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6: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作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之一,绍兴县以实体经济起家,靠实体经济兴家。全县7万余家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贡献了全县70%的税收、80%的经济总量和90%的就业岗位。实体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县域兴。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重投入、调结构、抓转型、优服务,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郾8%、20?郾8%;去年人均生产总值19164美元,人均财政收入161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527元。发展实体经济,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做“优”实体。立足县域实情,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坚持“强工、兴商、优农”基本方针,推进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把工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核心来抓,按照“提升纺织业、壮大新产业”并重思路,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一手抓纺织业提升。纺织业是我县的传统支柱产业,占工业比重的58?郾5%。近年来,我们依托“市场+印染”以及完整产业链的独特优势,以建设现代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省级示范区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纺织产业“4个千亿”计划,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纺织原料、印染、服装家纺织造三大产业产值和中国轻纺城市场群成交额超过4个千亿元。目前,我们正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已有约70%产能的96家企业签约集聚,10余家企业开工建设,力争通过5年时间努力,将全县80%以上的印染企业集聚到滨海工业区,打造国内外一流的绿色印染基地,届时预计可盘活土地1?郾2万亩,削减产能和排放各1/3,提高产品附加值10%以上。一手抓新产业培育。按照“5+3+X”产业导向,积极实施优势产业“5个500亿”计划和新兴产业“金种子”计划,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装备制造、汽车汽配、皮革塑料、新型建材、金属制品等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分别突破500亿元,新能源、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等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539?郾13亿元、利润27?郾55亿元,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县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来抓,大力实施“五年千亿”计划,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和结构提升。深化轻纺城“二次创业”。坚持市场、城市、产业联动,在提升实体市场的同时,加快建设“网上轻纺城”,去年中国轻纺城市场群实现成交额890亿元,成功收购“全球纺织网”,注册网上经营户4?郾4万家,今年力争在网上成交额和税源经济上实现突破。推进服务业提速发展。依托轻纺城提升发展,加快科技园、创意园、物流园规划建设,大力发展创意、物流、金融、风投、会展、服务外包等生产业和商贸、旅游等生活业。近年来,沃尔玛、万达广场、银泰百货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先后落户,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去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31亿元,增长12?郾3%,拉动GDP增长4?郾3个百分点。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在加快农业“两区”建设、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突出抓好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茶叶、竹笋、干鲜果等七大主导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去年七大主导特色产业实现产值43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从2008年的3?郾6:63?郾8:32?郾6调整到去年的3?郾6:60?郾4:36?郾0,实体经济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推动产业升级投资,努力做“强”实体。坚持产业投资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引进来”与“留下来”相结合,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项目建设,增强县域实体经济综合实力。抓平台提升。围绕“一主三城三区”县域空间布局和“一区三带”产业发展格局,整合提升滨海、柯开等省级开发区发展平台,加快实施柯北二期高新技术产业园、滨海绿色印染集聚区以及镇街工业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以柯桥主城区、柯岩—鉴湖旅游度假区及钱杨、平水、福兰新城等为平台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发展南部山区、东部三镇现代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整合资源,集聚要素,腾出空间,切实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平台的承载力和集聚力。抓招商选资。坚持县内本土投资和引进县外投资相结合,在鼓励引导县内企业把项目和资金更多投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同时,切实强化招商选资“一号工程”,着力引进成长性好、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好项目,重点支持浙商、越商和轻纺城布商回乡投资。去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1?郾5亿美元,民间投资277亿元,一大批投资超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得到落实或推进。今年力争实到外资2?郾3亿美元、内资46亿元,引进5亿元以上高新产业项目10只以上。抓项目建设。围绕“十二五”确定的“325”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切实加快企业“零土地”技改,扎实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天圣差别化纤维、远东PTA三期等一批纺织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和日月新材料、优创光能科技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及夏威夷风情园、联盛国际广场、欧式商业名品街等一批重大商贸三产项目建设。去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7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83亿元,分别增长20?郾2%、18?郾5%。今年的目标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20亿元,以大项目好项目的持续投入增强实体经济的发展后劲。
三、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努力做“大”实体。我县外贸依存度高达95?郾6%,推动内外贸市场稳健增长,是做大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在深入推进轻纺城“二次创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贸易平台的同时,更加注重国际国内并举,着力提高我县产品的两个市场份额。着力扩大内销市场。引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加快信息、物流、会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采取特许经营、品牌、连锁专卖等营销手段,构建和完善多元化销售网络。积极拓展外贸市场。力保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力拓东盟、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组织开展“布满全球”对接活动,鼓励企业参加各种境内外展会,重点支持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积极引导更多实力企业走出去设立境外营销窗口、兴办实体经济,切实加强出口信保工作,着力完善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机制,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出口平稳增长。去年我县实现出口96?郾5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省各县(市、区)首位,今年目标突破100亿美元。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至少包括市场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发展一体化三个内容。其中:市场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没有市场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就无从谈起。同时,也只有市场的力量才能最好地推动生产的一体化和发展的一体化。因此,区域市场能否一体化也就成为了区域经济能否真正实现一体化的关键。
根据经济学家们的测算,目前我国市场化指数值约为70%左右,“泛珠”区域的总体情况也大抵如此。但不容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市场化仍然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市场化进程相当不平衡,行政性市场壁垒仍然屡见不鲜,统一的市场体系远未形成,恶性市场竞争事件时有发生,高能位经济体的位能提升和辐射带动作用遭遇障碍,低能位经济体的位能提升和潜在优势发挥受到瓶颈制约,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制约各地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产生的直接外部压力和国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以区域协调互动模式加快解决上述市场化障碍问题,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争取经济发展的共荣共赢,必然地成了包括“泛珠”在内的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共识。
实际上,对“泛珠”市场一体化的要求也源于区域内各地共同的发展需求。譬如,港澳强大的资本、发达的金融和服务业、广东珠江三角洲日益增大的资本积累、高水平的制造业等,必然要求经济扩张和拓展更为广泛的市场腹地,对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需求也相当迫切。同样,桂、黔、滇、川等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正急待寻找经济合作伙伴和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所以,实现市场一体化实际上是反映了“泛珠”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需要。
二、市场一体化必将有力促进“泛珠”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区域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明,要“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泛珠”市场一体化正好完全符合这个发展思路。
实现“泛珠”市场一体化,能提升该区域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寻求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是经济活动的核心目标,经济科学的研究表明,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其配置的市场空间大小具有相关性,市场空间范围越广,一体化程度越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因为一体化的广阔市场空间,更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产业成长,形成经济聚集,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实现优势互补的目的,促进该地域各成员体经济的高效率增长。
