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6: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数字技术优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技术优势
ZJ30DB液压起升全数字变频控制钻机,主要是针对3000m中深井钻井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周期短、搬运方便、低成本运行的具体要求而研制的。该钻机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技术先进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主机分为两大运输单元,可以实现井架、绞车、电机、综合液压站等设备整体移运,在起升方式上也一改传统方法,井架起升、底座钻台面的调节完全是以液压为动力来完成的。它比常规电动钻机具有更高的移运性、可靠性、安全性,可适应较寒冷地区的钻井工艺要求,可实现钻机的全数字控制,具有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功能,最大限度的满足钻井工艺要求,此钻机特别适用于地势较平坦道路条件较好的油区勘探开发。
1.1全钻机液压系统统一设计,液压站为组合式液压站(井口机械化工具、液压缸、液式盘式刹车用油)。液压管线走向合理规范,无相对运动部位采用硬管线,设在明处,卡板固定,管线盒保护。相对运动部位采用钢丝编织橡胶软管线,接头采用螺旋式自封接头,密封可靠,根据管线走向需要,适当采用弯接头,拆卸的部位便于安装。
1.2井架采用两节伸缩式结构,有效高度33m。主体用料为方钢管型材,井架的前后腿均在钻台面安装,前腿采用斜支撑形式,后腿采用直立形式,通过调节前撑杆,实现井架前后调节,通过增减后腿绞座垫片实现井架左右调节。井架后腿与绞座连接处强化设计,平滑过渡。死绳绞盘采用复合式结构,能够实现缠绳工作,拆装井架不必拆下游动系统,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3底座为高低台形式,以两条下船为基础,主要由转盘模块和绞车模块两部分组成。前台为高台,由转盘模块构成。前台采用伸缩式结构,4个液缸垂直起升,伸缩支柱采用组焊方管,四个伸缩支柱直接安装于下船上。后台为低台,由绞车模块构成,包括绞车及其驱动电动机、自动送钻电机、液压控制装置、组合液压站等。这样更便于拆装,节约工作时间。
2.突破点
2.1钻机动力、传动技术研究
系统动力配置、输出特性、控制操作和保护功能满足3000米钻机的工作参数、性能与钻井工艺要求。采用工业电网或柴油发电机组供电。
电传动系统由3+1套SIEMENS全数字矢量电压型交流变频装置一对一驱动三台交流变频电机,实现绞车、转盘、钻井泵和自动送钻的无级调速和正反转运行。绞车、转盘调速范围宽,能以极低的速度恒扭矩输出,对井下钻具的事故处理、侧钻、修井、小钻井液排量作业、优选参数钻井作业十分有利。同时可确保各动力和传动系统及各工作机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根据钻机负荷,采用制动单元和制动电阻作为绞车辅助刹车,满足钻井工艺要求,实现游车平稳下放。
2.2钻机控制系统研究
根据3000米钻井工艺特点,集成应用矢量控制、交流变频、信息通信技术,同时可实现气、电、液一体化控制,具有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特点。
操作回路的设计以高性能PLC为控制核心,并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可实现对系统各主要装置和钻井参数的采集、处理、远程数据传输通讯、监视和控制。数据经处理后在司钻电控台上进行显示。自动化级(PLC)、数字传动级和司钻电控箱通过PROFIBUS-DP网络连接,操作回路还包括PLC故障时的应急操作回路,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3井架和底座材质、结构优化设计与制造工艺技术研究
主要承载件优选低温下冲击韧性好的材料,保证钻机主要部件在较寒冷地区适用,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钻机模型,模拟钻机使用中起升、最大钩载、有无立根时风载等不同工况下钻机承载情况,在满足最大钩载1700kN条件下,保证井架和底座结构最优,质量最轻,稳定性更强。
通过对焊接过程的控制,解决井架、底座大结构件组焊的变形和内应力。井架和底座焊接时,利用准备好的工装和卡具,通过预变性和反变形来实现工艺措施,并最终顺利达到了工艺和质量所要求的指标。
2.4钻井液固相控制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钻井液固相控制流程的优化设计,合理匹配固相控制设备。研制振动筛等泥浆固控设备,满足不同钻井工艺条件下对钻井液性能的要求。
2.5钻机整拖能力研究
钻机采用橇装模块结构,具备整拖能力,通过把井架支架安装在底座上,可以实现不拆卸井架、二层平台、游车大钩等设备,直接整拖。这样大大缩短了钻井工作准备时间,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3.结语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 优势比较
近年来工业行业以及计算机技术领域中电子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工业的进步与电子行业的发展。然而其中的主流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别,而大多行业使用过程中并未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以及电子技术的特点,导致信息电子技术无法充分发挥应用的效果,甚至增加技术应用的成本。因此,对二者优势比较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信息电子技术的基本概述
