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非遗文化的作用

非遗文化的作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非遗文化的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非遗文化的作用

篇1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01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也收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14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的第十一年。十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保护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进一步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活动,旨在促进从业人员进一步了解保护工作,提高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工作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是局限在如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与机制中,而其工作重心更应该放在实际工作中。比如说,我国的珠算,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名族特色,可是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发展,珠算受到冷落。虽然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其发展氛围仍不容乐观。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一、中国特色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群众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文化的沉淀,其内容与形式都在不断发展着,而且俨然成为我国主流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方面显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知识经济社会大环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适应的,而且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也呈现了群众文化活动崭新的一面,是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针。群众文化呈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观及其独特的魅力。由于其全方位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求美求乐心理,其具有积极向上的影响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群众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顽强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历史发展传承的见证者。为了全面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繁荣的目标,我们需要了解掌握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作用,才能了解群众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群众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一)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有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只不过存在形式不一罢了。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群众的心声,有的来源于群众日常生活的调剂,有的来源于群众的日常活动,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群众的娱乐生活,有的呈现了群众生活所需。比如,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里国家级别的恩施傩戏,即是古代人民为消灾纳福而举行的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一种还愿仪式,因此其又被称为傩堂戏、还傩愿及傩愿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环境影响比较大。保护名录的任何一项保护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群众文化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利于发展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利于保护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

(二)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群众文化生活,是群众文化生活的精华所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群众文化的滋养源之一。比如说地区的弦子舞、锅庄舞、山南昌果卓舞等多种民族舞蹈,与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地群众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些舞蹈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发展范围更为广泛,也促进了当地群众文化的继续发展与延续。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共同发展的。

(三)群众文化发挥着基础保护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区域特异性,其受到各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呈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呈现了不同时代的民族特色与审美习惯。不论是手工工艺,还是民俗表演,或者是天文地理,其均构成群众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群众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比如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皮影戏。皮影戏呈现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也是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相辅相成,唇亡齿寒。群众文化具有范围更广的包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其在保护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三、中国特色群众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传

承传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没有继续承传与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具有生命力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步伐加快,各地均在追求发展速度,追求GDP,产业就业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致使许多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面临濒临灭绝的境地,许多文化艺术遗产不为年轻人所知。出现大部分传统文化艺术出现无人继承的景象。传统的捏面人也趋向于工厂加工,而非传统手工。群众文化的影响显得越发重要。群众文化具有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大的影响氛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总结

篇2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areyou!","Howdoyoudo?","It''''salovelyday,isn''''t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noneofyour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arefat,Youareso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篇3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2

文化馆作为政府所设立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对政府公益文化演出及群众文化事业肩负着重要使命,能够为我国公民带来先进文化,有效满足公民的公共文化需求,随着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组成的文化馆也在积极为免费开放进行服务。

一、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服务职能作用及主要效果

(一)免费开放能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及建设

文化馆进行免费开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能够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发展,并对政府及党的中心工作进行配合,对党的方针、路线、法规及政策等进行及时宣传,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实现而奋斗,从而让我国成为民主、富强、和谐及文明的国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馆免费开放能够有效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下,能够具有更健康、科学及文明的生活方式,而文化馆免费开放为人们精神需求提供了良好去处,并为群众文化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文化馆通过多种多样及喜闻乐见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引导民众积极向上及追求科学的精神,为民众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重要意义

文化馆是国家的公共文化设施。我国《宪法》规定,文化馆作为国家的载体,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所以,文化馆虽小,但体现的是宪法精神和国家的意志。文化馆的一切工作和文化活动,都是一种国家行为。推动文化馆免费开放,是党的十七国会的巨大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实践,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提高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积极行动,以实现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一个重要衡量公共文化水平。文化馆“免费开放”功在社会,利在百姓,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打造专业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文化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专业化队伍,尤其是免费开放以后,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事业优质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服务团队成为当务之急。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文化馆的职能大家都比较清楚,但是对新形式下文化馆应该担负哪些责任、发挥什么作用,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馆人都有清醒的认识。在新的历史阶段,文化馆不仅要进一步组织、辅导、展演示范等职能,还要积极有效地拓展教育和服务功能,这是新时期文化馆作用的最大体现,是文化馆社会影响力的本质所在,也是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待。对于新阶段文化馆工作的重要性,文化馆人一定要有充分理解,深刻认识。

二是增强工作责任。所谓责任心,就是自觉做好分内事情的心情和态度。作为群文工作者一定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种化。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要与时俱进,以繁荣和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努力开拓文化馆工作的新局面。所以,只有增强了责任心,我们的工作水平才会提高,工作方法才会改变,工作热情才会充分发挥出来。在当前免费开放的大形势下,群文工作者更应该增强工作责任心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三是大力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方法是多途径的,其一是从内部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热爱本职工作,安心于群文事业,并且有一定业务基础的骨干力量。为他们创造各方面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举办各类学习班,鼓励自学。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专业培训,加强业务技能和提高群文中心综合业务;其二是面向社会招聘年轻、专业人士,充实文化馆的干部队伍,为文化馆输入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文化馆才能真正起到文化服务的主导作用,群众文化才能得以全面开展,文化馆免费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文化馆各项工作才能更上一个新台阶。

四是创新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是基于对人的自我,自尊和自我练习的需要,根据人也不甘示弱的心理特点,努力进取,公平合理的机会和环境的竞争中,证明它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施的能力水平是竞争,优胜劣汰的政策,刺激了文化馆人的紧迫感和感强烈的责任感的生存危机。竞争可以激发文化馆人的个人动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人才的内部潜力,促进文化馆的进一步发展。

四、增强服务职能,树立良好形象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的地位必然越来越重要。如何提升文化馆工作水平,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是免费开放后文化馆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

首先,要始终对人民群众深怀感情。只有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服务才会自觉、才会到位。将始终站在人民的需要考虑问题,改进我们的工作,以广大的真实情感的内在动力为人民服务。要把群众的快乐、满意度作为衡量的文化馆工作的基本标准,群众赞成我们就鼓励什么,人们期待什么我们就努力做到什么。

其次,要不断创新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书画等展厅的布置,开办好舞蹈、书画、音乐、美术等培训班。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开阔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开辟新途径、打造新平台、创造新模式,形成畅通、高效的服务网络。

第三,要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服务水平。我们要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走进文化馆,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使文化馆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从而树立文化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文化馆的职能和职责

