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理念

地理教学理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6: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理教学理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理教学理念

篇1

关键词 有效教学;中学地理;教学;策略

对于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地理分布格局、气候特征及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分布及相关特征等有理论层面的了解与认识,地理课程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与地理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收获大量的理性知识的同时对于我们身处的世界也有感性层面的认知,而这一切都需要有效的教学理念来加以辅助完成。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不同方面分别谈谈有效教学理念下中学地理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启发地理认知

有效的教学理念指引下的地理课堂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基本地理认知的启发,想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更好的展开情境教学。在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很多相关知识点学生们都是第一次接触,很多内容也是和实际生活,尤其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当以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展开知识的介绍,可以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将学生们带入教学情境中来。在好的课堂氛围下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积极性更高,也能够降低他们对于新的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难度。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会很大程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一节内容时,教学重点在于要让学生认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及其季风的形成,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们而言是较为陌生的,为了降低这些知识点理解上的难度,我会将课堂引入多媒体教室。我会借助相关教学软件用图表的形式给学生们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并且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进而让学生们观察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我还会借助相关教学软件以图画及flash的形式给学生们展示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的特点。当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都有了一定认识后,我会进一步向他们介绍三个大气层:对流层(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与人类最密切);平流层(水平运动为主;水汽杂质少,云雨绝迹,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从实际教学中不难看出,在情景创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接受更容易,过程中学生们的地理认知也得到很好的启发与构建。

二、培养兴趣,开发地理思维

在好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必然非常注重对于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只有以兴趣为驱使才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思维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的地理知识较为丰富,还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思维模式,能够借助很好的条件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来分析相关问题,这种能力的具备将会很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也颇有成效。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是十分富有人文意味的一节教学内容,在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实例的列举,透过对于实例的探讨与分析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比较方法与规律。我以英国与日本为例,让学生对于这两个国家进行对比,分析这两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且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英国和日本都濒临海洋,两国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吗?2)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布局都具有“临海型”的特点吗?学生们积极而活跃的探讨起来,我对于学生们的各种回答进行了归纳,并且对于两个问题作出了总结:1)解析: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2)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利用沿海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临海型"的布局形式;但英国资源丰富,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这个过程对于学生们而言不仅生动有趣,学生们也在过程中掌握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理思维也在逐渐形成与发展。

三、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质

想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也可以让教学模式更为多元化,可以开展各类有意义的课堂活动,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也是有效的教学理念的一种良好的表现形式。以《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让课堂教学更有意思,我给学生们设置了一个课堂小活动。我让大家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或者一个国家内有代表性的两个城市,选取的两个比较对象间要具备一定的可比性,学生就这两个对象展开对于它们的人口分布及人口容量间的比较,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相关结论。这个小活动不仅十分开放,学生在展开探究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这些能力的发展将会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的形成。这样的课堂小活动对于课堂教学无疑是非常有效的推动。

想要让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更为高效,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活跃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地理认知;其次,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化的课堂教学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模式;此外,还可以借助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来多样化课堂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这些都是有效的教学理念下非常值得采取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篇2

地理教学方法种类较多,正确选择科学的、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反之,如果地理教师随心所欲,甚至不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那么非但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给教学活动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关于地理教学方法,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授之以趣,从厌学转变为爱学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如果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有益于强化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学习动力。

二、创造成功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给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课堂的着眼点应放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发挥,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再参与欲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坡度与针对,这样,一方面可让学得吃力的学生有参与机会,培养他们参与勇气。另一方面,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值得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人人敢参与,愿参与,想参与。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在地理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教师可巧妙地创造良好的、积极进取的课堂环境,营造师生共同的、平等、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地理问题。如讲授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时,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地形对我国的气候影响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青藏高原位于我国东南部,那么我国的气候将会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议一议,相互交流。这一内容没有循着教材,而是换一个角度分析问题,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的探讨兴趣较高,课堂讨论气氛自然比较热烈。经过讨论、探究、分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较为深刻地理解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理解了地形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行为,给每一位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

侦探小说为什么可以吸引读者,在于其中设置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激发人们寻求结果。同样在学习中,适当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周围环境中,从较易感知的地理事象、地理事实中找到激趣点。

