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提高学历的话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工基础知识是电力拖动技术课程的基础的,牢固地掌握电工基础知识,为电力拖动课程学习带来方便条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易于理解和掌握,难度相对降低,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如:电工基础知识中的串联、并联、混联知识,电与磁的知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知识,交流电路相关知识,常用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及电工测量知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巩固,深入的了解、掌握及应用,为电力拖动内容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常用低压电器
机械设备完成任务不同,工作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使用电器的规格、数量、型号、种类有所区别,所以,学生对常用低压电器的分类、种类、用途、特点、性能,主要应用场合,与其他电器的区别,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和认识。
如:低压断路器(自动空气开关)集线路控制和保护功能于一体。当线路正常工作时,它控制该电路的通与断;当电路中发生短路、过载、失压等情况时,它自动跳闸,切断该电路以保护电路和电器设备。它的特点是操作安全,安装使用方便,工作可靠,动作值可调,分断能力强,动作后不需更换元件。
1.低压断路器分类方法
低压断路器分类包括:按结构分、按操作方式分、按极数分、按安装方式分、按其所在电路中的用途分。一般情况按结构分类,低压断路器结构由触头系统、灭弧装置、操作机构、热脱扣器、电磁脱扣器及绝缘外壳等部分组成。
DZ5系列断路器由三对主触头,一对常开辅助触头和一对常闭辅助触头组成。主触头串于主电路中,用来接通和分段主回路的大电流。当电路出现短路、过载故障时,断路器自动跳闸切断工作电路。
2.低压断路器的使用
低压断路器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断路器的热脱扣器用于过载保护。
(2)电磁脱扣器用于短路保护。
(3)欠压脱扣器用于零压和欠压保护。
(4)低压断路器的型号及意义。
(5)低压断路器的选用。
(6)低压电路器的安装与使用。
(7)低压断路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还有一些常用的继电器,特别是时间继电器,常开、常闭、常开延时闭合、常闭延时断开和一些保护继电器,教师都应该详细介绍和讲解,包括它们动作值的调定等等,学生都要较好掌握。
三、电路知识
学生要掌握电力拖动课程内容,电路图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之一。绘制、识读电路图,是电力拖动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感到困惑、茫然、困难重重。主要是因为电路种类多,越往后学习电路就越复杂,难度也越大,电路越难理解,难以记忆。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正反转、制动和调速控制线路及原理,位置控制与自动往返控制,顺序控制,异地控制线路及原理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给学生讲电路,讲原理,更要讲学习方法。学生要注重简单电路的学习,基础电路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从手动正转控制电路着手,讲解电路的结构原理。该电路较为简单,学生易于绘制、理解和掌握。之后,可以引出点动正转控制电路。与手动正转控制电路比较,该电路添加了手动按钮、接触器、控制电路等内容。电动机的运转不再由低压开关手动直接控制,而由按钮、接触器配合实现自动控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强调与前面电路的区别和不同之处。重点讲解按钮、接触器、控制电路及主电路中与手动正转控制电路的区别,讲解按钮、接触器的配合和作用。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再进行稍微复杂一点电路的教学。如: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教学。它与点动正转控制电路的区别在于:当手离开启动按钮后,电路可以连续正转运行。在电路上的区别是:接触器常开辅助触头与启动按钮并联,增加了自锁部分,同时专设了停车按钮。该电路与点动正转控制电路的区别在于:自锁电路的作用是该电路教学的重点内容,应当反复强调。经过以上电路的教学,学生对电力拖动有了初步的概念,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最终,一些复杂电路的教学,掌握与前面所学电路的区别,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
四、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电力拖动教学的又一不可替代的环节。实践为理论服务,理论指导实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通过实操过程的示范、讲解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电路的结构、组成,巩固理论知识内容,对电路的工作过程更为清晰,对电路的工作原理的理解更为透彻,对常开、常闭、自锁、互锁、串联、并联、主电路、控制电路、等电位点概念的认识更为清晰。
电路安装注意事项:电器布置合理,其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该控制机构是否美观,是否紧凑,更重要的是线路连接的整齐规范程度。合理的电路布局可使布线简捷、成本降低、电路结构紧凑、整齐、便于安装和故障查找。布线安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等电位点的安装。电力拖动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电路,支路较多,等电位点概念需要特别加强,若按支路来接线,接线过程很易出错,很易搞混,难度相对增加。学生思路不清楚,接完哪条路,该接哪条路,有时会一塌糊涂。若采用等电位点方法,利用等电位点来接线,在电路整个接线过程中,只认等电位点。同一等电位点的不同接点,按字母、数字编号,依次进行、逐点接线。这样既方便了接线作业和接线程序,又不易出现接线混乱的情况。大大缩短了接线作业过程,其质量保障也大为提高。第二,电路接点处的连接。导线接头部分的长度对线路的质量和美观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导线接头部分太长,电路易产生不安全隐患,易出现触电、短路等不安全因素,且影响电路的美观程度。但若导线接头部分太短,在节点处常易出现接触不良,断路等现象。所以,在做接线工作时,要把握好连接导线部分长度的处理。第三,按钮处接线。按钮处接线较为繁杂,按钮接按钮、按钮接触头、串联连接、并联连接、与接线端子的连接等,较容易引起接线混乱。把等电位点中不同接点按顺序接线(依次连接),注意按钮的常开、常闭,按钮的进线与出线,必须连接接线端子。
五、电气动作试验
接线工作完成之后,线路工作是否正常,是否达到了质量要求,要经过电气动作试验后方可确认。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线路外观检查良好,不允许有其他杂物参与其中(试验线路整洁,不许有废导线及其接头、废触头、螺钉、塑料等存在),工作电路一定要清理干净。第二,试验场地整洁。第三,按电路工作顺序逐项进行试验。
六、排除故障
排除故障是电力拖动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首先学生要熟悉电路的工作程序,熟练操作电气动作试验。按下哪个按钮,哪个指示灯亮,哪个接触器线圈得电,其接触器动作,沟通哪条电路,哪个电器投入工作,线路的控制关系如何,要一清二楚。是电源问题,电路问题,主电路还是控制电路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线圈动作良好,控制电路工作正常,问题出在主电路。若线圈不工作,接触器不动作,则为控制回路故障。加上仪表的测量,排查范围会逐渐缩小,最终可确立故障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以上电力拖动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电力拖动知识的掌握上了一个新台阶。理论水准大为提高,动手能力大为加强。使得电力拖动教学内容得以深化,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
上好电力拖动技术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是授课教师的责任。笔者根据电力拖动教学的体会和实践,就电力拖动教学质量的深化与提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电工基础
电工基础知识是电力拖动技术课程的基础的,牢固地掌握电工基础知识,为电力拖动课程学习带来方便条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易于理解和掌握,难度相对降低,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如:电工基础知识中的串联、并联、混联知识,电与磁的知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知识,交流电路相关知识,常用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及电工测量知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巩固,深入的了解、掌握及应用,为电力拖动内容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常用低压电器
机械设备完成任务不同,工作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使用电器的规格、数量、型号、种类有所区别,所以,学生对常用低压电器的分类、种类、用途、特点、性能,主要应用场合,与其他电器的区别,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和认识。
如:低压断路器(自动空气开关)集线路控制和保护功能于一体。当线路正常工作时,它控制该电路的通与断;当电路中发生短路、过载、失压等情况时,它自动跳闸,切断该电路以保护电路和电器设备。它的特点是操作安全,安装使用方便,工作可靠,动作值可调,分断能力强,动作后不需更换元件。
1.低压断路器分类方法
低压断路器分类包括:按结构分、按操作方式分、按极数分、按安装方式分、按其所在电路中的用途分。一般情况按结构分类,低压断路器结构由触头系统、灭弧装置、操作机构、热脱扣器、电磁脱扣器及绝缘外壳等部分组成。
DZ5系列断路器由三对主触头,一对常开辅助触头和一对常闭辅助触头组成。主触头串于主电路中,用来接通和分段主回路的大电流。当电路出现短路、过载故障时,断路器自动跳闸切断工作电路。
2.低压断路器的使用
低压断路器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断路器的热脱扣器用于过载保护。
(2)电磁脱扣器用于短路保护。
(3)欠压脱扣器用于零压和欠压保护。
(4)低压断路器的型号及意义。
(5)低压断路器的选用。
(6)低压电路器的安装与使用。
(7)低压断路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还有一些常用的继电器,特别是时间继电器,常开、常闭、常开延时闭合、常闭延时断开和一些保护继电器,教师都应该详细介绍和讲解,包括它们动作值的调定等等,学生都要较好掌握。
三、电路知识
学生要掌握电力拖动课程内容,电路图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之一。绘制、识读电路图,是电力拖动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感到困惑、茫然、困难重重。主要是因为电路种类多,越往后学习电路就越复杂,难度也越大,电路越难理解,难以记忆。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正反转、制动和调速控制线路及原理,位置控制与自动往返控制,顺序控制,异地控制线路及原理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给学生讲电路,讲原理,更要讲学习方法。学生要注重简单电路的学习,基础电路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从手动正转控制电路着手,讲解电路的结构原理。该电路较为简单,学生易于绘制、理解和掌握。之后,可以引出点动正转控制电路。与手动正转控制电路比较,该电路添加了手动按钮、接触器、控制电路等内容。电动机的运转不再由低压开关手动直接控制,而由按钮、接触器配合实现自动控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强调与前面电路的区别和不同之处。重点讲解按钮、接触器、控制电路及主电路中与手动正转控制电路的区别,讲解按钮、接触器的配合和作用。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再进行稍微复杂一点电路的教学。如: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教学。它与点动正转控制电路的区别在于:当手离开启动按钮后,电路可以连续正转运行。在电路上的区别是:接触器常开辅助触头与启动按钮并联,增加了自锁部分,同时专设了停车按钮。该电路与点动正转控制电路的区别在于:自锁电路的作用是该电路教学的重点内容,应当反复强调。经过以上电路的教学,学生对电力拖动有了初步的概念,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最终,一些复杂电路的教学,掌握与前面所学电路的区别,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
