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培训活动互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启发想象力与创造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相互支持配合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 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增进了解与沟通;
提高创新意识;
通过团队游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相互间的配合与沟通、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熔炼团队、建立友谊、挖掘潜力、释放激情。
培训计划
09:00 抵达基地
09: 30 精神整装,闯拓展培训第一关
[破冰]
形式:15—20人组成一队,自我介绍
选队长:主要领导者
起队名:队伍的名字、队伍的文化和理念
编队训:放下压力、敞开心扉
设计队徽:本队的标志、前景与展望
设计队旗:旗帜飘扬,代表着整支队伍,代表着“1”代表着我们不败的信念
编队歌:表现创造力、展示活力、焕发激情[破冰训练]
目标:
用特殊的形式相互了解,团队成员“融冰”
形成热烈的团队氛围,为接下来一天的培训做好心理准备
了解学员状态,使学员初步熟悉培训形式
10:30 户外场地培训,有效沟通与协作
[孤岛求生]
项目介绍:
将每队学员分为三组,安置在不同的岛屿上(珍珠岛、聋哑岛、盲人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其中一项任务贯穿三个岛屿。
12:00 午餐
13:30 场地挑战类项目
[挑战no1]
现代团队越来越重视团队与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个人归属感的培养,而拓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非常重要的一环!
加深个人对团队的感情;
增进队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增强队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
创造企业内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提升队员士气!
a 能量传输
规则:利用所给工具在制定人数后将“能量”传送到终点在“能量”向前运动过程中,禁止回流 触手和掉落 停止。如出现犯规将退回起点从新开始。
目的:提高整体协调能力,体现领导意识。
b 巧接彩球
规则:在规定范围内其中将彩球通过反弹,另一人将其接如容器整个过程不允许跨越教练所指定区域接球人不允许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彩球,当彩球空心落入容器成功目的:互动娱乐
c 不倒森林
规则:教练给予统一口令,所有队员围成一圈人与人相隔一秆所有队员右手后背不允许接触手中工具完成7次以后且手重工具不倒成功
目的:整体的协调能力 信任的重要性
d 激情鼓掌
规则:挑战no1的最后一项 所有人围成一圈以鼓掌形式进行每队将总结4字代表自己团队的口号在教练所述规则完成在整个过程中需口径一致如有先后便从头在来最短时间完成者为获胜。
目的: 领导力 团队合作力 思维方式互换
16:30 总结与评估
介绍:每个队派代表展示一天培训的收获培训师对一天的活动总结颁发证书培训评估
目标:经验分享,理论总结树立“大团队”观念,团队气氛再一次达到评估培训效果
17:00 返程
活动注意事项
1 所需设备和资料:由基地负责提供,需要特别通知个人携带的物品另行转告;
2 在计划实施前将本次活动预先告诉参加的员工,以尽早做好准备;
3 安全第一,严格按培训中规定内容行事,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服从培训师和基地教练的统一安排,否则后果自负;
4 参加者身体健康,有一定体力保证;有心脏病、高血压史者不参加高空项目;
5 着装要求:所有参训人员必须穿宽松的运动装或休闲装,必须穿软底运动鞋,女士不能穿裙装;
6 培训期间,任何人不得饮酒;
的推动力,一心一意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不断努力,成功当然就是必然的结果。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QCC Activity in PICC Maintenance Training for Children
SHEN Qiu-yan,ZHAO Mei,DU Shua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Urumqi 830001,Xin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ICC children maintain training effect. Methods To establish quality control circles, on 1 March 2014 solstice by August 31 children usm maintenance training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QCC activities, carry out quality management circle carries on the inspection before and after, compares two grades. Results After the QCC activity, general nurses to PICC children maintai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has obvious increase than before. Conclusion PICC in children's maintenance of QCC activity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level of pediatric nurses theory knowledge, skills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also can promote general nurses nur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QCC and using ability, execution, etc., make continuous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 PICC children;Maintenance;Training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同一工作挝换蚬ぷ餍灾实南喙厝嗽保自发组织起来,科学的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持续的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业务的小组[1]。PICC是肿瘤患者重要的静脉输液通路,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广泛[2-3]。我科共有护士19人,儿童PICC维护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薄弱,加之护理工作的繁忙,工作量大,患儿及患儿家长的不配合导致PICC维护工作难度大,为提高儿童PICC维护的质量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2014年3月我科在培训儿童PICC维护过程中通过开展品管圈的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成立QCC小组 由儿科8名护理人员自由组成QCC小组,其中护理师6人,护士2人,由1名护理师担任圈长,负责QCC活动的统筹安排及管理工作,护士长担任辅导员,负责督促指导QCC小组活动及协调等工作。QCC活动1次/月,在圈会上采用头脑风暴法每人提一圈名圈徽,最后投票确定"CC圈"为圈名,其寓意是希望CC圈全体圈员通过QCC活动,不断地提高儿童PICC维护的规范性,提高儿童PICC的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减轻患儿的痛苦;绘制了圈徽,其寓意是PICC为患儿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静脉通路,希望通过我们白衣天使的精心维护,能延长患儿PICC导管使用时间,减少化疗对孩子带来的痛苦,还他们一个天真灿烂的笑容。圈员们通过讨论确定每一天进步一点,提高儿童PICC导管维护的规范性为主题,并采用问题解决型来完成此次品管圈活动。活动时间为6个月。
1.2现况把握 首先对全科17名护士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并对20名患儿家长发放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然后辅导员启发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现阶段儿童PICC维护水平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的现况,列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共20项,全体圈员采用鱼骨图从护理人员、患儿、家长及材料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共统计出20个小要因(如图1),根据80/20法则[4](即80%的结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得出最主要的原因是理论知识掌握不全、操作技术不规范、并发症不会处理、维护记录填写不全、患者满意度低。故成为本次活动的改善重点(如图2)。
