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44
心理健康既是指一门科学,也是指一种实践活动,又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是探索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学问???。
当代激昂快速的生活节律,既锻造了人们的进取心、耐力和韧性,同时也必须付出高昂的心理代价。对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而言,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种威胁。况且,
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还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殊问题,诸如:新生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对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有待提高的问题、情感强烈却缺乏稳定性以及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等?2?。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将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关注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况分析
大学生对时代具有更敏感的触角且自身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数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趋势?3?。2005-2007年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连续对在校学生所做的心理测试发现,2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05级的潘扬完成的一项在北京8所重点大学实施的有关重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90名大学生中,从情绪方面看,有近2/3的大学生保持充满激情或平和的情绪,但是仍有1/3的人处于郁闷无聊、迷茫的情绪中。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4年对本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有近20%的学生感到苦恼?4?。2010年10月在中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4734名大一新生进行了SCL-90心理普测,普测结果显示其中12.5%的学生呈现出异常?5?。2008-2011年,我院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结果显示,每年均有10%左右的学生的呈现出心理问题,从2008年到2012年,一共有2位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一年,1位学生因为心理问题退学。根据统计,目前大学生退学的人数中,约50%是因心理问题而退学。
二、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性问题
长期学生工作经验发现:一些刚入大学的新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在与同学、老师交往、适应环境、自我认识等方面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适应,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失落感和茫然感。连简单的劳动都不愿从事,衣服找人洗、被子请人洗。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也同样表现在困难大学生身上,困难学生家长感到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已经很觉得对不起孩子,作为一种补偿,不让孩子干更多的活,因此这部分大学生生
作者简介:于向军,女,汉族,出生年月:1968年3月,硕士,副教授,党委副书记。
活能力依然较弱。丢失毕业证书、户口等事件每年都有发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处理日常事务能力的不足。
面对未来就业制度的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很多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担心受
挫,调查表明困难大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方向感、自信心等方而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受挫折。
(二)人际交往问题
良好的人缘关系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态。
由于大学生个体在认知、情绪和人格等因素上存在的差异, 导致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未能妥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调查数据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大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大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6?。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学业心理问题
在大学,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内容等都与高中有很大区别,大学的专业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和探索性特点。一些学生未能掌握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以至于经常性考试失败、多门科目补考甚至陷入退学的境地,导致厌学、焦虑、自卑和缺乏自信等心理状况出现。一些学生虽然明白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但功利性极强,目光短浅,不考虑长远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形成学习兴趣,学习压力较大时,往往容易自暴自弃,继而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四)情绪困扰问题
大学生处于情感发展最为关键的年龄层次。这一时期的社会情感丰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定。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服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爱情、友情以及亲情的困扰往往容易出现急躁情绪,感情用事。多数在校学生远离家庭和父母,彼此年龄接近,容易在感情上形成互动,但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意志力薄弱,把男女之间的爱情看得过于简单,往往是自讨苦吃。
(五)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常常讨论的一个话题。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激增,求职市场呈现出人才过剩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存在着隐形性别歧视现象;用人单位"重男轻女"问题严重;部分高等院校教育模式陈旧,学科设置不合理,并且没有形成必要的就业指导体系;一些家庭对子女要求过于严格;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往往难以正确认识自我;对待就业、融入社会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种种因素相互交织,使相当一部分大学感到巨大的落差和失落,容易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六)网络依赖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与网络使用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很多人面对大量的信息感到困惑和茫然时,另一些人则因为他们在网上的新发现而欣喜若狂,甚至不愿离线。也就是说,有人非常依赖网络,就像赌博上瘾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依赖"。根据2004年7月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中国现有互联网网民8700万人,其中1505万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网民总数的17.3%。大学生网络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7?。有的学生说,网上无论何时都有人听你的倾诉......有的学生描述,在网上虚拟空间内打游戏很有成就感,可以互动,很有趣、很刺激,没有包袱,没有压力。可知,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压力。但不少网吧为迎合学生的需要,不断增设种类繁多的新奇游戏,使玩游戏者乐此不疲,一次一次的强化,许多学生逐渐把网络游戏作为逃避问题的手段。
社会疏离感与对网络的依赖性存在正相关系。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易受影响。网络中的垃圾文化的传播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对策
(一)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延伸到每个学生家庭,应培养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建立一种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没有做到很好的沟通,学生从原来家庭中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或人格缺陷,辅导员并不能完全掌握,而家长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与家庭关系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有多么重要。因此构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要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为中心,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为核心的专门途径与以学科渗透、活动贯穿、宣传媒体、营造氛围为内容的非专门途径相结合,搞好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家校合作三个合作,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要发动、指导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了解到学校正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成效。其次,使家长参与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与管理中来,邀请家长观摩、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家长和学校双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探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再次,通过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的了解,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有异常结果的学生,采取主动靠上去做工作的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信息,解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咨询服务体系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来抓。高校应结合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学》、《大学生心理障碍与防治》等等课程。针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基础知识。
建立规范有序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是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时各级相关人员要预先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及时的保护,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侵害发生,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的目的。
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室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认知水平问题,而心理咨询则是解决学生深层心理问题,二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活动, 构建起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和控制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纠正和干预,实现心理问题的有效控制。
(三)依托校园文化,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
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9?。"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给大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能使大学生感受到温馨柔美的文化气息,缓解因学习、生活、工作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
校园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帮助和支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和谐,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对于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尤为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改造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同时加强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快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己经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结合多年学生工作经验与我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沟通、座谈中了解的情况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和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对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王建中主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1年第3期第Ⅱ卷
[3]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70
[4]肖永春, 刘明波, 高山川.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 . 复旦教育论坛, 2005, 3(2) : 50- 55.
