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话题

宏观经济话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宏观经济话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宏观经济话题

篇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对世界贸易产生着重要影响,就中美两国而言,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中国从2010年开始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經济体系,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美贸易中,美国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国,我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对象。长期以来,我国在对美贸易中处于贸易顺差,同时,由于美国政策原因,使得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不断加剧,制约了中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美贸易失衡的具体表现

中美建交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中美贸易合作为双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美国从中国获取了丰富的原材料,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资保障,中国从美国获取了先进的技术、经验,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贸易在4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额从建交之初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7000多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290倍,由此可见中美贸易关系密切,依存度高。但是,在中美贸易中,由于贸易结构、贸易政策、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双方贸易失衡现象加剧,贸易失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美贸易差额不断增加。2018年是中美贸易摩擦最为激烈的一年,而这一年也是中美贸易失衡相对严重的一年,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美贸易中,中国出口总额4700多亿美元,进口总额1500多亿美元,贸易顺差达3200多亿美元,其中,仅8月份,中美贸易差额就达到700多亿美元。而且在中美贸易中,中国连续多年处于贸易顺差状态,这也引发了美国的惶恐,并由此引发贸易摩擦等问题。

其次,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失衡。在中美贸易当中,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体现之一指贸易产品结构,中国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属于世界超级大国,在世界中处于第一位,这就导致中美贸易中,双方贸易产品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美国主要向中国输出电子产品、科技产品、机械等高端产品,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包括服装、粮食、纺织品等,双方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再次,贸易方式存在严重失衡。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初级加工然后进行出口,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而美国出口产品主要以高端产品为主,如高端设备、技术等。加工贸易方式的差异性,导致贸易失衡加剧。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1.美国经济发展存在失衡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贸易是建立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对于美国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以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注重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而美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大多移到海外,这就使得美国自身经济发展结构存在失衡性。同时,美国在中低端产品方面的需求多以进口为主,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以中低端产品生产为主,尽管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但是现有阶段对美国高端技术、产品需求有限,此外,美国消费模式较为超前,提前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在对美贸易中出口大于进口,始终处于贸易顺差状态,也导致中美贸易存在失衡问题。

2.双方贸易统计方式存在差异

在中美贸易中,双方在贸易统计方式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中美贸易交易额统计结果存在差异性。美国在对外贸易中主要采取的是船边交货价衡量方式,没有将货物离岸前的装卸费、运输费考虑到贸易成本当中,而我国主要采取的是离岸价统计方式,这就导致双方在统计过程中存在1%的费用差。在进口商品统计过程中,由于中美计价方式不同,美国以到岸价为主进行核算,而我国则以离岸价为主进行核算,由此存在10%左右的进口差额。同时,在统计范围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没有将保税仓库中的产品纳入到进口商品当中,美国在进出口产品确认方面以是否在境内为主,这也导致两国贸易产品统计存在差异性,使得贸易失现象突出。

3.贸易管制导致中美贸易失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试图通过政策来对美国对外贸易进行干涉,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严重威胁到了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为此,在中美贸易中,美国对高技术产业进行限制,避免高技术产品、设备流向中国。而高技术产品拥有较大的附加值,中国对高技术产品需求量大,如果美国放开贸易管制,贸易失衡问题必然不会存在,甚至美国会在中美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美国通过贸易管制来抵制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无疑导致美国经济面临困境。这种问题的存在也直接影响到了两国的贸易平衡,所以要想实现贸易平衡,必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4.受中国政策以及经济发展影响

中美贸易失衡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政策密不可分。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政策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国家政策导向下,经济能够紧跟政策发展需求。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同时,我国劳动力充足、资源丰富,由此使得我国产品成本较低,在中美贸易中极具竞争力;其次,为了刺激出口,我国制定了各种出口优惠政策,同时,加快沿海地区的开放力度,构建自贸区,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在对美贸易中贸易顺差不断加大。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的应对措施

1.树立全球价值链发展理念,做好角色定位

贸易失衡多是由于自身问题所引起的,在中美贸易中,双方必须要对贸易失衡问题进行认真对待,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自身发展进行重新定位,要树立全球价值链发展理念,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美国而言,要放眼未来,从大局出发,不能过于注重一己之利,毕竟,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想要通过技术封闭来维持自身霸权地位已经不再现实,美国应当认清自己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地位,并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自身技术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以此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国而言,要坚持全球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地位。

2.加强双方贸易合作,深化贸易交流

中美贸易失衡加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针对贸易统计差异性产生的失衡问题,中美双方应该加强贸易合作,通过贸易交流深化来构建统一的贸易统计方式。首先,双方要在贸易统计方法进行协商,尽量形成相对一致的结果,这样能够避免由于统计问题而产生的失衡问题。这就要求两国要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深层次联系,在详细分析两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方法的选取,为贸易失衡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其次,双方要加强贸易合作,通过深化合作来扩大贸易范围,尤其是美国要敢于打破贸易限制,加大技术产品在中美贸易中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范围的扩大毕竟为美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收入,也能够从根本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这不仅仅需要一国的努力,还需要双方共同参与进来,只有两国加强合作与交流,做好详细分析,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3.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在中美贸易中,我国之所以经常处于贸易顺差,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生产的产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具有竞争力主要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低廉的劳动力。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面临枯竭,如果不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那么,在未来发展中我国经济必然会陷入困境,在对美贸易中将处于弱势地位。对此,我国必须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避免将精力放在中低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我国低附加值产品在对美贸易中的数量就会大幅下降,高技术产品贸易将会提升,中美贸易失衡也会逐渐消失。所以我国政府要不断提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力度,从多层面出发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推动我国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增强,降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量,循序渐进改变当前的局面,以更好地对抗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4.避免政策干预,优化市场机制

篇2

正文:

经济新闻从其发展前景来看是很有前途和潜力的,它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出现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也是新闻现代意识的体现。客观形势要求新闻报道在反映社会性经济问题时,增加理性的思考,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但是作为经济新闻,它应服务于大众,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以人为本"的报道与创作,无不要求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学会打造经济新闻的立体化模式。

一、 开拓角度,宏观取材

社会主义经济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四个领域,然而,经济新闻在报道具体经济工作时,往往容易就生产谈生产,与其他三个领域很少联系。因此说到经济新闻,有人就会把它与农业"四季歌"、工业"三部曲"联系起来,认为经济新闻就是"政策条文+措施办法+数字效果"的计划报表式的报道,象八股文一样枯燥无味。经济新闻要进一步开拓新角度,不断扩大报道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已经把整个社会的经济行机制和领域联成一体,因此,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确立宏观经济意识。确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头脑,敢于并善于抓住经济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开拓新的角度,才能使经济新闻报道有重大突破,取得更佳宣传与传播效果。

二、 理性分析,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所谓新闻的分析性,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种报道形式。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1. 理性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通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三、 以人为本,贴近读者

人是社会的主体。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新闻,多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人的欲望与需要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归宿。人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尺度。经济新闻同样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树立人为本的思想