例如在讲完水循环这部分知识后开展活动:朗诵“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提问:(1)该诗句出自我国哪一位大诗人?(2)请大致介绍一下这位大诗人。地理课评论诗人,学生惊奇,积极参与。这时话题一转,请从地理角度评价这句古诗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学生兴趣盎然,在激烈的讨论中,海陆间的水循环又一次得到巩固,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

应当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激励(讲述)显示的。因此关键问题是,教师应该讲什么?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通过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显示的。如教师提出这么一道问题:“我国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连续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涨,使流域内两个省区的水稻、甘蔗的丰产受到威胁,请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条?降水属于哪一种形式?”在学生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遇到障碍,教师可问:“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分析,予以解决。这种教法,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产生启发作用。

五、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没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告诉学生,任何学习上的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的,实现任何一类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都与他们平时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关。要求学生具备持久的学习热情和不断探索的自学精神,坚持主见,知难而进。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出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人才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切实使地理学科的教学适应于素质教育模式的转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使地理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有很大关系。同时,人们意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地理科学素养。地理课程改革显得极为重要,这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我们通常说,教育改革中,观念转变是基础,体制改革是关键,课程改革是核心。而其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真正理解课程标准精髓的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吴传钧院士在谈地理教育改革问题时说:“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吴传钧院士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学生素质与地理教育有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的地理教育比大学更为重要,因为它影响人的一辈子。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又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认识自然世界,也要认识人文世界,并且通过对两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自觉地保护资源与环境;进而树立全球一体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和维护世界和平。这就是高中地理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一、对地理教学理念的认识

(一)教学理念概述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1]。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地理新课标教学理念

世纪之交,为遵循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方针,从2001年9月开始新的课程标准走进了校园,也走进了师生生活,从而要求参与教改教师破除以书为本,以纲为纲,以教为学的旧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3]。新的国家《高中地理课标》提出了六大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事物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实际,体现生活性、实用性,并能给学生的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反映出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事例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开设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如:气象站、地震台)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和方式,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6、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4]。

二、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理念的特点

(一)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要任务,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结果是学生只是像机器一样在背诵记忆,再现课本内容。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也抹杀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果差,如此不仅教师教的累,而且学生学的也累。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

篇4

为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有利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对中考、高考进行了重大改革。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

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篇5

提升地理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使其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诠释多样化的地理现象,使学生在趣味横生的生活化现象中灵活掌握与运用地理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全球气候变暖、地震、火山喷发、人口增长、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带有极强的地理因素,只有将地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连接,才能探索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二是教师事实生活化地理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获取与积极探索的基础之上的,提升地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念有利于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获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疑、析疑和解疑能力很重要,在此前提下,学生开拓进取,积极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便水到渠成。

二、提升地理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培养地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构建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而实现生活化教学无疑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但其前提是不断提升地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生活化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立足学生长远发展,促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实际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实现终身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强烈的学习意识,以新课改理念与基准,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打造趣味生动的地理课堂教学,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践行到实处,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盎然生气,让学生在生活化地理课堂中享受地理学习的无穷乐趣。

(二)善于借助地理教材提升生活化教学理念。地理教学取材于生活,地理教材源于生活,将最生动鲜活的地理知识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地理教材提升自身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学生深切体悟到地理学习的实际效用,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理教材将复杂地理生活现象进行浓缩,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浓缩与概括,将大自然的魅力与人类智慧尽情展示。如在《中东》的实践教学中,教材在开始部分以媒体报道中东的一些实情引入课堂内容的学习,生活化气息已然很浓厚,突出了地理与生活一衣带水的亲密关系。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播音员身份,结合日常生活对中东情况的了解,将自身体会、感悟播报给大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中东》学习效率。

