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简述

工商管理专业简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6: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商管理专业简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商管理专业简述

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就业竞争力

作者:王静静(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

1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简述与就业竞争力分析

学生就业压力主要由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决定的,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包含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能力、校园实践经验、社会实践经验以及综合素质等,能够对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社交能力能够提升的能力。本文所研究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评估,即是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技能等内容的评估;除此之外,在当下的各大企业对于就业生的就业态度、就业精神、就业能力、就业团队意识都比较重视。

据就业竞争力分析,工商管理毕业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知识储备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学识,相对掌握的比较扎实,但是面对较为专业最新信息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相对较弱,就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而言,因为拓展相关专业最新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有利于学生专业技术职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促使更优秀的专业般配。工商管理毕业生需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而毕业生对于实践经验的专业能力掌握的并不完善,容易影响和打击毕业生对于这方面的就业竞争力。

2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2.1工商管理毕业生前沿知识较为欠缺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企业随着不断进度,而工商管理专业也随着社会企业需求不断革新技术,突破传统迈向前沿,更加需要结合最新信息化技术操作,因此,毕业需要掌握相关最新领域的知识,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及技能。不能滞后与时展趋势,需要加强相关专业领域的拓展。

2.2缺乏专业性质的实际操作与技术掌握

就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来看,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熟练的技术技能操作,作为就业的辅助技能,根据实际情况的企业反应毕业生太缺乏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经验,不能完善的处理实际情况出现的问题,相对专业性质没有完全就实际效果想吻合。

2.3团队意识薄弱

从社会的角度下分析,随着现在学生出身家境养成的习惯,对于团队意识的理解比较薄弱,面对团队合作的机会重视程度不高。在工商管理专业领域中,团队精神是整体全局观的体现和相互结合交流学习意识思想,以现代管理型企业对于人才普遍需要有一定的团队精神成为至关重要的条件,所以,这方面能力的欠缺或者不善于将对就业竞争力会降低。

2.4毕业生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毕业生需具备综合能力,持有对企业组织与管理的能力。根据大数据的反馈,现在的毕业上都普遍缺乏企业组织管理经验,不能良好的协调个人能力与公司资源,从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2.5学习欠缺创新以及思想守旧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过于陈旧欠缺创新,各个行业都注重创新能力的突破与培养,而作为就业职员需要不断革新陈旧观念,在企业任职中许多毕业生不懂得随机应变以及死板硬的方式套处理事情。从而创新力表现不足,循规蹈矩。

3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1不断拓展与学习专业前沿知识

在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中,专业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需求给予学生补充专业的最新信息化技术培训和知识传授,如:不定期的请企业相关高级专家开设讲座论坛,分享经验与交流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促进学生求学兴趣全面掌握行业知识的情况。让学生思想走在行业的最前沿,能够更有效促进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3.2强化实验操作与实践行动力

教学需要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条件,采用课堂内容与项目结合适当安排专业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企业案列分析、企业走访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鼓励学生,多参与项目活动及实践。加强组织管理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水平。

3.3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在项目教学法与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团队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应根据实际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精神,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团队活动促进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

3.4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主创新

在课程中,需要不断加强课堂设计与模式革新,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鼓励并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在学习与活动实践注重培养个性与能力,或者通过课外组织活动积极参加,如社团、学生会、短期实习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不断拓展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

3.5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交流,采纳企业相关决策与建议,从而得到资源分享,可以安排毕业生就职实习,从中吸收借鉴突破自我,让学生不段累计经验,促进学校、企业、学生合作交流的关系,达到三方共赢的效率。也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现状问题分析,根据需要根据现在的市场发展方向及市场实际需求相结合,对人才培养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对高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给予相应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就业目标,同时提高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篇2

    实践教学在西方教育发展中有久远的历史,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是实践教学思想的启蒙,在探究实践教学方面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观点。杜威认为“做中学”关键在于强调学生动脑,强调学生思维学习情境脉络的反省,强调主体与外部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反思。关于实践教学模式,目前世界上比较着名的一是澳大利亚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和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专业设计遵循CBE理论按岗位需求将从业者应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解,按相应模块组织教学。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虽然学生可以对某一单项技能掌握得很好,能够满足行业团体的规范化要求,但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孤立的,今后会因为知识面窄而对自身的继续发展不利,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综合、复合和整合素质的要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将传统的学徒制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相结合,即进入职业学院的学生,必须先与对口的培训企业签订学习合同,然后在学院注册就学。

    在三年的学制中,学院的理论学习和企业的实践训练比例为1:1。这样学生就具有了双重身份:大学生和准员工。“双元制”的岗位针对性非常强,在技能性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也就有了坚实保障。总而言之,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职业教育实践为本研究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但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研究局限于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及其体系构建方面,缺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即使有,也是倾向于就事论事,或者局限于如何培养职业技能等形式的探索,缺乏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转化分析研究。因此,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尚存在着理论、实践、观念、制度、方法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角度寻找支撑和实践层面的深入探索。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式死板。一般都是教师先花大量时间按教材讲解实训目的、原理、步骤,然后学生按步骤讨论、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报告或填写表格就算完成实习了。如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则更有个别学生会“搭便车”,基本上只看却不介入,根本谈不上去分析去解决去实践!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也较为单一,高职的实践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多借鉴和采用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即采取以班级为单位,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实验实训的实践教学方式,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统一掌握教学进度。同时,多以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主。这样的组织形式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性,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3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这一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培养总量提升的同时并未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做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升级与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实施方案。目前专业在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各高校的表述中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都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随大流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趋同,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过小,并且评价与考核标准被忽略或者虽然存在但是难以操作。这种状况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模式,同时也与目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养管理不无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深厚,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机会较少,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础与核心技能的结合,更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简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校选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评,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新的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模式成为一个科学协调的循环系统。

在设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作为定位的高校),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如下:

1.学科特点的需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管理思想,进而系统化为各种理论,因而管理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与计划、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内容。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应对所在地区、学校类型、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要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积极互动,与企业合作互补,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办学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论注入比例较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现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来总体优化设计,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加强能力培养和训练,开发应用技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突出体验教学,让学生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创新,这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关键,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地情、校情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努力构建接近真实的工商管理环境,强化本科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尝试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课程平台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并尝试与“盛大在线”等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经过系列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系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互补,调查研究并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将企业设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实际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形成可行实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应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连续观察、体验、分析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

