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实用电子技术培训

实用电子技术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实用电子技术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实用电子技术培训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 8181.2015.03.153

“模拟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电类专业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是电子工程师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都非常重视。电子类学生完成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后,还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1】前还会有专门的模拟电子技术培训课程,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设计能力。模拟电子技术还是考研课程和众多公司的笔试内容,可以说学生从大二开始直至大学毕业都在反复地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然而,据毕业生反映,他们依然没有很好地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知识,找工作时笔试、面试成绩都不好。

教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在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上,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实践时间少,学习过程中没有结合工程实践,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为此,从大二的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教学开始,至大学毕业时的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多结合工程实例,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适度增加新技术和新电子元器件的介绍,以及这些技术和元器件在电子产品,特别是消费电子类产品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和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知识。

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及其应用的科学。电子元器件是组成电子产品的基础,新型电子元器件促进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整机的更新换代。当前电子器件科技正步入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带动下的产品更新升级和深化发展的新时期,技术更新非常迅速,要想跟上电子技术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学习新的知识。

1.2 减少数理论证,利用计算机仿真展示电路规律

模拟电子技术有许多公式推导、参数计算和近似处理,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学生可能会丧失信心,打击学习积极性。而且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课时不多,有必要减少数理推导和论证,利用计算机仿真演示电路的功能和工作过程。现代电子技术早已经不是传统的分析计算、制作硬件电路、测试并改进的设计过程,而是利用EDA【2】技术完成所有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并设计出IC版图或PCB版图,最后制作硬件电路验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

1.3 增加各种实用电路介绍

增加各种实用电路的介绍,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电路图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工作。对于初学者,模拟电子电路看起来非常复杂,分析起来感觉无从下手。只有从单一功能电路开始,把复杂电路看成一个一个的功能模块,并通过阅读大量的实用电路,掌握其中的规律,学生的识图能力才能提高。但是,一般教材所提供的电子电路偏少,而且大都注重计算,跟实际应用脱节,学生兴趣不大。

2 教研结合

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辩汪关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教学工作融人科研工作之中,促进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承接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一些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3】,让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其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目的鲜明科研与枯燥的理论学习相比更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育出高水平师资,提升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融合,使众多优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脱颖而出。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加强与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及时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横向科研课题研究,增加青年教师工程经验和科研水平。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学院举行学术讲座,传授新技术新工艺,达到产学研共同提高的目的。

3 实训教学改革

3.1 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利用EDA技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从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设计出PCB版图的整个过程。而且EDA仿真软件具有元器件丰富、测试仪器齐全、分析功能完善等渚多优点,学生通过自己搭建实验电路,并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加深对电路功能的理解,为实际操作打好技术基础。

实验中加入与工程应用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利用EDA软件设计电路,并动手制作PCB板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减少验证性实验和参数测量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侧重电路的故障诊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实验内容,提高研究深度,严格以工程项目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3.2 面向工程实践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其选题应该来自实际的工程项目,并根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紧跟主流技术,引入新器件、新技术和新发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搜索文献资料、设计项目方案、制作实物电路、测试电路性能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锻炼,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为毕业后从事研制电子产品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积极参加各类竞赛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一些与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竞赛。特别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其选题基本都来自于真实的项目设计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利用暑期时间,专门组织了针对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培训,其中模拟电子技术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占了很大的课时比重。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竞赛的成绩很重要,过程更是受益匪浅。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素质,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等。

4 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才会提高。近年来,我校教师利用电子类专业的新生导论课、各种学术讲座、课间休息时与学生的交流等途径,给学生传播模拟电子技术的最新知识、前沿技术和应用、新技术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交流改变了以往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态度,不再畏惧他们眼中的“重修之王”,在电子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省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86-0221世纪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大背景下,西华师范大学于2002年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招收“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电子类中等职教师资,以缓解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职教师资的严重短缺。然而,该专业是我国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开设的一个新兴本科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很不成熟,而传统师范专业的实践体系缺少工科意识,单纯的工科实践体系却没有师范技能的训练环节。如何取二者之长,探索一种适合电子类职教师资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我们开始了为期10年的探索实践,在我校师范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多年成功开设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的经验,将师范技能实践与电子工程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构建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认识到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具有“四性”的特点,即:(1)课程体系的跨学科性。该专业是工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专业,其实践课程要涵盖电子技术和师范技能两个方面;(2)教学内容的工科性、综合性。该专业与电子类工科专业紧密相关,其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现代电子科技高度分化和综合的特征;(3)实践教学的双重性。其内容包括电子技术专业实践和师范技能训练两个方面。

因此,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本着“夯实工学基础,强化师范技能,突出应用能力”的指导思想,在培养过程应结合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强实践,重应用”的特点,树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从根本克服传统师范教育中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和师范职业技能。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考虑以下五个方面:(1)注意师范技能和专业技能两面并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电子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以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2)注重电子新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现代电子技术设计工具的能力;(3)加强专业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注重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5)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该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指导思想,结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院提出了“职业+技能”两面并重、“课内+课外”二环节紧密相结合、“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有机衔接的“223”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包括“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和“职教师资师范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为普及性的课内实践和优选性的课外实训两个环节。其中课内实践环节是指以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实践环境,由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统一开出的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课外实践环节是以校内的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开放实验室、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校内的电子技术协会、计算机协会以及学生自己联系的校外工厂、职业技术院校等为实践环境,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参加的实践活动,如电子设计大赛、科技活动、科技小发明、校外辅导、假期的短期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兴趣班、短训班等。每个环节又根据自身的特点大致分为基础层、综合层和创新层三个层次,各层节节跟进,有机衔接,形成一个立体型的体系结构。

2.1?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与电子技术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相对应。其课内实践环节包括:基本技能实践层:以电子技术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包括所有理论课配套的实验内容,如主要仪器设备的使用,电子器件的基本运用等;专业技能实践层:以技术性课的实践内容为主,以让学生掌握某个方面的电子小系统设计,为第三层综合设计层打好基础,如电源模块设计、单片机小系统设计、数据采集模块设计等;综合设计层:为综合设计型、创新性的实验模块,包括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主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设置选修模块,让学生尽早接触有实用价值、有创造性和学科前沿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其课外实训环节包括:兴趣爱好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科技活动、电子技术协会等学生社团,自拟项目开展科技小发明,通过参加种类短期技术培训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术,从而自主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训练层:组织校内不同层次的科技竞赛,进一步强化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程序设计比赛、实验技能竞赛、电子技术科技活动周、电子设计竞赛、电器维修技能比赛等校内的竞赛和活动;创新研究层:集中培训、专门教师辅导,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等省级、国家级的电子类竞赛项目,引导和鼓励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研究促进学习。

