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课堂学习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6: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德育课堂学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德育课堂学习

篇1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小组构成要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还有性格互补。组内成员要明确分工、名司其职,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不同的责任,从而在各种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和锻炼,共同提高。

说实话,刚开始确实很有效,同学们积极性也很高,让我着实得意了一把。可好景不长,两个星期不到,部分学生慢慢地无动于衷了,你就是绞尽脑汁调动他们,也激不起一丝波澜。在万般无奈之下,我不得不把小组评价在由原先的个人量化的基础上增加小组量化,比如:一个月如果每次都得最低分的小组,组中所有成员都将取消本学期"评优评先"、获得"奖学金"的机会。

这种做法可能不太公平,但学生的积极性确实高了:比如,以前很多同学只关心自己负责任的部分职责,现在,他们不仅关心自己分配的任务,还关心本组其他成员,甚至还关心别组成员的得分情况。以前对小组分配的任务无所谓的同学,现在也正视起分数来,因为分数不仅仅代表着他个人,同时也关系着别人的利益,讲义气的他们认为对不起自己不要紧,可不能对不起别人。而那些优秀的学生,以前"只顾自己瓦上霜,哪管他人门前雪,"现在也开始关心起别人了。

二、思维碰撞-----让课堂真正"动"起来成为学生的舞台

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既能主动的"动"起来,又能"动"的好,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在学习《职场"万花筒"》这一单元时,有同学私下里取笑时传祥,认为他傻,不懂得创新,怎么能一辈子甘心于"淘粪"的工作呢?这说法甚至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共鸣。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一个问题的正确认识,我把这一问题重新公开抛回给学生,让大家参与交流,很多同学争相发言,而且是有感而发。有同学直接表态自己是这一问题的支持者,认为在当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背景下,时传祥的思想僵化了,不值得学习;也有同学认为时传祥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的精神永远不会被淘汰,值得学习;更有同学尖锐指出淘粪这一职业已经淘汰了,发明抽水马桶的美国人比时传祥更值得我们学习;有同学非常平静地反问,在时传祥生活的时代如果缺少时传祥这样的默默奉献者会怎样?没有比敬业更好的爱国。"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小组讨论的见仁见智,使学生在集思广益中不知不觉深化了认识。

课堂讨论中一个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参加到讨论的过程中来,避免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陪太子讨论"的"观望者"。为此,教师必须发挥小组间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设法树立成绩中、下等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大胆、积极参与讨论,宽容他们的过错,变"少数人讨论"为"全体讨论"。教师只有把课堂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索,最大限度地追求学习的成功,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德育课堂充满生命力,让德育课堂真正"动"起来。

三、参与实践----让学生感悟自身与社会的联系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

例如,高二下学期中职高二德育课的内容为《职业指导・生涯规划》,我事先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只对各行各业成功人士感兴趣,甚至梦想着自己已经是其中之一就好了。为此,我精心策划了一次教室挂满"老百姓"活动。让各小组学生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发现自己身边的,真实存在的,伸手可及的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人士,各小组自行筛选后在教室中挂出至少一位,最多两位。并由发言人上台说明入选理由,发表小组感言。这次活动让学生对求职就业问题在思想认识上由"务虚"转向"务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与身边"状元"的零距离接触,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轻松感。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以往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要”的单向的“培养”活动,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在教学形式上,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模式,将备课当成“背课”,将上课当成“演课”,将学生当成“容器”,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在教学效果上,经常是解决了学生“知不知”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境自情,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学生渴望成功,成功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学生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自然地产生感应思维。在德育课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设问、质疑,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求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例如:本人在讲“职业的内涵”这一内容时,并没有按常规先下定义,而是让学生说出他们比较熟悉的一些职业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辩析这些例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职业的内涵即职业是人们从事的比较稳定的有合法收入的工作。通过这种形式的发问、质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习惯于死记硬背,教师归纳总结出的结论转变为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自己分析、综合、总结、归纳出应有的结论,这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而且最终解决了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二、引动自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自我探究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很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一定思维方法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新颖独特的见解,让学生主动参与,敢说、敢问、敢议,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深度思维。例如:本人在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绪论的内容中,通过引导学生自读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青少年指出的15条“脑力劳动的纪律”,然后根据这15条学习纪律制定出符合自己学习实际的学习纪律。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启思自悟,启发学生思考,自我领悟新知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从教学角度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的思考过程,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成功的欣喜和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减少教师课堂活动量,相应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读书和质疑,讨论和交流等诸方面的时间和循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自主发展服务。

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读书,自己提出问题和疑问,自己分析问题,自已解决问题,“学”要深思,“习”要三思,“悟”要反思,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讨论,有发现,有创新。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思维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定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归纳。例如:本人每讲完一章内容后,让学生按照所理解的意义对学习材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拟出知识提纲,列出基本知识点及知识重点、难点,这样不仅使知识系统化,而且经过学生自己分析、整理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所表述的材料容易理解、消化、吸收。

四、导训自调,指导各种评价,促使自我调控

关注自主学习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需要服务。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开始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因此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指导学生高效率地练习,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学自练,培养学生自查资料,进行自我评价,达到自主训练,促使自我调控。在评价方式上,不要完全用知识性的东西去衡量学生的德行如何,应尽可能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的试题,克服以往死记硬背和简单再现的弊端,提倡的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社会的能力,客观上注意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

总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展的、独立的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只有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体验”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3

传说中有一种水晶球,它可以让人们看到未来。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是充满好奇的,而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水晶球。如果教师能利用课堂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可看到未来的水晶球,让学生明白德育课所学内容不是远离现实的,而是与自己实际生活以及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那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1.学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

从学生层面来看,不少中职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对课程产生先人为主的厌烦情绪,极大影响了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中职学生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上职校关键是要把专业课学好,因此,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都是一些空洞理论,今后没有多大用;有的学生还认为课本上讲的和社会上的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学不学都无所谓。由于认知内驱力不足,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所以学生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第二,一些学生心态浮躁,目光短浅,德育课学习打擦边球。中职学校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群体情况复杂多样,有部分学生纯粹是为了拿个文凭,平时学习无动力、激情,考查、考试准备、复习不积极,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

2.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学工作决定并影响着德育课实效性。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育人意识不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德育课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把握课堂教学,较少考虑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强德育实效性。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生能不能认真听课并参与其中是影响德育课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又跟教师讲课有着密切关系。激发中职生学习德育课兴趣的方法和途径—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

