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课程建设

幼儿课程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幼儿课程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幼儿课程建设

篇1

培养学生具有幼儿园课件的制作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职业技能。我们希望通过开设本门课程,使学生掌握幼儿园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了解幼儿园课件的开发制作过程,能处理一些简单的课件媒体素材,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幼儿园课件的制作,为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学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二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各方面都合理,且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三是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归纳。实践新的教学理论,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开放的课程体系。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幼儿园教学实践经验:幼儿园课件的内容必须保证是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信息,课件内容的形式、呈现方式必须符合教学媒体使用的规律和信息传播理论,课件的执行过程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课件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要求。因此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教学课件往往不是仅凭拥有软件技术就能制作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幼儿园教学实践经验,导致他们制作的课件缺乏教学依据。

(二)学生综合运用软件技术的能力有限:幼儿园课件的制作过程是需要综合的运用各种软件技术,不再是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那样单独的使用某一个软件。这种综合能力的缺乏导致了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些好的创意无法实现。

(三)课内上机实践课时不足:幼儿园课件制作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是很强的,32学时的课时安排显然是形成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

(四)教材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点,目前,市场上发行的教材多是理论性强于实践性,并且在案例设计上也不是针对幼儿园教师岗位的。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树立了“一个核心三个突出”理念即:“以具有幼儿园课件制作能力为核心,突出信息素质教育、突出与幼儿园岗位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对13家大型幼儿园的调研充分了解在幼儿园哪些教学活动中需要制作课件,需要什么特点的课件。我们要求自己能够准确的回答这些问题,这样才能确定最终培养的人才是幼儿园需要。

(二)以幼儿园五大活动领域作为选择教学案例的标准,突出实用性。幼儿园教育内容一般划分为五大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我们通过对幼儿园的深入了解自己动手编写有幼儿园特点的校本教材,并且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就以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为蓝本。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接触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

(三)以高职学生智能特点为出发点,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的智能结构多为形象思维,适合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中成长。根据这一智能特点,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两种实践体验的途径,一是让学生把在幼儿活动设计课上设计的幼儿活动作为本课程制作课件的脚本。制作好课件后再让学生在日常练讲中使用。二是我们让见、实习期间让学生带着制作好的课件到幼儿园中去实践。通过这两种途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扎实的掌握相关课件制作技能。

(四)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幼儿园教学中课件开发、使用的工作流程,重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设置一体化任务。在课程内容体系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形成了四个特色,简单归结为“四化”即:教学内容职业化、课件教案数字化、教学成果网络化、教材体系立体化。

(五)依托我校建立的学前教育资源库,引导,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在学前教育资源库中有大量的优秀幼儿课件资源,在这里学生可以浏览学习一线幼儿教师制作的课件,往届和本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来自于互联网上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场所。同时也能对自身的能力素质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这种全新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实现开放的网络教学体系,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亲身置于各种情境之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教材体系的职业化。今年这本教材已经被列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依据课程设计理念,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两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模式;由“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基于网络资源的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由此,从理论课教学、实践实训教学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实施了以下教学模式:

(一)设计并实施了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双主”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作品的创作中,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学习和构建,是一种深受我校师生欢迎的学习模式。

(二)设计并实施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

(三)设计并将要实施 “课内外结合”全开放型的任务实训教学模式。包括实训资源的开放、实训内容的开放、实训时间的开放和实训管理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实训内容,可以在实验室或机房开放时间自行完成,使本课程实训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综上,可以看到本课程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案例为载体,以工学结合、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任务实训突出能力目标的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通过德育内容、幼儿园活动设计、职业素养的渗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案例一:混龄体锻活动中,有三五个中大班孩子在尝试翻越木制三角形攀登架。孩子们反反复复攀爬了好几遍,每次孩子爬到最高点翻越时,负责这个点的保育员Y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帮助孩子把身体翻转,调整方向。在Y老师的帮助下所有的孩子每次都十分顺利地完成攀登和翻越。当她一离开,那些中班的孩子就放弃了游戏,而大班的孩子依然能够顺利翻越。