1.3设定目标 根据品管圈方法的目标值计算公式,对每个月儿童PICC维护的合格率进行了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在主题选定时根据得分圈员能力为70%,改善重点即操作技术的掌握、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发症的处理、维护记录的书写共占累计百分比为84.21%,故本次活动的目标值即将每月维护过程中的不合格率由原来的47.5%降至19.5%。患儿家长非常满意0%,满意占69.5%,一般满意23.1%,不满意占7.4%,要提高患儿家长非常满意度,把不满意度降至0。
1.4要因解析 采用头脑风暴法,经全体圈员组织讨论提出维护过程中不合格的所有原因进行评分,按80/20原则选定要因,得出主要原因是操作护士PICC维护的不规范、理论知识的缺乏,贴膜的粘性、通透性差,患儿哭闹不配合,家长经济条件差、延长换模时间 5个要因。2014年4月13日~5月3日对带管患儿的原因再次进行调查,做出真因验证,经过认真检查及分析最后得出5个真因:操作人员对理论知识的缺乏,维护操作的不规范,贴膜的质量差,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差。
1.5对策拟定及实施 针对要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寻求改善的方法,并对每一对策依照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分,根据80/20法则共拟定了6个对策进行改善实施[5]。
1.5.1成立学习小组,明确学习要求。QCC小组成员均为学习小组成员,指导员为学,指导圈长负责组织讨论学习方案的拟定及执行。对全科护士进行多媒体理论授课,使全科护士培训后能掌握儿童PICC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护士长利用每天晨会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提问,回答正确的给予口头表扬,了解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督促的作用。
1.5.2进行操作培训 圈长组织圈员讨论PICC操作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测量方法不统一,对PICC维护掌握不够全面系统,使导管折痕、断裂较多。针对这些问题组织护士进行操作系统的培训,实际演练,制定PICC标准维护流程,置于资料盒,培训后护士长每个星期二对责任组护士进行实际临床操作的考核。满分100分,合格80分。对考核成绩优异者在晨会给予表扬,不合者提出批u,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直至考试合格。
1.5.3对并发症的处理 对处理并发症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安排多媒体讲课,对策负责人负责收集资料定期进行并发症处理的经验交流。在带管患儿入院导管发生问题时由责任护士进行评估,找出发生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护理措施,并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前后的对比,查看效果。
1.5.4对维护记录的书写进行有效的质控 对原始资料进行统一保管,制作成资料册,便于及时的查阅原始资料。
1.5.5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于年长的患儿及家长介绍PICC相关知识,做好健康宣教,提高患儿及家长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减轻患儿痛苦。哭闹明显及不配合的孩子可由家长配合对其更换,对于依从性差的家长可由医生协助进行指导,并请配合好及无并发症的年长的患儿及家长言传身教。
1.5.6贴膜的质量差 发现贴膜的粘性及通透性不好的现象,及时联系物资室配合,跟换粘性好、通透性好、抗过敏的贴膜。
2效果评价
2.1有形效果 我科自开展QCC活动以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每一位成员的学习热情,全体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并发症的处理、维护记录的书写、患者满意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可以看出PICC维护的不合格率从改善前的47.5%到改善后的13.5%,目标达成率为121.4%。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患儿家长的不满意度也由原来的7.4%的降到了0%,非常满意占68.77%(如图3)。活动结束后,对维护进行有效质控,一直控制在目标值。说明此次品管圈的活动所采取的措施有效。
图3 带管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表
2.2无形效果 全科护士对QCC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执行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另外,团队合作精神、持续改进意识、解决问题能力、自我效能感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见图4。
3讨论
儿科是一个特殊科室,患儿病情变化快,发展迅速,在护理过程中存在较高的护理风险,容易发生护理纠纷。因此,对儿科护士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而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护士专业素质的重要方法,临床护理专业化发展已成为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6]。
3.1在专科知识培训中采用QCC活动能显著提高培训效果 QCC可以大幅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圈员们能够自发自愿的参与活动,使圈员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7]。本次QCC活动既是由科内护士自主提出并组织实施,使专科知识培训不再是以护士长为主,而是调动全员积极参与实施。在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大家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激发,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大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查找原因、寻找对策[8]。如对PICC维护的测量方法不统一,经过护士长培训后大家知道了不同年龄的测量方法,很好的解决了问题。通过此次QCC活动,使全体护士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并发症的处理、维护记录的书写及患者满意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护士素质培养,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
3.2 QCC活动能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 QCC的工作方法就是通过PDCA循环去进行选题、通过现况调查、设立目标及可行性分析、进行要因分析和论证、制定对策及措施、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去改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工作方法,而护理科研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疑难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9],所以二者之间很大程度上存在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对QCC工作方法的掌握,也是快速提升护理人员科研水平的方法之一。
通过此次QCC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每一个圈员发挥自己的所长,快乐的工作,不仅提高了对QCC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掌握了一系列品管手法,还为持续推行品管圈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下一期品管圈活动更好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伍勇军,伍宇.品管圈操作务实与案例[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4:53-59.
[2]杨丽莎,陈素梅,廖小玲,等.健康教育在提高肿瘤病人留置PICC管依从性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B):115-116.
[3]钟华荪,张振路.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24-125.
[4]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5]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2):1103-1104.
[6]尢黎明.对中国模式的护理专科化发展之路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7(8):21.
