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发展与执政能力,好比鱼和水。稳固而强大的执政能力,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但如果经济发展不好,执政能力也会受到质疑”市委书记王国正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临汾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探索如何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去驾驭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
今年上半年,临汾市工业一度出现生产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下降的趋势。市委、市政府适时召开全市经济分析会,结合自身经济发展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适合临汾经济发展的政策。
在调控手段运用方面,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同时加上必要的行政手段,例如出台有关加强用地规模控制、加强土地储备的办法,就是通过完善制度建设,防止问题出现反复;
在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方面,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有序推进”;
在给投资降温的同时,努力刺激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经济规律性东西的准确把握,使临汾市委的执政能力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赢得了高分,并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1至9月,全市我市生产总值完成275.2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8.1亿元,增长20.6%,财政总收入截止9月底达到81.8725亿元,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汾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临汾特点的改革发展之路,临汾经济发展已经全面迈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区间。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松,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从稳固执政基础的角度,他们看得更深更远。他们响亮地提出了“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宏伟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临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实施科教兴市是临汾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战略,是临汾未来发展的新的源动力。按照这一战略,到?2010年,全市科技三项费用将占到财政总收入的2%左右。并积极开发应用信息、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等关键技术,支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形式、项目为载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为支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设立临汾科技创新基金和市级科技进步奖。实施科技“星火富民”工程,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实施“科普惠民”行动计划,提高公众科技素质。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特别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实际就是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目标就是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众提供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着重解决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其核算内容包括:企业收益贡献、人力资源贡献、对所在地区贡献、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反映提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为全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提供了信息保证。大力推广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就必须真正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作用,以法制的力量来推进企业实施。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报表体系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反映不足,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比较全面地披露有关社会责任信息。基本确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体系的企业,从其所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资料看,普遍表现为信息披露的模式单一,披露的内容不够充分。大部分企业都通过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没有通过具体的会计方法披露量化的会计信息。另外,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体系也缺少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目前,企业交纳的排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这些能够具体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项目。直接结果就是相关信息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利于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监督,更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立。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中,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基本没有体现。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及其他效益;而社会成本则主要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这些内容基本能够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核算指标
(一)企业经济责任
1.企业对投资者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等。
2.企业对债权人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等。
3.企业对政府的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销售利税率、资产纳税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
4.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指标,包括资本增值额、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
(二)企业法律责任
1.小时工资率,反映企业是否执行企业所在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法律规定。公式为:小时工资率=某职工月工资额÷该职工月工作小时数。在实务中,为减少计算的工作量,只需计算企业工资较低的职工小时工资率即可。有些企业实行计件工资,职工月工资额为该职工月内工作时间得到的计件工资总额。
2.工资支付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劳动法规的遵守情况。公式为:工资支付率=已付工资总额÷应付工资总额。
3.法定福利支付率,是指按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职工享有的医疗卫生、困难补助等福利。公式是:法定福利支付率=企业已支付的法定福利÷职工工资总额。
4.社保提取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公式是:社保提取率=企业已提取的社会保障基金÷按相关法律规定应提取的社保基金。
5.社保支付率,反映企业是否有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违法行为。公式为:社保支付率=已付社保基金÷应付社保基金。该指标值越大越好。
6.资产纳税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公式为:资产纳税率=企业纳税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7.税款上缴率,分析企业是否有挤占挪用国家税款的违法行为。公式为:税款上缴率=已交纳税款÷应缴纳税款。
(三)企业生态责任
1.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反映企业生产对材料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主要材料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
2.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反映企业生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
3.材料用废率,反映企业对资源的珍惜和节约程度。公式为:材料用废率=可循环使用的废旧资源加工的材料÷材料消耗总额×100%。
4.单位收入耗能量,反映企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耗能量=企业能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5.单位收入耗水量,反映企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耗水量=水资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6.单位收入排废量,为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反映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所承担的生态责任。公式为:单位收入排废量=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主营业务收入。
7.环保投资率,反映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公式为:环保投资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
8.单位收入研发费,反映企业对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责任。公式为:单位收入研发费=年研发费÷营业收入。单位收入研发费越多,企业的开发力度越大,为人类进步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反之,越少。值得注意的是年研发费的确定,包括计入管理费用的研发费和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研发费。