2.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专业训练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获得感性认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塑造,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选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3.共建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工商管理专业都纷纷设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与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大多显得动态不足,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本身需要购买大量硬件与软件来开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将自建实验室经费的部分用作分摊企业运营成本,将其作为共享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环境,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4.师资拓展

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应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多与社会、企业深度接触。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合作、企业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此外,还可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

篇4

随着现今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于医疗机构的期望普遍得到提升,为医院转型提供有力条件。医疗需要承担的风险特别高,因此,对于医院的内部环境及医生的救治流程等方面要求十分严谨。以往受医院对于工商管理的重视度普遍较低的影响下,促使经济管理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弊端,阻碍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及降低患者的就医质量。在现今医疗改革的推行之中,医院管理的薄弱环节不仅存在于部门之中,也潜藏在整个体系。把工商管理知识融进医院转型当中,不仅顺应时展,更利于带动医院经济提升。

一、工商管理职能的简述

(一)工商管理的含义

市场经济中十分常见的管理专业,一般为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属于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础理论与一般方法的学科,其可以分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与内部行为管理这2个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很强,其目标的依据来源于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众多基本理论新知识,通过利用现代管理的方式与手段来开展有效的企业管理与经营决策,确保平企业的生存与有力发展。依照专业可以分成战略管理、管理学、心理学这3个方面。前者一般被称为企业战略管理,属于决策层面中最高的一种管理形式,其包含确立战略性的目标,发展并执行战略性的计划来完成目标,所说的“战略性”相当于“战术性”,考量上具有更大、较为长远的意义。中间属于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运用的科学,主要侧重于利用一些工具及方法来解决管理上的难题,例如运筹学、统计学等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管理的意义为管理者与其他人及通过其他人有效率、有效能的完成活动中的程序。后者,囊括来讲属于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人与整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其目的为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与领导绩效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工作生活质量,组建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升管理治疗水平及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的职能体现

在我国,不论是企业还是医院对于工商管理工作的推进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当下新形势的影响下,我国医院整体的经济状况正在稳步上升,工商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运行。工商管理的具体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工商管理工作属于调节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势的趋势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医院都更为重视工商管理的经济调节职能,希望在不断完善经济发展体系的同时,利用工商管理模式制定出更多含有参考意义的政策。倘若意见医院缺少经济调节的流程,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一定冲击,阻碍医院建立有监督性、秩序性的管理环境,影响其整体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2)工商管理工作属于优化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新形势的背景下,进行工商管理利于提升医院管理工作治疗,工商管理工作的每个细节、流程都需要严格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展开,这也有利于提升其他的管理工作的要求标准更高,从而对其形成一定的监督与督促的效果,进而促使整体的管理质量水平直线上升,为以后医院的健康发展奠定夯实基础。(3)服务作用。在医院面临转型的特殊时间段内,想要转型顺利完成,需要坚持以为患者服务的想法,保证工商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得到有效优化,此外,借助工商管理技术及信息指导来保证转型的速度及质量等问题;医院需要重视对工商管理部的人才选拔,进而营造一种良好、健全的工商管理氛围。

二、浅谈现今医院工商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依照传统粗放式管理形式

大多数医院一直缺乏规范化管理;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缺少实用性、适应性及创造活力,经常采用照搬照抄的形式进行管理,增加社会资源的浪费情况。

(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

医院一直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保证大众的身体健康,然而现今的管理制度在权利与责任划分方面较为模糊,容易发生所有权、监督权等模棱两可的情况,不仅阻碍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加打击产权主体的积极性。

(三)管理人才与文化建设不够

医院内部的人员人数繁多,且技术性人才占比较大,对于专业性人才方面较为短缺,此现象的出现和我国医院工商管理的发展历史存在关联;过于看重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精神理想,促使人员的动力与自信不足。

三、工商管理在医院转型中的有效措施

(一)医院管理者需要重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因为医院本身的特殊性,进入市场的时间比较晚,为促进社会与现代医疗时长的完美相融,就需要提升医院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且从医院经营理念出发,进而把工商管理内涵落实在实处,保证医院转型计划能够继续前行。

(二)优化基础管理

在规范基础化管理时,需要从工商管理的核心出发,在涉及到医疗、后勤服务等医务规范内容时,需要确保其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扫除管理盲区及死角的情况。在此种状态下,医院才能更好发展与前进。

(三)巧用文化建设

医疗行业十分注重医院文化,借助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特点,能够让医院工作人员顺应时展,在达成经济指标的同时,进一步完成社会指标;这不仅需要医生的聪明才智,还需团队间的完美协作,因此,利用文化凝聚人心非常重要,且必须实行。

(四)健全考核制度及评价标准

站在医院的经营和管理层面看待问题,组建系统性的制度及评判标准特别重要,且刻不容缓;为此,医院需要摆正自己的发展方向,采用各种方式来增强大众的健康意识,降低人民群众的患病频率,抛弃之前不合理的酬薪设计制度。增强医院管理力度,把医院及各科室的各类规章制度及优质服务措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运用制度管理医院及相应的奖惩,与此同时可以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此来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给予患者更为优质的服务。

(五)增强对医院人才资源的管理与培养

患者对于医院的信任感不但与医院的服务质量水平,还和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存在一定联系。而医疗人员属于医院的人力资源,其对于医院的运作及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属于无形资产,倘若医院缺乏优异的人才作为依靠,医院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针对此类情况,医院需提升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高度重视高学历、高技术人才。例如,医院需要提升对高学历、高技术医疗人才的细致待遇问题,在重用人才的同时,还需要招收新的医疗工作者。

(六)开发更为广阔的医疗市场

倘若医院的经济管理形式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要求,就能进一步推动医院的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而提升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投入到更为广阔的医疗市场中,从而有效提升医院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率。这是需要医院不断增强对自身各项硬件设施的投入,及对内部管理人员专业管理能力的提升,努力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医院,更好地满足各类型患者的不同需要;此外,还需要依照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相适应的管理方案,便于和其他类型的医院进行有效合作,从而从其他医院管理吸取到一些有利的管理经验。