1.1 对模拟电子技术的研究
电子技术中的模拟电子技术在当前生产生活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可理解为处理仿真信号的模拟电路,且与现代许多学科如自动化、电气或数学等保持密切相关。在电子元件选用方面主要以晶体管为主,而实现自动化目标主要得益于其对电路的自动控制。从许多工业控制设备中与电路中都可发现模拟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例如,工厂化农业便将农业生产对象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既可使生产成本降低,也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而且伴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进,模拟电子技术在具体分析方法方面也将趋向于系统化与通用化,而器件方面也将向集成化与多端化方向发展。
1.2 对数字电子技术的研究
对数字电子技术的概念,可理解其为一种相对的技术,可对模拟信号利用抽样定理完成整个抽样过程,这样使获得的电子信号具有较高的精度,在许多高精度设备中都有所体现。例如,以数字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电视,既保证信号传输过程中精度得以提高,也使信号受噪声的影响得以减小。而且为保证信号的传输更具安全性,也可对数字信号设置加密系统,充分发挥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效果。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数字点数优质画面,都得益于数字信号的应用。因此,这种利用数字电路对模拟信号处理的方式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中。
2 数字电子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的优势比较
2.1 从主导电子技术应用的信号形式角度
电子技术的应用主要取决于电路的信号形式,需以电路要求为根据做好技术匹配工作。通常在应用模拟电路过程中,所选择信号主要以模拟电子信号为主,通过对模拟电路特征的分析完成相关技术标准的设定,如关于放大器电子电路的设计或增益电路的设计等更适合选用模拟电路。通常对模拟电子技术的选用主要考虑到模拟电路在造价成本方面较低,而且国内目前在该技术的应用方面也较为成熟。但也因该技术应用原理较为简单,很容易在信号传输或接收过程中受到噪声影响,使模拟信号存在一定缺陷,所以适用范围更集中在低端应用中。相比之下,数字电子技术更倾向于高端电子电路中,特别许多电路对信号传播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都需充分发挥数字电子技术的作用。所以电子电路在数字电子技术中的设计较为高端,需保证传播与接收过程中信号的质量。也因如此,数字电路造价成本远远超出模拟电路成本,更适用于高端设备中。由此可总结,从信号形式角度,模拟电子技术主要以模拟信号为主,而数字电子技术则注重数字信号的使用。而在电路形式方面,两种技术的使用考虑的为电路精度要求以及复杂程度。尽管相比之下,数字电子技术能够满足高精度要求,但应用时需考虑到成本问题,而模拟电子技术尽管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对电路要求较为简单且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所以在市场中极受欢迎。因此选择时应对二者在信号传播与电路具体形式方面所体现的优势对比分析,做好电子技术选择工作。
2.2 从二者具体应用中的优势比较角度
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流,其相比模拟电子技术,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现阶段电子计算机领域、通信系统领域或其他控制装置等行业中都广泛应用数字电路,而且这种数字电路本身不对物理量作出精确要求,通过自身的开关电路便能从大体上确定适用范围。同时在数据信息存储与传输方面,数字电路也可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与存储的安全性,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所以数字电路在应用有优势上极为明显,适合系列化与集成化等方面的生产领域中,但需注意实际应用中应考虑市场造价问题。而在模拟电子技术应用中,以电视信号接收为例,利用模拟电子信号的电视不仅在画面效果上存在失真情况,在传输模拟信号时也会出现噪声混杂现象。此时便需利用数字电子技术采用抽样方式处理原有模拟信号,以此生成数字信号,避免噪声干扰的同时使信号传输更具安全性。
3 结论
无论数字或模拟电子技术从信号处理与电路角度都可理解为对不同信号所采取的相应技术,一般模拟信号强调信号的连续性,而数字信号更注重采取抽样方式获取信号。实际进行二者对比过程中,需充分认识到应用中所体现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将造价低廉且原理简单的模拟电子技术应用在低端电路设备中,而数字电子技术能够根据抽样定理使电子电路精度得以保证,可适用于精端电路设备中。因此,对于不同行业领域应用两种技术时需考虑实际经济状况以及二者的应用原理,充分发挥各自应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帅建平.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优势对比[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4(02):165-166.
