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小常识

心理健康小常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6: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心理健康小常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心理健康小常识

篇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重视,学校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进而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专门的学科走进了课堂;这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学校的重视及各学科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各教育教学中。笔者根据近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谈一点体会。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创设学校内部心理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现代一流学校的标志之一。学校心理环境建设主要是指: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学校主环境建设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食堂、公寓、运动场、绿化带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建设,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应把各种建筑设施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休亭、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心”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从而也能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校风校貌建设。学校应加强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培育良好的“”,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学校稳定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一大因素。一个良好的校风校貌,可以使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也可以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教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敬师长”是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教师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3.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固然都受教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也不能因为某某同学成绩不好而挖苦歧视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4.教师要讲诚信。“诚信”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或学校领导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有意或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开始承认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买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等等。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以撒谎,我们学生怎么不可以呢?

三、学校心理辅导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学校心理辅导可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一是各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在学科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的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促进学生成长。

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任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团队、团体等心理辅导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2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人的成长会受人生观、性格、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远离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培养健康的心理

当今社会异彩纷呈,受到“追星族”的影响,有的小学生盲目地崇拜明星、学习韩剧,模仿他们认为“潮”的言行,在课余时间讨论:班里哪个女生漂亮、有气质,哪个男生帅气、酷;到高年级,他们由传纸条发展成送花、送礼物、牵手约会等行为。他们的这种行为只是浅显地追潮、崇拜,没有深思熟虑的理智的感情投入。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和推心置腹的谈话,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逐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二、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氛围

第一,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有亲和力,做学生的表率。教师的微笑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田最好的方法,具有魔力,可以驱赶学生心理的阴霾,避免他们误入歧途。在学生有点滴进步时,教师要给予表扬、激励,哪怕是一句、两句,也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他们心理上得到安慰。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分享。教师把知识、思想、智慧分享给学生;学生把趣闻、心事分享给同学和老师。通过分享共同获取新知,共同提高;通过分享,师生之间就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共同感受;通过分享,学生就可以获取教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智慧、人文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身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学生会容易融入社会,能分辨善恶,从而自我调节,远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分享,教师把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健康状态;通过分享,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并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有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温馨健康的课堂。

第三,要让每个孩子在学习和活动中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吸引力。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感情世界也不断丰富,但小学生的情感和成人相比还不够稳定、不够深刻,他们的分辨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的脸就是一张“晴雨表”,教师很容易观察、猜测出他们的心理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这张“晴雨表”,及时、有效地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教师要了解尊重孩子,要利用自己的权威和人格力量,利用班级这个团体的力量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温暖和吸引力,把每个学生带入心理健康的轨道。

三、要努力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3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形象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反映,作为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隐性课程存在,充分发挥着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但是,如果我们仅仅陶醉于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建设,两者是一码事,这说明我们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还处于初级阶段。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形成的、共同遵循的具有独特凝聚力和稳定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模式、规章制度、校风校貌、教风学风等内容。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设体现物质文化的“硬环境”,更要建设体现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做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主要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和在校园人际关系的良性生成方面的探索。在尊重师生的心理需要和优化学校内部心理环境,重视校园人际关系的良性生成方面,我校做了以下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

1.专家引领和校本培养相结合。我校每学年都邀请高校心理学专业的专家、学者来校为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做关于教师心理卫生与健康知识讲座,每年下半学期都有专家来校为学生做升学考试心理按摩。我们还培养自己的资源,我校心理教师要出席班主任会议并且一学年要为班主任做两次专题讲座。

2.开辟心理素质教育新领域。过去的学校教育,只教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但没有教学生认识自己及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等问题关注较少。从内容上看,这些亦应纳入“学会做人”的教育研究中来。心理素质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心理素质基础之上的,如果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也会落空。

3.有形建设保障沟通。学校加强沟通渠道的有形化建设,建成了“一箱一话一中心”,确保学生的意愿能及时有效地下情上达。“一箱”即意见箱或建议箱。为了方便学生反映情况,我们将在校园内设多个建议箱,学生不管大事小事均可投函,或是向教师提出建议等。“一话”即咨询电话。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反映情况的渠道,我们要利用好咨询电话,还将开通校园咨询热线电话。“一室”即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专业教师咨询和专业教师加强辅导才能解决。所以我们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别指导,并做好个案记录。辅助教师要给予学生专门的指导,并联系相关教师,进行跟踪服务。