(七)推动医院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当前,医院信息化发展属于增强医院经济管理的必然方向,属于医院经济管理方式(从科学管理转变到动态管理)转变的重要阶段;目前,我国多数医院还未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导致医院信息化数据不能相互分享。针对此现象,医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整合信息化系统,让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医院之间能够完成医疗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推动经济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比如,大多数医院内的固定资产管理依然集中在科室或部门,医院可以借助经济管理信息化,创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八)提升医疗质量

高素质的医疗队伍属于医院内部建设与医院业务发展的关键点,努力提升整体员工的素质是医院发展及医疗治疗的重要保证;减少医疗事故的出现及保证医疗安全属于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增强对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是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素养的重要方式。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亦是持续深化,其间更是强调现代化远程开放教育,这也是现时期我国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各行各业的人才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其更是制约了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已逐渐成熟,不过此项教学方式及其效果却还是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因此,分析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并提出实用性教学方式,对我国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强调基于案例而展开各种教学活动,且各种案例教学方式的提出使得教育陷入了两难的情境,其更是缺乏特定的处理方式,但此类方式强调教师为教学设计者及激励者,从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讨论,其与传统式教学方式有一定差异,教学活动应基于具备深厚学问的教师而开展,且教师务必是各种知识的传授。再是工商管理人才已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国际化大环境下的工商管理人才应极具扎实的专业知识,且其实践能力更强,综合素质也应更高。至此,各大高校亦纷纷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科,更是培养了更多工商管理人才,但就现时期我国工商管理人才整体水平而言,诸多毕业生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这时各大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应进行相应的改进,这也说明案例教学法对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二、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未能深刻认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我国许多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教师大都是简单的讲解其相关理论,之后再举出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再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其理论的意义。此类教学方式尽管可以说是案例教学,但其却未能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性,其仍是教师讲和学生听,之后则是引导学生理解其间理论性知识,这样根本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分析的能力,其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亦是随之降低,也可以说此类教学方式就是简单的举例。

2.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案例教学的开展对教师有着极高要求,此类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应具备更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与分析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各项研究及实践操作。许多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学实施时间短,但是许多授课教师大都未接受过关于案例教学的培训,这时其实践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很多时候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使得学生不能真正的掌握案例教学各个环节,从而导致案例教学实际效果比预期的有效性偏低。

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就我国现时期的案例教学具体情况来讲,其教学有效性偏低,许多学生对此并不认真,更未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案例教学,并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各种案例教学活动。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学生仅是为了文凭而读,整体积极性偏低。且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学生对案例教学方式普遍不适应,很多时候都不能紧扣案例进行相关分析,更不能以实践者身份去分析处理其间各种问题。

三、基层电大远程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对策

1.加强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教师应尽快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以新型教学理念展开案例教学,以确保此项教学方式质量及其水平合理提升。案例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于其间获得更多实际经验,其主要是强调整个学习过程,这也说明此项教学活动的完成应是学生自主分析和讨论,最终总结而成自己的演讲。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案例教学,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分许,以至其可以自己处理各种问题。

2.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应着眼于教师案例教学专业水平及能力的提升,强调其案例教学方式及其技巧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应更加注重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不断加强教师工商管理实际经验的提升。只有教师具备了更为专业的实际经验,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亦可为学生提供科学适宜的建议以辅助其学习。基层电大中的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工作,用自己的休假时间进行各大企业调研,以此快速提高自身对企业管理问题的认识度,从而为学生们提供更高水平的案例分析。

3.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探索各种适宜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案例学习,这也是案例教学方式有效性提升的关键。教师可采用相关方式来鼓励学生展开学习,比如教师可将学生学习与工作有效结合,或者是将学生工作时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学生通常会觉得此类案例对自己日常工作有很大帮助,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案例学习中。再是将学生学习案例的态度及其研究成果等与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结合,这样也能给学生学习施加压力。还有就是教师应善于运用网络教学,以此更好的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及其各种矛盾,这样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更强调现代化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及其水平,这也是现时期我国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述了案例教学法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并全面分析了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适用于基层电大远程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策略,为我国基层电大远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1]马晓静.加强新疆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对策[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2]李可.基层电大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以通辽电大为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篇6

一.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各普通高校的大量扩招,英语较好的学生进入了重点院校,而英语一般的学生进入了一般院校,而那些英语不好的则流入了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而且水平亦参差不齐,学习的目的较盲目,对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没有动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觉得不是很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技能也是不如人意。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当再采用“语言分析+ 英汉翻译”的教学方法,因为它与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这就要求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就要求同生产紧密结合。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必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诸方面探索新的思路和理论。

二.理论依据

高职高专英语在理论上被界定为专门用途英语(ESP)分支下,介于学术英语(EAP)与职业英语(EOP)之间的业务用途英语(EPP)。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建构“以职业英语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实现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英语教育新的教学模式

所谓现场教学,模拟真实场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活泼与多元化且具创意的学习活动利用合作学习做为教学活动模式等特性,提升教学效益与学习成效。在教学现场中实现从模仿、借鉴到实际应用,依托实训室,学生在这里可以完成相关的设计、编制相关的情境。在实践性教学方面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机会,通过真实案例的接触,提高其应用和创新等能力。

我们为此自编了5本校本教材,分别应用于机械系、电器系、计算机系、工商管理系、商贸旅游系。而所谓现场教学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训室进行教学,各系实训要求各有不同,以便学生能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能够翻译英文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交流,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四.现场教学案例

下面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07级国贸01班的现场教学案例来说明现场教学的方法和效果。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

The plan for on-site teaching in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The topic : how to make a negotiation about making an offer

place: D201(谈判室)

Class: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01,02.

Textbook:Business Management English edited by me

Introduction and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Quotation on Unit three of Business Management English .I give them a goods named sweater, and they must make the quotation clearly and correctly. Which should be including quantities, quality, price, color, packing, brand, commission, terms of payment, terms of transport and so on. Such are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they must include: FOB/ CIF/ C& F, L/C.

step: I give students for about two groups in class D201,sitting there in circle,each of them can make negotiation with their partner voluntary. Some of them are two, some of them are four. First I give them 15minutes to prepare, and then begin.

Main Method:Project teaching

1. Project Settings

How to make a negotiation about making an offer

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treatment

Let students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how to make an offer.