建立统一的区域性市场,有助于“泛珠”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泛珠江三角洲涵盖了东、中、西部地区,完整地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区域内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存在极大差距,发达的港澳和珠三角,与区内欠发达的西部一些省区相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在十年、乃至数十年。倘若这种状况任其继续,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问题将会不断出现,而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世界银行对此也提出了警告,并在2003年9月9日的《中国经济报告: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中提出了推进市场一体化、实现公平增长目标的建议,这对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实现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推动“泛珠”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为区域的所有成员提供发展机遇。譬如,在市场一体化态势下,构筑产业链的空间更大、效果更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容易以双赢和多赢的结果促进所有成员体的经济发展。同时,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低成本的资本扩张,提高资本形成与集聚能力,促进产业和经济做大做强,并将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激发区内潜在消费需求,增加市场机遇。市场一体化还有助于恰当、有效的区域分工,为各成员带来发展机会,因为分工带来专业化的高效率生产,从而使区域成员能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各得其所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市场一体化拆除各种行政壁垒,将促使“泛珠”经济形成更为稳定、协调和均衡的态势。拆除各种壁垒后,阻碍经济资源高效率配置和限制竞争的因素会大大减少,有序的市场竞争会推动技术创新、提升经济效率,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形成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从长远看,则有利于加强各区域成员经济的造血功能,从而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降低外部不良因素和环境对该区域经济的影响和制约,提高“泛珠”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泛珠”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对策
设立权威性协作机构稳步推进。组建在“泛珠”区域合作协调机构下的具有权威性的市场一体化推动协作领导机构,建立高层协调和协作机制,以前瞻、互利、务实原则,对区域市场网络的布局和市场一体化进程进行规划,并以规划为依据务实、稳步地推动市场一体化。
尽快消除行政性市场壁垒。各地政府应加快清理各地有关市场管理的政策法规,破除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区域内的行政性市场壁垒,打破资金、人才、技术、产权、产品、信息等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实现区域内的市场开放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内及区外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起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促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市场中介组织是市场能够顺畅、健康运作的必要基础,其发育水平,也是衡量市场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要大力扶持各种民间性行业协会、会计师事物、律师事物、审计师事物、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等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促进已有骨干市场中介组织,通过竞争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构筑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打造以法制为基础的一体化制度环境,对于构筑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尤为重要。必须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梳理区域内各地现有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减少各地在土地、税收等特殊政策优惠方面的差异,对各种经济主体实行国民待遇,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逐步实现经济法律政策环境的统一。同时建立有效监督机制,让经济主体在统一、规范、公平、公正的良好法制化环境中互动和发展。
0引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对社区自身来说,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内部运行机制,提升发展质量,为实现油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
1提升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必要性
1.1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面临难得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有望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石油石化行业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综合实力的跨越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正处在加快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机遇期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必须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的最大发展机遇。当前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管理与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已经进入了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优质、生活便利”新家园的新时期。因此,提高社区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1.2提高发展质量是建设大本营的必然要求
胜利油田对社区板块在稳定队伍、保障原油生产上寄予厚望,对社区工作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快了胜利大本营建设步伐。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方便职工群众生活,维护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营造文明祥和的生活氛围,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让职工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和精力凝聚到打造上游长板上来,是社区工作的应有之义。建设大本营,关键在于保证工作质量。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优质的服务,大本营就很难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1.3提高发展质量是社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必然要求
社区经济运行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一定要以更高标准看待自己的工作,用放大镜审视自己的不足,用显微镜看待别人的经验和长处,用望远镜对待社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发展趋势,自己与自己比找准优势,自己与他人比找出努力方向,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虚心学习借鉴油田内外同行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解决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要求不高、标准不严的问题;切实解决制度执行不到位、不彻底、不给力,工作有安排、有要求、有落实,无回音、无反馈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开拓思路,让优点更优,让短板变长,以精细管理保经济发展、以优质服务促经济发展。
2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几点对策
2.1要强化管理精细、机制灵活、责权明晰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要对成本与投资实行全过程监控,实现透明化操作。要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把严控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社区生产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ERP、内控为切入点,以“建标、对标、追标、创标”为抓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细化成本核算单元,实施成本过程管理,责任主体细化到基层队、班组和个人,构建标准成本体系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要实施月度成本发生情况通报制度,成本费用不仅要控制好,而且要运行合理、合规、合法,严禁出现变通使用、违规使用情况发生。要完善预警、分析、跟踪督查制度,形成责任逐级清晰、管理逐级下沉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预算的编制、预算审核平衡、预算执行与调整、预算监控与分析等流程实施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确保成本费用不超。要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的争取资金、项目、政策,为社区创造更加宽广的空间。
2.2要强化招投标、合同管理于一体的市场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内部市场队伍准入制度,全面落实归口管理、分级运作、逐级负责制度,规范招投标管理。加大内控制度执行力度,规范合同管理,加强财务稽查,加强重大资金、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监察,从源头上控制经营风险。
2.3要强化节点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工作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
要从梳理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职能定位入手,科学分级分类,建立精细化、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涵盖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监督的全方位闭环管理流程和标准化运行机制。要推进以法律合同管理、投资决策审批、全面预算和月度工作报表为主要手段的经营管理标准化流程建设和以经济活动分析、财务监控、成本项目管理与审计、纪检监察为主要手段的风险监控标准化流程建设。要根据“建标形规范,对标找差距,追标提质量,创标争一流”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明确各系统、各行业、各岗位的管理节点,人人有节点管理责任,层层有节点管理标准,使节点管理覆盖整个社区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形成“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依责任考核”的精细管理体系,消除管理死角和管理盲点,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2.4要全面实施绩效考核,以绩效定收益,以贡献取报酬,发挥好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的作用
薪酬激励虽然不是激励职工的唯一手段,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运用的方法。要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好薪酬的激励作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以此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激发全员“我要干”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全员的主动性缓解社区人员严重短缺的压力。要严格落实管理局的政策,稳妥实施劳动家属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保障职工的收入水平逐步提升。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在调整、产业结构在调整、社会结构也在调整。也就是说,今天的富裕并不代表明天的富裕,今天的贫穷并不代表明天的贫穷,今天的落后并不代表明天的落后。成都,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云集了世界上大的电子商务企业,由过去典型的休闲城市成为电商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贵州,最有名的是茅台酒,近年来提出大数据、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现在IT产业发展非常迅猛。重庆,号称“山城、火炉”,依靠金融产业的发展,撬动实体经济持续发展,近年保持着11%左右的高速增长。西安,成立10个招商分局,紧盯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企业,狠抓招商引资,外力作用明显。一个地方,发展靠内生动力固然重要,但外力推动更为重要;一个地方,发展的好坏快慢,取决于事在人为,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只有勤奋加刻苦,才能补齐先天不足;一个地方,如果永远躺在资源上做文章,就永远没有长远发展。
