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投资决策风险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长期投资决策的概念及特点
长期投资决策是指企业为了改变或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能力而投入大量资金,以期望获得更多回报的经营活动。长期投资决策是对企业的长期投资项目的资金流进行全面的预测、分析和评价的财务工作,也是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决策的过程。一般来说,凡涉及投入大量资金,获取报酬或收益的持续期间超过1年,能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企业经营获利能力的投资就称为长期投资。包括用于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新产品研制和老产品改造等这种投资的支出,一般不能全部用当年产品的销售收入补偿,而要由以后各年的销售收入逐渐得到补偿。其基本的特点是:投资数额大;回收时间长;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风险大;不可逆转性。长期投资决策按投资影响范围的广义和狭义可分为战略性投资决策和战术性投资决策;按投资具体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有价证券投资决策;按投入资金是否分阶段,可分为单阶段投资决策和多阶段投资决策。
二、长期投资决策的程序
长期投资决策是在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投资风险、资金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取舍。由于这种投资资金量大、时间长、风险大,一般也可以称为资本支出决策或资本预算,长期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项目的投资。长期投资决策对企业未来的影响事关重大,因此,企业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应确定决策的程序:
(一)确定决策目标:就是决策者要弄清楚这项决策究竟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调查研究,是要对项目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状况进行深入的考察,并对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进行分析,从技术、管理、经济等各方面均能够保证项目的的正常运行。收集相关的资料就是要收集尽可能多的对投资项目有影响的各种资料,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环境的资料,其中有关预期的成本和预期收入的数据要尽可能做到全面、可靠。在调查研究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企业应该可以对项目相关的情况作出合理的预测,如未来产品和要素市场状况和价格水平,以及未来市场各种状况的概率等。
(三)提出备选取方案: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制定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备选方案应具备多样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增加企业的选择空间。
(四)确定最优方案:通过对各备选方案的分析比较和评价,选择最优的方案。在这一阶段,决策者应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检验各种备选方案的可行性,从中选出最有利于企业的方案。这是投资决策过程的核心环节,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关系到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五)项目实施与事后评价:确定了最优方案以后,就要保证最优方案按照预算的要求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将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和个人,并进行严格的事中监督和控制,以确保方案的投资额和各项收支按照预算的要求顺利进行,对发生费用超支或者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应进行及时调查,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迅速解决。在项目结束后,企业要对项目的运行状况和效果进行事后分析评价,将实际与预期进行比较,总结经验,以便指导以后的长期投资决策工作。
三、长期投资决策评价的方法
长期投资决策的评价指标按照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分为贴现指标和非贴现指标。贴现指标的分析评价方法是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包括净现值、内含报酬率、外部收益率和获利指数指标。非贴现指标分析评价方法是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在分析评价投资方案时,对项目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不按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统一换算,而直接进行计算。非贴现指标分析评价法主要包括:会计收益率法和静态投资回收期法。
四、长期投资决策的风险分析
长期投资决策是在确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即只考虑未来的一种可能性,现金流量也是唯一的。事实上,任何项目在运行过程中都会有风险,都难免与预期的现金流量发生偏差。长期投资决策必须包含这些风险因素,充分考虑项目的风险价值。
风险和不确定性两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不确定性是指无法预知未来行为的各种结果,或者无法预知各种结果所发生的概率,如预测未来的可能的竞争对手。而风险是指事先可以确定行为的各种结果以及各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只是不能准确预知哪种结果会出现,如企业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判断未来的销售额分布。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区分两者,往往对不确定性的项目也人为地估计各种结果和相应的概率,把它转化为风险型项目。在决策时如果面临的风险较小,决策时可以忽略其影响;如果决策面临的风险较大,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那么就应对其计量并在决策时加以考虑。对于风险性投资项目,由于已知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用概率分析的方法通过各种数学特征来描述项目的风险大小。笔者认为:风险投资分析方法可采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
(一)风险调整贴现率法
