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6: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方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档案部门作为事业单位中重要的部门之一,不仅要保持传统工作方式的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应该拓展管理与服务的领域与方式,把项目档案管理作为档案部门最基本的工作之一,通过项目档案管理的先进性、创新性工作,为事业单位的科学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服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实,项目档案管理就是始终把档案管理体现在与项目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并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介入档案管理环节,使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与项目同步执行,在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管理在生产实践中的效能。
1、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意义
1.1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的工作基础,事业单位如果需要查询资料时,档案管理工作就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事业单位查询资料提供依据,档案管理工作还是职工与单位合法权益的依据和凭证,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提高事业单位效率和质量,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是否能够做到科学有效,是衡量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与业务业绩的重要尺码。
1.2 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有很多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保障事业单位稳定长久发展的关键,如果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草草了事,就会在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中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其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科学,可以方便领导对事业单位的整体的控制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治理措施等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真实有效可以为社会各界保留一份完整的历史记录,通过事业单位的档案,可以分析单位业绩以及业务情况,以便在众多的事业单位中找到有发展前途的单位,并且适合自己事业健康发展的单位。
1.3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只有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才能在竞争力越来越强的社会中立足,才能将事业单位的整体业务水平真实的反映给社会各界,及时采纳有效的建议,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事业单位的业务水平和社会形象,才能使事业单位做到全面发展。
2 项目档案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体现
2.1 体现在合同管理中的项目档案管理
2.1.1 在合同评审前,档案工作人员利用现有的资料或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得经济技术信息资料,拟签订项目的相关标准、规程规范,拟合作方与本单位已合作项目的《招标书》、合同、跟踪管理记录等。这些经济技术信息资料为合同评审前的准备工作与领导的决策充当了助手作用。
2.1.2合同评审过程中,及时整理并建档保管《合同评审表》、《合同更改记录》、《顾客档案》、《合同评审会议记录》。对于《合同更改记录》,要收集齐全部文件更改的有相关人员签字的草稿;对于《顾客档案》,应关注所记录的顾客名称、地址(包括厂址、网址)、联系方式(包括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法人代表、联系人(包括其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嗜好等个人特征)以及对成果或服务满意度的要求填写是否齐全、正确。
2.2 体现在设计过程控制中的项目档案管理
在设计策划至设计更改后定稿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设计过程的特点,分别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两种不同的接口关系来进行案管理,并提供服务。项目管理档案人员应注意设计工作进程,及时为专业人员提供相关的信息,查阅相关信息图件和模型并附信息解释,对调查项目所在地的情况,档案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共享优势,用心查询项目招标没有描述的、对调查项目设计工作不可少的详尽资料,做到把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里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对象。
2.3 体现在项目管理控制程序中的项目档案管理
项目管理控制是对事业单位承担的项目形成、确认、交付过程的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目档案管理部门首先从制度建设上领先一步,再借助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与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才能保证项目档案的质量。