下一步,某城必须要把打造“四个样板”作为路径选择,才能在新常态下实现县域经济的换道超车、跨越发展。一是要打造东西合作的样板。学习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产业、人才、资源、平台等多领域进行多层次合作交流,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解决我们实体经济发展当中外力不足的问题。二是要打造转型升级的样板。在企业转型上,要通过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产品换代,突破原有服务半径、服务边界,谋求企业的转型发展;在结构转型上,要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形成一条税收贡献比高、经济拉动性强的产业链。三是要打造科学发展的样板。客观看待并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土地计划供给,严把招商引资门槛,切实提高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杜绝资源浪费、先建后拆等影响长远发展的现象发生。四是要打造弯道超车的样板。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上要向外借力,通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利润率,以最小的阻力、最大的推力,实现换道超车。
刚才,位企业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从不同方面做了表态发言,讲的都很好。希望大家会后把今天的想法,真正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发展成效上。下面,围绕打造“四个样板”,讲四句话。
第一句话,要明确目标、凝聚信心
工作思路: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把新经济、新业态作为“一号产业”,把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作为“一号引擎”,加快“1+3”产业体系建设,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抓工作争第一,创特色争唯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奋力实现县域经济换道超车、跨越发展。
一是要上下一心,谋求共同发展。某城发展的好、发展的快,对大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某城发展慢、发展差,对大家百害而无一利。对在座的领导干部来说,去年换届到今年的月,某城有名干部提拔为副处级领导,名干部提拔为正处级。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对于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县委、政府拿出多万用于奖励,离不开某城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军功章里有你们的一半。上下一心、拼搏实干、共谋发展,必须是全体某城人永恒不变的追求!
二是要科学全面地认识发展现状。今天的某城,正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在某城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但我们的实体经济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一是规模不大。**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经济总量依然偏小,“蛋糕”依然不大。二是结构不优。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散而不聚、服务业强而不活。**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与全区、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三是效益不高。全县工业企业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家,中国驰名商标只有件。整体呈现出“四个低”的状态:科技创新能力低、企业品牌效益低、生产产品附加值低、单位亩产效益低。
三是要毫不动摇地坚定发展信心。某城,是某部百强县,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现在领导干部,思路在转变、思想在解放、精气神在凝聚。事在人为、业在人创,人是关键因素。特别是,去年月到某城视察,为我们的发展点赞、加油,这是对我们发展的最大鼓舞。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可贵亮点。**年多项经济指标领跑全区,某区六县考核一等奖。这些积极向好的因素。就是我们增强发展信心、坚定发展的最强动力。
第二句话,要正确处理好七对关系
一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这里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什么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模式。简单地说,虚拟经济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本身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第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如果把实体经济比作硬件,也就是电脑,那么虚拟经济就是软件。软件设计的科学合理,电脑就运行流畅;软件不配套,电脑运行就会变慢,或直接死机。第三,虚拟经济如何为我所用?要立足实业,不要妄想空中楼阁,要立足好的实业,让虚拟经济成为推动实体经济的强心剂、助推器、催化剂。
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信息与工业资本、工业技术、工业产品等要素的有效嫁接,已由简单的乘法关系转变为几何倍增关系。信息化已成为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成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强有力“引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阿里巴巴能有今天的成就,就在于拥抱互联网。
三是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关系。要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实现“大手拉小手,走路不怕滑”。对大企业来讲,如果生产的各个环节一家独揽,就会增加管理、技术等成本的投入;如果有针对性的购买服务,就可以间接降低生产成本。对小企业来讲,如果围绕大企业的产品需求做上下游,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销路的问题,企业也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还会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对县域经济来讲,有大企业顶天立地,支撑主导产业,小企业铺天盖地,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就会实现大小企业抱团发展、相互取暖,形成县域块状经济,就会有更大的招商吸引力、更强的产业竞争力、更好的地区发展力。
四是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的关系。增量市场,关注的是产品的功能、推销能力,这是企业能快速发展的关键。好比手机,第一次使用手机时最关心的是通话功能,而后是手机的外形、系统、续航等,这就为企业提供了新的销售突破口,从而带来新的增量。存量市场,关注的是产品的体验和感受,做的是顾客的持续购买力。这就要求企业用好的产品、好的服务,留住顾客。同时,还要看到,消费方向和消费市场的转变,实现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动态转换,以存量市场为基础,做好现有产品,以增量市场为方向,研发新的产品,不断把增量市场转化为存量市场,在转化中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引领市场潮流。
五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传统制造业,只有打上“知识和创新”的标签,才能成为先进制造业,才能抢占“微笑曲线”的两端。好的企业,三分之一搞研发,三分之一搞销售,三分之一搞生产。要想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不能局限于制造加工环节,必须向研发与营销环节延伸,必须发展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必须让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聪明的大脑”与传统制造业“聪慧的双手”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赢。
六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开放,已成为时代的主潮流,成为主导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没有坚定地“走出去”,就看不到广阔天地、先进潮流,更发现不了市场走势、市场潜力;没有勇敢地“引进来”,就不能重组嫁接、资源共享,更实现不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某钢构,作为某城某企与某城某企的嫁接体,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在新材料合作上赢得了市场,占得了先机,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七是“破”与“立”的关系。鸡蛋从外部打破。顶多就是个荷包蛋;从内部打破,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常说,有的企业拖死不如早死。处理“破”和“立”的关系,破,就是要破得有力、破得彻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舍弃已经走过的老路,另辟蹊径、另谋新生;立,就是立得有理、立得坚定,瞄准市场需求,紧盯市场走向,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转、并、破、立”,通过嫁接、重组、并购等方式,把不良资产转换为优质资源,走一条市场需要的路,走一条符合企业发展的路,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第三句话,要厚植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实体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发展动力和后劲的竞争,只有厚植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才能始终保持一流,永立不败之地。
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对政府来讲,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税收结构。对企业来讲,今天的有效投资,就是明天的有效产出。扩大有效投资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以有效投资换有效供应;就是要围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围绕“有效”下功夫,牵住项目“牛鼻子”,切实做好“实、足、早、快、优、全、高、严”八篇文章,加快形成全县上下共推有效投资、共抓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
要着力强化双招双引。要加大对外开放交流,以东西合作为统领,深化理念、产业、资源、人才、平台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切实融入和服务东西合作。要以“蚂蝗精神”抓招商,以持之以恒的决心和真情,扩大视野、拓宽领域、盯牢盯死、精准招引,采取蹲点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的方式,确保对接一个,成功一个,签约一批,落地一批。
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要有效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技术需求,与东部顶尖科研单位、知名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引进东部科研单位设立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和优秀企业入驻。
要着力推动转型升级。今天我们如果错过了宝贵的“窗口期”,明天将面临痛苦的“折磨期”,今天的“短板”也会变成明天的“陷阱”。没有过剩的行业,只有过剩的企业。对于现阶段的某城来讲,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就是要做好三个方面的文章。一是做好“浴火重生”的文章。在嫁接、重组、转型上下功夫,盘活停产半停产、长期停产的企业。二是做好“腾笼换鸟”的文章。在某工业园区进行“腾笼换鸟”,实施“退二进三”,有效挖掘某工业园区109以东地块价值。三是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我们提出“1+3”产业体系,其中的“3”就是我们一直抓的新经济、新业态,这些产业某城以前就是白纸一张,现在只要我们先做起来,就抢占了高点、赢得得了先机。
要着力增强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依然是我们发展的“软肋”,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都是制约某城发展的“拦路虎”。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主要还是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大家都习惯于网上购物,这就是传统零售行业的模式创新;现在不少企业都在使用大数据,分析出哪个地区、哪个城市的人们喜欢用什么产品,这就是传统市场分析的互联网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要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好“三院一站一中心”的作用,真正让科技创新,在推动某城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强大的推动力。
第四句话,汇聚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是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要着力健全政策、金融、人才、环境支撑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政策支撑体系。会上印发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产业的政策意见,出台多条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实施细则,抓好具体操作落实,真正为某城的本土企业撑腰鼓劲。广大企业也要准确把握、借势发展,尽快打开新的发展局面,开创新的辉煌事业。
