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解读

宏观经济解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宏观经济解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宏观经济解读

篇1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落。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11月单月增长17.6%。分行业来看,房地产和基建仍然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引擎,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建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2.0%和24.2%,增速较10月加快6.9和8.2个百分点。此前三个月增长较快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在11月降至14.1%,表明在企业盈利能力较差、利率高企的情况下,制造业去产能的过程仍在延续。

2、出口增速略超预期。11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2.7%,出口金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11月中国对美国和欧元区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7.7%和18.4%,圣诞假期临近可能是欧美需求大增的主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出口的高速增长可能存在一定水分。11月统计局公布的出货值同比增长5.8%,增速较10月回落0.3个百分点。此外,11月韩国及台湾的出口增速分别只有0.2%和-4.7%,增速均较10月大幅回落。韩国和台湾均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历史上其出口增速与中国大陆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同时,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家外管局再次发文严查贸易融资,也表明套利资金可能再次通过虚假贸易的方式流入境内。

3、工业生产高位运行。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尽管增速较10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从主要工业品产量来看,11月发电量和粗钢产量增速出现回落,但水泥、汽车、有色金属产量增速进一步上行。前瞻的看,当前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将对后续的工业生产构成支撑,工业增速有望保持平稳。

4、通胀保持稳定。11月CPI同比增长3.0%,环比下降0.1%,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11月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2%,今年相对温暖的天气是蔬菜等食品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11月非食品价格环比持平,增幅略低于0.1%的历史均值,居住价格增长较慢是主要原因。我们预计12月CPI同比增速可能位于3.0%附近,全年CPI平均增速2.7%。

程定华对市场趋于谨慎

程定华认为,根据首次公布的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交易公告,央行曾在10月末进行了两次SLO操作,期限为2天,交易量分别为410亿和180亿,中标利率均为4.5%,与当时的回购利率4.7%差不多。SLO主要是为了向市场投放短暂资金,平复突发性波动,定价也比较市场化。本周资金面略微宽松,票据回购、银行间拆借等利率有所回落。但与上半年相比,不论是短期拆借,还是各个期限的国债收益率,利率中枢都已上了一个台阶。临近年底,银行面对存贷考核、资金备付、以及可能出台的同业规管,揽储的压力增加(近期出现理财产品数量增加,收益率提高的现象)。预计年底前资金面都将延续比较紧的局面。

程定华认为,PMI等景气指标显示生产活动平稳,短期内关注指导新型城镇化和地方国企改革的政策会否出台。预计在这些政策公布期间,与其相关的地产、建材、建筑、工程机械、地方国企等板块受到政策题材的刺激而上涨。但以地产销量而言,在武汉等城市展开调控加码之后,11月份整体商品房价格环比涨幅收窄、成交量下降。11月份二线城市的成交量比10月份下降了13.9%,同期的一线城市成交量也下降了6.8%。由于过去十二个月的住宅新开工面积环比上升了近5%,如果销售量形成下滑趋势,将会对房价(尤其是二三线城市)造成压力,并且会影响开发商拿地和投资的进度。

篇2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流动性陷阱;通货膨胀预期

Key words: period after financial crisis;fiscal policy;monetary policy;liquidity trap;inflation an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44-01

1新视角――后金融危机时期。

距离金融危机蔓延全球至今已两年有余,各国复苏发展势头良好,究其原因,果断推行的货币政策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现代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各国实施的救市政策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都是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辅之以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加强资金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促进经济尽快回暖。

凯恩斯革命本来就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带有危机经济学的性质。当然,我国政府的反应也相当迅速,宏观调控手段有力,2008年共计五次调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四次调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并取消个人利息所有税,2009年初又强势推出政府四万亿投资救市计划,这些举措都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率先恢复到正常轨道发展。

纵观全球经济,两年前的颓势不再现,华尔街再次被关注是因为股市的下挫而并非投行的倒闭,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期,要以新的视角来解读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下一步的走向。

2三个经济政策的解读

首先争议最大的是四万亿投资计划推出的合理性及作用的评估。2009年初当我国政府对外正式公布时,曾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大讨论。

有学者认为这项计划需经过评估后才能推出,也有学者认为救市必要,但具体数额有待商榷。笔者认为,为避免危机的链式传导造成连锁反应,政府应适时推出强有力的财政手段。争议较大的是数额,有人认为四万亿投放量过于庞大,随后会带来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预期等更让政府头疼的问题。但在笔者看来,非常时期有非常之举,这对在萧条期恢复信心非常有效,诚如总理说过的,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值得关注的是,四万亿投资方向被概括为“铁公基”,即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投资周期长,在漫长的传导时间里,实体经济本身的包容性和消耗性会对原本预期的流动性过剩有一定的减缓作用。

其次是对于频繁调低利率是否会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探讨。现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为2.25%,若考虑一定的通胀率,确实非常低。流动性陷阱假说认为,当名义利率降至某种水平以下时,由于储蓄的利息收入太低,导致几乎所有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券等有息票据,此时货币供给变化无法影响到实体经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于无穷,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无效。但凯恩斯论述流动性陷阱时处在金本位制时期,货币的生产弹性和替代弹性几乎为零,这在纸币流通时期则完全可以颠覆。且我国的具体国情有一定的特殊性,居民的储蓄倾向历来是偏高的,这是传统消费观念、消费渠道过窄及债券市场不发达等因素造成的,本质上与流动性陷阱的内在原因不同。

最后是舆论对于未来通胀预期普遍在加剧。根据统计局今年五月份公布的数据,四月份CPI同比上涨2.8%,其主要原因是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所引起的。这次的数据格外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这说明通胀的到来在人们的心中已经开始倒计时。今年农副产品特别是果蔬类产品的价格上涨很大原因是受到天气影响,往年应富产的南方地区今年普遍入夏较晚,特别是华南地区持续遭受暴雨天气的袭击,较往年有所减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价格的波动。至于运输价格的居高不下带来的价格上涨,则应归结于能源类价格上涨,而不是总需求过量引发的物价上涨。房地产行业价格的坚挺,需要政府专项调控,抑制投机行为避免对百姓购房造成影响;能源类产品的价格上涨问题则是出在供给方,是供给成本的上升所造成的,持续上涨的PPI指数即可看出;至于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的商品价格上涨,若非需求过度、恐慌性抢购所造成的,那么在适度调控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的运用。