2.3.1 将先进的项目档案管理的管理理念与具体的管理方式嵌入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体系中,在行政制度体系中,各种规章制度均应规定档案室与相关行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关系,明确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在单位行政工作环节中的地位与职能,还应规定档案室与相关业务部门的组织结构关系,明确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在成果实现过程中的地位与职能。
2.3.2为保证项目档案的质量,控制和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档案管理人员须在规范化管理体系的支持下,指导一线作业人员运用拍照、录音录像及传真、扫描、网络传输等数码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手段,及时填制、造册中间成果及记录,将各种相关文件与项目工程音像资料同步传输至档案部门。根据设计的时间安排,档案工作人员适时按照接收到的资料编目,实地或在项目组归队后,与实物资料、纸质文件核对。
3 提高事业单位项目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
推广项目档案管理,促进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创新中求发展项目档案管理,是规范化管理体系的管理思想在档案管理中的体现,与传统的档案管理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3.1 档案的接收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
以往的档案工作者以参加项目鉴定、重要设备开箱及重要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来收集项目资料,档案的接收滞后于生产过程,而且对于接收到的资料只起“马后炮”的整理作用。而以直接介入服务与管理过程的职能、身份来指导、监督并归集档案资料,则使档案的接收过程变成主动的、动态的工作过程,其完整性、可性、系统性、可利用性自然远胜于传统工作方式下档案的接收。
3.2 档案的种类由只重文书档案向既重文书档又重科技档案、声像档案转变
在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对项目作业过程形的各类档案资料均要求及时收集、记录、整理、定册。对一些重要的资料进行拍照、录制声像资料、刻录光盘并备份。项目档案归集时,实物资料与其对应的图片、声像料同时鉴定和保存。从档案载体的角度看,则由只收集“红头”文件向既重政府部门下发文件资料重收集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原始数据、合同、协议图纸、录音、录像带、实物等为载体的各种档案材转变。
3.3 档案服务由封闭型向超前型与渗透型转化
传统档案工作就是简单的“闭门整档、看门摊”,处于等客上门、你要我查的服务状态。项目档案管理则立足单位职能,由精通档案工作、了解本单项目作业流程、熟悉规范化管理体系的档案管理员,使档案工作协调体现在单位管理、服务的实现程、支持过程中,使项目档案管理乃至整体档案管成为内部管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在知识和经济同步发展的现代社会,各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同样不甘落后,与时俱进,为促进本单位的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着,其中项目档案管理它是单位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做好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是保证档案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基本出发点,作为一个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大胆创新,积极思考项目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提高项目档案的利用效率,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不断促进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往来款项属于企业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h节,同时也是电力企业资产、负债关键部分,对企业会计核算以及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十分重要。往来款项管理还会影响到企业资金的运转效率,并对企业资产结构优化产生影响,所以必须全面了解往来款项漏洞以及往来款项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加以改正,对提升企业资产运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供电企业往来款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定期对账问题
部分供电企业对往来账款管理并不重视,所以疏于管理,没能定期对账款进行校对。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定期开展对账,但是却并没有形成相应的依据,导致对账缺少延续性。在这种工作环境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各种往来账款账目以及往来账款金额会逐渐增大,而且堆积情况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增加了催款、清理款项的难度。
(二)通过往来账款调节结余和利润