[5]张丽花,罗建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4 No.7 Jul. 2011
[6]朱樱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教育.[D].江西师范学.2006.5
[7]侯佳伟,刘俊彦.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统计数据分析报
告。(2005) [J].中国青年研究.2006 年第1 期
[8]张丽花,罗建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4 No.7Jul.2011
[9]转引自杨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卫
生职育.2006.19
参考书目: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发生率高达30%左右,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神经衰弱等。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的现实,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任务,在普通高校开展正规而系统的心理教育,并指出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2006年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第九届年会则明确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作为未来的工作任务之一。可见,课堂教学是我国促进心理健康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心理学课、心理卫生课、健康人格课等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进行。我校自2006年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以来,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限选课。本人结合四年多的教学体会和感受,就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一些看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要求
(一)不是单纯的知识课 而是实际应用课
心理健康课要传授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心态调适的方法与技巧,进而使学生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了解,但它绝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课程。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排除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忧虑,学会解决生活上、学习上和人际关系上产生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使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心理变得健康,使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得更完善。为此,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而是引导学生把心理健康知识弄懂并学会应用,杜绝纯理论灌输,而应采用理论与实践操作训练相结合,开展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心理调控技术和自我超越方法。如果学生虽知之而不能行,则会加剧消极情绪的体验,心理健康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二)不是教师的“说教”课,而是师生互动课
如果把心理健康课定义为:老师不断地讲、学生呆板地听,那就说明教师根本没有理解这门课的意义。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对学生学习教材中遇到的疑点进行适当的点拨,促其自悟;对难点问题进行精确的讲解,促其思路畅通。为此,教师不要怕学生太活泼,不要怕课堂秩序“乱”,而要一改传统风格,努力上成师生互动的课、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课,师生共同收益的课,这样才是成功的理想的课。
(三)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
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做到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容,这比在其他任何教学中更显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恰如其分地动用教学幽默,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教学心理相容。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否则这门课程的教学只是流于形式,而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
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自我教育的特点,因此,该课程的教法就不能像其他一般课程那样采用讲授式、自学式等教学方式,而要另辟蹊径。通过实际的教学探索,我认为以下一些教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一) 案例分析法
将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学习活动、情绪、人际交往、恋爱、个性等方面的问题综合成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然后师生就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矫正办法等一起展开分析讨论。教师在引导、分析的同时,可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浓缩进分析讨论中,传授给学生。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中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因此,我在选取案例时,注重从同学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力求使选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代表性、生动性。我相信一个优秀的案例会很自然的引起学生认识问题、分析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二) 团体训练法
团体训练法是指针对大学生遇到的一些共同问题进行的课堂分组活动。例如在与同学的接触中,我发现很多即将毕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价值观不明确,导致在找工作的时候很迷茫,面对众多招聘单位,不知道自己应该把简历投到何处,是更倾向于工作的环境,还是更倾向于工作收入。而工作价值观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努力方向就越明确,在大学期间能够确定方向,少走弯路。
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工作价值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工作价值观的拍卖,学生将自己最看重的方面投资,拍卖的形式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课堂气氛活跃,活动结束后大家积极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全体同学分享,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帮助大家确立了自己的工作价值观。
(三) 表演心理剧
心理剧是用表演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对一些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适当运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是由班级成员扮演问题情境中的角色,使学生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激发处理问题的灵感。表演时要尊重学生的自发性,创造自由轻松的气氛,这样才能使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认清自己的问题,培养自己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在表现心理剧时,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1)事前沟通,使成员有所了解,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2)说明情境,将要扮演的情境及其特征加以说明,让成员有机会提问并提出建议。(3)让学生自愿选择角色,即兴表演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表演,台词自己决定,当场发挥。(4)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最后进行总结。
(四)行为训练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以行为训练为核心,使学生有效地实现从知到行的转换。行为训练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的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如对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后,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自卑、胆怯、自信心严重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中我除了教学生一些增强自信的方法外,主要对他们进行自信培训。因为不自信的学生常常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往往是优点也变成了缺点,而且他们在人际中不敢说不、不敢拒绝、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生怕拒绝或坚持立场会得罪别人,结果自己常常陷入烦恼、焦虑、矛盾之中。为培养学生的自信,我采用下列训练方法:
(1)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大声向同学介绍自己,尽量介绍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能少于10条优点。
(2)创设一些假设的情境或学生自己遇到过的情境,例如:别人随意占用你的时间,令你觉得无法支配自己,你该如何表达你的想法;同伴要求你陪他参加你不喜欢的活动,你该如何拒绝等。训练时把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不自信的学习向对方清楚地说出“不”,让学生学会作肯定的拒绝。
(3)训练学生学会肯定的请求。学生以两人或多人为一组,根据学生自己提供的情境或指导者提供的情境,相互对应练习。
(4)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时可以伴以体态动作。
三、对教师的要求
(一)具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一个合格的心理健康课教师,除了要对本课程的结构有透彻的了解之外,还应精通青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了解生理学和社会学等临近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通过专业培训获得,也可以通过自学获得。培训自学相结合,则是迅速成为胜任教师的有效途径。
(二)人格和谐 心理健康
正如一个“口吃”的教师难以教好语文,一个“五音不全”的教师不可能教好音乐一样,一个终日忧郁或满腹牢骚、喜怒无常、行为怪异、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作风懒散的人是绝对难以胜任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角色的。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应该是情感丰富、意志顽强、人格和谐,还应该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乐观精神,具有洞察学生内心世界的观察能力、与学生密切沟通的交际能力、能随时调控他人心态的教育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加强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与人格的提升,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自己要自尊、自信、自控。教师在工作中也会碰到害怕情绪:害怕个人准备不足,害怕遇到意外的对抗而不知所措,害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等等。然而在外表上,教师常被想象成是有信心、有知识的,于是教师学会把恐惧隐藏起来。但这样做并没有排除所产生的恐惧,也没有为减轻恐惧提供任何解决办法,只不过造成更多的冲突,转而折磨自己。解除恐惧可以运用积极暗示,也可以向学生公开自己的顾虑,讲出自己的弱点,能得到同学更多的信任、理解与合作。通过经常性的自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即要了解自己个性上有利于教学的一面,如热情、宽容、合群,也要克制自己不利于教学的一面,如冲动、急躁、挑剔等等。
2要善于理解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理解别人,就要做到心胸豁达、体察别人、富有同感。与人和谐相处就是要真诚待人,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但也不能为所欲为地表达情绪,对待学生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
3学会消除压力。人人都会遇到压力,但只有在他们无法对抗外来压力时,内心才会有压力。消除压力可采用以下方法:(1)改正自己的认知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2)换个情境,放松身心;(3)找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得到他人的劝慰;(4)正确对待引起压力的事件,专注地解决问题;(5)用行动化解怒气,宣泄不快情绪。
四、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学生要充满信心和良好的期待
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心理健康的需要,都有完善自己心理素质的愿望。在教学中,应该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发问,努力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启迪和教益,进而增强自信心,产生成功体验。
(二)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
可以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提出来,也可以由教师通过援引实例提出来。问题可大可小,总之,要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最关注、最渴望、最想了解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起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忘我和探究的境地。
(三)心理辅导要因人而异
心理健康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而每一种心理调适方法对不同个性、经历的学生来说有不同的适用性,加上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予以及时的指导。有时甚至需要寻找僻静的场合,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做到和做好这一点,对教学成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主体性教学实践研究职业圈2007(10):116-117。
