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全县20xx年外出务工人数和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数、以及在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人数。2.对20xx年全县在家待业人数以及年龄、性别、文法程度进行登记。3.对全县各个企业20xx年用工情况进行摸底登记。
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20xx年初全县外出务工(包括有意向外出)和在家(包括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数分别为10247人和3561人。除自主创业和在家务农外全县剩余劳动力人数为1432人,本地企业所需劳动力人数为615人。
2.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全县大多数企业都同意吸纳本地工人,工资待遇相对上年比较稳定,个别企业有所下降。
3.目前,我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民的就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进程。
(1)加大教育投入。全县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加快培养和造就农村实用人才,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成人教育体系,让每个农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全县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因此,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政府、企业、党校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大力发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是20xx年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
2.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全县大多数企业都同意吸纳本地工人,工资待遇相对上年比较稳定,个别企业有所下降。
3.目前,我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民的就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进程。
“三个优先”就是:一是县确定的重点扶持产业优先培训,保证企业用工需要;二是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优先培训;三是库区移民优先培训。
“三个结合”就是培训工作要与就业、与技能鉴定持证上岗、与引进项目促进发展紧密结合。
“三个层面就是实施三个层面的技能培训。一是企业培训,二是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三是政府部门和乡镇培训。
“三个三千”就是企业培训3000人,社会培训机构培训3000人,政府部门培训3000人。
移就业培训任务已由尤委(2006)8号文件分解下发给各乡镇,并与县委、县政府下达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指标挂钩(其分值占总分7%),与招商引资的任务挂钩(各乡镇组织输送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或企业培训,并实现在当地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5000元,到外乡镇或县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10000元)。
二、研究制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行绩效认定和年度考核办法”、“培训经费支付办法”等配套文件。选定了“海通服装技术培训基地”等八家具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条件和能力的社会培训机构来承担服装针车工种的职业技术培训任务,整合了300多台电动平车,目前已具备了同时在十个培训点组织培训的能力。
三、开展二个调查,建立二个信息库。
1.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实现动态管理。我县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工作,经过精心组织现已摸清了家底,使今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8.13万人,其中已向非农产业转移5.5万人(其中在县外就业3.35万人);有7509人愿意转移就业,其中有2298人愿参加服装针车培训,有1530人愿参加纺织档车工培训,有3799人愿意参加家庭手工等其它项目的培训。目前,各乡镇已组织人员对有培训意向的人员实行跟踪、动员,使各项培训工作能在近期内全面展开。
2.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建立“工业企业用工信息库”。通过调查,掌握全县工业企业2005年底在册员工信息,并对今年各企业员工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信息库”的建立既能了解企业的用工环境变化情况,掌握企业下阶段的用工需求,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供岗位需求信息,也为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考核验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在为县内企业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也设定了本县企业到县外招工的基本条件,以确保异地员工的“留工率”,维护我县劳动力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
四、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用工搭建好平台。
我县在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工作中,了解到部分企业,特别是服装、纺织企业出现暂时性用工困难的情况下,春节期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宣传服务月活动”。经过全面动员、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使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活动月期间,我们共印发了三万份“致尤溪籍在外务工老乡的一封信”;发放6000多份宣传提纲和春风卡;调研了28家企业,安排“华姿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负责人在有线电视台宣传、推介企业的优势;收集、整理了“蓝桐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25家县内企业的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4500多个,通过有线电视台“荧屏就业大广场”栏目、“广播村村通”等渠道;各乡镇共悬挂“返乡就业,建设家乡”等宣传条幅38条,走访了3万多个农户;组织召开16场(不含村级组织)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代表座谈会”,有754位返乡人员代表参加;举办了30场有25家企业参加的现场招聘活动。活动月期间,共有3041人报名,有1799人被县内企业正式录用(其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127人),为26个缺工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
1、多数农村妇女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综合能力差,造成了转移过程中择业面窄的问题, 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由于文化程度低, 又没有专业技能, 选择的就业转移机会十分有限,严重缺乏竞争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 只能从事脏、苦、累的简单劳动, 劳务报酬少, 劳动强度大。
2、 多数农村妇女还存在思想观念陈旧、保守的问题。一是不愿在本地打工,怕所谓的丢面子。二是好高骛远, 高不成, 低不就, 不愿做一个普通打工者。三是目光短浅, 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大多数的妇女在没有什么文化和技能, 年龄又大的情况下,仍然要求到工厂上班,而不愿意从事简单、工资又不算低的家政服务。
3、 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没保障, 造成了转移大军的盲目流动。目前, 虽然有一些中介服务组织,但在提供信息、就业培训、权益保障等方面, 服务方式及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妇女劳动力的择业需求, 真正通过中介服务组织找到工作的很少。在就业中,农村妇女的权益受到侵犯、人身财产无保障的现象屡见不鲜。
4、 乡镇企业举步维艰,吸纳农村女劳动力的能力弱化。 近年来乡镇企业由于受市场、体制、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优胜劣汰,乡镇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时, 随着乡镇企业的结构升级和调整, 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吸纳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减弱, 原来从事乡镇企业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岗位也将同时减少。
1、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努力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主要是抓好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要把加快建立和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作为农业推广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环节来抓。同时, 要不断加大农业招商的工作力度,通过积极引进项目, 加大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的力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培育,以此拉动农业发展项目对土地的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劳务经济和统筹城乡就业,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基础工作和基本能力建设,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全市农民增收致富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整合资源、夯实基础、规范服务、整体推进”的要求,在全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的要求,建立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农村适龄劳动者就业、失业、培训、社保等基本情况,建立起农村劳动就业动态管理服务机制,使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到每一位农村劳动者。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基本要实现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动态化目标。建立起转移就业动态管理服务体系和公共就业人性化服务的工作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就近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三、实名制登记人员范围
1、具有我市农村户籍、年龄在16-60周岁、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
2、从统计时间算起,一年内在非农产业就业达到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四、工作内容
(一)实名制管理内容。就业实名制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村劳动力个人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个人信息包括:姓名(以本人身份证上姓名为准)、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号码、户籍所在地、文化程度等;就业信息包括:就业状态、求职意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去向、就业时间、单位、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参保情况、联系电话等。
(二)实名制管理方式。就业实名制管理,先建立纸质台帐、再录入微机,确保记载真实,查有实据。数据由行政村(本人、家属、村信息员)填报,乡镇(街道)、县(市、区)、设区市逐级汇总上报。行政村信息员定期做好本村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调查工作,2012年每半年报告其动态变化情况,从2013年开始按季报告。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充分利用就业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对实现就业人员的就业时间、就业去向、合同签订、工资收入等就业信息半年(季)更新一次,确保管理信息真实全面。
五、工作步骤
根据“一次规划,统一实施,滚动完善”的原则,以农村适龄劳动力信息档案为基础,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工作平台和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相结合,及时掌握劳动力流动情况,形成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的动态信息登记管理服务制度。
(一)准备部署阶段(年10月-年底)。根据省、市要求,制定本地区实名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相关文件,组织各乡镇(街道)召开专项会议布置细化工作,组织相关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实名制登记业务培训。
(二)统计调查阶段
(2012年月至2012年6月)。在全市实施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的首次调查登记;完成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农民基本情况的调查登记;完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登记, 建立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
(三)数据总结阶段(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全面完成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建立完善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起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动态管理服务机制。
六、实名制管理工作要求
(一)建立就业实名制管理登记制度