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教师要针对症结所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即在教学中注意把知识与现实尤其学生的未来联系起来,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郊区的玻璃厂里,几个实习工人面对每天流水线式的切割雕刻玻璃的工作非常厌烦,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太一般,太单调,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他们的师傅知道了他们的心事,没说什么,而是在周末带几个徒弟到城里玩。

汽车在公路上疾驶,很快进人了市区。街道两旁不时闪出一幢幢高大的楼房,有几幢楼房在阳光下反射出一种很亮丽的蓝色、黄色或红色。车上的几个徒弟看着两边的风景,指指点点,非常开心,他们也注意到了那几幢会发光的楼房。这时他们的师傅指着那些楼房说:“你们看,这些楼房为什么会折射出蓝光吗?是因为楼房的外部是用玻璃幕墙装饰的,而制造这些幕墙的玻璃就是你们每天雕刻的玻璃!’川真的?”徒弟们兴奋地望着那几幢楼房,眼睛里有一种少见的光芒。

这时,汽车在一家医院门前停了下来,儿个徒弟不明白师博来这儿做什么?看病吗?师傅把他们领到医院的婴儿室外,隔着玻璃看里面:一张又一张小床,躺着一个个可爱的或调皮的或正在哭泣的小宝贝。这时,他们注意到屋里有一个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箱,里边也躺着一个婴儿。“那个玻璃箱叫保温箱,是专门为早产的婴儿准备的。早产的婴儿为什么要呆在玻璃箱里边呢?因为那里边是恒温保湿的,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婴儿,让他平安度过危险期。你们知道吗,做这种恒温箱的玻璃也是我们厂生产的!”“哦!原来我们生产的玻璃有那么多用处啊!”

从此以后,几个徒弟的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们不在把工作视为苦差,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同样的道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运用美好的前景引导学生,创造机会,从不同角度,把学生所学德育课知识与他们的未来结合起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对未来是多么重要,从而引起对当下所学内容的重视,相信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结合所教内容恰当地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看到美好的蓝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情况,因势利导

课堂上需要研习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上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弄清楚了学生的所思所想,知道了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的引导才具有针对性,也才能吸引住学生。当然,同一个知识点,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看到希望,但至少能让大多数学生看到希望。例如,对中专一年级刚人学的新生,我认为他们的情况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对上职业学校存在偏见,认为自己不如上普高的学生,但是这部分学生非常想学有所成,知识能力相对较好;二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很迷惘,走一步算一步;三是在初中时就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根据这些情况,我在他们进人新学校的第一节德育课上,首先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异同,使学生理解了无论是接受那一种教育都能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并展示报纸、电视报道等媒体材料,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比有着专科文凭甚至本科学历的无特长学生更容易就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导人,我们现在要学的这门课就是如何让你成功地成为一名职业人的课程,由此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印象,并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z.联系实际,解除疑惑

教师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体系,还要注意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当学生质疑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没用时,教师就可以旁征博引,用现实中的实例与他们共同进行探讨。为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对话平台,使学生乐于参与。比如,我在讲授“学习知识重要性”内容时,曾使用“贫穷的农家子弟因为发奋读书,最终考取大学,并成功创业改变自己和家庭贫穷面貌”的例子。这时有一个学生当场反驳说:“我觉得读书没有多大用处,我家旁边就有一个人今年还不到30岁,小学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了,现在在外面办了工厂,今年春节回家还开了小汽车了!而许多比他文化程度高的人却贫困的很!”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转而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同学:“请大家结合上述两个例子来进行讨论!各组组长把本组意见记录下来,并形成本组结论。”这一下班上可热闹了,大家纷纷发言,有支持那位同学观点的,有支持教师的观点的,而且每一组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讨论差不多了,我抓住时机再问:请刚才那位同学来说说你讲的那位成功人士,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模具制造。”

“他天生就会吗?”

“哪有天生会的,跟师傅学的嘛”

“哦!我知道了,如果他不学习也就不会,是吧”

“是,,

“所以学习很重要是不是?”

接着我继续总结:“我们所讲的学习知识,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那位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机遇,还有一个就是他肯钻研爱学习,如果他不爱学习不肯钻研显然不能取得成功,如果他书读的再多点,知识更扎实点,他的成就可能更大,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好好学习”,同学们齐声回答!

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展开讨论交流,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4

体验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认知规律及不同的特点,创造出实际中出现的或者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机会和情景,还原、再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并且理解,然后构建知识的总体框架,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中职德育课堂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1.呼应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国的教育改革对中职德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中职德育要将党和国家的一系列理论,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等贯彻落实到中职德育的教学中,即将上述内容纳入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而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将这些理论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死板的知识灌输,改变以前那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探索过程,只重视课本知识、不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

2.“三贴近”需要体验式教学。要做事,先做人。德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教学十分重视的一部分,它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教育体系。体验式教学能够很好地将中国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融入中职德育教学的实践中,创新德育课堂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学生参与、学生实践,如我们通常进行的生活常识讨论、社会调查和情景教学等,都是很好的体验式教学。

二、中职德育课堂体验式教学出现的问题

1.教学方法上。目前,我国的中职德育教学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没有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课堂教学时仍然是教师进行乏味的讲读,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就违背了体验式教学的宗旨。

2.教学内容上。教师的教学缺乏现实生活中的举例说明,德育教学只停留在表面,只是将课本上所讲内容进行复述,虽说是体验式教学,但在实际操作中一点没有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和做法,没有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3.忽视学生的德育教学。在教师眼里,只有两种学生,一种是学习好的,一种是学习不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忽视的现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太关心,这都是进行中职德育课堂体验式教学的阻碍。

三、如何进行中职德育课堂的体验式教学

1.创设情境体验,开展活动体验。中职德育教学在方法和内容上没有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实际严重脱离,没有实现体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有必要创设情境体验、开设活动体验,创新中职德育的体验式教学。比如:在道德修养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下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以及文明现象的相关照片和视频,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先让学生对这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在一旁指导和教育,这样学生可以明白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缺乏交流是中职德育课堂体验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的单向传播知识不利于与学生的交流。体验式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双方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传播,教师教授知识,学生提问问题,反馈给教师。所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于体验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重视德育教育。家长和教师普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德育则不太重视。所以,人们对于中职德育课堂的体验式教学也就不关心、不重视,这使得体验式教学失去了它存在的根本性意义。所以,要在中职德育课堂有效并且高效地进行体验式教学,就需要积极宣传,形成全民重视德育教学的新形势,从而有效地推进体验式教学在我国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进程,不断完善体验式教学,提高我国学生的德育水平。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虽然它有不足,但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在日常德育学习中的学习过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营造良好的德育课堂气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不断克服体验式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地完善体验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尚忠,吴小林.体验式教学:中职德育课堂的新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7):74-75.