案例二:A老师发现种着花的木箱缝里钻出了一棵小草,有两个小朋友饶有兴趣地在观察,还在不停交流着什么。A老师想继续跟踪孩子们对这棵小草的兴趣,思考是不是可以借着这一偶发的资源设计有关活动。但当老师第二天再看的时候,小草竟然不见了。调查后得知,是保安师傅在养护绿植时把小草拔掉了。

二、现状分析

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过程中,类似现象并不少见,深入分析这类问题的原因,我们发现:

1.课程建设重教师,轻其他人员。本着“教师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主体”这种思想,幼儿园课程建设一般都只关注到幼儿园的教师,重视教师对园本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重视对教师课程设计的专业培训,却忽视保育员、后勤等其他人员在课程建设中的参与性,总是认为他们的工作和课程建设没太大关系,缺乏对其在课程理念、课程建设方面的宣传和培训。

2.重职业技能培训,缺学前专业培训。幼儿园的保育人员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上岗门槛较低。后勤人员一般为保健医生、财务人员、食堂人员、安保人员等。他们具有相应的职业资质,工作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这些人员虽然每年都会参加职业培训,但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培训几乎都是空白。所以,在参与课程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不适宜的语言或行为。

教师虽然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但要全面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单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建设是所有员工参与的工作,不只是骨干教师和园长,幼儿园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课程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我们认为,幼儿园除教师以外的其他人员都是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唤醒这股重要的“他”力量,让他们积极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三、跟进措施和路径

(一)关注“他”力量,提升课程意识

对于幼儿园其他人员的课程参与能力的提升,首先应从意识培养开始,只有具备相关的课程意识,才能带动实践动机。

1.架构幼儿园课程建设管理网络

幼儿园课程建设管理网络呈现的是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三个层次,涉及园长、中层、一线教师(如图一)。本着课程建设“人人参与,全面关注”的理念,我们又重新架构了课程建设管理网络(如图二)。新的网络图表清晰呈现每个人在课程建设中的主要职责。根据保育老师、后勤、行政等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幼儿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大家在课程建设中的角色,让他们也成为了课程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2.明晰职责,提升认同度

课程建设伴随着课程实践的整个过程,几乎幼儿园的所有活动均与课程建设有关。重新架构的课程建设管理网络,促使全体人员审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幼儿园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老师们也革新了理念和认识,在课程设计中应横向思考课程内容及实践活动,关注与其他人员之间的关系。而其他人员更是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日常的工作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己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3.角色定位,提升课程意识

意识是决定行为的关键,提升保育老师、后勤行政人员的课程意识是决定他们是否愿意参与,能否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关键。首先,我园召开“全园课程动员”大会,帮助成员了解课程的含义,了解本园课程的核心主题,通过课程建设管理网络认识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其次,开展“分组学习”,根据教职工工作性质的不同,分成教师、保育员、后勤人员三组。通过针对性的案例学习、主题研讨让成员明白什么是课程参与者。

开展“课程大讨论”:我在课程建设中能做些什么,可以怎么做,我已经尝试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大家在课程意识方面有了新的提升――有的保育员从乡下带回了一大袋松果给老师说:我不知道能干什么,你们看看有没有需要;保安师傅在巡视绿化带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野莓,告诉了班级的老师。幼儿园人人都开始关心课程建设,凡事都会想想幼儿园有需要吗,老师有需要吗,对小朋友学习和游戏有用吗……

意识是在不断强化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通过外部的刺激和自身的内省才能形成意识,一旦形成便根深蒂固。所以,对课程的准确认识,形成意识,需要在课程`行中实现。

(二)多通道提升课程实践能力

幼儿园的教职员工角色定位不同,和孩子发生的互动关系也不同。行政人员、保育员、后勤人员需具备的课程实践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提升课程建设共同体成员的课程实践能力方面就要践行“各有重点,分层提升”。

