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知识

健康教育的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6: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健康教育的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教育的知识

篇1

【关键词】 课程设计;健康教育;分娩方式

近年国内剖宫产率持续增高,引起专家的高度重视,为了降低剖宫产率,各家医院开展孕期健康教育,陪产分娩等服务。我们医院在开展以助产士管理为主导的“正常产房”[1]中,对孕期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和安排,经过实践,发现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对产妇分娩方式会产生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3月至8月在我院分娩,年龄21岁至34岁,孕37~41周,孕期无异常产科情况和内外科合并症的正常初产妇409人,按随机的原则填写调查表,根据分娩方式分为两组,自然分娩组236人,其中正常产房分娩120人,普通产房分娩116人,年龄21至34岁,平均(25.5±2.45)岁,孕37至41周。剖宫分娩组172人,年龄22~34岁,平均(26.3±3.25)岁,孕37至41周。两组资料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调查表设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共15个。内容涉及一般资料: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参加孕妇学校课程的内容、没有参加的原因、选择剖宫产的原因等等。

1.3 统计方法

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x2检验。

1.4 观察指标

(1)两组分娩方式分别在有或无孕期知识的产妇中的差异性。“无孕期知识”指产妇在孕期没有经过“日常知识”、“孕期营养”、“正常产房”三项课程的教育,“有孕期知识”指产妇在孕期均经过上述三项课程的教育。(2)两组分娩方式分别在有或无分娩知识的产妇中的差异性。“无分娩知识”指产妇在孕期没有经过“分娩减痛”、“拉玛择呼吸法”、“姿势待产”三项课程的教育,“有分娩知识”指产妇在孕期均经过上述三项课程的教育。(3)社会因素剖宫产与孕期知识的关系。(4)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排序。

2 结果

(1)两组教育内容与分娩方式的关系见表1。(2)社会因素剖宫产与孕期知识的关系见表2。(3)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排序依次为:婴儿安全、医生推荐、担心难产、怕痛、朋友推荐、保持体形、父母支持、选择日期和担心性生活。 表1 两组教育内容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略)表2 社会因素剖宫产与孕期知识的关系(略)

3 讨论

目前,国内剖宫产率持续增高,其原因:(1)产科监测、干扰技术广泛应用,如连续胎心监护,B超等增加了胎儿窘迫、脐带绕颈诊断率,早期发现剖宫产指征。(2)产科医生规避阴道分娩的风险和产科纠纷,放宽剖宫产医学指征。(3)认知误区,产妇认为剖宫产安全,孩子聪明;怕影响产后性生活;对阴道分娩缺乏信心,怕疼痛,怕难产。(4)文化误区,迷信生辰八字等等[23]。其中认知和文化的误区,需要通过系统的孕期健康教育,使孕妇对怀孕身体在孕期、分娩、产后的变化以及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的状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正确的认知,能帮助孕妇选择适合的分娩方式,为分娩做好心理的、知识的、行为的准备。早期确立“意向的分娩方式”,即形成目标,孕妇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知识需求增加,健康教育产生成效。产妇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只有建立在自愿、客观的科学评估上,才能形成不易改变的“意向分娩方式”。孕期建立“意向的分娩方式”后,孕妇受教育的主动性增加,使孕期健康教育更有效。接受过孕期和分娩知识教育的产妇更愿意选择自然分娩方式,从而有效降低社会原因的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整体护理的不断发展和实施,护理工作的范畴也在扩大,维持人类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护理工作从面向疾病扩展到面向健康,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健康观念,使健康日益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们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重视,不仅希望有病能得到及时良好的治疗,而且希望不得病,终身健康,因此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我院从开展整体护理,实施健康教育以来收益匪浅。我们认识到,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也是挖掘护士潜能,展现护士才干,体现护理价值的重要手段。现根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谈几点体会。

1 必须树立现代健康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

1.1 现代健康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概念的界定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现代健康观念。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他们希望掌握更多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这一健康观念使护理工作者对人的理解.对健康概念的理解,有了认识上的飞跃,只有树立完整的健康观念,才能把健康教育工作做好。

1.2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按护理程序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护理模式,这是社会发展向医疗服务提出的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

1.3 转变观念是保证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 整体护理观念,确立了护理工作者要主动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确立护士必须承担多角色功能。健康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灌输而是有助于病人建立健康行为的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树立全新的健康观和整体护理观,才能为病人更好的实施健康教育。

