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生命科学

关于生命科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生命科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生命科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80-03

上海中学是上海市教委直属的寄宿制示范学校。创始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原为“江南四大名中”之一,现为上海市“四大名校”之一。2008年,上海中学获上海市教委批准,率先在上海市开展“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并设立40人规模(占同年级学生人数10%)的科技实验班,力图以“聚焦志趣”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新路。根据学校的特点,科技班可供选择的专门课程有生命科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以及工程等五个方向。四年来,此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实效。本文着重介绍在生命科学创新素养培养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课程设置

科技班学生,在4学期内必须基本完成高中三年的常规学业。在此基础之上,每周安排1~2个下午的时间,进行科技创新素养方面的教育。具体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基础课程、专门课程和探究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在中学常规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的双语、双课本教学。即安排一定时间,用英语讲授相关的原版英文教材内容。丛实际效果来看,此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还有利于他们潜移默化地提高科技方面的英文素养。两者相得益彰。所谓的专门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学科方向。学生在学习一个主要学科方向的同时,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旁听别的学科方向的内容。这些专门课程,涉及生命科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以及工程等五个学科领域,由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参与设计,并亲临讲授。从难度上看,相当于或略高于国外大学预科水平。本方面课程的目的,重在给学生以知识铺垫、方法指导、信息归纳、思维训练和志向引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专门课程,是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摇篮。所谓探究课程,即为课题研究。第2学期启动,第4学期结束,前后1年半的时间。一般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提出初步的研究目的、意义、题目。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根据实验条件、实验所需要的时间等,作出必要的调整。尤其在可操作性方面,加以细致的考虑。在此基础之上,安排合适的导师,对课题进行的全过程予以指导。让学生在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开题报告撰写、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和处理以及论文或专利的撰写等诸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关此方面的工作体会,将由另文介绍。从近几年的具体情况来看,高一入学新生对进入科技班越来越感兴趣。这不仅是因为在科技班里多了一些实验能力培养的机会,更加重要的是,科技班的课程设置及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讲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将来的人生历程提供了潜移默化的有益的基础。

二、兴趣引导

毋庸讳言,在上海现行的“3+1”高考模式(“3”为数学、语文、英语,为必考课程;“1”为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学,三者选其一)中,生物学在中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尚不能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相提并论,也不如语文、英语等课程那样受到重视。但在所进行的4届科技班的同学中,选择生命科学作为专门方向的学生却是最多的。每届的40名学生中,都有12~13人,在所提供的5个方向中,选择了生命科学领域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究其原因,兴趣乃是主要的动因。在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命现象这地球上的3大自然现象中,生命现象是最为鲜活的,容易得到学生“天生的”关注。同时,由于教育的进步和信息的发达,学生对当今世界科技的了解,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从能源、环境、农业、医药等方面,生命科学即将显示出来的积极作用,已经初见端倪。在这样的背景下,及时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请工作在生命科学第一线的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和中科院院士等专家、学者,来系统介绍或专题讲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沿。内容涉及药物基因组学、现代生物技术对科学与社会的影响、遗传与疾病、微生物分子生态学进展、植物开花分子机理研究进展、纳米生物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及识别、生物医学等。这些充满现实感和前瞻性的演讲,鼓励和巩固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自发性兴趣,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科学的未来。在引导学生兴趣的过程中,中学本身生物学教师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基础。一方面,由于学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各重要知识点之间缺乏贯通的能力,中学生物学教师要起到打基础、穿针引线、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对中学生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等缺乏充分了解,中学生物学教师在创新素养培育中,要起到辅导员和导师的双重作用。因此,在创新素养的培养中,中学教师要起到主体作用。

三、思维拓展

篇2

二、生命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重视人文道德素质教育

1.生命科学领域辉煌的成就及其对人类的贡献。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在生命科学及其应用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1978年,英国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引发了世人的普遍关注;1985年,人类实现了对DNA碱基配对测序的自动化,标志着人类生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成熟;1997年,克隆羊多莉出世,使得克隆人开始变得可能;1998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了人体胚胎干细胞,使人类生命科学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99-2001年,科学家们成功地从成年人体内分离出干细胞,并找到了培养方法,使得人体脏器的再生不再是梦;2001年,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发表,表明生命科学技术开始向解读人类生命天书的方向挺进;2004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正式完成并公布,其精确度高于99%,进一步宣示了人类生命科学技术的辉煌[2]。生命科学在解决食品、疾病和健康等问题上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命科学研究及其技术进展为未来人类解决可再生能源、可再生的生物材料等方面还将做出重要的贡献。生命科学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如美国一位科学家所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科学领域在为人类谋福利和在基本知识的积累上有像目前生命科学那样的广阔前景[3]。在某种意义上,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或者专业人才正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他们不仅通过器官移植改变了某些器质性疾病无法治愈的窘境,还通过转基因技术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物种。