一、成立活动领导组
组 长:***(队长) ***(书记)
常务副组长:***(技术员)
副 组 长: 各班组班组长
成 员:队组在职员工
活动办公室设在***队接班室,办公室主任由技术员担任。全面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课程安排以及整体协调此次培训活动的开展并对成员培训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
二、活动要求
1、由技术员制定课程安排和培训计划。
2、队组利用周二学习及业务学习,对职工进行自救互救、应急处置知识的培训。
3、队组要充分利用班前会、每日一题(技术员负责)、周五例会、每周一课(队长、书记负责)等方式加强职工自救知识的培训,让每一名职工真正了解自己享有的“五项权利”,掌握各类灾害、各类危险源辨识以及避灾、逃生等知识。
4、队组自行组织本部门所有职工进行一次自救知识的考试,试卷由队组自行印制。请假、年休的职工要及时进行补培、补考。
三、考核办法
1、队组每月组织一次全员考试,考试成绩低于90分为不合格,扣罚本人50元/次,无故不参加考试的人员,扣罚本人100元/次。
2、队组将对各成员培训工作进行督查,纳入月度绩效考核。对态度消极,不积极配合的员工进行10%绩效考核。
4、考核结果经队长、书记协商批准后在月度工资考核中执行。
四、本办法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在这寒意犹存,春天临近的日子里,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我有幸参加了互联网+基于实践情景下的“研训教”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培活动。本次线下开班典礼教育专家学者和我区骨干教师,教研员和教学领导在复兴路小学报告厅齐聚一堂,聆听国培各位专家学者们为学员们带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盛宴,他们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时代最新教学技术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了各位国培学员。对一线教师和教学领导干部今后的课堂教育工作实践等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可谓一场春日里的及时雨。我们在忙碌中快乐着,在学习中收获着,在交流中感动着,培训不仅全面而且细致,形式多样,感谢专家的讲座使我的头脑增添了不少的教育理论,促进了我对教学的反思,回顾自己20年的教学生涯,感触颇多,现把我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思想灵魂、教育理念得到了洗礼。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热爱教育、懂得教育,还要善于实施教育,善于将崇高的教育信仰与教育理想满怀深情地落实到坚实平易的教育实践之中,善于将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遵循与把握体现在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教育生活之中。所谓“善教”,无疑应当追求上乘的教学境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是一个以人育人的过程,是一个引导个体生命觉醒并迈上自我成长之路的过程。在这让人“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一位善教的教师,无疑是一位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是一位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教师,是一位向往和追寻教育终极价值的教师。
二、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地位。
经过专家精辟的讲解和同仁的讨论,我不仅从理论的高度了解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也得以从感性上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小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分段了解、分析、探究。“国培”专家各从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谈起,理论结合实例,既注重“言传”,又注重“身教”;让我们很好地把握了不同学段、内容的特征;为我们在信息快迅速交替的今天,走在时代前沿,接受最新理论和技术手段,对深入文本探究,科学“备课”,有效施教指明了方向。同时,在有效教学方面,我也学习到了一些技巧和策略,比如教学目标的确立问题,课堂问题的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的评价等。当然,有效教学还必须懂得如何规范教学行为,比如懂得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如何进行课堂拓展、如何总结课堂所学等等。
2013年5月6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在培训内容上《意见》明确规定,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且强调按需施训、贴近一线、案例教学、真实课堂、情境体验、现场诊断、互动参与、行为研究……。培训方式上要求,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意见》是我们实施校本培训的新宗旨,在新宗旨下校本培训要落实到教学实践,将传统讲授方式转化为实践参与,事实上我校已经开展了近一年的以实践为主的“互动参与式”校本培训,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一、首先利用远程培训网络虚拟资源,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
《意见》要求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我校充分利用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网丰富的虚拟资源,结合远程培训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其次利用“互动参与式”校本培训,将实践性教师培训落到实处
《意见》明确要求在教师培训中要“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课堂真实教学情境”,“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我校开展了“互动参与式”校本培训,“互动参与式”培训就是开展互动交流研讨、参与教学实践将理念应用到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训目的。我校在高二年级开展了“互动参与式”新课堂研讨课的教师培训活动,整个活动历时近一年,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是强化学习,促进教与学理念的转变;第二阶段是骨干教师“新课堂研讨课”的示范引领,通过听评课互动活动进行直观感悟;第三阶段是教师全员参与推广新课堂的教学方式,以使新课堂实施纵深发展。
1.“新课堂研讨课”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通过互动交流使教与学的理念转变。
理念要先于行动,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在各个学科的教研活动时间,进一步研讨新课程有关理论,观看有关新课程培训的教学录像,从思想上接受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从学生来讲,利用课堂和班会让学生把上课“听懂了老师讲的内容”转化为“上课我学会了多少知识、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的理念,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所有活动均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和进行评价,学生有了明显的团队意识。
第二阶段:骨干教师公开课的示范引领
教与学的理念转变了,但到底新课程的课应该如何上呢?在多数教师的头脑中仍然是模糊的概念。年级组就组织各学科的备课组长讨论,同时借鉴外地的经验,制定了初步的教学模式:使用前置作业课上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黑板展示教师归纳提升课堂检测,然后由化学、生物两个学科做新课堂研讨课的示范课,课后由做课老师进行说课,听课老师进行评课,使老师对“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实践性的培训使老师从形式上弄清了新课堂研讨课的教学要求。
第三阶段:参与实践,全面实施新课堂研讨课
在示范课之后,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全年级九个学科分三轮进行公开课,高二第一学期完成前两轮,第二学期完成第三轮。每轮每科至少一人参与,两周完成一轮,然后休整两周,每一轮结束后,各个学科组在教研活动时深入研讨,总结得失,找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方式,供第二轮上课的老师借鉴。在第二学期开学初,进行了第三轮的研讨课,连续三轮近一年的强化实践,保证了新课堂研讨课的延续性,有利的促进了在全年级全面实施。
