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学科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前,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球推进。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都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药卫生人才。为此,必须加强医学教育管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1.1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医学教育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依托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虽然有不少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管理进行过总结和研究,但一直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在1985年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厦门大学设立首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确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方向。此后,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广泛开展,一批著作相继出版。1997年,薛天祥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管理学》,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由经验体系、工作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转变[1]。
1.2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
随着教育管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医学教育管理学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经验总结到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1]。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广大学者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工作总结和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热切期盼医学教育管理学的诞生。199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教学管理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进入到规范化、科学化阶段;1995年,在原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下,由周东海主编出版了《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2014年,许劲松主编出版了《实用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学》;2015年,《医学教育管理》杂志问世。至此,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成为该学科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2如何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
2.1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对于如何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入手,并按照管理活动的先后环节次序建立学科的内容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入手,然后提出管理的各种原理原则,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从明确管理的任务和职责开始,以此为基点,然后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基本框架,然后一步步地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上述几种意见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科学地确立学科理论体系,应取各家之长,采取综合的方式研究。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认真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科理论体系的确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这些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终究只是对管理活动的部分记载,或者局限于对管理活动个别方面规律进行研究,而缺乏对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各个方面规律的综合研究。因此,单单总结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根源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给它提供的条件外,还要根源于自身的规律和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理论框架,既包括它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也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则,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结构。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以使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善。只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紧密结合,才能找出医学教育管理的自身规律,形成学科的理论体系。二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互补。归纳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实验和观察,由于任何阶段的实践、实验和观察都有局限性,归纳的经验材料可能不准确或不完备,弄不清结论的性质和意义,而归纳本身又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这就要靠演绎来分析和补充还不充分的知识。演绎同样需要归纳,因为演绎不是先验的,而是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归纳的结果。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必须交互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既重视理论推导,又重视实践总结,使二者互为补充,交互作用。这样,才能使理论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成果。三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运用抽象方法,研究多层次管理活动,从中抽象出管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运用典型分析方法,剖析典型的管理活动,研究其经验和方法,从而丰富对管理活动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的认识。运用系统方法,研究管理活动各个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一步认清管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起学科的理论体系。
2.2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1)要以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为组织基础,凝聚一批集各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和教学管理干部于一体的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遴选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管理经验并热衷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专家为学科带头人,选拔一批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一定研究能力的中青年管理工作者为学术骨干,定期组织活动,开展研究。(2)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科队伍的培训,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特别要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培训,也要组织关于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的培训。此外,也可组织医学院校中有较好基础的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培训活动。(3)积极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科队伍的新生力量。目前,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中,已有医学教育管理学方向,不少学校已开展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要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多培养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毕业后,要吸引他们参与到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中来,并加大培养力度,使他们成为学科队伍中的后备队和生力军。(4)组织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相关项目研究,通过立项、研究、成果评审、成果推广等活动,以任务带培养,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的水平。
2.3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体系
2.3.1围绕学科内容,开展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管理包括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个医学人才培养阶段的教育管理,涉及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医学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医学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管理现象、管理关系和管理问题,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特征[1]。应组织力量,开展对上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
2.3.2要以立项研究的方式,推进研究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每年的立项研究中,应专设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同时,应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积极申报有关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争取在“十三五”规划项目中立项。
2.3.3建立研究团队
当前要尽快组织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2.4推进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2.4.1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在每年的年会上,应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相关内容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专题研讨会。此外,两个学会的下属组织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2.4.2围绕学科内容,组织专题研讨
要鼓励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有计划地、分专题的开展系列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分析整理,形成资料,供深入研讨或编写专著参考。
2.4.3在医学教育相关杂志上开辟专栏,提供研讨平台
建议《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在杂志上开辟医学教育管理专栏,供广大专家学者和医学教育管理者就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开展学术交流、专题探讨和学术争鸣,不断繁荣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环境。
2.4.4加强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合作交流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交流渠道,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在同国外相关组织交流中,要有意识开展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交流。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要注意收集整理国外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资料、书刊和信息。2.5组织力量,出版专著(1)建议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联合组织力量,编写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编写团队应有资深的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专家,也应有目前在医学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少数教师参加。编写团队应相对稳定,并采取边研究边编撰,研究和编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建议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同人民卫生出版协商,在“十三五”参考书编写出版计划中,专门列出关于医学教育管理专著的选题计划,并组织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编写。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能出版一批医学教育管理的专著。(3)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科方向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相关教材,在总结教材编写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相关的专著。
作者:文历阳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考虑到现代医学学科门类繁多、交叉领域广泛,因此医学科研的课题也是按照各专业门类来进行分配的。如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可以细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的科目;而在基础医学研究中,又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生化、病理、药理等专业。而医学科研活动都是在相应的专业科目内进行的,很多时候这种科目分类还可能进一步细化。这就造成医学科研内容的专业性很强,相应的医学科技档案的专业性也较强。
(二)医学科技档案专题突出,系列化强
医学研究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一般都是突出地以一个特定的专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在对该专题进行研究时,着重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系列化、完整性的研究。这就使得相应的医学科技档案具有专题性强、重点突出的特点。同时,对研究对象的多层次完整化研究,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成套化的科技文件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层次分明但又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系列进行利用。
(三)医学科技档案的学科综合性强且项目协作多
医学科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跨学科、跨专业现象非常普遍。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研究本身就包含了众多的专业门类。同时在新形势下,大量的新兴科学技术和专业不断涌现,各学科的研究前沿领域正在不断发生交叉融合,医学研究也不例外。现代医学为了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地利用别的学科领域的有利条件,加强彼此的协同合作。特别是现在许多医学科研课题的综合性非常强,需要汇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攻关。这些反映到医学科技档案,也使其具有学科综合性强且项目协作多的特点。
(四)医学科技档案载体形式多样且数量庞大
医学研究由于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造成研究结果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医学研究可以通过保存对象的标本或其组织切片来直接记录研究结果。同时,又可以利用各种音视频资料、化验单及仪器检测结果来间接保存。因此,医学科技档案资料的形式多样,记录医学科研成果的载体也非常丰富。
(五)医学科技档案具有保密性
医学档案资料与医学科研成果密切相关。作为医学档案记录的主要对象,医学科研成果往往包含了研究人员的心血和付出。这些成果具有知识产权,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对于记录了具有特殊价值的医学报告、临床资料及相关的文献等档案资料,需要根据国家保密法为其设置相应的保密等级,确保这些医学科技档案在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保密及限制保护措施。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对有关医学研究的资料、成果等进行收集、系统分类和编研,其基本原则一方面是要确保医学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开发好、利用好医学档案的价值,为医学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健康提供帮助。
二、以用户需求为最终目的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建立
为此,依据本部门的工作状况,并结合笔者多年的科技档案工作经验,理解相关文献,对以用户为最终目的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建议和探索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意识
有意识才会有自觉的行为,才会有目的的行动。首先,我们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不仅需要重视档案的保存和管理,更需要对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档案管理部门要更新服务模式,努力开发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并建立相应的平台(如数据库和网站等),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档案室还应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宣传馆藏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可利用的档案资源,以广泛吸引潜在的档案利用者,使档案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二)完善管理体制
所有的行为必须要有规范,而管理体制就是这些规范的保证。要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就必须要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的有力保证。立足于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档案服务机制,丰富档案利用服务手段和方法,为各类人群提供多样和个性化的服务。我国各档案室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档案信息查询、借阅以及信息加工等,相对比较单一,也不够简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利用服务中,可以使得档案信息的查询和利用更加方便,也更符合当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可以有效地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医务工作人员等用户人群,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
无论是保存、管理还是利用,基础建设都很关键。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也是提高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有力措施。各档案管理部门应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基础建设,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
1.优化档案室环境
安静、整洁的环境可以让医学档案利用者更专注地研究档案中的资料和信息,而宽敞明亮的场所也使档案室可以同时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在合适的地方为用户们提供打印、复印等服务也可以为有需要的档案利用者提供便利。
2.增加馆藏资源储量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医疗实践中产生的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一些科研人员的需求。各档案室应注重资源共享,引进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重要档案资料供研究者使用。
3.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是未来医学科技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可以显著缩短档案利用者查询相关信息的时间,获取资源也变得更为简便。通过建立专门的档案资源网,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检索和利用档案室内的资源,而不用到档案室,省去了不少麻烦。档案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4.对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科学分类可以使用户的检索更加准确快速。档案室应充分了解各个档案的内容,并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对于医学科技档案,应根据专业、学科的差别对其进行详尽的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功能全面的检索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档案利用者可以对各类档案有初步了解,并根据自身需求,准确定位需要查询的档案资源,避免了无谓的时间浪费。
(四)调整档案编研体系
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还需要重视档案的编研工作。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对于医学科技档案的编研提出了新要求。档案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掘医学档案的潜在利用价值,并根据当时的医学研究发展情况,适时提出相关编研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编研出一系列具有高利用价值的成果。这些编研成果应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可以对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进行指导。
(五)重视人才培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知识大爆炸,现代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知识型管理人才是强化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随着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发展状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档案管理局面,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医学科技档案包含的信息量丰富,只有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利用医学科技档案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帮助科研人员迅速准确地搜索到其需要的信息,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关键词:生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管理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延续了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迅猛发展势头.在2015年,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10大科学发现中,生命学科相关领域占据6项,而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更是当选为头号突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命科学在当代科学发展与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从“985工程”一期开始,清华大学一直把生命学科作为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学科,2008年以来,清华大学在生命学科陆续建设了3个校级公共科研条件平台(简称校级平台),包括生物医学测试中心(简称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和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简称蛋白质中心),为生命学科发展提供先进的研究手段和高水平的技术支撑.2015年,在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行动中,清华大学生命学科也承载着建设一流大学、创建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和支撑原始创新、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使命.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先进的科研仪器平台,先进的科研仪器平台更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以保障科研仪器充分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本文针对共享仪器平台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共享仪器平台的建设管理经验,提出了高校共享仪器平台特色管理模式.