2.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带给人类困惑和灾难。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如此。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越发展,它的正负作用也都越来越大[4]。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富庶和便利,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困惑、问题甚至灾难,生命科学技术正在对人类伦理和法理学带来新的挑战。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生物产业的发展以及揭开生命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医学很有可能依照每个人的基因特点对因下药。但人类基因组研究也对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带来了冲击,基因技术滥用很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通过基因技术制造怪物将破坏人类原有的生态平衡,克隆动物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一些动物的天性将会被人为的改变。基因技术一旦被滥用,人类的伦理和法律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甚至不复存在。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命科技犯罪已经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生命科技犯罪是指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所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或者可能产生严重危害生命社会关系等重大后果的一系列行为及与其他生命科学技术的利用有关的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总称,例如制造基因武器或生物病毒等。生命科技犯罪作为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滥用,严重背离了生命科技发展本应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基本宗旨。以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为例,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使某些疾病的医治成为可能,带给了类健康和长寿,但同时引发的人体器官买卖等问题又使人类面临很多困境。

3.加强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才的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生命科学研究的动力来自于多方面的价值目标,包括学术价值目标、经济价值目标、道德价值目标、美学价值目标等。道德价值目标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历史告诉我们,科学工作者只有明确其科研道德价值,以造福人民为己任,以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其工作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因此,专业人才的科学良心事关重大,因为他们所具有的特殊的知识背景使其在知识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因此他们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将促使其对研究成果的应用所带来或者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后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旦意识到专业研究成果会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就应当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上文所述,生命科学的确已经带给人类很多的隐患和威胁,而掌握生命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本身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会对此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多数都有生命科学专业,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生命科学专业人才过程中注重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生命科学研究高度发展的时代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如何在生命科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

生命学科虽然被归属于理科范畴,似乎不具备人文色彩,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从这点出发,生命科学是具有人文色彩的,随着人类对生命科学现象、原理的深入研究,人文色彩在这一领域必将越来越得到彰显。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生命科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

1.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道德素质,运用教师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所谓人格是人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终生的。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用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不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不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教师能不能为科学献身,有没有对科学的极大的热情、独到的见解与创新的思想,敢不敢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向陈旧的学说挑战,其实大学生看得很清楚。教师的学识、为人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大学专业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道德素质。

2.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科学史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生命科学史不仅包含着科学家的天才智慧,更为感人的是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高尚的社会责任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著名科学家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课程内容中穿插一些科学发现的历史,向学生揭示自然奥秘是如何被揭开的过程,会极大地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锻炼正确的思维方法。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伟大的科学家对青年的无限魅力是我们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宝贵教材。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史上,涌现出的许多著名科学家,他们不仅创造了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成就,而且他们的崇高思想、高尚品质、求实精神也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人类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篇3

2003年12月温总理访美在哈佛大学作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他说到:“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从移民时代开始,美利坚顽强气质和拓荒的气质,创新精神,对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吸纳,科学和法制的传统,铸造了美国的繁荣。”这里,温总理点明了科学和法制的重要性。在温总理主持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2)》的第七节“科学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制建设”与第八节“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规定了科技法制中长期发展规划。这表明我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涉及我国科技发展能否得到正确保障的重大问题。而牛顿三大定律揭示了物质运动原理的同时也解释了法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认为,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平衡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与此相适应的是自然科学与法学在不断发展着。仅二战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便经历了5次伟大的革命。自1945年开始的第一个10年,是以核能的释放和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第二个10年,是以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个10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解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1985年开始的第五个十年,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去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文章《中科院专家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进入倒计时》,预计在2020-2050年前后将爆发第六次科技革命。这可能是一次新物理学革命、一次新生物学革命或两者兼有的革命。

而法学方面,法学学说则呈百家争鸣趋势。法学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是近20年来中国法学界乃至世界法学界所显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原有的民商法、刑法等的基础上大有新增各类部门法趋势:生命法学、科技法学等等呈欣欣向荣发展状态。

以生命法学为例,生命法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1997年在我国问世。这是一门研究生命法这一特定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法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的时代产物。然而,生命法学的渊源古已有之,例如人们婚配中的血缘禁忌、近亲限制,它早就载入各文明古国的婚姻法或民法。东西方封建国家和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医药、卫生的法律,它们与人的生命保健有直接、间接的关系,也属于生命法学研究的内容,可以视作传统生命法学,它们与当代生命法学内容虽有交叉,但不能代替或涵盖当代生命法学。

当代生命法学作为一法学新学科,其定义在过去一直广受学者争论。在15年的相互学习借鉴中,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观点是:生命法学是以调整生命科技活动为中心,涉及人的生命延续、终结乃至人的生命创设、修缮等社会关系的法律科学。然而,随着法学家们的深入研究,生命法学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的调整的对象除了性别变更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滥用及商业化、人体器官禁止买卖与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等这样的有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还延伸至人与动物的关系、人类与地球生物圈的关系。而生命法法学家们也始终秉持一个观点:中国生命法学研究前进的惯性必然会推动其自身进一步发展。

二、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认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自然科学加诸如法学或法学加诸于自然科学,将改变自身运动状态。