2.听评课促进“新课堂研讨课”实施
每一节研讨课都要在全校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听课。全年级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理综、文综五个听课组,有30多位老师参与了教学公开课,每节新课堂研讨课要求全年级相应学科组老师及五年教龄以下的老师听课,另外,还有学校听课团成员(由学校的校领导和各个学科带头人组成)听课。每一节课后都由做课老师先说课然后由听课成员进行评课,听课成员对公开课进行剖析,上课的老师认真听取评课人的意见,将可采纳的意见融入到后续的教学中,可使教学更加完善。
三、“互动参与式”实践性教师校本培训效果
可以说是延续两个学期、近一年的实践,多数教师和学生的全方位的“互动参与”,教师理念和教学行为确实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在上课时,克服了满堂灌,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和归纳提升已经成为习惯,这些变化在第二轮公开课时就体现得非常明显,第三轮尤为突出。学生的转变更为喜人,学生课前预习、上课小组讨论、学生回答问题、到黑板展示基本上形成了习惯,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涨,通过开展“互动参与”的新课堂研讨课前后的问卷调查对比可以清晰的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些变化大大超出了我们预期的设想,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学校以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引领,在各个年级实施“互动参与式”教师培训,使新课堂的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这种在实践中一边学习、一边反思、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改变了培训和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符合《意见》着重强调的“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实践证明了教师互动参与式的校本培训方式是受训老师认同度较高、效果明显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一、科研培训中讨论策略的运用
科研培训中的讨论策略,是指面对解决复杂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培训者与受训者因教学需要,各自交换自己的想法、意见,以达到双方互通有无的目的,而采取的交流方式与方法。它利用的是培训主体的认知差异,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其进行观点的冲撞与融合,从而形成对现实的新的解释,并导向创造性地发现。
(一)以道御器策略
《易传》中言:“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可见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凡事都有抽象与具体的问题,这种在具体的事物之中蕴涵的抽象的规律就是形而上,而这些具体的表现事物则是形而下。故“道”为万器之统领。对于教科研而言,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文化底蕴是研究之“道”,而具体的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表达是研究之“器”。笔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需要“道”“器”并重,以道御器。
(二)辩论式讨论策略
在区域科研培训中,由于受训者多为一线骨干教师或业务领导,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问题他们都有各自固化的观点与做法,其做法与观点是否正确、科学,需要进行反思。但反思是痛苦的过程,不会自发产生,这需要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引发受训者的认知冲突,促使其在辩论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
1.辩论式讨论应遵循四个原则
(1)差异性原则:承认受训者发展存在差异性、不均衡性,利用他们的差异,尽可能捕捉他们潜在的创造火花,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观点。
(2)平等性原则:在互动中强调互动对象之间没有高低、主次之分,而是互相平等的矛盾统一体。在辩论中只存在正、反两方观点上的对立,在辩驳中明晰观点,得出结论。
(3)主动性原则:互动双方都是问题的发出者,话题的提出者,同样也可以是问题的被问者和话题的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都要围绕各自的观点参与辩论。
(4)尊重性原则:在辩论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互相尊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辩论氛围。辩论是在尊重的前提下亲切的对话过程。
2.组织程序与方法
辩论式讨论按照四个步骤组织实施辩论的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刺激下,受训者先进行主我与客我的自身互动。在自身互动的基础上形成主观观点,为开展辩论做好准备。
第二步:聚焦问题。组织者对具体情境下产生的问题进行聚焦,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正、反两个观点,并按照持有的不同观点,将受训者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团队。
第三步:组织辩论。培训者组织正、反两个团队围绕辩论主题,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认识开展辩论。组织过程中避免偏离主题,而进行有效讨论。
第四步:总结评价。在辩论过程中正、反两方初步形成结论。培训者结合正反两方的交叉点,及时介入,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合作性讨论策略
1.先写后说
讨论前,受训者先在小组内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可以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与展示的机会。
2.打靶子
在小组中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后,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组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在这种具有团结性质的争论中,受训者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3.相互提问
这是培养受训者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我们可以要求受训者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相互提问,可小组内提,也可小组间提,受训者总期望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样一来,受训者会认真阅读,更深入思考。
二、科研视导培训中对话策略的运用
对话策略是指在区域科研活动中培训者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受训者回答;受训者向培训者质疑,培训者予以解答。对话互动策略按照“发现问题―生成交流话题―对话交流―总结收获”的步骤实施互动。
(一)集体对话策略
互动需要的是主体生命的投入,它不仅仅在于教师身体的出席与到位,更在于思维的调整和跟进,在于思想的深入与提升。这需要我们讲究策略,变革形式,使集体中的每一位参与对话,在对话中点燃他们的研究激情。
(二)启发性对话策略