篇3

众所周知,日本从战后的废墟上崛起仅用了三十年时间。中国在世界进入后现代化和信息化、国内进入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以96年为基数计算(中国人均产值是572美元,日本是40737美元),结果如下:如果假设中国以12%的速度增长,日本则以8%的速度增长,中国赶上日本需要117年。如果中国以6%的速度增长,日本以4%的速度增长,中国赶上日本需要224年。如果日本以6%的速度增长,中国以朱总理讲的8%的速度增长,中国赶上日本需要228年。假设日本永远以4%的速度增长,中国要在50、40、30、20年内赶上日本,则中国人均产值的年增长速度必须分别达到8.91%、11.3%、15.3%、23.8%.显然,要使中国在100到200年的时间每年以人家1.5倍的速度或在50~20年的时间每年都以人家2~6倍的速度稳步增长,可能性极小。从赶超先进国家的年份来看,两相比较,差距可谓大矣。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27-03

《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则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专科生、本科生《初级经济学》和研究生《高级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一门过渡性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国外一般是致力于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高年级本科生必修课程;国内则对《中级宏观经济学》安排各不相同,在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如“211”和“985”高校一般在大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开设这门课程,选用的教材多为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师资力量一般,但拥有硕士点的学校通常在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开设这一课程,选用的教材多为中文版的国外教材;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大多没有在经济学专业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这一课程。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提升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经济学方法论和解读经济现实的实践性课程,还是一门提升经济学认知能力和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先导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相比较而言,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体现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更注重宏观经济知识的适用性;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相比,《中级宏观经济学》更具体,与现实经济连接的更紧密。笔者所在的学校经济学专业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中级宏观经济学》是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校经济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尽管在教授《中级宏观经济学》之前,经济学专业学生已经学习过初级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是考虑到学校经济学专业属于文科和理科兼招专业,而且生源较广,不同的背景的学生对《初级宏微观经济学》的体会不尽相同,因此中级宏观成为了本专业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经济学、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经济学直觉的核心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基于《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和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中级宏观经济学》定位为培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后续高级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先导课程、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以及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笔者就《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经历对最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做一个总结,谈谈《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当中定位的体会,希望能为随后本校将要进行的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中级宏观经济学》是《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过渡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过渡性课程。《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们编撰的经典教材。这些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确立的理论体系、章节构成基本一致,因此教材特点也相似。一般认为《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重点在于经济学理论的传授、解读经济学章节之间的关系,厘清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强调经济学原理的融会贯通。在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加之教材所具有的严谨性特点的约束之下,《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严格且丰富、教学手段单一、有较强的数学化倾向。《高级宏观经济学》一般直接选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985”高校针对本科生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多数学校的这一课程是在研究生阶段或者博士阶段开设,选用教材各不相同,但多为英文原版教材。《高级宏观经济学》除了有系统性、连续性强的理论外,还有若干的宏观经济学学专题问题的研究。因此,《高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理论研究方法、理论构建方式以及理论体系完全不同。《高级宏观经济学》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先进性,注重学科前沿性问题的探讨,授课内容多以专题的形式展开,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授课方式上相比《初级宏观经济学》而言也是多样的,较多的采用presentation和seminar形式。《中级宏观经济学》则正好处于两者之间,中级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较为全面、深刻地理解宏观经济规律,从而实现从具有“基础理论”到掌握“系统理论”的飞跃。如果说《初级宏观经济学》是让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来认知宏观经济现象,那么《中级宏观经济学》就是让学生获取一种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时总结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并结合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到该现象的合理解释。相对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而言,《中级宏观经济学》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逻辑更加严密,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能够弥补其理论完整性的不足;《中级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与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其现实意义更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直接明显;《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相对《高级宏观经济学》而言比较简单,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不至于经济学过分的“贵族化”。如果说《高级宏观经济学》对多数经济学本科生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那么《中级宏观经济学》就是低调的奢华。

二、《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解读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解读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课程。经济学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分析工具的运用,这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由于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样,譬如《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课程所涉及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充满着复杂的数学推导,缺乏现实经济背景的融入和经济学内涵的解读;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所研究的问题专业而深入,既可能有复杂的数理模型,又可能有论证严密且极其抽象的理论描述,也可能有复杂实证分析,还可能有充满争议的案例。学生若没有学习《中级宏观经济学》,若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经济学修养,一般理解起来就相对困难,不能够了解数学背后的经济学含义,或对经济学的真实世界背景了解不深,同时也容易被数学公式和符号所迷惑,从而影响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效果,同时还会降低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也可能使得少数学生对自己过度自信,在解读问题时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从而产生知识应用上的偏误。

三、《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笔者所在学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作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科研是本院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一大特色。本院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科研课题给予奖励,并专门针对本科生制定了科研计划和奖励办法。笔者认为科学研究必须由兴趣使然才能持久、才能出成果,科研兴趣是学生从事科研的基础和动力。《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学生的科研兴趣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在涵盖的内容上,《中级宏观经济学》比初级和高级宏观经济学更为广泛,《初级宏观经济学》更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一般性,缺乏深度和广度,而《高级宏观经济学》更密切的关注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前沿性问题,虽有深度,但太难问题也比较专一。其次,从《中级宏观经济学》提供的理论供给来看,要远多于《中级宏观经济学》。再次《中级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社会现象结合更为密切,留给学生解答和提供思考的空间要大于初级课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重在解释现实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经说过,谁能够解释中国经济现象,谁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不同于西方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历史,中国现阶段需要迫切解释的经济现象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不需要运用到高深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所提及的主流经济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但是又并非初级经济学理论知识轻易能够解释清楚的。若忽视《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将已经学习到的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分析和研究实践之中,这样的脱节当然会影响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目前,经济学专业招生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更愿意招理科生。因此,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多数为理科生,这一类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相比《微观经济学》要难度更大一些,因为微观经济学更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基本理论都是从行为主体的理性出发,运用最优化的方法推导出各个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这一思路与理科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接近。《宏观经济学》则不然,在其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时候,经济学家们往往无法达成统一的认知,意见分歧大,争论激烈。也就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众多流派,这些学说基本都无法做到同时具备逻辑一致性、与事实保持一致和成功预测的要求。这就容易使得学生对《宏观经济学》产生困惑,因此,《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就能够比《初级宏观经济学》更为深入地学习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流派,更细致地了解各个流派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经济背景,更清楚地了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演进和发展。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各个流派的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归纳、演绎、经验检验和历史的分析等,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们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进一步学习、适应和掌握的过程。