生命科学的发展导致了前所未有的与生命相关的复杂的新型社会现象:精神卫生、安乐死、放射安全、器官移植、堕胎、人工受精等等。一方面随着人类生命科学的日益发展及其对传统部门法所带来的冲击,社会迫切需要以法律这一普遍有效的手段对生命科技活动进行规范,以为人类趋利避害。另一方面,在高新生命科技介入人类生活的同时,某些伦理观念不得不作出一定变革,并由法律加以肯定和推行。生命法律规范便开始逐渐从传统部门法里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特殊的法律群。如89年的《环境保护法》、93年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艾滋病防治条例》、《人类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要点》等等相继出台了。生命法学在自然科学的作用下不断改变着研究方向,即自身状态。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篇4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而生命教育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重视生命教育,珍爱生命价值,要让有限的生命闪烁出无限的火花,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一、学科生命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其本身就是一本无声而有色的“生命的教科书”。语文,因它的文字鲜活、生动而感人,因它的形象、生活化而育人。例如:《珍贵的教科书》这篇课文,记叙了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故事。为了保护教科书,张指导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体现了革命先辈为了下一代的成长,他们可以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甚至可以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祖国下一代的未来。全文以“珍贵”为核心,突出表现张指导员英勇献身的精神。写缺书,暗示“珍贵”,写取书,点出“珍贵”,写护书,突出“珍贵”,写嘱咐,强调“珍贵”。教科书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它原本与生命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学生理解教科书的珍贵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教学中,让学生从联系重点词句来理解教科书的珍贵入手,找出最能突出教科书珍贵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再通过对“渴望”、“盼望”、“希望”的对比理解,来感悟教科书的珍贵。教师重点讲解张指导员取书、护书经过当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张指导员在生命垂微时的嘱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指导员想的是什么?学生对教科书如此珍贵便应印而解。教师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宝贵与美丽。

二、阅读教学中的解疑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真情触摸这些人物的心灵,使学生的生命不断得到滋润。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描写的是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历经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漫长的38小时集中体现了父亲的坚忍不拔、决不放弃,再现了7岁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求生的渴望,也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风景线。课堂上,我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读和带有针对性的问题, “7岁的孩子当生命遇到危险时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和“父亲38小时的挖掘说明什么?”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回答问题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生动地讲述了发生在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之间的感人故事。由于妹妹身患重病,需要输血。哥哥在认为输血后会失去生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为妹妹献血。 而当得知输血并不会产生他所想象的可怕后果时,他又决定献一半血给妹妹,并与妹妹平分生命。课文高度赞扬了哥哥的无私、真诚,他甚至可以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去换取人间最可贵的爱。教学中,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注重从描写哥哥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的理解,帮助学生感受哥哥的无私、果敢、真诚。同时,结合提出的问题“哥哥最后的决定为什么会让所有的人震惊?”、你怎样理解“平分生命”的含义?“课文的主题意在告诉我们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跳动,生命价值的升华,在于生命需要呵护,生命需要奉献。

篇5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精品课例展示交流会,历时两个整天的回忆,听了窦桂梅、盛新峰等四位教育名家的展示课和专题讲座,领略到了名家的教学风采,受到了心灵的启迪。现在就窦桂梅老师的一节课和她的讲座中我的一些收获和体会与大家交流汇报。

窦桂梅的这节《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届绘本语文课。书中以图画为主体,配以简单的文字,述说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她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珍惜的、快乐的。

他告诉电影院的伯伯、热狗店的阿姨、比萨店的邻居、图书馆的姐姐、车站的人,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的就是他爸爸。“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简单的表达,在不同的场景中先后出现五次。窦桂梅通过让学生场景再现、体会着表述,一遍一遍地引导,最终使学生们从一开始的“枯燥无味”逐渐体会到小主人公的不同感情,让学生们知道用简单的语言同样表达丰富动人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大胆主动地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从中感受并真实地理解母语的丰富。

在这个环节中,窦桂梅教师对学生个性化解读尊重很值得我们借鉴:她在课堂上说道:“你想怎样表现就怎样表现,我们就来得出属于自己的滋味好不好?再比如,她课堂上交给苏俄生质疑的方法:“你们看我刚才提问题的时候,从课题到文章的字句以至课文的内容,只要有疑问,就可以提出。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学习的科学态度。”再比如,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交际技巧:“你得评价呀,说说人家答的怎么样?”“握握手,说声谢谢。”窦桂梅认为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而对教学细节的思考则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底蕴是否深厚的标志。

听了这节课,让我知道了好的课堂是行云流水、余音绕梁、是高山仰止,是美的享受,是心灵的触动。

要和大家汇报交流的第二方面内容是: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回到教育的原点》。讲座长达两个小时,会场热气冲天,却亚鸦雀无声。大家都被窦桂梅的语言魅力、崭新的教育理念,不凡的教育生涯而折服!内容很多很多,提炼出几点自认为有价值更贴切我们课堂教学的和大家交流交流。