通过往来账款来对结余与利润进行调节,也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往来账款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有的企业为了逃税,不会将收到的款项计入到企业的收入当中,只记录了应付款项。部分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为了实现企业的集体利益,虚假反应往来账款,违反国家制度。
(三)利用往来账款账户
部分电力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会利用自己职务之便,将各种款项汇到外地,但是却将这些账目记录到往来账户当中,再于外地提取现金。将核销应收款项录入到帐外小金库,获取了个人非法利益。
(四)往来账款处理规范性较差
部分企业往来账款分类并不明确,而且在科目设置方面也不够合理。企业之间往来账款如果不按照企业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来记账,很容易导致往来账款管理流于形式。一些企业没有通过往来科目进行记账,同时也没有将经济业务往来账款录入到相关的科目当中,导致一直在往来账款二级科目当中使用“其他”等模糊理念来记录资金流动情况,很难判断出往来账款核算准确性。这种工作开展模式无法对不同账户实际应收款项和账户的应付款项进行清查,影响了费用的正常支出。并且这种模式下所产生的收入和支出也不准确,影响账款管理的正常进行,问题总结归纳如图1;
二、提升供电企业往来账款管理质量的方式
(一)构建专项往来账款管理工作制度
供电企业往来账款签证对账,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工作模式,同时也是双方确认彼此债权、彼此之间债务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提升企业动态追踪、实现款项动态管理的一种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的调控对账周期,并严格按照对账工作制度来对往来的款项进行校对,在校对完成之后盖章确认。如果在校对的过程中,发现双方的账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以及时对财务进行调整,保证双方入账处理的一致性,为后期资金结算与项目资金清理奠定基础。提升往来款项签证对账单管理强度,并将其当成十分重要的会计档案进行整理、归档、审核等。在年度决算中,重点审核这部分内容,并额外关注未取得签证的对账单,提升往来款项真实性。
(二)完善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制度
不断完善供电企业内部考核工作管理机制,并将往来清理、应收账款回收等,纳入到员工企业的考核范围当中,使其可以和业务员的个人业绩相关联,提升工作人员工作性质。还要明确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要承担的职责等。传统工作理念中,财务部门才是往来清理唯一的责任部门,这种思想发的错误的。必须要形成审批、负责相关联的工作模式,由审批部门进行挂账、进行清理。在明确了清理责任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下,还要强调清理责任的落实、清理责任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并利用动态跟踪清理的方式来完成相关工作,并构建较为完善的考核奖惩工作机制。针对一些清理不利的工作单位或者是个人,要严格对其进行处理。
(三)构建客户分级管理工作制度
强调客户信用评级,并对系统当中的所有客户进行全面清理。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按照评估的结果对客户进行等级划分,构建不同的分级管理工作制度。针对信用级别比较高的单位,可以适当的放宽一些收款政策,并延长收款期限。针对信用等级比较低的单位,要对其进行重点跟踪或者重点监控,提升账款催收力度,减少坏账风险。要尽量避免和这种单位发生各种新增的业务往来,减少损失。
(四)构建科学化的往来款项管理工作体系
不断建立健全往来款项会计核算工作体系,首先要完善凭证入账。在往来凭证中,增加清理负责人、预计清帐时间等基础性信息,提升凭证信息的实际反映能力。根据不同往来款项风险形式,执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流程。在系统中通过固化处理的方式,对金额比较大的往来款项、预付款项等进行节点审批,让上级单位更好的掌握往来款项的情况,预控风险。
强化往来款项形成、往来款项清帐以及往来款项计提坏账等全过程的管理力度,利用固化的核算流程来增加审批环节、重点客户跟踪方式,提升款项的管理工作水平,保证所有的款项都可以追溯到初始形成环节,并明确业务审批人。严格的审查各种往来款项坏账计提以及往来款项核销流程,针对一些根据不充分、程序不合规矩的申请,可以直接驳回,并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保证所有坏账计提和所有往来核销证据确凿,且符合规则。强化已计提坏账准备与账销案存往来款项的管理工作力度,通过实现往来款项管理全面覆盖的形式,对仍处于可回收状态下的款项进行责任清理,并提升账款的催收力度。如果不能通过现金的形式收回,可以勉强收取汇票或者物资,尽量减少电量企业资金损失。
(五)建立健全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机制
对各种业务往来流程进行处理、分析,明确各种流程中的重点风险要点。将风险提示嵌入到业务处理的所有环节当中,第一时间体型系统操作人员,对风险进行识别,构建起第一道风险防范放线。在完成往来凭证入账信息处理的基础上,还要对系统进行开发。按照账龄情况、预计清帐时间以及预期未清理款项等,来管理需求动态提取数据目标,进而为风险防控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提升来往账款管理质量的方式总结如图2;
三、结束语
