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包装印刷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HP Indigo WS6600数字印刷机。HP Indigo WS6600数字印刷机是中窄幅卷筒方案的最热卖机型,广泛应用于软包装、软管、标签印刷。目前,HP Indigo WS6600数字印刷机在全球65个国家拥有360家客户,在中国的装机量超过13台,如杭州诺科、上海伊诺尔等都有安装。
(2)HP Indigo 20000/30000数字印刷机。这两个机型都是B2幅面,主要针对大幅面印刷的市场需求。HP Indigo 20000采用卷筒纸印刷,可在厚度为10~250μm的柔性承印材料上进行印刷,适用于标签、软包装的印刷生产;HP Indigo 30000采用单张纸印刷,可在厚度达600μm的纸板上进行印刷,同时配置了在线涂布单元,使其兼容的承印材料范围变得更为广泛。
2.HP Indigo的品质
(1)专色印刷。在不使用潘通专色的情况下,可模拟97%的潘通专色。
(2)一次转印。所有油墨100%同时转印到承印材料表面。
(3)7色印刷。HP Indigo一个色组最多可实现7色印刷,如果加装翻转装置,一个色组可实现14色印刷。
(4)完美的套准。各色墨层逐次转印到橡皮布表面,并实现完美套准。
(5)持续的色彩校准。印刷过程中实时监测油墨密度,确保整个生产过程中色彩的一致性。
(6)三明治印刷。如图1所示,正背面可一次性完成印刷,HP Indigo支持高达16层油墨的印刷。
3.HP Indigo在包装领域的应用
(1)定制化。极大地增加了品类和定制化需求,提供限量版方案。
(2)个性化。全新的关联销售模式。
UV平板喷墨打印技术可适用的材料
由于UV墨水可以在没有涂布材料表面的优异附着能力,以及完全静止的打印方式而产生的高精度和多次重复的打印能力,UV平板喷墨打印带来了材料多样性和工艺多样性的多种应用优势,表1列出了UV平板喷墨打印常见打印材料清单。
源于对打印材料广泛的适用性,UV平板喷墨打印技术适合在最终印刷实际材料上直接打印,避免了先印刷后裱纸的繁琐工艺,也可用于多种生产材料上的合同打样或小批量、个性化生产。例如可在手机外壳、笔记本外壳直接打印装饰图案,实现个性化印刷;可面向超市、卖场、展会等展示行业,在不同材质上直接打印和加工展板;可建筑玻璃、瓷砖、大理石等装饰和装潢材料的直接打印图案等。
UV平板喷墨打印技术在包装印刷领域的应用
1.为丝网印刷打样或在短版印刷上替代丝网印刷
在传统印刷中,丝网印刷由于其材料选择范围广,可以实现在胶片、特种纸、玻璃、金属等多种柔性、刚性介质上的印刷。但与UV喷墨打印比较,传统丝网工艺工序复杂,初始化成本高,此外还存在几点技术弊端:网点变形较严重,不适合渐变色印刷;套印精度差,图像不宜太精细;以专色实地为主,对色数有限制。
UV喷墨打印工艺,适用介质广泛,具有替代丝网印刷打印能力,且相对于传统丝网印刷,有以下优势:工序简单,生产周期短;没有初始成本,适用于小批量甚至单张印刷;套印准确,可实现图像过渡,版面生动;没有专色限制。
2.实现包装产品快速打样和小批量生产
目前国内客户对于包装和展示用品的打样,从成本角度讲一般采取先打印在不干胶或者涂布纸上,再贴裱在最终结构材料上形成展示样。有些客户对于样品要求严格,在进行盒型打样后,还需要通过外发印刷的方式,进行印刷打样,中间审核交接环节多,结案效率低、成本高,如表2所示。
UV平板喷墨打印能力,可为包装设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不再通过外发印刷的方式,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成本上都有大幅度提升空间。集成数字切割机,在包装材料上使用UV平板喷墨打印机打印后,可以直接采用数字切割的方式获得最终包装和展示产品。包装创意的项目需要长时间外发等待的加工局面得以改变,可在一天内快速实现打样,可进行多次修改,最终快速结案。有些UV平板喷墨打印机带有白墨和上光墨水(如佳能奥西460GT),可实现白墨和局部上光工艺,实现一体化打印。
总的来说,相对于传统包装打样方式,UV平板喷墨打印加数字切割的打样方式有以下几个优势:
①可以实现透明材料和带有纹理的材料上直接打印;
②不依赖员工裱纸技能,不会产生废品;
③不需要冷裱机;
④生产效率更高。
