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营销文化的含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一般认为包括社会系统(social system)、思想意识系统(ideational system)、技术经济系统(techno-economic system)和语言系统(linguistic system)四大部分。其中,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三个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但它与其他三个系统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其他三个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语言才能表达和存在。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反映文化的演变,又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故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它们之间不可有须臾的分割。而什么是翻译?纽马克认为:通常,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原作者所意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费道罗夫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了的东西准确而完全的表达出来;茅盾认为: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以上几种翻译定义大同小异,都是对具体翻译行为的客观描述。但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甚至文化之间的交流更主要一些。译者事实上不是在翻译语言,而是在翻译文化。可见,文化因素是影响翻译正确性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应有意识地关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英汉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环境差异
“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内,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该地域的自然面貌特征,因而在用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语言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与发展。而人类的出现首先就是分地域的,而且互相隔绝,因此地域不同而导致文化差异。汉语中常见赞美“东风”的文句,英文中不乏歌颂“西风”的语句。汉诗多描绘“春天”之美,英诗多抒写“夏日”之丽。这些都与文化的地域性不无联系。
中国位于东半球,在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英国地处西半球,是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部分和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也正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所以英国在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成语与海以及航海事业相关。例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这使得两种语言在一些表达方式上受到了影响。比如:两种语言在比喻铺张浪费,大手大脚方面,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二、风俗习惯差异
在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传统观念上的差异。例如,“龙”(dragon)被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龙”是吉祥动物,能带给人光明和希望,因而汉语中有着许多由“龙”组成的成语,例如: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等。然而在英国,“龙”指的是一种喷火的猛兽,因而在英语中,“dragon”常用于指残酷成性的人。《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又如“dog”(狗)在英国被视作人的伴侣和宠物,所以在英语成语中,“dog”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lucky dog (幸运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样忠诚),top dog(重要的人)等。而在中国人却在心理上厌恶这种动物,因而在汉语中,“狗”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例如:狗急跳墙,狗崽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再比如称谓上,汉语中有:“伯伯”、“叔叔”、“姑父”、“姨夫”等称呼,英语中只有一个词“uncle”。求助于别人时,汉语中常用“师傅”、“同志”、“大姐”、“伙计”、“朋友”等词语称呼对方,英语中却不这样说,这种情况一般用“Excuse me”。中国人常用“哪儿去?”、“吃了吗?”等来打招呼,西方人常会谈论天气以此表示问候。中国人对别人对自己的赞赏往往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往往用“哪里,哪里”;“不行,不行”之类的词来表示谦虚的品德,英美人则会大方地回答“Thank you”。中文书信称呼人常用“尊敬的”,“敬爱的”,英文书信则用“Dear”(亲爱的)等等。以上这些差异都是英汉两国语言因风俗习惯的不同在文化上的体现。
三、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识等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宗教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渗透到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宗教文化方面,有些词汇虽然在汉语英语中都有相应的词汇,但由于它们所蕴涵的宗教文化信息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应值得注意。
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中的“玉帝”、佛教的“阎王”、神话中的“龙王”、“开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是应予以充分的考虑。
汉语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习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想译成英语并非易事。因为它源于中国的佛教,而英语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不同的宗教反映出的文化背景不同。英美人无法理解“和尚”一词的概念,也找不到对应的词来翻译,用现成的英语习语套译为: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are 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s.意思虽差不多,却无任何文化信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views combined equal to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表面意思可以了,却反映不出这个典故的意义。西方文化中的“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形容人”非常穷”。若直译为“像教堂的老鼠一样穷”,中国人则看不懂,不理解“穷”与“教堂的老鼠”有什么关系。