4.开设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堂,不断创新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4

心理教育是实行小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在语文教学设计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本人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即构建和谐课堂。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努力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等策略与措施。

我们知道,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成型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带来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大幅度提高,又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推进与实施。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体会,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此外,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不是处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外,甚至相互割离开来。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认真调整好心态,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发挥语文知识的感染力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进而使其人格与情感受到不断的陶冶和熏染。总之,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把握与分析研究,并尽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内容之一。对此,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创设集美、智、趣于一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氛围,客观真实地展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尽最大可能地缩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和得到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小学生都比较乐意参加各种角色表演活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

教育家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设想,一个对老师情感冷漠、态度抵触的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好。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其中,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的方式,老师既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又不能对学生专横跋扈,而要采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多创造合作的机会,增进师生感情,达到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由此,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与规律,尽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创意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或人物的心里,进而更为真切地受到感染与启发,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娱乐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篇5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75-02

1 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简介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法国当代国际知名社会学家。“场域-惯习”理论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主要围绕场域(结构)和惯习、资本的关系展开讨论。他他提出了发生性结构主义公式:实践=惯习鬃时·场域,来说明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布迪厄的观点表明,实践是惯习、资本在场域的作用下的活动。下面从“场域”和“惯习”两个概念了解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1.1 “场域”

“场域”是指由附带一定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之间一系列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网络。场域是由各种位置组成的关系网络或关系空间,具有客观性。每个场域是有着自身逻辑效果的运作空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其自身逻辑发挥作用的界限是每个场域的界限。现代社会世界高度分化后产生出一个个“社会小世界”,每一个“社会小世界”就是一个场域,包括权力场域、学术场域、经济场域、文学场域等。再次,场域也是一个充满争夺的空间。布迪厄说:“作为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的空间,场域同时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这些争夺旨在继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场域中各种位置占有者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或改善他们的位置,使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最大化。

1.2 “惯习”

“惯习”是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所构成,其形式为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它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涉及社会行动者具有的对应于其占居的特定位置的性情倾向系统。惯习首先是被决定的,是历史的产物,它受场域形塑,是场域的固有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获得的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持久的和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惯习具有的历史性、生成性和开放性。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剖析

作为新事物,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如缺乏规范化的学校行政管理体系;理论基础薄弱并与实践相脱离;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从“场域”和“惯习”两个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场域中的位置

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可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场域中所处的位置,该位置运作的资本,及其与位居其他位置的诸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在素质教育场域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育起着“酵母”式的促进和放大作用,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由此,心理健康教育理应处于教育场域中的核心地位并占据首要资本,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育场域中的“乘数效应”。

然而,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发生的大环境,而新课改又发生在社会这个大“场域”中,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紧密相连。因此,教育是受到整个社会,整个学校外部环境影响的。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论家长、学生或是学校仍将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最主要标准。在这样的教育场域中,能有效提高分数的教育则处于该场域的中心位置,其所得到的资本也随之最大化,从而进一步加强其位置的稳定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能保证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样的促进带有一点隐蔽性,评价难,并不能立竿见影,所以这样的保证则显得苍白而无力。由于自身对教育场域发挥作用的有限性,导致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处于边缘位置,而其所占有的资本也是有限的。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

2.2 心理健康教育“惯习”与“场域”之间的“不合拍”现象

篇6

本次研究对象为金昌市初、高中6个年级的在校中学生792人,其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校生321人,本地在校生471人;男生435人,女生357人。

2. 方法

根据对8位中学一级以上职称教师和教育心理学博士的访谈,确定对金昌市部分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强迫症状等10个心理健康因素进行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

(1)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家庭人口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在学习、生活、情感交流方面的情况。

(2)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可以用做评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有10个分量表,分别是:①强迫症状;②偏执;③敌对;④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⑤抑郁,如对未来丧失信心,兴趣索然;⑥焦虑;⑦学习压力;⑧适应不良;⑨情绪不平衡;⑩心理不平衡。

3. 结果

研究中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92份,其中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各占59.5%和40.5%。外地户籍在校生中男性比例略高于本地在校生,女性比例略低于本地在校生。这表明流动人口子女在校生随父母一同到城市中生活和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

(1)家庭环境状况结果分析。

①对被试家庭人口情况各因子进行统计学分析,被调查家庭子女数较多(2.16±1.153)。

②流动人口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内的占43.9%,3000~4000元之间的占29.2%。