(四)企业伦理责任
1.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公式为: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总额÷职工人数。
2.单位员工利润,反映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公式为:单位员工利润=利润总额÷职工人数。该指标值在不同的行业差别较大,其评价标准为所在行业的平均单位员工利润。
3.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反映企业员工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公式为: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本年度单位员工利润增长额÷上年度单位员工利润额×100%。
4.员工工资增长率,反映企业员工对企业增长的利润的分享程度。公式为:员工工资增长率=本年度员工工资增长额÷上年度员工工资额×100%。该指标值以高出行业平均水平和物价上涨率为好,同时与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增长幅度是否一致。
5.就业贡献率,衡量企业运用全部净资产为社会公众提供就业的能力。公式为:就业贡献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平均净资产×100%。
6.捐赠收入比率。公式为:捐赠收入比率=慈善与公益捐款÷企业收入总额×100%。指标越大越好。
(五)企业其他社会责任
1.职工劳动生产率,为企业收入总额与职工总人数的比值,间接反映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社会责任。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有效利用了劳动力资源,对劳动者素质进行了合理的提高,反之亦然。
2.社会贡献率,用于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缴纳的税金、净利润和捐赠支出等。
3.社会积累率,用于衡量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多少用于上缴国家财政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从而直接或间接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公式为: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与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和÷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其中上缴国家财政总额包括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其他税费等。
(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利润
1.经济盈余,是指企业一般意义的经营盈余,企业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和费用之后的剩余。
2.扣除对职工的社会责任后盈余,是在经济盈余基础上扣除支付给公司职工工资、福利和教育、保险等支出后的剩余。
3.扣除对社会成员责任后盈余,则是在扣除对职工社会责任后盈余基础上再扣除企业为社会大众所支付的捐献、赞助等。
4.扣除环保责任后盈余,则是在扣除上述两项对人的责任后,再扣除企业为环保事业所支付的支出以及企业对环保状况破坏产生的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2][美]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著.黄煜平,朱中彬,徐小娟,何辉,李春玲译.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48-02
近年来,志愿服务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和倡导,正在成为一项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现代文明的世界性社会运动。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时代期待着中国能尽快迈入国际志愿者时代。十几年来,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时代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要能够保证长期稳定的发展,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从而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大学生志愿者得到了政府和校方的支持,这使得他们成为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这支队伍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高校蓬勃发展。目前大学生志愿者主要从事以下一些活动:
1.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主要采取公开招募、定期轮换、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组织动员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每期半年至两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服务。
2.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学生们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就近就便深入社区,以志愿方式提供多项内容的专业服务;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服务站达到了24 000多个,这些服务站与数万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共同构成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基层组织网络。
3.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大学生志愿者在重点区域开展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整治、清除白色垃圾等环保服务。
4.积极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中国各地数百万青年志愿者为上海《财富》论坛年会、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大型赛会提供了优质服务。
5.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服务。各地的志愿者们经常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康复中心等服务基地,为孤残群众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到居民集中的服务广场开展家电维修、普法宣传、网络培训、文艺演出等服务,到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开展志愿讲解服务等。
6.不断加强国际志愿服务交流。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加强了与国际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欧洲志愿者联盟等国际或区域性志愿服务组织的交流,先后派遣数批近千人次赴西欧、北欧和东南亚等有关国家考察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还动员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志愿者来华开展了环境治理、扶贫、社区服务等工作。志愿服务正在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
二、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效果,我们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中进行了调研,调研主要采用问卷和座谈的形式,我们发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比较“普及”但还不“深入”。在问及是否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问题上,14%学生选择了“经常参加”,有47%的学生选择了“参加过,但很少”,还有26%的同学“基本没参加”,13%的学生“完全没参加”。
虽然大多数同学参加过这样那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达到了数量上的普及,但是真正坚持参加的同学却并不多。铺天盖地的志愿者活动对多数学生来说仅仅是一种点缀,并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面窄,参与不深,作用与潜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一些服务内容仍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专业性、技能性不突出,使活动流于形式。
2.大学生希望通过志愿者活动提高综合能力的愿望得不到充分实现。大部分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都需要志愿者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或者对活动的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此,许多主办方便推出了相应的培训项目。在对于培训项目效果的问题上,有32%的被调查者选择“有所收获”,有62%的同学选择“效果一般”,有4%的被调查者选择“培训没有太大意义”,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浪费时间,再也不会参加了。”总体上看,大学生志愿者希望通过志愿者活动提高综合能力的愿望得不到充分实现。
3.适当的激励措施还没有得到实施。志愿者活动是自愿的、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但是适当的激励措施也是必须的反馈机制。在被问及“希望志愿者活动采取什么奖励措施”这一问题时,有2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津贴”,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同学们都不希望自己要支付路费,餐费,有40%同学希望得到“有关活动纪念品”,14%的同学希望得到“志愿者活动证”,9%的同学选择了“工作服”,这些可触可见的美好回忆给参与者们带来的是无疑一种自豪感。除此外,有17%的被调查者希望“得到学校的相关肯定”,他们希望能在参加志愿活动之余,也缓解一下学业上的压力和得到应有的鼓励,从而更好地激励他们去继续参加更多的志愿者活动。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
(一)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动机,做到以人为本的发展
尽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目的并不是求得某种回报,但激励机制作为对志愿者作为的一种褒奖,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支持和肯定。因此,需要建立各种激发个人内在需求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度设计,一方面强化对志愿者持续服务的激励,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到志愿者队伍中来。这些激励机制应包括:
1.加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志愿服务认证制度以及志愿服务考评体系,使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创造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志愿者的资料应该建档立库,详细记录注册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以及他们希望参与的志愿者活动和希望锻炼的能力,并把他们分门别类,建立提供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家政服务等不同项目的专业服务分队。运用注册认证制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约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和途径,并在服务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认可。这样不但有利于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还有利于全面掌握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情况的基本信息,建立动态的志愿者资源数据库,以便日后有针对性地通过志愿者活动对青年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
2.各志愿者组织要设计好的项目吸引优秀人才,充分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潜能,给予他们想要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同时明确每位志愿者的职责范围,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体现效益与效率并重的原则。
(二)规范培训机制,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做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发展需要依靠一定数量的合格的志愿者,而只有完善的管理才能造就一支优秀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因此,青年志愿者组织要从组织自身开刀,改变工作作风,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筹资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制定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创造激发志愿者工作动力的环境。在志愿者管理方面,一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技能培训,赋予他们一定的工作自;二要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归属需求和认同需求。唯此才能产生真正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志愿者活动才能获得持久稳定的发展。
(三)强化保障机制,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法律化进程,做到可持续发展
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必须加强有关政策的制定,确保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当前全国情况而言,加快推进各地乃至全国志愿服务立法的进程,致力于从法律角度保障志愿服务事业长期深入进行,是构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青年志愿者的呼声。法律内容需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1)明确规定志愿者和有关服务单位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2)维护志愿者的权益,涉及志愿者的学习、生活、工作、劳动保护、人身保险、医疗等相关保障。(3)财政、捐款与合作政策,对乐于志愿组织提供资金或物质支持的企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鼓励社会或企业关注志愿服务。(4)激励或优惠政策,激励很重要,必要的和肯定的奖励能激发大学生参与并持续志愿服务,对社会其他成员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总的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其益处是有目共睹的。为了确保青年志愿服务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就要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日渐成熟,以更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参考文献:
[1]谭建光.构建和谐社会与志愿服务发展专题研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3):3-7.
[2]于良佐.志愿服务立法及其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7,(9):43-46.
[3]张惠,刘敏.增强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活动效率的对策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8,(2):25-28.
[4]于红莲,等.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8):59-60.
[5]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9):12-13.
[6]江汛清.国际志愿服务及其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30-35.
Constructing the Permanent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on the View of Scientific Thought of Development
HOU Dong-xia, ZHANG Yingb, REN Weic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b.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我国教育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思想的不断改变,我国的教育也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教育,坚持 “学生为本”、“教师主导”,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学应这是由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指科学的思维与教育理念,其次是指科学的管理方法、原则、策略、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校教育者是人,被教育者也是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学生为本”,强调的是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全面、真实的本质,同时加强学校文化管理,建立和谐的校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者满意、被教育者满意的教育。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首先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教学的定位来讲,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学生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人的教学,是一种“人为的”且“为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学生为本”理念摒弃了以往教学中“以物为本”、忽视学生需要的弊端,转为对教学主体性对象学生的价值的重视和回归。“学生为本”,要求教学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坚持学生是教学的最高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
就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由学生的地位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核心的组织系统,无论是自身系统,还是教学过程,教学的对象始终是学生,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在这里,“主体”包含三层含义: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动充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时间和空间,他们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以配合教师的面目出现,完成某种特定的表演,它的活动指向是内在的、自身的;学生并不是被动地完全受制于或者听命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学生还是他人发展的促进者,每个学生通过展示差异并与他人共享差异,不仅自身获得发展,而且也可以为他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他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完善,以往以发展政治、经济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发展观,已经让位于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首要目的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将这种观念贯穿于现代教学,体现的是更加重视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并把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核心,通过培养具有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教学的价值追求来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活动更多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目的是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致力于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本,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本,出发点、兴奋点和落脚点都不在学生,而在学生的身外之物――知识传授、教师兴趣、教学任务、分数,以及只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能力,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见物不见人”,只注重“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将认识、知识作为第一性的东西,培养的是“单向度的人”的错误倾向。建构学生充盈的精神世界和整体生成,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首要价值追求。“学生为本”作为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内在属性的深入挖掘,包括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中所蕴含的各种利益与属性等,由追求知识目标向注重学生发展目标转变,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力量、发现学生的价值、发展学生的个性。