1.1消除法燃烧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机废气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燃烧法和催化燃烧法。直接燃烧是将VOCs当作燃料,通过热反应,将其转变为水和二氧化碳,去除效率可达95%以上。催化燃烧法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有机废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迅速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燃烧法主要适用于成分复杂、高浓度的VOCs气体,具有效率高、处理彻底等优点。但若废气含有Cl、S、N等元素,采用燃烧法会产生HCl、SOx、NOx等有害气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对VOCs进行生物降解的过程,主要适合于低浓度、大气量且宜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气治理。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具有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净化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物等优点。但生物法对有机废气的进气浓度和性质要求较高,同时对生物菌落和填料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目前还未得到大量应用。光催化是指利用光催化剂(如TiO2)氧化分解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VOCs物质。合适的光催化剂能够在常温下将VOCs完全氧化成无毒无害的物质,无二次污染,适合处理高浓度、气量大、稳定性强的有机废气。目前,光催化法在处理废水上已经得到了一些应用,但是由于其存在反应速度慢、光子效率低等的缺点,在VOCs治理方面实例却不多。
1.2回收法
吸附法主要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如硅胶、分子筛、活性炭等)把排放废气中的有害组分吸附留在固体表面里,从而达到净化作用。吸附法常见于处理低浓度高通量的VOCs废气,优点是去除率高,净化彻底,能耗低,工艺成熟[11]。不仅如此,吸附法若与其他处理方法联用,既可防止环境污染,又能回收有用的物质,具有很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缺点是处理设备庞大,流程复杂,当废气中含有胶粒物质或其他杂质时,吸附剂易失效。在现有的吸附剂中,活性炭性能最好,应用最广,去除效率通常可达95%以上。吸收法主要是采用低挥发或不挥发液体为吸收剂,利用有机废气能与其互溶的特点,来吸收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该方法适用于浓度较高、温度较低和压力较大情况下气相污染物的处理,具有技术成熟,设计及操作经验丰富,适用性强的优点。但对于有机废气,由于其水溶性一般不好,应用不太普遍。另外,该法对吸收剂和吸收设备的要求通常较高,而且吸收剂需要定期更换,过程较复杂,费用较高。冷凝法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饱和蒸汽压这一物理性质,采用降低系统温度或提高系统压力的方法,使处于蒸汽状态的污染物冷凝并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具有设备和操作条件简单,回收物质的纯度较高的优点。在生产过程中,冷凝法常常与压缩、吸附、吸收等过程组合应用,来回收有机废气中有用的组分,从而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运行成本。上述两类方法中,回收法能够在污染控制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是一种更具有开发潜力的技术方法[12-13]。然而,任何一种VOCs回收处理技术本身都各有利弊,使用条件也有较大差异。例如,吸附法处理低浓度VOCs效果虽好,但是对于高浓度废气的处理却可能存在热效应高、吸附剂堵塞或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冷凝法则更适宜于处理高浓度VOCs,对于低浓度废气的处理效果较差、设备成本较高。因此,为最大程度地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VOCs处理目的,需开发废气处理的集成工艺,将不同的VOCs回收处理技术通过一定的方法组合起来,使之优势互补、各尽其用,以实现低成本和高成效的双赢。
2包装印刷业VOCs组合处理工艺实例