1校级平台
基本情况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和蛋白质中心作为校级平台,其核心任务是支撑清华大学科学研究,服务人才培养,为生命、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高水平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研究手段.校级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对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探索,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代表性的创新型管理模式,如公共科研平台岗位设置与考评流动机制、公共科研平台技术队伍建设与人员管理模式、公共科研平台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人员趋同管理办法等.由于校级平台资源配置的局限性,校级平台也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测试中心细胞平台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机时非常紧张,年有效使用机时达3700h,造成校内生命学科用户预约十分困难.随着跨学科研究影响的扩大和作用的凸显,物理、化学、材料、机械、航天和信息等学科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越来越普遍,使得生命学科校级平台测试服务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高等院校的公共科研平台普遍存在着大型仪器维护资金不足的困难,甚至影响了大型设备的开放服务[6G8].除此之外,校级平台主要面向全校提供服务,一般较少配置专业性较强的大型设备,使得部分生命学科用户只能到校外进行测试服务.
2共享仪器平台建设
2.1建设思路
针对生命学科校级平台资源配置的局限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以下简称生命中心)于2011年开始着手建立一个重点服务于生命学科的共享仪器平台,作为对校级平台的一个补充和完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校级平台所面临的问题.共享仪器平台是一个综合型的平台,由生命中心资助,包括实验室建设、设备资源配置、仪器维护保养等.在建设思路上,既要避免配置使用效率低的设备,又要增加使用率居高不下的设备台套数,借此缓解校级平台部分设备预约困难的矛盾.在资源配置上,共享仪器平台依托生命科学学院,重点服务于生命学科,购置专业性较强的大型仪器设备,如细胞代谢呼吸仪、微生物分选仪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级平台的短板.在运行管理上,共享仪器平台隶属于测试中心,在执行大型公用设备开放服务制度的基础上,生命及医学学科享有优先使用权;小型共享仪器对生命、医学学科免费使用,形成了共享仪器平台的特色与管理模式.
2.2平台资源
共享仪器平台通过充分利用生命中心的项目管理优势,根据生命学科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满足教授实验室对设备设施的普遍需求和特殊要求,重点面向生命及医学学科提供高水平的、规范的技术服务.共享仪器平台建设主要有2部分,一是40万元以上有偿使用的大型公用设备,二是40万元以下免费使用的小型共享仪器.大型公用设备的配置需要3个及以上实验室提出使用需求,经过调研、分析现有同类设备使用情况后,进行大型设备采购可行性论证,再经生命中心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生命中心负责人审批,审批通过后才能列入采购计划.小型共享仪器主要配置10~40万元的实验室常用仪器,在方便生命学科实验室免费使用的同时,引导实验室减少仪器重复购置现象.截至2015年底,共享仪器平台拥有仪器设备24台,总价值1423万元.其中,大型公用设备6台,包括2台正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台倒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台微生物流式细胞分选仪和2台流式细胞分析仪;小型共享仪器18台,包括4台荧光定量PCR仪、3台超速离心机、1台酶标仪、1台分子成像仪、1台冻干机、1台体式镜等,均为全日制开放设备.
2.3建设成效
共享仪器平台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仪器设备的资源配置,提高了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生命学科的快速发展.自2012年9月共享仪器平台开放服务至今,已连续3年获得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大型仪器使用效益奖,如ZeissLSM780倒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获得第二“清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一等奖”、第二十七届和第二十八届“清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二等奖”;LeicaTCSSP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连续获得第二十七届至第二“清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三等奖”等.其中,2014年ZeissLSM780倒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年累计有效服务机时达到4200h,获得“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校级平台优秀机组奖”.近几年,生命学院及医学院相关课题组依托共享仪器平台技术支撑发表SCI论文278篇,其中包括Science、Nature、Cell等顶级期刊的学术文章.
3共享仪器平台的管理模式
3.1平台结构
共享仪器平台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根据仪器设备的功能和服务方向,将平台划分为光学显微镜机组、流式细胞仪机组和小型共享仪器机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光学显微镜机组和流式细胞仪机组均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辅助操作、用户培训及日常维护,每个机组均设有机组负责人,负责监控仪器的服务状态和测试情况;小型共享仪器机组由光镜机组人员兼管,负责小型仪器的日常管理、培训、维护等工作.(1)光学显微镜机组.该机组包含1台ZeissLSM780倒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台ZeissLSM780正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1台LeicaTCSSP5正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每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配置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用户对仪器设备的不同要求.(2)流式细胞仪机组.该机组包含1台BDAriaGSOPR流式细胞分选仪,主要用于分选原核及真核微生物等;1台BDFortessa多维流式细胞分析仪,可用于做14色16参数的多色样品免疫分析;1台BDCaliGbur流式细胞分析仪,用于做简单的4色分析和细胞周期检测等.在设备配置上充分考虑了不同的应用方向,以满足不同实验对设备的需求.(3)小型共享仪器机组.该机组主要是由学生自主操作的仪器组成,包含4台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涵盖Biorad、Roche和ABI不同厂家的不同配置仪器,基本满足了大部分用户对RTGPCR的要求;3台BeckmanJ26XPG高速冷冻、LG80XP超速、MAXGXP超高速离心机,满足了不同样品对仪器的需求;同时,还包含1台ThermoVARIOSKANFLASH酶标仪、1台GELAS4000分子成像仪、1台CHRISTAlpha1G2LDplus冻干机、1台ZeissCL6000体视镜等常规使用仪器,满足了绝大多数常规实验的需求,是对大型仪器设备的重要补充.
3.2仪器预约
共享仪器平台的大型公用设备统一纳入测试中心的网上预约系统.校内用户和校外用户都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系统注册实名制账户,经相关负责人审核通过后可以自助预约仪器,一人一账户且账户仅限本人使用.除了网上预约方式之外,用户还可以通过邮件预约、电话预约或者现场预约的方式确定仪器使用时间.如有特殊要求或加急测试,用户可以提前与相关仪器负责人沟通,由平台提供一对一服务或加急服务.预约通过后,用户如遇特殊情况无法按时使用仪器,可以提前取消预约.共享仪器平台对已经取得独立上机资质的校内用户采用自助式预约使用模式,即自行网上预约、门禁指纹验证、自主上机操作完成测试.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大型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性能和操作方法,提高了研究生的技能,还减轻了平台技术人员的辅助测试工作量.同时,更有力地促进了大型仪器的开放使用,提高了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率.对于校外用户,平台一般采用辅助操作或送样测试的服务模式,使用时间原则上安排在工作时间.
3.3技术培训
共享仪器平台不仅是一个测试服务型的仪器平台,同时还是一个培养学生的技术型平台.借鉴国外管理培训的经验,为使学生用户能够掌握仪器的操作、功能、应用和新技术,在完成测试服务的同时,共享仪器平台经常性对用户进行培训,包括定期基础培训、独立操作资格培训、高级应用培训、高级技术讲座等.经过培训并取得独立操作仪器资格的用户可以预约任何一个时间段,实现了设备的24h全天候服务.光学显微镜机组和流式细胞仪机组每两周组织一次常规应用操作培训,考核通过的用户给予常规应用操作权限,每学期约有60人被授权自主操作仪器.除此之外,平台每学期还会联合设备厂商、邀请设备专家共同举办各种类型的高级应用培训班,如Zeis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级应用培训班、BD流式细胞术系列讲座、Seahorse细胞代谢呼吸仪理论培训等,受到全校师生的欢迎.小型共享仪器机组每周组织一次培训,考核通过的用户可以自主使用仪器.同时,平台也会邀请相关设备制造商不定期到平台介绍仪器的新进展、新功能、新技术和新动态,以满足更多生命学科用户对新技术应用的需求.技术培训工作是平台仪器自助模式的核心环节,培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仪器自助使用的效果,同时,技术培训也是清华大学对学生培养非常重要的课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开发和挖掘大型仪器的功能,使仪器更好地服务于科研.特别在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阶段,技术方法不断升级改进,公共平台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共享仪器平台技术人员除了积极参加相关仪器公司来校进行的专题技术培训外,还积极参与依托平台开设的大型仪器实验课程,到生命学科相关实验室交流学习.同时,平台还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各类专项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
3.4管理系统
共享仪器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全日制开放的平台,即全年不分节假日24小时向用户开放.实施仪器设备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实现网上查询和预约,是实现全面、全时开放的关键.
