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6: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信息化背景对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社会信息化逐渐成为了新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企业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其中,信息化背景下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也有了新的要求。
1.1 社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的要求
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使得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市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为企业档案管理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和企业发展环境要求,电力企业档案管理要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作用。
1.2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要求
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电力行业飞速发展,电力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档案数量迅速增加,档案载体也不断丰富。这就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建设的需要。
1.3 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对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企业档案客观地记录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历经多年积累和沉淀成为企业最重要、最鲜活、最具权威性的信息资源,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历史真实面貌的有效证据,更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 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各电力企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了企业管理建设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化建设并不完善,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影响着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档案管理理念落后
现阶段,对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均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尚不明确,具有片面性和模糊性,阻碍着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2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不足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证,需要具备充足的软、硬件等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2.3 企业管理与档案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同步
我国现代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统一性的缺失,使得应用系统相对独立,忽视了管理工作的整体性。此外,在系统运行环境中,各领域管理系统的相对独立,导致档案管理系统为有效衔接其他信息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缺乏一体化,最终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 完善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分析
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电力企业中,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电力行业的发展,电力企业自动化建设不断深入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1 强化档案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是完善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求不断总结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经验知识,为相关技术开发人员提供理论借鉴和创新思路的启发。同时,应充分结合其他专业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将光盘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内容融入到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开发中,从而确保相关技术开发的先进性。
3.2 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合作
信息化档案的编制、分档、提取等过程的复杂性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具备优秀业务水平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而有效提高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3.3 扩大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资金不足是阻碍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影响着信息化档案的后期管理工作。因此,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善需要扩大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4 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
完善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制度性保障。要实现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完整生成、便捷传递、永久保存、利用共享及全过程安全,就必须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出适应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这就要求必须统筹规划,结合各个相关部门和领域,把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同时,要在认真执行现有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统一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标准,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标准规范不统一而造成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
1 企业电子商务模式与网站建设
电子商务模式在欧美国家发展的比较早,企业对于外贸网站的建设相对重视,并善于利用搜索引擎建设,更有利于产品推广的企业网站。但是,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多数选择,也存在这多种不同的问题,比如:
1.1 完整定位不确定,因为缺少了专业的网络营销人员和网站建设人员。中小外贸企业往往对网站的定位把握不准确,分析竞争不够深度,重点包装的内容,对手的网站优势和自己需要,是因为没有明确网站面对的客户特点,还有对网站的建设要点把握的不够清楚,使网站没有中心,泛泛而谈。
1.2 域名设计是企业电子商务的公众形象和品牌商标,中小外贸企业应针对外国人的阅读习惯设计面向国际的域名,而不是以中国思维,简单地用汉语拼音或拼音缩写作为域名。中小外贸企业,根据受众的特点设计,方便他们记忆的域名。
1.3 完善网站功能模块很多中小外贸企业的网站功能模块简陋,而且不少企业的网站,只是简单地对企业进行概括,没有站内搜索功能及与客户沟通的模块。所以这样的设计,不仅使网站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展现,过于粗略的设计,过于严重的是对企业的形象有所损害。缺少站内搜索功能,以及顾客不能快速得到产品的信息,在分类目录中,查询会使顾客的耐心有所消损,可能在产品搜索过程中,就流失了一个潜在顾客。
1.4 社会不断发展,信息也在不断更新,企业应该根据新环境不断改进网站内容,要不断推出新亮点,才能适应顾客需求,吸引顾客对网站的长期关注,便于顾客及时了解产品信息。要及时更新网站内容网站建好并不意味着产品宣传就大功告成了。如果网站的留言区域形同虚设,企业对网站的动态不闻不问,会使客户得不到被重视的优越感。
2 博客和微信
微信、微博和博客都属于新型电子终端类的移动电子商务。这些类型的电子商务即使不能直接服务或销售产品,但是也可以传递经验、消费感受和技巧,还可以通过关注人群的扩大影响,企业影响力,传播,促进销售。
2.1 网络日记其实就是微博和博客,在网上的、就是对外可以公开的文章。比如在扬州的家装市场上不少知名企业都有自己的博客和微博,在博客与微博里,介绍家装样板房、家装解决方案、效果图等;爱家装饰在博客里介绍了企业、经典案例和大量家装图,访问量达到几万人次。企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与微博,产品,介绍产品性能,产品使用维护方法等,这样做一方面让已购买产品的消费者知道如何使用、保养;另一方面让有消费预期的消费者对产品有更深了解,对商家产生信赖与好感。
2.2 微博就是微型博客。从消费心理学来说,消费者更愿意听取有消费经历的人的建议,而博客与微博正可以消费经验、介绍消费体验。
2.3 微信有更强的黏性和沟通感觉,是一个私密纽带。微信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直接对话,目前,这种新的营销方式正渐渐受到关注。现在,关注同一公众号(品牌)的用户之间也没有(社交)交集,人们关注可能只是更直接的获得有用、有趣的信息。而对于公众账号,这个过程则是了解和接触特定目标群体的直接、便利的途径。扬州太平洋保险开通保险微信,只要将车辆行驶证拍照发到微信,就可以查询报价,办理保险,极大方便了车主。微信对提升企业服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企业可以将各类信息进行分类,让微信用户订阅。订阅用户一般要求获得更专业的信息、更全面的视角,所以,企业必须将信息进行梳理,存伪存真,宁缺毋滥。此外,企业可以推送信息给消费者。例如:可以推内容、推网站、推APP都非常有效,内容形式有文字、语音、带链接的图文信息,还有“第三方应用消息”。
3 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现代企业中的地位
3.1 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搜索到大量的、最新的信息和资源,增大知识容量,完善知识内容。这样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探索新知识,温故知新,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
3.2 培养智力的有效手段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多媒体的参与下,开拓了想象力,协助他们掌握定义和规律。根据展示的信息提出疑问,激发想象力,开拓视野,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
3.3 信息和网络成为知识的源泉。课堂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转变职能。而多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协助的作用,支持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形式多样的交流,活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开拓视野。
3.4 企业信息化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它是企业内部的一项长期、复杂的信息化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领域是综合性的技术领域。包括企业管理、软硬件技术、过程控制、工程设计和办公自动化等多种技术领域,实现了企业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科学化、数字化为目的。信息技术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不可缺少条件是业务发展的战略。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是一项长期任务,其长期工作目标是:
(1)按照信息化市场的需求,通过逐步研究制定,分期分批推出相应的企业信息化规范标准。
(2)坚持不懈地宣传贯彻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和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其他标准,推动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在企业内的实施和运用。
(3)指导IT厂商和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了解和使用企业信息化标准,以企业信息化标准为准绳,在企业内实施信息化战略进程。
(4)建立起并不断的完善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技术规范,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标准化支持与服务。
Yang Dehong, Yan H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54, China)
Abstra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s a comprehen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integrated with management science, system theory and computer science.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urses for students of non-computer specialty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from the view of management.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non-computer specialty is analyzed. The control method of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objectives with different specialty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urn students from passive learning to active learning, a method of teaching reform in organizing teaching contents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as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transaction process.