③流动人口家庭29.2%的租房居住。

④流动人口子女在校生与父母几乎没有交流学习的比例为10.2%,交流很少的比例达到41.7%。

⑤流动人口子女在校生与父母几乎没有交流情感的比例为16.3%,交流很少的比例达到45.5%。

(2)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值分析。将被试按照本地和流动人口子女在校生分为两类,进行心理健康各因子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比较分析。他们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和适应性等4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t值>5,p值

4. 结论

篇7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人民网2011年8月28日,3.11日本地震(含余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新统计15741人,仍有4467人在警方登记下落不明。

看到这些令人痛心的数据,尤其是数据之间的对比,我们不得不深省,我们的国民,不管文化程度有多高,很多人并没有掌握一些生活中必备的小常识,缺少逃生、自救的能力,更多的人对于这些小常识并不在意,总报着一种侥幸心理,当灾难真正来临时则会显得手足无措,慌乱不已。面对这一现状,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责无旁贷,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在课本知识中应当巧妙地融入一些生活常识,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到书本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生活中必备的常识,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生活小常识呢,下面就我的亲身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巧选案例

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学生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我在讲联系观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书本上的顺序进行常规讲解,而是先讲了一个关于海啸到来前的小故事:12月26日,在泰国普吉岛上,当海水突然开始从游客脚下退回去半公里时,海滩上不少游客都问是怎么回事。很多人停下来,甚至走下海滩去观察这一奇观。只有10岁的英国小女孩蒂莉·史密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因为她在几周前刚学过这方面的知识——海水突然退去出海床,这是海啸来临的征兆。于是蒂莉拼命地大喊:“大浪要来啦!”游客们全部听从了小蒂莉的警告及时逃脱,这个海滩成为普吉岛上惟一没有发现遇难者的海滩。

刚讲完,学生就很激动,激烈地讨论起来。我请了几位学生起来总结了一下海啸来临前会出现的先兆,学生讲得头头是到,很是感兴趣。趁着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我把早就准备好的一段关于介绍海啸的科普知识的FLASH播放出来,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地会出现讨论声。

等他们看完,我才告诉他们:你们看,原来海啸来临前会有很多征兆,如海水突然退去,捕到的鱼虾特别多,鸟类会出现大规模的迁徙等等。这些征兆和海啸的出现是息息相关的。这就说明:出现的这些现象和海啸之前是有密切的联系的,这在我们哲学上讲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我相信这节课上讲的内容学生记忆的会特别深刻,不仅如此,学生还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逃生小常识,一举两得!

二、精编游戏

政治课中有一些理论知识很难理解,如果按一般模式上课学生不仅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不易掌握。如果把这些知识用游戏的形式巧妙的串接起来,寓知识于游戏之中,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有一次在上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课时,我找了一个透明的箱子,在里面放了一块烧着的木炭,让学生观察浓烟的行迹。然后我组织学生做了一个游戏:“谁活到最后”。

“大家看一下这个视频,根据刚刚你观察到的浓烟的行迹,看看视频里A、B、C三人究竟哪个人的做法是正确的,选对的人还站着,选错的人坐下(坐下就代表“死”了)。等学生选好后,我分别找了三位选不同答案的同学说说他们选择那个答案的理由。选A的同学说:“站着跑得快,看到着火了,A肯定是跑得最快的”选B的同学则认为蹲着跑既快又不容易吸到烟,而选C的同学则认为匍匐前进是最不容易被烟呛到的。

“我们刚才都观察了浓烟的行迹,当刚开始烧的时候,我们很明确的看到浓烟是往上冒的,所以,着火时,站着跑是最不安全的,容易吸到烟,C才是最正确的。”“但是因为是在密闭的空间里,当烧到一定程度时,烟会越来越浓,越来越浓,进而弥漫整个空间,这时候该怎么办呢?”“用手捂着”“摒住呼吸”……我请了一位学生上来用手捂着然后靠近浓烟,不一会儿,就听到了他的咳嗽声。我笑了笑,“可见,这个方法不可行,摒住呼吸就更不可行了,你能憋得住多久?”学生们笑了,“最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拿块湿毛巾,叠好后捂住鼻子。”正确答案揭晓后,又有一部分同学坐下去了。随着问题的深入,坐下去的同学越来越多。

最后,我进行了总结:从这个游戏中,我们得出了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火灾中正确的逃生方法,而这个认识是从我们刚才做的这个小实验中得来的,这就是我们哲学上所讲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很多同学对火灾中逃生有很多原有的错误认识,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些方法都是不科学的,这又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当我们掌握了这些正确的方法,如果真正遇到火灾时,能够逃生,这又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不过,今天唯一不足的就是,我们这个正确认识的得太来之不易了,它是牺牲了多少学生的“生命”得来的呀!