四、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电力拖动教学的又一不可替代的环节。实践为理论服务,理论指导实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通过实操过程的示范、讲解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电路的结构、组成,巩固理论知识内容,对电路的工作过程更为清晰,对电路的工作原理的理解更为透彻,对常开、常闭、自锁、互锁、串联、并联、主电路、控制电路、等电位点概念的认识更为清晰。
电路安装注意事项:电器布置合理,其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该控制机构是否美观,是否紧凑,更重要的是线路连接的整齐规范程度。合理的电路布局可使布线简捷、成本降低、电路结构紧凑、整齐、便于安装和故障查找。布线安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等电位点的安装。电力拖动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电路,支路较多,等电位点概念需要特别加强,若按支路来接线,接线过程很易出错,很易搞混,难度相对增加。学生思路不清楚,接完哪条路,该接哪条路,有时会一塌糊涂。若采用等电位点方法,利用等电位点来接线,在电路整个接线过程中,只认等电位点。同一等电位点的不同接点,按字母、数字编号,依次进行、逐点接线。这样既方便了接线作业和接线程序,又不易出现接线混乱的情况。大大缩短了接线作业过程,其质量保障也大为提高。第二,电路接点处的连接。导线接头部分的长度对线路的质量和美观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导线接头部分太长,电路易产生不安全隐患,易出现触电、短路等不安全因素,且影响电路的美观程度。但若导线接头部分太短,在节点处常易出现接触不良,断路等现象。所以,在做接线工作时,要把握好连接导线部分长度的处理。第三,按钮处接线。按钮处接线较为繁杂,按钮接按钮、按钮接触头、串联连接、并联连接、与接线端子的连接等,较容易引起接线混乱。把等电位点中不同接点按顺序接线(依次连接),注意按钮的常开、常闭,按钮的进线与出线,必须连接接线端子。
五、电气动作试验
接线工作完成之后,线路工作是否正常,是否达到了质量要求,要经过电气动作试验后方可确认。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线路外观检查良好,不允许有其他杂物参与其中(试验线路整洁,不许有废导线及其接头、废触头、螺钉、塑料等存在),工作电路一定要清理干净。第二,试验场地整洁。第三,按电路工作顺序逐项进行试验。
六、排除故障
排除故障是电力拖动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首先学生要熟悉电路的工作程序,熟练操作电气动作试验。按下哪个按钮,哪个指示灯亮,哪个接触器线圈得电,其接触器动作,沟通哪条电路,哪个电器投入工作,线路的控制关系如何,要一清二楚。是电源问题,电路问题,主电路还是控制电路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线圈动作良好,控制电路工作正常,问题出在主电路。若线圈不工作,接触器不动作,则为控制回路故障。加上仪表的测量,排查范围会逐渐缩小,最终可确立故障点的确切位置。
当前我国高等数学教育的现状是,高速的发展导致不少院校选用的教学不够规范,甚至不少采用本专科的教学,因此,这些教学大多内容陈旧,与高等数学职业教育的教学发展和市场需求不相符,且教学种类繁多,没有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从另一方面讲,不少院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对教学理论之外的实践常常被忽视。因此,这样的教育状态并没有完全达到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也缺乏科学合理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多数情况下,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编写者往往缺乏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行业实践经验,也没有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导致不少高职院校使用的教学与现代高职教育特征和教学优势不适用,无法发挥出高职教育的科学性,同时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学也无法有效地学习到知识。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立足长远,本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将高职高等教育及教学高度重视起来。
一、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理念
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的新理念是一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善教学建设工作的新观念,它打破了原来以纸介质为知识传播载体的局限,表现出向现代科技中寻找突破的强烈动机。
以往沿用的传统教学,客观上能够满足高等数学系统化教育的需要,但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明显达不到要求。大力推广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用科学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更能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发挥巨大优势,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可以满足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及时反映最新教学改革成果。
近年来,以“立体化”为目标的教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仍然停留在口号上、形式上,跟真正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学建设还有一段距离。广泛开展职业院校高等数学立体化教育和教学的发展建设,是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优势的体系,促进现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育的有机融合,也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必然要求。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还应重视对学生教育方式的改变与创新。
二、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建设方案
高职高专立体化教学建设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传统纸质教学为基础,多媒介、多层次、多形态、多用途的一整套教学解决方案。它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相适应,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以期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目的。
1、高等数学立体化教育在学术上、内容上具有科学性。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立足长远,由“知识理论客体”转向“学生能力主体”,这也是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立体化教学新理念和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基于高等数学的教学特点,应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对传统高等数学教材进行选择与抛弃,努力构建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专业课教学到专业基础课教学再到普通文化课教学”。这是高职院校立体化教学建设的“倒金字塔式”的定位次序,也就是先定位专业课教学,再根据专业课教学定位专业基础课教学,最后根据专业基础课教学定位普通文化课教学,这恰好与传统的职教教学定位时序相反,这样,才会使普通文化课知识和理论紧紧围绕专业课,真正使所谓的知识理论“够用、适度”恰到好处,建立与教学配套的习题库。
3、配套习题库是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习题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难易适度。知识覆盖面广,同时习题类型多样化,包括是非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和计算题等,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对单调题型的厌倦感。
4、有相应配套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案是为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课件,由于电子教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各个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故需要开多个展示窗口,通过这些窗口。教师间可以进行交流切磋,感兴趣的学生能开阔眼界。
三、高职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的特色
开展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资源,如建立电子档案室、电子图书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电子教材、教学演示文稿、案例库和题库,还包括丰富的高等数学扩展知识,以便进步实现服务立体化,存进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动,并即时进行解决学术问题和学术讨论。
1、弘扬立体化,“实用”特色显著。包括教学大纲、纸介质教学、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多媒体素学库和课程网站(其中有教学录像、试题库,电子教学参考书、习题集)等配套性、系列化、立体化的教学的建设,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立体、互动的教学素学。为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提出非常实用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2、有主有辅,主辅分明。立体化教学并不是大杂烩。应当有主有次,以一本优秀纸质教学为主,配套辅导教学、课外读物、案例库、习题库等。
3、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立体化教学不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要具备实用性。比如:主教学便于学生阅读。电子教案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复习,网络课程便于学生自学。视频教学便于学生模仿。
4、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立体化教学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形式上要多样化,既有主教学、辅导教学、案例库等纸质资料,也要有配套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资料等多媒体资料,还须有相应的网站支撑。立体化教学必须与读者产生互动,从而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索和创新的好机会。
5、采用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这是立体化教学建设的关键立体化教学绝不是各种教育资源的简单拼凑,它需要整体的设计,策划的思想应贯穿教学建设过程的始终,教学的每一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应有机地结合,使其相得益彰。
四、结束语