Key words: non-computer special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ase; electronic commerce;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管理知识和系统工程思想,了解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并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第二层次是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了解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第三个层次是培养信息开发、实施和维护的能力。对于不同的专业而言,以上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和侧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同的。对非计算机类专业而言,强调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实践,一、二层次是核心知识,第三层次注重通过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操作来增加应用体验。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有差别,但我校非计算机类专业MIS课程采用统一考核,差异化教学目标不易控制,从而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的专业,在讲授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等环节知识时,学生普遍反映MIS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难以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流程和工程思想,特别难以掌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1]。因此,对非计算机类专业,案例教学法非常重要[2-8]。过去常采用制造企业、医院门诊、库存管理、图书借阅管理等传统经典中小型桌面系统作为案例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讲授需求分析方法和系统设计过程,并通过系统演示回答如何针对用户需求来描述功能、设计结构和实现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但是,目前是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大量的APP应用和电子商务平台所表达的管理信息已进入WEB2.0/3.0阶段,沿用过去传统企业信息化的案例显然已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绝大数学生有网上购物和支付的经历,他们比较关心自己喜爱商品的搜索、购物车管理、订单跟踪和网上支付及支付安全问题,同时也非常关心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APP的使用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但对于库存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传统桌面系统“背后的故事”已无兴趣。因此,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MIS的教学内容必须改变,需要增加个人信息、支付安全等信息技术知识,并以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APP应用为案例讲授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过程,才能与时俱进,使学生不自觉地凭着兴趣学习完MIS课程。
1 非计算机类专业MIS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的差异化要求不易控制
MIS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了解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开发的流程,建立“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是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概念,企业信息化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重组的过程,MIS能辅助管理者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等相关软件工程理念,有助于学生在工作后面临信息化建设项目时,能很好担当起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沟通者角色,以确保软件项目初期需求调研沟通无障碍、后期软件实施以及整个项目推进工作监控有效[2]。可以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高校面向非计算机类专业按照以上的定位开设MIS课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沟通者、企业管理变革的提出者、MIS软件的使用者、信息反馈者和决策者,为全社会信息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尽管面向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MIS课程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对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可能会偏离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分析了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过于强调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技术细节,使课程难度加大。
MIS课程教学内容离不开讲授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技术实现过程,能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有深入理解的教师大多是来自计算机、自动化或软件工程等专业,他们具有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知识和丰富的软件项目实践经验,比较强调软件实现的技术细节,但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在面向会计、经济、人力资源、物流、人文等不同专业学生讲授MIS课程时,难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案例,往往会选择图书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耳熟能详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若过于强调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技术细节,往往会造成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度较大[4-6]。
第二,不同专业学生差异化能力培养不易控制。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般经管类专业在开设MIS课程前普遍仅开设过计算机文化基础、VF课程,会计信息化等少数专业开设过数据库技术基础、VB或PB等课程,少数其他工科类专业开设过C语言等课程。因此,不同专业开设MIS课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应有差异,应根据学生前期的信息技术课程基础去落实第一、二层方面教学目标,而适度引入第三层次教学内容,但由于目前我校非计算机类专MIS课程考核采用统一考试,客观上造成教师在讲授课程中无法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案例,从而不同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差异化要求不易控制。
1.2 教学案例选择不恰当,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讲授MIS课程离不开案例的分析,教师常采用制造企业、医院门诊、库存管理、图书借阅管理等传统经典中小型桌面系统作为案例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讲授需求分析方法和系统设计过程,并通过系统演示回答如何针对用户需求来描述功能、设计结构和实现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尽管所选择的案例均来自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行业,讲授相关管理知识和管理流程,学生均能理解,但大多数学生并没实际使用过这些软件,缺乏直接的体验,就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对于单机版的桌面系统,本身所表达的管理理念就落后于时代,同时,软件单调的界面、纷繁的数据、烦琐的操作流程,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2 非计算机类专业MIS教学改革
2.1 科学定位教学目标,能力培养要求差异化
对非计算机类专业而言,强调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实践,一、二层次是核心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管理知识和系统工程思想,了解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了解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并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前期的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情况,合理设置各章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降低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的技术细节要求。强调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弱化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全流程以及技术细节,要求学生具备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文档的编写能力。
2.2 改进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目前MIS教材大多针对传统制造企业信息化流程,按照结构化开发方法组织教学内容,虽然能较完整给出制造型企业的产、供、销、人事、财务等管理业务在信息化过程中如何抽象成对应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信息系统要素,但不同专业学生的财务、人事、销售等管理知识结构有差异,而且对传统制造型企业的大部分管理业务缺乏实际体验,所以以上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
在移动互联的时代,大量的APP应用和电子商务平台所表达的管理信息已进行入WEB2.0/3.0阶段,沿用过去传统企业信息化的案例显然已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绝大数学生有网上购物和支付的经历,他们比较关心支付方式及过程、订单管理、配送流程、签收评价等环节背后的管理流程及其技术实现,也非常关心微博、微信等众多即时通信APP的使用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电子商务平台集成了财务管理、物流配送、信息安全、库存管理、员工考核和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管理知识,通过分析电子商务管理流程及其技术实现流程,较好地落实了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内容。因此,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MIS的教学内容必须改变,要增加个人信息、支付安全等信息技术知识,并以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APP应用为案例讲授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过程,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2.3 丰富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实际系统的开发需求,让学生参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信息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 实现了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8]。
MIS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管理思想、开发流程与企业管理紧密相关,要解决系统开发过程与企业管理实际脱节的问题,必须要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强调在教学中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这种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
在教学中一种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较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基本知识+案例教学+实践创新”的模式,基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陷入空泛和盲目,实践创新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案例是枢纽,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典型的合适的案例,选择案例的标准包括:第一,案例必须要与理论授课内容高度相关,内容要新[7];第二,案例的文化、社会背景学生要了解和熟悉,并与现实一致[7];第三,案例要能够贯穿整个开发过程;第四,案例必须与计算机技术内容紧密结合[1]。
一、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各大石油集团新建炼化项目的相继上线,新建炼厂的信息化建设在整个项目的建设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能够清晰的描绘出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信息化建设蓝图,能够有效提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提供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纲。
目前,各新建炼化企业或大项目大多是根据各自的业务状况及其发展战略,按照业务模型框架对业务领域进行分析,从发展现状、面临形势、规划部署、效益风险、保障措施及项目描述等方面完成信息化规划的分析和编写工作,形成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然而,由于规划的标准不统一,方法不一致,造成了编制完成的项目规划在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有所欠缺,某些企业的很多小系统搭顺车一并投资建设,还有一些目前不具备条件的一些系统也被包含进来。在以往编制的规划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方案的完整性欠佳,导致信息化建设项目有缺项;规划方案中的项目描述不清晰,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导致不同的系统存在功能交叉现象;规划方案中的实施计划不合理,出现某系统上线后其数据源系统还在建设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新建炼厂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基于先进的方法论进行编制,从而可以保证新建炼厂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先进性。
因此,新建炼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根据统一的标准和确定的方法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超前谋划,必须综合考虑新建炼厂的建设历程和业务实际来编制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从而保证新建炼厂的信息化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跟进。
二、关于决策树
决策树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将业务与IT进行关联,由四部分组成,从上至下分别是业务战略、业务目标、业务活动和IT能力。在基于决策树进行需求分析时,首先,要在各层面确定企业的业务战略,其次,要确定需要通过哪些业务目标来实现上述的业务战略,再次,要分析每个业务目标需要哪些业务活动来支撑,最后,将业务活动与相关的IT能力进行对应。此时,就完成了业务目标、业务能力、业务活动、IT能力的逐步推导,得出了支持各类业务活动的信息化能力,即可得出满足新建炼厂信息化建设要求的部分需求分析内容。
三、规划编制的方法
(一)基于决策树进行规划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信息化建设规划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完善的需求分析可以为后续的信息技术方案设计和项目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提升信息化建设规划整体水平的关键切入点。需求分析的总体思路是,首先,根据企业的业务战略进行业务分析,为新建炼厂搭建业务架构,并基于决策树方法论进行业务与IT的关联分析,因为离开业务谈IT将是一纸空谈。接下来通过与直接需求和国内外经典案例的结合得到最终的需求分析。
由于篇幅限制,重点讲解需求分析中基于决策树如何将业务与IT进行关联,是通过从业务战略到IT能力的逐步推导来实现。假定某新建炼厂的业务目标是“10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通过优化资源、优化生产、实现精细化的高效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智能化新型炼厂。”要达到上述业务目标,需要信息技术提供对业务的全面支持能力。基于决策树方法,通过对业务战略、业务目标、业务活动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化能力,推导出了经营管理层(完整的需求分析还应当包括决策层、生产管理层、生产操作层的分析,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业务活动对信息技术能的力需求内容,如图1所示:
图1.经营管理层的IT能力推导图
由图1可见,通过ITTL管理的IT能力的建立将支撑和优化IT管理和IT运行维护业务活动,有效的提升新建炼厂的IT运行维护能力。通过科研项目管理IT能力的建立将有效的支持和优化科技管理业务活动,从而达到提升新建炼厂对科研项目全程记录和管理能力的业务目标。图中的其它内容不再一一分析。
依据上述方法完成的需求分析将具有与业务紧密结合、贴近用户直接需求、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特点。一份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将会成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亮点,有助于提升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整体质量水平。
(二)科学的进行信息技术方案设计
信息技术方案是信息化建设规划中的重要成果之一,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案可以为新建炼厂勾勒出信息化建设的蓝图,是整个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新建炼厂信息技术方案的内容需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按照信息架构设计、应用与应用集成架构设计、基础设施架构设计以及IT设计与工程设计的对接设计四个方面组织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即,设计各类数据流向科学、合理的信息架构,内容完整的应用及应用集成架构,先进的基础设施架构,实用的IT与工程对接重点,保证新建炼厂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下面重点介绍应用架构的设计,在进行应用架构设计时,应根据新建炼厂的业务需求和成熟的信息化技术,从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生产管理层、生产操作层,描述出覆盖企业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图2.应用架构设计示意图
由图2可以看出,应用架构横向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生产管理层及生产操作层。纵向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原油配置与原料采购、炼油化工生产、工程建设。新建炼厂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工程建设同步跟进,因此,在信息技术方案的设计中,应当包含IT与工程对接重点的设计的相关内容。一般情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基础设施方面的设计对接(如,机房设计、网络综合布线设计、DCS/PLC接口设计、大屏幕)、自动化与计量仪表方面的设计对接(如,LIMS接口设计、先进控制系统设计、油品调合系统设计、计量仪表设计)及IT组织架构的设计对接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若要设计出完整的信息技术方案,需要兼顾信息架构、应用与应用集成架构、基础设施架构、IT与工程的对接重点四方面的内容。作为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核心支撑内容,信息技术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成败。
(三)合理的编制项目规划
项目规划是将信息技术方案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到相应的项目、策略、实施计划、投资计划,合理的项目规划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和计划,因此,编制项目规划一定要注意其合理性。
重点介绍实施策略和实施计划的编制,实施策略将根据项目间的依赖关系及项目的风险效益分析制定,制定原则为:存在较强依赖关系的系统建设应在另一系统建设完成的前提下进行;低风险项目可首先考虑实施。
针对不同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及特点,结合新建炼化企业工程建设的进度进行分阶段组织实施,具体应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定义阶段、实施阶段、生产准备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如图3所示:
图3.结合工程进度制定实施计划的示意图
从图3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安排与工程建设进度相一致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例如,在实施阶段的系统实施,应当包括,档案管理、资产管理等系统的实施工作,为项目档案验收和资产验收做好准备工作。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项目规划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务必要关注其合理性,否则将会导致整个信息化建设规划失去适用性而难以落地。
四、规划编写方法的应用
本文基于决策树方法论对规划编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在了新建炼厂云南石化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编制中,为云南石化设计了一套具有全面性、前瞻性、实用性的信息化规划。基于决策树编制完成的云南石化信息化建设规划起点高、内容全、资源共享,能够全面支撑云南石化未来的业务发展需求,同时得到了用户的普遍肯定。
五、结论
在大型炼厂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时,采用本文提供的成熟方法,能够确保完成的需求分析具有与业务紧密结合、贴近用户直接需求、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特点,确保设计完成的信息技术方案能够兼顾信息架构、应用与应用集成架构、基础设施架构、IT与工程的对接重点四方面的内容,确保项目实施策略和实施计划的合理性,支撑信息化建设规划完整落地。同时,若采用本项目提供的成熟方法进行规划的编制,不仅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能够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规划的整体质量水平,确保编制完成的规划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因此,这套方法在今后为新建炼厂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缪彬,丁润逸.我国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展望,当代石油化工,2010,12,pp.23-27.