1、各县(市、区)要摸清辖区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农村劳动力和转移就业的人员底数,每名农村劳动力要填写《省农村劳动力登记卡》(见附件1),各行政村(社区)要建立健全全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册,各乡镇(街道)建立农村劳动力信息台帐并专柜储存,各县(市、区)建立数据库,所有卡、册、柜、库数据一致,且均为实名,并采取定期更新方式,实施动态管理。
2、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建立实名制管理制度。一是明确村信息员、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协理员、就业服务工作人员的职责。二是认真填写、汇总相关数据,保证真实有效。三是明确数据定期更新时间,在2013年前每半年更新一次,2013年后每季更新一次。四是明确报表定期上报方式和时间,每年6月10日和12月10日前以电子文档形式上报市局。
(二)建立就业实名制调查统计制度
1、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行政村(社区)专(兼)职劳动保障信息员作用,建立责任制,划片包干,负责属地内适龄劳动者基本情况调查。行政村(社区)专(兼)职劳动保障信息员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半年(季)调查一次,调查时间为半年(季)、全年度的最末月。专(兼)职劳动保障信息员要及时采集、登记适龄劳动者就业、失业信息变动情况并及时上报。乡镇(街道)协理员按规定将调查数据录入信息系统网络,更新相关数据。
2、根据省厅专门制定统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统计表,将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人员纳入就业实名制统计范围,实行以行政村(社区)为基本统计单位的就业实名制统计报表报送办法。完善就业实名制统计基础资料和台帐管理,对实名制登记情况和提供就业服务情况进行记录,建立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电子台帐。
(三)实现实名制管理与就业服务相结合
各县(市、区)在实施实名制管理的同时,要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平台就业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37号)明确的行政村承担就业工作的职责,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各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根据实名制管理掌握的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四)建立依托信息化系统的实名制管理制度
各县(市、区)要积极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倾斜,优先保证基层开展公共服务必需的设备和网络建设投入,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依托全省统一的就业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数据库,逐步向省级集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全程信息化。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就业实名制管理,是各级政府落实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要职责、也是考核工作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及工作成效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体系,采取得力措施,抓好就业实名制管理的实施工作。
(二)制订实施方案。各县(市、区)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工作纳入就业工作计划,抓紧制订推进方案和实施办法,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当前要尽快落实开展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调查工作,做到人员底数清楚;要完善服务设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研究制订各项工作制度,提出具体任务目标和时间要求。
农民增收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农业内部转化,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政府部门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工作力度的加大,阻碍农民进城各种制度的逐步废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较宽裕的空间和有利条件。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据统计,====年底,全市农村共有人口==.==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其中劳动力约为==。=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户均劳动力=人。全市现有耕地面积==.====万亩,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为=.=亩,按现有农业耕作水平,每农村劳动力人均=亩耕地就可充分就业计算,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万人。近年来,随着各级各部门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以非公经济为重点的经济的大力发展,现行用工制度的改革放活,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据劳动部门统计,截止====年==月止,全市累计已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万人,占全市农村实际剩余劳动力总数的==.==%,为有效增加
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一)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
空间。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咬住发展不放松,不断推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市一批优势规模工业逐渐成长壮大,六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年经济综合实力步入全省十佳行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域优势的进一步凸显,不仅浓厚了邵武的经济创业氛围,极大地激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而且使城区显现了大量非正规就业岗位,给外出打短工、季节工、临时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特别是====年以来,我市引进===万元以上生产型项目===个,这些项目的开工生产为农村劳动力的稳步转移就业注入了推力。从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看,====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万人,====年为=.===万人,====年为=.===万人,====年=—==月为=.==万人。
(二)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高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条件。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农村新生劳动力,大部分受过技校、中专、普高以上的技能或文化教育,已转移就业的=.=万人中,==%以上属于这年龄段的劳动力;二是近年来政府部门开展的“农广大”、“阳光工程”、“再就业培训”等活动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如沿山镇====年至====年间,共出生====人,接受过技校、中专、普高以上教育的====人,占该年龄段人口总数的==%。
(三)政府部门的服务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
为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各乡镇建立了劳动就业服务站,通过适时用工信息,建立劳动力资源档案,开办劳动就业培训班,召开企业用工恳谈推荐会等一系列有利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阻碍农民进城制度的废除,增添了城市吸引力。一
是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让农村劳动力放下“包袱”轻装进城;二是教育收费改革,使跟随进城的农民子女有校就读,解决了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三是以往一些歧视农民工的做法正在逐步消除,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同城区人口一样的平等待遇。
二、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
(一)素质和观念的制约。一是素质因素制约。农村劳动
力能否实现充分就业,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文化素质高的适应性强,能胜任多种角色,较容易转移就业;文化素质低的在转移中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手工、体力和简单的再生产操作,作业面被限制在极小范围,其转移就业难度大。据统计,在目前全市农村现有劳动力中,尚有==%的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低、缺少[!]劳动技能、市场适应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难以转移就业。以沿山镇为例,在全镇现有劳动力=====人中,就有====人,占劳动力总数==.=%的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没有实际技能,而无法实施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观念因素制约。相当部分农村劳动力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重土安迁、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而不愿向外转移。
(二)家庭责任和转移成本的制约。许多壮年农村劳动力
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他们承担着赡养父母照顾父母,抚养子女教育子女的责任义务,一旦外出务工,必定给家庭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果家庭一起随迁,一个家庭的吃、住、行、子女教育费用等开支将大于一个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这些现实问题也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三)制度和环境的制约。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近年
来,一些分割城乡的管理制度虽然有所松动,但城乡分割的社会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社会就业管理形成的先城镇、后农村的政策惯性仍在起作用。“农民与市民”同岗不同筹现象仍然存在。二是部门环境制约。
目前,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在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中,往往偏重城市劳动力就业,而在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方面,尚缺乏有效机制和办法。三是教育制度的制约。近年来,教育制度虽然作了一些改革,如取消借读费,但由于城区学校规模与日渐增长的学生数不相适应,教育基础设施承受能力不足,许多农民工子女不能就近上学,这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思路
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一项时间较长的历史任务和系统工程。从我市实际 情况分析,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引导扶持,发挥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
充分就业。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劳动力中约有==%左右的劳动力无法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异地就业。因此要让广大的农村劳动力都能充分就业,就要根据地方和个人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发挥其优势特长,挖掘地方和个人潜能达到充分就业。一是加大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山地资源是邵武优势,从事林业生产是农村劳动力的特长,要鼓励劳动力充分利用山地优势和发挥个人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如发展毛竹,种植短、平、快的工业原料林,培育食用菌,养殖牛、羊、兔等,通过对山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转化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二是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作物,蔬菜、花卉、瓜果和林业、牧业、渔业等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种植向多种经营转移。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和扶持以发展种养、加工为一体、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共同体,既能保证农民有稳定收入又能稳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四是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增添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二)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转移。通过扶持农产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旅游产业等推动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就业。同时要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让他们享有国有大企业优惠政策,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因为这些中小企业本身规模不大,资本构成不高,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也要求不高,和大企业相比,他们能给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如下沙镇现有中、小企业==多家,招收当地农民工====人,解决了约占全镇==%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推进城市化进程,拓宽就业领域,实现农村劳动力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连续出现两位数增长的业绩,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出现极大波动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给我国农村劳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6.6亿多,占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87%。但是也必须看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政策封锁、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国际劳务输出环境不理想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政府决策者或参谋者应重视和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并采取有力措施,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1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不但农业内部有困难,其他备业也面临着各自的实际困难,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领导者应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提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经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改变作风,不断开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局面。当前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