[2]任志刚.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优势对比[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1(03):125.
[3]张小英.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
有线电视网络不仅是传播媒介,更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元素。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推荐的今天,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发展迎来了极大的机遇,要进一步促进我国电视放送行业的发展,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充分应用数字电视技术非常必要。所谓数字电视技术,其实是将电视活动中的各种声像元素进行编码和压缩,再通过储存或者广播来供给用户[1]。数字电视当下正处快速发展且广受关注的发展阶段,它对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决定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方向。
1数字电视技术的优势及在我国的应用发展现状
1)数字电视技术的优势。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正处于从模拟电视技术向数字技术发展转变的时期。相较于更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模拟电视技术存在长距离信号纯属过程中的信噪比恶化、因相位失真的不断积累而造成色彩失真进而使电视画面出现“鬼影”等缺陷。此外,模拟电视技术的缺点还有稳定性不强、可靠性较差、需频繁调整、集成不便以及控制自动化较难等。而数字电视相较于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具有诸多很明显的优势,具体如下:(1)数字电视信号的杂波比率不受连续处理的频率影响,信号更加稳定,呈现在客户端的电视画面更加流畅;(2)电视画面的非线性失真可以运用可避免系统进行规避,这会使得数字电视的传播画面完好无缺陷,“鬼影”现象不再出现;(3)数字电视技术的信号输出设备更加先进,电视信号的稳定性稳步提高,传统模拟电视信号不稳的现象得到极大改善;(4)数字电视技术的电视信号更容易实现存储,且信号存储的时间不受信号的特殊性影响,可靠性更高;(5)数字电视采用的是与计算机技术相配合的数字技术,对于设备的控制和调整可以完全实现自动化;(6)利用数字电视技术可以让电视网络实现时分多路,电视信号的信道容量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数字电视信号传播过程中的行场消隐时间有助于文字多公广播的实现;(7)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压缩调整之后可实现开路广播,信号服务区内的观众可以享受无差错接受,观众家中电视呈现的画质和音质近乎演播室;(8)数字电视技术的兼容性更强,各种形式的频谱资源均可以得到合理利用;(9)数字电视技术可以在同步转移模式网络中实现业务的动态组合,数据集成效果更加出色[2]。正是得益于上述优势,数字电视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推广普及,也符合电视发展的潮流。电视用户只需加装专用的数字电视机顶盒,无需改动家中的有线电视线路,也不用更换电视机,即可实现数字电视节目的收看。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广大群众运用最小的资源投入,便能享受到更加丰富、质量更加的电视节目,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活建设的需求。2)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除了对传统电视网络中视频和音频业务的支持,数字电视最大的特点是能给电视行业带来诸多的增值业务,例如视频点播、远程教育、交互电视、数据点播、英特网三网合一、基于电视端的电商服务和日常信息综合服务等。当前,数字电视领域主要有欧美日等国家的标准。不同国家采用的不同标准,代表着各自的实际利益,但彼此之间的技术原理是一致的,只在数字编码和调制方式等层面存在差异,而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各有千秋。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标准,是来自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主的数字电视系统融合。我国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标准包括传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适等。我国的数字电视系统标准适用于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以及移动业务帧结构、信道编码以及系统调制等,对电视广播传输信号的相关技术指标进行了规定。我国自主创新的数字电视标准具有提高系统性能的技术优势,可以实现高速、同步的信道传输以及更为均衡的PN序列帧头设计、信号保护间隔填充、纠错码的低密度校验、信息扩频传输等。该系统技术标准支持系统净荷传输数据,对标清、高清电视业务均支持,支持更加丰富接收方式,多频、单频组网也均支持。