(1)设备管理系统.共享仪器平台的网络预约管理系统包括配置查询、使用预约、使用反馈、使用记录、状态记录、培训授权等几个模块.通过预约系统实现了网上查询、在线预约、实时监控、故障报警等功能,通过对仪器设备使用的动态管理,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满足了共享仪器平台的管理需要,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2)人员管理系统.共享仪器平台实验室安装了门禁系统,只有获得了独立上机资质能够独立操作的用户,才能获得非工作时间进出平台实验室的门禁权限;未获得独立上机操作资格者,只能在工作时间,在平台工作人员指导下使用仪器.共享仪器平台采用指纹录入的方式为用户开通门禁权限,个人专用,不支持多人共享.每学期管理员会根据仪器的使用情况清理门禁权限,及时解除离校学生或独立上机资格失效用户的权限,保证了实验室安全和公共仪器的稳定运行.
3.5收费标准
共享仪器平台只有光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属于收费仪器.在充分调研同类设备在校内外的收费水平的基础上,平台主要依据设备的性能、用途、耗材、上机时间、人工费用及相关间接成本等因素提出建议收费标准,经平台专家指导委员会论证后,报学校收费审核小组审定和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光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等大型公用设备对所有校内用户实行价格优惠,生命学科用户享有优先使用权.小型共享仪器对生命学科用户免费,对其他用户根据仪器不同收取少许费用,满足了生命学科及相关学科用户常规实验的需求.所有仪器对校内安排的培训和教学用机时一律免费开放使用.共享仪器平台收费统一管理,非盈利,以收支基本平衡为原则.服务收入主要用于日常运行开支,支付零配件及维修费、水电费及房屋使用费、耗材、培训、差旅、办公、相关人员的薪酬及奖励等.大型公用设备的维护保养费用由生命中心按照年度预算资助.
3.6规章制度
共享仪器平台建立了一系列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平台开放服务管理规定”“平台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平台预约管理和违约处理规定”“平台收费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建立有效改善了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状况和实验室环境,完善了实验室安全措施,使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做到了有章可循,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使用效益,为教学、科研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和保障.
4结语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启动,高校中大型仪器资产数量和总价值越来越高,管理人员还应不断学习、不断总结、迎接挑战,力争建设出世界一流的仪器共享平台.坚持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切实发挥大型仪器的最大功能与效益,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Z].2015.
[2]潘勋,师亚敏,常在,等.公共科研平台岗位设置与考评流动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7):1G4.
[3]师亚敏,潘勋.公共科研平台技术队伍建设与人员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233G235.
[4]潘勋,师亚敏,常在,等.公共科研平台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人员趋同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2):208G211.
[5]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5):146G149.
[6]陈丽洁,丰佳雯,郑蒙雨,等.高校大型仪器平台建设与共享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35G37.
[7]邹鑫.大型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22G23.
[8]孙燕,任涛,王卫东.生物学“功能性实验仪器平台”建设的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4):143G145.
[9]付强,王志强,朱平川.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175G177.
[10]鲁伟,李莉,胡颖.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与共享[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1):158G160.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1.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1-0013-04
Abstract: The discip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nagement covers the fields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health industries of TCM.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can help improve the level of disciplines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promot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level of specialties of TCM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on the goals, model and path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is the core iss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management disciplines in the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feature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ying health management of TCM by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odern management and modern economics can promot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TCM resources and medical service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As a result, all directions of TCM management can better achieve scientific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health care and health rehabilitation. Also, it can enhance the level of TCM management and team building and train outstanding senior personnel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specialties’ overall level of the discipline.
Key words: TCM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modes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知识源泉。由于中医药学具有整体性、辩证性、实践性等传统思维和技术特色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我国医学上特有优势,传承与创新中医学,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政策与管理问题。中医学在近展遇到了困境。在现代科学主义话语权下,中医学要生存就必须与时俱进。首先,教育模式从师承转变为院校教育,把技术进行分科,教育内容分专业,结果专业越分越细,形成中医药专业的碎片化和技术的实验化。古代中医与中药是一体化的,现代教育则分离开了,形成医不懂药、药不懂医。中药资源的质量日趋下降,中医师的中医水平不断下滑。中医药面临的这些困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制度问题。
制度是引导社会行为的最有效工具。建设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就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法律法规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医药资源和医疗保健服务更有效地为居民健康服务。运用制度促进传统中医药学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服务。由于现代医学发展遇到了困境,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其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促使医学转向,而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要求正好与中医学的实践性、整体性与个性化诊疗思路相一致[1-2]。中医学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大医精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医德建设。这给新医疗改革背景下中医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新常态需要研究新医疗制度建设。借鉴精准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充分挖掘中医药蕴藏的无限潜力,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发展。
1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定位
1.1 概念界定
学科是学术范畴,指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单位,占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资源,遵守特定的研究规范,具有规定的知识形态和动态运行能力的学术共同体或专业组织,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3]。而重点学科是指高校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重点投放于某些学科,以使其学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学科群或学科体系中发挥学术主导和关键作用,这些学科被称为“重点学科”[4]。
1.2 学科定位
中医药管理学是一门中医学、中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融合,重点研究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将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管理相结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如何将中医药资源和技术进行有效合理配置并及时提供给国民,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和保障国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原则和目标
2.1 总原则
遵循科学性原则,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需符合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遵循特色性原则,基于中医药的特点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遵循规范性原则,规范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活动与过程,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遵循交叉性原则,管理学各部分内容在不同层次上与中医药学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同时注意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协调性;遵循引领性原则,重点学科应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起到引领作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科范围内的各部分建设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实施;遵循系统性原则,规划内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互相之间不可分割。
2.2 目标
2.2.1 总目标 以提高中医药事业管理水平、引领中医药服务事业和中医药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核心,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通过充分整合中医药学科和管理学科资源,进行学科的交叉整合,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明确科研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不仅要提升中医药事业管理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研究高水平的科学,全面提升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中药产业的进步,实现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2.2 分目标 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研究中医药的知识、技术特征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方法;研究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运用政策科学理论与分析方法,针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中医药立法与政策科学问题;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及制度化建设,有效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研究大卫生、大中医视角下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模式
3.1 宏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宏观模式,以学生培养为基础,进而推动学术发展,最终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金字塔模式(见图1)。①学科建设是为专业建设服务,因此应从培养人才抓起。包括编写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经济与管理类教材;支持建设中医药管理类精品课程;支持建设特色和重点专业;支持教育教学项目的研究;围绕人才培养,引进社会管理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定向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突出专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开展专业教育联盟,优化教育资源[5]。②学科建设要深入开展中医药经济、管理、政策类的科学研究。在国家层面,省部级及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需要研究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科团队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科的学术发展水平,在中医药管理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发表高水平论文。据笔者初步统计,截至2014年9月,全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78项(含教育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2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63篇,其中SCI论文6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含CSSCI扩展)36篇,核心期刊299篇。这些成果有效促进了中医药经管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③不管是培养人才,还是开展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最终是服务社会。所以,该模式的最高层是要将教学与科研能力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即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部门培养合格人才,开展课题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力。
3.2 中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中观模式,是根据波士顿矩阵的思路,以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发展力为指标,构建学科的波士顿矩阵模型(见图2)。学科的影响力高表示其占有率高,其在学术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占据较高的地位,一旦加大投入,其发展前景自然广阔,学科的发展力高,此时学科就可形成一定的品牌水平,相当于“明星类水平”。学科的影响力比较大,但尚未得到大力发展,此时需注重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能力越强,承担的项目就越多,获得的资金也越多,可以为打造学科品牌提供资金,因此学科研究水平可被称为“金牛类水平”。重点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此时如果学科团队能积极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学科的水平就能得以提升,打造出品牌;如若学科团队水平低,则学科的水平就只能下降到教育层面上的水平,因此学科团队水平可看作“问题类水平”。随着社会需求的提升,学科仅仅拥有教育能力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有可能使学科处于被淘汰的境地,因此被称为“瘦狗类水平”[6]。如同产品的波士顿矩阵一样,学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能力的地位会在学科发展力和学科影响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所转变,因此需充分利用学科波士顿矩阵进行建设,努力打造出重点学科品牌。
