务书等基础材料齐全,多为指导教师参与或熟悉的实际工程项目或设计院的一个真实项目,以“实战”的氛围感染学生,或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参加项目踏勘、汇报、图纸会审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实际工程的操作程序,获得较全面的“实战”经验。

2.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

2.1方法引导

传统的看图改图,就事论事的教学方法无法在毕业设计阶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国际上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提供改变这种现象的理论基础。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以选题方向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核心驱动力,导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更易于形成个体的学习风格。

2.2进度控制

毕业设计课程和以往设计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分散。一些学生趁毕业设计阶段外出求职择业,或者参加研究生、公务员等各类考试,这样就会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得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和投入减少,造成设计质量下降。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有效投入,可以在前期召集毕业生开动员大会,告知其毕业设计的目标、任务及毕业设计中应遵守的相关纪律,与学生沟通,对其毕业设计任务在时间上做好合理安排,避免冲突。除了这些常规做法之外,通过准工作室制、分工分组、模拟实战、商业伙伴对话、Outcome等方式,实施“拼合座位”、“准工作制”等手法,突出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完成课程的进度,达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成效性。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3质量控制

有效的过程控制是保证毕业设计良好效果的有力手段。针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毕业设计指导的方式、内容、时间等多方面着手,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和提高应用型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2.3.1小组指导制

毕业设计的指导,通常采用一个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学生小组的方式。这种单一指导教师制有其容易组织的一面,但可能受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经验多寡等局限。所以应打破这种“单一导师制”,而改行“小组指导制”,即由方案设计、植配、结构、水电等专业教师或工程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参照实际工程设计中的操作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当然,每个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的学生人数可数倍于常规小组,相关工种的指导教师不必全程参与,只在相应的设计阶段加入即可。

2.3.2指导时间切实可行

在指导时间上,保证每周至少一次的固定指导时间,其他时间可通过网络等方式在特定的时间接受学生的咨询或接收学生传过来的设计图,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回复。同时,做好详细的指导记录,记录每个学生的进度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便对下次指导内容做大致安排。

2.3.3阶段性成果质量控制

工作室制的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建设过程的多项内容,因此,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设计本身,每一个过程的评价均应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寻求设计工程项目、协助甲方编制设计任务书、各个设计阶段的建筑设计、与甲方的沟通协调、与其他工种的配合、方案汇报等。评审过程由导师和其他教师,以及从社会上聘请的专家们组成,进行互评。最后模拟甲方的评价,根据实际情况、按院(系)拟定的格式填写相应评价书,折成对应的分值计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

3.展示模式

3.1展示定位

对于毕业设计的展示,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在答辩的同时进行集中的作品展示,而展示多数时候是为评审的方便而做的按照一定规格的陈列,构不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展览。成果展示在不同的院校形式不一,没有十分明确的模式。而将毕业创作展览提高到与毕业答辩一样的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览自己的毕业创作作品,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使得在师生教与学的关系中,逐步变换成用户—设计管理者—设计师的角色。

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Web-based Luzh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Graduation Monitoring Platform Study

Chen Ling,Xia Xun

(L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uzhou646005,China)

Abstract:Design is to train graduate students practice important teaching ability.To achieve this goal,we need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from a process strictly on topic,graduate design process,the respondent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Keywords:Graduation;Topics;Graduate design process;The respondent;Monitoring

一、引言

长期以来,毕业设计管理中的许多环节,例如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设计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工作没有被纳入高职院校管理系统当中,针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而设计的专用软件很少,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管理全过程基本上是通过手工或计算机辅助等完成的。这种人工管理方式存在“选题容易撞车”、学生选题时不公平、选题频繁更换后统计信息易出错、周转环节多、校外毕业设计无法监控、教师在选题中处于被动地位、毕业设计进度无计划、成绩评定方面存着片面性及人为因素、整理和归档时重复劳动量大效率低等诸多缺陷,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基于web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监控平台是通过分析我院毕业设计管理的工作流程,应用软件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出的一个软件系统。该平台将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答辩、毕业设计质量反馈及资料归档等整个毕业设计阶段搬上网络,通过规范的方式,在网络上直接进行操作,学生能够较快地公平地进行选题,教学管理人员能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监控,并且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各类人员所需的要求,实现毕业设计管理和质量监控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从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监控平台分析

通过对毕业设计整个工作流程及每个阶段的交互过程进行分析,基于web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监控平台将从选题控制、毕业设计过程控制、答辩控制三方面来体现毕业设计质量监控。

(一)选题阶段

由题目申报、评审小组评审、题目统选三个小阶段组成。教师立题,立题时可以指定学生,学生也可以自报选题,教研室主任初审,系终审,公布审核通过后的题目,学生进行统选,已自报题目的学生不选;管理员根据情况对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进行微调,然后选题结果,生成相关报表,指导教师编写任务书,经专业负责人审核后下达给学生。

(二)毕业设计过程阶段

1.前期:学生填写开题报告并由指导教师审核,开题通过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始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人员针对开题报告这一阶段进行学生评价调查。