启发性问题,逐步启发了教师,让教师发现并挖掘出自己工作中的亮点,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使老师学会了有效提升与归纳的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虽然乡村干部的来源和知识水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民选村官培训仍然停留在采用满堂灌、以会代训等单一的方式上。施教者往往不顾接受者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分对象、不讲方法、不问结果地一味灌输书本上现成的政策和理论知识。总以为政策讲得越全越好,理论提得越玄越好,大一二三加小一二三的讲义越多越好,国内外参考资料越厚越好。全然忽视了培训的目的是将民主的方法教给农民,培训的对象是急需解实践之惑的农民民主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在推进基层民主工作的实践中,云南省民政厅从事基层政权工作的同志们迫切感到,必须对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改革的重点是改革参与者的头脑。民选村官虽然是村民投票选出的,但当选者只是乡村民主的受益者,而并非天生的乡村民主的领导者。所以,第一步急需解决的,是要改变他们头脑中潜移默化的传统集权制和计划经济思考惯性思维。而解决认识惯性问题,就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或者说先从学选举入手。民主选举不等于村民自治,但是,从选举到自治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长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较长过程。在乡村政治改革的初级阶段,村民自治的中心是民主选举,村民民主选举的中心是完善民主程序。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但对民选村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既然培训的目的是培养民主的参与者与推进者,培训的对象是实践的对象,那幺培训的“重点”、“入手”和“中心”对对象来讲,首要的就应该是学习操作,获得一种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处理和解决农村事务的工作能力。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云南省民政厅借鉴国外先进的成人培训方式,在2001年3月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58名村主任的培训中大胆创新,一改往日传统的培训方式,首次进行了互动式培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并立即引起了省内外乃至国外有关方面的注意。
令人耳目一新的“互动式”
所谓互动式培训,就是通过教员的引导和与学员共同分析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等互动式活动,为学员创造一个知识、经验共享的学习环境,使学员由被动听讲变成全过程的主动参与。互动式培训的主要程序有这样几点:
1.建立小组(旨在创造一个亲和、宽松、自由发表个人意见的民主氛围)
为使每一个学员都能主动地并有较多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先将学员分成30至40人不等的大组,即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班;再将各大组分为多个4人或6人的小组(也可分为多个2人或3人小组),并确定各自的大组长和小组长。分组时,可以将共性较多的人分为一组,也可以将差异突出的人分为一组,这应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不同阶段的需要灵活掌握。共性较多的人在一起便于概括和达成共识,而差异较大的人在一起则便于在观点上相互碰撞,以使讨论更加深入。各个小组成员又都以圆桌形式围拢在一起,自由而有机地分布在教室之中。
2.互相介绍、制定学习守则(旨在使学员了解共同议定的权威意义)
为给培训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和基础,使教员与学员及学员之间有个初步的了解,首先引导各组学员对各自的姓名、籍贯、习惯、爱好、工作简历及对培训班的期望等情况作个简要介绍。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中,教员有意识地引导学员共同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纪律,诸如“守时、关闭呼机手机、不抽烟”等,并由大组长整理成为全组的守则,大家通过后签上字,贴在教室门口共同遵守,以使培训能够在一个健康而有序的环境中开展。
3.根据培训内容,展开培训(旨在模拟决策实践中使学员学会民主程序)
做好以上准备工作,教员即可引导学员渐渐地进入培训主题。按照教材每一章节的要求和提示,学员先在小组中对培训的有关内容和案例(如村委会选举或村民自治)等进行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荐一人在大组中将本小组的观点陈述出来,教员负责对各小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并且不断启发和引导学员补充没有涉及的内容,将学员获得的新认识和提出的新构想进行引申和理论提高,最后一起得出大家共同认可的、全面正确的结论。
整个培训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的“老师”和“学生”,没有固定、单一的教学形式;惟一不变的就是围绕培训主题尽可能地使学员互动起来,全面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分组讨论,自由辩论,案例分析,模拟训练,角色扮演,观看录像,排序,打分,填表、图,以及根据培训需要和条件即兴创造的其它形式。在培训中,教员仅仅起到引导、启发和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教员的引导和启发,使学员在讨论、辩论、模拟等活动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积极建构自己的新认识。在这种互动式学习、讨论、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提高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评估与总结(旨在使学员体会每一个人的选票对政策改变的作用)
在培训内容完成之后,将事先制作好的问卷调查表发放给每一位学员,对此次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从培训地点选择到住宿伙食标准、从教材章节内容设置到培训活动方式、从每一案例分析到现场模拟训练,都进行评估并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培训组织者和教员在对调查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培训的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对调查表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反馈,使此次培训的内容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同时也为以后的培训积累经验。
互动培训初显成效
1.经过一年多的互动式培训,初步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培训观念,把培训客体变成了培训主体,人人都是先生,人人又都是学生,增强了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每期培训开始之后,我们根据学员来源地分布情况事先进行策划,在开展“破冰”活动的同时,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教师分成一个个培训学习小组。采用明确责任、任务驱动的策略,使每个小组成为教师培训中的学习共同体。不仅使学员从培训一开始就打破相互间的心理隔阂和陌生感,而且使小组成为培训期间相互学习、互动交流、合作研讨的精神乐园,并建立起了同行间今后教学研究的长期联系。
二、打造团队成长平台
根据培训内容的递进和培训活动的展开,我们努力将研修班打造成参训教师的业务提升平台、经验交流平台与互助成长平台。业务提升主要体现在学科培训内容的编排上,使参训教师能够在理念提升、经验整理方面得到及时加强;经验交流主要体现在研讨活动的安排上,每次讨论活动都做到“有主题、有针对、有效果”;互助成长主要体现在学习团队的组建上,每个班都建有学科研修QQ群,使“难点问题集体解决,个人智慧集体共享”的学习原则得以实现。
三、营造师生对话氛围
凤凰卫视中文台每周一至周五23:00—0:00首播《锵锵三人行》节目,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传媒界的精英名嘴,一起针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各抒己见,主持人引导嘉宾发表具有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有时又营造平民化的形态、谈笑风生的氛围,力求谈话轻松有趣,达到融汇信息传播,制造乐趣与辨析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的目的。反观教学领域,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避免“一言堂”,同样地,教师培训活动也不能总是做成“一言堂”的形式。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下称“区教科培”)基于《锵锵三人行》的形式,创新性地推出“教坛三人行”,通过同行之间即时的交流互动构成培训的主要内容,创造出一个广阔的人际传播空间,为教师谈话互动式培训提供了新的范本。
二、“教坛三人行”的相关概念
(一)教坛三人行是由一位主持人、两位或多位嘉宾以及观众组成,在两个半小时里对某个教学理论思想、教学热点问题或案例进行深入的现场评论的谈话互动式教师培训。
(二)“教坛三人行”的培训理念是:搭建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和互动的平台,在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多方位交流中,让全体参训教师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同时又能从中学习处理各种教学实践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克服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中单向传输的弊病。
(三)“教坛三人行”的特点
1.主题鲜明