篇5

一、德育课堂游戏法教学的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比较反感学习文化类课程,而德育课却是一门旨在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课程。如果只是将本课程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他们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找来大量的案例素材进行讲解,但是久而久之,学生还是会产生“审美疲劳”和厌烦情绪。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并且使他们真正有所收获,能够学以致用?其实早在17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夸美纽斯就提倡将游戏原则运用到教学系统中来,这是因为“以游戏方式最易获得知识”。而做小游戏是中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的事情,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我们可以在德育课堂中尝试运用游戏法进行教学。

二、德育课堂游戏法教学的实例分析

一堂课的成败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如果学生喜欢一位老师,那么就会自然而然的接受这位老师的课堂,当然,反之亦然。如何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呢?有效的沟通可以让心与心的距离变短。作为任课老师,和各班学生交流的时间并不是很多,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呢?莫过于设计一些小游戏,将为人处世的道理蕴藏其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发现真理,并且教师最好能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当哪天你发现学生愿意邀请你一起玩游戏,愿意在你的面前不设防的暴露自己的缺点,愿意找你说悄悄话和你一起分享自己的秘密,作为一名老师,你该感到幸福,因为这表明学生已经从心里接受你了。

在讲德育第二版第一册《道德法律与人生》第三课第二节中的“杜绝不良行为”时,若只是按照书上知识点进行教育,学生一方面会觉得枯燥乏味不愿意听,一方面会觉得老师高高在上有一种距离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抵触这种教育,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在此可以设计一个“大风吹”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

1.确定班级总人数,取消所有的空座位,取消方法是把椅子放到课桌下。

2.随机请一位同学上台发指令,同时取消其坐位,始终保证班级人数比座位数多一个。

3.指令是:“大风吹,大风吹,吹走……的人”。在这里要强调大风吹走的必须是发生在班级中真实的事情,可以是一些违反班级班规、校纪校规的行为,也可以是一些搞笑的行为,确保游戏不会冷场,在笑声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强调为了防止场面过乱,所发的指令不能调动10人以上。

4.发完指令,指令员和所有具有这种行为的学生,必须离开原座位,去抢他人座位,始终会有一位学生找不到座位。声明一点:如果有同学具有该行为但不离开原座位的算作弊,周围同学可以举报有加分。

5.必须强调的三点:第一,绝对保密,在场的所有人保证不把今天说过的话泄露出去;第二,坦诚相待,只有敞开心扉,正视缺点,我们才能收获欢声笑语和更大进步;第三,快乐至上,大家不要有太多的顾虑,我们只是在做游戏。

第四,遵守纪律,做到静、齐、快。

6.游戏结束后,教师总结:同学们,这个游戏我们玩得很开心。有句话叫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其实已经看到自己或者身边同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今天的这个游戏,使这些问题更明确了,就让大风吹走这些缺点吧,让我们携手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中职人。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会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指令,比如有“违反纪律”类的,“大风吹,大风吹,吹走今天早上上学迟到的人”,结果只有一位学生跑了出来,因为今天只有他迟到;有“不喜欢的行为”类的,“大风吹,大风吹,吹走在背后说过别人坏话的人”,令人意想不到,半个班都出动了;有“搞笑类”的,“大风吹,大风吹,吹走那些不男不女的人”,结果人群中跑出来四个假小子,有一个跑不快落在最后,急得团团转。像这样每一个指令都能引来一阵哄堂大笑,即使是平时让人觉得被批评很没面子的违纪问题,现在通过游戏学生都愿意主动承认并且开始正视。

林语堂说过:“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的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通过师生一起玩这个游戏,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了解,教不仅能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此外还能感受到他们在生活中更真实的性格;同时,这个游戏也让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近了一步,大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德育课堂游戏法教学的展望

在德育课堂中恰当运用游戏法进行教学,这将使难于记忆的课本知识点变得简单容易掌握,使原本枯燥的大道理变成一个个有趣并且能使人真切感受到的心理体验,使原本相互间有心理距离的师生变得更加亲近;这也将大大的提高学生参与德育课的积极性,并且使他们会自然而然的把课上学习到的道理落实到学习工作中和为人处世中去。可见,德育课堂游戏法教学将对德育课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屏.中国传统游戏研究――游戏与教育关系的历史解读[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297).

篇6

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非常无聊的课程,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课,课堂讲解不够生动,知识枯燥乏味,很难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学习兴趣。从德育这门学科来讲,本身它就很难让学生产生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对于这种政治教育的课程特别的不感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新颖的角色扮演教学,将学生很好的融入其中,带动他们的积极性。

一、角色扮演的基本了解

(1)概念:“角色扮演”的这种教学模式其实是从美国的社会学家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变过来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理论和内容进行一种虚拟的情境,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实践的表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以巩固他们的学习知识。

(2)特点:①“角色扮演”教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教师经过虚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加深学习的知识点,达到教育性的目的。②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因为学生在实际的表演中进行学习,通过不同的学习情境展示不同的表演,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感受艺术的气息。③提高综合能力。在每次的角色扮演中,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新的知识点的探索,可以增强学生的开发探索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联想力,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角色扮演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优势

(1)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经过角色扮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经济竞争的重要一点就是能力创新,在实际的社会经验中,社会看的不只是你现在的学习能力,更是未来你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应变创新能力,是为学生以后的社会实践打好基础。学生在遇到不同而问题使,一定要懂得变通,换方位思考,努力的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我们的一次德育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就业面试。老师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应聘三个不同的部门,让学生自由组织。老师作为单位的面试人员对学生进行了提问。在这个过程中,便会发现很多的学生不懂得对如何的定位,不知道知己适合哪个部门,在面对应聘人员的问题是不知多措,答非所问。对于现实中的单位应聘来说,第一印象十分的重要,如果表现的慌张无措,在应聘的过程中,很难得到单位的青睐,可能你就错过了一次好的就业机会。在面试的过程中,如果表现的非常的自信得体,很容易得到领导赏识的机会。在这次角色扮演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了解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更有利于学生的改进。