大力发展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及创新教学模式,这是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点。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心技术等技术手段为高等数学教育服务,最终实现高等数学立体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增大,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教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应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外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向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1]。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现状是“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并存[2]。目前许多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如何完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3],探讨激发教学院和系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提供切合操作实际的方法与建议。
一、目前“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校级管理权力下放不足
目前,大部分的过程管理和环节审批仍然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决策和管理权限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当执行力这一因素的重大作用被忽视时,新发展目标、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文件往往成为了学校层面下发的空洞的文字游戏,降低管理效果。
(二)教学院职能定位不明确
教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职称评聘、人员调配、人才引进、经费调度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性和决定权不够,成为简单的上传下达的执行机构,对于一些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学院却不敢管或不愿意管,虽然不易出错,却容易致使教学管理安于现状,办学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和生机。
(三)系部功能弱化
很少有人研究教学院所属的系部功能和系部目标,高校预算也鲜有给予系部教学活动的经费,系主任岗位也属于兼职设置,系主任地位、任务和职责也没有在校级层面上明确,系主任属于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级”干部,系部教学管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没有标准,教学建设、研究、改革、监控等资料的保存完整性没有保障。学校对系部工作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部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导致系部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学校或教学院没有系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对系部未来工作的导向作用,系部工作质量的差别没有在学校、学院的管理机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下,校院系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学校主要负责目标管理和监控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学院重点负责学科建设并监控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系的重点是负责专业建设并保证教学质量[4]。
(一)一级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宏观决策与调控的核心能力
一级管理组织包括学校党委会、学校行政和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组织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框架、任免干部、考核绩效、检查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筹措并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1.作为教学主办者,宏观管理权由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负责。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偏差,确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要负责校园基本建设,扩大对外交往,注重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的协调性等协调性工作都是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主要职责。2.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发展的宏观政策。学校职能部门包括人事、教务、财务、科技、资产、对外办事处等部门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职责是根据行使职能分块处理学校的具体事务。凭借学校政策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利用外部因素影响来引导教学院各项活动的进行,使用目标、规划、督导、评估和经费投入等杠杆因素直接调控教学院的具体工作,进而间接调控学院的教学管理目标,促进学院工作的科学有效发展,使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学校宏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二)强化教学院教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地位
教学院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的情况最了解,教学院应该是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主体和中心,应担当起本单位教学管理的重任[5]。教学院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制定具体计划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既充当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承担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的任务,又是执行者、控制者,负责维持教学秩序,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学生管理。(1)教学院应具有自主的教学管理权限。教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应该实行“准企业化模式操作”。即按照教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课时数、实习实训所需经费等按比例下拨各项资金。学院可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包括制订、调整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经费管理权与使用权、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权、教师岗位聘任权、实验室管理权、学科专业规划建设权,使教学院成为办学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从事教学管理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2)教学院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教学院在拥有更多自时,义务和责任也相应增加。明确规定教学院主要领导的管理职责;设立学院的教学委员会,主管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咨询、研究工作;应定期研究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发展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业务骨干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主要完成者,在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重视培育教学名师,提升教学团队,鼓励并大力支持他们发挥在基层学术事务、教学、科研以及学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三)夯实系部管理职能
学院所属系部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其设立与调整的依据是一个或多个相近专业,或者是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集合;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是直接在系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师依课程(或专业)和兴趣组成课程(或学术)小组,负责组织和落实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6]。系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和学风建设。每个系部把本系部的教师管理好,问题解决好,保证每个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都能不断地提高,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也就能得到提升。1.设立系部教学管理的专项经费预算。每年由学校人事处核定学年度每个系部的教职工人数,确定经费标准和经费总额,规定系部教学管理费、办公费、学术活动费、差旅费、短期培训费等支付办法。2.明确规定系主任的权益与职责,择优选拔系主任。通过制定《系部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系部主任的义务、职责和权力。适当提高系主任的待遇,有利于调动系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系主任工作的创造性。3.制定《系部评估质量标准》。按照标准规定,对系部工作和成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对评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求限期整改。通过系部评估质量标准,各个系部不断自查和改进,通过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创建优质高效系部。4.定期召开系主任工作会议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加强教学院与系部之间的沟通,加强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系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文章探讨了高校实施的“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主要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切实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为其赋予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学校和教学院必须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谢献忠 聂忆华 刘丽芳 钟新谷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西玲.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2,4:83.
[2]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0.
[3]赵保全,孟莉,刘圣汉.校院两级管理十年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7.
