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6: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据专家介绍,飞船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带动作用不可估量。不管是对原材料的需求、对各种元件的需求,还是对中国的工业产品以及大型工程的组织和管理水平,都是严峻的考验。整个“神舟”飞船的研制耗时10年,工作人员克服了很多困难,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经受住了考验。自1970年4月24日,一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我国共发射了17颗人造卫星,已经成功收回16颗,回收成功率达92%,比美国、俄罗斯都要高。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看到自己的国家取得如果骄人的成绩时,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要知道,由于贫穷和落后,中华民族在近代100多年来失去了在海洋维护合法权益的机会,而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赶超,我们要在太空中占领一席之地。想当年,美苏之间展开激烈的太空竞争,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力量落后,只能旁观以待。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和发展,终于实现了“一步登天”的梦想,跨进了过去一直是美俄一统天下的国际航天俱乐部。
然而,我们在感到欢心鼓舞的同时,并不能滋生骄傲的情绪,应该看到,美俄的太空计划已经进行了大约40年,有了40年的经验技术的漫长积累和太空开发。中国只是迈出载人航天的第一步,而且世界上有不少国家也完全有技术能力进行载人太空飞行,比如日本、英国、德国等等,他们不做的原因是因为花费巨大,得不偿失。另据报道,印度在中国成功发射载人航空飞船后宣布将于2008年进行无人月球探索计划,可见,有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我们绝不能放松脚步,应该继续一点一滴地、脚踏实地地钻研和探索。而对于我们每个个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进则退,“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和实干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工作,随时为下一个目标进行积累。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看到自己的国家取得如果骄人的成绩时,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要知道,由于贫穷和落后,中华民族在近代100多年来失去了在海洋维护合法权益的机会,而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赶超,我们要在太空中占领一席之地。想当年,美苏之间展开激烈的太空竞争,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力量落后,只能旁观以待。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和发展,终于实现了“一步登天”的梦想,跨进了过去一直是美俄一统天下的国际航天俱乐部。
1949年10月1日,在世界东方!1955年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1958年生产出第一台“北京”牌电视机,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 ,2003年第一次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光来到了2010年,我正在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落成的新闻,这更是我国一个重大成就。以来,像这样的成就数不胜数,如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使我想起了鸟巢,想起了奥运会健儿们的英姿;如中国宇航员太空漫步,使我想起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六十年了,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以往的马车已经变成今天的汽车;以往的煤油灯已经变成今天的节能电灯;以往的茅草屋变成了今天的高楼大厦;以往……啊,我们的祖国今天是多么繁荣,多么富强!
六十年了,我们祖国又增添了多少世界级栋梁之才啊!有数学家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世界最先进的结果;有“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有“航天英雄”杨利伟等人;有“奥运飞人”刘翔,还有……啊,我们祖国多么伟大,多么辉煌!
六十年来,我们的祖国又创造了多少个奇迹啊!“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进入了太空,“神州六号”成功发射并胜利返回;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嫦娥”卫星奔月……
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城市,今天的乡村,今天的学校、工厂、商场、剧院、公园早已不是60年前的模样了。我们今天享有的一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赠送的,而是全中国人民艰苦劳动,创造奋斗的成果。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更要好好成长,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雄狮增添更新鲜的血液,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世人更加瞩目!