第一,我在窦老师的讲座中提炼出了一些精彩语录和大家分享:1. 大国小语;2. 先出彩,后说话;3. 作文是做人的过程;4. 别只读人家的书,而不想自己的事;5. 现在的教育是培养“愤青”的教育;6. 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窦老师在报告的开始就提到: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现在“大国小语”、“拿母语不当回事”、“中国人不注重中国文化”等严重畸形的社会现象。 她还幽默地说:“等咱中国强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级!文言文太简单,全用毛笔答题,这是便宜他们,惹急了一人一把刀一个龟壳,刻甲骨文!论文题目就叫:论三个代表!到了考听力的时候全用周杰伦的歌,《双节棍》听两遍,《台》只能听一遍。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说话最正常的速度!阅读理解全是是政府工作报告,口试要求唱京剧,实验就考包粽子。”

篇6

(一)当代中职生生命成长之问题

作为现代社会中广受关注的群体,我国当代中职生肩负着国家基层产业建设的重任,影响着产业文明的质地和方向。但这一群体的生命观和生存状态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不少中职生处在迷茫和彷徨中,嘴里常常念的是“郁闷呀”、“无聊呀”、“催悲 呀”;有的中职生沉迷网络、游戏等,把玩乐当成自己中职生活的主题;有的中职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在挫折和打击面前经不起考验,甚至有践踏自己生命、残害他人生命的想法或行为……当代中职生生命意义的缺失不仅仅是个别问题,而是一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它同时折射出当代中职教育的困境。

(二)当代中职教育之困境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中职生漠视生命存在和生命情感匮乏的重要原因是中职教育并没有真正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本意。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而现在我们的职业教育正在培养的却是越来越多对专业技能极其关注、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漠不关心、对生命麻木不仁的“机器人”和“看客”。这种职业教育实质上已沦为工具性教育,让学生思考“为何而生”的问题少了,而仅仅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学生情感的培养被淡化了,尊重生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教育被忽略了。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即使有像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或者过于崇高,或者过于世俗,让学生不知所云,只得把考高职院校或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作为人生的最终追求,教育中生命意义就此消解。

二、 关怀生命的提出:中职德育课程的价值诉求

(一)中职德育课程目标渗透关怀生命教育

中职德育课程虽然作为一门体现教育性质的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有明确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但并非是课程的政治化,它依然是一门社会科学课程,也是一门人文学科课程。其目的是造就适应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生命体,让生命焕发出人文的光辉,成为社会文明的基石。中职德育课程还是一门让学生了解现实社会性质的课程,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正确理解人生价值,在社会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美好人生。这样的课程目标正是生命精神关照下,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的体现。

(二)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承载关怀生命教育

从今天的中职教育课程的改革来看,其课程的价值目标已发生重大变化,从单一的政治教育走向了现代公民素质培养的境界,把一般意义上的公民素质教育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我国的具体国情、同中职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正是关心学生生命成长的人文价值诉求。当德育课程改革实现教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时,德育课程便具有了关怀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三)中职德育课程实施践行关怀生命教育

中职德育课程因其生命内涵丰富,在践行关怀生命教育中享有较大优势。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将时事案例的解读与学生生活经验、教材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生命意识的觉醒;通过将生活作为教学的根基所在去回归、挖掘,使死的书本知识变为活的生活需要;通过将生命教育知识运用于生活情境中,拓展学生知识的运用空间,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使学生的生命智慧有所增长,生命人格有所完备。

三、 关怀生命的实践:找回德育课失落的生命意义

今天的中职教育必须走向人,关心人,把人的生命和幸福作为中职教育的最高追求。中职德育课堂是中职生走向生命关怀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德育课教师要将关怀生命融入德育课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触及学生心灵,激活学生意愿,转变学生认知,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价值,找回德育课失落的生命意义。

(一) 挖掘德育教材,寻找生命元素

中职德育教材应该是教师在传递德育知识过程中,引领学生放飞心灵、感受生命精彩、体验生命快乐的工具。新课程将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四大板块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 “哲学与人生”、 “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四大模块。从新教材中不难发现,本轮课程改革,以培养公民人格、国家意识、文化认同、职业生涯教育为基本内容,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其蕴含着丰富的关怀生命教育资源,有利于回归教育的本真,提升学生生存和生命质量。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整理挖掘其生命素材,寻找生命元素,实施关怀生命教育。

例如,《职业生涯规划》是规划人生教育的典型板块。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使学生牢固树立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明确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需要完成的事,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紧迫感、危机意识,主动、合理、有效地规划中职生活,审慎且理智地设计自己的未来。教材中太多内容都是可以进行关怀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如“确定发展目标”这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系列问题:1年后,我计划在专业学习上取得什么样的进展;5年后,我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工作;10年后,我的家庭会是什么样子;30年后,我对社会、家庭或其他人有哪些贡献;退休后,我会怎样利用充裕的时间;临终时,当我回首往事时,我会有什么感觉?要达成我的目标,你认为至少需要的五把金钥匙是什么?怎样找到和把握五把金钥匙?这样的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有利于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让有限的生命最大程度地得到延伸和拓展。