五、《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还是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随着大学本科教育的普及,本科层次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就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必然选择。笔者所在的学院经济学特色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高,学习积极主动也卓有成效,按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要保证这一研究生录取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如《初级宏观经济学》必不可少。当然,《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和学习主要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现象,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点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所指定的教材直接为中级教材,还有一些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难度很大,而且与现实关系紧密,如果不系统地学习《中级宏观经济学》,难以在专业课程上取得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财经科学,2002,(1).

[2]李海明,翁卫国.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新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篇5

凯恩斯的经济哲学由三个互相依存的部分组成:技术性的宏观经济学、防御性的政治哲学以及终极道德目的。在中国,即便是科班出身的经济学者,大概有相当一部分也只了解凯恩斯技术性的宏观经济学,对他的政治哲学和终极道德目的比较隔膜,因而不能上升到这一层面来品味其技术性宏观经济学思想,也就往往只能停留在几个看似简单的恒等关系上来高谈阔论宏观经济政策了。

这种不得要领的解读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普遍浮躁心理有关。在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渐渐地被泛泛商品化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失去了可供思索的净土,较少有中国经济学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许多所谓的研究,不过是附和于几个热点的经济现象,迎合街头化的审美情趣而已。这种缺乏历史、文化与道德观的浮躁的研究,造成了中国经济学的先天不足,也是中国经济学家们处境尴尬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公式化模型越来越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学者更需要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道德感。恰如译者所指出的,《凯恩斯传》“只有一个思想:经济学不是‘科学’,而是伦理学的一种应用,经济学家首先要有文化和道德观”。所谓的文化和道德观,其实是与历史感不可分割的。潜心阅读学术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有关学术思想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品读思想者的传记,或许我们又能身临其境,潜入与思想者有关的历史中去。笔者认为,这可能是阅读《凯恩斯传》的最大收获之一了。

在《凯恩斯传》这本书里,作者罗伯特进入到了凯恩斯的个人生活、工作和学术思想中,对其生平做了全景式的深入剖析,但又跳出了凯恩斯的生活和思想可能带来的思维束缚。虽然传记的重点是介绍凯恩斯的公共生活,即他对经济学和在公职工作中的贡献,但也以很大篇幅描述了凯恩斯的个人生活,包括他的家庭生活,朋友同他的关系、他们的共同兴趣、他的抱负和兴趣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在罗伯特平实而又生动的描写下,作为一个典型的英国资产阶级知识界代表人物的凯恩斯的人格跃然纸上。因此,罗伯特不仅完整地表达了历史学家眼里的经济学范畴,而且清晰地再现了作为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凯恩斯的个人魅力。

因此,我们在读这本传记时,既可以很快抓住凯恩斯学术思想的要领,又能够走近凯恩斯的生活和工作世界,使得我们对经济现象观察、理解的思维一同在传记的著述中慢慢成长。

此外,虽然许多人一谈到宏观经济学时,都会言必称凯恩斯的《通论》,但它并不是人人都能读懂的通俗读物,仍然只属于少数人“研究”的学术著作。事实上,《通论》的晦涩与艰深也常常让经济学人望而却步,更何况其他没有受过经济学思维训练的读者了。《凯恩斯传》却对《通论》做了大众化的解读与阐释,使得凯恩斯的思想精髓更易于被大众所理解。因此,比起单独费力地解读《通论》,读《凯恩斯传》可能会有更多收获,也更加轻松。

篇6

1.朝阳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挂成交情况

2014年,朝阳市共组织实施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九批次,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39宗,成交价款累计达111,111万元。

2.地价水平及变化趋势

2.1城市地价整体变化

朝阳市自实行经营性用地以招挂方式出让以来,地价水平一直保持稳定、持续上升态势。

2.2城市地价变化趋势

2014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用地供应量距上一年度相比有所收缩,城市整体地价水平低速、微幅上升,环比增速放缓,同比增速回落。

2015年,预计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受其影响,地价将继续在平稳波动区间调整,成交量进一步萎缩。

3.当前市场形势分析

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用地在土地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份额,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接下来的市场调整将不可避免。

3.1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首先我国新一届决策层对于当前经济“新常态”的说法,准确定位了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的新阶段划分。单纯依赖外部因素的改善及刺激政策无法实质性改变宏观经济的“换挡”。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宏观经济运行的大周期规律,适时适度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土地价格在消除了行政干预的背景下围绕自身价值的合理波动,更是房地产市场以及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信号表征。

其次,“限购”政策的取消或放松,体现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落实,房地产的市场化调整应成为“新常态”的组成部分,进而带动地价的市场化波动。

最后,国务院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让原本就库存高企的楼市再添重负。房产业界人士均表示,虽然《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短期内不会对楼市有太大影响,但是这种等于给不动产上了户口,对不动产目前的存量和潜在供应清晰把握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地产市场调控乃至宏观调控的运作效率,从长期来看将会对房价产生很大影响。从整体政策上来看,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2朝阳市房地产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受大环境影响,我市经济处于缓慢复苏调整期,下行压力依然明显,资金流量总体偏紧,引致需求减弱,土地市场上升乏力,地价环比涨幅持续回落,成交量下降。

近几年来,朝阳市房地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4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0.6亿元,开发面积1920.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713.7万平方米,销售额达219.9亿元。然而面对供应量充足的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及改善性需求却逐渐进入下行通道,如何赢得房地产市场的春天,便是摆在相关人士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

4.应对措施及关注要点

4.1应对措施

2014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常态”的定位及解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于宏观经济下滑的担忧。

为保证朝阳市全年经济工作目标实现,2014年7月,朝阳市政府制定下发的《关于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文件。