3. Research, discussion, the content

1).ask them find out the English words involved

2).questions they discuss:

A: English words involved :quotation, market, quote, commission, productsFOB/ CIF/ C& F, L/C. and so on.

篇7

摘要:《mba教育再思考》是近年来有关MBA教育改革最为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成果。强调理实交融、注重能力培养训练、重在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美国MBA教育,通过修改课程方案、加强课程的个性化、运用体验式教学等改革举措应对挑战的思路,不仅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也能给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启迪。

关键词 :MBA教育;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68-04

作者简介:阳征保(1970—),男,湖南隆回人,硕士,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MBA教育再思考》简述

《MBA教育再思考》一书的作者斯里坎特·M·达塔尔、戴维·A·加文、帕特里克·G·卡伦在广泛调研,并访谈了数十位商学院院长和企业高管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11个顶尖MBA项目的课程,研究了影响工商管理教育的三个趋势,提出并分析了目前亟待满足的教学需求与机遇;对哈佛商学院等6所一流商学院在MBA教学改革和创新上正在进行的反思和变革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案例研究,总结了这些商学院为应对挑战而推出的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举措,探讨了商学院应如何借鉴这些措施,结合自身特色设计出合适的方案。

(一)顶尖MBA项目的课程与教学情况分析

作者以2006年和2007年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对卡内基·梅隆大学泰珀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达特茅斯塔克商学院、哈佛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商学院、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和耶鲁管理学院等11所商学院的MBA项目关于培养目标、体系架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内容方面——尤其是核心课程和涉及的领域,各项目都非常相似。各学院的必修课大致相同,覆盖的领域也大同小异。不过各学院在各门核心课程上采用的学时和强调的重点大不相同,核心课程覆盖的领域也有所不同;在教学方法方面——尤其是对案例、练习和习题的使用,各学院大不相同。有的学院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另一些学院则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差异因不同的课程和领域成熟度而产生;在体系架构方面——尤其是结构、顺序和要求,必修课的比例、课程的顺序、必修课排序的灵活度、经验和专长不同的学生是否有不同的必修课、课程的整合程度等差异很大;在目标方面——项目愿景或教学目标,异同并存。所有的项目都寻求同时为学生提供初入职场和职业发展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硬”技能(分析能力)和“软”技能(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各项目在主要方向和重心上经常有很大差异;在趋势方面——很多项目共同的大方向,各项目都致力于灵活性,尽量更早地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各项目还在国际化、领导力开发、整合性思考和课程顺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二)MBA教育的需求和机遇

作者分析了经济危机后美国MBA教育市场的形势变化:美国MBA教育从常规的两年制项目发展为形式多样的各种项目,包括一年制MBA项目、在职MBA项目、emba以及各类专业硕士学位项目,项目形式日趋多样化;雇主越来越怀疑MBA学位的附加值;更多的雇主和学生不再看重MBA学位而导致入学情况发生变化。作者提出了全球化、领导力开发、整合性、组织现实、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企业角色与责任和目标、风险与监管和约束等8个尚未满足而又亟待满足的意味着创新和变革机会的教学需求。

首先,作者从整个课程体系革新的角度,提出应以课程创新迎接全球化、领导力和整合性的挑战。(1)在全球化方面,实地调研和行动学习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让学生了解执行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以及学以致用的难度。因此,应提高学院国际学生和国际教师的比例,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全球化的内容,开设整合性国际惯例课程,拓展国际交换生项目,组织短期访学团和国际项目,建立全球研究中心,在国外建立校区。(2)在领导力开发方面,应开设领导力课程、建立领导力实验室、开展小组项目,开设体验式教学项目,通过反思练习法,在教师的个别辅导下培养学生的领导技巧、目标导向和认同感。(3)在整合性方面,应让学生自己整合学习专业课,将整合性思维融入专业必修课,开设整合性课程、讲授综合管理观点,设计高度整合的课程方案,围绕整合性思考技能组织整个课程方案。

其次,作者从单门课程和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的角度,探讨了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的创新。(1)在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方面,考察了培养学生因果推理和立论技巧、使学生在阅读和聆听时能批判性地思考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推出的“批判性分析思考”课程(CAT)。(2)在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方面,考察了以项目为基础,强调从做中学、学会处理紧急问题的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的“制造流行”课程(CIA)。(3)在了解组织现实方面,考察了通过跨学科项目、以行动为基础、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跨学科行动”项目(MPA)。(4)在企业角色、责任和目标方面,探讨了哈佛商学院的“领导力与企业责任”课程(LCA)。(5)在风险、监管和约束方面,以了解市场和模型的局限性为主,探讨了相关课程和教学方法创新问题。作者还从各自教育特色的角度详细介绍了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哈佛商学院等6所著名商学院具体的应对策略。

美国MBA教育变革中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一)通过课程与教学特色体现教育特色

顶尖的MBA教育项目说明,作为一个组织的学校,应有不同的育人理念、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创新能力,特色是针对学校的整体教育过程而言的。在顶尖的工商管理教育院校中,MBA的教育特色通过课程与教学特色来体现,即便开设的课程和教授的专题一样,在项目的本质、形式和基调上各学校也做到了差异化。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特色是灵活自主和扎实的学科基础;哈佛商学院的特色是综合管理理念;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特色是全球化;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特色是根据学生的经验和技能设计个性化课程;耶鲁管理学院的特色是整合性。

(二)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与灵活的课程架构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根植于学科、按专业和学科分类的课程体系,在促进学生跨学科跨专业思考、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机会很少。在一流的MBA教育中,应开设基于综合管理观念的跨学科整合性课程与批判性分析思考课程,设计高度整合的跨学科课程方案,围绕整合性思考技能组织整个课程方案,使学生自己整合学习专业课,将整合性思维融入专业必修课。MBA项目课程既有标准化特点,又有差异化特点,多数课程相似,但又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与组合;学生接触很多相同的专题,学习很多相同的课程,但每个专题和课程各有其独到之处;各个项目的培养目标不同,因而体现出不同的准则和特色;内容和目标不同,各项目的体系架构和教学方法也会不同;各个项目的结构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的灵活性不同,学生的体验也不同。在顶尖的工商管理教育院校中,直接指导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是课程与教学模式。MBA教育面对机遇、应对挑战的措施是课程与教学方法创新。在创新过程中,MBA教育项目并不摈弃学科课程观念,课程与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而又各有特色。