(二)灵活教学方式,渗透生命教育

1.在体验中引发学生对生命观的思考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体验、探求”的过程,而不单是“告诉”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人的生命价值是要诉诸体验的,学生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理解生命的内涵。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游戏、调查活动等体验方式,将学生的生命意识、社会角色融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提高学生的生命意义。必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给予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让学生的心境在体验式教学参与中得以升华。可以将身边的真实世界重现于课堂,满足学生对生活世界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积极的生活情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生命成长中的幸福与烦恼,默默体味和感恩老师同学的关爱和父母的辛劳付出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如此灿烂和美丽。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对生命的正确理解。

2.在对话中拓展学生生命教育的维度

提倡“对话”,目的是追求教学观念和进程的改变,以充分关注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和各自的生命价值为基础,超越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建构式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人格生命健康发展的天地。如果学生是在充溢着对话氛围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那么他将会明白学习的责任永远在自己身上,自己要为自己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未来负责。曾在一次公开课上发起这样的话题:如果你还有三天生命,你将会做些什么。学生很感兴趣,积极讨论。有的说周游世界,有的说多陪陪父母,有的说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有的说干自己喜欢的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三天太短暂,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怎么够呢?所以大家要珍惜现有的每一天,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的话题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真诚的交流碰撞,学生感受到的是自我的生命正在被呵护,其生命观在无形中得到修正,生命教育的维度由此拓展。

(三)提升教师素养,崇尚生命关爱

教师的素养关乎生命教育的成败。即使是再美好的教育理想,也需要教师的切身实践才能显现出来。因此,要找回德育教育的本真——生命关怀,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至关重要。

1、 崇高的生命关爱情怀

当代大部分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在自卑而又倔强中企望教师关爱的目光。教师的关爱情怀的起点是对学生的爱和尊重。爱学生,把学生当做生命中最可贵的朋友,关注他的生命成长,正视生命的存在,看到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个性特征,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物化”或“精神虚化”的抽象体,把对学生的爱化为对学生生命发展追求的呵护行动。当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时,学生会感受到这种爱,并产生情感的共鸣,主观上产生接受教师的文化影响和生命价值观塑造的愿望,行动上珍惜生命,追求美好人生。

2.有效的生命教育实施能力

篇7

二、生态文明的现代性背景

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方位的生态化构建,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核心的行为准则,因而俞可平就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表明走一条以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崇尚工具理性和物质主义,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带来了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精神危机,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就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西方工具理性模式下的现代化,追求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技治主义和消费主义。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毕竟不能止步于物质动物,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追求意义与价值,追求无限与不朽。

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污染、生态破坏、技术机械化、经济物化甚至只限于GDP的崇拜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结果就是:扬弃和超越片面工具理性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主动选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生态文明模式。

三、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的生态文明伦理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是指全面、协调、可持续,其中“可持续”是指持久性和连续性,要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

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发展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因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经济文明。提出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既是发展观,也是伦理观,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出了自己的伦理要求。

首先,“以人为本”规定了生态文明的人本精神。“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也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人类积极地与大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消极地无所作为。”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经济零增长的稳态经济发展模式,无益于解决生态危机,发展中的问题应该通过更加科学的发展来解决。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实现了从极端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主张合理的经济发展,反对不合理的欲望膨胀,有效避免了“征服自然”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的精神异化等严重后果。

同时,经济发展也仅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任务,而非人类发展的目的。1990年发表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人类发展的视角下,发展被定义为扩展人的选择范围的过程;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生活质量,人所享有的实质的自由和机会,人实际能做些什么和能成为什么;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

其次,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人们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进行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的重点和热点,涉及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经济伦理、商业伦理、企业伦理、消费伦理等。同时,生态危机背景下人类精神生态异化问题尤其突出,如何理解并消除人的现代性精神危机已刻不容缓。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遵循生态经济伦理规律,认为经济发展(经济合理性)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合理性)之间的关系是协调融合的,并致力于追求经济建设、人的发展与生态保护三者之间达到合理、动态、健康、开放的平衡状态。

“‘生态经济伦理’主要是指人们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自觉协调和平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重价值追求的努力中所体现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的总称,或者主要是指生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的总称。”生态经济伦理综合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商业伦理、企业伦理、技术伦理、消费伦理、财富伦理、生态经济学、环境文学、环境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追求,能够把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最佳的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处理好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克服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为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灵环境。

(作者:宋丽娟,工商管理学硕士,江西服装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管理学;杨涛,江西服装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和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297.

[2]于文秀.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国际视野.光明日报,2011—01—04(11).

[3]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与现实,2005,(4).