学生哄堂大笑。可是我知道,大家都从这个游戏中学到了知识,而且,通过自己亲身参与所得到的知识必将记忆深刻,永难磨灭!‘’

三、心理教育

90后中学生由于家长的宠爱、社会的纵容等原因,使得他们普遍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之竞争压力大,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如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意志和品质,进而当学生碰到突况时,也能冷静应对,机智处理。

当然,教师要想把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巧妙融合且不着痕迹,并不是一件易事。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识广博,运筹帷幄

要把生活小常识渗透到平时的政治教学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对所教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掌握,并能对知识做到运用自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钻研教材,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

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书到用时方恨少”,生活中的小常识千千万万,并不是每一个都适用于平时的教学中,而且也不是每一个生活小常识都有讲的必要。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生活有心人,把平时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进行筛选,并积累起来,写上心得,形成一个资料库,备课时翻开看看,必有收获。

3.巧妙渗透,不着痕迹

如果用到的生活小常识与本堂课所讲内容之间衔接不好,不仅会显得生硬,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混乱学生的思维,反而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也无法达到“一举两得”的预期。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多学多看,广泛借鉴,集思广益,才能巧妙渗透,不着痕迹。

篇8

第一课时   倾听心灵的声音

活动目的: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小故事,小常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引导广大学生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大赛(选取关于心理小故事和小常识,关于挫折,关于励志的文章)。

二、  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三、  健康知识讲座。

第二课时   畅游心海

活动目的:通过一个个各方面趣味知识,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心理学,增加心理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活动过程:

一、健康知识大赛:做一个箱子,用抽奖的形式,将所有的题目放在里面,每组派3名代表参加,抽题,答对的现场奖励一个小礼品,答错则放回箱子(用选择或者判断的形式)。

二、心理大观园——心理学知识、图片展

展览收集的心理活动图片,心理健康知识

三、心理格言征集活动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创作心理健康方面的格言,可以是反映生活,学习、情感等,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30字以内。最后评选出10条优秀的格言。

第三课时  送上一缕阳光

活动目的:使学生学会称赞别人,懂得称赞别人是增进同学之间友情的一种方式,帮助学生在交往中克服羞怯心理,勇敢地去与人交往。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当一缕阳光照耀在你身上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温暖、舒适)是的,在寒冷的时候,在黑暗的时候,我们需要阳光,因为阳光带给我们温暖、舒适,使我们心情愉快。可是,你们知道吗?并不只有太阳才能给我们带来阳光,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太阳,都会放射出温暖的阳光。同学们,你们愿意做一个小太阳,给身边的人送上一缕阳光吗?(出示课题:送上一缕阳光)

其实,想要送给别人阳光并不难,只要大家学会一项本领,那就是称赞别人(板书:称赞别人)

(二)、学习称赞别人的方法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称赞别人还不简单吗?”是这样吗?咱们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大家一块儿来称赞称赞他,看看同学们会不会称赞别人。

指名一位同学上台,其他人称赞他。(其中一位同学态度不够真诚。 询问被称赞的同学被别人称赞是的感受,得出结论:称赞别人时,态度一定要诚恳、真诚,这样才能给别人带去温暖。而一味地奉承别人,缺乏真诚的态度,那么你的称赞就会变成盛夏里的烈日,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了。

(三)、小组活动

1、 同学们都明白了该怎样称赞别人,那么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小卡片,在卡片上给你们这组其余的六位同学写上一句赞语。受到称赞的同学在卡片背面记录下同学们称赞你的话。完成后投入“阳光信箱”。

2、 小组活动、交流。

3、 老师从信箱中随意抽去几张卡片,读给大家听,并询问称赞别人时和被别人称赞时的感受。

(1)当别人称赞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2)当你称赞别人时,你觉得他(她)怎样?

