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课程建设

幼儿课程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幼儿课程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幼儿课程建设

篇1

培养学生具有幼儿园课件的制作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职业技能。我们希望通过开设本门课程,使学生掌握幼儿园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了解幼儿园课件的开发制作过程,能处理一些简单的课件媒体素材,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幼儿园课件的制作,为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学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二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各方面都合理,且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三是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归纳。实践新的教学理论,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开放的课程体系。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幼儿园教学实践经验:幼儿园课件的内容必须保证是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信息,课件内容的形式、呈现方式必须符合教学媒体使用的规律和信息传播理论,课件的执行过程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课件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要求。因此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教学课件往往不是仅凭拥有软件技术就能制作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幼儿园教学实践经验,导致他们制作的课件缺乏教学依据。

(二)学生综合运用软件技术的能力有限:幼儿园课件的制作过程是需要综合的运用各种软件技术,不再是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那样单独的使用某一个软件。这种综合能力的缺乏导致了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些好的创意无法实现。

(三)课内上机实践课时不足:幼儿园课件制作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是很强的,32学时的课时安排显然是形成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

(四)教材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点,目前,市场上发行的教材多是理论性强于实践性,并且在案例设计上也不是针对幼儿园教师岗位的。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树立了“一个核心三个突出”理念即:“以具有幼儿园课件制作能力为核心,突出信息素质教育、突出与幼儿园岗位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对13家大型幼儿园的调研充分了解在幼儿园哪些教学活动中需要制作课件,需要什么特点的课件。我们要求自己能够准确的回答这些问题,这样才能确定最终培养的人才是幼儿园需要。

(二)以幼儿园五大活动领域作为选择教学案例的标准,突出实用性。幼儿园教育内容一般划分为五大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我们通过对幼儿园的深入了解自己动手编写有幼儿园特点的校本教材,并且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就以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为蓝本。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接触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

(三)以高职学生智能特点为出发点,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的智能结构多为形象思维,适合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中成长。根据这一智能特点,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两种实践体验的途径,一是让学生把在幼儿活动设计课上设计的幼儿活动作为本课程制作课件的脚本。制作好课件后再让学生在日常练讲中使用。二是我们让见、实习期间让学生带着制作好的课件到幼儿园中去实践。通过这两种途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扎实的掌握相关课件制作技能。

(四)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幼儿园教学中课件开发、使用的工作流程,重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设置一体化任务。在课程内容体系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形成了四个特色,简单归结为“四化”即:教学内容职业化、课件教案数字化、教学成果网络化、教材体系立体化。

(五)依托我校建立的学前教育资源库,引导,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在学前教育资源库中有大量的优秀幼儿课件资源,在这里学生可以浏览学习一线幼儿教师制作的课件,往届和本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来自于互联网上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场所。同时也能对自身的能力素质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这种全新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实现开放的网络教学体系,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亲身置于各种情境之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教材体系的职业化。今年这本教材已经被列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依据课程设计理念,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两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模式;由“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基于网络资源的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由此,从理论课教学、实践实训教学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实施了以下教学模式:

(一)设计并实施了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双主”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作品的创作中,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学习和构建,是一种深受我校师生欢迎的学习模式。

(二)设计并实施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

(三)设计并将要实施 “课内外结合”全开放型的任务实训教学模式。包括实训资源的开放、实训内容的开放、实训时间的开放和实训管理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实训内容,可以在实验室或机房开放时间自行完成,使本课程实训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综上,可以看到本课程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案例为载体,以工学结合、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任务实训突出能力目标的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通过德育内容、幼儿园活动设计、职业素养的渗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案例一:混龄体锻活动中,有三五个中大班孩子在尝试翻越木制三角形攀登架。孩子们反反复复攀爬了好几遍,每次孩子爬到最高点翻越时,负责这个点的保育员Y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帮助孩子把身体翻转,调整方向。在Y老师的帮助下所有的孩子每次都十分顺利地完成攀登和翻越。当她一离开,那些中班的孩子就放弃了游戏,而大班的孩子依然能够顺利翻越。

案例二:A老师发现种着花的木箱缝里钻出了一棵小草,有两个小朋友饶有兴趣地在观察,还在不停交流着什么。A老师想继续跟踪孩子们对这棵小草的兴趣,思考是不是可以借着这一偶发的资源设计有关活动。但当老师第二天再看的时候,小草竟然不见了。调查后得知,是保安师傅在养护绿植时把小草拔掉了。

二、现状分析

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过程中,类似现象并不少见,深入分析这类问题的原因,我们发现:

1.课程建设重教师,轻其他人员。本着“教师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主体”这种思想,幼儿园课程建设一般都只关注到幼儿园的教师,重视教师对园本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重视对教师课程设计的专业培训,却忽视保育员、后勤等其他人员在课程建设中的参与性,总是认为他们的工作和课程建设没太大关系,缺乏对其在课程理念、课程建设方面的宣传和培训。

2.重职业技能培训,缺学前专业培训。幼儿园的保育人员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上岗门槛较低。后勤人员一般为保健医生、财务人员、食堂人员、安保人员等。他们具有相应的职业资质,工作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这些人员虽然每年都会参加职业培训,但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培训几乎都是空白。所以,在参与课程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不适宜的语言或行为。

教师虽然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但要全面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单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建设是所有员工参与的工作,不只是骨干教师和园长,幼儿园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课程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我们认为,幼儿园除教师以外的其他人员都是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唤醒这股重要的“他”力量,让他们积极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三、跟进措施和路径

(一)关注“他”力量,提升课程意识

对于幼儿园其他人员的课程参与能力的提升,首先应从意识培养开始,只有具备相关的课程意识,才能带动实践动机。

1.架构幼儿园课程建设管理网络

幼儿园课程建设管理网络呈现的是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三个层次,涉及园长、中层、一线教师(如图一)。本着课程建设“人人参与,全面关注”的理念,我们又重新架构了课程建设管理网络(如图二)。新的网络图表清晰呈现每个人在课程建设中的主要职责。根据保育老师、后勤、行政等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幼儿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大家在课程建设中的角色,让他们也成为了课程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2.明晰职责,提升认同度

课程建设伴随着课程实践的整个过程,几乎幼儿园的所有活动均与课程建设有关。重新架构的课程建设管理网络,促使全体人员审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幼儿园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老师们也革新了理念和认识,在课程设计中应横向思考课程内容及实践活动,关注与其他人员之间的关系。而其他人员更是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日常的工作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己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3.角色定位,提升课程意识

意识是决定行为的关键,提升保育老师、后勤行政人员的课程意识是决定他们是否愿意参与,能否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关键。首先,我园召开“全园课程动员”大会,帮助成员了解课程的含义,了解本园课程的核心主题,通过课程建设管理网络认识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其次,开展“分组学习”,根据教职工工作性质的不同,分成教师、保育员、后勤人员三组。通过针对性的案例学习、主题研讨让成员明白什么是课程参与者。

开展“课程大讨论”:我在课程建设中能做些什么,可以怎么做,我已经尝试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大家在课程意识方面有了新的提升――有的保育员从乡下带回了一大袋松果给老师说:我不知道能干什么,你们看看有没有需要;保安师傅在巡视绿化带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野莓,告诉了班级的老师。幼儿园人人都开始关心课程建设,凡事都会想想幼儿园有需要吗,老师有需要吗,对小朋友学习和游戏有用吗……

意识是在不断强化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通过外部的刺激和自身的内省才能形成意识,一旦形成便根深蒂固。所以,对课程的准确认识,形成意识,需要在课程`行中实现。

(二)多通道提升课程实践能力

幼儿园的教职员工角色定位不同,和孩子发生的互动关系也不同。行政人员、保育员、后勤人员需具备的课程实践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提升课程建设共同体成员的课程实践能力方面就要践行“各有重点,分层提升”。

1.环境中突显课程理念,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发挥环境的功能,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体现课程理念,让大家能够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首先,环境创设中有理念。如:我们利用楼道墙面创设“我们的课程”介绍幼儿园的课程。行政、后勤人员通过图片、文字了解目前幼儿园的各个班级在开展哪些课程主题,有哪些活动内容,都是怎么实施的。其次,环境创设中有课程。每个班级都有“我们的课程故事”板块,把班级的课程痕迹和过程展现出来,让共同体成员一起分享。最后,环境创设中有孩子。环境创设突显“儿童本位”,体现更多孩子的元素,如孩子们的作品、游戏的故事等,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童趣。这些改变都基于对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环境创设和课程建设同步递进和发展。

2.实行案例分析法,提高保育员课程践行能力

保育员主要承担班级卫生、保育工作。这些简单的工作也蕴含丰富的课程价值,但保育员常常忽视这些。针对保育员文化水平不高,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缺失,学习热情不高的特点,我们开展“案例分析法”,提升她们的课程践行能力。比如,幼儿园基本隔周会吃一次虾,每到这天,全体保育员集中在一起剥虾,然后给孩子吃。针对保育员包办剥虾的现象,我们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在培训现场,我们抽取几名教师为全体保育员分析剥虾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有的教师谈到剥虾的过程可以让幼儿了解虾的甲壳,是硬硬的,虾的身体是一节一节的,虾的头上有很多“胡须”等认知方面的内容;有的教师说孩子自己剥虾可以锻炼手指的精细动作及灵活度;有的教师说对于剥虾,保育员针对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护理要求。教师们专业地对案例进行分析,让保育员明确日常的剥虾具有很多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建议他们尝试在剥虾以外的其他生活环节,比如:自主打饭、餐台布置等提供机会让孩子尝试。看到孩子们真实的变化,保育员的课程意识和践行能力逐渐提升。