(三)结合自身教育特色、教育理念创新课程设计与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架构、教学方法和项目设计上的不同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灵活的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设置可以让背景和基础不同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经常把经历和观点各异的学生聚在一起上课,不利于开阔视野,但可以给学生带来共同的教育体验,更有利于培养整合能力。教育特色最基本的内涵是课程与教学特色。毋庸置疑,每种课程模式都有利有弊,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是完美的,不同的课程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依据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来权衡利弊。例如,案例教学适合哈佛商学院的综合管理理念,与使用其他教学方法的项目相比,学习模式有很大不同,其MBA项目实行分班教学,每班90名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都一起上课,由于学生之间非常熟悉,因此他们在处理复杂、模糊、有争议的问题时会更加游刃有余,而其他一些项目不太依赖案例教学等基于讨论的教学方法,则倾向于小班教学,确保学生一起上课的时间不太长,以便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避免因为学生呆在一起太久而导致气氛沉闷、表现不佳。顶尖的MBA教育项目说明,不同的课程模式应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改变课程设计本质而不考虑相应的教学方式变革,或只改变教学方式而不考虑相应的课程设计创新,或创新不适合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和教育理念,教育价值增加都不会太大。

(四)引领学生整合而不仅是满足学生简单攫取知识

国际化视野绝不仅仅是指了解其他国家的贸易政策或监管制度,还意味着在与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完全不同的人共事时,具备应有的技能和文化敏感度;了解组织现实也绝不仅仅是掌握协同理论和战略一致性理论,还意味着能够游刃有余地应付组织政治、中层经理小团体、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等工作中的困境。管理是一门实践艺术,必须通过人员和组织来执行和落实。也正因为如此,仅有管理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况且,知识本身必须立足于实用性强的框架和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MBA教育呈现出一个方向性的转变,就是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开发个人的潜能和多元视角。MBA在教学方法上,在讲授使用概念和框架,使学生掌握多种重要技能的同时,通过领导力开发、符合伦理的决策、权力的使用和滥用、激发创造力的最佳方式等课题的教学,运用反思讨论、实践练习、个人辅导和体验式学习等方式,从管理的角度,激发学生的目标感和认同感。顶尖的MBA教育项目应对挑战的思路和实证案例说明,学习不仅是“知”(事实、框架和理论)的过程,还应包括“行”(技能、能力和技巧)的过程和“省”(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过程。缺乏相匹配的“行”的技能,“知”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如果不能通过“省”来审视和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理念,那么在“行”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执行不力、迷失方向;反思讨论、实践练习和体验式学习等是体现“知”、“行”、“省”相结合的最佳教学方法;“知”和“行”是对知识与技能的简单攫取,“省”则是在知识与技能基础上的综合整合,MBA的教学方式重在引领学生整合知识与技能。

对我国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

强调理实交融、注重能力培养训练、重在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美国MBA教育,通过修改课程方案、加强课程的个性化、运用体验式教学等改革举措应对挑战的思路和实证案例,不仅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也能给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要求动手能力强的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启迪。

(一)要探索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与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分专业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最终体现在课程与教学模式上。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综合融合发展的必然和普遍规律,各国的职业教育特色多是在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下,通过课程与教学模式来体现的,如澳大利亚TAFE学院采用的基于国家培训包TP的模式,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等都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本身并不反映各国某种类型高等教育的特色,也不能体现某种类型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层次特点。事实上,从实践到理论目前尚未形成从总体上把握高职教育共同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课程与教学的主流模式。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教育要求,探索真正能够指导财经类职业要求的,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是高职财经类专业建设的重心。

(二)要探索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与灵活的课程架构

高职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探索了宽基础活模块、多元整合、职业能力系统化、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通、职业导向、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学期项目等课程模式,在财经类专业某些领域或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究其实际,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岗位技能操作知识和技能与能力、简单摈弃学科课程观念的缺少相关交叉学科内容的课程模式。人才市场并不单纯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来选择人才,在关注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规范的同时,还关注人才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基本价值观等,关注人才在社会、历史、文化、现实中的生存状态。加之在劳动力市场中各种职业都可能存在不同人才之间同行业或跨行业替代的现象,除了某些特定的职业外,具有不同学历的人可以适应相同的职业,具有相同学历的人也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职业。刻意突出操作技能的课程模式,可能会解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忽略课程设计创新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关联性、忽视高职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及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上理解为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导致培养目标与评价机制低移化。默会知识具有情境依附性的特征,没有一种课程体系与架构是完美无缺的。对于财经类专业而言,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与灵活的课程架构是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特色的要求。

(三)要探索引领思维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理念指导下,围绕岗位技能操作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开展教学,难以引领学生思维,只是高职教学从知识传授型向技能操作型的转变。默会知识的理论说明知识的本质是默会的,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根植于默会知识。默会知识通常是在个体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地显现出来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传授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默会知识或直接体验默会知识的过程。默会知识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知识具有内生力,即具有渐进的自生力。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引领学生思考与学习的,激活个体默会思维因素的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自由式教学等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美)斯里坎特·M·达塔尔,戴维·A·加文,帕特里克·G·卡伦.MBA教育再思考:十字路口的工商管理教育[M].尹志宏,徐帆,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建松,唐林伟.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十年(2001—2010)[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摘要:本文在对当前商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简述了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之间互惠共赢、共生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了社团对商科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实践技能锻炼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团;商科;职业培养

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后的快速、持续发展,商科职业教育因强调专业培养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与当地社会、工商企业结合日趋紧密,与区域经济、市场需求牢牢相扣,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国内商业近十年来倍增式的增长,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也为现代高职商科专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校社团是年轻人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了实现共同愿景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自愿形成的大学生群体性组织;它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无限空间,将是有效实现教人育人的重要载体。将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进行很好的组合,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发挥社团对商科人才的试炼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商科人才专业优势推动社团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之间的关系分析

高校社团作为一个锻炼学生管理才能、增加学生组织才华的场所,可以很好地实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两者关系互相补充,主要体现如下:

1、社团的群聚化和丰富活动,让商科学生有了很好锻炼和发挥自己特长和知识的空间。

高校社团是由一群活泼、有朝气的年轻人组成的集体,大家有着表达自我、展示个人才情的热情;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了他们实践和体验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机会和平台。作为众所熟知的经管学科,商科专业人才需要有着良好的职业技能。因为共同的话题和相似的想法,大家能积极工作,参与并且组织社团项目;在自己搭建的平台上,竭尽所能的挥洒汗水,这种体验也使学生有了很好的锻炼和发挥自己特长和知识的空间。

2、一个互动表达的社团平台,可以很好地满足商科人才职业的沟通性、创新性要求

商科主要有经济类、商学类、管理类三大类,由于商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未来职业的要求也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因此,虽有所学专业的不同,现代商科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能力。在高校社团中,学生们能在一起经常交流职业、学习和生活的看法,这种群聚的社团生活经历,能有效的开拓人际交往圈,让大家彼此能快速接近、熟悉,甚至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还有许多社团活动方案的策划和营销,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这很好地锻炼了其个人才干,有助于培养其工作创新力。

3、高职商科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高校社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高职商科专业主要是培养市场和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一方面要求掌握一定的职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管理才华和处事方法。从社会和市场要求来看,对于商科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后者的要求更重于前者。当前高校社团林立,基于社团学生的流动性,需要各社团不断培养新的具有良好管理和组织能力的接班人,而这恰是商科学生的优势所在。因此,不断吸收商科专业学生参与社团的活动和管理,可以壮大社团规模,还能很好地促进社团队伍结构的优化,实现社团的做大做强。

4、商科学生的加入,能更好的使专业社团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活动水平

相对于理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强之说,商科专业学生更善长于管理、营销和沟通等;商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偏差,使得其优势和特长是大多数理工科学生所不具备的。在社团中积极吸收商科专业学生的加盟,尤其是具有较好商科职业素养的人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改善社团的组织和管理。另外,利用他们的专业所学知识,可以在活动内容中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和构思,还可以更好地进行主题活动的方案策划和营销,推出并添增社团的名气和声誉。

二、高校社团对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的促进作用分析

活动丰富、内容多样的高校社团就让厌倦理论学习的大学生充满了向往和期待。让社团的体验成为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促进作用优势明显:

1、社团能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有利于高职商科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

90后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的空间环境让学生更显孤僻、内向。社团作为一个组织群体,有着自己的章程和基本要求,所有成员在这个大的框架中可以自由的发挥和锻炼自己的才干。社团活动方案的分析与策划、活动实施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和人员的安排与协调,这些都需要一个未谙世事的新成员花费很多的心血、妥善安排时间和精力、改善与人沟通交往的方法,才会有可能达成目标。共同的契约要求使得这些大学生愿意约束自己,懂得谦逊处世,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直面困难来磨炼自己的意志。

2、社团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舞台,有利于商科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锻炼

商科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无法真正实现全沟通,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一些商科职业组织和管理技能的实战锻炼。相应的,高校社团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自我发挥的空间,这让那些对当前课程教育倍感失意的年轻人来说,社团的活动可以将自己梦想付诸实施,活动形式多样且想唱就唱,尤其是可以将一些基本职业技能进行体验式操作,这种切身的感受远比课堂的知识和经验传授来的直接和深刻。商科学生的专业特长让学生对课程所学、职业有了新想法,可以在这块试验田进行尝试,而且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助,可以很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社团更是一个学习兴趣小组,大家能在其中增长才干、开拓视野,有利于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高校社团的年轻成员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彼此经常在一起研究和策划推陈出新的活动和社团项目,有机会充分锻炼自我表达,完成成员间的沟通协调;不断地将眼界延伸到社会,有助于他们打开视野,使自我逐步迈向成熟。围绕着社团活动也有着共同的目标,大家能热情交流与讨论、细致研究和分析,认真修正和完善活动的实施细节,努力解决整个过程中的营销、组织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成功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能带给他们无穷额信心和乐趣。这些都是对相关成员积累经验、学习做事的重要历练,这种体验让没有社会经历的学生们学习了做事方法、增长了个人才干,有利于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由上观之,促进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职业培养的和谐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高职商科教育中实践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主要内容,也是在现行大学环境中做大做强现代高职商科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社团活动与高职商科学生培养的协调统一,不仅有利于社团的发展与壮大,使其能有效改善组织和活动的管理,也能使学生在这样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平台上充分展示和锻炼自己,增益其所不能。(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研究(编号:SKKT-121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9

一、案例背景

本次案例分析时间跨度7年,自2005年专业市场异地搬迁至2012年市场繁荣发展,工行某支行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纽带,通过不断创新贷款模式,拓展信贷市场,促进银行各项业务蓬勃发展,在四行市场同业占比中独占鳌头。

(一)专业市场背景

该专业市场位于全国百强县市,创办于1994年,2005年实施异地扩建,是迄今中国该专业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目前总面积约95万平方米,市场内商户已有3327余户,经营人员7000人左右,全年客流量在400万左右,年交易金额超100亿元以上。目前经营户中分为批发业和零售业两类,市场中97%都为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

(二)2005年某专业市场工行信贷状况简述

2005年工行只在专业市场外沿设小型网点,地理位置偏僻,受人员、政策影响,各项业务进展缓慢,其中网点不受理贷款业务,信贷中心常处于等客户上门的状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经营户也普遍认为工行大行,高攀不上。而同业其他商业银行占据专业市场中心区域,且办理贷款,在专业市场附近的四家金融机构信贷市场占比分别为:建行47%、中行25%、农行20%、工行8%。

二、工行某专业市场信贷拓展的举措

(一)创新信贷担保方式

工行根据市场作产品,市场细分,创新了各类担保方式。

1.创新权属证抵押方式

2005年市场异地搬迁之际,商户在新城址购置了商铺,但资金周转不灵。商铺尚不能办理房产证,只能办理权属证,且不能在房地产管理处办理抵押。银行大多持观望态度,工行某支行积极联系上级行、当地政府机构和市场管委会,在充分考虑风险的前提下,创新理念,在当地工商管理局协助下,办理权属证抵押,为商户解决难题。

2."租赁权质押贷款"