(2)在德育教育的课堂上,还经常会出现很多的贴近于生活的扮演,例如:清洁工、服务生、超市的理货员、收银员、以及各个商场的安保人员等等很多的角色,在扮演他们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各行各业的辛苦,以及职业的平等,不应该用不一样的眼观看待不同的职业,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职业有着不一样的辛苦,每个人都在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树立学生的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被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一位学生扮演的环卫人员的角色时,教师让很多的学生教师中随手扔垃圾,导致他在不停的工作,持续一节课下来,累的满头大汗。课后进行总结时,他自己感慨道:“环卫工人真的很辛苦,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吹日晒都在兢兢业业的工作着,保护着我们生活的城市。另外,也要呼吁现在的人们,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环境要靠我们大家保护,我们少扔一点垃圾,环卫工人少受一点累,城市也可以少一点污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很多的重要的意义,让他们知道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重要。

(3)角色扮演教育也可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升课堂上的活跃性,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现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学习的效率,“角色扮演”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很好的改善了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了课堂活跃度,大大的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更好的运用角色扮演的教育模式,我们还需要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学校应建立总德育目标――年级德育目标――班级德育目标――个人德育目标的整体框架,加强从学生主体出发的班级和个人目标的制定。

首先,有效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大德育观是符合《意见》精神的新道德教育观,转变教师德育教育观念,提升德育渗透意识,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德育,提升素质为核心的大德育观。

其次,有效引领学校教学中的育人目标。学科学习中:以全面的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知识底蕴;教育活动中:以多元的教学活动发展优异的个性特长;课堂教学中:渗透适应各学科教学的道德要求,塑造“自强不息的坚毅意志,自主自理的学习能力,自创自立的创造精神”的“三自”人格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知识+特长+人格”的育人目标。

再次,有效引导课堂德育目标。以往课堂渗透德育或可有可无,或各自不同,随意性较大,缺乏目标指引。大德育观的确立,引领教师依据本学科特点,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去,可知可感,有血有肉。

二、具体践行德育实践体系,提升课堂德育实效

学科课程既是知识技能也是道德价值观,课堂教学即是知识的传授也是道德价值观的传递。课堂教学中,践行大德育观必须抓住备课、教学活动和反馈三个环节,提升德育实效。

1. 备课是实施寓德于教的基础。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求要把握学科知识与学习活动灵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启迪。其次,要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悟出事物间的内部联系,促进自身思想的逐步提高,实现“课”与“德”的有机结合。

2. 教学活动是实施寓德于教的关键。

(1)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认真备课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善于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有效设计课程与教学环节,使学科教学、训练与德育融为一体,不牵强附会。如语文、品德等学科,就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数学、科学等学科,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唯物辩证看待事物的科学精神都是学生道德修养中不可且少的。艺术、体育等学科,更能陶冶情操,激发孩子美化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2)课堂教学注重思想教育。

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强化针对性。因学生思想状况这个“材”而“施教”,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教育、启发、提高。如每次单元质量检测,我们均抓住这一契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启发。引导孩子,反思拿到卷子的态度,你会骄傲吗?你会难过沮丧吗?你嫉妒吗?你有瞧不起他吗?我们抓住孩子的各种心态,用正确的心境去引导孩子。

(3)课堂常规培养道德行为。

首先,课堂中教师的榜样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表率,日久天长让孩子跟着模仿。让老师的身教一点一滴让学生形成习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其次,课堂中教育的及时、持续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表现,及时地、随机地、不断地对不良习惯和行为给予纠正,引导学生逐步克服。这种及时有针对性的教育,及可持续性的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的良好习惯,是其它德育活动无法做到的。

篇8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97-02

为了更好地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师生共建高效课堂。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是2012年12月;调查对象为中专一年级1208、1209旅游酒店专业,中专二年级1108、1109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100%。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课堂观察与倾听

你上课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吗?48%的同学有时倾听同学的发言,47%的同学注意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5%的同学根本不倾听同学的发言。你在课堂上喜欢回答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吗?35%的同学喜欢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31%的同学都不喜欢回答问题。20%的同学喜欢回答同学的问题,4%的同学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你在课堂合作学习讨论中经常发言吗?44%的同学偶然发言,26%的同学经常发言,22%的同学只跟同桌同学交流。你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吗?这样的机会多吗?37%同学不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32%同学认为这样的机会很多,31%同学认为这样的机会很少。课堂上,自己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出答案,但又不敢站起来回答的时候,你希望:49%同学希望通过自己的示意,老师主动请你回答;27%同学希望老师挨个儿请同学回答,很自然地轮到你;22%同学自己一直忍着不回答。

1.存在的问题:(1)倾听有效性不够。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倾听。只有有效听课,学习才会进步,课堂上倾听很重要。做到有效倾听,才可对老师、同学的发言进行思考、判断和整理,从而获得知识。(2)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信心。当老师提出问题,少部分胆大的学生,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大部分同学习惯于等待,等老师来点名,或者是怕回答错了被笑话,或者干脆不愿动脑思考问题。

2.解决的对策:(1)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提问的问题设计需要贴近学习,让学生感兴趣,或与同学有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引起同学的共鸣,关注、调动那些神游的个别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最好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2)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正确适当地鼓励、调动学生回答,让学生想说、乐意说,及时表扬,耐心、细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3)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教育的过程中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双向交流,形成有活力的课堂。

二、课堂自主学习思考

你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吗?26%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34%比较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30%喜欢看书但是不喜欢思考问题,9%不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以你上课的表现,你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如何?15%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很积极,39%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较积极,40%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一般。

1.存在的问题:(1)学生缺少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长期地习惯于“满堂灌”“满堂听”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养成了不愿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只有被动的接受。中职学生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他们不善于学习,也不会主动学习与探究问题。(2)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按照老师的设计的固定思维结构去完成,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接受能力较快的,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自学习和思考问题,但其他同学就缺少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在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备课时所设想的那样,流畅地完成一节课,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被老师牵制,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提出质疑。而且老师要在课堂上维持好教学秩序,也不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带来“混乱”,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权利受到了限制。

2.解决的对策:(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满堂听”。教师依据中职学生的学情,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专业等特点,设计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2)课堂上应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以探究教学为主,增加课堂讨论、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开放式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课堂教学设计时,在时间上有所预留,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现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悬念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营造轻松和谐、互动热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独立探索,大胆发表见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使用效果

