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篇1

第一,投资快速增长。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比2001-2007年平均增速高出近10个百分点。

第二,消费增长平稳。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个百分点。考虑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因此,剔除价格的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仍高于2008年各月的实际增长水平。在国家“家电下乡”等扩大农村消费政策有力推动下,农村消费增速已连续4个月快于城市消费增长。

第三,工业运行呈现低位趋稳态势。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其中3、4两个月增速分别为8.3%和7.3%,均高于去年后两个月和今年1-2月增长水平。

此外,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PMI指数连续3个月超过了经济扩张和收缩分界线,汽车消费和资本市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暖迹象。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基本遏制了快速下滑的态势。但能否就此判断我国经济开始企稳回升、进入持续上升通道呢?在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上,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要注意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是出现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更迭,如此循环往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是一种客观存在。奥地利经济研究所近期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1977年“西班牙经济危机”、1992年“日本经济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四次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和有较大影响的经济事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危机造成工业生产力下滑的时间平均持续2年,工业产值跌幅为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经历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三次冲击。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回落(GDP增长下降1.5个百分点),1999年经济增长延续下滑态势(GDP增长下降0.2个百分点),2000年、2001年经济开始稳步复苏,到2002年回复到9.1%的较高增长水平。尽管对我国经济复苏时间存在诸多争论,但一个共同的判断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亚洲金融危机,因此,我国经济实质性复苏还面临很大困难。

另一方面,要注意支撑经济进入合理增长区间的动力是否可持续。从当前的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需增长强劲,外需持续走低。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最近几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左右(按照支出法测算的外需贡献率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例如,无法衡量大进大出和小进小出对经济活动的不同影响)。根据我们的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因此,在我国经济的回暖历程中,进出口的走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持续下滑。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24.7%。其中,出口同比下降21.8%,进口同比下降28%。5月份当月,我国出口下降26.4%,与4月份相比,同比降幅加深3.8个百分点。

从对外贸易的区域结构看。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贸易额下降更为明显。1-4月,我国与欧盟贸易额下降21%;与美国贸易额下降16.2%;与日本贸易额下降23.8%。但我国与东盟、韩国、台湾地区、印度、俄罗斯、巴西贸易额分别下降了27.1%、28.1%、40%、30.4%、41.6%和25.4%。可以看出,全球经济衰退已严重影响到国际贸易,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仍很严峻。

新出口订单指数通常可以用做反应出口形势变化的一个先行指标,4月份的数据显示,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1%,继续保持了上升态势,并接近扩张的临界点。根据2006-2009年数据,计算得到的出口增长率与新出口表定单指数的相关系数表明,二者时间变化的时滞效应约为3个月。按照这样的判断,下半年我国出口进一步下滑的空间不大。

二是中央投资强劲,地方配套困难。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的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短期保增长、长期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预期政策目标,关键在于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激励措施。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规划基本可以迅速贯彻和实施。这样,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落实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

审计署提供的数据表明,4万亿投资计划在具体落实中,中央投资资金到位率94.01%,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只有47.98%。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可能导致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或者已开工的项目进展缓慢,使新增投资项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财政”遇到了困难。随着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萎靡导致的土地转让收入下降,使得地方财政难以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目前我国的地方和社会缺乏有效的市场化配套投融资机制。现行《预算法》等法律限制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融资、发行债券、市场借贷,因此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规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税收返还等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基金等方式配套投资。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确保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到位,那么,中央投资一方面可能不足以引导实现保增长、扩内需等预期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威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以及在长期内抑制居民消费能力。

三是国有投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尚未有效激活。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2009年1-5月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0.6%,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高7.7个百分点。国有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政府投资起着先导作用,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民间投资能否有效激活。没有民间投资的配合,国家促内需、调结构的目标也不容易达到。民间投资多集中在批零贸易餐饮、建筑、房地产等一般竞争性行业。近期的数据显示,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的局面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以房地产投资为例,2009年1-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只有6.8%。民间投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资金不足,大量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而另一方面,一些行业门槛仍然太高,民间投资很难涉足。

二、宏观调控的方向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

连续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并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当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拉动和政策刺激效应的格局越来越明显,由此形成的产能过剩、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保增长仍然是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内容,但要避免急于求成,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在保增长、扩内需的同时,宏观调控更要突出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在积极推进和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做好政策储备,从容应对国际和国内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2

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应在全球背景下展开,并着眼于长期视角。最近,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性课题组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显著下降,并且与全球经济的联系逐渐加强。全球经济波动性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火车头”美国的经济增长趋于稳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以上特征通过对外贸易渠道进行传导。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对外依存度一直呈上升趋势,2006年外贸依存度达到峰值,此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就三大需求对GDP波动的贡献度而言,出口是贡献度最大的,伴随着进出口波动增长的是制造业的投资增长。1999年之后制造业投资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年后制造业比重超过房地产业投资比重。在外需稳定的前提下,进出口的增长效应在制造业投资两期之后显现。

次贷危机和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外需疲软,中国政府随后启动了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政策,这是危机后中国经济得以在高位小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从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看,2007年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形成完全相反的走势,反映了投资对冲净出口下滑产生的经济风险。

总结经济周期波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国内经济波动趋稳是融入全球化的结果,这一特征主要通过外需渠道传导;二是对外贸易的增长伴随着制造业投资的增长,这一阶段中国快速工业化主要受益于全球化的进程;三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了积极的扩大投资的内需政策,这是2008年后经济保持小幅波动的主要原因。

最终消费走势

对最终消费的分析,重点在于居民的最终消费,其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长期在75%左右。可以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相近指标对居民消费进行观察。从绝对额上讲,自1990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在2011年这一趋势还将延续。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经济一直持续增长,形成了消费持续增长的基础;二是从国民收入的要素法分析,尽管居民收入并不是所有要素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但也一直保持增长势头。2000~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80元增加至17175元,年均增长率为11.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53元增加至5153元,年均增长率为9.6%。尽管许多专家学者表示负利率使得居民存款财富缩水,可能会影响消费,但如果考虑收入流的增长,并不会对最终消费产生较大影响。

从增长率角度看,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大致维持在20%。这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周期波动性的研究表明最终消费对GDP波动的贡献率最低;二是消费的收入弹性逐渐降低,从长期趋势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收入增量部分用于消费的增量是降低的;三是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产品从以前“吃穿用”为主向“住行学”过度,这其中“住行学”的产品大都具有投资属性,在统计中并不被计入。综合以上各种因素,预计2011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略有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走势

高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特点,这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有关。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投资的主要驱动力是工业化过程,即制造业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2001年的14.4%上升至2003年29%的峰值,在产能形成后的一至两年,外贸顺差有显著增长。在此过程中,国内经济环境还伴随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以及要素资源的价格扭曲,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有着很强的价格优势,这就形成了经济增长投资和出口依赖症。

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外需疲软,制造业投资增长率大幅下降,以城市化推动的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亮点。以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为例,其中1.8万亿元为“铁公基”项目,1万亿元为灾后重建项目,2800亿元为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些项目都与城市化相关,占总投资的75%以上。这些投资并不是以财政全额拨款的形式下拨,此后出现了地方政府以投融资平台形式落实这些投资的现象,这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构成潜在风险,此后国务院提出了清理整顿的要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伴随着上述政策起落,经历了三个阶段:2008年的小幅上涨阶段;2009年的快速上涨和快速回落阶段;2010年的小幅回落阶段。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走势,结合2011年政策的新动向,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还将延续2010年的走势,甚至进一步下滑,其对GDP的贡献率将大幅下降。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制造业投资可能面临继续下滑。制造业投资与外需紧密相连,目前美欧经济前景依然不明朗,尽管外需存在恢复性增长的诉求,但恢复性增长不致引起国内投资的增长;从供给角度看,低成本无限劳动力供给的状态已经发生改变,这也使得传统制造业投资不具吸引力。二是商品住房投资将进一步下降,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加大投资,但后者不足以抵补前者。综合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两方面的走势预测,估计2011年房地产投资会有较大幅度下滑。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所下滑。其一,4万亿元投资的效应逐渐消退;其二,去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过快,国务院于2010年6月发出清理平台债务的通知,可能形成一些烂尾工程;其三,三个重要事件对去年的投资贡献较大,分别是玉树灾后重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而2011年全国并没有大的会展和体育赛事举行,这也导致投资下滑。

进出口走势

2011年的进出口形势将表现为:进口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出口增长率略低;但由于出口额的基数大于进口额,对外贸易依然保持顺差态势,估计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200亿美元以上。

首先,从对外贸易的历史看,自中国加入WTO后的2001年至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保持在200亿至300亿美元;自2004年开始贸易顺差每年保持700亿美元的增长,进出口增长率稳定在30%左右,形成稳定的增长趋势。此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在2008年下半年才显现,进出口增长率在2009年经历了最低谷,但自2010年初,进出口贸易又恢复到历史增长水平。

其次,受美国以邻为壑的政策影响,人民币升值面临很大压力。然而关于人民币升值及升值预期恶化中国贸易收支的看法,笔者并不赞同。这种理论在现实中能否成立取决于两个条件:其一,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是否完全传递,其二,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否成立,即价格变动是否具有数量效应。就第一点而言,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因沉没成本、市场竞争等,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很难传导;就第二点而言,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价格水平显著低于主要出口国,因此出口的价格弹性并不大,出口和进口的价格弹性并不大于1,从而“反J曲线”在中国并不存在。

综合以上两点,2011年对外贸易还将延续2010年的恢复性增长势头,由于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对外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能有负转正。

物价走势分析及其治理

2010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呈一路上升趋势,成为宏观调控的焦点。对此,须弄清此轮价格上涨是长期趋势还是短期影响,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及能否得到控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实体层面主要表现为贸易盈余的增长,在金融层面表现为储蓄率持续高于投资率。这决定了物价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从CPI走势可以看出,非食品类的CPI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以下走势,而每次CPI的大幅上涨都伴随着食品类CPI的上涨。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的CPI上涨因素是粮食歉收,全国粮食总产量在2000年至2003年一直保持在9000亿斤以上,2003年骤减至8600亿斤;2007年食品类CPI的大幅上涨主要归因于猪肉价格上涨,2006年9月全国范围内爆发蓝耳病疫情,导致猪肉出栏数和猪肉产量大幅下降。此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同样是食品类的价格上涨,而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归因于2010年初自然灾害导致的供给冲击。此外,由于资源类产品(如水、电、燃气)的价格上调导致居住类价格小幅上涨,但CPI中居住类权重仅为14%,因此并非CPI上涨的主要推手。

对于此轮价格上涨,许多学者将其归为通货膨胀,进而提出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进行打压的对策。对此笔者认为并不恰当:首先,由于此轮价格上涨是供给冲击造成的,作为总量政策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仅起不到抑制物价的作用,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产出波动;其次,一种观点认为部分蔬菜价格上涨是过剩资金的恶意炒作造成的,有必要收紧流动性,然而收紧流动性并不能根本上堵住这些微型泡沫的源头,恰恰相反,大部分蔬菜都是易损品,不易储藏,也不会成为长期炒作的对象;最后,部分学者认为物价上涨是输入性通胀的结果,对此应该通过提高利率、人民币升值减轻输入性通胀的风险。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国一直是小麦和大米的出口国,而大豆占据中国食品进口的50%以上,因此输入型通胀不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由此看出,货币政策并不是应对物价上涨的主要抓手。2010年11月19日,国务院的《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将对物价上涨起到抑制作用。首先,前五项措施都是应对供给冲击的,可谓切中要害;其次,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影响的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因为食品类支出在他们总支出的比重较高,而第六项措施即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主要针对优抚、低保人群;最后,针对游资恶意炒作部分农产品的现象,通知提出了加强价格监管等措施。

在以上政策作用下,物价上涨现象将是短暂的。然而,影响2011年物价上涨负面因素依然存在,甚至要强于2010年。不仅南方遭遇冰冻天气,而且北方持续干旱,这已经影响到冬小麦的播种,而北方16省耕地面积占全国近60%。此外,2010年年末的翘尾因素还将持续。总体而言,2011年CPI走势将呈现先高后低的走势,全年CPI不超过4%。