上海某油墨印刷厂采用“蜂窝吸附-热风脱附-冷冻回收”的组合工艺,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VOCs进行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集中回收,取得了低本高效的处理效果。该工艺采用吸附截留有机溶剂气体、热风脱附解析溶剂气体的工艺将有机物分离浓缩出来加以冷凝回收,从而实现空气净化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目的[14-15]。下面以该工艺为实例对VOCs组合处理工艺进行分析探讨。
2.1废气状况及排放要求该印刷厂有机废气排放现状及GB16297—1996《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新建扩改项目)要求如表1所示。
2.2工艺选择该VOCs组合工艺可分为3个控制阶段,即“吸附-脱附-回收”3个过程。
2.2.1吸附工艺对于VOCs的吸附过程,活性炭吸附工艺已经较为成熟,其净化效率通常可达90%以上。此外,活性炭的总使用寿命一般可达4年以上,且使用成本很低,具有很大的优势。活性炭的形式主要有颗粒活性炭、蜂窝活性炭、纤维活性炭3种。颗粒活性炭阻力大,能耗高,而且脱附时间长;纤维活性炭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与脱附速度快的突出特点,但其价格十分昂贵,设备投资很高;而蜂窝活性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微孔发达,吸附容量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低浓度有机废气(1000mg/m3以内)的吸附工程。另外,由于蜂窝活性炭具有孔隙率高,不易堵塞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含有少量烟尘的有机废气处理。因此,本文所述工艺的吸附阶段选用蜂窝结构的活性炭,通过具有大表面的蜂窝对有机废气的接触吸附而起到对VOCs的净化作用[16-17]。
2.2.2脱附工艺有机溶剂的再生(脱附)主要有蒸汽再生与热风再生两种。热风再生工艺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活性炭再生工艺,它是利用热风将活性炭所吸附的有机污染物从活性炭内脱附出来,形成高浓度的有机废气(一般浓度可以达到10g/m3左右),再通过冷冻机组将高浓度有机废气中沸点较高的有机物冷凝下来。然后,冷凝后的废气经过换热器和蒸汽加热器加热到130℃后再次进入吸附器内循环利用。这样,即达到再生蜂窝活性炭的目的,同时又将有机溶剂进行了有效地回收利用,一举两得[18-19]。
2.2.3回收工艺有机溶剂的回收是将经热风脱附得到高浓度的有机废气通过某种工艺手段,使得有机物从空气中分离出来加以回收利用。根据印刷厂油墨废气中有机溶剂的物理性质[20],该印刷厂采用冷凝回收技术,即通过将脱附的气体冷却到低于有机物的露点温度,从而使有机物冷凝成液滴后从气体中分离出来。本组合工艺将冷凝系统置于吸附阶段之外,即用即开,有效发挥了冷凝法处理高浓度VOCs稳定、高效的优势,又避免了纯冷凝技术引起的成本及操作费高的问题。
2.3工艺流程及说明本工艺的具体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为了进行连续操作,设计了两个峰窝活性炭吸附床,其中一个执行吸附功能时,另一个则进行脱附再生,两台吸附器通过切换阀门自动转换功能。其工作过程为:首先,集中有机废气送往其中一台活性炭吸附器1,在常温下进行吸附净化,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活性炭吸附截留,洁净气体由吸附风机2排放到大气中去。当活性炭吸附器吸附饱和后,进入热风脱附再生阶段。同时,通过切换阀门将有机废气切换到另外一个活性炭吸附器内继续进行吸附。在脱附阶段,有机废气经过板式换热器3和蒸发器4,由脱附风机5送入到蒸汽加热器6,由蒸汽间接加热到脱附所需温度130℃(即所谓“热风”),热风进入活性炭吸附器内加热活性炭,活性炭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吸附在活性炭内的有机污染物从活性炭内脱离出来并形成高浓度有机废气。脱附出来的高温高浓度有机废气(热风)与冷冻后的有机废气(冷风)在板式换热器3内进行热交换,“热风”温度从130℃降到30℃左右,而“冷风”则由-30℃左右升温到70℃左右,30℃左右的“热风”再进入蒸发器4内冷却降温到-30℃左右,此时,废气中的有机溶剂逐步冷凝形成液滴排出回收,高浓度有机废气中的有机物浓度也随之下降。