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阵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它的主要职能:(1)丰富和活跃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2)普及科学文化艺术知识;(3)指导社会文化活动的普及与提高;(4)开展社会宣传与教育。它的主要职责是:①承办政府主办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组织群众寓教于乐,开展各类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包括正常性的阵地活动,乡镇、社区、村落、机关单位、企(事)业、学校、广场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②为群众提供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③辅导、培训群文系统的在职干部、文艺骨干和社会团队,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④加强对乡镇、社区、企(事)业、机关、学校、文化站(室)、俱乐部的文化工作指导和文化活动辅导;⑤组织、辅导和研究群众文艺创作,开展群文理论研究,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⑥搜集、整理、研究、开发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挖掘、保护和继承民间文化遗产;⑦开展对外社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等。

(二)加强干部业务培训,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作为文化机构,加强干部业务培训,完善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机制,每年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业务干部进行业务培训,送他们到上级及对口单位进修学习、交流,业务干部也要自强不息,给自己加热、冲电,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生生世世学不了。”由此可见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更好掌握为人民服务本领,同时积极主动摸索文化的新动向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知道基层群众追求文化所思、所盼、所缺、所怕等基本情况,有了靠硬的业务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时代潮流,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适应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食粮和健康需求,真正使我们的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篇4

从开拓创新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个城市藉以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原材料”。城市的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依靠一些像农业、工业、商业等等的传统产业,而且还需要依靠各种具有新型时代特点的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在这方面,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是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局限在“传统”的范围内。它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理念的开发与创新以后,完全可以转换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来增强现代城市的经济实力,促进现代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海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它们主要表现在各种以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形态呈现的故事、传说、歌谣、曲艺、戏曲,各种以民间生产技艺与工艺美术形态呈现的雕刻、剪纸、绘画、塑艺、扎艺,以及各种以民间社会礼俗形态呈现的节庆、庙会、婚丧仪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来,上海在我国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抢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有50多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0多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量的资源蕴藏,为当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今上海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创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综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情况,主要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区,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县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种悠久的区域发展历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十分深厚,它们大致可分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个阶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龙华庙会、乌泥泾棉纺技艺、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龙华庙会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垂拱三年时龙华寺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带成为避乱的好去处之一,龙华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众,庙会也逐渐兴盛。从明代开始,龙华寺成为江南地区的名山道场,位列台宗十刹之一,龙华庙会活动更是极为兴盛起来。明清两代,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最多的年代,此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繁荣,上海的民间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江南丝竹、昆曲、锣鼓书、顾绣、灯彩等都是在此段时期中形成产生的。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其文化形态也快速地由原来的城镇型向都市型转型。适应着这一时代特点,上海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码头号子、浦东说书、独脚戏、石库门生活习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艺等各种民间美术技艺和餐饮、首饰、制衣等各种手工技艺。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也体现了鲜明的形式多样,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产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间故事、豫园元宵灯会、徐汇龙华庙会、南汇锣鼓书、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松江顾绣,以及各区都较为普及的丝竹清音、打莲湘等等。它们大都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以及吴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的产物,如码头号子、石库门弄堂习俗、叫卖喊摊习俗、文明结婚、集团婚礼、游园娱乐习俗、滩簧戏、沪剧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点,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会中民众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态。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各种行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等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市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与上海都市行业门类众多,行业分工细密有极大关系,因此这类遗产也应该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质文化资源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门类。

篇5

总理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的图书馆四项社会职能中,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位居第一。而其《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所赋予的公共图书馆若干主要使命中,也包括: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对艺术鉴赏、科学成就和创新的了解;提供各种表演艺术的文化表现途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支持口头传统文化。这些表述都确认了现代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和地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一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主要有:现状调查与全面普查、实行分级保护制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传承人认定与培训机制、合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普及保护知识、建立保护工作机制,等等。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主要有几次几个方面:

一、 图书馆地方文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中的作用

地方文献既是对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记录,也是该地区社会历史沿革的历史见证。我国近代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曾说:“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之宝藏。”凡涉及地方文化的所有文献载体、形式都应该是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内容。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艺如民间工艺、传统习俗等,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口传心授的传统文化,这些在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中大都有详实的记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遗实际上是地方文献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申报过程中,弄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谱系必须以详实的地方文献作为依据,讨论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理应有图书馆人的共同参与,探讨和论证。有了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实证方面的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图书馆在加强和重视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工作中,同时也能据此搜集一批载体形式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研究价值更高的地方文献,以促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的作用

图书馆拥有加工和分析各种信息资源的专门人才、较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与丰富的信息资源保护经验,在资料抢救工作和后续的资料整理、数字化以及保存和保护等方面,有其他保护单位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便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料的保护工作。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难以记录的 “无形的”文化遗产,它的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难以长期保存的这一缺陷。要达到更好的长久的保存效果,就要求图书馆发挥信息保护技术的特长,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形式物质化、信息内容体系化。比如将口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录音的方式作为语音资料记录并保存下来;将传统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走访调查的方法,用摄像、口述访谈等技术手段将原始资料全面系统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整理、加工、存储等一系列技术处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使人们可以方便立体地从文字、图片和录音录像中看到那些已经消失了的或者存在消失危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将一些濒临灭绝的文化艺术珍品以数字化的方式永久保存,并得以广泛传播。而通过互联网技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则更加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和深入研究。

三、图书馆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珍贵的遗产正在面临着快速消失的危险,这就需要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和大量宣传,使人们对非遗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变化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相对于文化系统的其它部门和单位而言,图书馆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中有较大的优势,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门大都拥有专门从事地方文献研究的专业人员,可以经常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对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指导作用,使保护工作能统筹安排、科学有序地进行。比如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对本地区民间文化较为熟悉的馆员,尤其是地方文献部门,收藏有大量的地方特色文献,完全有条件组织其它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记录、整理。这样做既壮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量,同时还可以提高了图书馆员的学术研究能力。

四、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推广中的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

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是其得到有效利用的前提和保障,有效利用是非遗保存的主要目的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到传承发展,就必须得到广泛的社会认知,需要得到广泛的社会认知也就必须在社会范围内被有效利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问题上,图书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项文化遗产需要被社会有效利用,首先要向社会广泛推广传播。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举办展览展示,开展社会教育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教育职能。而图书馆的展览展示和社会教育恰恰又可以成为向全社会开展非遗主题教育的重要手段。这种服务形式不仅可以借助图书馆的公众影响力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而且反过来也可以为图书馆文化底蕴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工作体系的开放性,只有进行各种横向、纵向的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在共建共知共享中使工作体系获得提升。因此,各地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成立保护领导组织机构时,应有图书馆员的参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能够更为科学、完整。