当今时代是竞争的时代,经济新闻也有其竞争性,还有把握住人的心理,才能赢取更多的读者。这就要求每个经济新闻工作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让自己的报道吸引更多的读者。经济报道应以人为中心,把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求充分地表达出来,抓住经济主体人的一切活动,把写人与写企业发展、经济演变共同融于新闻中,让读者在读经济新闻的过程中感觉是在与人对话。

2.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匠心独运

经济报道应以明晰、生动、准确、迅速见长。既要避免因报道蜻蜓点水、掠影而言之无物,又要避免因报道枯燥冗长,严辞艰深而拒人千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群众,将经济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经济新闻采写中,处理业务性与新闻性这对矛盾时,新闻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业务于新闻性。有些记者把大量经济学术语堆砌在报道中,以为这就是以深度见长的经济报道,结果适得其反。专业术语的业务性很强,许多外行人对它十分陌生,如果我们在写新闻时注意用通俗的描写,就会使读者顺利地接受我们地宣传。运用好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专业术语是经济报道贴近读者的重要手段。

作为经济新闻就用精确的数字和人物生动的语言表达经济主体。着力刻经济主体的内心世界,报道内容充满生活气息,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取得视觉效果,把最有趣的东西传达给读者,让他们对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有所感应,进而有所悟、有所知,以引起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兴趣。

3.以经济新闻的实用性和服务性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篇3

一、引言

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行为是近年来财务会计研究领域一个热门话题,宏观经济与微观企业交互影响密不可分。谈及我国宏观经济,从2010年开始,GDP增长率便持续走低。目前,逐渐在经济学家们之间形成的共识是我国经济将呈现“L型”走势,这意味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都将处于一个经济低速增长阶段。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正置身于经济结构化改革、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大潮中,各个行业、企业都会迎来一系列挑战与变更。21世纪初期,我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企业财务会计领域也涌现出了一个个热门话题。但是,宏观经济环境已然发生变更,不同的时代背景,企业的行为选择也会发生改变。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对一些经典问题的重新关注与研究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现金是企业的晴雨表。在微观企业行为中,现金持有行为能够最为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融资和投资行为。我国企业一直具有较高的持现水平,这也使得企业现金持有行为一直是我国财经会计界研究的热点。但是,除了简单地关注企业持现行为,我们还应该结合宏观经济背景进行研究,并探究在不同经济波动时期,企业持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有何变动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究宏观经济增长与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关系,并结合企业现金持有理论对影响企业持现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据此,对我国宏微观研究领域及现金持有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并对企业如何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提出一些建议。

二、现金持有基本理论

现金持有基本理论由现金持有动机发展而来。最初现金持有动机由凯恩斯提出(Keynes,1936),包括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交易性动机指企业持有动机为了日常业务需要,预防性动机表明企业持有现金为了预防意外事件储备现金,投机性动机则是指企业应持有足够的现金以抓住随时可能出现的盈利机会。这三种动机在企业中往往共同存在,难以分割。随着对现金持有行为的研究深入,学术界在此基础上基本形成了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理论三种企业现金持有理论。

权衡理论认为企业存在最优现金持有水平,取决于现金持有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Kim et al(1998)最早用实证研究证实了该理论,发现企业外部融资成本较高、盈余波动大以及资产回报低的公司持有较高的流动性资产。此外,Almeida et al(2004)、Han and Qiu(2007)、Riddick and Whited(2009)、彭桃英和周伟(2006)和连玉君(2011)等学者都发现,外部融资约束、经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未来投资机会等确实影响着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从实证角度证实了权衡理论的存在。

随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发展,Myers(1984)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没有最优现金持有量,现金是留存收益与投资需求之间的缓冲,当企业需要融资时优先选择内部融资,其次是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最后股权融资。Ferreira and Vilela(2004)实证研究发现现金持有水平与企业投资机会、现金流量显著正相关,而与现金替代物总量、财务杠杆比率以及企业规模负相关,验证了优序融资理论。

上述理论都建立在股东和管理者利益一致的前提假设下,Jensen(1986)从“自由现金流”假说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理论。理论认为两权分离、委托关系使得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发生了背离,当管理者手中拥有大量可处置的自由现金流时,他们更可能倾向于对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进行过度投资,这些行为是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或消费更多的额外津贴来增加管理者私人利益的。国内外学者从经营者持股、董事会特征、股权集中度和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入手研究了这些因素和现金持有的关系。理论在实证领域也得到了一定支持。

三、宏观经济与现金持有行为

企业现金持有的动机最早来源于宏观经济学。2008年金融危机后,也有研究指出持有较高现金的企业存活率更高。可见,企业现金持有行为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宏观经济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一)融资途径

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货币政策一般而言较为宽松,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降低,能够较为便捷地从外部渠道取得融资。基于现金持有的预防性动机和权衡理论,此时企业持有现金机会成本较高而收益较低,故企业倾向于持有较少现金。同样,宏观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政策也将从紧,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加剧,外部融资相对较难,企业倾向于保持较高现金持有水平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因此,从融资途径而言,宏观经济通过影响企业融资约束、融资渠道影响企业现金持有水平。

(二)投资途径

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众多行业也将迎来众多投资机会,在面临预期较高投资机会情况下,企业的投机性动机决定企业倾向于持有一部分现金储备以把握未来可能出现的投资机会。从权衡理论角度而言,企业虽然面临较高机会成本,但是现金持有收益也较高,所以企业可能倾向于持有较高现金水平。同样,宏观经济衰退时期,投资机会骤然收缩,企业投资前景不乐观将倾向于用现金把握现有投资机会,从而具有较低持现水平。可见,从投资途径,宏观经济主要通过影响投资机会从而影响企业持现水平。

四、总结与建议

通过不同的途径,宏观经济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各有不同,具体影响因素还值得进一步探究。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微观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等行为都将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投资者,在对企业进行决策和投资时都应该考虑宏观经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国华,饶品贵.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J].会计研究,2011(3):10-21

篇4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问题;教学效果

宏观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旨灌输宏观模型的推导,不注重理论模式实际背景的讲解与解释,以及不注重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为此,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宏观经济学不进理论抽象而且模型繁杂,学生对于教材中包含的图形、模型与专业术语等都难以了解与掌握,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但宏观经济学又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所以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简单

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大多数高校在学生考核方面做出了调整,即除了考试成绩,还着重开创了部分实验课程,但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没什么显著的改变,仍是以教师灌输为主。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被动记笔记,由于授课篇幅较大,学生往往赶不上教师的进度,所以学生根本没有独立的思索。

2、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教学”是由“教”和“学”组成,有着两次含义,所以“教学”不仅局限于“较”,更为重要的是“学”。但传统教学方式与灌输式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学生的积极性,盲目听从教师的安排,即上课听教师讲,没有独立思索,课后等教师安排作业等。在学习中,学生仅注重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没有真正做到“学”,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效果。