著名作家刘心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态,犹如一条线,而人身上的优点,就像一颗颗珍珠。良好的心态会将珍珠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而一条脆弱的线,会使珍珠散落在地,失去价值,”的确,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基础。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在大学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应势在必行。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更好地适应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形势,成长为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直接的作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同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德育理论教育和高校德育实践教育得以整合与实现的基础与桥梁,只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了高校德育内容的完整性,才能进一步实现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效果的有效性。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是特殊的一个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当前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问题:
(1)大学生生活适应性差。我们强调大学生生活要“自觉、自律和自省”,“自己事情自己做”等,往往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在学习方面,存在被动学习现象,无法较快的拜托中学“逼学”、“填鸭式”学习思维,形成主动学习习惯;在生活方面,衣服裤子、床单被罩请人洗。且现在多学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父母怕孩子受苦事事包办,学校老师“宠着”,一旦在学习、生活和感情上遇到一点波澜,往往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怀疑自己。
(2)追求怪异,讲求独特。“90 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并没有能够供其进行参考和一起成长的伙伴,所以通常喜欢跟着时代潮流,现在的“哈韩”,“哈日”现象使“90 后”盲目跟风及模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因为这一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多是父母来包办他们的一切事情,自己洗衣服和做家务的次数很少,经济以及日常事务方面都过分的依赖父母。
(3)社会交际能力薄弱。当前进入大学的都是 90 后学生,面对的是新的室友、同学和老师等,由此形成的同学、师生和异性关系让很多学生极不适应,有的学生一直在父母呵护下长大,从未离开过,不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帮助人,生活在自我闭锁的世界中,没有倾心交流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时无人可诉。
(4)承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使他们成长的道路变得更加顺利,他们的成长被赞扬和呵护不断的围绕着,优越感太强,在他们的世界里充满着阳光和笑脸。但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使这些“90 后”大学生们的心理太过脆弱,不够坚强,一不小心就会丧失信心,严重的情况会导致他们形成厌世的情绪。笔者在本院校系对于“对待挫折态度”的调查,经过调查的 100名“90 后”新生,在遇到挫折后希望“总结经验,重新来过”的人占 73%,大部分“90 后”大学生心理素质过差,没有足够强的抗挫折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
开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正确对待“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具备自己独有的特点,社会、家庭、个人以及学校的共同作用促使着这些特点的形成。在对待“90 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时,应该持有一颗平常心,对他们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利用,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育形式。首先应该对他们身上存在的共同特点予以承认,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对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加以理解,因为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按照贴近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的原则,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和多元化的相关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大学阶段教育的全过程,分年级和专业有所侧重。例如,一年级主要是适应、自我和学习心理辅导,二年级是交往、情感和恋爱心理辅导,四年级侧重于就业和成才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不能再是一般的心理学理论传授,要有活动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还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3)开展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工作。高校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校学生,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按照相关编制规定合理确定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人数,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教师和学生心理辅导员多方面联合组成的工作队伍。在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队伍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与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争取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支持与指导,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专业发展背景互补、多学科人才融合、专业综合素质较高、人员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专业学习培训,把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培训计划,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资质,同时尽快解决从事此项工作教师的工作量与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使大学生感到轻松、民主、和谐,保持良好的心态,还可以使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心理上有所依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还要动静结合,并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形成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促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
(6)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将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对一些不良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见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升心理健康教育是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随之发生着改变,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日趋复杂,在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趋向性随之提高,尤其是独立院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具有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入校时分数低,学费相对偏高,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作为一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组的一份子,在日常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以及心理咨询过程中,对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现状有一些了解,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安排,取得了一定的预防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突出特点
如今,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发展,积极的进行探索和研究,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针对独立院校而言,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因地区差异发展不同,部分地区独立院校对心理健康课程重视不够,发展迟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很多独立院校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教学目标,教学考核也多围绕学生的实际就业率,就业率高的学校来年招生情况就会火热,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没有实际显性收益的心理健康教育被放在了较为忽视的地位,有的学校虽然把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必修课,并没有开展一系列的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
(二)师资力量不强
对于高校来说,师资力量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课程能否真正起到作用,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师资力量是否充足有着必然的联系。很多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某些院校甚至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只有一个,两个。很多心理健康课都由没有收到系统心理学教育培训的辅导员和从事党政工作的行政人员兼任。心理咨询室大多也只有一到两名心理学专业的老师负责,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心理咨询的需求。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多数独立院校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虽然由传统的黑板授课改为多媒体,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有的任课老师自己非心理学专业,主要以课本为主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会造成学生兴趣缺失。相反的情况是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抛开理论知识不讲,只讲学生感情趣的案例,这样导致学生没有系统的基础知识,在遇到自身心理危机时无法正确处理。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心理健康课程不是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生健康心理的课程。学生尤其是心理有波动的学生在上心理健康课时,往往会把教师当做心理咨询师来对待,渴望从课堂上收获自信心、安全感、归属感和关爱。独立院校的大多学生高考时分数接近二本分数线,学费却是二本院校的数倍,对于高中时学习成绩不错而家庭又相对贫困的独立院校大学生来说,相对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波动。因此,独立院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发挥心理健康课程的作用,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使心理健康课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课程建设
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学越来越重视,2011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提出要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必修课。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文件要求,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加强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把心理健康知识推广普及。在完善课程体系上,要科学的构架课程体系,以教学对象为主体,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要求,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二)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独立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最大的难题是师资问题,只有拥有一支人员齐备、结构合理、知识素养高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足够的课时和良好的授课效果。目前很多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往往只有少数几名科班出身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很多心理学课程由非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兼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发展。独立院校要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稳定的教学师资队伍。要配足一定数量心理学专业并具备心理健康教学与咨询资质的专职教师。以专职教师为核心力量配备具有优秀思想品质、一定学生工作经验的且获得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兼职教师队伍。独立院校要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通过走出去参加学术交流、培训等,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01-03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临近毕业之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当他们在升学、求职等方面经历了挫折之后,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仇恨、泄愤的冲动和行为,学生自毁前程的同时也给校园和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覃彪喜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谈到大学毕业生的处境时说:“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1]高校教育者应给予毕业生特别的关注、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完成由学校向社会的顺利过渡。
一、大学生“毕业季”心理特点分析
大学生在“毕业季”的心理状态可以用“矛盾”二字来概括。在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社会严峻的挑选和考验,由于经验匮乏、身心脆弱,毕业生们极易陷入交织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境遇。
1.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临近毕业工作却没有着落的大学生内心充满了焦虑感。一份针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级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面临择业问题时“‘90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较‘80后’更为严重,且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上”。[2]