财政及货币政策分析

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是宏观调控的艺术。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就财政政策而言,积极的政策取向将发挥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的作用。2011年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包括教育投资、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养老保险体系的扩大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应用。以上政策取向与整个经济转型的大背景相契合,起到了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目前,东部地区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进行低附加值工业化的道路已面临瓶颈,而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的道路是必然选择。对此,公共领域的投入必不可少,在教育、医疗和养老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城市的服务经济也将获得大力发展。对于中西部而言,地区发展差异是最重要的议题,对此中西部应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带动民间资本的进入,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就货币政策而言,稳健是由“积极”转为“稳健”,实为紧缩的货币政策。从具体操作工具看,数量工具居于主导地位。价格工具让位的首要原因是市场仍然处于低利率环境,提高利率可能引致热钱流入;其次,过去提高利率的着眼点是物价,然而上文的分析表明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冲击,随着冲击逐渐减弱,提高利率的压力逐渐减轻;最后,如果多次提高利率,贷款利率将处于高位,这与后危机时代的增长诉求不相称。总体判断,2011年加息的次数大致在三次左右,此外由于“南冻北旱”的天气可能再次造成供给冲击,因此央行的加息主要集中在上半年。数量工具的着眼点是对冲外汇占款,随着对外贸易的恢复性增长,外汇占款也将进一步增加。数量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的应用居于主导,因为在利率上升期,存款准备金相对于央票是成本较为低廉的工具。此外,货币政策中的信贷政策将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如针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以及房贷的准入政策还将继续执行。

对策建议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为在短期内校正宏观经济走势,使之符合中期的发展规划,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实体领域应消除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

第一,在中央层面应加快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改革。长期以来,高能耗、低工资、低资金成本是支撑出口加工贸易发展的三大基石,这不仅恶化了贸易条件,也导致了工业结构的低级化,使得我国迟迟不能摆脱经济粗放式增长的模式。对此,必须认识到,经济事物的内在矛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须要通过资源价格改革进行倒逼。通过改革的倒逼机制,传统的产业部门将做大做强,淘汰的产业资本将寻找新的方向,而通过人为的控制价格从而抑制矛盾发展可能会错过改革的最佳时机。对于资源价格改革的方式,笔者并不主张通过提价这种简单方法进行,要防止用于补偿环境损失的资金转变为少数部门的福利,建议采取开征资源税的方式。

第二,在地方层面彻底改变以GDP增长为标准的政绩考核模式。首先,由于上述考核方式并未将环境因素作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在引进项目注重规模、轻视质量的行为模式,加剧了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和低级化特点;其次,这一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房价快速上涨,一方面暴利的房地产行业可以为地方的GDP增长快速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土地出让解决税收不足的问题。然而高房价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严重负面影响:其一,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使得产业资本不愿意进入新兴产业,因为相对于高风险高利润的新兴产业,房地产行业则是低风险高利润的;其二,高房价提高了居住成本,影响了高技术人才的聚集,而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因素。

财政领域的改革应围绕实体领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两条主线:一是经济发展由工业化向服务化过渡;二是经济发展由工业化向城市化扩展。上文围绕这两点针对短期的财政支出政策进行了简要论述,此处重点讨论长期调整的财政收入政策。

围绕第一条主线应做好如下两项工作:第一,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向直接税转型。间接税存在着征收便利的优点,但其计量的基础是工业产品的流转,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服务化的推进,税收结构也应做相应调整。第二,积极推进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一方面为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继续为第二产业减负;另一方面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通过营业税的取消和消费型增值税的开征解决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税负差距问题。当然,为了保持地方改革的积极性,这部分收入仍然可作为地方收入入库。

围绕第二条主线应做好如下工作:适当增加地方税种并增加共享税的地方分成比例。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税源相对集中稳定、征管相对便利、收入充足、增收潜力较大的税种,大多列为中央税或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留给地方的大多是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和收入不稳定的小税种,使得地方政府很难通过地方税有效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客观上刺激了地方政府各种非税方式――包括土地批租方式筹集预算外资金,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地方公共产品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为打破当前土地财政的困局,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共享税的地方分成比例,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适当增加地方税税种。当前应加大力度推广房产税,从税收效果上看,房产税能够起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从而优化产业资本结构的作用;从税收的技术角度讲,房产税具有税源集中稳定、增收潜力大的优势,有利于打破当前土地财政的困局。

货币金融领域也要加大改革力度来配合其他领域

货币金融领域的改革重点包括三大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首先,经济转型和经济服务化必然产生新的战略产业(如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七大新兴战略产业),新的战略产业必然需要金融支持,而实践表明资本市场在支持技术创新方面比银行更有优势;其次,大力发展公司债市场,降低大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变银行主要依靠利差吃饭的局面,增加银行体系竞争力。

篇3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2-0059-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2.14

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2014年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全年GDP增长率在为7.4%,略低于7.5%的经济增长目标,延续了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下滑趋势。一是经济增速连续跌破下限。进入2014年,我国第2季度GDP增速跌至7.4%,第3、4季度则继续下滑至7.3%,基本打破了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区间,全年经济增速创24年新低。二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尽显疲态。2014年2月,我国出口出现了-18%下滑,之后继续维持低位震荡,全年进出口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4.9%,进口下降0.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30%已经回落到15.7%,其中,扣除土地购置款的房地产投资2014年11月以来已经进入负增长;消费虽然取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但消费需求也保持着一个逐年下滑的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回落到10.9%。三是物价水平持续走低。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2014年9月CPI跌破2%,连续4个月运行在2%的下方,11月和12月分别为1.4%、1.5%,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四是经济发展预期有所恶化。2014年7月份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51.7%的高位回落到12月的50.1%,已经靠近经济强弱的分界点50%。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的指数从3月就一路下滑,从3月的62.7跌至12月的48.7。在2014年宏观经济在增速回落的过程中同时表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消费拉动力增强;投资结构改善,民间投资开始发力。二是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呈现服务化态势;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中低速增长、高就业”格局初现。三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关系更趋协调。正如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2015年是新常态统领中国经济工作的关键年份,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将面临经济增长速度、增长动力、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型切换。一方面是中国经济之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力量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新的常态的经济驱动力还没有强大起来,再加上美元升值、全球贸易政策变动等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增强[1],总体看,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

一、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三大风险

(一)发展速度换档的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在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城镇化红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1978―2007年均增长率高达9.8%,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瞬间急速下滑,从2007年14.2%的高峰滑落至2013年的7.7%和2014年年均经济增速的7.4%,2008―2014年比1978―2007年低一个百分点。顺应经济增速的下滑,中央政府做出了“增长速度换档期”的判断。增长速度换档切换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反应,但是在切换的过程中也存在换档的风险,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容易陷入停滞,近期我国增长速度连续跌破7.5%的下限,出现继续探底的趋势,预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滑,突破7.5%~8%的区间波动,这一风险值得警惕。

(二)发展动力置换的风险

从旧的发展方式向新常态过渡,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但转换过程如果发生动力断档,那将会给经济造成断崖式下跌的风险。当前依靠要素投入为核心的增长动力在弱化,新的创新驱动的动力机制还没有培育起来;依赖投资、进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减弱,新的以消费为主的推动力还在上升;旧的支柱产业在衰退,新的战略性产业虽然蓬勃发展但其主导性、牵引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旧的经济增长点在多年发挥作用后在削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小荷才露尖尖角。发展动力一旦青黄不接,经济可能出现失速风险。

(三)发展体制转轨的风险

不可否认,过去多年来,在赶超型的经济模式中国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推动经济增长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这套体制的缺陷,开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过度依赖高投资和进出口的问题更加突出,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在经济“新常态”要求下,发展驱动力要从投资、出口转移到创新上来,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经济体制转型势在必行。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动力程度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程度,这种体制转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波动很可能使经济发展出现断层,从而影响发展速度,而2015年恰恰是这样一个关键时点。

二、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六大挑战

(一)宏观调控效用递减

2014年我国面对经济持续下滑,通过微刺激来稳定经济增长,避免了大水漫灌,但连续刺激也出现了边际刺激效应递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近几年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2003年到2007年,人民币贷款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提高0.73个百分点;2008到2014年,人民币贷款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提高0.47个百分点。基于投资在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计算社会融资对资本形成的作用,2002年1元社会融资贡献的资本形成为2.27元,2008年下降到1.98年, 2014年进一步下降为1.68元。这意味着通过增加社会融资来扩大投资的边际成本在增加,随着增量资产产出率的上升,等量投资的GDP贡献率在下降,这些都增加了2015年经济刺激的难度。

(二)金融“融而不通”带来的融资约束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血脉如果不通,实体经济也很难有好的表现。近年来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融而不通、结构异化、脱实入虚、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等现象,对2015年经济发展不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金融总量增速下滑。货币增速连续下滑,2014年M2同比增长12.2%,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年初13%的目标。M1的增长速度更低,2014年仅增长3.2%。M2和M1增速之差已经扩大到9个百分点,意味着货币流动性下降,表明人们消费信心降低,投资信心趋弱。贷款同比增速是2005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比上年下降4.8%。货币发挥作用具有时滞,2014年连续出现的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低增长将会制约2015年的经济发展。

2.货币流通速度降低。从M2与GDP之比来测算,2002-2008年货币流通速度一直保持在0.61-0.67的水平,2009年以来则连续下降,2014年已经下降到0.52,这意味着同样的GDP需要更多的货币来实现。

3.融资成本高居不下。据统计,2014年我国贷款基准利率为6%,在11月22日贷款基准利率才下调至5.6%,远远高于美国的3.25%、欧元区的2.43%、日本的1.246%和英国的0.5%,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根据调研,现在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平均在15%左右,甚至20%。

4.货币金融资源配置出现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金融与工业经济的背离,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大企业融资便利,国有企业融资便利与非国有企业融资难。我们一直在鼓励金融资源更多向中小企业与创新型企业配置,但目前金融体制下金融资源却更多向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领域配置。2014年上半年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债券市场上,国有企业和城投平台发行债券合计占比高达87.63%,而民营企业仅占5.47%。金融体系存在的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将对2015年的经济发展形成较强的融资约束。

(三)房地产行业新常态化后的低增长

房地产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由于受刚性收入约束和库存销售双重压力,房地产投资很难出现20%以上的高增长,受市场力量的自身调节,未来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进入低速增长区间,行业竞争倒逼市场出清,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市场力量主导的自我调整。截至2014年11月,商品住宅施工面积50.49亿,商品住宅待售面积5.72亿平米,两者合计56.21亿平米,而过去5年年均商品房销售面积9.8亿平米,即使未来没有新开工建设,消化这56亿平米的供应就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随着保障房建设加快,住房登记制度实施、房产税等将挤出部分存量房,这都增加了潜在供应。从需求面看,我国人口拐点正在出现,20~49岁的购房人口总量在2015年将达到高峰,随后进入下降通道,城镇化速度也有所减缓,2014年城镇化率已经放缓到1.04%,国内民众对房产的投资性需求在2015年将减弱。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地产的投资意愿也有所下降。2001―2013年13年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其中住宅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19%。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1-11月同比增长11.9%)、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增速以及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等指标全面回落,预计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还将回落,房地产投资将从超高速增长逐步降落到中低速增长区间,房地产行业逐步回到理性、常态、均衡的状态,适度、中低速、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新常态。

(四)全球价格下行将给经济增加通缩风险

从国际上看,现在主要经济体基本处于低通胀环境,有些经济体正在滑向通缩。美国2014年12月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月率创下3年来最大跌幅,欧元区PPI已经从2013年7月持续17个月负增长,11月CPI下滑至0.3%。在原油价格不断下跌的情况下,欧元区通胀仍然有继续走低的可能。日本的物价虽然在安倍经济学的推动下走出通缩,但目前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通胀水平, 2014年11月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2.7%,但如果扣除4月份上调消费税的影响,其CPI仅有0.7%。全球低通胀环境通过国际贸易影响到中国的价格水平。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来看,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连带铜、铝、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于大宗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中国来讲,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使得中上游部门的通缩愈演愈烈,2014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12月份同比下降3.3%,价格下跌将传导到下游消费品领域。展望2015年,有几个因素会对价格走势形成负面影响,增加通缩风险。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输入性通缩风险,2014年下半年以来石油价格暴跌将通过中上游部门向下游部门传导,这种传导效应将在2015年上半年出现;二是PPI连续负增长传导到消费品价格领域导致CPI继续走低;三是在美元升值背景下,人民币兑美元价格稳定导致人民币贸易指数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带来输入性价格下跌风险。在我国债务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通缩将使债务人处于一个更加艰难的环境,2015年要防止生产和价格、通缩和债务的恶性循环。