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是对于高风险的项目,采用较高的贴现率计算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这种根据风险大小确定的,包括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的贴现率即为风险调整贴现率。其计算方法有:
1.数学计算法
风险调整贴现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斜率×风险程度
其中:无风险报酬率可以用购买国债的收益率来衡量。国债投资一般没有违约风险,到期收回本息没有问题,在物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其利率可视为无风险报酬率。
风险报酬斜率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有关,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来确定。如果投资者们都愿意冒险,风险报酬斜率就小;如果投资者们都不愿意冒险,风险报酬斜率就大,因此,在同样的风险水平下,两者对投资报酬率的要求不同。风险程度反映投资项目风险大小,一般用标准离差率来表示。
2.项目比较法
投资者在进行项目的评估时,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已完成的类似项目的实际投资报酬率的资料,以此为参考,结合对未来市场变化趋势的预测和被评价项目的特殊性,进行适当修正后确定风险调整贴现率。为了使确定的风险调整贴现率更符合项目实际,投资者可调查多个类似项目,然后对它们的实际投资报酬率进行适当的平均。
3.风险评级确定法
为确定项目风险调整贴现率,可聘请一些专家,请专家根据历史资料和对未来市场的预测,首先对项目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然后根据风险等级确定相应贴现率。利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分析评价投资项目时,首先,计算投资项目各年现金流量的期望值;其次,确定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并选择适当的方法确定风险调整贴现率;最后,利用风险调整贴现率和现金流量的期望值,按确定型项目进行分析评价。
例如:东方公司的某投资项目的A方案,其现金流量及概率资料如下表所示。
经专家对该方案风险水平的评定,并结合类似项目的实际报酬率,将风险调整贴现率确定为10%。现用净现值法评价A方案的可行性。
首先计算各年净现金流量的期望值。
根据净现值的决策标准:只要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就可接受该项目;如果净现值小于零,则应放弃该项目;如多个互斥项目进行选择时,选取净现值最大的项目。因此,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表明:A方案是可行的。
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比较符合逻辑,因为这种方法反映了风险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增加,时间离现在越远,贴现率对期望值的现值的影响越大,对风险的调整作用越大。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把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混为一谈,并据此对现金流量进行贴现,这意味着风险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大,有时会与现实不符。某些行业的投资,前几年的现金流量难以预料,越往后反而更有把握,如果树园、饭店等。因此,在选择该种方法时应考虑投资项目的行业。
(二)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
项目投资风险的直接表现就是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按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的思路就是把这种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调整为无风险的确定的现金流量,然后用无风险的资本成本进行折现。把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调整为无风险的现金流量可以通过肯定当量系数来确定。
肯定当量系数是指不确定的1元现金流量期望值等价于使投资者满意的肯定金额的系数,它等于无风险的现金流量与有风险的现金流量的比值。即: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当年的期望现金流量为5400元。这5400元中是包含了风险因素的。如果投资者此时认为无风险的现金流4500元和这个有风险的5400元是没有差异的,那么,4500元就是有风险的现金流量5400元的无风险值,肯定当量系数为:4500÷5400=0.833。显然,无风险的现金流量应当小于有风险的现金流量,因此,肯定当量系数应当在0~1的范围内取值。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gineering cost control in the project investment decision stages and the value of the risk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lue of the project in the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stage. The risk factors: mainly including political risk, environmental risk and investment timing risk, the position of the investment project risk and project type and decision-making risk, etc. But the influence degree, influence direction and the influ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risk factors on cost control in the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stage are not all the same, the decision tree model is adopted to these risk factors and had got studied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st control measures for policymakers, the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and cost control has certain direc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 Investment decision; Cost control; Risk analysis; Probability tree.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建筑产业在我国飞速发展,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已成为建设行业的热点问题。有关资料统计,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项目决策阶段对工程成本的影响程度达到70 %~80 %,直接影响着其后的各个建设阶段成本的计算与控制[1]。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受多种风险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对成本控制影响程度、影响方向和影响关系都各不相同,全面分析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各项风险因素,对合理决策、节约投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风险分析的价值