2.2?职教师资师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与职教师资师范技能的课程体系相对应,其实践体系也分为课内课外两个环节。 其课内实践环节包括:基本师范技能训练层:主要培养学生的师范基本素质,如:普通话、书法、音乐、美术、板书等的训练;师范职业技能训练层:主要训练学生从事电子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师范技能,如:应用电子技术实验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试讲等;师范综合素质训练层:综合培养学生从事电子类职业技术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顶岗实习等。

其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参加的如书法等短期的师范技能培训班、校内外组织的课件制作比赛、课堂艺术比赛、演讲比赛等,但其层次区分不明显,故不再分层说明。

3 “223”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效果

通过实施“223”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师范职业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近两年来,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5荐、三等奖8项;二是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达95,6%,远高于全省的平均就业率;三是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2006年11月以来,我们向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发出了36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函”,在收到的31份反馈意见中,有30份对该专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充分肯定和好评。这些充分说明,采用“223”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学具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4 结语

实践表明,“223”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非常适合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是一个理论成熟、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体系,会很快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应用,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大背景下,该体系的推广应用会取得很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实践教学培养电子类职教师资的专业能力、师范职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我们将继续努力,在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完美实践教学的模式和内容,为其它职教师资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理论依据和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1] 廖礼辉,陈敬良,沈有禄.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08).

[2] 傅丰林,孙肖子,等.为建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而努力[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篇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急需各类各级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电子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所需人才的顾虑,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用电子专业的培养周期以三年居多,它和传统的本科段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差别,因而,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相关介绍

(一)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主要是培养掌握应用电子技术方面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掌握电子产品的维护、维修、生产组织及管理工作;电子产品装配线、调试线、产品检验及实验的操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现代化自动生产线的电子设备运行和维护;单片机编程与技术开发;电子产品的推广、应用、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二)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业务培养要求

1.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1)掌握基本单元电子电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掌握电子整机电路的读图与定性分析知识;(2)掌握电子产品维修的一般方法与技巧,了解电子专业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3)掌握单片机控制系统基本结构与运行原理;(4)了解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的相关基本知识。

2.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1)具备对电子元件熟练的检测应用能力,对基本电子电路的分析、改进和设计能力;(2)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和工艺文件的能力;较强的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验与维修的能力;(3)具备电子产品生产的管理能力,在生产一线生产操作的能力和技术指导能力;(4)具有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能力及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5)具有一定的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工业控制计算机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能力;(6)具有对电子设备、产品进行销售、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实训条件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近一半的比例。校内实验实训室既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又是按培养目标完成职业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因此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参照企业的工作需要,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应有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EDA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电子测量实验室,摄像编辑实验室,数字声像实验室,综合实训室,彩电维修实验室,全自动生产装配线,工业级的SMT生产线。

二、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不够深入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需要建立的是“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双证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毕业证书所对应的是公共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以及素质教育等培养模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则是体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职业技能这个模块;然而在实际教学环境里面,往往忽视双证所占的比重。

1.关于“教什么”的现状

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应加强一般职业能力培养和为专门课服务的功能,淡化文化教育的功能。而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多而杂。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许多学生却是学而不会,会而不懂,懂而不精。

学时安排不合理。首先是文化课与专业课课时分配不合理:总的来说是文化课课时比例偏多,专业课偏少。其次,各专业课之间也有安排不合理的情况:主干专业课和非主干专业课比例不合理,专业方向重点不突出。最后是专业课理论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不合理:理论偏多,实践偏少,特别是缺少实验课。

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课的学习尤其如此。比如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时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时安排。

2.关于“怎么教”的现状

教学方法沉旧。目前教师采用的主要模式仍旧是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为主,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课的教材一般是由点到线再到面,一章一节讲清一个知识点,教师大多是以书本为主,每章每节按顺序教下去,理论上缺乏综合应用,实践也是理论的验证居多,缺乏实用性,导致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效果不好。

考查方式沉旧。考试历来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这种形势下适应了以考试为目的的学生自然还是抱着考什么学什么的心态。而教师同样也是以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就目前的考试而言,绝大多也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也是以“纸上谈兵”的形式出现。填空选择、问答计算的考试形式,考查的还是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需要在考前一两天突击就可以搞定。如果学生平时不需要好好学,考试也能通过,对于学习没有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学生来说,当然不肯花时间去好好学习。

教师本身的原因。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特别是缺乏生产实践的经验,动手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容易走“理论主义”的路线。

(二)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资源整合不够到位

高等职业院校应用电子专业除了常规理解的校内教员、学生、实训设备以外,应重视引进社会资源,开放办学,外字当头,围绕“特色与创新”开展专业内涵建设。给校内学生与社会培训生以交流机会,学校与企业以合作机会。

(三)应用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不够完善

提高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学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因此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用电子专业应有的实训实施建设不到位。

三、相关建议

(一)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教育既不同于学术型的本科教育,也不是三年制专科文科专业的教育,从专业设置方面来看,应用电子专业主要是实践,强调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1.引进高技能人才

适时引进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强,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专职教师,进一步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素质,通过引进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2.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要保证专业课的各门课程能顺利开设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这一关必须过硬。学校要对专业教师的配置从数量到质量都要到位,要保证教师有能力和精力胜任所担任的教学工作。鼓励每一位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实践教学等,进一步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每一位专业教师参加技术实践和学习,创造条件到相应企业或科研单位实践锻炼,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并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四)加强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

1.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形成“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2.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

除了强化常规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外,继续加大生产性实训项目;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巩固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科研、工程等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3.建设特色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紧跟行业现状,与现场紧密结合,如:实践教学与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操作资格证书的考证体系、电子设计竞赛等相融合;(2)自行开发和研制实训设备,创造特色的教学环境,在单片机技术实训室和音像技术实训室等实训室的自行研制中,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应用能力、节约了资金,更重要的是自行研制的实训设备更具备本专业的特色、更有利于实践教学。

(五)进一步加强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进一步加强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校企合作,共同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

总之,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最好的机遇点,抓住这个机遇,拿出一个完善的培养应用型应用电子专业类人才的方案应该是一件最重要的任务。

篇4

作者简介:侯丽华(1966-),女,满族,吉林伊通人,长春工程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兼教务处副处长,教授;杜波(1976-),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72-02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更新快的特点。如何在有限学时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长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组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明确了自动化专业面向基础工业基层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以及知识体系等方面基础上,紧密结合工业企业现场实际和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现状,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开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增加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试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1.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路