篇6

一、深度教学理念的内涵诠释

深度教学理念是由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提出的。面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宏大教育背景,郭教授提出了深度理论,主张教师要克服表层教学的局限性,完成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双重转变。深度理论涵盖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两个方面。就学生而言,深度学习是指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并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特定的教材进行批判与互动,从而探索知识本质的逻辑性。可以说,深度学习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的被动学习,是学习者内心对知识的向往与追求。深度学习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场深度教学。就地理学科而言,教师要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与影响,以务实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高中地理是一个内容丰富、思维性强的学科。在具体教学要求上,深度教学反对表演式的浮夸和简单粗暴的翻转分配,学习是一个获得知识、建立思想、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也不是枯燥的知识填鸭,而要以学生为核心,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以积极的兴趣理解知识,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二、地理深度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地理学科是一门融合性较强的学科。一方面,它有自然学科的理性与思辨;另一方面,它又兼具人文学科的情怀和感知。但在传统的地理学科教学中,机械式地识记与背诵已成为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学“宇宙中的地球”便背诵“天体系统级别”,学“荒漠化的防治”就背诵“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方式”。机械式地识记并没有为学生带来过多的地理学科思考,反而削弱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地理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但在深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指向转变为一定活动情境下对学生思维逻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这突破了“填鸭式”教学的简单机械,关注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凸显了知识内在结构的重要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深度教学理念提倡的是以学生学习需要为核心的、主动的、建构型的知识学习,它鼓励教师引导学生以知识的理解取代枯燥的背诵,关注能力的提升知识的迁移,而非一味地被动接收。这将学生从机械填鸭的苦海中解脱了出来,使学生以更加务实的学习态度走进地理,亲近地理,从而获得真正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1.关注情境创设,培养探究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而深度教学理念同样提倡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地理学科实践意识。比如,在教学“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截取《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片段来导入新课。天南地北,水乡大漠,热门的纪录片中,不仅记载了辽阔土地上的不同风情,而且直观地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黄沙大漠,人们以畜牧业为主,在饮食上,偏重乳制品;江南水乡,种植业发达,促使人们喜爱精致的稻类饮食。生动的镜头,既唤醒了学生对熟悉生活的体验,也促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的国家,会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兴趣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则成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懵懂与清晰间,教师需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化“强按牛头饮水”为学生主动思索,从而融洽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以教师的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2.整合课程结构,提高迁移能力

篇7

2、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组织教学研讨    继续开展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工作,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探索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共同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围绕韦军老师和陈灿红老师的教学公开课预演,共同研究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本学期的对外教学开放活动,开展对外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理解学业水平测试,关注09届高考方案    高中新课程进入复习检测阶段,针对学业水平测试组织积极的复课工作,由张威、王辛勤、陈灿红老师共同开发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学业水平测试蚌埠铁中教学资源——复课思路与复课习题(发表于张威老师博客blog.sina.com.cn/zhangweibbtz);关注2011届高考方案与复习纲要,及时调整复课计划,认真组织复课教学。

4、紧抓高三复习研讨,做好二轮专题复习   为学习先进高考复习经验,提高我校高三复习整体质量,积极参加高三复习研讨,主动参加本学期在固镇二中举行的“2011年地理学科高三复习教学研讨会”;校内加强组内交流,分工合作组织专题复习研讨,由顾轶群、王辛勤、陈灿红老师共同开发高三复课资源;深入教学一线,对高三地理教学进行跟踪反馈,对三位高三任课教师进行“推门听课”。

5、持之以恒组织气象小组活动    继续在初一、初二年级进行气象小组观测与记录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本活动地理组全体组员共同参加,并聘任高继红、李晋、韦军老师为地理气象活动小组指导教师。

6、教学进度    如本学期组织期终质量监测,将按照下列进度进行。

年  级

期末教学进度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

八年级下册

高  一

必修二

高  二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 旅游地理

世界地理复习(含地球运动、大气等自然地理基础)

7、本学期教研活动安排   本学期教研活动安排如下:

周次

日期

教研活动计划内容

参加教师

活动地点

召集人

2.21

学期教研工作

教研组长

市教科所

吴岱峰

2.28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教材分析

高二教师

市教科所

吴岱峰

3.6

2011年高考复习研讨会

高三教师

固镇二中

孟庆纪

王  玲

3.13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七年级单元备课  乡土地理教学

初中教师

蚌埠五中

沈  红

3.20

高二年级地理教学研讨课——环境保护

高二教师

蚌埠二中

叶国萍

3.27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

1.课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观摩

2.全国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介绍

市35岁以下

青年教师

蚌埠实验

中  学

吴岱峰

匡昌林

4.3

高考专题复习教学研讨课

——气候专题

高三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三中

曹  斌

4.10

XX届省高中地理学业考试

复习研讨

高二教师

教研组长

蚌埠九中

吴岱峰

叶  峰

十一

4.24

高一年级地理教学研讨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研讨课

高一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铁中

韦  军

十三

5.8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1.八年级教学单元备课

2.学业考试复习专题

初中教师

蚌埠六中

汪翠华

十四

5.15

高考命题趋势专题研讨

(要求:以校为单位准备近年高考试题分析材料、原创试题一题)

高三教师

蚌埠一中

贺广明

十五

5.22

校本培训一

全体老师

会议室一

王辛勤

十六

5.29

校本培训二

篇8

“做中学”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改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过程。这种思想和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等;这种教育理念也是顺应时展的需要而诞生的,特别对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及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做中学”理念的来源和兴起

“做中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1]单中惠 “从做中学”新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20): 77- 83.

[2]秦旭芳, 庞丽娟.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理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3): 35- 38.

[3]周兆涛. 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J]. 学周刊, 2013, 14: 18.

[4]蒋尚雯. 地理教学中的“做”与“学”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10: 28. ]1,2。这一观点被许多国家应用于科学教育实验,我国在总结国外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自2001年开始在20多个城市实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做中学”理念与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是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环节中重要的内容,所以初中地理教学在人才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改的核心观念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和解决问题。“做中学”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素质教育培养和课程改革的完美结合,是指教师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合适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探究和体验知识,并感受到初中地理的乐趣,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3。其教学目标是:(1)以观察、提出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为课程核心内容;(2)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性和探索性学习;(3)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主导,淡化教材的重要性;(4)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4。

三、“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实践现状与思考

在新课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是“做中学”理念的应用,这不仅是符合培养方式的改进,也是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更是符合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5。但是,在我国“做中学”理念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发展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而在教学中真正采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更是少之又少。

(一)初中地理“做中学”教学模式[]5:

1提出问题:教师讲授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和提出问题。

2回归知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对解释不了的现象或景观就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知识,尝试用来解释和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3相互交流: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后,相互间进行交流,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做中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1 “做”的过程中教学: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动手做科学,使学生经历和感受解决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例如动手做教学模具或绘制地理简图、示意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就表明[]4,5,7,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模具如地球仪或用橡皮泥、塑料泡沫来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很好掌握地轴倾斜的角度、地球自转、等高线地形特征等基础知识,而传统的“教”中学却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能力的发展。

2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8,案例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而且来源十分广泛,可以来自于报刊、电视节目、图片、漫画等,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可以通过关注这些载体而发现和教学有关的案例,通过对案例分析不仅能让学生很快掌握案例所隐藏的知识点,真正理解到学以致用;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关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式、解题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技能的培养。

3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进行教学:通过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8,因为实际景观能更形象、更直观的反映某些地理现象或地理特征,从中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其次,在野外观察中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和专业认知能力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布置课后任务[]4: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这种“做”中学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最主要是看学生如何去操作,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巧妙布置,从而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比如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或者布置一些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学。

(三)建议:

1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和选材,特别在教学案例、知识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下功夫,使背景知识、地理现象和探究活动相结合。2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一味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而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对学生设计思路或活动方案进行引导,特别在学生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时要进行适当指导。3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甚至要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来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4“做中学”课堂不能一味“赶时间”,要给予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给他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真正做到“做”中学习。

