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14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无机化学是我校化工类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总授课时为72学时。本课程既是衔接大学与中学化学知识的桥梁,又是贯穿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后续专业课的纽带。因此,无机化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无机化学教学特点及方法上分析,得出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无机化学教学特点

1.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大。无机化学的知识覆盖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和有机化学等方面,既有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又有抽象的物质结构知识,还有知识点分散、内容繁杂的元素化学。对于不熟悉大学高信息量教学方式的大一新生,如何保证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能理清无机化学的知识脉络,掌握重点知识内容,这无疑是无机化学教学的一个难题。

2.知识更新较慢。无机化学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内容编排也具多样性。虽然几乎每年都有新出或修订版的教材出版,但总体来说知识点更新不多,内容较为陈旧,其中还包括高中化学的知识。所以学习初期有的学生容易产生轻视的情绪,听课和练习的投入较少。而中后期课程知识量显著增大,学生心理准备不足,对于新的学习模式适应不佳,导致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与后续相关课程知识存在交叉。物理化学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知识是无机化学相关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无机化学的平衡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是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而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对后续学习有机化学及结构化学也进行了扎实的准备。此外,很多化工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涉及无机化学知识。所以,无机化学知识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以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无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1.优化课程内容,突出重点。无机化学课程的授课学时较为紧张,在课堂上通常无法详细讲解教材的全部内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有计划的删减知识点,优化课程内容。比如,氧族元素和卤素的相关知识在高中接触较多,知识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其中和高中知识衔接比较紧密的部分就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另外,无机化学教材中一般也穿插该章节相关背景知识及实际应用的内容。如大连理工大学版无机化学分别在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氧化还原章节补充介绍了化学动力学在考古中的应用、化学电源实例等知识,通常此类知识也应归为自学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节约出更多时间用于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教学。

2.采取互动式教学,引发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无机化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良性互动。其中,在课堂上向学生设置问题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比如,讲到电化学电池这一节时,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电池为什么能发电?电池发出的电能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这时,学生便会思考电池发电的原理是什么?就是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便可自然的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如,涉及到高中知识,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回答高中时所学内容是什么?再详细讲解大学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能力。无机化学是进入大学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实验实践来讲述相关知识点。比如,讲述某一具体化学反应时,应讲解其反应现象及反应机理等,便于深入理解反应事实;反过来说,对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就可以以视频的方式给学生直接演示,以加深印象。当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要自己动手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这既更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也能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技术,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学中也可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比如,讲到“缓冲溶液”,可以探讨人体自身血液中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以及土壤中缓冲物质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4.引入科学前沿,增加深度。无机化学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很多化学课程的基础。同时,化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与材料、医药、以及环保等专业都有很多紧密的衔接。因此,在现代科学前沿领域,化学知识无疑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授课教师就要把这些相关的科学前沿知识渗透到无机化学的教学中。比如,材料科学是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而现今几种新型无机材料都与P区元素中的硼族、碳族元素有关。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将氮化硅陶瓷材料、砷化镓半导体材料以及氧化锡气敏材料等的性质、特点和重要应用阐述一下。这样既能扩大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广度,同时,也增加深度,加深对无机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总而言之,无机化学是大学最重要的一门化学基础课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抛弃陈腐的教学思想,充分利用课程特点,加强无机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不仅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有重大意义,也有利于教师建立先进教学理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宋天佑,徐家宁,程功臻,史苏华.无机化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尹学琼,朱莉,王小红,潘勤鹤.无机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及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3.

[5]王会生,游文章.浅谈工科无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3.

[6]王宏.o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4.

篇2

任何学科的入门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多分科的课程,每个分科的入门教学也具有这种重要性,而平面几何入门教学改革的实验,为概括数学学科入门教学的一般规律提供了依据.本文通过对入门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所占地位与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搞好入门教学的原则.会对搞好中学教特别是初中教学的入门教学提供一些依据.

1. 数学学科的入门教学

一般的说数学学科的入门教学是指某一数学学科起始阶段的教学,起始教学阶段由第一节课开始,到能体现出学科基本结构的部分结束.例如,平面几何的入门教学阶段,一般到三角形全等部分结束,立体几何的入门教学,则是指《直线与平面》一章;代数是指《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等部分的教学.由于数学学科的划分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而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课程是由不同的数学学科所组成的的综合体;因此数学学科的入门教学,也包括某些章节起始阶段的教学如何排列组合的起始课.

在中学数学中,有不少的性质相同的问题分散在不同的教学科目和教学阶段中,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知识链.例如,代数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建立函数关系式及利用函数解决的实际问题,三角几何中的某些应用题,解析几何中建立轨迹方程的问题,就是这样的知识链.由于这类问题的起始部分的教学与入门教学有相似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把某一知识链起始部分的教学称为入门教学.例如,把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看成是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入门教学.

2. 入门教学的特点

如果我们把入门教学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教学结构中所占地位做一概括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入门教学有如下特点:

2.1 教学内容的本源性。

从总的知识结构来看,入门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一个阶段或一个分科教学知识的基础和本原,因而对后继教学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2 思维教学的突变性。

从思维结构来看,不同的教学分科具有不同的学科结构.在新的教学阶段中,不仅要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习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解题技巧.作为两个学习阶段结合部分的入门教学阶段,就能更强烈的体现出学科结构的变化,因而在入门教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结构必须做适应于这种变化的调整.所以说,入门部分的教学,是学生思维结构发生质变的时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质变时期,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能力发展的转折点,或关键年龄,起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还受到教学内容的重大影响.众所周知,初二年级正是重要的理科教学的入门阶段.所以,上述现象的存在证明了入门教学具有思维结构的突变性的鲜明特点.

2.3 教学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和起始性。

入门教学标志着一个新的教学阶段的开始.因此入门教学与前一阶段的教学往往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对后继教学又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说入门教学在数学教学结构中处于转折点的重要位置.

由于以上三个特点,是入门教学产生了最惹人注目的第四个特点.即

2.4 教学效果的易分化性。

平面几何入门教学中的分化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实,这在入门教学中并不是特例,统计资料说明,入门阶段的教学大都是数学教学的分化点或潜在的分化点.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由于入门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知识的本源性,因此预备知识的缺陷对入门教学的影响实际上远远的小于对一般教学的影响.所以说,造成入门教学困难的主要因素比哦怒视预备知识的缺陷,而是学习能力的不足 和教学中的失误.例如,大家已经公认思维能力的差异是造成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分化的根本原因,其实这同样是造成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分化的根本原因.由于入门教学阶段学生思维结构的发展处于质变时期,因此如果学生思维结构不能及时调整,而教师又没有给于必要的注意和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就会产生难以克服的困难,最终使学生丧失信心造成学习上的失败.从这里可以看出思维结构的调整确实是入门教学中头等重要的任务.

应该指出的是入门教学的易分化性不止具有消极的意义,分化既说明有一部分学生的成绩会降下来,但也表明有部分的学生成绩会升上去,因此,分化既提出了挑战,又提供了机会.其实入门教学中思维结构与知识结构的矛盾,固然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但更重要的是为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我们知道,所谓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作为它的表现形式的思维基本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因此,思维结构的突变期正好是思维能力产生跃进的时机,加之入门阶段的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学习内容的本源性,因此就容易使成绩不好的学生重新树立新的学习信心.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哈们在学习上产生好的转折.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个阶段的入门教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跃上去的现象比比皆是.了解了这一点,就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入门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把握住这难得的时机,和学生一起去接受新的挑战夺取新的胜利.