3.3 微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微观模式,凝练好方向,以团队建设能力水平为横轴,以科研项目水平为纵轴,使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坐标轴模式(见图3)。①学科建设需要凝练出学科发展的方向。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风向标,也是该学科团队特色能力的体现,表达了学科建设的核心能力,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科研平台。②加强学科团队的建设水平,学科团队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是学科研究的资源基础。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需要通过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选派骨干教师去国外进修深造或国内其他名校做访问学者,同时需积极引进适合本学科方向发展的优秀人才,形成与学科发展特色相适应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学科队伍。③需要提升学科科研项目发展的研究水平,通过组织高水平、高层次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共同主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增加团队的信息交流和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重点学科更需要获得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使团队建设能力与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均衡发展提升,促进中医药管理学科逐步向高水平学科稳步发展。
4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路径
4.1 建设智库组织平台
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发展需有创新力,以及法律与政策推动,并成立智囊组织。该组织主要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战略、促进政策、组织改革与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等为研究对象,为政府、社会组织、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其形式可以是建立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或学会、协会)、创建人文社科及中医药政策研究基地等。
4.2 造就教学科研精英队伍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杰出人才、适宜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保证。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管理学科人才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一支与中医药事业、中医药高校发展相适应的融合中医、中药、信息技术、图书情报、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合作团队,才可有效推进中医药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院校首先要重视中医药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着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积极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加入;需要注重培养出学术领导型人才及杰出青年人才;同时注重学术骨干的培养,尤其是年轻学术骨干,为其提供参与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及出国进修机会[7]。规划与建设学科的不同梯级团队,优化组织结构,促进学科不断发展。我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目前已建立起中医药管理与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政策、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中医药知识产权、中医药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等研究方向的师资团队,各个团队已形成了较为合理、稳定的人才队伍结构。
4.3 创新中医药管理学科发展制度
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要创新适宜于中医药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机制[8]。依据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相容机制体系,包括绩效评价体系、薪酬管理方法、荣誉制度和评估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充分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规范科研教学行为,保证学科建设任务的完成。同时对于科研成果要制定一定的标准,如发表的论文应具有代表性,需评价其社会影响力;代表性专著需对某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评价,并能解决社会重要、重大或关键性管理科学问题;科研项目成果能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管理科学的创造力与转化力,提高社会贡献度,能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效率和效益,实现政府社会高校一体化设计,资源共享,功能协同的优化方案,从而优化利用中医药资源,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有效服务。中医药管理学科不仅要创造知识,而且要注重知识的转化。因此,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不仅要重视教学、科研,更要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为此,需要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水平建立评估体系,如价值评估、系统评估、情景评估、项目评估等,并要有计划分阶段对学科进展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估[9]。只有通过创新学科建设制度,才能保证学科建设有序和规范开展,从而提高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申俊龙,马洪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语境及路径分析[J].中医杂志,2013,53(24):2076-2081.
[2] 申俊龙.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83-189.
[3] 赵坤,王振维.学科建设的内涵、动力与竞争优势积累[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20-23.
[4] 王建华,朱青.对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7-30.
[5] 申俊龙,汤少梁,黄雪梅,等.新医改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7-11.
[6] 单蕊,梁镇.基于波士顿矩阵模型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与知识转移平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275-276.
医院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医院采用科学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实现对学科的规划管理,更大地发挥学科在促进和加强医疗实践探索进步的积极作用,当前医院学科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学科管理、医疗服务、科学研究以及开展新的技术以及新的设备软件等内容。在医院学科建设工作中,需要其根据医院管理的现状,展开对学科资源以及建设的相互交叉作用管理[1]。当前随着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发展,医院的学科建设情况也必然是同现有的管理制度相适应,达到“1+12”的医院管理的效果。
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背景分析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医院建设发展的重点所在。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医院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局面,若是无法实现对现有的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对医院管理活动的优化改善,则势必无法满足现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标准所在。第一,医院的发展管理活动具有双重性特点。医院是医疗服务的主体所在,其工作管理首先是具有福利性特点,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又要求医院管理活动能够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该性质影响下,医院的管理制度就要求能够实现优化升级,迎合时展的需求情况。第二,医院的诊疗人数不断增加。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医院的门诊人数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需要为社会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而随着工作任务的加重,如何实现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的提升成为当务之急。传统医院管理制度以及医院学科的划分情况已经不再满足当下的医院建设发展的需求,也严重制约着医院服务以及护理的质量和效率。对此需要展开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优化建设[2-3]。
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医院学科重要性
根据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现状可知,当前情况下,我国所构建的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的应用特点:①现代医院管理活动具有多主体参与的特点;②现代医院的管理工作覆盖的范围和传统的医院管理不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需要展开对医院的学科划分,医院的服务职能等的管理和建设;③现代医院管理重视对治理结构和框架的设计,其强调在一个系统的规范的环境下完成对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使得医院能够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活力,提高管理能力。由此可知,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医院的医疗环境,医院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等体系都实现了变化。同时医院学科建设涉及到医疗、教学、学科队伍、科研研究、科研基地等多个要素内容的建设,其也会随着医院管理制度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如医院的科学研究需要医院的管理层能够重视科研研究,为其提供专项资金。展开医院的学科建设是提高医院发展的基础所在。具体来说,医院学科建设是医院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医院管理以及医院品牌打造的根本所在。实现医院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加大医院的科研成果产出和高层次的精英人才队伍的培养,这一切举措都能够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3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医院学科建设方向
3.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医院学科建设的基本特征
第一,医院学科建设的要素内容。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医院实现了人性化、专项化发展,其学科建设发展也同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理念相适应,通过重点培育某一学科的方式来带动整个医院的所有学科的优化发展。因此医院可以根据每一个科室的人力资源、硬件资源以及其他的资源情况,重点突出某一个专业的学科,提高对重难疾病的诊疗能力。第二,医院学科建设的主要规律。按照医院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建设发展情况可知,当前实现对医院学科建设的优化创新,其必须能够具有以下的规律特点,如此才能够确保医院学科建设的发展性。首先是要求医院学科建设能够朝着专科化、综合中心化转变,确保医院的各学科都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和其他资源;要求能够由专业技术特色朝着功能化的趋势拓展转变。对于大多数的医院学科建设而言,其都是以专业技术为发展的重要支撑的,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多样化、综合化发展,实现医院学科建设的功能化发展也至关重要;实现由依靠学科带头人向学科带头人与合理人才梯队并重发展的转变。医院管理制度的多主体化发展趋势下,为医院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的发展的动力支持。如,原本医院的科研项目是由医院的管理层也就是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所带领的,在如今可以实现学科带头人带领各学科下的技术人员进行创新。
3.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医院学科建设的思路和理念
现有的医院学科建设的特点和方向必须能够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相互适应。当前在医院的学科建设中,其必须能够做到以下的几点,如此才能够确保所划分构建起来的医院学科是符合现阶段的发展要求的。第一,要求构建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学科管理体系。只有系统规范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才能够确保医院学科建设工作的有序性和科学性。当下要求能够基于现代医院的管理模式,在医院的行政管理活动中,专门设置一个“学科建设工作管理委员会”,由医院书记、院长作为管理的主任,对医院学科建设工作进行双岗双责管理,要求医院的各科室主任任工作组小组成员,负责执行和落实医院学科建设的工作内容。并且根据医院的学科建设工作设置工作规章制度,展开对医院的各科室的科研、医疗等方面的考核评价,确保能够不断地对学科各项指标进行适宜调整,使其在总体平稳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学科的进一步优化[4-5]。第二,要求构建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的学科管理系统平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医学的管理以及诊疗当中的应用已经是趋势所在。对于医院学科建设而言,也要求其适应时代的发展,构建起网络交流平台。如,构建起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平台,能够整合所有的医院的临床经验展开对医院的疑难危重疾病的诊疗的水平。如对建立起全国的远程卒中救治网络平台,通过整合所有医院资源优势的方式,探索出心血管疾病的联合救治模式,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整体的救治水平。与此同时,构建起交流平台,还能够提高医院的科学研究结果的转化效率。一方面是在医学学科建设中,展开科学研究成为重点所在,通过沟通结合各种资源实现对医院的相关工作的科学创新,之后还可以根据医院的临床资料进行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变。第三,要求能够实现学科建设的多重评价管理制度的建设。事实上,医院的学科建设需要拥有系统化的管理监督,如此才能够确保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以及建设模式是符合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的。这就需要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学科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明确学科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情况,充分调动学科内的各级别人员的工作探索的积极性,在医院学科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科文化氛围情况。另外还要求能够在院级层面上进行学科建设、发展与评估活动的推动和管理,如要求学科与学科之间能够加强沟通合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更好地发挥学科之间的联动机制。当前众多的现代化医院构建了学科合作诊疗模式,其能够定时定期的展开某项疾病或是病人的临床多学科会诊,从而提供更加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实现医院管理发展工作的综合化系统化发展,对于缓解当下的医患矛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学科的构建划分是相对的,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挥以及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产生变化。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和发展的趋势下,合理开展医院学科建设规划发展,使医院学科建设朝着信息化、综合化、科研创新化等新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新形势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创新的实践路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4):97-98.