供电企业往来款项管理,是供电企业资金流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上文首先阐述了供电企业往来款项存在的问题,之后分别从建立健全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机制、构建科学化的往来款项管理工作体系、构建客户分级管理工作制度、完善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制度、构建专项往来账款管理工作制度等方面,提出提升供电企业往来账款管理质量的方式,希望可以为日后工作的开展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秀伟.浅谈电力企业往来款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95.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一、前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投资体制不断的发展以及改革,对于投资项目的可操作性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投资项目管理人员的任务更加繁重,特别是针对项目前期工作,要展开客观的预测以及分析,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且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同样也是项目投资管理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投资项目前期管理工作中重点内容以及常见的问题
1.需要对市场经济需求进行客观预测及分析
首先,在进行每一个项目的投资之前,需要整理大量的工作,不管是财力还是人力方面,需要开展市场调研活动,将工作委托国内大型著名的信息、咨询公司,以便更好处理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以及分析,使得对国内外的市场形势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了解。对市场做预测以及分析是项目前期需要处理的工作之一,具有重要作用。在过去市场需求检查中,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有关市场需求的估计和分析部分,直接反应项目的规模以及产品计划。在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出现市场但不一定能将市场发展,重点还在于竞争力和有效的营销策略。这对于做好前期项目工作至关重要。
2.投资项目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
国外大型的石化企业力求投资项目具有一定规模效益,从单线生产力到基地装置规模均给予足够重视。装置规模与产品成本呈现为反比的关系。并一定条件或者是范围内,目中的装置规模越大,整个项目的针对产能这一块的投资就越少,进而降低产品成本,中间取得的效益就更好。所以,石化投资项目要做进一步说明,采取护理的规模以便实现最大化的规模效益。比如,“八五”时期,我国的广州、北京、天津等地几个140Kt/a中型乙烯项目没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贷能力弱。投资过大是主要原因,而深入因素主要为投资规模经济预测失误,技术以及设备方面投入的成本多,还与当时的经济背景相关联,比如,国家利率、税率以及汇率、物价等,项目的投资相对应的增加。
而针对改造投资项目,特别是改造之后的装置规模如果比国外淘汰的规模还要小,那就必须要思考是否要将其进行改造。石油化工属于装置型产业,发展潜力不大,并且经济效益也不理想。改造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也需进行新一轮的改造工作,改造投入资本太大,是一笔不小的债务。如果项目建设直接受到原材料的影响。所以,在开展项目投资工作之前,要将各项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便后获得更优质的规模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重视风险评估
开展每一个项目前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是基础,避免出现风险造成重大损失。在项目分析可行性分析中,有部分内容是敏感性分析,具体内容是将项目收益部分可能出现一种或者是不确定的因素指出。比如,在项目对原材料和产品价格的估算中,往往这两方面是经济效益估算中最为敏感的因素,一般原材料和产品的价格的浮动在10%,这对于经济评价以及内部收益的浮动可到达5%,有时还会高达10%,直接影响对项目方案的取舍。一般在决策期间,出于许多方面的因素,项目管理人员的重心会放于投资项目的回收日期以及受益,对于比较敏感的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针对项目前期管理工作,要时刻将风险评价作为重要工作开展处理,提高项目投资风险抑制,将各方面的危险因素考虑在内,发现任何问题及时提出或者反应,对方案进行调整,最后提供最具科学性、合理性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
4.利用高起点技术
尽管我国石化在不断的发展,但石化产品结构不具有合理性,产品主要走“中低端”对的大路货作为主线,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经济效益差。针对着一现象,石化建设方面的项目一直追求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这也是我国石化企业一直处于较小的竞争空间中,无法提升经济效益。在我国加入经济世贸组织以来,面对技术方面的竞争,只有使用先进技术,研发新型产品,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关键还在于研发能力的提升,研发能力薄弱,产品无法满足对市场的需要,企业举步维艰。因此,在项目前期工作中,可到科研院校或、信息咨询部门中开展调研,收集相关的信息作为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的步骤。了解并分析此项技术,如果可以达到技术层面的要求,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此技术可以作为下一步产品研发的重点。同时,石化企业项目投资的目标有原来的生产能力向产品附加值和技术的提升转变。生产能力很容易受到市场容量的影响,而产品技术哎市场空间中具有无限性[2]。
5.投资项目竞争力分析