3、理论联系实践不够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的创建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相连,一定程度上说,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纵观国外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他们在教材中有效融合了学生身边的案例,而我国却无法选取较为适宜的安排模仿经济形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体制存在差异性,教师缺乏丰富的经济社会经验。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

1、创新教学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学了需要认真听讲与记笔记,更为重要的是主动思索,这样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其理论精髓。所以,教学方式需要创新,也就是说在传统课堂灌输的前提下,增添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在课前先整理一下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标记出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再加以复习。基于课前、课中与课后三阶段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内容的融会贯通。从课堂灌输阶段来看,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增加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小组讨论、主体讲座等;可以增加热门话题讨论,如对人民币升值的看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引发学生思考,提高积极性

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点,针对同一个问题,每个学派会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导致答案不同甚至相反。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各个学派提出的观点,以及观点的限制与背景等加以分析,从而解除心中的疑惑,即学生会发现各学派对于同一个问题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在于它们假设的前提存在差异性,所以不存在哪个学派推导不正确的说法。基于问题的思考及思维的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白每一个宏观理论都具备假设的前提,不是绝对精确的真理。这样,在日后理论模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便会对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与假设条件加以重视。其次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交流,以批判性眼光分析各种经济理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基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主动创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批判地吸收与掌握不同学派的观点,既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又可以帮助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最后,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特征,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发展较短,不够健全,不是一门较为精确的科学,在处理相关经济问题与解释相关经济现象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难与选择,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习素养。

3、加强理论联系实践

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保障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时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如与宏观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热点与重难点,如从加息至减息等。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若一直延续图形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自然会感到厌倦,所以教师需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即融合我国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实例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具备实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如货币政策具备什么性质,这些性质背景下的货币政策会形成曲线移动,且以什么方式进行移动;财政政策具备什么性质,这些背景下的财政政策会形成曲线移动,且以什么方式进行移动。基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自然对这样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布置相关宏观经济政策让学生进行练习,加以巩固,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知识点的方式方法,从而帮助帮助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由此可见,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把握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思维等,从而真正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经济人才。

作者:李坤泽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篇5

一、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系统性强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定位、发展历程及基本研究方法。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理论作全面的介绍。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就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供给和总需求、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第十二章对当代西方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的发展、基本观点、分歧及新近动向作了简单的介绍。从全书的目录可以看到,作者对其中每个部分的理论和实践案例部分作了若干详细划分,结构清晰。同时,对本学科每部分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述和辨析。这是此书区别于其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强

宏观经济学在进入中国的很长时间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不可攀,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懂、听得明白的学科,认为那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和普通百姓生活没有关系。因此,很多的教材、专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介绍基本上采用的是晦涩难懂的语言,让人敬而远之。读过这部宏观经济学教材后发现作者叙述的语言简练、直白,让读者看后能够感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可以学得懂的。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案例,其语言直白、透彻,把经济中的问题用百姓的话说了出来,让人更容易接受。语言的通俗性是这本教材的一大优点。

三、反映了学科的重要进展与主流成果,具有前沿性

作者不但介绍了已较为成熟的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还加入了近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了出来。如在国民收入核算部分对当前热门话题绿色GDP的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部分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分析等,这些都是目前政府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量的这些前沿性研究资料的引用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有学者在讨论我国学术界的学术规范性时曾说过,判断一本学术著作或论文的价值之高低,资料来源的多寡和可靠性不能不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从这方面来看,本书的资料是丰富、新颖而又可靠的。

四、宏观理论实践化,兼顾理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宏观经济学真正的舞台是阐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开发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在对理论介绍的同时,书中在每一个重要章节甚至知识点之后,都附有相关的案例及分析。例如,为什么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如此之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是什么?……这些案例大都分析透彻、精辟到位,能很好地体现出真实世界中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书中出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了一些作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所积累的成果。这就克服了时下不少翻译出版的国外宏观经济学著作在联系中国实际方面存在的不足。

篇6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1.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课程本身在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

 

2.该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对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我国也在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同时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经济的。

 

3.该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考研专业课。《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考研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好这门课,学生学好这门课,可以让学生考研增强信心,减轻复习压力,提高考研成功可能性。

 

二、《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于理论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应用性是应用性教学的基础。目前《宏观经济学》教材分为三类:有英文版、翻译版和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比较流行的是高鸿业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多恩布什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但这些教材都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联系不是很紧密,案例不够本土化。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本科高校,目前也没有相适应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当然也没有专门适合应用技能型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权威教材。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教辅材料,全靠授课教师自己搜集,这样授课的应用性程度就参差不齐,教学没有质量保证。

 

2.教师的应用性教学水平不高。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由于以前定位不清,教师缺乏应用性教学的观念。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习惯于理论讲授,习惯于满堂灌,互动式教学不足。而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年轻教师基本上毕业于研究型高校,这样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接受的是研究型高校的教学,这种影响对他们来说潜移默化,使他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这样,教师本身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也不是很清楚,比如我国GDP的核算情况,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此外,对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评价还是重科研,比如评职称以及平时的绩效考核科研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限制了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用性教学中。

 

3.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宏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为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理论讲授过多,过于注重图形推导、计算题的练习,比如IS-LM模型这部分内容就比较理论化,而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性问题却涉及不多,案例教学不够丰富。由于前后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果前面内容没掌握好,就会影响对后面内容的理解,这又要求任课教师不得不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比如,如果不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就难以理解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不理解IS曲线,就难以理解由IS-LM模型所推导的暗含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决定。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难度大,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学生又认为《宏观经济学》缺乏实用性,致使学习兴趣不高。

 

4.教学方式单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不够多,教师上课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较低,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师生之间互动不足,难以达到教学相长。

 

三、改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1.选择高质量的应用性教材。教材对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影响,目前,针对高质量的《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材缺乏的现状,教育部应组织教师编写。教育部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应地,也应组织教师编写出与各类高校相适应的权威教材,以对教学质量起到一个基本保障作用。教育部在组织教师编写适用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时候,要多加入案例,尤其是本土化的案例,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进行教材的再版工作,以增强教材内容的时效性,避免教材内容陈旧。

 

2.提高教师的应用性教学水平。“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重视教师在应用性教学中的作用,要加强应用性教学,就要改变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提高教学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并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增加实践机会来提高教师应用性教学的能力。关于教师培训,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行公开示范课,组织高校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种网络培训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还可以扩大培训范围,又不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另外,要给予高校教师更多地接触实际的机会,可组织讲授《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到统计局等政府部门去实践一段时间,以了解实际情况,这样讲起课来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收放自如,有的放矢。

 

3.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就要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尤为必要。具体到《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也十分必要。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应关注相关报道及经济热点话题,注重収集与《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避免教学内容陈旧,所选案例尽量使用比较新的。比如,在讲“乘数效应”时,通过“破窗经济”的故事让学生有更生动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宏观经济学》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把经济理论和经济热点问题相结合,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讲到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关于货币政策工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我国近些年来法定准备率的调整情况,并向学生介绍调整的经济背景,2007年我国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10次上调法定准备率,是因为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8%,GDP同比增长11.4%,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既紧密联系了实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又让学生加深了运用法定准备率工具进行调控的印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7