此外,该股“冷风”再经过换热器,与“热风”进行热交换,充分循环利用“热风”的能源,同时“热风”降温也充分利用了“冷风”的冷源。升温到70℃左右的“冷风”再由脱附风机5送入蒸汽加热器6,由蒸汽间接加热升温至130℃左右(热风),进入吸附器1脱附再生,完成了整个循环。当脱附再生完毕后,活性炭吸附器的吸附活性得以恢复,重新进入有机废气的吸附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蒸汽加热器6和冷冻系统只是在脱附启动阶段时需要全负荷使用,当活性炭加热到设定的温度后,由于设置了板式换热器,蒸汽加热器和冷冻系统均不需要全负荷运行。这样就可以达到能源充分利用,尽可能降低活性炭脱附再生的成本。蒸汽加热器和冷冻系统的开启与关闭均是根据自动温控系统自动控制。
2.4吸附器的设计为获得理想的吸附和脱附效率,设计要求吸附器内升温速度快,空气残余量小,脱附循环气体浓度提升快。根据废气排放状况,设计每台吸附器蜂窝活性炭充装量为7.2m3,为了减少有机废气通过的阻力,通过长度为0.8m,安装紧凑,吸附器内部剩余空间小,使热风脱附时温度、有机溶剂浓度都能快速提升。
2.5冷凝回收工艺设计为达到较高的冷凝回收率,除提升脱附气体浓缩比外,应选取较低的冷凝温度,以降低有机溶剂饱和蒸汽分压,提高回收率。本工艺控制冷凝温度-25~-30℃,可回收混合溶剂≥90%。为减少工程投资、减少占地面积、降低运行成本,本设计冷凝工艺选用风冷机组。
2.6成本及效益分析
2.6.1运行成本及经济效益本工艺用电负荷及每年的电费如表2所示。除电费以外,消耗蒸汽费0.6万元/a,工人工资福利费4.8万元/a,活性炭约10万元/a,设备维修费约5万元/a,合计运行费用为51.7万元。同时,根据测算,每年可回收有机溶剂约200t,按照每吨0.6万元计算,则每年可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20万元,扣除运行费,每年可净回收经济效益68.3万元。因此,该有机废气组合处理工艺不仅极大程度地消除了印刷厂VOCs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取得了间接的经济效益。
2.6.2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本工程除了有机溶剂回收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以外,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一方面,有机废气处理设备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油墨印刷机日常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废气污染问题,确保处理后的尾气排放满足环保部门对有机废气排放的要求;另一方面,处理后排放的气体质量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工厂及工厂周边环境的环境质量,有利于保障职工及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
一、原稿照相制版中要注意的问题
如今原稿通常用照相方法拍照,黑白或彩色连续调原稿则用电子分色机进行扫描分色制版。线条原稿(如线条商标图案)的照相制版工艺比较简单,在制版照相机上将原稿缩放到客户要求的尺寸。在特硬感光软片上曝光,经冲洗加工,形成影像。
操作中要注意以下问题:整稿时首先要检查原稿的质量,其次如果原稿是带有色彩的,要鉴别原稿中线条与底色的颜色,搞清所用感光片的感色范围,如果底色以红、橙色为主,就不能使用SO特硬正色片拍照,因为SO正色软片不感受红光。放置原稿时必须注意将其置于原稿架正中央,如若原稿剪贴过多,最好使光源照射方向和剪贴字条长边平行,以避免阴片阴影过多,可减少修版时间。对水洗、干燥后的阴图片要认真检查尺寸是否正确,版面图像是否齐全(有无挡掉或遗漏),密度是否符合要求,版面感光是否一致,线条、文字、色块是否清晰透明。检查修正过的阴图片即可翻拷阳图片,供晒版使用。
二、电子分色要注意的问题
1.软片线性化。目的是使显影机与电分机相匹配,使得到的网点大小与所显示的网点大小相同。如不符合标准,则要调整电压高低或显影时间,使之相符合,显影温度一般均控制在显影液的推荐温度28摄氏度为好。
2.测定原稿密度。用彩色密度计测定原稿的反差,选择正确的白场和黑场,可减少在电分机上的辅助时间。
3.测定缩放倍率。用放大率测定仪测定原稿的缩放倍率,并将数字输入电分机内。
4.装稿。先将原稿进行清洁处理,反射原稿上应加上规矩线,然后装贴在扫描滚筒上,并根据倍率决定扫描线数及细微反差的要求,调节虚光孔的大小。