我国多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数量扩张惯性难以扭转,关键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配置方面。生产要素市场化还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突出的问题是,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缺乏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一些地区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人为地压低土地出让价,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资源性产品价格既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又不能很好地反映环境损害成本,在客观上使主要靠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型扩张有利可图,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产业发展得不到有效控制。
从社会资源配置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目前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贷款,信贷资金的配置往往受到行政的干预。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无论货币政策是松是紧,都比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信贷成本低,对于众多中小民营企业而言,融资的门槛高,借贷比较困难。由于资金链紧张,用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广大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最灵敏的信号,价格扭曲不仅无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且会向市场传达一种错误的信号和引导。只有健全价格形成机制,才能使行业利润平均化的规律产生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有条不紊地进行高效配置。
2.市场主体方面。从市场主体的活动看,政府对经济起着主导的作用,并且经常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投资实际上由政府主导。在当前的考核体制下,政府追求政绩,忙于招商引资。甚至不惜引入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而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却投资不足。这就导致投资率居高不下,投资结构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对于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而言,还缺乏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尚未到位,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规模仍然偏大,一些垄断行业改革仍然滞后。国有企业无论在市场准入还是在信贷支持方面,都比民营企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在缺乏有效竞争的环境下,经济结构的调整自然变得非常缓慢。
3.机制转换方面。传统的那种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仍有较大的市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较强的惯性阻力。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仍习惯以加大投资等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不但最终消费难以有效提升,产业结构也难以有效提升。所以,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总的来讲距离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有相当的差距。
体制机制的转换之所以受阻,究其根源是利益因素的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到底,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调配,必然会影响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些利益集团对目前的发展方式,特别是能够给自己带来持续不断的寻租空间的部门,必然坚决拥护和支持。此外,地方利益集团的很多目标和中央目标并不一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中央提出的一个口号,更需要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但是我们看到,不少地方政府调子很高、步子很慢、手段很虚,甚至说一套做一套。这些问题不解决,发展方式转变仍有可能是一句空话。
二、深化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
十报告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列提出,表明了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需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制度保障。十报告还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经济领域必须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转换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关系是一项基础性改革,是抑制经济粗放扩张和节约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重要的条件。目前的资源型产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定价,价格只反映了劳动力开发的成本,而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要抑制对要素的过度需求引发的扩张性的增长,有效的办法是改变资源的定价机制,加快建立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的生产要素市场,由市场来决定价格。要按照市场取向、政府调控、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理顺水、电、油、气、煤和其它矿产类资源产品的价格。
资源产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推进资源价格改革,要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特别是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确保困难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因改革而受到影响。根据十会议精神,下一步将着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这些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
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促使财政体制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直以来,各级政府热衷于搞投资、搞建设、追求GDP的最大化,而在医疗、教育、保险、养老、失业、救济等领域,长期处于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状态。财政体制的转变,一方面是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总量投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结构,实行三个倾斜:即在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向落后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
实现财政体制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关键要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由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不够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独立的正常收入来源,导致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生财之道。因此,必须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逐步健全以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为基础,重点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划清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体制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的功能。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总体上并不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和资源高效配置,并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如加大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碳经济和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先扶持先进工业做大做强,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严格控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的作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积极发展各类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的拉动逐渐减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力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根本在于扩大消费,扩大消费的根本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被称为低成本的发展模式,这个低成本主要体现在我国使用劳动力的成本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资本、管理、技术的收益越来越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相比之下,劳动报酬占比却持续下降。尽管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分配的天平向劳动倾斜,劳动报酬占比有所提升,但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和国家经济增长。所以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要通过多种途径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也使社会发展更为稳定、更为和谐。
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十报告中提出了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重点,也是拓展内需空间的重要举措。
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进一步完善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重心的体制机制。我国目前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仍然是土地资源,要在确保农民土地权益不受到侵犯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要还农民作为集体土地所有者和土地流转增值收益主体的地位,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和黑河市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我市的区位优势和现实基础,我市明确提出到2015年把北安打造成为我省北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先导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按照这一思路和目标,我市进行了高标准规划。一是科学规划城镇发展布局。按照“抓点、成线、带面”的工作思路,确定了以北安城区、赵光镇、通北镇为节点,以吉黑高速公路为轴的经济发展带,构筑“三点一线”城乡发展格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二是科学规划村镇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我们重新修订了《北安市村镇体系规划》,除保留8个乡镇所在地外,全市333个自然屯整合为21个新型社区。凡确定撤销的村屯不再进行新的基础设施投入,集中力量尽快完善乡所在地和新型社区的基础设施,迅速形成拉动效应。三是科学规划小城镇产业布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城镇是引擎。必须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使其真正起到示范、引领,聚集、辐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北安市区的城市定位,编制完成了以赵光镇、通北镇为重点的小城镇规划,优化城镇产业发展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布局。把北安市区定位为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通讯中心、电力配送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和工业产业集群。把赵光镇定位为工业重镇,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大外引内扩力度,培育骨干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把通北镇定位为商贸大镇,不断完善商贸物流载体和配套设施,发育农机、农资、建材、家电等市场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构筑带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引擎。