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按照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电力电子电路的微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思路,以电力电子器件为电路服务,电路为电力电子系统服务,系统为电力电子应用服务的理念作为教学内容设置的主导思想,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精选理论内容,强化技术应用,及时而恰当地引入电力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2.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研讨相结合。将电力电子器件、变换电路作为传统内容,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作为实用内容,将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生产线作为新技术,对典型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系统分析作为讨论内容,将科研课题引入课堂作为启发内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渗透行业规范、安全操作规程、文明生产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课程的讲授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选择、驱动与保护电路为基础,以AC/DC、DC/AC、DC/DC、AC/AC变换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波形分析和参数计算及电路设计为核心,以微机控制的脉宽调制技术(PWM)和各种软开关技术作为新的控制方法和新技术,把电力电子学科的发展方向引入课堂。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电路为教学的重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使学生能充分认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对交、直流电路的控制和变换能力,并掌握各种变换原理和方法,为后续课程“运动控制系统”深入学习及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用性,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以营造真实的、先进的工程环境为目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了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现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24台套,开发了电力电子技术仿真研究平台,构建了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验、课外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编制相关的教学文件。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性实验和学科竞赛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技术资料、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培养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课程组精心设计了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逐步由基础实验走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再过渡到创新性实验。开设了晶闸管整流、逆变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应用有初步认识;对直流斩波、交交变换以及PWM控制技术部分的实验,则由教师给出电路参数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主电路、驱动电路等,完成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软开关技术的实现等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密切联系着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电力电子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同时对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了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实验项目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主训练。

3.增设课程设计与调试环节

开设了1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调试实践环节,以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为载体,将电力电子器件选择以及电力电子主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设计、组装、实验和调试“四位一体”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搭建各种常用电力电子电路,且可方便地调整电路的参数进行仿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电力电子电路的能力,也为日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变成了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学习,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加快了学习步伐。通过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等,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潜力,增强专业素养,逐渐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由被动变主动汲取知识。

为了分析电力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工作状态,使学生弄清电路中能量的变换和传递,笔者制作了本课程比较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际应用中的电路和电力电子装置做成影音资料带到课堂上,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并把电力电子前沿的研究状况、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图表、图片等方式充实到教学课件中,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同时,建设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网站资料丰富,包括教学资料和典型工程实例等,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答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考试过程全程化

教师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性质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平时作业、单元测验、实际操作、撰写报告或论文等方式加强形成性考试评价,并安排阶段性考试以强化学生平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弱化期末终结性考核。

2.考核内容能力化

考核内容围绕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这个目标设置,结合新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体系,加大电力电子器件特性分析、实际电路分析、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技能的比例,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多元化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考核采取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开发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变单一形式的考核为多种形式的考核。

五、组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探索课内与课外培养的有效机制

按照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固化在教学任务中,成立了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依托电力电子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竞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运行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制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运行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条件保障、激励政策、管理办法、评价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形成了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保障体系。

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组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直接关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水平。按照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教学培养和科研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实行青年教师实验室坐班制、深入工业企业生产实际、选派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七、结语

电力电子技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用于一般工业,也广泛用于交通运输、电力、通信、计算机、新能源系统等。“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创新实验内容,将电力电子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5

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按照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电力电子电路的微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思路,以电力电子器件为电路服务,电路为电力电子系统服务,系统为电力电子应用服务的理念作为教学内容设置的主导思想,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精选理论内容,强化技术应用,及时而恰当地引入电力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2.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研讨相结合。将电力电子器件、变换电路作为传统内容,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作为实用内容,将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生产线作为新技术,对典型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系统分析作为讨论内容,将科研课题引入课堂作为启发内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渗透行业规范、安全操作规程、文明生产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课程的讲授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选择、驱动与保护电路为基础,以AC/DC、DC/AC、DC/DC、AC/AC变换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波形分析和参数计算及电路设计为核心,以微机控制的脉宽调制技术(PWM)和各种软开关技术作为新的控制方法和新技术,把电力电子学科的发展方向引入课堂。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电路为教学的重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使学生能充分认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对交、直流电路的控制和变换能力,并掌握各种变换原理和方法,为后续课程“运动控制系统”深入学习及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用性,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以营造真实的、先进的工程环境为目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了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现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24台套,开发了电力电子技术仿真研究平台,构建了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验、课外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编制相关的教学文件。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性实验和学科竞赛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技术资料、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培养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课程组精心设计了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逐步由基础实验走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再过渡到创新性实验。开设了晶闸管整流、逆变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应用有初步认识;对直流斩波、交交变换以及PWM控制技术部分的实验,则由教师给出电路参数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主电路、驱动电路等,完成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软开关技术的实现等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密切联系着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电力电子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同时对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了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实验项目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主训练。3.增设课程设计与调试环节开设了1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调试实践环节,以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为载体,将电力电子器件选择以及电力电子主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设计、组装、实验和调试“四位一体”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搭建各种常用电力电子电路,且可方便地调整电路的参数进行仿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电力电子电路的能力,也为日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变成了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学习,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加快了学习步伐。通过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等,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潜力,增强专业素养,逐渐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由被动变主动汲取知识。为了分析电力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工作状态,使学生弄清电路中能量的变换和传递,笔者制作了本课程比较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际应用中的电路和电力电子装置做成影音资料带到课堂上,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并把电力电子前沿的研究状况、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图表、图片等方式充实到教学课件中,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同时,建设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网站资料丰富,包括教学资料和典型工程实例等,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答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考试过程全程化

教师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性质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平时作业、单元测验、实际操作、撰写报告或论文等方式加强形成性考试评价,并安排阶段性考试以强化学生平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弱化期末终结性考核。

2.考核内容能力化

考核内容围绕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这个目标设置,结合新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体系,加大电力电子器件特性分析、实际电路分析、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技能的比例,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多元化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考核采取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开发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变单一形式的考核为多种形式的考核。

五、组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探索课内与课外培养的有效机制

按照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固化在教学任务中,成立了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依托电力电子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竞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运行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制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运行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条件保障、激励政策、管理办法、评价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形成了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保障体系。

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组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直接关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水平。按照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教学培养和科研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实行青年教师实验室坐班制、深入工业企业生产实际、选派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篇6

近几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建立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从国家到省、市、县以及各学校都开展了技能大赛活动,实现了技能大赛的全覆盖。职业院校通过定期组织相关技能大赛,能够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提高。笔者多年从事中职电子专业学生参赛教学指导工作,本文对技能大赛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促进作用试作粗浅分析。

一、构筑职业化标准平台,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1. 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更为重视

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标准为基础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实现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将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所带来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确保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时代性。比如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内容由分立器件为主向集成电路为主进行转换;由模拟电路为主向数字与模拟并重进行转换;由注重原理分析逐渐向注重电路实用性和应用能力培养进行转变;增加了EDA技术、PCB电路板设计、传感器等新技术和新器件的应用教学。