[2]刘希俭.中国石油信息化管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3]陈蕊.浅谈企业信息化规划,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6,pp.45-46.
[4]计世资讯.2008中国信息化发展白皮书.
[5]赖茂生,龙健.信息化调研综述,产权导刊,pp.50-53.
[6]何同兴.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23):6,pp.64-67.
[7]葛雁冰.为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石油规划设计,2007,1,pp.1-3.
(1)信息资源建设
把生产信息、销售信息、财务信息、人员信息等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产生影响的有关的信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满足企业对管理信息的需求。
(2)业务流程建设
将企业内部规范和标准的业务流程固定下来,并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原有的业务流程,优化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使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和高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实现企业目标。
2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通过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比分析可知,虽然高校和企业服务的对象不同,但都是依托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和通过信息管理3个内容,延伸出二者不同建设的内容、表现和结果,但目的均是加速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虽然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技术和用户的不断成熟,实现了空前的发展,并进入了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但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高校管理信息化与之相比无论在发展阶段、运行机制、效用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滞后管理需求
虽然大部分高校均自主开发或购买了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在现阶段,大部分的高校均通过数据共享、信息门户等手段整合现有的各种业务管理子系统,减少“信息孤岛”现象对数据共享的制约,但现有的集成方式仍无法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高校的管理需求,在数据的采集,资源的共享、系统的集成甚至设备的利用等方面也都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之间甚至高校和各社会其他职能部门的衔接与协调也是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诺兰模型的“集成”阶段,即将整个企业系统中子系统有机整合和集成,并将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供应商等供应链上所有环节纳入到整个系统中来,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信息传递顺畅,有效地支撑企业各个层次的相应决策。
2.2高校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善
2012年国家教育部了《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7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对各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给予了数据级的规范支撑,对推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难以满足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和部门以及各类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由于各个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方式等不同,且长期以来各个高校均是以业务部门主导下的单系统开发,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高校管理信息标准,数据编码格式不一,信息不完整、不能共享,各分类数据无法兼容等严重局面,就表现为广大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在访问不同的系统中,需要记住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并且重复录入相同数据,导致系统的应用缺乏人性化和灵活性。此外,因此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亦中无法形成类似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的流程和统一标准,各高校之间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难以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无法体现信息的效用,因此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3高校管理信息化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和所有教师学生的共同推进才能完成,其收益很难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短期内得以实现,因此难以获得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而且很多高校承担信息化建设的部门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且承担的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异常繁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很难完成综合性的系统建设工作,更无暇顾及战略性的规划。
3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水平,进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综观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经典案例可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主要依赖于“三有”:即有目标,有信息,有制度。因此借鉴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了推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提升管理效能的主要措施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制定规划是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表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都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需要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完成,避免分散、孤立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排除各环节、各部门的重复建设工作,让高校领导、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全部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来,密切配合,协调工作。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联系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由点到面,逐步开展,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实现资源共享和制定统一标准是现实高校管理信息化的手段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投资问题,还涉及到和其他高校和社会相应职能部门联合建设,因此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实现资源共享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考虑,建立安全的宽带网络,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设计友好个性化的信息门户,统一的身份认证,共享的数据信息,功能全面的集成系统,关联整合的校园一卡通,功能完善的校园数据中心,实现系统间的横向信息交互,此外还要有需求分析、经费预算、实施计划以及支持机构建设等内容。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16102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几乎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MIS)》课程。因为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保持竞争优势维持生存的首要选择。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直接导致了对掌握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MIS》课程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各高校也纷纷强化《MIS》课程的教学,不仅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也在市场营销、财会等经管类专业中把此课程列为核心基础课。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广海大)自2009年起将《MIS》列为全院各专业的基础课。
1《MIS》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MIS》课程教学的开展一直存在突出问题,如课程中偏理科的知识体系与经管类学生偏文科的专业基础的冲突、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广海大开设此课程也遇到了类似问题。笔者担任此课程的主讲教师以来,学生普遍反应课程内容多而且杂,特别是许多计算机类的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数据库、网络通信等方面知识太过于空泛抽象;内容枯燥,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等。许多学生甚至都对学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感到迷惑,觉得该课程对于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没有帮助,反倒是让他们产生畏难心理,心生抗拒。
针对这一普遍问题,各路学者纷纷提出进行教学改革,建议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总结前人所提及的改革点主要集中体现在:首先,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侧重于从MIS对企业组织的重大战略作用以及如何作用方面来展开,弱化MIS的组成、数据库、开发等方面内容;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参与;最后,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模拟中能融会贯通,真正学以致用。
这些真知灼见对推动《MIS》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操作起来却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几乎所有的《MIS》教材都包括了系统的构成、数据库、网络通信、系统的开发构建等内容,这部分从内容体系上占整体的一半左右,如何弱化?弱化到什么程序?而另一半的内容,关于信息系统对企业竞争战略的重大作用,如何强化?拿什么内容来扩展此部分内容?目前鲜见此方面可具操作性的具体建议。其次,现在的企业信息化案例基本遵照以下模式来整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某个严重问题――采取了某种管理信息系统――此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新技术新功能――企业的实施效果。学生要理解案例,除了掌握企业的运营、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相关的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要素、功能实现方面的知识,但是这方面知识介绍得浅显不利于学生理解案例,介绍得深入愈显得课程难,而这就又回到上一点的关于内容如何弱化强化的均衡当中。最后,实验、实践的开展应基于前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归根结底,进行《MIS》课程教学改革最根本的任务还是要做好教学内容体系的明确和完善。
2竞争情报理论与方法与《MIS》课程内容的可结合性
目前我国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为:“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在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从事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培养目标出发,经管类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而非技术工作。因而《MIS》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关键是要具有较高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的能力;知道如何管理、评价和维护MIS;对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内在的商业价值有较高的敏感性,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竞争情报的本质即信息,是企业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自身竞争策略”的“研究过程”和“信息产品”。其基本内容为通过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来确立本企业的竞争地位,制定本企业的竞争战略。竞争战略决定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决定了业务流程的设计,而业务流程的结构决定了支持信息系统的设计。反过来,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产品或业务流程提升竞争优势。两者是相互作用的。信息系统的主要活动即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是围绕“信息”来开展的。竞争情报是企业的决策依据、预警系统、学习工具,而现在企业常用的信息系统类型主要有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系统、运作管理系统等,可以发现竞争情报的功能恰恰也都是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实际上,现代化企业情报网络的技术构架及数据库技术依靠的就是目前企业常见的各种信息化应用。企业信息化与竞争情报工作都是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不能相互替代。同时,由于竞争情报工作,无论是竞争情报的收集、数据处理,还是竞争情报成果的加工、传播,都需要使用计算机;而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又非常需要关于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等情报信息作为决策依据,所以,两者是交叉的、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如何通过信息收集、处理为企业制定相关决策,进行运营管理恰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补充上竞争情报方面的知识,才能完整呈现信息收集、处理、输出的全过程,让学生从全局上对企业经营信息的来龙去脉有直观的感受,懂得作为最终用户该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对待企业的信息化。也只有补充上竞争情报方面的相关内容,才能在结合MIS的技术系统属性过程中又突显出MIS的社会系统属性,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利用MIS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达到企业战略目标”。因此,将这些紧密结合的相关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更能贴近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笔者询问过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学生就此两部分内容结合的意见,几乎全部同学都赞成并表现出兴趣。