篇9

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不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把审美观念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爱学、好学、学好地理。用地理学科美的观念、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美的力量去感染、熏陶学生,纯洁学生的心灵,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为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引入电教媒体,催生学生情感,在激情引思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才能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的质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设备已广泛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在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直观形象、快捷生动的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不但可以有效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而且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到许多内容,有些地理素材覆盖的地理区域较广,多数学生没有切身接触过,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直观感知,学习、探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感知教学内容,将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好高中地理是知识的关键。教师要采用电教手段,利用幻灯投影方法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师生互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17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出发点主要为了让高中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成绩,将应试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而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高中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高中教育对学生所具有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来,更加体现出当今新时期中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全新风貌。作为一种坚持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前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具体的执行人员,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转变对当前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起着决定作用,对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探索,同样是摆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师面前全新的课题。下面,笔者就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一、相互尊重、融洽情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的身份。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论证过程和论证结果的机会,教师做到真心地倾听、真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不再为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而感到羞愧。教师也不再为偶尔的讲错被学生指出而恼怒,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课堂,师生真正地成为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因此新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思所想,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如:我在上“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学生突然提出:地球自转时为什么人不会像甩干机一样甩出去呢?站在南极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传统的课堂,教师可能会以为他故意捣乱,也可能会批评他,如果这样的话,以后这位学生也许因此再不会提出疑问。老师因此也失去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我采取的方法是: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刚好借此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师生之间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这一观念的转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给激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愿意与你交流了。所以说,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开放思维能予以正确引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培养,是现代新型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让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如在讲授新教材“海洋资源”,就可编制“汕头海港的兴衰”这一案例。当疑惑出现时,就让学生们向教师提问。然而他们的问题老师只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他们不能要求教师来为自己解释这一现象,而必须集中并组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比如学生不能问“汕头拥有那些海洋资源”、这些海洋资源给汕头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汕头港为什么会衰落”,但可以问“过去的汕头港繁盛吗?”“现在的汕头港衰落了吗?”、“出口属于汕头的海洋资源吗?”前一类问题并不是所求信息的具体表述,因为它要求教师去形成概念和因果关系,后一类问题则只是有关信息的具体表述。

如果老师没有创设情景,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问题,直接由老师来讲述的话,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真正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问题情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省略、空白或者令人感到奇怪之处,这些留着给学生们去挖掘。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以保证学生会持续地看到实际活动中的地理学探究,而且保证他们会一直参与其中。教师通过一种特殊的问题创设形式加以引导,教师采取只回答有关信息的具体表述,而不回答有关概念的形成和因果关系的方式来诱使学生提问,把问题情景的创设由老师向学生延伸,以引导、训练学生思维。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篇11

地理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在课堂上对着书本给学生讲解知识,学生在底下认真听课,并且记下老师所说的一些重要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追求所谓的“静态”效果,认为老师讲课时学生必须安静认真地听课,不要随便打断老师的讲课。长久下去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学生的疑问没有能及时解决,因为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会突然想到有不懂的问题,而课后大多学生都会遗忘之前的疑问,这就使得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大幅度下降,因为听多了人会累。这些都与“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思想相悖,长此下去会导致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越来越肤浅,知识面越来越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某些优势,只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

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

学生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中心点,因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虽然是辅助角色,但是要随时调控课堂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的控制策略非常重要。启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前提,课堂活动也不例外。用一个好的开始把学生吸引住,接下来的讨论才会顺利。教师在开始环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从悬疑开始。正式课堂活动之前,教师可结合活动主题制造一个悬疑,这里的悬疑可以是学生质疑问难、相互解答环节的遗留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有意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的脑子先开动起来;2.从形象开始。形象直观、突出,对学生会有吸引力。课堂活动之前,在黑板上出示挂图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教师在开始课堂活动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观察课堂活动的进展情况。当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发言;当出现激烈争论时,教师要加强点拨,及时引导;当课堂活动离题时,教师要及时控制,使课堂活动不要脱离主题;当课堂活动枝杈过多时,教师要突出重点,指明主要矛盾;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认识。

最后,教师要做好鼓励和疏导的工作。课堂活动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对于差的同学要究其原因,耐心疏导;对于不爱发言者,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学生回答时,教师面部表情要放松、亲切,不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使答错了,也应该委婉纠正,语气不宜冰冷。