“新常态”需要新思维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认为,为了解释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和内在的规律,“新常态”作为一个外来词汇频繁被决策层采用。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投资增速的明显下滑。同时,中国人口结构也已经发生了趋势性转变,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介绍,为应对短期的经济回落,政府会采取“稳汇、降息、增支、减税”的政策组合,进一步完善房地产政策,为改革设置过渡期。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下行中,政府提出落实保增长措施,进行结构改革,改善总供给,同时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基建投入,改善总需求。从长期看,政府则要通过重大区域性发展战略、财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着手,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看来,目前中国经济只是告别了“老常态”,还没进入“新常态”,还处于过渡区间,可能会持续两三年。在这个阶段,宏观调控政策难以把握却更显必要。过渡阶段会出现很多“嫩芽产业”。宏观调控的意义就在于给这些“嫩芽产业”遮风挡雨。而所谓“改革”就是改良土壤、改良品种。如果这些“嫩芽”今后长成参天大树,中国的经济就会取得重大的发展。

他指出,由于世界进入了长时期“低通胀、低增长、低利润”的“新常态”,加之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造成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下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其核心的问题在于房地产。中国经济的短期“稳增长”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确保宏观经济的长期“可持续”,从而需要调整经济结构,而这必须要通过改革推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宏观经济政策就需要在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中间取得一种平衡。

中国企业应如何行动

篇8

尽管如此,3.1%也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通胀时代,但通胀本身不仅温和,而且可控,未来通胀预期压力在CPI突破3%之后反而减缓了。当然,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3.1%应该不会是今年CPI的最高点,但在未来的数月,如果宏观经济态势没有大的变化,发生恶性通胀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除了物价之外,大家更关注的是未来宏观政策的走势。比如,加息的政策窗口。笔者认为,在经济总体向好,通胀温和可控,外在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宏观政策应该以静制动,未来数月,将成为政策的“静默期”,既不会有加息政策的出台,财政政策也将保持相应的连续性,在欧元危机的态势基本明朗之后,宏观政策才会发出明确的信号灯。

篇9

一、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难

专业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层次并不相同。与经济类专业通常会在本科阶段继续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不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本科阶段一般只安排初级课程,但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内容一般都会达到中级程度。因此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就需要掌握中级课程的有关内容。初级宏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二者尽管概念体系一脉相承、教学内容结构类似,但是同样的知识,分析深度和应用的数学工具都差异甚大。如果完全不具备灵活性,只是拘泥于初级课程的固有内容,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阻碍其继续深造。

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重点

1.针对学生需求层次不同,开设多层次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但是如前所述,也有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了解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此种课程设置就会不敷所需。因此,教学改革的着眼点,首先应当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理解前提下尽量涵盖中级课程内容,以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这一点看似困难但却有其实际可行性。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无论是初级还是中级课程,其知识结构及使用的概念体系都基本相同,所区别的只是形式化程度或抽象化程度的不同,即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的严密程度不同。只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就不会影响对课程的正常学习与理解。当然上述方法只是在现有课程设置条件下的治标之策,更进一步的治本之策是有条件的学校争取在大学高年级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以满足希望继续深造和有更多学习兴趣的学生的需求。这是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做法,但对各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师资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视为未来的长远努力方向。2.丰富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质量从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固有现状角度出发,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较为松散,各部分知识内容各有特色,并且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非常紧密。针对这一特点,具体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当中,就应当针对不同部分知识采取更为多样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全面掌握各部分内容,达到形散实不散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通过跨国情景比较的方法讲授经济增长理论和一国收入水平的衡量,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国民收入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内涵。用学生作为主体亲身参与的方式讲授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应用课程当中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对一些现实问题如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经济焦点话题展开分析讨论,一方面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囫囵吞枣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的科学,并非仅仅简单体现为课本上的单薄原理与教条。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乐趣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兴趣。另外,如前文所述,现代经济学中大量使用数学分析工具,而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数学工具并在现实中能够加以应用,就必须进行足够的习题练习,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每一章节之后都会提供大量课后习题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但是由于课时安排有限,很难做到由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后习题一一进行讲解,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研究生助教的方式,在正式课时以外时间详细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消化课程内容。3.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如前所述,一方面宏观经济学课程包括近20章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同时一般只有1-2次考试机会来最终判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些特点正与高中阶段教育相反,后者的教学时间较为充裕,涉及的知识范围相对有限,并且可以围绕同样知识内容反复进行多次考试,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单纯采用植根于高中教育特色的闭卷考试形式就无法非常准确的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实理解与掌握。有些学生可能通过死记硬背获得较好的卷面成绩,但实际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经济学的概念体系与分析方法,考试结束之后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快就付诸东流。有些学生可能对经济学理论的整体理解更为清晰,但一次性考试固有的偶然性会削弱真实知识水平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因此,除了最终考试以外,还可以结合采用课程论文、主题发言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并令其在成绩评定中占据一定权重,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成绩评价结果。4.尝试采用英文教材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诞生与演变主要源自西方国家,因此无论是经典的经济学教材还是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多使用英文撰写。前文提到的国内中文本教材大多也参照国外教材体系进行编写,中译本教材则受到译者素质和跨语言文化表达固有困难的影响,常常让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各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真实含义。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采用外文教材也便于其日后接轨学习,满足了学生潜在的多层次需求。

作者:张平 单位: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篇10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所谓的“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主要的意思是,对于人类来说,任何信息的自身并不具有意义,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与人们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结构相结合时才具有意义。而这里的背景知识正是“图式理论”所谓的“图式”(Schemata)。举个简单的例子,生活在北极附近的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有数百种表示各种形态雪的词汇,而对于长年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来说,可能就连雪这个概念本身都很少出现在他们的语言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生活经验的不同,人们思想中储存的“图式”也不尽相同。

我们在为应付形形的英语考试而练习阅读理解的时候,总会有经验丰富的“高手”告诉我们一定要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有同学问到我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时候,我也会反复强调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如果说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是扩大词汇量的话,那么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好方式无疑是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的背景知识储备。我们常会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一旦读到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文章时,即便有不少生词,还是能够对文章大意猜个八九不离十,而如果阅读的是自己完全陌生领域的文章时即使全部单词都认识却仍然会出现茫然不知何意的现象。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背后隐藏的正是我们头脑中的“图式”,也就是我们的知识树,这棵树的枝干有多丰富,树叶有多茂盛,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就有多强!

对于同传译员来说,“图式”同样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同传们在一起聊天时常常会说,如果又会做同传,自己又有一个专业那是最好的。同传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具有通用性,而通用性却又可能导致广而不精。所以如果能有一个专业,或金融、或法律等等就更好了。至少在做本专业方面的会议时,你有可能脱颖而出,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为最好的翻译!