项目投资避免不了竞争力以及评估问题,投资项目竞争力主旨在于与同行间的比较,比如,在投资项目环境、项目产品价格、质量以及市场营销的优越性。在前期项目工作中,可与有关咨询部门联系,这对于项目的投入产出、市场营销还与质量保证、无形资产等方面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为项目管理人员做正确的判断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要求一个项目具有竞争力,可从生产装置以及公用工程配套中的投资中进行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的好坏对项目竞争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还要积极利用有利的建设时机。在选择项目方面选择优势更多的项目开展,特别是忌讳不根据自身情况,而进入新领域进行投资,很容易造成损失。还有,在管理前期项目工作中,不能为了降低成本投入或者是开始建设而购买二手设备,产品质量会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旦出现产品不符合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很容易造成公司的损失,产品附加值低且收益小。
三、结束语
从上述对石化企业前期管理工作分析中,提出几点具有建设性建议,当项目还处于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对于技术和原材料的来源和市场营销的高方面开展分析,以便保证装置在投入生产后可以保持在较高的负荷状态下;对石化市场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扩大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要积极的选择先进技术,提升研发技术能力,研发更多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产品,优化企业的项目管理。
分类号 G302
1 引言
知识共享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及其在知识管理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使其处于知识管理理论、实践探索的中心,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成为企业知识管理涉及最多也是最成功的领域。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分析、组织文化分析、技术支持分析和激励制度分析都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
但随着企业知识共享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仅从静态意义上的知识存储出发,借助实践社区、知识库、企业文化和知识激励等被动的方法已不能帮助员工有效开展知识共享,知识共享面临瓶颈:员工不愿意在工作之余再花费时间来进行知识共享,而企业文化等软性措施也常常因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活动的调整缺乏稳定性。波拉德(Dave Pollard)(2003年)也指出,通过一些激励和制度措施来试图改变员工的组织行为是不切实际的。本文以推动企业知识共享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为初衷,提出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新思路,以此来改善企业知识共享被动、低效的现状。
2 知识流动的相关概念
根据知识波粒二象性(实体和过程)的观点,知识流动是知识动态过程性的表现。知识流动目前无统一界定: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扩散和转移。企业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动是指在业务流程运作过程中与相关要素之间发生的知识交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共享、转移、创造、学习和运用上,知识流动是企业内部个人之间知识行为或者企业获取、知识活动的结果。知识流动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促成机制,包括主体(知识源、知识受体)、客体(知识)和环境。
与知识流动相关的概念主要是知识流和知识流程。本研究认为,尽管“知识流动”和“知识流程”在字面意义上有相通之处,但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①知识流程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是以知识生命周期为基础的完整过程,而知识流动只是强调一种“流动”的状态,并不一定完整包含所有的知识活动;②知识流程多是作为一个名词被用来描述知识从创造到应用的过程,知识流动则是兼具名次和动词的作用,可以同时表达知识过程的状态与内容。对于两者的区别,笔者认为,知识流动强调的是知识的流动状态,英文应为“knowl-edge flow”;而知识流则是强调表现为流动状态的知识,英文应为“knowledge flows”。
从本质上看,知识流动理论是知识波粒二象性中“过程维”的体现,它强调知识在不同主体、不同空间、不同背景中的运动状态。正是这种运动状态使知识的价值得以实现,也正是这种运动状态催生了知识在知识需求和知识供应源之间的流动。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中具体的知识流动需要三个要素:知识流动的方向、知识流动的动力、知识流动的效率。知识流动的方向指知识从哪里流向哪里,知识流动的动力指是什么促进知识在不同主体间流动,知识流动的效率指单位时间内知识的流动能够实现多少价值,即解决多少问题。
3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
3.1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背景
传统的知识共享理论和方法(实践社区、知识库、最佳实践)是建立在对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的理性假设基础上:人具有理性化行为,可以根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专家愿意与他人分享的知识是其拥有的全部知识或最佳知识;成功的行为模型可以被正确地理解并再利用。但是著名管理咨询公司KPMG开展的三次知识管理实践调查却显示:企业在知识共享等方面缺乏有效方法,员工认为知识管理浪费时间;企业知识需求被忽视。实践的停步不前使得研究者必须关注理论层面的原因。