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的、人文的、充满人性关怀的管理,学校的一切都要高举和谐的旗帜,让文化的、人文的因素渗透在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和谐发展,就是要以文化为渗透,取得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学生在学校每天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收获态度,感受情感,树立价值观,就是在文化的引领下取得的和谐成长。再比如,教师浸润在良好的学校文化中,寻求自我价值的良好实现,获得文化的更是人性的赞赏和褒奖,进而不断激发自我价值的展现,实现自身的专业需求和发展。
中学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实行文化管理,学生为本的主体发展,才能持续、高效地发展,才能加快内涵发展,提高管理效益,才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品味,使其自身的精神和习惯促进自身发展,达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培养国家栋梁人才的重大责任,如果将科学发展观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于下一代的培养意义重大。在教育教学理念中,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因此坚信用科学发展的观念指引教学过程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以下是笔者将科学发展观应用与实验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和传统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而“生物实验课是最能体现探究式的教学方法”[1]。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新教材更加突出这一点。然而实验教学(包括教材中的探索性实验)中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弊端,桎梏着实验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即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甚至结果都是已知的,学生难以激起探究的兴趣,更不要说开展探究式教学了。如何在传统的实验教学基础上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创新和实践,这也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研发者。就上述实验而言,教师以直观的实验现象刺激学生的视觉,并创设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对照教材实验原理,步骤等的基础上寻找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种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思路是克服当前生物实验弊端的有效手段。
反思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培养生物实验能力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新课标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陈皓兮先生在《中学生物学教学法》中将实验作为培养学生生物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生物学实验不仅仅是培养生物学能力的载体,也是培养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学生实际,分析挖掘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上述实验中,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实际分析,认为学生的实验操作不准确以及对实验结果缺乏认知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需要加强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因此编制了“自我监控”表,在此表中教师将监控能力的陈述性知识和实验具体操作有机结合,使监控能力训练渗透于实验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反思三结合生物学实验特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体现“以人为本”。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有着丰富的内涵,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查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使我们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启迪。一、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目标及方法的选择,都应从学生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关注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的有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是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关心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师也是学校发展的资本,学校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基地,活动层层推进,多种形式,为教师的全面、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发展目标的引领,学校的整体发展更需要借助于每个教师发展力量的推动。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教学常规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抓实教学五个环节,具体地说,要严把“五个”关口。一是要严把集体备课关,理顺集体备课的流程,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性督查;二是要严把课堂教学关,坚持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建立课堂教学的监控机制;三是要严把作业的批改、讲评关,作业选择要精,批改要细,讲评要到位;四是要严把辅导关;五是要严把测试关。在教学中要统筹兼顾各个环节的工作,但是要突出课堂教学这个中心“聚焦课堂,聚焦有效”,杜绝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能持续提高的基本要求。升学率、合格率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主要通过高考成绩来体现,因此,毕业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要实现高考升学率的持续进步,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抓好基础年级的教学工作,要想方设法提高基础年级的教学质量。教在基础年级,想到毕业班;宁愿低年级学得辛苦一点,要让毕业班学得相对轻松一点,这些工作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如果基础年级的教学工作没搞好,寄希望于毕业班一年搞突击,那是很难奏效的,即使高考成绩能上去,那也要付出多于平常几倍的劳动代价,这样就很难达到和谐的境界。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谐发展,持续发展,这对于指导教学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对于教学常规的检查力度是比较大的,有些教师有一种被迫的、被监督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到教学常规对于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观点是管理的力度不能减小,但管理的方式可以不断的更新。在教学常规检查中要更多的关注质量,多发现教师教学中的亮点,多鼓励教师创新,用发展性的观点来评价教师,这样可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如果能达到这一步,那就是一个和谐的境界。尽管升学率提到很高的位置,但它并不是学校工作的全部。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除了成绩之外,还要看学生竞赛成绩,教师的科研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要实现教学工作的和谐,就需要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来抓这项工作。既要抓好日常教学工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抓好竞赛辅导工作,培养拔尖学生;既要抓好课堂教学,也要抓好课外活动;既要抓好课本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总之,要统筹安排,使教学的各方面工作能协调发展。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就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1、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要以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考试考查等各个环节都要把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检验的标准。2、师生和谐共同发展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的是首先是学生,同时也包括我们广大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是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完成的。教师要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不仅要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地从一个教师成长为教育行家,要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要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必须具有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如果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服从,这样的教师难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四、用科学发展观对照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科学发展观