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抛出课程改革或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重难点问题,让嘉宾们紧紧围绕主题,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教学实例为媒介,展开讨论或辩论,着力于解决一个个小问题,连带思考一片大问题。
2.互动性强
在活动开展中,谈话不局限于主持人与嘉宾、嘉宾与嘉宾之间,还包括所有的观众。展现的形式不只是谈话,还包括课件、教学和相关视频、音乐以及特设的参与性活动。互动也不只是观众当场提问,还可以有短信、小纸条、微博。活动结束前,留一定的时间选择共性问题进行讨论。活动结束后,利用微博或QQ群继续交流,发挥余热的作用。
3.操作简便,经济适用
主持人事先制定好谈话提纲,嘉宾只需把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的见闻和感想表达出来即可。该模式适用于任何学科,也适用于任何层次的培训。整个培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比较少,根据参训人数选择合适的学校会场,主持人和嘉宾选择当地一线教师,不会产生请专家或知名人士的出场费,实现培训资源本土化。
三、“教坛三人行”在体育学科中的实践(以笔者参与为例说明)
(一)实践背景
2012年10月,区教科培将“教坛三人行”培训模式在全区中小学的教师培训中推广,每周一系列活动,涉及领域包括语、数、英、音、体、美、地理、历史等学科,也涉及德育、班主任工作、教研等方面。区教科培每组织一批教师赴外地培训,如中国人民大学德育主任培训班、华南师范大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安排其中参与的教师开展“教坛三人行”活动,对教育管理工作或学科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检验外出培训效果。笔者正是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承担了2013年4月的小学体育学科“教坛三人行”的主持工作,参与培训的老师来自本街道石岩街道和兄弟街道福永街道的90多名体育教师。
(二)组建团队
区教科培拟定“教坛三人行”的任务按街道和培训内容轮流执行。当石岩街道和福永街道明确任务后,两街道的体育教研员商定了主持人和嘉宾的人选。在整个培训过程当中,主持人除了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外,最重要的是让双方的对话紧紧围绕于主题。主持人必须具有总结嘉宾观点、抛出问题和圆场的综合能力。邀请的两位嘉宾必须是同一学科或者相关学科内具有一定教学影响力的一线教师,他们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有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其观点既可以对立,也可以趋同。
(三)选择主题
为了达到好的培训效果,教研员两次召集本街道去华南师大参训的九名体育教师开会,商议主题的选择和讨论提纲。一个有意义的主题是培训效果的关键,选择的主题既要与实际教学紧密相关,又要稍许高于实际,对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有直接用处,从而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主题的选择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将使整场对话变得漫无边际,太小又往往过于集中让嘉宾的对话难以深入。主题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能使老师获得关键经验的问题;第二类是老师感兴趣的问题;第三类是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或感到困惑的问题。鉴于此,我们以“上好一节体育课之我见”为题,分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材、如何选择组织与教法、如何安排场地与器材、如何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体育教师自身能力应在哪些方面提高六个方面进行讨论。
(四)搜集素材
主题和提纲确定好后,将内容提供给福永街道的两位嘉宾,嘉宾根据培训所学和自己的实践、所感、所想,搜集相应的素材。从内容上来讲,需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理论、专家讲座、教学案例等;从形式上来讲,需要准备视频、课件以及文本材料等。预设好现场可能提到的问题,为观众提问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模拟培训
为了圆满完成培训任务,教研员安排了半天时间,从九名体育老师中选两名作为嘉宾,剩下的为观众,进行预演,从主持人的形象、语言、素材内容、时间控制以及课件效果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六)正式上台
我们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按事先准备的提纲完成下来。其中,组织与教法、场地与器材这两部分结合视频进行讨论,效果相当好。最后的半小时是互动时间,观众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课课练如何安排才合理?”,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保证特异体质学生的身体锻炼?”。最后根据手机短信提问,选择了一个比较典型、集中的问题是“体育教师如何防范与应对课中的安全事故?”,除了嘉宾的回答外,其他老师也踊跃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七)后续工作
根据区教科培的安排,整理一份文字材料(谈话全过程),与课件、素材一起刻盘上交,作为资料保存。文字材料由主持人和嘉宾配合完成。
2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的一些问题
2.1 学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问题
学员自觉学习和主动完成学习是教师远程培训中最难管理、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首先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大,分身无术难以保证完成各阶段性学习任务等成人学习的客观因素。还有学员本身没有被培训的意愿,迫于上级部门的行政压力参加学习,因此对培训采取抵触情绪。
其次是因为一些网络培训项目,片面追求通过率,好大喜功,通过率门槛过低,致使学员在敷衍了事后就能轻易过关,使学员获得了负面的网络学习经验,从而弱化了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2.2 学困学员的有效指导和帮扶问题
由于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人人参与的全员培训,因此各年龄层次的学员都有,有些学校教师队伍年龄偏大。以武汉市武昌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项目培训为例,教师年龄分布见表1。
由表1数据可见,40岁以上的教师占50.81%,年龄较大的学员占比较大。这些学员信息技术能力较差,视力老化不能久视视屏,行动较慢,学习吃力。如何让这部分学员跟上进度,对他们进行有效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让他们学有收获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2.3 区域管理员专业素质和指导精力的不够问题
远程培训的经验和结果表明,培训质量与助学导师、班主任(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例关系。要保证高质量的培训成绩,就必须要求辅导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全时段地与学员保持高频率的交流,随时随地解决问题、促进学员有效学习。而班主任(辅导教师)多为临时指派,是在其原有本职工作没有减少的情况下管理远程培训,此外教师培训受众规模庞大(如近千人的班级),辅导员精力有限,往往不能实时有效地辅导学员学习。事实表明,要达到好的培训效果,远程培训班级规模越小越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要增加辅导教师的人数、降低师生比。
此外,远程培训指导不仅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也是一种人际交往,一方面要帮助学员解决网络问题,专业学习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掌握学员的学习心理,不断帮助和激励学员学习,不断提醒学员学习和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辅导员需要专业学习和岗位实践认证。美国的在线远程教育证书中有一项就是“远程教学”资格的认证,一般需要数月的系统化培训才能获得上岗资格。可见助学导师的自身素质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培训的质量。
2.4 学习的有效交流和互动学习问题