3.讲课程故事,带动后勤人员支持课程建设

后勤人员在参与课程实践过程中,也会有机会直接参与幼儿的活动,他们适宜的支持行为也能推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园力图通过讲述课程的方式促进后勤人员参与课程支持。例如:“樱花歌会”公仔小组的四位幼儿为借服装,在幼儿园四处寻求帮助。他们找到食堂的缪阿姨(缪阿姨是保管室的负责人),孩子们首先向缪阿姨说明了借服装的事情,缪阿姨表示她的仓库里没有孩子们想借的服装,孩子们非常失望。这时缪阿姨突然想到了什么,她把孩子们领到办公室找保教主任梁老师。在梁老师的支持和助推下,最终,小组顺利完成“借衣”任务。在后勤人员的会议中,组织者把这个课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分析了缪阿姨的行为,大家都很赞赏缪阿姨的做法,孩子们借服装离不开她的支持。大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我们进一步提炼:其实这就是参与课程,我们每个后勤人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来。在以后的后勤会议中便多了一项内容,就是让后勤人员讲讲他们参与课程的故事,这一方式促进了后勤人员课程意识的养成和参与课程能力的提升。

(三)挖掘“他”资源,发挥课程优势

相对于教师在教育方面的专业性,幼儿园其他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更具丰富性。因为这些人员在参加幼儿园工作之前,大多都具有其他职业的工作经验,各有特长,这些都是重要且难得的课程资源。通过调查和访问,我们建立了详细的《课程资源档案》(如图3),并下发给老师,有效发挥课程资源蕴含的发展价值和发展机遇。

1.让“他”的优势融进课程活动

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决定活动的水平和质量。课程设计中老师经常找不到需要的资源,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找。《课程资源档案》明晰了每位教职工的特长及适宜参加的活动,老师们能根据课程设计需要查找资源。比如,幼儿对幼儿园的老式缝纫机产生了兴趣,生发出了“裁缝师傅”主题活动。在预设课程实施时,老师们遇到了难题,大家都不会用这个缝纫机。老师们翻找《课程资源档案》得知保育员徐老师原来是裁缝师傅,会裁剪、缝纫、制作服装。老师们充分利用徐老师这一优势资源,设计了现场制作服装的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知道了一件衣服的制作需要多种程序:设计服装――量尺寸――画样――裁剪――缝纫――熨烫;还认识了很多制作服装的小工具:裁缝剪刀、划粉、皮尺、缝纫机、电熨斗等;并体验、感受到裁缝师傅赶制演出服的辛苦,孩子们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裁缝师傅的感激之情。基于真实的课程资源设计主题活动,不仅感动了保育员徐老师,也感动了参与活动的孩子们。

2.从“他”的优势中创生课程内容

进一步挖掘《课程资源档案》中独特资源,老师们还设计了许多创生式的主题活动。比如,保育员王老师有打毛衣、勾花、十字绣、编发等特长,孩子们下午起床最喜欢的就是让老师给自己编发型。基于幼儿的兴趣及保育老师独有的资源,该班创生了主题活动“指尖上的艺术”。孩子们通过欣赏老师巧手的创造,感知到手的灵巧和能干,同时还进一步拓展J识了剪纸、糖画、泥人等民间手艺,为这些民间艺人的巧手惊叹不已。

《课程资源档案》依托的是课程建设全体成员的特长和兴趣,随着成员的变化,《课程资源档案》要不断更新,确保时效性,另外,也可以进一步向家长进行社会拓展,逐渐丰厚和健全。

园本课程建设关键在于人,在于幼儿园的每一个人。当教师努力前行之时,幼儿园其他人员也应发挥应有的力量,共同进步。只有全面关注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幼儿园课程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3

幼儿园的班本课程建设业已开始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人们也大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实践着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也开始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班级课程特色。对于幼儿园班级课程建设,我们需要做出一定的思考,在比较具有深层和深刻意义上的班级课程建设可以理想地延伸其教育的效果。

一、园本课程建设需思考所教幼儿的生活

应当说一定区域内之民众生活,受地理、气候以及多年来先辈的影响,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生活模式。虽然人人各有各的个性特点,但大体是比较相同的。譬如,在我们东部沿海地区,不少的人靠海吃海,天下第一鲜――文蛤,是我们大都喜好的鲜美佳肴,我们的幼儿孩子也是那样的从小就品尝着美味。文蛤能够带给孩子的不仅仅就是美味,还能够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嬉戏乐趣。比如,我们让孩子用绳线将一个整体性的文蛤外壳连起来,然后让孩子去将两根绳线捻一捻,再用劲地拉一拉,那文蛤外壳立马就会变成一个旋转不停的大圆盘。孩子们还喜欢在文蛤外壳的内部用上自己的色笔去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者就是七彩之色的交叉,那文蛤就又是一个充满感人色彩的画圆盘。孩子们则从中获取着无穷的乐趣。赖于孩子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进行属于自主创造性的游戏,孩子会是那样的其乐无穷。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我们幼儿教师当是有目共睹的,因为我们比较熟悉幼儿,我们也应当是相当的了解幼儿。平时幼儿在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也应当是比较丰富多彩的,也是相当适应幼儿生活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完全赖于幼儿教材去设计幼儿活动,那极有可能是对幼儿广泛意义生活嬉戏的一种限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幼儿虽然比较幼小,但需求还是相当意义上的广泛,他们虽然对自己的需求不可能就是完全意义上能够表述出来,或者就是比较具体完整地表述出来,但我们完全可以从相关活动孩子们喜好度的察颜观色中看得出来的。园本课程建设所建设出来的课程就应当是孩子课余活动甚至就是课堂活动的辅助品。这就从一定角度能够让孩子就像我们所进行的烹饪一样达成五味调和百味香的效果。

二、园本课程建设需思考所教幼儿的习惯

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说,幼儿园无小事,事事可去育新人。幼儿在园的生活习惯如何直接说明幼儿在园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如何。我们平时都比较头疼的是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极为低下,孩子们对自己所使用过的物品废弃物的妥善处理习惯也不是很为理想。如孩子对一些饮料的外包装总是那样的随地乱扔,即使我们多让孩子养成见废就拾的良好习惯,可孩子们也还是那样的我行我素。应当说这也是很难去怪罪我们那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的,倘若我们去做苦口婆心的说教,也应当就是在用着诸多的无用功。对幼儿而言,其教育不是我们所能够去苦口婆心地说教的,也不是我们平时之恐吓诱骗所能够完全凑效的,必须赖于相关的活动去予以实现。要想我们的孩子能够从小就择其善者而从之,也应当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离不开孩子们的嬉戏。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园本课程建设需要以当地幼儿之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为准。譬如,幼儿都有饮食饮料的习惯,平时我们也因为幼儿随地乱扔那些饮料包装而伤透脑筋。对其进行教育,或者进行所谓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评比,其效果都不是很大。如果我们想着一定办法,让孩子将相关包装的材料带回家去做些比较简单的玩具,也可以是能够实现一举两得的。如孩子可以用酸奶盒去制作手枪之类的玩具,孩子也是那样的不亦说乎的。

三、园本课程建设需思考所教幼儿的乐趣

人是需要在具备一定生活情趣上生活的,小小的幼儿也是这样。在平时的幼儿在园的生活中,所进行的游戏活动假如就是那样的丰富生动而有趣,那一个个孩子便是那样的手舞足蹈,只要家长一到园,孩子会那样去念念叨叨地说个不停,虽然有时所说的家长也不可能听得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但那是其再现生活乐趣的表现,也比较能够深刻地说明,所进行的嬉戏活动孩子是感到很有乐趣的。所以,园本课程建设当以形成幼儿生活乐趣为准,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所构建的园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当能够让孩子进行比较充分的嬉戏实践。正如前面所说的让孩子利用废弃材料做小制作,我们不仅仅就让孩子去做,还应当让孩子能够玩,譬如,有孩子就用废塑料瓶儿,把瓶儿塞紧,然后让家长把瓶儿刺一小眼儿,那极其简单的玩具手枪就这样制成,用劲一捏,灌进去的水可以立马溅到父母亲或者其他家长的一身,孩子们乐了,家长们也乐着。这样的一些比较简单的制作,孩子们的废旧物品得以比较有效的利用,让学生的玩具得以比较充分的丰富。孩子在使用这些物品时,也就比较自然而然地去进行思考,考虑怎样将其制作自己喜好和有用的玩具。这不能不让我们引起这样的思考,天真无邪和幼稚无知的孩子们其智慧怎样获取和形成?应当就是在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制作出木头邪儿并进行充分的嬉戏中获取着。实践证明,我们的园本课程建设遵循幼儿之兴趣特征,多给孩子以乐趣,那一个个孩子则可从诸多而又无穷的乐趣上增长智慧,亦或就是增长着才干。

对于幼儿游戏课程的建设,也应当就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想延伸。其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紧扣幼儿生活,其内容也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颖,且能吸引孩子眼球和适应孩子心声。作为我们幼儿教师,需要思考课程建设的本土化。思考幼儿班本课程建设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应当是比较广泛的,能够去深入和深刻思考的也是比较普遍的。作为我们应当去不懈进取,也应当去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篇4