2.中期:指导期间老师通过论坛等形式进行网上指导答疑;学生按照进度安排分阶段汇报工作进展,指导老师阶段性检查工作进度及成果后,学生填写阶段性检查表,经指导教师签字审核;教学管理人员检查老师指导力度和查看日志。

3.后期:学生上传毕业设计相关资料申请答辩,指导老师批阅审核同意后交由答辩委员会审核;老师给学生毕业设计评价及成绩;学生给老师指导情况进行评价及分数;教学管理人员统计分析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指导情况。

(三)答辩阶段

专业负责人安排答辩小组,生成答辩小组名单;在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后答辩委员会审核学生答辩申请,通过后进行答辩,答辩老师给出答辩成绩及评语,系统根据指导成绩及答辩成绩自动生成最后的毕业设计成绩;学生上传纸制资料并将资料电子归档。

(四)毕业设计质量反馈及文件归档阶段

教学管理人员将所有上传的文档按目录整理并将所有档案进行归档;进行毕业成绩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工作总结。

三、监控平台设计

根据监控平台分析,提出本监控平台的三大子平台:

(一)学生平台

在选题控制阶段可允许自报选题、进行选题,查阅和打印任务书;在过程控制阶段应按教师指导和管理要求,上网提交各个阶段规定的毕业设计各项内容和资料并予以及时修改;在后期质量控制阶段做好个人毕业论文资料的完整性、规范化工作和归档工作。如图1所示:

(二)教师平台

依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可将教师泛化为指导教师、答辩教师。指导教师提供立题、任务书、工作计划、指导及规范性要求、工作组织等内容,也可根据教学管理人员要求和规范性意见在规定时间内自行调整、修改课题内容,也可查阅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阶段汇报和论文初稿等相关资料,还可与被指导的学生进行网上指导交流等。答辩教师对学生进行答辩,并给出评价及答辩成绩,答辩材料上交及归档。如图2所示:

(三)管理员平台

一个总的管理员,拥有所有的权限,下分很多个普通管理员。分为以下三个子模块:

1.用户权限管理模块:对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访问权,各类用户有各自的权限,只有进行登录才能进行相应的操作。

2.行政职能管理和监控模块:限于教学管理和监控人员进入,实施对行政职能管理、教师和学生中各项内容、工作力度、工作进度、工作规范等的查阅和访问,能够满足全方位、全过程了解和监控的需要。通过该模块可查阅课题审核信息、公告信息、师生意见互动、指导情况,答辩情况数据统计等。也就是说,对于学生和教师及教学管理中该监控的任何内容均可在本系统中访问和了解。

3.数据库维护模块:对数据库进行全面的管理,对数据库的备份、更新,对可疑数据及时处理等,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如图3所示:

图3:管理员平台功能模块

四、结束语

基于web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监控平台研究,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监控,减少了毕业设计管理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本平台设计时分析调研了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管理流程,因此本平台稍加修改修改便可以应用到各高校毕业设计的整个管理阶段,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篇3

二、过程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

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

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

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四、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篇4

2优化毕业设计模式

针对毕业设计环节面临的主要困难,即上述社会需求复杂多变、大学软硬件条件人均水平下降以及大学生素质呈多样性,本文提出基于因材施教、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对大学生毕业设计环节中的选题、课题实施以及答辩这三个主要阶段进行优化,以建立能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毕业设计模式。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说,面向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2.1选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保证。首先,选题要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相一致,涵盖主干课程的内容;其次,毕设选题的难度要针对不同基础、不同自我要求的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选择,但都要满足一个基准难度;最后,毕设课题的工作量要适中,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毕设选题的质和量应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根据专业特点,尽可能与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例如,选题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者直接来源于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为了保证毕设课题的质量,建议成立相关的专业委员会,以答辩和评审的形式对出题进行筛查。选题既是指导教师的重要工作,更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全身心投入其中、顺利实现创新培养目标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围绕毕设课题的内容和应用前景等,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顺畅平台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大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课题内容以及应用前景的情况下才可能避免盲目选题,从而提高学生实施课题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2课题实施

学校对毕业设计课题的实施都有相应的过程管理规章制度,例如中期检查、教师指导记录等。但是,对于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环节来说,这些还不够,还必须有相应措施以提高大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持续兴趣、自信心和成就感。这些措施主要包括:(1)围绕毕设课题,大学生加入指导教师的科研队伍,深入参与科研课题。实际上,这是教师建立层次化科研团队的一部分,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且有效途径[5]。大学生参与毕设课题相关的科研活动,有利于与指导教师和其他成员建立密切的指导与合作关系;在此环境下,有利于快速进入毕设的角色以及快速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从而有条件将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上。(2)指导教师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专业、熟悉课题。例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支持大学生参加本领域的高水平观摩和交流,特别是与产业界交流以了解相关应用前景。这能让大学生一方面视野更开阔以利于创新,另一方面对前景充满信心以强化创新意识和决心。(3)建立定期的进展汇报制度。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大学生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其毕业设计的质量。当然,定期汇报制度的优点,首先是方便指导教师及时掌握毕设进度,引导大学生顺利完成课题;其次是有利于指导教师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变化,特别是心理变化,从而及时帮助其调整状态。建议汇报周期不宜过长,例如每周汇报两次是比较合适的。总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通过和谐的团队环境、高水平的外界交流、以及定期汇报制度,帮助大学生对毕设课题保持持续的兴趣、完成课题的信心以及对阶段性成果的成就感,将有助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3答辩