篇8

“太累了。”这是很多老师的共识,特别是所谓的主课老师。我校,班主任一天要有十几个小时在学校待着,上课、备课,接受培训,还要管理班级事务。

“现在的老师真不好当。”教育部门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不以考试为唯一标准。但如今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几乎每个学校都制定了很多的量化考核目标。还要搞评比,排名次,实行诫勉谈话,末位淘汰,甚至转岗、下岗等。

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不得不拼命学习,导致教学中生命意义的缺失,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教育工作者要真诚地关爱学生,耐心地教育学生,基于学生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各级政府要从教育为本出发,切实提高教师政治、经济待遇。

二、实施“三动五自”,构建和谐课堂,为学生减负

如何构建和谐教育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呢?笔者在对十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总结出“三动五自”课堂教学,就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一种重要途径。

所谓三动,即教师情动、学生的主动、师生(生生)互动。情动侧重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的效果,主动侧重学习的态度,互动侧重学习的形式。有教师的情动才有学生主动,有学生的主动才有学生的互动;五自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自主展示、自主拓展、自主评价(自主包含个体、群体)学习的一种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修改作业,互相讲解,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信任,互相关心,形成了积极互助的良好氛围。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目标,每个同学在集体中都有很强的归属感、互惠感、分享感、责任感和义务感。为了集体的利益,每个人都能积极学习、探究、合作,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分享学习的体验和成果。通过团队配合,学生学会了齐心协力地做事,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通过和谐合作,他们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更加融洽。在合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与学生互相交融、互相进步、互相促进,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共同体。

三、开展“表扬卡”伴我成长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表扬。在倡导赏识教育的今天,体现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德育管理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乐于学习。自2008年以来,笔者在学校推行“表扬卡”制度。现在通过这种草根式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表扬卡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凸显,它多方渗透、全员参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大德育运行格局,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下面就表扬卡伴我成长活动作阐释。

1.“表扬卡”的制作

所谓“表扬卡”,是指我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来记录学生在成长历程中获得表扬,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一种载体,是用简短的语言文字或附有精彩图片制作成的纸质卡片。

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藏卡片的习惯,因此,“表扬卡”要精心制作。根据表扬卡的不同用途,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手写型。(2)打印型。(3)图案型。(4)胸卡型。(附打印与手写结合的表扬卡)

2.“表扬卡”的发放

(1)发放人员:政教处、年级部、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

(2)发放方式:①班主任根据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或学生的阶段综合素质表现,将卡“奖励”给学生。②任课教师发给学生。③政教处、年级部发放:通过个人申报,班级统计、推荐,报年级部备案,政教处发放。④学生互赠。⑤家长鼓励。

(3)发放原则:及时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3.作用

(1)表扬卡成了学生《成长记录袋》里重要的资料。

(2)表扬卡的及时性、多角度性弥补了“三好生”评价制度的不足。

篇9

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自杀的总数每年都在增加,从2002年27起,到2004年的69起,2005年的116起,2006年的130多起,增速叫人担忧。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马建青在2012年11月的某次会议上称:据教育部统计,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为1/10万~2/10万,虽比发达国家的低,但自杀总人数却不容小觑。至于那些有自杀念头的学生比例更惊人,竟然达到13%之多。高校大学生由于就业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或家庭问题等在心理上积聚了太多压力和不良情绪,如果这些压力与不良情绪长时间得不到释放与化解,那么就很容易以自杀、杀人的极端方式结束或缓解自己的痛苦,或者“今日有酒今朝醉”、嬉戏人生。出现如此摧毁自己生命,践踏他人生命,虚度挥霍生命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科学健康的生命观念,缺少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价值的体验。面对如此堪忧的现状,高校德育必须深思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反思已授受的教育内容与生命教育应有的科学内容之间的差距,从严峻的现实出发,切实落实科学的生命教育。

2.高校生命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生命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关注生命,教育才更能彰显出其感染力。没有生命教育,学生个体的生命存在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个体生命的潜能的实现、需要的满足就得不到有效的关注,个体生命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就得不到足够的尊重,精神的空虚与意义的虚无都不能为高校德育的其他方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命教育统筹兼顾了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而且有效地协调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命教育,才能使学生做到灵魂与肉体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统一,进而达到个体生命整体和谐发展基础上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二何以需要:科学发展观是高校生命教育的价值旨归

1.生命教育的目标导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高校必须从学生的个体生命出发,启发学生保护自我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情感,锻炼学生自我求存的能力。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诸多关系中,从个体性出发的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有利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满足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提升个体生命发展的质量。其次,从社会性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从其现实性来说的。高校学生的确拥有其独具特色的个性,但也无法抹去其身上实际存在的社会性。以人为出发点的生命教育也是重视学生社会性的教育。它应该把学生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厘清自己与自然、他人、社会、国家的相互关系,明晰奉献、劳动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方式,也让学生能够在社会人的生活世界中领略到社会生命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激发其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的内在动力。