若译成“一贫如洗”,意思出来了,却失去了源语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由以上分析可见,在进行中英文互译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注意这些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色彩,否则会严重损害原文的整体意义。翻译不仅是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相互沟通的方式,而且是不同文化沟通的理解方式;它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平等的对话,也是一种相互的理解和合作。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之所以要保持平衡,原因就在于翻译的使命:文化交流和借鉴。翻译是一种相遇、相知和共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冲突,有矛盾。正如哈马斯所言,在社会领域中只有通过平等交往,才能找到合理的存在方式。在翻译领域,也只有通过合理的碰撞和交融,才能找到合理的建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彼此的文化差异确实造成了很大的翻译障碍,翻译难就难在这儿,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翻译,翻译过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文化差异的问题,主动寻求更好的翻译方法,减少和消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难,尽量使译文在文字意义和文化韵味上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入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开拓视野,促进语言文化交流,丰富我们的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一、谚语的基本类型
谚语之所以被人们喜闻乐道,经久不衰,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高超的语言艺术性;另一方面,在于它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性。根据内容,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火事の後の拾い(丢了西瓜拣芝麻)”。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放虎归山,必有后患”,“安かろうかろう(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にあって苦を思え(饱时不忘饥时难)”。
(4)反映民俗的谚语。如“三亩好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妻は百年の不作(娶了懒媳妇,穷了一辈子)”。
除此以外,歇后语和俗语也可算作谚语得一种类型,它所涉及的内容就非常的广泛了。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くは一の、かぬは一生の(不懂装懂永世饭桶)”。另外,歇后语往往还具有幽默、讽刺的意味。比如,“老虎戴佛珠――假慈悲”,“夜猫子进宅――凶多吉少”。这些词语出现在日常的口语、对话中,使语言显得格外生动活泼,形象简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二、日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特征
谚语能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文化差异必然导致谚语的差异。日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
谚语具有一定的民族素质,这和民族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或民族文化背景上有关,这也就决定了谚语构成理论上的民族风情问题。汉民族大都在亚洲大陆生活,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取材多离不开内陆山水。而日本是一个岛国,四周临海,海岸线总长将近3万千米,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谚语的取材也就往往来自海洋。同时,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又使海洋中的鱼类自古就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日语谚语中就具有丰富多彩的极具特色的鱼谚语。下面以两例加以说明:
(1)腐っても/臭了也是加级鱼
在日本,有一种鱼叫做「(たい)即加级鱼。在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间),从海里捕上来的加级鱼都由渔民们直接送到武士等上层人士的豪宅,属于上等的好鱼。这种鱼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加级鱼体态优美,味道上乘。据说这种鱼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40年。由于加级鱼体内细胞组织排列紧密,所以鱼身不容易腐烂。这一点在当时冷藏和运输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日本人在过年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把腌好的加级鱼装饰在客厅里,观赏三天后食用。因此,不易腐烂的加级鱼自然成了最佳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加级鱼的日语发音与日语中表示“祝福、祝贺”(めでたい)等意思的词语发音非常相似。由于这些原因,加级鱼在日本被赋予了喜庆的意义,在祭祀或祈福中经常被当作贡品使用,在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鱼中极品而备受喜爱。
如此珍贵的鱼,弄到手一定会非常的珍惜。即使是有一点变臭,也舍不得将它随便扔掉,因为那毕竟是高级的加级鱼啊。“臭了也是加级鱼”这个谚语表示原本上乘的东西,即使有一点损坏,仍然具有其价值和品味。
(2)海老でをる/用小虾钓加级鱼
日语中的「海老就是我们所说的虾。用小虾钓加级鱼岂不是一件很得利的事情吗。不难猜出“用小虾钓加级鱼”的含义,是指以举手之劳获取暴利或以鸟枪换大炮等不等值的交换。
在日本,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人们忌讳送大礼。因为小小的礼物不会让对方造成心理负担,回赠的时候也选择小礼物即可。而如果送了大礼,接受的一方就要考虑回赠的礼物。所以,为了不给对方造成麻烦,日本人送礼时都回选择小而精致的东西。在这种文化背景生活下的日本人,经常回赠小礼品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日本,如果送了别人礼物,而别人回赠的礼物比自己送的礼物贵重,那么就可以用“小虾米钓加级鱼”这个谚语。
日本独特的鱼文化形成了许多以鱼为题材的日本谚语。在了解了日本人对鱼的不同看法以及赋予在鱼身上的深层含义后,就会很容易明白这些谚语所表达的含义。除了以上介绍的谚语外,还有很多类似的谚语,比如“宁做沙丁鱼的头,不做加级鱼的尾”(の尾よりの),汉语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のも信心から,是汉语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意。“鲍鱼的单相思”(の片思い),鲍鱼只有一片贝壳,以此来比喻单相思,是多么形象啊。“鳗鱼的床”(の寝床),形容十分狭窄的地方,也是栩栩如生的。
而在汉语谚语中,不难找到以山水作为喻体的谚语。例如:
(1)不到黄河不死心,到了黄河死不及。
(2)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今人换古人。
(3)有理压得泰山倒。
(4)不上高山,不显平地。
2.风俗习惯
日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人类生活与动物密不可分。因此,有关动物的许多谚语,也能反映谚语在风俗习惯上具有一定的民族差异性。现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例如:
乌鸦,一种其貌不扬的飞鸟,我国常以羽毛之黑来喻“坏”,如“天下乌鸦一般黑”。日本民族自己创造的谚语里就只有把黑喻为“黑色之处”。究其原因是因为乌鸦在日本被视为神的侍者。如“夜の(难分曲折,伸手不见五指)”。
日语中对狗或贬或褒的谚语均有,而且会大加赞扬狗对人的忠心耿耿,这是因为“忠”恰恰是日本民族文化重要的特征之一。同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日本人不吃狗肉。相关谚语如:“犬は三日かえば三年恩を忘れぬ(狗养三日,三年不忘恩)”,“犬は人に付き猫は家に付く(狗随人走,猫看食奔)”。而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还有谚语,例如:
(1)好狗不挡道。
(2)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作者简介:肖妍玎(1974-),女,江西遂川人,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45-02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成果和价值认同,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它是学校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是历史形成的群体人格,不仅左右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还决定着一代代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作用,决定着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产生于高等学校校园里的大学文化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担负着培育人才的主要功能。丰富的特有的大学文化通常会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办学地点的自然地质特征和区域文化的特性、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大学历史、大学精神。只有在熟悉办学地点的自然地质特征和区域文化的特性,掌握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参透大学历史,充分理解大学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表达出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校址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文化特性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其包括气候、水资源、地理和地形、土坡、植物、空气、动植物种群、生态系统等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不同的物质文明,相应地,也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文明。这些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文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区域文化。诸如,分布在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境地内有江淮文化;古徽州一府六县是徽文化;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的燕赵文化;陕西地区的三秦文化;山西大部、河南北部和中部的三晋文化;湖南、湖北、安徽、江西西北部和河南南部的楚文化;以太湖为中心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的吴越文化;河洛地区的河洛文化;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的岭南文化;辽东地区的东北文化等等。这些无不说明: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地文化逐渐演变成了与地理位置、地域特点相关的区域文化。
我国大学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阔,截至2009年6月19日,我国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普通高校1983所,加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10所高校,共计1993所普通高校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高校由于所处办学地点不同,其校园文化也深受不同的区域文化影响。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大多数高校通过对校园景观的营建,校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如进入山东大学校门之后,首先看到的是大成广场。“大成”即万世之表孔子,广场以儒家思想核心“礼乐”为景观重构的导则与要素,强化轴线与序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气质和厚重的鲁文化。而与“大成广场”相呼应的是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稷下广场”,“稷下”取自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稷下学宫”,代表着学术自由。史载“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意指思想自由、开放办学的此地学派林立,学术兼容,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山东大学副书记李建军在“稷下广场”落成典礼上发表讲话时说:‘大成’取自鲁文化,代表道德;“稷下”取自齐文化,代表学术。道德和学术是大学最深厚的两大底蕴。齐风与鲁韵并存,道德共学术一体。由此可以看出,山东大学所倡导的校园文化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武书连在《再探大学分类》中所言,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不同的大学因其不同的办学性质和办学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校园文化特征。
在学校传统、校风等方面,不同办学性质和办学特点的高校具有不同内容的校训。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校训“勤求博采,厚德济生”,首都医科大学校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中国医科大学校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等集中体现出医学类院校倡导“扶伤济世”、“厚德仁爱”、“救死扶伤”的传统医学精神的校园文化。而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等则体现出师范院校多倡导“学为人师”、“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反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精神的校园文化。
在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方面,大多数高校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校园景观营建。如农林院校校园营建时常常与农场、林场等相结合;医学类、佛学院多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佛教植物菩提树。如广西中医学院提出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精神,并改建和装修了药用植物园,补种增种了许多壮族地区地道药材和名贵药材,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基地。