严桥中心小学
五O一班张欣宜
评语: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接受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间在授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又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光的色散,总结出运动三定律,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为什么他能在科学上做出卓越的贡献?用牛顿的话说,他是靠夜以继日的思考。牛顿读书和思考时非常专心,甚至到了非常入迷的地步。一次,他一边读书一边煮鸡蛋。等他揭开锅准备吃鸡蛋的时候,发现锅里煮的竟是自己的怀表。牛顿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勤奋和信心。通过启迪,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业对人类有所作为者,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要让学生相信勤奋和信心是一个永不枯竭、连续不断的驱动力。可见,教学中处处有德育因子,我们要努力挖掘,充分发挥,对学生全面实施德育。
提前进入报道状态
2012年2月1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式对外宣布神州九号飞船将于六月到八月择机发射。一接到这个消息,中国网记者随即与航天科技集团建立起紧密联系,提前进入报道状态。神九与天宫载人交会对接的新闻报道,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新闻报道一定要客观、准确,不夸大、不渲染。由于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由互相独立的多个部门组成,各个部门专业性很强、差异性很大。所以,为了避免犯常识性、事实性错误,中国网记者花费数月时间,潜心学习载人航天工程的系统的基础知识,挨个部门熟悉基本情况,系统了解整个工程运作的流程,进行系统消化整理。
6月9日,神九发射倒计时一周之际,中国网适时推出“神九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大型新闻专题。
航天新闻报道预案必须要有两手准备。因此,神九报道的预案中,不但有成功进行的报道方案,也对神九发射、对接、返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做了充足的准备。两份不同的报道预案,体现了重大报道策划必需的周密和充分。
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对于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网的神九专题充分体现网络时代多媒体报道特点,将现场实时图文直播、前方图片报道、专家视频访谈与文字新闻报道有机融合于一体,全面展现、及时跟进神九活动各个阶段的活动进展。专题在全面的新闻报道、翔实的技术信息、权威的资料展示基础上,根据网络多媒体特性,大量增加图片、视频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国航天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既体现了直播报道的现场感和时效性,又丰富了专题报道的内容,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传播效果。
在航天活动新闻报道中,瞬息万变,信息更替迅速,对网络传播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有更加新颖的报道形式来进行网络直播,而网络直播则具备现场感强、短而精、新闻价值高的优势,使得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和优势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大大增强了网友的心理参与感和关注度。
此外,专题还尝试使用大量直观有力的展现形式,深入浅出介绍复杂艰涩的高科技话题,比如用滑动栏目轴的形式展现中国航天员的衣食住行等概况;用示意图来展现此次交会对接过程中的任务步骤;用滚动大图模拟展示交会对接在空中的操作景象;用滑动图来图解中国未来空间站各个部分的功能;用二维坐标轴展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大步骤和九次神舟飞船重大任务。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和新形式的展现都可以帮助普通网友更加快捷地获取信息,一目了然地掌握我国载人航天的概况。
栏目与栏目之间的逻辑构架更加清晰严谨,将松散庞杂的科技信息化零为整,层层推进。纵向上,突显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成就;横向上,将中国与美俄交会对接做了简单比较。用图谱的形式全面直观地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帮助网友理清令人眼花缭乱的专家名单,对照航天的系统,可以从宏观上明确专家的工作职能。
体现现场感
6月初,中国网记者拿到神九采访任务工作时间表,获悉从6月16日至6月29日将有五次现场采访机会。随即,中国网组建两支报道小组,分别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北京航天城采访。中国网记者在第一时间采写独家新闻、图片与专访,运用消息、通讯、侧记、深度报道等多种体裁形式,精心选取新颖独特的关注点,更好地彰显了报道的影响力。
同步报道时效性强,与网友获取新闻的需求节奏同步,但是如何避免与其他媒体“撞车”的局限性呢?记者需要在报道角度选取、内容组织及形式表现方面有所创新,选好符合受众需求、独具特色的关注点,更好地发挥媒体自身的资源优势。
新闻报道要传达现场的信息,给受众带来信息接收的观感,实现新闻的传播价值,对新闻的真实和形象要求很高,因此新闻的形象化表达离不开对活动的环境、气氛、举止、言行,以及现场观察的描述。这就要求直播内容要敏锐地捕捉到现场有意思的细节,将受众带入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中。
“现场”作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地,是受众关注的焦点,因此要选择有内容可看,而且有故事可说的现场作为现场报道的背景。作为神九任务的两个主战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北京航天城飞行控制中心,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说,都是充满神秘感和神圣感的地方。在神九运行期间,这里发生的一举一动,都吸引万众的注意力。这些备受瞩目的现场活动,都将是最佳的“故事背景”。
开掘独家新闻点
载人航天工程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涉及系统不同方向的各种问题。许多媒体都把竞争的落脚点放在争夺访谈对象,反而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些专家了解的只是神九航天工程中本专业领域的部分,对于未来载人航天工程的规划问题,找相关官员回答比找专家谈更宏观全面。把选择采访对象的眼光放得更开阔些,避开对某几个知名新闻源的“反复利用”,独辟蹊径地开辟自己的新闻源,在报道深度和广度上才能更胜一筹。
记者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被事件进程本身所吸引,而应当多从普通受众的“第一反应”疑问中寻找新闻。受众对于事件的一些直观感受、第一反应,蕴藏着大量精彩独到的新闻点。譬如,很多人奇怪为什么航天员在神九飞船里与在天宫一号中穿着不同的航天服,记者为此专门采写了《揭秘神九航天员的衣食住行》,通过通俗精炼的概括,介绍了航天员飞天后生活状态的特别之处。当航天员安全顺利返回地球后,人们最期待的时刻莫过于航天员出舱,很多人不太理解,既然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为什么需要被人抬下来呢?针对这个“第一反应”中的问题,记者报道了《航天员返回地面出舱后不能立刻站立属正常现象》一文,解开了受众心中的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