[2]高宇,闫文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243-244.
[3]姚超,杨俊体,武新颖,等.基于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7):99-101.
【关键词】 本科;教学;管理;水平
基础医学部是我院规模最大、人员最多、教学任务最重的教学部门,在整个学校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复杂性、繁琐性和重复性,是高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关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1]。为适应学院改革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2005年,基础医学部正式将迎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迎评促建的要求,确定了基础医学部基本工作思路:面向学院各专业,研究、实施、改革和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抓住一个契机,做到四个促进,即以评促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快发展为有利契机,促进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改革、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条件的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精力向教学的投入。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医学部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加强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1 领导重视确保教学工作为中心 教学工作是基础医学部的中心工作,为确保其中心地位,首先领导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由部主任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并指导分管副主任做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确保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顺利运行[1]。近3年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48余次。每周召开部领导例会,研究、布置、总结近期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每学期到教研室、实验室调研;巡视考场,参加教学研讨会。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把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近几年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2 制度健全强化管理 (1)为了保证管理水平上层次,首先确保有一支得力的管理队伍。通过竞聘上岗选聘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其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分管教学的副主任为医学博士,实验中心主任为医学硕士,均为高级职称。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教研室主任介绍管理经验,使教学管理队伍更加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提高了管理艺术和水平。(2)教学、科研、思政、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考核评优的主要依据,并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3)健全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3次;期末领导巡视考场;实行各级听课制度:部领导听课>4次/每学期,专家组成员听课>3次/每学期,教研室主任、教师相互听课>3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各教研室之间交叉进行试卷评阅、成绩录入的全面检查,确保差错率低于1 %。
1.3 加强培养确保师资水平 (1)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和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年均90%,并保证授课质量。以教学评估对教师授课的要求,严格训练教师的授课过程,以教学名师的观摩教学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每年基础医学部对新进青年教师举办岗前培训班:进行专题讲座,请相关专家教授分别开设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何书写规范的教案、如何备好课、如何讲好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及网页制作、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等课程,安排观摩教学等。各教研室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定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资教师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的专门培养。1~2年内主岗位在实验室,兼顾专业的学习。定期进行专业理论闭卷考试、实验技能考核。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机会,并鼓励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鼓励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授课比赛、教案比赛等。要求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岗位。近几年青年教师获国家课件比赛优秀奖2人,授课及课件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优秀奖3人,学院授课比赛一等奖5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2人,学院教案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2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2.1 学科重组调整与更名 多年以来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同在一个教研室,微生物学教学占优势,而免疫学从教学时数到师资配备等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是新知识、新理论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必须予以加强。另外,寄生虫学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则是相对萎缩学科。为此,2005年将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进行调整,成立了免疫学教研室,由4名免疫学硕士组成,提高了免疫学师资力量,强化了学科特点,提高了教学水平。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师兼任微生物学课程,弥补了课时不足,改变了教师资源闲置的现象。达到了优势互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三个学科师资积极性的目的。为顺应国际国内潮流及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2004年将生物化学学科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基础医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较贵重仪器,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将原来附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合并为5大实验室,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该中心被内蒙古教育厅评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2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并推进课程负责人制。2005年进行的首批精品课程评选,在上报的全部3门医学课程中,基础医学部的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两门课程入选;2006-2008年又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为自治区示范课程。近三年基础医学部主编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参考书83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16部;基础医学部自己组织主编了实验教材《基础医学实验教程》和《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均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包头医学院的知名度。
3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
基础医学部重视开展教学研究,近五年完成自治区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13项;发表教学研究及管理论文20余篇。获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8项。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总之,近几年通过迎评促建,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经过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础医学部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1)没有完全建立起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体系;(2)部分学科缺乏与教学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带头人。今后还需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加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素质好、后劲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科队伍整体水平的跨越,力争使基础医学部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姚海英.论以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指导高等医学教育[J].中国医学论理学,2004,(17):55-56.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总之,近几年通过迎评促建,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经过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础医学部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中医药院校中,大多数的资源都安排给中医药学科,建立了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的学科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逐渐扩展到药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当中,最后才衍生出农学、管理学等新兴学科。所以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中,管理学科所受到的重视远远不足,很多学校在不同程度上追求大而全的效果,却忽略了学科特色的形成。就中医药院校的学科总体情况来看,中医药学科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其它学科的影响,但因为研究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也导致学科特色没有得到良好展现,管理学科的又是得不到展现。
(二)学科资源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因为其发展还不够完善,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建设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般而言,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决定了学生质量的高低。在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专业教师的引进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较多管理学类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都会选择财经类院校或一些综合类院校就业,很少有管理类人才愿意直接到中医药院校就职,这也大大增加了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资源的发展难度。
(三)专业建设基础薄弱
现如今,很多综合类大学的管理学专业已经有了较多的进展,因其起步时间较早,又有较多优秀的经验借鉴,所以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则因为其起步时间较晚,仅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专业建设的基础性条件不能与其它管理学专业进行抗衡,所以其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二、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
(一)建设智库组织平台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模式逐渐成为了各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更是需要不断更新相关的学科建设模式,整体而言,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要有充足的创新意识,在法律法规及相关策略的推动下,逐渐形成智库组织平台。这一平台要主要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战略探索相关政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选择,为政府和相关的社会组织提供稳定的人才资源。
(二)造就教学科研精英队伍
针对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不断提升中医药院校对于相关管理学类人才的引进力度。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以学科研究方向为基础,组建相应的教学科研团队。中医药院校管理者要更加严格地遴选、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明确学科带头人在中医药管理学科方向的重要责任。完善学校学科管理结构,注重师资团队年龄的结构化和稳定性,实现学科背景的多样性。
(三)凝练学科方向,合理配置资源
为了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0__年,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推动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围绕“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核心管理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把科学的医院管理提到了重要日程。为了落实党和国家的对医院管理制定的方针政策,并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在前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设《医院管理学》课程势在必行。
自1981年开始,继卫生部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开办首家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后,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等医学院校,相继设立了卫生事业管理系或卫生事业管理学院,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士生,系统地进行卫生管理和医院管理人才的专门化培养。如今,在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和右江医学院等广西三家高等医学院校均未以任何形式开设医院管理学的相关课程。广西医科大学作为广西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重点高校,可以通过向医学生开设医院管理学选修课,完善医疗卫生相关学科体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开阔的人文视野,同时增强他们的质量、效益、服务、法制等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学知识的教育,对于提高现代医学生医德水平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高尚的医德才能忠于职守,以高度的同情心、满腔的热情、端庄的言行给病人以慰藉、勉励,并千方百计采取相应的医护措施,有利于疾病的防治和康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更能使病人及其家属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从中受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熏陶,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充分发挥医院的社会主义"文明窗口"’作用。同时,通过对医院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可以使医学生对医疗工作抱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并能够促使他们严格遵守和自觉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使整个医院建立起良好的诊疗环境和有条不紊的高效能的工作秩序,从而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人类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步占主导地位。新的医学模式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同步推进,并日益深化,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实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阵地,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作为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面对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医院管理学知识的教育,不但能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平,更能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现状与形势,特别是医院所处的机遇和挑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长自己对新局面的适应能力与才华,因此要求医学生在提高医术的同时,认真学习与医疗工作息息相关的医院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才干,做一个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以迎接医学和医院发展的新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先融洽的医患关系有日趋淡薄的势头。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日趋完善,一些针对我国医疗现状中出现的问题所制定的《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医患双方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逐渐增强,医疗纠纷案件的数量增长较快。通过一系列现实中的案例,让医学生熟悉医疗安全、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医疗意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医疗法律在维护医院、医生、患者三方权力过程中的作用,客观地认识医事法律,并树立依法行医、自觉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工作后的长期发展,更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的综合素质更加完备。从而更好地为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将有助于推动医院依法办院、依法管理医院方针的实施,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为框架的学科群。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现了纵横交叉发展的新趋势。医学科学也受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医学科学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相互渗透,相继出现了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这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理论医学新学科群,而医院管理学也因医学社会化而逐步完善起来的。同时,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医院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医院规模越来越大,但管理水平的落后性成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大多数医院管理者在以往旧的医学体系中缺少医院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这些全新的应用型学科的学习,因而很难走出经验管理的困境。如今,我国在医院管理学的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学科理论,并将进一步地推动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在校的医学生中开展医院管理学知识的教育,将有利于完善现代医学学科新体系,为未来的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奠定基础。