2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
1)机顶盒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数字电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完全取代既有的模拟电视系统。在现有的电视传输信道基础上,广大电视观众将能够收看到4倍于过去的电视节目,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正是基于获取更多资讯内容的数字电视技术,机顶盒这种媒介应运而生。数字电视机顶盒除了实现模拟电视过渡到数字电视的功能之外,还有促进付费点播等数字电视新业务的功能。当前,数字电视一体机还没有实现普及,因此,数字电视机顶盒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并且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现实意义。而对数字电视机顶盒的研究,还能促进多媒体处理器的进一步发展。接收数字电视广播和数据广播、图文电视等业务是数字电视机顶盒最主要的功能。数字电视机顶盒与数字卫星、数字地面等机顶盒的原理基本一致,只是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信号传输介质是电缆或光纤。由于有线电视网络在数据传输质量和电缆的调节器技术均有较好为成熟,因此该机顶盒能够轻松实现各种交互应用,如数字电视广播接收、节目指南、视频点播、付费收看、软件升级、数据广播、在线邮件、IP电话以及视频点播等。2)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近年来,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的技术升级正在电视台及相关网络公司的合作下稳步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包括前段系统、网络控制传输系统和用户终端。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应用,极大拓展了电视业务的发展范围,数字电视网络均通过机顶盒来实现数字电视传输。数字电视信号从前端发出,经过有线网络传到用户终端,信号先被机顶盒接收,再通过机顶盒传输到电视机。机顶盒的运用,让用户可以收看各种数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络既有的模拟电视节目也可以经由机顶盒来实现数字化,观众能通过机顶盒来收看数字电视节目,也可绕过机顶盒收看既有的有线模拟电视。此外,部分用户还可以通过数字电视机顶盒进行准视频点播。
3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详解
1)数字电视的技术组成。(1)信源编码:通过数字技术,把有线电视图像和信息广播数字化,让模拟电视的信号数据实现编码化。(2)复用:采用“包”的形式,把电视数据流合为一体,运用数字信号源实现分复,并运用单位长度的数据流对其分割,标识区分,最后使这些数据流组成节目流。(3)信道编码和调制:通过数据流处理编码,降低数据传输中的误差,实质是对传输中的误码进行检验和纠错。信道编码和调制能让基带数据流处于高频波段,进而实现基带信号向频带信号的转化。(4)传输信道:卫星信道、干线信道和无线信道等。(5)接收机: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主要通过数字电视机顶盒来实现电视信号的接收和传输。2)电视网络建设。在进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过程中,要对数字电视所需的系统需求和技术性进行价比考量。此外,要充分考虑电视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要保持网络系统的先进性,使用最新的组网技术和配套产品[3]。3)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由于传输方式的改变,数字电视信号对于网络要求更高,电缆连接和接收器材的使用不当会直接影响电视信号的接收效果,也会对整个网络系统的总体速度产生不利影响。当前,市面上的终端设备品质参差不齐,部分用户在进行电缆安装的过程中也不够专业,各种不良的信号传输环境会对数字电视传输进行产生破坏,影响数字电视的正常播放。4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应用中的发展方向当下,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发展方向主要有3点:(1)通过MPEG-2数码压缩技术的运用,实现单频道4信道或者8信道的数字信号传输;(2)建立同步数字体系与异步传输模式的干线光缆与同轴电缆入户的结合网络;(3)未来,有线电视网络将全部使用光缆网,带宽也会进一步拓展,达到2GHz上下,电视频道也会增加到300个左右。
5结束语
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可以让信道资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信号传输的清晰度和准确度也将稳步提高。通过机顶盒的使用,有线电视模拟电视机的用户可以收看到数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是国家重点产业,其发展也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宝军.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西部广播电视,2013(18):55,59.