2 必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技术。学会运用沟通技巧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基础,也是获得健康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2.1 交谈是沟通的主要方式 交谈中护士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亲切、美好的,要注意语气,要善于总结哪一种语调易于让患者接受,易于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2.2 具有易被接受的亲切感 在健康教育中,护士要以良好的仪态、仪表、言谈举止等,表现出较高的文化道德修养,给病人以可信、可亲的感觉,用娴熟的专业技术及处理护理问题的能力,取得病人的信任,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让病人有亲切感,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为实现病人的需求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其自愿接受并配合健康教育。

3 必须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1 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理论的知识 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应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人文理论如心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实施健康教育。

3.2 加强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的掌握 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是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人际传播健康教育处方,行为干预,制定和使用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等基本技能,遵循评估-诊断-计划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的教育程序,才能不断提高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的水平。

篇3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203-01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达到2%,据统计,中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4000万,并以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

1980年以前,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仅有0.3%,可现在保守估计都达到3%~4%,过去一直认为主要是遗传因素造成的,而近年来发病率增加了十几倍,显然是用遗传学说无法完全解释的,因此,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受体学说,认为胰岛素产生和发挥作用是保证血糖正常的前提,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胰岛功能并不差,主要是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导致的血糖增高。在我国,尤其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不规律不合理的饮食,加之运动量的减少,造成胰岛素长期、成年累月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久之,体内出现了胰岛素的抵抗,血糖也就随之升高。除了遗传因素以外,更多的是由于过食肥泔、活动减少所导致的富贵病。现就其教育的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护理评估

主要包括:评估病人知识缺乏的原因,程度,具体内容,评估病人知识需求情况。

2护理诊断

缺乏糖尿病知识:与缺乏接触相关信息有关缺乏糖尿病药物治疗知识,与缺乏正确药物治疗信息来源有关,缺乏正确的就医知识,与认识有限和对信息误解有关。

3预期效果

要达到病人了解糖尿病的知识,学会正确药物治疗知识,学会正确的就医方法。

4护理措施

4.1对于糖尿病知识的缺乏:当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后,由于对于糖尿病有关知识的认识不足而导致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甚至悲观失望。对于以上的相关因素我们做出以下护理措施:①向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讲述有关糖尿病知识和治疗方法。②教会病人及其家属根据体重、食物的热量来计算饮食的摄入量,教会患者合理安排膳食结构。③向糖尿病患者讲述使用胰岛素的指征及意义。④指导患者监测血糖,尿糖及怎样预防和处理低血糖。

4.2潜在并发症――感染:感染会导致各个系统感染,如呼吸系统会合并肺结核,肺炎等。泌尿系统会导致肾盂肾炎及其皮肤感染,口腔感染等,对此设定以下护理措施:①合理控制饮食,防止过高血糖是关键,因为高血糖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另外适当地锻炼能够防止感染机会的增加。②严格遵循抗菌技术操作。③指导病人皮肤保健,足部保健:a.用中性无刺激肥皂及温水洗澡。b.糖尿病病人皮肤干燥切勿抓伤导致感染不易愈合。c.足部每日温水洗脚。由于糖尿病病人末梢血液循环差,禁用过烫的水,以免烫伤。d.穿清洁、棉线袜子,鞋袜宽松为佳。

4.3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①由于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断或用量不适而导致疲乏,四肢无力,极度口渴,多饮。多尿。②过肌或过饱饮食不当可出现酮体,恶心、呕吐等。③感染以及如创伤、分娩等应激情况导致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出现呼吸深大,烂苹果味,意识模糊以至昏迷。对于上述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应做出以下护理计划措施: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无误地监测血糖、尿糖、血钾等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数值。“三多一少”症状是否加重,病人呼吸频率及深度。②确记录24h出入量。③控制病情稳定后,指导病人合理安排饮食摄入量,避免饮食不节所造成酮症酸中毒。④防感染。

长期检查及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使病人不愿面对现实。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治疗方法是比较关键的,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面对疾病,最终战胜病魔需要以下具体的护理措施:①认真听取病人的倾诉,关心其感受,认识到病人的忧虑,对病人表示理解,应以朋友的身份去感受他们。②对于陌生的治疗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与紧张度,给予患者一份亲切和谐的感觉。③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让患者了解只要坚持治疗,可以向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④引导患者摆脱焦虑情绪,培养有益的兴趣和爱好,适当地户外活动等。

篇4

【关键词】糖尿病;自我管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且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可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致残、致死率很高。重视糖尿病的家庭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并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现通过对64例住院糖尿病患者在心理、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知识及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08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64例、均符合 WHO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31~68岁,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60例, 其中有30例患者为合并糖尿病视网膜、肾病等病变。