《关于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全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鼓励扩大生产销售,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强金融保障,促进房地产及建筑业健康发展,加快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八个方面政策。具体21条措施内容涉及新企业设立审批放权、企业生产销售电费补贴、减费缓征涉企收费等。

《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单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缴纳,均作了缓征规定。

篇7

一、引言

近年来金融危机爆发越来越频繁。尤其是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更可怕的是造成全球投资者信心崩溃。如何树立“比货币、黄金还贵重的信心”,已成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

实际上最近的金融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最初实体经济基本面并没有显著恶化,只是由于虚拟经济的波动拖累了实体经济,最终导致整体经济衰退,正如伯南克所描述的“小波动,大周期”。以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为例,据IMF统计,美国抵押贷款和相关证券规模不足1.4万亿美元,已将全球经济拉人泥沼,不能自拔。可见,金融经济周期一且形成,治理起来则事倍功半。截止到2008年全球已经获批的救市方案金额已逾4万亿美元,救市规模已远远大于次贷规模,但让人失望的是这些前所未有的全球联手救市措施仍然不能驱散次贷危机的阴影,达到止滑提速和提振信心的作用。

很明显,金融危机期间负向波动被金融市场缺陷和人们的悲观预期放大了,中央政府要治理危机并从中摆脱出来,避免或降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影响,关键要治疗公众的悲观预期和心理恐慌。

二、心理预期对危机的影响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心理预期在金融危机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要治理危机,首先要理清金融市场缺陷和心理预期在危机产生和蔓延中的传导机制,才能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

1、国外学者有关心理预期对危机的影响机制

国外学者主要从金融市场缺陷――市场信息不完全导致的预期偏差角度间接描述了心理预期在金融危机产生和蔓延中的角色。费舍尔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认为,经济繁荣阶段由于微观主体乐观预期导致的“过度负债”与经济萧条阶段基于悲观预期的“债务清算”形成了金融经济周期,危机爆发后企业为清偿债务而廉价销售使净值下降,引起利润水平下降甚至破产,进一步导致产出和就业水平下降。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心理预期是影响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就业水平、货币需求、投资水平以及经济周期都与之有关。伯南克和哥特勒的金融加速器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缺陷在经济萧条时期被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放大,导致企业净值降低,外部融资困难,从而使得投资下降,产出减少,危机进一步加剧。米尔顿从委托一问题的逆向选择出发,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微观主体中锻行的行为:负向冲击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准备金,银行可贷资金将减少。银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防范陷入“挤兑危机”和“流动性困境”,采取压缩自身信贷规模、规定更加严格的信贷合同、催还企业贷款和提高信贷实际收益率等措施。其直接后果是企业的可贷款规模减小,成本上升。投资急剧减少,整体经济的活跃程度降低。

2、国内学者有关心理预期对危机的影响机制

国内学者则主要从心理预期角度论述了微观主体在金融危机产生和蔓延中的角色。刘骏民,许圣道等认为心理预期在金融危机传导和深化中非常重要原因在于虚拟经济是以心理为支撑的价值系统。其独特的定价方式与人们的预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由于现代金融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以及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恐惧和从众心理决定了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注定了虚拟经济具有过度波动性和敏感性。刘春航,张新指出在宏观经济波动比较大的环境下,心理预期所发挥的作用更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心理预期来间接影响投资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之所以不能直接有效地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之一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参与者只有在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对各种宏观政策信号作出及时地反应,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认为金融危机期间,由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完全,心理预期在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过程中起了推波助谰的作用。

三、治理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大部分研究在选择宏观经济政策治理危机时都忽视了金融加速器和心理预期的重要作用,而主张选择明确的扩张财政政策。辅以适当扩张的货币政策甚至中性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凯恩斯认为,大萧条期间当利率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再也不会使利率下降,进而不会使投资和产出增加,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从而主张选择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治理衰退。货币主义学派代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政策认为。应避免货币政策受政治因素左右,不管经济出现什么情况。央行都应保持稳定的增长率,确保经济主体享有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预期,以实现经济稳定。

但是。在次贷危机中我们观察到一个事实:危机期间理性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发生改变。经典理性预期假定认为公众能够对政策制定者的行为做出合理预期,事先估计扩大货币供给带来的物价上升,从而在物价上涨之前。工人就会提出更高的工资要求,从而导致雇主因为成本增加而放弃扩大生产的打算,因此货币政策失效。但是。在这次危机期间,由于失业人数增加和就业压力倍增,工人失去提高工资的动机和谈判筹码,结果是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同时利率下降,企业投资成本降低,从而最终导致企业因为投资成本降低而扩大雇用人数,扩张生产,提高产出水平,即扩张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而且,从逻辑上讲,扩张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恢复最有效,扩张货币政策则对恢复虚拟经济最有效,危机起源于虚拟经济,继而拖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衰退是因,实体经济衰退是果。如果只重点治理实体经济衰退,而虚拟经济仍未恢复的话,实体经济还是会被虚拟经济拉入泥沼。所以,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树立投资者的乐观心理预期,有利于恢复虚拟经济进而使整体经济复苏。

四、一个简单博弈模型

在上一节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通过一个两阶段的非完美信息博弈模型来论证和描述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在治理危机中发挥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政府与公众包括企业和家庭的基于市场缺陷的非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过程:政府通过发送各种信息或信号――紧缩或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企业和家庭观测到信号后形成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政府根据企业和家庭的预期再重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过程。在详细描述博弈模型前。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函数:

1、企业产出函数:

式中表示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u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为

公众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b0表示宏观经济政策与预期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产出的作用。这个产出函数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意料之中的宏观经济政策也能影响产出水平。

2、政府收益函数:

这个收益函数的含义是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使“产出低于目标水平的损失”与“宏观经济政策松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声誉损失之和”最小。式中C反映了宏观经济政策松动有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在政府收益函数中的权重,C值越小表示政策制定者关心失业或产出增长更甚于通货膨胀,由于凯恩斯主义者主张干预,所以在金融危机时期,倾向于选择较小的以获取较低的失业水平或较高的产出水平,即。

3、企业的收益函数:

企业收益函数告诉我们企业总是试图正确预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在时他们的收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具体博弊模型描述如下:

I 参与者:政策制定者,公众(企业和家庭);