我们今天要谈的anticipating也就是“预测”,但并非毫无根据的预测,而是要根据我们的“图式”进行有方向、有依据的预测!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预测永远都是正确的,然而无论正确与否我们的预测都会对同传的顺利进行产生积极的影响。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正在现场翻译一次金融方面的会议,其主题可能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那么在与会之前我们就必须筹划建立我们有关此次会议的“图式”,也就是背景知识。对于职业口译员来说,为会议做200%的准备并不夸张,因为你除了需要阅读会议主办方提供给你的、与会议直接相关的资料之外,还必须要寻找和阅读大量与会议讨论话题间接相关的背景资料。更有甚者,如果你所要做的会议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你可能仅仅是在网络上搜索一些相关背景材料远远不够,那样的情况下你最好去图书馆找一些相关专业的书籍系统阅读,从而形成一个有关该专业的基本的概念框架和知识结构。当然我所谈到的这些都是针对职业口译员的,在目前的市场上,能够做到200%准备的口译员并不多。一是因为会议主办方往往直到会议开始前不久才联系译员,二是由于某些口译员在“旺季”是根本没有工夫精心准备每一场会议。

回到我们的例子。这场金融会议讨论的既然是中国宏观经济情况,那么我们在会前所需要做的“头脑风暴”有哪些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宏观经济所包含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像GDP,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等。其次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恐怕应该是有关这一话题的最前沿的概念、研究和实践。因为需要同传的大型国际会议往往都是中外专家、学者和官员交流最新行业信息的平台,他们讨论的话题常常不会限于我们日常所了解到的一些基本概念,而是不断触及到许多虽然已经提出,但却并未普及的理念。例如与GDP相关的话题,发言人就有可能讨论到绿色GDP的概念或是某种前沿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如果我们对这些前沿理论与概念一无所知的话,那么仅凭临场的发挥,恐怕难免会有疏漏。

如果说有关宏观经济的话题在网络上几乎能够找到所有基本信息和最新信息,那么对于一些生僻一些的话题,我们恐怕就得更多地依赖图书馆。例如我曾经与一位同事合作过一场有关石油勘探与采集的研讨班,一周的时间外国专家授课,与以往一些会议只讨论有关石油发展的宏观趋势和政策不同的是,研讨班所涉及的话题非常深入、具体,而且前来听讲的也都是中方的技术人员。记得当时主办方的一位负责人对我们说:如果让你们俩去油田待个半年,这些技术细节你们就都理解了!可惜我们没有那样的条件,我们只是同传,是这一场石油,下一场生物质燃料的口译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同事只能依靠从图书馆借来的一些相关书籍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有关石油勘探、钻井与采集的基本词汇的中英文对照,以及相关的知识。由于我们的精心准备和预测,现场的中方技术人员都纷纷过来询问我们是不是就是石油行业的从业人员。

除了会议前的准备和预测,在做同传的过程中也充满着预测的乐趣。我们的“图式”不仅包括对相关话题的知识储备,还应该包括对于一般发言稿的风格与结构的了解。在一本名为《目的》(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的翻译理论著作中,作者提出了“目的性理论”(Skopos Theory),即选择何种翻译方式应该有翻译的目的来决定,也就是要根据文体的功能进行翻译。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文体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同传的预测过程中有的放矢。例如,发言人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则采用的发言方式无非就是几种,像先提出一个反面的观点作为靶子加以批判,或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强调说明,又抑或是先用一个实例引出自己的结论等。我们若是能够对这样一些基本的语篇习惯及其结构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在同传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不断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发言人即将谈到的内容加以预测,这样往往可以节省不少宝贵的时间,从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翻译质量方面。

篇11

[中图分类号] F8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1-0152-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宏观经济中期发展建模:预测方法与应用研究”(批准号:7053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基于行为的若干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建模与管理”(批准号:70521001)

[作者简介] 曹汉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中国银行总行高级经理,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任若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竞争力比较、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北京 100053)

一、问题的提出

近20年来,信用风险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这些早期的信用风险模型大多集中对违约可能性(信用评分)的预测,主要强调对样本截面数据,而不是从时间序列角度来分析辨别“好”或“坏”的公司,并且这些模型大部分仅仅考虑了公司本身的状况与能力,而未将外在的环境因素纳入其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快速变迁,公司必须面对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信用风险的时间序列或动态行为分析已经广受学术界、业界以及监管机构的重视。

首先,信用风险市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抵押证券(ABS),如债券抵押证券(CBO)与贷款抵押证券(CLO),与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s)相似,都允许金融机构在不用破坏客户关系的情况下降低信用风险敞口。这些新信用工具的定价需要利率、违约率、回收率、以及信用利差等的动态行为的足够数据。一般而言,可利用直接观测这些变量的历史数据,或者利用流动性信用敏感工具定价模型来计量这些相关经济变量的动态行为即为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其中信用衍生工具或证券有效性弥补了早期信用评分方法在管理信用风险时的适应能力,同时它也使违约分析的重点从截面分析、时间点分析转换到动态的信用风险管理。

其次,信用风险组合管理需要动态信用风险分析。虽然这些模型基本上都能作为分析信用风险组合的工具,但是对于不同风险种类的分析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可辨别的独特性风险与系统风险情况下,绝大多数独特性风险都能被分散,系统性风险对信用组合最重要。而目前的信用组合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isk+都较少关注系统风险因素的行为。通常而言,系统信用风险因素经常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因此,如果能将宏观经济环境与系统信用风险因素建立联系,那么有关宏观经济变量的趋势与状态的知识就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评价组合信用风险。

第三,监管的发展也需要对信用风险进行动态分析。新巴塞尔协议(Basel Committee on Bank Supervision (2003))建议银行的资本需求(capital requirements)必须直接与交易双方的履约能力(creditworthiness of the counterparties)相联系。同时,新监管架构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银行资本需求的亲周期性(pro-cyclical capital requirements),并且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增加经济周期的冲击,这可能会恶化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期间,银行可能会降低经济资本水平,而经济资本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受到基于近期违约概率估计的风险敏感性资本需求(risk sensitive capital requirements)的刺激。因此,在经济周期的波峰时,经济资本水平可能非常低以致于无法应付后续的经济下降趋势。而在经济下降期间,经济资本的积累同样可能很低。此外,经济资本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银行信用紧缩(credit crunch)并且因此恶化已经不利的经济环境。亲周期(pro-cyclicality)的问题进一步凸现了对信用评级、违约概率、信用利差以及其它信用风险驱动因子进行动态分析的需要。

本论文主要尝试将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纳入信用风险模型,来辨别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希望利用辨别出的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为投资者在评估投资时提供多一层的考量,并建立一个能够纳入外在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以供后续研究与实务界应用。