3. 入门教学的原则

从入门教学的特点出发,入门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3.1 使思维结构与知识结构相适应的原则。

在入门教学中,思维结构与知识结构总是不适应的,积极的对思维结构做出调整,是入门教学的根本任务.

例如,在初中代数的入门教学中,应当把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结构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经验型的理论思维过渡当作主要任务,并围绕着这一任务组织教学.如再初一代数不等式一章中,针对“若a

表1

a b -3a -3b-3a-3b的大小

正数如3 正数如4 -9 -12 -9 >-12

零 正数如4 0-120 >-12

负数如-3正数如4 9 -12 9 >-12

负数如-3零 9 0 9 >0

负数如-3负数如-1 9 3 9 >3

进而归纳出a-3b的结论.然后再运用不等式的性质,由a-3b的结果.通过这两种方法的对比,不仅使学生确认性质的正确性,而且还看到提高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是代数学习的迫切需要.

对于平面几何的入门教学来说.它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迅速的完成从具体思维到借助于几何直观的抽象思维的过渡,以尽快的形成与平面几何接替结构相适应的思维结构.为此在入门教学中就应当把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作为重点.同时注意探索能力的渗透,为过渡到平面几何后继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做好准备.

实现思维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是很艰巨的任务,但是这是提高数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做必需的途径.有的教师想回避这种必要的调整,他们不惜降低对思维难度与水平的要求,用讲解来代替学生的发现,用模仿代替创造,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由于在入门教学中学习的知识的广度和难度都较低,因而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教学课程的进展,思维结构与知识结构间的矛盾日趋加剧,终究会阻碍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发展.因此,我们经常发现学习上大的分化点经常出现在入门教学的后期或后继教学的前期.这些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3.2 使入门教学成为有意义教学的原则。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nbel)根据学习材料的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过程分为有意义学习过程和机械学习过程,概括的说有意义的学习就是要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既要求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具备建立联系的可能,又要求学生本身又建立新知识与原有能知识结构联系的心向,由于在入门教学阶段的相对独立性与教学内容的本源性,这种联系往往是不明显的潜在的,因此入门阶段的学习最容易成为机械学习.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教学中除了要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以外,还要采取入下的措施:

(1)补缺.在入门教学中,要有计划的补上学生在预备知识上的缺陷,这是搞好入门教学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入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要对入门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旧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夯实入门教学的基础.

(2)渗透.在前一个教学阶段及早的位下一阶段的入门教学创造条件提供背景做好铺垫,从而使入门教学由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在代数式的教学中,注意用代数是表示数量关系的训练,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提供条件.

为了搞好平面几何的入门教学可以在初一代数教学中加强推理论证的训练.《中学数学试验教材》在实验几何和论证几何之间安排了“几何和简易逻辑”,从而为推理论证的教学创造了条件,对于学生思维结构的调整起了促进作用,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有的这些,都是“渗透”这种教学方式的成功应用.

(3)类比和对比.类比的出发点使事物间的相似性,对比的出发点则是事物间的相异性.类比和对比都是解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运算时,可以与算术中的运算进行类比,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注意与平面几何知识向类比等等,都是加强新旧知识联系的有效措施.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在入门教学中,为了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性,在比较时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差异,如要突出有理数运算中的符号法则,要比较代数方法与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在推理列式时思考方法上的区别等等.

(4)系统化.任何一门科学总是要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把已经获得的各种理论知识――概念和原理构成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数学入门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来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如在有理数的教学中,列出数系发展表;在立体几何入门教学中,弄清线面关系的分类系统都是典型的例子.

3.3 使入门教学程序化的原则。

这是实现上述两项教学原则的保证,也是设计入门教学具体方案的依据.

(1)在教学内容上要选取最基本最一般最本原的材料,即贯彻不断分化的原则.正如澳苏伯尔所指出的:当学科内容按不断分化的原则加以程序化时,该学科的最一般和最概括的观念应该首先呈现;然后循序渐进的呈现细节和特点.奥苏伯尔的这一观点和布鲁纳课程结构理论,赞克夫“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原则”是相吻合的.《中学数学试验教材》重视通性通法的研究,在这一方面也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根据上述观点可以把学科的基本结构分解成最基本的单元,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些单元进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笔者在宁阳一中实习的时候发现,现在流行按题型分类组织教学活动,这应该是不妥当的,这样的做法是形式主义,繁琐哲学的表现,他用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来混淆对问题实质的概括,是形成题海战术的根源之一,在发展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

(2)在教学程序上,首先要建立起适应新的学科结构的思维框架,要多次的反复不是重复,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规律.如果再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对每一道应用题,都要让学生找数量关系,并习惯通过设未知数进而把未知当作已知的分析方法.

(3)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尽早的让学生进入入门教学的核心部分,尽早的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必要时可以暂时放弃非关键部分的知识,要考虑到反复的应用是巩固和深化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不能老师停留在一个教学层次上,因为学生对新知识还不熟练而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对于核心部分的教学,却要放慢教学进度,让学生自己能体会理解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思想.例如笔者在实习期间在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入门教学中,采用了提早进行推理论证训练放慢教学进度,让学生自己体会公式推导的技巧和思想,并多次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许多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都能熟练的掌握该公式的推导与运用,还有的学生自己用同样的方法巩固了自己以前并不熟练的正余弦公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正确的入门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激情.

4. 入门教学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显而易见,入门教学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从旧的学习层面走向新的学习层面,其中当然步伐对新知识的掌握,然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搞好数学学科入门教学的关键.入门教学实施学生进入另一种知识层面和思维方式的关键,对后继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入门教学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对后继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上,更表现在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上.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针对目前教学中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这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就更具有其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编著《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 科学出版社

[2] 江苏省邗江县教研室 《初中数学分化点的初步调查和分析》

[3] 邵瑞珍等 《略论课堂学习的性质与基本过程――澳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评介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4] 孙瑞清《平面几何教学中关于几何逻辑和论证的实验》 数学通报 84年第4.5期

篇3

这门课程虽然比较主要, 但是现今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必要的数学及物理相关知识, 甚至有的学生完全没有基础知识。 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自学能力。 而这门课程文字类的知识较多,虽然有部分的图示和例子,但是对于没有任何机械类相关实践知识的中职生来讲,学习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 对于这些学生要想在日后的本专业学习工作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学好本门课程这样的基础知识又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如何教好这门课程,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 就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采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

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学好这类 比较枯燥的课程的关键。 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化教学这一概念越来越普及。 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在信息化教学中大量的引入了教学课件 (PPT)、 电子互动白板等手段, 让学生在抽象的课程中增加更多的对现实实践的直观认识,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机械加工技术》 课程中车床结构部分,书中只有一个图示,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机床的形状, 用引线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之后用大段的文字解释各个部件的具体功用。 学生学起来不仅很枯燥,而且对车床各部分的动作很难理解。 引入了课件之后, 可以用真实的图片和具体的车床操作视频来讲解,这时学生的精力非常集中,而且连一些后进生都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各种金属切削加工方法时,我引入了一段德国德玛吉数控加工中心加工样件的广告片, 片中包含了多种的加工方法,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各种加工方法的实际加工过程, 还让学生了解到了本行业尖端技术的发展状况,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兴趣, 增强本专业工作的信心。

三、走进车间是学习《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的必然和重要途径

如前面所说,《机械加工技术》 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认知学习内容,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记忆的加强都是十分重要何必要的。