3结合竞争情报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内容体系
广海大原先使用的教材为机械工业出版社薛华成编译的《MIS》(以下简称A),这也是目前国内高校许多经管类专业采用最多的一本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但其中涉及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过多过杂,不利于文科性质的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后来在上课过程中又参考王道平译《MIS》(以下简称B),此书原著专门面向商学院学生而写,在内容陈述方面会比较注重商学院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培养目标,在不得不提及的如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也多数从最终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来介绍,便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接受。竞争情报方面的教材参考的是司有和编著《竞争情报理论与方法》(以下简称C)。
结合培养目标、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求学愿望,在借鉴上文提及的三本经典教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经管类《MIS》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云计算目前已经成为提供各种互联网服务的重要平台。随着商用化进程加快,云计算的概念已延伸到提供各种运算服务,包括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的it资源整合服务。
2 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云计算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经典的市场驱动的案例。google的创始者因为买不起昂贵的商用服务器来设计搜索引擎而采用了众多廉价pc来提供搜索服务。他们成功地把这种pc集群做到比商用服务器更强大,而成本却远远低于商用服务器的硬件和软件,形成了所谓的云计算技术。google的成功引发了产业对于云计算极大的关注,甚至把google云计算中五大关键技术(包括大规模集群管理、分布式文件系统、并行数据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资源管理)称为“五大巫术”。
云计算技术为it技术带来了重大变革。云计算技术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it建设及运营维护成本,降低了能源消耗,大大加快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云计算与互联网的结合催生了it商业模式的革命,促使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再购买和维护软硬件,而是从amazon等公司租用计算、存储、网络资源以及it服务,使得企业实现信息化变得像获取自来水一样方便、廉价。不仅如此,云计算技术以其本身在大容量存储、超大规模计算能力方面的优势,使得云计算已成为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助推器,成为推动着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创新模式。可以说,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对现有信息产业及应用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计算已引起各行各业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都在大力开展国家级云计算项目,试图在这场it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
2.1 google神话依赖于平台即服务
回顾云计算的起步和发展轨迹,我们不得不谈到google在以搜索为核心的互联网应用方面的成功。
1997年,有两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做了个软件作业叫做backrub,这是一个实验用的搜索引擎。在建立之初,backrub只是针对1 000万份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网页进行分析,后来他们发现斯坦福大学有上千人在使用这个软件,于是他们决定继续研发这个软件。把搜索的网页数目扩大,把搜索的效率提高,这就需要更高的计算性能,于是他们决定用多台服务器来实现。起初他们在自己的宿舍里攒计算机,后来宿舍舍友有意见,就被迫挪到一个破车库里攒,同时继续完善他们的backrub软件。因为当时很穷,只能用最便宜的器件来攒这些服务器。于是他们就买别人淘汰的主板、过期的cpu、便宜的小容量硬盘,还有廉价的电源,并拿纸盒子做机箱,能省就省。为了节约显卡、键盘什么的全都不要,就这样一气组装了一堆服务器。1台价格大约100多美金。可这种廉价组装的服务器很容易坏,不稳定,怎么办?这两个学生决定靠写完善的容灾软件系统来克服这个毛病。就这样,到了1999年或者2000年的时候,他们已有了几千台这样的服务器。他们开始用网络把这些服务器连接起来,在上面试着部署他们写的软件系统来进行文本搜索试验。既然在这样一个系统里面不可能用1台机器实现高性能,他们就在软件系统里研究了一套新型运算模式来实现高性能运算,这就是人们现在所称的“云计算”。这两个学生叫做布林和佩奇,他们在车库里攒出来的公司就是现在鼎鼎有名的google。
如今,他们已经有了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组成的云计算平台,并依赖这样的云计算平台提供其著名的互联网搜索服务、gmail服务以及google map和新型的google wave和google voice等互联网服务。
依靠云计算平台,他们的网络爬虫爬遍了全世界,包括
2.3 salesforce.com奠定了软件
即服务的云计算模式
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第3个里程碑,一定属于salesforce.com。起初,这家公司想做自己的数据库管理类软件,并把它卖给企业用户。可是他们发现,在数据库管理类软件领域,他们可能永远打不过oracle。但是他们发现oracle的昂贵价格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更有很多工业制造和物流行业的企业花大价钱买了oracle产品后却因为缺少专业知识而不能把它用好。于是他们决定利用新型的互联网来提供软件服务,从而和oracle竞争。这家公司在1999年首次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点向企业提供以客户管理为中心的营销支持服务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使得企业不必再像以前那样通过部署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来进行客户管理及营销服务,而只需通过云端的软件来管理,从而为软件即服务(saas)奠定了基础。这家位于旧金山的科技创新公司,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云服务而迅速壮大,他们的48 000个企业客户遍布世界各地。这些中小型企业可以不用购买和安装软件来实现其企业信息化服务,且数据都存储在云端,从而大大节省了成本,并能最大限度和最方便地实现信息共享和随取。这些中小型企业使得saas供应商salesforce年营业额增速高达50%,成为目前纳斯达克股市中的一家明星公司。saas模式的云服务可以帮助任何一个不懂it技术的中小企业花很少的运营成本,快速并科学构建适合其商业需求的企业信息化平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企业信息化进程,也加快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在云计算技术的驱动下,运算服务正从传统的“高接触、高成本、低承诺”的服务配置向“低接触、低成本、高承诺”转变。如今,包括iaas、paas、saas等模式的云计算凭借其优势获得了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企业、政府、军队等各种重要部门都正在全力研发和部署云计算相关的软件和服务。云计算已进入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ibm和google开始与一些大学合作进行大规模云计算理论研究项目。政府和军队的“私有云”正在悄然建设。许多新兴的初创公司和大型企业正在全力研发和部署云计算相关的软件和服务。与此同时风险投资和技术买家的兴趣也在迅速升温。迎着朝阳前进,是it技术发源地——美国硅谷对云计算目前发展状态的定位。
3 云计算的发展前景
美国多家市场研究公司联合预测,云计算市场将在未来几年高速增长,it厂商正以快于预期的速度转向运用云技术。根据gartner的调查结果,2009年全球云服务收入增长21%,从2008年的464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563亿美元。2013年全球云服务收入会达到1 501亿美元。
gartner分析师认为,传统的内部it服务和大量的新业务会持续迁移到云计算中。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业务流程是最大的云服务市场,其中包括广告、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和支付处理。google、microsoft、yahoo等公司云服务收入到2013年将是最大的组成部分。目前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更严格的it预算,也使运用云计算来托管应用程序和服务更有吸引力。云计算是计算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然趋势,目前已在国际市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云计算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个人用户在几乎没有预付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即时使用计算资源,不必再提前做it资源计划,将大幅削减运营和使用成本。云计算系统同时改善了业务流程。各行业和机构可以把重点放在业务流程和逻辑组织上,而非it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上。
4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云计算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一种数据密集型的超级计算。在数据存储、数据管理、编程模式、并发控制、系统管理等5个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技术。
4.1 海量分布式存储技术
为保证高可用、高可靠和经济性,云计算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存储数据的可靠性,以高可靠软件来弥补硬件的不可靠,从而提供廉价可靠的系统。为了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数据存储技术必须具有高吞吐率和高传输率的特点。
云计算的数据存储系统主要有google gfs和hadoop开发团队开发的开源系统——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大部分it厂商,包括yahoo、intel的云计划采用的都是hdfs的数据存储技术。
4.2 并行编程模式
为了高效利用云计算的资源,使用户能更轻松地享受云计算带来的服务,云计算的编程模型必须保证后台复杂的并行执行和任务调度向用户和编程人员透明。云计算采用mapreduce编程模式,将任务自动分成多个子任务,通过map和reduce两步实现任务在大规模计算节点中的调度与分配。
4.3 数据管理技术
云计算系统对大数据集进行处理、分析,向用户提供高效的服务,因此,数据管理技术必须能够高效地管理大数据集。另外,如何在规模巨大的数据中找到特定的数据,也是云计算数据管理技术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云计算系统的数据管理往往采用列存储的数据管理模式,保证海量数据存储和分析性能。云计算的数据管理技术最著名的是google的bigtable数据管理技术,同时hadoop开发团队也开发了类似bigtable的开源数据管理模块hbase。
4.4 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
在多节点并发执行环境,分布式资源管理系统是保证系统状态正确的关键技术。系统状态需要在多节点之间同步,关键节点出现故障时需要迁移服务。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通过“锁”机制协调多任务对于资源的使用,从而保证数据操作的一致性。google的chubby是最著名的分布式资源管理系统。
4.5 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云计算资源规模庞大,一个系统的服务器数量可能会高达10万台并跨越几个坐落于不同物理地点的数据中心,同时还运行成千上万种应用。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服务器,保证这些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能够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云计算系统管理技术是云计算的“神经网络”。云计算系统管理技术能使大量的服务器协同工作,方便地进行业务部署和开通,快速地发现和恢复系统故障,使云计算系统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实现大规模的可运营、可管理。google通过其卓越的云计算管理系统维持着全球上百万台pc服务器协同、高效地运行着,其云计算系统管理技术被作为企业核心机密至今没有公布技术资料。
4.6 绿色节能技术
过去两年,互联网、微媒体、各大型网站等有一个炙手可热的IT名称:大数据。“德国足球队背后的数据动力:SAP Match Insight” [1]、“数据科学家:21世纪最性感的职业” [2]……这些引人注目的文章和图说不断充斥着越来越多信息化工作者的神经。众多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型企业开始思考如何让数据发挥更大价值,建立全集团级数据中心已成为更多CIO关注的话题。而实际上,集团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在起步初期便异常困难,试推行后或面临进退两难境地。大数据的分析技术与能力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新的价值?是否一般企业也能像哈佛经典案例“啤酒与尿布”、像“谷歌预测H1N1L流感”那样精准?企业如何快速跟上世界量化分析师的步伐?企业数据中心能否盘活企业数据、使企业立于长久不败之地?