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与土地分离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首要前提。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是必经之路。我市在抓好试点、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不断扩大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010年实现土地流转面积61.7万亩,规模经营面积42.5万亩,分别占全市大田耕种面积的44.1%和30.5%。一是注重经营主体培育。我们将各类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依托,结合村屯实际、发挥农民首创精神,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经营主体,扶持它们做大做强。我们在借助国营农场大型农机具优势的同时,重点扶持了农机合作社、农村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土地经营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高其经营效益,增强其带动辐射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34个,其中投资达5 000万元的大型农机合作社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0余个。二是注重经营模式创新。依托各类经营主体,通过试点不断探索成熟有效、形式多样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实现经营上的“双赢”或“多赢”。现已形成农场托管、农场代耕、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承包等模式,使农民通过入股分红等形式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在具体运作中,重点完善了利益分配机制和运作流程,在经济效益上让农民得“大头”,不仅不用农民承担自然风险,还使他们获得了比自己耕种土地还多的收益。农户在一分钱不用投、农活一手不用伸、“粮食直补”一分不少拿的情况下,流转土地后每垧地纯收入达到5 000元左右。三是注重服务体系完善。建立健全了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搭建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范长效的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为农民开展土地流转提供信息、中介、政策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建立土地流转档案,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推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四是注重政策引导。为了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我们制发了《北安市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施方案》,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对实行规模经营的,给予农机购机补贴优先、农业贷款优先、农业保险优先、机耕补贴优先、涉农项目安排优先、农田基础建设投入优先的“六优先”政策,对整村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村奖励10万元,奖励乡镇2万元;对整屯推进的村每亩奖励3元,奖励乡政府5 000元。对规模分别达到1 000亩、2 000亩、5 000亩的经营主体,分别每亩奖励3元、5元和10元。对完成年初规模经营计划任务的乡镇一次性奖励5万元。
三、推动村屯搬迁,加快农村城镇化
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以后,如果继续居住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水平和保障待遇很难提高。为此,我市采取整体搬迁、旧村改造、分散转移、局市共建四种模式,推进农民向城市、小城镇、新型社区、农场场部转移,通过抓试点,以点带面,摸索经验。一是整体搬迁模式。将村屯整体向城市、城镇和新型社区转移,集中建设住宅新区。2009年,我们以赵光镇东丰村为试点,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把东丰村整体搬迁到赵光镇区,高标准建设东丰新村。新村分三期建设,总投资1.6亿元,投资4 2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可入住农民131户,二、三期全部建成后,全村9个自然屯、1 000余户农民将实现整体搬迁。二是旧村改造模式。对规划保留的居民点进行改造,建设新型社区,吸纳本村及周边村屯农民入住。2008年开始,我们在城郊乡建民村进行试点,重点实施了改房、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和道路绿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庭院香化、街道净化“五改六化”工程。目前,主街和巷道全部实现硬化;主要街道全部亮化;中心屯住房砖瓦化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四旁绿化率达到100%;建成农民休闲文化广场、农民活动中心各1处;开工建设大型超市、浴池各1处。下步将通过新型社区建设和政策吸引,吸纳周围10个村屯向建民社区整体搬迁,尽快使建民社区人口达到5 000人,发展成为新型小城镇,实行社区化管理。三是分散转移模式。对于不具备整体转移条件的村屯,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城市、小城镇、新型社区、农场场部居住。几年来,向市区和小城镇分散转移的农户已达6 000余户。今年要求每个乡镇完成分散转移农户100户以上。 四是局市共建模式。省农垦总局按照县级城市规模和生态型小城镇理念,强力打造5个人口在10万人左右的中心城镇,50个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重点城镇。我市以此为契机深化合作共建,依托市域内的农垦北安分局及所属农场,规划把就近村屯的农民整体搬迁到农场场部,把土地整体转给农场规模经营,把农民变成农场的职工,享受农场的政策待遇。今年,我们正在探索和研究二井镇二井村二井屯、海星镇岚光村阳光屯2个屯整体向农垦转移问题。
四、推动城镇产业发展,构筑农民就业平台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是农民就业的平台。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城镇建设的重点,积极推动农民实现非农产业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引导工商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坚定实施工业立市战略,重点抓好北安工业园区和庆华机械加工园建设,规划建设赵光和通北工业园区。坚持把商贸物流业作为推动北安发展的战略产业,规划建设北安物流园区、汽车经销集聚区、农机农资和工程机械经销园区、赵光物流园区、通北物流园区五大物流产业园区,引导优势产业项目和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不断增强城镇功能和聚集辐射能力。二是发展城乡二、三产业。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原则,依托产业园区发展平台,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商贸物流业,不断增强市域发展内在动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在全市重点培育发展了北安完达山乳品公司、宜品乳业公司、进发公司、昌泰水泥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食品、机械、能源、建材、药品、木制品等六大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工业重镇,赵光镇培育壮大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化工等主导产业,工业企业发展到12户,工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三是开展劳务输出。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定向技能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进一步健全市乡村三级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2009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5 560人,增加收入6 113万元。
1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
安徽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砀山县又位于安徽省最北端,该地区小城镇发展呈现出滞后于其他地区的明显特征。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砀山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增长后劲不足;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质量和效益都不太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深加工业发展不足,优势资源转换不多;企业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大企业、龙头企业少,只能依靠中小企业维持着经济发展;地方财力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城镇和升级产业。简单地说,砀山走的是一条农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之路。随着农业弱质性的进一步显现以及农副产品特别是水果市场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一发展的低效性已经暴露出来;同时,随着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一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1.2要素资源短缺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尚处在原始的资金、技术积累的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由于发展相对落后,砀山的要素资源积累能力低。2003年,砀山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省61个县市第46位;人均财政收入不足百元,位居全省倒数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2194元,仅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技术短缺。全县工业企业中,科技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其中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1O多人。产业结构的表面合理性掩盖了产业结构深层次的不合理。按当年价计算的砀山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1995年的54.7:25.4;19.9调整到2003年的45.7:22.6z31.7符合世界模型的一般规律,有其合理性。但深层次地看,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带来深层次的质量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较长、附加值较高的对工业经济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制造业比重过低,仅为19.78。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主要为由第一产业延伸出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效益低下,主要是个体经营的小规模服务业,功能局限于每月传统的固定时日的简单集市贸易,辐射范围也仅是城镇附近的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呈现出要素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低度的特征。
1.3城镇化水平低下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开发强度偏低,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也较小。2003年底,砀山县城市化水平约为20.6,远低于全省水平。由于产业、技术与人才的集聚度不够,小城镇功能薄弱,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较弱目前由于砀城小城镇核心度低,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较松散,呈现小城镇与乡村发展相对均衡及城镇体系结构等级弱化的特征。因此,小城镇发展带有明显的农村集镇特征,仍处在缓慢的城镇化积累的初期阶段。另外,由于教育支出不足,小城镇中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质与量的低下。
2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不足
2.1中心城市经济薄弱
区域经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如果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将有利于其集聚周边的要素资源,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经济及产业腹地,一旦其要素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否则,缺少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经济就有可能被临近的城市所覆盖蚕食、分割。