随着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指导思想的提出,这也对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不仅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能够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因此在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科学方法及科学制度来全面的推进档案管理的开展,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确保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的实现。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档案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来,档案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央,成不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就使档案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对档案信息服务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一、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
(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在信息化时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档案作为富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档案是对历史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而且档案涵盖的范围较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当前推动文化发展及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建设工作,档案不仅能够丰富区域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利于区域文化品味的提升。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加快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使档案的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为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新兴媒体普及程序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网民人数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使档案管理的载体、渠道的样式更为丰富,加快了档案收集、馆藏、应用及传播等方面的改革,档案管理开始向系统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对档案信息多元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家相关政策及条件的颁布实施也为公众赋予了更多的档案知情权,档案管理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增强,对档案管理方式创新及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其站在信息技术的前沿,更好的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进行掌握,通过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从而使档案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推动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档案建设工作提出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前档案管理队伍从上到下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然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及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档案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员缺乏,这都对档案管理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当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中整体水平还较低,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许多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模式上。相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讲,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和应用相对滞后,档案检索效率不高,档案网络信息安全存在较大威胁。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标准化和制度化体系,在一些基层档案管理部门,还没有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和质量要求,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这都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因此需要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实现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为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科学发展观念
提高科学化水平是档案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而。要增强服务意识。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信息需求方向,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创新意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注重研究新情况、把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以新的思维对待新的形势,推动档案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二)完善相应制度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是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和保证。要从宏观立法和微观运行方面,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推进工作创新、促进科学化水平提高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导向。从党和政府来说,要把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一个部门、单位来说,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完善相应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制,注重发挥档案工作的作用,为档案工作科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具体到档案管理部门,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从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使整个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同时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部潜力,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档案管理是一门科学,特别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技术更先进、内容更丰富、分工更专业,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应具备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要掌握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同时还要具有统筹安排、耐心细致、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基本品质和良好作风。要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设学习型档案管理队伍,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拓展优化管理的途径渠道。重视档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建设科技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为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结束语
在当前档案事业建设过程中,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作为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加强和改进档案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在组织领导上将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放在档案工作的突出位置上来,同时还需要在思想观念、制度建设和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加快提升,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保障体系,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也变得越来越急切。下面笔者基于自身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以及积累,将档案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就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路径进行详细地阐述。
[
关键词 ] 路径;科学化;提高;水平;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67-02
在卫生工作中,医院档案管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医院做好其整体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此,医院必须要加大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视度,通过合理且科学地档案管理,以此为医院健康且可持续运行和发展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以及质量,为医院做出科学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1]。下面文章就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途径进行详细地阐述。
1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档案管理这一工作所面临的考验以及挑战也随之增多,不管是其外延,还是其内涵均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包含了运行模式方式的创新与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同时也包含了扩大外延范围以及扩展内涵要素,在这之中不仅包含了管理“量”的扩张,同时也包含了其“质”的提高[2]。但是就当前我国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档案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即无序以及零散保存,因人员的流动, 使得很多档案资料保存于个人或者由各部门自行来进行保管,一旦关键人员跳槽或者离职,很容易使档案管理层面出现断裂现象,导致工作无法有效地开展,严重时,还会造成重要信息流失。此外,随着文档一体化、办公自动化以及电子文件等的出现,档案的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技术以及模式已满足不了当前医院档案管理的需求,但是相对于电子文件而言,纸质档案载体更为安全和稳定,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也变的特别重要。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适应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广泛应用,医院也逐步向科学化以及信息化方向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上,必须要对档案收集工作进行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渠道、载体以及样式等,加大医院档案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建设力度,基于自身实际发展需求以及现状的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继而进一步使其档案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②能够加快医院档案管理长期、稳定且快速的发展。(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据统计,目前我国很多医院档案管理的整体工作上已经得了相应的进步以及发展[3]。但是在当前这种新历史形势下,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依任重而道远,信息化水平不是很高,且从业人员自身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对此,要想促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稳定、长期以及健康地发展,必须要在科学化水平的提高上多下功夫。
③各医院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均会利用当前在社会市场上所出现的各种医疗新技术,经过先进医疗及时以及设备的引进,也使得医院现代化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而在这种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医疗信息也随之增多,以往档案管理制度已满足不了当前实践需求。对此为适应当前时代的快速发展,推动医院的建设以及发展,通过科学且合理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变得尤为重要,通过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不仅可使医院档案建设水平和其他相关工作一同进行获得保障,还便于档案管理科学化以及信息化建设目的的实现。
2 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途径
①构建先进科学的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系统中,积累以及管理档案资料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来讲,首先必须要认识到在医院整体管理工作中,档案资料信息管理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将档案资料看作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借助于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医院整个管理工作的质量。其次,要突破以往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散步各格式这一格局,构建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合理设置档案室,并集中统一对档案实施管理,构建一个健全的档案信息库[4]。除此之外,在档案资料管理过程中,还必须要明确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以及各医护人员自身的责任,经过科学且合理地分工,建立一个科学且合理的网络化档案资料管理模式,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还应积极推进分级管理,通过合理且科学的管理,提高医院综合管理能力,将医院各档案资料信息自身所有的利用价值充分地挖掘出来。
②加快医院档案资料系统化、信息化以及科学化的建设。近年来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信息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不断地提高,社会已成为一个信息化社会,同时信息技术也开始渗入至各个行业。在医院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想切实提升其自身管理水平与效率,推动医院的档案管理发展,首先必须要做好配备软件以及计算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工作,完善医院数据库以及电子档案目录,以此提高医院档案管计算机管理水平。其次,合理且科学地利用当前现有的各种现代通信技术,达到联网检索、成批检索以及联机检索档案的目标,对档案信息见的传递实施网络化管理,以此查询效率,实现档案资料共享[5]。除此之外,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还应有效利用光学技术,以此提高医院档信息资料的存储密度,保护好医院档案的原件。
③档案管理要求以及标准的规范。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档案信息资料的标准以及要求必须要具有规范性,同时医院还应加快档案资料标准化建设的脚步,完善档案制度,以此推动档案资料信息向更为规范化且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在医院原有档案制度与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并做好归档工作、库房管理、保管、保密以及鉴定等工作。为避免医院档案信息资料的遗失以及损坏,应严格执行登记制度,借助于制度化管理,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实现归档工作以及建档工作规范化管理[6]。通过这种方式,可使以往繁复原始资料的分类得到规范化,以此使其成为序列分明、主题明确、层次清晰以及纲目清晰的档案,继而进一步提高档案综合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应健全档案管理评估机制,借助于现代化管理设施以及方式来科学化管理档案,合理且科学地评估医院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对其档案资料实施合理且有效地审核。以此切实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以及质量。
④加强医院档案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切实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信息化水平,除了要做好上述这几项工作以外,医院还要加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医院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今后发展趋势,合理且科学地配备管理人员,引进管理综合技能较高且职业责任感也比较强的管理人才,以此不断提升整个医院档案者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其管理水平得到得到提高。同时,医院还应加大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教育的力度,通过不同有效途径以及形式的利用来推动管理工作的开展,确保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得以有序且正常地进行。此外,医院还应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在医院全系统年度考核上,可将该内容纳入至此,借助于合理且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以及评价考核机制,以此激发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来,强化管理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使其管理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除了要切实加大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力度以外,同时还应完善档案管理系统,加大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与教育,以此更好地适应医院发展改革的需求,推动医院管理逐步向可科学化、系统化以及信息化方向发展。
[
参考文献]
[1] 谢玉.关于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路径选择的分析[J].才智 ,2013,(24):321-321.