(五)就业出现阶段性萎缩

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把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下限联系起来,提出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持续下滑,但是就业展现出很好的态势,从2009―2014年,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但有数据表明就业市场上的岗位需求实际上是在下降的。从2012年以来,各年度第三季度的招聘人数在持续下降,2012年为461万,2013年448万,2014年为420万。2014年度相对招聘指数(报告期需求人数/往年同期需求人数的平均值×100)为101,处于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特别是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说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增长趋势在减弱。由于制造业升级和工业4.0等的冲击,未来制造业可能会转移出大量的就业人口,这部分人口可能会对我国就业形成巨大的压力。这意味着2015年我国将从原来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吸纳第一产业对外转移就业人口转变为第三产业单独吸纳第一、第二产业对外转移就业人口,压力之大值得关注。

(六)企业“三座大山”的压力持续发酵

当前国内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成本过高、债务过重的三重压力。首先,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当前经济面对的突出矛盾。发改委披露201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随着经济增速逐阶下滑,产能利用率预计也会进一步下降。这意味着针对当前需求,2014年我们有20%以上的产能过剩。其次,成本过高则在近几年一直威胁企业的利润。2014年1-10月,规模以上企业成本从年初85.18/百元增加到86.02/百元,这将意味着大多数企业认为未来6个月的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会上升。产能过剩导致企业价格竞争,收入减少;成本过高导致企业支出增加;一增一减之间企业利润减少,盈利能力下降,投资收益率也随之下降。第三,债务过重也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债务过重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负债水平高,企业债务规模迅速扩大,杠杆率就会快速上升,据统计2012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为106%, 2013年进一步增至109.6%,这一数值远高于德国的49%、美国的72%、日本的99%,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经济增速下滑,导致2012―2014年企业的杠杆率再度上升[2]。债务过重另一方面表现为债务成本高,从我们调研中发现,由于过高的融资成本,国内有很多民营企业陷入了债务黑洞和债务链条,形成了新时期的三角债。

三、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平衡稳增长与调结构

面临宏观经济的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我们对2015年的经济增长持谨慎态度,2015年稳增长的压力将更大。同时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提出要“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面临考验[3]。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我们认为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实现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其政策要点在于两方面:一方面短期内通过稳增长为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打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长期内围绕促进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一)服务改革这一主题稳定经济增长

当前不仅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稳增长,更要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待稳增长,稳增长要致力于为重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当前经济增长跌破底线的风险越来越大,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防止经济跌破底线和陷入通缩。

1.实施灵活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近些年,我国一直秉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每年在稳健的总基调下有所差异。我们建议2015年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采用更加灵活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除了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的流动性。总理在达沃斯表示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建议央行适当增加反周期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常规的货币政策仍然有空间的情况下,注重预调、微调,更好的实行定向调控。

2.实施更加积极有力度的财政政策。一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激发企业活力。营业税改增值税自2013年在全国推广以来,2014年铁路运输、邮政电信业纳入, 2015年,营改增将改革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在企业困难加大的背景下,政府可以适时启动结构性减税,增加企业利润,帮助企业渡过困难时期。二是扩大公共支出,初步构建福利社会基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通过减少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盈余,每增加1%的财政支出,并平均用于教育、健康和养老,将使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1.2%。2015年实施更加积极、有力度的财政政策,加大对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方向的政府性投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织好社会政策的托底网。将以公共支出的适度增加促进引导合理消费的制度建设。三是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推进公私合营(PPP)平台。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9年,欧盟近1400个项目是通过PPP实现的,价值2600亿欧元。2015年我国新预算法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套上预算监管的“紧箍咒”,未来地方财政资金能够用于基础设施的部分不会有太大的增加,依据PPP模式,以政府出资和公共资源为依托,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更多的公私合作平台项目,使民间资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在市场原则下互利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还可以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四是适度利用地方债,有序化解债务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总体可控,但大多数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脱离中央和同级人大监督,局部存风险隐患。新预算法第35条和第94条,从举债主体、用途、规模、方式、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做了规定,从法律上解决了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等问题。如何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是2015年财税改革的重点,要进一步健全债务扎口管理机制,严控新增债务。继续扩大自发自还试点省份范围,启动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定价机制,强化对地方政府举债的市场化约束,维护投资者权益和市场信心。

(二)围绕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2015年应尽快推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各项改革,推进更好发挥各类企业积极性的改革,推进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各项经济增长要素相关的改革,使各项要素、各个主体能够释放新的活力来推动我国在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仍能保持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1.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降低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按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抓住现在低通胀的时机,尽快推进水、电、气、油等价格改革,把凡是能由市场定价的都交给市场;强化政府市场监管职能,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消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的各项地方规定,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

2.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当前对地方财政的改革将使地方政府渐次退出经济建设领域,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主力军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为此必须通过改革培育一个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结构合理的企业体系。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尽快制定中央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明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分类施策,提高企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好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要稳步推进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改革,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创造良好条件;推进金融机构改革,适当增加金融机构主体,促进金融机构间的有效竞争,以竞争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创新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加快推进注册制改革,鼓励企业更多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要在金融领域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要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强对金融服务薄弱领域的金融覆盖,发展普惠金融。加快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国资本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创造条件,为此要提升对外投资便利性,建立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体系。

4.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多重角色,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又是工商业发展落地的载体,还是部分人群的资产,也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要按照土地不同的角色和职能进行分类设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建立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通过市场配置土地使用权,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土地成本。探索试点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增加农民财产。

5.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首要的是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的主体是人才,要完善职务发明、技术入股等相关规定,让创新人才在创新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创新的主力军是企业,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创新得到最大化利益;完善财税、金融、贸易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其次是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创新真正面对市场,面对经济发展主战场。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能放则放,能推向市场的就推向市场。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来形成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公开透明的技术交易市场,让技术走向市场,同时也让市场来引导技术创新。

(三)抓住企业这一关键激发其发展动力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当前国内大量企业因产能过剩、成本过高、债务过重而喘不过气来,很多企业既没有生产动力,更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帮助企业消减三座大山的压力,激发企业活力乃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甚至为未来保存增长活力的当务之急。

1.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消化企业产能。过剩产能的消化一方面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市场需求的扩大来消化。从市场需求看,一方面可加大力度开发国际市场需求,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链而言,目前仅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缺口就达到8万亿美元,通过建立可行的融资方案,这些潜在需求可以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为我国相关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要深挖国内市场潜能,减少区域市场壁垒,通过打造无障碍的统一国内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

2.依法推进企业破产清算,消融企业债务链条。根据我们在地方的调研,很多债务链的形成并扩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破产的企业没有破产,导致其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存在拖垮了债务企业,也拖垮了债权企业,不如迅速破产清算掉,这样债务企业的企业家也能轻装上阵,重新出发,而债权企业也能够拿回部分债权资金,结算自己的债务。

3.以“少取”、“减负”激发企业活力。在此关头,我们认为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从现实来看,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基本思路是 “多予少取”。多予,意指给资金、给项目、给行业准入、给补贴;少取则是实施结构性减税,减少企业负担。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中央提出“新常态”的判断后,我国将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15年我国在设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将进一步淡化经济增长速度,换之以弹性目标和发展区间进行管理,采取预调、微调等宏观调控手段予以应对。面对经济增速下滑,中央将坚持不进行大规模刺激,而是采取预调、微调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予以应对。这种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率,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4

一、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降,但通货膨胀压力有增无减

一季度我国经济经受了雨雪冰冻灾害、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和加深等国内国际严峻形势的考验,延续了2007年下半年经济增速下滑的走势,并且因遭受雪灾的短期影响,下降幅度明显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的结果,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比2007年全年回落1.3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当时雪灾的情况比较严重,国民经济能够继续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长势头,应该说整体形势明显好于预期。

与此同时,价格上涨的压力有增无减。受雨雪冰冻灾害、食品等价格高涨以及进口商品价格走高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价格上涨加快。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8%,其中2月份受雪灾和春节因素的双重影响,消费价格同比上涨8.7%,环比上涨2.6%,上涨幅度较大;雪灾和春节之后部分产品价格的绝对水平有所下降,使得3月份同比涨幅下降,环比出现负值,但4月份价格水平又略有回升,同比涨幅较3月份也提高了0.2个百分点,仍然显示出较强的上涨势头。

从总体来看,一季度我国经济延续了2007年下半年经济减速、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态势,这样的走势将对2008年未来时间形成重要影响。

二、2008年未来时期我国经济增速将继续下降,但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社会总产出和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是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相互耦合的结果。下面,我们对影响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各项因素进行较为详细地分析和判断,以便能够对总产出和价格总水平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一)消费实际增速可能明显下降

从社会总需求的未来变化来看,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看清楚的是消费的变化。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6%,同比加快5.7个百分点,名义增速创12年以来的新高。但由于一季度商品零售物价涨幅高达7.4%,如果扣除物价因素,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的实际增速比去年一季度略有降低,但幅度不大。未来时期这种实际增速小幅下降的态势有可能延续下去。

影响消费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收入。从名义收入增速来看,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6元,同比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但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上年同期明显加大,剔除价格因素之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4%左右,比上年同期下降1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1%,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由于2008年经济增长慢于2007年已成定局,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因素不多,因此,全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明显放慢的态势在2008年内将延续下去。

此外,由于2008年先后发生雪灾和地震灾害,可能会增强人们防范风险意识,预防性储蓄增多;股票市值的大幅度缩水可能会出现“负财富效应”;“负财富效应”将使更多的人减少开支。由于国家2008年取消了“五一黄金周”长假,加上地震等灾害的影响,外出度假、旅游和购物的人数大幅减少,从而使得消费的同比增长速度受到影响。高物价降低了部分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以食品为主的价格上涨将降低中低收入者的实际购买能力,食品等方面支出的增加会“挤占”他们对其他商品的购买力。

上述因素将使得居民消费的增长受到较为明显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实际增长将会达到11.7%左右,低于2007年增速0.8个百分点左右。但是,从名义增速来看,由于2008年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2007年,使得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速将达到19%左右,比2007年高出3.2个百分点左右。

(二)净出口绝对量较上年有所减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下降

对总需求影响较大的是净出口的变化,由于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进口增速加快,使得净出口绝对量较上年有所减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下降。影响出口增速的因素较多:一是世界经济放缓,外部需求减弱。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将明显减速,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显现。IMF最新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仅增长3.7%,比2007年下降1.1个百分点。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将今年欧盟与欧元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下调至2%及1.8%,均低于过去的预期。二是人民币快速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受美元走软、利率倒挂和外资流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名义汇率升值幅度约5%。由于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有半年到一年的滞后期,预计人民币升值加快对我国出口尤其是下半年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三是政策性因素和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新劳动合同法、出口退税、税率调整等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土地、劳动、资金等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成本迅速上升,增加了出口的难度。在前不久举办的广交会上,厂商的订货情况明显不及往年,说明未来出口增速仍可能下降。

由于前不久美国公布的一季度GDP增长要好于预期,一些学者认为,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没有原来估计的那么大。我们认为,对此问题还要进一步观察。从美国一季度GDP增长的情况来看,一季度GDP环比折年增长率为0.9%,比2007年四季度高出0.3个百分点,但应该注意的是增长的结构。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没有像经济学家们预期的那样出现明显下降,反而出现小幅反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政府采取的一揽子财政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季度美国联邦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增长4.4%,而2007年四季度仅仅增长0.5%,尤其是国防支出增长5.6%,而2007年四季度是下降0.5%。联邦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增加额对GDP增长的贡献度由2007年四季度的0.04提高到一季度的0.31。二是一季度美国私营部门存货增加39亿美元(2000年不变价),而2007年四季度是减少489亿美元;使得库存变化对GDP增长的贡献度,由2007年四季度的负1.79转变为一季度的正0.21。

从绝对量来看,2008年一季度,美国GDP相对于2007年四季度仅增加262亿美元,存货增加了39亿美元,联邦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增加了82亿美元。可以看出,这两项就占到一季度GDP增量的将近一半。如果扣除库存增量和联邦政府消费与投资,GDP增量将减少一半。