2.2推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砀城小城镇发展不仅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也相当匮乏。尽管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有政策上的倾斜,每年有定期相应扶贫款的财力支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这些资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使经济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方面,尽管经济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小城镇的发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区域经济中经济同构现象严重,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往往限制在少数技术含量低、有资源利用优势的项目上,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推动力。
2.3基础设施的制约
城镇物质空间环境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容量与空间。而目前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约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以交通设施水平发展为例,在砀山县范围内无一条高速公路通过。而作为刚起步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对对外交通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2.4逆向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而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工业发展普遍力度不足。工业企业的低层次组织不仅使小城镇对周遍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力缺乏吸纳力,甚至小城镇中的一部分居民也亦工亦农,呈现不彻底的城镇化的倾向口]。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向周边乡村地区的经济辐射还相当肤浅,城镇化的推动力也十分有限。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呈现出一种逆向趋势,砀山县由于经济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流人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职业,他们每年带回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在集镇中买地建房,发展个体经营的服务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人才与资金在推动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3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
3.1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39左右,比世界平均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快一倍多,但是目前还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由此将创造大量的新兴城镇市场,给城镇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小城镇首要的基本职能是为农村非农业经济活动提供场所,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挖掘经济发展的潜能,以此为可能出现的跳跃式发展做好准备。
对于砀城,它首先缺乏明确的投资项目和吸引力,无论是乡、镇的或县的决策者,对其未来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缺乏具体的设想,并且认为发展的困难和阻力都相当大。因此,在规划中将小城镇发展条件划为三个层次:(1)优先建设县域中心城市,使之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县域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重点发展中心镇。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镇,逐渐培育为新的中心镇,使中心镇成为所在辐射区域的产业、经济的核心,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3)合理发展一般镇,因地制宜撤并乡镇,引导一般城镇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3.2基础设施的选择性建设
由于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往往受到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瓶颈的制约,因而在城镇化初期全面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网络是不现实的。鉴于有限的投资能力,只能对基础设施的各项缺口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度作出分析评价,着重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区域中宏观基础设施骨架的构建,以使小城镇在未来发展中保有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能。
在砀城县域规划中,县域交通网的规划建设与城镇体系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和建设时序上相互协调,并适当超前;建设与城镇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城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干道;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拉动经济发展。近期拓宽与连霍高速相联接的101省道;远期与周边地区相协商,建成与商毫、连霍、京福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快速干道。
3.3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
经济落后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的松散及小城镇间孤立、单向的经济联系不利于城镇化的进程。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政策要求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强小城镇在村镇地域的经济、技术、政治、人口、信息等的集聚。因此,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发展特色产业,谋求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使在区域中拥有多向经济联系。恰当的职能分工和产业互补有助于区域小城镇化进程,也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区域环境。
砀山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可分两步走。
【关键词】
民营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监管;利率
民营金融机构是指为了适应民营经济需要,为民营企业的设立与发展进行融资的民间金融机构,具有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灵活经营等特点。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说,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改革的共识。
1 为什么要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对改善基层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服务本质上属于竞争性行业,竞争是改善供给、合理定价的根本途径。经过多年的金融改革和发展,我国大中企业、大中城市的融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部分基层和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大量从事制造、服务等实体经济的小微企业无法及时、足额获得银行贷款,不得不求助于影子银行、民间借贷,利息远高于正常银行贷款。以山东省三线城市菏泽为例,贷款给民间借贷组织月利率基本都在2%以上,同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一般不超过6%。可见通过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成本非常高,既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也限制了人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大量的民间资本得不到有效使用,由于银行利息长期低于CPI增长、股市表现低迷,民间资本或是用于购置房产,或是进入民间借贷,刺激了虚拟经济的同时,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此外,基层社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强,一些老人、农民为使用方便大量留存现金,除增加资金保管风险外,无疑也是资本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如果民营金融机构能够尽快发展成长起来,由于其具有灵活、高效、信息成本低等优势,更能感知市场需求,与传统金融机构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能够更加有效地吸纳和使用基层和农村地区资金,服务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近年来,一些民营快递公司的快速兴起就是典型案例,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民营医院、民办学校等方面的实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在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已成改革共识的前提下,如何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才是问题的关键。
2 如何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关于如何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给出具体实现路径,即“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2014年1月,银监会召开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在扩大银行业对内开放方面,提出将两路并进:一是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组改制;二是试办由纯民资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两条进入通道中,“参与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组改制”放在前面,且态度为“引导”,表明监管层希望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重组改制”,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形式,为金融机构增添活力。对“纯民资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监管层的态度则是“试点先行”,“首批试点3至5家”,并强调要“切实做好试点制度设计,强调发起人资质条件,实行有限牌照,坚持审慎监管标准,订立风险处置安排”。有观点认为,银监会对发展民营金融机构过于谨慎,没有体现出“加快发展”这一要求,个人认为银监会的态度和措施是恰当理智的,银行业有其行业特殊性,在试点样本不足的情况下,任何改革都必须先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宁可慢一点不能乱起来,其实也是对这一改革举措重视和负责任的表现。
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任务是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给予经济主体以充分的、自由的选择权利,而不是亲自去组织或者直接干预民营金融机构的组建、运营和发展。
其次,要通过制定规则使得民营金融机构的天然优势得以发挥甚至放大。民营金融机构的特点是灵活、高效,一些行业约束措施可对其适当放开,减少对其束缚,充分发挥其活力和创造性,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私人定制,让客户有更好的服务体验;民营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定位主要是小微企业、社区农村,要允许其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降低信息成本、压缩管理链条,发挥其收集、处理弱势金融群体信息能力强、决策迅速高效等方面的优势;要鼓励民资投资并购传统金融机构,整合盘活现有资源,引导非正规金融活动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私人钱庄等向正规金融转变,使原本处于地下、在监管之外的金融活动转变成为正规、合法的民营金融机构。