首先,风险分析能促进工程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降低因决策失误导致的工程成本的增加以及与其经济效益的降低。
其次,综合分析各风险因素的危险程度,有利于决策者明确决策工作中应考查的重点内容,有利于找到投资安全与投资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另外,通过深入研究各风险因素的特点,为项目管理者找出相对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风险类别分析
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成本控制的风险因素,主要有政治风险、环境风险、项目投资时机风险、投资项目的位置风险、项目决策风险等[2]。
2.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工程所在国的政治条件改变而使工程失败,工程项目信贷结构或债务结构改变等方面的风险。国际上许多工程均在进行了漫长的决策阶段后,才进入实质性的进展阶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治风险的影响[3]。
2.2环境风险
社会民众环保意识的加强,要求决策者高度重视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对环境影响的分析。环境风险不仅表现在由于增加生产成本或资本投入而造成工程效益降低甚至丧失原有的经济强度,而且还有可能因为环保的原因使工程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2.3项目投资时机风险
项目投资者在高投资风险背景下,必然期望高投资收益,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市场的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影响。投资进入的时机与决策风险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中长期内,当产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项目投资后就会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投资进入的时机较为适宜,投资决策的风险较低;反之则导致投资进入过度的风险损失,此理论对于工程项目投资也同样适用。
2.4投资项目的位置风险
制约项目成本控制的位置风险主要包括建设地区和具体项目地址的选择。建设地区的选择是指几个不同地区之间对拟建项目相宜建设在哪个区域范围的选择,项目地址的选择是指对项目具体坐落位置的选择。因为不同地区和不同地址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生产要素价格水平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
2.5项目决策风险
要使建设工程项目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实现项目的投资目的,就必须考察其合理的生产规模,并力求取得规模经济[4]的收效。规模经济的客观存在对项目规模的合理选择有重大的影响,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来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另外,选用设备时要选用满足工艺要求和性能好的设备,尽可能选用标准化设备,以便配套和更新零部件。
3 风险因素的定量分析 (以西安市某项目为例)
3.1概率估计
基于“风险=(事件的可能性)×(事件后果)”,还须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危害性进行评价。对于各因素发生概率的估计可以通过多人评估法——以来自各个不同部门的专家组成一个团队来识别各种可能风险,并估计它的发生概率[5],以西安市某工程为例,估计各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如表1。
表1各种可能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
3.2影响程度分析
投资决策阶段的不利条件可能导致多种后果,如决策成本超支、预期经济效益无法保证、项目实施难度大等。把这些因素对各可能导致的后果的影响程度按一定的标准分为五个等级,如表2。
表2风险后果等级标准
根据表2中给出的标准,借鉴专家法及历史资料法[6],得出每项影响因素对决策成本、预期效益、实施难度的影响程度,如表3所示。如政治风险对决策成本的影响是30分(较低危害),对预期效益的危害是30分(较低危害)。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住房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房地产业逐渐恢复和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新的、十分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由于其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敏感性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首先是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国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税费、简化手续等政策刺激了住房消费;其次,房地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为市场提供了交易场所和畅通的信息渠道。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房地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盈利水平可能较高但又难以确定的行业。房地产投资虽然有着较高的投资收益,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房地产投资数量大、投资周期长,涉及的风险广泛复杂,而且很容易受到国家和地区经济情况的影响,难以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势。另外房地产投资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变现能力低、交易纠纷多、筹措资金困难等。这些都导致了房地产投资成败的极大不确定性。
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都希望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避免投资失败。因此,本文分析了影响房地产投资的主要要素:风险因素和税收约束,研究了这两者对房地产投资的效果影响。