要求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对照检查当前课堂教学,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发展的实际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制定学生发展目标,目标常常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人为地制造了学习困难,使大批学生感到知识难学甚至厌学。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注重讲深、讲透、追求“全面、系统”,其实这种教学是非常不科学的,学生初次学习这些高深的理论,怎么能学深学透?知识的学习、消化有一个过程,需要反复循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通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全面正确理解概念和规律,不可能一步到位。2、重理论、轻实验有些学科是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实验很难开齐开足,更难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开展了。为此建议要加大仪器、设备的配置力度。当前在微机、网络建设方面舍得投入,认为微机室、校园网建好了学校就现代化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却投入不够。其实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实验重视不够。演示实验能省就省,甚至在黑板上讲实验。一个概念的提出,有一个深刻的思维加工过程,如果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抓住现象的本质,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建立概念。实验的作用很多教育学家都提到了,需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3.重教师教,轻学生学当前我们比较重视教学研究活动,甚至一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教师也比较重视教的研究,而很少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一个知识点,既要考虑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还要了解、预测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的思维障碍在哪里。据了解,很多学生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教师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新概念,他们要用自己的方式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而教师往往会用自己的理解去强加给学生,一个知识点对教师而言非常简单对学生而言可能就很难理解。广大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了解学生是怎样理解问题的,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4、重视横向比较而不是纵向评价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看重考试成绩和名次,而不少管理者、教师、家长过于看重学生考试名次、分数,却忽视了考试的激励功能。考试分数和名次,不应成为学生学业的唯一评价依据,评价一个学生还应当看到他过去的基础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不仅要横向比较更要纵向评价,看到学生的进步,评价出学生学习的信心来而不是加重学生的无助心理,还要与学生一道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看到希望和努力的方向,让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这样才算达到了考试的目的,才能让学生收到激励不断学发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强化常规过程,在本质工作中找问题、找差距、找出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大力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在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上下功夫,让教学管理工作稳步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
[摘 要]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技能以外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不重视。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在找到工作时
>> 循证教育学指导下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程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口才与演讲课程教法初探 高职院校“演讲与口才”教学实践探析 高职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女性主义教育学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演讲与口才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职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中的精讲多练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探析 论创新教育方法指导下高职院校后进生的转化 群众路线指导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 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学前教育学生的指导与沟通 消防院校《演讲与口才》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演讲与口才”课“五结合”训练模式探析 浅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 项目化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英语学习网络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汉译世界名著丛书.美学.第三卷.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第一版.1981.7.1.
[4]方言.演讲与口才.[M]中国科技出版社.2000.10.1:55.
作者简介:肖丽(1982―),汉族,湖南娄底双峰人,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一、引言
当前形势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各行各业工作的有力保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在教育上,其本质和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科学教育发展观的这一鲜明特点,为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明确了价值取向。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本世纪初在我国各高校开始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其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作为外语教师,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二、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Heloc 1981),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确立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此后,国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自主学习进行了阐释?在Little看来,自主学习表现出三种能力,即进行客观的?评判性反思的能力,作出决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 Littlewood将其定义为“学习者不依靠老师而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美国研究自主学习的权威心理学家齐莫曼(Zimmerman)提出,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元认知指的是学生能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自我反思,包括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动机是指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求知者,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行为是指学生能够自主地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最佳环境。
由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帮助他们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积极主动的努力达到此目标,以求得自身的发展。这一点正是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思想,即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学外语学习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课程要求,大量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课外学习来完成,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教师形成了过度的依赖,被动接受远远多于主动探究,不具备独立承担学习责任的能力,到了大学阶段突然开始接触自主学习势必会感到困惑和茫然。因此,从学生需求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学生实际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成为现阶段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国内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培养中的不和谐现象
近些年来,随着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的展开,许多学校开设了网络自主学习课程或自主学习中心,有关自主学习培养的实证研究也日渐增多(王笃勤 2002,张彦君2004,高鹏2005,黄勇2006等)。通过文献检索、录像、课堂观摩、教师、学生访谈等方法的综合应用,笔者调查了现阶段国内普通高校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着几个突出的不和谐现象。
1.硬件环境与软件管理失衡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模式使原来封闭的教学环境变得自由、开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几种国家规划教材都建立了配套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很多教师认为,有了这样好的平台,只要告诉他们各个模块的功能,放手让学生去学就行了。因此,很多学校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硬件投入上,而忽略了软件环境的改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没有教师的辅导和监控,只有网络管理员维持秩序,自主学习有名无实。自主学习与自学有很大不同,需要学习者主动地、有主见地去学习,而不是去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地学习,更不是自由散漫地学习。只提供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并不能促成真正的主动学习,对于学习过程的管理是网络硬件环境本身远不能实现的。