你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你的学习有帮助?59%的同学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学习有帮助,39%的同学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学习帮助一般。多媒体的运用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有帮助吗?53%同学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很有帮助,46%同学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帮助一般。对于多媒体教学你觉得怎样?原因是什么?47%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效果好;51%同学感觉一般;17%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好玩。对于多媒体教学,34%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生动的画面更加吸引注意力。

1.存在的问题:(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得老师在上课前的备课任务增加了。(2)不能保证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每一节课的质量。目前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每节课基本上都会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前没有精心准备。(3)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得老师忽视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解决的对策:(1)对多媒体资源在三贴近原则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整合。要求老师在多媒体课件资源的选择上要进一步在符合课程内容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2)教师在进行课件制作时,课件内容需进一步加强与教学内容结合,课件的使用是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3)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课件要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等进行合理设计,教学中以课件为媒介使用探究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4)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多媒体制作技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培养教学语言和板书设计的合理科学。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老师课前花更多的时间收集、整理教学资源,注意突出教学重点,课件应用的内容与教材、教学大纲结合,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内容表达的多样化,增加教学效果。

四、课堂讨论与互动

你认为课堂讨论必要吗?如果必要,你认为一节课应该花多少时间来讨论。57%同学认为课堂讨论非常必要;如果必要,29%同学认为一节课应该花1/4的时间来讨论;33%同学认为课堂讨论可有可无,如果必要,43%同学认为一节课应该花1/3的时间来讨论。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氛围?48%同学喜欢气氛活跃的课堂氛围,23%同学喜欢课堂气氛安静的课堂氛围,22%同学喜欢课堂不受约束的课堂氛围。

1.存在的问题:(1)学生喜欢课堂上有讨论,但真正围绕教学开展讨论时,大多数学生又保持沉默。有的是老师在课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学生不会讲,有的是学生不愿讲,有的是怕自己表达的观点不被认同。(2)讨论内容偏离课题,致课堂秩序混乱。中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自控能力也相对弱。一些学生利用讨论的时间,谈一些与课题无关的内容,讨论起来比较起劲,甚至忘乎所已,课堂纪律往往会因几个学生的太过兴奋而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教学秩序。(3)课堂教学互动单一。课堂教学活动多数围绕在语言上的互动,在一问一答间形成,互动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语言还包括行为的交流、情感的交流。互动不是在部分学生中进行。

2.解决的对策:(1)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知识认知、学生的兴趣点、对讨论的问题可能引起的学生反应都有一个预设,让学生围绕课题有话讲、敢于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自己有要信心。(2)明确讨论课题,合理安排讨论时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讨论内容明确具体。讨论的时间也要根据课题内容合理安排,既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自由讨论时间,放开思维,又不能象征地留几分钟就收场,更不能放任学生偏离课题自由发挥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在课堂上既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3)教学活动多样,师生互教互学。老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间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性,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启发讨论,鼓励学生表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开展讨论。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结合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乐中学、做中学等学习方式,提高德育课堂实效,以做到知识、能力、行为相统一为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篇9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1-0042-03

一、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的起源

共同体最早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塞吉欧维尼(Thomas J.Sergiovanni)提出“学校共同体”,布朗和坎皮恩(Brown&Campione)提出“思考着共同体”,李普曼(Lipman)提出“探究共同体”,斯卡达玛亚和柏雷特(Scardamalia &Bereiter)提出“知识建构共同体”。而本文是建基于滕尼斯的观点——“共同体”是指人们之间在自然情感的意志基础上亲密关联、守望相助并具有一定排他性的共同生活方式,其典型代表形式是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

麦克米兰和查维斯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共同体意识界定为:“一种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一种成员彼此间给予整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情,以及对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把共同体概念引入课堂,共同体的含义变得更加广泛。如博耶尔(E. L.Boyer) 看来:“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在共同的参与中,共同遵循和认可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逐渐沉淀下来,并有着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形成了学习共同体特定的文化氛围。

二、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内涵

课堂德育教授的道德知识具有其特殊性,既具有日常概念的真实性,又具有近似于科学概念的系统性。维果茨基思维言语一书中曾指出,学生学习的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在教学中发展的路径是不同的。前者是自上而下,后者是自下而上。科学概念之强,恰是日常概念之弱,反之亦然。而道德知识的人文性、社会性特征正好具备两者特点。如此,要想构建课堂德育共同体,就必须扎根于来源于生活的德育情境,以德育情境为依托,进行建构。

本文,德育情境界定为教师选择或创设具有德育内涵和学生道德需要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教育场景具有生动、活泼、真实的特点。

1.从外在德育共同体中情境客体的形、情、意、理来看,具有真切、浓情、深刻、明理的特点。

真切,是指德育情境给学生带来的形象真实感。而当下的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具有学缘特点。课堂是以班级为单位,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不仅使得学生之间的可以彼此自觉的观察出真实的异质性,也使课堂德育情境人文性设计有了感性基础。

浓情,是指德育情境蕴涵的与德育目标一致的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能感染学生,便于学生形成互动交流,促进生与生之间智力和逻辑认知水平共同提高。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在某种形式上是一种推理,较高的道德推理依赖于较高的逻辑推理。个体的逻辑阶段与其道德阶段是并行不悖的,逻辑的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同时,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的社会认知发展条件具有其深刻、明理性。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的深刻性比之一般的德育情境教学有较大发展。其在学生道德的发展并不直源于逻辑思维的发展中,逻辑思维与道德思维是双轴关系,需要以社会认知方面的中介因素来实现。道德的发展,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其来源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决策和个体之间的直接的道德争论,科尔伯格称之为“角色承担机会”。

德育学习共同体追求学生思考和见解的多样性,指在课堂上划分成组的每个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中,不硬性追求组内学生思考与见解的一致与统一,不需要在课堂上由老师来点名某个同学代表全组发表观点。学生意志的多元性,生与生之间的异质性为角色承担提供了“移情”和“同情”的情感物质基础。

2.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内容。人类的理性总是嵌入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之中,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每一情境都是人类在特定时空下所发生的认知过程与人生体验。所以,对于德育内容来说,必须源于、变于情境,情境蕴含、折射着德育内容的体验,二者彼此包容,互为因果。