2.生命教育的内容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首先是生死观教育。当前不管是高校德育,还是日渐成熟的大学生,面对生死问题或是讳莫如深,或是一笑置之。哲学认为任何生命物质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没有哪一种生命物质可以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摆脱死亡的必然性。西方知名学者马斯洛在其理论中也指出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趋利避害,好生勿死是人的本能。“人怎样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怎样对待生命,直接关系到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高校的生命教育亦是如此,要从根部———生死观教育开始,教导学生重生轻死、尊重怜惜生命,为其他方面的教育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其次是生存能力教育。比起生命意识与观念的形成,生存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生存能力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要教会学生一些必需的求生方法,让学生在危难中有逃生求存的本领。生命教育应当旨在引导学生用心思考自己的生命方向,提高自己的生命规划能力。生存能力教育在生命教育体系中起着中间桥梁的作用,它连接着最基础层次的生死观教育与高级层次的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教育最直接现实的体现。最后是生命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命教育,是指高校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是生命的主体,体悟生命的涵义,活出生命的价值,不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提升生命的自我价值,还要让学生发现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巨大价值。高校的生命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怜惜自身生命,爱护别人生命,尊重所有生命,也要帮助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不仅要有观念型的生死教育,能力型的生存教育,更要有价值型的生命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灵魂所在。

3.生命教育的方法指导:统筹兼顾。

生命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关系复杂的教育工程,其中存在着生命教育的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的关系,生命教育中各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生命教育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关系,生命教育实效性与时效性的关系等诸多复杂的关系问题,因而生命教育运用统筹兼顾分析法,就是既要全面规划生命教育的内容,又要兼顾生命教育的形式、方法;既要重视理论研究,又要紧抓实际行动;既要厘清生命教育各层次内容,又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生命教育的实际成效,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时间尺度;既要密切关注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又要精心设计生命教育的未来发展。对待生命教育,高校需要有总览全局的宏大目光,又要有兼顾各方的精细睿智,只有真正地把统筹兼顾当作开展生命教育的根本指导方法,高校的生命教育才能长足发展。

三何以实现:高校生命教育体系的路径建构

1.攻于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完善德育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探讨高校的生命教育内容,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饱含着新时代的道德尺度、制度原则,关注人本身,尊重人的存在,尊崇人的价值,是对高校德育内容的完善与补充。高校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有条件也有必要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对于“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取向与内容有哪些?生命价值的评价标准与尺度是什么?生命教育的哲学之源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高校都可以精心研究,努力形成一套深刻的生命教育理论体系,为实际开展生命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篇10

一、 动态课堂,要充分预设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新课程在强调课堂教学生成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地展开学生,相反对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意见、提出的观点问题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公要设置认知目标,也要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每种情况的处理策略,如教学内容怎样呈现?学生会怎么说:自己该如何引?质疑该如何链承?学生是否感兴趣?有什么情感要表达?可能有哪些生活的体验?等等,形成"弹性化"方案,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课堂"生成"创设可能。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创造性的把握教材、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不拘一格巧妙预设,智慧地以预设促生成,迈好走向动态生成的第一步,生成才会更加精彩,才会更实效。

二、动态生成,须善于捕捉契机

机智的生成与培养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灵活巧妙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处置课堂教学问题,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是其主要功能。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生成许多教师意料之外的资源。在这时,教师要多一份留心,用心观察,善于捕捉和选择学生的答案中对完成教学目标有帮助的新资源,对这些有用资源进行整合提炼,产生一些新的游戏与活动的方法,并通过学生的实践(交流、展示、比赛),来达成教学目标。当然,对一些不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资源,教师要做出必要的回应,让学生知道课堂中只采用对教学有帮助的资源,对本节课帮助不大,但学生喜欢的内容,可到课外与大家一起分享。

1.抓住稍纵即逝

在教学中,时常可以碰到一些突发的状况,这些小插曲如果教师不去注意,也不会很大的影响教学效果,但如果处理好了,却能成为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分数乘除法的复习课时,求这个带分数。我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许多学生都认为,这个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考虑,分子应该是15和12的公倍数,即60、120等,分母应该是14和35的最大公约数7,这样结果才会是整数。最后得出这个分数即7/60即8又4/7。这样的解答附合题意,也附合出题者的本意。这时有一学生对我说:老师,我还有自己的想法。我当然很欣赏的眼神示意他说,因为,这个带分数比8大,比9小,它乘以14/15这个接近1的数,结果是个整数,那这个整数一定是8,所以这个带分数是8除以14/15=8又4/7。好,我不禁为他对知识的整合与生成叫好,这种用计算中生成的小规律,都能解决教学的难点,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中的稍纵即逝,不断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新的规律,引领我们的学生突破难点。

2.抓住创新之举

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不断创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主动创新,又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的创新表现,准确把握创新点及其价值,充分发挥创新点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在复习"图形的面积"时,刚和孩子们一起把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方法理了一下,就有一个声音响起:"老师,我有一个新发现!"尽管他总是做不到先举手再发表意见,但我还是示意他继续。"我可以把所有的图形都看作梯形,然后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他骄傲地说道,我高兴地笑了,这个方法确实不错啊。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全体学生验证他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兴趣盎然,原本乏味的练习课一下生动起来。

三、不断反思,优化动态生成

课堂生成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不断反思和矫正,对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也要不断反思。使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在反思中不断优化,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篇11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对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有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篇12