从美国私人部门的消费来看,一季度美国私人消费增长1.0%,而2007年四季度增长2.3%;尤其是耐用品消费出现6.2%的降幅,2007年四季度却是增长2.0%。从美国私人部门的投资来看,一季度私人部门投资下降6.5%,比2007年四季度14.6%的降幅明显减缓,但仍然出现较大降幅,并且降幅减缓的重要原因是存货的增加抵消了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影响,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下降7.8%,比2007年四季度4.0%的降幅明显增大;其中住宅投资一季度下降25.5%,比2007年四季度25.2%的降幅还有所扩大。三大需求中私人部门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都明显下降,充分说明美国经济自发增长的动力仍然很弱。考虑到中美经济之间相互传导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时期美国经济减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可能继续增大。

反过来,引起进口加快的因素却比较多:一是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铁矿石等价格大幅上涨,并且主要以美元计价,这会提高我国进口的名义增速;二是中国经济增长较快,国内需求依然强劲,对石油、铁矿石等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将继续扩大;三是名义和实际汇率上升也有助于进口的扩大。

从总体来看,尽管受国外需求减速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2008年上半年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带动了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上涨,抵消了国外需求减速的影响,我国出口名义增速将保持20%以上;我国进口额因进口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名义增速提高较为明显,上半年增速可能在25%以上。下半年国外需求减速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出口增速下降到20%以下;随着国内需求的放缓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势头的减缓,进口增速将有所放慢,下半年进口增速将下降到25%以下。

(三)投资的变动趋向最难把握,是决定经济走向的重要因素

目前,最难把握的是投资的变动趋向。受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进入2008年后企业赢利增速明显放慢,这将不利于吸引企业投资。前4个月新开工项目数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似乎印证了上面所述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雪灾和地震灾害对基础设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地震造成住宅、厂房和道路的大量毁坏,众多灾民无家可归,急需为他们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急需将通往灾区的道路修复以便向灾区运送物资,短期内将需要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前4个月新开工项目建设规模出现下降,可能是南方受雪灾影响、部分项目开工期推迟的结果,随着灾后重建工作进度加快,下半年新开工项目建设规模下降的态势将会得到扭转。

从资金来源与投资完成额的关系来看,今年以来由于受从紧货币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投资资金来源增速放慢,前4个月投资到位资金增速慢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2.4个百分点;其中,由于房地产价格高到广大居民难以承受的水平,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又对居民关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起到了警示风险的作用,房地产销售额同比出现小幅下降,减少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前4个月房地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速慢于投资完成额增速6.2个百分点。资金供应紧张可能成为未来时期投资增长的重要限制因素。

我们认为,对2008年投资走势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从紧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但出于救灾的需要,财政政策在具体执行时可能会略有放松,尤其是用于救灾的专项支出将不会拘泥于年初制定的支出规模,中央财政在灾后不久即拿出700亿元用于建立灾后重建基金就是明证。即使是货币政策整体上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但对灾区的贷款也很有可能以专项贷款的形势单独列出。根据这样的判断,未来时间投资资金来源到位的步伐,可能会继续受到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但由于今年的投资需求中有相当部分属于刚性需求,投资完成额增速明显下降的可能性不大,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可能会与2007年大体持平,甚至略有突破。

但是, 由于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均出现上升,因此,投资品价格涨幅较2007年明显加大,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品价格同比上涨8.6%,不仅明显高于上年同期2.3%的涨幅,比2007年四季度5.8%的涨幅,也高出2.8个百分点。根据目前情况看,2008年全年投资品价格将明显高于2007年,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投资增速可能会明显回落。

(四)供给因素也是促成经济增速下降的重要因素

除了社会总需求下降的因素之外,供给方面的因素也是造成经济增速下降的重要原因。 年初的雪灾,使得我国南北运输干线受到很大影响,造成南方很多发电企业煤炭供应紧张,加之南方一些电力传输线路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其它地区向南方电网的电力传输也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南方部分地区工业生产受到电力供给不足的明显影响。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下降到15.4%,比2007年四季度各月17.5%左右的同比增速明显下降,2008年3月份之后电力供应恢复正常之后,工业生产增速又回升到17.5%左右(4月份15.7的增速是由于今年4月份清明节放假,造成与上年工作日程度不可比,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如果剔除这一因素影响,4月份工业生产增速仍然保持在17.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电力供给不足对1~2月份经济增速产生了明显影响。5月份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也对国内能源供给产生明显影响。

一是由于地震对煤矿安全造成威胁,四川全省煤矿在地震发生后全部停产,这将对全国尤其是四川当地的煤炭供求产生明显影响。二是由于地震对宝成铁路部分线路造成破坏,对铁路运输也产生了短期影响,四川省内部分发电企业的煤炭供给受到影响。三是四川地震灾区部分水电厂遭受破坏,也减少了当地的电力供应。虽然地震造成的这种影响可能是短暂的,但也将对工业生产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再者,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由于美联储采取连续降低利率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对策,加剧了美元对其它货币贬值的势头。由于美元是世界商品交易的主要结算货币,美元贬值对应的是商品价格的上涨。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大量资金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流入商品期货市场,使得石油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由于我国大量从国际市场购入石油、铁矿石等生产资料,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引起我国企业购进原材料的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这些因素对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产生了明显影响,也将对我国各产业的增速产生影响。

具体分析我国三次产业的增长情况,我们认为,一季度受雪灾的较大影响,农业生产出现2.8%的较低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也明显低于近年来一季度的增速,考虑到2007年底和2008年初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这将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二季度之后农业生产的增幅可能会逐步提高,下半年有可能恢复到4%左右的增长速度,全年增速为3.5%左右。从第二产业增速来看,二季度虽然受地震灾害的影响,但由于这种影响主要局限于灾区及其邻近区域,二季度电力供给的保障程度较一季度好转,工业生产增速有可能高于一季度;三季度因气候炎热、居民用电高峰来临,工业生产用电的供给会更为紧张,工业生产受到的影响会有所加大;四季度供给方面的影响减小,但需求增长放慢的影响加大,工业增速将进一步下降;初步估计全年第二产业增速为11.3%,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增速来看,二季度由于国家2008年取消了“五一黄金周”长假,各项服务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速可能会受到影响,出现小幅下降;但三季度受奥运会的刺激作用,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销售等各项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速会明显提高;随着这一短期因素的消失,四季度将小幅回落;初步估计全年第三产业增速为10.9%,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

三、2008年我国价格涨幅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价格涨幅将明显高于上年

抑制通货膨胀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近期国际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和地震灾害影响,使得人们对价格的走势更为关注。下面,我们分别对工业品价格和消费价格走势分别进行分析。

由于我国多种重要生产资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在这些生产资料中,石油、铁矿石等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其它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程度较大。因此,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不单纯取决于国内供求状况,还受到世界范围内供求状况的影响(当然,由于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越来越高,国内需求也已经成为影响世界供求平衡状况的重要因素)。从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来看,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美国的生产价格指数具有非常相似的走势(见图1),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判断2008年未来时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走势,需要从国际背景进行分析。

2007年底以来,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涨幅呈现逐月提高趋势,主要与国际石油价格和铁矿石价格等大幅度上涨密切相关。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最近石油期货价格已经突破每桶130美元的价位。由于2008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节节走高,成为带动生产资料和工业品价格升高的主要因素,但应该注意的是,石油价格上升到130美元左右的平台之后,上涨势头已经放缓,而2007年三季度之后,国际石油价格即开始持续上涨,从基数的变化来看,进入下半年之后,石油价格同比上涨的幅度会逐渐缩小。铁矿石价格是一年一度通过谈判确定的价格,2008年内价格已经确定下来,而且国内钢铁企业为了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多数已经调高了钢铁出厂价格,加上随着世界经济减速的影响,国内外需求增长有可能放缓,年内钢铁价格涨幅继续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从工业生产增长、货币与工业品价格的关系来看,2007年四季度以来OECD国家的工业生产指数已经明显放慢,美国甚至曾经连续出现工业生产下降的情况,因此,实体经济部门的需求不支持工业品价格的持续走高。如前所述,当前石油、农产品等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农产品作为工业品的原料,其价格也影响到工业品成本),与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流出的资金进入到这些市场炒作有密切关系,但没有实体部门需求的支撑,价格持续高涨难以长期维持。我们认为,到2008年年中之后,这些商品价格的涨势将会趋缓,甚至有可能出现价格绝对水平的下降。因此,将导致工业品价格涨幅的回落。

消费价格与工业品变化的原因存在差异。从表面上来看,我国消费价格涨幅的提高,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与其它国家和地区价格上涨的动因有相同之处。但是,如果对食品价格上涨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之间的差别。以中国和美国为例,食品价格上涨都是造成各自消费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由于美国消费价格中食品所占权重要明显低于中国,美国食品价格对消费价格总体涨幅的影响要明显小于中国),但带动美国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是粮食价格的上涨,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涨幅并不大;相反,中国粮食价格的涨幅并不高,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涨幅却非常高。

篇5

(一)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增速比上年略有加快

今年,全区经济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前三个季度生产总值累计增速分别为18.3%、18.3%和18.7%,1-9月份增速比上年快0.2个百分点,比全国今年同期快8.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增速可达18.3%左右,总量超过7200亿元。

农牧业生产稳定增收,粮食喜获丰收。今年我区粮食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210亿公斤、单产266.45公斤,均创自治区成立以来粮食生产历史最高纪录。1-9月份,第一产业增加值305.32亿元,同比增长6.5%,比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预计第一产业全年增长6.2%左右。

第二产业稳定增长,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增速急剧下降。1-9月,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同比增长24.1%,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比全区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比全国今年同期快13.8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普遍有所下调。今年1-9月份,发电量增长17.9%、原煤增长28.7%,分别比去年同期低12.9和3.1个百分点。除钢材增长15.2%,高于去年2.2个百分点外,化肥、平板玻璃、乳制品分别增长5-3%、13.5%和8%,比去年分别低7.2、19.8和4.6个百分点。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长24.4%左右。

第三产业稳中略降,对外贸易稳定增长。1-9月份,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812.24亿元,增长13.2%,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0.8个百分点。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25亿元,增长15%。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7.8%,出口总额增长30.1%,进口总额增长26.2%;全区完成货物发送量10.6亿吨,增长25.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长14%左右。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虽然有所下降.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月份,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18.22亿元,同比增长31.8%,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同期快4.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0.3%,工业投资增长38.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投资获得了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左右。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强劲

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86.0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5%,比全国今年同期快2.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增长最快,达到25.6%;县增长22.6%;县以下增长20.8%。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28%、22.3%和28.1%。预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22%左右。

(四)“两个收入”较快增长

1-9月,地方财政总收入820.84亿元,同比增长40.3%;一般预算收入478.72亿元,同比增长40.3%。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增长迅速,同比增长42.8%;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7.3%。预计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将达到1 10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牧民收入加快增长。1-9月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3元,同比增长16.9%,比去年同期增长下降2.1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4701.4元,同比增加891.4元,同比增长23.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将达20%左右,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9%左右,均将高于上年水平。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趋缓。食品类价格继续回落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增长继续下行。1-9月份,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7%,低于前8个月0.2个百分点,低于上半年0.8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涨幅达18.6%,较前8个月和上半年分别回落1.1和3.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4.5%左右。

二、2009年经济运行的环境及因素分析

(一)国际环境不容乐观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中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商业银行惜贷,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下降。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大幅度调整严重打击了经济信心,专家普遍认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2009年世界经济增值率和贸易增长率均将低于2008年。

(二)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这是近6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第一次回落到一位数;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8.6,比二季度回落8.8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1点。据有关方面专家预测,2008年我国全年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10%以下。

2009年,虽然国际环境面临不利影响,我国为扩大内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投资、金融、财税、外贸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央行制定的5大举措、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增值税改革等一系列为企业减负的政策措施将逐渐发挥作用,使经济继续向下调整的趋势得以改观。预计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将缓中回稳,GDP增长仍将保持在10%左右。

三、2009年我区经济增长趋势展望及主要指标预测

2009年,在国内外宏观大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国家扩大投资规模的有利时机,做好项目的策划,用好用足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预计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达17.5左右,第一产业增长5.5%左右,第二产业增长22%左右,第三产业增长14%左右。