由此,通过学习主体掌握情境包含德育学习内容的角度看,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德育内容的情境性。植根于情境的德育内容不仅是学生心理内部的表征,更是学生与情境发生联系,并依其变化而变化的产物,这要求德育学习的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生成,并用于德育的活动之中。

第二,德育内容的动态性。情境是每时每刻动态变化着的,既然德育知识是情境的组成部分,其属性就不仅仅是抽象、静态的东西,而更是一种基于社会、自然情境,生活化的事实体验。

第三,德育内容的互动性。德育学习不仅是学生个体与情境发生关联并在动态中建构,更是个体与情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需要强调个体与情境协调的一致,不断的变化自己的体验,改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第四,德育内容的工具性。任何知识如不应用于生活,就等于失去了发展的翅膀。只有通过学生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学得的德育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和传承。

第五,德育内容的分散性。德育知识并不是系统性很强的科学理论,其富含了广阔的人文内涵和实践操作,并分散在人们生活周遭的点滴情境中,这也要求在选择德育内容方面,不用刻意死板,每个生命的不同阶段的情境都可以引以学生来思考。

第六,德育内容的共享性。中国古语即有独乐不如众乐之说,而分散在每个学生上的情境德育内涵都是个体的片段,只有生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实现彼此共享,才能形成蕴含多种德育内涵的广阔德育情境学习场景。

3.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过程。课堂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有相对比较长的相处时限,具有明确的社会角色限制,是非自发形成的正式组织。其成员具有共同的学习愿望、兴趣和认知水平,目标、追求大方向差异不大。这些特点就要求其学习过程是正向、积极、多元、包容的。这就要求在建构课堂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人格。每个学生都是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中的主动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主动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蕴含尊重他人观点意见的含义,即参与者是以“公平、公开、公正”的起点参加进来,事先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学习应有的张力和内化的自然趋势。②相比较成人而言,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单薄,这就需要教师在宏观、中观和微观选择情境经验时要仔细斟酌,选择不仅贴近现实生活还要符合学生个性与人格发展的情境经验。③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基于以上分析,德育情境共同体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团体“协商”、群体“对话”等进行互动,使彼此之间的兴趣和特长得到交流和分享,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4.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评价。相较于传统德育评价脱离真实情境,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评价侧重于学习者在实践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理解水平、思维品质、和行动改进,对最终所谓的学习结果予以辅之。由此提出一种全面真实、客观有效的德育评价新机制的理论构想。

第一,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评价应把德育学习成果评价置于实际情境中,落实于学生个体的具体表现。

第二,学生是德育情境共同体运转的核心,其学习意向是广泛的,学习内容是多样的,学习方式是多变的。在其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发展、成熟过程中,需要本身活动的参与者——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评价的角度、指标、方法能够首先依据学生自我德育学习的个体特点,从而再有教师作为其发展的领路人。

第三,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评价在聚焦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对整个课堂所形成的生生之间关系、氛围以及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并以此来评定德育教学的成效,从而提高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三、德育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

1.创设德育情境故事。德育情境故事是指教师以所教知识为主干,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心理年龄和心理需求的德育情境故事。创设德育情境故事是以教学为载体,以学生兴趣为支点,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目标渗透其中、将教学内容融合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

2.提出德育情境问题。德育情境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展开,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解决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提出德育问题情境,然后导入新课,以德育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并通过解决问题来串讲德育知识。

3.学生角色扮演体验德育情境。角色扮演即角色模仿,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德育情境,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并借助相关德育情境进行讨论获得德育知识。教师在德育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为取向。而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天然的组织优势使得学生易于分小组扮演不同类型的德育情境。

四、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主体性,使其得到充分的自主的对话、思考。同时,也要求教师的行为角色进行转换。这一点正如伯姆认为,在一般对话的开始阶段,人们可以找一个教师来促进对话的进行。但是,教师仅仅起着一定的帮助作用。“教师的职责是关注对话的进展过程,并随时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相应的解释或说明。但他应当把自己置身于对话之外。”而在这过程之后,教师的职责是保持学生始终站在有利社会和自我健康存在和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上。以教师为引导来把握学生的道德选择是道德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要求。

五、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的评价

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是促进学生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过程,既要维护照顾到每个小团体的道德学习成果评价,也要顾及到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在小组评价方面,主要涉及相关道德知识的收集状况,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效果,道德学习作业完成情况等。这方面要求较为硬性的评分标准,方便教师给予学生在本门课上的学习成果的量化管理。而对小组每个成员则侧重通过生生之间的反馈评价、自我评价来作为教师记录每个学生道德发展的“档案袋”。具体方法包括量表、问卷调查、开放性题目、谈话、小组记录,等等。

综上所述,可得出道德学习共同体是中国德育课程设置的重要选择方式之一。然其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而不局限于课堂地域限制的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挑战德育教学的种种限制,才能更加完善道德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左藤学.学校问题透视——形成学习共同体[J].钟启泉译.全球教育展望,2003,(7).

[3]苏鸿.学校文化重建的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03,(7).

[4]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58-03

深入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今天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不能再满足于抽象的道德理论与原则的灌输,否则道德教育便成了海市蜃楼式的“高、大、空”。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把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具体的道德生活和复杂的道德情景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理解道德、实践道德和发展道德。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但是,我们的课堂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一个致命伤,那就是远离社会现实,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建立高校道德教育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道德情景中理性把握道德原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坚持做人的准则,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道德案例教学法正是基于这种需要而提出来的。

一、脱离现实——传统大学生课堂道德教育的致命伤

高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其中的主干课程。另外还有其他各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进行的道德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灌输式、知识传授,由于教育内容脱离社会,教育方法脱离大学生的实际,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已成为大学生课堂道德教育的致命伤。

(一)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生活

大学生课堂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由用来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道德观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等组成的一个体系。在传统课堂上,我们传递给学生的往往是经过层层筛选、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不容置疑的道德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呈现给大学生的是社会美好、善良但非真实的一面。真实的社会却是一个充满真假、美丑、善恶的冲突世界,并非课堂教学所展示的那么美好。在价值多元的开放社会里,大学生不再是生活在真空似的象牙塔里,而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在家庭、社会的耳濡目染下,大学生对人、对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理解和判断。如果我们的课堂道德教育还是对现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把大学生当成无知的孩童,带领他们只顾沉浸在美好的道德生活的描述和勾画中,那我们的课堂道德教育就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传授的理想的道德原则,就会在遭遇现实时不堪一击,教育效果显得苍白无力。这种重理想轻实际的道德教育内容必须加以改变。