第三,要切实做好对民营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必须要解决谁来承担风险的问题,所以民营金融机构准入的核心在于是否具有自我承担风险的能力。传统的监管手段很多,带来的弊端就是过度重视资金安全,甚至忽视效益,如果以相同的标准要求民营金融机构,恐怕会让民资望而却步。在加强监管方面,建议应当从金融制度体系、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消费者保护等多方面入手。加快制定银行存款保险、金融机构破产、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信用评级及征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民营金融机构发展创造必要的金融制度环境。加快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重点完善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等薄弱环节的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登记、托管、支付、清算和银行卡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付网络覆盖率,提高农村资金结算和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效率。通过规章制度和基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使得监管更加精准有效。
最后,要以更大的决心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必然要求利率价格由市场决定。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发》一文提到: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逐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2013年,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相信在这方面的改革步伐会越来越大。市场越强大,民资越活跃,民营金融机构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倒逼作用也就更强,既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更互相促进,共同作用的结果必将使我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德旭.将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落到实处[J].中国金融家,2013,(2):128-129.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发展,应立足于为制造业、贸易等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在目前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上海金融业更应坚持这一理念。
加快推进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为贸易经济发展服务
上海建设人民币结算中心,就是在国际贸易中推动使用人民币结算,而上海要成为主要的结算中心。这一发展方向和运作步骤,其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
其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剧烈,汇率波动风险日益加大,推动以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就可以为贸易商规避汇率风险,这是对贸易发展的有效的服务和有力的支持。
其二,随着人民币结算范围的不断扩大、结算规模的不断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随之迅速上升,这是具有长远利益的、战略性意义的重要举措。上海金融中心能够国际化,通过扩大人民币结算而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是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因此,这也可以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之一。
在此次危机中,现有的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美元的汇率波动较大,带来很大的汇兑风险。美联储收购国债、增发美元,更使美元出现贬值预期,美元地位岌岌可危。而人民币汇率相对比较稳定、坚挺,这是上海加快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的极佳时机。上海的目标是:不仅在上海,也不仅在中国,而是让全世界的人民币结算都汇集在上海。这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价值所在。
加快证券市场创新发展,为制造业、贸易等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直接融资服务
从上海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看,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创新发展。
建设多层次股票市场,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以更有效地为制造业企业、贸易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不仅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场内市场,还要建设一个有效的场外市场,即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柜台交易市场(OTC市场),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
丰富债券交易品种。除了现有国债、金融债交易外,还要发展地方市政债、企业(公司)债券、资产支持债券等债券交易品种,为各类主体拓展融资渠道;
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债券柜台交易的互联互通,建设一个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
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国家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总体部署,逐步推进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推动上海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加快发展商品期货市场,为制造业、农业和贸易发展服务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资源类产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触目惊心,给许多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损失。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商品期货市场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从目前情况看,上海的期货市场发展,要做精做强现有期货品种,并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为制造业、贸易和农业企业提供有效的套期保值服务和价格信号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期货市场,增强上海期货市场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定价权,则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说,其意义之重要更是非同一般。
加快金融业务创新,为制造业企业以及大量的服务业企业、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更有效的融资服务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区域发展进入格局转换期,湖北发展步入黄金增长期,改革开放的棋局轮到湖北、转换的经济格局凸显湖北、国家的重大布局器重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谋局引领湖北、中气十足的势局激活湖北。7月下旬,在湖北视察时对我省提出了殷切期望,指出湖北要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制定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八项具体措施。
一、实体经济的内涵
对实体经济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物质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指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等,精神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指教育、文化、信息、艺术、体育等。概括而言,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除金融业之外的其他产业。
笔者认为,经济活动中非“以钱生钱”的活动都属实体经济的范畴。实体经济是以成本和技术等支撑的价格体系,也就是说,价格是围绕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上下波动。实体经济真正创造社会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国综合国力的物质来源和国民经济的立身之本。
实体经济以制造业为核心。制造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在国家长期繁荣中起关键作用。制造业创造大量工作岗位,通过制造产品为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保障,通过技术突破为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奠定基础,通过技术扩散促进其他产业发展,通过吸引投资和出口为国家带来财富。世界发达国家重振实体经济的战略大都是以重振制造业为载体。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先行”制高点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发达国家普遍意识到,通过“再工业化”实现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复苏是应对金融危机和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欧美等发达国家力图促进传统工业部门转型升级、推动新兴工业部门快速成长,尤其是大力发展先进高端制造业,重新获得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一系列战略规划与政策法规,将“再工业化”付诸实践,开启了重振实体经济的历程。比如,美国出台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AMP)计划》,并提出将“美国制造”作为美国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欧盟推出《欧盟2020战略》等。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优势,研发能力强,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在有力政策的推动下,其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将加快凸显,也更容易在一些新兴关键领域形成技术、标准、专利、知识产权等先发优势和领先地位,并继续限制高技术出口。这些都无疑会增加我国制造业赶超发展的难度。
(二)“制造业回流”现象初现,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复杂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跨国公司在综合考量成本、供应链安全、市场空间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由于美国制造业成本优势的日益显现,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新趋势预计将在未来五年迅猛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对此观点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跨国公司已开始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美国本土转移,这其中包括通用电气、波音公司以及NCR等知名跨国公司。无论回流的速度与规模如何,基本可以预见,回流到美国的以高端制造业为主。高端制造业回流短期内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不会有明显影响,但长期影响不可忽视。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面”上,是直接的外商投资的减少和跨国公司在华出口的减少,一方面表现在“里”上,是跨国公司高技术外溢的减缓,进而对我国产业升级推动性的减弱。
(三)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削弱,“增长极限”亟待预先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低成本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低成本制造的世界领先者。低成本优势既体现在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成本低,也包括由后发国家地位所决定的易于利用的技术成本低。但未来几年,随着土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必将难以长期维系,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使低成本支撑的比较优势正在加速弱化,我国周边新兴市场正基于成本更低等优势吸引发达国家产业链低端环节转移的事实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趋势,低成本竞争优势的逐步削弱是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我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劳动力成本和易于利用的技术不复存在,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增长极限”的高发风险,亟需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摆脱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