多元文化课程是指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整合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以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消除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课程形态。幼儿园的课程,历经多年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多元文化课程主张将民族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着眼于个体的自我实现。藏族地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正是在这种现状下摸索前行,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文化特色。

一、多元文化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多元文化课程具有文化的多元平等性、文化的会通整合性和文化的互动创生性三个显著特点。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在促进少数民族个体适应社会,在未来社会中寻求发展和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本民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因此,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要反映主流文化内容,也要注意继承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多元文化在几大领域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藏族文化异彩纷呈,藏文、藏医、藏药、藏画、藏戏、藏族歌舞、藏族文学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藏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这些都可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借鉴和广泛应用。

(1)健康领域。藏族民间游戏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活动,它内容广泛、形式简单、取材方便、灵活多变,适用年龄跨度大,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竞争性。如“大象拔河”“背沙袋”“骑马拣哈达”等。这些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团结互助的精神,发展奔跑能力,协调性和灵敏素质。

(2)语言领域。藏族有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和诙谐风趣的谚语,这些喜闻乐见的故事和富有哲理的谚语,是语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如《桑嘎学艺》《三兄弟的故事》《爱笑的石头》等故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喜闻乐见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传授知识。教育人们心存善念,乐于助人,培养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谚语故事《智兔降服恶狼》,教育幼儿学习兔子不畏邪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饿狼的动人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有趣,语言符合幼儿年龄,浅显易懂。适合木偶表演和角色表演,可以结合故事开展讲、说、表演、创编等活动,很有趣味性。谚语“父心在子,子心在石”讴歌了父母的爱子之情,鞭挞了有些为人子女不孝顺老人的丑恶嘴脸,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艺术领域。藏族人民酷爱歌舞,每当劳动之余,不论男女老少,聚集于宽阔的草地或家院里,歌声嘹亮,舞姿翩翩,抒发他们对劳动、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歌舞已成为藏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娱性艺术形式。幼儿舞蹈《小格桑》、歌曲《家乡》等在幼儿园广为运用。此外,美术活动中也借鉴了藏民族文化素材,如藏戏面具。幼儿艺术活动《多姿多彩的藏戏面具》就是在此基础上挖掘、运用的,让小朋友利用平时收集的废旧物品毛线、彩珠、卡纸、布片等制作出精美的藏戏面具。牛皮画也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用水彩在经过处理的牛皮上作画,色彩艳丽,保存时间长。通过欣赏“藏戏”,制作“藏戏面具”,绘制“牛皮画”,让幼儿体会藏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诱发幼儿发现美、创造美进而表现美的积极性。

(4)其他领域。藏族建筑别具特色,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素有“东方瑞士”之称的郎木寺,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土木结构民房,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更有独具一格的榻板房。科学活动“搭房子”就是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活动,在折纸、泥工、手工制作、角色游戏、社会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和借鉴。藏民族膳食更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他们的食品包括糌粑、酥油、酥油茶、牛肉、奶渣、青稞酒、豌豆、蚕豆、圆根、蕨麻(人参果)等。特别是糌粑、酥油茶、青稞酒更具有民族饮食文化特点。教幼儿自己做蕨麻米饭并品尝,让他们从中体验学习和劳动的快乐。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程的文化属性要求幼儿园课程建设也要体现“文化自觉”的精神,幼儿园课程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多元文化进行整合,同时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应注意以下问题。

(1)目标取向偏狭。幼儿园课程目标取向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个维度进行确立和整合,而当前的民族地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多数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这样的目标定位窄化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致使多元文化教育价值无法真正体现。

(2)理论研究滞后。课程政策是由政府部门颁布并负责实施的,课程政策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对整个课程改革有着重大影响。然而,我国关于课程政策研究,尤其是民族文化课程政策研究则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地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支持,致使民族文化课程的建设得不到全面的政策支持。

(3)推广运用欠缺。由于藏族文化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只有熟悉了解藏民族,才能真正理解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因此,一些优秀的多元文化课程较难在其他地区推广和开展,致使藏民族多元文化课程难以在其他地区广泛推广运用。

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正在藏族地区蔚然成风,逐步向发达地区渗透。二十一世纪,随着藏区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现代藏族文化必将更加繁荣、辉煌。

参考文献:

[1]徐秋霞.浅谈幼儿园的多元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1).

[2]张增田,靳玉乐.多元文化课程的内涵与特点[J].当代教育科学, 2006(17).

篇5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学习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园决定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有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深人改革。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设立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并创设多元、丰富、开放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2.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坚持适合、丰富、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投放区域材料,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材料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材料,以促进孩子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

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通过观察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幼儿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我们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考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儿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2.评价视角的全面性。每个主题活动都制定了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量表,在主题活动结束时逐个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也为学期结束时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4.评价者的广泛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描述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将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吸纳进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在集中培训后一对一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

二、成效与思考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幼儿多项智能得到和谐发展。关注幼儿个性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和谐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审美情趣、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各级各类才艺展示、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04年以来,课题组成员近百篇论文和活动方案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研究成果《幼儿成长记录册》在市教研室协助下出版,并在吴江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多名教师在市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

三是幼儿园的办园内涵不断丰富。与研究进展同步,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办园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年年获得市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等奖,并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幼儿园通过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声誉和品位。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思考: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把幼儿的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课程目标应注重全面性。首先,课程目标必须诈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扬长补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其次,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在认识和关注不同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在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2.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化、经验化和多元化。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中课程内容的挖掘、选择和利用,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学习主题必须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渐进地贯通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经验化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经验。多元化是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物、植物,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性的,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二)创设多元、开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智能个性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篇6

一、我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

我国新教师参加工作后有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也被认为是“任职培养”,具有“入职教育”的含义。但是,幼儿教师“试用期”的着眼点,基本上是从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的角度来讲的,而不是着眼于新任教师的专业提高。幼儿园的新教师一般是一上岗就被看做是正式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计划。有些幼儿园对新教师实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帮教,这种“手把手”的传授方式,一是受到老教师个人经验水平的影响,二是难以满足大量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摸索过程:没有人指引他们形成独立的心态和负责任的意识;没有人告诉他们学生与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没有专门的辅导,只凭感觉做事,做错了,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等。幼儿园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幼儿园教师的入职适应远比其他行业困难得多。据统计,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五倍多。

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师教育尚未形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局面。我们急需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结合起来,改革职前教育的培养方式,加强联系实际;规范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建立促进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一体化的机制;借鉴人才市场管理原理,总结过去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动员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基地幼儿园三方力量,形成供需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驱动、同谋发展的伙伴关系,联合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平台。

二、师范学院与幼儿园联合打造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我们的研究,还仅是试图站在幼儿师范学院的立场上,打破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分离状态,通过与幼儿园的合作,摸索出一套规范的、适合我国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尝试架起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桥梁。

1.基本思路。本研究在技术上沿着两条思路同时进行:一条是研究入职期教师掌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工作技能的实践历程;另一条是研究幼儿教师适应新环境的心路历程。

2.目标定位。从幼儿教师终身教育的角度着眼,以入职一年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建立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帮助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岗位培训机制,形成不断进取的教师团队;保证幼儿园高品质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帮助新教师顺利进入教师职业的岗位技能适应期和心理适应期。

3.课程形成的步骤。第一阶段,采用访谈、问卷的调查方法,了解入职一年以内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困惑、需要及情绪反应;了解有经验的教师在“传、帮、带”上的可贵经验;了解幼儿园管理层在这个方面的想法和认识,从而为课程的编写提供现实的依据。第二阶段,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和完善写作提纲。第三阶段,在实验幼儿园组织相关活动,对课程的相关章节做实践的检验。第四阶段,通过循环,进一步完善课程。

4.组织机构。由幼儿园和师范学院联合成立入职教育领导机构,共同编制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建立幼儿园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具体指导并实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工作。

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的塔尖是幼儿园园长、师范院校的专家;中间部分是总教练;下面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

管理网络的运行方式:园长聘任业务骨干充当总教练、教练担当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与他们签约;总教练对教练的阶段性培训进行检查和验收;入职教育结束,园长组织对新手进行考核,并据此对总教练和教练的工作进行评定。

5.课程内容。入职教育的培训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方面:(1)教师素质训练:包括职业定向强化、教师行为管理、成功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礼仪、适应新团队训练等。(2)班级工作技能训练:包括集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个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与配班教师、幼儿家长沟通技能的训练;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训练等。(3)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制订课程计划,教学时间最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技术,环境布置、评价和等级评定技能训练等。(4)保育工作技能训练:环境卫生,意外事故,疾病等的训练。

6.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入职教育课程分为“入职集体培训”和“实习期同步培训”两部分内容。

“入职集体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也包括需要强调的重要工作内容讲座。“入职集体培训”应起到唤起工作热情、激发斗志、奋勇向前的作用,主要内容涉及职业道德、精神文明、园所文化。“入职集体培训”课程可以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形式是总教练邀请幼儿园相关人员或园外专家对新教师进行集体讲座,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渗透相关内容,如“入职宣誓活动”等。

“入职集体培训”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具体内容涉及:(1)园所文化宣讲;(2)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3)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及岗位职责;(4)幼儿教育理念的确立;(5)幼儿园管理制度,幼儿园规章制度;(6)安全教育;(7)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卫生护理;(8)高效工作法介绍与幼儿园物品定位管理;(9)教师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介绍;(10)保育员工作技能以及评价标准讲座;(11)教育基本技能及评价标准。