(二)道德教育方法脱离大学生实际

良好的道德素养不可能从内部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部加以灌输。高校需要通过德育课堂教学这种教育的主渠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的理论、讲解道德规范。但道德的灌输不应是枯燥单一的理论说教。在传统的“一言堂”式的道德教育课堂上,教师对道德理论的讲授往往照本宣科、不求创新,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道德知识,对道德学习缺乏参与和热情,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了压抑。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民主观念较强,他们已经不能接受盛气凌人式的道德说教。道德内容是社会的,但道德选择却是个体的,因此课堂道德教育必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只有那种符合大学生的需要,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并激感的道德教育才是有效的,否则道德教育的内容就不可能被学生内化,就不可能对其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道德教育效果的知行脱节

知行统一,是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道德教育效果的最终体现。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在理性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全面把握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这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在现实中,知行不一、知行错位等现象在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中缺失普遍存在。在道德教育课堂上,大学生普遍认同道德是安身立命之本,接受正直、诚信、礼貌等优秀道德品质,但在具体的生活中,却很难做到慎独、笃行,甚至无视社会公德。在值取向上,大学生普遍接受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等道德理念,主张以义为先,以大局为重。然而实际的道德行为选择却远远低于理性认识水平,“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成了大学生普遍的道德信条,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依然盛行。道德教育要源自现实,归于现实,大学生中的这种“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现象,使高校的道德教育课堂成了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完全背离,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二、聚焦现实——道德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篇11

2008年,从政治经济课程的内容来看,可以说,课本外可以讨论的东西非常多:二月的雪灾,三月的,五月的地震。我决定上一次以学生自主讨论的德育课,我选择了汶川地震。

教学内容分析:因为这次地震是一次震惊海内外的灾难,可以激发学生的善良之心,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幸福生活,从

而能够学会珍惜、懂得感恩,做到更好。同时也能让学生关注国家政府的行为方针政策,关注世界国际社会的动态,了解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形象,加强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心。

学生分析:这次针对的学生都是大专生,对于问题有一定的分析思辨能力,有着他们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但是在德育课上一直以来都习惯了由老师去教授知识,因此这样的讨论,还是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学目标:从各个角度讨论四川汶川地震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怎样从政治、经济、文化、慈善、人民等角度去思考这次地震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考方式,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板书:“四川地震”的影响

先由学生提出他们所能想到的内容,然后,教师再进行扩展、分析和总结。学生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四川地震,尽管不够周到细

致,可是真的在认真地思考了。

学生提出的地震影响是:

人才流失。

出现了许多残疾人、孤寡老人及孤儿。

地震让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许多好心人都捐款帮助。

国家财产损失严重。

政治上,中国赢得了举办奥运的机会,同时也受到了和的打击,此刻又受到了地震的突袭,对中国来说打击很大。

交通上,大片地区道路毁坏,铁路也有部分受损。

旅游业上,由于地震影响面积广泛,导致四川旅游业严重

受损。

学生们的讨论氛围以及思考出的内容,令我很是惊讶,大大超出了我对他们的预期。

老师分析:

这次地震死亡人数达数十万,堪比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尤其是许多的莘莘学子,在课堂学习中丧生。

地震使千万家庭破碎,无数人死亡,幸存者也有着各种不同的悲惨回忆,不仅是生理上,还有心理上的阴影,尤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更是难以修复。

患难见真情,此次天灾中,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出了极大的国家凝聚力,人们纷纷捐钱捐物,出钱出力,努力帮助同胞度过这次灾难。

经济上的损失是不言而喻的,后面详细说明。

政治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整体上说,应该是正面多于负面的。

交通上道路毁坏,居民房屋、城市高楼的倒塌,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工程。

旅游业应该归属到经济里去看。

教师总结:从政治上而言,无可否认,尽管这次地震是次人类灾难,但是这次灾难对于国内政治、国际政治都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国际方面,除了一定程度缓解了因奥运火炬传递、事件引发的中国人和西方世界的民族情绪对立,还拉近了国际与中国政府的距离,西方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慷慨援助,也让不少中国人对西方文明和人权、人道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在国内,地震也让政府公务能力得到了另一个角度的展示,

包括应急、救助、公关、执行、效率等。

从经济上而言,经济损失包括灾难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和灾后重建,灾难影响带来的损失。

从慈善来看,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因为此次地震,第一次接触、了解和热衷慈善。中国人经历了那么多自然灾害,却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被极大地震撼。

案例分析:

篇12

“导学案”强调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与促进,不是简单地“解放”教师和学生,而是“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要改变课程设置与实施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内容的倾向,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注重求知过程的转变;要改变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和以教师所教授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强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师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1]旨在引导教师处理好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时间及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做到用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在倡导减负、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其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导”与“学”――如何有机、高效的结合

在这场源于学生,始于教师的高效课堂改革活动中,“导学案”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调动学生,提升学生,同时还应充分关注到教师主体尤其是这个主体的课堂角色作用――“引导、组织、调控、颠簸,是激活悟性、诱发灵性,唤醒沉睡的心灵,而不是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窒息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敢于表现,勇于探究。”[2]我们要重视教师的这种作用,尤其是课堂引导作用。那么,该如何做到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高效结合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环节来做来做:

1. 导学环节。即教师在一节课开讲之前,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堂课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导学纲要、板书等形式显示学习的任务或要达到的目标,明确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检测方法等要求,以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其次,这种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3]

2. 导读环节。这是一个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的前提下展开自主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进行自学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巡视学生,一方面督促学生认真自学,并及时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学情况;另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学生以自学指导。在这里,教师要重点指导学法,因为我们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方法得当,事半功倍。[4]通过这一环节,要使学生学会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

3. 导思环节。即在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或任务与学生自学情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点拨诱导,设置疑问,以开动学生脑力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学会学习与独立解决问题,即获得智慧。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获得智慧。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因为它就是活生生的自我的闪光。[5]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并学有所用。

4. 导练环节。这是一个帮助巩固练习、整理提高的过程,它分为课题演练与课下训练两部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遵循目标性原则、少儿精原则、启发性原则等精选习题,以实现高效的知识迁移和变式训练,并采用互评与测评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和系统已有知识,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因为学习的本质是发展,其中内部变化是基础,是根本,外部表现是形式,是承载体。我们要通过学生的“表现力”来推动他的“摄取力”,使其内部变化与外部表现之间呈现出一种“以内养外,以外表内;内外协调,表里贯通”的关系,[6]实现内外一致的变化与发展。