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文献资源作为自己搜集、整理、开发乃至服务读者的对象。不难想象,历史上倘若没有图书馆这一公共文化机构,不知有多少珍贵文献资料会失传于世。可以说,人类文化遗产的许多重要成果正是经过图书馆的不懈努力而保存下来。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体系中理应占有重要的地位,理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于敏.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平原大学学报,2007(4)

篇6

一、非同一性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内涵

非同一性是源于对黑格尔同一性哲学的批判。黑格尔认为外在事物的存在不具有真理性,但归根结底外界只是主体的外在表现而已,因此精神也就与外在事物达到了同一。阿多诺站在马克思的立场坚持唯物主义,认为作为传统哲学基础的“同一性”只不过是要人们对事物有一致的认识,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对事物本源的追求,而这种终极追求事实上只不过是把不可分离的主客体进行了拆分。阿多诺指出:“在批判本体论时,我们并不打算建立另一种本体论。假如那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就纯粹是设定另一种彻头彻尾的第一—不是绝对的同一性、存在、概念,而是非同一性、存在物、事实性;就是在使非概念的概念实在化从而违反它的意义。”①

所谓的文化工业是为了区别于那种自下而上的从大众中产生的文化,它所强调的是依靠现代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的工业文化产品,它是协助统治阶级进行自上而下统治的帮凶。在发达科技的协助下他们特意制作出结构内容相似的产品决定着人们的消费甚至是意识,其实统治者关心的并不是被统治者,他们关心的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化。“文化工业错误地把它对大众的关心用于复制、强化他们的精神,它假设这种精神是被给予的、不可改变的。”②

二、文化理论中的非同一性内容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使非同一性哲学思想拉近与现实间的距离,不难发现在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各部分内容中也无处不渗透着非同一性的批判理念。从非同一性的角度分析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一方面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使非同一性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并为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非同一性也使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一)文化商品拜物化批判与非同一性

马克思曾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特征:“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③阿多诺认为西方发达的工业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同时却也使人类陷入了文化危机,一味地追求物欲上的满足,一切向物看齐,这不但使文明文化遭遇危机也使人的自主性发挥受阻。

首先必须确认阿多诺是坚定地唯物主义者,因为他认为客体的优先是绝对的,感性经验得来的知识是不能完全与客体脱离的。但是,对“物”过分崇拜,则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会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在这一点上按照“非同一性”可以理解为在商品生产中应该对“物”持否定态度,不能也不应该把生产者与劳动一同归为“物”,而人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也绝对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物”的属性,因为一再的强调“物”的重要性就会消解了人的价值意义。这里阿多诺还援引了马克思商品属性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修改。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属性应该是包括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但是阿多诺则发现在现代商品发展的条件下,商品的属性不再是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结合,而是统统成了交换价值,这也就实现其商品化的转化。在现代社会中就连文化产品也未能幸免,消解了使用价值,其实这就是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统归为一个交换价值。阿多诺用“非同一性”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否定,批判把商品变成了单维的结构,使用价值就是对劳动者的肯定,资产阶级有意将这一属瞒就是为了能够顺理成章的获得更多财富。

在阿多诺看来隐藏在商品背后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压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前提下,商品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异化,生产资料所有者把一切成果和功劳都归同于“一”,即生产资料本身。这与主体意志是相悖的,主体自身无法控制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反倒被世界所控制。实际上,资本主义统治者把商品生产出的价值归于生产资料带来的,故意忽视劳动者和劳动的作用与价值,这也就理所应当的占有了商品的利润。阿多诺用“非同一性”进行批判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对这种统治无视与默认,应该对这背后的统治意识形态持否定的观点,这样才能意识到主体在整个生产活动中的价值。在工业发达的当代社会,资产阶级把统治的触角延伸到了精神领域。在商品社会里文化产品首先是消费品,它具备了商品的特征而失去了审美价值。统治的意识形态还具有欺骗功能,它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自上而下的统治意识,而他们真正应该持有的态度是用“非同一性”否定统治,追求积极的文化功能和自由。

(二)文化产品机械复制化批判与非同一性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进步速度,同时也方便了在文化领域推行统治,特别是传播媒介的发展也成为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帮凶。就像广播的出现能够帮助希特勒以他天生的演说才能俘获了听众,从而有利于推行他的集权主义。虽然这种观点有些极端,但是也能够看出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带来的影响。“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电影、广播和杂志制造了一个系统,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够取得一致。”④文化的生产与现代工业生产的方式趋于相同,文化产品被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生产出来,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文化失去了个性的文化。非同一性批判这种简单的、标准化的、一致的文化,真正地文化是不同的,这样才能够体现每个人不同的个性。

长期接受同一化的文化还会使人产生将虚拟化的生活与现实的生活混作一团。在谈到广告时,有一种普遍观点,广告能够以它强大的力量使消费者相信这世界就像是广告中展现的那样,并以这种方式引导消费和生活。文化工业的同一性一方面使创作者的独创性消弭,一方面更是扼杀了观赏者的主体创造力。阿多诺认为普遍与特殊的调和,消除了能够维持风格的防火墙,成了同一的。个人也成为随时可以被替代的复制品,只有当人们重新拾起自己个性的时候他的存在才能是有意义的。文化工业还制造出了伪个性化的现象,看似满足了人们新的需求,其根本实质并未发生改变,只是观众们一厢情愿的这么认为的而已。这就凸显出了非同一的重要性,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个人,只有维持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才能显现出存在意义。

非同一性还批判了观众对同一性文化的接受心理。工业生产的文化欺骗了人们,它是使人们相信自己生活的世界是美好快乐的,因而可以对统治与压迫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就连日常生活中的娱乐也变成了骗取幸福的工具,它并没有使人逃离恶劣的现实,只是不再正视和思考恶劣现实。这样由于人们长期受标准化文化的影响,人们越发只能接受那些为自己所熟识的东西而拒绝接受真正地新鲜事物。长此以往,观众就默默接受了这种华丽包装下的统治思想,缺乏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展现个性的欲望,而这一切都只是满足了统治者的愿望。与单纯经济上的统治相比,精神上的统治才是更可怕的,它从根本上销蚀了人们否定统治的意识。