2.教师角色需求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矛盾
虽然大多数教师已熟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实现这一指导思想则一知半解;对自主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讨论中,诸如“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协调者”等名词随处可见,而对于如何转换角色很多教师却感到茫然。单纯地从理论上告诉教师该怎么做无济于事,如果教师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没有任何宏观及微观计划,就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达到新角色的要求。
3.自主学习培养与课堂教学相脱节
学习者自主是一个不断积累、生成、调节、完善的动态过程,并非短期培训就能取得明显效果,而是要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然而,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并没有将自主学习培养融入其中。虽然自主学习平台包括了课本内容,但调查表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与课堂任务衔接不紧密,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没有学习策略示范讲解,更没有相应的自主学习效果检查和反馈,一些学校甚至实行“听力零课时”。这样一方面大力宣扬学习者自主,而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很少采取培养自主能力的实际行动同样是自相矛盾。自主学习培养必须纳入日常教学。
4.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机制与自主学习过程相冲突
多年来,外语教学中的评价主要是测试形式的终结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单纯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考查,重结果,重成绩,而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学习态度、情感目标的达成等方面重视不够。对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评价,虽然有将形成性评价用于自主学习培养的探索(周娉娣2005),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只要学生有上网学习记录,或者完成了某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就会得到相应的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已不能满足自主学习培养的需要。评价的滞后已成为自主学习培养的最大障碍。
四、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来看,外语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外语学习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影响自主学习的各个因子,将自主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学习策略为纲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评价等环节系统规划,突出自主学习培养的中心地位。
1.激发内在动机与策略培训双管齐下
统筹规划就意味着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根据自主学习的内涵及其影响因子,“想学”是“会学”的前提条件(庞维国2000),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强,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就越强。而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多属外在动机型,他们把通过考试、就业当作英语学习的动机。因此,强化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包括对英语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是自主学习培养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习内容更真实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中有关于广告的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先播放几则英语广告的视频,让学生猜测对应的商品名称,再分析广告策略,最后小组合作设计广告词、表演广告。学生可在此过程中锻炼思维,体验应用英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在学习策略中,又包含管理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以及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认知策略,这些策略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培训中,既要关注计划、监控、评价、反思等宏观管理策略对英语学习的长期指导作用,又要结合具体任务,示范猜词、推断、总结归纳等常用认知策略对各项技能的促进作用,鼓励学生尝试应用新的学习策略并经常反思效果。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逐步实现自主。
2.显性培训与隐性培养集为一体
自主学习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必须统筹规划培训形式,使“显性培训”与“隐性培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显性”培训中,开设“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训课程”:对新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前相关培训、开设学习策略培训类选修课程,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在“隐性”培养中,将自主学习有计划地融入常规教学实践,使自主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效衔接。以听说教学为例。在网络自主学习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听力任务,督促学生及时记录听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同时了解学生听力策略应用情况,以此确定授课重点。在听说教学课堂,不是简单地重复听过的任务,而是以说为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检查学生对所听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示范预测、获取大意、猜词、推断等听力策略,再补充听力练习,巩固所学策略。面授后的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选择听力材料,实践所学策略。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3.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相结合
提高所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但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智能结构、认知风格等各不相同,英语自主学习的方式也会各有偏爱。策略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要尽量顾及班级内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示范应用不同策略完成同一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反思每一种策略的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布置不同的自主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例如,对于音乐智能强的学生可以借助他们对韵律、节奏的敏感性将授课内容改编成歌曲或歌谣,而对于视觉空间型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把听或读到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样既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4.多元互动评价贯穿教学始终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纳德曾指出:评价应该是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不应该是在一个学期课程结束后外加的内容。在学生自然地投身于完成那些十分吸引他们的习题、专题和作品的背景下进行评价,才是最理想的评价。对于自主学习的评价,也应该体现在日常教学的整个过程,作为教师确定教学重点、评定学生进步状况、反思教学效果的依据。评价的内容应符合自主学习的内涵,同时兼顾外语学习的特性,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语言应用的进步状况等。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自评、小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体现师生、生生互动和参与。要以教学目标为参照,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设计评价量规,对于有代表性的学生成果,形成可以长期保存的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别优生和差生,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以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限度的发展。
五、结语
素质教育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自主学习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多方的协调合作,落实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作为教师,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掌握自主学习的内涵和培养方法,平衡教学要求与学生需求的关系,结合具体条件统筹规划自主学习培养的步骤。只有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贯彻到自主学习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借鉴国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出适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自主学习培养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R].2007,10.