正如艾莉(Verna Allee)所言,组织中的知识就像一个水库,不仅有静态意义上的存储量,还有动态意义E的知识流。知识正是借助各种渠道不断进行流动来改变组织的内部知识结构,实现对个人和组织的意义和价值。现有企业知识共享研究对知识在组织内如何流动关注甚少。知识共享这一复杂的活动中,人是知识共享的主体,知识是共享的客体,知识共享过程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以及知识共享实现的客观呈现,同时知识共享活动又都受到企业的内外环境影响。现有研究大多从知识共享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出发,探讨如何从文化、制度、心理和组织结构方面促进知识共享,具体的知识共享过程被遗忘。而恰恰是以知识流动为基础的知识共享过程决定着知识共享的最终效果。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程度、丰富程度、易用程度决定着知识共享的最终效果。因此,笔者拟从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提升知识流动渠道的数量、质量和易用性来改善知识共享的效果。
3.2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内涵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就是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通过以人为主导的方式增加知识流动渠道数量、提升知识流动渠道质量,进而实现知识的自然流动和受控转移。它以人为核心的软管理为主、技术为核心的机器管理为辅,以知识供应环境、知识供应技术和策略为支撑,实现知识在人、组织之间的高效通畅流动。具有以下特点:①管理的对象包括任何形式的知识流动渠道,既有人际渠道,也有技术渠道,前者占主要地位;②以人为核心,人是渠道的构成主体,也是知识流动的主要载体和主要推动力,技术因素不再是知识活动的主导;③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对知识流动渠道节点和环境的维护与控制来实现知识需求的满足。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思想,强调知识管理的重心不在“藏”而在“用”,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实践思路。本质上讲,知识共享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途径。因此,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也存在知识需求方、供应方和知识供应过程。本文试图通过知识流动渠道管理来提高知识共享效率和成果,而不仅仅借助对需求者或供应方的激励、组织文化的培养。本研究的基点是承认知识管理活动中的个人是非理性的,因此通过文化和激励机制强迫人们进行知识分享,远不如承认人们在知识共享上的“自私”,转而建设更为自然化的、丰富的知识流动渠道来促进人们“自觉自发”地进行知识共享。
4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共享方法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核心是人际渠道,人是渠道的核心和载体,从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视角分析知识共享方法,提出以技术手段为支持、以人为主导的知识共享方法,具体包括:开放对话、主动学习、互动人际网
络。其中,开放对话着重培育知识流动渠道的背景,主动学习则是着重于知识的受控转移渠道,而互动人际网络则是增加知识自然流动和受控转移的渠道数量、提升渠道的传递效率。
4.1 开放对话
“对话”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互动方式之一。开放对话方法中的“对话”与传统意义上的“对话”既相同又不同:同在都有对话情景,不同在前者中的对话情景是虚拟和现实共存,且更加完备。开放对话通过模拟面对面的情境来进行知识在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流动以及受控转移,其中“开放”强调知识活动范围的扩大,“对话”强调知识活动主体依靠直接的点对点交流实现供需满足。具体包括叙事数据库(narrative database)的方法、虚拟与现实的空间对话方法和讲故事的方法(story telling)。
4.1.1 叙事数据库的方法叙事数据库是让当事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完整地讲出来,用录音、录像的方法将其记录下来作为故事来源,然后按照故事的主要要素(比如人物、主题、故事名称等)将其重新整理,并以文字再现,最后根据一定的排检方法将大量收集的故事归类,供使用者获取。其核心是力图重现人们在工作中、生活中面对面分享知识的情境,以此来改善知识管理中各类数据库、知识库只重信息知识、不重背景的弊端。叙事数据库的具体做法包括两个步骤:①获取知识;②创立排列检索方法来利用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包括现场录音和实地采访。施乐公司创建的Eu―reka系统也是一个叙事数据库,该系统收集了大量关于复印机维修人员的成功故事,它可以通过网络向遍布全球的维修网点提供丰富的知识源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叙事数据库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各种实地实人获得第一手资料,使用者可以通过查询相关主题而获得多个故事,从而获得看待问题的多个视角。真实性、富于背景性和多用途性是叙事数据库相比于传统数据库、知识库、最佳实践的最大优点。使用者在叙事数据库里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背景紧密结合,这为信息和知识的再次利用提供了背景。同时,叙事数据库中知识和信息的表达方式是以对话、叙事的形式力图再现知识和信息流动的全面背景。
4.1.2 虚拟与现实空间对话的方法虚拟与现实空间对话的核心是鼓励人与人之间进行自然的、非强制性的、自发的交流,缩短知识在供需双方之间的流动时间和流动成本,尽量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知识需求得到实时满足,在自然交流中实现隐性知识(为主)和显性知识的流动和转移,同时增强人际网络的强度和关联度。在具体做法上没有固定模式,企业需要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创造适合的机会将客户吸引进来,并将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记录保存。有效的现实与虚拟空间对话的实现需要管理者的倡导和培育。主要措施有:鼓励在非正式场合(吸烟室、茶水间等)进行畅谈,扩大工作空间、增加设施,形成传统;定期组织全体、部门或项目的员工开展集体活动;鼓励个人开设博客,多人开设社区网页;企业领导倡导自由和宽松的工作氛围(比如趋势科技)。