(三)艺术与非同一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真正地艺术本身就具有批判性、否定性,它能够指认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并且相应的展现出完美社会的样子。“艺术的影响正是在于它有精神的参与,这种精神被凝结在艺术作品之中,并且通过一种地下的和隐蔽的形式给社会带来变化。”⑤艺术有内在的意义并以局部的表现来对抗表面的统一,这种细节上的反抗即是自由的表现,而在文化工业作用下产生的艺术特殊性被普遍性所取代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意义。本来能够陶冶人的情智的艺术,在经济原则、市场原则掌控下同其它文化产品一样趋向于拜物教,消解了自身的自由或特殊,而只培养出了涣散的精神和恍惚的心智。事实上只有“非同一”的艺术,才能够称其为真正的艺术。

阿多诺曾经说过“把轻松艺术吸收到严肃艺术中或者反过来,尤其不能使两者的对立得到和解,然而文化工业却企图玉成此事。马戏表演、西洋镜与妓院的古怪跟勋伯格和卡尔·克劳斯的古怪一样,都会让文化工业困窘难看。”⑥不难发现,文化工业所代表的就是不存在差异的同一性,而真正的艺术则代表的是提倡对抗的非同一性,真正的艺术应该得到赞美,因为它能够呈现出资本主义矛盾的对立,描绘出现实社会的虚幻性。艺术本应是不可复制的有自己的个性,大众文化却使这种个性和深度消失。就这样大众文化激活了大众的懒惰和奴性,而真正的艺术却不能被人们所认可,隐藏起来的资本主义矛盾,被现实中虚幻的快乐所替代了。

正是因为看到了艺术自身带有的非同一性特征,阿多诺希望能通过艺术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而不为统治阶级控制,实现它的救赎功能。这里的艺术更多指的是一种精英艺术,精英艺术虽然具有反抗和否定同一的品质,但是却又与现实有距离。艺术虽然与社会现实相隔绝,其中却也隐含着颠覆社会现状的力量,于是艺术成了通向自由的唯一途径,这种乌托邦境界由于太过理想,自然不能为大众接受。

三、非同一性对文化工业批判的意义

首先,非同一性揭示了文化工业的本质。文化工业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堕落,是资产阶级同一化意识形态统治的结果,是对资本主义矛盾回避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先进科技的影响下,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者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生产出具有同一化、标准化特征的文化产品,欺骗人民快乐的被统治着。“机械化……应当为知识领域的垄断负责。……思想自由的条件正处在危险之中,它可能被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机械化摧毁。处在同样危险中的,还有(整个)西方文明。”⑦非同一也就是对统治的反抗和否定,只有认清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真像,才能正确地面对矛盾问题并追求真理。

其次,非同一性体现出阿多诺浓厚的人文关怀情愫。无论是对文化工业拜物教化、复制化和标准化的批判,还是对艺术的批判与憧憬,非同一性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不能完全沉醉在物欲满足上,只有肯定人的个性和价值,实现解放和自由平等,人才能等到全面的发展。阿多诺看到在含有同一性的文化中,人会屈从于异化了的意识形态,这就弱化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人本身的关注符合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方向,但是不同于其他的人学立场,这里更强调的是一种从社会存在出发来审视更为丰富、全面的“人”。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在整个文化理论体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非同一性使文化工业理论各个内容部分相互联系,并且在批判中做到了与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完美的社会批判。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有学者批判文化工业理论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只看到人的顺从而没看到人的主体能动性而过于消极,并且非同一性所延伸出的否定辩证法,是对一切都进行否定和批判这就导致了绝对主义,它也未能清楚地指出通向未来的道路,只是构筑了一个审美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抹杀掉这一理论的价值意义,因为理论凝结了理论家们痛苦生命体验,他们以深刻的洞察力对社会进行激烈地批判,也为社会批判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①[德]特奥多·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p.133.

②T.W.Adorno.“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The Culture Industry[M]London: Routledge,1991,p.98.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88-89.

④[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107.

篇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结晶,保护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近年来,各级党政和文化部门的逐步重视,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简称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中心在挖掘、普查、收集、整理、研究、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本文结合兴宁市的实际,对发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职能作用谈点看法。

一、非遗保护中心的职能

兴宁市非遗保护中心是新出现的组织机构,也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机构,设在文化馆内,由文化馆具体负责,指定专人从事这项工作。具有如下职能:

1、协调职能

非遗保护中心必须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如召开会议、宣传发动、举办培训班、培训骨干、健全研究机构、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查、挖掘、普查、收集、撰写有关资料等,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兴宁市非遗保护中心积极发动各镇(街道)文化站和有关人员开展普查挖掘整理工作,进一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成效。譬如:兴田街道组织人员挖掘收集了“兴宁老酒制作技艺”、“管岭打铁工艺”;宁中镇挖掘收集了“兴宁毛笔制作工艺”;黄陂镇挖掘收集了“兴宁煎堆制作工艺”;罗岗镇挖掘收集了“罗岗高山茶油制作工艺”;新陂镇挖掘收集了“新陂乐仙腐竹制作工艺”;叶塘镇挖掘收集了“关帝出行习俗”;大坪镇挖掘收集了“大坪马灯舞艺术”等,颇具当地特色。

2、研究职能

兴宁市非遗保护中心重视研究工作,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吸收了一些老文化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参加,召集会议,开展研究。从普查、挖掘到收集、立项,认真研究项目的历史渊源、现状、活动情况以及人文、历史、艺术价值等,撰写资料,向梅州市、广东省和国家申报保护名录。先后申报成功的有“兴宁杯花舞”、“兴宁竹板歌(五句板)”和“罗家通书推算法”被列入广东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客家山歌”、“兴宁元宵节(赏灯节)”、“兴宁版画”、“罗岗高山茶油制作工艺”、和“马灯舞”等5项被列为梅州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还有一批列为兴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3、保护职能

兴宁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履行保护职能方面采取系列措施,建立完整的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对非遗产保护项目,市政府发文予以公布,由地方财政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普查、挖掘、整理、研究、拍摄、建档和撰写资料。非遗保护中心人员深入兴宁杯花舞、兴宁竹板歌(五句板)传承人家中收集有关资料及说唱传本,拍摄民间艺人演唱表演的录音录像和照片,保护传承人的资料,并设立专门的保管室,添置档案柜。

4、传承职能

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得到保护和继承,就必须做好传承工作,这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职能,如通过举办培训班,由传承人传艺,培养新的传承人,做好传承工作。兴宁市非遗保护中心的人员不仅亲自传授兴宁杯花舞的表演技艺和客家山歌的唱腔唱法,还邀请民间艺人传授“兴宁竹板歌(五句板)”的演唱技巧,邀请道教舞蹈表演人员表演原始杯花舞的动作程式,举办版画培训班,邀请版画传承人授课,传授版画的技法技艺,使传承工作较好地开展。此外,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深入到兴宁竹板歌传承人、梅州市山歌大师家中座谈访问,请他演唱竹板歌的板调。