(一)三次产业增长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农牧业将平稳增长

“十五”以来,通过不断加大对农林牧渔的投入,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等措施,我区第一产业逐渐进入平稳增长区间。2008年农牧业获得了空前的丰收。预计2009年气候情况良好,农产品价格也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第一产业将延续目前的增长走势,增速将达5.5%左右。

2、第二产业增长将有所下降

近年来,我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强势拉动,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建材六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006年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之和已上升到80%左右,但其需求受区外影响较大。今年以来,宏观环境的不景气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普遍回落,导致工业增长速度下滑。预计今年至2009年年初这一趋势将逐渐得到改善,全年第二产业将增长22%左右,工业增长25%左右。

3、第三产业增长将稳中有升

我区目前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以速度为标志的增长逐渐向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转变,更需要现代服务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撑。我区2004-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60条优惠政策等措施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但与工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尚存在一定的距离,2007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5.8%。随着服务业投资的快速上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改善,消费的趋旺,服务业也将加快增长。预计2009年第三产业增长将达14.5%左右。

(二)需求增长将保持稳定

1、投资增长将保持平稳

如前所述,1-9月份我区投资增长虽然有所回升,但受宏观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上升动力不足。国家未来两年4万亿投资计划,近期发改委1000亿元新增投资为我区投资需求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不高,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民生亟待改善,而东北经济一体化和向北开放进程的加快,都为我区未来投资的扩大提供了客观依据。2009年,上年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投资增长的惯性也将发挥作用。综合分析,有利于投资的因素将起主导作用,预计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达30%左右。

2、消费需求将稳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有所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区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2007达到了40%的近年来最高水平。其主要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尤其是农牧民收入增长加快;二是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了消费增长的内在动力。针对目前国内外形势,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四季度我区将出台切实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都将为消费的增长提供直接动力。影响消费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初步预计,2009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9%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年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

四、对策建议

(一)努力扩大需求,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增长

当前,我区经济增长和全国一样,既面临严峻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抢抓有利时机,突出重点,制定有力的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以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储备,积极申请国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债投资,弥补由于需求不足导致的投资下滑。加强对市场自主投资的鼓励和引导,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建议建设连接“呼包鄂”地区的高速轨道交通设施,为形成我区中部“呼包鄂”城市群提供便利的交通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库的改造和修复。全面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的硬件环境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一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增收稳定化、分配公平化。要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信用消费体系。加快改革福利型、供给型、集团型消费体制,逐步建立起以个人商品化消费为主体的消费制度。利用消费信用制度。三是要加快城乡的水、电、路、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商品商业网络,重点加强农村牧区市场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与新的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秩序监管力度。

(二)突出抓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确保产业安全

一是在资源型产业相对不景气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积极制定强有力的对策,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确保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装备制造产品上规模、上水平。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稀土、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全区工业中的比重和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三是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产业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体系。

(三)为实体经济做好金融服务

银行、证券、保险业都要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一是要根据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以及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要积极争取发行地方债券,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民间投入,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

篇6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5-0026-06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07

一、2010年海南省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增长处于历史高位,区域经济政策影响明显

2010年,海南省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2.12亿元,同比增长15.8%,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26.3%、27.6%和46.1%,第二、三产业占比均比2009年有所提升,产业结构趋于优化①。

2010年,海南省经济增速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一季度GDP增幅一度高达25.1%,此后开始逐季回落,年初经济增长大幅攀升,有受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回落较快,基数较低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国际旅游岛政策出台带动了房地产、金融、旅游等行业增加值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受到影响,经济增速回调,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二)工业生产震荡上行,服务业运行良好

2010年,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54.80亿元,同比增长18.5%,比2009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占比分别为23.4%和76.6%,重工业支持地位较为突出。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油气化工、汽车、浆纸为代表的重点行业生产快速恢复。工业产品销售状况持续好转,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9.65%。企业经营效益全面转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1%,亏损面同比下降3.6%,企业综合效益指数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

2010年,国际旅游岛建设带动了海南省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继续引领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增速均超过20%,有力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全面恢复,全年接待过夜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0%和21.7%。

(三)投资增速高位企稳,消费市场持续走旺

2010年,海南省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1.46亿元,同比增长32.8%,连续三年保持高增长。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57.50亿元,同比增长33.4%。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特点主要以下几点:一是投资增速前高后低。年初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动带动了全省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增长,随着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加强,投资增速逐步回落。二是第三产业主导地位突出。第三产业投资占比84.5%,拉动投资增长29.1个百分点。三是投资资金来源充裕。全年投资到位财务资金同比增长61.7%,资金到位率178.1%,有力地保证了投资的高增长。

2010年,海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82亿元,同比增长19.5%。城乡消费市场保持旺销势头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效应推动。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农垦系统及林场职工纳入实施范围释放了居民大宗商品需求;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3%,农村居民纯收入同比增长11.2%;三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带动了旅游消费,房地产市场销售相对较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住房装修等一系列下游消费的增长。

(四)进出口额创历史新高,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

2010年,海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08.02亿美元(含海南炼化),同比增长21.2%,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23.91亿美元,同比增长25.8%;进口84.1亿美元,同比增长20.0%。在大企业带动下,海南省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外贸转型发展取得突破,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1.4倍。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15.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5%,增速比2009年提升88.1个百分点。利用外资主要分布在海口、三亚、万宁等地区,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

(五)财政收入强势增长,支出偏向民生

海南省经济发展向好,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房地产税收收入大幅增长以及政策性增收等因素,拉动了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共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1.06亿元,同比增长52.1%,增幅居全国第一。其中,税收收入占比接近九成,税收主导地位不断增强。2010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578.45亿元,同比增长19.3%。在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的同时,重点支出保障较好。一是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支出同比增幅均超过20%。二是商业服务业等事务、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科学技术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支出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国防、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务等支出稳步增长。

(六)居民消费价格较快上涨,生产类价格高位运行

2010年,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受农产品大幅涨价以及房屋交易价格和租赁价格上涨较快等因素的影响,食品、居住类价格涨幅分别为7.6%和9.7%,成为推动CPI上涨的最主要因素。从全年趋势看,2010年四季度以来物价上涨加快。其中,受10月强降雨自然灾害影响,10月和11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为7.6%和7.5%,12月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但同比增幅依然为6.3%,物价上涨压力较大。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增强,工业企业生产加快恢复,对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类产品需求增加,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加之受美元快速贬值和2009年翘尾因素影响,各类生产价格涨幅较高。2010年,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累计上涨10.3%和7.7%,均处于历史较高位。

(七)存贷款持续高增长,银行业经营业绩良好

2010年末,海南省本外币贷款余额2509.72亿元,比年初增加568.86亿元,同比增长29.31%。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政府投资项目增多,带动了全省庞大的信贷需求,全年信贷新增量超出上年13.74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从季度间分布看,四个季度间的贷款增量分别为:182.28亿元、149.16亿元、132.13亿元和105.29亿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前高后低”特征。

2010年末,海南省本外币存款余额4217.30亿元,比年初增加1041.6亿元,同比增长32.80%。全年存款增量首超千亿元规模,存款增量创下了自建省以来的新高,存款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省内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财政存款和企业购汇、贸易融资存款的快速增长。受加息预期、股市震荡波动和下半年楼市调控措施的综合影响,资金回流银行体系趋势加快,定期存款吸引力逐渐增强,全年定期存款增量占比为25.2%,比2009年高出16.4个百分点。

二、2011年海南省经济运行展望

(一)海南省外部经济环境趋于稳定

国际经济缓慢复苏。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经济发展“综合先行指数”(CLI)表明,当前世界经济已走出危机阴影,复苏动能偏弱。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强劲增长势头延续趋势的影响下,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再次探底可能性不大。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开始逐步摆脱衰退状态,回归正常增长区域,短期增长动力略显不足。日本经济增速恢复到危机前的均衡水平,但此后迅速下滑。欧元区各国为应对债务危机开始紧缩财政,但在德国强势带动下,正逐步走出危机。联合国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计,2011年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将由2010年的3.6%下滑至3.1%。其中,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经济增速分别降至2.2%、1.5%和1.4%,发展中国家由7.0%下降至6.0%。

国内经济稳健增长。2011年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将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宏观调控目标重在强调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预计2011年经济增速将低于2010年。考虑基数影响,2011年我国经济将会走出缓慢攀升的态势,预计一季度增长8.0%,二、三季度逐步回升,全年经济增长9.0%左右。

(二)海南省经济运行前低后高

2011年国际国内经济增速回落趋稳,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逐步走向正常增长轨道,这将为海南省经济运行创造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四季度企业家和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预期较好。其中,企业家和银行家对下季度的预测景气指数分别比本季上升2.44个和6个百分点。

1.投资动力依然强劲。随着国内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2011年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将难以保持近两年40%左右的高增长,但支撑全省投资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进一步展开,中环铁路、博鳌机场、100万吨烯烃等一大批重大投资项目将对全省投资增长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1年投资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在房地产调控过程中,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弥补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速的负面影响。综合来看,2011年海南省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考虑基数因素,2011年海南省投资增速呈现前低后高走势,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50亿元,增长27%左右。

2.消费稳中有降。家电下乡、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的政策在2011年将出现效应递减,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减少将会使得海南省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有所回落。刺激消费增长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工资水平提高为扩大居民消费增强了后劲,“十二五”期间,国内将重点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之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所有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其次,国际旅游岛概念带来的旅游消费为海南省消费市场增添活力,包括旅游业规模的扩大和旅游消费层次的提高;再次,目前海南省城乡居民消费层次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消费升级存在较大的空间。结合数量模型,2011年,海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2010年将有所放缓,预计全年同比增长18.5%左右。

3.信贷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海南省信贷增速将有所回落,但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展开,全省资金需求依然充足,信贷增速仍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全年信贷新增贷款约625亿元,同比增长25%。一是按照近两年海南省信贷增速高于全国7~8个百分点的增速,假定2011年全国贷款增速保持在17%,海南省信贷增速应能达到25%,新增贷款627亿元。二是从资金需求角度看,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进一步展开,中环铁路、博鳌机场、100万吨烯烃等一大批重大投资项目将对全省投资增长形成重要支撑,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将会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考虑固定资产投资与贷款投放的关系,运用1993―2010年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贷款余额数据建立协整关系模型,以201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800亿元(按27%的增长速度)计,全年全省新增贷款约600亿元。三是商业银行资金头寸较为充裕,做大贷款规模的动力较为强烈。2010年四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本期银行资金头寸指数比上期上升6个百分点。

4.物价前高后低。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看,一是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对CPI形成上行压力。虽然我国粮食已连续五年增产,粮食供给形势大为改善,但2010年严峻的国际粮食供求形势以及国内自然灾害等对食品价格形成了压力。高房价直接推动了租房价格上涨,进而增加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压力。二是货币供应较快是未来通胀压力的重要因素。依据历史数据,我国M1同比增速对滞后6~8期的CPI有显著的解释效应。2010年以来,我国M1增速持续高于M2增速,较高的货币增长将对2011年物价上涨形成较大推力。三是资源类价格改革、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等导致成本上升,进而推高物价,但物价出现恶性上涨的概率并不大。主要原因是近期国家调控力度增大,中央经济年度工作会议提出应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些行政干预会导致产品流通成本降低,恶性炒作的行为遭受打压,加之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工业品供过于求的基本面没有实质改变。

海南省产业门类相对较少,居民消费品主要来自于岛外输入,具备岛屿经济特征,物价涨幅与全国物价水平有一定联系,但运输成本较高,全省物价涨幅一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结合数量模型,2011年全省CPI将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累计CPI上涨5.5%左右。

综上所述,2011年海南省投资和消费增速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低于2010年。2011年各季度GDP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11.5%左右。

三、2010年海南省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2010年海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企,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仅从数据看,海南省经济似乎直接跨越了工业化阶段。但海南省第三产业占比提高,是在经济发展低水平基础上的由个别行业的超常规发展带来的,并非现代服务业升级后的高比重。整体来看,海南省产业结构失衡现象仍较为突出。国际旅游岛政策出台之后,海南省房地产市场迅速走热,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87.78亿元,同比增长2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84%;房地产开发投资467.87亿元,同比增长62.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6.59%。作为一种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可实现经济短期内快速增长,但房地产业存在投资属性决定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对房地产业过于依赖将导致经济增长的空心化,容易产生经济泡沫,加剧经济增长的波动。

