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发展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近日,从吉林省有关部门了解到,全省在稳定水稻、玉米、大豆三大粮食主要作物的播种面积,保证这三大作物稳产高产的同时,各地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新发展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2006年,全省特色农业实现产值283.7亿元,比上年增加38.7亿元,增长15.8%,占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3641.13元的24.47%。“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农业特色产业将达到600亿元,特色农业将成为农民致富路上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1998年开始,白城市政府就组织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白城市林业局的科研人员培育适合白城地区防风固沙的农作物品种和经济林树种。经过努力,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已研制出耐旱、耐盐碱的燕麦新品种“白燕1 号至8 号”。“白燕7 号至8 号”新品种连续两年播种后,不用人工再播种就可以持续繁育生长。燕麦的特点是投入少产出大,每公顷单季可产3000 多公斤,双季可产5000 多公斤,饲草每吨收购价为350元,每公顷投入不到1000元,收益却达5000元以上,现在白城地区燕麦播种面积已达2000 公顷。
吉林省特色农业的主要项目是人参、鹿茸、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林蛙、薯、桑蚕、花卉、烟叶、蓖麻、花生、油葵、苏子、燕麦等。2006年全省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37.5万公顷,其中保护地疏菜生产面积达到8.47万公顷,成为吉林省继粮食生产之后的第二大种植业; 水果生产面积已达到13万公顷,人参留存面积达到4000万平方米,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4100万平方米,油料生产面积达到31万公顷。
吉林省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目前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已达800 \多家,产品初加工产值已达25亿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多村一品、数乡一业、专项特色扮亮了吉林省的特色农业。全省已有各类特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1450个,农村经纪人达到1万多名。同时,特色农业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06年全省共签特色农业产业产销订单520 余份,品种80 余种,平均订单生产率达到62%以上。山珍产品80%内销或出口,葵花、花生等优质油料产品内销及出口量也在80%以上,红辣椒、圆葱、白萝卜等部分蔬菜产品几乎全部销往省外、国外。吉林省先后制订颁布了无公害蔬菜、绿色鲜食、葡萄酒、低农残人参等12 项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经省政府批准,从2001年起在全省组织实施了“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现已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万公顷。其中,德惠市、大安市、扶余县、敦化市、长春市南关区等5 个县市区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和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示范县。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农业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地政府对休闲农业重视的程度也越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近几年来,在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发展的资源及市场潜力;推动农民就业增收,促使城乡差距缩小;引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其经济的快速高效增长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些已经成为涉农问题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休闲农业的系统研究,找出一个突破传统农业,使当下现有的农业设施和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条农村发展新道路,并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于休闲农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产业经营,对这一产业形式和领域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纵观国内外近十几年对休闲农业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关休闲农业的专著非常少,国内多数关于休闲农业的论文,还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区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后基本经验的简单化总结这一层面上,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对休闲农业进行论述的论文很少。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政府加强引导,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提高对这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进行系统性的认识,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的,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新型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并能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新引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门朝阳产业。
2、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休闲旅游环境
休闲旅游作为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也要注重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的相互衔接,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合理保护,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建设水平低、单体规模小且无序发展的现象,政府要以休闲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和产业状况等方面的发展基础,合理规划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区域、开发功能和开发时序,优化发展布局,突出经营主体和特色,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符合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的农业旅游项目,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休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进而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在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优先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环境。
3、突出特色,探索创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发挥地方特色,是地方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点。所谓的特色是树立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吸引潜在消费者、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的重要渠道。正如成都“五朵金花”发展整个过程,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人文底蕴,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自身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做成“一步是景、步步是景”的休闲旅游产品。
4、加大投入,建立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完善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可以为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总体上来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工对全县旅游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景区仍处于开发程度低,服务接待设施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景区发展。
5、注重旅游宣传,塑造地方休闲农业品牌
品牌是无形的,它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也是休闲农业景区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之一,即通过举办花博会、首届乡村旅游节等形式,方便游客了解休闲景区的位置和活动项目,形成自有的品牌。坚持品牌宣传战略,通过多渠道、多种媒体、多种宣传方式推广,树立旅游品牌。
6、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各地区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这些资源均可开发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如对农村古代建筑遗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的利用。此外还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等。
五、结束语
休闲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2-01
一、引言
休闲农业也就是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农村田园景观、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生产等将农业与农村休闲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休闲服务的一种农业经营形态。从其内涵来说,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集合起来,形成一种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新型产业。我国国土资源辽阔,多民族聚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坚实,休闲农业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从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来说,我国的休闲农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部分农村开始将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形成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这成为当地人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属于自发式发展模式,是最早时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如:河北涞水县野山坡依托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推出休闲旅游活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野山坡总共接待了将近90万人,从事旅游服务的农民高达3000人,当地建立起大量的家庭旅馆。
在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行业的发展,大众旅游兴起,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元化、层次化,人们更加喜欢体验性旅游,于是,体验旅游项目融入到农业旅游中,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这一时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为自主式,形成了农园采摘游、垂钓游、民俗风情游等休闲农业项目。