1.1政策环境因素
(1)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必要保证,也是激励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充分就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促进农民增收、缓和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小城镇、西部大开发和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大大调动了农民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缓和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紧张局面。但是,还存在许多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和限制措施。因此,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调整、鼓励部分家庭成员贸在农村。例如,政府可以家庭为单位按家庭人均收入为免税额和比例税制的基础,征收所得税,并减免抚养负担比较重的人的所得税。对于正在领取保险退休金仍在就业的,要采取征收征罚性所得税的办法,以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给更多的正需要就业的劳动人口。
(2)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的大容量密集载体。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安排就业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发行国债数千亿元,加大了农林水利、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电网改造,改变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和经济适用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新的大容量载体。
(3)地方政府的封闭政策,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城市正规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阻碍主要来自各大、中城市对农民进城采取了各种歧视性政策。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相继出台了限定外地劳动力进城就业数量的政策,而且对进城农村劳动力进入的行业也作出了规定。对本地劳动力采取保护“壁垒”。如长沙等一些中小城市也相继推出保护本地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进行限制性管理,不断增多就业的办证收费名目,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成本和求职风险。
1.2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环境
我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国100家劳动力市场基本完成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试点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果。主要表现在:现代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在就业服务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信息收集和工作全面加强,较好地满足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就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动力市场法规体系,劳动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所有这一切,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逐步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在编制完成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提出,我国将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在有条件的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这极大地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获得信息的渠道,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有序的流动,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机制完全形成还需要时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就业政策的不协调,不配套从而导致市场分割现象仍然严重,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给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指导,不至于盲目流动,由临时性向稳定性、由单个性向整体性发展,应主要解决的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开放问题,目前一切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乡就业的政策都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入世后更是如此。二是平等竞争问题。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相比较,农村劳动力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受到破坏,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也破坏了等价交换原则。三是定位问题。政府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随便干预劳动力市场,政府应该积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正常就业。
1.3中小企业环境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数量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二是中小企业对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适合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现状;三是中小企业就业制度灵活,适合农村农忙农闲的特点;四是中小企业分布广,城乡分布合理,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生活习惯。就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情况来看,7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将更多地进入到第三产业,因第三产业具有分散、规模小、劳动密集、资本就业弹性大等特点,对劳动力的吸收仍具有相当大的空间,估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事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还能容纳16000万劳动力。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进入的其他领域还包括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劳动密集的敏感的第二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从长远来看,第二产业仍然要吸纳大量劳动力。根据过去的情况预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还可以吸纳大约6000万劳动力。这样,由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含量提高,使得新增加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能大量地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收,从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小企业自身外部环境的窘境,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瓶颈。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其自身的特点也就是它发展壮大中的缺点。点多面广、四处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能很好地抵御各种风险。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小企业将逐步地被淘汰,一部分职工下岗和失业。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扩大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至少在目前不太现实。与此同时,城镇失业率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1—1997年的7年间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352万、360万、420万、476万、520万、552万和570万。近几年来,城市就业形势严峻,1997年来企业下岗职业总数为1151万人,加上行政企业单位的下岗职工,其数量达1200万人,1998年新增下岗职工2350万人,分流5O万机关干部,再考虑精简机构、青年就业、学生毕业分配等自然新增的1200多万劳动力,1998年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907万人。这样,城市与农村双方劳动力供给都在增加,使得农村劳动力进入中小企业的空间就没有多大了,从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大障碍。
l。4国际劳务输出环境
我国已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由于国际社会经济交流的增多、双方贸易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给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在2005年将完成入世的各项承诺,这将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有望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按照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20一40测算,每年额外增加4—5个百分点的出口,就可以使国有经济多增长1个百分点。从而增加近万个就业机会,预计在今后十年,就业率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提高50,达到0.15左右,即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总量增长0.15个百分点。由此推算,入世后比入世前每年平均增加200万一300万个就业机会。入世也会推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可以增加更多的农村劳动就业机会。
但是也要看到,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竞争加剧,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国外转移困难。其主要原因:一是保护主义加强,限制措施增多,劳务价格越来越低;二是工程成交条件苛刻,标价普遍压得很低,对外工程项目只能达到保本水平,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三是普通劳动需求明显下降,技术劳务居于主要地位;四是非法移民的数量大大增加;五是随着劳务输入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劳务市场对外籍劳务人员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我国大量的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输出到国外。另外,从世界范围来看,劳动力在国内各类市场的流动基本上是自由的,但对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各国都有一定的行政干预措施以保护本国利益因此,把我国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劳务市场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方式。
2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对策
2.1消除政策环境的障碍,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农村劳动力无论是外出还是在本地就业,无论是进入乡镇企业还是自我创业都需要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流动人口收费制度以及地方政策制定的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因此,迫切需要给农村劳动力以宽松的环境。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农业改革政策。如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土地股份化,“四荒地”使用权租赁等。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化的产业政策。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结合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通过制定政策,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回归创业。同时,注重培育农村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从多方面为创业人员构建安居乐业的环境。