[2] 韩文琳.对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39-41.
[3] 冯舫女.加强档案工作发展规律研究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J].北京档案,2012(11):1.
[4] 李翠兰.加强疾控档案管理提高中心服务水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6):197
我校开设的物理化学是面向工科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涉及化工、应化、环境、制药、材料、轻化等专业。它是物理和化学交叉学科,采用物理的方法来解决化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和研究化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的学科,主要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界面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较抽象和复杂,不同于以往所学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而且物理化学课程概念性、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都很强,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公式,而且每一个公式适用的具体条件又千变万化。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物理化学抽象难懂,公式复杂难记,觉得很难从实质上掌握,再加上工科基础课课时少。如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轻松愉快的学习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质上掌握物理化学的核心内容,这是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工科的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改革。在有限的学时内精选课程内容,突出难易,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做好预习,提前复习和物理化学相关的数学知识
物理化学是物理与化学的交叉学科,和以往的无机、有机、分析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里面很多重要的原理、公式和结论都是用数学公式总结的。在物理化学课讲授的过程中,公式和结论都是在数学公式的一步步推导过程中得出来的,这些过程就会依靠大量的数学知识。经验表明:整个物理化学所应用的主要的数学知识就是微积分方面的,在物理化学中所推到的公式都是用状态函数表示的,和以往学生学习高数的形式还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同学们会举一反三,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化学中去。对于工科的学生在这一方面会掌握的更好一些,主要是因为工科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而且工科的学生男生居多,理性思维相对来说强一些。虽然同学以前学过这些相关数学知识,但是在准备上物理化学之前应该做好数学方面的预习,这样才能对物理化学相关的公式能掌握的更好。
例如:在学习热力学基本方程以及麦克斯韦关系式时,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熵的定义式推导出,再根据焓的定义式,再对焓的状态函数进行全微分,得出,把代入到,得出,之后相继的就能推导出其他两个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克斯韦关系式主要就是从热力学基本方程出发,利用状态函数的二阶偏导与求导顺序无关这一性质,就可得麦克斯韦关系式。上述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利用数学方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掌握数学相关知识,对于物理化学公式推导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之前,提前安排好学生复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在推导公式时有必要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一下,重点强调应用。
二、建立学习物理化学整体框架,注重知识点的衔接
物理化学整体的教学内容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以及胶体界面等内容。对于工科院校开设物理化学,课时少,内容多,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的放矢,难易适当,建立整体的学习框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物理化学中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对于这样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不能只给学生简单的复述内容,应该从具体生动或者是和实际相联系的例子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理解概念和定律,首先要清楚这个概念和定律的来龙去脉,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为什么要引用这样的概念和定律?根据哪些事实例子总结得出来的?如何给出定义以及这个概念或者是定律给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表达形式?这个定律和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又是什么?利用这个概念或者是定律我们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学习概念或者是定律必须想到的问题。
例如:我们在讲解熵(S)这个状态函数的时,首先要清楚熵的引入是从卡诺循环的热温商之和出发得出的,它的定义式,这个状态函数虽然是克劳修斯定义的一个状态函数,它具有状态函数广度量的性质。但是不同于第二章定义的状态函数焓,熵具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是系统无序度的一个量度,它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自然的结果。熵没有绝对值,只有初始状态确定后才能计算出熵变,熵变的定义式可逆热与温度的比值,如果利用熵的定义式来计算熵变,整个系统一定是一个可逆过程,不是可逆过程不能利用熵的定义式来计算熵变。
胡英院士说过:“作为一本教材,希望学生学了以后,能知道一类知识在框架中的位置,以便今后深入考察和钻研:更希望通过典型章节的学习,体会字里行间蕴藏着的科学方法。教学内容一定要少而精,这样才能为今后博而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主要帮助同学们理清整体的学习思路,建立相对比较完整的学习框架,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自己学习,总结和应用。
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国际化的语言,就我国现在的发展现状来说,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高校的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改革,多媒体网络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一种应运而生的英语教学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多媒体网络化下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体,学生则处于接受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缺陷,这就有了多媒体的引入。但是现在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也是不容乐观的,因为有不少的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并没有因为多媒体的介入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只是利用多媒体把英语课程上的英语知识展现出来,并没有使多媒体发挥它本身的优势,这样多媒体的引入就失去了作用,也就没有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也可以说,用不用多媒体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
多媒体教学是借助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完成教学的,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一改变对教学方法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化的多元性,是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来丰富英语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死板乏味的现象,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离不开传统教学的一些方法,所以就可以结合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的优势,来优化英语教学方法。这一过程显然是需要磨合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上具备灵活变通的能力,比如说,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的音频效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单词,在多媒体播放单词的读音,对单词的应用进行举例时,教师就可以对单词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单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因为单纯地靠多媒体播放来学习还不能使学生完全的掌握单词,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就能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在英语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是有很多种的,多媒体教学就是非常独特的一种,而且有了多媒体网络的支持,会使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发生很大的改变,英语教学会更容易进行,教学效果也会更明显[1]。
二、多媒体网络化下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教学的教学环境也比较枯燥,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降低,甚至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听课,更别说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提问和课堂活动中去。此外,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所改变,但有的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也就只是利用多媒体省去自己板书的麻烦,简单地把课本上的知识录入多媒体中,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这样就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反而是吧多媒体当作是代劳的工具,这样的情况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也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的英语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还要求学生的口语能力达到一定的标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授的读法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也都是按照自己对读法的理解进行阅读,这种方法很容易使口语不标准。多媒体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其本身的优势,通过视频和真实的语言素材来营造一个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因为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每台电脑都是相互连接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脑上的麦克风与任何一位学生或者是教室进行交流,真正地把英语说出来,并是以与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教室也可以通过主控板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设定一个情景,让学生在分组里根据所设情景进行讨论和会话,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真实的情景中,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英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英语教学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情景来实现英语知识的学习,而且视频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能集中注意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去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应用英语,实现高校英语教育的价值[2]。
三、多媒体网络化下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评价
从小学到高中,对学生的评价一直都是以一张试卷来决定,在考试结束后往往会有学生因为临场发挥而造成一个学期的学习就定格在考试失误的试卷上。现在在大学中还存在这种情况,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最后的考试,所以也就是学生学习知识时并没有真正地对知识理解和掌握,这种现象在英语教育中会给学生应用英语时造成很大的困难。虽然现在对评价机制有所改革,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落实,所以现在的高校英语教学评价环节还是处在原来的状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已经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就像上面所说的多媒体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所以对英语教学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
多媒体网络化的融入,使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的教学评价有了很大改变,因为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是与传统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也有很大的改革,所以就不能以传统的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所以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学习情况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室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把每次测试成绩都录入到一个表格里,并且这个表格对学生是可见的,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自己每次的测试成绩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之处。在测试时,教师可以通过主控板把测试的题目发给学生,而且测试题目要包含所学单元加上之前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测试完成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和对学过的知识的测评。然后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成绩录入,并针对学生平时的上课情况、听课态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等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找出学生测试不理想的主要因素,进而使学生加强该方面的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针对测试不理想的同学,教师在找出学生测试不理想的同时,还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使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多媒体网络化的教学能实现对学生不同形式的测试,为教学评价提供更多的依据,使教学评价更合理,评价结果对学生更有利,这也是多媒体网络化的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突出的表现[3]。
除了上面所述的几个方面,多媒体网络化在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的师生之间交流也有一定的影响。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选择用汉语交流,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使用英语时会害怕自己说错而出丑,所以一般不会用英语交流。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教师通过设计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情境中,在英语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一个对话情境,然后由学生和教师根据视频中的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英语进行模仿,在师生的交流中能够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的勇气和信心,这样就能使英语的实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通过多媒体来设定场景,能让学生更容易联想到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使用英语更加得心应手,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特别是学生认为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高,与教师对话会有压力,而且认为自己说的是错的,从而降低自己的信心,利用多媒体来设定一个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情景,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主角,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则充当配角,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利用多媒体能够使师生的沟通变得很轻松,使师生关系更融洽[4]。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多媒体网络化在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及教学中师生的交流环节等都有很明显的应用效果,所以在实际的高校英语教学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化的优势,发挥多媒体网络化在高校英语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段红.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162-163.