(二)潜在信贷风险不容低估

2009―2010年海南省商业银行信贷大幅扩张,由此带来利润的迅速增长。在信贷快速增长的同时,银行业潜在的信贷风险值得关注。一是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带来流动性风险上升。金融机构负债短期化与资产长期化现象并存,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大,潜在风险上升。二是随着宏观调控力度加大,2011年国内信贷收紧,一些信贷退出行业和领域潜在的贷款风险可能暴露,包括“两高一剩”行业、政府投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等。三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量减少,不良率降低,但关注类贷款总额上升,潜在信贷风险不容低估。

(三)通胀预期不断强化

2010年以来,海南省物价上涨较快,社会各界对物价上涨的担忧加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四季度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居民、企业和银行家对物价的预期指数分别为72.56%、58.54%和77.0%,比上期分别高出4.89、9.68和0.4个百分点,均处于历史较高位。相关研究表明,经济主体通胀预期增强可能推升物价进一步上涨。海南省居民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物价承受能力较差,政府部门调节手段不足。从历史经验看,物价往往高于国内平均水平,需及时防范物价上涨及通胀预期,避免下一阶段物价上涨过快。

(四)贷款结构性矛盾突出

海南省贷款大幅增长的同时,信贷投向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贷款期限结构中长期化。2010年末,海南省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82.19%,高出上年同期8.25个百分点。二是贷款投放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全省前十大企业客户贷款占当期全省企业贷款的66.41%。三是贷款行业集中。海南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含房地产开发和购房贷款)、交通仓储和邮政业三类贷款占全省贷款的60.26%。四是海南省投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偏高。2010年末全省投融资平台贷款占比28.97%。贷款投向结构过于集中既不利于银行分散风险,也削弱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不利于海南省经济协调发展。

(五)房地产市场走向不确定性增大

2010年初,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房地产市场迅速走热,价格翻番、成交额快速增长。从全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看,2010年以来房价一直较为坚挺,四个季度的销售量分别为295.4万平米、186.9万平米、135.1万平米和237.4万平米,销售量走势表现为年初猛增,此后一路下滑,年末又开始恢复高增长。在全省房地产正趋于恢复之时,2011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房地产调控的“新国八条”势必让全省房地产再度降温,本为销售旺季的春节期,多处楼盘和房屋中介均曝出零成交量。此轮调控通过提高购房成本、限购、房产税三管齐下,以抑制楼市的投资(投机)需求,短期内海南省房地产市场调整不可避免。但此轮调控进一步打击了房地产投机行为,挤出市场泡沫,促进了银行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有利于全省房地产市场的稳健运行[1]。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依然较强,建议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上应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形成分层次的市场,在引导境外资金投资高层次旅游房地产的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资金投入。

四、货币政策建议

国际旅游岛建设赋予了海南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历史机遇,亟需金融给予大力支持。针对当前国家宏观调控和海南经济发展实际,在货币政策方面,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在积极贯彻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完善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探索如何发挥货币政策的区域调控功能[2]。二是在保持一定贷款投放总量的前提下,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大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产业和项目,保证信贷投放力度、节奏和重点,避免贷款投放大起大落。三是针对融资平台数量众多,分散在省、市、县各级,大多融资平台存在资产规模小、资本金不充足、项目投资缺乏总体规划的现象,应进一步规范融资平台建设,加强对融资平台经营风险和信贷风险的管理。既要适度控制平台贷款,又要防止平台贷款过快下降引发的风险。四是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保持信贷快速增长的同时,以化解潜在风险为立足点,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

篇7

中图分类号:F124

近来,我国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此情况下,中央出台了一些政策举措。以下就三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形势问题进行讨论。

一、当前经济形势基本判断

当前我国的宏观形势特征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需求与进出口贸易三方面也面临较大压力。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在四个季度连续增幅放缓,201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仍在放缓。2011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一季度末5个季度中,GDP增长幅度分别是9.7%、9.5%、9.0%、8.9%、8.7%,连续5个季度放缓之后,2012年4月份开始,主要的经济指标急剧下滑,体现在工业增加值4月份增长9.3%,比3月份的增幅下降2.6个百分点,比2011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5月的工业增加值为9.6%,6月为9.5%;第二季度经济增幅进一步下降,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为7.6%,比一季度8.1%的增长幅度又下降了0.5个百分点,7月份的工业增加值为9.2%,达到2012年的最低点。我国经济增长4月急剧下行,二季度到达经济底部。7月继续在底部徘徊。

(二)三大需求面临压力

投资、需求与进出口这三大需求的指标对于宏观形势数据来说是一种印证。

1.投资

投资数据评估主要不是按月,而是按照1-4月,1-5月,1-6月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为了避免投资指标每月跳跃性较大导致分析有可能不够客观的情况。2012年1-4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2%,1-5月为20.1%,1-6月为20.4%,1-7月20.4%。从数据来看,投资增幅较为均衡,1-6、1-7月份均是20.4%,比1-4月20.2%、1-5月的20.1%增幅都有了提高。可以说,投资在底部较为平缓。

分析投资指标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投资按项目划分为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1-4月投资的下降增幅减缓,主要原因是中央项目在1-4月投资增长率下降4.1%,地方项目的投资增长率为22%,高于总投资增长的平均数,1-5月中央项目投资下降7.7%,下降幅度比1-4月进一步扩大。1-7月中央项目投资下降3%,降幅缩窄。总体来说,中央项目的下降幅度较快,但是1-7月降幅缩窄。这说明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幅度放缓主要原因是中央项目投资下降较快带动的。1-7月降幅缩窄是由于国务院采取了加强中央项目投资的措施。

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2012年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但是中央依然没有改变对房地产调控的方略,始终强调对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不放松,主要是指对投资、投机性购房坚决不放松。尽管经济有下行的压力,对房地产调控在抑制投机、投资性始终采取高压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明显放缓。1-4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8.7%,1-5月份是18.5%,1-6月份是16.6%,1-7月份是15.4%,放缓步伐比较明显。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按每季度统计,没有月度数据。因此月度固定资产投资是通过分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得到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城镇与农村两类,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80%,可以说代表了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趋势。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列入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里的,不在农村数据中考察。即使农村中有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考察也放在城镇中。固定资产投资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数据。如果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幅放缓较快的因素剔除之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应该是处于回升态势。

2.消费

篇8

进入2007年以来,由于整体宏观经济运行偏快,CPI大幅走高,股市火爆引来大量存款入市,房地产行业持续高增长引来银行贷款增长率强劲反弹的情况下,经济趋热警报初现,为此中央银行采取了五次提高基准利率,七次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手段。债券市场在紧缩预期以及资金在股市财富效应下转移两重大山压迫下,从三月高位震荡后一直呈现单边的下跌趋势。

一、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或将回落

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来自于投资高速增长的推动,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已经接近常态。由于投资增速持续的高位运行,预示着经济运行可能将面临过热和经济结构失衡的窘境,这也是2007年来整个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偏紧的直接原因之一。然而,根据世行的调查,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十年来首次高于潜在的GDP的增长率,其结果就是,自2000年开始出现的微度的产出缺口已经消失,若这种格局进一步延续,则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供给约束,并加大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造成一定挑战。因此,有理由推断不久将可能出现经济增长的“拐点”――也就是极限点位。

值得注意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因素――消费需求增长却是明升暗降。同不断高涨的投资相比,社会消费增长的步伐日渐落后,上涨的物价使得消费增长表面上显得十分强劲,但实际上增长与收入的距离在扩大。消费需求扣除物价影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后,消费的增速在高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速将低于二季度水准,这也将拖累三四季度GDP增速。

综合分析,而如果GDP增速数据出现明显回落,则市场对偏热宏观经济的担心将降低,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必要性预期也会降低,这显然会刺激债市的买盘出现。

二、物价持续上升但渐趋平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2%。2007年以来,月度CPI指数持续上涨,由于本次上涨有一定的连续性,可以推断这是流动性过剩格局下物价的趋势性上涨。就近期来看,物价上涨暂时还处于可控范围。从影响CPI涨幅不断提高的因素来看,主要是由于粮食前期明显上涨及猪肉价格的暴涨引起的,其中食品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就达2.5个百分点。而到了四季度,根据农业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占在CPI权重7%-8%的猪肉项目价格环比回落幅度大约7%,而鸡蛋和蔬菜略有上涨,但粮食价格基本稳定,所以综合考虑食品价格对CPI环比的影响将降低,CPI的高增长有望得到缓解。处于高位的食品价格也使得居民的消费倾向减弱,价格向上的动力也在减弱。

另外,从在CPI上涨结构看,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0.9%。通货膨胀压力如果存在非食品产品扩延趋势,那么中央银行就很有可能采取调控措施,但所幸的是,非食品类价格长期保持在1%左右的稳定增长水平,工业原料、燃料、动力购进指数以及PPI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暂时还没有出现供给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下半年人民币升值速度会加快,这将会降低进口原料的价格,起到平抑CPI上涨的作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CPI很可能会冲高后回落,不会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所以预计四季度CPI如果能如期回落,那么债券市场可能会迎来一波反弹,而CPI回落的程度也与反弹幅度密切相关。

三、货币供应和存贷款增长

在银行强烈的贷款冲动的推动下,上半年的贷款增速达到了16.49%,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提供了资金支持,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到了8月,信贷更是大幅反弹,同比上年同月增长了60%以上,所以中央银行在9月份大量向市场出售手中持有的特别国债,也是对8月份信贷失控的一个正常反应。

由于上半年贷款增速过快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控制固定资产的反弹现在成了中央的一个重要目标。银监会表示下半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增速要控制在15%以内,以此目标来测算,下半年新增贷款只有1.15万亿,这将会极大的抑制固定资产的反弹。预计今年最后几个月的贷款控制会更加严格,货币投放主要以季节需求为目标,货币回笼也会更为及时。另外,中国证监会最近密集推行的大盘新股发行,客观上起到了替代央行收紧银行间流动性、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供应的作用。

商业银行托管量占整个债市托管量的79%,所以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对债市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贷款的收紧将迫使商业银行下半年加大债券的配置比例。由于利息税的调整,存款增速在6月份出现了反弹,预计下半年存款增速会有所回升,即使假设下半年存款增速保持上半年的平均水平15.84%,存贷差增长率也将回升到0.84%。商业银行贷款增速的放慢无疑会使其加大债券资产的配置,这为下半年债市的反弹提供了资金支持。

篇9

1.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1 全球经济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

2016年,全球经济形势仍然复杂。金融危机八年后,全球经济依旧疲软,全球经济的核心问题已由增长问题转变为发展问题,全球经济的未来,已不再决于宽松和刺激政策,而取决于通过生产效率的改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IMF年内三次调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当前2016年预期增速仅为3.1%,不仅低于1980-2015年的历史均值3.5%,还低于2008-2015年的危机均值3.3%。全球经济的希望,在于全球宏^政策从短期危机应对向中长期经济治理的加速转变;未来,美、中、欧“三极”的结构性改革进程将对全球经济的中长期前景起决定性作用,IMF预计2017年增长3.4%。整体而言,短期不乐观,长期不悲观。

发达经济体:美国减缓,英国”退欧”,日本乏力。

――美国2016年增长的预测从7月的2.2%下调到当前的1.6%,原因是商业投资疲软和货物库存积累减速导致上半年增长表现不佳。随着能源价格下跌和美元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消退,2017年美国经济增长很可能加快到2.2%。

――欧元区经济预计2016年将增长1.7%,2017年为1.5%,而2015年则为2.0%。英国6月“退欧”公投之后的不确定性将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不利影响,增长预计将从2015年的2.2%放缓到2017年1.1%。

――日本的增长仍将乏力,预计2016年的增长率为0.5%,2017年为0.6%。近期内,政府的支出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支持增长;中期内,人口萎缩将抑制日本经济增长。

新兴市场稳定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六年来将第一次加快,增速将升至4.2%,略高于7月4.1%的预测。新兴经济体2017年预计将增长4.6%。新兴市场中,不同国家地区显著不同,但中国、俄罗斯、印度、印度传统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均好于预期,支撑新兴市场整体保持相对良好增长。