2.2消除空间转移的障碍,拓宽劳动力就业空间
2002年至2005年底,全市共组织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6.24万人,其中:培训本地农村劳动力3.5万人,培训外来劳动力2.74万人。原创: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有17.9万名青壮年农民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青壮年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达到73.7%。全市持有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农村劳动力已达5.4万人,占全市技术工人总数17.6万人的31%。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市劳动保障部门更是将它作为促进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劳动保障、教育、财政、科教、农林、建设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各镇(开发区)也相继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与镇劳动保障所合署办公,具体负责本镇(开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政策完善到位。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制订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各项政策。2002年,根据××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劳动保障局有关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出台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列为实施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2004年,我们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三年培训三万名农村劳动力的总目标。2005年,根据无锡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办法》。各项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有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是责任落实到位。2004年,我们会同市财政局制订下发了《关于贯彻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镇(开发区),进一步明确了各自责任。同时,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经费问题,市、镇两级财政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项资金,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实行补贴,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使我市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四是制度落实到位。首先建立工作协调例会制度,全市农村劳动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召开碰头会,共同探讨解决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各负其责、分工合作”的工作局面。其次是建立工作督导制度。分片建立督导组,对各乡镇(开发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指导检查,着力解决各乡镇(开发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培训工作的全面落实。
2、突出重点,夯实基础
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夯实工作基础作为整项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加大平台建设力度。针对农村劳动力人数多、分布散的特点,各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成人学校、职业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2002年到2005年,在全市共审核建立了22家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基本做到了每镇至少有1家培训机构,满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参加培训,建立起以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龙头,各镇成教中心和职业学校为依托,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网络。
二是加大调查摸底力度。2004年,我市专门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摸底,掌握了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2005年又会同教育、民政部门,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低收入户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者、农村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三类对象进行了重点排查,进一步摸清了底数,了解了情况,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经调查,目前全市共有青壮年农村劳动力24.2万人。
三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简报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政策、意义和做法,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将全市职业技能大赛每3年举办一次改为每2年举办一次,进一步扩大了大赛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在全市营造了“尊重人才,崇尚技术”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了全市技术人才特别是农村技术工人爱岗敬业的热情和立足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强化措施,务求实效
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我们主要强化了三个方面措施:
一是落实培训补贴提高积极性。加大对培训的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2004年起,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参加培训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发放就业培训补贴券,对一般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一次性补贴200元,被征地农民参加培训一次性补贴300元。培训对像凭券可在全市范围内报名参加任何一家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组织的各类就业培训。2005年享受政府补贴培训3101人,发放补贴补贴资金60余万元。并对农村低收入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者技能培训实行全部免费,并承担部分食宿和交通费用。
二是优化培训项目提高实效性。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和创新培训,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培训项目,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就业成效。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状况,结合我市农村劳动力特点,及时公布26个实施政府培训补贴的培训项目,指导各培训定点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镇、××镇、经济开发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机械设备操作等技能培训;××镇、××镇结合地区产业特点,举办了梨树栽培、采茶技术培训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实施“三项制度”提高规范性。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大力实施就业准入、劳动预备、职业资格证书三项制度,确保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对农村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劳动预备培训,对参加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工种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规定必须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对用人单位已招收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可先招收后培训,确保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在肯定前阶段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存在怕脏、怕苦、怕累以及等、靠、要思想,劳动致富、创业致富的意识淡薄;二是不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对技能培训的消化吸收能力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能培训的效果;三是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培训时间较长、培训成本较大的培训项目,补贴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2006年,我局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强化行政推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努力打造一批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农民。
主要目标任务是: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实行1—2年的正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原创:确保年内全市农村劳动力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达75%;抓好农村低收入户就业培训,确保农村低收入户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成员年内得到2次以上免费就业技能培训。
为实现以上目标任务,将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发挥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指导作用,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和工作督导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在详细制定工作计划和分解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督促各镇、开发区认真落实、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各项工作。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不但农业内部有困难,其他备业也面临着各自的实际困难,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领导者应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提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经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改变作风,不断开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局面。当前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
1.1政策环境因素
(1)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必要保证,也是激励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充分就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促进农民增收、缓和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小城镇、西部大开发和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大大调动了农民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缓和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紧张局面。但是,还存在许多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和限制措施。因此,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调整、鼓励部分家庭成员贸在农村。例如,政府可以家庭为单位按家庭人均收入为免税额和比例税制的基础,征收所得税,并减免抚养负担比较重的人的所得税。对于正在领取保险退休金仍在就业的,要采取征收征罚性所得税的办法,以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给更多的正需要就业的劳动人口。
(2)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的大容量密集载体。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安排就业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发行国债数千亿元,加大了农林水利、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电网改造,改变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和经济适用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新的大容量载体。
(3)地方政府的封闭政策,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城市正规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阻碍主要来自各大、中城市对农民进城采取了各种歧视性政策。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相继出台了限定外地劳动力进城就业数量的政策,而且对进城农村劳动力进入的行业也作出了规定。对本地劳动力采取保护“壁垒”。如长沙等一些中小城市也相继推出保护本地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进行限制性管理,不断增多就业的办证收费名目,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成本和求职风险。