Ⅱ 政府类型:凯恩斯主义者,自由主义者;

Ⅲ 博弈顺序:

a 自然赋予政策制定者某种类型c,政策制定者向公众发出选择紧缩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信号;

b 公众形成对第一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

c 政策制定者观测到预期,其后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选择第一期的真实宏观经济政策;

d 公众观测到(但不能观测到政策制定者是凯恩斯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然后形成对第二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

e 政策制定者观测到,然后选择第二期的真实宏观经济政策。

这个两阶段非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均衡解告诉我们: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公众能够明确判断出政策制定者的类型,因而他们预测的宏观经济政策松紧程度与政策制定者实际实施的宏观政策能都达成一致,从而不会形成悲观预期,能够做出与政策制定者期望相同的投资决策,有利于较快走出危机泥沼。

但是在非完全信息条件下,公众只能够观察到政策制定者的现行政策,而无法观测到政策制定者的类型,即不知道他们是凯恩斯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在悲观预期和风险厌恶的双重约束下,公众可能减少投资,因而不利于经济恢复。为了让公众明确自己的类型。政策制定者在实施第一期的救市措施时,可以通过突破以往尺度的宽松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来表明自己的类型,使公众相信政策制定者会继续采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直至经济复苏。从而有利于提振公众信心,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复苏起来。

五、政策建议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及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应。因为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需要获得公众的理解、接受并主动配合。

(一)金赫危机期间,货币政策依然有效

对实体经济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使消费者对未来更加明朗,减弱谨慎动机,提高消费倾向;可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使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投资成本而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对虚拟经济而言,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公众信心恢复。有利于资产价格上升,资产价格上升又可以通过托宾q效应、莫迪利安尼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进一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与消费带来积极影响,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从经济周期中恢复过来。

(二)政策制定者辟递政策信号的明确性套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篇8

Abstract: Companies received government investment subsidy funds shall be credited to capital reserve funds of enterprises received financial investment subsidies or belong to a special form of subsidi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government funding documents to judge, government business loans for specific construction projectsthe discount is a government grant related to assets, "863" and "973" project funds form part of fixed assets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capital reserve.

Keywords: financial capital, corporate accounting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央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就有几十项,地方政府也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企业对收到的财政资金如何进行规范的会计处理值得探讨。

一、关于财政资金财务处理的有关规定

(一)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

1、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

2、属于投资补助的,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

3、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4、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作为企业负债管理。

5、属于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二)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应用指南的规定

政府拨入的投资补助等专项拨款中,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作为“资本公积”处理的,也属于资本性投入的性质。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

二、相关问题探讨

(一)投资补助的会计处理

许多非国有企业企业在收到政府投资补助时,往往认为政府不是企业所有者,因此将其收到的政府补助作为收益处理。但是,按照上述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投资补助应当计入企业资本公积。对此问题,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有如下说明:

“属于投资补助的财政资金,如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补助、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项目补助等。这类资金是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补助,但是与前一类资金最大的区别是国家不一定以投资者身份投入,大部分时候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因此,《通则》规定企业收到这类资金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如果国家拨款时,明确形成的资本由某个单位持有,或者做出其他权属规定的,则按规定执行。”

这一解释说明了为什么政府不是以所有者身份投入的资金也可能计入资本公积的原因。

(二)投资补助与专项经费补助

企业实际收到的财政资金中,通常难以区分的主要是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第2类投资补助和第3类中的专项经费补助。企业财务通则解读对这两类资金区别有如说明:

投资补助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

专项经费补助是“对企业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

但上述说明比较抽象,专项经费补助资金往往是按照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目标安排的,同时,对企业投资项目的补助也不一定就属于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投资补助。如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明确规定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属于专项经费补助,但财企[2008]179号文“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中,第六条就涉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规定为“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 。又如财文资[2012]4号《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其支持方向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中央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有关费用予以补助,并对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的说明,这项资金既涉及对成本费用也涉及对落实宏观经济政策项目的补助。

因此,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属于原则性的规定,对企业收到的财政资金究竟属于投资补助还是属于专项经费补助,必须结合政府拨款的相关文件才能准确判别。对于中央财政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资金,都有财政部或财政部会同其他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对于地方政府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企业财务通则解读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完善现行的有关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每一项财政资金的政策意图及财务处理方式”,即地方财政部门对拨付企业的财政资金也有相关的文件规定。

所以,在实务中应按如下原则处理:对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明确规定了的财政资金项目,按通则规定处理,没有明确规定的,按财政拨款文件结合企业财务通则的原则性规定进行判断处理。

(三)贷款贴息的会计处理

在一些地方财政拨款文件中,要求企业将收到的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冲减当期财务费用”,这一要求属于对企业财务通则中“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的不完整理解。因为企业财务通则中所指的收益包括当期收益和递延收益。企业财务通则解读的说明如下:

“企业使用这类资金时,作为收益处理。企业在具体执行时,使用这类财政资金如果形成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应当作为递延收益,按照资产使用寿命分期确认;如果没有形成资产,则应当作为本期收益处理。”

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对企业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也是按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

所以,对企业收到的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冲减当期财务费用,既不符合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也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应当执行,应当将其作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相关资产的折旧年限内分摊计入营业外收入。

(四)“863”和“973”项目经费问题

“863”和“973”项目内容是高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其财政资金不属于对投资项目的补助,而属于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按在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应当属于专项经费补助。企业使用这类资金时,作为收益处理。企业在具体执行时,使用这类财政资金如果形成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应当作为递延收益,按照资产使用寿命分期确认;如果没有形成资产,则应当作为本期收益处理。

篇9

首先,哲学是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的,不然无法在世间万物之上提炼出哲学规律。同样,做任何投资,也要做很多必要的功课,比如宏观经济、行业、公司的业务前景、盈利情况、国家的政策导向等。有的人说这些毫无作用,这就是谬论了。如果是投机,那是顺势而为,但我们这里谈论的是投资,那就要运用一系列知识来武装自己了。