2 房地产投资风险要素
风险的定义最初出现于1901年美国A.M.willet所作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目前,风险分析在国外房地产投资实践汇总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日益系统化、规范化。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风险的理论研究。在此之前,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经济风险问题一直都是否定和回避的。当前,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房地产企业还未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系统[1]。
3 房地产投资的税收约束
住宅项目从取得土地使用权到销售及再次转让完结,需要经过土地征用、开发建设、交易转让、装潢和使用等诸多环节;涉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耕地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收。
住关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住宅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住宅市场也是国家公共政策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除税收政策以外,还有其他的政策因素,例如经济适用性住房建设政策、个人住房信贷政策、利率调整政策和消化空置商品住宅政策等。这些政策因素都从不同程度上对房产供需双方的开发和购买决策行为产生着影响[2]。
4 房地产投资的风险控制
对房地产投资各个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损失,获得较高的安全保障。
4.1 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控制
投资决策阶段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最多,风险因素对项目的成败的影响也是最关键的。因此,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1 重视可行性研究,确保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4.1.2 加强市场监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1.3 采用房地产保险的方式来间接降低风险。
4.1.4 灵活运用投资组合理论。
4.2 土地获取阶段风险的控制
在土地获取阶段前,必须对地块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使用属性进行认真确认,一决定或放弃对某一项目的开发。在征地过程中,应主动争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以化解众多风险因素,减少来自各个层面的干扰;在拆迁和安置补偿问题,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以防止矛盾激化。
4.3 项目建设阶段风险的控制
强化安全意识,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动态结合,采取系统的项目管理方法使项目顺利进行,并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完成开发项目,缩短建设周期,减轻开发商所面临的未来的不确定性。
4.4 经营管理阶段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在经营管理中,房地产商应关注市场的动态发展,了解需求状况,采取灵活合理的定价措施,避免或减轻因高价或低价带来的风险。为回避企业自身营销经验不足、营销手段不当的风险,可通过营销,以充分利用人丰富经验。采用灵活多变的营销方式,拓宽营销渠道,降低营销风险。
5 房地产投资的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通过对投资、经营、理财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以达到合理合法减轻税收负担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是纳税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经营筹划行为,它以国家法律为依据,采用经济学中常用的比较分析方法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目的在于减轻税收负担,获得最大的税后收益。其基本特征是:合法性、超前性、目的性和方式的多样性[3]。
房地产开发投资涉及的税种很多,所以投资具有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主要的税种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5.1 营业税的税收筹划
发生在房地产的交易环节,即销售房地产应以房屋售价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作为营业税的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义务也相应产生。《营业税暂行条例》中规定:“销售不动产”税目的营业税,应在不动产所有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行为或者单位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的行为发生时,才进行征收。出售者可以通过合理推迟所有权转移时间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5.2 土地增值税的税收筹划
进行税收筹划时,增值额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30%-60%,增值额越高,需缴纳的土地增值税就越多。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土地增值税筹划时,关键是要合理地控制、降低增值额。《土地增值税暂行条理》规定,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如果增值额没有超过扣除项目的20%,免征土地增值税。同时还规定,纳税人既要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又有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应分别核算增值额;不分别核算增值额或不能准确核算增值额的,其建造的不同标准住宅不享受免税优惠。因此,如果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既要建造普通住宅又搞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分开核算与不分开核算税负会有很大差异。在分开核算的情况下,如果能将普通住宅的增值额占扣除金额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则可以免缴土地增值税,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可扣除项目的金额,使税基缩小,达到减轻税付的目的。