二、信用风险模型的发展历程

信用风险分析最早起源于Beaver (1967) 和Altman (1968)的工作,并且在过去近四十年来取得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发展出许多类型的信用风险模型。不同的模型具有不同的特性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大致而言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会计信息与市场价值所发展出来的模型,如Altman,Haldeman and Narayanan(1977)的ZETA模型,第二类则是以股票价格为基础的模型,如KMV、Moody’s等机构用期权理论发展出来计算违约概率的模型。但到目前为止,并未有具体将宏观经济因素纳入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不过,经由Belkin,Suchower and Forest(1998)与Jongwoo Kim(1999)两篇对信用转移矩阵(credit transition matrix)的研究,替信用风险模型纳入宏观经济变量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Belkin,Suchower and Forest(1998)首先将公司价值变动的因素分成两部分,个别公司单独面对的风险与所有公司共同面对的风险,前者可称为个别风险,后者则为系统风险。Jongwoo Kim(1999)运用前述研究的概念,进一步建立较为具体的信用循环指标。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违约概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展开了研究,较具有代表性的是Pesaran等(2005)建立的全球自回归宏观经济矩阵模型GVAR。该模型以Merton(1974)的期权理论为基础架构,以经济的全球化为背景,用横跨25个国家、时间段为1979―1999的季度相关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国内宏观经济变量,包括GDP、CPI、短期利率、汇率、以及全球变量(如石油价格等)的冲击对资产信用组合风险的影响,证明银行冲销坏帐损失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具有重要关系。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Koopman等(2005)直接应用时间序列模型研究违约概率的周期性变化。

综合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一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监管机构及学术界研究的主要话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技术仍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随着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赖,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都必须面对并分析宏观经济波动对信用风险(或损失分布)的影响。因此,在此领域,尤其是宏观经济环境与信用风险相关性研究方面,将有大量的工作去做、值得深入研究。

三、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考虑到本论文旨在尝试将其忽略的外在因素(可分成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两部分)纳入信用风险模型,来辨别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因此主要参照Jong-woo Kim(1999)的研究方法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并利用宏观经济变量(GDP增长率,CPI通膨率、货币供应量、失业率等)建立信用循环指标(Z)值,来表示宏观经济情况,然后以此信用循环指标的结果搭配Belkin-Forest-Suchower(1998)的方法,去调整不同经济情况下企业信用质量改变的概率,并修正研究期间银行放款组合价值之信用风险的变动型态。希望利用辨别出的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为投资者在评估投资时提供多一层的考量,并建立一个能够纳入外在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以供后续研究与实务界应用。

(一)模型的建立

本论文假设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分别为宏观经济风险(Z)、公司经营绩效(M)与个别公司风险(ε)。现将此三种变量定义如下:

1.宏观经济风险

宏观经济风险以Z表示,为所有公司都必须面临的风险,可视为系统性的。这种整体且全面性的风险可能导因于国内GDP的变动、货币供应的变化、进出口成长或衰退、产值提升或下降等。为识别宏观经济风险,首先需要辨别哪些宏观经济变量可以合理仿真未来宏观经济状态。不同的国家,其经济状态各有其特定的全局变量组合代表,Wilson(1997)建议至少应有3个以上的宏观经济变量。此外,随着行业、评级的差异,其辨别的解释变量亦随之不同。再者,在模型估计方法上,随着模型设定而有所差异,其共同处则在于利用过去的变量资料来预测未来变量的可能。

本论文主要是依据Jongwoo Kim(1999)的研究方法,运用宏观经济变量建立信用循环指标(Z),来表示整体经济情况,再依据信用循环指标的结果,去调整企业信用质量改变的概率。以下是分析方法的介绍。

(1)建立复回归模型

首先,分析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概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线性回归关系,再以变量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系数估计(Parameter Estimates)、变量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s)三个方法作整体模型分析解释。其中:变量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有无直线线性关系;而变量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s,VIF)则作为该模型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的判断标准。

本研究先利用Probit函数对被解释变量(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概率)作转换,得出的转换值再与选定的宏观经济变量做复回归分析,并利用最小平方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推算宏观经济变量的估计系数。

其中,Yt:表示第t期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机率,Xi,t-1:表示第i个宏观经济变量在t-1期的值,β:为未知的参数,εt:为随机误差项,h:为选定的宏观经济变量个数。

(2)建立信用循环指标表示宏观经济状况

由公式(1)估计下一期的投机级公司违约机率的转换值后,即可建立信用循环指标表示经济状况。其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Zt表示第t期的信用循环指标,Φ-1为标准正态之累积分配的反函数,Yt表示第t期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概率,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

2.公司经营绩效

公司经营绩效以M表示,本论文以税前息前资产报酬率作为经营绩效变量。Mt值的转换主要应用统计上标准差距离的计算公式:

其中,RAt表示t期公司资产报酬率,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

为了符合Mt~N(0,1)的假设,本研究假定同行业内各公司资产报酬率成标准正态分布。换句话说,即公司经营绩效的好坏概率呈标准正态分布。式(3)分子中的μRAt即为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也可用ITAt表示,用数字式表示为:

其中,RAt表示t期公司资产报酬率,IRAt表示t期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N为同行业内公司数量。

从式(3)可知,本研究将资产报酬率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为了将宏观经济环境对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剔除,并消除行业特性差异,将其减去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后再除以行业资产报酬率标准差,得到的经营绩效指标Mt就等于该公司经营表现与行业平均间的标准差距离。若公司资产报酬率小于行业平均报酬率,则Mt0,表示有正面的经营绩效。若两者相等,则Mt=0。

3.个别风险

个别风险以ε表示,此风险仅与个别公司相关,如新产品开发等。

根据以上分析,那么可以以下列回归式来估计宏观经济风险对公司价值变动的影响,并据此建立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Rt=w1Mt+w2Zt+w3εt(5)

其中,Rt为t期公司价值变动,Mt为t期公司的经营绩效指标,Zt为t期宏观经济指标,εt为t期个别价值变动风险,w1、w2、w3分别为Zt、Mt、εt的权重。为了保证正态分布的假设,即Rt~N(0,1),不失一般性,假设①Mt、Zt与εt也为N(0,1)的标准正态分布,即Mt、Zt、εt~N(0,1);②Mt、Zt与εt间相互独立;③w12+w22+w33=1。

除了以数学式表示本研究模型外,也可以图形表示(如图1)。从图1中可以发现,公司价值变动可以区分为三部分,如同前文定义,分别为宏观经济风险、公司经营绩效与误差限。图中V0代表0期公司资产价值,Nt则为t期公司可能价值概率函数,Vt则代表其期望值。V0至Vt的变动中,V0至V′为受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部分,影响幅度为w1Mt;V′至Vt则是受宏观经济影响的部分,影响幅度为w2Zt。

此图的例子是当Mt为负,而Zt为正,且w2Zt大于w1Mt的情况。若Mt与Zt两者均为正,Vt、V′皆会位于V0右边;反之,则Vt、V′皆会位于V0左边。换句话说,公司价值可能会因为Mt与Zt而变动,变动的幅度分别为wtMt与w2Zt,总变动幅度则为w1Mt+w2Zt。