但光有了这些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把它们整合起来,方能成为武器,这就是方法论了。说到这个,我想任何人都应该了解价值投资、成长性投资等,这些就是方法论,也就是我们普遍认为的投资理念。那么中国市场适合什么样的理念?窃以为,投资理念是一个功利性的定义。市场是很残酷的,只有能够获利,才有继续下去的理由。但由于金融市场的多变,因此投资理念未必能够在任何时候都适合,只有认清金融市场的长期特征,方能发现最佳的投资理念,在长期以大概率获得投资成功。因此,我们可从中国市场长期特征的分析入手,判断何种理念能够适用。

篇10

中国纺织峰会于6月13日下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为主旨,紧紧围绕“战略转型?建设纺织强国”这一主题,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和纺织行业现状的深入分析,总结、探讨企业战略转型的共性规律,为正在实施战略转型、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纺织企业提供借鉴。

本届峰会定位为“十二五”中国纺织战略转型,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总裁朱勇从不同层面解读国家和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改造提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潘建成用最新经济数据分析和描绘了今后五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走势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对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新机遇,使与会代表深受启发。高勇对“十二五”期间建设纺织强国的任务目标进行了解读,着重论述了装备制造业在建设纺织强国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进高新技术纤维和新一代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产业化及应用;加快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推动高端纺机和配件自主化;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是推进装备制造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推进产品数控化、生产绿色化和企业信息化;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装备。发展目标是: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自主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低碳、绿色和再生循环再上新台阶。高勇指出,先进纺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导向是加快高性能纤维成套技术工艺装备、产业用纺织品装备、节能减排与绿色环保技术装备、高性能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和新型纺织检测检验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传统纺织机械的生产效率和自动控制水平,增强产品可靠性,加强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两化”融合水平,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提高机床数控化率。“十二五”期间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市场份额要达到85%,比“十一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朱勇介绍了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实施战略转型的思路和经验。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坚持“科技与时尚”,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的理念,立志成为中国现代纺织产业的领航者和全球客户信赖的服务商。集团通过升级制造业,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新型化纤和发展服务业实现转型,效益增加,经济增长,产业优化,人员精简,资产夯实。他的体会是:定位要准确,战略要明确;体制要改革、机制要搞活;调整要迅速,产业要升级总部要加强,管理要创新。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的成功实践为面临转型升级重任的纺织企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考。

篇11

“经济回落过快且下行势头仍在延续”、“相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完成全年物价调控目标难度加大”、“节能减排尤其是节能压力加大”,这是吕祖善省长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所作的《关于上半年全省经济形势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报告》中提出的浙江经济运行中的“四大难题”,您长期关注和研究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请您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形成这些难题的原因是什么?

■吕省长提出的四大难题,从工业企业这方面来看,主要是浙江在中国宏观经济出现重大转折状况下的一种短期的适应性困难。我认为,这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从主观上来讲,首先是浙江工业企业这几年出现了严重的利润外流。按照全国水平估算,浙江自2001年以来,工业固定资产起码少增长了1500亿元,相当于浙江目前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的1/5多。如2005年,全国工业1元钱的利润,新增固定资产有1.2元,而浙江呢,1元钱的利润,新增固定资产只有0.8元。

特别是2007年,浙江工业1元钱的利润,新增固定资产只有0.35元,可以说在这一年,我们的工业企业起码有60%的利润没有投在省内工业上。在投入大量减少情况下,结果当然就是浙江工业的整体素质下降。

那么浙江工业的这些利润去哪儿了呢?一是投入省外传统行业,如绍兴有一家轻纺企业,在河北投资30多亿元创办钢铁厂,年产量已达250万吨。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无可指责的,是我们浙江人对于全国经济的贡献,我们为此而骄傲,但对省内则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其次就是投向楼市、股市和期货市场,还有其他非正常的流向。所以我说,浙江工业这几年存在着严重的“失血”问题。

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大大滞后于全国。我们估算了12个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的变化,全国这些行业2000年的比重是24.5%,2007年估计下降到了19.9%。而浙江呢,这些行业2000年的比重是36.1%,2007年则是28.5%。虽然下调快于全国,但传统行业的比重仍要高出全国近9个百分点,几乎比全国高一半。现在正是这些行业出现了较严重的困难,从而累及整个浙江经济。

第三就是省内部分行业产能增长过快。严重的过度竞争,导致一部分企业财务状况急剧恶化。如省内化纤行业这几年增长迅猛,从2000年产值占全省的2.6%上升到2007年占全省的4.3%,但2008年1―5月,行业利润下降21.9%。再如纺织服装和皮毛行业,也存在着产能增长过快、压价竞争等较大问题,是目前浙江利润增长速度下降的大户。

从客观上来说,中国宏观经济当前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转折性变化。一是以低成本劳动为主体的要素价格全面上升,二是以低层次产品为主体的出口格局遭遇逆转。根据我的计算,2008年1―6月,全国商品出口如果扣除人民币升值和国内价格上涨,同比增长大致仅为3%,至少下滑近20个百分点。这两个变化对于中国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必须跨过去的“坎”,是迟早要出现的。

困难是暂时的

现在不时有媒体报道浙企已经卷入“倒闭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我个人还是觉得,当前浙江企业的困难是局部的,个别媒体夸大了浙江企业所遇到的困难。从今年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虽然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同期提高18.3%,利润增长幅度下滑也很大,但利润总计仍比上年同期增长14.1%,以平常心看,这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增长率了。进一步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比例并没有较大上升。2007年1―5月份有18.0%的企业亏损,2008年则是19.6%,仅上升了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并没有出现那种蔓延式的增长,与我们比较困难的1990年相比,我们目前的日子还是不错的。

浙江工业经济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看2008年1―5月浙江制造业分行业利润增长情况,在34个行业中,利润增长高于平均数14.1%的有20个行业。正常情况应该是高于和低于平均数的是一半对一半,现在的情况就表明是一种典型的两极分化,多数行业财务状况都比较好,主要是少数行业导致了全省的整体数据不太好看。而这些财务状况恶化的行业经过一段时期的适应性调整以后,以我们浙江企业具有较强的内在活力来看,应该是能很快走出困境的。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从结构分析中看到了一个非常可喜的迹象,这就是电子、交通运输设备、电气、通用设备这些行业财务状况都比较好。另外一些长期增长弹性较强行业的财务状况也比较好。这就在相当程度上表明,浙江工业目前的困难,确实只是一种宏观经济结构重大调整下的短暂的结构性阵痛。希望媒体不仅要报道困难行业以吸引眼球,也应该报道一下这些表现良好的行业以给外界全面的浙江信息。