一、夯实并发挥资源优势,与新技术深度融合,探索线下、线上互相拉动
2013年以来,互联网企业携技术优势强力进入传统教育行业,搅动了教辅市场的原有格局。这是一个让互联网企业热血沸腾的时刻,线上教育以其显著的优势对传统纸质教辅的冲击和读者的抢夺不可避免,这让传统教辅企业面临重大挑战。
面对“搅局者”,很多传统教辅的从业者深感忧虑。但是,在看到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互联网企业进入在线教育领域后同样面临压力,它们也在热切寻求与传统行业的优秀企业合作,以获取线上教育所需的高品质内容资源、支撑其线上产品运行的优质教师资源、真正需要其产品的客户资源,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落地,才能找到切实的推广渠道。传统企业的劣势是互联网技术,但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教辅出版单位有着多年积累的宝贵优势: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读者中的影响力、高质量的内容资源、专业的编辑团队、有着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作者资源和渠道资源。
如果我们能够坚定地继续夯实已有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寻求“+互联网”路径,即引入新鲜血液、整合新的技术团队,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让产品升级转型的战略部署和战术操作动态地与我们的优势互相调试,从而支撑起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或许可以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企业升级转型之路。
基于上述认识,北教传媒于2014年底整合了一支有活力又有线上教育平台搭建技术和经验的队伍,推出了K12线上教育平台跨学网,将已有优势与线上平台和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2015年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多元化的产品,在产品创新、升级转型、教育出版与在线教育深度融合方面有所斩获:
1.纸质教辅迭代升级,推出“一本会说话的书”《课堂直播》。学生通过移动端可以观看书中重要知识点和难点的视频讲解,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将整本图书装入移动端,随时随地阅读图书。线下优质内容与这些线上增值服务的有机结合,使得《课堂直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由纸面延伸到线上,由单一走向综合,由单介质丰富为文本、音频、视频多介质融合。线上增值服务的提供、产品形态的升级、读者体验的升级,使得去年秋季新产品《课堂直播》一上市就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形成热销势头。
2.打造视频资源库,形成视频课程体系。北教传媒充分发挥多年来丰富的教辅图书运作经验,挖掘优质教师资源,采用先进的设备录制高质量视频课,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视频课程体系。视频课包括同步课程、专题课程、试题精讲等,授课老师包括北京四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等多所重点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以及教研组长。读者可以在跨学网上试看或购买这些优质的视频课程,也可以通过北教传媒的教辅图书产品和其他产品观看其中部分视频课程。
3.“真人教师在线答疑”App“老师来帮忙”。主要功能一是拍题问老师,二是在线找老师。学生遇到难题可以一键拍照上传,名师快速解答;也可以随时连线老师,老师实时答疑;老师还会精心推荐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答疑效果。这款产品充分利用了北教传媒的教辅图书内容资源和视频资源,内嵌了优质的名师视频课程,并且凭借着北教传媒庞大的作者资源库,建立了一支专业名师组成的在线答疑队伍。此外,这款App通过北教传媒每年销售的6000多万册图书送达读者,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4.为学生提供一整套系统化的学习解决方案的学习平板“跨学派”。跨学派内置有丰富的教辅资源,囊括了北教传媒策划、发行的众多正版教辅材料,读者通过跨学派即可免费阅读、使用这些教辅的电子版。通过跨学派,还可免费观看北教传媒所有名师教学辅导视频。跨学派中还完整嵌入了“老师来帮忙”App,学生可以使用跨学派轻松找老师进行在线答疑。从研习教材到名师精品课堂,从自主学习到名师在线答疑,加上随时随地的DIY在线测试,跨学派让孩子在绿色、愉悦的在线学习体验中贯通学、练、考。