“实习期同步培训”课程以时间为顺序,将新手在一年中应掌握的保育、教育技能分解在每一个工作日中,形式为“个别训练”与“小组训练”。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个别训练”是由新教师所在班级全体教师充当教练,负责按照教程每天对新教师重点进行技能培训,主要是以结对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教练每周要与新教师谈话,主要内容是鼓励新教师的进步,分析新教师在本周即将学习的内容方面的不足,讲解技能要点,提出改进的建议,交代评价的方法等。示范讲解后,每天细心指导新教师的工作;新教师则要将教练所教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揣摩,对自己的工作体会要及时记录并加以反思。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小组训练”,由总教练负责组织,每两周进行一次对新手的心理辅导或技能强化。目的是为新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或者针对当前新教师的心理状况,组织一些心理游戏,舒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等。

7.考核评价。教练对新教师进行分期考核,最后综合评价。具体方法采取专项业务考核、综合量化考核、技能评比、个人述职和协商评定等。总教练对教练的评定主要参考新教师的进步及新教师对教练的评价。按考核成绩状况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

8.总结反馈。师范学院的专家、总教练每两周要与教练一起分析总结阶段带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商定解决的办法。每期入职教育课程结束后,幼儿园与师范学院要作一个大的总结,修订下期培训方案。对于涉及职前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师范院校,加快职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改革。

三、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1.规划。幼儿园必须在新教师进入岗位前就对新教师的成长有所规划。这种规划首先取决于对新教师能力与特质的分析,在与新教师坦承交流的前提下,指导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规划,并制定出时间表。

2.辅导。幼儿园的工作头绪多,并需要在一个工作日内全部涉及,新教师应付这样的日常工作很困难。教练对新教师的学习活动要注意观察、分析,提出适当的建议。教练要特别注意抓住每周的重点学习内容,采用指导、研讨和考核的方式,强化培养。教练还要注意培养新手的整合教育能力,引导新教师关注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儿童的关系,关注是何种方法促进了教育效果的产生和优化。

3.示范。教练应当有准备地将每周学习重点呈现给新教师。示范是准备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让新教师清楚地了解工作技能的每一个细节及其原因;知道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教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更重要的是获得对教学策略应用情景或条件的理解,获得对职业文化的理解。

4.谈话。教练与新手积极的、鼓励性的谈话,有助于帮助缓解新教师的心理紧张。教练的谈话内容包括介绍幼儿园的人、事、物,幼儿园的政策、资源、活动程序等;介绍幼儿生活管理、教学策略、压力处理等新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某项比较专门的技术或策略上为新教师提供帮助等。

5.同伴互动。两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就是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新教师被分配到独立的教学班级,所处的同事是自己的教练,在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产生自己远不如人的自卑。新教师彼此的交流会使他们产生归属感,通过听取别人的学习体会和总教练点睛的话语,还会使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关于构建入职教育课程的再思考

1.入职教育的处所是幼儿园,幼儿园的园所文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新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更是专业态度形成的过程。幼儿园应当成为“个人成长的学校,心灵寄托的家园”,幼儿园应当有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协作的团队精神、正确的工作理念、合理的工作目标和铁的工作纪律等,这些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2.教练团队建设是影响入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师徒制”的培训方式是目前培养新教师的基本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方法效果不佳的原因是选拔“师傅”的标准仅限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忽视了“带教的经验”,加之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所以,在实施有效的入职教育前,一定要培养一支能够领会教练课程,善于施教的教练团队。

篇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划分的“五大”领域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游戏”的支撑,教师应合理利用游戏化的课程去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达到借助于游戏化的课程而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1.利用游戏化的课程对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就是科学家。”皮亚杰这句话重在强调儿童天生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幼儿渴望着去探索世界,了解世界。而儿童探索世界、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便是在游戏化课程的实施中得以实现的。科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最佳方式。比如,在科学活动区域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以“物体的沉浮”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游戏活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或者是幼儿们自己准备的诸如水、塑料盆、木块、铁棒、沙土、小石块、纸片、铜片、电池、泡沫塑料等材料展开游戏活动,幼儿们通过这些材料,在做做玩玩的游戏活动中探究到了哪些物体是下沉的,哪些物体是上浮的,同时初步探究到了物体的沉浮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的科学道理,幼儿们在操作、探究,在游戏化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学到了科学的启蒙教育。

2.利用游戏化的课程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以幼儿身心发展为本,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巧妙利用一些游戏化的活动去着力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比如,幼儿们在晨间的游戏活动、户外的游戏活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游戏活动材料,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车轮胎、皮球、羽毛球、绳子、饮料瓶、酒瓶、旧报纸、硬纸箱、石头、筷子、木棒等,利用这些常见的游戏活动材料去拓展幼儿游戏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幼儿参与游戏化课程建设的熟练性、协调性与综合性,从而让幼儿在游戏化课程的实施中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幼儿可以通过这些常见的游戏活动材料去进行自由分组、自由搭配、自由组合,按照幼儿的自主意愿无拘无束地展开游戏化的活动,幼儿们可以在游戏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游戏伴侣、合作伙伴,可以利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活动材料与伙伴展开游戏竞赛活动,在游戏竞赛活动中幼儿们一定会与同伴一起展开争辩,展开探究,展开思考,在这样的游戏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锻炼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化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丰富游戏化课程的表演形式,彰显幼儿个性

游戏化课程的内容是缤纷多彩的,游戏化课程的建设形式同样多种多样。表演是游戏化课程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形式。

1.欣赏性的表演。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在于唤起幼儿学习表演游戏的热情与强烈的表演兴趣。以激发起幼儿参与游戏化课程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幼儿处于积极参与、主动参与的状态,可以从欣赏性表演切入。研究表明:适合于幼儿表演的内容要鲜活、生动、有趣,能引发幼儿的强烈共鸣,幼儿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在大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所表演的内容中相关联的勾联起来,能让幼儿学习到“换位思考”的本领,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丰富与拓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丰富与深化自己的情感领域,不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

2.创造性表演。表演游戏本质上是幼儿依据相关故事或童话等内容,凭借了幼儿本身的语言、动作等实现的。因为故事或童话等内容是静态的,教师应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使之呈现“动态化”的状态,应鼓励幼儿紧紧依托故事或童话内容进行大胆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去把握故事或童话的精妙之处。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对故事或童话等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狼和小羊》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师幼互动,共同参与游戏化课程的建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师是幼儿成长发展的支持者、引领者。在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建设中,教师与幼儿应实现有效的互动,切忌机械呆板,切忌教师的简单说教。

篇8

幼儿天生就是具有“内在生命力”的人,他们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获取经验、获得成长。但以往课程和当下已有课程建设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幼儿的天性与能力,忽略幼儿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教师更为关注自己有什么、要给幼儿教什么,而忽视幼儿的发展规律与内在需求。课程实施中,或是依照成人预设的课程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活动过程缺少对幼儿当下需求与长远发展的关注;或是对幼儿的需求有所关注,但对课程却不作相应的调整与跟进。幼儿的自主性、创生性受到限制,课程很少或者没有起到对幼儿支持性发展的作用。

2.《指南》等贯彻的内在诉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基于“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目标以及“课程是儿童的”高质量追求,课程的实施需要遵循幼儿自主学习在前、教师有效帮助在后的教育理念,追求课程回归幼儿经验、活动追随幼儿兴趣、现场尊重幼儿差异、环境体现幼儿地位、师幼关系亲切和谐。因此,看到幼儿的行为,进而看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兴趣、发展水平与可能的成长需要等,再实施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与需求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基于幼儿并能支持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

3.园本课程改革深入的迫切需要

2009年至今,我园历经六年坚持幼儿行为观察的研究。在幼儿行为观察领域,我园前期的研究积聚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吴亚英老师领衔的市“童心解读”名师工作室,长期引领常州市幼儿园儿童行为观察的项目研究。我园吸收国内外幼教关于自然生长、自主发展的理念,借助幼儿行为观察逐步推进课程改革,提供支持幼儿成长需要的课程活动。目前,我园正在探索通过对儿童寻常时刻的主动观察,尝试读懂他们的兴趣、个性以及需要等,并由此找到支持、推动、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策略。但在摸索中,教师理念上知道要支持幼儿发展,可实际上不能很好地落实,明显存在三个不足:教与学内在逻辑关系认识不深刻;教育现场中支持能力不够;支持性课程建构中系统性不足。由此带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水平不高,幼儿的主动性发展状态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园所课程游戏化、生活化建设,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支持性课程建设成为了迫切需求。

二、支持性课程的定位与本质

支持性课程是一种不过分追求规范性、严谨性的经验性课程,一种有别于中小学知识体系的课程。它是体现园本核心理念的胚芽课程,是基于儿童立场,转变教师观念,追寻幼儿经验,满足幼儿需要,鼓励幼儿学会生活,并在老师的支持下主动和谐发展的园本性课程。支持性课程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幼儿主体价值的实现,促进幼儿的生命像胚芽一样健康自由地成长。其内涵与形态主要包括:(1)支持性课程的形态是帮助幼儿自主建构他们需要的课程;(2)支持性课程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课程内容;(3)支持性课程改进幼儿在课程经历中的学习方式;(4)支持性课程鼓励幼儿自主开发课程资源;(5)支持性课程启发幼儿参与课程计划与进度安排。