1.2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环境
我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国100家劳动力市场基本完成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试点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果。主要表现在:现代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在就业服务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信息收集和工作全面加强,较好地满足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就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动力市场法规体系,劳动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所有这一切,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逐步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在编制完成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提出,我国将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在有条件的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这极大地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获得信息的渠道,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有序的流动,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机制完全形成还需要时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就业政策的不协调,不配套从而导致市场分割现象仍然严重,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给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指导,不至于盲目流动,由临时性向稳定性、由单个性向整体性发展,应主要解决的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开放问题,目前一切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乡就业的政策都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入世后更是如此。二是平等竞争问题。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相比较,农村劳动力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受到破坏,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也破坏了等价交换原则。三是定位问题。政府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随便干预劳动力市场,政府应该积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正常就业。
1.3中小企业环境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数量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二是中小企业对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适合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现状;三是中小企业就业制度灵活,适合农村农忙农闲的特点;四是中小企业分布广,城乡分布合理,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生活习惯。就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情况来看,7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将更多地进入到第三产业,因第三产业具有分散、规模小、劳动密集、资本就业弹性大等特点,对劳动力的吸收仍具有相当大的空间,估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事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还能容纳16000万劳动力。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进入的其他领域还包括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劳动密集的敏感的第二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从长远来看,第二产业仍然要吸纳大量劳动力。根据过去的情况预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还可以吸纳大约6000万劳动力。这样,由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含量提高,使得新增加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能大量地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收,从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小企业自身外部环境的窘境,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瓶颈。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其自身的特点也就是它发展壮大中的缺点。点多面广、四处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能很好地抵御各种风险。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小企业将逐步地被淘汰,一部分职工下岗和失业。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扩大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至少在目前不太现实。与此同时,城镇失业率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1—1997年的7年间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352万、360万、420万、476万、520万、552万和570万。近几年来,城市就业形势严峻,1997年来企业下岗职业总数为1151万人,加上行政企业单位的下岗职工,其数量达1200万人,1998年新增下岗职工2350万人,分流5O万机关干部,再考虑精简机构、青年就业、学生毕业分配等自然新增的1200多万劳动力,1998年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907万人。这样,城市与农村双方劳动力供给都在增加,使得农村劳动力进入中小企业的空间就没有多大了,从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大障碍。
l。4国际劳务输出环境
我国已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由于国际社会经济交流的增多、双方贸易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给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在2005年将完成入世的各项承诺,这将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有望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按照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20一40测算,每年额外增加4—5个百分点的出口,就可以使国有经济多增长1个百分点。从而增加近万个就业机会,预计在今后十年,就业率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提高50,达到0.15左右,即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总量增长0.15个百分点。由此推算,入世后比入世前每年平均增加200万一300万个就业机会。入世也会推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可以增加更多的农村劳动就业机会。
但是也要看到,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竞争加剧,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国外转移困难。其主要原因:一是保护主义加强,限制措施增多,劳务价格越来越低;二是工程成交条件苛刻,标价普遍压得很低,对外工程项目只能达到保本水平,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三是普通劳动需求明显下降,技术劳务居于主要地位;四是非法移民的数量大大增加;五是随着劳务输入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劳务市场对外籍劳务人员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我国大量的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输出到国外。另外,从世界范围来看,劳动力在国内各类市场的流动基本上是自由的,但对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各国都有一定的行政干预措施以保护本国利益因此,把我国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劳务市场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方式。
2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对策
2.1消除政策环境的障碍,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农村劳动力无论是外出还是在本地就业,无论是进入乡镇企业还是自我创业都需要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流动人口收费制度以及地方政策制定的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因此,迫切需要给农村劳动力以宽松的环境。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农业改革政策。如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土地股份化,“四荒地”使用权租赁等。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化的产业政策。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结合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通过制定政策,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回归创业。同时,注重培育农村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从多方面为创业人员构建安居乐业的环境。
2.2消除空间转移的障碍,拓宽劳动力就业空间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03300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RC102)。
作者简介:罗仁福(1972-),男,江西乐安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教育、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发展研究;张林秀(1962-),女,江苏溧阳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教育卫生、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4-0044-05收稿日期:2012-06-21
引言
道路投资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减贫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相关理论指出,道路建设可降低城乡间运输和交易成本,促进城乡贸易,加快城乡间人员流动和信息交流(Rostow, 1971;Gannon et al, 1997;Olsson, 2009)。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对经济增长以及农民非农就业具有正效应(Gannon et al, 1997)。
我国学者对我国道路基础设施对农村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作用问题也进行了研究。运用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路网里程对GDP有显著促进作用,路网密度与非农就业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Fan et al,2004;Fan et al,2008)。Zhao(1999a,1999b)的研究使用微观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村里和村外道路的连通性对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农户截面数据,邓蒙芝等(2011)的研究认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缺少相应的数据,鲜有研究对外部道路交通条件、特别是高速公路等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和识别我国高速公路的巨大变迁与农村地区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关系,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农村地区高速公路通达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情况的影响。为此,本文有如下三个具体的研究目标:首先,基于微观层面面板数据,把握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迁及其分布;第二,描述我国农村地区高速公路通达性的变迁,并分析高速公路通达性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的相关关系;最后,使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识别并估计高速公路通达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
一、数据描述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农村实地调研。调研组调查了有全国代表性的样本地区和农户在2004年及2007年的情况。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5个省25个县50个乡镇100个样本村作为样本地区。样本村的抽样步骤如下:首先,将我国分为5个主要农业生态区域,每个农业生态区随机选取一个样本省,共选取5个样本省;其次,在每个样本省中,按人均工业总产值排序分层随机选取5个样本县(Rozelle,1996);第三,在每个样本县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选出两个样本乡镇;最后,用类似的方法从每个乡镇中选取两个村作为样本村。