不少高校根据自身性质和办学特点命名校园道路和景观的名称。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香樟路;江西中医学院校园道路以中药名称命名的“当归路”、“知母路”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是用与其航空航天特点关联的“长空路”、“翔宇路”、“凌云路”等名称命名的校内道路名称;而河海大学校园道路和景观的名称则是用尽了江河湖海名称,再加上三峡、小浪底,反映出学校与水有着的深厚的渊源,表达了河海人的“河,孕育文明;海,凝聚智慧”的理念;山东大学对于校园里道路的命名,南北统称为德,东西统称为圣,寓意就是要让同学们与先贤比肩。不难看出,这些名称都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大学历史
大学的历史是一个大学不断维护传统和进行变革、适应环境的过程,而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成果和价值认同。一所大学历史越悠久,其培养的学生越多,文化积淀也越深厚,学校的声誉也越高。校园文化在学校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逐渐积淀,不断吸纳、更新,最终存续下来,形成自身的特色。因此,大学历史是影响校园文化内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学校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校园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
世界上知名的大学往往都有悠久的历史。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目前声誉最高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批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综合性大学,诞生于清王朝,经历了民国、解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校园景观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秀丽特色的风景如画的“一塔湖图”,从清代的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理念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北大人给了自己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在这里你可以选择“格物致知”,也可以选择“修身齐家”,更可以选择“治国平天下”,而这正是北京大学的大学文化精粹所在。
目前,相当多的高校在校园整体布局中将学校的历史、传统、事迹以雕像、纪念碑、名人手迹、长廊文化、大楼名称等形式潜移默化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利用这些历史文化古迹对大学生进行关于爱国主义、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从而以母校为荣,以此起到激励、凝聚人心的作用。例如同济大学的“一二九”纪念园;南京大学为记录学校经历的若干历史阶段而命名三江路(三江师范学堂)、两江路(两江师范学堂)、南高路(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东南路(国立东南大学)、中大路(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园道路名称;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内为纪念享有世界盛誉的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骕博士而命名的“先骕楼”,等等。
四、大学精神
在高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最能反映一所高校校园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即校园精神。如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美国西点军校的“责任、荣誉、国家”及国防科技大学的“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等。北京大学以“思想自由、兼容并蓄”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南开大学以“允公允能”而立校,正是这些具有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使得这些名校经久不衰。
大学精神是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高等学校的最高原则在于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精神和勇气,高等学校的全部魅力在于其特有的传统和精神。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所能称之为名校的学校,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都是因为有富于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都是因为有健全的校园文化精神品格。如果说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的大学精神,这所大学也就没有自己的风格,也就很难发展立足。就如同国无国魂、民无民志,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各个大学往往把大学精神凝练为校训,汇集形成为校风和学风。校训在英语中称为Motto,Motto起源于意大利,翻译成中文就是格言之意,用在学校校徽上即可翻译成校训。而根据《教育大辞典》所注释,校风的定义为:“全体师生经过共同努力,在长期教育、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是一个学校领导作风、教师作风、学生学风的集中反映。它的内容包括: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学习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风貌;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而所谓“学风”,泛指学校、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求学和治学的风气。
校训和校风都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折射出学校的追求价值,是团结、凝聚学校师生员工,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和影响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精神力量。不同的是,校训是有形的,能实实在在的看到、听到。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基于时代要求、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服务社会的行业的不同,各校都形成了既具各自特色,又富有时代特征的校训。而校风和学风是无形的,犹如空气和阳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环境。它是学校通过长期的多方面的教育实践,在师生员工中逐步形成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对生活在这一环境里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针对性和渗透性,能直接反映学校的特色,给全校师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导向,培养良好的自我规范自身行为的内驱力和自制力,渗透于大学的各项管理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精神环境,给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们以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妍玎.论大学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J].中国电力教育,2012,(8):142-143.