2. 更加提升学生的技能和能力

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以模块化、项目式组织教学内容,以职业标准作为教学评价依据,强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技能要求。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提升技能水平的意愿;同时也通过贴近实际生活的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突出行为导向教学,推动教学方法变革

教师改变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实用项目为依据,将实训与专业技能实践衔接,将技能培训与大赛衔接。由教师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高,通过获取成功的体验来确保其自信心的增强,进而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实际功能电路为职业实践课程,参考技能大赛的形式来对实用电路加以装配、调试,测量相关参数,并对电路的作用和功能等进行总结分析,实现技能及理论的迁移。

实践证明,在实训场所进行行为导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融入竞赛基础知识,学生工作页参照技能大赛项目任务书的基本形式,学生围绕“工作页”展开自主性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学习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开展创新性研究,让学生的手、脑、心并用协同参与学习,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三、把握专业发展脉搏,实现教学质量提高

1. 注重专业课程设置较强的实用性

凡技能大赛的赛题都是取材于生产实际应用的一些项目,具有较强的市场价值,参赛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器件筛选、电路装配、调试和测试,比赛的过程就是实际产品的设计、装配和调试的过程。因此,在电子技能大赛参赛教学中不仅应努力提升学生在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更应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以培养,使其能够将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做出实用的设计和产品。所以,针对电子专业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实用性的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时,注重电子整机装配、电子组装工艺、电子测量与仪器以及EDA等相关课程的设置及有效整合。

2. 确保专业课程设置较高的技术含量

在中职电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技术含量较高课程的设立。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为了让学生能适应未来市场技术提升与改造的需求,就需要在电子专业课程中设置单片机、传感器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由于中职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主要着眼于应用,而不拘泥于对结构、原理的探究上。从全国技能大赛单片机项目、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项目的参赛情况来看,有很多职高、中专二年级的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通过跟踪发现这些参赛选手在工作岗位上也能做到学以致用,这就充分说明了在中职电子专业开设单片机、PLC等现代技术课程不但可行,而且也是有效和必需的。

3. 坚持专业课程设置广泛的覆盖面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的技能竞赛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不仅考核学生对电路装配的操作能力,而且考核学生对电路原理的分析认识能力,只有在分析理解电路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对电路的故障排除和调试等重点任务。从赛题所涵盖的知识点来看,既有模拟电路的,又有数字电路的;既有集成电路的,也有分立元件电路的。基本上涵盖了放大、振荡、稳压、比较、触发、逻辑运算、计数等诸多功能门类,同时越来越重视计算机辅助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电子线路的综合设计及应用,而不是单纯地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切入。所以我们对于课程设置与调整应坚持贯彻宽专业、厚基础、多方向的原则,确保课程设置具有广泛的覆盖面。

四、培养技术能手、名师,提升专业教师素质

“名师出高徒。”技能大赛促进中职院校重视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兼顾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让教师获得大量先进知识与技能,培养技术能手、名师。一方面,广大教师重视教学理念转换、角色转换,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拓展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以期成为既能讲理论又能进行操作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和不断完善技能参赛制度,让广大专业教师积极投身到技能大赛中去,以参赛为契机,使提高技能水平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因素,让有能力者迅速脱颖而出,并给予适当待遇或奖励。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四新”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通过选拔教师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培训班的机会,对技能大赛的方法和基本理论进行学习探究,并进一步对全校教师进行延伸培训,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技能大赛的重要性,形成 “重在参与,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围,促进名师队伍迅速成长壮大。

五、打造真实训练环境,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各级大赛的任务都切合社会发展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赛前准备也就应在真实环境中完成任务。针对技能大赛的要求和特点,对学校实训条件进行综合改造和设计,实行产学做一体化,把学校自身硬件条件推向新的阶层。例如针对“电子装配与调试”的“单片机操作”比赛项目,在校内组建单片机实训室,其内部设置贴近工厂生产的真实具体环境,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来开展相关任务,包括实验电路图绘制、PCB制板、电子元器件安装、程序编制与调试、仿真操作等各训练环节全部在该实训场所完成,通过工厂化模块式的实训,从而积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而在另一方面,又坚持依托企业、行业进行办学,注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生产岗位操作,在真实场景中进行技能操作,确保学生认识能力、操作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学得的技能更加完善,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

笔者认为,建立技能大赛引导专业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对职业技能竞赛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就能摒弃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对专业体系进行建构,以项目为纽带,将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链接到各项目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工作任务的分解。创设工厂化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极大地促进学校内部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慧.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J].职业

教育研究,2008(8).

[2]周会达.对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

篇7

项 目:响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制定“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1.指导思想

以通信产业的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特色与“3+1”教学培养模式,配合我国教育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通过与电信运营商、通信电子设备生产商、大型软件开发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编制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着力完善 “3+1”教学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卓越工程师。

2.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优良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掌握信号信息处理、传输、交换、无线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网络、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产品和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经验;能够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通信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研发、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按本方案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可达到见习通信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见习工程师技术资格。

3.“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本科教学实践中,重视专业培养计划的前瞻性。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断地修订“3+1”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重点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在“3+1”教学模式上积累大量成功经验,课程设置逐渐趋于合理,实践教学条件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实际产品和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经验,将通过与电信运营商、通信电子设备生产商、大型软件开发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工程型人才,形成新的“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要达到一年,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阶段。前三学年基本保持原有的“3+1”教学模式,巩固过去理论c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此外,还选派青年教师去电信运营公司、通信设备制造公司、大型软件开发公司参加技术培训;结合企业实训教材,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讲授4~6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部分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全部在企业进行;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大三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的规划。通过以上方法,在前三学年不断地强化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升、增强已有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与优势。

第四学年,结合不同企业的技术业务特长,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兴趣与就业方向,设置具体的专项实践教学,大力开展企业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紧围绕企业实际产品与项目的设计开发,系统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全过程参与电子设备与通信系统的设计、研发、运营、维护、以及工程管理、加强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使毕业生在通信工程领域、应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具备系统化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达到见习通信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

4.企业培养目标

企业培养方案是为本科生在企业一年的学习而制定的。通过本阶段的学习,第一、学会运用在校学习期间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的具体问题,获得通信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第二,参与通信工程项目的勘测与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等若干关节,培养通信工程师的基本技能;第三,在项目参与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创新意识以及使命感和责任心。

5.企业培养要求

通过一年在企业的学习和工作,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具有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能熟练掌握各种通信测量仪器仪表,具有较强的软、硬件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具备通信设备与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掌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方法,能开发、调试信号处理、通信和控制方面的电子系统,熟悉信息与通信系统、设备、产品的制造工艺,能够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工艺问题;