1.环境中突显课程理念,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发挥环境的功能,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体现课程理念,让大家能够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首先,环境创设中有理念。如:我们利用楼道墙面创设“我们的课程”介绍幼儿园的课程。行政、后勤人员通过图片、文字了解目前幼儿园的各个班级在开展哪些课程主题,有哪些活动内容,都是怎么实施的。其次,环境创设中有课程。每个班级都有“我们的课程故事”板块,把班级的课程痕迹和过程展现出来,让共同体成员一起分享。最后,环境创设中有孩子。环境创设突显“儿童本位”,体现更多孩子的元素,如孩子们的作品、游戏的故事等,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童趣。这些改变都基于对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环境创设和课程建设同步递进和发展。

2.实行案例分析法,提高保育员课程践行能力

保育员主要承担班级卫生、保育工作。这些简单的工作也蕴含丰富的课程价值,但保育员常常忽视这些。针对保育员文化水平不高,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缺失,学习热情不高的特点,我们开展“案例分析法”,提升她们的课程践行能力。比如,幼儿园基本隔周会吃一次虾,每到这天,全体保育员集中在一起剥虾,然后给孩子吃。针对保育员包办剥虾的现象,我们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在培训现场,我们抽取几名教师为全体保育员分析剥虾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有的教师谈到剥虾的过程可以让幼儿了解虾的甲壳,是硬硬的,虾的身体是一节一节的,虾的头上有很多“胡须”等认知方面的内容;有的教师说孩子自己剥虾可以锻炼手指的精细动作及灵活度;有的教师说对于剥虾,保育员针对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护理要求。教师们专业地对案例进行分析,让保育员明确日常的剥虾具有很多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建议他们尝试在剥虾以外的其他生活环节,比如:自主打饭、餐台布置等提供机会让孩子尝试。看到孩子们真实的变化,保育员的课程意识和践行能力逐渐提升。

3.讲课程故事,带动后勤人员支持课程建设

后勤人员在参与课程实践过程中,也会有机会直接参与幼儿的活动,他们适宜的支持行为也能推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园力图通过讲述课程的方式促进后勤人员参与课程支持。例如:“樱花歌会”公仔小组的四位幼儿为借服装,在幼儿园四处寻求帮助。他们找到食堂的缪阿姨(缪阿姨是保管室的负责人),孩子们首先向缪阿姨说明了借服装的事情,缪阿姨表示她的仓库里没有孩子们想借的服装,孩子们非常失望。这时缪阿姨突然想到了什么,她把孩子们领到办公室找保教主任梁老师。在梁老师的支持和助推下,最终,小组顺利完成“借衣”任务。在后勤人员的会议中,组织者把这个课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分析了缪阿姨的行为,大家都很赞赏缪阿姨的做法,孩子们借服装离不开她的支持。大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我们进一步提炼:其实这就是参与课程,我们每个后勤人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来。在以后的后勤会议中便多了一项内容,就是让后勤人员讲讲他们参与课程的故事,这一方式促进了后勤人员课程意识的养成和参与课程能力的提升。

(三)挖掘“他”资源,发挥课程优势

相对于教师在教育方面的专业性,幼儿园其他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更具丰富性。因为这些人员在参加幼儿园工作之前,大多都具有其他职业的工作经验,各有特长,这些都是重要且难得的课程资源。通过调查和访问,我们建立了详细的《课程资源档案》(如图3),并下发给老师,有效发挥课程资源蕴含的发展价值和发展机遇。

1.让“他”的优势融进课程活动

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决定活动的水平和质量。课程设计中老师经常找不到需要的资源,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找。《课程资源档案》明晰了每位教职工的特长及适宜参加的活动,老师们能根据课程设计需要查找资源。比如,幼儿对幼儿园的老式缝纫机产生了兴趣,生发出了“裁缝师傅”主题活动。在预设课程实施时,老师们遇到了难题,大家都不会用这个缝纫机。老师们翻找《课程资源档案》得知保育员徐老师原来是裁缝师傅,会裁剪、缝纫、制作服装。老师们充分利用徐老师这一优势资源,设计了现场制作服装的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知道了一件衣服的制作需要多种程序:设计服装――量尺寸――画样――裁剪――缝纫――熨烫;还认识了很多制作服装的小工具:裁缝剪刀、划粉、皮尺、缝纫机、电熨斗等;并体验、感受到裁缝师傅赶制演出服的辛苦,孩子们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裁缝师傅的感激之情。基于真实的课程资源设计主题活动,不仅感动了保育员徐老师,也感动了参与活动的孩子们。