一、数据中心的定义
数据中心是企业的业务系统与数据资源进行集中、集成、共享、分析的场地,是工具、流程和应用等的有机组合。从应用层面看,包括业务系统、基于数据仓库的分析系统;从数据层面看,包括操作型数据和分析型数据以及数据与数据的集成/整合流程;从基础设施层面看,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和整体IT 运行维护服务。因此,完整的数据中心是包含硬件、数据、应用和运维以及管理的有机整体。
二、建设数据中心的初衷
2.1从信息化管理角度提出建设数据中心
笔者文中的案例企业,ERP SAP信息系统已经涵盖了生产运营、
工程建设、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各大主要业务领域,但仍然有部分业务运转在ERP体系之外(如供应商管理等)。这些业务系统包含了ERP可以基本满足操作业务的需要,但在数据标准和架构平台上都不一致,导致获取数据和交换数据都比较困难,不利于从管理维度来加工组织数据,于是信息化管理工作者可能会提出建设数据中心的需求。
2.2从业务需求部门提出建设数据中心
笔者遇到财务部门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财务战略转型,需要进行管理维度的财务数据分析,从而提出建立“财务数据中心”的需求。
2.3从集团战略经营决策支持体系角度
随着外部市场变化趋于频繁,集团决策层对于快速获取可信的企业运营分析数据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要在企业累积的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快速、稳定、精准、面向主题数据的存储与分析中心,为集团高层经营活动(如中长期战略分析、经营分析等)提供决策辅助支持。
三、建设数据中心面临的困境分析
3.1建设数据中心的痛点难以聚焦
在建立集团级数据中心的时候,一定要清楚企业在数据应用方面到底遇到了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以下表为例,这样的分析罗列较多,但不能将问题聚焦也无法分析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例如,“存在数据手工收集的问题”,级别为高,这一类需要进一步细化分析,到底是什么数据处于手工收集状态,如果是安全质量事件、计划值等,手工输入符合事实,但如果是ERP财务收入板块合并数也是手工,这个就要深究原因。事实有可能最终分析结果只需加强数据录入管理规范与质量考核,而并非要启动一个大型数据中心项目。
序号 痛点 建议 优先级 关联痛点分析
1 数据出现跨业务问题时用户无法快速找到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无法统一协调多部门快速响应数据相关问题 建立数据管理职能部门 高 组织与职能
2 没有统一数据梳理规范和流程 制定指标梳理管理规范 高 服务及管控
3 业务在流转过程中无相应的数据质量统一规范 完善流程中的数据质量关口规范 中 服务及管控
4 顶层设计没有统一的主数据编码管理规范、约束制度 完善主数据编码规范、主数据管理流程制度 高 服务及管控
5 集团数据管理相关的审批流程不规范 完善数据管理的运维审批流程 高 流程与工具
6 存在数据手工收集的问题 建立数据源优化方案建议 高 流程与工具
7 数据流转延迟,逻辑关系不清晰 测试数据流转延迟问题,明确数据间逻辑关系定义 高 流程与工具
8 无专业数据分析工具 构建符合企业业务经营及管理决策的专业数据分析工具 高 流程与工具
3.2建设数据中心的可行性分析缺乏完整性
大多数据中心项目在分析可行性时,业务系统的完备性和数据的健全性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可行性分析的依据。但是,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数据分析领域较为困难的事情:对于数据分析的需求是否明确?如果这一点模糊不定,需求只是急于一时并非正式提出的,在实现过程中因无稳定确认的需求作为基础支撑,项目推动和执行也必然不够坚决。
3.3建设数据中心的短期目标不明确会影响长期目标
建设数据中心的目标可以设为短期和中长期目标,找准当前最急
迫的需求,立足长远而规划。在大型企业集团中,中长期的总体目标较容易定位清楚,而短期的目标则难以快速确立。比如,短期内是做一个数据中心的模块试点根据结果再做整体规划,还是做一个完整的规划项目再分期建设?短期内是把某个领域的数据做试点,还是自底向上把所有数据全部推到数据中心?在这个问题上会难以决策和摇摆不定,时过境迁时再谈数据中心需要重新选择。一旦确定短期目标和模式后,对中长期的实施路线也影响较大。
3.4建设数据中心的项目方案和预算的决策周期冗长
数据中心项目牵涉面广、涉及较多深层次问题,技术方案复杂、人力物力投入多,数据中心项目的预算评估结果很可能并非小数。例如,对底层系统进行改造、建立中间数据库时可能需要引入新的技术工具和平台,需要耗费较多费用。同时,建设后的效果与收益在上线两至三年内预计难以体现。因此,组织层次多、决策分散的大型企业要做这样耗资巨大的信息化项目,普遍预算决策周期冗长,有时还会半路搁浅。
3.5建设数据中心往往带来组织变革,阻力大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中,牵涉面广、实施周期长的项目要长期维持其效益,均需要设置相应的运营管理与支撑团队,会带来人员和组织分工相应调整,而企业集团里组织变革的阻力也不易,这是关于数据中心项目决策和推动的又一难事。
四、数据中心可能的推行之路三要素
4.1选择合适的数据中心长期规划建设模式
集团级数据中心的建设通常有两种模式:自上而下和自底向上。自上而下依照需求出发,通过需求追溯系统数据来源,制定源系统必要的改造方案,延展对业务系统管理标准提高的诉求。此种方式适宜需求明确、范围不广、数据来源基本明确的短平快实施模式。自底向上从底层梳理源系统数据质量情况、制定数据标准、确定数据范围,建立数据模型,最终挖掘和呈现。此种方式耗时较长,被的可能性小,为潜在数据挖掘也带来了机会。
从业界实施经验看,自底向上的模式看似枯燥耗时,但长远看更优于自上而下的模式。
4.2管理规范、技术能力、人员素质相辅相成
更多的数据中心项目实践证明,管理规范、技术能力和人员素质是数据中心建成后长期发挥效益的三条支柱,三者必须相辅相成。需要有专人专岗利用先进的技术工具,对主数据和交易数据进行质量监督与考核,要持续优化数据标准,将新标准部署到系统中,依此支撑数据中心的长效运作。
4.3将企业所有数据统一管控
企业里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各单体部门的数据均显示业绩很好,而老板的业绩没完成,类似业界常说的“俄罗斯矿山爆炸”的故事―人力资源经理说“这样说来,只能去考核俄罗斯矿山了”。企业经营数据必须要统一定义和统一管理,然后服务于企业各部门。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各说一词”的推诿现象。
五、结语
大数据分析在引领一个全新时代。对企业来讲,最实惠的用处是抓住最矛盾的问题、利用新的IT技术和工具、再发现新的实质性和根本性问题,推动企业业务向前发展,从而完成一个信息化的向上积极的生态迭代。这样一个生态迭代的特点就是基于数据的“集成、跨度、实时、可追溯、可预测”。
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集团数据中心的属性和价值所在。牢牢抓住集团级数据中心推行之路的三要素,路虽艰难但不再摇摆,投入才会有产出,在大数据时代,有数据就能有信息,有信息就能有知识,有知识就能成就企业发展[3]。在国内,企业基于数据的分析和价值挖掘仍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对在情,是因为甲方的前提假设是,“我是外行,你是专家,你交给我的东西就应该满足我的需求。”此种心情对于花了钱、想办事的用户而言绝对正常,无可厚非; 为何又说它错在理呢?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信息化项目有着独特的运作规律,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家装工程。不同的用户业务和流程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项目需求的本质不同。换言之,用户自身的行业特性,对于乙方设计方案构成了一道高高的门槛。显然,要想破解甲乙双方的不信任局面,走出死胡同,就必须削平这道看不见的门槛。
“我们十分希望,供应商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信息化项目的前期需求分析和规划当中来。”这位政府信息主管说。期望借助IT咨询来化解矛盾,正是政府信息主管们的真实心态。
相关从业者的数据也证明,经过艰难的垦荒与耐心的等待,国内IT咨询市场终于迎来了一线曙光。2008年初,国内重要的IT服务商――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在盘点2007年业绩时发现,向用户提供IT规划与技术咨询服务,成为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门类之一。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淮松说,“虽然这一块的营业收入所占的比重还很小,其增速却是最快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短短3年时间内,IT咨询的营业额已经增长超过10倍。近年来,原本侧重于软硬件集成的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软化”IT服务的策略,将业务范围从系统集成项目的工程建设,向前后两端延伸。而IT规划与技术咨询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软化”服务策略的成功。2月28日,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公布了截至2007年12月31日止公司财年第三季度业绩。财报显示,得益于面向客户与服务的转型,神州数码财年前三季度营业额达264.09亿港元,同比增长39.1%。神州数码董事会主席兼CEO郭为表示: “服务业务在收入和盈利方面更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成长。”
但IT服务“软化”,绝非IT服务商商们的一厢情愿。长期与用户直接打交道的服务商们,对于市场需求的些微变化,表现得极度敏感。中国信息化快速普及与用户自身专业IT队伍的稀缺之间的不匹配,才是IT咨询需求快速增长的根本动因。
1.信息化的普及。著名物流专家王之泰教授曾经说过“物流的灵魂在系统,物流的关键在管理”,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可见不同一般,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部门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企业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为实施网络营销提供了技术基础。
2.竞争对手多样化。由于网络使海量的商业信息透明化、全面化、实时化,使自己的竞争优势非常容易被竞争对手所熟知、模仿并超越;物流行业技术壁垒也较低,也使物流企业面临着众多其他类似企业的竞争。
3.客户需求多样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与客户间存在比传统商务环境下更多的接触点:电子邮件、呼叫中心、网站留言、专用的支付手段和合作伙伴的内部网或外部网等等,方便了客户对企业行为的反馈,也增加了客户对企业的期望,客户要求享受快速、及时、便利和快速响应的服务,增加了物流企业的管理难度。
二、网络时代物流企业的营销策略探讨
网络营销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网络来宣传自己的企业,推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以4Cs(客户、成本、便利、沟通)为战略导向,以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为策略实施中心,来更好地指导企业的营销工作。尤其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复苏,以信息为主的物流企业的营销重点策略都应该围绕着客户来进行:
1.物流企业应该通过网络与客户进行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与顾客广交朋友,深入地介绍产品和服务,处理与顾客之间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的经营目标。网络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快、应用之广、交流之方便、节约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之优势是一般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它给网络营销带来了传统营销难以达到的优势。
2.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在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增值服务设施等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方面进行较大的投入,努力建立和不断完善自己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客户服务信息系统等信息平台。利用Internet技术手段和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功能,物流企业可以与生产企业共享信息,对生产企业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进行跟踪服务,还可以为生产企业的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流通加工、成品配送等提出系统的物流解决方案,实现物流服务的个性化,提高物流服务的增值性和生产企业的转换成本。这样做,生产企业的经营信息自始至终贯穿在物流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能够达到正确指导物流企业的营销行为,包括市场调查、客户分析、产品开发、销售策略、反馈信息等环节,有效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稳定市场份额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让生产企业适时了解和掌控自己的物流状态,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效率,强化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盟关系,同时提高物流服务竞争的门槛,对潜在客户形成有效的吸引。