[2]程利.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78-80.
[3]张静.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研究[J].与现实,2006,(2):178-180.
[4]王冰.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分析和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芦苇.构建校园文化精神——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J].宁夏教育,
1999,(12):12.
[6]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51-56.
[7]陈川.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精神[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4):142-144.
[8]吴艳,肖颖.历史文化视野中的高校道路和景观命名[J].江西社会科学,2006,(8):179-182.
[9]程莹,刘念才.世界知名大学建校时间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56-63.
[10]孙华,陈威.北京大学校园形态历史演进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12,(3):37-43.
[11]郭贵春.着力建设更具先进性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
(13):14-15.
[1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中国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它既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总趋势的需要,也是继续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实现“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要有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优质价廉的产品,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营销理念。然而,无数国内外企业的经验证明,“跨文化”障碍将是实现“走出去”战略遇到的一个重要的矛盾和冲突。
中国企业和营销管理人员遇到的国际性的交流与沟通,将越来越重要而频繁。交流、传播与沟通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教育、价值观念、语言、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因而,在“跨文化”营销沟通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理解与融合的障碍。显然,跨文化营销沟通(crosscultural marketing communication)成为中国企业不可忽视,必须注重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文化因素对营销沟通的影响
荷兰著名文化学专家霍夫斯坦特教授认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特鲁克也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所以不同的地理环境、物质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文化,跨文化营销沟通便可能出现沟通的障碍。
沟通是人们进行意见或思想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们通过共同的符号系统(口头的和非口头的)互通意思的过程(Gail.E.Myer,1973)。沟通的过程通常由八个部分组成,即信息发出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编码变为信息,经过一定的途径(人员的和非人员的)或媒介传递给信息接收者,后者经过解码使信息变为可理解的意思,接收者收到信息后将做出反应,最后,接收者的部分反应将反馈给信息发出者。因为意思要转换为某种符号,经编码后才成为信息,因此信息要经过一定的描述才能被解码,接收者才会理解。这个描述过程随着语境(人、文化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Borden,Borden,1991)。而一切信息的编码只有合乎(语言)符号系统的文化规范才能被正确理解。因此,国际营销专家(Jeanne和Hennessey)提出国际营销经理除懂得自己本民族语言系统外,还要懂得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对其言行的制约。营销管理人员之所以能比较顺利地与同一个社会文化集团内的顾客、中间商和各类公众沟通,是因为他们共享其母语的语言系统、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然而,跨文化营销沟通的困难,在于沟通双方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集团,他们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媒介,但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和价值观,符合了不同的行为规范。沟通一方传达的信息意思,而另一方收到的信息却与原意大相径庭。例如,美英两国代表就某项业务进行谈判,同一句话,“tablingaproposal”,美国代表的意见是他们“要推迟决定”,而英国代表的理解是他们“将马上采取行动”。又如,美国营销经理在谈判成功时,做了一个表示OK的手势,而法国南部的谈判对手确理解为“此交易微不足道”。再如,我国出口产品金鸡牌饼干和山羊牌羊毛衫,英文译名为“cock”和“goat”,而这两个英文单词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色鬼”。由于译名不当,使英语国家的顾客产生文化误读,望而生畏,使出口注定失败。以上例子说明一个单词、一个手势、一句话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难怪美国市场营销权威Philip Kotler说:“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问题不是要不要沟通,而是说什么,对谁说和如何说”。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国际营销人员只掌握跨文化语言,而不懂制约语言的环境、赋予语言特定的文化内涵,实际上并没有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要减少对跨文化语言的误解实现有效地沟通,作为跨文化的营销者,既要对他文化深层内涵的学习和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又要让他文化的顾客、中间商和形形的公众了解自己的文化。不仅要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而且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在跨文化营销沟通中有意识地选择对方容易理解的编码方式,选择适合对方口味的传播媒介,“用顾客的语言表达和理解”(盛田昭
夫),培养恰当表达和理解话语(口头语和非口头语)的能力和技能。
二、跨文化营销的沟通障碍
文化由语言、传统和价值观念、教育、行为态度、美感、人工的物质要素和社会组织等要素构成(Zinkota和Rondainer,1993),而价值观念则是文化内涵的核心。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化丰富的内涵,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更无法真正理解各种文化行为和消费者行为。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来规范其多数人的行为和态度(Boeden,1991)。跨文化的价值观念差异产生人们认识上的差异,价值观念又通过激发动机间接影响认识系统。不同的价值观念有不同的期待、欲望和需要,这便决定了不同的营销文化,对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会有不同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当文化价值系统发挥作用时,它便产生激发力,影响着人们的感觉、态度、行为举止和选择标准。因此,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类似的行为态度,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态度。