二、非遗保护中心的职能的作用发挥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经费不足,保护专业知识贫乏,研究人员缺乏,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必须调整思路和对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

1、制订规划

要使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明确职责,克服松懈思想,持续开展保护工作。要针对工作实际,客观分析地域资源如传统舞蹈、音乐、戏剧、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习俗等,明确工作目标,作出具体的规划。针对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代表项目,认真研究;挖掘整理具普遍性、典型性的项目列为重点保护名录。要健全工作机构,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分期分批培训有关人员,充分调动积极性,把普查、挖掘、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2、加强研究

非遗保护中心要大胆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加强研究工作。在普查挖掘的基础上,明确重点,组织人员在研究上下功夫,认真研究项目的特点,找出普遍性和典型性,挖掘出其中的历史、人文、艺术等价值,撰写出较有深度和份量的资料,并加以立项做好申报工作;要有的放矢,研究挖掘出一批较有分量的项目,力争列入国家和省级保护项目。

3、做好传承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必须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要建立传承基地和场所;举办培训班,组织传承人进行传习传艺活动;培训和培养传承队伍和人员,积极组织传承人表演,使非遗保护项目后继有人。同时,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传承中心,以人为载体,以人传承,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撰写好资料,拍摄好活动图片和音像制品;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工作突出的工作者,使传承工作更好地开展。兴宁市非遗中心把传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如省级非遗项目杯花舞、竹板歌,在全市各乡镇社区培养骨干,广泛开展杯花舞、竹板歌传承普及工作,请传承人到各培训点传授杯花舞技艺和竹板歌。如在非遗作品的基础上,将原始杯花舞提升、演练、编导为民间舞蹈作品《杯花声声》和将竹板歌改编成舞蹈《竹板声声》,两个作品在参加省级民间舞蹈比赛中分别获得金奖和一等奖。

4、筹集经费

要使非遗的普查挖掘研究保护工作进一步开展,必须投入一定的经费。非遗保护中心要认真研究,规划开展保护工作的项目,做出经费预算,包括普查、撰写资料、印刷专刊、研究、建档以及建立展示场馆等经费。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筹集扶助基金,有效地保证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5、发掘利用

非遗保护中心要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表演项目和技艺,开展表演、展演、展览等活动。如把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到旅游景区进行展示,既可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也可提升景区的品位和效益;通过实施文化经济政策,扶持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生产技艺、客家山歌和民族民间舞蹈,参与表演展示,拓展市场,引进工商企业家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保护和传承的任务仍很艰巨,只有充分发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应的职能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健康有序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应从制定规划、加强研究、做好传承、筹集经费和发掘利用等方面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篇8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一、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紧密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浓缩,亦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群众文化是中国主流文化中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通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相反,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群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它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和群众文化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加入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都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直到现在,到处还有民谣、山歌、渔歌等,这就是不识字的诗人的作品;也传颂着童话和故事,这就是不识字的小说家的作品;他们,就都是不识字的作家。”这段话形象地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扎根于群众文化之中的。可以说任何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正如原始音乐作品是从劳动工具与其对象接触时所发出的声音产生的,它们或是劳动者协调动作、调剂精神提高效率的“工具”,或是劳动之余的自娱自乐;又如封开麒麟白马舞是取材于唐代封开人莫宣卿赴京赶考荣登榜首、高中状元、衣锦还乡的故事,是无数代劳动人民口传心授的传统文化形态;再如德庆学宫祭孔活动,其祭孔活动宣扬了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岭南儒学的一大代表性活动,其源于中国五千年来拜祭的祖先的习俗,再次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取材于劳动者的日常劳作中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基础

最初的原始的群众文化形态基本囊括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都是起源于劳动之中,它们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人民群众参与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活动,涉及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每个时代浓缩的精华,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包括了:口头传统、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从其形式中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形式均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肇庆封开县的“五马巡城”舞是起源于宋末,历史悠久的舞蹈,其阵容壮观,表演者达四五十数,整个舞蹈取材于宋代五虎平西为防止外敌入侵日夜巡城的真实历史故事,鲜明突出戍边保国主体思想。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源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基础,所以群众文化大多取自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承传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提炼出来,结合当时实际,使其传承、发展,如民间秧歌、戏曲,客家山歌等,又如延安时期群众文化活动起到了团结人民、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个作用,其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大多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群众文化中,又具有浓缩文化的形态,是群众文化发展传承取之不尽的源泉。

二、群众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两项重要工作,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让其“活态传承”,即要让其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掌握,否则便会出现文化传承断层这一现象。

对传统群众文化而言,形成后便会以某种固定不变的格局去进行时代相传,从中可以看出群众文化本身便具备传承和发展各种文化艺术遗产的社会功能,比如:肇庆四会民间音乐、德庆雄鸡舞、怀集春牛舞等,从创作下来便一直流传到现今。所以,对一些群众比较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传统群众文化艺术进行强化普及,让其成为一种当下群众所接受并喜欢的文化艺术形式,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问题便迎刃而解,既能更好的对中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且群众文化自身的传承性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要求相符合。

三、文化工作者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笔者据自身文化工作经验并结合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势提出几点关于如何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的意见。

(一)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做好挖掘、整理与加工,提高以及发表,推广工作。

(二)继续抓紧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关心,扶持民间艺人和他们的艺术活动。

(三)研究、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改革,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汁原味保护的前提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推广、普及,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青春。

(四)以群众为中心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其形式不应该是阳春白雪的,应该是能让大部分群众所易懂并感兴趣的,在不改变其精华所在的前提应以大众能接受的形式去开展活动方能以最大程度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如:肇庆市开展的“流动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基层活动,以图片、视频展览的形式近距离给民众提供了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体验,无形中让非物质文化融入了现代的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传承作用。

四、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途径探索

(一)对传统民间特色群众文化进行保护

首先,对肇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其次,对肇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民间风俗、传统节日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其能够发展起来。

最后,对于肇庆市及其周边地区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艺术,要一丝不漏的保存下来,在本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适度且有效的创新,使其能够符合当下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年龄段的喜好,这样能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便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二)建设特色群众文化基础设施

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应该专门为其搭建展示及传承的平台,其中建立以民间文化、民间风俗及民间艺术为主体的场所及景点便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好办法。

五、结束语

篇9

[3]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EB/OL].http:∥/,2016-11-16.