1.2全球贸易主义抬头,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长

2016年,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恐怖袭击频发、难民问题和英国脱欧等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贸易增速可能将连续五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WTO的最新贸易展望报告显示,将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从前次预测的2.8%下调至1.7%,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预计201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1.8-3.1%,仍低于世界经济增速预期。

2.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6年以来,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适应引领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好于预期,增长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2016年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2.1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初步核算,2016年前三季度GDP为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产业结构调整稳步突进,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发展加快,前三季度一、二、三产同比分别增长3.5%、6.1%、7.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2.8%,比重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2 进出口降幅总体收窄,但出口压力增大。

2016年1-11月份,进出口总额23466.73亿元,同比下降6.9%,比去年全年收窄1.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8971.6亿元,同比降低7.5%,降幅比去年扩大4.6个百分点;进口14220.8亿元,同比降低6.2%,降幅比去年全年收窄7.9个百分点。出口仍面临较大的压力。

对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前三季度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前三季度进口铁矿石7.63亿吨,增长9.1%;原油2.84亿吨,增长14%;煤1.8亿吨,增长15.2%;铜379万吨,增长11.8%。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外经贸形势分析”课题组调研,与去年秋季、2016年春季调查结果相比,进入四季度企业出口形势略有好转、出口价格和利润略有回升,但出口形势仍较为严峻,仍只有不足两成左右的企业出口增长。受访企业持有的出口订单略有增加,预计2017年出口形势略有好转,但出口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仍是影响今年出口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3.国际航运市场形势分析

3.1集装箱运输市场处于历史低位,上行任存压力

2016年以来,全球商品贸易量增幅低于预期,保护主义抬头,集装箱运输市场低迷,运价陷入历史低位,上半年集装箱船公司全面亏损。进入三季度,集运市场通过多拆解、少交付两种手段,双管齐下控制运力过剩局面,供需失衡局面稍获缓解,同时韩进破产时间也导致运价短期内上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2016年11月25日上涨到777.13点,比4月29日最低点632.36点上涨了22.8 %。

总体来看,集装箱运输市场仍面临较大的上行压力,今后集装箱运输市场回暖有赖于全球贸易的复苏和集装箱供需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3.2干散货运输市场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复苏仍需时间

2016年以来,铁矿石方面,国内汽车和房地产业火爆导致钢材需求有所回暖,钢材价格的持续拉涨使得钢企效益转好,盈利面扩大,补库需求上涨加之传统旺季因素,铁矿石进口增速需求不减;煤炭方面,国内煤炭价格上涨和产能限制,国内煤炭供需缺口及价差导致进口量大增。得益于我国进口钢材、煤炭量价齐升,干散货船尤其是海岬型船运价大涨,BDI呈F上扬趋势,11月18日创年内最高1257点,较2月10日最低290点上涨 333.4 %。

但11月中下旬以来,由于前期矿石进口持续增长,中国港口铁矿石库存高企,超过1.1亿吨,加之冬季为传统淡季,涨势面临考验,贸易商看淡市场,采购意愿不强,导致海岬型船加速下滑,从而影响BDI出现较大幅度下挫。积极因素是受煤炭、粮食进口持续良好影响,巴拿马船型运价稳定,对BDI指数起到一定止跌作用。

总体来看,干散货市场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市场全面复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时短期内市场也存在一定的回调压力。

4.我国港口运营形势分析

4.12016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在世界港口中占有绝对优势(见表1)

4.2全国港口生产形势平稳,增速较同期有所改善

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有所回升。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8.3亿吨,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上年同期(与2015年1-11月份增速对比,后同)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沿海港口完成80.81亿吨,同比增长3.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内河港口完成37.49亿吨,同比增长3.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

外贸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同比回升。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7.62亿吨,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沿海港口完成33.73亿吨,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内河港口完成3.88亿吨,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

篇10

二、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式分析

从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2013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还是不错的,但是其中还蕴含着一定的内外风险。

(一)GDP增长速度放缓

2013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会受到投资高低的影响。尽管消费需求将继续不足,而且会在短期内受到继续下调的压力,但是也会手动相应政策的有利支持。随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由投资转向消费与就业,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两者相抵,2013年的消费水平会保持与前几年的增长水平持平。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目前还较为低迷和紊乱,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出口经济将继续走低。

(二)房市在此调整,房地产泡沫逐渐终结

篇11

根据近年来大多学者关于证券市场、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可发现股票市场出现波动的决定性因素表现在宏观经济上,且能够将宏观经济情况反映出来的又以股票市场为主。大多股票市场发生波动,多因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多政策性因素、规律性因素等,使股票市场难以保持持稳趋势,可见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极为明显。因此,无论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或股票市场发展角度,对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二者关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关系分析

(一)股票市场受GDP影响研究

理论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变化往往依托于以GDP为基础推测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反映。若在外界环境处于稳定情况下,经济增长率呈现出平稳持续增长趋势,可判断此时社会中的需求、供给保持正比关系,此时的经济结构也较为合理。在此环境下,社会人群因对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预期值,便会向市场投入更多的资金,如典型的炒股现象,而企业在此背景下为进行自身规模的扩大,也开始进行更多的投资,由此使整个股票市场更为活跃。但假若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此时企业因盈利亏损,便减少投资,整个股票市场环境下,供给情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的,其中需求者,即投资者在收入预期方面不断降低,对投资资金开始减少,这样需求曲线会保持快速下降。由此看来,股票市场受GDP影响较为明显[1]。

(二)股票市场受利率变化影响研究

关于利息率,其主要指利息与本金二者的比率。通常从债权人角度看,利率可作为收入来源之一。而从整个股市发展情况看,利率影响则极为明显,利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市场中资金的流动,资金流动性的高低将决定股票市场发展。以经济学视角看,市场发展中资金供求关系主要以利率为决定性因素,其中的需求方与供给方分别为投资与储蓄,而投资与储蓄实质可作为表示利率的函数,所以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股票市场发展。

(三)股票市场受货币供给量影响研究

股票市场中,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效应方面。例如,投资组合效应。其主要指当国内处于货币政策放宽条件下,个人持有货币增多,而投资效益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如果不存在其他外界环境干扰,因个人货币存储较多,便会将其投放到市场,以此达到利益获取目标,这样股市价格会由此提高。再如,预期效应。其主要指在货币政策的放宽前,许多投资人开始预测货币市场走向,采取相应的货币投资方式,使股票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也有增长效应在股票市场中存在,可将其理解为货币供给量上升情况下,整个市场中投资扩大、利率下降,此时股票投资会取得更多的收益,一定程度上推动股市价格的进一步提高[2]。

二、基于实践视角下的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关系分析

(一)20世纪前后中国经济发展与股票市场关系验证

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上世纪国内经济发展作为实证,原因在于该时期内国内经济发展变化较为明显。以1994年与1999年之间国内经济发展为例,国内此时GDP在增长率上约下降5个百分点,整个市场环境下,个人与企业都难以获取较多的收益,而且通货膨胀率呈现上涨趋势,直接导致股票市场发展受到挫折。而该时期结束后,国内经济发展中注重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使GDP在增长率上到8%,此时股票市场逐渐回暖。直至2000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因经济矛盾逐渐解决,使证券市场发展速度提高。然而能够发现,在2002年以后,国内GDP增长率尽管提高许多,但此时股市的发展却以“熊市”形式存在,完全与经济发展相背离。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此时我国股市发展不健全,且较多投资者在未正确认识市场发展情势的背景下便盲目跟风,导致股票发展较为扭曲,产生“熊市”。

(二)从供应角度探析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向关系

尽管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人均收入、货币发行与经济增长保持正比关系,但从实际角度看,却不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如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背景下,因货币流动率不断出现变化,便会使股票市场因货币需求量变化而受到影响。综合实际影响情况看,变化情况首先表现在股票价格提高后,货币需求量会因个人收入提高而上升,而这种股票上涨趋势下,人们为进行风险控制便采取资产组合调整方式,如斥候货币量的扩充,使市场内货币需求量不断上涨。另外,股市交易量因股价上涨而出现扩张的情况下,需依托于较多的货币供应才可实现。因此,综合来看,股市变化、货币供应变化二者相互影响。

(三)利率变动情况下股票市场变化态势

无论理论或实践研究,都可发现影响股票市场的关键性因素体现在利率变动方面。当利率保持下降态势时,由于企业成本有所降低,此时大多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便会利用利率下降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使股票市场得到发展。自1996年起,我国的在降低利率方面连续八次,每次利率调整政策实施后都刺激股市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利率调整消息传出后,也会产生一定的预期效应,带动股市的提前发展[3]。

三、结论

我国经济发展中,股票市场已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文章研究看,宏观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股票市场发展,而股票市场又是对宏观经济的具体反映。尽管在二者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存在背离情况,但其原因多集中在股票市场发展较为滞后等方面,在日后完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可被逐一解决。

参考文献:

篇12

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两个不变,六个隐忧”。“两个不变”:一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不会出现大的减弱。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有望保持增长。二是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的趋势没有改变,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包括服务业和研发环节的转移继续加快。“六个隐忧”:一是发展不平衡加剧,二是石油价格仍在高位波动,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更加强化,四是国际投资资金频繁冲击金融、商品市场,五是局部地区动荡不安,六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以及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蔓延等。

国内环境是“五个有利,五个深层次问题”。“五个有利”:一是我国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内在动力较强,有利于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二是今年是“*”起步之年,中央确定的各项战略部署将全面启动实施,有利于引导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性;三是供求总量关系进一步改善,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增强,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四是各方面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五是我省将加大扶持苏北的力度,南北产业转移将进一步扩大。“五个深层次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竞争日益显露;二是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四是体制机制不完善,法制环境不健全;五是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容忽视,社会发展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较多。

二、准确把握具体政策走向

1、关于宏观调控

今年国家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

一是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总规模比去年减少,将按照突出重点、压缩一般的原则,优先安排续建项目,适当开工建设事关“*”规划顺利实施的重大项目。将认真做好重大项目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严格项目建设程序,加强重大项目稽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货币政策方面,将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将继续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发展直接融资,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等贷款难问题。

二是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继续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加强行业规划、产业政策与土地、信贷、环保、安全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严格控制过度扩张行业的信贷投放,继续落实已出台的调控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给,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

三是将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做好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等增加居民收入的工作。开拓农村市场,继续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大对农村商业网点连锁经营、农资物流配送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扩大消费热点,完善住房、汽车等消费政策,发展文化、健身和旅游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规范和促进消费信贷发展。加强市场监管,着力解决教育和医疗乱收费、电信服务价格高等问题,开展教育、医药价格收费专项检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工作。

四是将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继续坚持月度分析和重要情况报告制度,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针对突出矛盾,提出对策建议,加强预调和微调。

2、关于能源供应和运输。将促进煤电油运供需衔接。认真落实电力发展规划,加快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建设,完善电网结构,促进电力建设有序发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定煤炭生产和供应。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整顿油气开发秩序。继续加强煤运通道、下水港口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煤电油运价格监管。加强协调调度,高度重视,着力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气、供电、供暖和供油等实际问题。

国家将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理顺价格关系,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机制,发挥价格的“倒逼”作用。这意味着煤电油气运面临逐步涨价。具体为:一是要完善石油价格机制,进一步理顺成品油价格。改进天然气价格管理,适当提高价格水平。二是深化电价改革,实施新的输配电价格管理办法,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继续实施煤电价格联动。三是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取消电煤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由煤、电双方自主确定交易价格。在安全成本增加、资源成本增加、劳动力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煤炭价格必将呈现上涨走势。四是加大水价改革力度,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适当提高征收标准,合理调整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强化供水价格约束机制。五是推动土地价格改革,推动建立规范的基准地价确定、公布制度和协议出让最低价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六是全面实施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未开征的要开征,已开征的收费标准调整到保本微利水平。七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收费政策,建立环境治理、生态恢复责任制和费用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收费政策。八是在能源和资源涨价的作用下,运输价格也将呈现出上涨趋势。所有这些价格改革措施,都将对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加大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关于结构调整。今年国家结构调整的力度很大,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同时公布了鼓励、限制和淘汰产业指导目录,将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将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对已出台的钢铁、电解铝、煤炭、汽车等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将强化落实,加强检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尚未出台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将抓紧制定和完善,尽快出台。原则上不批准新上钢厂。提高进入煤炭生产领域的井型标准,明确回采率。淘汰落后产能。在主要依靠市场优胜劣汰的同时,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冶金、纺织、电力、汽车、水泥和小化工等行业。