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也可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根据制度规定,企业为开发房地产的借款利息,可记入房地产开发成本,并作为计算房地产费用的扣除基数,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加计20%的扣除,加大了扣除项目金额,从而增加企业的税后净收益。
参考文献:
[1]顾孟迪,雷鹏.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98~99
[2]高慧琼.价格构成及形成因素对大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D]:[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5
[3]孟国鸿.运用税收政策调控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5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23-02
1 引言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是进行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一般认为,当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达到均衡时,就可以进行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回报,同时又是高风险的投资活动,由于现实条件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人力资本投资会因此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人力资本投资预期的重要前提。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流失风险、道德风险、贬值风险、效率风险都是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风险因素。
2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博弈模型的构建
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一般来讲,企业是主要的投资者,同时由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被投资的员工是天然的投力者,有时也会承担一定的货币投入,使得员工也成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者之一。从投资的企业主体来看,投资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投资目标,从员工主体来看,除了经济利益而外,非经济利益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博弈模型的假设:
(1)人力资本市场为完全市场,市场信息是完全对称的,因此流失风险总是存在的,本文中则表现为接受投资后员工跳槽;
(2)所有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和收益都可以被物化,包括其中的非经济成本和收益;
(3)投资总比不投资好,企业和员工都不投资情况下双方收益均为0;
将企业和员工的投资和收益情况分成以下几种:
①企业投资,员工投资。
3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决策的博弈分析
而在实际中,企业员工之间也存在竞争,而且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人力资本供大于求,为了竞争到工作机会,员工会自发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事实上很多企业选择的是组合投资模式,投资成本由企业、员工双方共同承担,也即选择博弈模型中(企业投资,员工投资)策略。从另一个角度讲,当企业不投资时,如果员工不投资,将不会得到任何收益,那么员工只有投资,而当员工投资时,跳槽的预期收益越大,员工选择跳槽的可能性也增大,使得企业处于高流失风险中,并且还要承担员工流失后的重置成本,这时企业不能置之不理而不投资。因此从实际上讲,(企业投资,员工投资)仍然是最可能采取的策略。
从对参数的假设可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后企业收益、员工收益以及员工跳槽后的收益都有一个预期,在本文中分别为B1f、B2f、B3f。同时,在企业投资、员工也投资的情况下,存在一个投资比例P和跳槽概率(流失风险)R。企业和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和员工的投资成本和收益都要达到均衡,也即当双方的期望净收益均大于等于零时,企业和员工选择一个合适的投资比例进行投资才能都有利可图,否则至少有一方是没有投资意愿的。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P和R之间的关系及其是P是如何受R及其他各预期参数的影响的。
(1)从企业角度。
企业期望净收益NE=-R*(C+B1f)+ -I*P,很明显,企业投资的期望净收益对R和P来说都是减函数,也即风险越大,企业期望收益越小;投资比例越大,期望收益越小。
企业投资决策需要满足基本条件是NE≥0,即-R*(C+B1f)+B1f-I*P≥0,
由此可得:P≤B1fI-B1f+CI 0≤R≤1,0≤P≤1
(2)从员工角度。
员工期望净收益NP= R*(B3f-B2f)+B2f-I*(1-P),可见,员工投资的期望净收益对R和P来说都是增函数,也即跳槽的可能性越大,则员工期望收益也越大;企业投资比例越大,员工期望收益越大。
员工投资决策需要满足基本条件是NP≥0,即R*(B3f-B2f)+B2f-I*(1-P) 0,
由此可得P≥1-B2fI-B3f-B2fIR 0≤R≤1,0≤P≤1
综合(3-1)和(3-2) 可得企业投资比例的取值范围为
I-B2fI-B3f-B2fIR≤P≤B1fI-B1f+CIR
由式(3-1)、(3-2)、(3-3),可得以下四种情况,其中两条斜线之间的阴影部分即为企业和员工可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空间:
4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可能方式是企业和员工按照适当的比例共同投资的组合投资方式。在组合投资方式下,企业的期望收益是企业投资比例P和流失风险R的减函数,员工的期望收益是企业投资比例P和流失风险R的增函数。在决定双方投资比例时,应考虑到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期R、投资对象的人力资本重置成本C以及企业为回避风险而应投入的风险成本(B3f-B2f)等因素的影响。当不考虑投资风险,也即进行无风险投资时(R=0),企业和员工投资比例应与双方的获益比例相等。
参考文献
[1]徐杰芳,杨俊龙.博弈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J].特区经济,2006,(4).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二战以后,美国哈佛大学在波士顿创建了名为ARD的第一家现代风险投资公司,这是风险投资开始的标志。风险投资业在美国兴起,又很快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风险投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且是一种权益投资。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开始于80年代,被称为创业投资。从起步到现在的十几年中,我国风险投资理论和实践都发展的比较慢。