2.从“他”的优势中创生课程内容

进一步挖掘《课程资源档案》中独特资源,老师们还设计了许多创生式的主题活动。比如,保育员王老师有打毛衣、勾花、十字绣、编发等特长,孩子们下午起床最喜欢的就是让老师给自己编发型。基于幼儿的兴趣及保育老师独有的资源,该班创生了主题活动“指尖上的艺术”。孩子们通过欣赏老师巧手的创造,感知到手的灵巧和能干,同时还进一步拓展J识了剪纸、糖画、泥人等民间手艺,为这些民间艺人的巧手惊叹不已。

《课程资源档案》依托的是课程建设全体成员的特长和兴趣,随着成员的变化,《课程资源档案》要不断更新,确保时效性,另外,也可以进一步向家长进行社会拓展,逐渐丰厚和健全。

园本课程建设关键在于人,在于幼儿园的每一个人。当教师努力前行之时,幼儿园其他人员也应发挥应有的力量,共同进步。只有全面关注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幼儿园课程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3

幼儿园的班本课程建设业已开始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人们也大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实践着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也开始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班级课程特色。对于幼儿园班级课程建设,我们需要做出一定的思考,在比较具有深层和深刻意义上的班级课程建设可以理想地延伸其教育的效果。

一、园本课程建设需思考所教幼儿的生活

应当说一定区域内之民众生活,受地理、气候以及多年来先辈的影响,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生活模式。虽然人人各有各的个性特点,但大体是比较相同的。譬如,在我们东部沿海地区,不少的人靠海吃海,天下第一鲜――文蛤,是我们大都喜好的鲜美佳肴,我们的幼儿孩子也是那样的从小就品尝着美味。文蛤能够带给孩子的不仅仅就是美味,还能够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嬉戏乐趣。比如,我们让孩子用绳线将一个整体性的文蛤外壳连起来,然后让孩子去将两根绳线捻一捻,再用劲地拉一拉,那文蛤外壳立马就会变成一个旋转不停的大圆盘。孩子们还喜欢在文蛤外壳的内部用上自己的色笔去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者就是七彩之色的交叉,那文蛤就又是一个充满感人色彩的画圆盘。孩子们则从中获取着无穷的乐趣。赖于孩子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进行属于自主创造性的游戏,孩子会是那样的其乐无穷。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我们幼儿教师当是有目共睹的,因为我们比较熟悉幼儿,我们也应当是相当的了解幼儿。平时幼儿在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也应当是比较丰富多彩的,也是相当适应幼儿生活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完全赖于幼儿教材去设计幼儿活动,那极有可能是对幼儿广泛意义生活嬉戏的一种限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幼儿虽然比较幼小,但需求还是相当意义上的广泛,他们虽然对自己的需求不可能就是完全意义上能够表述出来,或者就是比较具体完整地表述出来,但我们完全可以从相关活动孩子们喜好度的察颜观色中看得出来的。园本课程建设所建设出来的课程就应当是孩子课余活动甚至就是课堂活动的辅助品。这就从一定角度能够让孩子就像我们所进行的烹饪一样达成五味调和百味香的效果。

二、园本课程建设需思考所教幼儿的习惯

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说,幼儿园无小事,事事可去育新人。幼儿在园的生活习惯如何直接说明幼儿在园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如何。我们平时都比较头疼的是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极为低下,孩子们对自己所使用过的物品废弃物的妥善处理习惯也不是很为理想。如孩子对一些饮料的外包装总是那样的随地乱扔,即使我们多让孩子养成见废就拾的良好习惯,可孩子们也还是那样的我行我素。应当说这也是很难去怪罪我们那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的,倘若我们去做苦口婆心的说教,也应当就是在用着诸多的无用功。对幼儿而言,其教育不是我们所能够去苦口婆心地说教的,也不是我们平时之恐吓诱骗所能够完全凑效的,必须赖于相关的活动去予以实现。要想我们的孩子能够从小就择其善者而从之,也应当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离不开孩子们的嬉戏。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园本课程建设需要以当地幼儿之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为准。譬如,幼儿都有饮食饮料的习惯,平时我们也因为幼儿随地乱扔那些饮料包装而伤透脑筋。对其进行教育,或者进行所谓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评比,其效果都不是很大。如果我们想着一定办法,让孩子将相关包装的材料带回家去做些比较简单的玩具,也可以是能够实现一举两得的。如孩子可以用酸奶盒去制作手枪之类的玩具,孩子也是那样的不亦说乎的。