更为重要的是,北教传媒的上述多元产品形成了互相拉动、互为推广的协同效应。
《课堂直播》的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有关视频和教辅的电子版,利用《课堂直播》和公司其他图书产品的渠道和读者群,视频课程、App“老师来帮忙”和跨学派可以得到有效推广。公司多年经营的图书产品和品牌,使得新的线上教育产品更容易、更快由线上接入线下,连接“地气”。北教传媒每年6000万册的图书都是线上产品导入用户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建立在北教传媒深厚的教师资源优势上的App“老师来帮忙”内嵌视频课程又增加了其内容含量,同时答疑老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视频课程推荐,又推广了视频课程;跨学派内置了教辅内容和视频课程,又内嵌了App“老师来帮忙”……
达成这种线上线下互相拉动、协同作战效应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公司的核心内容资源,加上公司的作者资源、渠道资源、用户资源,共同形成线上线下产品互相拉动的发力点。
而上述优质资源的背后,还隐藏着公司的另一大优势资源:有着多年教辅运作经验的编辑团队,这些编辑长期研究教学与考试,对教育有着持续、深入的理解。北教传媒在将教辅出版与线上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及时提高编辑团队对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水平和对新的运营方式的把握,使得编辑团队通过应对多元线上线下产品互相拉动的模式进行全方位、复合型的职业素养提升。业务能力得到新的提高的编辑团队对各种资源注入了优质的编辑含量,确保了北教传媒内容资源的专业性和高品质。
二、开拓融资渠道,实现资本、技术双轮驱动
众所周知,传统教辅出版规模化、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及销售模式造成企业的出版业务都面临资金压力,再加上转型升级的课题,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就会进一步加大。
1某地区有线数字电视服务平台项目
某地区有线数字电视服务平台项目中,为了满足其对信号连续以及技术的高效要求,也为了能对非法信号建立优化处理机制,就要利用必要技术进行整体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分割。主要是将项目分为点、线以及单元,并且做了集中的分区,为了制定必要的项目基础,要集中确立三级结构,分别为自动结构、手动结构以及手自一体化结构,并且能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应急切换,保证了信号监测项目的及时性,也同时实现了项目的准确性。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保证了三级应急切换项目的自动化控制模式,能最大化的保障电视信号的安全播出。另外,在三级应急切换系统建立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信源监测切换系统、信号复用切换系统以及调制切换系统[1]。
2应急系统研究以及应用探究
2.1信号监测切换系统
在信源信号接入的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对其线路进行有效的输出,主要是利用必要的手段集中分出一路线路,并且直接将其送入CI监测板卡,待其完成必要的工作任务后,管理人员要针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码流监测分析,在利用项目监测技术将码流实时IP组直接传输到以千兆计的以太网中。在信源监测项目中,主要是将多重信号进行集中的合成和显示,从而实现对整体码流以及视音频内容进行及时监控,不仅能对故障信息进行有效的发送,也能保障其在触发切换警报后,能实现整体结构以及运输信号的规范化控制[2]。在信号运行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末端QAM监测板卡进行RF信号的传输,并且保证信号在参数检测以及射频解码以及码流大卡解码后正常运行,且整体项目运行信号会通过VGA系统直接输出,并且在监控机房的控制台小屏幕上有效的显示出现,以保证信息的及时交互,从而完整码流以及视频音频内容额切换[3]。本文项目中利用的信源切换系统核心见图1:该系统是一款智能产品,并且能在运行过程中满足使用者的实际要求,能进行三选一输流切换器,并且保障了设置监测要求以及切换条件。在系统中,主要组成功能包括系统运行结构中自动切换、系统运行结构中手动切换、系统PID替换以及系统内部码流复用替换等。该系统能有效的事项传输流之间的无缝对接,甚至能达到毫秒级。管理人员也能利用此系统对有问题的信号或者是频道进行及时切换,从而保证PID丢失节目能得到有效的补偿和替换[4]。并且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若是系统内部出现码流故障,能实现切换条件的有效运行。另外,系统还具备以下特点:第一,系统能在正常运行时,将所有切换动作和故障发生情况利用系统内部智能化日志进行记录,以便于维修人员进行事后查询。第二,系统不仅能够在自动切换模式下接收多种形式的外部控制,也能有效的提升整体信号传输结构的应急效率。第三,系统能够实现在线换卡,甚至不需要进行配置设置,就能直接使用,最优化的确保了自适应188和204的包长。