3.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偏好、习惯、喜好和变化趋势等,实施交叉销售(Cross-selling)。即根据客户的需求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要有特色,或者价格有优势,优质的服务让买方满意;物流企业通过深化客户关系,主动提供客户潜在的需求,不断拓展业务,扩大市场份额;在即满足了客户需求又加深了与客户关系的同时,物流企业还可以借此机会,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4.以网络的便利条件为依托,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来开展营销,这些资源包括自己现有的、可以开发或正在开发的,也包括合作伙伴的,而且可以在很大合作范围内与合作伙伴开展交叉营销,从最简单的交换链接、用户资源共享,直到战略联盟甚至高端的资本合作。
目前物流企业中利用Internet开展网络营销的并不多,而全程物流与百度搜索的合作可谓是物流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经典案例,全程物流(深圳)有限公司推出的物流网络信息平台“中国全程物流网”()就是定位以全方位的物流网络为基础,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整合和提升传统物流产业,并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居于主导支配地位,以抓节点、筑连线的方式,构筑立足深圳、面向全球的一站式全程物流网络(包括物流平台和信息平台)。全程物流就是借助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通过网络营销中心的传播统
一、双向沟通,从而实现了企业的营销目标,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3年上半年网上结合信息系统实现的网上交易金额就高达约5000万,全年收到重要反馈企业信息100多条,其中不乏很多国内上市公司的物流需求信息,其网站日均访问量也高达1000多次;全程的服务和产品也获得不尽的市场扩张能力,品牌价值一再飙升,并在2004年“高交会”上被指定为唯一的物流服务商,并获得了“深圳市优秀物流企业”、“货运与物流诚信企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荐技术服务商”等多项荣誉称号。
抛开运气说不谈,我们不妨看看网易体育对此进行的深度分析。横扫欧洲足坛近四年的巴萨四年来在各项赛事中遇到过53支球队,战胜过其中的52支,但就是在面对力量派的切尔西时一筹莫展。这期间巴萨四次交手切尔西,3平1负。切尔西的防守纪律性是克制巴萨最厉害的武器。
之所以在《首席财务官》这样一本专业的财经媒体上讨论这些看似无关的足球轶事,更多的原因是在于近几年来国内官、产、学、研等各大主流领域对于创新的过度追捧,比如对于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泛企业家崇拜就是一例。目前国内的出口增长滑坡已成定局,内需市场又迟迟不振,而向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显然也处于强抑制状态。而国内媒体对此连篇累牍的报道中,无非还是谈“加快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之类的陈词滥调,仿佛只有像梅西那样的独门新技术、新产品才是能够拯救无数陷入利润率快速下滑的本土企业的“杀手级应用”。
事实上,艰难时世中真正的普适性问题是——本土企业的防守能力够好吗?《首席财务官》杂志率先在业内提出的“精益财务”管理思想,恰恰直指现代企业管理中防守能力的核心所在。为此,对于今年这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经济困局,我们将2011年定义为“精益财务时代”的元年,并通过“2011中国CFO年度”评选活动,遴选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走向精益财务管理的经典案例,以供本土CFO们研究和借鉴。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激荡的新企业发展史,不难看出,在制度红利、人口红利、市场红利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本土企业当时最优的战略选择就是开拓新市场、扩大规模、进入更多的行业等等,这些战略无一例外的可以被视为“进攻战略”,这对于整体处于创业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来说,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
这个时期的中国企业行事风格看上去很像武学中所谓的“唐手”。唐手是日本古代一种徒手搏击武道,也是现如今空手道的原型。最初的唐手传闻是由唐朝武术传入日本改良而成。唐手是一种非常霸气的武道,非常讲究快速干脆及攻击的杀伤性,往往有一击必杀之说。
然而在经济规模已经达到47万亿元量级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快、准、狠”显然不可能成为下一个“守业”阶段的主流行事风格。
精益财务的世界观
要理解精益财务的管理思想体系,首先我们需要溯源到风靡全球制造业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从业内普遍认可的定义上看,所谓精益生产是专指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代表的新型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同一条流水线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适时供应、多技能和具有团队精神的劳动力、对生产过程不断改进的动力与能力。
事实上,精益生产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耗资巨大的专项研究结果中对丰田即时生产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赞誉。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效益。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丰田汽车的异军突起迅速改写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在此震撼之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世界上17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花费五年时间,耗资500万美元,从丰田的案例入手,最终提出一整套精益生产的理论框架体系。
如果我们追溯精益生产方式的起源,就不难看出以其为思想根基的“精益财务”管理体系之于当下中国经济的重要性。精益生产是战后日本汽车工业遭到的“资源稀缺”和“多品种、少批量”市场制约的产物,它是从丰田相佐诘开始,经丰田喜一郎及大野耐一等人的共同努力,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逐步完善而形成的。
无独有偶,中国经济此刻同样面临着“资源稀缺”和单一产品大众市场的消失。通过本刊长期对本土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观察和研究而言,本土企业就如何实现精益财务管理本身来讲,首先要面临的是对于财务管理的世界观的全面改造。根据目前本土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现状,我们认为“耐心、均衡、改良”这三个精神要素构成了引导本土企业构建精益财务管理体系的基本世界观。
耐心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有过一句名言,“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这句话对于已经习惯了在高速成长中解决问题的本土企业,很可能存在着高度不适应的风格转换,换言之,耐心正在成为当下本土企业家精神中普遍稀缺的宝贵品质。
不久前,上市公司威远生化的一份公告使得联想控股最新股权结构曝光,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柳传志等五名高管持股9.6%,其中柳传志个人持股3.4%,业内估算柳传志身家估算或超10亿元。而同样带着红帽子出生、壮大的联想,在解决企业家价值的时候,并没有采取当时较为激进且屡造事端的MBO等方式,而是用大股东认可的极其缓慢的35%年度利润奖金的方式,耗时八年才借助政策东风实现了高管持股。
同样走向精益财务管理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CFO一定要勇于打消董事会和管理层对于财务管理提升“速胜论”的期望,诸如全面预算管理、战略成本管理、集团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以及作为基础骨架的财务信息化等,均不可能是短、平、快的项目,每个模块的建设和提升都是长则三五年短则一两年的周期,才有可能发挥出预想中的精益效果。
均衡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防守体系都是以缺点数来衡量其优劣的。因此“一招鲜,吃遍天”在精益财务管理体系中是完全不适用的。比如以相对结构简单的外向型出口贸易企业而言,仅仅外汇风险管理能力、信用管理能力、融资优化管理能力这三项带来的挑战就足以使本来就挣扎在毛利率个位数上的大批贸易企业随时处于生死一线之间。
早在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商务部研究院就曾做过相应的估算,中国企业被拖欠的海外应收款已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正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考虑到这几年出口形势的恶化程度,可以相信这一数字还会有较大的提升。而商务部研究院的另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外贸领域的总体坏账率约为5%。考虑到整个外贸行业不足10%的毛利率,这样的坏账率实在是生死问题。
因此本土CFO在推进精益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不妨参考各类杀毒软件升级“安全漏洞补丁”的技术思路,从最致命的各种防守漏洞开始着手,其建设基调首先就要力保整个体系的相对均衡。
改良
相比于在近100年中国历史舞台上占据主角的激进革命理论而言,梁启超和主张的改良主义思潮近来日益在思想界重新得到重视。
按照百度词条的解释,“改良,原指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更适合要求之义,暗含在现有的基础上修改,不包括重来。”
从CFO的角度来说,在保持企业正常运营连续性的条件下,进行暴风骤雨的革命式、运动式的财务管理再造,是严重缺乏物质基础的,也不可能会得到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长期支持。因此基于循序渐进式的财务改良,将是CFO引领本土企业实现精益财务再造的唯一方式。而且这种改良的进程必须要不断伴随着阶段性的成果,才能鼓动公司上下一心稳步提升财务管理的精益化。
精益财务的方法论
在组织内部形成了上述精益财务的世界观之后,CFO们必然要通过现实的具体操作与执行,进而在本土企业逐步形成精益财务管理的体系。同样我们再次回到精益生产的理论知识库里面去寻求营养的支持。
从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而言,其主要有以下多个支撑性的模块组件:追求零库存;快速反应的流程;标准化下的高质量体系;扩展至供应链的精益化;团队和谐的人本位主义等等。从CFO角度再来审视这些精益生产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不妨将“资源高度集约”、“重塑安全与效率兼顾的流程”、“精益的团队与工具”这三个原则作为组织内部实现精益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方法论。
资源高度集约
精益财务的思想侧重于在源头上解决问题,因此有关于提高资源分配效率的财务管理模块,必将是CFO导入精益财务管理体系的首选领域。这其中全面预算管理和集团资金管理无疑是解决资源分配效率的最直接的管理工具。
不过和早前有所不同的是,无论是全面预算管理还是集团资金管理,精益财务管理体系下两者均需要快速地完成既有功能的布设与展开。举例而言,在如今高频、宽幅震荡的市场环境下,像过去那种进程漫长的、结构僵化、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喋喋不休的争吵式的预算管理体系,肯定无法适应像精益生产中那种“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业务体系。如何确保足够约束性的前提之下,提升业务部门的预算弹性,正是新一代全面预算管理的精要所在。“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本土CFO们不妨在优秀的第三方咨询机构和系统工具提供商的支持下,来找到这些实现“资源高度集约”中约束与弹性的最佳结合点。
重塑安全与效率兼顾的流程
被日本企业近乎神化的管理大师戴明说过,“员工只须对15%的问题负责,另外85%归咎于制度流程。”所以丰田生产模式中最具震撼力的当属其快速反应、杜绝浪费的超高效流程。