(3) 具有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的集成能力,了解系统集成思路,熟悉相关通信设备的功能、构造、特点、设计原理与应用,掌握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工程设计、集成、与优化能力,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技术改造与二次开发能力;

(4) 具备通信系统的运营维护和网络优化能力,掌握相关通信设备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方法,熟悉常见通信网络故障的诊断与调试方法,参加工程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篇8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压缩编码技术和数据传输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产品层出不穷,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多媒体通信方式。其中,多媒体会议技术已在社会性的信息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沟通作用。通过通信网络把两个或多个地点的多媒体会议终端连接起来,在其间传送各种图像、话音和数据信号,使出席会议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除了用于多媒体会议之外,多媒体会议技术还应用于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需要传送实时音频、视频和数据的业务。

多媒体会议能为用户提供直接、全面的沟通交流,并能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因此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会议电视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很多科研机构和厂商都进行了多媒体多点会议通信系统的研究,并推出了各自的多媒体会议系统。在研究各种多媒体会议系统的基础上,国际电信联盟(ITU-T)形成了视听多媒体通信系统国际标准的H.200系列建议,使不同厂商的多媒体通信产品能够互通,推动了多媒体通信技术标准化的进程。

多媒体会议系统是与会议相互关联的声、光、电设备及软件等科学化集成的功能性产品。会议系统设计时要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理解客户的需求,执行规划设计的项目。运用技术的手段,最佳的解决问题,把客户的整体需求完美地体现出来。

一、会议系统规划设计前要考虑的问题

会议系统设计之前,要进行调研和勘查,进行科学的设计规划。

数字多媒体会议系统使用的目的性;

数字多媒体会议系统构成的级别 ;

服务的范围 ;

会议管理的能力 ;

与国际应用环境的思考 ;

功能价格关系,经济利益 ;

系统的质量和服务体系 。

二、功能设计的核心内容

主要用来召开大中型会议、会客访谈、报告培训等。在功能设计上,要求考虑其多样性及先进性,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的展示功能:能有效表现与展示各个领域的最新内容。这就需要使用当今最先进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文字、语言、图片、连续影像、电脑文档等。

2.完善的会议功能:满足各种级别的会议、各种形式的会议活动。

3.强大的培训功能:满足技术培训、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介绍等各种形式的培训需求。

三、会议系统设计原则

1.先进型性原则。会议系统设计时应该具有开放的体系结构,充分体现多媒体会议技术的发展水平。

2.实用性原则。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把满足用户的业务管理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采用集中管理控制的模式,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操作方便、维护简单、管理简便。

3.可扩充性、可维护性原则。要为系统以后的升级预留空间,系统维护是整个系统生命周期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要充分考虑结构设计的合理、规范对系统的维护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另外,在保证系统先进、可靠和高性能价格比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达到最经济性的目标。

四、多媒体在会议活动中的作用

篇9

一、对企业档案电子化管理的认识

1、企业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含义。企业档案的电子管理指的是利用各种电子设备和技术,对企业的各种纸质的档案资料进行合理的筛选和处理,并将大量的档案转换成可以被计算机软件识别的信息,从而有效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并极大的方便了大家对档案资源的利用。

2、企业档案电子化管理的作用。(1)利于保管,降低管理成本。统的纸质档案在报关的过程中容易遭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的损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会积累大量的档案资料,需要占用较大的空来进行保存,无形中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但是对企业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只需要轻便小巧的载体便可以将企业的所有档案资料保存起来,很好的保管了企业的各种宝贵的档案资料,方便长久存档,并且占用的设施和空间都很小,有效的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对档案资料进行备份和复制也会十分方便。(2)便于开发利用。对企业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之后,企业可以更好的对 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在 实现电子化后,利用网络,企业可以十分方便的对档案进行管理,工作人员也可以随时 通过网络进行查阅、下载,极大的简化了管理程序,提高了管理效率。例如,企业的技术人员如果需要进行技术革新,便不需要再跑到档案室花费大量的时间查找资料,而只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检索,并下载相应的工艺包,即可开始自己的技术设计工作,十分方便快捷。

二、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电子化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许多企业从 20 世纪90 年代初便开始积极地尝试对自身的档案进行电子管理,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认识问题。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电子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片面的认为电子管理就是简单的利用各种电子设备,例如计算机和刻录盘等进行管理,对电子管理的具体流程和作用认识不够。

2、应用不深入。目前,虽然许多企业都在积极的利用电子管理对自身档案资源进行管理,但大多只是在利用计算机简单的处理档案部门的一些文件和日常工作,或者仅限于输入目录。并没有全面深入的将电子管理应用到 整个档案管理部门的所有工作中,档案的电子管理不够深入,甚至是有名无实。

3、人员素质问题。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企业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具备档案和信息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一些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甚至不具备足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许多工作人员不了解档案电子管理的具体要求,实际管理工作效果较差,效率较低,严重影响到企业档案电子管理的进程。

4、数据系统问题。数据系统问题是企业档案电子管理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因为缺乏一个完整的数据档案系统,所以不少企业的档案电子管理都较为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漏洞百出,且不具备较强的兼容性,实用性也较差,无法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三、加强企业档案电子化管理的措施

1、提高认识,重视档案电子管理。企业首先要提高认识,重视档案电子管理。企业的大量档案资源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且有可能会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影响。所以,企业要积极通过档案电子管理来 提高档案的安全性,并大力推进企业的档案电子管理进程。因此,要把档案电子管理作为企业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安排和组织,认识到档案电子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并在整个企业内部加大对档案电子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体员工,尤其是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认识。

2、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针对目前企业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企业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企业要积极的进行人员调整,选拔一批精通档案管理,且具有较高的电子技术水平的年轻人参与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于在职的工作人员,也要注意定期进行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保证企业档案电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硬件建设。为了保证企业档案电子管理工作的效果,企业要积极的加强硬件建设。企业可以积极地投入充足的资金,为档案管理部门配备各种日常必需的电子设备,例如计算机和服务器以及各种数码硬件等,为案电子管理工作打造坚实的硬件基础。另外,企业还要注意顺应时代的发展,并结合档案事业的变化,不断引进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促进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4、建立数据库。企业可以建立数据库,对大量的电子档案资源进行统一的收集和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兼容性和实用性,更好的法实现企业档案资源的共享。同时要注意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保证企业档案资源的安全。

5、建立管理制度。为保证企业档案电子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可以积极的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对每个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进行严格的规范。例如,对各个部门电子档案的内容、格式以及上传时间等进行明文规定。并制定考核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和评比。并制定奖惩制度,按照评比的具体结果对具体部门和个人进行奖罚。从而维护企业档案电子管理工作顺利高效运行。