那么幼儿究竟能不能建构课程?这个问题是对幼儿教育本质的探寻,对幼儿园课程价值的深度思考,对幼儿本性与潜能的叩问。从教育理论讲,从福禄贝尔的“自我活动原理”到杜威的“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再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从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到高瞻教育理念,都在理论上支持幼儿不仅是课程的享有者,而且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从幼儿本义讲,幼儿与生俱有真善美的本性;具有好玩、好探索的天性;具有专注当下、自主向上的品性,以及诸如好奇心、求知欲、爱模仿、好幻想之类的灵性,这些身心发展特点直接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形式,以游戏性、活动性、操作性、启蒙性为主要特点。而支持幼儿自主建构课程正是基于对幼儿的深刻认识,承认并尊重幼儿的主体能力,给予幼儿充分的课程建设参与权、行动权和操作权。从现实实践讲,在前期课程建设中,我们发现:在宽松、自主的游戏场域中,提供充分、多元的材料,幼儿在自主游戏和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生成新的玩法、新的内容、新的经验等,幼儿的游戏经验、学习品质等也在过程中自主建构,不断提升。所以,幼儿是可以成为课程建构的参与者的。

三、支持性课程的建设内容

(一)教师理念确立:助推三大转变

支持性课程的核心在于幼儿主体价值的实现,从观念到行为解放幼儿,解放教师,而其达成的首要条件是理念确立引领下的三大转变:

一是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幼儿的“学”与“需求”的转变,即遵循幼儿兴趣、追寻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是从依据教师对教材文本照搬的单一资源向时间、空间、环境、材料、反馈、计划等多元要素转变,即依据幼儿心理逻辑、发展规律、年龄特征、学习特点,理解和尊重幼儿的需求,明晰幼儿的课程,进而从环境、材料、师幼互动以及活动计划的调整等方式人手,支持幼儿根据自身意愿游戏,肯定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认知再忆、社会交往、语言表达、创造行为等,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提供反映生活经验、数量足够、能激发幼儿探索或继续游戏、满足其创造与想象的游戏材料;适时介入、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或是从调整活动的设置、优化活动内容等方面进行单维度或多维度的教育,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三是充分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生活、游戏等自主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有”与“缺”,教师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

(二)优化幼儿行为观察:实施深度陪伴式观察

1.重塑幼儿行为观察的重要性

幼儿行为观察是支持性课程的起点。支持性课程实施的前提是了解幼儿,而了解幼儿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因此,幼儿行为观察是支持性课程的起点。

幼儿行为观察是支持性课程的依据。支持性课程建设依据于幼儿的发展需求,其发展需求又在过程行为中体现,并通过观察的方式被捕捉。基于此,观察能够为支持性课程提供精准的依据,让其更有针对性。

幼儿行为观察与支持性课程互相影响、循环上升。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决定了支持性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开展方式等。而支持性课程的开展程度、效度又促进了幼儿在其原有基础上的生长与发展。从这个关系上来说,幼儿行为观察与支持性课程处于满足幼儿、发展幼儿循环上升的关系中。

2.明晰教师观察的要义

支持性课程实施的前提需要教师了解幼儿以及洞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所以幼儿行为观察是支持性课程的起点,也是保障的关键。教师在进行幼儿行为观察时,应遵循其中的要义:即看清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看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兴趣、发展水平与需求等)和支持幼儿(环境、材料、活动等)。

3.构建观察新形态:从技术到艺术

观察技术的提升是看见与看懂幼儿的重要保障。但教育的对象是人,尤其是面对年幼儿童,更多了一些情感的味道。因此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在自然的情境和陪伴下有艺术地处理对幼儿看、记、听、说等观察技术。让观察技术转变为深度陪伴幼儿并支持幼儿发展的艺术,而非仅仅是研究幼儿的工具。

幼儿行为观察的过程,就是爱的陪伴过程,教师由纯粹的观察者转变为幼儿游戏和生活的深度陪伴者,让支持性课程的教育实践更具童年的味道。

4.鼓励幼儿自主观察:记录经历、同伴互动

在幼儿行为观察上,教师不是唯一的观察主体,我们更要相信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角色,支持幼儿对自身的游戏和生活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对同伴乃至成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让幼儿与教师成为相互陪伴和支持的主体,让幼儿自主地参与到支持性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在幼儿行为观察中,给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机会和平台。这就需要教师敏感地捕捉幼儿的需求和动机,并且能够及时地给予机会、工具等方面的支持。如幼儿主动要求教师对其进行拍照记录时,教师不应该拒绝,而是满足其要求,并进一步关注其动向。

给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适宜的支持。这也不失为支持性课程的表现之一。如在日常的陪伴过程中,当幼儿有记录的动机时,教师也应该在观察、交流之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让幼儿体验其中的快乐和满足,进而支撑其自主学习的表现。

(三)推动教师的五大支持行动

支持性课程充分凸显幼儿在课程中的中心地位。课程建设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幼儿本身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在课程建设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基础,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是支持性课程的核心。教师和课程扮演的角色是基于幼儿发展需要的追随和支持。

1.时空支持

支持性课程强调幼儿的自主生长、有个性的发展,而保障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富有个性的发展。首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把时间、空间还给幼儿。时间上,每天有单次活动在1小时左右的自主游戏时间2~3次。空间上,在保障安全前提下,不仅不限制幼儿活动的空间,更要依据幼儿的兴趣充分挖掘幼儿喜欢、想去的地方,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创造使用。

2.材料支持

强调“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支持性课程,重视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的个性发展。在时空开放前提下,幼儿的自主活动将比以往课程增加很多,而自主活动的增加,并不代表只是让幼儿随便玩玩,反而在空间、时间和材料安排上更要讲究其价值和目的。一方面,我们投放的材料尽可能低结构化,在单位时间内,玩什么、怎么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有创造使用的权利。另一方面,合理的材料支持必定是在基于观察看懂幼儿行为的前提下,正确分析幼儿当下的兴趣和需要,循着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提供有层次、不断变化的材料,给幼儿多样化的经验。

3.及时反馈支持

支持性课程基于观察幼儿行为,但课程中教师作为观察者不是学术型的研究者,而是努力成为深度陪伴的观察者:幼儿游戏和生活的伙伴。反馈性支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幼儿在活动中是能感受到有反馈、有支持的。也就是说当幼儿有需要的时候,他是能感受到老师随时随地都在身边,能够给予他支持和帮助的。比如,有收获时能获得鼓励,有困难时能得到帮助,有疑惑时能有新思路的拓展。二是指向教师的反馈能力的艺术,即教师在价值判断下,能及时现场生成反馈。

4.个性化支持

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性,他们的经验水平也可能存在层次性,支持性课程就要基于幼儿不同的状态和水平给予适宜的支持方式。

(1)幼儿个别化活动。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因此,在具体场域中会有不同的兴趣和需要,课程的推进应该关注个体的发展,给予个别化的支持。

(2)小组活动。幼儿在游戏场域中易受同伴影响,同时存在着发展差异,教师可以采取分享交流、兵教兵、互助式推进的方式支持幼儿的小组学习。

(3)集体活动。当幼儿有享受集体、拓展新经验等需要的时候,差异互动式集体活动是较好的支持方式。

5.经验拓展支持

让幼儿自主发展的支持性课程,将重新定义集体活动的内涵和意义。集体活动不再是教师高控下的行为,而是基于对幼儿观察、了解后的追随。需不需要活动,不再是老师定,而是由幼儿定,因他们的生活、游戏需要而定。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是幼儿享受集体、体会社会小团体的时刻,是分享经验、了解各自想法的时刻,是讨论问题、催生新活动的时刻。不该是教师灌输知识和催生既定目标实现的时刻。因此,我们将把集体活动分为这几种:生活、游戏经验分享活动;因生活或游戏需要引发的知识或技能习得活动;经典艺术赏析活动;活动进度或计划协商活动。

(四)探索支持性课程的组织路径

支持性课程是基于儿童立场、追随幼儿经验、满足幼儿成长需求的课程。幼儿在前,课程在后,不同的幼儿需要不同的课程,不同阶段的幼儿需要不同的课程,不同班级的幼儿需要不同课程。在众多不同需求的背景下,看见――看懂――支持――……是课程组织的实施路径,它是从幼儿低结构活动经验出发,借助幼儿行为观察与解读,达成幼儿发展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1.从幼儿游戏经验生发。幼儿学习不以知识体系架构,而应以经验体系来建构,提供低结构的材料,运用已有经验、建构新经验、拓展经验。

篇9

幼儿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第一站,因此,幼儿园课程建设是否合理、科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采用积极的态度,依据原则进行策略的创新研究。

一、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随波逐流,缺乏自己的特色

流行什么就学什么,一些幼儿园在盲目追逐新潮中渐渐迷失了自己的特色,在课程建设上囫囵吞枣,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学生得不到发展,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拾起一样又丢了另一样。一些幼儿园看到其他幼儿园的方式的方法好,不考虑自身条件就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注意变通,丢掉自我。

2.教师缺乏理性科学的教育观念

现代社会幼儿教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也较低,教师的素质比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通常是在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而非考虑学生,致使学生缺乏交流、研究的能力。一些幼儿园还容易对资源产生忽视,如,社区资源、物质资源。