1.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
高等院校图书馆中蕴含了丰富的图书资料,而且文献种类多样,其中涵盖了文法理工等各种学科,同样也蕴含了相关优秀成果。高校?D书馆会对学术界最新的动态进行实时关注,并且采购最新图书资料以及前沿科研成果。而针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大学生可以充分考量自身专业需求与兴趣,进行广泛地阅读,以进一步增强自身文化素质,为提升其文化素养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1]。现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能够尽快转变成数字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检索馆藏资源并在短时间内获取,进而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图书馆建设方面需要始终遵循特定原则,彰显知识的重要性,体现高校办学理念。在高等院校中,图书馆位于核心位置,环境优美,能够使读者获取更为理想的阅读体验。基于此,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也突显了人文关怀,内部装修都是根据大学生阅读特点而设计。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对于大学生而言是除课堂以外的学习场所,人文关怀设计可以为读者营造更为舒适的阅读氛围。
二、构建高校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部分高等院校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正处于探索时期,所以管理水平不高。而实现馆藏文献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能够为文献检索提供便利,进一步实现共享[2]。然而,部分高校的图书馆受资金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亦或是传统图书馆管理思想的影响,在构建信息化管理机制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系统并不完善,所以,学生在文献检索过程中的难度相对较大,对其阅读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绝大多数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素养缺乏。而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机制需要有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作为重要基础。作为专业管理人员,最关键的就是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图书分类与整理的专业技能予以全面掌握,学习目录学与音韵学等多方面知识。然而,很多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是非科班出身,所以专业水平不高,难以担任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重任,也无法实现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最后,很多高校图书馆仍然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紧跟信息化管理发展步伐。而在互联网环境之下,衡量图书馆影响力的指标已经从图书数量、阅览室读者数量转变为资源特色及利用效率[3]。其中,高校图书馆始终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没有实现和其他图书馆的交流及合作。最重要的是,图书和文献资源的更新速度较慢,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效果不理想,难以和读者实现交流与互动,对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推动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1.全面建设图书馆设施并加强馆际沟通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与舒适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平台,使其文化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图书馆也需要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
第一,高校图书馆需要对更多的文献信息进行采集,将顺应时展要求的文献资源引入到校园当中。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引进纸质图书资料,同时,还应当关注电子资源与多种类型数据库的合理引进。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为高校学生的阅读提供多样化选择,以保证大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更丰富的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4]。
第二,高校图书馆应当有机结合自身馆藏和信息技术,进一步促进馆藏资源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实现。其中,将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基础,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馆藏资源数据库。另外,还应当积极引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献检索系统,以保证读者在检索图书资料方面更加方便。
第三,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像是微信、微博与博客等,通过视频与动画等多种形式,为读者推送图书馆的全新资源信息以及学术交流信息内容,有效地缩短两者之间距离。通过图书馆和读者间信息沟通与交流,能够鼓励学生进入到图书馆当中,实现广泛性阅读,增强自身文化素养。站在读者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应当对学生提出的图书馆建设意见进行及时处理,并且考虑大学生实际需求引入更受欢迎与认可的文献资源。
第四,高校图书馆应当实现馆际交流与协作,互相借鉴,确保取长补短,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样也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营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馆际之间的文献传递与互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方面能够实现全面共享,提高文献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为学生营造更多阅读选择时间[5]。
2.全面强化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水平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档案学专业知识,基于此,还应该不断学习管理与信息化构建相关性知识。
第一,高校需要建立并健全图书馆工作人员选拔与考核机制。通过选拔与考试的形式,引进具备高专业素养与信息化管理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
第二,高等院校应当定期组织并开展图书馆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以专家讲座或者是技能比赛等多样化活动形式,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其技能水平。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管理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起着基础、指路、发展等综合作用。体育教学管理,具体地说包括学院的有关体育部门、管理人员对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管理,如课程编订、管理课程实施及管理课程评价。从大的方面来看,体育教学管理包含体育课程、管理制度、人材培养、教学目标、师生关系等。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的管理也属于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如何上课、如何考核、课外活动如何开展等。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好的教学环境,浓烈的学术氛围,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为此,教学管理工作要有计划,有原则,有方法的进行管理,领导和控制教学活动,最终使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质量的关键,是保证教学秩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的工作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体育教学管理是取得良好体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目标就是培养人才。任何教育的本质都是人的培养,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只注重对体育教育的专业培养而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最终会导致高职院校体育中人文教育的失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一样,都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育人。高职院校体育必须将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有效地融合体育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要改变过于强调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而不注重学生人文及科学教育的状况,要大力加强体育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要改变教学内容太过注重体育专业而忽视其他学科的状况,实现社会生活现实与学科内容之间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结。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养成。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当前,教育竞争异常激烈,高职院校要想增强竞争能力,就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快速提高教学质量。要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秩序有条不稳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管理制度,应注重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地位及作用。要充分肯定教师学生的兴趣,尊重师生的情感,鼓励支持师生的自主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管理者,要正确的对体育教师进行管理,要在工作与休息间做好平衡工作。要建立与体育教师有效沟通的体制,让教师参与到管理中,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在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抓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时,管理者要真诚地与体育教师合作,要做到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融入教师群体,深入了解他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
(三)注重人才培养
在教学管理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是教育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保证。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较好的综合素质,加之目前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学生不断增多,工作越来越复杂,工作人员要始终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各项管理工作。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一批既懂教育又有着专业管理能力以及管理素质的管理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职前所接受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改变的体育教育教学的需求,为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脚步,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要搞好教学管理工作,师生关第一定要处理好。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师生关系的管理。要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创造良好的环境,制造有利的氛围,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课外的生活情况,心理状况,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兴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在对师生关系的管理上,要追求师生关系亲密,友好无间,促使他们共同发展,一起成长。
(五)完善激励制度
激励是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且运用得当会产生良好效果的一环。激励制度制定的正确科学,可以成为组织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激励是一个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人的需要有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两种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可以保证教师的正常工作,为促使教师更好的工作,精神需要的满足也很重要。高职院校体育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个体需要差异,在重视物质需要的同时注重其精神需要的满足。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增长最快的一个亮点,教学管理作为高职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不断进行优化,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注重人才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教师敬业,管理人员爱岗的工作精神,不断提高教学素质,强化管理,为教学目标的完成,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高中地理教学中,城市化问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侧重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特征及城市化的地区差异等知识的考察,考核能力要求较高。教材中,对城市化问题的介绍较为简略。本人试对其中几个问题加以探讨,力求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城市化的含义问题
1.城市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概括地讲,城市化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和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城市化一词应包括4个含义:(1)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T.Friedmann)认为城市化包括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Ⅱ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也是城市化
美国学者哈里斯(C.D.Harris)、亚里三大(J.W.Alexander),法国的查博特(G•chabot)等认为,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变化完全是城市中的一个现象,它从属于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他们认为,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转化也仍在进行。例如,建筑密度较为稀疏的地域,随着商业网点的增多、交通线路的开辟,人流将逐渐稠密,建筑密度升高。再如,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内部一些设施较为落后的地段逐渐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诸如这些城市内部地域级差的变化,都属于城市化概念的范畴。
二、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问题
单就逆城市化来讲授,学生较难理解。我们不妨引入城市化的空间进程来探讨。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可将城市化空间进程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个连续的变质阶段。
幻灯展示图ⅠⅡⅢⅣ后,依次讲解4个问题。
1.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图Ⅰ)。对此含义,前面已作了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2.郊区城市化