冶金行业:今年将推进钢铁企业强强联合,形成5个超级企业,淘汰1亿吨落后炼铁生产能力和5500万吨落后炼钢生产能力,原则上不批准建设新厂,暂停核准钢产量500万吨以下企业的所有冶炼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不予贷款,坚决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不含铁合金高炉)、20吨以下转炉和电炉。在国家列出的落后生产能力表中,*省的数量还不少,炼铁高炉41座,20吨以下的炼钢转炉3座,20吨以下的炼钢电炉95座。炼钢电炉的淘汰数量占全国的1/4,是最多的省份。

纺织行业:全国棉纺能力从2000年的3400万锭增加到*年的7500万锭,其中约60%属于70年代以前生产的应淘汰的落后设备。国家将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纺织设备和工艺产品,严格按规定期限淘汰;加强二手设备的市场准入管理,控制落后旧设备向中西部转移;严格按照产业政策规定执行对聚酯等化纤项目的核准,防止化纤能力的过快增长。

电力行业: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有较大改善,华东明显缓解,主要是季节性、时段性缺电,总体是“前紧后松”状态。针对电站无序建设遗留问题较多,国家将尽快出台“违规电站项目处理办法”,使违规企业对违规行为付出应有的成本和代价;推进火电机组“上大压小、上煤压油”工程;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实行竞价上网等措施。国家列出的我省违规建设电站项目未经规划的22个,装机1080万千瓦,数量、装机均占全国的12.5%。

汽车行业: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的产能扩张,支持企业大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国家将补充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关的投资规定,适当提高投资准入门槛。

水泥行业:主要是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五年内淘汰2.5亿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平均规模由现在的20万吨提高到40万吨,企业户数减少到3500家。国家要求各省上报备案水泥发展规划,并作为各省核准依据。

小化工行业:省政府已经明确,将用关闭小煤矿的力度,整治关闭小化工。

总之,今年国家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上,将采取前所未有的力度,这些行业日常生产经营、今后发展方向将因此而发生新的、深刻的变化。

4、关于产业与企业集中度。将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兼并重组。加大对纺织行业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研发、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大型钢铁集团的重大技改和新产品项目,按照市场原则,以资产、资源为纽带,鼓励钢铁、水泥、煤炭、化工等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

一是企业做强做大。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全国1000家大企业中,我省有101家,但前50家中我省没有,我省最大的制造企业是沙钢,*年也只是突破400亿元。今年,省里已经提出了一个扶持发展的政策意见初稿,将集全国各省扶持政策之大成,目前《意见》还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将尽快形成定稿上报省政府。今后几年抓工业,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强做大,将配置各种资源,包括经贸系统已有的资源将集中投放,科学配置。

二是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这是工业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要求,也有利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省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去年省里集中支持了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建成了2600多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今年将在推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上,继续加大力度,争取新突破,打造百亿、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5、关于节能降耗。国家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大类指标中,刚性的是约束性指标,将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政绩考核,并分解落实到各地,包括三大指标:耕地保有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此,国家将建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公报制度,今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4%左右,我省今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也不能低于降4%左右水平,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在节能方面,将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推行强制性产品能效标准、标识管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范围。对高耗能行业继续实施差别电价。在节水方面,将研究建立节水标准体系,推动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推广力度。在节地方面,将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推动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在节材方面,将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促进木材节约代用,研究实施节约包装材料的政策措施。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将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工业“三废”的综合开发利用,组织编制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将研究制定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财税、价格政策。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认真实施国家第—批循环经济试点,提出重大技术和项目,加快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将抓紧起草《循环经济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将研究制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三是搞好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将加快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工作和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6、关于技术创新。一是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将抓紧出台鼓励自主创新的指导性文件。加大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力度,对选用国产首台、首套装备给予政策扶持。实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工程,建设—批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建立开放型自主创新体系,鼓励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地化,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到境外建立研发中心。

二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加强组织协调。依托重点工程,积极推进燃气轮机、百万千瓦核电机、超高速列车、大型化工成套设备、机械制造流水线成套设备等16个重点领域的重大装备国产化,带动关键基础产品和零部件发展。

三是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将抓紧制定《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配套文件,研究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新型元器件等基础性核心产业,培育数字化音视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增长性战略产业,实施集成电路、先进计算等重大工程。建设软件、微电子、光电子等产业基地。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四大领域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新支线飞机工程。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四是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将其列为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新兴主导产业,将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发展,具体目标是:培育3000家左右现代生物中小企业,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亿的生物大企业,5个产值上1000亿的生物产业基地,一批销售过10亿的生物产品,到201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5000亿元,占GDP3%。

五是加快自主知名品牌建设。将适当提高设备的折旧率,将自主品牌发展情况纳入统计指标体系,及一系列的财税优惠政策。我省是科教大省,应该也有可能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走在全国的前列。

7、关于提升服务业比重。将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选择若干城市开展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试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和社区服务等新兴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商贸、餐饮、邮政、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

8、关于民营经济。将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抓紧出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推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制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专项资金和信用担保等管理办法,完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通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期间初步形成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布局结构相对合理、管理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增强、吸收就业能力不断扩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群体。进一步加大非公有制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力度。将推动东中西部(*省南北部)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安排好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融资担保、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人才培训等服务机构的发展。将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9、关于对外开放。国家将努力缓解贸易不平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着力调整出口结构。将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鼓励扩大一般贸易特别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修订禁止加工贸易目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和贸易摩擦协调应对机制。增加国内短缺的重要商品和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将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编制并组织实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专项规划,全面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进入。将制定并落实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完善鼓励境外投资的配套措施、项目核准制度和国内协调机制,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

三、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宏观经济形势和具体政策走向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积极应对并加以有效利用的地方。各地经贸部门和广大工商业企业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政策,顺时应势,积极寻求促进发展有效之策。

篇13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038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起来,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煤炭产业就开始产生了危机,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渐渐地不能够满足现今的市场环境,因此面对这种状况,煤炭企业就要开始进行相关的变革,要进行对自身的生产和管理以及运行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要使得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1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的煤炭产业现状分析探讨11现今煤炭的需求变化

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更是非常地丰富,我国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在全世界是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的。在2012年的时候,我国统计局曾统计的煤炭量高达257亿吨,这显示了我国的煤炭产量的增长迅速。并且,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使得经济体制不断变化,这就造成了煤炭行业在发展时不利,使得煤炭市场逐渐地下滑,更进一步由于新能源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使得我国煤炭的整体消费量大幅度地降低。

12现今煤炭产生产能过剩的现象

因为历史以及社会的一些因素,这造成了我国的煤炭行业在现今出现了产能过剩。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那时我国的煤炭行业发展还较为迅速,因此小煤矿企业的规模就变得逐渐增大,但是在其煤炭行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煤炭的资源浪费使得生态环境日益破坏严重,还有由于煤炭的产量增加使得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就造成了产能的过剩。产生产能的过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是由于企业在煤炭方面的过度投入,虽然煤炭行业发展,规模不断地变大,但是其生产的效率并没有提高,这就造成了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其次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问题,它们和企业一样过度地投资于煤炭,因为当时是实行着财政分权的体制,地方政府受煤炭产业所带来的利益所影响就产生了强烈的投资欲望,这在一方面是促进了煤炭产业的发展,但是也造成了煤炭产能的过剩。最后是由于宏观调控实施的不完全到位以及市场的不断变化,这就造成了煤炭在生产效率方面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提高,所以要不断地改善煤炭行业结构,要其不断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

13分析我现今煤炭行业的发展状况

一是在成本方面煤炭是不断地增长,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煤炭的行业也不断地进行资源的整合,煤矿在基础设备方面也不断地改善,这就使得煤炭行业的利润发展不断地下降,使得一些煤炭产业出现亏损的现象,影响了煤炭行业的发展。二是价格的下降,因为煤炭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煤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这就使得对煤炭方面的需求量的降低,进一步造成了消费量的降低,而煤炭行业为了其发展就实行了煤炭价格的下降,这种做法对于竞争的煤炭市场来说就更加地使煤炭行业发展困难,生存更加地艰难。

2对宏观经济环境下影响煤炭行业发展的方法探讨21对于企业,企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

现今的市场变化无常,经济形势变化复杂,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就更要正确地认清自己,要学会将困境转化为机遇,抓住机遇,坚定自己的信心,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长远发展。最近几年来,我国在煤炭企业方面不断地改革调整,这使得企业在安全方面有了较高的提高,由于煤炭的生产和管理以及企业的运营不断改善,这使得企业的员工更加地团结,一起面对困难和险境,这就有利于建立业务水平高、专业素质高以及勇敢、创新的优秀员工团队,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也更加使得企业有了一个坚强的后方。所以企业在现今这种市场发展复杂的情况下,要坚定自己的信心,企业员工要团结一起,企业和员工用坚定的信心一起战胜所有的困难和险境,这样就能够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

22要学会抓重点,抓主要

企业发展一般都要使得效益得到良好的保证。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市场的改革和对煤炭的加工以及销售的时候就要做到下面的几点:首先是提高自身的节约意识,企业的管理者要注意对经费进行严格的管理,进行系统化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费和各种其他的经费,这样做是为了将资源得到良好的利用,避免了浪费现象的发生,通过提高自身的节约意识,能够帮助企业煤炭在生产方面的效率得到更好的提高。其次是将企业内部进行市场化方式的管理,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够帮助煤炭生产成本的降低,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是对煤炭产量进行增量,定期地维护相关的设备,这样就能够使得机械设备的正常工作,从而实现原煤质量的提高,达到煤炭的附加值提高。并且要注意严格地控制煤的质量,这样才能够帮助精煤回收率的提高,实现高质煤在市场的发展。

23企业要坚持市场的原则发展

煤炭企业要进行变革一定要坚持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而实现建设高质的煤炭生产基地,从而帮助煤炭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煤炭企业要依据市场而变化,及时地对煤炭进行高效开采,这样有利于防止过度开采的现象发生,还要及时地将煤炭产量和市场需求进行协调,要积极地利用市场的可调节能力,以此来达到产业的结构合理化发展,要不断地发展新的技术,这样才能使得煤炭企业适应市场的发展。

24严格的管理煤炭的质量

现今我国的煤炭市场发展较为艰难,因此煤炭企业就要加强对煤炭质量的监管,以此使得煤炭质量更加地稳定,从而实现高质量煤炭在市场中拥有高的地位。将煤炭质量进行加强管理主要是加强煤炭采场的管理,因此,煤炭企业要不断地加强生产的意识,将煤炭的质量不断地提高,最终实现生产效率的发展提高。

25科学地控制煤炭成本

获得经济利益是企业的最主要的目的,在现今供大于求的市场上,煤炭企业如果要达到经济效益的更高发展,就一定要从煤炭的成本上进行相关的考虑,要不断地对成本进行科学的控制,减少一定的开支,这样有利于企业资金的更好利用。并且还有就是将煤炭的生产结构不断地优化,不断地进行创新,要有节约意识,拒绝浪费,在各个的生产环节时要注意科学地管理,将其理念贯穿整个过程。

26不断地对市场的信息进行加强

煤炭企业发展要进行健全的市场信息平台,要不断地和能源研究机构和煤炭消费者以及其他的煤炭企业之间进行密切的联系和交流,这样有利于实现煤炭信息的及时了解,有利于及时地根据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帮助企业长远发展。

27要进行创新,不断地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因为我国的煤炭资源众多,而一些天然气等资源较少,这就造成了煤炭行业容易出现产能的过剩,因此就要对煤炭企业进行煤炭深加工以及创新,不断地研究新技术,使得利用科技的方法来达到成本的降低,实现煤炭的新价值,从而帮助企业的良好发展。

3结论

总之,面对现今宏观经济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的煤炭经济发展较为困难,煤炭行业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因此,煤炭企业要坚定信心,不断地创新,以此来使得煤炭的不断利用,还有要对煤炭市场不断地开展,将煤炭深加工,这样就能够实现煤炭行业和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