例如Tse,Wong和Tan1988年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五种亚洲文化价值观念对同一商品属性重要程度的评价就不一致,日本人、台湾人和香港人认为衣服的美学属性最重要,而新加坡和韩国人则认为其功能属性最重要。又如,同一个词“成熟”(maturity),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其含义是能表述真实的自我,能摆脱他人的影响和限制,以及能独立面对他人和现实,因为这体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但在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中,“成熟”的含义则是一个人已趋向于与家庭、社会以及工作单位的协调一致,体现了中国人集体主义、重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同样,不同的价值观念对颜色、式样、表情、行为等会有不同的评价和理解。价值取向的异同决定了评价标准异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社会成员只要其价值取向相同,他们对同一品牌、同一产品形象的评价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即价值取向相同的文化对产品品牌有相同的评价标准,这就为国际市场细分和营销沟通组合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好的、有价值的、得体的或被期待的,营销人员就会期待自己习以为常的文化规范得到对方的认同。直到在跨文化沟通中发现一句客气的话竟使对方不快(如问西方人的收入、年龄等隐私);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竟引起对方反感。如我国某医疗机械厂厂长与美国老板商谈引进“大输液管”的合作生产意向,并已约定第二天签约。签约前,热心的厂长邀请美国老板到车间看看。该厂车间整洁有序,美国老板边看边赞许地点头。然而,因为厂长将一口痰吐到了墙角并用脚去擦一擦,就是这一举动使得美国老板拒绝签约。中国厂长提了一个关心的问题,而美国老板避而不答,并且不辞而别,中国厂长这才意识到出了问题。的确,问题就出在文化上的差异意识,无意中破坏了对方认为得体的行为规范。上例就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厂长与美国厂长在文明行为上的文化差异,中方厂长认为随地吐痰习以为常小事一桩,而美国老板则认为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综上所述,跨文化营销的沟通障碍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障碍,即语言文化内涵、语言环境和传统习俗等因素形成的沟通障碍。因此,营销管理人员在跨文化沟通中,不能只以本文化规范作为解释他文化的出发点,以及作为引导行为的标准和进行判断的根据,必须站在他文化消费者立场,充分理解他文化的深刻内涵、语言环境及其评价标准。
三、跨文化营销有效沟通的建议
跨文化营销沟通障碍是客观存在,然而并非是不可逾越。有效的跨文化营销沟通与文化融合,取决于国际营销企业及其管理人员对跨文化真正的理解,以及有效的参与、沟通与和融合。
1、深刻理解跨文化的含义
没有对跨文化的真正理解,也就不会有跨文化营销成功的沟通。美国管理学家戴维・A・利克斯曾说过“大凡跨国经营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和体会所招致的结果。”通常,跨文化理解包含了以下两个最基本的含义:
(1)要理解他文化,必须理解本土文化。跨文化沟通人员必须先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文化背景、文化精华和糟粕演变的理解,从而树立动态的和关联的文化观。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得在跨文化沟通中,意识到本土文化与他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异同参照系统。同时,还要努力消除“本文化中心主义”,即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他文化,用本土文化的范畴和价值观念去判断评价他文化,对他文化存在偏见和歧视。
(2)必须基于“文化适应”。文化适应要求人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调整、适应他文化,从他文化反映原文化。但对他文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处之超然”,否则就会盲目落入另一种文化的框框之中。这是国际营销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促进营销人员的跨文化理解,形成高效的跨文化沟通,需要有意识建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有形和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与渠道;建立营销调研组织对文化的主体--顾客、中间商和公众以及他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如文化同化法、敏感性训练法和实地经验法对营销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的技能。
2、建立和完善融合的文化沟通模式
国际营销沟通的跨文化参与及融合,是指通过跨文化理解,达到跨文化的和谐,建立一种具有东道国特色的营销沟通模式。“它应该使自己的跨文化成为一种长处,在各个管理职能、结构和政策完全超越国家和文化的界限并不可能,也不可取。真正需要的是在相互影响的各种需求中求得动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过程的展开就是跨文化参与和融合的沟通过程,有许多成功的跨国经营企业,就具有在这方面的成功尝试和经验。例如,美国迪斯尼乐园总部在建日本东京迪斯尼乐园的营销沟通过程中,他们同时注意了美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既考虑到日本游客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同时也看到了他文化价值观的变化。特别是注意到东京迪斯尼乐园的目标顾客大多是战后出生的中青年人,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较大,甚至对美国文化有一种狂热。在营销沟通中就着意宣传东京迪斯尼是地道的美国文化,一切标识是英文书写;食品是原汁原味的美国风味;设备全从美国进口;所有旅游景点与美国迪斯尼乐园毫无二致。结果,因促销符合日本游客的价值观,沟通效果十分显著。所以,国际营销企业不仅要通过对跨文化的理解,跨文化参与及融合的“文化适应”过程,而且应当建立适合跨文化营销的沟通模式。
3、创建学习型企业强化跨文化知识管理
文化源远流长,他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同时跨文化营销沟通也会表现在跨文化知识的方方面面,以文化形态容纳更多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与生态环境信息等等,寓于跨文化交流、传播与沟通之中。因而,本文化与他文化的冲突,常常会表现具有:文化冲突会出现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以及生活习俗之中,使矛盾和冲突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甚至要在较长的时间才表露和显现;不同质的他文化隐含着非线性错综复杂的状态;其矛盾和冲突的核心集中表现为价值观上的差异等方面的特征。因此,跨文化营销的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使不同质文化和谐与交融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创建学习型企业强化知识管理,是当代企业发展的总趋势。