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种焦虑的心理状态并不能转化为推动学生产生积极求职行动的正能量,相反,在一些院系组织的招聘会上,出现了参与学生人数寥寥的冷清场面,学生的表现较为被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值过高造成的,渴望工作一步到位的学生对理想之外的职位采取了漠视和拒绝的态度,“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还未被广大毕业生所普遍接受。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之间的矛盾衍生出来的只能是新一轮的、更为强烈的焦虑心理。
2.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当网络频频大学毕业生卖猪肉、捡破烂、做家政的新闻时,总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据此发出无奈的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的一点。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不少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碰壁,极易引发失落、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情,必须加以及时、有效的调节。
反观大学生创业的事例,在那些似乎被人瞧不起的行业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北大毕业生陈生进入养猪行业,不到两年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百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两亿。又如湖南大学研究生梁明毕业后捡破烂,几年中从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发展到拥有三家废品回收站。因此,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必须学会化解、转化矛盾的方法,摒弃传统偏见,目标远大不怕起点低,低门槛也会带你走进大世界。
3.他人的荣耀与自我的挫败。“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更注重自己的外貌、气质、能力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对现实中的自我评价达不到所期望理想的自我标准时,两者发生矛盾,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失去达到理想的自信,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3]
临近毕业,有的学生已经收到了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有的学生与理想的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考上公务员、选调生的学生已经进入政审的阶段。与这部分学生明朗而美好的前程相比,有些学生的前途仍处在暗淡与迷茫之中。有的学生考研失败,处于复读还是找工作的两难境遇中犹豫不决。更多的学生则处在找工作的奔忙劳碌和求职无果的痛苦煎熬之中。两相对比之下,处于失意状态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颓废或者嫉妒的心理,受这些心态困扰的学生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有的学生与他人盲目攀比导致心理失衡;有的学生眼见前途无望而破罐破摔;有的学生见不得他人高兴,对身边的得意之人充满了一股莫名的仇恨,甚至演化为发生口角或打架,人际关系随之恶化。
4.个体的认知与盲目的从众。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区分‘自我’和‘非我’,心理学称之为自我意识,这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自我能力、品质的评价过高或过低都是不适当的。如果对自己估价过高,就会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导致失败,别人也会说他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不愿同他交往,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反之,对自己评价过低,又会产生自卑心理,精神萎靡不振,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4]大学毕业生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是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许多学生恰恰不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出现了在前途的抉择中毫无主见、过度依赖、盲目从众等心理。有的学生在升学、考公务员、考选调生、去国企、去私企、自主创业等出路面前犹豫不决,不能综合考虑个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知识储备、能力专长等因素做出适合自己的合理规划,从而导致举棋不定、来回摇摆,眉毛胡子一把抓,却什么也没有抓住的结果,浪费了时间精力,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有的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竞争,把找工作这件事交给父母,过度依赖家庭,一味地等、靠、要,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还有的学生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凡事喜欢效仿身边的同学,殊不知即使专业相同,能力、兴趣也可能有很大差别,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毕业生要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准确进行自我评价,优化心理素质,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和择业信心,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二、大学生“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大学生临近毕业阶段突出的心理特点,高校应在每一年的“毕业季”加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对学生因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的过激行为或恶性事件防患于未然,这对于优化学生素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都是十分必要的。
1.优化学生素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向社会输送素质优秀的祖国建设人才。大学生如果没有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即使在表面上具备了优异的学习成绩,然而若存在心理上的问题或缺陷,同样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人才,是无法胜任其将面对的各种社会责任的。2003年4月,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在应聘公务员时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在得知这一结果后,他用尖刀行刺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一死一伤,被判处死刑。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终因心理扭曲和冲动毁灭了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毕业阶段因升学、就业、情感等问题所产生的压力进行教育过程的实施,帮助每个学生营造积极、阳光、自信、向上的心理环境,纠正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进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维护校园稳定。高校学生毕业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一直是整个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季”是校园意外事件的高发期,大到恶意伤人、杀人,自杀、自残事件;小到打架滋事、破坏公物事件,尤其毕业生离校期间,学生在校园内酗酒打牌,从宿舍楼上向下乱扔酒瓶、暖壶等杂物伤人毁物事件已经成为各高校“毕业季”的普遍现象。近年来,在高校更是出现了毕业生用“裸奔”、“让酒瓶飞”、“被单宣言”等疯狂行为庆祝毕业的现象。2011年6月29日,浙江大学一男生决定用爬树跳湖的方式留下自己最疯狂的毕业照,却最终导致溺水身亡。在高校,毕业生的亢奋、冲动的情绪和行为还往往会影响、带动非毕业班学生,使之参与进来,造成事态的扩大化。这些情况的发生无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文明形象,也严重危害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自觉维护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保持平和心态,克服浮躁、冲动情绪,抵制鄙俗卑劣行为,保证毕业生文明有序离校,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3.促进社会和谐。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和身心健康状况是衡量社会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合格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指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杰出的业务能力,而首先应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们看到,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或进入社会之后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自毁前途、危害社会。2013年4月10日,一男子持刀闯入上海张江路建中路口一家工商银行,威逼工作人员交出现金,得手后迅速逃离。经调查,抢劫者是上海财大一毕业生,毕业后因事业不顺、恋情无望,竟萌生疯狂念头,光天化日之下蒙面持刀抢劫银行,当问及犯罪动机时,这个90后大学毕业生说:“我就是想报复社会。”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指向的是不特定的公众,除了给无辜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残,还让公众产生恐慌并且对国家和社会失去信任,直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而许多类似案件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群体中隐藏的诸多心理问题。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生心理不稳定、突发事件易发的“毕业季”站好最后一班岗,针对个别、关注全体,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确保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大学生“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前的半年至一年一般进入实习期或自主择业期,绝大多数学生已修完全部课程,出入学校的时间比较灵活,这给对学生的统一、集中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开辟多块阵地,有实效、有创新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抓住关键节点,适时予以指导。“毕业季”的关键时间节点例如:考研成绩公布及复试前后、大型招聘会前后(求职高峰期)、毕业资格审核期、毕业离校期等。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这些特殊而敏感时期中的易发矛盾,给予不同学生群体以及时、适时的指导。如考研落榜学生的沮丧情绪疏导、进入复试学生的焦虑心理缓解、求职受挫学生的压力管理、因种种原因无法顺利取得学位或毕业资格学生的心理指导、离校期间学生亢奋、感伤情绪疏导等等。教育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划分重点时期和重点人群,以点带面,既节省教育资源,又使教育富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2.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全程教育。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更是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交流方式。尤其在“毕业季”,学生的流动性较大,教育者更应注重开辟并把握好网络教育的阵地,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化和全覆盖。通过建立飞信、QQ群、班级邮箱,开通微博、博客,建立网站等方式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开设网络课堂,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心灵驿站,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网上咨询及指导;通过测评、游戏、竞赛等方式普及知识、增强互动。发挥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使师生之间实现信息互递和零距离沟通,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调动班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既要从教师的层面做好“毕业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同时,也应从学生的层面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自助及互助体制。因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同学们几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彼此最为熟悉和了解,教师要积极调动班团干部和集体的力量,协助班级自主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班团干部、学生党员、宿舍长责任包干制度,完善学生间的联络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
4.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服务质量。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师资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状况,对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引进专业师资,建立起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心理危机干预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高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尤其应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5]此外,积极利用校报、广播站、橱窗等媒介开设心理健康专栏,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提高教育、咨询工作的服务质量,完善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机制,在整个学校营造起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心理教育环境。高校还应配套建立和完善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使学生清楚政策、掌握信息,这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高校中,临近毕业的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教育者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更为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使“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奠定大学生积极奋进、健康高尚人格的重要基石,为大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1.
[2]刘娟,姜喜双.“90后”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65.