1.2 方法 对64例入住我科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变化情况;监测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探讨糖尿病相关知识改变是否影响血糖的控制效果。

1.3 研究步骤

1.3.1 告知患者此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取得其同意。

1.3.2 在入院后第2d发放调查问卷,患者自行填写,定时回收。监测并记录患者住院当天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

1.3.3 在住院期间给予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①基础知识:病因、症状、体征、诊断、分类、治疗方法等;②饮食治疗:膳食控制的目的、原则、总热量的计算、如何进行食物交换、饮食结构、三餐分配等;禁吸烟、饮酒、忌辛辣食物[1]③运动疗法:运动的目的、注意事项,运动前的准备、运动类型、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④血糖监测:血糖监测的目的、时间、频率,血糖仪的使用、注意事项,正常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值等;⑤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各类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胰岛素治疗:应用胰岛素时必须按医嘱准时、准量、准确的方法注射,注射部位可以选择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及臀部交替使用,每次注射穿刺点要错开,以免发生硬结及吸收不良[2]。低血糖的预防、识别及应急处理等;外出时应携带指示患有DM的身份卡,以备失去知觉时能够得到及时救助[3]。⑥并发症的防治:以足部护理为重点包括皮肤、口腔、会等的护理。

1.3.4 在出院前1d发放调查问卷,患者自行填写,定时回收。监测并记录患者出院时、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

1.4 研究工具 :采用世界健康基金会在中国糖尿病教育项目组提供的“糖尿病知识问卷”,共30题(内容涉及糖尿病一般常识、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6个方面),本问卷30分为满分,26~30分为良好,21~25分为一般,20分以下为差。

2 结果

64例糖尿病患者经过完整、系统的健康教育后,糖尿病知识大大提高。见表1。

表1 糖尿病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对糖尿病知识了解情况对比

表2 血糖控制水平(单位:mmol/L)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病情的控制。有效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糖尿病患者,能积极主动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可明显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完善糖尿病健康教育,努力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使院内院外不脱节,是目前糖尿病治疗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蓉. 合理饮食对老年患者康复的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7, 4 (10) : 944.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6-0152-02

doi:10.14033/ki.cfmr.2016.26.086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疾病谱的改变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患者就诊时希望了解和药物治疗相关的知识,而护士在给药过程中如果对药物剂量、使用方法、给药时间、用药注意事项、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能正确掌握和解释,会直接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出现药物治疗之外的副作用。本文旨在分析患者在用药知识方面缺乏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保证安全用药,提高护理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患者800例,其中进行用药知识健康教育前400例(2011年3月-2012年3月),开展用药知识健康教育后400例(2013年3月-2014年2月)进行用药知识调查。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调查都是在患者知情同意、意识清醒、语言表达清楚的状态下进行。设计调查问卷,每题满分为5分。得4分及以上评定为知晓;3~4分评定为部分知晓;3分以下评定为不知晓。表1显示了健康教育前的结果:用药知晓率平均只有78.17%,部分知晓7.42%,不知晓14.42%。

1.2 改善方法

1.2.1 分析患者在用药知识方面缺乏健康教育的原因

1.2.1.1 护士临床用药知识缺乏 药理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护士如果仅仅依靠在校学习的药理知识远远满足不了临床实际需要。临床药物种类、名目繁多、各种新药层出不穷、药品商品名和通用名不一样,各种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如盐酸氨溴索不宜与碱性溶液混合,氨茶碱与西咪替丁合用可增加茶碱的血清浓度和毒性等。工作中护士如果不加强学习,就很难熟悉用药知识,也不能满足对患者进行这方面健康教育的要求。

1.2.1.2 护士人际沟通能力差 传统的医学模式认为护士只需要执行医嘱,不强调护患沟通,导致护士缺乏与患者沟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之有的护士沟通能力欠缺,做不到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活动中:如在执行治疗护理操作、巡视患者、床边交班时。虽然医院对护理人员就沟通的内涵、要求及技巧进行了培训,但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低年资护士,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护士整体沟通水平提高较慢。

1.2.1.3 护士编制不足 笔者工作单位是校医院,护士少,年龄结构偏大。学生来医院治疗大多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短时间内工作负荷较大时,对用药的健康教育就不够系统。

1.2.1.4 管理层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来院就诊对象是教职工和学生,文化层次高,用药安全意识较强,希望受到这方面的健康教育,但是管理人员注重绩效,对健康教育方面的关注度不够,也导致护理人员在这方面的观念淡薄。