比如在轴类零件的加工方法这一章节, 书本中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讲解得再详细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学到如何加工一根轴。 因此,把学生带进车间,由教师结合实际零件的加工, 一步一步讲解轴类零件的加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提前让学生感受工厂的氛围, 学会在车间中的一些安全注意事项, 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四、比较学习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篇4

一、引言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重点领域改革,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到2020年,知识产权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将取得决定性成果,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国际竞争的知识产权新优势,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发〔2016〕16号)中强调,高等院校应当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和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知识产权局等八部门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和改进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知发协字〔2014〕41号)中指出,要推行科技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集知识产权管理、转化运用为一体的机构,统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然而提到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大多数业内人士首先想到的是本科院校,还没有将创新知识产权工作与高职院校联系起来。相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师资大多为“双师型”教师,在开展知识产权工作过程中更具特色和优势。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知识产权申报和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内部因素的制约外,还有外部因素的干扰和限制。如何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有效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对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现状

(一)学校重视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自1984年我国颁布第一部专利法以来已有30余年,然而,高职院校习惯了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办学,缺乏主动保护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意识,很多人认为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那么随之产生的科研成果也应由项目主管部门统筹管理,在成果推广和转化方面缺乏主动性。高职院校中真正与知识产权密切接触的只有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和个别发明人,大量直接从事一线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广大教师参与发明创造的人数较少,对专利等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了解也不够深入,缺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认为技术创新离自己很遥远,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停留在表面,缺少能被社会认可的创新成果。

(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由于其办学定位、师资类型和学生类型等因素影响,正逐渐成为技术型专利申请的主力军。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着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专利转化渠道缺失的问题。有调查显示,虽然高职院校专利的申请量节节攀升,但是其科研成果转化量却逐年降低。专利成果有被束之高阁的现象,没有及时地进行推广和转化,慢慢便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失去了推动转化的价值,浪费了研究经费和人力物力。

(三)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管理人才短缺

虽然国家多次出台文件,建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已设立的管理机构也并不独立于其他行政职能部门,而是挂靠在学校的科研处。科研处工作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兼职管理知识产权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理论培训,不了解国家最新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指导教职工进行知识产权申报,久而久之会大大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专利人队伍青黄不接、人员短缺、管理混乱的现象是各高校专利事务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不得以解决,高校专利事业的发展将受很大的阻碍[1]。

(四)知识产权管理薄弱,专项资金支持缺乏

多数高职院校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相对薄弱,部分高职院校依赖校外的知识产权机构进行申报和管理,粗放型管理模式造成了大量的专利技术流失,已经获得授权的专利由于缺乏维持而放弃。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没有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教师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所需要的申请费、费及授权后所需要的维持费,需要教师自费或从其主持的项目经费中列支,缺少学校经费的支持直接导致了教师申请专利积极性的下降。

三、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的创新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原本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也失去了创新意识,忽视创新性技术研发,仅停留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教学工作中。他们普遍认为发表学术论文比申报专利更加简单、便捷,且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方面更具优势。此外,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部关于知识产权的政策,但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是相对薄弱的,不了解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的激励创新制度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科研评价体系大多效仿本科院校,将获得科研项目立项的级别、的篇数、编写教材的数量等,作为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考核指标,而忽视了对高职院校本应承担的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考核。教师为了职称评定,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写论文、申报科研项目上,没有精力从事科技研发工作。此外,高职院校成果转化的分配机制尚不完善,研发人员个人以成果转让入股的政策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得到落实到位。

(三)高职院校的创新氛围缺失

高职院校一向重视校企合作,强调产学研融合,然而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没有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展现出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实力。长此以往,影响校企深度合作,学校难以获得来自企业的横向项目和研究经费,即使有政府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也较难形成具有真正攻关能力的研究团队,难以取得被社会认同的重大科技成果,影响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

四、加强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知识产权规划,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本校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学校科技发展的长期规划。《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型教育。高职院校要定期开展宣传国家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相关政策的活动,邀请企业、知识产权局和知识产权机构的专家进校宣讲,强化师生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智力劳动成果的意识。组织教师开展集中培训或召开教师座谈会,集中全校教师的智慧为学校知识产权工作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崇尚创新、尊重知识产权的浓厚氛围。

(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规范知识产权管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档案管理、人员流动、奖励、人员培训等[2]。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部门要负责制定学校知识产权相关规章制度,起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规划,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培训、知识产权申报。同时要掌握全校知识产权相关资源,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准备工作,并代表学校协调解决有关知识产权纠纷,尤其近年来,高职院校承担的横向课题数量有所增加,在签订技术合同的过程中应重视知识产权条款的撰写,及时给予教师专业的意见,避免专利流失,维护学校和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权益。

(三)完善激励创新制度,调动师生积极性

知识产权创新不仅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其失败的风险也很大,缺少激励创新的制度保障,大部分教师会知难而退。学校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师生开展知识产权活动的导向。高职院校要制订科学、规范、可操作的知识产权规章制度,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渗透到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调动师生从事科技研发并申报专利成果的积极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要逐步制定政策将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和为企业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纳入到教师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合理分配考评比例,改变以往科研考核中以项目、论文为核心的状况。条件允许的高职院校可设立专项资金,对教师申请专利进行经济资助,对获得授权的专利和已推广和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助知识产权机构的力量,帮助科研人员把握科研方向,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研发。

(四)加强引导,创造有利知识产权创新的校内环境

高职院校要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不断为广大师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项目,鼓励各专业联合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与企业联合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引导教师在教学项目和企业项目中进行专利挖掘,支持教师离岗创建小型科技类研发企业。产学合作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现有生产技术、改进生产设备或产品新用途开发等挖掘专利,既能通过专利政策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又能扩大产品应用范围,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产学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和专利挖掘,可使学校的专利创造目标更具有针对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更容易实现专利成果转化。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来校任教,也可聘用企业的能工巧匠来校兼职,逐步建立起一支攻关能力强的技术创新型师资队伍。

五、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方针政策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巨大潜力。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专利等成果尚未能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只要学校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将其纳入到学校科研发展规划之中,并不断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制度,营造崇尚技术创新的环境,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必将不断提升,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首次的认知对后续的学习十分重要。由于机械基础这门课比较抽象,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就要形象直观,最好能举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看见的,他们又很想了解里面的原理或解决其中的问题的例子或模型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他们急于想知道你举的例子所揭示的内容。你教授一段知识就透露点信息,他们就会跟着你的思路走,寻找最终的答案。例如带传动部分我们可举出手扶拖拉机、跑步机、滚筒洗衣机、油泵、颗粒饲料机、缝纫机、碎石机、扫描仪、纺织机、奥迪汽车等例子,让他们观察出带传动部位的彩色图片。问这些带都是什么类型的带,手扶拖拉机、跑步机经常会出现防松、打滑现象是什么原因,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奥迪汽车的带传动在什么位置上起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学起来就轻松愉快,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知识的讲授要深入浅出

1.以结论或口诀为纲

读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越读越厚,一是越读越薄。对于教讲知识的我们,当然更喜欢“越教越薄”,这就要求教师的思路清晰,善于归纳和总结,能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纲目了然、脉络分明、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这样学生只记结论或口诀就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再加以深化充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运用实例模型导出知识点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技校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例如讲“棘轮机构的组成”“棘轮机构的类型”“棘轮机构的特点”等教学内容,可让学生用模型自己演示归纳总结出答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传授的知识活起来,将较深的知识通过实例模型浅显化。