二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进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4000万人(占全美人口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图Ⅱ)。这里的郊区,是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临近地域,主要是城市化核心地区以外的城市边缘(周一星,1995)。
在郊区化过程中,首先,是人口;然后,是工业、服务业、商业、事物部门,办公室从中心区向外迁移。例如,美国12个最大的城市(除洛杉矶外)在1950~1975年间郊区人口平均增加了207,结果是12个城市的城市总人口中,市区人口所占比重由61.3下降为31.8,而郊区人口比重则从38.7上升到68.25。再如,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费城、底特律、克利夫兰、波士顿、巴尔的摩、华盛顿诸城,新建住宅的80分布在郊区。巴黎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共有320个居住单元,其中,200万个位于郊区。
3.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图Ⅲ)。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等。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1961~1971年间,伦敦人口减少0.8%,6个大城市人口减少1;1971~1981年间,它们的人口又分别减少了10.1和5.4。在此期间,新城人口分别增加28.5和21.2,退休和度假城市人口增加9和2.7%。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1)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2)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们在乡村也可享受到城市一样的物质条件;(3)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老城区地价上涨;(4)城市交通日益方便、快捷,等等。可以认为,逆城市化是郊区城市化的纵深发展。
4.再城市化
面队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的问题,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图Ⅲ)。与此类似,英国大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的下降后,于1985年起开始微弱增长,也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
三、发展中国家的“假城市化”和城市化不足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起步晚、发展快,二是城市化水平较低,三是城市发展不合理。前两个特点学生较易理解,对城市发展不合理问题应作详细讲解。
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1.过度城市化即假城市化
这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一种消极型城市化。它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明显超过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城市化状态,主要表现在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地流入大城市,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无法实现职业上的转换。中非地区和印度是过度城市化最集中的地区。
当国家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时,城市化发展的失控会造成城市人口增加与就业机会不足,以及农村人口减少与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下降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城市病也随之产生。城市化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有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况。例如,198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有119个,400万以上的超级城市有22个,其数量超过发达国家。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远不如瑞士、奥地利、芬兰、意大利等国,但其城市化的水平(74,1993年)却明显高于瑞士(60%)、奥地利(55)、芬兰(62%)、意大利(67%),其结果是不但没有带来高度工业化和经济繁荣,反而使乡村凋敝、农业衰败,给城市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2.城市化不足
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不足。这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往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城市化不足,即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判断依据为G.S.Tolly模型。中国、俄罗斯、东欧是城市化不足状态较为典型的地区。
城市化不足,主要是人为政策的结果。当地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结果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城市文明得不到应有的普及。例如,1980年,世界平均城市人口比重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19.39。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院,1995.
[2]许学强,朱剑如.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8.
[3]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
[4]胡序威.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剖析.城市规划,1983.
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甚至评价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也与这个人的信息获取、应用等能力息息相关。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观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中,信息技术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已成为各个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考虑的热点问题。
一、信息化改革是体育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化时代的内容。
信息技术包括的范围很广泛,体现在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加工、利用和表达的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通常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结合相应的软件工具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取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储存、传输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各种信息的取得、加工、传输等变得更加容易,而且具备可选择性。在资源信息分配上,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二)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的速度也是瞬息万变,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都有所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着很大的联系。体育信息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与体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正不断向前发展。首先,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传输各种体育信息,二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次,多媒体作为体育教学和体育信息传达的一种方式,其技术在体育信息学科中得到了综合的运用;再次,为使体育信息业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把建立信息数据库作为首要的任务;最后,信息学科的应用,也带动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研究与信息产业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二、信息化改革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对于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中优秀的经验予以继承,但同时又不局限于传统教学,在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使体育教学更富有时代气息,更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一)选择适合的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产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只要对目标产生兴趣,在知识接受方面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作为以运动为主的学科,在学生的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存在着学生只喜欢体育,对体育课却并不喜欢,甚至在上课的过程中找各种借口逃避教学内容。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通过“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学习知识是被动的,完全没有自主性。教师教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内容,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很难建立起自己的兴趣而自发地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乏味、空洞。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鲜的教学体验,学生对此充满好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观,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强烈兴趣。例如在上跨栏课时,放一段我国著名田径运动员刘翔在各场大赛中夺冠的场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还可以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跨栏的兴趣。兴趣被激发,学生就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就可以让学生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加快教学内容的创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传统体育教学中,基本上所有的工作都是由教师手工完成,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档案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及对考试成绩的评分,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工作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一些信息资源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高校体育教学由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在高校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思路,不仅提高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学生的需求能够快速地反馈到学校管理决策层,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学生反馈的需求及变化,学校管理层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战略,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个性化的特点。
(三)共享体育教学信息,合作开展体育教学研究。
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学资源拓宽了渠道。通过资源共享,可以使高校获得更多的资料信息,对他人的成功经验作出分析,然后依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借鉴和改进;通过资源共享,还可以让老师检讨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在观念上进行不断的更新;通过资源共享,可以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体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在共享他人信息的同时,自己的信息也可以传递给他人,实现双方共同的交流。在当前,校园网已迅速地发展起来,利用互联网的普及,为各高校的体育教学实现信息共享提供有利的条件。
在我国很多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宽带业务和光纤通信使信息共享的速度比以前加快了很多。如今,大容量存储技术、网上视频技术都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这进一步保障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信息共享与交流。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资源的取得不仅可以跨校、跨省,而且可以跨国。通过对采集到的信息经过储存、加工、再传输,科研成果得到高度的共享,避免同一科研工作的重复实验。
三、结语
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运用,实际上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优秀方面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予以改进、创新。把信息技术当做是学习的认知工具,拓展学生的视听空间。这种优势是在其他教学手段中难以体现和替代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最终可能会成为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本文拟就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进行介绍,并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这一思路下,就如何提高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进行探讨。
一、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飞速增加,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二者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大扩招的历程,高等教育也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众多的中国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为我国整体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保证。其中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大学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人才,同时,其他层次的高等院校也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2007年3月共有318所,为140余万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办学模式也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
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要有不同的质量观。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这其中既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基础建设人才,在这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中,众多的高等学校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办特色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缩短与就业岗位的距离,进行了有特色教育的多样化尝试。
二、独立学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
我们认为,独立学院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
1.以多样化质量观为基础形成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意识