4、 给称赞别人称赞的好的同学颁发“阳光小天使”奖牌。

(四)、总结

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去尽情的享受别人对自己的称赞,也真诚的称赞别人,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送上一缕温暖的阳光吧!

第四课时  生活对我说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健康。让学生争做乐观、自信、热心的健康的人。

活动过程:

一、     提出困扰,请求同学老师的帮助。

生述:我的学习成绩1—5年级一直比我的好朋友好,可最近的几次考试我的成绩却都不如他,同学们你们能理解我现在的心情吗?你们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讨论。

二、     通过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领悟道理。

1、出示两个小人:一个是“太好了”,一个是“太糟了”,平时这两个小人常常在你身边。

2、突然下雨了,他们各想到了什么?同学自由发言。

(太糟了,我没带伞,又要淋雨了;太糟了,我最爱上的体育课又上不起来了;太糟了,今天穿的这身干净衣服又要弄脏了……)

(太好了,农作物可以“饱餐”一顿了;太好了,这场雨可以冲洗一下城市的灰尘,给我们带来清新的空气了;太好了,雨中的景色特别美……)

3、两种想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4、讲故事。

一家有两个小孩,大孩子整天愁眉苦脸,泪水不断,另一个却整天笑口常开,健康快乐。爸爸就感到非常奇怪了,同样地对待这两个孩子,怎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表现呢?

一天,爸爸就特意买了一大堆的玩具悄悄地放在了大孩子的卧室里,准备给他一个惊喜,让他也开心一下,乐一乐;爸爸又放了一堆狗屎在小儿子的房间里,想让爱笑的小儿子也生一次气。

大家猜猜结果怎样?不一会大儿子从房间里跑出来了,手里拿着玩具,气乎乎地说:“我不在家,谁跑到我的房间玩去了?”一会儿小儿子也从房间里跑出来,满脸兴奋,大喊:“爸爸,爸爸,我在房间里发现有动物的粪便,是不是家里买了小动物?在哪儿呢?”他一边喊着一边还充满期待地寻找着。

5、从故事中我们又懂得一些什么呢?

6、生活中你遇到失败或在不顺利的情况下一般会如何想呢?

篇9

一、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

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大学生活,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之中,作为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为完成这一目标,在每班级设定2-3名心理委员,定期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排查,将排查结果及时上报,根据心理排查情况针对性的对其正确引导,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其次,以心理主题班会或辩论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再者,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平时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

2.1 以心理健康讲座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不定期为学生制定专题心理讲座。如“新生入学面面观”、“人际关系之我见”、“女性心理健康”、“情绪控制”等,以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心理困扰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心理困扰,缓解由心理困扰带来的身心压力,并传授给学生简单心理困扰排解的方法,促进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2 运用心理手抄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还必须让学生主动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不仅为学生量身定做心理健康简报,而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心理健康手抄报。让学生根据“心理健康”、“就业、择业”、“人际交往”等主题,搜集资料,设定版面,自行安排手抄报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再者,将学生制作的心理健康手抄报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其他人设计的手抄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互动与学习。

2.3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学生心理成熟度

针对学生心理困扰排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到户外,以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趣味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提升心理素养。如通过“心有千千结”提高学生团结意识;利用“驿站传书”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等。

2.4 实施专业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扰

对于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指派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制定应对方案,采用团体辅导或个别咨询的方式,提高学生心理成熟度。如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同学,制定了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每周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团体活动;对于在适应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辅导,逐步改善,或通过QQ号,提供在线咨询。