结语:

总之,对企业的档案资源进行电子管理,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降低企业档案管理的成本,并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企业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慧.何振.易臣何,等.企业档案管理理念嬗变:内涵、特征及现实兑现——基于电子政务视角的考量[J].档案学研究,2012(06).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50-01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通过培养,学生应掌握机械和车辆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解决从汽车开始运转使用到汽车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解决因汽车带来的能源消耗、有害排放物和废弃物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能力,主要在汽车制造企业、汽车运输企业、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行业和贸易部门,从事汽车维修、营销、贸易、售后服务及汽车零部件和专用车设计等技术和管理工作。

一、维修人才培训的特征

在我国传统的汽车维修企业中,维修人员的文化水平、理论基础、外语水平都较低,传统的培训方式大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很难达到机电一体化、懂电脑、会外语的现代维修技术人员的水平。随着汽车高科技的发展,从事汽车维修服务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高科技的素质,除了具有坚实的汽车专业理论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设备与仪器,能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使用电脑分析及汽车维修专业INTERNET互联网查询汽车维修资料,对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行分析,达到准确判断、熟练排除,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工时、最优质的服务,排除各类汽车故障,使车主满意。除了学校的专业教学外,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还要加强自身学习,还要借助于各类技术培训,特别是电化教学和网上培训,不断更新维修观念、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维修现代汽车。

现代汽车已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也不是最初的交通工具,而是由原始汽车进化到一个高科技的结晶体。特别是电子技术、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汽车的科技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EFIE)、ABS防抱死制动系统、SRS安全气囊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AT)、加速滑动调整系统(ASR)、自动空调系统(A/C)、电子悬挂系统(ECS)、动力转向系统、自动巡航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TCS动力牵引系统及自我诊断系统等,这些总成均由电控单元件(ECU)全面控制,电控单元具有自诊断功能,能记录出现的故障,并以代码形式存储在电控单元存储器中。通过解码器可从电控单元储存器中读出存储的故障码,从而确定故障的部位和提供排除故障的在线帮助。

二、故障诊断方法

人工经验诊断法。是人员凭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在汽车不解体或局部解体情况下,借助简单仪表,如万用表、气压表、油压表、温度表。或直接用眼看、耳听、手摸、鼻闻等手段,边检查、边试验、边分析,进而对汽车技术状况、故障部位、原因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人工经验诊断法十分简单,但对复杂故障的诊断速度慢、准确性差需要诊断人员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故障树诊断法。故障树诊断法是车辆故障诊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故障树诊断法又称故障树分析法,它是将系统故障形成的原因有总体至部分按树枝状逐级细化的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判明基本故障,确定故障的部位和原因。它是对复杂系统进行故障诊断的有效工具

三、柴油滤清器作用及工作原理

燃油滤清器是串联在然油泵和节流阀体进油口之间的管路上。柴油滤清器的结构大致与机油滤清器相同,有可换式和旋装式两种。但其承受的工作压力和耐油温要求比机油滤清器低得多,而其过滤效率的要求却比机油滤清器高得多。柴油滤清器的滤芯多采用滤纸。柴油滤清器除过滤柴油中的机械杂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滤水,为实现较高分离效率。水的存在对于柴油机供油系统危害极大,锈蚀、磨损、卡死甚至会恶化柴油的燃烧过程。国三标准下采用高压共轨发动机的车型对柴油的质量要求也更,因为高压喷油嘴需要精确的控制喷油压力、喷油时间和喷油量,所以要求做工也比较精致。如果柴油里面有水或杂质没有过滤干净,会对喷油嘴内的柱塞偶件形成磨损造成拉伤,直到喷油器卡死。喷油器损坏会造成发动机加速不稳定或加速无力,或者排放黑烟等故障,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作为多级滤清器系统的第一级,燃油粗滤器就具有滤除大颗粒杂质和水分的功能。国三排放标准对燃油压力的要求,滤清器的水分离效率要求达到95%,但许多粗滤器并不能达到这样的过滤效果,时间一长就会对发动机造成损伤。

篇11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设计领域和制造商已经为艺术地表现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同时,在不断发展的物质生活中,人们不再满足产品设计中单一的审美元素,而是更多地期待技术美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审美思想的贯通,从而给人以身理,心理,情感直观愉快的形式张力效果。因此对产品设计中技术美的认识和研究,关注产品设计中技术美学价值,关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协调,对于丰富和完善设计思想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一、功能价值是产品技术美的中心概念

产品设计中的技术美的核心是通过技术设计,技术操作等活动,把作为观念形态的新技术物化为劳动产品,从而获得产品新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在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中,实现功能的最大体现。

产品内在的功能美是相对于产品外观装饰美而言的。最初,人们认为产品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属于实用的范围,无美可言,产品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产品表面的形式装饰上。在欧洲封建贵族的倡导下,轻视实用,追求装饰的风气,经历了17世纪的“巴罗克”风格而在18世纪的“罗可可”风格中达到了顶峰。人们热衷在盔甲和弩弓上雕刻极其复杂的花纹,刻意修建建筑物的过梁、门像柱、柱座和线脚,以至于出现科林斯柱装饰的蒸汽机,阿拉伯图案装饰的压榨机。这种注重产品外观装饰美的倾向,导致了浮夸形式与实际功能的脱离,产品的审美设计与产品技术设计的对立。为了纠正这种偏颇,一些有眼光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开始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机器本身去探求一种新的美――与功能结构相统一的美。勇敢地提出了“形式随功能”的口号,强调美和实用应该吻合,一种物品或产品形式只要明显地表现了它的功能,那就是美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兴起的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思潮,就坚决反对一切多余的装饰,认为不必把功能所要求的材料和结构加以掩盖,而应该从材料和结构内部去寻求美的形式,创造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在产品设计的诸多因素中,功能最能体现技术的水准,新的技术一旦物化为劳动产品后,就意味着获得了新的功能,新的使用价值,由此导出物化技术功能美的概念,成为技术美学的中心概念。人类为了交通的快捷,设计飞机、火车、汽车、轮船,运用不同材料,攻破一系列技术难关,从而解决速度的问题,虽然造型结构,原理和材料不同,但功能的原则是一致的,就是要实现人类行走速度的“飞跃”。柯布西耶曾说:“设计如果不符合功能目的,一看上去就在使用上不方便,那不管怎样讲究外观美,并加以细部的装饰,看起来也不会是美的”。因此,产品的功能价值是技术美的核心内容。任何产品的设计只有通过技术的设计而实现功能的价值,从而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当然,我们强调产品设计中技术美的功能价值,并不是说凡是有功能有用的就是技术美,更不能以功能效用价值来规定审美价值。产品技术美的核心内容是功能,但产品的技术美是一种与功能密切联系,但又超越功能的美。