然而对于跨国经营企业,还必须将“跨文化”纳入和作为企业学习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强化跨文化知识学习与管理的任务,根据企业推出产品、服务与国际市场的文化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他文化相关的知识体系,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能够体现他文化的精髓,形成有效的跨文化知识学习与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强对跨文化营销知识的调查与研究,组织跨文化营销知识培训,培养和造就大量的跨文化高级人才,形成强有力的跨文化营销的团队,增强企业与全体职工对他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进行跨文化营销沟通创新,为推行全员跨文化知识营销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深厚的跨文化融合的底蕴和功底,促进企业在跨文化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总之,实行跨国经营、全球营销型企业,面临的是具有文化差异复杂变化的经营环境,必须加强企业跨文化管理。一般地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文化管理中,要以充分理解跨文化的丰富的内涵,承认本土文化与他文化差异的事实,是保证跨文化营销有效沟通的前提。同时发扬中国跨文化营销的光辉传统,采取符合跨文化营销市场环境的经营策略,也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的跨文化营销因素。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和“和而不同”,是指导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发扬和研究本文化与他文化和谐兼容,在当代企业跨文化管理中的应用,是发扬光大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日本的著名管理学家伊藤肇认为“日本实业家能够各据一方,使战败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力,功应居首。”另外,采取正确的跨文化营销策略,是创造跨文化营销有效传播与沟通和谐氛围的重要保证。一般可供选择的策略有;如本土化策略、文化创新策略、文化相容策略、文化规避策略、文化渗遗策略、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等。本文所探讨的是跨文化营销的有效沟通问题,而沟通的背景确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知识学习与管理的问题。因此强化企业跨文化综合管理,是跨文化营销的有效沟通,以跨文化营销制胜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美)桑德拉・黑贝尔斯、李业昆译:《有效沟通》,华夏出版社,2005年。
[2] (美)马尔科姆・沃特、郝继涛翻译:《跨文化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交通与物流系
教研室
物流管理教研室
适用专业
现代物流
使用范围
执笔:
审核:
审批:
一、课程简介
《物流管理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物流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本课程与专业内其它课程的关系
《物流管理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核心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它主要涵盖现代管理学所涉及的四大职能以及管理学科的相关理念。因此,《物流管理学》为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管理者的概念及其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不同管理流派主要的管理思想;
(2)能够解释古今中外著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3)决策的程序、影响因素和决策技术;
(4)
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5)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常见形式;
(6)领导威信、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运用;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沟通过程、类别及沟通障碍克服的方法;
(7)管理控制的流程和方法;
(8)管理的环境;组织岗位职能分析的方法;
(9)组织中生产过程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10)管理创新的理论、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2、能力目标
(1)能学会组织团体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熟悉理解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熟悉组织架构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原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员配备的技能;
(7)能学会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初步具备进行挫折管理的技能;
(8)能学会如何解除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方法;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能熟悉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影响,掌握创建、塑造企业文化的途径;
(10)能学会生产型企业管理、流通型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策略;
(11)能运用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便适应未来就业创业时管理理论应用的新发展。
3、素质目标
(1)探究问题的能力;
(2)与人沟通的能力
(3)归纳总结的能力;
(4)团队协作的能力;
(5)自学的能力;
(6)解决问题的能力;
(7)信息处理的能力;
(8)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
章节
学时
教学形式
备注
1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4
理论课
2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4
理论课
3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4
理论课
4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4
理论课
5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6
理论课
6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6
理论课
7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6
理论课
8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4
理论课
9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6
理论课
10
第十章
营销管理
2
理论课
11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2
理论课
12
机动
4
总计
52
五、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章节名称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
与资源利用建议
教学环境说明
考核评价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1、了解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掌握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掌握管理的职能,理解管理的性质;