三、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化

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逐步将教育规范化。首先,成立心理协会分会。参加培训的心理委员中,选拔了一批优秀成员组成心理协会,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其次,按规定排查学生。由班级心理委员(有男有女)负责定期排查班级学生心理动向,每周将排查结果上报给心理协会,心理协会进行整理汇总;再者,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为满足学生心理调解的需要,设定专业咨询QQ号和QQ群,由专业咨询教师在线解决学生心理困扰,通过QQ空间的形式,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试技巧,根据学生不同关注点,设定内容,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最后,时间规范:为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将每周二、周五16:00-17:00定为学生心理健康拓展时间,活动形式以团体辅导、素质拓展、个体咨询等形式开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要具备针对性,才能充分促进学生整体心理水平的提高。为确保提升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流程的形式制定出来。具体流程为:学生心理问题排查—-设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反馈活动效果。第一步,利用系部心理协会成员,在每个班级中选拔2-3名心理委员(有男有女),让心理委员对班级学生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给系部心理协会;或者利用网络平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QQ号、QQ群、邮箱),让学生及时反映各自的情况。最后,由心理协会的成员将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汇总,把握目前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第二步,在把握学生心理现状之后,针对大部分学生反映的问题,制定惠及全体学生的方案。第三步,实施方案。在方案制定之后,以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步,活动跟踪及反馈。在活动之后,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跟踪,及时反馈效果,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上,还注重教育的全面化,不仅关注新生入学教育适应问题,还注重不同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等问题。针对目前学生网络信息发达,但用于学习时间较少的现状,采用纸质版心理健康简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在心理健康简报中每期编著中,设定心理案例解析、安全案例或安全小常识,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小案例,提供较为实用的解决方案;根据学生信息需求,每周为学生量身定制引导信息,编制时事报道、专题制作(依据学生需要,设定就业专栏、新生专题、专业前景等)、安全及生活常识、趣味测验、性格引导、开开眼界等,以高实用性、高趣味性满足学生信息需要,使健康周报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引。

参考文献

篇10

一、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

自卑心理(self-abasement)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自卑心理是高职学生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由于自卑,常常使学生无法正确地审视自己,从而使学生容易形成诸如胆小、羞怯、内向、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利于自我发展的个性。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多种,产生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可总结为两个方面:

1.内在原因

(1)与父母关系冷漠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总是将所有焦点集中在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以显示出自己与别人与众不同,所以他们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认为除了他们自己,别人根本体会不到。因此孩子们经常会抱怨家长,不理解他们,和他们有代沟,而此时父母如果不及时改变沟通策略、不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而是一味的苛责他们、干涉他们,就会导致孩子与父母间关系不断恶化。

由于自我意识的高涨和独立意识的发展,学生渐渐才产生了反抗心理。他们追求独立、自尊和权力,但由于他们心理不够成熟,很多行为都受到束缚,很多想法不被现实所接受,从而使他们产生了排斥感,对束缚他们行为,拒绝他们想法的成年人产生了敌对情绪,反抗心理,这就是很多家长所说的叛逆期,如果家长不能很好的过渡这一时期,也会导致子女与父母关系的恶化。

(2)孤独感

孤独感也是这个阶段学生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比之前的各个阶段都要广泛,比如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独立生活等等,有些问题他们很难自己去解决。但由于自我意识高涨所产生的过强的自尊心与独立的愿望,使他们不愿意去求助他人的帮助,不愿问父母、老师,甚至同龄人也不愿意沟通,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外在原因

(1)家庭贫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贫富差距显著,贫困生在高职院校比重也越来越大。这些学生不仅要承受学业上竞争压力还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面对昂贵的学费和大笔的生活费,使他们不得不一分钱掰做两半用,与那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出手阔绰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反差。长此以往,他们渐渐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开始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悲观,形成自卑心理。曾经有位在食堂做勤工俭学的学生说,每次看到自己的同学来食堂吃饭看到自己时,她真想挖个地洞钻进去。

(2)起点决定终点论

有位就读于某大专二年级的李同学曾说,他们班的班风很差劲,主要是由多数人的自卑沉沦所致。“不是说专科生没有压力和紧迫感,更不是他们的自制力不强,而是身边的大环境将一些人的意志力给消磨掉了!”

李同学说的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他们班级、他们学校有,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类似的现象。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一味的求高学历、高技术的精英人才,将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拒之门外,使得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定论:起点决定终点。他们觉得,从他们踏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再怎么努力,前途总是灰暗的。加之受传统观念和学科本位教育的影响,高职学生入学时普遍存在着“大学去不了,只有上高职”的想法,总觉得低人一等。

二、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治

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是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和特点,介绍一些基础的心理常识以及自我保健的方式,让学生懂得更好的认识自己、保护自己、适度的控制自己的情绪。(1)通过主动找老师、朋友、亲人诉说自己的郁闷来发泄受压抑的情感,从而使得压力得到缓解。(2)通过运动的方式。如跑步、登山或者大声的哭喊,通过这些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还比如自我鼓励法:在做某件事但缺乏信心时,可以对自己说:“我可以的,我一定能成功。”要学会看到事物好的一方面,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相信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事在人为。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帮助、劝告、教导来改变他的认知、行为和态度。学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心理学专业教师为主、辅导员为辅的心理团队来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专业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和社会,用新的方法去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出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心理放松,扬长避短,提高心理素质,所以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品格完善。