日本连锁零售商Mujirushi的夏令营为客户提供了体验Mujirushi环境的度假机会。在夏令营里,客户可以使用Mujirushi的各种新老产品,包括食品、化妆品、服装等。参加夏令营的员工则可以通过与客户的不断对话来形成隐性知识。在夏令营过程中,员工通过体会客户使用Mujirushi产品的经历吸收其隐性知识。
4.1.3 讲故事(story telling)的方法讲故事的核心是将隐性知识外化并进行传播,它将知识嵌入到具体背景当中,为听众提供可利用的工具和观念,最终为企业提供一个灵活的、有效的、有组织的交流空间,使企业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复杂外界环境。讲故事的方法与叙事数据库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和私密性,更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和人际情感的培养。此外,叙事数据库是将整理好的故事做成系统,而讲故事的方式则是在人们交往中随时随地进行,或是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定期展开。讲故事的方法可以运用在项目管理、员工培训和客户管理等领域。
4.2 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互动式的学习,其核心是员工通过主动的学习行为来满足自己的现实知识需求和潜在知识需求。包括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前者的典型是师徒制的干中学。
4.2.1 师徒制的干中学 师徒制干中学的核心是徒弟通过观察师傅、模仿他的举动,学会并掌握包括师傅本人也不明了的技巧,是受控知识流动渠道的一种。“干中学”为徒弟提供了技能知识主动学习建构的过程,徒弟带着课题在实际工作中思考,遇见技术难题时可以请教师傅或与师傅协同解决。师傅、徒弟的技能知识随着时间动态变化而不断重新建构。随着作业实践的增多,徒弟的隐性知识存量呈现递增规律。
4.2.2 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是通过构建积极主动的知识流动环境来实现企业显性知识需求和员工潜在知识需求的满足。圣吉认为它是建立在发展“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这两项修炼的基础之上。团队学习主要通过构建互动的、面对面的知识实时交流环境来实现个人和企业的知识需求。个人知识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团队成员日常的集体交流来实现;企业知识需求的满足(主要是某一项研发任务中的知识需求)主要通过团队有目的的讨论、互相激发和交流来实现。
4.3 互动网络
一、 企业政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政工管理意识不够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大部分企业将提高运营效率与追求经济收益作为企业核心工作目标,却忽视了政工管理对于企业稳定与运营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政工管理人员,由企业的管理层兼任,这是导致政工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实时性、连续性。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内的利益格局出现变化,员工的切身利益也随之发生很多变化,新时期企业存在的热点话题也不断增多,很多员工心态失衡,加之当下社会实现了信息化,员工接触到大量且多样的外界信息。员工的思想意识变化较快,企业缺乏政工管理,导致对员工的思想状态不够了解,对于员工的切身需求与利益掌握不够,长期以往,会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很多不稳定隐患,影响了企业发展。
(二)缺乏与时俱进的高素质政工管理团队
政工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政工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普遍企业都缺乏政工管理团队,这导致政工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与高效性。政工管理团队工作中过于保守,不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员工切身利益出发,只是照搬相关政策内容,很难让员工去理解与学习,同时也对企业发展与稳定没有有利影响。除此之外,政工管理团队比较侧重于沟通,只有与员工保持有效流畅的沟通,才能确保员工去响应相关的政工管理工作,此外,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导致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无法顺应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三)企业政工管理脱离企业与员工实际
企业政工工作不仅是要根据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重要的是要结合企业现实。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过于笼统,没有根据教育对象层次,不同部门而做出相应调整,没有针对性,停留于文件。尤其是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离,不仅达不到政工管理来提高企业生产率,还会将政工管理成为员工的额外负担。另外,企业政工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最关键因素,政工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因此,应该根据员工当下的思想状态以及利益需求出发,而不是单纯的照搬相关思想政治内容来进行宣讲。不仅无法吸引员工注意,还可能会造成反感。
(四)企业政工管理方式过于陈旧