3.多媒体教学,视频演示

多媒体教学是将知识深入浅出的好方法,通过视频让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例如能观察到带传动、螺纹的加工、轮系传动等过程,为知识的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设置适度的教学目标和适合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技校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他们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知认识,尚未掌握应有的读图知识,再加上课程本身的枯燥、知识点多等,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应根据难易程度对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细化,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大多数学生觉得努努力就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不是觉得“高”不可攀,否则,会事与愿违,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模式的设置上应以职业为导向,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每一节课都打造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所学的知识。

篇6

1 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科目,它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课程。然而在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严重制约机械制造专业的不断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没有深入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多,课程繁重的实际情况,没有相匹配的课时为保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针对性,总是没有重点地泛泛而谈,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没有用处,影响他们基础入门知识的积累,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高阶课程增添了障碍,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

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囊括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覆盖的面较广,在具体实践中对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较强。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对该课程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讲解,变得极其抽象且难以理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质量,使其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2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措施和注意点

2.1 合理优化教材,改善教学内容

前面笔者已经提到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它既是对理论知识详尽细致的阐述,同时也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加深学生记忆力和理解力,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和基础知识的源泉。因此,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能正确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知识选择实践方式和各项施工设备及精细数据的把控,具备设计机械设备生产图纸资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要具备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材料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调整要按照上述宗旨进行,才能极大发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作用,培养出一大批理论知识强,手上技术过硬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着重对以下两方面进行优化,缺一不可。

1)优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内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丰富,首先要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知识引导,使学生掌握好机械加工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具体来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板块应该全面包含金属切削过程与工具、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不断地优化和丰富落后的课程内容,切实做到课程内容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有取有舍,删除和规避一些多余繁复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优化。例如,在金属切削过程与刀具这个知识点,要着重阐释金属切削的普遍性规律和刀具使用的一些相关知识。具体到刀具方面,就应该详细介绍刀具的自身特点,比如刀具的材料构成、自身的特性及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等。

2)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环节进行优化。前面已经提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是不行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对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加深知识理解,做到久久不忘。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优化中,要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①在实践开始前,要设置认知实践。要对学校各实践基地进行全面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机械制造的设备组成、制造方式、生产组织构架等,深入感受实践基地的生产制造环境。如果缺乏对这些环节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抽象,影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

②在实践环节中,要重点对较难掌握的点进行设置。强化训练,从而不断加深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2.2 推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的实际教学环节中,由于长期以来沿用过时的教学模式,学理论就讲解纯理论,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学生学习起来抽象,甚至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抵触性的学习情绪。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主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1)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构建完整、全面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知识实践环节等各方面都符合现代社会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

2)推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打破传统的单一机械制造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率。

3)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提升教学的便利性。

3 结语

当前,我国高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诸多难题,需要一步步地向前探索进行优化,从而满足21世纪对机械制造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文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点与现场教学[J].西安航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5-66.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1 概述

1.1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特点

《单片机应用技术》是电子、通信、自动化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单片机是控制设备中最基本、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主控硬件之一。该课程是控制领域的入门课程,本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技术课。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非常难学,经过调研分析,发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该课程要记忆的知识点多,学生很难从整体上把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的记住。

(2)该课程中有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学生的态度问题。本原因主要是学生觉得该课程很难学,越难越不想学,造成恶性循环,提不起兴趣。

1.2 心智图简介

心智图是英国的学者托尼·巴赞(Tony Buzan)创立的,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心智图使用了图文并茂的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图形思维工具,充分运用了左右脑。近年来,心智图以其完整的逻辑架构和全脑思考的方法被人们运用于各个方面,大大提高了效率。

2 心智图的绘制

心智图的绘制一般可以采用手绘方式和软件设计方式。

2.1 手绘方式

(1)和我们以前作笔记不同最大的主题在整张纸的中间用图形体现出来。

(2)次级知识点每个用一个大分支。心智图把次级知识点以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次级的知识点,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

(3)用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分支,这样可以让你对不同次级知识点的信息一目了然。

2.2 软件设计方式

软件绘制方式就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代替手动绘制的方式。比较有名的制作软件有:XMIND,FREEMIND等。

3 心智图和《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结合

从《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特点和心智图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心智图可以解决单片机课程知识点多、记忆难的问题。

无论学习哪门课程,学生都希望有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由大到小,也就是说先全局把握课程,然后细化知识点来理解课程。第二种:由小到大,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再到把握整个课程。

在《单片机应用技术》的教学中更倾向于第一种方法,针对这门课程,我们可以先制作出总体的心智图(如图1),根据目录和绪论就可以制作,但主要的课程模块必须包括,比如:单片机组成、单片机指令系统等。在主心智图绘制完以后,学生可以对整个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大体上有一个把握。

随着今后的不断学习,可以把每一章,每一模块的最重要的知识点绘制到总的心智里面,图2给出了单片机指令系统的分心智图。

4 调查分析

在进行《单片机应用技术》上课前,要求学生掌握心智图的画法,并画出课程目录心智图(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思路画,不能强求一种模式,否则会适得其反)。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每章的心智图,并要求学生课后花10到20分钟完善自己的心智图。经过问卷调研,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表1是对100位自动化术专业学生的部分问卷调研汇总结果。

5 结束语

人类对图片的记忆是右脑起作用,右脑的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心智图就是利用人的右脑记忆。在《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使用心智图来辅助学习,使学生的左右脑同时作用起来,以图形的方式来强化左脑的文字记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且记忆知识点更加牢固。

而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设置,教学改革,探讨新的学习方法技巧,它可以帮助更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的系统、科学有效。从而更有效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089-01

一、前言

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各方面农机化的投入,使得农机培训工作成为农村农机化、科技化推广的基础性工程。农民作为农业领域的主力军,是农机化推广的主要人群,也是农技培训的主要对象。但农民因为自小获得知识的途径少而知识储备差,对技能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局限;农机培训者也由于前途考虑等导致师资力量少,农技培训工作陷入尴尬境地。由于其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农技培训工作质量便成为当务之急。

二、农机培训工作的现状

农机培训工作是农村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大力发展和普及科技化的重要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下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新时期下农业生产加工环节的综合性科技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便成了农机广泛使用的标志;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无论是下达专项科技导入的官方文件,还是督促下级有关部门农村工作的推进,都表示国家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有关部门在此项工作的推进中也采取了有用的措施:在当地开展农机培训的指导会,将农机的相关内容和基础知识公布于农民知晓;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技能的培训,给农民提供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相关部门针对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利用各种农机工作会议机会,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开展相关活动;以农机具购置补贴为契机,指导人员进行相关的证件考取,促进安全意识等的提高;政府给的补贴也极大的激发了公众购买农机的热情,使得农民能真正在学习和实践之间,将知识吸纳使用。

三、农机培训工作的问题

通过对农机培训工作特点的研究分析,以及一些生活中经历的观察理解,笔者发现了现今农机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培训对象的先天不足

农民是农机培训工作的主要对象,但是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都是知识储备低的人群,很少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经历。文化程度和素质程度低变成了严重制约农机化工作推进的因素。农民通常对于学习的理论知识具有排斥性,也因基础薄弱而倍感艰难,学习的效率差。没有深入研究的热情,导致学习的成果半熟不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制约因素。

2,培训力量的后天不足

农机讲师为代表的专业人士较少,使得农机培训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缺乏师资力量的推动力。师资力量薄弱,培训便缺乏推进的动力。很多挂名农机培训师的技术人员还缺少从事教学技术素质和业务经验。并且大多数教师专业知识甚少,掌握的知识也满足不了快速更新的新时期下的知识需求。有关部门也没能及时有效的组织沟通交流机会,教学水平缺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3,培训内容的有待提高