2010年专业市场与商户签署5年期使用权租赁合同,价值高达500万元左右,一次投入成本大,给市场商户带来很大压力,于是工行创新在市场上第一家推出"租赁权质押贷款",租赁户可以门市部的租赁权(及优先承租权)作质押,传统的抵押和保证方式的担保方式实现了质的突破。

3.信用卡租金分期付款业务

2012年为满足租赁经营户的融资需求,该行结合信用卡分期付款的特点,创新推出信用卡租金分期付款业务,贷款额度100万元以内(含),不超过年租金70%,贷款期限1年以内(含),按月支付本利。并追加外部担保公司全程连带责任,使租赁经营户手头的资金得以盘活。

4.联保贷款

2011年工行适时推出联保贷款,由3-7户商户形成联合体,共同提出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无需抵押物,实行信用联保。解决了无抵押物经营户贷款难问题。 “联保贷款”优势明显。从市场营销角度出发:“联保贷款”以点连线,一个客户的突破,可带出一片客户群,营销拓展市场力度较大。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客户之间相互了解、信赖关系,由商户自我选择,剔除风险商户,降低银行风险管理成本。

5.小额授信贷款

针对无自然人担保的小经营户, 2012年工行又联合当地担保公司共同推出小额授信贷款,也是作为渠道营销方式的一种拓展,工作利用当地担保公司客户资源,由担保公司推荐优质商户,并追加担保公司连带保证责任,这样一来降低银行贷款调查成本,风险管理成本,又实现贷款工厂式的规模化营销。

6.助业贷款

2012年该支行成功为该专业市场一名80后的创业青年发放50万元的个人助业贷款,无需传统抵质押物担保,为通过助业贷款支持更多的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打开了局面。

7.积数贷款

2011年推出该支行根据一定时期内金融资产积数的3-5倍数确定贷款额度,以保证方式向借款人发放的短期贷款,最高金额可达200万元。

(二)创新产品与服务

工行某支行了解到市场经营多为个体工商户,贷款需求短急快的特点,创新出授信模式和循环模式两种提款方式,在授信或循环期限内,经营户只需提前1-2天向银行发出提款申请,银行便快速处理,为商户提供信贷资金。节约了提款的时间成本和简化了操作流程,利于信贷市场的拓展。

(三)创新风险定价模型

工行力争实现均衡的信贷配给,实施差异化信贷定价策略。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和市场竞争战略需要,分别采取溢价、市场价、挑战价、攻击价等定价策略。制定出一套定价模型,根据客户的价值确定产品的价格,充分考虑客户对于银行的贡献度,客户信用等级评定,风险等级评定(在人民银行信贷查询系统的征信记录);依据贷款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不良),制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信贷定价模型:贷款客户利率定价=同期基准利率*[1+(客户信用评级系数+担保调节系数+客户过往贡献度系数+客户未来合作前景系数)]。

(四)创新内部管理

1.创新内部激励机制

篇10

近几年节能服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EMCo)数量大幅增长,从05年的8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800多家,产业规模也从47亿增加到840亿。然而,据统计,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有92%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如果能够顺畅融资的话,至少有50%以上的节能服务公司发展速度会比现在提高一倍。融资困难直接导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能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节能服务公司信用状况不好又会让银行、担保公司等对其没有信心,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整个节能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1]

目前我国对于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下基于对节能服务产业融资难的现状分析,将对整个产业信用信息的管理过程进行详细阐述,并对信用信息管理的体系进行构建与完善,旨在为银行、担保公司、潜在客户等相关利益方在选择是否与这些公司合作时提供参考,从而推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1.节能服务公司信用信息管理过程

1.1 信用信息收集

节能服务产业的信用信息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以及公司内部。[2]

(1)政府部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记录有EMCo的注册信息,它能反映公司的基本组织形式及经济实力,是信用信息的基础;其次,工商管理部门获取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年检报告书、审计报告等材料能反映公司的资金运转情况、经营盈亏程度。从税务部门可以获得公司法人纳税记录、有无拖欠税款记录等信息。

(2)社会机构

对EMCo信用有发言权的社会机构涉及到银行、担保公司、设备供应商、保险公司、业主等[3]。例如,对于目前大部分都还是中小型公司的节能服务行业来讲,银行信贷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公司在银行的账户、资金周转、有无恶意贷款、有无拖欠债务等记录,都是EMCo信用信息的一部分。担保公司为节能服务公司做信用担保,能提供贷款是否按用途使用、有无挪用等信息。业主,即用能单位,能够提供EMCo是否按合同规定提供高质量的节能设备、是否达到承诺过的节能量、是否在项目完成后按规定指导节能设备的后期运营从而增加设备的寿命等信息。

(3)公司内部

从公司内部可以得到很多反映公司真实状况的信息。从管理部门我们可以知道公司的经营成果、获得的各项荣誉等;在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得到公司员工资质方面的信息;在财务部门可以了解公司资金运转情况等。

1.2 信用信息整合

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信用信息经过收集之后仍然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必须经过统一参数、数据转换等操作之后,将异构的信息进行整合。

为了统一系统参数,首先可以由政府出面,实现参与的所有公司都能拥有一个永久性的由工商局编制统一的编码,其次将分散在各个环节的信用数据进行详细的划分、设计与合并,转化成受评节能服务公司信用等级的明确标识。

1.3 信用信息服务

节能服务行业的信用信息服务是以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信息数据为基础,对信用信息进行处理、输送、传播、、使用以及提供信息的服务。通过信用信息服务,用户可以获取公司的注册资本、主要经营者情况、CBCI信用等级、银行信用、公司在行业中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等信用信息。

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服务系统利用已有的数据信息,按照规则进行数据抽取,并按照一定的运算规则产生统计和分析报告,为用户提供查询、做出决策提供实质性的参考。下图1-1为信用信息管理框架。

图1-1 信用信息管理框架

2.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数据库的建立

建立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数据库的建设,它是保证信息统一化管理的必要条件。[4]在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中,存在三种主要的数据库: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公司内部前置数据库,信用中心前置数据库,信用中心数据库。

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公司内部前置数据库用于信用数据的采集,业务库的增量数据定时导入该数据库。紧接着信用信息数据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经过整合后将首先进入信用中心的前置数据库进行数据汇总、查询以及错误修正,以此减轻信用中心数据库的负载。