今年以来,企业“过冬论”不绝于耳,面对经济“寒流”,浙企应当如何“御寒”,请您给浙江的企业家们支支招。

■对于当前的那些困难企业来说,有三点非常重要。

一是正确理解中央宏观调控的决心。我觉得中央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当前部分地区的企业困难,将会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区、各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而且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一些重要报告中,已经没有了“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样的话,这说明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非常有可能发生一些更加积极的变化。

二是要正确解读企业家信心指数。我注意到了浙江企业家信心指数有较大下降,但我们应该对此有正确解读。前几年浙江企业家信心指数高的时候,我们的投资是往下走的,这就在事实上表明,企业家信心指数并不完全反映企业家的真实想法。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企业家们也有从众心理。当大家都说经济好的时候,他也会说好;当大家都说不好的时候,他也有可能说不好。所以这个企业家信心指数,好的时候和坏的时候,都会有可能是被夸大了,有时可能不一定真正反映企业家们的真实想法。

三是我们完全有可能较快走出困境。我们当前的经济状况与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后的宏观经济问题非常相似,但日本的那次危机在东京奥运会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就宣告结束,然后又迎来了历时4年9个月,年均增长率12%的“伊奘诺”景气时期。日本当时大概只有1.1亿人口,中国有13亿人,回旋余地非常大,而且中国现在的条件比当年东京奥运会的时候好得多,我们完全能用更短的时间走出困境。

另外,我们的工业企业也要积极实施“四个转变”。一是促进增长动力由以低成本劳动支撑为主向技术进步支撑为主转变,二是产品结构由低层次产品为主向中高档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三是贸易结构由出口增长为主向国内和国际贸易并重增长转变,四是企业资本运行由大量投向省外传统行业和进入楼市股市等向重新回归省内先进制造业转变。

宏观经济变化有利浙江经济转型

请卓所长谈谈宏观经济的一些趋势,如何理解宏观经济的重大转折?它会给浙江经济带来一些什么影响?

■2008年是中国宏观经济转型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我个人的研究,中国国民经济将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一是企业高利润率时期行将结束。随着分配天平向劳动者倾斜,既降低企业利润率,也降低其利润增长速度,同时还意味着资本所得占GDP比重的下降。与此同时,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也将放慢,至少企业所得税这一块的增长将相应放慢。这10余年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双双超高增长,相当程度是挤压了劳动收入增长实现的,因此并不能认为这就是高的经济效益导致的。而在这以后,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相对较低增长,部分因素也将是工资增长较快导致的,因此也不能认为这是效益下降了,关键还是得看宏观经济的整体状况。

二是经济增长格局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当劳动出现短缺,同时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的时候,将会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的格局转变。企业由于劳动等要素“挤压”力度加大,就会强化技术进步、注重管理、优化营销;同时由于消费“拉动”力度增长,从而不仅将消除成本增长的负面影响,还会加快推动一部分优势企业脱颖而出。进一步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国民经济终于有望从根本上转变以往不合理的增长方式。

篇12

关键词:

资本市场;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目标;中国未来经济

资本市场是配置经济资源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托,也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本主义市场发展,充分发挥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我们需要根据资本主义市场发展情况和国内的宏观环境,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宏观经济运行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总体关系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转变,资本市场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使得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得到提高。我国宏观经济能够迅速增长的关键在于金融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资本的积累和增长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益于提高储蓄,进而使技术创新得到推动、资本得以积累。宏观经济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现。具体如下:(1)利率变动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证券价格。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通过改变证券持有量,来增加或减少对证券的需求,进而影响其价格。(2)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财政收支影响股价。财政支出增加,刺激经济发展,利率下降,可能促使股市上升。同时,通货膨胀与紧缩也会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而资本市场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托或传导,许多财政、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资本市场而间接地作用于经济的[1]。

2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得以推进,而这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联系。2.1经济增长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推动资本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20年来,我国GDP的高增长速度引人注目,让世界震惊,近年的GDP平均增长率在9.49%左右。我国的宏观经济实力整体的提升、快速的增长、改革的深入都是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壮大与完善的因素。2011年融资融券业务的相继上市,使我们国家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与股票市场都得到发展。股票市场筹资额从1991年~2011年期间在波动中上涨。从表1中的股票交易量来看,近年间股票市场规模快速上升,且速度惊人[2]。我国股票市场中,为了使经济中的风险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削减和控制,要求我门国家金融机构通过持续改进服务和实力来适应不同的经济主体要求。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是金融总量的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与此同时,商品经济地快速增长、市场地急速扩大以及产量地上涨,也会促使财富产生,这些增加的财富会成为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的重要诱因。2.2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资本市场组成成分复杂多样,股票市场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企业融资和金融机构的优化方面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年我国股票市场的筹资额缓慢平稳地增长,从1991年的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506.22亿元,20年间增长了192倍之多,此外,GDP也涨幅巨大。多层次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更加适应我国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与融资需求的多样性,同时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需求,从而提升资本主义市场的整体规模和企业实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实现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部分。以下将分别说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的关系。3.1资本市场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资本市场的扩展和深化,大量金融机构的建立,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造就了一批职业股民。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便于促进社会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并且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会计、律师事务所等,让这些行业对专业人才和普通职员的需求增加。这些都使得从业人员人数大幅增加。3.2资本市场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预期效应”是指资本市场价格的上涨,会使消费者及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形势有良好预期,消费者对商品与劳务的信心增强,从而使物价上涨;同时,企业投资的增加引起供给增加,物价下跌。两者综合作用,物价波动不大。“财富效应”指资本市场价格上涨使投资者获利,增加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消费,引起物价变动。“替代效应”包括证券资产和货币资产之间的替代效应及股票市场与商品劳务市场之间的替代效应。前者指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负相关,股价的下跌、货币的需求上涨、货币供不应求、物价下降等;后者指股票市场与商品劳务市场之间的替代是正相关的,股价下跌,流入股市的资金减少,进而使商品劳务市场资金增加,其价格也随之增加。3.3资本市场与经济持续增长之间的关系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使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得到提高。(2)资本市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供给的层面,影响和推动经济。(3)在开放经济或向开放经济过渡的条件下,市场本身的对外开放,也与宏观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资本市场可以通过货币、财政等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增长,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说明了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关系,我们应该把资本市场纳入宏观经济运行中,实现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3.4资本市场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将会受到与资本主义市场相关的因素特别是利率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国家,资本市场价格如果下跌,“替代效应”也会相应地发生作用,资金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使货币市场慢慢流出资本市场,让货币市场资金供应量上涨,进一步推动市场利率下跌。与之相对的,利率也会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假使利率下跌,会有外国资金大量流出,这不仅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也会造成资本金融账户产生逆差,进一步造成部分或全部抵减经常账户的顺差。所以得知,利率下跌会使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与之相反,利率的上升会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3]。