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快,农技培训工作中所依据的培训知识,大都落后于时代要求。农机培训业务基本停留在普通机械上,对农村建设各类新进先进的技术培训保留在技术指导性上,缺乏系统全面培训,时代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全面开展。且部分教学组织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缺乏办学的相关支持。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官方投入的资金支持有所差异,周而复始,差距拉大,制约了农技培训工作总体水平的提高。

四、农机培训工作的对策

对农机培训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后,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技术领域的教学质量。有关教育机构要能对现有的教师力量进行考核培训,促使农机教师不仅要对现掌握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还要尽可能应对社会及行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学习新型农机知识。农机教师不仅应该懂得各种农机的熟练操作,还应知道如何更好的与学员沟通,毕竟培训对象具有特殊性。应该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强化安全意识的培育,才能以身作则,以更好的方式感染学员,提高培训质量。也可以选择引进资深的农机培训师,把稳师资团队的先进性。

2,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技培训工作的成本高,想要高质量的培训的成本更高。国家在此方面的支持力度应该尽可能的增加,加大经费的投入,使得有关部门能及时开展各项措施;扩大教学的培训规模和质量,建设专门的培训基地,使得农机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上升;加大教育设施的改造,创新教学的模式,为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高质量推进提供高质量的配套设施;配置农机培训的工作岗位,将农机培训工作更加细化,更加质化,将学习更加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

3,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

农机培训知识复杂多样,实际操作性强,教育模式应该更加创新,运用媒体教学,实际操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营造出强烈的学习氛围,让学员真正愿意去学,愿意去真正学深。优化农机培训的工作模式,健全相关的制度支持,优化教学的思路,及时提供现今的新型农机知识作为教学的基础。避免教育的空泛化,也避免教育的学院式,尽力在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间取得平衡,真正培训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彰显出农技培训工作的高质量。

五、结束语

随着新时期下的时展,农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提高质量便是其不断推进的内在动力。文章点明了时代对其高质量的需求,以及其在推进中做出的各方面的措施;也说明了培训对象及培训者等各方面出现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望农机培训工作能在质量推进的路上获得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高莉.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质量提升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

[2] 孙继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质量提升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11):80-81.

[3] 黄启杰.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质量提升思考[J].科技风,2015(16):265-265.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867-02

The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Computer Culture Basis

WEI Qing

(Heze University, Heze 2740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 computer culture basis as a computer, facing a new situation and task,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lass teaching,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Keyword:C language teaching; Comparative teaching; gradual.

Key words: computer culture; basis teaching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学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笔者一直从事这门课的教学,认为这门课的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为各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设置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教师应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基本概念,能够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的基础。

1)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2部分内容,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这部分包括计算机文化概念、系统组成、基本工作原理和汉字输入法以及介绍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病毒等相关知识,

(2)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这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安装和基本操作以及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幻灯片制作软件的使用。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1) 掌握计算机及其相关基本概念。

(2) 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3) 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

(4) 了解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软件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和应用。

(5)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因特网的简单应用。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落后,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现在计算机及文化基础的教材很多,但是内容都相对落后。比如windows xp操作系统都推广使用了几年了,现在windows 7都推出了,我们使用的教材还在介绍windows 2000;Office的组件我们都已经用了2007版了,我们使用的可闷还在介绍2000版的。这门课的内容远远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当然对学生来来说缺乏了吸引力,这就导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听课甚至翘课。

2) 教学内容不切合学生层次

由于地域或教学水平的差异,有些地方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在中学就已经开设了,学生已经能熟练使用它,但有些地方的学生对他还很陌生,也就是说,高校新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一样,甚至可能差别很大。但是现在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班级或以系为单位组织的,没有分开层次,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对所有的学生采用讲述相同的教学内容,这样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采用板书教学法,比较枯燥,不适合这门课的教学,多媒体的出现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课件图形并茂,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容易出现问题,教师用幻灯片给同学演示,讲课的速度会很快,这就造成了学生只是上课看老师演示,可课后就忘了讲了什麽。这样学生对重点把握不清,听课效果不好。

4) 考核方式不符合课程特点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由学校计算机公共教研室统一命题,以笔试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本人认为这不太符合这门课的特点,大学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而笔试则侧重于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所以考核方式有待改善。

3 改进方法

1) 及时更新教材

针对本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教师应及时了解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时补充新知识,挑选最新的教材。

2) 建议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层次不一的现象,计算机公共课教研组可以划分为几个小组,一部分是针对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主要讲解基础知识。一部分针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注重深入的讲解,教学中也可加入一些当前实用的软件,如Photoshop、Flash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3) 实施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针对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可以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一些图片和概念性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同学演示,而重点内容用板书,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讲课的重点,又不觉得枯燥。

4) 采用实物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第一章,向学生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等等。学生对显示器、鼠标、键盘都很熟悉,但是对主机及其内部的构件并不了解。教师可在实验课上用一台主机讲解,这样学生才能确确实实的认识到各部件。

在讲解计算机是如何组装时,教师既可以拿实物做演示计算机组装的过程,为了节约资源,也可以把组装的过程录下来,以视频的方式放到课件或网络中,供学生学习。

5) 激发学习兴趣,增开兴趣小组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2008级新生中,开展必修课的同时,我们成立了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维护兴趣小组。对计算机组装小组,我们曾经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对当前流行的机器的配置和配件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学生的热情高涨,有的同学在网上查资料甚至到科技市场上做调查。对于计算机维护小组,我们采取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拆分一些淘汰的机器,并让学生认识主板,教学生动手制作水晶头等实践活动,学生对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都能解决。一些同学成了坐在系的小计算机专家,忙于用所学的知识为同学服务,得到了同学的认可,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 改革考核方式,实现无纸化考试

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特点,本人建议这门课的考核应当以上机操作为主。可以把理论性、概念性的问题整合到上级题中,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反映出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我们可以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试题,和兄弟院校合作建立考试题库,实现无纸化考试,自动阅卷。这样既全面考察了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情况,又节约了考试资源。

4 结论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看似简单,但是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积极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以后各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的发展,“智能化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概念渐渐被人们所熟悉。单片机作为嵌入式系统的核心芯片,其相关技术伴随着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各大工科院校中,《单片机》都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同学们掌握单片机的系统开发知识,熟悉嵌入式系统的测量和控制原理,为以后的产品设计等打下基础[1-2]。然而,在部分特色院校,比如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我们希望使单片机课程更有专业趋向性、趣味性,引导同学们从理论走向专业实践[3]。从高中到大学,从多年学习几门课程到一学期十几门新课,且同时都是从基础理论开始,大学的课程容易让同学们感到繁杂,考一门丢一门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我们在各阶段授课中都注意相关课程的系统性,让理论知识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同时把各知识点跟专业实际应用相联系,让同学们切实认识到其实用性[4]。

比如,在概述性质的第一次课,将“智能化设备”以人体来做类比,五官对应传感器,大脑对应中控核心(超级计算机、PC以及单片机等),神经对应通讯系统。这样简单形象的类比一是让同学们立即了解到虽然之前没有接触过单片机这个名词,但实际就是计算机的一个分支,并不是一个全然陌生的新设备;另外,也形象地跟《传感器》、《通信原理》等课程建立了联系,传感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产业,基本上各工科专业都会开设相关课程,也是嵌入式系统产品设计会涉及到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体系。通过形象化的介绍,同学们可以了解各门课程的应用方向,在开始学习这些相关课程时,能更快地抓住重点,有目的性地去掌握知识并系统应用。《单片机》是一门软硬件相结合的课程,在软件部分,跟其他任何计算机语言一样,会介绍指令及常用程序。这些程序除了改用汇编等指令来完成之外,本质上都很类似,而且单片机采用精简指令集,指令本身相对来说非常少且容易掌握,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指令实例的情景化,方便同学们举一反三,增强实用性。