目前企业政工管理方式仍过于保守,无法顺应时代与企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信息化办公。但是政工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还是停留在陈旧的教育方式,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宣传会议,举办相关活动等等。这些方式过于重复保守,会造成员工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政工管理效率。
二、 当下企业政工管理模式创新方向研究
(一)企业必须配备高素质政工管理团队
企业在选用政工管理人员时,应该严格把关。首先,应该确保政工管理人员自身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不仅如此,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宣传教育能力,有效感染与教育企业人员,比如说,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员工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工作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投机取巧的现象,政工管理人员应该做到表率作用,不仅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尽心尽力,更应该将企业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
其次,政工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敬业精神,将企业发展放在工作首位,由于政工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发展,也会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而政工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不受利益影响,始终将企业发展作为工作的核心。
最后,企业的政工管理团队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与组织能力。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政工管理的顺利进行,可以让员工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政工管理人员可以掌握企业员工的思想状态,从而做出工作调整。较强的组织能力有利于政工管理相关活动开展,让员工积极参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
(二)将政工管理与实际相联系
政工管理人员应该意识到政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员工利益提升与企业运营效率提高的双赢。所以,政工管理人员应该以员工思想状况、企业发展方向为出发点,从而考虑企业政工管理内容与方式。
政工管理人员应该深入到企业各部门,对员工的日常工作内容、生活状况、企业热点话题等进行考察,从而分析员工当下的思想状况与心理需求,然后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比如说,当企业员工对薪酬福利问题存在很多不满时,政工管理人员应该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将相关情况反映给管理层,让员工意识到企业时刻关注他们的状况,得到尊重与关心,并且起到了员工与管理层桥梁的作用,会让员工更愿意去接受相关教育与管理。
政工管理团队应该充分了解企业战略目标,并分解成企业年度、季度、月度生产目标,从而根据每个月的生产目标与内容,来安排相应的政工管理工作,使得政工管理工作为企业发展作出有利贡献。
政工管理工作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很多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都是一成不变,所以,老员工往往就不愿花时间去进行学习,而且无法顺应当下社会的发展,所以,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掌握当下社会的热点信息,了解人们对于社会话题的看法,从而对员工做出积极有利教育,避免企业员工养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政工管理方式创新与改革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企业政工管理人员应该利用互联网进行全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企业员工不同于学生,没有大量的学习时间,加上企业人员数量较多,协调统一的时间较难。对此,企业政工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将政工管理内容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员工,也可以通过将相关信息到企业网页上来告知员工。
除此之外,企业管理工作宣传形式也应该不断创新改革,当下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大,工作之余大多都在家中信息。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应该通过举办有意义的户外活动,来让员工接触大自然,锻炼身体,同时在活动中进行相关思想政治的宣传,让员工耳濡目染去学习积极思想政治内容,还加强了企业员工间的沟通。
三、 结束语
面对较强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只有提高内部政工管理水平,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在社会竞争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配备高素质的政工管理团队,与企业、员工实际相结合,做到管理方式改革创新,最终实现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新时期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