[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EB/OL].http:∥/,2016-11-16.

[5]黄永林,王伟杰.数字化传承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的重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71-177.

[6]宋丽华,董涛,李万社.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问题解析与体系重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3):88-94.

[7]刘向红.大众标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的应用[J].图书馆建设,2014,(12):39-42.

篇10

音乐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相互交流情感最有效的手段,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荀子的“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古代先哲从来都重视和强调音乐艺术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关键性作用。在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音乐类非物遗)的价值显得尤为突出。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我国政府目前所公布的国家级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所公布项目的一半,这说明音乐历来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联,也说明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物遗)体系中占有其重要的地位。

根据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纂的《民族音乐概论》和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孙继南、周柱栓主编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这两本著作当中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阐述,并结合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我国的音乐类非物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器乐曲艺四类。(分类参考国务院公布的518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遗,其中包括民间音乐72项,民间舞蹈41项,传统戏剧92项,曲艺46项)。

二、大连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大连作为辽宁省重要发展地区,在传统文化发展及建设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连是东北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地,地区内拥有满、回、锡伯等45个少数民族,非物遗丰富多彩,也有着较长的历史。截至目前,大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6项、省级代表作24项、市级代表作89项,其中音乐类非物遗有31项(参见《大连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包括民间音乐14项,民间舞蹈10项,传统戏剧4项,曲艺3项,其中,长海号子、复州双管乐、金州龙舞、复州皮影戏、复州东北大鼓属于国家级代表作。其种类丰富,特色显著,分布地域遍及大连市内及金州、庄河、普兰店、瓦房店、长海等各县市区。

2010年,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揭牌。中心成立后,在瓦房店、金州、庄河等地针对国家级非物遗项目建立一些培训基地。目前,皮影戏已在沙河口区春柳小学建立基地,庄河剪纸在凌水小学建立了基地,复州大鼓也有序地进行传承,复州双管乐、金州龙舞等项目也吸收了不少新学员。2010年6月,复州皮影戏义和班、得胜班,庄河皮影戏传承人和大连群艺木偶皮影等剧团在人民文化俱乐部音乐厅上演了精彩的“大连皮影戏展演”。

三、让大连高校成为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保护措施”条款中对“传承”加上了“特别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说明,意味着教育是传承机制的重要手段。

2005年3月26日,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别指出“: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这份文件的出台,为高等院校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音乐类非物遗进入高校课堂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大连市领导曾提出,充分利用大学、博物馆及中小学图书馆等资源,通过文字、影像、实物等各种手段,收藏、保护珍贵遗产;发挥高校师资智力资源优势,结合相关专业对大连的非物遗进行研究。

和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特有的独特风格,只能从传承人鲜活的表演中得以体现,通过传承人一代又一代口传心授的过程得到继承。所谓“人在艺在,人去艺亡”的规律在音乐类非物遗领域体现得最为彻底和鲜明。

因此,培养能学习和传承遗产、并能进行创新的表演人才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除了传承性的表演人才外,还需要培养了解民俗文化、有一定理论水平、能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遗产的科研人才,以及熟悉艺术又懂得市场运作、善于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

如何才能使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之中,实现其生态性“生存”?如何培养青年学生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专业设置

大连地区有16所学科门类较完备的本科高等院校,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专业重组或构建的新专业。例如,笔者所在的大连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现有四个专业,下设八个专业方向,可在调研的基础上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将大连地区音乐类非物遗的传承保护融入声乐演唱、乐器演奏、舞蹈表演、文化艺术事业服务与管理以及音乐剧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增设长海号子、复州双管乐、金州龙舞、复州皮影戏以及复州东北大鼓传承人培养方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必需具有的知识结构来设置教学目标和完整的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针对各类人才培养目标,恰当地增加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将课堂授课、讲座、展演及田野采风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例如,聘请复州皮影戏、复州双管乐、复州东北大鼓等非物遗的传承人或民间音乐家等来校任教,与本校专业音乐教师共同承担培养传承人的教学任务;今年,笔者针对本校音乐学院文化艺术事业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开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并结合以往开设的《艺术营销》、《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课程,加大培养既具备一定民族文化艺术修养,又懂市场、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的力度。

除此之外,可带领学生深入大连市内或周边,例如金州、瓦房店、长海等各县市区,去亲历充满乡土气息的大连本土音乐艺术,将知识传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走进今天,要将其作为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必须考虑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追本溯源,具备“口头性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民间音乐、舞蹈、戏剧还是曲艺,最原始的传授方式是“口传心授、心领神会”。其揭示出一种内隐性学习方法:学习者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环境的熏陶,能无意识地熟练的掌握某种技能,一旦学会就终身难忘,在各种环境下都不会影响其技能的发挥。

如今,学习音乐技能越来越倾向于外显的学习方式,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掌握复杂技能及规则以及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中,内隐性学习方式更具有优势。因此,在音乐类非物遗传授过程中,要保留和注重“口传心授、心领神会”的学习方式。

(四)教材研发

教育首先要有教材,音乐类非物遗方面的教材是当前大连地区进行艺术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编纂本土化教材之前,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大连地区高校可针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表现形式,以音乐教师为主,整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相关教学力量,共同成立课题小组或教研小组,建立一个材料储备库。在此基础上,经过考察、积累,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根据大连本地风貌的特点,编写资料详尽、可供选择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在教材编写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原貌,同时也要有所创新,以适应时代的步伐和现代教育的需要。

(五)社会实践

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也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要将音乐类非物遗实现“活化”传承,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学习,更需要搭建多元化的平台,为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自由空间。在这方面,大连艺术学院有着明显的优势。学院拥有专业的艺术团队:合唱团、民族管弦乐团、交响乐团以及舞蹈团队,这些团队都曾在国内外专业音乐大赛和演出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可将大连丰富的音乐类非物遗作为展演内容,联合民间艺术家与学院师生共同合作,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精品,既将古老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实现了活化传承,又体现了大连艺术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可谓是双赢。

今年5月中旬,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郑晓莉副主任应我院邀请,来学院做了关于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报告。5月24日,大连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大连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非遗进高校”传承论证会在学院举行。6月7日,大连市文广局正式授予大连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牌匾。大连艺术学院成为大连地区第一个“非物遗”的研究基地。

四、结语

以上表明,大连的“非物遗”保护传承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像大连艺术学院这样学科专业和社会实践与“文化遗产”很对口的高等院校,将在“非物遗”的传承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高校艺术教育的传播,不断提升本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在校青年学子的文化艺术修养,并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深厚感情和一定的研习方法,培养他们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这是为传统文化培养大批欣赏者和接受群体的关键之举,也是保证我国未来文化政策的正确导向和树立全民族文化保护观念的长久之计。

注释:

周安平、王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著作权保护模式制度设计的思考. [C].中国重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参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辽政发〔2007〕24号)2007.6.7。

吴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师音教课堂的思考.中国音乐(季刊),2009年(2).