二、对幼儿园课程建设问题的策略研究

1.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

幼儿是祖国的下一代,是未来的建设者,在遵循儿童心理和生理客观的自然变化基础之上,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等方面的特点为幼儿提供发展性的课程。任何时候都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幼儿课程的建设是以幼儿为起点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与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需求。要在充分尊重幼儿需求的原则之下,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课程安排,以达到幼儿在学习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课程的建设要充分有效

课程的有效建设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实践课与理论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带动幼儿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塑造,在课程建设产生成效的时候,幼儿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也在同时进行,这就要求课程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幼儿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要以幼儿心理的发展为理念,进行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系统的构建。

3.课程建设要遵循整合性的原则

各个课程的建设要有一个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整合性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知识之间的串联和迁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幼儿课程建设应该树立科学的整合观念,进行各方面的有机整合,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构建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

4.课程建设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

幼儿尚处于各个方面都不太成熟的方面,在这个时期,对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但切不能急于求成,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客观发展规律,为幼儿提供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使幼儿获得对现实事物本质的认识,构建幼儿健康有价值的认识观体系。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幼儿园在自身的发展和实践当中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符合幼儿在各个时期不断变化的客观规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学习环境,遵循教育的目标,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要切实考虑自身条件,进行灵活的改变,使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更为全面。

篇10

一、现阶段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缺乏环境氛围 首先,幼儿园的相关制度不健全。园本课程需要配套相应的园本培训制度、教研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然而事实上,许多幼儿园并没有建立健全这些制度。其次,幼儿园文化中的教师文化建设存在困难。园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教师群体需要前景和目标一致的合作团队,才有可能发展课程。然而合作协调的幼儿园文化不易建立,因幼儿教师大多数是情感细腻的女性,容易为小事争吵,形成派别。园本课程需要有协作的教师文化作为土壤,进行发展。第三,幼儿园管理制度不合理。根据研究表明,我国的幼儿园管理主要为结构分明的等级式,这使得园长与教师成为上下级的关系。从而,园长和教师间缺乏平等、民主的交流,决策权多集中于园长。园长通过部门性的管理制度、全园性的规章制度、奖惩制度等约束教师的行为,虽然保证了工作效率,但容易引发教师间恶性的竞争,不利于团队协作。

2.教师的主要力量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园本课程建设,需要幼儿园具备开放、民主的特性,更需要教师发挥主要力量的作用。然而,根据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对园本课程认识片面,缺乏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开发能力不足,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十分普遍。其一,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园本课程存在误解和理解偏差。教师将园本课程理解成教材编写,没有意识到园本课程建立在“课程就是经验”的观念基础上,并受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等因素影响。其二,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园本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然而幼儿教师的案头工作量大,这导致教师往往顾此失彼,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幼儿园有着自身的制度规定,设定有月计划、学期计划等,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例如写教学计划、备课工作、反思,写教育笔记与论文,早操练习,布置园区环境等,同时还要做好迎接各部门审查的工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等。其三,幼儿教师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的能力欠缺。伴随着园本课程深入的发展,教师具备了进行园本资源利用的意识。然而在具体的建设过程当中,视野狭窄,容易陷入经验主义漩涡,且缺乏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知识,使得课程建设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二、现阶段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1.构建良好的园本课程建设氛围 首先,对园本课程的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园本课程的理念是运用在幼儿园的课程实践,需要相适应的课程管理机制做保障。例如,采取“执行主持”机制,并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办法,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园本教研活动以月为单位展开,工作2年以上的教师都可以成为执行主持,教研组组长则辅助主持的工作,使得教研活动丰富多彩,教师们发挥特长,促进良好的教研文化形成。其次,构建协作的教师文化。教师间是参与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幼儿园的发展愿景、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学方案等进行共同制定。教师改变原来的私人性的教学实践,进行协作性的教学实践。这要求幼儿园要营造学习型的教师文化,合理化解教师间的矛盾,并关注教师们的生命体验,达到真正的协作。第三,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园本培训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有助于促进幼儿园发展,使教师将新颖的教育理念转化成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例如进行案例式研讨,根据教师的困惑进行,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当中,满足教师本身的诉求,理解教师的难处,以实在的指导促进专业成长。第四,完善园本课程的评价制度,对已有的课程进行检验与完善,并适当开发新课程。

2.加强教师对于园本课程的认识,提升教师园本课程建设的能力 第一,加强教师对于园本课程的价值和内涵的认识、理解。以往将知识作为中心的学科课程使得教师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课程的决策权过度集中,课程开发和实施相互分离。园本课程作为课程坚实的新模式,将课程的决策权力和教育资源重新调整并优化配置,幼儿园有分享课程开发的权力,课程也更加适合幼儿发展,这便是园本课程的价值所在。教师要意识到,园本课程是在教师的研究和建设当中全面成长的一个过程,是教师自身职业乃至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应当受到重视。第二,提升教师的园本课程建设能力。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幼儿教师存在缺乏课程建设的能力和知识,应当进行多方面的改进。例如,增强园本的培训项目,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新课程改革培训进行内容安排,改变单一的培训方式,形成互动、交流的培训模式;开设专题讲座,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用先进的理念、经验与思想方法引导教师开展实践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行案例式研讨,针对困惑教师的问题,共同进行教学活动预设,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三、结语

在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当中,“幼儿”是课程改革必须要进行考虑的主要因素。园本课程是为实践取向型课程模式,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的意义重大。园本课程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也有助于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要重视现阶段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办法策略。

【参考文献】

[1]析园本课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

篇1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30-01

农村幼儿园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陈鹤琴先生指出,农村幼儿园应挖掘、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进行教育,形成农村特色,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农村乡土教育资源的作用,建设乡土课程,对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笔者对开展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建设的几点浅见:

一、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建设的原则

1、生活化原则

农村乡土课程,强调的是农村本土的特色,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等,这些都是孩子身边实际的生活现象,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早已经接触到。而乡土课程的创设意义,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孩子去认识生活,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使他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从而获得全方面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生活化这一原则,既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又要对孩子有教育作用。

2、兴趣原则

兴趣是促使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潜在动力,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小孩子,他们的有效学习更需要浓厚的兴趣来带动。只有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的去探究发现。因此,在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建设中,教师还应遵循兴趣这一原则,尽量多在课程中加入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乐学。例如:春节期间放烟花爆竹和元宵节的灯展都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欣赏过一个个漂亮的花灯,孩子们会对那些惟妙惟肖的灯记忆犹新,还会吵着要。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些幼儿感兴趣的民间风俗活动纳入课程内容范围,围绕这些幼儿熟悉的事物开展主题活动,以提升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社会情感体验。

二、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创设策略

1、合理运用多种途径,充分了解本地的资源优势

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域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自然资源。受自然环境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各个地域的风俗各异,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传统以及形态各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农村,更是突出这一特点。因此,在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合理运用各种途径,充分的去了解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了解丰富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乡情、自然的物品等,充分地了解本地的资源优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合理的整合这些资源运用于教学,才能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和谐发展。

2、结合幼儿各方面特点,科学选取本土资源

在教师对本地的各方面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后,接着教师要做的就是资源的筛选,还须要考虑整合各领域的教育目标,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选用本土资源。只有在孩子发展各个阶段进行特别的教育,才能有效的发挥出乡土课程应有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如实的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出发,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取教学资源。如,在一些农村,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种自然资源常常成为孩子们热门的话题和游戏的材料。夏天到了,大人们用的麦秆帽受到幼儿的特别青睐,时值麦子收割季节,麦秆到处可见,随手可得,这时教师就可以同家长收集材料投放到班级上,整合各领域的目标,和小朋友一起开展多项探索活动:认知领域的科学探索活动《麦子成熟了》、科学小实验《吹豆豆》(把空心麦秆的一端分成几叉向外稍压后,放上豌豆,然后向上吹气,豆子会随着气流的强弱一高一低地飞跳)等。这样,以一种资源为基点,在使本土教育资源作为我们幼儿园教育内容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方式,使各领域横向或纵向联系起来,并利用适合的现成的教材或自己创编的一些教材,让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健康等各领域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有机的整合。

3、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引导孩子学习

(1)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悟生活

对于大多数的乡村来说,其最丰富的资源就是自然资源,热爱大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生来就是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大气、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农村的孩子,他们接触频繁而广泛的是大自然,如野花、野草、各种树叶、果实、鸟儿、家禽、昆虫等等。因此,幼儿园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运用好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积极的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自主的去大自然中探索种种有趣的现象,使学生在对大自然的有效探索中渐渐感悟生活,愉快心情,培养能力。

(2)利用民间游戏,充实幼儿体育活动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简单易学,富有趣味性。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民间游戏入手,将乡土材料与民间游戏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家长收集民间各种无毒无害的自然材料、废旧材料,引导认识民间各种材料,并充分运用材料制作器具,组织开展明间游戏,丰富幼儿的体育活动,充实幼儿的生活。

总结:幼儿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作为一名农村幼儿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身边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并且合理加以利用,创设乡土课程,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教学的质量,给这些祖国的花朵奠定结实的基础,促进他们有效的发展。