[作者简介]裴涛(1978- ),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93-02
21世纪是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世纪,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但有接受时代挑战的心理欲望,更要有一定的实战能力、创新能力、探险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人格品质和面对挑战的信心与理念。21世纪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的纵容娇惯下养成了孤立、任性、缺乏爱心等不良习惯,其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成为21世纪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教育研究的紧迫课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解析
1946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提出了比较权威的心理健康概念,即基于身体、情感、智能基础上能与周围的人心理健康互不矛盾的范围内,使自我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此后,各国心理专家基于此项论点,制定了判定心理是否健康的五项标准。当今心理学领域,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属美国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权威著名,杰哈塔倡导“积极的精神健康”的健康观,主要包含态度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他强调,心理健康的人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使自己保持平稳安定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冷静处理和理性对待外来压力及环境刺激,保持自我稳定,对自我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基于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我国学者又做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心理健康”定义概括:身心等各种机能健康;有一定的幸福感和安定感;情绪适应,符合社会生活规范;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具有现实志向,对环境积极适应;人格调和统一;具有应急、应变和从疾病危机中恢复的能力;有调节、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上对心理健康定义,是相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来讲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被完善、被修正,并逐渐定格为,心理健康就是指客观环境和人内心世界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桥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能使人保持一种自我安定和自我安心感,实现自我快乐,具备为他人健康服务、贡献的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立项的课题逐渐增多,同时,一大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指导”“大学生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的论著、教材等陆续问世,如《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心理指导教程》等。另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学术论文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现类的研究普及趋势十分迅速,各个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对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探讨,这些学术研究的开展,对探讨大学生心理特征以及培养他们良好心理素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除了这些一般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外,日益增多的还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跨文化研究,这些研究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社会支持系统、应对方式、人际交往能力、成就行为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层面进行研讨,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制度等不同,异文化所带来的价值取向也存在诸多差异,因此,跨地区、跨国界相关对比研究不同程度地吸引了众多心理健康研究者的关注。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人文方面,简要地从理论角度提出实施原则及应对策略,而对于实证研究还只是处在解析调查结果上,有效具体的干预手段也在探究中。
国内相关学者认为,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措施多样化,在学校和社会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改善生活条件,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校园生活丰富化,寓教于乐,组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自我调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快速优化,合理构建社会支持系统;适当合理的规避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姚本先、方双虎指出,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五化,即教育内容综合化、工作职业化、人才培养专业化、教育途径多样化、健康教育全球化。这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纵观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心理状况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日益充实,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心理健康队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步形成,中国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程度逐步提高,专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教育方法和途径日益丰富,保障机制逐渐落实,社会资源融入度更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建立途径
1.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加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度和力度。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应上升到人才观和教育观的高度来看,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重视心理
健康教育所需的条件。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也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调动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使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政府、学校、社区等社会组织的有利资源对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专职心理咨询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7000,仅从数据上看,这一数字和文件要求的1∶5000就有较大差距,而美国2002年的同比是1∶l800,中美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数字比差距显而易见。
2.利用心理拓展训练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有诸多优势,如具有促进安定团结的优势,有利于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具有发展性教育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开拓创新的优势,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性型人才。目前,我国一些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委托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了高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实训中心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其目的主要是培训高校教育工作者,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链的良性运转,全方位提高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和处理能力,使他们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良性发展作出贡献。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其他途径,如定期聚会、网络社交平台、资源共享、问题互通等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
3.构建基于大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际学校心理学家协会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凯利文·卡特偌创办,这一举动使全球心理学领域的相互交流不断增加,加强了各高校学生汲取各国先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十多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因此,只有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形成独特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所以在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做法基础上,提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和整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将其分为预防性教育目标、诊治性教育目标和发展性教育目标;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分为健康、亚健康和心理疾病三个不同心理层次;从实施途径方面分为文化熏陶、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平台;从资源整合和统筹方面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部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包含防治心理疾病的初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的中级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高级功能。目前,根据大学生特点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
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科学性很强,它既包含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更是涉及了社会文化取向问题。因此,从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其研究现状来看,民族各异、国家不同决定了心理学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在全球心理学领域建立“统一的”心理学模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各专家学者乃至全人类要做的就是合理利用企业、地方的不同文化以及对各行业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曹振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1(4).
[2]郑东辉,孙黎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1(5).
[3]魏继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
目前,关于心理亚健康,多以描述某方面的症状来界定。不少研究者运用量表的方法来筛查心理亚健康者,并对其筛查方法进行了效度检验,以此来界定心理亚健康。如:研究者裴雯运用“SCL-90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研究,并界定了其研究的心理亚健康概念;刘欢欢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 对心理亚健康人群界定的方法是进行调查界定,并对其心理亚健康筛查方法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具有良好的效度。笔者发现,研究心理亚健康,基本使用的量表有康奈尔医学指数(CMI)、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社会应激评价量表(P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尊量表(SES)等。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现状
《心理危机干预及健康教育》指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大约3000万,其中心理和行为障碍者占16%-25.40%。陈军发现,广州地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17.4%,且在性别、专业、居住地、年级、是否有工作经历等各个因素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组对广东某所医科大学412名医学生,运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进行心理亚健康筛查,结果表明:心理亚健康的发生率为19.3%。山西农业大学曾对182名生命科学院的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测查,发现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2.79%。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对新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发现有21.70%的新生心理问题明显,需要尽快约请进行心理咨询。
2008年的《山东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与内化教育研究》,调查对象为山东省10所学校在校高职生,发现高职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多为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依次为:记忆力减退、担心自己的健康、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多梦、情绪不稳、烦躁不安、长期持续疲劳、困倦、四肢无力等。研究还发现,心理负担过大、饮食起居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不良嗜好等是造成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本市高校20余万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评,结果显示:约50%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山西6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中,雷军发现,在学习和工作中有疲劳感的学生占到76.70%,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感觉压抑等状态的比率较高。
2009年,占华、卢晓文对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对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亚健康的检出率为42.36%。其中,女性亚健康检出率为47.4%;男性亚健康检出率为25.15%。李力生等在《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症状的相关研究》中,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各专业大一至大四共215名学生被试,研究发现该校学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61.8%,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性调查结果的75%。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中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已经比较普遍。心理亚健康未达到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症状不明显,很难诊断,它还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病状态,也容易与心境、性格等日常心理实践混淆,且与身体亚健康相似,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及时进行有效干预。
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研究
国内研究者运用了生理反馈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运动疗法、音乐疗法、认知疗法、舞动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法等等方式,对心理亚健康进行干预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干预方式对于心理亚健康症状都各有侧重,且具有一定的效果。