(四)资源环境约束明显,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较大。“十一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但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24亿吨标煤左右,年均增长约8.1%。虽然,几乎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过粗放式增长的阶段,但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已经完结,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发展显然面临更大的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加快发展绿色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形成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工业发展模式已是必然选择。
(五)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环境恶化
有专家称,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可能延续5-10年。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虽然在一些国家好于预期,但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总体而言仍步履蹒跚。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我国外部需求增长的压力较大,2012年1月,国内出口总量出现了自2009年12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另一方面,欧美经济复苏要靠出口带动,因此必然会对人民币升值加大施压力度,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增多,企业海外维权成本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使得原材料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也在增加,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外贸整体形势依旧严峻。
三、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需要重视处理几个关系
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在此基础上,需要重视处理几个关系: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指在货币、证券、股票、衍生证券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在现代经济中,主要指金融业。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因此,在当代经济社会,很多资本倾向于流向虚拟经济。当下,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政策,引导资本的流向。同时,要发挥虚拟经济的推动作用,并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防范虚拟经济系统中的风险。
(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
很多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进而提高收入水平,消费业才会随之扩大。也就是说,只有制造业的发展提升才能催生出发达的服务业,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为制造业提供和保障。简单地增加服务业投资无法持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因此,壮大服务业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三)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
坚持多策并举,全面推M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改革驱动、市场驱动、开放驱动,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城镇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民营经济上培育新增长点,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结构调优调高。狠抓项目建设,推动一批发展前景广、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落地见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优势产业多元化,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推进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加快全域旅游建设。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创新,支持打造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支持具有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形成多点多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发挥创新对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推动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产业与科技融合,提高科技供给能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大做强优势高效农业产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推进军民融合向深层次发展。
江苏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已经直接反映在金融运行中。江苏金融机构每年新增贷款均居全国前列,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出现下滑,新增贷款主要以基建、房地产等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制造业、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贷款增速放缓。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各种名义和方式增加融资,部分地区融资平台负债已远超地方政府土地和财政资源的可承受能力,存在引发财政金融风险的隐患。
金融改革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本质要求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资本在其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发达金融市场可以高效转化社会闲散资金为资本积累,让企业在金融市场中以较低成本快速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如果一个地区的金融业相对落后,企业将无法借助金融市场获得所需的资本,不仅很难扩大经营规模,甚至无法持续经营。无论是企业融资、股权流动、技术创新还是风险保障,实体经济生存、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服务和支撑。同样,金融改革发展也离不开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重要启示之一。时任国务院总理同志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业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就会自行扩张,不仅不能正确反映经济情况,甚至误导经济走势。繁荣的金融业可以对实体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金融业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才有立足的基础。金融业只有全面推广和深入发展产融协同,才能实现金融资源按市场和实体经济需求合理配置,才能根据产业需求实现真创新,而不是规避监管的假创新,才能建立以支持产业发展为基础的金融调控体系,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近年来,江苏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12年末,江苏金融业资产总量达10.1万亿元,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169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7.54万亿元、贷款余额5.44万亿元。全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45家,2012年全省直接融资总量达2398亿元,增长41%;实现保费收入1301亿元,增长8.5%,保费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12089家、证券营业部366家、期货营业部102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5881家,形成了以江苏银行、华泰证券、紫金保险、省再担保为龙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这些良好的金融资源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江苏实体经济发展。
江苏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改革迫在眉睫。准确把握今后一个阶段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方向,是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一是利率市场化。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优化配置,必须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好地发挥利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金融体系层次化。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晚,体系还不健全,许多领域还处于探索创建阶段。必须加快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使得融资困难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丰富起来,让更多的企业进入到金融市场。三是金融创新规范化。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有力杠杆。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将金融资源及时高效地投放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综合效益最优的领域中去,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业良性互动。
江苏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江苏金融业有很好的发展基础,理应在改革创新中先人一步,勇于探索,抢占发展先机。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江苏金融业改革创新要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发展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机构。江苏金融机构数量众多,且已基本形成省、市、县、乡四级金融机构体系,但真正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不多。从现实情况看,间接融资仍是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应重点发展地方法人金融企业,有序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及“开鑫贷”等适合中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中小型金融组织和服务模式,配套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再担保公司、担保公司等,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相对滞后,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不相适应。在江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现有农村金融体制更不能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要求。应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有条件的县域或乡镇增设具有信贷功能的营业网点,加大服务“三农”力度。有序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推动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扎根乡镇、贴近农民,真正成为农村金融体系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三是建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国资本市场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板”是上交所、深交所的主板市场;“二板”是创业板;“三板”是股份代转让系统;“四板”是区域性柜台市场。当前应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三板”和“四板”市场,积极向中央争取设立新三板市场,同时大力发展自己的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为有融资需求的未上市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和转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