三、园本课程建设需思考所教幼儿的乐趣

人是需要在具备一定生活情趣上生活的,小小的幼儿也是这样。在平时的幼儿在园的生活中,所进行的游戏活动假如就是那样的丰富生动而有趣,那一个个孩子便是那样的手舞足蹈,只要家长一到园,孩子会那样去念念叨叨地说个不停,虽然有时所说的家长也不可能听得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但那是其再现生活乐趣的表现,也比较能够深刻地说明,所进行的嬉戏活动孩子是感到很有乐趣的。所以,园本课程建设当以形成幼儿生活乐趣为准,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所构建的园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当能够让孩子进行比较充分的嬉戏实践。正如前面所说的让孩子利用废弃材料做小制作,我们不仅仅就让孩子去做,还应当让孩子能够玩,譬如,有孩子就用废塑料瓶儿,把瓶儿塞紧,然后让家长把瓶儿刺一小眼儿,那极其简单的玩具手枪就这样制成,用劲一捏,灌进去的水可以立马溅到父母亲或者其他家长的一身,孩子们乐了,家长们也乐着。这样的一些比较简单的制作,孩子们的废旧物品得以比较有效的利用,让学生的玩具得以比较充分的丰富。孩子在使用这些物品时,也就比较自然而然地去进行思考,考虑怎样将其制作自己喜好和有用的玩具。这不能不让我们引起这样的思考,天真无邪和幼稚无知的孩子们其智慧怎样获取和形成?应当就是在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制作出木头邪儿并进行充分的嬉戏中获取着。实践证明,我们的园本课程建设遵循幼儿之兴趣特征,多给孩子以乐趣,那一个个孩子则可从诸多而又无穷的乐趣上增长智慧,亦或就是增长着才干。

对于幼儿游戏课程的建设,也应当就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想延伸。其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紧扣幼儿生活,其内容也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颖,且能吸引孩子眼球和适应孩子心声。作为我们幼儿教师,需要思考课程建设的本土化。思考幼儿班本课程建设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应当是比较广泛的,能够去深入和深刻思考的也是比较普遍的。作为我们应当去不懈进取,也应当去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篇4

多元文化课程是指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整合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以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消除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课程形态。幼儿园的课程,历经多年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多元文化课程主张将民族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着眼于个体的自我实现。藏族地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正是在这种现状下摸索前行,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文化特色。

一、多元文化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多元文化课程具有文化的多元平等性、文化的会通整合性和文化的互动创生性三个显著特点。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在促进少数民族个体适应社会,在未来社会中寻求发展和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本民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因此,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要反映主流文化内容,也要注意继承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多元文化在几大领域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藏族文化异彩纷呈,藏文、藏医、藏药、藏画、藏戏、藏族歌舞、藏族文学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藏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这些都可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借鉴和广泛应用。

(1)健康领域。藏族民间游戏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活动,它内容广泛、形式简单、取材方便、灵活多变,适用年龄跨度大,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竞争性。如“大象拔河”“背沙袋”“骑马拣哈达”等。这些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团结互助的精神,发展奔跑能力,协调性和灵敏素质。