根据样本村提供的户籍登记表,调查队员使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出样本农户。在2005年的调查中,调查员从每个样本村中随机选取8户样本农户,共调查了800个农户的3360个家庭成员。在2008年的跟踪调查中,调查员对2005年接受调查的农户进行了回访,总计回访了682个农户的2867个家庭成员,回访比例在85%以上。使用2005年的调查数据,发现回访和缺失两类农户在家庭主要特征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显著性。
在调查中,调研员收集了样本村基本情况、农户及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在村级层面,收集了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现状等信息;在农户层面,调查员到农户家中进行一对一访谈,收集了农户生产和生活基本信息,还收集了农户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方面的信息。
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变迁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劳动力市场逐步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快速增加,对农民增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样本数据也显示,调研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有显著增加的趋势。2004年~2007年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比例上升了5个百分点,从2004年的50%增长至2007年的55%。
我们将农村劳动力依据年龄分为5组。从样本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见表1)。两轮调研都表明,26岁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随着年龄增加,其参与非农就业的比例逐渐降低。除了55岁以上年龄段的劳动力外,2007年其他年龄段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比例均高于2004年水平,其中以36岁~45岁年龄段的增幅最为显著。这说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参与非农就业。我国16岁~25岁低龄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比例快速上升,非农就业参与率增长了近10%。部分低龄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快速增长值得重视,需要尽早考虑如何让这些仅仅具有初中或以下学历的农村劳动力更好地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同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见表2)。两轮调研数据都表明,农村男劳动力非
农就业比率显著高于女性劳动力,平均高了20多个百分点。此外,在调研期间,尽管两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比率都明显提高,但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比率的涨幅小于男性劳动力;前者增幅为4%,后者为7%。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验证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机会非常重要的观点(见表3)。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非农就业参与率越高。在2004年,没有上学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率只有27.9%,但高中及中专教育程度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率为75.3%,而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劳
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率为89.2%。在2007年,这一趋势仍然没有太大变化。通过比较2004年和2007年不同教育程度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化可以看出,虽然具有小学及以上教育程度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未接受任何教育(文盲)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未接受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的需要。
调查数据显示参与技术培训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见表4)。2004年,未参加技术培训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率为42.6%,远远低于参加过技术培训的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率(77.1%)。2007年,这一趋势基本保持不变,参加过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80.7%)也显著高于未参加过技术培训的劳动力(48.7%)。
三、农村高速公路变迁与非农就业
改革开放后,基础设施投入开始逐步纳入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开始大量投资于道路建设以改善道路质量,高速公路建设也步入快车道。在这一背景下,高速公路也越来越接近村落。样本数据显示,2004年样本村离最近高速公路的平均距离为67.6公里,但到了2007年,该指标显著下降至43.2公里。
虽然2004年~2007年间样本村离最近高速公路的平均距离大大缩短,但该指标在样本村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离高速公路最近的25%样本村离最近高速公路的平均距离仅为6.8公里,而离高速公路最远的25%样本村离最近高速公路的平均距离却达到194.6公里。此外,虽然样本村离最近高速公路的距离在研究期间都有所缩短,但总体来说,2004年离最近高速公路距离越远的样本村,其改善的程度相对也越大。
调查数据显示,样本村高速公路通达条件的改善和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存在正相关性(见表5)。2004年离高速公路最近的25%样本村,其高速公路通达性仅有小幅度改善,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也仅从2004年的60.5%小幅增加为61.1%,而高速公路通达性有较大改善的样本村(2004年离高速公路最远和较远的样本村),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都显著增长了7%~10%左右。
不同省份间样本村离最近高速公路的平均距离也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其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变化也不尽相同(见表6)。江苏、河北和四川省样本村2004年高速公路的通达条件较好,而陕西和吉林两省样本村高速公路的通达条件较差。在2004年~2007年间,不同地区农村高速公路通达条件的改善程度也呈现区域性特征。四川和河北等省高速公路通达条件改善不大,陕西、吉林和江苏等省样本村高速公路通达条件有了较大改善。高速公路通达条件改善程度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呈正相关关系。四川和河北等省样本村高速公路通达条件改善不大,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提高幅度也较小;高速公路通达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的江苏和陕西省的样本村,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则提高幅度较大。
四、多元回归分析及其结果
虽然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村高速公路通达性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之间显著正相关,但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样本村高速公路通达条件的改善是否能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则需要计量经济模型的验证。为此,本研究将使用面板数据分析模型逐步控制可能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识别和估计样本农村高速公路通达条件的改善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
在模型的设定中,因变量Off-farm是2004年和2007年样本农户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状况,取值为1表示参与了非农就业,0表示未参与非农就业。模型的自变量包括劳动力的年龄(Age)、性别(Gender,它是一个虚拟变量,1表示男性,0表示女性)、教育程度(Education)和是否参与技术培训(Training表示该劳动力是否接受专业技术培训,1表示接受过,0表示未接受过)等个体特征。
在模型(1)中,通过增加农户层面的虚变量(Dhousehold),可以控制农户层面随时间不变因素(如农户居住地的一些自然、区位特征等)的影响。而通过在模型中添加时间虚变量(Dyear),可以控制调查期间其他随时间变化的因素的影响。考虑到不同样本地区随时间变化的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而这一差异可能会导致估计结果存在偏误(Wooldridge, 2002),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了时间虚变量(Dyear)和县、乡或村级虚变量的交叉项来控制这种差异,以减少估计结果的偏误并检验稳健性。由于因变量是一个二元变量,同时考虑到面板数据的特征,实证分析时采用Xtlogit模型进行估计。
在控制更多的劳动力个体特征和随时间不变固定效应后,高速公路通达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的促进作用在统计学上显著(见表7)。即使在县、乡镇和村级层面控制了随时间变化的固定效应后,高速公路通达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的显著影响依然存在。在控制了村级层面随时间变化的固定效应后,高速公路通达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的作用更为明显。原因在于高速公路通达性的改善不仅可以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交通成本,还能够促进城乡之间信息的交流,这有助于减少农村劳动力外出找寻非农工作的搜寻成本,从而促进外出务工等非农就业的增加。同时,样本地区高速公路通达性的改善还可以促进城乡贸易,从而让农村劳动力有更多的机会到外地从事自营工商业等经营活动。高速公路通达性的改善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为当地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并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当地的非农就业。对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技术培训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的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和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结果及描述性分析一致。
五、结论
基于100个村682户农户2004年和2007两年的微观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变迁和高速公路通达性改善的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通达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高速公路通达性的改善能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水平。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在近一段时间里显著提高,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仍然显著存在,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比例显著低于男性劳动力;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水平仍有显著作用。
上述研究结果对新时期促进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有较显著的政策含义。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已经刻不容缓,这必然在数量和质量上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提高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方面,需要充分挖掘潜力,采取多种方式(如改善农村道路、教育等公共服务提供等), 提高非农就业参与水平较低人群(如年龄较大、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率。在提高劳动力质量方面,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如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专业技术培训等,以确保农村劳动力能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条件下更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邓蒙芝,罗仁福,张林秀.2011.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基于5省2000户农户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 4-11.
FAN Shenggen, CHANKANG C. 2008. Regional road development, rural and urban poverty: evidence from China [J]. Transport Policy,15(5):305-314.
FAN Shenggen, ZHANG Xiaobo. 2004.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15(2): 203- 214.
GANNON C A, LIU Zhi. 1997. Poverty and transport [OL]. http:///INTURBANTRANSPORT/Resources/twu-30.pdf.
OLSSON J. 2009. Improved road accessibility and indirect development effects: evidence from rural Philippine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7(6): 476-483.
ROSTOW W. 1971.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 communist manifesto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ZELLE S. 1996. Stagnation without equity: changing patterns of income and inequality in China’s post-reform rural economy [J]. China Journal, 35(1):63-96.
WOOLDRIDGE J M. 2002.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M]. Cambridge: MIT Press.