篇12

幼儿园课程最重要的是符合幼儿的求知需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活动应该围绕幼儿周围的世界展开,这样有利于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运用,知识得到升华。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幼儿所注意时,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更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我园地处享有中国“鞋都”的陈埭镇,蕴涵着丰富的鞋文化资源。如:鞋厂、鞋材、各种品牌、广告等等;这一切都真实地存在于幼儿的现实生活之中,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非常熟悉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课程内容。都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形成适合我镇教育需要的乡土教育资源系列内容。让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从狭隘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要的条件,使教师与家长都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成功者,努力办好低成本、高效益的农村幼儿教育。经过了一年多的积极摸索、开展、研讨,现已逐渐形成具有我园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课程多元化的今天,幼儿园的课程也呈现出多样性的模式。《幼儿园课程论》指出“幼儿的学习特点、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特质: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灵活性、整合性、活动性与直接经验型、潜在性”,《幼儿园课程指导》指出:“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而可灵活调整的开放的系统”,目的在于提供幼儿园建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园本课程作为一个术语是从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借鉴而来的,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学校为本,二是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时学校发起,并在学校实施的,强调对学校以及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园本课程亦是以幼儿园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所谓园本是指幼儿园的基础、现状、现实需要,以幼儿园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幼儿园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而构建的课程。然而各种教育理念和幼儿园课程模式不断涌入,并影响着我们,出现了一些盲目的“原样照搬”现象,使我们的孩子对周围的、身边事物却都非常陌生:在许多幼儿园中也出现了“舍近求远”,盲目照搬许多城市化的课程内容,无视儿童的兴趣、需要及不断变化的环境,使得丰富的本土、社区资源被忽视,被浪费。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幼儿园课程最重要的是符合幼儿的求知需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活动应该围绕幼儿周围的世界展开,这样有利于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运用,知识得到升华。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幼儿所注意时,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更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

长久以来,阿梅中心幼儿园作为一所农村镇级中心幼儿园,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习惯于过去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从课堂到课本的教育模式。有时甚至去模仿城市幼儿园,将一些对农村幼儿来说比较陌生的东西很抽象的灌输给我们的孩子,幼儿教育只局限在幼儿园内,看不到幼儿园之外“精彩的世界”这样极大地浪费了农村广阔天地,丰富多彩的本土资源。与现在提倡的新的课程理念、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理念、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周边环境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等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实,我园位于有着中国鞋都之称的陈埭镇中心所在地,一些有本土特色资源很有开发利用的价值,我们有陈埭鞋材一条街、有具有民族特色的丁氏回族祠堂、有鞋都广场、有著名的中国知名鞋业品牌等等;这一切都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于是,在2011年4月,幼儿园申报了《利用社区资源建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实现以下目标:①探索与挖掘鞋都文化资源,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构建幼儿园本土化课程,努力研究出具有鞋都文化特色的幼儿园内涵,促使本园成为更具有鞋都文化教育特色的示范性幼儿园;②通过该课题研究,增进幼儿对鞋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大胆探索的习惯;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及热爱家乡等积极情感;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能主动探索和收集鞋都文化特色的教育资源素材,从狭隘的教育观念中解脱,运用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创设适合本土特色的幼儿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提高教师的创作、创新能力,培养一支爱学习、善思考、肯钻研、勇于探索与创新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性教师;④让家长进一步深入了解陈埭鞋都的地方特色教育资源,主动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与建构成为课题实践活动的实施者。

本课题自晋江市立项以来,已经经过2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精心组织,细致研究和不懈努力,在充分挖掘鞋都文化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园的幼儿实际情况与年龄特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课题研究的全部工作任务,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整理出园本开发的主题、领域、区域活动案例,教玩具、经验总结、论文等建立学园园本课程资源库,出版成果集《露珠》(二)。希望能通过开发鞋都本土文化资源,促使阿梅中心园的教育始终既跟上与时代共进步的新教育改革步伐,又保持着浓浓鞋都特色的本土气息,并推进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使幼儿园的教育能真正走进环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2.课题研究的实施

2.1 课题研究的方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2.2 课题研究实施的原则。

2.2.1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既是幼儿园课程组织的一个基本原则,更是一种指导思想。课程组织的整体性原则集中体现在对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思考和对课程所涉及的各种关系的处理上。比如,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本次课程开发研究中,并不只是把幼儿园课程组织仅仅理解成集中的教育活动,而是以主题活动为主将整个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把集体教育活动与生活活动、自由游戏等各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通过环境的创设把“显性”的教育和幼儿可能获得的“隐性”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家长、社区资源的挖掘把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结合起来。达到一个整体性的效果,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2.2.2 以幼儿发展为本原则:以幼儿发展为本原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理查德(Richard,c.r)指出:设计就是创设一个一个问题情境,由儿童自己去计划,自己去实行、自己去解决。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确定主体,以该主体为中心,编制主题网,网络中每个联结点都可以成为下一个阶段的共同学习主题,也可以成为孩子满足个人兴趣的探索方向。

2.2.3 量力而行,构建、实施分步原则:以教师和幼儿为主体,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鞋都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创建具有地方本土特色幼儿园的实践研究。遵循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园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将成熟的经验推广,从实际出发,挖掘引用各种课程资源,逐步推进。

2.2.4 生成性原则:园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事先不可能考虑得十分周全,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

3.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3.1 以主题活动的实施合理运用鞋都文化资源。

陈埭鞋都文化本土资源主要是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环境与鞋文化方面的资源整合,包括民族特色建筑、鞋业制造、民族品牌文化传播、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们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和调查资源的查找,将适应于幼儿教育的鞋都文化本土课程资源改编成四大主题(即一是鞋都特色之工制鞋品牌、二是陈埭特色之鞋材一条街、三是陈埭镇物产之鞋都建筑及丁氏回族祠堂、四是陈埭镇特色之海蛏),在筛选课题研究所需的本土课程资源时,我们力求充分考虑课程资源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孩子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选取的课程资源内容应该是具体、形象的,是幼儿能通过感官感知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发展要求的有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相对内容比较丰富的主题,在确定之后经过大家商量讨论,从五大领域去思考,最后确定以几个单元小主题为切入点。如《鞋子嗒嗒响》我们以四个小单元组成、每个小单元再由几个活动组成。单元一——鞋子的种类(音乐活动-鞋子嗒嗒响、数学活动-鞋子的种类、语言活动-鞋子之最、生活活动-逛逛商店);单元二——鞋子的结构;单元三——鞋子的用途;单元四——鞋子的制作;主题内容比较简单的我们结合领域以几个活动组成。如:主题《鞋子宣传会》我们是有12个活动,分别为《鞋子展览》、《设计鞋子广告》、《皮鞋车》、《我设计的鞋子》、《各种鞋子品牌》、《鞋都品牌响当当》、《品牌之歌》、《鞋子展览馆》、《鞋子广告》、《小小设计师》、《鞋子展演》。

例:鞋子广告(语言)

活动目标

1.了解广告语的作用,尝试如何根据鞋子特征创编广告语。

2.能积极参与活动,仔细倾听,大胆表达。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事先请家长引导幼儿关注各类广告(影像、平面等),丰富幼儿的相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录有精选相关鞋子广告的片段、广告宣传单;各种鞋子实物样本、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欣赏广告引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A.幼儿欣赏。

B.启发幼儿说说:这个片段在表达什么?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那句广告词?为什么?

2.幼儿模仿学说广告词,了解广告词的作用,激发创编的欲望。

A.幼儿自由模仿,交流表达自己熟悉的广告词。

B.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其他的广告形式,它是怎样的?

C.集中讨论广告词的作用。

3.幼儿尝试为鞋子样本创编广告。

A.出示鞋子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如何为它创编广告。

B.讨论创编广告应注意什么?

C.幼儿根据提供的鞋子实物自主创编。

D.分享交流创编的经验。(重点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编)

4.活动延伸

A.在班级区域投放相应的资料供幼儿欣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广告创编的兴趣。

B.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关注相关各类广告,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通过课题组教师全体教师的努力,集合集体智慧,并在吴荔红教授的引领下,我们从讨论——收集——整理——设计——实施——再讨论修改——再实施活动,活动效果也一次比一次好,让幼儿对如何为创编鞋子广告及广告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萌发对家乡鞋都鞋文化的情感。