1.2.2 改进措施

1.2.2.1 加强学习,提高意识 每周在科室会议上向全体护士反馈用药知识方面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加强工作责任心和法律法规的知识学习,明确护士工作职责,强化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信念,树立安全意识,规范个人医疗行为,从思想上认识到药物指导的重要性,保证安全用药[1]。同时加强对护士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健康教育水平,在院内组织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讲座,由护士长和护理骨干授课,既增强了授课者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学习者的水平。选派护理骨干利用假期外出进修学习,拓展专业知识,借鉴他人经验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授课和实践指导,使其他护士不断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前沿的护理健康教育技能,为有效实施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1.2.2.2 加强临床用药知识的培训 护士既是临床用药的实施者,又是用药效果的监测者[2]。护士药理知识掌握是否扎实全面,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用药效果与安全,也影响到能否科学指导患者用药,所以一定要加强对护理人员药理知识的培训[3]。科室统一购买《临床护理药物手册》及《常用药物使用须知及配伍禁忌》;考虑到科室护士年龄较大,每次只安排一种药物的学习内容;随着临床新药的不断出现,要及时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专人负责收集药物说明书,指导临床正确配伍和合理用药。护士不仅自己要正确用药,还要指导患者安全用药。如口服或注射头孢类药物应告知:服药期间以及停药一周内忌饮酒,同时避免服用含乙醇的药物或食物,如藿香正气水、酒心巧克力等。

1.2.2.3 规范药物使用流程 治疗给药时,明确告知患者所用药物名称、主要药理作用及副作用以及如何减少副作用。注射或静脉用药要现配现用,放置时间不宜过长,需要冷藏的药物一定要放在冰箱;对于口服药护士可制作小卡片,将药品名称、剂量、用法写在卡片上,让患者一目了然,注意字体要大,字迹不能潦草;对于一些特殊药物可以制成醒目的标识:胃药分饭前30 min、饭后30 min服用,可打印成“饭前30 min”、“饭后30 min”直接贴在药品包装盒上,避免了患者来回询问如何服药的现象,也增强了用药的安全性。

1.2.2.4 健康教育指导个体化 根据不同病种、不同年龄患者采用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以选择其信任的护士,采取聊天、拉家常方式了解其用药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配合药物宣传手册进行指导;遇到输液过程中擅自调节滴速的,明确告知滴速过快的危害;一些常见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医院外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进行服药指导,护士可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活动始终:如执行治疗护理操作、巡视患者、床边交班时,都要抓住时机进行健康教育,告知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和副作用。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及次数是患者接受指导、提高安全用药的关键。

1.2.2.5 定期进行督查 护士长定期进行不同形式的提问和考核,了解护士对常用药物知识知晓情况,并向患者发放调查表,了解患者对药物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护士的用药知识健康教育患者是否满意,并结合反馈意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进行改进。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宜及时反馈给医院药事委员会,由药事委员会收集资料并及时信息,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1.2.2.6 增加护士编制,合理排班 医院领导向学校申请增加护士编制。排班时护士长根据工作量多少,治疗难易程度,弹性排班,做到新老搭配,强弱搭配,以便较好地完成每个班次的工作,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4]。平时护士长与护士要多沟通交流,让护士认识困难,充分协调,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有效时间进行用药知识的健康教育,还可以向领导申请改善护理硬件设施,为临床护士提供方便、安全、有效的操作设备[5]。

1.3 统计学处理

对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用药知识知晓率数据采用Origin 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Pair-Sample T-Test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近1年健康教育后,2013年3月-2014年2月对来院就诊的400例患者再次进行用药知晓情况调查,显示患者用药知识知晓率达93.75%,部分知晓5.50%,不知晓0.75%,见表2。

开展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用药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开展健康教育前的患者(P

3 讨论

通过对患者健康教育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特别是规范用药及健康教育指导个体化后,避免了老年人服药中漏服、错服的问题。刘荃珍等[6]曾做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调查,其中错用、漏用药物一项比例高达57.63%。高校医院服务对象是知识层次较高的教师和学生,用药知识需求高,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要努力适应这种需求,加强用药知识水平的学习,让患者满意。

健康教育是护理新模式的职业要求,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运用于护理工作中,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更新的产物。通过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指导患者药物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以向人们传播正确用药理念以及维护健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炳强.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9):135-137.

[2]黄宏春,林京,刘绊.临床护理人员用药知识掌握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4,21(4):39-40.

[3]徐蕴芳,于秀玲.用药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初探[J].军队医药,2001,11(2):77-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