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
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
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为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现行的评价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传统投资决策理论中,评价指标有:期望净现值;方差(或标准离差);标准离差率。
假定现有n个互相独立的方案Pi (i=1 ,2 ,…,n)可供选择,相应于以上三个评价指标,为了比较这n个方案的优劣,通常采用以下原则之一。
最大期望净现值原则:期望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最小方差或最小标准离差原则:方差或标准离差最小的方案最优;
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标准离差率最小的方案最优。
在现行的风险决策评价方法中,一般都采取单目标最优化方法:如果只追求最大收益,则采取最大期望净现值原则;如果只追求安全,则采用最小方差或最小标准离差原则;如果既要考虑安全,又要追求较大盈利,则采用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上述风险决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简便易行,但是如果仅按此决策,常常会导致决策失误。
现有的风险投资决策无论从评价指标、还是从评价方法上看,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需要补充和完善风险投资的评价指标,采用多目标决策原理和方法,全面考虑风险投资的经济效益和风险大小,综合评价指标,使之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风险投资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评价指标的建立
期望净现值指数:UI=期望净现值/投资总额(现值)=u/I。因为初始投资数额的不同,使得期望净现值指标难以适用,所以应该采用期望净现值指数这个指标来反映预期收益的大小。
标准离差率:η=标准离差/期望净现值×100%=S/u×100%。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θ:投资失败率很难确定,不同的风险投资公司,他们对风险的规避程度有所不同,有的风险投资者更偏爱“高风险”,因为高风险背后隐藏的是“高收益”。而有的风险投资者则规避高风险,因为“高风险”也意味着更大的失败的可能。根据这个差异,假定某个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为θ,对收益大小的看重程度为1-θ。
评价模型的建立
评价模型如下:Max R=(1-θ)R1+θR2 其中R为投资总效用,R1为收益的边际效用, R2为风险的边际效用。
θ值一般由投资者的经验和对项目的分析判断后作出的。这里我们主要确定边际效用u1和u2。
第一步:计算各方案的指标值,并列制成表。由于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是既定的,追加投资其收益和风险不变,因而边际收益可以用期望净现值指数来表示,边际风险可以用标准离差率表示,对净现值指数和标准离差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可得到R1、R2;
第二步:对各指标进行单目标排序,并判别是否存在最优方案。若存在每个单目标值都是最优的方案,则选定此方案,项目评价到此为止。若不存在这样的方案,继续下一步。
第三步: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对于n个不同方案,同时考虑m个目标(指标)。用Xij表示i方案j指标的指标值。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不同,因此会影响决策的结果。为了统一标准,需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为:对于效益指标fj,取fj=max{Xij} (i=1,2,…,n),则各方案该指标标准化处理的标准分为:fij=Xij/fh;对于成本指标fj,取fj=min{Xij} (i=1,2,…,n),则各方案该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分为:fij=fj/Xij。其中:0≤fij≤1(i=1,2,…,n), (j=1,2,…,m) ;
第四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θ分别计算各方案的总效用R;
第五步:对各方案的总效用排序,得到最优方案。
显然,这个综合评价,充分考虑了风险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的大小,能帮助我们进行正确的决策,它是现行评价方法的综合,当θ=0时,此方法等同于最大期望净现值指数原则;当θ=1时,此方法等同于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
实证分析(取θ=0.5)
以下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风险决策现行评价指标和方法存在的问题。
现考虑5个相互独立的风险投资项目Pi(i=1,2,…,5),它们的初始投资Ii,期望净现值ui,标准离差Si,标准离差率ηi都已计算出来,见表1:
计算各方案的指标值,列表(如表2)。
方案单排序如下。
根据期望净现值:P2>P1>P3>P4>P5
根据望净现值指数:P1>P3>P4>P2=P5
根据标准离差率:P3>P1>P4>P5>P2
不存在最优方案,继续进行下一步。
对期望净现值指数和标准离差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3。
计算各投资方案的总效用(取θ=0.5)。
由R=(1-θ)R1+θR2计算得到5个方案的总效用分别为:0.9936、0.7111、0.9、0.8012、0.7405
优劣顺序为P1>P3>P4>P5>P2,并且可以验证,不管θ取值多少,方案P2都是最劣方案,而本文的参考文献3中,两位作者最后改进出的决策方法竟得出方案2优于方案4和5的结果,这是不合理的,如果决策者有40万元钱,他应该选择方案P1,P3,P4,P5,而不应该选择方案P1,P3,P2。
风险投资的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的决策问题。现有的风险投资决策无论从评价指标、还是从评价方法来看,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从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出发,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对现行决策方法进行了改进,综合考虑了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应用了多目标决策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风险投资多目标决策模型,较好地为决策者正确地选择风险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