参考文献:

[1]周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北京:中国音乐学,2008:(3).

[2]桑德诺瓦.“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与实践方法[C].中国重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3]米永盈.浅谈高校在山东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C].中国山东济南、中国山东青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2009.

[4]郑茂平.关注本体——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理本质及其保护的心理取向[C].中国重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篇11

(一)归纳整理江永女书符号元素的视觉类型和分布研究

已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对女书符号较为详细的款型分类,而详细的分类整理才能明确江永地区的女书符号视觉类型和特点,拟从扇面,精制布面手写本等大类出发,力求较为具体地归纳女书符号的视觉种类和流传地区,并结合文献资料追溯源头,思量弄清女书符号的视觉种类和特点。

(二)对女书符号进行地方特点和整体特点研究

湖湘视觉女书符号本来地方特色鲜明,丰富的地方性特点共同构成了多样性的女书符号视觉元素整体,成为江永地区整体特点的有机构成部分,当地在继承和发展女书符号的过程中,特别是利用传统视觉符号元素开发旅游时,出现了相同款型样式泛滥和元素混淆现象,说明重视视觉符号元素的地方性特点和整体性特点尤为必要,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女书符号的地方性特点和整体性特点,才能让传统女书符号成为有吸引力的文化特色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对传统视觉女书符号进行保护策略研究

分析和总结现行的民族文化保护策略以及在传统女书符号保护上的方式方法和保护效果,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整理或提出系统的保护措施,形式上如何选择活态传承,静态保护或开发运用,如何促进发展女书符号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前出现只注重表面效果和近期利益回报,不考虑潜在的文化丧失最终导致决定性的损失,所采取的女书符号保护方式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措施,特别是对无形文化的保护明显欠缺,应该确立有效保护,合理开发与创新的原则。

(四)对传统女书符号的样式进行创新发展研究

探索女书文化的创新发展原则和手段,为维持女书文化的特色和创新女书文化的样式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议设想。摒弃继承和发展传统女书符号中出现的草率做法,遵循女书符号化创新根植于民族文化主体生产生活实践的原则。

二、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女书符号保护的创新运用解决的关键问题

至今,对传统江永女书符号元素研究还不完善。通过对传统江永女书符号的挖掘,对其符号元素进行创意设计,拓宽其应用范围,发挥更大的价值。本文提出将固定的传统符号进行创新、重组或是用于现代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上,提升女书符号中的特色装饰艺术魅力,也对于文化产业的推动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江永女书符号形象设计及推广应用的方法和措施。针对不同载体的习俗的女书内容取其具有代表性符号、图案、文化内涵进行设计塑造,然后运用到出版物(书籍、杂志和报纸)、海报、产品包装、旅游纪念品符号图样等。使江永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

1.在以往对女书符号的视觉元素样式研究中,都是把各样式以整篇幅的搭配进行分类,涉及十分广泛;并未将其女书中各个部分的符号做细致的分类整理,因此对女书符号的各方面款式类型作较为细致的分类探索,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女书符号的元素变化类型,通过研究将力图实现这一目标。

2.在当代条件下,关于如何继承及创新女书符号中的传统元素,这是论文研究比较新意的点。而且就当下发展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旅游的形势和面临的问题来看,这种研究需要尤为迫切。更好的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全面获取和整理保存,为其信息共享、保护修复、学术研究、参观鉴赏与开发利用等提供准确的数字化素材和活态传承的作品、富有艺术性的作品。

篇12

作为文化艺术展演策划的一种,非遗文化艺术文化遗产展演策划,立足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展现其自身特色性的文化魅力的同时,实现这类珍贵文化艺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体现在两个方面:特色艺术魅力整合策划感召。即把某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项目中所蕴含的各种特色,经过现代化的编排整合,使其具有现代社会的时尚气息,在引发人们关注的同时,感召人们积极地尝试以丰富个人与所在区域的文化生活。如针对蒙古族长调民歌专项展演的策划,把长调在蒙古族歌曲中运用的优点都用起来,让人们充分见识其形式与内涵丰富性等,推动人们积极地模仿、学习与创新等。特色艺术魅力拓展策划感召。即针对某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项目的某一种或某一个魅力元素等,进行内容丰富性展演策划,实现创新性的魅力拓展,吸引人们积极地欣赏与学习。如针对皮影戏中道具皮影的制作展演,让人们对充满神秘感的皮影其制作过程有着更加详细地认识,如选皮、制皮、画稿、镂刻与敷彩等过程,驱动自己从个人知识与技能出发加强皮影道具制作的研究。

1.2专项功能群众需求性满足吸引

由于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是特定地域的人们智慧与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其得以产生和丰富发展本身,就是其自身某种功能对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满足意义。在实际的展演策划中,可以抓住两个要点切入:群众健身满足策划。即充分开发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表演性,尤其运用其表演的美与魅力,让人们积极地加入与行动起来,实现对某项技能的学习,达成自己健身性的需求满足。如通过井陉拉花的展演,引导人们“把井陉拉花改编为大众健身操引入全民健身的范畴之中”[1],则具有传承、保护与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发展的多重功效。群众娱乐满足策划。即在展现策划之初,就充分挖掘其精神娱乐元素,实现人们在欣赏与学习中的身心放松。如针对凤阳花鼓的展演策划,就可以充分运用动感的氛围,策划加入一些幽默或搞笑的元素,如具有戏谑性的击打动作,具有直接搞笑作用的演员表演等,达成人们欣赏过程的身心放松。

1.3文化适应性熏陶

根据文化艺术展演服务的对象性,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展演策划就要首先在确保文化适应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对受众的教育与引导。在实际的策划实践中,有两种路径:地域文化特色适应性策划。即在展演策划中尽可能地发现与创造非遗文化艺术遗产与受众所在地域文化的结合点,从文化艺术遗产自身的亲和性出发,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激活更多的参与与创造。如黄梅戏在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故乡展演时,可以在黄梅戏戏曲中加入马头琴的元素等,以此实现不同文化遗产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创新的灵感。群众文化心理适应性策划。即在展演策划之初,就首先从群众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兴趣需求、个人精神提升需要,以及其他的心理需要出发,做出具有针对性的策划,实现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对群众最直接地满足。如非遗聊斋俚曲进乡村的展演策划等。