引 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则为提升农民收入能力、减少城乡差距的主要方式,是加快城乡经济繁荣及社会稳固的主要环节。我国农业人口较多,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较重,将农业结构进行协调,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乃至城市化建设为机会,加快城乡的相互发展,完成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我国一个长期并庞大的任务。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灵动就业问题的研究
1、社会保险缺乏,公共福利阻碍
虽然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贡献较多,可城市在社会保险以及公共福利等层面对农民工依旧具有排斥的方面,农民工并不能真正融汇于城市生活当中,感受城市的社会保险与公共福利。社会资源在配置方面依旧不够均匀、社会保险体制依旧不够完善、公共福利在覆盖上还不够平等、农民工理念陈旧法律概念较薄等不同因素令农民工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具有较大的问题。
2、文化技能较低,教育培训忧心
我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极为丰富,可是农村与城镇劳动力在受教育以及技能水平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取决于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不但对农民工就业以及就业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还成为农民工群体感受教育保障的主要表现,农民工群体接受教育的总体情况并不良好。
3、就业行业较为集中,劳动权益保护不足
近些年,T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朝着城镇移动,可就业行业较为集中,大多为建筑业、制造业等,不但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并且薪资也较低。虽然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状况逐步获得改善,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例愈发降低,劳动报酬有所提高,可是依旧呈现出超时间劳动的情况,而且约有一半农民工没有加班补贴,劳动合同签署比例不到一半,劳动安全环境恶劣,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率较高[1]。
4、城乡化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影响较大
近些年,城镇化发展受阻,未能良好的与农业、农村良好发展,不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灵活就业具有较大的影响,还会令乡村愈发走向衰退,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将最易资本化的青壮劳动力带进城市,将最难资本化的老弱妇幼遗留在农村。因为城乡二元经济的体制,农民较难在城市定居,进行城乡两地生活,将青壮年的黄金时间献于城市,而把教育、培训、生子、培养后代劳动力以及养老的成本留于农村,形成过于掠夺农村资源的状况。
二、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主要方法
1、探清基础信息
我国扶贫部门应当在建档立卡工作中,将查清贫困劳动力就业失业的责任担负起来。对于没有就业的人员应当了解就业想法以及就业服务所需,对已经就业的应当了解就业情况,并将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填写清楚,组织专人进行审核并录入。有效展现出行政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效果,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信息不正确的应当再次进行摸查及录入。将摸查方式给予创新,通过不同途径进行信息排查工作,条件允许处可以透过选购服务的方式进行支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可以创建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舞台,令扶贫开发信息体系能够衔接,对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获得在当地贫困劳动力信息给予支持。
2、促进就业地就近就业
所有地区均应积极研发就业岗位,开拓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途径。所有地区均应当用于支持贫困县发展劳动产业,组建贫困劳动力进行居家就业及灵活就业。激励农民工在当地就业、自主创业,进行农村电商以及乡村旅游等项目,将所有创业扶持项目给予落实,积极给予创业服务。透过以工代赈的方法进行就业帮扶。
3、强化劳务协作
所有地区应当通过东西部对口合作体制与对口支援工作体系,进行省际劳务合作,并且需有效加快省内经济发展地区与贫困县进行劳务合作。贫困县应当了解当地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所需,并积极进行支援。各地应当在企业自愿申报上挑选一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较强、岗位适宜的企业当做贫困劳动力进行就业,对劳动力进行定向招收。激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农村劳务经理人在市场主体进行有组织劳务输出,依照制度提供就业创业补贴。激励地方在跨省务工方面的农村人口提供交通补助。
4、强化技能培训
所有地区应当将就业作为导向,以当地产业发展与企业用工所需作为核心,进行统筹培训,积极组建劳动力参与劳动预备制、岗前、订单乃至岗位技能提高方面的培训上,提升培训的有效性与目的性,并依照制度落实培训补贴。对于就读技工院校的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依照制度将学费进行免除、将助学金发放下去,并提供扶贫的小额贷款等,以便可以顺利完成教育并进行就业。
5、清除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鄙视,给予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经济构造的管理,将农村劳动力的所有束缚给予清除,创建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制度极为有利。
非正规就业因为就业成本较低,极具效率,极为符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就业形式,政府需要为社会的所有部门给予公平的竞争环境,尽量将对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完善极为有利,从而加快非正规部门工作机制的发展[2]。
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结构、经济、收入获得了有效的改善。并且,我们也需要了解到在农业以及农村发展中依旧具有诸多问题,尤其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旧较大,这也变成我国当前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如何良好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就业问题,不但显著影响到农村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并且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固具有较大的关联。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力度的加大、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思想的改变,现代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改善。然而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拉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困难。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现状如下:
1、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现状
(1) 年龄结构。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以20-50岁青壮年为主,比例可占到总量的70%。另外,50岁以上的占到五分之一,而20岁以下的劳动人口仅仅占到3%。因此可知,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较合理,可以说在我国农村存在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教育结构。农村教育结构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质量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在我国约有60%的农村劳动力中为初中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的约占到30%,而高中、大学及以上的仅仅占到不足10%。这组数据充分表明,相比于城市,农村劳动力仍然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教育结构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3)就业分布结构。分析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就业走向,可以看出,主要停留在所在村的周边县城工作的农民占到农村总劳动力的60%,而能走出外市打工就业的农民仅仅占到40%。其中,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主要流向广东等一些较发达、且就业岗位充足的地区。(4)就业方向结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向的发展正在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从事农业与非农业的农民比例约为3:7,其中,在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中,主要以建筑行业、制造业以及批发零售业为主,各自约占到40%、20%和30%。
2、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呈现的形势
分析以上的数据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呈现的形势主要可以概括为:
(1)劳动力数量巨大。相比与城市人口数量,农村人口数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产生,但由于农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教育水平跟不上,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无法向城市转移。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在下降。这样一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被闲置,成为剩余劳动力,长此以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和转移就更加成为难题。(2)每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涌入,也给城市的就业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巨大,导致城市对新劳动力的接受程度下降,从而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3)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较为低下,其文化程度、劳动技能、整体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相比于城市劳动力差距都很大,而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方向。(4)户籍政策所带来的问题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差。二元城乡结构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无法享受到相同的福利待遇,因此大多数农民工缺乏长期居于城市就业的信心,而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也同样不健全,因此土地便成了农民的唯一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于是便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较大。数据显示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农民工数量仅占到总数量的40%。
二、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中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都是影响就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虽然有一些新兴工厂的建立能够吸纳一些农民工就业人群,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布局不合理,导致这部分人群就业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再一次的失业出现。另外,土地的分配使用和管理体系都不够完善,造成在农村的农业、非农业的就业环境都不够理想、不够稳定,因此就业问题也得不到长久改善。
另外,经济因素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还体现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之上,在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的地区,农民进城打工的促成因素以及其从事的行业都存在着巨大差别。例如,在我国相对发达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所拥有的可经营土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其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有所下降,并且进城之后所从事的行业领域为较复杂的体力劳动;而在我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民进城就业的促成因素则主要是由于家庭成员过多造成家庭人均收入过低、家庭剩余劳动力过多以及教育医疗等因素的制约,而其进城之后从从事的工作也集中为较为简单的劳动,并且依然在收入方面没有大的改善。
2、政策因素
在二元城乡结构的背景之下,我国正在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这样的政策环境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量每年都在以庞大的数字在增加,而城市化的进程却脚步缓慢,因此农村户口和非农户口之间的转换仍然是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巨大屏障。
封闭的地方政策是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最大屏障。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和地方差距已经越来越明显,京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高新科技的快速进步带动了这些地区的高端就业岗位的人才缺失,而这些地区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针对地段就业岗位的政策,如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限制、农民工从事行业领域的限制等。
3、中小型企业发展
中小型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尽管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并且其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小型企业的自身特点恰恰是其发展过程中的缺陷。由于其数量众多、分布广的特点,造成中小企业较为分散,并且由于不同地区差异性的存在,加之地方政府不同的管理特点,造成中小型企业形成了地区分布分散、发展模式分散的特点,因此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在这样的形势下,大量中小企业就将被淘汰,进而产生更多的失业,这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又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此,在大力扶持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内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因素,只有解决了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小企业才能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