二、产品设计中的技术美是超越产品功能价值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相和谐的愉悦体验

如果我们对产品审美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技术的求索也就失去了目标。我们所谈的产品的技术美不能脱离功能,但它并不是产品功能的直观表现。

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标准化的生产排斥了生产者的个性与想像,工业产品虽然具备有物质的功能,但出现了物质与精神,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脱节,科学技术沿着适应自然规律的理性方向发展,有可能突破人的感性适应性,造成人的生理、心理和体力活动规律的不相协调。在机械化初期,“丑陋的机器”制造了粗糙的产品,也把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在这里自然谈不上产品的技术美。而只有把人,人的生存意义与科学技术活动统一起来,才能找到摆脱这种设计危机的出路。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为人类自觉地扼制非美化,非人化,从而达到技术与艺术的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人们在个性发展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产品的功能美与形式美出现了更大的相容性。工业产品的设计要求在技术条件下具备文化的品格,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并且在人为环境中产生审美的情感效应。产品设计中的技术美的探求更致力于创造出更富有表现力和更有趣味的设计语言来取代纯技术。如何把高技术与高情感结合起来,建立起新技术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技术的途径建立人们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体验,是产品设计中技术美永远追求的目标和方向。B&O公司曾经生产的家用音响系统,采用透明面板技术来展示CD碟片的运动过程,并以鲜艳的色彩对比来营造一种游戏般的情调。又如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家用电器产品设计也开始转向所谓的“生活型”。即强调产品外观上的趣味性,以满足人们个性的需求。松下公司针对年轻人市场的录音机,一改先前漠的黑色面孔,以斑斓的色彩显示青春的活力,苹果公司推出的Imac电脑,秉承苹果电脑人性化设计宗旨,采用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和预装软件,插上电源和电话线即可上网,大大方便了第一次使用电脑的用户,打消了他们对技术培训的恐惧感。Imac采用了半透明塑料机壳,造型雅致而又略带童趣,色彩采用了诱人的糖果色,完全打破了先前个人电脑严谨的造型和乳白色调的传统,实现了高技术,高情趣的完美结合。

这一系列产品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产品设计中的技术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劲的推动力。

篇12

一直沿用传统的档案观念,全部是纸质档案,包含案卷编号、案卷分类号、作者、时间、保管期限、卷内文件份数等若干标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案卷概念。根据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认真作好医疗装备档案管理。要求以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为依据,同时建立医疗装备帐目,分总帐和分帐户,并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实行计算机管理。要求:1、真实。在设备从购进直至淘汰报废的全过程中,应将各种购置、验收、安装、调试、培训、使用、维修、管理等原始资料存入备查。2、完整。医学装备档案必须是保持其寿命周期全过程得完整资料。3、动态。尤其使用后故障、软件升级、零件更换、配件增加,尤其修改电路或结构必须真实入档。由于医疗设备档案管理范围比较广泛,大型医疗设备仪器大都具有软件支持拥有微机处理平台,就必然给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瓶颈。

二、医院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存在问题

一种全新的档案形式――电子设备仪器档案应运而生,且形成了与历史悠久的传统档案并存的现状。仪器设备档案信息作为医院管理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医院信息化同步进行。

1.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医疗设备仪器技术革新特别快。医疗装备国内外供给方众多,市场医疗乱象丛生,设备仪器供应厂商参差不齐,技术参数不规范。如CT类设备就有飞利浦、东芝、西门子、通用电气等;DR类设备就有飞利浦、万东、西门子、通用电气、瑞珂等;检验室设备类就有罗氏、雅培、日立、深圳迈瑞、贝克曼库尔特、希森美康等。医疗设备仪器运营后老化、损坏等现象,维护保养费用在成本中逐年增加,有时维修过程中工程人员能力高低不一、维修水平无法评定。有些维修人员经过简单技术培训就上班,没有系统学习培训的经历,更有的人员连设备上的英文名词都不懂。更换的配件和材料质量不合格,以次充好,有的甚至将旧部件当成新部件使用。给设备都带了隐患,出现维修质量不高,返修率提高,以致于设备仪器带病工作,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2.软件接口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牵扯科室人员多。设备仪器管理系统和医院管理系统(HIS)的集成必须互联互通,各涉及软件工程师衔接。如涉及医生工作站、院长查询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管理系统、划价收费系统、住院结算系统、设备管理采购系统、护士工作站、手术室管理系统、实验室系统(LS)、病理诊疗系统、影像传输系统等,设备运营各部门、人员、环节,记录下工作痕迹,以便备查。部门人员多,没有档案管理意识,对其进行培养工作是个大的系统工作,上班时间三班倒,人员结构不一。

3.传统对卫生材料的采购档案是纸质版,没有电子版。经领导批准后,直接向物资设备供应商询价,谈判签约后,制作完成设备采购单,验收后手工入库,付款单的制作,科室申领,科室设备档案台帐登记。缺点采购信息狭窄、信息有限、中间环节多、不透明、不公开、不好管理,形成档案的真实性比较困难。

4.一些高端医疗设备仪器都是建立在传感技术、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医疗设备仪器数字化、网络化功能更强,好多医疗机构重视采购轻视管理,从而医学工程维修人员积极性不高,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医疗设备维保市场巨大,第三方的力量介入,维修人员组成由本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厂家技术人员,以维修服务为重的第三方力量。人员构成复杂,工程师的认定,管理医学设备仪器的数量和规格数量不清,维修配件厂家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将医疗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到议事日程。

三、医院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1.加强人员培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信息化建设中专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仍然是医院设备仪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瓶颈。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管理部门如何知难而上,使档案信息化管理成为医院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设备仪器信息化与医院信息化有机结合、同步发展,成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主要任务。随着办公自动化、文档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电子文件的产生、传递、存储、归档、著录、保管、利用都将由计算机辅助管理。需要一大批能够胜任文档的存储、编辑、检索、利用等工作的实用操作人才。需要档案人员除了要熟悉传统的管理技术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数据库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技术。

加强档案人员保密纪律教育,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档案工作人员要结合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以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以《档案法》、《保密法》和《知识产权法》及其它相关法规为准绳,增强依法治档的观念,提高保密意识。对于涉及到单位知识产权和国家秘密的档案信息,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章办事。同时,加强全员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到安全教育经常化,防护知识普及化,以增强和提高机关全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只有全员自觉遵守网络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网络和信息安全才能有保障。