(二)模型的求解

在期权模式的信用风险模型中,违约率的估计是以低于临界值的累计概率加以表示。该概率为:

其中,t为期间,V0为0期公司资产价值,Dt为t期负债帐面价值,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

违约概率也能够在图形上看出。图2为期权模式下t期的公司可能价值分布图,公司可能价值为标准正态分布,所以此公司价值线Nt代表的一样是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图中的横轴并非公司绝对价值表示,而是期望值的距离,以一个标准差为单位。此时只要求出临界值b的数值,即能得到临界值以下的累计概率,以τ表示。

此临界值也可称为违约点(default point),根据公式(6),可得临界值b为:

公式(7)所计算的临界值隐含的假设为公司价值低于负债面值就发生违约,但在现实生活中,违约不会在低过负债时即刻发生,而是已经低过负债一定程度之后。其中KMV的EDF模型也不根据上式,而是以公司长期负债加上二分之一流动负债来作临界点。

本研究为求出更精确的信用组合风险及违约概率,将依KMV的方式以公司长期负债加上二分之一流动负债来作临界点。因此,每家公司的临界点均不同。

bt=IDt+ SDt(8)

为了不失一般性,假设t期年底公司普通股市价为P(ST)t;CSt为t期期末流通在外普通股数,则公司t期末的价值与公司价值变动可分别表示为

Vt=P(ST)t×CSt(9)

根据Merton(1974)违约模型,在时间t-1的信息条件下,如果下式成立违约将在时间t发生:

假设:

那么λt将是正的违约门槛,它将随着时间与企业的特定属性(如行业区分)而变化。

因此,在末期t时的违约概率为:

τ=p(default)=p(Rt

综合以上的叙述,本研究的信用风险模型将外在环境因素纳入;外在环境因素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为宏观经济因素,另一则为行业竞争因素。前者指的是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如资金是否宽松、进出口贸易兴衰、GDP增减等因素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冲击。后者为行业特性因素,如行业竞争情况、行业特性等。

四、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的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年度实际GDP、实际全社会总投资、信贷余额、汇率、全国实际零售总额、全国进出口总额等。各变量均以各个指标各年名义值除以各年相对于1985年的物价指数,折算为以1985年基准的可比值,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论文篇幅的限制,本论文在行业与公司的选择上只选择了IT行业作相关分析研究。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利用最小平方法(OLS)来计算出方程(1)中的相关参数(如表1)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投机级公司(SG)的违约概率与信用循环指标的预测值(表2与图3表示其预测值与实际的值非常接近)。

各风险因子的权重系数如表3所示。

因此,IT行业的条件信用风险模型(5)可以写成:

Rt=0.277Mt-0.202Zt+0.939εt (14)

下面我们可选择一家IT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具体分析。假设该公司在1999年度与2000年度的基本信息如表4所示。

因此,在考虑宏观经济与行业风险因素后,该公司2000年的条件违约概率(PD)可表示为:

τ=p(default)=p(Rt

实证表明,利用本论文建立的信用风险模型,可以计算出公司的信用风险,即可能的违约概率,而且根据违约概率,也能看出信用风险的大小与其变动。

五、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信用循环指标表示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将宏观经济周期因素纳入到现有信用风险模型之中,分析了宏观经济变量与行业竞争环境因素等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建立了能够纳入外在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本论文的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在考虑宏观经济与行业风险因素后信用风险的度量问题。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入手,将能够测量到的不稳定因素纳入到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中去,使商业银行能够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要求,建立具有长远性、稳定性、前瞻性的更为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增强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简化分析,本论文以上市流通的普通股股票价格计算公司价值,除必须假设国内股票市场为完全市场外,又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另外,本研究虽然尽力依文献或实务界的经验去选择合适的变量,并希望能找出最能解释宏观经济的经济变量,但由于宏观经济变量的选取存在一定主观性,容易遗漏重要的经济金融变量,使得选取变量与应变量的关联性不够显著,或多或少会影响模型的预测。

参考文献:

[1] Altmen and Sironi.The link between default and re-covery rates:effects on the procyclicality of regulatory capital ra-tios,2002.

[2] Barry and Lawrence.A one-parameter representation of credit risk and transition matrices,1998.

[3]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Quantita

tive Study 3-Technical Guidance,Oct 2002.

[4] Jongwoo Kim.A way to condition the Transition Matrix on Wind,1998.

[5] Jose A. Lopez.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Asset Correlation,Firm Probability of Default and Asset size,June 2002.

[6] Belkin-Forest -Suchower(1998). A One-Parame-ter Representation of Credit Risk and Transition Matrices.CreditMetrics Monitor,Third Quarter,JP Morgan,New York.

[7] Kim(1999).A Way to Condition the Transition Matrix on Wind, RiskMetrics Group.

[8]蔡方,孙文祥.信用风险的度量和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03,(7).

[9]龚朴,何旭彪.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最新研究进展[J].管理评论,2005,(5).

篇12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060-04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通过多年发展,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投资是房地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话题。存国外,Green(1997)和Coulsonand Kim(2000)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房地产投资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在国内,沈悦、刘洪玉(2004)发现GDP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黄忠华等(2008)认为,房地产投资能引起经济增长,但存在区域性差异;雍俊明(2006)、双文元等(2008)、董昊(2010)、费晨(2008)、张静(2010)、商碧元等(2008)、刘瑞(2009)、艾德华(2010)、陈琳(2007)、赵培培(2010)、吴宇婷(2011)、郝国彩(2009)分别就房地产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对重庆、新疆、西安、武汉、乌鲁木齐、深圳、上海、辽宁、江苏、河南、海南和山东等地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孔凡文、刘亚臣(2011)在总结我国住房制度改革30年的得失时也指出,房地产开发投资推动了GDP的增长。但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方面,在房地产投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方面鲜有探讨。为此,笔者试图通过我国历年经济数据来分析房地产投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房地产调控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础数据的计算与整理

马克思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其增长并不是匀速上升的,而是有高有低,形成一种波动。美国经济学家哈耶克就认为,经济波动是对均衡状态的偏离。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用统计方法来确定经济运行的一般趋势,然后根据实际值与趋势值的偏离来分析和确定经济周期。笔者将采用实际值与趋势值的偏离情况来分析经济波动情况。

(一)国民经济基础数据的计算与整理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是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有效指标之一。笔者采用GDP的波动来衡量宏观经济波动情况,具体分析及相关数据如表一1所示。

(二)房地产投资基础数据的计算与整理

房地产投资是指资本所有者将其资本投入到房地产业,鉴于本文选用的数据来源于统计资料,本文所定义的房地产投资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定义。通过对房地产投资进行相关的波动指标计算分析,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的回归分析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是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人克莱夫・格兰杰(Clive W.J.Granger)所开创的一种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格兰杰从时间序列的角度上界定因果关系,提出了因果关系的定义:欲判断x是否引起Y,则考察Y的当前值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由Y的过去值解释,然后考察加入x的滞后值是否能改善解释程度,如果x的滞后值有助于改善对Y的解释程度,则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一种计量经济分析模型,用于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为“依赖于使用过去某些时点上所有信息的最佳最小二乘预测的方法”,从统计意义上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性,对于经济现象中因果关系不明确的事物,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统计意义上的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之间产生“伪回归”或“虚假回归”的现象,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对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运用ADF检验方法对房地产投资的偏离度(IREP)与GDP的偏离度(GDPP)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用Eviews5.0对IREP和GDPP对应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3。