5.定标。可分为机器定标(白平衡):消除电分机图像信号输入部分的误差,使各通道输出的电信号一致。原稿定标:先定高光,再定暗调,最后定中间调,然后再回复检查高光暗调是否正确,定标选点对复制图像层次和色彩还原都有影响,在原稿定标的同时,可参考灰梯尺来定标,保证原稿的颜色平衡状况不被破坏。记录网点百分比定标:要根据后工序的印刷方式、工作条件、所使用的原材料来确定分色片上亮场、高光、暗调的记录网点百分值。
6.定起始线。对规格尺寸定出起始线即裁切线,主要是扫描阳图。
7.裁片与装片。裁切感光片应比规格尺寸大,四周有余量,将感光片装入暗盒,如无电子加网装置,扫描网点片应将接触网屏覆在感光片上,然后将暗盒挂在电分机上。装片在有安全灯的暗室进行。
8.扫描。根据尺寸大小及机器性能,同时扫四色、二色或一次扫描一色。
9.显影。扫描完毕,感光片仍退入暗盒,然后在暗室取出感光片,输入显影机,经显影等处理即成。
三、使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要注意的问题
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技术开发和迅速应用给印刷制版工艺带来了一场改革,它使我国的彩色复制技术和产品质量跃上新的台阶。彩色桌面系统的工艺流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环境调整:是使计算机的显示屏幕上所看到的图像与印刷出来的图像做到基本一致而对软件的环境参数进行设置。同样的图像使用不同的纸张、油墨以印刷方法印出来的效果会有差异。只有对这些差异进行调整,才能做到在屏幕上所看到的画面与印刷出来的画面达到一致效果。彩色处理编辑软件就具有环境调整的功能。
2.原稿扫描:即把原稿图像经由与电脑工作站连接的扫描仪扫描,得到原稿图像的每个像素点的R、G、B三色值的数字化信息。
3.修版:即在电脑工作站上对原稿进行修版,如提高对比度,增加清晰度,退底等。
4.分色加网:把处理好的图像在电脑工作站上进行由R、G、B到C、M、Y、K的转换,把一幅图像分成分别包含C、M、Y、K各色信息的单色片,并分别对各个色进行加网处理。从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随机网点(调频网点),并已进入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具有大规模推广的潜力。随机网点的最大优点是消除了龟纹;支持超过C、M、Y、K四色以外的专色版分色。不受网点角度限制;可使用较低分辨率的照排机,由于层次再现不是靠调整网点大小来实现的,因此不受网点线数和分辨能力的固定关系的制约。
5.拼版:在电脑工作站的拼版软件上把许多图像和文字按用户要求挤在一个版面上。
6.打样输出:在与电脑工作站相连的彩色打印机上打出样张并交客户验收。
7.照排机输出四色软片:在与电脑工作站相连的激光照排机上顺序输出同一版的C、M、Y、K的四个半色调加网底片。
8.光栅图像处理器(RlP):是照排机的控制器,通常由一台专门计算机为核心。配置一定容量的内存和外存,内藏Postscript解释软件,以及相应的字库,接受接口输入数据,输出页面的点阵,直接送给照排机,由照排机输出。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为核心作为工作站,配以输入扫描机、输出彩色打样机或激光照排机,形成一整套可以同时处理文字、图像、一次输出整页彩色打样页面或分色片的彩色制版系统。
从图像质量看,DTP系统由于输出整页幅面不大,图像放大倍率一般不超过6~8倍,能达到电分机的图像质量。同时它又可以将文字及图像处理、版面实际融为一体,图文并茂,极大地简化了制版工艺。
从软件兼容性看,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主要是采用通用型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软件,生产批量大、成本低、更新换代迅速,系统的性能价格比明显优于电子分色机和整页拼版系统。
从系统开放性看,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配置非常灵活,其输入、输出、工作站、网络的选配,完全取决于用户的生产能力、质量要求、投资能力和市场需求。不同的系统档次,不同的硬件软件选配,其价格相差很大,所配的硬件或软件往往不是一家公司开发生产,而是完全根据需要来优化组合,特别是专用软件和文字字库,只要是开放式系统,用户就可以根据需要和鉴赏能力,选择自己满意的配置和换代产品。