进入21世纪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休闲农业中融入绿色、健康、环保、科技等元素,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开展农村休闲示范区项目,如北京的锦绣大地、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休闲农业成为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方式,成为旅游局工作重点,休闲农业走向开发式发展模式。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从前文中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与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密切相关。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文化活动,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其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也就越大,也有较强的旅游消费能力,这样就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当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居民对精神生活需求提高时,其会自动自发的开展休闲农业。到今天,我国已建立100多个休闲农业旅游县,1000多个休闲农业旅游乡。
从休闲农业这一产业定位角度来说,其定位具有明显的可变性特点。产业定位有助于找准发展方向,深化产业内涵。而休闲农业是新兴产业,其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其功能也不断变化,故而其定位也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休闲农业展示的农业生产过程,游客可以体验田园乡村生活,这属于农田范畴。而都市农业展示的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回归自然生态、怀旧休闲、认知教育、乡土风情饮食等为主题,将交通、住宿、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应归入到旅游业范畴。
休闲农业具有继承性特点,它是在观光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它继承和发扬了观光农业的内容,是观光农业的高级形式,游客在体验农家田园生活的过程中对农业文化、农村环境、风土人情等产生浓厚兴趣,观光农业的内涵逐渐丰富,于是催生了休闲农业。在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其必将出现产生新的产品、内容、形式等,催生新的产业。
四、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虽然说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休闲农业得到集大成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竞争、缺乏统一规划、接待设施城市化等,对此,必须制定适合本地的发展策略,推动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规划,系统开发,突出本地特色。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本地的区位条件进行区域休闲农业的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等,调查本地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自然环境等,进行SWOT分析,找准本地发展休闲农业的方向和目标,突出本地的特色主导产业,建立休闲农业品牌。当然,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推动新农村建设。
第二,重视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它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角度出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重视农村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考虑当地休闲农业的环境承载力基础上严禁大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农村环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突出当地农村经济的特点,做到自然景观与休闲农业的协调配合,在开发的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第三,加强休闲农业景区与旅行社的合作。为满足游客的需求,旅行社积极开发出多条精品休闲农业路线,出现大集团以及名牌产品,有效推动了休闲农业以及旅行社的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应积极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开展主动宣传活动,将休闲农业资源推向广阔的市场,推动休闲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和企业还应积极从旅游协会、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开发深度、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品牌、加强管理等角度发展休闲农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结束语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应抓住这一商机,积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国外农业营销的先进观念引入我国,农户、农产品企业、合作社等的营销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研究市场,开始运用不同策略推出自己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等,至此,农产品的发展进入了市场营销的新阶段。
一、我国农业产品的营销特点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品的营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形成了各类专业市场,分布广泛。改革开放初,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仅有2385个,1990年时为9750个,其后,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2.3%,至2001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数量发展到了27167个,并且农产品市场的类别繁多,门类齐全,包括粮油市场、干鲜果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肉食禽蛋市场等,其中部分市场的年成交额达到了亿元以上,规模较大。当前,全国主要农产品产区,基本都建立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并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相关市场功能。
第二,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并向周边辐射,以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覆盖产地与销地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渠道。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交易方式主要以摊位制为主。大部分农产品是以生产者―批发商(可以有几道批发环节)―零售商―消费者的营销模式进行流通的,而农业中介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农户与市场间的联结,推动农业市场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超市作为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迅速发展起来。90年代初期,超级市场作为现代零售市场的一种营销业态,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型超市一般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然后直接向其进货,这样,不仅缩短了流通的过程,降低了流通的成本,也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而且定期推出的特价菜价格还优于农贸市场。因此,超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农产品交易市场批发、零售等环节的职能,再加上其本身的特点,如舒适的购物环境、标准化的服务、科学的管理方式、良好的信誉等,使其成为农贸市场有利的竞争对手。
二、我国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加大对农产品营销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完善的营销体系。在下一个阶段,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战略规划,应该把重点转移到着力提升市场质量的关键点上,争取在更高层次建立起全新的农业营销体系。
首先,对各级农产品市场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营销现代化、市场化的要求,改革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战略布局。其次,重点加强各农产品产区批发市场的建设,提高生产区域化程度,形成集中高效的产地市场体系。同时,通过合理布局,建立起完善发达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完善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有效联结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集散市场,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产品的快速集散,保证供应。再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网络营销的建设。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设施,包括农产品实时监测系统、市场结算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以及交易信息网络平台等。
第二,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提高质量与服务水平,实施营销品牌策略。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优质的品牌对于促进产品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体现在它的外在符号、社会信誉上,更表现在它优良的产品质量与服务上。因此,实施农产品品牌策略,既要注重其品牌建设,更要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相关服务,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第三,积极推动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积极鼓励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包括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各种营销专业人员等,将农产品与市场有效联结起来,缩短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提高效率。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的专业经纪人,以现代的市场营销理念对农产品营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实施,推动农业营销的发展,将农民引向大市场中,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
第四,政府对农产品营销的政策支持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农业经济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发挥自身作用,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完善市场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如采取补贴等财政支出的手段支持蔬菜等季节性农产品的流通,为农产品营销构建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其次,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行为,保护农业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将农业营销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合理推进。再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与监测标准,把产品安全与质量合格摆在突出位置,向市场提供优良的产品,以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与形象,这也是成功实施品牌策略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家为农产品的营销创造了越来越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创新、自我完善,推进农业产品营销能力的健康发展,逐步实现市场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