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感受生命

感受生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感受生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感受生命

篇1

哈里去了另一个世界,可是他还有心愿未了,他试图回到活着的世界。在精灵阿瑟的帮助下,他回到了他的学校、家庭,重新回到了爸爸妈妈、姐姐和朋友们的身边。他用他仅存的力气和意念向姐姐表达了歉意,向爸爸妈妈表达爱意,向他不舍的朋友们告别……那是一段艰难而温馨的旅程。最后,他在那轮夕阳的召唤下,了无牵挂地走向“天蓝色的彼岸”,成为另一个生命的一部分,重回广阔的天空。

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哈里与家人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感动了,他是多么不愿意死,多么不愿离开自己的亲人啊!“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的生命如夏秋两季的过渡一般,如此短暂而脆弱。有人说,人生如灯火,生命不复返。你永远不会知道属于你的那盏灯什么时候会灭。“你不在了,但生活还在”,哈里看着别人快乐时自己也感到快乐,但也不得不承受心中的那一份无奈。他怀念风的感觉,那是“幽灵”的体会,活着的人也许根本不会感受到这自然的提示――“你还活着,你有感觉”。也许你有无尽的感激之情想对亲人倾诉,有深深的爱要向他们述说,有许多的歉意要向他们表达。可是你一旦离开了这个世界,就什么都来不及了,所有关于你的一切都会消失,而你留给亲人朋友们的只有无尽的悲痛和惋惜。

可是,这就是人生,一切都不可能重新来过。想起一本科幻小说主人公说过的一句话:“也许正因为凡人的寿命短,所以才显得更珍贵美丽。”所有人最大的不同大概正是对生与死的态度。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而实际上对死亡的恐惧并非软弱,只是人之常情。死亡到底是什么呢?是终结?是虚无?还是永远的离别?当哈里平静地走向夕阳下天蓝色的生命海洋时,我想他的心中已经没有黑暗和恐惧了,他的心被爱填满。所以,死绝不是终结和虚无,那轮温暖的夕阳带给我们的是光明与希望,哈里永远活在那些爱他和他爱着的人的心里。

合上书,我的眼前一直晃动着那轮绚丽的夕阳。那余晖既不明亮又不刺眼,散发着对生命的渴望和爱的温暖。“绝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让我们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吧,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珍爱家人、感恩老师、同学和朋友,给他们灿烂的笑容和温暖的问候吧!只要你我的心中有那份爱的牵挂,那轮夕阳就一定会在心中永恒,永远不会西沉!

《天蓝色的彼岸》推荐理由:

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人性寓言”,《天蓝色的彼岸》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书。单纯、清新、温暖的文字,教会人们学会关爱、珍惜生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呈现给人们最真切的感动,让人在不可抵挡的人性光辉中感悟生命和爱……它是送给心灵最好的礼物,只有亲自读一读才能有真切的体会。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高铭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认知方式,所谓的疯子只是世界观与他人不同。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访谈录形式的文学作品。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篇2

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它受制于儿童的心理特征、智力发展水平以及技术能力,但这并非要我们去忽略其独立的意义和艺术价值。只要概括一下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所体现的各种特点,我们就不难发现儿童画在形式上具有如下的特点:

(1)夸张和变形是儿童绘画的一大特征。

(2)立体空间的平面化。

(3)拟人化和装饰化也是儿童绘画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儿童的心目中,世间万物都有生命。儿童自身不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受表面现象的支配,对一切没有生命的事物都进行人格化处理:圆圆的太阳在儿童的画面上变成了慈祥的老爷爷;孩子看到小树苗被压倒了会说“小树在哭了,它一定很痛”;儿童(尤其是女孩子)还喜欢在他们所画的作品上进行繁复的美化装饰,这是儿童爱美之心、善良之心的体现。

(4)幻想画是儿童想象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表达形式。儿童有时会产生一个有趣的想法,大胆地把几种毫不相干的事物围绕并组合在一起,使其成为饶有兴趣的画面。如:骑马去看奥运会;划着船在天空中遨游;夏天太热了,坐在直升机上给太阳浇水降温……这些都是儿童天真烂漫的幻想,散发着自由而无畏的创造精神,反映了稚气而美好的向往。

针对儿童的这种绘画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给予正确引导呢?