4、农村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素质低下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方面,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仅仅占到15%左右,而城市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占到城市总人口的80%以上。除了教育水平问题,农村劳动力所接受的专业技术培训也十分欠缺,因此,文化水平低下以及相关领域技术培训的匮乏使得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则导致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都滞留在了农村持续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只有那些少部分的接受过高等文化教育以及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除此之外,劳动者素质还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如果转移的劳动力是高素质群体,则会减少城市人口对于转移人口的抵触情绪,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好的适应城市工作生活,以降低管理成本。
三、增加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发展乡村经济,拓宽就业空间
首先,发展乡村经济一直都是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解决其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只有从源头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才能更好的带动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供需矛盾。发展乡村经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乡镇政府应该合理地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与分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推动乡村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乡村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分配更加合理。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建设,进行合理的农村区域规划,通过建设绿色农村来拉动需求,以带动就业,同时为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就业生活环境。第三,推动乡镇企业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继续完善集体经济,实现规模经济,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发展。
2、政策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宽松的政策环境对于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外出务工还是进入乡镇企业自主创业,都是基本的条件,因此,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结合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实时的社会环境推出不同的政策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根据现实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例如在我国目前的二元城乡结构的背景之下,农村劳动力的农转非问题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适当调整农转非政策,制定有利于农村户口城市化的政策,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为重点,对于失去土地或者不拥有土地的农民,提高社保福利,减少劳动力对于集体经济的压力,同时引导优秀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归乡镇企业创业,努力挖掘新农村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新方式,以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
3、推进制度创新,改进就业模式
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安置方式仍然主要以政府为主。因此,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经济制度创新,应该将劳动力就业安置方式向依靠市场方向引导,转变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使市场成为支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力量。首先,要实行社区股份制改革,本着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原则,将集体资产落到个人,建立完善市场机制,同时对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加强完善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其次,完善就业机制、推进就业制度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首先可以在用工制度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改变以往农村劳动力依靠组织找工作的依赖性,转为凭自身能力和努力竞争上岗的就业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加自觉主动的提高自身素质。
4、将中小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结构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技术水平来看,大中型城市吸收农村劳动力的难度仍然存在。首先,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造成一部分的下岗无业人员,这部分人口主要集中于大中型城市,而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又会形成新增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已经为城市人口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村劳动力相较城市人口,就更加难以就业。而在我国小城镇中,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分布较广,国有企业数量较为少,因此若将小城镇发展和中小企业的振兴相结合,则可以极大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并不大,业务结构通常较为简单,因此对于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对其所需技能的培训也较为容易,因此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充分发展中小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为小城镇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是一种用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产业,虽然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受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制约,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业。支持商贸企业及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面向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积极发展通讯、文化、餐饮、旅游、娱乐等生活业,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和方便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居住方式变化,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业。
6、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
(1)给予农村人口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一定的财政支持,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建立希望小学,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并给予过度贫困的家庭一定的生活补助、给予直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人群一定的教育补助。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会农村的新生劳动力一些直接实用的技能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通过教育水平、技能水平的提高,来实现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2)要发挥乡村周边城镇、以及中心城市各大高校的影响作用,形成高校、职业教育学校的辐射作用,建立城乡之间的教育联系,将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人群直接引向这些教育机构,并且在学校中建立志愿者组织,下派到各个乡镇进行义务性的支教活动,派送教育资料等等,真正形成一条城乡教育链条,带动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3)在技能方面,对于那部分想要直接掌握实用技能的劳动群体,设立劳动技能培训机构,并形成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一体化,每年直接向城市输送专业技能人才,并给予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不仅可以直接向城市提供一些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对口的专业性人才,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同时相比于高等教育投资大大的减少了财政支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徐元明,刘远.农村财产制度改革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构建,江海学刊,2011.06.
[2] 周天勇.中国就业、再就业与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出路,财经问题研究,1999.11.
[3] 张建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5.
[4] 袁守启.中国未来20年的劳动力就业与流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11.
[5] 钟甫宁.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农业经济问题,1995.09.
[6] 刘志成.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及主要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04.
[7] 郭飞,夏建军,余欣.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出国与就业:2011.24.
[8] 杨舟.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与对策,长江大学学报(农学卷),2006.4.
[9] 陈曦.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与经济增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0] 陈晓华,张红宇.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
[11] 蔡防.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皈社,2002.
[12] Scott Rozelle,Li Guo,M inggao Shen, AmeliaHughart,JohnGiles. Leaving China's Farms:Survey Results of New Paths and Re-maiming Hurdles to Rural Migr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1999,June:367-393.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__市的农村现状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大,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对农村家庭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转移一人,致富一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1.__市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市,近几年来农业效率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根据农村百户住户资料推算,20__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已达到2.1个亿。在农产品下跌阶段,也正是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走出山里,走进小城镇,走进大城市在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因此,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2.农民外出打工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熟悉了城市,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些农民在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他们回乡后,去办企业,带动了一方农村脱贫致富,也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在不断增多,与劳务输出有关的中介和服务行业应运而生,给我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二是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再次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数脏、累、苦、险等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工作,就满足了城市用工的需要,支援了城镇建设,也没有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构成实质性的竞争。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六、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及对策
在农业增长潜力有限的条件下,要改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局面,只有及时转变思路,跳出“农”外进行思维,以产业领域并向非农行业和城市的转移,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大力提高农民的劳务收入并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新一轮快速增长。
1.增加教育投资。从农民自身来讲,其素质不高是阻碍其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主要原因,所以要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在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农村初高中学历教育的比重,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和就业机会。还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力兴办各类成人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适应能力,拓展其就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