答辩是对大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的检查。严肃答辩过程对于大学生毕业设计具有长期的影响效果,值得各方面加倍重视。答辩委员会的组建和统一评判标准的建立是答辩阶段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为了提高权威性,答辩委员会应与前述专业委员会一致,其成员对本专业应有较深入的理解。统一的评判标准,特别是关于创新性的评判,对于大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的公平和公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对大学生毕业设计的创新性按照程度进行分级评价,创新性越强的毕业设计其评价级别越高,即在答辩评价阶段鼓励创新。

篇5

2毕业设计的完整设计流程

有了恰当的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如何进行,直接影响毕业设计效果。笔者认为设计应进行全过程训练。这不仅是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了解完整的设计步骤,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训练,获得全面的收获。同时,自然也改变了部分学生认为“设计即画图、参数可随意、精度不考虑”的错误认识。对设计各阶段,笔者有以下粗浅体会。毕业设计本来对学生的目的和要求就是一综合训练。既然是训练,就不允许取巧,走所谓的“捷径”。并且训练须是全过程。在进行每一个设计步骤或不同的设计阶段,学生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体会和感悟,这对他们即将从事专业工作有益处,而这些在课程学习阶段可能没有获得或体会不深刻。尽管学生在毕业设计前已经历过几次课程设计,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不知道设计步骤及设计的各阶段都完成什么任务。对毕业设计一人一题,独立完成信心不足,不知道如何去分析,满足设计给出的功能、参数及指标。面对毕业设计很茫然,无从下手。故毕业设计从头开始,全过程训练很有必要。

1)现场调研和查阅资料阶段。面对问题应作哪些分析、从哪些方面入手,现场需要重点看什么、了解什么,需要查阅哪方面,针对什么问题的资料,获得资料的来源及途径。理论和实践会让他们打开眼界、提高认识、开拓思路,为制定可行性方案作相应的准备。经过这阶段工作,他们会体会到设计不是上来就画图,也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

2)方案、系统设计阶段。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现场调研、收集资料,为实现设计要求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求达到设计要求的不同途径,从而制定出不同设计方案。再对不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各自的优劣,筛选、最终确定方案,作出总体布局图。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多方面分析,使其明白方案优劣可能导致的种种结果。使他们意识到设计工作从一开始就不能有半点马虎,认识到方案制定、筛选对整个设计的重要程度,学会综合考虑问题,重要问题如何分析,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参数设计阶段。此阶段同样需要运用所学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来完成参数设计。经历这一过程,学生便懂得,设计必须具有理论支撑,设计的参数必须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设计中也逐渐知道,用哪门专业基础课、哪门专业课去解决哪方面的实际问题。设计中不仅运用现有知识,有时还需要学习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新知识来解决设计中的问题。故设计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带着问题不断学习、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中,得到锻炼、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也会感到设计工作并不枯燥,还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自然改变了对设计参数随意的不正确认识。绘图是表达设计者意图的方式,如某题目仅要求完成总装图或两个以上部件图,似乎学生设计工作量很饱满。但仅有装配图不能加工零件。且学生不设计零件,他们所学的多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方面知识便不能在设计中得以充分应用和体现,还可能继续认为“四年中学到的不少课程在设计中没用”。并且零件设计过程中可能发现系统设计中存在某些问题,需要重新考虑和修改装配图。这种情况对初学设计者更是发生的可能性大。若没有零件设计,便少了一些验证系统设计合理性的途径。故通过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使学生体会到系统设计与零件设计相互关联以及零件设计的重要性。

4)精度设计阶段。机械产品上述设计完成后,尽管前面设计都合理,但零件需要制造、装配。一般来说,零件上任何一个几何要素的误差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其功能。因此,必须进行精度设计。即使有些零件属于无需注出精度,但也须在图纸中有明确说明。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学习如何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制造条件、确定零部件几何要素允许的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即给出相应的精度要求。多年的毕业设计,仍然反映出学生不重视精度设计,不少学生图纸上没有该有精度的要求,图纸上重要、关键之处距合理精度要求相距甚远。这已经不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而是错误或荒谬,且有些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问题所在。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是指导教师重视,再要求学生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功能要求,查阅相关资料,类比各种条件、状况,细致地完成精度设计。经过该阶段的要求和训练,应使学生明白,设计不是不考虑精度,而是设计者不能小视的重要任务。设计者必须建立较强的精度意识。完整的毕业设计过程,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综合的基本训练。每一阶段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体会和新的认识。在学生们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为即将从事的工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