4宏观经济行情

预测2014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GDP增速维持在8%左右。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迅猛,这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态势得以减缓。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环境、资源损耗基础上的,长期来看不可持续。此外,中国经济市场由于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以及央行的滥发货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行势不容乐观[4]。在此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结合上面对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对此轮经济行情及未来短期内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预测如下。(1)房地产下滑仍是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拖累,此轮下滑的主要因素在于住房市场内在供求格局发生变化,虽然政府将继续出台宽松政策以应对房地产下滑,但无法扭转结构性下滑本身。(2)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预计2016年国内GDP增速将下滑至6.8%。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已显著扩张,预计经济增长放缓不会给就业带来明显压力[5]。(3)改革开放的步伐慢慢加快。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将预期进行。预计未来两年后,政府系统性大力推进“以法治国”的同时,房地产行业的下滑进一步拖累经济的增长,导致改革压力又大大增加。为降低房地产下滑和一些外部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我国预计将加快推动有利于增长的服务行业改革而且大面积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来促进服务行业消费和投资。

5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性建议

鉴于我国资本市场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关系紧密,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运行有着先行和预警的作用[6],故应该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周期波动情况,以预测宏观经济趋势,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监测和预警。具体的政策性建议如下。5.1加速实现证券市场发展模式转变严格界定政府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政府在证券市场的行政能力放于市场规则与制度约束之下,把本该由市场完成的事情交还给市场,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高效的配置。5.2尽快确定证券市场功能定位实现“筹资型”向“资源配置型”的证券市场功能定位转型,提倡证券市场制度的改革与资源配置。企业的发展潜力、职业素养是判断的标准。5.3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债券市场联系着货币市场与金融市场,其进一步发展将完善我国的直接融资手段,给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统一债券市场,使投资者以同一债券账户交易场内外各债券品种,实现投资者和交易券种的自由流动;其次,积极改革债券发行机制,让更多的一般企业能够自主地发行债券,进一步增加债券市场的供应[7]。

参考文献:

[1]许彩玲.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分析及政策含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2]王学坤.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3.

[3]王军.资本市场传导财政政策机制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J].海南金融,2002(11).

[4]管清友.2014年中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解读[J].中国经济周刊,2014(29).

[5]汪涛.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2015~2016年展望[J].银行家,2015(01).

篇13

反观国内,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依旧上涨……

众多复杂变数,于中国,是危机还是契机,中国模式能否成功转型?“十二五”,中国经济如何平稳过渡?

且看吴敬琏先生的精辟解读。

中国虽然上世纪末期把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起来,但是市场化改革其实还处于“进行时”阶段,旧体制的许多部分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政府职能还有待转变,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都还行在半途,所以我说“大关仍然未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凯恩斯框架失灵:

中国的问题是长期问题

近些年我们一直在说,必须注意中国经济存在的内外失衡。其中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过去30年中国的GDP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高速增长,然而消费需求不足,却使GDP增长缺乏内在的动力。政府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用对外净出口(出超)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维持了较好的增长。但到2008年以后,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连续几年出口受限,出现了经济下行的趋势。2009年,我国用超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把增长速度又拉了起来,但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的居民储蓄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相形之下,我们依靠净出口维持高速增长方式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从1999年到2010年,在消费需求的不足下,出台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保持增长率,这种货币政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使过剩的流动性大量积累。于是,经过一段时滞,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所引起的一些消极的后续效应开始显现。主要的标志之一是资产价格的剧烈上升,其中最突出的是房地产价格飙升和泡沫急剧膨胀。此外,消费物价指数CPI也开始上升。这就导致了一种两难的状况:一方面内在动力不足,想维持较高的增长率,就需要继续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货币超发后续的消极后果已经显现,又需要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房地产价格和物价上涨的势头。

为了破解宏观经济决策的这种两难问题,首先需要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判明这种两难问题的根源是什么。2008年以来,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通常是对所谓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状况来分析总需求的态势,认为经济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决定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中有两驾(消费和出口)太弱,拉不动经济增长。如何能够在这两匹马都不跑的情况下把这个车往前拉?结论就是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用4万亿的投资、10万亿的贷款来增加总需求。

问题在于,这种“三驾马车”的分析方法显然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变形。但学过宏观经济学的都知道,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处理的是短期问题,连凯恩斯本人也从来没有说过可以用它来分析长期问题。而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却是长期问题。研究这类问题,需要运用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式。

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长期发展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还是经济增长模式。

那么,什么是增长模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靠投入资源、还是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西方国家的早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两次产业革命之间的那种增长模式,其特点是靠投资来驱动增长。苏联在第一次五年计划之后沿袭了西方国家的早期增长模式,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病。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它会导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二是造成了劳动者的贫困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这两个问题会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到了“”后期,经济上剧烈波动加上“”的政治因素,经济和社会都濒于崩溃的边缘。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并没有发生改革开放以前那样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办法,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这种做法造成了两个积极后果:第一,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使得大约2.5亿农村低效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相对高效的加工业就业,也使得整个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然,现在多数所谓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不过,和在农村的收入情况相比,还是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第二,大量的出口(净出口)需求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使得经济能够持续增长。1994年汇率改革以后,出口导向政策全面展开,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盈余由负转正,而且不断增加。旺盛的出口需求有力地支撑了此后十多年GDP的高速度增长。

经济决策两难:

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