《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医院管理新理论的不断出现,为弥补教材的不足,应以现有的多本国内权威的医院管理学教材为主线,以国家的医院改革发展政策和国内外医院管理等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辅助,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不断补充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之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是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医院管理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首先,要认真讲解医院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深入阐述新形势下反映在医院经营、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患关系等医院管理中的新问题。其次,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观察、调查并收集在医院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实例。理论联系实际,并紧密结合医院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和开拓学生思考医院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新思维。
案例教学是医院管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情境。案例教学通过让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内化知识、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为学生们提供大量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案例,
发挥学生活
1、平时成绩:(50分):⑴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到课情况及课堂发言讨论情况。(30分)⑵日常作业:主要考核学生对有关医院热点话题的分析能力(20分)。
2、考试成绩:(50分):考试方式为开卷,试题为开放式。
广西医科大学是广西医学人才培养的领头单位,是广西重点高等院校,向来重视学生人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从事选修课《医院管理学》的是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有在医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经历的高级职称教师和思想开拓的年轻教师。目前,由以下教师任课:(本部分省略)
学时:30学时
绪论2学时
包括医院含义、性质、分级、任务、历史、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等
包括医院管理含义、现状、模式、必要性、分类管理、发展趋势、学科体系等
包括部门设置、人力现状、培训考核、奖惩激励、人员编制、病床设置等
包括医疗管理概念、门诊管理、急诊管理、住院管理、康复管理等
包括医疗安全概念、病人的权利、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医疗安全防范等
包括医疗质量管理概念、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质量改进等
包括医院文化的概念、内涵、医院文化管理、医院形象塑造等
包括医院市场营销、医院危机管理、医院收支管理等
包括医疗管理、医疗安全、医疗质量、文化管理、经营管理等案例
《医院管理学教程》陈绍福,徐捷,胡志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年
《医院管理学》董恒进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__年
《医院管理学》郭子恒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__年
《现代医院管理》曹建文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__年
《现代医院管理学》顾海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__年
《现代医院管理概要》王志平,陈一戍,李存文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__年
《高级医院管理学》张鹭鹭,李静,徐祖铭主编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__年
《医院管理学概论》曹桂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__年
《医院核心竞争力——理论探索与案例分析》高万良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20__年
《医院管理咨询实务》张英,余健儿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20__年
《医院品牌营销实战解码》庄一强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__年
《现代医院经营管理》周文贞,秦方永,杨成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__年
《现代医院营销战略》余健儿,张英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__年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任真年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__年
《现代医院文化管理》李泽平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__年
《医院服务战略概论》唐维新,易利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__年
《医院前线服务》廖新波编著科学出版社20__年
《医疗人文关怀与医疗服务经济》罗建主编科学出版社20__年
《医患双方
《医疗纠纷法律问题》王岳主编著中国检查出版社20__年
《医院法律管理及权益保护》杜维昌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__年
《ISO9000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医院管理制度》徐建平编化工出版社20__年
《ISO9000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医院质量管理程序》韦云编化工出版社20__年
《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工作指南》刘谦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__年
《卫生管理学》StephenM.Shortel,ArnoldD.Kaluzn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卫生经济学》Sherman·Folland,Miron·Stano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__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46-02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新的词汇如移动学习、微课程、Web2.0、学习社区、个人学习环境、翻转课堂等陆续出现,教育2.0[1]的时代已经不可阻挡地来临。教育2.0是传统教育的破冰之举,是创新2.0和Web2.0视野下的全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场所的被动学习模式,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多时空、多元化的个性化订单式教育模式。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由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通信技术等学科组成的边缘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也是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广泛性、系统性、实践性等特点[2]。本文在教育2.0视野下,依据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特点,重点研究相应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和未来发展,探寻新时代医学本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1 医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现状分析
文献[3]指出,国内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目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教学资源陈旧,针对性差;学生认知理念偏差;教学方法欠缺;教学实践薄弱。
本文针对某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了调查。首先,从理论到实践教材选用上可选范围小,往往是针对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和广义的管理类专业,并要求具有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科学和管理学等基础知识,针对性较弱。现有的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属于医学管理类,从整体课程设计上,计算机课程以基础应用为主,很多医学院校管理专业本科生只学过办公自动化,对计算机编程、软件工程、系统设计完全不了解。在调查中,81%的学生认为教材针对性弱,100%的学生表示没有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知识基础,94%以上的学生认为教材中涉及系统开发设计的内容难以理解,78%的学生强调教材用例涉及健康管理的内容较少。其次,由于不是针对医学健康管理专业学生设计,导致学生认知偏差,76%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应属于计算机或信息系统等理工专业学习,进而产生极强的排斥感;5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再次,调查中发现医学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三分之二的课时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教师教学仍以讲授式为主,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学生接受度不高,大部分学生表示教学形式、内容相对单一,学习枯燥、没兴趣。同时,实践或实验指导性差,不会做或做完,不知道为什么是普遍现象。由此可见,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基于教育2.0模式的医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教育2.0模式实现教学中心由教师到学生转变 传统的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按照管理类的教育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是贯穿整个教学的主体和教学执行者,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选择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安排理论和实践课时数和教学进度;学生是坐在教室里被动的学习者。加之在传统模式中教学大纲往往具有广泛适用性、落后性,导致教学完全是为了教学而教学的计划教育,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学习者,这是医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众多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必须实现由计划教育到按需教育的转变,实现计划和以学生为主的需求教育相结合。这正符合于教育2.0模式的教育理念,发展以学生为核心的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充分实现针对性教学是解决问题的观念性的问题和思想本源,是教学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指导,是深层次的变革。
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材料 教材是教学的立足点,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不在于去开发设计系统,重点在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健康管理。目前,市场上的教材大多是泛泛的教材,很难找到针对医学健康或医学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按照教学要求,针对医学管理类学生的特点编制适用的教材,重点针对管理信息系统在医疗及健康领域的应用。
以医学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为主线的教学用例的设计 医学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医保管理信息系统、卫生防疫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共性,但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缺少相关用例。这导致学生学习时感到迷惑,缺乏兴趣和关注点,学完不知道学了什么。
发展基于教育2.0模式多样化教学形式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枯燥、实践性强是学生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如何使内容生动易于接受也是教师关注的热点。共识性的解决办法就是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育2.0源于创新2.0和Web2.0,其核心强调教学的创新和积极的互动。随着教育2.0的发展,大量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发展基于教育2.0模式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如开展医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并增进研讨流;制作精品微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提高学习兴趣,挖掘潜能,遵循学习规律。
教育技术上大力发展网络教育 信息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各个领域,“互联网+”是创新2.0和教育2.0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家到高校都在加大网络教育的研究投入,互联网+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模式,将使其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加入到学习环境中,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学生随身交互学习途径。如教师可以组织微信平台的移动课程服务号等。
加强实地考察学习 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如组织参观医院的信息系统等,学生可以深入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环境进行体验式学习,既是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理解的深入。
3 结论
健康管理是医学院校的管理类主要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健康管理的系统化平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显现。但其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一直是相关人员研究的热点。教育2.0是创新2.0和Web2.0综合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教育模式,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中心转移充分体现了计划教学向需求化教学的转变与融合。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并基于教育2.0模式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育2.0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指导,具体的教学改革还需要相应的研究者进一步开发实现。
参考文献
[1]罗文云,王怀文.走向教育2.0[J].信息技术教育,
督导养成
总队后勤部领导认为,在“四项设施”配套、法规制度健全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其保障效益,关键是要从抓养成入手,有效解决好落实难、出精品难的问题。
他们广泛发扬民主,发动基层官兵集思广益,为有效解决设施管理中的“冷热病”、“恐高症”想高招、出妙策。建立经常性检查督导基层管理设施运行状况的督查机制,要求基层后勤机关、大队、中队干部和司务长每天至少做到“三个一遍”,即:中队主官、司务长每天要把本中队的营院检查一遍,大队主官每天对本大队的各中队营院观察一遍,支队主官每天要把全支队各单位的情况了解一遍。总队后勤部成立了基层后勤管理督查组,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督导,对检查情况定期通报;充分借助三级网查勤系统,延伸视频会议系统连线,将“镜头”对向后勤直属分队、基层中队的各种库室、训练场地等处,全方位、全时空检查部队管理、使用和保养“四项设施”情况,及时纠正偏差,实施远程指导,完善管理办法,规范指导基层秩序。他们根据条令条例要求,结合部队实际,分别制订了《实施办法》,细化了总队后勤部、支队后勤处在抓基层后勤管理方面的职责、任务、原则、程序、手段,对敢于较真碰硬的予以表彰,促使机关指导帮扶基层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逻辑思维能力在解题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能正确领会题意,明确解题目标;其二是能寻找到实现解题的目标的方向和合适的解题步骤;其三是能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运算,正确地表述解题过程.正确地领会题意,明确解题目标,是开展思维的前提.