2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类型

作为一种展演,既具有非遗文化艺术的传播功能,也具有依托非遗文化艺术为载体的表演,让人们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与其他的具象共鸣,实现人们内驱性地学习、活动参与及创造性丰富。

2.1非遗文艺展演

根据当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性质不同,演出组织形式也不同,典型的演出有两类:单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专项展演。主要指那些无论从外在形态、内容与发展都比较成熟的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种类。在当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有戏曲类、乐器演奏类、舞蹈类与其他的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如舞狮舞龙等),他们都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特定的主题下对群众开展相关的文化艺术教育,如昆曲的专项演出,让群众在欣赏活动中了解到昆曲中的唱念做打、舞蹈、武术,以及其中曲词和行腔,并会根据自己对其他戏曲种类的了解,展开对比性地学习,实现展演传播的目的。多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整合性展演。即按照某种科学性的程序,把多种非遗文化遗产组合起来,使其具有表演性的形式与传播的功能。如把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剪纸、皮影戏与朝鲜族农乐舞等,按照某种内容主题编排成一场文艺演出,实现对群众全面性教育与非遗文化艺术传播。

2.2非遗大众性推广

篇13

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具有独特性、流变性、传承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河南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其地域性和特色原生态的口头性,表现在地方戏曲、民间文学、曲艺、民歌、语言文字习俗以及各地方言中,如河南坠子、豫剧、各地方言中的谚语、歌谣、神话故事等。在地域文化上,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具有深刻的“广泛性”。如河南的豫剧,其独特的旋律与河南方言具有良好的融合性,尤其是各类方言语音、词汇的广泛运用,唱词、念白等多具有口头表达性,使其在文艺表现上更具地方特色。

从河南省第一批非遗文化名录来看,涉及语言文学类的就有18项。如虞城县花木兰传说、汝南县梁祝传说、泌阳县盘古神话、武陟县、西平县、汝南县、平舆县等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还有辉县市的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卫辉市关于柳毅的传说,济源市关于邵原创世的神话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价值。除此之外,南阳市的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灵宝市关于皇帝的传说、长葛市关于葛天氏的传说、濮阳县关于帝舜的传说等等,这些民间文化不仅对现代人民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也蕴涵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价值,尤其是在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审美等领域,体现了民族精神。在语言文化类非遗文化中,方言占据重要地位。如豫剧、河南坠子都建立在方言基础上。

2 河南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档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河南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确认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丰富的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从以方言为特征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对口头文学、民间文学类文化形式进行多方面记录和归类管理,以便于继承和创新。总的来看,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归档概念不清晰,范围不明确。在实际传承与保护中,有些工作人员缺乏对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档案的正确理解,未能从非遗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外延上,厘清概念,明确归档范围。[2]

2.2 在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上不健全。尤其在非遗文化档案的收集、归类、整理、鉴定、保管等方面,缺乏专门人员管理,在制度上缺乏规范,工作机制被动,与文化部门、档案部门协同机制欠缺。

2.3 缺乏规范的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评定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纳入规范化档案管理的前提。尽管当前相关部门也出台了非遗文化档案保护政策,但对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管理还未全面执行,特别是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上,缺乏操作性,使得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2.4 对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重视不足。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保护与档案管理,未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也未能受到相关部门重视,使得归档保护工作停滞不前。

2.5 硬件设施条件不足、安全性较低。河南省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档案保持条件较差,以铁皮柜为主,缺乏防火、防盗、防霉、防水、防虫等,有些地方的非遗文化资源仅存储在电脑硬盘中,有的缺乏备份,电子档案一旦丢失,其损失难以估量。

2.6 管理工作滞后,缺乏专业性。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其档案管理数字化工作相对滞后。如何对非遗文化资源档案多样化管理,如何推进非遗文化

资源数字化宣传,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支撑,提升非遗文化工作人员专业水平。

3 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管理原则

针对学术界对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管理的讨论来看,王云庆提出“做好非遗文化档案管理,应从建档上坚持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原则,以分级保护、优化利用为基本原则”;[3]孙展红提出“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管理应‘依项建档、分级建档和抢救性建档’”。[4]根据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从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管理实际,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3.1 统一领导。在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管理中,政府要发挥自身协调作用,加强对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管理的统筹规划。如针对当前重复建档、档案工作评定标准不一致,缺乏统一领导机制等问题进行专门协同解决。

3.2 分级管理。对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档案采用全部移交给档案机构进行保管并不现实,一方面与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的特殊性有关,另一方面与现有档案机构人力、物力条件有关。因此,从非遗文化资源保护与归档上,对于濒危资源要归口于档案机构,对于衍生类非遗文化资源档案,应根据分级制度进行归档管理。

3.3 依项建档。对于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在保护与档案管理上,应该根据“项目”划分,进行归口管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提出两类划分,一类是民间传统文化,如语言、音乐、文学、游戏、礼仪、神话、建筑艺术等民间文化形式;二类是基于“文化空间”的各类举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或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等。[5]要根据各项目独立设置,明确档号,科学编制。

3.4 真实完整。坚持档案管理的真实性、完整性是保证非遗文化资源档案价值的重要原则。在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归类管理中,确保非遗文化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

4 河南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管理流程

4.1 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的收集。从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形式的多样性来看,在档案收集上应该拓宽途径。一是开展档案征集。由于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来源广泛,对于不同形式、不同地域的非遗文化要从征集公告、田野调查中主动收集;二是做好档案接收。特别是协调好文化机构、研究机构与非遗文化档案馆的对接,完善非遗文化档案保护与保存体系;三是注重史料挖掘。特别是对于散落于史料典籍中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要从考证、挖掘、整合中发现,加强保护;四是接受捐赠。从非遗文化资源的归属关系上,尊重个人意愿专藏妥善保管,并对捐赠者奖励;五是有偿购买。通过平等协商,从非遗文化所有者手中计价收购并存档保护,对于重要的非遗文化档案,要科学鉴定,保障档案的价值。

4.2 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的整理。在语言文学类非遗文化资源档案管理中,要从档案学理论与方法中,对收集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组合、排列、编目,提升档案材料的系统性、条理性,为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创造条件。如在语言文学类非遗档案管理中,注重档案形成时间、档案形式、档案内容的有机联系,结合不同民间文学、传说、故事、谚语等形式进行归档整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