(2)语言领域。藏族有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和诙谐风趣的谚语,这些喜闻乐见的故事和富有哲理的谚语,是语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如《桑嘎学艺》《三兄弟的故事》《爱笑的石头》等故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喜闻乐见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传授知识。教育人们心存善念,乐于助人,培养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谚语故事《智兔降服恶狼》,教育幼儿学习兔子不畏邪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饿狼的动人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有趣,语言符合幼儿年龄,浅显易懂。适合木偶表演和角色表演,可以结合故事开展讲、说、表演、创编等活动,很有趣味性。谚语“父心在子,子心在石”讴歌了父母的爱子之情,鞭挞了有些为人子女不孝顺老人的丑恶嘴脸,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艺术领域。藏族人民酷爱歌舞,每当劳动之余,不论男女老少,聚集于宽阔的草地或家院里,歌声嘹亮,舞姿翩翩,抒发他们对劳动、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歌舞已成为藏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娱性艺术形式。幼儿舞蹈《小格桑》、歌曲《家乡》等在幼儿园广为运用。此外,美术活动中也借鉴了藏民族文化素材,如藏戏面具。幼儿艺术活动《多姿多彩的藏戏面具》就是在此基础上挖掘、运用的,让小朋友利用平时收集的废旧物品毛线、彩珠、卡纸、布片等制作出精美的藏戏面具。牛皮画也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用水彩在经过处理的牛皮上作画,色彩艳丽,保存时间长。通过欣赏“藏戏”,制作“藏戏面具”,绘制“牛皮画”,让幼儿体会藏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诱发幼儿发现美、创造美进而表现美的积极性。

(4)其他领域。藏族建筑别具特色,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素有“东方瑞士”之称的郎木寺,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土木结构民房,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更有独具一格的榻板房。科学活动“搭房子”就是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活动,在折纸、泥工、手工制作、角色游戏、社会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和借鉴。藏民族膳食更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他们的食品包括糌粑、酥油、酥油茶、牛肉、奶渣、青稞酒、豌豆、蚕豆、圆根、蕨麻(人参果)等。特别是糌粑、酥油茶、青稞酒更具有民族饮食文化特点。教幼儿自己做蕨麻米饭并品尝,让他们从中体验学习和劳动的快乐。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程的文化属性要求幼儿园课程建设也要体现“文化自觉”的精神,幼儿园课程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多元文化进行整合,同时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应注意以下问题。

(1)目标取向偏狭。幼儿园课程目标取向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个维度进行确立和整合,而当前的民族地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多数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这样的目标定位窄化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致使多元文化教育价值无法真正体现。

(2)理论研究滞后。课程政策是由政府部门颁布并负责实施的,课程政策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对整个课程改革有着重大影响。然而,我国关于课程政策研究,尤其是民族文化课程政策研究则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地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支持,致使民族文化课程的建设得不到全面的政策支持。

(3)推广运用欠缺。由于藏族文化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只有熟悉了解藏民族,才能真正理解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因此,一些优秀的多元文化课程较难在其他地区推广和开展,致使藏民族多元文化课程难以在其他地区广泛推广运用。

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正在藏族地区蔚然成风,逐步向发达地区渗透。二十一世纪,随着藏区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现代藏族文化必将更加繁荣、辉煌。

参考文献:

[1]徐秋霞.浅谈幼儿园的多元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1).

[2]张增田,靳玉乐.多元文化课程的内涵与特点[J].当代教育科学, 2006(17).

篇5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学习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园决定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有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深人改革。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设立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并创设多元、丰富、开放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2.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坚持适合、丰富、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投放区域材料,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材料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材料,以促进孩子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

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通过观察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幼儿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我们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考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儿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2.评价视角的全面性。每个主题活动都制定了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量表,在主题活动结束时逐个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也为学期结束时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4.评价者的广泛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描述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将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吸纳进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在集中培训后一对一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

二、成效与思考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幼儿多项智能得到和谐发展。关注幼儿个性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和谐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审美情趣、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各级各类才艺展示、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04年以来,课题组成员近百篇论文和活动方案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研究成果《幼儿成长记录册》在市教研室协助下出版,并在吴江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多名教师在市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

三是幼儿园的办园内涵不断丰富。与研究进展同步,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办园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年年获得市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等奖,并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幼儿园通过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声誉和品位。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思考: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把幼儿的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课程目标应注重全面性。首先,课程目标必须诈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扬长补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其次,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在认识和关注不同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在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2.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化、经验化和多元化。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中课程内容的挖掘、选择和利用,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学习主题必须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渐进地贯通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经验化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经验。多元化是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物、植物,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性的,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二)创设多元、开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智能个性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