寻找解题的方向和步骤,是充分运用观察、比较、类比、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对试题的条件和结论提供的外在信息与自身大脑中储存的内在信息进行提取、组合、加工和转化,明确解题方向,形成解题策略,确定解题方法,选择解题步骤.当然这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紧密联系的,只是它们思维要求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2、运算能力:会根据概念、公式、法则,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和变形;能分析条件,寻求和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并能进行近似计算.
准确是运算最基本的要求,正确地记忆和运用运算公式及法则,是运算准确的前提,是运算能力第一层次的要求.要使运算能合理、简捷,对公式和法则能做到正用、反用、变用和活用,寻找捷径,迅速获得运算结果,这是运算能力第二层次的要求.注意运算和推理能力的结合.当然,运算也是一种推理,这里指的是运算中考虑可能的推理,交互使用运算与推理,通过推理简化运算过程或寻找更为合理的运算程序,这是运算能力更高层次的要求.
3、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画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形.
立体图形画在平面上,必然与实际图形产生差异,容易造成错觉.因此,空间想象能力就能克服这种错觉,正确认识各元素的空间位置和图形的空间结构;能准确领会“点线——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关系,并能就解题的根据、需要,对这些关系进行转化,多数情况是把给出的条件转化到某个平面上来,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解题,这就是降维思想,即数学转化思想.同时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助于对题中给出的图形进行分解——分割,组合——拼补,变形——转换、位移或从不同视角观察图形,从而寻找出解题的最佳方法.学生要想很好的自己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必须在平时要多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多联系实际、多动手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只有这样,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4、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
前三种能力可以说是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数学能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数学能力,反映出思维的更高层次.这就是所说的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纯数学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
对于纯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
(1)、能从题目的条件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从题目的求解(或求证)中考虑需要的信息;
(2)、能在记忆的系统里储存的数学信息提取有关的信息,作为解决本题的依据,推动(1)中信息的延伸;
关键词: 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实践体会
Key words: key disciplines;disciplines construction;practical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41-02
0引言
学科(disciplinary)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而学科建设(disciplinary development)是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构建发展规划、凝炼发展方向、组织创新团队、重组技术力量、合理分配资源,规范学术行为,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等诸多推进学科发展的行为。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平台。“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于2006年江西省政府学位建设办公室批准为省级“十一五”重点学科,该重点学科亦是江西省乃至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学科,属管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120402),依托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建设与管理。该重点学科建设5年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全体学术骨干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有了长足的发展。近5年已招收硕士研究24名。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级课题和省级课题8项,厅级课题15项,完成“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课题和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共11项。主编论著、教材6部、副主编3部、参编5部,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研究成果曾在《江西日报》、《中国医药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网站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我作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现将对该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与体会汇报如下:
1要明确学科概念,理清建设思路
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学科带头人来说,首先是要明确本学科的概念或定义,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能,结合本单位或本部门的技术力量和学术优势,勾划出本学科的发展框架,理清本学科的建设思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是由“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两个学科组合而成,两个学科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交融。社会医学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特征及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社会卫生有关问题,探究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制定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措施,促进和提高人群身心健康、社会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医疗卫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是研究卫生事业现状、发展规律、科学管理和评价理论及方法,保证卫生安全,预防控制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卫生法规、卫生政策、卫生监督、卫生经济、卫生资源、卫生计划、卫生评价、卫生服务、卫生人力、卫生组织中的卫生服务研究与评价,区域卫生规划理论和操作性研究,医院管理的研究与评价;工业卫生管理、乡镇企业卫生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卫生监督执法等。
如何勾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的发展框架,理清其建设思路是学科带头人的首要工作。我根据学科建设依托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术特色和技术力量,挖掘全校与本重点学科建设有关的学术力量,结合学科建设“金三角”(高水平的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学位建设),构建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的建设思路见下图。
2要认清建设意义,明确建设任务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切建设工作的灵魂,因为它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主题,不仅是统辖我学的中心工作、龙头工作,而且也是助推各院(部)的基础工作、核心工作。其任务包括确定学科方向、选拔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梯队、调整学科机构、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氛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的任务:主要是为促进江西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服务,为预防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对特殊人群心理减压提出有效的方法和指导,为政府在卫生领域方面作出决策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江西建设这样一个重点学科,对研究江西4400多万人民的卫生管理问题、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问题,对促进江西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提高江西人群的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要组织创新团队,凝炼发展方向
我校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部)而言,我认为要建设好一个重点学科首先是要建立学术或学科团队,因为学术团队是一个学科发展的载体,学科发展必须以学术团队为依托。如何建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团队,这是我与学科建设依托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首先考虑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把所学专业相近、研究方向基本相同,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研究基础的学术骨干教师,组成不同的学术组织即创新团队,根据其研究方向和前期成果特色,凝炼成若干个研究发展方向,争取逐步发展成为二级学科、以达到完成一级学科的建设目的。凝炼研究方向要瞄准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卫生管理的需求,将科学研究与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政府需求联系起来,主动为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和政府部门服务,帮助政府部门解决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当地政府或行政部门的支持,这样研究方向才能落到实处,得到可持续发展。本重点学科在建设的第一年已凝炼出三个研究发展方向,即卫生管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王素珍教授)、卫生经济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袁杰教授)、医学心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余琳教授)。经过4年研究与学科建设后,现已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逼近,已凝炼出4个研究发展方向,即药事管理、卫生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医学教育管理,目前已在这四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4要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年度计划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制定好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总目标为:突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特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卫生事业管理发展需要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卫生管理人才;以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政策研究为中心,突出医药卫生经济和药事管理研究为特色,使重点学科建设成果能更好地服务卫生事业,为实现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作出贡献。5年来本学科建设紧扣这一总体目标,为要保证学科建设卓有成效,不仅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5年发展规划,而且还要制订好了为实现发展规划的历年年度工作计划。学科发展规划只有付诸实施,才能产生实效。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规划本身的合理性,更取决于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对学科建设规划目标进行分解,每年应完成的任务,认真落实年度计划的可行性。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规划一旦制定出来,就要着手付诸实施,把年度计划工作落到实处,逐年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学科建设的5年规划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才能达到。
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学科馆员
[分类号]G259.1
1Welch医学图书馆概况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是美国第一所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医学院,同时也是全美医学研究领域的顶尖机构。除了拥有卓越的医学科研人员、护士、各种临床专家以及巨额的国家资助外,医学图书馆提供的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能够常年在全美乃至全球的医疗和医护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Welch医学图书馆是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网的主要成员馆之一,该馆的主要任务是为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机构的科学研究、教学和临床医疗提供信息支撑。Welch医学图书馆目前有正式员工50余人(Welch医学图书馆2010年年报)。