就CFO而言,从财务视角帮助企业重新塑造基于安全和效率坚固的运营流程,显然是能够将精益财务管理体系长期化的最大成果。其中战略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基本能称得上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大核心抓手。在《首席财务官》长期的CFO案例访谈中,我们注意到类似宇龙通信(以生产酷派手机闻名)CFO蒋超和大唐电信集团CFO高永岗等高科技企业CFO把内部控制体系极力嵌入到失败风险极高的研发环节的案例,也观察到类似中国神华CFO张克慧将战略成本管理甚至前移至煤矿勘探环节的案例。可见尽可能扩大精益财务思想在整体业务流程中覆盖的宽度、密度和深度,正是当下优秀CFO们日常工作的主要重心。
特别要提醒CFO注意的是,重塑和优化流程的终极目标始终是提高总体效益,而不是提高局部的部门效益,有时候为了企业的总体效益即使牺牲局部部门的效益也是必然的选择。
精益的团队与工具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岗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即会计学的新兴分支――电算化会计学。它与成本会计学、西方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相提并论,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社会需要高质量的会计软件及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国家财政部1994年5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文件中规定了我国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赋予财会人员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通过改革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成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会计专业教育在明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尽快调整该专业知识结构,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优化配置课程内容,以适应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要。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到位,与时展脱节。目前,各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操作与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教学重点是放在如何去操作财务软件,以提高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个教学目标的形成是与早期会计电算化发展和当时的人才培养战略相适应的。但时代在发展,当今已进入到电子商务时代、ERP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会计软件已由功能单一的核算型软件发展成为功能庞大、结构复杂的管理型、决策支持型的网络会计软件。因此,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迫使高等院校必须重新确定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
(二)教材使用混乱,适用性差,教学内容不合理。目前,高等院校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比较混乱,大多数教材主要存在两类缺陷:一类是理论介绍式,即只讲述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缺乏与应用软件相配套的操作内容;另一类是操作手册式,仅引用某种财务软件来讲述会计核算的操作过程,忽略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在上述情况下,各学校的任课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判断,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不稳定、不规范,缺乏系统性,而这样的教材学生用后难以从中学到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用得着的真东西,往往会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老式的授课方法已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信息系统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元化,业务流程及软件功能非常复杂,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板书等落后教学方式,将无法使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并难以适应网络经济环境的需要。
(四)实践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会计电算化》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普通的财务软件操作相当简单,涉及财务分析和管理的内容不多,实践课一般缺乏系统性,只是将一些简单的手工会计搬到财务软件中,学生只是进行一些基本数据的输入工作,并没有真正了解到会计的电算化工作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应用,以前财务软件的功能已经整合到ERP软件中了,而ERP软件的功能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如果实践课上只练习财务处理方面的功能就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会使学生感受不到ERP给企业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会对学生日后走上电算化工作岗位造成不利影响。
(五)师资队伍知识老化,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但涵盖的知识面广,而且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然而,由于其是新兴学科,真正科班出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少,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通过自学或进修该专业的,再加上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导致知识结构老化,实践技能不强,师资力量不足,必将严重影响到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好的教师的指导,就很难涌现出好的学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适应电子商务及ERP时代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包括会计软件在内的管理软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各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他们强调会计信息化人才除了能使用软件对会计业务进行正确处理外,更要会借助软件及其管理知识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财务分析、预测、控制及决策。因此,在ERP环境下,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较全面地介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与应用方法,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实现和管理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为将来使用和维护会计软件、用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初步基础。
(二)加强教材建设,规范教学内容。随着企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对AIS(会计信息系统)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已不是单一的会计电算化内容,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的教材中应纳入ERP的内容。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会计、计算机以及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专家对高等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进行统一编写。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教材选择的随意性,从而规范教学内容。
(三)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应结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阶段、教学对象等,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使课程具有吸引力,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变消极接受知识为积极吸收知识;再如,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即学生在仿真企业中担任不同的企业岗位角色,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在经营公司过程中学生可以不同的观点分析决策,加强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近实际企业,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很有意义。
在教学方式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如,通过某些先进的教学系统软件所提供的强大功能进行财务软件的操作演示、教学课件的播放、经典案例分析以及对教学活动加以控制,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完善实践内容,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为了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中,应重点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动手能力”。笔者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水平普遍偏低。通常情况下,学生在上机时都是对教师上课时在课堂上所做的各种演示、案例教学及课件的重复和模仿,普遍缺乏创造性,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快速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环境。因此,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凡事靠自己来解决,即当下国内外流行的“DIM”(即DO IT BY MYSELF)习惯,在上机时不要事事都问老师,将老师当成“服务器”。另外,教师在做上机指导,回答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注意尽量避免直接回答具体问题或做法,要尽量向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学生自己找答案,让学生亲自动手来解决具体问题。
(五)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强化教师教学水平。目前,随着SYBASE、ORACLE、IBMDB2等大型数据库在财务会计软件中的广泛应用,ERP等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电子商务等新领域与财务会计软件的逐步整合,站在《会计电算化》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深感身上担子之重。