比如在练习循环语句时的一个例题:从一个指定的起始位置,查找一个指定的字符,查询结束条件为找到指定的字符或者查询完规定的字符长度。这样一个例题,我们常规的讲解完示例程序代码以后,再简单介绍一下可能的应用,这其实就跟大家在登录各种网页时要做的工作类似,我们输入登录信息(用户名和密码等),网站一般会规定这些字符信息的最长限制,用户不一定会使用到最长的字符串,同时往往以“ENTER”键结束输入,进行登录操作,因此我们可以设定查询“ENTER”的ASCII码,以查询到“ENTER”或规定的字符长度为循环结束条件,将“ENTER”之前的字符串或规定的最长字符串作为用户输入的登录信息并进入下一步操作。所以这段示例代码,其实就可以作为大家已经很熟悉的日常登录界面的判断代码。通过这样的一些联系,把理论知识跟日常相结合,让大家用到的时候就能想到,加深理解和记忆。作为医科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列举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比如,在讲解单片机对外部设备操作时,通常会介绍一个实例,即通过P1口的某一个管脚送出固定频率的方波,这本质上是一个定时翻转P1口状态的操作,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这就是单片机控制外部设备的通用模式。单片机整个芯片封装,跟外部设备通信只能通过管脚,作为一个数字化芯片,输出的就是高低两种电平,而高低电平可以控制电机的启停,高低电平的不同持续时间(占空比)可以控制马达的转速,通过单片机自带的定时器设置高低电平的持续时间或者通过循环语句来进行定时,基本上就完成了这个例题的代码讲解。但我们在介绍完代码以后,以一个自动化输液监控器为例,进一步完善教学。以往人工方式调节是由护士在一定时间(10秒)计数滴落的液滴,手动调节速度阀门,这种调节有很大的误差,而且在对输液中途的状态并没有监控,输液结束以后需要病人主动联系护士拔针,容易出意外。自动化输液监控器在液滴的滴落口一侧放置一个发光二极管,另一侧放置一个光电管,速度阀门的电机跟单片机的P1口管脚相连。通电以后发光二极管发光,照射到对应的光电管产生电流,当有液滴滴落的时候,隔断光线,光电管无输出,这样,液滴滴落就形成对应的下降沿脉冲,滴落的速度即脉冲间隔。将其跟设置好的速度相比,若不合适则增减对应P1口管脚的高低持续时间(占空比),调节速度阀门的电机,直到达到合适的输液速度,并且在输液过程中可以一直监控及调节,输液故障或结束后(超过设定时间无滴落)还可以自动报警或提示。

通过这样一个实际的示例,可以让同学们将理论和应用直接联系起来,明白这些平实而基础的理论知识就是身边各种设备的原理,并不是那么复杂而遥不可及;也可以开拓大家的思维,将其它所见到的“智能化设备”功能分解还原,或者利用单片机去做一些小改动;同时,也将单片机跟传感器联系了起来,让同学们对二者的联合应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不断通过这些形象化的类比,在大家对单片机在医学设备上的应用有了直观认识以后,我们会通过综合性设计实验让同学们进一步的提升。这些实验的选题跟在研医学课题相关,也可以由同学们提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根据实验状况进一步申请创新课题,或者延伸至毕业设计题目。单片机作为嵌入式控制系统,这样的课题往往还涉及到《电路原理》、《传感器》等其他相关科目,间接地提升了大家对相关课程的关注度,对各科知识能系统性地掌握,也不会考完就遗忘。医工专业的学生很多会进入公司做医疗产品的研发,或者在医院的设备科工作,这些简单的医疗小设备小产品的开发经验,也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单片机》是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我们努力将其与专业发展相联系,培养同学们将单片机运用到医疗器械设计的兴趣,增强了大家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系统性掌握,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提升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单片机的教育教学改革[J].科技风,2015(10):215.

[2]吴国贤.单片机课程改革探索[J].电子制作,2015(7):107.

篇11

Key words: Embeded Operate System; uC/OS-II; modular teaching; experiments; multime- dia animation

随着软件与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和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复杂化,带操作系统的电子、自动化设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也逐步开设了《嵌入式操作系统》这门课,这门课的开设对于学生今后走入工作岗位,从事电子产品的开发工作非常有益处。目前嵌入式操作系统种类繁多,例如ucLinux、Linux、Vevorks、Wince等.其中比较适用于本科生教学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是u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该门课程,我院采用北航出版社,任哲老师编写的教材《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本人在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从事多年该门课的教学工作,以此为基础,对该门课的教学提出了以下的思考与探讨。

1 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院《嵌入式操作系统》这门课在大三的下学期开设,针对的授课群体是电子信息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作为一门课业选修必选课开设,理论与实验两部分开进行,课时间总共一学期,该课程突出的问题就是时间短,任务多。如何高效率利用一学期的时间,把这门有一定难度的课讲明白讲通透,着实需要在授课方法上多花心思。

本课程前期先导课是,微机原理、单片机、数据结构、C语言等。学生虽然有一些编程基础,但学生的编程经验相对比较少,学习起来相对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此情况,开课初期,我会与学生分享一些我在公司做技术开发时的一些开发经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各类电子产品的开发中的用途,以及公司中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相关的技术开发职位。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的重要性以及实际的用途,从学了有用的角度让学生对学习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模块化讲授

在课程讲授时,我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从总体知识结构进行剖析,让学生从框架上了解这门课的重点难点,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该门课的学习方法,从而做到理解,进而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可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基础篇(预备知识篇) 包括开发工具,批处理文件、Makefile文件的编写以及相关的预备知识。在预备知识部分,前期课程部分系统给学生补习函数指计部分知识、预编译指令等内容。教学中发现学生虽已学习过C语言,也进行了单片机实训,对于函数指针等部分知识基本,还是理解欠缺。辅以适量的习题,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篇知识,为本课程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本门课的开设过程中,需不断的补习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等关联知识。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我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教学理念,教授课程同时,训练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第二模块:操作系统的内核及其工作原理。该模块部分包括:任务、中断和时钟、任务的同步与通信、信号量集、动态内存管理。这部分是该门课的核心内容。其中中断和时钟和任务的切换部分,晦涩难懂,是重中之重。本课程中,教学重点是,讲授操作系统内核,无友好图形户界面,文件系统等模块。基于课程的特点,同时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看得明白代码,又不被代码所牵绊,觉得晦涩难懂。确实要设计一个高效的教学方法。

用生活中具象的实例与课程中抽象的知识点相连接,如在讲授任务的调度与切换,任务务同步与通讯中的事件,信号量、消息邮箱、消息队列等这部分内容时,我都会列举很多生活中的例子。

善于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在该课程中,会涉及多个控制块,如任务控制TCB、事件控制OS_EVENT、标志组 OS_FLAG_GRP、内存控制块OS_MEM以及对应的链表这些同类的数据结构,我都会让学生进行比较、区分。重要的概念原理处,让学生详细标注该知识点相关原理在课本中的位置,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连接,从而加快理解掌握知识点的速度。