[2]李瑾.论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太原大学学报,2005,(12).
[3]冯伟福.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12).
[4]朱品一.信息时代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报,2007,(5).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指引我们在推进科学发展进程中始终不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永远为人民谋幸福。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前进。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第一要义、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是有机统一的。这要求我们始终要把人民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更多更好的发展来回应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公平和正义。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根本目的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安排工作进展、评价工作结果,推动以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
十报告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针对报告中所提出的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科学发展、人民满意,以及具体提出的六项任务,高校一定要办成一所负责任的大学:一是对国家负责。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对社会负责。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我们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凡是有人民需求的地方,就是我们要重点加强的地方;凡是人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我们要下决心改革的地方。同时要面对行业社会实际的需求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实用人才,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三是对学生负责。学校办学要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特别是对学生而言,要把质量放在首位,体现教育公平,让学生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极大提高就业质量,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要衡量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是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当前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对于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独立从事复杂的技术应用及管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高端职业人才。既具有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关要求,又具有职业人所必需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及职业技能等,要将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整个过程。第二,要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特色发展的关键,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专业结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第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在教师,这是促进内涵式发展的工作重点,要解决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结构问题和相关制度问题。第四,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切忌大而全,不要千校一面。要充分把握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异同,校际之间的不同。
结合高职教学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1.更加明确学校办学方向,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在十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这些是对高校办学思想和方向的重要阐述,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些思想,才能够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使高职教育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2.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多方面入手,治理在教学科研中普遍存在着的学术道德行为不端的现象;增加教师对教学工作精力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特别是要在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的教学设计狠下功夫。
3.实现北京高职异地高考,积极推动农民工平等接受教育
“农民工”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生力军,随着现代化产业的调整、发展,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关乎着社会的建设水准、关乎着产业升级、调整和发展。让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提升文化层次,使之成为高素质现代化产业工人,需在政策、教育渠道方面采取多种有效的举措。例如,允许农民工不受户籍限制在北京跨省报考高职院校;将农民工教育纳入职教体系,建立农民工职业准入制度等。
4.教学管理要体现教育公平,要人性化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在招生就业、专升本、选择专业、评优等方面,要有健全的制度,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保证每个学生的平等权利。在教学相关事项如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等,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些都是教学管理决策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5.实现四年高职本科培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搭建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而努力。积极探索“3+2”的中高职衔接,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分级制改革实验等工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协调发展,积极构建人才培训基地,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充分发挥优势,在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下岗人员等再就业方面充分满足各类人员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6.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实训室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中,要充分体现这一重要的学生培养目标。这是一条工作主线,应贯穿在整个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当前职场上普遍的诚信操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无疑也是影响我国各个行业发展的重大因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应达成的标准和质量规格。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教学目标有“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维度,四维目标不是割裂和独立的四个方面,而是互相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该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确定四维目标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根本,要适合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如进行七年级下册《平移》的教学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①了解平移的特征,能发现特殊图形的共同特点,并能根据这个特点绘制图形。②能发现、归纳图形平移的特征。
(2)数学思考: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图形平移的过程,发现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态度:学生经历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勇于探索。
这四个目标是紧密相连,更是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这个中心,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又要让学生会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了解数学的价值。
二、安排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仍然要以学生为根本,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在教学环节中,充分以学生为根本,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思考交流、观察类比,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化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小结数学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小结,指的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数学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结既是本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来继续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准备,也是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所以,课堂小结同样要以学生为根本,应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小结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知识和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即只会看、会想,不会做,也就是所谓的“一看就会,一说就懂,一做就错”的情形。若教师在课堂小结时,采用提问的方式,比如“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方法,还有哪些疑惑” ,或者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性知识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等等。打破以往一节课的最后是由教师归纳小结的习惯,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还能巩固学生对新课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控,为下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的改进提供研究素材。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激活创新能力。因此数学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方法的再现,而应紧紧围绕学生,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引向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开展归纳概括和探究尝试。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让学生小结自己的思考过程,题意的理解过程,完成学习活动涉及的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活动中联系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推理、运算和数学语言表达等等。