例如,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一课“Looking good,feeling good”。教师就可以利用许多图片,让学生对于外表的比较,辨认哪一种是美。接着,教师可以运用点拨诱导法。让学生回答出外表美和心灵美哪一个更重要,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讨论给出让大家都比较认同的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用英语来回答问题,指导自己的实践操作,学生既感到有趣,又能学会如何真正的美是什么,同时英语的听和说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获得了成功感的同时,也就享受了生命的快乐,教师也在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的同时获得了成功感,体验了生命的快乐。

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挖掘不仅仅体现在教会学生珍惜生命。在生命面临突发的、灾难性的危险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像类似于什么是美等方面知识的这种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方法的运用。比起原先的纯粹以语言教学为目的的英语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篇13

关键词:小学课堂;生命教育理念;探究措施

我国的新课改进程逐步深入,更加突出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教学的理念。生命关怀教育理念提倡: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生命灵动性的个体,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然而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此理念相去甚远,甚至产生背离的现象。比如: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程序化、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内容枯燥等。笔者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础上,开展生命关怀教育理念的探究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教学理念的意义

小学教学的任务是一方面让学生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使其生命更有灵动性、懂得生命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凸显。然而假设小学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那么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失败的。语文作为基础教学最重要的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和生命关怀,尤其对学生的个性生命特征应当认真塑造。而且,语文教学就借着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认知能力,并借此培育学生的生命特质和个性特征。所以,开展语文教学要和生命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晰领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对生命产生崇高的敬畏之情,更加愿意探索生命的意义,进而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发展前景,这样语文教学才算完成最根本的任务。其实,每一堂语文课中都有生命内涵的体现,都有生命智慧的彰显和对生命之美的注视。因此,小学语文这门课自身就有生命教育的关注,这既是现代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又是小学语文这门课的特性。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关怀生命教育的理念显得尤为必要。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关怀生命教育理念的开展措施

1.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和珍视生命的精神。开展生命关怀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使学生借助对生命的感知等活动产生一定的认知观点和见解。那么生命意识涵盖了生命存在的认知和生命逆境的认知,既有珍爱自身的生命,又有关爱别人的生命。激发孩子们的生命意识一方面使他们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爱护生命的精神和尊重他人生命的精神。认识到现代社会是每个人、每个物都有自身的生命体征。生命不能重来,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同时,生命又极其弱小和短促。所以,对孩子们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对他们产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格外重要。然而,生命是独一无二、不得复制的,历史伟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如谦虚礼让的孔融和机灵聪明的司马光,这些都是需要让学生慢慢体会生命个体的不同,进而学会理解包容他人,正视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珍视别人生命的存在。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孩子们领悟生命意义。在语文教学时当注重生命关怀理念,注重学生个体特性,在语文学习和阅读中激发和领悟生命的意识。笔者在讲解《司马光》一课时,就巧妙地融入生命关怀教学教育孩子们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地带,若遇到危险,则一定要冷静使自己或者帮助他人摆脱生命危险。另外,诸如《蒲公英》《小鹰学飞》等阅读课文教学中也借机渗入生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热爱生命,自强不息。

2.注重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除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精神外,还要注重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观察发掘生命之美,感悟生命的魅力和价值,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又有对人类之美的认知,既能领悟人间真爱,又能觉察人性之光,发现人类的智慧之美和创造之魅。在这个过程中使孩子们感受了生命的存在,看见了生命的活力灵动,形成了对生命欣赏的视角和思想,进而更加珍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然而,生命固然美好,生活有时候却很残酷,每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要面对诸多困难和艰险,但这正是生命的历练真谛,既要敢于接受生活中的挫折打击,又要坦然面对生命的荣耀之辉。没有重来的生命,珍视生命,从这一刻做起,无论生命前方的路是怎样,享受生命的旅程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3.师生对话互动,点燃生命火焰。开展课堂上互动活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有助推作用,语文课堂开展平等的对话互动有助于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和尊重。互动活动要求师生平等,孩子们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细心听取,即使孩子们的见解是稚嫩空洞的,也不可以直接打断和批评,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不可以打击和泼冷水,这样会击退他们的参与热情。而且,学生发表见解有错误也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多理解包容,并借机委婉地指正错误之处,引导他们产生积极正确的认识和见解。这种纠错教学法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没有错误和片缪的衬托,那么会有真知和正确的体现,一味地追求统一口径的说法和见解,只能扼杀孩子们的天性,磨灭他们幼小的心灵,浇灭他们对生命探索的火焰。所以,师生之间开展平等的互动对话很关键,在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感悟生命个体的价值,认识和接受来自每一个个人的生命体悟和经验,教师或者是其他学生的。这样,学生得到的对生命的认知才是正确的、鲜活的、灵动的。

4.改进传统预设教学,采用动态化的教学模式。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内容的设定,导致教学的每一个步都是教案预设的,出现课堂枯燥乏味,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课,学生做乖巧的孩子听课,被动地吸收已经成型的知识和价值观。然而,正确的语文教学提倡注重学生的个体特性,倡导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在课堂活动参与中形成个人生命观念,进而达到知识的构建和消化,逐步树立积极的生命意识形态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教学理念大有裨益,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形成和将来的生命质量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因材施教,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多关怀学生的生命个性,引导学生自重自爱,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