3.2 教师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主动设计者,探索园本主题活动的实践。

要进行园本课程的开发与生成,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教师是园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只有教师认同园本课程理念,参与研究过程,在研究探索中学习和成长,担当更重要的责任,做鞋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行动者,激起自下而上的探索研究,才能达到开发鞋都园本课程资源,创建本土特色幼儿园的理想。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实际情况,通过一课多研、同课异构、片段教学等多种教研形式开展了对鞋都“四大主题”如何与各领域活动、区域活动的研究。如:如在鞋博会主题活动,对于鞋都幼儿来说,周围的环境是他们探知的对象,到处矗立的鞋厂是他们的课堂,在那里,他们自由的探索,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解开鞋子的秘密。正值4月晋江鞋博会之际,鞋都随处可见的鞋文化宣传活动便成了我们镇区中的一道道风景线。家长们、邻居们、叔叔阿姨们到处都在谈论着我们鞋都鞋博会开展的盛况,孩子们也同样跟随着父母前往参观,每次一谈到这个话题,孩子们就滔滔不绝的说的不停,特别开心。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也会三五成群继续着鞋子的话题,我想我园地处鞋都中心,鞋资源丰富、各种不同款式、不同用途的鞋子琳琅满目,同时又是孩子身边熟悉的,何不让这些鞋都特有的财富走进幼儿园呢?我们深感作为鞋都的幼儿园,应多挖掘这些我们特有的资源,让鞋都这些“瑰宝”能充分地得到运用,以不枉鞋都赐予我们这些得天独厚优越的条件。于是《建构鞋材》、《品牌一条街》、《我是小小制鞋匠》等主题就应运而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每个老师都积极参与讨论,开课老师积极准备、设计修改教案,最后将最完整的教案呈现出大家面前。这些方案包括:“做鞋歌、小小设计师、鞋都花纹、有趣的编织、鞋底印画、品牌之歌、鞋都陈埭”等。同时,结合各本班区域活动的开展,以及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事例开展的活动。如: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进行鞋子DIY、鞋盒变变变、鞋袋贴画等等,让孩子们在做中玩,玩中学,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实施增进孩子们对鞋资源了解和感兴趣,并从中发展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经验,激发了幼儿学习兴趣,促使幼儿在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事物。例:中班的主题活动《我家的鞋材店》设计意图:我园课题研究方案中提出,要探索和挖掘鞋都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内容,构建幼儿园本土化课程努力研究出具有鞋都特色的幼儿园文化内涵。众所周知,陈埭最有名的是鞋都、品牌之都,这不用怀疑的被我们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可除此之外我们陈埭鞋都的资源丰富多样,只要愿意处处都可以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比如形形的鞋材也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鞋材一条街,琳琅满目的鞋材料店、制鞋材料也成为我园利用开发的另一大特色。这些制鞋材料颜色鲜艳、品种繁多、款式新颖幼儿对此十分兴趣,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于是我园将鞋材引进活动当中来,打破幼儿所了解的鞋材只限用于做鞋子一般思维,刺激幼儿的思维发展。让幼儿通过玩鞋材、各类鞋材制作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

如:

教学目标

1.尝试利用碎皮革、鞋扣、滴塑、织带等进行创意制作,体验鞋材创意制作的乐趣。

2.了解鞋材除制鞋外其它的用途,懂得废物也可通过人为努力而变废为宝。

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请家长有意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创意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物质准备:(1)教师与幼儿家长一起收集碎皮革、鞋扣、滴塑、织带、多种质地颜色不一样的网布等;(2)人手一把剪刀、双面胶、固体胶、鞋盒盖等;(3)鞋材制作画若干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出示鞋材创意画,激发幼儿的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个用特殊材料制作的画展,有许多非常漂亮的、有创意的自制的画,请小朋友们认真欣赏,想想这些画与你们以前看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在那看见这些材料?它们是做什么用的?

引导幼儿自由欣赏鞋材创意画作品,了解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类废旧的鞋材原料制作组成各种不同图画创意美。

(通过此环节让幼儿了解鞋材除了可以做出各种不同款式、不同季节的鞋以外,还可以根据这些做鞋后多余的废品的不同形状、材质、颜色等做成形状各异的各类不同创意画,为幼儿的创造活动提供基础)

二、出示制作材料、引导幼儿交流

师:小朋友也收集了很多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鞋材,我们一起想一想、说一说可以如何利用这些鞋材的特点来拼贴、制作不同的创意画。

引导幼儿说说想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进行组合,如何巧妙利用各类不同材料的特点来、制作拼贴创意画。

(通过交流让幼儿知道不同的画面形象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组合,不同质地、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材料可以组织处不同的画面,进一步为幼儿的创作丰富经验)

三、提出创作要求、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创作

1.按材料特点选择适合搭配的材料进行创作、拼贴自己喜欢的画。

2.多动脑筋想象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要爱惜材料,节约使用。

重点指导幼儿多动脑筋、巧妙利用各种材料的不同特征大胆的想象进行组合创作不同的画面。如:用鞋盒盖在画框,用大片红色皮革在太阳、用织带做各种花的花瓣、或者是动物的身体外形等、用滴塑做眼睛、纽扣;用网布做叶子、水、房子等等;鞋扣做石子、帽子、花蕾等。

四、幼儿展示作品,分享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1.幼儿自由结伴欣赏、介绍自己的作品。

2.重点引导幼儿与同伴说说自己的创作的图画,说说画面的内容,是用什么材料组合创作的,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一次次的研究、碰撞中老师们的研究能力有所提高了,对活动设计的分析能力增强了,由课程被动的实施者转变成主动的设计者,由权威者变为尊重孩子的合作者,在教学目标上注重整齐划一转向注重个体差异,在教育评价上由单一呆板转变为灵活多样。更可贵的是,孩子们也都非常喜欢这些活动,在课题研究实主题中得到了提高与体验。

3.3 社区、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园本课程的开发讲究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和家长、社区紧密联系。社区是幼儿在其中生活、生长的地方,社区的各种物质和文化资源往往可以成为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重要来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既能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经验,又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在我们开展本次课题研究中,家长和社区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外部大环境与幼儿园小环境的结合,建立家园互动,形成促进幼儿发展的合力,实现资源共享。

首先我们在新生入园、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时给家长介绍我们的课题的理念、实施方法、经典案例等,并在幼儿园门口设立“家长园地宣传窗”,向家长开放我们研究的步伐,设置家长留言栏,供家长提建议,在走廊设计课程开发展示窗,让家长了解,并引导有水平的家长通过家委会等方式参与我们研究的调查、评价中来。通过家长提供便利的资源。如:开每学期一次鞋材亲子制作活动,每年一届鞋文化周活动,设立家长作品展示区,让老师指导家里有鞋文化资源的家长利用鞋材制作成艺术品、教玩具放在班级的区角中使用,邀请家长一起制作各种不同的鞋子、鞋子风景画等等装饰幼儿的大环境,使鞋文化资源的利用成为幼儿园的一到亮丽风景线。家长也我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搜集者、合作者。

4.课题取得的成效

两年来,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倾力协作,本课题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园本课程的开发,课题研究的实施,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园、教师、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其一,建立园本课程教育资源库,编写设计了适合大、中、小班幼儿使用的《露珠》两册汇编园本课程教材领域活动案例15个、区域活动案例12个、主题活动案例6个,教育教学反思、论文26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其二,由于教师的课题、论文、案例在市、镇评比屡屡获奖,而且获奖的级别逐步提升,使教师对教科研产生了兴趣,从而实现了教师的研究行为由自发性向自觉性的转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如:8人次在晋江市绘画比赛获奖、三篇活动案例入选泉州市优秀活动方案汇编、有2篇论文在幼儿教育研究等CN刊物发表、有三篇论文入选泉州课改简报、晋江市幼教研究汇编,6篇论文在陈埭教育研究汇编。其三,促进了幼儿智力和非智力的发展,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幼儿对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有更进一步地了解,更能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使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具体化,奠定了幼儿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其四,社区、家长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利用、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断的改变,正逐步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其五,办园特色得到充分体现,促进幼儿园、教师、幼儿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12月顺利通过了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的评估。

5.问题和反思

5.1 幼儿园全体教师开发园本本课程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进一步适应孩子、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发出系列的园本本课程,提高参与面。

5.2 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理论得不到指导。园本本课程目前在我园刚刚开始,老师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花省教材实施当中。园本课程得不到重视且缺少理论技术的支撑。

篇13

我园在环境创设上,重点强调智慧性。开发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环境,能够使幼儿积极投入到游戏环境中,在与环境充分互动的同时,学会观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开放性的室外环境创设

开放性的环境,即遵循幼儿活动的需要,以幼儿的意愿创设环境,并随时可以变化。幼儿在活动中可以自由选择、取放游戏材料。同时,游戏中的人际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动的。

1.以幼儿为本的户外体育活动环境创设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户外场地面积达4000平方米,适合打造自由、开放的游戏空间。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在保存幼儿园原有风貌基础上,建设大型的沙池、种植区、体育活动区等,并投放了大量的游戏材料。在体育活动区,我们投放了竹梯、废旧轮胎、各种造型的木头、水桶、大量的沙土、水、油漆、手推车、绳子、木铲、漏斗、大小不同的管子、各种材质的布等材料和工具。这些材料易组合、易变化、有挑战,有想象性,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

如幼儿可以跳过木梯,也可以利用木梯走平衡,还可以互相合作架起木梯练习攀爬,或者一起用铲子挖出水渠灌溉农田,和水泥、砌砖建设家园,用轮胎垒高,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布挂在墙上,或作画,或装饰,或做表演的背景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抬木头搭成山洞,或爬、或钻可以用木铲挖掘出沟沟渠渠,运水进行“南水北调”可以砌砖、和泥建设自己的家园……孩子们在安全、宽广、开放、充满阳光的户外愉悦地奔、跑、跳、攀登,既能促进肌肉运动的控制与协调,又能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控制协调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与区域活动相结合的公共环境创设

我园最大范围地运用、拓展公共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更喜欢将自己包围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我们把楼梯间布置成创意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等。在创意美工区我们投放各种各样的纸,不同材质的绳子、废旧的包装盒、颜料、剪刀、乳胶等,孩子们既可以独自涂涂画画、剪剪贴贴,又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把包装盒黏好垒高,搭建高楼既可以用绳子编织美丽的工艺品,又可以用彩纸折叠写意的动植物……科学发现区里我们除了放置一些望h镜、显微镜、地球仪等常见设施外,还将建造水池,设计错落曲折的水道,让孩子们去发现水的特性,了解浮沉等现象,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室内主题环境创设

活动室是幼儿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室内环境的布置都要遵循“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以幼儿的眼光、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有目的地给幼儿提供自由选择与自主创新的空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