三是针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特定问题,有重点地开展理论研究,如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为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加大宣传力度

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首先,要做好校园内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要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心理方面的社团,举办讲座、座谈讨论、演讲比赛、主题活动、班级社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再次,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形成团结、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和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最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出心理健康教育报的方式,让他们主动去关注心理健康、宣传心理的有关知识、探讨一些热点问题。心理报可以开设心理测试、热点讨论、心理小常识、情感世界、心理咨询等栏目,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他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11

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已经成为适应社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中职学生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熟练的劳动技能,强壮的生理机能外,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样重要。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现状

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左右,正值青年初期。在生理和心理上他们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在智力、体力、道德意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朝气蓬勃,富有创造激情;渴望独立,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科技飞速进步、经济迅猛发展、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之中,这些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多年的教学工作经历使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相当的问题,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感染性,如有的学生性格孤僻无法合群,有的自卑羞怯,有的脆弱多疑,有的性格倔强,易冲动,攻击性强,有的逆反报复心重,有的唯我利己,有的虚荣心极强,有的平时厌学,一遇考试就焦虑不安,有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更有的动辄出走,甚至厌世轻生等等。这些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思想提高、学习进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常常影响到他人,使周围的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影响到整个班级。

二、中职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

我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比较多,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行为表现不太理想。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双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还有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二)、学校因素影响

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学校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感情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三)、社会因素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是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三、对中职学生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的对策-

我们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拓学生潜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方面主要采取了下面这些措施:

(一)、编写《心理健康》校本教材

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调适的方法、战胜挫折、应对压力等,并附了心理测试题和答案。本教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正确对待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与竞争,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一个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中职学生。

(二)、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对学生专门开设了每周1节的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在每周1-4下午4:30―5:30分安排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和有丰富心理咨询经验的教师为全校同学进行免费心理咨询。咨询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青春期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悦纳自我辅导、生活辅导、贫困学生辅导等。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统计心理测试结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相对严重的学生主动进行调适。

(五)、请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请有关心理健康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与学校心理老师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交流。

(六)、特殊案例咨询

1、对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的学生进行大赛前消除紧张心理咨询。采用测试卷、交流、沟通,介绍放松技巧,赛后回访等形式,消除了参赛学生的紧张心理,为取得大赛的好成绩起了积极作用。

2、对学生厌学心理进行调适。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测试,内容包括:课前预习测试、课堂学习测试、巩固复习测试、作业练习测试。通过测试,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环节应该怎样去做。根据所了解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篇12

二、支教目的

通过我对他们的一周的授课,教会他们感恩、励志、爱国、梦想,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注重这方面的发展。通过感恩主题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对家长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通过励志的学习,要求学会在困境中不放弃不抛弃,环境越恶劣越有斗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可以用积极的思想去面对任何事。

三、支教时间

2012年1月13日至1月19日

四、支教地点

陕西省延安市大贬沟光明小学教室

五、前期工作

1、对支教队员的培训,要求所有队员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是老师,对学生要有特别的耐心,以自己最大的能力教好学生,所讲内容必须积极向上,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多讲一些做人道理。

2、资料的准备。要求所有支教队员对所需的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课程表的制作,各大专题的搜集,对公共课的备课情况必须在出发之前统一准备好点子版且打印出来,视频、音乐在出发之前烤在电脑里卖面。

六、支教主题准备

1、感恩主题策划安排(柴媛负责搜集资料)

l 给父母写信

l 家庭作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l 对父母说出“我爱你”

l 学会些按摩知识,回家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按摩

2、理想(柴媛负责搜集资料)

l 给他们讲些我们自己的理想,到目前为止实现了那些;

l 讲些成功人士小时候的理想;问他们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

l 在美术课安排画出自己理想中的家,学习,未来……

3、成长励志(刘亦涵)

l 与音乐课配合,教些励志歌曲;

l 看些励志视频小短片,写观后感;

l 古今中外励志小故事

4、天文地理(刘亦涵)

l 结合高中学的地理讲些简单的常识,比如银河系、太阳系、地月关系等

l 目前世界上航天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发展状况

l 日常应用的一些知识,例如春风日等的时间,为什么有这些等

l 世界上的五大洲等,中国有哪些省,世界人工奇迹有哪些(以游戏的形式拓展,制作小卡片),设置游戏,目的记住它们

5、健康(罗姣)

l 要求贴近生活,简单的小常识

l 冬天防煤气中毒、中毒后怎么解救等

l 饮食健康

l 心理健康的教育,教些心理知识

6、开拓创新思维(王玉)

l 动手劳动课

l 废物利用

l 手绘板报

l 脑筋急转弯等智力问答

7、爱国知识(王玉)

l 爱国知识竞答

l 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奥运会、世博会

l 中国传统节日

l 爱国电影展示

8、人生经验

l 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讲讲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所经历的一些事,要让学生从中学到积极乐观对待生活