贵州师范大学的裴雯在《不同放松训练方法对改善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状况的研究》中,探讨了自生法、腹式呼吸法和瑜伽语音冥想法等3种放松训练的方法,对高校高学历的硕士生、博士生的心理亚健康症状开展干预效果。实验发现,这3种放松训练法对于改善情绪、睡眠和人际关系等都有效。因此,很值得推广采用放松训练法,改善心理亚健康症状。
干预心理亚健康的另一种常见方法是运动疗法。例如,夏洪安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与运动疗法探析运动亚健康样》,刘波的《高校新生亚健康状态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还有刘君雯的《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分析与运动处方对策》等。尚明玉在《不同体育项目教学对低年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作用的研究》的研究发现:网球运动对学生的抑郁症状、恐怖症状和精神病性方面,羽毛球运动对学生的恐怖症状方面,足球运动和橄榄球运动对躯体化和恐怖症状方面,排球运动对学生的焦虑症状方面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差异具有显著性。
李晓明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中医调适方法:精神情志调摄、四时养生、饮食健康、保健运动、辨证论治。孙淑彩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提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用以情制情、重视心疗等进行调摄精神,以顺应自然、四气调神等实现形神兼养,更好地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等方法对有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学生进行干预。
金虹在《高职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不同干预方法实验对照》中,采用太极拳锻炼、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及综合干预等3种方案,对高职院校75名心理亚健康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干预。结论:3种干预方案可操作性强,适合在高职院校心理亚健康大学生推广,但通过设计的团体治疗与有氧运动结合方案远期疗效更为明显,对改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效果显著。
陈瑜、张小远《广州某医科大学新生心理亚健康综合干预效果评价》,采用音乐放松训练、健身操锻炼、心理健康课教育以及综合干预4种方案,对广州某医科大学168名心理亚健康大一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干预前和干预后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量表进行测评,发现4种干预方案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对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短期效果显著。
此外,薛冰等采用道教认知疗法干预具有神经质人格倾向的大学生,效果较好;李传银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组织对有高孤独程度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有效地缓解了孤独情绪;高文凤等采用观察阅读疗法,有效地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等。这些干预方法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基本上采用的是单一的干预方法。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对于症状的缓解都有积极影响,对心理亚健康症状的某一种或某些方面有改善。
有研究发现,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干预的疗法效果会更好。潘立等采用太极拳锻炼、保健刮疼广播操、中医中药诊疗、饮食指导及心理咨询等综合治疗方法,对心理亚健康者实施干预,干预前后比较发现,综合运用多种干预方法能有效地改善心理亚健康症状。
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研究的思考
现有研究成果与不足 一是通过综述文献表明,关于亚健康的研究,多是临床方面的、身体亚健康方面的研究;再有就多是对于特殊群体的心理亚健康的研究,如医务工作者、医学专业学生、教师、师范类学生、体育专业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心理亚健康研究,而对于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很少。关于心理亚健康产生的原因研究,也仅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来研究,没有具体到某一因素的详细分析与比较。二是“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发现,搜索到相关文献80余篇;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为主题,仅搜索到文献3篇。这说明关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关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不丰富,特别是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还没有检索到。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其心理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方法等亦应得到重视,以便更为有效地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相关研究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生在学业上和社会上都会遇到很大的挑战,开展相关研究,调查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在理论创新以及实际价值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理论价值上,文献检索发现关于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还是比较匮乏,特别是对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参考文献还比较少,再加上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开展高职生心理亚健康教育影响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研究,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填补研究不足与空白。在实践价值上,研究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和相关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心理亚健康干预方案策略和建议,提高实施干预的效果,有利于高职院校制定适宜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发其心理潜能,提升其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心理健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研究的思路方法 项目研究思路是提出研究假设,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总结分析,推出可行性方案以及等。本课题研究假设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与睡眠质量、人格、生活事件和心理资本等因素相关;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有利于心理健康由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利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发的《中国人亚健康诊断量表》等量表进行测试,选择若干高职院校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对比筛选出的亚健康状态群体与非亚健康状态群体在性别、民族、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因素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心理亚健康状态群体与非心理亚健康状态群体在心理资本、人格、生活事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探究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策略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王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及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尚明玉.不同体育项目教学对低年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作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3]王俏.我国不同层次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3)
[4]张乐.基于集对分析的心理亚健康筛选及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
[5]李力生,井蕊,王泓午.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症状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8)
[6]唐峥华,刘婕,唐耀华等.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6)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分析与思考
一、研究目的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环境、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极易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近1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有10%-30%的大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情绪等心理健康问题。在国外,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也在 10%-30%。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将来能否适应新挑战,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本研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研究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策略,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安康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2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测试采用国内外通用的Derogatis制定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安康学院220名大学生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SCL-90测试,性别、年级、专业不限。本次研究测试,共发出量表220份,回收214份,剔除无效答卷3份,有效答卷211份,有效回收率96%。有效答问卷中,男生168名,女生43名;独生子女55名,非独生子女156名;家住城镇的有34名;家住农村的有177名。
该量表共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按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1=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对受检查者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严重(症状频度和强度十分严重)。它由10个因子组成,分别是身体状况、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症、焦虑症、敌对、恐怖症、偏执、精神病症、其它方面。
根据Derogatis等人的研究结果,该量表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7~0.99(P
3.数理统计法
将测评之后回收的资料数据先录入Excel,再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分析
按照SCL-90,10个症状因子任一项≥2分则计为阳性,即有症状;10个症状因子任一项≥3分计为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2≤因子分<3计为有心理障碍倾向或轻度心理障碍。
从表1可以看出,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4名,占总人数的6.6%;可能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为29.9%;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为55人,占总人数的26.1%。分析不同样本各类大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得出结论: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家住农村大学生高于家住城镇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不同心理障碍分析
按照SCL-90,10个症状因子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碍问题以各因子因子分≥3,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身体状况15.17%、强迫症12.32%、人际关系8.53%、敌对7.11%、抑郁症、恐怖症各6.64%、焦虑症5.69%;以2≤因子分
由结果可以看出:1.大学生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体力和精力都处于各方面的压力状态,但对学习和生活没有多大影响;2.少部分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障碍,大部分大学生敌对、偏执心理相当严重,因自负而不屑交往,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的苛求别人,缺乏理解、尊重、同情;3.即将毕业大学生在抑郁症、焦虑症和恐怖症方面表现居多,青年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自我调节能力差,心理容量小且脆弱,因择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一些用人单位对性别的要求感到恐惧和苦恼,严重的精神负担就会产生心理障碍。4.在生活的琐事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处于稳定状态,只有少数大学生有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不同性别与心理健康比较分析
大学生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经过SCL-90测试女大学生10项因子分均高于男大学生,说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病症5项症状因子差异居前5位,大学生不同性别心理健康差异较明显,和男大学生相比较,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
(四)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比较分析
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各项因子分均高于独生子女,从而说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较差,测试分析各项因子,其中强迫症、人际关系、敌对、焦虑症、抑郁症5项症状因子的差异分别位居居前列。
(五)城镇与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表2结果可以看出:家住城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中焦虑症、强迫症、偏执、人际关系、抑郁症5项症状因子居于前列。因此,学校应倾向对农村大学生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体育健身环境。另外从小就要关注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应为孩子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的环境。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思考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深入研究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质性研究比较缺乏,大部分还停留在对理论的简单分析和一般经验的总结上。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大对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分析的力度,来消除大学生轻度人际交往的障碍,抑郁症以及焦虑等心理问题,来维护正常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态发展
所谓常态是以人的心理能否适应环境来区分,一个人的心理能适应环境为常态。以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从疾病的角度进行,而从常态到发展的方向研究的很少,只是探讨。对处于常态的大学生,我们应从既重视常态,又重视发展的角度来探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从常态向健康或向不健康发展的因素,以便处于常态的大学生能适当运用合理的办法使自己的心理更健康。
五、建议
(一)用心理咨询法在每个院系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根据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生源地的学生个体来研究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合实际地来开展研究;
(二)呼吁社会各界多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付诸行动,给予各方面的支援;
(三)有赖于大学生的主动意愿和积极参与,从而形成一个互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杨洪辉.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J].山东体育科技.2003:98-101.