一、让学生轻松自由、无拘无束地作画

要让学生轻松自由地绘画,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展示多彩的想象,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创造。如此,才能防止学生陷入纯技巧表现的狭隘空间而不至于埋灭创造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萌发想象。我们美术教师不能忽视为学生创造这方面的条件。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奇怪”想法和“奇异”的作品,我们应加以正确引导,不能一味地压制、干涉,甚至抹杀,更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去“改变”和“塑造”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鼓励和激发他们自信地去画想画的东西,画他们感受最深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样,就会建立起一种轻松自由的作画氛围。在这一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课本中学生感兴趣的命题画创作课来训练学生。

二、别在乎画得“像不像”

长期以来,狭隘的旧观念,束缚了人们的视野。谁画的不和教师的一样,那就是“不像”“不对”。也有人认为画画只是一种手艺,只要把对象“克隆”出来就行。岂不知艺术是一面双面镜,它不仅反映眼中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反映心中的世界。这主要是观念的不同决定了作品的不同。在儿童创作画中,要把眼中的世界变成心中的世界,那么这个构思可以创造,造型可以创造,色彩可以创造,这时我们就可以理解儿童画无拘无束、幼稚天真、自由浪漫、奇思妙想的可爱和可贵之处。这才是儿童画中最美妙的境界。不要在乎画得“像”或者“不像”,哪怕你并不想培养未来的美术家,因为完成一个优秀的作品不是美术教育的终结目的,重要的是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是开发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和健全艺术素质的过程。

篇3

“蓉儿,起床了!”“嗯,哦……”蓉儿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当她发觉映入眼帘的仍是一片黑暗时,心情不禁沉重了几分。“唉!我总是做同一个梦,这次已经不知是第几次了。”蓉儿失望地自言自语着。两年来的黑暗生活,她已经习惯了,虽然也学会了些简单的自理,但她本来就迷糊的个性,使她增添了不少麻烦。比如说现在“咦,拖鞋呢?怎么不见了!”蓉儿伸出脚丫,轻轻地触碰地面寻找着。“吱”一声响,蓉儿感觉到门开了,或许是瞎子的听觉比较灵敏,从那沉稳的脚步声中,蓉儿已经断定是哥哥来了,在蓉儿的心目中,是没有人可以像哥哥那样走得稳,哥哥就像一座山,一座保护她,让她依靠的山。“怎么,又在找拖鞋呀。”峰捡起被蓉儿踢到床脚的鞋子,温柔地帮她穿上。蓉儿感动地说:“有个哥哥真好!”峰笑了,溺宠地揉了揉她的头发说:“你哦!快点儿吧,今天我准备带你去看画展。”“我,看画展?”蓉儿惊讶极了。“对,就是去看画展。你呀,这两年来老呆在家里,这怎么行呢?”“可是我的眼睛已……”“不,蓉儿!”峰搂住她的双肩“你的眼睛是毁了,但你还有一颗心呀。”“心?”蓉儿不解地重复着,她不知道这又和心扯了什么关系,眼睛瞎了,即使有心,但这也不可能看见画呀。而且,蓉儿害怕出去后,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没有谁能接受她,而自己就会像被全世界孤立了,那有多么可怕呀!峰看穿了她的心思“蓉儿,如果再让你回到两年前,你还会救那个险些丧生车轮下的小男孩吗?”“会的!”“即使这会使你双目失明?”“当然,虽然我的眼睛瞎了,但必竟换回了一条人命。活着,是多么美好呀!”“不错,活着最美好了,但并不包括你这样隔绝了世界,把心房锁闭消沉地过日子呀!你失去了双眼,但你还有我呀!用你的心,去感觉画中的真谛,感受阳光,感受生命吧!”“用心,感受阳光,感受生命?”蓉儿的思绪一片混乱……

那天,两年来的第一次,蓉儿紧握住峰牵着她的手,踏出了新生命的第一步。她发觉,人群中溢满了欢乐的气息,并没有她想象的那样可怕。她听着峰为她细述着每一幅画的内容,感受到了作者或忧或喜,或平静或澎湃的心情。当阳光柔柔地亲抚着她肌肤的一瞬间,蓉儿惊喜地发现:她仍能看到这个世界。她的心,是雪亮的。

活着,多美好呀!

篇4

于是过去的时间在我的手上和现在的时间一同被撕下,丢到谁也看不见的地方。

幼年——懵懵懂懂,毫不留情地撕下;童年——五光十色,有些不舍,可毕竟是过去式了,撕去又何妨?青年——过一点撕一点,愣住——-剩下的“生命线”肯定不够火苗燃放一秒的。

篇5

生前预嘱是一份本人在清醒状态下自愿签署的文件,明确表达了本人在生命末期对医疗护理的选择,包括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统,以及如何在临终时尽量保持尊严。

生前预嘱的题中之意包括:它是人们在神智清醒时签署的,具有自愿性;这份文件只有当他本人处于生命末期时才启用,具有时效性;它是签署者本人在生命末期时接受医疗护理的愿望,具有指示性。