2.2复用切换系统
本文项目中利用的复用切换系统,不仅拥有复用和加扰功能,还能具备MPEG/IP原始路由交换以及码率修整等功能,保证了整体切换系统的项目升级。该系统利用了复用加扰调制系统,主要是利用I/O板卡机箱,是一种集成化的传输框架,所有信号都能实现整体结构和系统的优化运行,并且利用播出信号的复用加扰调制运行结构进行传输流调度,特别是系统不需要拔插电缆,其中BMR系统的路由交换技术非常重要,能有效地调度TS流,并且能对单个节目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整体设备和系统具有集成度高以及接线简单的特点,保证了整体平台结构清晰完整,实现了板卡支持热插拔的特殊功能[5]。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6台BMR1200A机箱,主要是2台复用机箱(分别为BMR1#和BMR2#)、1台调制机箱为BMR3#、2台复用机箱(分别为BMR4#和BMR5#)以及1台调制机箱为BMR6#。其中BMR1#和BMR2#是为了主传输,BMR4#和BMR5#是为了进行备传输,要按照1:1的冗余热进行对应备份。系统本身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并且能实现节目、端口、板卡以及机箱系统之间的切换,真正实现了信息化和自动化智能的有效融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号的传输质量。
2.3射频切换系统
设备项目中还包括射频切换系统,由于信号电平超出了指定范围,才会产生切换,能在不同信道上显示红色,若是信号电平发生了升高或降低的现象,或者直接超过设置的门限电平,系统内部信号将从A路直接自动化的切换到B路或者相反。具体系统原理见图2:图2射频切换系统运行原理示意图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备很大的项目系统优势,不仅能持续监测主流系统以及备份信道结构,还能有效地侦测电平故障,在项目运行结构中在处于故障情况下进行系统切换,且整体切换时间<10ms,能自动切换回原有的主路信道,在集中建立延时系统后,能对错误切换进行及时预防,且能将自动工作模式或手动工作模式进行有效的转换。另外,若是在系统内部电平出现故障时,切换系统能有效地锁定继电器,直接保证继电器在当前工作信道上正常运行[6]。
2.4技术优势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首先利用了严密的多级冗余备份机制,系统中进行了节目级、设备级、系统级等严密的冗余备份措施,保证故障时能立即切换,且切换能立即凑效。其次保证了系统的链路拥有简单的运行机制,能实现最大化的集成性,信号源经过三级切换后可输出到大网,中间不需要经过任何处理环节,三级切换均采用集成式的传输架构,机箱内部采用IP互通。再次确保了信息系统完备的监控报警切换系统常态化运行,系统的信号源、复用、调制等各个环节都有监控部署,任何环节出故障,都有相应的切换机制。最后,系统运行中采用了更加多样化的传输方式,采用传统传输和IP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在安全监控系统内部和复用调制系统内部的信号传输采用IP方式,实现了传统传输方式和IP传输的有效融合。在项目运行结构中,只有保证系统切换结构高质量高安全性,才能符合社会对于项目提出的要求,利用有线数字电视前端三级自动切换应急系统,能保证整体信息服务结构以及信息传输系统结构的优化。
3结语
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是数字电视传输平台一贯坚定的服务目标。数字电视传输平台的三级自动切换应急系统的研究在实际项目处理过程中,进行集中的技术升级和优化,从本质上保证信号传输正常,并且保证输出结构安全稳定。这套系统完全符合技术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完整性,真正为广大市民提供最为高质高效的有线电视服务,促进电视服务结构的规范化发展,推进我国有线数字电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力勇,黄跃进.南宁高铁首条1550nm有线数字电视单纤双波实施方案及探讨[J].中国有线电视,2014,28(8):956-958.
[2]吴福明.数字电视前端核心系统部署及运行分析[J].电视技术,2013,37(6):65-67.
[3]张小平.内蒙古地球站数字编码、复用系统升级改造综述[J].有线电视技术,2013,20(2):98-100.
[4]赵云峰.有线数字电视前端三级自动切换应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有线电视技术,2011,18(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