9、学习方法

l 通过自己这些年来总结的经验,梳理出没门课程应该怎样学习,主要以语数英为主

篇13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业负担重、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暴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等等。导致学生心理疾病增多,致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因此,有必要探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确定为课程目标领域。并指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是:“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以往我国学校体育的“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培养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相比,在观念上是一个突破,在课程体系上也是一种创新。但是,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怎样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尚无理论依据和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为此,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2体育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是指社会成员“基于一定价值目标,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从而在社会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活状态,以促进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它包含了心理调试和行为调整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在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体育实践课程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身体练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学生都有直接的体验,这在发展学生心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体育实践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环境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体育操场是开放的,教学空间比较大,因此环境变化多,角色转换快,信息交流频繁。这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基于上述社会适应内容和体育学科特点,我们认为,体育课程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还可以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但是,由于体育运动项目众多,各项目特点和表现形式又不一样,其内在机制的可变性很大,所以要完成社会性发展这样的目标,还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内容,设计并运用、实施不同的办法,以达到心理健康和实现社会性发展的效果和目标。

3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1改变和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一直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研究课题之一。体育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据调查了解,目前大部分学校体育实践教育内容还是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主。其实,以什么布粕勺内容为主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在调查中得知广大学生夕小尧技体育项目还是非常喜欢的,关键祠题是要以什么丰勒7目标为主。竞技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休闲娱乐体育项目都可以精选为体育教育内容,作为“教材”进行运用。因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竞技体育可以是大负荷方式,也可以以小负荷形式进行,传统体育和娱乐体育也是一样。“教材”一词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具体”的教材,是指课本、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今天上篮球等),另一种是“抽象”的教材,主要是指“教材的研究与使用方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同一个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强调运动技术,有的教师强调锻炼方法,有的强调文化,有的强调运动乐趣体验。因而,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基础理论的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实践方面,应该说体育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理论教学方面也不能忽视。理论在人的观念价值确立和指导实践应用上是非常重要的。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体育锻炼原理和运动保健常识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受到关注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在选择具有代表性项目的体育教学中加强了体育基础理论教育。把运动保健、体育康复、体育休闲娱乐和体育文化欣赏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和实践过程,规定内容在每节实践课中进行。比如:运动小常识、体育锻炼一法、体育时事、运动欣赏等。这样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注重体育实践的健康教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因此,教材的选择与使用要充分考虑其做为教材的那种具有代表性和可接受的教学因素。无论游戏、娱乐及身体基本活动,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的竞技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体育健康教育素材,关键是怎样运用的问题。体育教材的确定要根据体育学科特点、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具体条件来进行,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体育娱乐健身素材也越来越多,众多的体育娱乐健身项目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出现在社会和学校。体育教学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兴趣与爱好,进而促进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点,形式和内容具有更多的相近之处。娱乐健身素材的选用,一方面对拓宽高校体育教学领域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娱乐健身项目的规范性和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3.2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再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计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响应和产生共鸣。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家注意外,教师要强化培养意识。特别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多加鼓励和激励,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情景创设。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个体的情绪趋向一致,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体育教学就是在这种心理气氛中形成的。这种气氛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动力,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坑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一一操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

第三,提高应变能力。体育教学中情况变化很大,所以常常会出现超出预想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对情感的调控。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和提高学生情绪和教学气氛,以使教学活动向着提高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发展。

4结束语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主要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社会性发展,是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科发展的必然。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促进人际交往、情感培养、加强交流合作、适应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社会性发展这样的目标,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内容,设计并运用、实施不同的办法,以达到和实现社会性发展的效果和目标。利用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必要的、可行的,但内容设计和方法运用须符合体育学科要求、项目特点和课程发展规律,否则会影响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