结果表明,序列GDPP和IREP的ADF统计量小于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平稳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要求。

(二)协整检验

利用1986-2010年GDP的偏离度(GDPP)为因变量、房地产投资总额的偏离度(IREP)为自变量,运用EG两步法对GDPP和IREP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第一步,对GDPP和IREP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α=-0.016723、β=0.258289,回归方程如下:

GDPP=-0.016723+0.258289IREP%+μt (1)

(R2=0.630,D-W=0.548,AIC=-1.828,SC=-1.730,F=39.123)

式(1)中μ为模型残差估计值

第二步,将式(1)的残差项用GDPP和IREP表示,得到:

μt=GDPP+0.016723-0.258289IREP (2)

对式(2)中的残差项μ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统计量值为-2.995089,小于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μ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由此可以判断GDPP和IRE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式(1)被称为协整方程,它表明序列GDPP和IREP有长期均衡关系。

(三)误差修正模型

表4的结果同时也表明,式(1)虽然能说明GDPP和IREP有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可以把协整回归中的误差项看作均衡误差,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既能反映不同时间序列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又能反映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修正的机制。根据上面分析GDPP和IREP是协整的,故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采用滞后一期的模型为:

AGDPP=α+βIREP+γμt-1+ε (3)

进行回归之后得到结果及估计参数,剔除不显著变量后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GDPP=0.002133+0.066412IREP-0.503802γμt-1+ε (4)

(0.257345)(2.094357)(-5.126509)

(R2=0.685,Adj-R2=0.655,D-W=0.694)

修正模型式(4)表明,误差项μ的估计系数-0.503802,小于0,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对偏差的修正:上一期的偏离越远,本期修正的量越大,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四)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只是说明GDPP和IREP这两个时间序列之间存在某种长期均衡的关系,但并没有给出两者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为了进一步分析,采用Eviews5.0对GDPP和AIREP这两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三、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所呈现的特点

(一)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和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从协整检验结论来看,根据协整检验式(3)可以得到变量序列GDDP和IREP存在协整关系,即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和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但这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是在误差修正机制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

(二)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从误差修正模型结论来看,GDP波动可以分为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两个部分。由误差修正模型式(4)可知,差分项前的系数反映了短期波动的特征,AIREP的系数为0.066412,说明本期的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变化将会引起宏观经济波动变化同方向的变动,短期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波动变动1%将会引起GDP波动同方向变动0.066%,也就是说,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差修正模型式(4)误差修正项μt-1的系数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由误差修正系数的反向修正机制可知,本期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对GDP波动的长期均衡关系的偏离会在下一期得到修正,调整力度为0.503802,说明该模型的自我修正能力较强。

同时式(4)也表明,我国GDP的波动变化不仅取决于当期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变化情况,而且还取决于上一期房地产投资波动的偏离,上一期偏离越远,本期修正的量就越大。这也进一步说明,房地产投资波动的影响力不仅在当期,而且对后期也有影响,也就是说,房地产投资的大幅度波动,会加剧宏观经济的震荡。

(三)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变化与宏观经济波动变化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论(表-5)来看,在95%的概率水平下,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变化与宏观经济波动变化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变化是GDP波动变化的成因。也就是说,房地产投资的波动是引起国民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论(表-5)也表明,随着滞后期的增加,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变化和宏观经济波动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将逐渐减弱。

四、基于经济波动的角度,思索与探讨房地产的宏观调控

(一)明晰调控思路,促进房地产调控与宏观经济走势相协调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不仅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其关联产业涉及建筑、金融、钢铁和建材等诸多行业,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波动变化与宏观经济波动变化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对GDP波动有明显的正影响,这表明房地产投资的平稳发展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同时这也进一步说明,对房地产的调控不应仅仅针对产业本身,而是要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出发,促进房地产调控与国民经济走势相协调。

(二)建立健全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因为制约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其改革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的。当前,建立健全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明晰产业定位是房地产业面临的新课题。一方面,城市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促进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积极引导房地产投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巨大的住房需求可能会加大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幅度,这种可能性会给宏观经济带来宽幅波动的风险。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的波动与GDP波动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有一种长期的稳定的作用。但是格兰杰检验结果也显示:随着滞后期的增加,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和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将逐渐减弱。这也说明,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作用是短期的,在进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时,不应把这种具有短期作用的波动影响力作为长期战略决策考虑的因素。对房地产的调控必须用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合理投资,同时也应该正视房地产业自身的调节机制,促进房地产业一方面能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另一方面又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三)完善房地产预警体系,防范房地产投资的不协调发展引发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不确定性

篇13

1.1标煤价升高燃料成本加大形成的财务风险。

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而发电企业燃料成本占总成本的45%左右,因此对燃料成本的控制成为每一个发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2贷款本金大财务费用高形成的财务风险。

发电企业属于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设备更新较快,历来自有资金匮乏,偿债能力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还本付息的压力相当大。自有资金的不足,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面对银行利率上调的趋势,势必增加还贷压力。这虽然与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但最终偿还债务是要落实在企业本身,为此电力企业要在争取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强经营管理,堵塞漏洞,力争将因偿还债务导致的不容乐观的财务状况可能产生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1.3电费回收率低形成的财务风险。

发电企业主要收入是电费收入,电费回收是否及时关系到企业自有资金效能的充分发挥。但电费回收难已成为电力市场销售中普遍存在的热点,电费的长期拖欠成为发电企业发展的障碍。

2、发电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几点措施

2.1加强对燃料成本的控制,降低高成本造成的财务风险

通过控制原煤采购价格、热值,加强煤场管理等手段,降低入场入炉煤的热值差,并能够科学合理计算掺烧比例,从而有效控制入炉煤标煤价。并且通过提前预测煤炭市场行情,科学合理地进行库存煤的管理,既保证生产,又降低原煤储存成本。

2.2财务结构优化管理,降低筹资成本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为自身的发展就必须融资,融资有利于加速企业的发展,但举债经营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负债越多,财务风险越大。每个企业都应当结合自身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适当,优化企业的筹资形式,即企业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和所有者权益的合理结构,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自身能承受的范围内。

2.3加强电费回收力度,积极控制电费回收风险

及时回收电费,保证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畅通,是发电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厂网分开后,电厂的主要交易对象是电网公司,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必须与对方签订购电协议,在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的同时,对电费的支付方式、付款期限也要明确约定。同时还要加强双方的沟通,建立互信、互助的融洽关系,确保电费100%的回收。

友情链接