只要这样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创造出更多有效的课堂小结形式,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布置好家庭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还是要以学生为根本,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不能完全一样地对待,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布置一些基础题,简单题,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思维的题目。通过这样的分层作业,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实践证明,家庭作业的布置采用分层作业的方式不仅适用于学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并能激发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兴趣,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同时分层作业的布置尊重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数学教学设计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充分的关注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设计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孟祥静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2]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一次改革,更是一次挑战,我们一线教师不仅要有勇气迎接挑战,而且更要进行理性思考。我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认识和实践,从党的指导思想上看就是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
一、迎接挑战与理性思考: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充满勇气和热情,同时,也应对新课改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新课改必然会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同时,更应清醒地意识到,新课改作为新事物,它的成长仍需一个长期、艰巨的发展过程。对新课改的实践,我们很有必要经常对它进行理性思考,以确保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尽量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陷入误区。
二、抛弃旧理念与把握新要求:要适应新教材的一些重要变化
1.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以往教材以学科教材为本的倾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体现“以行动引导为导向”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要求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落实到行为实践上。
3.体现“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把“实践活动”设计作为新编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材呈现形式的改革。
4.正确看待体系不明的现实,体系不明并不是没有体系,我觉得教材体系是蕴含其中的,我们不能只看表面。不成体系的教材不能称其为教材,更不能称为一个学科。体系在哪里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挖掘,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教材内在的逻辑体系挖掘出来,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使学生形成关于本学科的系统知识,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否则杂乱无章不成体系,学生不可能真正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更谈不上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更新观念与正确实践
1.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但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有的讨论难度较大,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又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讨论热热闹闹,但该讲的未讲清该听的未听清,课堂难以驾驭,教学任务难完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实效性。若是哗众取宠,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难以形成。
2.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应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然而,有些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误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愈少愈好,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能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对教师则是一种新的挑战。它对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深刻挖掘教材内容,掌握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3.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种观点认为,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发展是对立的,不利于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改不需要落实“双基”。事实上,从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看,知识是最基础的,方法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能力则是在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的产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方法和能力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9-1
(一)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的研究 王晨(2010)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做了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对会计人员提出的具体要求,从而寻找当前独立学院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
(二)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 赵峰(2010)认为当前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观念陈旧、教学模式落后、从业资格门槛过低、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胜任能力的新要求等问题,并提出会计人才培养应注重国际规则、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和会计信息化等方面的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以造就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科学发展观下会计教学改革的研究 何威风(2010)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会计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认为会计教学应该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下的会计教学改革内容进行了分析。
(四)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研究 颜莉(2010)提出应推行“探究—互动”会计教学模式,认为案例教学是推动其顺利开展行之有效的途径,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与教学目标、会计理论、现时的经济活动和国际会计案例相结合的原则。
国内学者研究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很多,但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三本高校会计专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检查和评估、教学考核等方面多角度、多渠道探索三本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二、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虽然很多三本高校都纷纷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还存在着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理解不够深入、具体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思想品德、综合素质与学生知识、能力进行兼顾,没有将教书和育人真正联系起来。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去教学,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为严重。正因为很多三本高校教师没有准确理解学校的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无形中割断了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设计不够合理 很多三本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课中职业道德教育和数学教育过于弱化。部分高校将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案例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这种设置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这些课程是无关紧要的,达不到警示会计学生的目的。又如,很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压缩了数学课程课时,甚至删减了部分数学课程,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得学生在以后的研究生考试、注会考试等道路中严重受阻。二是专业理论课程过于狭窄。很多三本高校对于会计本科(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课程设置根本没有体现其注册会计师方向的特色,达不到合理知识结构培养目标的需要。三是校内实践课时过少,校外实习基地缺乏。很多三本高校实践课程比例不足15%,甚至达不到10%,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课堂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包括有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不同的科目和内容,课堂的纪律,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学习困难生的教育,课堂上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等等方面。我觉着课堂管理的核心用四句话能较好的概括,那就是:博大的爱心,精深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高尚的师德。
首先,课堂管理要“爱”下当先,爱是一切的源泉,爱教育事业,爱学生。有了爱心,我们就会想方设法的管好课,上好课,出好课,就会想方设法的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艺术,来征服学生,赢得学生。无论遇到怎样的课堂环境,无论遇到怎样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捣蛋生,学习差生,有了爱心,一切都能被爱的热流所化解,所克服。目前从实际现状上看,要让老师爱不学习的学生;爱捣蛋的学生,确实不容易,但从老师们的长期实践中,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范例,很值得大家借鉴。爱我们的事业,爱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天职,希望老师们爱每一个学生吧,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永远无私,爱每一堂课吧,就像热爱生活一样永远执着,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让课堂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