2weIch医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服务
在Welch医学图书馆所有的信息服务中,作为服务的核心,其嵌入式信息服务具有鲜明的特色。嵌入式信息服务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嵌入式信息服务深入到科研和医疗过程的整个工作流当中,从过程上嵌入;第二层含义是嵌入式信息服务深入到院系的物理空间,从空间上嵌入;第三层含义是该馆信息服务的提供与服务对象所处的时间和地点无关――即服务对象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信息服务。Welch图书馆嵌入式信息服务的理念是把学科信息服务融入到服务对象的工作流当中――尽快回答科研人员的问题,有效满足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充当科研和医疗团队的信息专家。
2.1学科信息专员
Welch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信息服务来源于嵌入式信息专员服务计划(embedded-informationist program),信息专员是嵌入式信息服务的核心。该馆的学科信息专员队伍由传统图书馆的联系馆员发展而来,信息专员的主要任务是为指定的服务单元提供图书馆馆藏、服务以及特定院系的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嵌入式信息专员服务实际上是为用户提供了一种量身定制的信息服务,通过到用户的物理办公环境中,信息专员们能够及时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快地解答用户的问题。同时,Welch图书馆要求信息专员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work with),在医学院的科研和医护团队中扮演信息专家的角色。
Welch医学图书馆的信息专员来自于两个部门,即公共健康与基础科学信息专员服务部以及临床医学信息专员服务部,前者主要针对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服务,后者主要针对临床医学研究及护理提供服务。目前共有8位信息专员,她们要面对医学院的2万余名服务对象――包括科研人员、研究生、医生和护士等。
图书馆根据信息专员的学科背景、学科专长以及对于医学研究的兴趣指派她们到不同的院系和科室,首先她们要通过实地或者网络调研了解分配给她们的院系或者科室人员的现实信息需求,并通过信息分析的方法评估服务对象潜在的信息需求。为建立联系,通常情况下信息专员要在科研人员的实验室会议上进行服务宣讲,这种联系成为信息专员为服务对象提供后续服务的基础,也是日后与科研、教学人员和临床医生共同工作或者合作的基础。为培养信息专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信息专员根据需要参加学术讨论会甚至临床医疗的大查房工作,或在院系楼层设立较为固定的“办公室时间”,或者参加“期刊俱乐部(journal club)”和住院医生会议,或者加入某些学术组织(通常是以委员会的形式),一方面熟悉科研人员的工作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熟悉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在这些多种形式联系的基础上,信息专员逐渐掌握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进行服务的建议。
2.2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的形式及内容
2.2.1Welch空间 Welch空间(Welch space)是Welch医学图书馆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空间初期称为touchdown suite或informationsuite,是由院系提供物理空间,由图书馆或者院系提供相关的设备,为院系的科研人员或者研究生提供信息服务的物理场所。Welch空间强调的是一种“图书馆一用户网络”以及在这种框架下各种可能变化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同时,这种空间的设计也是Welch图书馆服务理念“不论你在哪里(都可以获得图书馆的服务)”的具体体现,它使用户不必离开自己的环境就可以享受图书馆的服务。而对于信息专员来说,他(她)能更加轻易地贴近读者,更方便地了解用户的需求。通常在这样的物理空间中会有一些硬件设备,例如,用触摸屏电脑一些院系的学术活动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活动,由为院系服务的信息专员每周固定8小时值班提供信息和文献咨询。在值班期间,信息专员也通过一些即时通讯软件(例如:Meebo)进行网络实时咨询。另外,用户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或者本人亲自预约的方式到Welch空间向信息专员进行咨询。
Welch空间的服务方式也是图书馆与学科系以及科室合作的一种表现。通常,图书馆会与相关的院系管理层就Welch空间的建设进行沟通,包括空间的提供、设备的购置以及服务的开展等。根据Welch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理想的情况是在每一个院系都设有这样的空间。目前,每年都会有1-2个新的Welch空间开放。
Welch空间不仅仅是信息专员提供服务的场所,同时也是信息专员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一种手段。有科研人员这样评价Welch空间:“在设立信息空间之前,我只是请图书馆员去帮我找一两篇文章。我不知道她们除了提供文章外还能做什么别的服务,也不知道她们拥有怎样的知识深度。当我在信息空间充分利用了她们的培训和专长之后我才明白(她们可以做文献提供之外的许多其他服务)”。
2.2.2培训、课程及咨询工作
信息专员与院系合作,根据用户的共性需求设计课程以及各种培训。同时,信息专员也是一些课程中与信息相关的主题的主要授课者。Welch医学图书馆2007-2009开展课程培训的情况,如表1所示:
指导性的课程覃节、午餐会演讲、课程指导以及受邀而做的演讲(Welch医学图书馆2009年年报)。
在这些课程中,与信息相关的主题包括以下内容: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信息资源的选择、检索技巧、信息管理、科研过程高效工作流、医护点信息需求、终生学习。
当然,信息专员的服务与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她们也还提供被认为是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内容: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根
据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回答科研人员咨询的问题,同时,也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或者其他信息检索方面的服务。
2.2.3个性化信息服务除了根据用户的共性需求提供课程和培训外,信息专员还为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深层次的和个性化的服务。因为原则上这些信息专员的服务面对的是医学院和医院的所有人群,包括临床医生和临床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学生、实验室系列,甚至包括院系的管理团队。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嵌入式的学科信息专员服务有不同的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而服务的形式则主要是上门提供服务。
对于临床医生和临床教育工作者,信息专员为临床和病人护理问题寻找答案;参加查房并研究其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设置RSS新闻频道和Email提醒功能保证医生及时掌握对病人护理研究方面的最新变化,搜索一些实践标准或者相关的文献作为参考的依据等。
对于医学研究人员,信息专员通常协助进行询证医学系统综述工作(systematic review),包括制定检索策略,进行检索,文献管理以及通过专业检索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的制定等。例如:信息专员曾参加到一个研究合作中,与研究人员一起调查全美内分泌和代谢异常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通过项目合作,信息专员和科研人员一起完成一个综合性的文献综述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可供检索的数据库。同时,信息专员还帮助医学研究人员检索科学数据和灰色文献;查找政府或者私人投资等相关的科研资助来源;对资源、服务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到指定的院系演示与该院系研究相关的特定的资源和相关的服务;为科研人员查找并推荐最适合发表的期刊资源;为科研人员的研究论文提供最好的MeSH叙词或者关键词以便其他人能很快发现这些研究成果。
对于一些实验室,她们甚至帮助寻找一些试剂和药品的制造商或者分销商,进行专利检索,或者为提供期刊选择。
对于医学研究生,她们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辅导或者群组讨论的方式介绍如何发现文章、图片、学习工具以及在线的教材等,如何进行全文获取、全文传递,如何管理文献信息、如何使用数据库等。
对于医学院的管理群体,信息专员介绍如何通过全文传递系统来获取那些非在线资源的电子拷贝;如何通过RefWorks来管理文献;如何使用图书馆目录;如何使用数据库,如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以及一些医学专业相关的数据库等。例如:信息专员会通过搜索关键的数据库资源,在第二年向执行教务长提供一个霍普金斯大学学术产出的评估报告。
表2列出了Welch医学图书馆2006-2009年信息专员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情况。
指用于研究基金或者研究项目的信息支撑
2.2.4建立学科门户 为指定院系服务的信息服务专员,大多数情况下提供到现场的服务,包括现场的指导和咨询、检索等工作。但是,面对医学院庞大的用户群,信息专员不可能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把服务覆盖到所有人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网络的方式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信息专员通过调研、走访和分析等手段,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在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的协助下,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搭建学科信息门户,服务于不同的用户群。目前,Welch图书馆共有5个信息门户,分别是基础科学信息门户、霍普金斯群体中心信息门户、人体医学与康复信息门户、预防一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信息门户、Wilmer护理信息门户。这些信息门户中的内容包括:学科常用的数据库、学科顶级期刊、相关的学会及组织、常用工具及软件、模式动物、政府信息资源、本地图书馆资源、医护政策、基金支持、支持等。通常在信息门户会留有信息专员的联系方式和及时通讯工具,方便用户与信息专员进行沟通和预约服务。
2.3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的评价及效果
Welch医学图书馆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信息专员的嵌入式服务进行评价。信息专员对于所做过的服务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包括时间、对象、解决什么问题、大概用多长时间等。这些服务记录通过网络上载到评估系统中,评估系统具有统计和分析功能,管理层能对信息专员的工作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另外,该图书馆非常重视收集用户对于信息专员服务工作的反馈,一方面从定性的角度掌握信息专员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能从中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4嵌入式学科信息专员的学习及提高
信息专员的服务不是独立于其他部门而存在的,因为信息专员需要在图书馆其他部门的支持下为客户提供服务,因此信息专员除了加强自身的学习以提高能力外,还需要与其他部门的员工进行合作。图书馆鼓励信息专员积极参加图书馆的各种组织,以跟进技术的更新,分享检索经验,协调教育项目,讨论拉近与用户之间距离的策略以及评估嵌入式服务的模式。例如:信息专员通过参加图书馆内的期刊俱乐部来跟踪业界的最新发展,通过参加移动计算委员会来跟踪移动计算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最新应用。
3Welch医学图书馆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的启示
3.1重视物理空间的作用
管理层认为随着网络的发达,到馆用户会越来越少,但是到馆用户少并不意味着图书馆的作用越来越小。通过在院系建立Welch空间,实际上相当于将Welch医学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延伸到了用户中间。Welch空间是服务的基础(base),让信息专员更贴近读者,也增加了信息专员与用户相遇(encounter)的机会,不管这种相遇是偶然的还是有计划的。但是,这样的物理空间并不是一个图书馆实体,与图书馆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没有人全职工作,不提供复印图书和杂志的服务,并且,这种Welch空间不是特定的图书馆空间,而是具有多用途,甚至科研人员可以在里面开会或者讨论问题,是灵活的和可柔性配置的,根据不同的院系特点具有不同的模式。通过Welch空间的建设,Welch医学图书馆把服务物理性地嵌入到用户中间,形成一个服务的网络,如图1所示:
Welch空间的这种设计理念对于国内的学科服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目前在国内有不少大学及科研机构都开展了学科服务,各个院系以及研究所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或者资料室。如果学校或者专业图书馆能充分利用院系资料室或者图书馆的物理空间资源,加以灵活配置,为学科馆员的信息服务提供一种阵地,加大宣传的力度,学科化服务工作一定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3.2重视收集用户对图书馆的看法
这既是图书馆的一种宣传手段,同时也是图书馆不断完善自身服务的一种措施。为此,Welch医学图书馆在其网站开设了一个栏目,用来存放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welch.jhu.edu/lovelibrar,//index.cfm),还提供了评价人的照片。例如,医学系的系领导对信息专员的评价是“我们的图书馆员BlairAnton已经变成我们部门临床护理研究和教学任务的一个主要贡献者,她在信息技术方面提供的专门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有学生评价“在我的研究过程中,你们帮助我使用PubMed,帮助我检索灰色文献,这种帮助是非常有价值的。非常感谢你们愿意分享你们的知识”,这些用户评价对于图书馆的服务起到非常积极的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