结合临床实践应用,生前预嘱不是简单的愿望表达,不仅包括申请人本人医疗护理方面的预嘱,还包括临终实施医疗护理的决策者意见、遗体和器官捐献等方面的预嘱。

人们很容易把 “尊严死”和“安乐死”相混淆,实际上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安乐死是指对于那些身患绝症、治愈无望处于难以忍受的极端痛苦之中濒临死亡的患者,应其本人要求,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死亡或加速死亡。它一般是由医生对末期病人施行的主动的致死行为。生前预嘱提倡的“尊严死”是根据申请人本人清醒时对于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的选择,被认为是一种更接近自然状态的死亡。

生前预嘱的意义不同于安乐死。首先,生前预嘱是申请人本人在清醒时候签署,并非是身患重病濒临死亡;其次,生前预嘱是申请人本人预先指示自己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统,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然死亡,而不是无法忍受肉体痛苦而选择安乐死;最后,生前预嘱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让患者安详且有尊严地离世,而不同于安乐死的主动结束生命。

医务人员看生前预嘱

在北京老年医院院内青年课题基金的资助下,针对“生命支持治疗的选择”、“疼痛治疗的选择”、“器官捐赠意愿”、“死亡认知状况”四大主题,笔者在院内医护人员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目的在于分析医护人员对生前预嘱的认知状况,综合分析医院实施生前预嘱的现实环境及发展瓶颈。

调查采取问卷及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783份,回收问卷 498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受调查对象中男性比例为25.7%,女性比例为74.3%。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的为61岁,平均年龄为36.70岁。受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高中及以下的人数仅占12.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到了87.7%。

生命支持治疗的选择 对于心肺复苏手术的选择,约四成被调查对象选择放弃,而选择不放弃和听从主管医生的建议的比例接近六成。在调查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心肺复苏手术的真正作用和创伤而选择听从主管医生的建议,选择放弃心肺复苏术的调查对象则对心肺复苏术比较了解。

对于呼吸机的选择,半数被调查者选择放弃,与心肺复苏术的选择类似,选择不放弃呼吸机的比例明显较少。

对营养支持的选择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选择不放弃的比例仅占31.7%。

对输血/血液制品治疗的选择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其中选择不放弃的比例占31.9%。血液透析是将血液抽出体外,经过血液透析机的渗透膜,清除血液中新陈代谢的废物和杂质后,再将已净化的血液输送回体内。血液透析可用于肾衰竭病患,或血液中毒等身体无法自行排出毒害物质的情况。建议单纯肾病肾衰患者除外,因此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放弃,只有 26.2%的人选择不放弃(见表1)。

疼痛治疗的选择 人在临终时如果不能安详离开,反而要忍受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以及心内注射等惊心动魄的急救,无论怎么说也是一种痛苦。而医生可通过生前预嘱对临终患者的身心痛苦和一切不适,提供有效的缓解和治疗。

在受调查对象中有76.2%的人选择不要忍受痛苦,希望医生能给药物,解除或减轻疼痛;只有23.8%的人没有选择。

在受调查对象中有70.0%的人选择不要忍受任何疾病痛苦,如呕吐、痉挛、抽搐、谵妄、恐惧或者幻觉等,希望医生和护士尽力帮助保持舒适;只有30.0%的人没有选择。

在受调查对象中有49.3%的人选择不要任何增加痛苦的检查和治疗;有50.7%的人没有选择。增加痛苦的检查治疗例如放疗、化疗和手术探查等,有时候是对疾病诊断必要的手段,因此有一半的调查对象没有选择。

在受调查对象中有76.9%的人选择不希望治疗,与此同时,护理隐私能够得到保护;只有23.1%的人没有选择。

器官捐赠 器官捐赠是指当患者被诊断为需要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听不到也看不见时,基于生前的意愿或家属的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人让他们重获健康,或者捐赠给医学院校用于医学教学。

在受调查对象中有47.4%的人愿意捐献器官,也有52.6%的人不愿意捐献器官,没有明显的捐赠倾向。其中在愿意捐献器官的受调查对象中,有88.4%的人愿意捐献眼角膜,是所有愿意捐献器官中比例最高的。

概念认知度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自然死亡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前沿的话题。中国大陆尚没有正式的生前预嘱文本,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人们对生前预嘱的认识程度相对较低,生前预嘱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报道和概念的宣传层面。

实施“生前预嘱”面临的瓶颈

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当前在医院实施生前预嘱的问题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对生前预嘱的可接受程度仍然不高;生前预嘱合法性问题,目前生前预嘱不违反现行的任何法律,但同时也不具有法律效力;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医护人员无法按照患者本人的意愿,更多的是按照家属意愿为患者插上各种“痛苦”的管子,以避免让患者自然死亡所带来的麻烦。

建议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