据调查,目前高校从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属于“半路出家”型,不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识,就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财会专业知识,真正“科班”出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少,导致目前能够适应ERP环境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师资十分匮乏,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人员主要为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很难适应现代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这种情况导致了会计电算化教育更多的只是单纯利用电脑进行会计核算,根本无法适应ERP系统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必须尽快引进一批既懂会计、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到会计电算化教师的队伍中来。同时,一方面可以派会计教师到有关院校进修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造就全面型教师;另一方面鼓励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师自我提高攻读ERP硕士、博士学位,并加强与已有ERP运用的实际企业的联系,通过实践,提高实际综合应用水平,从而改变偏向会计核算而没有将AIS作为ERP子系统的角度来组织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局面。
总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要跟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海燕.ERP教育在中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2]张洪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赵海兰.谈《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实务》教学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4]卢新国.浅议ERP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1.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1-0153-02
1 系统设计目标
大型离散制造业(如装备、建材、汽车零配件、家具、家电等)的内部供应链管理问题始终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容易造成企业信息断层的薄弱环节,内部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企业运作的效率和成本,影响到企业的客户关系和企业形象,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制造业的内部供应链中,仓储管理又是重要和关键环节,大型制造业的内部仓储系统往往十分庞大和复杂,具有品种型号繁多、立体多元密集、动态变化迅速、空间操作面庞大等特点,企业常常因为物品进库未严格执行预先设定程序而造成出货效率低下,货物寻址困难,严重影响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本系统针对大型制造业内部仓储系统的具体特点,采用RFID触发容错寻址方式,研究设计大型仓储的智能管理模型,探索大型制造业的仓储系统智能化管理的普遍规律,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供应用模型。系统设计的目标如下:
1)通过信息化技术在大型制造业智能仓储系统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企业内部供应链运行效率,降低内部物流成本,杜绝企业内部物流各环节的漏洞,避免出现供应链信息断层,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2)通过分析大型制造业智能仓储系统的典型事件流模型,研究设计一套适应于大型离散制造业的内部仓储智能管理系统,通过配置化、移植化、模块化等手段,形成典型的大型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解决方案,为系统产业化打下基础;
3)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基地,大型制造企业不乏其数,这些企业大多具备离散制造的特点,其内部供应链管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本系统研究的成果可以在这些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型仓储系统的现状分析
国内大型制造企业的仓储管理大致分为3种类型:传统式的人工管理、依赖ERP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智能仓储管理系统。
传统的仓库管理一般依赖于一个非自动化的、以纸张文件为基础的系统来记录、追踪进出的货物,完全由人工实施仓库内部的管理,因此仓库管理的效率极其低下,所能管理的仓库规模也很小。依赖ERP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企业的局域网或互联网,对仓储的管理货物或材料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物品进出仓依赖人工电脑输入,并少量使用工作单的传递,货物的堆放和定位靠事先的预定程序设定,操作者必须严格执行,货物的进出平衡基本有保证,但寻址和定位就可能因为人的责任心或现场的客观情况而难于实现精准管理,通常要靠一段时间进行一次盘点来理顺,但盘点毕竟是事后行为,并不能实现仓储系统信息的实时化。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常常采用条码技术、二维码技术甚至是RFID技术,对仓库到货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保证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目前,各大企业采用数据自动采集技术管理供应链中的仓储系统,其采集方法还是被动采集或半自动采集,数据采集终端通常装配在托盘或叉车上,或者是操作者手持便携式终端,无法做到密集货架地址的唯一性,客观上还是无法实现货物的动态寻址,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人的责任心。
我国的大型制造企业的内部仓储系统虽然庞大,但自动化程度还很低,建设机械化、自动化的仓储系统投资也十分惊人,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还将维持目前现状。因此设计一种既能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又能实现货物自动容错定位的仓储管理解决方案,是一种既省钱又能达到智能管理目的的好方法,这也正是本系统的核心内容。
3 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1)研究开发全新理念的主动采集、容错寻址的RFID技术部署方案,包括货物托盘电子标签设计及部署、多层密集货架感应天线设计及部署、密集采集分布式读写器设计及部署、多通道数据通讯路径设计及部署、RFID原始信号的预处理(如隔离、分序、过滤、判断及干扰处理等)、故障诊断及定位系统的设计等;
2)仓储系统数据库及软件平台设计,数据库设计包括货物动态平衡数据库设计、三维货架状态数据库设计、托盘状态数据库设计、电子标签与读写器天线逻辑地址数据库设计、逻辑状态与物理状态对应关系的数据库设计、内部操作人员及操作设备数据库设计等;软件平台设计包括仓储监控平台、物品进库平台、物品出库平台、货架动态分配平台、智能寻址平台、托盘及操作设备调度平台、盘点及统计平台等;
3)系统数据与ERP内部供应链管理接口设计。包括异构数据的同步与访问、ERP指令的接受、仓储状态的动态实时上传等,以实现企业整体信息化。
4 系统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1)解决适应于金属表面的电子标签和读写器天线的通讯有效性问题。众所周知,金属表面会改变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性能和参数,对数据采集造成严重干扰,影响电子标签的识读和通讯,由于大型仓储系统的载体单位的成品仓库无论是货架、托盘还是货物很可能是金属材料,在其上部署RFID技术,通讯的有效性是首当其冲的难题;
2)解决密集读写系统的数据通路隔离和地址匹配问题。大型仓储的立体货架、货位和托盘都非常多,每个托盘都部署有电子标签,每个货位都部署有读写天线,读写器的数量非常多,可见RFID数据通讯十分频繁,一方面要建立物理位置与逻辑地址的对应关系,处理好信号采集及通讯的排序、防冲突、防干扰、信号甄别、信号遴选等核心问题,处理好RFID触发网络反应速度问题;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信号的隔离问题,防止单元故障引发系统故障,同时通过诊断软件,第一时间定位故障单元,以便及时排除故障;
3)解决RFID识读的距离和极化问题。大型仓储系统操作面庞大,货物就位大多采用厂内机动车协助,随意性大,就位不可能十分理想,托盘电子标签与货架读写天线的距离忽远忽近,角度也可能偏移。因此,读写距离和极化角度是一个直接影响数据采集有效性的关键问题,范围过大会影响不同货位之间的数据混读,范围过小则会造成漏读。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根据现场情况设定合适的读写距离和极化角度;另一方面要适当设置屏蔽和隔离设施,以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4)解决货物批次与托盘级管理的货物分解与合成问题。由于采用了托盘管理,为提高空间利用率,很可能同一批次和型号的货物分布在不同的托盘和货架,这就是货物批次分解问题。相反,在货物量少的情况下,不同批次和型号的货物可能存放于同一托盘和货架内,这就是货物批次合成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分析并建立货物分解和合成事件流模型,厘清并规范分解与合成的逻辑关系,形成标准的计算机解决方案,这样既可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又便于技术平台的产业化应用。
5 系统设计的具体方法
5.1 总体方案设计
仓储管理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基于企业的现行ERP系统来进行设计,才能实现其智能管理和科学决策功能。底层也就是原始信息采集层通过通讯系统将大量数据包传输到服务器,以供管理及决策使用。因此,本项目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仓储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通讯系统、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系统、与供应链接口系统以及与企业ERP接口系统。图1是本系统的总体设计体系结构图。
图1系统体系结构图
5.2 RFID部署设计
RFID部署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可用性,为实现RFID触发容错寻址,同时防止通讯路径的相互干扰和冲突,RFID系统部署共分为三级网络,一级网络包含四个二级子网络。每个二级子网络包含20个三级子网络。每个三级子网络包含66~132个RF读写器节点。RF读写器及电子标签采用125kHz,传输方式采用485工业总线技术传输,电源采用分组供电方式,每6个RF读写器节点共用一个电源。
所谓触发容错寻址,就是操作者在运送货物到货架存放时,无论是严格按计算机事先安排的空位存放还是因多种原因造成错误存放,计算机系统都能通过RFID的实际触发地址而进行容错处理,货物及托盘的实际物理地址并不会出现混乱。本系统通过在密集货架的每一个货位上设计部署逻辑地址唯一的读写器或感应天线,在每一个托盘上部署唯一UID码的电子标签,一旦托盘进入货位的识读范围,即可触发RFID系统动作,将货物与货架的对应关系自动传输到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数据库里始终保存着正确的地址信息。这种方式下允许人的操作误差,并实现自动容错,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特点,同时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5.3 软件系统设计
软件系统是实现管理功能和决策功能的载体和工具,软件设计基于RFID采集的原始信息数据库、物理仓储系统抽象描述数据库及货物属性描述数据库,大型制造业内部仓储系统软件设计至少包括如下平台:动态监管及调度平台、入库作业平台、出库作业平台、移库作业平台、盘库作业平台、数据接口平台、数据挖掘及分析平台等。
1)动态监管及调度平台:包括监管仓库的货物存量、货物流量、货物存放物理及逻辑位置、发送入库指令、发送出库指令、货物寻址指引、维持动态平衡等功能;
2)入库作业流程:收货检验=〉制作和粘贴标签=〉货物进托盘=〉现场计算机自动分配库位=〉运送货物到指定库位(错放了也没关系,系统会自动容错)=〉托盘与货架自动对接通讯=〉每次操作的货架号和对应物品编号自动传输到网络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比对实际存放库位与理论存放库位是否一致=〉更新库存数据库;
3)出库作业流程:中心计算机下达出库计划=〉现场计算机编制出库指令=〉作业人员按数据终端提示,到达指定库位=〉从库位上取出指定货物对应的托盘=〉货架与托盘脱离触发RFID动作=〉货物离开货架的信息自动传输到计算机网络=〉货物运送到出口处=〉向现场计算机发回完成出库作业信息=〉更新中心数据库;
4)移库作业流程:根据需要,计算机编制移库指令=〉将需要移动的货物对应的托盘从货架取出=〉货架与托盘脱离触发RFID动作=〉货物离开货架的信息自动传输到计算机网络=〉运送货物到指定库位=〉托盘与货架自动对接通讯=〉每次操作的货架号和对应物品编号自动传输到网络计算机系统=〉更新库存数据库;
5)盘库作业流程:分为自动盘库和人工盘库。自动盘库流程:计算机发出盘库指令=〉对RFID全部单元进行扫描=〉输出盘库结果=〉比较盘库结果与货物实际存量,不符时发出警示=〉向现场计算机发出盘库结束信息。人工盘库采用便携式RFID数据终端和条码终端,理论上并不需要人工盘库,只有当货物、货架、托盘出现匹配混乱时才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