对大多数高校而言,由于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及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类型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相关的探讨,如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办学类型的多样化、培养目标的多样化、质量标准的多样化。这些探讨对于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事实上也就是要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应以办出特色,在特色的基础上办出水平,以是否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为标准。另外,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是多样化质量观应当考虑的问题。一些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主要追求的是适应他们知识水平与个人能力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通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获得较高的就业能力。对于这样的教育要求,就应当用相应的教育服务来满足,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多样化质量目标需要考虑的问题。
2.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
我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对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中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潘教授还指出,定位问题解决之后,进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特色问题。众多的高等教育要生存,要发展,主要靠的就是特色,而特色对于众多的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校尤其重要。潘教授认为,这些大学的质量重点不在理论,不在学术水平,而在于能不能动手,能不能上岗,能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发展的需要。这些精辟的见解为中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质量观给出了最好的注解,为正确认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如何提高自己的质量提供了范例。
作为一所由山西大学创办的独立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办学者们较早地认识到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重要性,经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目标,培养适用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在未来5~10年内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型现代化大学”的办学定位,这一办学定位给出了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发展思路,给学院的办学指明了方向。首先,它将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这就明确指出学院是以培养本科人才为目标,学院的办学层次定位为本科;其次,它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确立了学院培养人才的类型定位,为具体的办学过程指明了方向;第三,它指明了学院的发展目标为特色鲜明的教学型现代化大学,规定了学院5~10年内的发展目标为教学型大学,确立了学院的类型定位;第四,它指明了学院的服务面向,即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地方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五,市场需求、社会需要将是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指针,是决定重要事项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第六,定位中提出的办现代化大学的要求体现了学院办学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在办学特色方面,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学院从建院开始就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办学的思路。围绕实践能力办学,体现在办学的各个方面。如在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定等方面,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
3.以实践能力为中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
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在学院的教学质量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体现办学定位、实现培养具有现代商务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修订计划与大纲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原则:第一,以学院的办学定位为指导,以培养具有现代商务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与专业相适应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制定具有现代商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现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第三,引入自主学习教学理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加强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根据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考虑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院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板块。理论教学板块设置公共基础课、学科(专
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模块,实践教学板块设置课内实践课程和课外实践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这样设置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使得各教学单位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专业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相关专业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有一个基础的框架,重要的或核心的问题是构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理论课同步的实践(实验)教学,二是单独设置的实践(实验)课程,三是课外实践项目。在这三个方面中,单独设置的实践(实验)课程及课外实践项目又居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也是计划编制过程中的难点。单独设置的实践(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或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各教学单位要根据专业的特点,找出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开设一定数量(如3~5门)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以形成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关于课外实践项目,除了统一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关键是要根据专业需要及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形成对实践能力形成有促进作用的课外实践项目,充分利用已有的实践实训基地,以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关键技能的能力与水平。总之,要通过各类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使学生通过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内容的学习,获得良好的社会竞争力。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些思路,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目标。
4.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进行教学服务的提供与管理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教学服务的提供与管理均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文化成绩不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意识较差。然而这些学生也有其优点,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思想比较活跃,动手的热情与积极性都比较高。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作为独立学院的管理者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服务的提供与管理:
(1)研究学生的需求。独立学院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求。事实上,学生的需求体现了社会的需求,是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的。因此,要通过调研了解社会对专业设置的需求、企业对专业课程的需求以及岗位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在明确这些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对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与管理,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这些能力培养体现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时的安排设计、见习与实习等过程中。
(3)严格学生管理。独立学院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以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通过各种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具有独立学院特点的管理制度。
(4)与学生交朋友。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要与学生交朋友,及时发现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将育人与传授知识结合起来。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趋势与要求。多媒体素材可丰富了英语教学,大量信息的注入,鲜活生动多样的表现形式,推动了外语教学的最新发展,进一步促进和融合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素材的认识与思考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观念,应该“把好脉”,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灵活地,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环境教学视学生为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多媒体素材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对于学生,“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ALLasarus)的研究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相比,显示出更大的优势。这也就是说,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兴趣更为重要。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增加趣味性,启用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素材。将由知识的注入转变为开发学生的智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自主高效去完成学习任务。
二、当前英语教学现状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传统教学模式所遗留的弊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不利教学发展的网络资源环境,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网络资源的配置,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对教师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熟悉、运用操作的技能要求,学生以往学习过程中不良的学习态度、学习模式等,诸多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媒体素材的使用,制约了大学英语的发展。外语教学也应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即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互为补充。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双语教学也不应单纯是语言教学,而应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理念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待英汉语文化差异的正确观念,从而保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广大英语教师也应切实考虑到英语,这一国际性的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非母语使用者的文化、语言、地域乃至个人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各种英语变体。为了避免有些学生甚至运用本族文化的语言交际准则去套用外语,“目的语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三、利用多媒体素材加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练习或交际技能的练习。依托网络,利用多媒体素材,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与局限,以其形象、生动、新颖、丰富、多样化等特点,强化了教学重点,激活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接受、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散性思维,对教师授予的教学内容整合内化,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多媒体的素材展现给学生原生态的文化,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去涉猎异域的文化、风俗、地理、人情、自然景观、历史背景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开阔了文化视野,会欣赏异域的文化,捕捉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与共识,自觉不自觉地体验异国文化氛围,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外来文化并融于新的文化环境中。
(2)教师欲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自身必须身为表率。利用多媒体素材等教学手段,能够将文化知识渗透到词汇教学、语篇教学、听说教学等环节中,较强的驾驭文化交际的能力将带动和感染学生,能够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得学生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
(3)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主动导入英美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如提问、回答、讨论、介绍、文化旁白等使学生了解异域文化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激活学科教材内容,要能够利用多媒体素材为学生开辟接触目的语的多维途径,学习地道英语,拓宽文化视野。
(4)放开视野,让英语真正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基础在于使中国学生首先了解中国文化的认知源泉,在学习西方语言和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对两种文化进行认知图示层面上的对比、分析。真正的双语人才不仅对语言差异有敏锐的直觉,还要有对文化差异理性的分析,并能与对方在认知图示的深度上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消除误会、畅所欲言的交际佳境。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领会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的融合,进而加快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