课程讲授中除了大量的例程外,辅以多媒体动画进行讲授。在讲授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时,如何做到,既保证教学速度,又保证教学质量这两个约束条件,一直困扰着我。经过多次探索实践对比,我放弃了上课用PPT讲授有难度的理论与知识的方法,大量采用动画的形式去讲解晦涩的知识点,因此除了授课中的代码例程外,我额外开发了FLASH小动画课件。这些辅助动画课件设计中断和时钟、任务的切换、就绪表,登记注销查询、任务的状态、任务的同步与通信、中断和时钟等多个重要又难理解的知识点模块。事实证明采用该教学方法,能快速的让学生从晦涩的理论中解放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把教师从过多的语言讲授中释放出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快速理解了OS内部工作原理,再去分析uC/OS-II实现代码时,就事半功倍了。作为课本的扩展部分,在该门课的最后,通过一个万年历的项目设计向学生介绍了如何进行uC/OS-II程序设计,包括驱动程序键盘、万年历、LCD的编写,多任务编程设计等。

课程实验在专业课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实时的安排学生上机实验。本课程我们安排了四次实验,实验的内容为:1)任务间通信机制的建立;2)uC/OS-II多任务编程设计;3)uC/OS-II内核移植;4)uC/OS-II移植一个TCP/IP协议栈。

第三模块:uC/OS-II的移植---在单片机上移植uC/OS-II、在ARM上移植uC/OS-II。

关于uC/OS-II的移植也是难点、重点,学习uC/OS-II最终目的是要把它用起来,用于不台的硬件平台中,也就是应用于电子系统中。该部分中,着重讲解uC/OS-II的移植中,汇编文件OS_CPU_A的任务切换OSCtxSw()函数的编写,C文件OS_CPU_C.C的堆栈初始化OSTaskInit()的编写。通过该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白把uC/OS-II移植到不同硬件平台中,需要改写哪些代码,为学生学习使用ucLinux、Vevorks、Wince等其它OS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本门课的课程设计,学生自选项目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基于uC/OS-II的课程设计。

篇12

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21世纪中,管理最重要与独特的贡献就是必须增加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①知识管理乃是组织运用信息科技,并配合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等特性,对组织中的知识进行搜寻、组织、储存、转换、扩散、移转、分享、运用的过程②它强调叙述性、程序性、诠释性知识在个人与组织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由显明到隐晦,亦从隐晦至显明转换创造的历程

知识管理型组织视知识是组织最大的资产和推动力,非常注重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建立有利于创新知识发展的组织文化,使人们关注知识,建立对知识的责任感,认识到知识对其高度竞争性工作的重要价值因特网和内联网技术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工具,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供应是组织发展的核心和推动力“人本管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③有效管理知识,能够使组织主动事先、实时或迅速提供给需要者或者需要者能自行容易取用符合其处理某项事务需要的可运用、正确、有用的知识可以促进组织知识的不断创新与再生,以提高组织的生产力、增加组织的资产,提升组织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及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知识管理是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

Zimmermann指出,政府机构本质上是适用知识管理原则的组织,而其成败将影响施政品质④知识管理时代,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要求实现政府内外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公共事务日益多样化,要求成立以任务为中心的跨部门合作机构政府管理的创新,需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这使基于“烟囱工业时代”的官僚制受到重重挑战跨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知识化水平快速提高个人、企业和社会对政府提供信息的快捷和透明度,对政府部门的反应能力、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政府部门职能的监督也日益增强政府部门必须推行政府知识管理,回应以上新要求

一、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教育行政部门是政府序列的重要部门,所履行的是社会的根本功能,是其它行政发挥功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教育行政部门担负着传递、研究甚至创新知识的任务,是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为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知识管理提供人力、智力的支撑和基础急速变革的信息社会对教育行政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适应快速之环境变迁,在政府实施知识管理方面先行一步,促进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体系;提倡知识共享,激发公务员的集体创造力;摆脱科层制的僵化低效,重视研究发展以创造新知,提高自身的应变力、创新力,以应对知识经济所出现的挑战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亟需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开启思想观念的革命、摆脱形式主义的弊端、破解科层结构的迷思、整合信息科技的力量”⑤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决策者与执行者的交流,促进行政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将知识创新和扩散运用于政府的流程重组,提高政府的运转效率,助长教育行政的主动的组织学习与不断自我改革、快速调适,提高统筹和管理水平,承担统御和引领教育改革的使命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是育人的事业,不只改变人类的表面行为,更要改造其心理与精神教育行政组织教育功能的发挥有赖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行政也较具有学术化性质,拥有大量的知识工作者,强调成员的专业成长与学习⑥因此,必须通过实施知识管理,贯彻“人本管理”理念,以较学术化的方式来领导,给教育人员以自主性,以利其创新发展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促成教育行政人员不断的学习与专业成长

教育行政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管理公共服务事业,影响到每个家庭和个人,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更受大众的注目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改善部门决策中知识的采集、积累和应用,促动政府内外信息的双向流动,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性大大加强⑦积极营造开放的组织气氛,提高教育决策和管理的透明性、公开性,虚心接受公众的批评并给予善意的回应,以取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并据以改善,不断提高部门的反应能力、办事效率、服务水平,更好地达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知识管理的制度文化障碍成功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应用信息技术,加强知识库建设,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尚应考量组织内外部有关人员、策略、方法、体制、文化等层面的因素,后者往往更加关键

1.领导的支持和专责部门缺位教育部门与企业相比较,相对欠缺外部竞争,容易形成静态保守的环境有些教育行政领导习惯于经验决策和常规管理,进行自发革新的意愿不足,缺乏对知识管理的切实体认和支持,往往使之流于形式

知识管理牵涉的事项繁多,需要设置专门的人员和部门来统筹管理,制定完善的目标、策略,适切地整合组织资源,落实知识管理但教育行政部门受限于编制,无法成立专职单位并任命主管,致使知识管理的实施缺乏长期经营的方向和策略;规划不当与资源不足,无法识别挖掘出本部门知识管理所需的知识与智慧并进行应用、创新,从而无法实现知识管理的效能⑧2.知识交流与分享的渠道阻塞知识管理要求减少中间管理层,改变逐级汇报的制度,加强决策层与执行者的对话和交流,促进内部信息、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实现与公众良好、平稳的沟通,寻求外部思想库的支持,对各类社会信息的及时加工与传递,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支持,⑨以实现决策与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但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带有浓厚的科层制色彩,组织结构刚性过强,缺乏灵活性知识被分类并固化,缺乏内外知识扩散传播与共享的管道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缺少沟通;处室之间的交流也不够充分管理信息往往被看作是一种权利的象征,人们常为保持自己利益而隐瞒信息与外部的沟通也比较保守,阻碍了对内对外的交流与沟通,整合组织中的知识便更显困难

3.缺乏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激励机制目前教育行政部门也购置了大量信息技术设备,但知识管理相关人才的选拔和在职培训、组织需求的调查、事前的宣传等配套措施不到位,使成员缺少操作信息设备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深加工并使之增值,造成经费投入的浪费教育管理的信息、经验内隐性比较强,提炼、转换知识的能力较之企业要高,这更加重了这一困难

政府知识管理要求创建一种机制,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赋权增能、以创新和贡献决定选拔任用,鼓励公务员学习、分享、应用乃至创造新知但科层制的教育行政机关,很难打破按官位级别分配利益的旧做法,外行领导内行并不鲜见,与知识、创新无关乃至相悖的“关系”、权术因素常占上风,使知识管理缺乏动力