三、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化

学生都喜欢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重视运用。教师要想把整堂课演绎得波澜起伏,把整个课时安排得周密完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经过充分的准备和全面的设计,理清本课时知识点和知识层次的逻辑关系,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情节化。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开始、发展、和结束,确定好各个环节上场的“主角”。主角们的整个探究过程、探究手段以及行为方式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整个情节。教师要依据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难易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条块分割,确定哪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教师亲自主持的,哪些内容又是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以及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充分利用中学生喜欢争强好胜、渴望展示自我并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认可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创造多种机会,让他们依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探究的目标和任务依次登台,剖析问题、探究结果、传授经验、交流心得。同时,注意在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篇12

新课改理念为高中地理课堂带来了许多创新,高中地理课堂发展的策略都是以新课改理念为重要指导思想制定的。新课程改革不仅有效地促进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而且对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等。这些理念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达到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寻求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摒弃教育旧观念、弘扬教育新理念,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通过自己“与时俱进”的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如何进行有效转变呢?

一、教师授课要以新课标为基准

现有的教材和过去不一样,过去的高中地理教材只有一个版本,而现在多个版本并存。版本的多样化,导致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更加迷茫。有的老师备课时参考了各个版本,导致备课时间加大,授课内容增加,最终老师累学生累,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就是对《课标》理解不到位。新课改明确规定了老师授课要以《课标》为准,我们只要认真研究《课标》对该知识的要求,然后通过某一个版本落实就可以,没有必要把所有版本中有关该知识的内容都灌输给学生,那样会造成多而不精。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运用地理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大纲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教材以外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新课标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的系统性,强调的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还要不断学习地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好课标要求。

三、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同样的教学内容,观念不同,其教学效果自然不同。不仅要更新内容,而且要更新课程观念上。新课改下,教师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能把主要精力花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要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在问题面前,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的道路上要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地理授课过程中,要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为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四、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应在不断学习课改理念、理解课程标准、熟悉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好教学方案,让每次地理课堂教学在精心预设中都能体现出教学目的:从情境创设引发问题,进而到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小结、拓展和延伸,都应贯穿其中。如创设的情境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预计到能生成什么,能否生成,将引发出怎样程度的生成。一节课中的问题应设计成问题系统,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梯度,解决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作铺垫。教学设计的优化,应以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五、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授课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教师认真“讲”,学生专心“听”、勤奋“记”;形式不够灵活,知识的单向传授多,师生互动少。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能主动、有效掌握所学知识为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基于地理教材的特点,宜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学习法

启发式学习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水平和知识掌握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放下“权威”思想,进行角色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演员转变为导演,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培养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总结、思考和创造,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精神。教师通过传授方法,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却终身受益的技能知识。

2.合作学习法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23-01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民主、宽松、愉悦"成为课堂氛围的主旋律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

1.1创设问题情境,萌发"主角"意识。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

1.2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 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2.充分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这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多样化地理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活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按照《新课标》进行教学时,我们应遵循"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改革性理念,开发并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发挥其地域优势,突出学校地理教学的特色。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就需要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合,才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为了将这类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学校与教师应积极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创建校本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3.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具体方向与导向,如果没有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将迷失方向,更不必说教学效率的提高了。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说过:"有效教学始于准确知道想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同样,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想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丰富多彩、富有悬念的课堂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心门,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课堂伊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只要一关闭船的发动机,船就会停止不前,但是在二战中,德国军队的潜水艇却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仍能进出由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密度流知识的兴趣;又如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先出生,弟弟后出生,但是弟弟的岁数却比哥哥还要大一岁,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日界线"的兴趣。

4.要重视图表的解读

4.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地理教材附有很多的插图或附图的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各种图表和各种资料,教学生在自读时,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把图表读懂:①大量的直观概念和分布知识,比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陆地轮廓、地形地势、湖泊分布、河流走向、植被、资源等均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图,自己得出结论。②在阅读地图时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全面进行观察,并善于在事物和现象中注意到隐藏在图幅后面的深刻内涵及重要属性和特征。

4.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地理课的特点,让学生读图、读书,在图、书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激活地理思维。

4.3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以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运用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多阶段不同层次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掌握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人口与地理环境》一章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问题1: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控制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规模吗?怎样控制? 问题2: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能不能大规模向西部地区迁移人口?为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