在由报纸印刷转为16开书刊印刷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折页滚筒放帖位置的调节。放下图1所示的8开书帖过桥(若打开,则为8开书刊折页),进行16开书刊的折页。使用18mm的内六角扳手松开图2所示的两颗凸轮机构固定螺钉,点车,调节传页滚筒凸轮机构的位置,使得夹板在如图1所示的位置处打开(即放帖),锁车,拧紧固定螺钉。传页滚筒凸轮机构的作用主要是控制夹板运动,使其在凸轮高点位置时开牙,低点位置时闭牙,也就是控制放帖和咬纸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在图1所示的位置放开书帖呢?这是因为机器在高速运转的过程中,书帖被放开后还具有一定的惯性,如果放帖太早,机器的速度会受到限制,只能开到20000帖/小时左右,同时书帖也容易被撞凹甚至撕烂,不利于出帖的稳定。
2.毛刷辊位置的调节及其压力初调
毛刷辊起到带动书帖的作用,如果毛刷辊的位置调节不当或毛刷辊两边的压力不一致,就会影响书帖的输送,造成歪张故障。
松开图3所示的毛刷辊两边的调节杆紧固把手,顺时针旋转毛刷辊压力调节杆使得毛刷辊往下压,直到其边沿刚刚接触到折页滚筒的表面。然后点车,使得机器走到如图4所示位置时毛刷辊的缺口部分恰好可以把裁切胶条包在里面,锁车,打开折页机传动箱(如图5),合上16开折页部分传动齿轮,即完成了毛刷辊位置的调节及其压力的初调。初调毛刷辊压力是为了保证在调节16开折页刀在书帖上的下刀时间时,走纸平稳,不会忽快忽慢。
3.折页刀位置的调节
报纸印刷转16开书刊印刷时,需要为折页刀更换高垫块(如图6)以抬高折页刀。折页刀位置变了,还需要在传动齿轮箱重新调节折页刀与夹板的相对位置,使得二者不会因碰撞而打弯折页刀。松开图7所示的4个固定螺钉,松开折页刀与夹板位置调节螺杆的固定螺母,通过调节螺杆找到折页刀与夹板合适的位置关系,然后锁紧螺母以及4个固定螺钉。
4.三角板部位的调节
(1)压纸轮的调节
图8所示的纸带驱动辊两侧对称安装着一副压纸轮,它们都有单独的支架,可独立进行调节,以保持压纸轮两边的压力一致,确保纸带输送平服稳定。
松开压纸轮机构紧固螺丝,使压纸轮处于自由状态。将一个扳手放到纸带驱动辊与压纸轮中间,让压纸轮自由落下,然后拧紧固定螺丝,使压纸轮的高度为扳手的厚度,另一侧的压纸轮也做同样的调整。由于压纸轮的压力是靠气缸提供的,只需把左右两侧的压力调节一致就可以保证左右压纸轮的压力一致了。
(2)导纸辊的调节
在折页三角板下方,三角板鼻尖两侧的一对辊子称为导纸辊,导纸辊与三角板鼻尖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一般为纸张厚度加0.25mm,间隙太小容易造成卡纸,太大又起不到导纸的作用。
(3)紧纸辊的调节
导纸辊下面有两对紧纸辊,每对辊的两个辊子都有动力驱动使其相向等速旋转。紧纸辊的作用有二:其一是将完成纵折的纸带的折背和折缝压实定型;其二是牵引和稳定纸带。
在报纸印刷中,紧纸辊折缝不用压得很紧就能保证出报稳定;而在书刊印刷中为了方便后加工工序顺利进行,折背不能压得太紧,但是折缝必须要压实,如果不压实书帖,在机器的高速运转过程中规线就会跑动,严重影响折页质量。
5.毛刷辊压力精调
毛刷辊两边压在书帖上的压力大小必须均匀合适,太紧容易产生堵纸故障,太松了又起不到带动纸张的作用,造成纸张输送不稳定,时快时慢。毛刷辊的压力调节过程如下,点车,使得书帖经过过桥与毛刷辊中间,用手同时拉书帖两边,松开调节杆紧固把手并调节毛刷辊压力调节杆,使得两边压力大小合适且一致。
6.输送皮带压力的调节
8开书帖是夹在左右两对输送皮带中间完成书帖输送过程的,故输送皮带的压力须合适且一致,否则易出现歪帖故障。输送皮带的压力调节过程如下,点车,使书帖经过传送皮带,用手拉书帖的两边,感觉下压力大小,然后松开图3所示的紧固把手,通过传送皮带压力调节杆调节皮带压力,使压在书帖两边的压力大小合适且一致。
7.16开书帖折页刀位置的调整
16开书帖的折页过程如图9所示,经过一次横折的8开书帖经过桥输出到输送皮带上,向前输送到16开折页刀前面的定位规矩处进行定位,然后由偏心转动的折页刀压向相向匀速旋转的折页辊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当折页刀与书帖刚开始接触的位置(即下刀位置)为书帖距离定位规矩1cm位置时为最佳。下刀的早晚可以由图5中的16开折页部分传动齿轮来控制,顺时针旋转该齿轮为提前下刀,反之为推后下刀。
8.定位规矩的调节
折页装置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定位规矩,图10所示为折页装置右边的规矩。如果两个规矩不平衡,折出来的书帖就会歪。其调节方法为松开紧固环,通过调节把手来达到规矩的平衡。
9.折页辊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