4.缺乏实施知识管理的文化基础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最关键的要素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带动成员建立起共同愿景,担负起推动知识管理的责任,形成彼此学习、乐于分享、不断丰富自身涵养的组织学习风气,塑造民主、平等、参与、合作的新型组织文化,助推知识管理的开展

教育行政人员的文化层次较高,彼此之间的竞争较之企业要缓和得多,有利于发展出知识分享的文化但官僚制度下,等级权威重于知识权威,规则文化常抑制人们个性、潜能的发挥;民主和参与的气氛比较淡薄,员工的知识和思想得不到重视,其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不强⑩文人相轻的痼疾使集体内部缺乏自愿的合作,无法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难以形成集体的创新能力

5.教育行政管理的绩效难以评估实施知识管理,需定期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评估,将结果回馈给有关人员,以了解知识管理的程度、纠正知识管理缺失和偏颇、持续改进知识管理效能但教育行政以办理与教育相关的公共事务为主,知识直接效益不似企业组织那样明显、快速和巨大,企业的经验不必然适用于教育行政影响教育行政绩效的因素很多,且多数无法操控;教育行政目标十分抽象,绩效需要长期累积、不易明确化,欲有效测量和评估教育行政知识管理的绩效,实有待突破

三、教育行政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教育行政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塑造有利的环境,包括有形的组织体制和无形的文化、规范等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的重视和倡导领导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多,也拥有相对较多的权力自上而下地推行知识管理,反而易于有效的落实教育行政领导应高瞻远瞩,切实扮演好环境变迁的洞察者以及知识管理“倡导者”的角色,凝聚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知识管理的意义,亲身践行知识管理理念,带动教育行政组织朝向健全、崭新的方向发展

2.建立知识管理专责单位教育行政部门需设立负领导与协调之责的知识主管及知识管理任务小组,以改进教育决策、提高服务水平为方向,进行长期、系统的知识管理规划,整合相关资源,推动知识管理的开展和深化任务小组成员应由专长信息管理及熟知教育行政的各方人员组成,其主管应是知识管理和教育行政的复合型人才若暂时无法设置专责单位,则可以渐进或弹性的方式来达成如先指派具有信息技术专长者,维护组织的线路或建立资料库其次,可以考虑由现有的类似性质的单位(如政策室、文秘科、电教中心等)调整转化而成知识主管的职能也可从部门副职、领导助理或督学中选出适合人员代行

3.促进组织结构、制度的变革减少科层制色彩,努力使教育行政部门走向扁平化、柔性化与网络化:对中层处室授权、增能,强化其自主管理;成立以教改为中心的跨处室临时工作小组,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多层面交互性合作机制;形成全员参加决策研讨的机制,支持知识社群的发展,有效进行内部信息沟通;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保持与公众、学校的良性互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知识化的“人才资本”管理机制完善选拔任用和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地选育知识管理、教育行政专业人才,强化其活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本部门和下属机构人员资料库,注意其专长的分配,兼采外部教育专家、智库作为辅助资源;建立鼓励知识学习、分享和创新的机制,实行按“知”分配,对优异者提供升迁、加薪及精神上的鼓励,提高公务人员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4.提高知识学习与运用的效能第一,优化知识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根据对本部门需求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汲取有用的教育管理知识通过文件传输、网络查询、读书培训、公众交流等渠道搜集外部信息;采用召开会议、专题座谈、调查报告等形式汲取内部知识

尤重以在外挂职、实地调查、“干中学”、虚拟论坛、周末恳谈等形式汲取内外隐性知识;强化团队学习,实现组织知识的交汇、整合

第二,促进知识的转化、分享与运用对知识进行选择、储存、更新和深加工,建立适合需要的知识库及知识地图,使知识能够流通和便于应用,避免知识遗失、负载和知识中毒(指提供错误、暗藏偏见或不合理的知识);通过上传下达、“带徒弟”、建立知识社群等方式,推动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扩散、分享与转化;从解决问题切入,运用系统思维,加强自主研发,在知识的整合、争鸣、试验中实现知识创新

5.营造知识管理的环境与文化氛围建立组织改革的共同愿景,使组织目标具体化,组织智能活力化,保持不断学习、快速创新的成长姿态培育主动积极的学习气氛,使官员意识到学习不仅是工作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一项主要的工作方式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领导者展现关怀开明作风,重视员工的知识和思想,营造积极参与、自由思考的风气,扩充多元意见并结合个人智能;赋予工作人员更大的权力与责任,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挖掘自己的潜能,在组织创新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建立合作与开放的文化打破等级权威、规则文化的禁锢,改变“文人相轻”的痼疾,促进成员间深度对话沟通,营造信任、和谐的组织气氛和“团队意识”,培育集体创造力强化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建立民主、公开的开放型文化

篇13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或幻灯片的形式来导入新课,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电解池一课时,教师向大家展示一款精美的手机,“手机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大家看我手里这款手机,银白色的金属机身,一看就很有质感,有一种典雅高贵的品质。那么大家可知道,这么有质感的机身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将得到答案。”手机,现在的学生们几乎人手一部,是学生熟悉的物品,但是学生并不了解手机的金属外壳是通过电镀制造出来。教师通过展示手机,简单明了,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激发同学思考,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电解池内容的学习。

展示模型导入课堂,在有机化学教学时,是一个实用性很高的方法,在讲到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单纯的语言解释是很空洞的,也很难让学生想象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可以借助于观察实物球棍模型所呈现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球棍模型清晰直观,可以把有机物结构从平面的书本和投影片中生动地竖立在学生眼前。同时,也可以准备学生分组活动,进行拼接和组装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带领学生进入从三维角度观察有机物的知识领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学习方法。

2、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用科学实验也是化学课堂导入的一种重要方法。所谓“实验导入”就是指运用科学实验导入新课,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获得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进入探究与学习的状态。探究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新方法,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以探究思维能力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质疑、引趣、争辩等是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根据需要在探究教学活动中灵活掌握,恰当引导,以达到引发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例如,讲到《氨和铵盐》一节时,可以在新课前做一个“空瓶生白烟”的实验。其实,就是事先收集好的一瓶HCl气体和一瓶NH3气体,打开两瓶塞,立刻将装有HCl的集气瓶倒过来,紧扣在装有NH3的集气瓶上,口对口后,学生立刻观察到瓶中出现了大量白烟的现象,不禁会想“白烟”到底是什么呢?急于弄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进入氨气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一定是高度集中的,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教师在后面讲到氨气和酸反应这条性质时,还要呼应一下开始做的“空瓶生白烟”实验,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

3、旧知识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导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新的知识的讲授作好铺垫。通过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知识,教授新课的效果也就更好了。例如,在学习氨气的制备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初中学过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出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①化学反应原理;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所制备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③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上面所总结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共同探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并让同学画出整套制备氨气的实验装置。这样不会使学生觉得新知识的出现很突兀,让课堂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在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知识或已有的经验,新旧联系,承上启下,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

4、利用热门话题、新闻事件导入

在化学教学中,从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低碳经济、能源危机、新材料、新科学等热门话题既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作为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关注社会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例如,在讲到《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节时,我以介绍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有着“光纤之父”美称的高锟博士在光纤研究方面的伟大成就导入课堂,诺贝尔奖是科学界一年的大事,而获奖的又是一位华裔科学家,这种爱国情结自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和高锟博士取得成就的领域又是如此接近,这就让学生更加迫切想知道:能让高锟博士获得代表科学界至高无上荣誉----诺贝尔奖的“光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实际教学中,巧妙应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话题导入课堂,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