2.做好医院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

卫生和计生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医疗设备仪器数据库信息系统,各医疗机构将本院医疗器械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填报,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平台。在器械信息输入别要将仪器设备的零配件信息、质量控制信息输入、售后服务信息,信息输入的格式统一尤为重要。卫生和计生主管部门要设置专门人员,统一进行医疗设备仪器信息情报收集与汇总,相关信息包含医疗技术信息、招投标信息、卫生材料信息及仪器设备、公司维修信誉信息、常规仪器设备的第三方维修信息、药监部门的政策信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等,针对这些医疗器械的相关信息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在收集的同时还要将该信息利用网络及时,以满足基层医院的最新信息数据调用。

医疗器械科需要充分开发医院的HIS系统,将医疗器械的专业管理软件集成其中,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注射泵、呼吸机、冰毯机、监护仪、输液泵等常规医疗器械的资源共享管理,避免有些科室设备闲置,而有些科室设备不够用的现象。实现医疗设备仪器在一家医院甚至同一城市的资源共享,将会有效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但这需要医院HIS信息化的支持,同时也是医院在引进HIS系统后医疗器械科协同临床各科室必须要加强的工作。

篇13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调度系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监测、控制与管理手段。而它也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加强电力调度与安全管理,就要先了解其理念与特征,针对其理念和特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 供电企业电力调度安全管理理念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力调度的安全运行已成为电网运行中的重大课题。电力运行又称电网经济调度,它是在保证安全、可靠运行和满足电能质量、用电需要的前提下,根据经济调度的基本原理,制定各厂(站)之间或机组之间的最优负荷分配方案,使整个电网的能耗或运行费用最少,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调度部门在保证电力安全运行的情况下,进行经济调度、多供少损、降损节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工作十分重要。电力调度安全管理理念,就是以调度OMS管理系统为平台,以规范化的电力调度操作管理流程为主线;重点管控环节并进行预控为特征;以防止误下调令为目的,实现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有效防范。现有的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通过对数据库的定义和维护,同时将调度操作指令票的程序转化成电子流程,使拟票、审票、预发等操作流程均通过调度OMS系统来实现。

二 供电企业电力调度安全管理提出背景

近几年来,从全国情况看,电力调度安全情况不容乐观。分析已发生的多起误调度事故,可知电力误调度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对电力调度核心环节的辩识上出现偏差,在最需要管控的环节上出现差错,从而导致误调度事件的发生。

调度员未严格执行调度规程,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票、审票制度执行不严,未与现场核对设备状态。 (2)未严格执行调度操作管理制度,工作许可及工作结束手续不清,造成误送电;当线路工作有多个工作组在工作时,在只接到一个工作组工作结束汇报而没有接到全部工作组完工的汇报就送电,造成事故。 (3)现场下达调令时,对操作中现场状态未弄清,造成下达错误调令。 (4)设备维护单位对设备检修各自为政,造成设备重复停电,增加了操作的次数,造成误调度。

(5)过分相信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的电网信息,操作前未核对现场设备实际运行状态。 三 供电企业电力调度安全管理主要内容和措施

开发应用管理软件,优化电网调度变电所各种信息通过可靠的通道汇集于远动主站,经处理后与电力调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一个多任务的综合自动化管理系统,为优化电力调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1建立负荷管理子系统,提高负荷利用率和供电量。

我们建立了负荷管理子系统,开发了供电量管理、负荷率管理、拉路限电管理等应用程序,对各值调度站的供电量、负荷率、拉路条次等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使工作有标准,考核有依据,利用自动化系统的运算处理结果进行考核,提高了平度电网的供电负荷率,使我市的供电负荷率始终保持全省农电系统的领先水平,并使供电量稳步增长。

2开发网损管理子系统,实行一次网损的在线理论计算。

实现一次网损的自动化管理是调度自动化系统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我们根据管理的要求开发了一次网损管理子系统,对电网多台主变压器和多条输配电线路实行在线或离线的网损管理,特殊方式可按小时计算,正常情况下按调度值班的班次进行计算,并列入调度值班员的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对在同样班次,同样供电指标,在完成供电量的情况下,网损低的就给予奖励,高的进行扣罚,从而进一步调动了运行方式和当值调度员的责任心,使其时刻注意电网潮流的变化、主变的投切、无功潮流的平衡等,能够及时的给予调整,真正使电网在最佳经济方式下运行。

3 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写、审核与预发风险防范 调令的拟写、审核、预发环节是调度台内部流程中的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的风险点相似,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时,对当时的(检修申请票操作前时刻)电网运行设备状态不清楚,从而造成机械式地执行调度规程中的“三核对”,却遗忘了重要的内容,“三核对”的基础是电网的某一时刻点的运行方式,而非当前运行方式。 (2)多个申请单位的同一停役设备工作(如:线路及其两侧开关等工作),在调度指令票中缺少必要的对多个单位的开工许可、完工汇报等内容,易造成遗忘听取其中某一个检修单位的完工汇报而误送电操作。 (3)审核调度票与预发是操作前的重要一环,在该环节中,除了审核停役票的内容外,还需要核算电网停役后电网的潮流情况,恢复是否会发生停役时刻潮流的超限。 (4)审核指令票还需要考虑停役设备是否会对高危及重要用户的供电产生影响,若有影响,必须考虑其他相关线路的正常供电能否保证高危及重要用户用电。4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电网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对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调度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以胜任本职工作。培训工作应以实用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和注重岗位练兵。如我公司调度人员在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再送到仿真机进行培训,使之达到三熟三能的要求。三熟即熟悉本地区电网的一次系统图、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熟悉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工作原理、电网继电保护配置方案及工作原理;熟悉本地区电网的各种运行方式的操作和事故处理及本岗位的规程制度。三能即能正确下令进行倒闸操作、正确投退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能运用自动化系统准确分析电网运行情况;能及时准确判断和排除故障,尽可能缩小事故范围。调度人员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苦练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指挥电网的运行和事故处理中做到准确无误。 5掌握运行方式,做好事故预想

调度员要对电力运行方式、电网主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当班需要完成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当时天气、电力运行方式和当班的主要工作,做好事故预想,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以便在发生异常时,能够及时果断进行处理。对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要重点警示,杜绝误调度事故的发生。

四 结束语

安全来自预防,风险在于控制,在电力调度运行中,任何不规范的行为,都将影响到电网安全运行,甚至造成重大电网事故。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调度系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监测、控制与管理手段。而它也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再加上电力调度员发生误分析判断、误调度引起电网事故,将会给家庭、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与影响。要做好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只有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优化的管理流程,科学的管理方法,有力的保障措施以及全体电力调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电力安全、稳定、优质运行。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