[3] 何梅.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7.
[4] 李红娇.2005-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2):178-179.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Impac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o Maintain a Harmonious Campus
WANG Xue
(College of inter-Korean Economic and Culture,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Dandong, Liaoning 118003)
Abstract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campus activities, between adults and minors, to promote "harmony Campus" has certain responsibilitie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s part of a harmonious campus, should get more attenti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impact of various aspects of mental states more or less there will be some problems, which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campus safety hazard.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make relevant commen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building.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aintenance of harmonious campus
1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维护和谐校园的影响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
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它的目标不仅是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更是希望达到师生与校园制度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实现开放、民主的校园环境。这些目标的建设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校园活动的主体,其心理健康更是确保和谐校园的基础。所以高校建设和谐校园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肩负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所以高校建设和谐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2001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2 加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参与和谐校园建设
大学生是校园活动开展的主体,也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向上,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将会促进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使学生乐意参加一些校园活动,这对于高校开展和谐校园建设起到推动作用。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的教学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存在差异,虽然有班级但是除去上课学生彼此之间就没有别的固定的交往方式,加之课程设置比较少,这样一来就会有部分学生迷恋上网,缺乏人际交流、性格比较孤僻,这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让他们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1.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维护和谐校园稳定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对和谐校园的维护,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后,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行一些实践锻炼。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生活压力,自主调解一些不良情绪,而且还能够保证人际交往的协调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些不良情绪,在特殊情况下有可能就会导致情绪的失控,造成一些事故的发生。面对当前高等学校中频发的安全事故案例,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维护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重大。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 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产生原因
高等学校的重任就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状态是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但是,由于受到环境、恋爱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数量是逐年增多,甚至出现由于心理健康而导致的自杀事件。南方某高校在2006年的时候曾经连续发生了三四起自杀事件,在高等院校出现这样的事件真的令人震惊。在2010年《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报告》认为,“大学生中存在中度的心理健康卫生问题的学生约占28.52%”。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现状,分析原因有很多,既和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性格有关,也和家庭环境以教育方式有关,还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3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3.1 社会各界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让很多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茫然,社会作为教育的大环境,理应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予重视。首先,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如今的就业压力让很多大学生感到茫然,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关注大学生就业,监督招聘环节的公平性、公开性。其次,社会各界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同时要设立相应的社会心理诊所,是社会性心理咨询机构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优势互补,建立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3.2 学校应该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环境
(1)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个学生设立专门的心理档案,这样就能整体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咨询。(2)大学校园虽然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但是也应该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着想,应该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运动会等,通过活动的开展打开学生的心扉。(3)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心理网站。网络以其新颖、灵活、及时、快速、自主、自助、双向、虚拟、隐蔽等特点和优势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放心地进行心理咨询,拓宽了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渠道。
3.3 学生要提升自身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接班人才,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学校中不仅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更应该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努力适应校园环境,通过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同时,大学生要树立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增加和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向教师、朋友寻求帮助。对于自己的付出要给予肯定、相信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为一件事情付出汗水和努力,但是却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这时候不能消极面对,要肯定自己的付出,认真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继续努力。另外,大学生大部分已经属于成年人,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要冷静,为建设和谐校园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4 结束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各界及学校要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保障设施,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效果以及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145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措施的应用,从而细致深入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习惯以及良好心理素质,从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现状来看,对其进行问题的解决已经非常紧迫。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涵义分析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广义来说就是开展维护以及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而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怎样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达到保护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主要就是使得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从而增强维护心理健康自觉性,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创造有利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地位[1]。
(二)高职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加强,是社会以及时展的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的高技能人才进行推进,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国家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重任,合理的高技能人才的心理健康是需要的基础,所以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在因素,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加强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分析
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有诸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学生对心理健康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对心理健康课程持有冷待的态度,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自己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方式也有着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敬而远之不与其进行交谈,认为只有不正常的才和其交谈[2]。
另外就是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方面还存有误解,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思想教育比较重视,但在心理教育方面就忽略了,心理健康课程在教学目标上还存有诸多缺陷,实际的教育并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征来讲授,对学生怎样认识自己没有过多关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没有得到合理,在教材的特色上比较缺乏,还有的院校没有将其纳入到正式的教学计划当中。
还有就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没有创意,常常是表现出形式主义,从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所以受到场地限制只能够在理论知识上进行讲解,很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问题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形式下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对高职院校心理教育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着手,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思想观念是实际行动的向导,所以要想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顺利开展,就需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首先社会以及学校的转变观念,要能够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念转变在认识上进行更新,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使得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以及认识还很不够,所以社会现象的转变就是人们的观念和意识的转变,这就需要在宣传上进行加强,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要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进行明确,要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以及思政教育的关系得到正确认识,对其地位进行明确。与此同时还要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人才培养以及学科的建设高度,对其地位进行确定,高职院校要能够从体制上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学校领导要对其高度重视,学生的观念也要进行及时的转变,将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3]。
另外,要能够明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能够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确定。主要就是要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所产生的消极行为进行预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能够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质量,增强大学生幸福感,对其适应社会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其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最大化的丰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了个体情感体验以及人格特征和个体生存的社会环境,要养成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当中感受,同时渗透积极品质培养。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探索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积极的心理干预和辅导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创建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师队伍。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现阶段我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承载着培养重任,所以要能够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加强,从多方面的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够将问题得到高效的解决,也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70-02
从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至今,全国各高校都展开了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大学生自杀事件”仍时有发生,据一项针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学生遇到过心理问题,可见加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跃居世界第一位,而高校校园是网络用户最密集的区域,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什么影响,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成为当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热点。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对于近代心理健康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中期的西方,最早的概念源于1908年美国学者比尔斯的《一颗找回自我的心》,之后开启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大门。对于心理健康许多学者进行过定义,如著名的心理学家英格里士、英国心理学家麦灵格尔、我国心理学专家肖汉仕等等,但目前普遍认可的是世界心理卫生联会的定义,即“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为最佳的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即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众所周知,心理健康对个人、家庭幸福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由于我国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给“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在观念、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带来不小的冲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为大学生,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工具,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
1.积极影响。①扩展学生的认知,网络的开放和实时性,可以让大学生通过网络开阔了视野,扩大了他们的信息量,由于网络内容广泛、信息量大,涉及新闻、政治、经济、技术以及社会娱乐等各个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扩展他们的认知。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让很多具有自卑感的学生找到了自信,网络环境下没有现实中的贫富、贵贱之分,人人处于平等的地位,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在网络环境下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③扩宽学生的社会交际,网络的交互性和高效性,让大学生通过网络打破现实中地域或时间的限制,成为交友的载体和工具,大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网上电子公告牌(BBS)、OICQ(ICQ)、游戏室及个人主页等等方式与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交往,扩宽学生的社会交际。
2.消极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①易造成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在短的时间内接收海量信息,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等还没有得到确认,常常误导大学生。加上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认知仅仅依靠文字的表述,这样就容易造成认知偏差。②网络越轨行为增加,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放纵”自己,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大学生道德规范逐渐被弱化,加上我国现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就给网络散布传播谣言、破坏公共网络安全等犯罪提供了条件,使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增加。③现实情感冷漠,据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患上网络依赖、网络孤独、网络成瘾的比例逐渐上升,这些学生每天沉醉在血腥和暴力的游戏中、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而无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面对现实变得很麻木,情感冷漠。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能适应高度开放、多元价值取向、多元文化交融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面对网络要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遵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①主体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主体,需要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让学生通过生动、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果。②发展性原则。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一成不变,也要紧跟时代,要随时与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紧密联系,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健康。③灵活性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这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不同阶段也有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一刀切”,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灵活地开展教育,网络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赋予了灵活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工作。网络是基于数字化的信息通信技术,建立的没有地域限制的全球计算机通信系统,在技术上具有数字化、技术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和高效性等特征,所以网络具有强大功能,所以在实践中要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两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要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是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延伸,通过网络的海量的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教师编制的小游戏、动画、微电影等到达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网络和现实的穿插有效地避免了网络带给学生的情感冷漠,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健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信息库。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信息库,从新生入校开始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心理测验及诊断结果、心理特点、身体状况等信息进行建档,并不断完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动态,就可以根据心理变化轨迹,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这种动态监控体系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预防为主”、“个性化服务”,减少学生的网络越轨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大学生为何频出“心理健康”问题[EB/OL].2013-01-23.