总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它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7]而课堂教学所关心的已不只是学生自主地学习,而是学习自主、训练自主、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8]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其中的成功与快乐,让其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思,终生受益。同时,这也是在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的理念。[9]

三、“导”与“学”――要做好有机结合的基础工作

1. 教师要熟悉教学大纲,尤其是其中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涵盖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的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等,是贯彻教育思想和落实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进教学目标,更是学科教师教学时的方向旗与总的参考。只有认真钻研大纲,熟悉大纲,找准和充分把握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够创造性地把握和使用教材,才能在学期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才能实现“把学生从高一个单纯、幼稚的孩子造就成为一个思想先进、志向远大、德才兼备、气度高华、活力充盈、昂扬向上的时代青年。”[10]

2. 教师要充分理解、明白教材意图。作为教师讲授内容与知识的材料,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充分理解教材的意图,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细化知识点,为课堂教学教学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明晰课堂教学内容与要达到的目标,才能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也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游刃有余地进行课堂导学,从而使课堂充满知识、智慧与灵魂的碰撞,否则,课堂就可能会因为对教材准备不足而显得知识缺乏或浅薄而黯然无色。正如“没有知识内容,教育就等于无米之炊,学生无法获得精神营养”。[11]

3. 教师要摸清学生的真实情况,包括其知识、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中的不足与欠缺。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而要做到此,就必须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方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与课堂教学安排,从而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也才能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应有的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实现“有教无类”。

4. 教师还需要深刻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明白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并以此在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导学过程中,能结合学生熟悉、明白、易懂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且能学以致用。同时,学生学到的知识跟其社会生活是如此贴近,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作用的认识,增强对知识的渴盼,从而有助于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教学不仅是在“教知”,也是在“教人”。[12]只有把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才在个体的生活中是生生不息的“活”的知识,是“生活的知识”,即“生活的智慧”,也只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自己的理解水平,能动地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个性化意义,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13]这时知识的学习已不仅仅属于认知范畴,它已拓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伴随着知识增长的是人格的健全发展。

5. 教师要培养一颗爱心,学会用爱心浇灌“幼苗”。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应是充满了情感和温馨的。弗洛姆认为,“只有一种情感既能够满足人们与世界结合的需要,而且同时又能使人获得整体性与个性的统一,这种情感就是爱。爱就是在保持自身完整性与独立性的前提下,与外在的某人某物的结合。这是一种分享与交流的体验,它使人能充分展示其内在的能动性。对爱的体验使人们对幻想的需要不复存在,它无需夸大别人或抬高自己,因为主动地去爱与分享能使人超越个体化的存在。”[14]所以,教师要想构建理想的高效课堂、实现“桃李园”满芬芳的愿景,就需要在教学中充满爱心,学会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用灵魂触动灵魂,从而其也才能成为可能鼓励和推动学生前进的教师。

总之,导学案作为新课改的产物,对实现高效课堂是“一剂良方”。寄希望于教育的诸位践行者能发挥好教师的“导”,把师之“导”与生之“学”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这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高效课堂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使新课改的精神落到实处。

注释:

[1]全.教育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9:2.

[2]杨.论语文教育的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3][4][8]周德藩.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8-69,85,41.

[5]周国平.尼采: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6.

[6]盛群力.论有效教学的十个要义――教学设计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7]UNESCO.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8.

[9]乔军豫.刍议高中语文课堂散步式教学[J].现代语文,2011(11).

[10]宋林平.“爱”是教育的灵魂――从春晖中学谈起[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2(4A).

[11]金生.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54.

[12][13]戴建军.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阻抗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12(6).

篇13

现在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比如说汇报课、讨论课、表演课等,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保证教学效率,真正有效去解决教学问题。课堂是学生的学习主阵地,老师要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体现出语文这门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工具性和基础性,确保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课堂教学实效性

所说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就是经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协调发展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简单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业上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其具体表现就是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在情感上从不喜爱到喜爱、从没兴趣到有兴趣。新课标中要求,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能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

(一)课堂教学要充实

现在语文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如果因此而要求每名教师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却有些不切实际,但是可以利用高科技进行教学教学,比如说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丰富学生课堂生活,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到更多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要真实

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化身,因此语文课也要有真实感,我们都说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但是舞台表演和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可以将那1分钟看成是舞台表演,把那10年功看成是语文教学,因此如何将语文课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课堂教学要扎实

课堂教学的过程比较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让学生什么都知,也不能认为学生什么都不知,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好教学活动,在备课的时候要备课文、备学生,对教材要深入理解,对学生情况要认真分析,从而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课堂中的全部资源,从而让教学更有实效性。教育技巧不只是预见课中全部细节,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变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

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其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性,提倡学生能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方案、方法、思路,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也为学生日后成长奠定了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看法,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和教学内容来加以纠正、引导,让课堂不再枯燥,不再是我们说学生听这样的场景,这才能真正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从而真正实现课堂实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有主导作用的,作为教师不光要有很好的讲授水平,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我们常说兴趣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学生产生兴趣的时候,这就会让学生有了学习内动力,同时这也为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提供了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创建适合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说在讲“李时珍”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问学生:“在学习完此课文以后,文中哪些地方给你们留下了很深印象,大家可以具体说一说。”这样就给了学生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机会,因此有的学生发言:“在文中开头、结尾的自然段中,李时珍立志学医,边采药边行医和编著本草纲目这些内容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让我看到了李时珍的优秀品质。”这样我们逐渐引导学生表达,不光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的了解,而且对文中人物的品质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二)利用背景音乐渲染课堂情境

音乐能够轻而易举的感染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要渲染气氛,比如说在讲“庐山的云雾”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高山流水”(古筝曲)来做背景音乐,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和庐山有关的风景图片,那么在音乐的熏陶下级风景图片的呈现,就会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秀丽雄伟的庐山之中,这不但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也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在讲“小音乐家杨科”的时候可以选择一首轻快的乐曲,以此来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朗诵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讲“滥竽充数”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南郭先生有什么认识,逐渐打开学生的思路,然后播放“凤凰展翅”(笙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滥竽充数”的意义。

总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反思、实践、总结,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将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到实处,找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张琦妙.用激趣提高教效培养习惯——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与实物投影仪的整合策略. 海峡科学,2008(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