线上学习时,学员看视频,在视频下方发帖评论,评论海量的同期同学的作业,这类单调和没有跟进的互动,是一种断裂的、没有回馈的低效互动,可想而知其质量和效果往往不能保证。而在远程培训学习活动中,师生可以有效互动,是促进学员进一步学习,提高学员学习动机水平的关键因素。因为教学互动可以改变学习者行为,并引领学习者逐渐达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互动,重点关注的是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来帮助学习者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但由于指导教师的专业限制和执业水平,以及时间精力的保障问题,学习的交流和互动经常会落空。所以,适当安排视频讲座,让教师与学员同步在线互动或交流,将会大大提升学员的知识建构和有效学习效率。
2.5 应用性能力的学习和实践提升问题
在整个远程培训学习过程中,是人机互动的学习模式,缺乏同伴交流、研讨、反思乃至层层递进的互动和交流,以及知识和技能构建的主动学习,更没有岗位实践、反思、修订再实践的磨练过程,何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的只是将参培教师作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这不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化模式。
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遵循教师专业的发展规律,需求良策。教师专业发展是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并通过个体学习、实践反思,再次构建,不断改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形成个人的教学主张,即“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专家引领,离不开同伴互助,更无法脱离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远程培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顺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创建能够起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作用的学习社区。
3 教师远程培训学习社区的构建
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社区应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行为特征。要顺利地展开学习过程,就要创建覆盖全部学习者的网状结构的学习社区。
3.1 三级构架网状联系
三级网状社区管理和构建分为两大类:行政类和专业类。行政类是由区级管理员――学校管理员――教研组组长创建的行政管理小组;专业类是由区级各学科教研员组成的学科学习社区――各学科教研员的学习社区――各学科学员的学科工作坊。形成以行政分类作经线,以学科分类作纬线的双向网状管理系统。
这种网状的学习社区可在线上运行,也可在线下开放。线上运行时,行政管理小组主要关注学员的考勤、学习状态,帮助解决一般性的学习问题,如培训启动时遇到的网页的操作难题等。专业类学科工作坊关注的是专业课程学习效果、活动的发动和学员参与的情况。行政管理小组和专业类学科工作坊均保证线上随时有人关注和施以援手。线下开放时,行政管理小组可以根据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如培训前的集中注册和熟悉学习界面、学习中的传授学习经验和介绍解决问题的小妙招;而专业类学科工作坊则提供学习探究的课题和指导。如学科微课制作以及解决制作难题方法,微课课堂运用中的教学策略等。这种线上和线下、行政与专业的相互协作,相互协调,在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学困生的帮扶和指导方面、专业应用能力提高和区域管理员指导不到位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形成了制度和组织的保障,造就了双向运行相互策应协同完成学习目标的有效模式。
3.2 多元互动取长补短
处于三级网状学习社区的学员,可与区级管理员、学校管理员、教研组长进行对话和互动交流,还可以与学科教研员、学校学科教研组长、其他同伴进行切磋。这样既有助于学习导向和督导的管理员跟进,又有助于参培教师和学科教育类专家、教学研究者与功底浓厚的学科教师,以及有较好信息技术背景和经验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组合搭配。这样形成了多元化的全方位指导和互动,无论是回帖子,还是参与交流,都有一定频度与深度。
这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指向更加明确,互动更加及时,交流更加顺畅。这种多元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在促进学习,构建知识结构、改变行动策略上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学习和帮助,学区内同伴交流、研讨、反思乃至层层递进的互动和交流,促成教师知识和技能构建,以及自我反思的视角形成并将其引向深度发展,多元互动中相互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培训质量。
3.3 结合工作有效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远程培训应该结合工作实践才会导致有效学习,而学习社区为教师专业实践性的改善提供助力,无论是专业引领还是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都是学习社区的构建的主要目的。线上的学科工作坊、线下的教研活动,还有区级教研员和网站聘请的专家团队,为教师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诊断把脉,学习社区的话题研讨为教师实践运用提供教学思路,而教师的个人学习工作室,更是记载了教师自我反思的学习轨迹。在三级学习社区的多元互动中,教师持续性的学习和实践运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重建,使得教师的专业实践不断改善,从而使教师有着明智的专业实践行动,并且是基于深入思考后的实践行动。
4 远程培训学习社区实施初步效果
学习社区的建设和运行是与培训过程的展开息息相关的。在远程培训启动前,首先筹备组建区级管理的学习社区。这是一支以学校继教管理者为主要成员,通过工作会议、QQ群实时联系的社区,组建后的第一次管理团队培训会,达成了两项培训目标。其一,学校远程培训学习社区的创建目标,要求学校组建学习社区,并对社区组建和实施提出具体的要求;其二是远程培训登录注册、考核和学习要求,形成区域培训目标的共识。
协会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的策略与实践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科技辅导员提高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工作作为为会员服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3年来,结合国内外科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课程改革实际,力推大学与中小学衔接、校内与校外相衔接、专家与科技辅导员对接的培训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大联合大协作、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校内外科技辅导员共同发展的培训策略。
依托大学和校外教育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培训骨干与送培到基层相结合
从2009年开始,协会在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建立了4个“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整合和利用这些大学以及校外教育机构业已形成的培训资源,根据各个培训基地的不同特点,结合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不同需求,合作举办不同类型的骨干科技教师与科技辅导员的培训。截至2011年底,培训人数达3800多人次。
与此同时,协会还成立了科技教育培训专家团,这支由科技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组成的培训团队,每年都根据各地的需要送培训到基层。如2011年,分别将培训送达西部、四川省绵阳市、山西省太原市和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等地,培训科技辅导员近万人。
加强理论探索,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体系的研究,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
为了促进协会的培训工作,协会理论工作委员会组织力量启动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体系的实用研究”。研究成果编成《科技辅导员培训指南》、《科技辅导员学习指南》、《科技辅导员工作指南》工具丛书,成为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提高自身能力,参与青少年科学教育、科技传播和普及工作的重要依据。
科教合作探索适应发展的培训方式方法