http://.
[2]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91亿人[EB/OL].2013-08-20.
http://.
[3]钱焕琦,刘启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17.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
1.1 心理健康概念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 Sweeter于1943年提出的。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己。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体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应为: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预防消极心理心态的产生,防止心理疾病和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纵观各种研究,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概念的倾向性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活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的概念的具体化,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既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体差异。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主要源于四个方面: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统计学标准、自身行为标准、众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评判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10条标准。国内学者如张大均、邓丽芳等者也提出了判定标准,邓云龙等更结合中国文化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标准:知己知彼,反应适当,真实和谐,悦纳进取。
综合各方意见得出适合评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为:(1)具有独立生活能力;(2)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3)能从心理上接纳自己;(4)勇于面对现实且对生活和自己充满信心;(5)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6)人际关系良好;(7)学习方法得当;(8)能应付一切挫折。
2.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大学生中存有心理问题者约有10%-30%,其中神经症患病可能达到3% -4%。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1)因角色转换带来的学习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导致其孤单抑郁、焦虑不安、性格孤僻、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2)情感困扰和危机处理不当,使其陷入自卑、焦虑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状态中,有的人甚至因此走向极端,酿成悲剧;(3)对网络产生的依赖性,沉湎于虚拟世界,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严重者产生心理错位、人格分裂等;(4)就业压力调整不当导致情绪低落自卑,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对前途失去信心,使之长期处于紧张、烦躁焦虑的状态。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异往困惑。
3.影响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自身的气质性格特点、应激能力(心理调节及应对能力)文化背景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内部因素影响如何面对外部因素,做出反应并进行面对,外部因素又影响或者作用于内在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所以,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目前倾向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各种因素加以分析。
3.1 内在因素
气质性格因素:气质和性格作为个体心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气质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特点,带有明显的生物遗传特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个性因素、人格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应激能力:在遇到升学、环境改变、就业、恋爱等诸多问题时,很多大学生心理准备不足,自我认知存在偏差,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去面对遇到的困难,最终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积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应对则可能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40 — 02
一、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为了更加详细准确的了解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选取海口市内部分高校进行了解,主要采取自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主管领导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各个高校都能够积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海南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任重道远,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很多挑战。
(一)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从表象上来看,海南各个高校都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学生工作部门统一指导工作,而且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备也较齐全。但是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以后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很多设备、场地等都是摆设,所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只是通过一些专业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而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工作开展随意性较强,很多工作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或上级部门检查,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实际困惑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非专业出身,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简单的定位为预防或排除大学生心理疾病,缺乏发展心理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没有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主要是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选修课等,这些载体之间没有统一安排相互协调,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学内容都是教师随意选取,缺乏系统性,教学质量也普遍不高,这就很难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规范化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基本停留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没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传授加强心理防御和心理维护的技能和方法,只对学生通过讲座或课堂讲述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没能开展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实效性好的心理团体活动。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海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海南高校每6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所有高校均没有根据1∶3000-50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它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其心理品质要好,有着良好地心理素质,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目前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多是兼职或半路出家;队伍不稳定,因为很多心理专职教师不属于教师岗位,在职称评定、待遇、编制等方面缺少必要的激励;普遍尚未建立心理督导队伍和完整的督导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健康情况堪忧。
(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局性工作,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必须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海南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缺乏全员育人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或学院交流学习的机会甚少等,只是孤立地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显然力量不够,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部署,最终导致不能有效的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出来,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督导和评估,开展得如何,怎么去评价,怎么去督导,没一个很好的效果评价体系。
二、加强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必须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新、变革教育理念,树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理念。目前,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经过调查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为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各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出发去考虑,比如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等都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依据。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具体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当中去,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建立心理健康防御体系,挖掘大学生潜能,以特殊的方式去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才能。
(二)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任务,当然我们提全员参与不是说让所有的教师都像专职工作者一样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意识,通过他们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有利于营造高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当中度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时机。不管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其他的专业课程都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使用,如果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心灵健康的关心,就会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让专业课教师参与进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高校具有的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校园风气。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当中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校园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纪校规、校风校训、学生行为规范、师生关系等这些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具有认同感的心理氛围。活动文化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平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对好奇心较强、个性特点明显的新时期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合在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改善适应能力,建立心理健康防御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类媒体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因此网站、QQ、博客、微信、微博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虚拟网络使心理问题学生不必担心身份的暴露,可以保证其表达内容的真实性,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来讲,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排除。新媒体可以将更多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某个信息源为中心聚合在一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心理问题学生只要通过网络就能接受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平台的建立还可以实现朋辈之间的互动交流,心理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提问或求助,在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下,跟和自己年龄、生活、经历相似的同学交流,最终达到对心理问题的排解。
(五)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海南高校必须组建一支专职队伍为主,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合理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职称、晋升等制度,吸引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笔者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资格认定,只有考核合格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任职资格证书,才能被聘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尽量避免非专业人员的使用。
(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全面开展,但是各个高校开展得效果如何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导致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随意,效果不明显。为促使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硬件设施配备、经费投入、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准确反映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合适的奖惩体系,对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
〔参 考 文 献〕
〔1〕 谢忠明,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