4、掌握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了解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掌握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把握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1、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管理的职能,管理的性质;
4、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了解中国传统的管理;
2、了解西方传统的管理;
3、了解西方现代的管理;
4、了解管理的发展趋势;
5、熟悉中国现代的管理;
6、理清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1、中国传统的管理;
2、西方传统的管理;
3、西方现代的管理;
4、管理的发展趋势;
5、中国现代的管理;
6、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了解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了解和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明确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把握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学会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掌握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明确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1、了解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熟悉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掌握编制计划的方法,具体掌握网络计划技术法;
4、了解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熟悉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掌握定量决策法;
7、了解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熟悉如何确立目标;
9、掌握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1、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编制计划的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法;
4、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定量决策法;
7、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如何确立目标;
9、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1、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的作用;
2、掌握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了解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了解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掌握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1、组织的概念,组织的作用;
2、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1、了解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了解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认识激励的性质,了解激励理论;
5、了解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理解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掌握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
5、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1、了解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理解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了解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掌握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熟悉控制的基本类型;
6、掌握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1、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控制的基本类型;
6、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1、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熟悉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了解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掌握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了解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1、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了解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了解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熟悉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了解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章
营销管理
1、了解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了解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熟悉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分析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1、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1、熟悉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熟悉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了解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了解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了解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1、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六、教学基本条件
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授《物流管理学》的教师应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及核心技能,这将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拥有企业工作背景或企业实践学习经历,最好是具有物流相关企业的经历则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最好在多功能教室、物流实训场地、物流企业等环境中进行。
3、对教学资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