“科教合作”是协会培训工作始终坚持的理念。在协会的培训中,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合作与资源整合具体化为科技工作者、科学教育研究者和科技辅导员之间的互动。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科教合作研究中心开发的培训课程,邀请一线科研人员、高校科技教育研究者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同时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科教合作――高中科学教师培训新探索》、《在项目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两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引导科技专家逐步从研究人员向培训师角色转变,引导参加培训的科技骨干教师向学生科技创新的导师转变。这种“科教合作”的培训模式在各个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是一个全新的培训运作系统建构和运作机制探索,必将为今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培养创新人才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有效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业务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协会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的未来探索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将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在科技辅导员培训中坚持“科教合作”的原则,不断推进人力资源与课件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不断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和策略,努力形成能满足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不同需求的培训体系。具体做法包括:
整合资源,形成品牌
每个培训基地都将打造出一个特色项目、建设一个资源平台、合作一个研究课题、开发一套实践课程,进一步推进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并充分利用协会网站等电子化资源共享与互动平台,把培训教材做成资源包,在线提供给有需要的科技辅导员,使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学习。
科教合作,多方互动
协会的培训将继续推动大中小学对接互动、科技专家与科技教师对接互动、教师培训与教师对学生培养对接互动、科技辅导员培训与教师科技活动对接互动、学生探究学习与教师课题项目对接互动等,形成机制,促进发展。
示范带动,送培基层
协会将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使骨干教师在当地学校以及区域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省、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科技馆的作用,坚持送培到基层,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如采取以会代训、现场观摩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建立一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联盟机制。
听课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管理者通过听课,可以更好地把握园内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为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可以密切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往,管理者听课局限于“单一主体、单一分析、单一评价”模式,令教师备受压力、深感无奈,甚至产生冲突。如何让教师愿意对听课者敞开自己的课堂之门,进一步激活其工作主动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从本园实际出发,创新出“互动式听课”模式,使听课成为了促进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成长,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助力器”。
我园的“互动式听课”是将“听课”与“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研讨培训”的形式相结合,依托三种方式进行实施。具体做法如下:
一、“听课+专题讲座”式互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理解处于一种“知表不知里”、“会背不会用”的状态。
如:口头上谈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但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幼儿却处处包办代替等。究其原因,一是管理者缺乏在听课后对教师作及时、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二是较少引领教师对先进理念支撑下优秀案例进行观摩、研讨;三是较少组织教师参与新理念的实践性体验。
对此,管理者采取了“听课+专题讲座”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
首先,通过进班听课,收集、捕捉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分析研究,梳理形成问题库,并对问题库进行分类,从中形成若干个主题。
如:主题网络图的构建,小班角色游戏区的创设,怎样有效备课等。其次,根据上述主题撰写相关的讲座稿,结合教师实际形成“独立”和“系列”两类讲座稿。其三,分别举办全园性的和分层性的主题解答式辅导讲座。让教师带着问题听讲座,并积极在讲座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式对话交流。其四,讲座后一段时期内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消化吸收讲座内容,创新工作思路。其五,要求教师围绕讲座主题再次设计并展示相关活动,着重评价活动中对《纲要》精神的落实情况和幼儿的发展状况。通过“听课+专题讲座”中的聆听、对话、反思、实践等环节实现了管理者与教师的互动,既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优化了教学实践的策略、手段和行为,又增强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二、“听课+同课异构”式互动,实现管理者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传统的听课模式是:管理者根据某班级的活动安排选择听课班级和内容———观摩该班教师组织活动———向教师反馈听课意见。
这种模式重视了管理者对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忽视了教师对管理者教研行为的换位思考、评价和相互促进,忽视了管理者对自身教研行为的反思和改进。为此,我们采用了“听课+同课异构”的互动形式,即管理者通过听教师的课,然后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仔细分析,设计出同一内容的活动方案,在同年龄班中亲自上课、说课,让教师们进行听课、评课。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消除部分教师认为管理者只会说不会做的偏见,同时又能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在亲历设计、上课、说课的过程中给教师直观演绎如何贯彻新观念和实施新方法,从而直观地指导教师进行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激发他们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以此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指导能力和实践水平。
“听课+同课异构”式的互动过程呈现出“双主体、双听课、双交流、双研究、双评价、双促进”的模式,使管理者从单方面的信息收集者转变为新理念、新策略和新途径的演绎者、辐射者、引领者,使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反思者、发展者,在共同成长中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听课+研讨培训”式互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管理者在听课了解师幼情况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不能仅停留于交流与反馈,还要加强后续管理工作,尤其是针对教师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扎实有效的研讨和培训,开辟并拓宽各种教学研究的渠道,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此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