信用中心数据库是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它是管理平台对外提供查询、分析等服务的基础。系统可以设置时间,在某一时刻将信用中心前置数据库的处理过的增量数据批量导入到信用中心数据库,供外部用户进行查询。下图2-1为各数据库之间的联系:

图2-1 各数据库之间的联系

3.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与节能服务产业相比,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信用信息管理体系要成熟许多,这对我们建立节能服务产业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现有的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主导支持下,将信息的收集工作委任给可靠的第三方征信公司,同时建立专门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出台信用认证规范,创建动态监管模式,根据节能服务公司在运营期间的信用状况及时调整它们的信用等级。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开展信用信息管理的工作,能保护诚信经营的节能服务公司,信用等级提升了,融资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得到解决。

4.结论

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很多政策、制度、体系还不够成熟。对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信息进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刺激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让公众、企业对该产业产生更多信心。本研究目前还不够成熟,关于具体模型的建立以及方法的选择,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探索,建立完善的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雷波.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问题及建议[J].中国科技投资.2010,8:25-26.

[2]刘祎敏.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研究[D].山西,中北大学,2009.

篇11

1、薪酬含义的发展简述

“薪酬”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工厂制企业中,当时雇主拥有稀缺资源“资本”并大肆剥削工人,工人的需求也只是停留在生理层次上,工资是可以制约和激励工人的最主要手段(麦格雷戈,1957)。19世纪中后期,企业中出现生产效率低的同时还时常发生劳资冲突的问题,泰勒(1911)开创性地提出要把员工所得报酬与其绩效相联系,由此便产生了差别计件工资制和每日工作定额。此后,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从而涌现出第一批职业经理人,由于其工作性质与一般工人不同,企业无法按产出量计算支付给职业经理人的工资,于是便根据其岗位和技能的特点一次性付给他们相对固定的报酬,也就是“薪水”。甘特(1916)通过研究发现若能将报酬与生产更紧密联系,将会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为了实现对管理者的激励,“给表现出色的员工及其管理者发放奖金”的薪酬管理制度由此诞生。

20世纪20年代前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许多重大发现。梅奥(1933)认为:工人并不是简单的“经济人”,他们也有寻求安定、友谊、尊重、和归属感等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对生产效率会产生比作业条件、工资等更强的作用。因此企业要重视员工的需求,综合考虑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才能激发出员工热情和主动性,进而实现组织目标(Herzberg,1966)。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表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企业以前实行的以雇主为导向的薪酬制度因无法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而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理论界、学术界提出了能囊括员工所有需求的整体薪酬的概念(Gerhart & Rynes,2003),很多企业也开始重视非经济性回报并把其加入报酬的范围。约翰特鲁普曼(JohnE.Tropman, 1990)提出了自助式报酬理念,在设计薪酬制度时将多样性和定制性相结合,提倡为员工建立个性化的动态的薪酬制度。约瑟夫・马尔托奇奥诺(2001)认为“员工从企业得到的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的总合就是整体薪酬的含义”。第一代总体报酬模型和总体报酬的概念由美国薪酬协会于2000年首次提出,明确“总体报酬”就是员工从企业得到的其认为一切重要的东西。在此基础上,美国薪酬协会于2006年提出了第二代总报酬模型,该模型包括五个维度:薪酬、福利、发展和职业机会、绩效认可和工作与生活平衡(迈克尔・阿姆斯特朗,2008 )。此后,个体对总体报酬各要素的偏好以及不同要素对员工所产生的影响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Christian&Sylvie et al,2008 ),例如外在报酬中的收入受到比较多的关注(Senik,2008);Kristensen & Westergard-Nielsen,2009);Gao & Smyth,2009),此外还有内在报酬中的晋升(Kosteas, 2011)等因素也被许多学者研究。然而很少有研究⑼庠诒ǔ暧肽诒ǔ曛糜谕一模型中,并用实证的方法来探究其对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等的影响(Susan & Anastasia, 2012)。

2、关于总体报酬的构成维度

(1)国外研究

Joseph.J.Martocchoi(2002)认为,薪酬是员工得到的外在奖励与内在奖励。其中外在薪酬包括非货币奖励和货币奖励,内在薪酬其实是员工的一种心理思维形式;Robbins认为薪酬包括外在和内在薪酬。外在薪酬包括直接、间接薪酬和非财务性薪酬。而内在薪酬包括充分授权、职业发展、工作的趣味性等内容。

(2)国内研究

黄威(2002)提出,“全面薪酬”包括内在的薪酬和外在的薪酬。内在的薪酬一般不能量化为货币形式,如工作的满意度(参与决策的权利、感兴趣的工作、工作的自由度、潜能发挥的空间等)、多元化的活动以及个人成长机会等。外在的薪酬指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如工资、福利、奖金等。冉棋文在《全面薪酬战略―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出,将整体薪酬分为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内在薪酬主要包括对工作以及相关条件的满意程度;外在薪酬主要包括短期激励薪酬、长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及单位能够负担的其他资金开支。贺伟、龙立荣(2011)认为报酬包括外在和内在报酬,其中内在报酬是指员工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的主观心理感受,如胜任感、满足感、成就感等。而外在报酬包括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

3、总体报酬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现将外在报酬、内在报酬的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总结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 叶勤,《基于公平理论的员工薪酬满意度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6页.

篇12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 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 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参考文献

1.《小逻辑》/ [德] 黑格尔著;贺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

2.《社会学(第十版)》/ [美] 波普诺著;李强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篇13

设计计划学是1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1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1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2.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1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1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1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1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1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1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1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1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1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1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1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1个学科到另1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1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1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1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1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1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3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1。全书基本构架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前言

1.思维的奥秘

1.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理性思维程序化

4.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2.设计有序

1.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3.设计计划方法论

4.Steptostep---计划的展开(全书之重)

5.1起来吧(具体案例)

6.计划书

a。操作方案书的要求

b。实施方案书的要求

c。计划书的构成

d。计划书的表现技法

7.108般武器---计划工具介绍

3.计划从身边做起

a。处处留心皆学问---以窥视来训练

b。排除确信无疑的定论

c。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培养有效运用分配时间的能力

后记

附2。参考书目(仅列210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